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运动的益处

2024-07-08

太极与运动的益处(精选六篇)

太极与运动的益处 篇1

地处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 是描述北欧国家的地域性名词, 因此也称之为“北欧”, 其中包括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和冰岛这五个国家, 现有人口2 500多万, 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现代高福利地区, 所以人民享有较平均的、良好的生活水准, 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相对靠近。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均处于北极圈附近的高纬度地区, 春秋两季较短促, 冬季漫长寒冷, 气候反差大, 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人与产品、室内、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显得更加密切, 产生了所谓的冬日设计。该地区整体的植物林缘、平静众多的湖泊、缓缓弯曲的海岸和柔缓变化起伏的地表, 构成了平和、秀丽的自然景观, 成为众多设计师的灵感源泉。

2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现代地域性景观的演进历程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景观设计发展历程与欧洲大陆其他的国家相似。在20世纪以前, 他们的园林多模仿欧洲的流行风尚, 园林运用的设计要素和规模大小也有着一定的变化。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景观设计经历了启蒙、探索、雏形和成型四个阶段, 受到了一系列艺术设计风格和设计运动的促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族浪漫主义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和现代设计中的功能主义。1980年景观设计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景观的重复利用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1990年艺术和设计领域中极简主义的兴起, 将斯堪的纳维亚景观设计中艺术与功能统一的传统推向了新的高潮。总体来说, 北欧的现代设计有着普遍追求朴实、美观和实用的特点, 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地域性景观和园林, 在现代设计中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其中尤以瑞典和丹麦在景观设计上的发展最为突出。

3 现代艺术对斯堪的纳维亚景观演进的益处

纵观西方艺术的历史, 园林设计的最佳状态体现在对当时的艺术、哲学、美学的全面研究和诠释时期。20世纪初, 形形色色的视觉艺术运动不断涌起, 园林对其引用和诠释大幅度地推动西方园林的发展, 景观设计师成功地将艺术与园林融合。

3.1 促进景观设计师对园林艺术层面的追求

从20世纪初起, 北欧的景观设计师都在尝试着将园林的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之上, 其中一些设计师采用自然式风格, 以种植不规则的植物为背景, 衬托出建筑清晰、简洁的形体;而另一些设计师则是采用现代主义建筑化的方式。丹麦的索伦森和S.I.安德松是其代表人物之一。索伦森, 在1945年获得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Eckersberg奖章, 这一奖项是专授予那些在纯艺术或应用美术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人, 这标志着索伦森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身份得到了认可。索伦森认为自己是艺术家和园林艺术家, 坚持景观设计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与绘画、雕塑、文学和音乐相近。在1963年出版的他的宣言式著作———《园林艺术的起源》中, 索伦森更深层次地论述了园林的艺术性。索伦森大量的景观设计作品, 如Nrum家庭花园 (1948) 、Kalundborg教堂广场 (1952) 和Sonja Poll花园等, 都体现了其作品对美、艺术与空间的追求。S.I.安德松认为景观设计是视觉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其自身的身份和尊园的艺术。他的设计作品结合了丹麦的艺术、文化和环境特点, 获得了“将诗引入花园”的美誉, 如位于瑞典的S¨odre Sandby的Marna’s have花园。

3.2 造就景观设计风格与形式语言的灵感来源

20世纪初, 现代运动大幅度地推动了园林的发展, 丰富的现代艺术思想与形式语言造就了景观设计的灵感来源, 如抽象艺术、至上主义、极少主义、构成主义、未来主义和大地艺术等, 景观设计师通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引用、重现和转译等, 将艺术融入园林当中。马列维奇构成主义的绘画, 如《飞翔的飞机》, 以及未来主义巴拉的绘画, 启发了索伦森的设计语言与动态空间表达, 将平面动态转译成用材料和空间表达的花园艺术, 如螺旋线、椭圆和S形曲线等。S.I.安德松受极简主义的影响, 他的设计保持着非常简洁的形式, 他认为景观设计是植物与空间的对话, 植物的生长也需要简洁性。M.克林特在Stavnsholt的假日花园 (1958) 的设计运用了与康定斯基的《几个圆形的画》 (1923) 中的构图方式。受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的影响, 丹麦形成了以绿篱为造型元素与简单几何形组合空间的设计特征, 圆形、椭圆成为其几何景观中最具特色的设计词汇。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园林中的自然主义风格, 也都受到了绘画艺术的创作灵感和方式的影响。如瑞典重要的景观设计师海么林, 从瑞典风景画家Bruno Liljefors的绘画中学到了对自然的阅读方式, 进而形成了为他所倡导的瑞典自然式景观设计特征。

3.3 以美学和视觉的角度推究构成的构图

现代绘画艺术对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园林的平面构图上, 景观设计师以美学和视觉的角度将绘画的艺术构图转译在构成的园林平面上, 艺术的构图主要受到构成主义、具体艺术以及蒙德里安绘画的影响, 呈现出构成的意味。风格派蒙德里安的绘画多是垂直和水平的直线与原色构图, 以最简洁的几何形体与纯粹的色彩表现出事物内在的理智和逻辑的对立平衡关系。1955年蒙德里安的作品巡回展, 对北欧的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瑞典设计师马汀松设计的Nyk¨oping市镇厅庭院 (1955) , 平面构图由植物与混凝土等不同材质的三个三角形组合而成, 形成了一幅与蒙德里安抽象画有共通之处的构成画。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充分体现在丹麦以几何形组合空间的景观特征上。具体艺术绘画影响了丹麦景观设计的形式语汇, 矩形得到广泛运用。索伦森设计克洛克花园的平面形式与意大利未来主义绘画的平面动态有相似之处, 远远超越了绘画者的二维空间。S.I.安德松用修剪的绿篱重现了艺术家用色彩对“飞鸟”的绘画描述。

