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货币

2024-07-25

储备货币(精选九篇)

储备货币 篇1

关键词:外汇储备,货币,交换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时, 中国的外汇储备为2121.65亿美元。随后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在2006年2月时达到8536.72亿美元, 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国家并保持至今, 而这巨大的外汇储备又是以美元或美元资产为主。

1 货币的探讨

美元, 作为一种货币符号, 和其他币种一样代表着一定量的货币, 这些货币的产生来源于商品的交换。我们追逐货币, 是为了交换其他东西从而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 而不是追逐货币本身。所以货币的多少并不是关键, 重要的是它交换其他商品的能力和其能换到的商品数量, 即能不能交换和换多少的问题。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 分别生产产品a和b, 其中a和b按1∶1交换。A国和B国生产的商品在满足国内需求后会出现一定的剩余。第一年A国向B国出口了1单位的a, B国向A国出口了0.5单位的b, 最终结算时B国应该欠A国0.5单位b, 结果A国最后收到了以B国货币单位计量的0.5单位b商品的外汇。第二年, b商品涨价, 第一年A国储备的外汇买却只能买到0.3单位的b商品。A国过去积累了B国的货币, 能够用它来交换B国商品, 然而却无法交换到与过去相等的数量, 等于是B国通过一堆纸掠夺了A国的财富。

2 苏联解体和日本经济衰退的前车之鉴

在冷战当中, 苏联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 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军事当中,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军工行业占到国内GDP的80%。苏联每年通过对外出口石油等资源获取美元外汇, 然后用这部分外汇去交换国民生存所需的农产品还有一些自己无法生产的零件。但当油价下跌时苏联出口同样多的石油资源却只能获得少于之前的外汇收入, 苏联在国际上的购买力下降。同时美元贬值, 这更加削弱了苏联外汇收入的购买力。苏联此时能交换到所需商品数量大幅减少, 国民基本生活需求因而得不到保障, 大量军工产品由于缺少关键零件而成为废铁, 一系列的经济问题最终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再看日本的经济衰退。战后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逐渐拥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品, 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的最大债权国。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 财政赤字剧增, 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加。美国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 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解决其巨额的贸易逆差。随着美元的贬值, 日本的出口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同时日元在协议签订以后的10年间, 日元平均每年升值5%以上, 导致许多国际资本流入到日本股市和楼市, 给日本经济构筑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泡沫。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随着经济泡沫破灭, 日本陷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

苏联和日本的经济问题, 都是在经过商品交换后, 其所拥有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苏联大量投资军工行业, 使得其他行业产品的生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 需要从外买进。而军工产品主要用于国防事业, 无法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能用来交换其他商品的石油资源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币值、供给量、需求量等, 这样它能换取的其他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日本的经济模式依赖于商品的出口, 通过这种方式消费由于国内低内需所剩余的产品。一旦这些剩余产品无法交换出去, 而国内需求又不高, 日本就陷入了通货紧缩。

中国目前GDP号称世界第二。其GDP的70%以上来自于对钢筋水泥的投资, 这些和苏联的军工产品一样不能用来交换其他中国没有或数量不足的商品, 但不同的是, 军工产品用在了国防事业上, 而钢筋水泥的投资却能带动整个中国内部已有商品的交换。中国靠着制造业所创造的外汇收入取代了当年的日本, 成为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而中国和日本不同的是, 日本用一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去交换, 而中国则是依靠没有技术优势的加工产品去交换。人们无法拒绝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却可以选择不同的加工产品。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 是中国的加工产品依靠低成本优势大量外销的结果。而这些低成本的加工产品却消耗掉大量中国宝贵的土地、能源等资源, 压榨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 最终的结果是一堆纸把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一旦某天中国的加工产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 而又不能像日本商品那样具有技术优势, 同时国内的商品还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国经济也将进入“失落年代”。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 经济问题诱发的社会问题将是更加剧烈的, 那时我们面对的不仅是衰退还有动荡。

3 外汇储备对中国的影响

3.1 石油

2001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2121.65亿美元, 当年的原油价格按每桶25美元计算。201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34426.49亿美元, 石油价格按每桶95美元计算。如果用能买到的石油的量来衡量外汇储备的购买力,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了15倍, 但能买到石油只增长了3倍。中国的外汇储备剧烈攀升, 然而其能换到的其他商品的数量却无法和外汇增加量相匹配, 也就是说中国相当大的一部分财富被吞噬了。这就好比过去国际上欠了中国1单位的石油, 中国收到了美元欠条。而现在中国拿着这张欠条去兑换石油时, 只能换到0.3单位的石油, 一堆美元废纸就这样换走了我们大量廉价的制造业产品。

