体育潜在课程

2024-08-17

体育潜在课程(精选三篇)

体育潜在课程 篇1

关键词:辽宁,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优势

体育旅游在国内是一项新的旅游产品,体育旅游这一学科也顺势而生,成为一门新的热门学科。作为旅游大省及体育大省的辽宁省,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拥有广泛先进的体育资源,若充分发挥辽宁体育大省的优势作用,利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便可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旅游项目,同时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作出一份贡献。

1 体育大省优势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辽宁省运动队在全运中的光辉岁月,从五运会中小荷才露尖尖角,到十一运的迎来的春暖花开,一代代辽宁运动员及热爱体育的辽宁人不断努力奋斗,在体育事业上书写着自己的功勋,规划着自己的蓝图。20世纪80年代的全运,蒋导,岳导,李大帅横扫千军的雄风给辽宁运动注入新的能动力。90年代的全运,辽宁队一枝独秀,马家军一飞冲天,足球,排球首次登顶全运。这些辉煌的战绩铸就了辽宁体育的辉煌,同时无疑也将为辽宁省体育旅游事业的开发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充分的理论及实践支持。

在中国奥运史上,辽宁的运动员创造了中国奥运史上的四个第一:陈跃玲获得第一枚田径金牌;唐宾、金紫薇赢得第一枚水上金牌;庄晓岩摘得第一枚柔道金牌;张宁成为首位蝉联奥运史上羽毛球女子单打冠军的运动员。辽宁体育旅游开发可以借助这些辽宁体育辉煌的战绩,进行宣传,树立辽宁体育旅游形象,打造多个体育旅游产品名牌。同时可以充分借助辽宁体育人在各大赛事中的成熟的经验和优秀的技术,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的品质和实效。

2 全民体育意识优势

中国体育报曾经刊发过报道,向全国普及宣传“群众体育辽宁模式”。辽宁群众体育已经连续多年被国家授予群众体育先进省。在辽宁省范围内较强的群众体育意识为开展体育旅游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体育旅游开展得轰轰烈烈,由沈阳市体育总会组织的全民健身旅游专列已经开出了几十列。我省已经成功打造了全民健身十大品牌,比如元旦迎新长跑、百万市民上冰雪、滑雪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规模大、影响广、示范性强等特点,既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收获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另外大型体育赛事在辽宁的频繁举行,也带动了辽宁体育观光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些带有参与性、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赛事的召开恰恰与体育旅游性质相吻合,无疑为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意识形态的支持。

3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优势

辽宁拥有几十处国家级、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000多处各类体育场馆,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和多个具备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十二运后,新建的大量国际水准的场馆设施,具备承办各种大型高水平赛事的能力,这将吸引大量的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对辽宁省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必将将产生的积极的影响,提供充分的客源支持。政府也可以把这些场馆进行适当合理的改造,使之更亲民,更便于百姓健身和娱乐,进一步贴近群众生活,使依托于此的体育旅游事业具备更旺盛的生命力、持久力。

4 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4 . 1辽宁省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丰富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有知名山岳、滑雪场、森林公园、海滩水库等等,这是辽宁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辽宁省的山岳风光主要有千山、凤凰山等历史名山,这里适宜登山和进行徒步运动。但是把现有的山川自然资源进一步进行开发和建设,就要注重建设前期的考察,调研,建设过程中的严格监管,以及建设后期使用过程中的长期维护。辽宁省还拥有49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6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野营、探险、定向越野、山地车等运动可以在这里展开。但是,体育旅游项目在这些地区的开展要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法规以及国家政府相关的政策规定,不能把经济利益凌驾于环境保护及生态平衡之上。皮划艇、漂流、垂钓等活动可以选择大伙房水库、红河谷、青山沟等。大连、葫芦岛等沿海城市为开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体育项目提供了可能。另外沈阳东北亚滑雪场、棋盘山冰雪大世界、白清寨滑雪场等滑雪场是滑雪爱好者的首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为辽宁省内的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将提供有利的物质支持。