4 现代建筑运动对斯堪的纳维亚景观演进的益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的经济发展、政治条件和思想观念为设计领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现代绘画、现代雕塑、现代建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建筑师, 产生了不同的设计流派。尽管当时的景观设计并不是现代运动的主题, 但一些流派和建筑设计师少量的花园设计和设计图纸, 以及他们的建筑语言对景观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1 建筑设计师在景观设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20世纪20年代起, 先进的现代建筑运动引领着景观设计领域向前发展, 优秀的建筑师对斯堪的纳维亚现代景观的演进起到了开创、引导和促进作用, 其中阿普斯朗德、阿尔瓦·阿图、约翰·伍重、尤根·博都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 以阿斯普朗德为代表的建筑师对瑞典的现代景观和城市公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1939年, 瑞典建筑师阿斯普朗德和莱维伦斯设计了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 这是现代建筑与景观完美结合的早期范例。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影响了他之后的许多著名的建筑大师, 如芬兰的阿尔托和丹麦的伍重。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景观设计有一显著特征:把花园和景观看作是建筑的一部分或是建筑的室外空间, 丹麦建筑师伍重和尤根·博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建筑设计, 优美地诠释出了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如Kattegat的路易斯安那博物馆。在20世纪60年代丹麦景观设计师还受到了一些建筑师, 如Erik Christian Srensen, Niels Fagerholt, Poul Kj Rholm的作品和设计思想的影响。

4.2 建筑化的句法规则

20世纪初, 大量的私家花园设计出现, 花园与建筑的关系更为密切, 建筑化的花园设计方式在北欧盛行, 之后受到英国建筑师路特恩斯运用植物运用思想与空间表达的启发, 丹麦的景观设计师结合本土运用修剪和未修剪的绿篱来组合与塑造空间。约翰斯顿在海德考特花园的私家花园设计思想和手法, 对丹麦的现代花园以及丹麦景观设计师布兰德特与索伦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丹麦园林设计师约根森主张花园与建筑统一的建筑化风格, 如Vestparken的大众花园。I.P.安德森、约根森和布兰德特三人在设计中积极探索植物形式与空间组合的关系, 运用从建筑房间的分割方法演变来的由绿篱与成排的树分隔空间的组合, 从而为合理使用有限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挪威设计师Eail Bele设计的Nedre墓园 (1935) 是一个纯粹建筑化设计的早期实例, Bele仅用一个单一的圆形室外剧场形式组织整个墓园, 低矮的绿篱把场地划分成不同的单元。

4.3 建筑要素的引用

在北欧的现代园林的发展中, 建筑中“墙”的词汇也运用到园林的设计语汇当中。设计师将“墙”作为建筑化的要素引用方式分为两种:1) 直接引用。1939年, 瑞典建筑师阿斯普朗德和莱维伦斯在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地上升的小路一侧的小墓园设计中, 直接运用了片墙分隔与限定出不同的墓地空间。挪威景观设计师受到密斯的影响, 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体现了运用片墙而创造出的流动空间。2) 转译为修剪的或未修剪的树篱或树篱成排形成的竖向界面, 以及花园的廊架。1950年, “树篱”逐渐成为丹麦许多景观设计师建筑化的中心元素。索伦森将其与现代几何形结合起来, 常将建筑化的要素组织与环境结合, 树墙、树篱和攀缘植物的廊架等是他建筑化设计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 如Eidsvold花园中绿廊。S.I.安德松认为, “我们的职业最本质的东西是对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组合设计。”如他在Marna花园创造出的隧道式篱墙, 即绿篱墙高度的局部达到4 m, 形成富有感染力的开放或幽闭的空间结构。雅各布森在Rdovre市镇厅设计的成排的锻树, 施密德特在Trongard学校中心草地两侧设计的悬铃木树阵, 以及O.挪加德在Trnby市镇厅广场设计的悬铃木树阵, 都运用了“墙”的建筑要素形成半开放式围合空间。

4.4 空间的形式与组合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建筑化几何式园林风格相对比较突出, 由于建筑和园林都是在塑造空间, 风景园林只是没有天花板的建筑, 因此建筑不同程度的开放与私密空间的塑造与园林空间是相通的。北欧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常与当时知名的建筑师合作, 受其建筑化的空间组合效果的影响。索伦森曾在布兰德特的设计事务所工作期间, 受到丹麦功能主义派的知名建筑师们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索伦森花园空间组合的方式上, 包括几何形体的并置与重复, 利用形体间的数学逻辑关系创造均质的几何空间, 以及建筑与庭院开放空间的整合。如Nrum家庭花园利用均质的几何空间巨变出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奥尔胡斯大学校园中保留山谷的开放性, 形成了开阔的风景校园等。挪威的盖布瑞尔森和Morten Grindaker合作完成的挪威水电公司公园 (1960—1963) , 被誉为二战后挪威现代主义园林的一个重要标志, 设计师对密斯建筑中“片墙”空间组合进行转译引用, 从建筑中获取景观设计词汇创造出流动的室外空间, 打破了当时挪威园林设计灵感源于自然的传统, 促成了园林朝着都市主义景观的发展趋向。瑞典景观设计师马汀松和布劳姆通过对一系列方形空间的组合, 形成不同开放和封闭程度的空间。如莱维伦茨、雅各布森和阿尔托等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的空间概念与组合方式自然地流露在他们的庭院和花园设计中。

5 结语

20世纪早期现代艺术与建筑运动解放了斯堪的纳维亚现代景观的束缚, 现代建筑的空间语言与现代艺术造型语言引领且丰富了现代园林的语言形式。受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影响, 花园的功能得到明确定义, 产生了大量的功能分区、流动空间、限定空间, 以及几何形的并置、重复与对比等空间组合塑造的建筑手法和语言形式。园林对视觉艺术运动引用和诠释大幅度地推动北欧园林的发展, 景观设计师成功地将艺术与园林融合。至20世纪70年代, 在现代艺术与建筑运动的共同影响下,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地域性景观和园林。

摘要:简要回顾了2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并对现代艺术与建筑运动对其景观演进的影响做了简要的探讨与分析, 指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性景观和园林。

关键词:景观设计,现代建筑运动,现代艺术

参考文献

[1]易晓.北欧设计的风格与历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Hauxner, Malene.Open To The Sky[M].Copenhagen:The Danish Architectural Press, 2003.