3.2 粮食

中国粮食问题近年来日益突出。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 中国粮食净进口量将由1997年的416万吨, 增加到2010年的976万吨和2020年的2224万吨,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10年中国进口玉米157万吨, 为2009年的19倍;小麦进口量120万吨, 较前一年增长36%。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的可用耕地不断减少, 越来越多的人将依赖进口粮食。同时伴随粮价不断飙升, 美元价格的波动, 中国用外汇储备换粮食只能是用得越多换得越少。

3.3 房价

广场协议后, 由于日元升值的预期, 大量资本涌入日本, 进入了日本的楼市, 从而推高了房价, 构筑了经济泡沫。几十年后的中国也面临着楼市的泡沫。中国是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 吸纳外汇后会向市场上投入相应的人民币, 高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有大量的人民币进入了国内市场。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 投资渠道有限, 这些资金大部分进入了中国楼市。同时由于市场上投放的纸币过多, 导致了各种物品价格上涨。国人今天越来越有钱了, 然而却越来越难换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了。中国的财富被用来弥补美国的财政赤字, 最后是中国人没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却被美国人享受了。

参考文献

[1]陈雨露, 张成思.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2]徐菲.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外汇储备的思考[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1 (1) .

[3]王福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和属性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3 (2) .

[4]石清华.中国外汇储备金融配置资产研究[J].西南金融, 2013 (1) .

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争议 篇2

美元汇率近年来持续走软,美国的经常项目及预算又多年赤字,再加上此次金融海啸中,美联储为挽救美国经济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所有这一切都令国际投资者开始怀疑,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究竟还能持续多久?

本文就将围绕这个问题,分析并展望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前景。

美元地位历史由来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历史由来。根据1944年7月签署的《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国同意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并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比价,上下浮动区间在1%以内。各国央行可以通过买卖美元,保持自己货币的汇率在允许的浮动区间内。从此,美元便成为世界上的官方储备货币。

这项安排一直持续到1971年8月。当时,美国因为缺乏足够的黄金储备来支持美元,因此单方面解除协议条款,不再遵行金本位制度。

不过,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并未因此改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以2007年4月为例,在当月发生的全球所有外汇交易中,有86%是与美元兑换,足见美元在国际交易中的垄断地位。

但最近以来,美元兑其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汇率持续走软,美国的经常项目及预算又常年赤字,再加上美联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可谓腹背受敌。

有观点认为,现在或许已是时候寻找一种新的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

事实上,假如这种建议真的变成现实,将会对美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试想一下,全球各国的外汇储备现已高达6.5万亿美元,假如各国都快速将这些储备向非美元资产重新部署,可能会导致美元大幅走软,并同时引发美国当地的利率水平急升。

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可能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的重大后果,关于美国储备货币地位的讨论,近来已成为国际各界的热点话题。讨论中两种观点的阵营可谓势均力敌。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寻找新的储备货币,比如某个新兴国家的货币;另一种观点认为,现时美元仍然具备足够优势,可以继续维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暂时而言也没有其他货币足以承担起美元的这项职能。

美元面临挑战

自从取消金本位制度,进入浮动汇率时代以来,美元汇率曾经历过数轮强弱周期。其中有两段时期,美元汇率格外强势。一是在1981年至1985年里根执政时期,当时美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宽松的财政政策;二是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与科网潮泡沫的时间大致重合。但其后从2002年初开始,美元便持续走软。根据美联储的美元指数显示,2009年8月的美元汇率仅比其历史最低水平高7%,比较1973年1月以来的平均水平则大幅降低23%。

近年来名义美元汇率的低迷水平,已引发各国央行储备经理们的担忧。他们担心,假如美元继续走软,自己国家的外汇储备将面临损失。想要避免这种损失的惟一做法,似乎就是将外汇储备分散部署到其他较强势货币的资产中。

更让美元陷入困境的是,美国的联邦政府在过去22年中,有18年录得预算赤字,经常项目也有21年入不敷出。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预测,根据现行法律下的计划开支计算,美国的债务对国内生产总值比率未来可能会急剧上升,并在2040年升至约1倍。

与此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超过10%下跌至最近十年的低于5%。美国人的储蓄率低迷意味着,这些赤字必须由外部资金来填补空缺。对于一个需要依靠外部资金支持的国家而言,其货币是否仍然有资格担当全球最大的储备货币,确实值得质疑。

在最近一年多以来,为了应对金融海啸,避免美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美联储宣布将购买1.75万亿美元的按揭担保、机构及国库券证券,这个金额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4%,以及其广义货币供应的20.9%。

尽管迄今为止,货币基础的扩大尚未导致广义货币总量出现过快增长,后者目前的年率化增长为4.1%,属于较为温和的水平,但美国货币基础前所未有的急剧扩张,仍然令世界储备经理们警惕。他们忧虑,自己国家外汇储备中所持的美元资产可能会被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所侵蚀。