4 . 2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

辽宁民族体育资源不仅内容丰富、功能多样,而且特点鲜明、配置合理。辽宁省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6%。这些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长期从事着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兼具浓郁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110种左右。比如:满族的骑马、射箭、扭秧歌;朝鲜族的荡秋千、压跳板;锡伯族的“打螃蟹”、射箭等等。辽宁省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应根据其目前状况和完善程度进行逐步开发,依次推向市场。在把辽宁省传统的民资体育项目开发成体育旅游市场中的具体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那些比较完善的具备成熟的竞赛和游戏规则的,观赏性、娱乐性较强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可以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但是对于嘎拉哈、掷子等一些目前并不算普及的项目,需要对其进行整理、改造、包装,之后再开发成为旅游项目。总之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为辽宁省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5 人文资源优势

中国体育界内素有“无辽不成军”之说,这不仅充分验证了辽宁体育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显著地位及不可或缺的作用,还使辽宁的体育旅游业发展具备了人文资源优势,有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可以被吸纳到体育旅游市场的建设中来,为其发展壮大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品牌魅力。从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到80年代的徐永久陈跃玲等都是来自辽宁的优秀运动员。伍绍祖曾为辽宁体育题词“金牌工厂,冠军摇篮”,这又一次验证了辽宁省是体育大省,拥有深厚的体育事业发展建设的底蕴和基础。辽宁省还培养出了王义夫、李永波、王军霞、郭跃等各个体育领域的众多世界级冠军。在中国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上,辽宁健儿获得的金牌数、奖牌数名列全国第一。如若充分发挥这些体育明星的魅力,对其进行培训与包装,借助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来促进辽宁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打造辽宁体育旅游品牌,必将促进辽宁省体育旅游事业的飞跃发展。丰富的人文资源还将为完善的市场推广和策划体系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

6 区域位置优势

辽宁省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具有有利的区域地理位置优势。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地理位置优越。首先,辽宁省是东三省唯一的一个临海省份,拥有5个海港,这些便利条件不仅使其成为了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还使其在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建设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其次,辽宁省的公路密度居中国之首,这大大缩短了省际之间和重要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使辽宁省的体育旅游业的市场开发更高效,经济效益更显著。此外,辽宁省还与5个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拥有6个机场。这为辽宁省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充分的海外支持,体育旅游市场不仅可以更便捷的,更快速的获取国外的相关技术,设备及理论,还可以争取大量的海外游客参与到省内的体育旅游活动中来,更重要的是便利的交通还是吸引外资、外商的有利条件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手段将降低辽宁省体育旅游业的开发成本,优化其资源配置,这最终必将大幅度提升辽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7 政策优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 篇2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应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同时又体现其特殊性。我们认为此种可基于学生易受暗示、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学校环境中的教育性因素进行总体设计,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注重系统性和整合性,使环境中各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整体协调地发生作用,不能只是零散地挖掘和研究其中某一因素或某几因素将其无限制地泛化。这样做,必然会影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认识,实质上是弱化了此种潜在课程的作用,因而也无法发挥其功能。

2.适应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3.主体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在环境建构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实践证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达成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激发的程度。

4.情感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要注重营造情感陶冶的现实情境,注重习得过程的心理愉悦性,注重态度、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激发和启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内容

1.从物质—空间维度划分的内容

物质—空间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隐含于学校的物质空间中。学校的物质空间既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隐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对学生心理品质能产生潜在的影响,是塑造和强化行为的重要力量。物质—空间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教室环境等。

自然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构成的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因此,学校自然环境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扬长避短,既做到净化、美化、绿化,又充分利用它们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人文景观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学校建筑作为育人场所的组成部分,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育人价值,通过对其结构、线条、造型、布局等进行科学的设计,适应学生心理需要,促进潜在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发挥。景观设计包括草坪、树林、花坛、喷泉、雕塑、校园壁画等,景观设计在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能促进积极的情感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

教室环境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排序、声音、温度、色彩、光线等。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暗含着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因此,对其进行设计十分必要。

2.从组织—制度维度划分的内容

从校园文化角度来看,组织制度是学校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包括学校的组织与领导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学校的规章制度及舆论等。它们通过心理体验、思想认同、舆论导向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组织—制度类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最直接、最具体的因素是校风和班风。