[3]Andersson, Thorbjrn.A Critical View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Topos (49) :22-32.

[4]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5]Jellicoe, Geoffrey, Susan.The Oxford Companion to Garde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太极与运动的益处 篇2

1 太极扇运动的价值

1.1 太极扇的文化价值

太极扇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太极类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同时,逐渐显现出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内涵。太极扇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军事学、中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理深意丰。它既保留了太极“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太极运动中的所有精华,[1]同时又吸收了舞蹈、艺术、音乐等方面的内容。

太极扇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演绎与整合, 它体现了传统武术文化的精华,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在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相融合的转型时期,更好地推广太极扇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太极扇运动形式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太极扇文化价值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将太极扇运动的文化价值传承和发扬光大。

1.2 太极扇的社会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大众参与体育运动和自我要求日益强烈,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时尚、休闲的社会运动。太极扇运动正是在这一重要时期发展起来的,小至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能够看出,在练习太极扇的过程中,习练者相互产生了共同的行为接触和语言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友情,达到练拳交友的目的。同时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政治文化交流,可以通过太极扇表演来展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对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间的友谊具有深远的意义。

1.3 太极扇的健身价值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太极扇运动是为了适应自然、改善生活而创立的。太极扇属于有氧代谢运动,它能够有效地发挥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时,太极扇运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是有益的按摩,可以使各器官组织的韧性、反应性和耐力性逐步提高。参加太极扇锻炼的人,其心脏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脏的容量及每搏输出量增加,还能改善动脉壁的弹性和韧性,使冠状动脉口变粗,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持久锻炼,内气得以流通,周身放松,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乳酸的蓄积,减轻疲劳,益于身体。[2]太极扇运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还增加了健康锻炼的情趣,增强了健身效果,激发了人们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1.4 观赏与娱乐价值

太极扇是以传统和谐,自然养生与太极拳、太极剑动作特点相结合,取长补短,精心设计的运动形式。它刚柔相济、形神兼备,流畅连贯,恰似行云流水,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太极扇的创编结合了拳术套路和器械类项目的动作,不但丰富了太极扇的内容,而且与歌曲内容、节奏、韵律相融合,同时又感受到扇术独具风格的动作特点,无论是哪种门派的太极扇,不管是表演还是比赛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都能给观众美的享受。通过欣赏太极扇的演练,使人们感受到太极动作的虚实起伏,舒缓柔和,轻松自然、潇洒大方的阳刚与阴柔之美,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太极扇运动的发展概况

太极扇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棚、履、挤、按、肘和扇术等动作组合而成。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学、武学的经典著作,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道、儒、释等文化的精髓,成为许多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媒介和桥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术运动的兴起,太极拳也得到迅速发展,体育、教育、卫生等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习练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与此同时,太极拳在国外也深受欢迎,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走向世界,成为练习人数最多的拳种。

为了扩展太极项目的种类和满足人民群众对健身需求,促生了太极扇这一运动项目。到二十一世纪国家为进一步推广太极扇运动,组织创编了陈式太极扇、杨式太极扇、夕阳美太极功夫、健身太极扇、四维太极扇等。同时,为大力开展体育锻炼和支持申办2008年奥运会,由中华“武林百杰”之称的李德印先生牵头创编了 “太极功夫扇” 新套路,并在北京国际公路接力赛上,由2008名功夫扇高手,汇聚天安门广场隆重进行了表演,极大地促进了太极扇运动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太极扇具有锻炼身心、养生延年的功效,开展前景一片光明。[3]

3 对太极扇运动发展的思考

3.1 太极扇文化发展的不确定性

太极项目与导引、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项目一样,都是以“柔”为最大特点,是中国传统武术追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 的文化特质。太极行气讲究“气沉丹田、以气运行” 把武术与宇宙整体连在一起,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与五脏六腑气功运行连在一起。从太极的内涵和折射出来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来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规范、宗教情感无不表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格。

对西方人来说,肉眼看得见,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现象才会被认知,认可。而中国传统武术所追求的“内练”是西方人不能理解的,这些“内练”的方法既看不到又摸不着,让西方人会觉得太深奥、过于玄虚,甚至理解成伪科学。武术中存在玄学和抽象,没有固定和具体的概念,会把西方人搞的神经错乱。[4]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传统太极项目的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迎合别国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不能为了国际化战略而抛弃“内练”保留“外练”的错误做法。太极扇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地看问题,要把太极扇的发展提升到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高度来探究和审视,并遵循传统文化发展之路,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健康发展。

3.2 太极扇传播的不完整性

太极扇的发展与传播可谓是紧密相连,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进行传播,是世代相传的唯一手段。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反馈这五个部分的实施。[5]通过材料分析可以看出,太极扇教材门派分类多,却没有规范统一的太极扇教材,而且传授太极扇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不强。在传授中传播者容易出现随意性,在传播内容上教材偏重技术,轻视理论所涉及的文化、价值、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实际操作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无论是技术内容还是理论内容,都应得到传播者的重视。传播渠道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从面授、印刷品、音像制品和电子媒介四种方式来看,目前虽都有实施,但内容缺少规范性和标准性。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收者,从资料中我们看出,太极扇传播受传者主要分为强身保健群体和爱好者群体,而学习太极扇的大多数都为中老年人群,说明受传者不够全面。通过以上反馈的调查信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太极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希望相关组织机构和专家完善并解决制约太极扇发展的因素。