储备部署日趋分散

从国际储备资产的地区分布来看,近年来有一项明显的变化趋势,即自从2005年四季度以来,环球储备的绝大部分资产都已由新兴经济体的中央银行所掌握。

以外汇储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比较,发展中国家已远高于发达经济体。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2008年发达经济体的外汇储备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5%,而发展中国家的该项比例却高达21.9%。因此,新兴经济体更加希望能够保持自己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事实上提出要挑战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论点,大都来自发展中国家。

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之所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较高比例,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是出于支持出口行业的考虑。由于缺乏内需基础,部分国家执行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政策,货币兑换美元汇率较低,有利于保持该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则是为了提供自保。在过去的金融危机当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部分受到危机冲击的国家提供贷款,但这些贷款援助却有附带条件,比如对受援国的财政预算有相关限制等。因此,这些国家希望能通过持有外汇储备,来减少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依赖程度。

另一项重要趋势则是,各国在最近十年间已经开始将外汇储备的部署向美元资产以外分散。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自1999年以来,在不包括黄金的国际储备当中,美元资产所占的份额已从72%下滑至63%,各国央行手中所持有的欧元及英镑资产则相应上涨。

不过,有趣的是,若以所占份额变化来计算,央行所持有的日元及瑞士法郎资产,下滑幅度更超过美元资产。

这一现象说明,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经理们对于不同货币储蓄,以及短期政府债券所产生的名义收益率相当敏感。这也同时说明,如果短期利率上涨,可能会令外汇储备向美元以外分散部署的趋势放缓甚至暂停。

美元地位仍具优势

尽管美元正面临种种挑战,但迄今为止美元资产仍然是国际储备中的最大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货币而言,美元仍然具备若干优势。

首先,美元依然是国际经济活动中使用范围最广的货币。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以美元计价及交易,在各项国际贸易当中,即使美国不是商品或服务的出口来源地或目的地,大部分国际交易仍然涉及美元。其次,美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流动性最佳以及透明度最高的金融市场。第三,很多国家,包括部分具备庞大外汇储备的国家,仍然依赖美国提供军事保护。第四,部分外汇储备大国依赖美国为其主要的出口目的地,这些国家的货币兑美元汇率较低,因而在对外贸易当中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最后,由于很多国家的对外负债中有较大部分为美元计价,因而需要在外汇储备中相应持有美元资产。

实事求是地看,国际储备应当投资于安全且流动性佳的证券,或者是储藏成本较低且容易售出的资产,比如贵金属等。因此大部分国家的外汇储备,如今都投资在高评级的政府、政府担保以及跨国家的固定收益证券。观察目前国际上可供选择的投资等级债券就会发现,美元仍是最主要的计价货币。

根据花旗的研究报告,截至2009年8月31日,环球未偿付的投资等级债券中有97%以四大主要货币计价,分别为美元(42%)、欧元(35%)、日元(16%)以及英镑(4%)。除此以外,加元、瑞典克朗、丹麦克朗、澳元以及若干其他货币,拥有很小规模的投资等级债券市场。

196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来弥补会员国现有储备资产的不足。特别提款权采取多国货币篮子定值,以反映这些货币在世界贸易及金融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或许并非巧合,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与上述债券市场具有相似的分布,截至2009年8月31日,美元在其中占40%,欧元占38%,日元13%,以及英镑9%。特别提款权目前仅包含这四种货币,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五年都会对其货币构成检讨一次,下一次的检讨将会在2010年末举行。

在各种关于国际储备货币的讨论中,时常有人提出要用特别提款权来取代美元充当储备货币。但这种提法并不准确,因为特别提款权并非单一货币,而是一篮子的货币,况且其中又是以美元作为最大的组成部分。

讨论中,也有人提议采用新兴市场货币来取代美元。

但是,墨西哥、巴西、韩国、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最大规模的新兴经济体,全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并且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一一克服。这些局限包括货币无法自由兑换,本地资产市场封闭,政局不稳,以及与邻国的军事关系紧张等等,因此上述新兴国家的货币暂时而言都很难获得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另外,贵金属尤其是黄金也常在储备资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上,发达国家储备中的黄金份额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数据,在发达国家的储备资产中,有21.3%是以黄金形式持有,该项比例在新兴国家中却仅为3.4%。因此,预计发展中国家未来可能会部署储备资产中的更大部分于贵金属。

国际储备货币展望

如上所述,以美元存款或者美元计价证券的形式持有储备货币,在目前而言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将在可见未来保障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不过,正如本文中所提到,美元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将推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继续向其他货币分散部署。