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领导的作风。优良校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效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良好校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运用定势原则,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提倡、宣传和感染过程,使所倡导的风气,成为群体规范,深入人心。其次,运用认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如校友会、校史展等培养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毫感。再次,运用模仿机制,利用人的心理活动定势规律,适时检查,不断强化,并运用一定的奖惩手段,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

班风是指正确的集体舆论在班级里持久地发挥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班级风气。班风是班级的灵魂,良好的班风一经形成,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等优良品质,协调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民主型班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养成。

3.从文化—心理维度划分的内容

文化—心理类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文化、课堂心理气氛,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中无形但影响巨大的方面。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黄秀兰(1986)认为存在积极、消极、对抗三种课堂心理气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等各种心理品质的提升。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需要通过增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自我调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和教师间形成积极而愉快的互动,促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对其设计表现为:促进教师了解期待的效果,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倡导民主型的领导风格,让学生有更多讨论、合作、创造的机会,发展对话、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教师的言语、体态、面部表情、教师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的潜在教育作用。

生生关系在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注重营造适合个体成长的群体氛围,使生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产生正向隐性效果,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总称。学生文化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外在影响常常表现在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现代时尚等方面,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品质、价值取向、社会化程度。因此,对学生文化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干预,会有效地达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

物质空间、组织制度、文化心理共同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事实上,他们是综合发生作用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组织、优化潜在课程中的各个要素,使它们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大功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整体功能,产生综合的心理效应。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运作

课程的设计和运作是相互依存的两个环节,只研究课程设计不研究课程运作的课程是欠缺的,课程设计得再好,如果不能很好地运作,课程设计也没有任何意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运作的方式主要有:

1.体验

这一方式注重借助于主体自身阅历、内在体验,通过创设物质的、人际的、心理的情境,利用其中蕴含的潜在教育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2.暗示

这一方式通过含蓄、间接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信息,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3.互动

这一方式借助师生、生生相互交往的互动过程,以语言、表情、动作为媒介,引起个体相应的情绪反应,并扩展到心理的其他方面;以他人良好的行为为榜样,并仿效其言行,最终使自己的言行与之类似,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4.认同

这一方式通过学生对其所处情境中蕴含的信息的认可以及对学生文化的认同等,使个体与情境协调、融合,以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评价

体育潜在课程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清华同方论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该院资料室, 查阅了关于潜在体育人口、体育人口、人口结构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书籍和文献, 确定该研究的论域及所要依托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指标采用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问卷指标, 问卷是随着福建省国民体质监测的调查进行发放与回收, 向福州市264万常住人口, 其中城镇人口111.14万, 乡村人口152.84万。 (除学生人群以外) 发放2 450份问卷, 回收2 401份, 有效问卷2 115份, 无效问卷280份, 有效率88.1%。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原始材料的录入, 运用SPSS 3.0软件工具, 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比例数

此次福建省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福州市2 115个样本中潜在体育人口661个, 占总样本的31.3%, 体育人口286个, 占13.5%, 完全非体育人口1 168个, 占总体的55.2%。其中体育人口的百分比与福建省体育人口平均比例16.7%相比低3.2%, 可见福州市体育人口数量还相对较少, 不过还存在31.3%的潜在体育人口, 这个比例是体育人口的两倍多, 将近3倍, 如何通过我们这些体育人的努力将其转化为体育人口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目标。

2.2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特征

根据调查,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 男性占44.0%, 女性占56.0%, 导致潜在体育人口女性比例多于男性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男、女生在身体素质上的差异造成的, 性别差异对锻炼次数的多少影响不大, 但女性在时间、强度上的劣势就比较凸显, 对于一般女性在大于30min并且要维持中等强度的运动不易达到, 这个就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指导和锻炼氛围来提高女性的运动能力, 可见通过合适的引导和女性自身的努力, 大多数潜在的女性体育人口将转变成体育人口。

2.3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据调查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样本中:20~44岁332个, 占50.2%, 45~59岁237个, 占35.8%, 60岁以上92个, 占14.0%。调查表明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中青年人最多, 中年人居于第二, 老年人较少, 潜在体育人口的数量与年龄大小成反比, 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年人群不仅是体育人口的主力军, 而且也是潜在体育人口的重要组成人群。中年人在体育人口中所占比例是最少的, 而在潜在体育人口中的比例却相当大, 说明中年人不是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 只是因为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因素限制, 没办法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 造成只能算是潜在体育人口而不是体育人口的尴尬局面。