3.3 太极扇编创的不均衡性

“武术套路创编的目的就是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6]从文化价值的角度着手创编太极扇套路,应该考虑创编形式的传统文化特色,注重内在的练习。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着手创编太极扇套路,应考虑到创编动作的艺术性,能够体现出太极扇的运动魅力。从健身价值来看,创遍动作主要以易学易练,动作不宜太多,时间不可太长,运动要适合人体锻炼的最佳效果。这样就达到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观赏与娱乐价值进行创编要求动作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充分体现太极扇运动中的运动特点,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综上所述进行创编,无形中给创编带来很多问题。因此,要创编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技术性强、又能强身健体和展示太极扇运动风采的套路,就需要进行太极扇套路的整合与分类,通过借鉴太极拳的结构体系将太极扇分为“传统太极扇”,“简化太极扇”和“竞技太极扇”,这样系统的划分有利于太极扇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完善,在顺应价值功能的基础上,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又解决了太极扇套路创编难的问题。

3.4 服装的不规范性

中国传统体育在传播过程中往往重视项目本身内容的练习而忽略了辅助器材与配套设施的研发与设计。中国太极扇与日本相扑、印度瑜伽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太极服无论在穿着上,还是在比赛场面的形式上,显然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在竞赛场面显得随意、礼仪简单、文化氛围稀薄。而印度瑜伽以健身娱乐为发展路线,同时又将瑜伽服推向市场进行产业化运作,并取得成功。所以,太极服的设计必须在保留传统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引入服装的时尚元素,更新理念,大胆创新,通过服装展现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之美。

4 结束语

太极扇是传统武术长期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它有着独特的文化、社会、健身、娱乐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继承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走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全面地把握太极扇的价值功能,运用系统的传播学方法有效地进行规划和管理,更好地推广太极扇运动,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另外,太极扇在套路创编和服装设计上也应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才能使太极扇运动的未来之路更加平坦,宽阔。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太极扇运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健身价值、观赏及娱乐价值进行探究。同时在太极扇项目开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太极扇文化发展的不确定性、传播的不完整性、套路编创的不均衡性以及服装的不规范进行分析,为太极扇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太极扇,服装,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忠,李易桃.太极柔力球在普通高校开展的价值与展望[J].体育科技,2010,(4).

[2]王燕.关于太极拳对全民健身的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3).

[3]李德印,马一枫,方弥寿.太极扇功夫扇[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王俊奇.从武术入奥失利引发的文化思考[J].体育学刊,2007,(2).

[5]孙卓艺,贾健民.太极拳国际化传播与发展的理论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4,(3).

太极与运动的益处 篇3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陕西,现状与推广

1陕西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

太极柔力球运动与传统的硬性击球方式不同,它的独特之处是缓冲接球。具有民族特色,同时也具有现代竞技体育的特征。它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极具时代性、民族性以及娱乐性。因此,此项目的发展前景还很广阔。建议可以在各大学校开展此项运动。但是,就目前相关调查情况来看,太极柔力球这项运动在西光中学刚刚开始开展,陕西高校的情况要好一些,部分高校已经在开始引进并发展太极柔力球运动。本论文重点也是研究此项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

1 . 1陕西高校太极柔力球课程开展情况

随机抽取了陕西省16高校,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已把太极柔力球纳入其中,只有西安体育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开设了体育专业学生选修课,但是在课时上的安排较少。通过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43.75%的高校已经关注到此项运动,并把太极柔力球引入到大学体育教学课程中。但是,还有大部分的高校没有涉及此项内容。对这些开设了太极柔力球的高校进行了深度的调查,发现这些学校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安排了此项运动,课时也明显较少。甚至还有的是把太极柔力球的内容糅合在太极拳课程里。从这些情况来看,太极柔力球运动在陕西高校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造成当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对此项运动进行过系统的学习,缺少相关技能和经验,导致不能较好地进行授课;第二是高校学生对太极柔力球这项运动本身还不够了解,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从目前陕西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该项运动有所重视,另外选派与此项运动相关联的部分体育教师,比如太极拳教师,出外学习交流。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应大力推广此项运动,比如建立太极柔力球协会。此外,还可以组织太极柔力球的表演,扩大此项运动在当地居民和高校学生中的影响。相信太极柔力球这项体育运动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1 . 2陕西高校太极柔力球课程开展内容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学生中,他们最喜欢的内容是隔网对抗,这占到了调查人数的55.2%;套路表演紧随其后,它占到了26.0%;自选动作占比最少,仅仅只有调查学生总数的18.8%。对隔网对抗的喜好人数占比最多,不仅是因为隔网对抗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而且也因为它符合学生年龄阶层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自选动作因为其难度较大,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领悟能力,又需要学生具有创编能力,所以目前对它感兴趣的学生数量较少。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套路表演占到了大部分,有66.8%。而隔网对抗和自选套路都只占到了较少部分,占比分别是15.5%和17.7%。这主要是由于套路表演相对容易, 在学校的师资力量中,也可能缺少隔网对抗和自选动作的教师。

1 . 3陕西高校学生参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情况

1.3.1陕西高校学生参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动机取向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到,陕西高校学生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学习动机各种各样,影响动机的因素必然也是多种多样。在各种学习动机中,个人爱好占大部分,达到了36.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强大的动力。只要某个运动符合个体兴趣,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对于此项运动的学习和掌握就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项目,正因为它运动方式新颖,所以自然会引起广大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学习太极柔力球的学生占到了23.8%;还有少部分的学生就只是出于易得学分的目的才进行太极柔力球的学习。除此之外,以跟随同伴和人际交往为目的的同学分别占到了6.6% 和2.8%。另外,目的并不明确的学生占比也不少,达到了18.8%。这里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1.3.2陕西省高校大学生参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性别特征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到,在参与太极柔力球的学生中,男生占到了47.9%,女生占52.1%。两者的差别并不算大。认为原因主要是在心理差异上,此项目对男女的影响不大。但是在选择内容上,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男生多偏向于对抗激烈的隔网对抗,而女生则偏向于套路表演和自选动作,因为这两项内容相对来说动作舒缓。

1.3.3陕西省高校参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大学生对其的了解和喜爱程度

从表5可以看出,陕西高校学生对太极柔力球的了解情况还是比较好,其中对此项运动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占总人数的37.5% 和41.4%。但是,对其非常了解的仅占6%。当然,这与此项运动的产生和推广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更不用说在陕西各大高校中的推广和普及。另外,通过问卷和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通过老师的介绍才参加的此项运动,比例达到了87.8%。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其它媒介的了解而参加此项运动的仅占12.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于太极柔力球的宣传力度和引导力度还远远不够。另外,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也不够强,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增加关于此项运动的介绍,并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了解该项运动。除此之外,在接受调查的陕西高校学生中,有45.3%的学生喜欢该项运动,而非常喜欢此项运动的人数比例也达到了42.5%。因此,太极柔力球运动在陕西高校学生中还是很受欢迎的,其发展情景十分广阔。

2太极柔力球项目在陕西高校中的推广策略

2 . 1把太极柔力球纳入高校体育教学计划

太极柔力球运动不仅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它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并且安全性较高。因为它具有这一系列的特点,所以很符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能够提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前,陕西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并不够全面和完备。所以,可以把此项运动纳入其中,这样不仅有助于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还能使得此项运动在陕西高校中发扬光大。

2 . 2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

各个高校可以定期派遣相关的体育教师去其他地区、其他高校进行学习交流。同时,当地的相关部门可以对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这将能在太极柔力球的理论和实践上,大大提高教师水平,对于太极柔力球的教学将会更加有利。

3结语

太极与运动的益处 篇4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肩周炎发生率,研究

肩周炎俗称肩关节周围炎, 是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2], 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外伤和风湿寒。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的患者。19世纪末新兴的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全身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不同于传统的硬性击球方式, 柔力球运动从入球到出球是由迎、引、抛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弧形引化过程, 以肩部运动为主[1]。理论上讲, 它能够很好的改善肩部血液循环, 对预防和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效果, 进而可以使颈、肩、腰、腿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然而由于该项目产生的时间短, 练习者不是都能很好的掌握其精髓,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锻炼效果。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 通过对被调查者的分析, 探讨太极柔力球运动与肩周炎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旨在为肩周炎的治疗和全民健身运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盐城市区社区居民中30岁以上的柔力球运动者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2011年3月向盐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部分社区居民随机发放问卷1000份, 其中有效问卷900份, 有效回收率为90%。

1.2.3数理统计法

对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2.1.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统计

2.1.2 盐城市从事柔力球运动者肩周炎基本现状

2.2 分析

2.2.1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肩周炎发生率的影响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盐城市被调查的900人当中, 有372人患有肩周炎, 占总人数的41.3%, 且多见于女性。柔力球运动者比非柔力球运动者患有肩周炎的比例稍大。在从事一段时间的太极柔力球运动后, 24人当中有18人的肩周炎已好转, 高达75%, 未好转的仅有25%。而非柔力球运动者中, 肩周炎已好转的与未好转的几乎各占一半。可见太极柔力球运动使肩周炎康复的效果较明显,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

第一, 从事柔力球运动的锻炼者对该项目较了解, 能够认识到该项运动对治疗肩周炎有良好的效果, 这就导致从事柔力球运动者中肩周炎患者比例高于一般人群。

第二, 运动对健康的好处毋庸置疑, 但不同运动项目其保健效果各有所不同。我们要达到不同的保健目的, 就要选择最佳的运动。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有氧运动, 它大量吸取了太极拳中的精髓, 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特点是弧形引化, 动作形式主要是以肩关节为轴做各种弧形运动, 如旋转、划圆, 反复地缠、绕、粘转[3]。柔力球运动要求练习者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 其借力用力, 顺其自然的特点正好符合老年人身体状况。肩周炎是一种无菌性炎症, 该病的特征是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如此一来, 一些重的工作和硬性的击球运动项目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太极柔力球运动通过轻松自然、圆润、柔和、缓慢的动作, 没有肌肉群的爆发性收缩, 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 始终都能保持对肌肉、关节的合理刺激及锻炼, 增加肌肉力量和对关节的保护性, 以促进血液循环, 解除粘连。这就要求练习者在运动中全身肌肉协调、放松, 动作幅度大, 腿部有力量, 相对在运动中比较省力。无论单手持拍还是双手持拍运球, 其注意力都集中在控球上, 肩肘下沉, 手臂肌肉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 左右挥摆, 这样往返重复的动作会对肩臂起到化瘀通络、按摩牵引的作用, 中医上说, 通则不痛, 不通则痛, 如此多次重复做相同的动作, 对分解肌肉粘连, 神经传导和供氧供血起到促进作用, 还可以将肩部的坏死组织通过血液循环带出身体。这可能是肩周炎得到好转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 由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骨骼肌和关节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衰老, 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失去弹性, 已不适应进行大强度和爆发力大的运动项目, 这就使得篮球、足球和网球等运动项目很难开展。而太极柔力球是刚柔相济, 没有高强度的对抗练习, 易学易练, 使用的器材设备比较简单。它由运动者手持一种特制的拍子, 该拍子是由一个拍柄和一个拍框组成, 拍框内有一个能起缓冲作用, 带网孔的橡胶软面, 通过用弧形引化的方法将球抛来抛去。太极柔力球运动与篮球, 足球, 羽毛球等球类运动不同, 不是对抗性项目, 它是一种可以灵活调节运动量的运动:体力差的可以以逸待劳, 以不变应万变;体力好的, 可以左突右奔, 前后变换, 运动时圆润轻活人拍合一。初学者可以高接低抛, 和平过渡;娴熟者可以四处封杀, 各展雄风。

2.2.2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肩周炎发生率影响的途径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肩周炎的影响途径, 主要是通过锻炼时间、锻炼频度和是否有社会指导员指导等来体现的。