2.4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文化程度结构特征

学历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高低不仅与体育人口的数量密切相关, 同时对潜在体育人口的结构也产生巨大影响, 并且基本成正比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 在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中文盲或识字不多的人数在样本中17人, 占2.6%, 小学文凭59人, 占8.9%, 初中文化者95人, 占14.4%, 中专 (含高中) 文凭者205人, 占31.1%, 大学 (含大专) 学历者284人, 占43.0%。这就意味着要提升广大福州市体育人口数量的基本策略和长远方针是提高福州市公民的文化教育程度, 通过文化教育, 特别是体育教育, 使体育生活化, 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新的健康观、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 深入人心, 从而从本质上提升体育人口数量。

2.5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职业结构特征

调查数据显示,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职业结构特征有如下特点:职业技术人员占39.3%, 无职业者占27.7%,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18.2%,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7.3%,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5.7%, 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2%, 个体从业人员占0.6%。福州市潜在体育人群中职业技术人员, 无职业者, 农业、林业、渔牧、水利生产人员占了觉大多数的比重, 三者比例之和共85.2%。而其余四大类职业只占了14.8%。

2.6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城乡结构特征

调查表明,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比例城乡差距严重, 农村人口只占12.9%, 城镇人口占87.1%。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城镇和农村在教育、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导致农村潜在体育人口比例大大低于城镇。调查结果还显示城镇中的体力劳动者占44.6%, 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占42.5%, 说明在城镇不论是体力型劳动者还是智力型劳动者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及体育态度是没什么差别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福州市体育人口的数量低于福建省平均体育人口数量水平,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的比例是体育人口比例的两倍多, 如何运用正确的策略、方针、措施、方法把大量的潜在体育人口转化为体育人口是下一步群众体育工作的目标。

(2)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3)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属于“青年型”, 青年人最多, 中年人次之, 老年人较少。

(4)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与人们接受文化程度, 教育程度有明显的联系, 学历越高的人群表现出更多的体育需求, 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思更强。

(5)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职业结构的特点表现为:职业技术人员最多, 无职业者第二, 农业、林业、渔牧、水利生产人员第三, 并且这三者之和所占比例为85.2%, 大大多于其他四大职业者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4.8%。

(6) 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结构中, 城乡潜在体育人口比例严重失横, 城镇潜在体育人口数量明显多于农村, 但城镇中智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潜在体育人群数量上无较大差别。

3.2 建议

(1) 利用媒介宣传工具和思想教育手段, 为开展各种各样群众体育活动提供舆论环境, 利用精神教育和意识转化促进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目标。

(2) 鼓励各社区、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各企业、事业单位, 特别是妇联的作用, 发挥“半边天”的力量, 开展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首先加大女性潜在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 使人们的体育意识物化为体育行为。

(3) 在学校教育中完善体育教育工作, 不仅要把“终身体育”的思想从儿童抓起, 更要把“终身体育”的思想贯穿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从始到终。“有思路才有出路”, 只有人们脑中有了体育运动的思想, 意识, 人们才有进一步付出行动、去锻炼的可能。

摘要:以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为研究对象, 以潜在体育人口结构为研究内容,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以期能有针对性地使福州市区潜在体育人口进一步转化为体育人口, 壮大福州市体育人口数量, 为福州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材料。

关键词:福州市,潜在体育人口,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20-123.

[2]庞元宁, 蔡兴林.中国准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4, 40 (3) :45-47.

[3]三明市对外贸易经济分作局[EB/OL].http://www.smwjm.gov.cn.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体育潜在课程】相关文章:

潜在课程06-09

潜在课程中化学教育论文04-21

潜在问题05-14

潜在能力05-27

潜在价值06-02

潜在责任06-15

潜在危险07-07

潜在需求08-07

潜在成长模式05-03

潜在安全问题05-16

上一篇:心肺复苏的方法下一篇:婚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