2.2.2. 1 合理锻炼时间可减轻肩周炎症状, 提高肩周炎治疗效果

根据科学运动的基本原理, 人体对急性适量的运动可产生良好的反应, 人体各器官对长期良好的反应可产生良好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变化, 进而对治疗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一次急性运动中良好的反应是取得机体健康增加的前提条件。这种适量既有强度上的限制, 也有时间上的要求。有研究表明, 人体一次从事30-40分钟的适量运动, 机体将会获得最佳的反应效果。在此基础上, 如果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频率在3-5次/周的锻炼, 则器官机能及机体健康水平将会获得良好的增进。太极柔力球运动虽然包含了大量的肩部活动, 但如果一次锻炼中时间不足, 则运动对肩部肌肉、关节囊、韧带等器官的刺激偏小, 这些器官的反应程度弱小, 即便后来锻炼频率增高, 也难以使机体产生良好的适应。调查表明, 柔力球运动者中, 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9.1%, 结合前面论述中75%的柔力球肩周炎患者主诉症状好转, 可以认为一次急性锻炼的时间与肩周炎症状的改变有较大的关系。对比非柔力球运动者中一次锻炼时间为30分钟以上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5.8%, 柔力球运动者可能在认识锻炼时间与健康效果关系方面更为科学合理, 也有可能与太极柔力球运动本身肩部活动较多的特点有关。

2.2.2. 2 合理锻炼频度可改善肩部组织结构, 降低肩周炎患病率

运动健身的效果取决于每次锻炼时间的叠加, 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有要求, 也要有适量的频度要求, 因此每周锻炼的次数就显得尤为重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的划定是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 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每次活动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为衡量标准。且有研究表明, 一周的锻炼次数要大于3次才是科学合理的。对于肩周炎患者来说, 如果运动负荷达不到, 就不能改善肩部的组织结构, 达不到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太极柔力球运动中肩部运动非常多, 其中旋转、划圆, 反复的缠、绕、粘转等动作可以加速肩部血液循环, 对分解肌肉粘连, 神经传导和供氧供血起到促进作用, 还可以将肩部的坏死组织通过血液循环带出身体, 最终达到治疗肩周炎的目的。如果较长时期内保持科学的锻炼, 肩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等器官不会过早的出现软组织损伤和退变, 也可以使肌肉变得更有弹性, 肩关节活动幅度增大, 减少肩关节的功能障碍, 从而降低肩周炎的患病率。调查表明, 每周锻炼频率大于3次的柔力球运动者占绝大部分, 占总人数的83.6%。非太极柔力球运动者每周锻炼频度大于3次的占总人数的84.9%, 几乎天天锻炼的以中老年人居多。结合表3可知, 太极柔力球运动较其他运动项目治疗肩周炎效果更佳。原因可能是由于其他运动对肩关节的活动幅度较小, 达不到锻炼肩关节的目的。

2.2.2. 3 科学指导对预防肩周炎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指导员是影响太极柔力球运动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负责向大众传授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者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健身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操作方法后, 进行的锻炼才是有效的锻炼。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指导员可以是聘请的一些专业的教师、教练, 也可以是从体育教师中抽调的一些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体育骨干, 但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调查表明 (表5) , 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人群中有69%接受过专业的社会指导员的指导。但是从表9锻炼者对社会指导员的满意度来看, 仅有少数人对社会指导员的技术指导的情况表示满意。这说明盐城市柔力球运动指导员这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盐城市要加强对指导员的培训, 发挥体育指导员的主导作用, 培养人们对柔力球运动的兴趣爱好, 确保太极柔力球运动在盐城市中能够顺利的开展。

对于无肩周炎病史的人来说, 社会指导员主要通过讲解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内涵, 规范他们的技术动作, 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别人, 不知道其内在的练意, 这样就达不到内外兼修的效果。然后就是合理的安排锻炼时间和频度。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指导员可以通过编排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成套动作给锻炼者练习, 科学合理的运动可改善肩部的组织结构, 达到预防肩周炎的目的, 降低肩周炎的发病率。

2.2.3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肩周炎发生率影响的机制

2.2.3. 1 改善肩关节部位的组织结构, 提高功能水平

正常人通过长期科学合理的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肩部各组织器官的物质结构, 保持和发展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提高物质和能量代谢水平, 对预防肩周炎发病有着积极的作用。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以肩部活动为主的运动, 通过迎、纳、抛、接等系列动作, 给予肩部肌肉、关节囊、韧带、关节面软骨等适当的负荷刺激, 一方面可提高各个组织细胞的适应能力及活性水平, 使细胞和细胞间质排列更加规律, 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 从而为组织的生长、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可使各组织器官在肩部活动时的协同工作能力得以提高, 且在反复练习中各组织的密度、弹性和韧性增加, 组织抗疲劳能力增强, 减少了肩部活动中肌肉、韧带等组织拉伤, 降低肩关节周围组织炎症的发生。

2.2.3. 2 促进肩部损伤组织的修复, 加速代谢产物清除

太极柔力球运动中肩关节的活动较多, 其中起势绕环、跨步绕环、左右绕环、四方绕环、绕环抛接、水平绕环、侧旋绕环、绕环组合、绕环收势这十个方面的基本技术, 都要有肩关节的参与, 通过绕环运动可以加强肩部肌肉收缩, 骨骼肌的收缩活动是淋巴流动的动力。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和病变, 淤血、粘连和渗出液等是疼痛的主要原因。淋巴流入血液循环系统既可以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 又可以清除因软组织损伤粘连而坏死的细胞, 对组织起着保护作用。肩关节运动促进肩部血管扩张而改善肩部血液的循环, 可以降低肩部肌肉的粘性, 提高肩部肌肉的伸展性、协调性和弹性, 同时还会增强关节的辅助结构 (韧带, 软骨等) , 使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从而为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组织结构的修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肩周炎患者来说, 通过练习太极柔力球, 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为肩部组织损伤的修复提供足够养分, 加速各组织的修复, 同时能加速淋巴循环, 加快肩部炎症代谢产物的清除, 对促进肩部损伤组织的修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2.2.3. 3 延缓肩部组织退变, 降低肩周炎发病风险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的软组织损伤, 出现充血、水肿、渗出和粘连等现象。对从事柔力球运动的人来说, 通过运动刺激可以使肩部相应的组织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进而可以延缓肩部各组织结构的退变。人体的结构是由有机细胞构成, 而每个细胞都有相应的细胞生命周期, 经常使用, 细胞就会处于充分供血和充分供应养分的环境中, 促进细胞的更新, 使其更富有生命力, 肌肉更富有弹性, 进而防止组织结构变化、粘连, 降低肩周炎发病率。而太极柔力球运动主要的活动部位是肩部, 通过迎、纳、抛、接等系列动作, 可以使肩部的肌肉、关节囊、韧带、关节面软骨等组织得到一定的刺激。通过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 从入球到出球整个过程的组成部分都有旋转和摆动, 经常性的旋转和摆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增加肌肉和骨骼的营养物质, 使组织结构优化, 从而达到延缓肩部组织退变, 降低肩周炎发病风险。太极柔力球运动中没有爆发性的肌肉收缩, 整个过程是柔和缓慢的, 这就增加了对关节的有效保护, 对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来说, 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又可以降低肩周炎发病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肩周炎患者长期坚持从事适宜锻炼时间和锻炼频度的太极柔力球运动, 可促进患者肩部血液循环, 改善肩部组织细胞的营养, 使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 炎症代谢产物得到清理, 进而促进肩周炎症状的好转, 提高肩周炎治愈率, 使肩周炎发病率下降。

3.1.2 太极柔力球运动使肩部各肌群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既可以增强肌肉等组织的功能, 又可以改善肩部各组织的基本结构, 延缓肩部组织退变, 对肩周炎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有利于控制肩周炎发生率。

3.2 建议

3.2.1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宣传科学健身的理念, 指导柔力球运动者在实际锻炼中注重内外兼修, 并保证运动技术的规范, 扩大对肩周炎的医疗体育效果;引导锻炼者长期坚持从事适宜锻炼时间和锻炼频度的太极柔力球运动, 使身体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 降低肩周炎的发生率

3.2.2加大培养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社会指导员力度, 提高社会指导员的专业素质, 充分发挥社会指导员在柔力球运动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推广力度和普及太极柔力球运动, 提高人们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认知水平, 保证该运动在盐城市中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占锋.论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产生、发展及健身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1 (6) :54-55.

[2]]邱晓军, 董天新.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中老年肩周炎的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 2008, 21 (4) :46-48.

[3]孙明和.太极柔力球运动在武汉市中老年人中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45-47.

[4]郭雷祥, 刘晋元.太极柔力球中老年爱好者身体机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2 (4) :33-35.

[5]白榕.太极柔力球教学与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 2004, 12 (4) :19.

[6]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大众太极功夫扇运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篇5

一、当前太极功夫扇运动面临的问题

首先, 参与者男女比例失衡, 年龄结构分配不合理。长期从事太极功夫扇运动的人群中男女比例相差悬殊, 女性练习者明显高于男性;练习者的年龄分布较广, 且趋于老龄化严重。其次, 群众参与与宣传意识薄弱;当前, 太极功夫扇运动在社会公众运动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部分练习者能积极能够参与相关活动, 但仍有一小部分练习者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差, 随意性较大, 活动参与率较低。此外, 大部分太极功夫扇练习者不愿意参加比赛和表演等活动, 不利于其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最后, 参与者对太极功夫扇运动专业知识以及健身理论了解不足。一方面, 参加太极功夫扇运动的爱好者们大多数都是通过动作模仿的形式练习运动套路,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 导致其其除了会发生部分动作不规范的现象以外, 其太极运动所提倡的“内外兼修”的运动真谛也不能有效把握, 从而影响了运动效果;另一方面, 太极功夫扇作为太极运动的一种, 传承了太极健身文化的精华。长期参与将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心脑血管的状况, 特别对于那些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以及老年人意义颇深。长期参与锻炼将能够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加强太极功夫扇运动推广的策略

当前, 大众太极功夫扇运动活动之所以受到关注正是因为公众体育健身意识的较高, 但由于生活和工作等压力导致能够更深层次地对太极运动的原理以及动作套路进行解读, 从而使太极功夫扇运动效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太极文化的传播。由此可见, 倡导政府加强对太极功夫扇运动的重视力度, 普及太极健身知识以及规范传授方式势在必行。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以期有助于太极功夫扇运动的广泛普及, 促进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太极功夫扇运动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宣传是促进太极功夫扇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 由政府等相关部门帮助加大对该运动的宣传力度将有利于其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 具体措施为: (1) 增加比赛、表演等大众团体文化交流的机会。政府应大力支持举办多场比赛或表演, 并设立奖项以鼓励爱好者们都参与进来, 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向观看的群众进行大力宣传; (2) 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媒体宣传是非常有效的宣传手段之一, 政府应鼓励媒体对本项运动进行专题宣传。由于太极功夫扇练习者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 空闲时间较多所以在体育娱乐频道设立专题节目, 讲解太极功夫扇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教授太极功夫扇套路等, 这有助于提高太极功夫扇运动爱好者对大众体育的认知, 也可以让在家无所事事的人们加入到健身行列, 并鼓励练习者参与太极功夫扇运动的相关活动,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2加强各运动团体的管理, 传授科学、规范的健身方法

充分发挥武术协会及相关团体的力量, 向非专业的爱好者传授科学、规范的动作要领和养身心得。首先应注重传授者的组织与培养: (1) 发动高校教师以及民间拳师的力量培养合格的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 (2) 在各活动团体或社区设立体育院校学生社会实习基地, 让有专业素养及专业知识的高校学生加入到社区指导的行列, 从而能够改善武术指导人员缺乏的局面。一方面有助于当地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校与地方相互扶持发展战略的有效进行。然后, 强化各指导站的组织管理,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使之尽快步入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 以便更加广泛地推广太极功夫扇运动的开展。目前, 所有太极功夫扇爱好者全都是自发地参加到运动中, 由民间拳师带领练习太极功夫扇。因此, 多数的太极功夫扇爱好者都不能没有接受过理论知识的教学, 更没有专家为所有太极功夫扇练习者组织一些座谈会之类的教学性活动。因此, 在对练习者进行套路教授之前, 应加强理论知识的传输, 使练习者们真正了解太极文化, 了解太极运动的原理与养生真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太极功夫扇运动效力的真正发挥, 才可以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关注度也越来越大。太极健身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太极功夫扇运动作为太极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将有助于社会大众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关键词:太极功夫扇,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龚海燕.益阳市社区体育中武术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李国平.太极拳对老年人健身的作用[M].体育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与进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太极与运动的益处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徐州市区鼓楼、泉山区参加锻炼的中老年人,本文调查走访选择在徐州市淮海纪念塔和子房山。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走访法,问卷调查法,运用spss1.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根据走访调查的预期,制定的调查问卷,共设计有20个题目,发放问卷600份,回收了501份,回收率83.5%,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100%。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徐州统计年鉴》等相关文献,运用逻辑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参与锻炼的中老年人群年龄,性别分析

目前徐州市人口男女比例较为接近,其中男性51.8%,女性48.2%,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参与锻炼的中老年当中女性占58%,而男性只占42%,远比女性低了16个百分点,比例失调,呈现“阴盛阳衰”状。调查的人群中80%的中老年人在运动方面进行投资,购买过运动器材或者服装,其中男性占了37%,而女性则高达63%,中老年人运动动机调查说明男性远不如女性重视体育锻炼。被调查者的年龄特征:锻炼的人群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其中,50岁以下的占7%,50—60岁的高达53%,60岁以上的也占到的40%,数据表明在中年到老年过渡的年龄阶段的人还是比较重视体育锻炼的。

2.2 关于锻炼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的中老年习练太极或者气功而的中老年则从事其他的活动,其中散步就占了1/4,不过在锻炼者当中48%的中老年独自进行体育锻炼,其中62.5%的为男性。每周锻炼3次以上练习者为79.64%,练习时间大都在早上,也有的在晚上进行体育锻炼。不过运动时间都超过40分钟,1-2小时或者更长。

结果调查显示:说明太极运动这个中国传统的锻炼项目已经在人们心中占了很大的位置。对于身体各机体器官功能都下降的中老年来说,他们亟待寻找一种比较缓慢柔和又能锻炼身体的方式,多项研究表明太极、气功对人体各个系统都能起到良好的影响效果,并且太极运动能够较好调控中老年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最终能够缓解情绪紧张度,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走访时大多数受访者表态:锻炼完后睡眠好,精力充沛,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得以消除。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太极类运动是中老年人较为喜欢的运行形式外,选择散步方式的为40.82%,秧歌为32.27%,跳操为21.68%,毽子等其他为19.36%。可见除了太极运动是中老年人较为喜爱的运动项目外,运动较为轻缓的运动项目也被中老年人所运用。

2.3 影响中老年人锻炼因素

经济的影响因素是一个较大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参与锻炼的中老年100%的都有固定收入,58%的人因为琐事不能锻炼。采访时有锻炼者说“我们都是些退休的工人闲着没事,才来锻炼锻炼身体的,有些时候能来有的时候不能来,家里还有事情,回去买菜做饭,接孙子上学等等,不过相对的我们还是很好的,和我们差不多年龄的有的人还在为了糊口而奔波,所以根本没有时间锻炼

生活琐事是影响锻炼的重要因素。调查资料表明:75%的调查对象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对自己的体育锻炼有消极的影响。生活中,一些中老年人要照顾自己孙子、外孙,要为全家买菜做饭,生活中的琐事占据了大量适宜锻炼身体的时间。

2.4 医学保障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52%的中老年不进行体检,即使体检,时间也过长,有的两年或者更长,根本就达不到预防疾病的效果,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尤其是中老年,得病容易看病难,预防胜过任何有效的治疗。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太极运动在徐州市中老年健身手段、方式中已成为主要的运动方式,普及情况较好,但存在锻炼人群练习不规范,缺乏相应的指导技术人员,社区管理较为松散等不足。

3.2 建议

1.加强体检意识,强化医学保障机制。从健康角度出发,要相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只是够预防和辅助治疗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而已,有条件的话,还是要通过医学手段保证身体健康。

2.加强中老年人群健身管理,进行科学健身知识普及。就目前存在的“阴盛阳衰”状况,我们应该多做宣传工作,开展一些技术学术交流会减少分散局面使得锻炼形式多样使得中老年人的交流机会相对增加。

3.推动太极类运动的普及,强化社区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太极是我们的传统运动项目,是大家公认的一项适宜中老年的体育运动,中老年应该多练习一下太极。不过有的居民在习练太极拳不规范,出现肌肉受伤,关节疼痛,所以应该培养专门的技术指导人员。应该建立大规模的适宜中老年锻炼的社区场所和统一的管理机制,大力普及推广太极运动,让太极运动真正为中老年人造福

摘要:采用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徐州市中老年的健身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以太极作为健身手段的人数占很大比重,但规模较小也比较分散,存在家庭经济条件好坏或其他琐事等影响中老年锻炼等因素。提出中老年朋友通过习练太极一些措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达到增寿延年。

关键词:徐州,中老年,太极拳,健身

参考文献

[1]陈青,龚云,王宗兵.甘肃省城市中老年居民太极拳健身科学性社会调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89-91.

[2]吕晓标,卫志强,张楠楠.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5):111-115.

[3]田勇.株洲市区中老年人太极拳活动调查与分析[J].株洲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3,(2):50-52.

[4]闫树人,朱磊.太极拳运动对55-60岁中老年人“心里老化”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123.

[5]杨松涛,龙云芳,黄宇霞.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心理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6):348-349.

上一篇:种业质量下一篇:生活质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