在这种重新部署的趋势中,最先受惠的将是证券市场最大、最流动以及最透明的国家,包括欧元区国家、英国、日本以及瑞士等。但是,由于这些全球最发达国家的央行,包括美联储、英格兰银行以及日本央行等,都已采取了非传统型的宽松货币政策,这些货币的吸引力将逐渐减弱,最终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其总体储备中黄金资产的比例。

假如上述情况确实变成现实,那么在未来20年中,即使各国的储备不再累积增加,国际储备经理们大概也将出售共1.3万亿美元。这一金额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0%,以及美国债券市场市值的约10%。

基于是否需要取代美元的正反两种观点,目前仍然旗鼓相当。我们认为各国储备资产向美元以外分散部署的趋势,将只会逐步发生,因而该过程对于美元价值以及美国本地利率水平的影响有限。

不过,假如储备重新部署的过程较为快速,那么对于美国本地利率水平、黄金价格以及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率都将产生显著影响。比如近来就有研究发现,假如过去一年中没有外国的官方资金流入美国政府债券,那么美国十年期国库券的收益率本应该会比现实情况高90个基点。

反过来,如果美国的经常项目和财政赤字情况能够改善,个人储蓄率提高,量化宽松措施能够有序撤出,以及联邦基金利率能够重新步入正轨,那么环球各国的储备从美元中无序撤出的可能性就有望降低。■

储备货币 篇3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机理

1994年以来, 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 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取消企业外汇留成, 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 实行汇率并轨, 建立了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 并于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促成了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随着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增强, 外商直接投资增势强劲, 进一步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 从而形成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双顺差”的局面。在这一形势下,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迅速扩张。1994—1997年, 我国外汇储备每年增加300亿美元。1998—2000年,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产品出口减少, 外商投资增势减弱,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速度也随之明显放慢, 每年的增加额减少约为90亿美元。进入新千年以后,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随着我国加入WTO, 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增大, 外汇储备增长再次加速。到2006年2月底, 我国外汇储备总规模达到8 536.72亿美元, 超过日本的8 501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国;并在10月达到10 096.26亿美元, 突破万亿大关。到2009年3月底达到19 537.41亿美元, 同比增长19.87%。

我国1994年以来实行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是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根本原因。在结售汇制度下, 国内企事业单位只能保持很少一部分外汇, 大量外汇收入必须卖给银行, 但外汇指定银行由于受外汇头寸的限制, 多余头寸必须在外汇市场上卖出, 而中央银行则充当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唯一的做市商。结售汇制度的最终结果就是社会的外汇收入向中央银行集中并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 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收购市场上多余的外汇, 形成大量的外汇占款。一般情况下, 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上升并不一定会导致基础货币的扩张, 只有当央行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时, 才构成基础货币的投放。我国自1994年以来, 外汇规模增加并向国家集中, 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并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2007年8月13日, 我国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外汇管理体制重要改革措施: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 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 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这表明我国自1994年沿袭至今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改为意愿结售汇制度。对企业来说, 虽然新政策赋予企业根据自身经营保留外汇的“选择权”, 但从短期来看, 企业未必会使用这种权利。比如, 在本币处于升值过程中时, 企业可能不会选择舍弃本币而保留外币;只有当本币处于贬值情况下, 企业则才会考虑舍弃本币而保留外币。此外, 由于我国外汇市场还不发达, 外汇的避险工具也不完备, 企业相关的外汇专业人才仍然匮乏。从目前情况来看, 企业倾向于在收汇之后马上到银行结汇。因此, 在目前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情况下, 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为意愿结售汇制度, 对缓解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和央行货币政策压力方面的作用会比较有限。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在区间的稳定, 依然只能被动地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 使其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和回旋余地还很低, 货币供给内生性仍然很强。

二、理论分析

根据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 在假定一国货币需求函数为稳定的前提下, 开放经济中一国基础货币有两个途径产生, 即国内信贷 (用D表示) 和国际储备 (主要是外汇储备, 用F表示) , 则有:B=D+F

其中, D表示中央银行国内信贷, 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对国家财政的投资和贷款;F表示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 即国家的外汇储备。

而货币供给m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 于是有:m×D其中, m×F为货币乘数, 为国内货币供应量, 为由外汇储备波动引致的货币供应量。

假设国内信贷引致的货币供应量不变, 则外汇储备的变动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成倍地同方向变动。其过程概括如下:

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这种制度约束基础上的。

三、我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本检验以基础货币 (mb) 为被解释变量, 采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储备货币的数据。根据货币理论, 基础货币是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通货组成, 和央行的储备货币组成相近, 故采用其数据。

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来看, 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主要为外汇占款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 而外汇占款主要受外汇储备的影响, 故而将外汇储备 (wh) 作为解释变量之一。

由于基础货币和外汇储备采用的是季度数据, 容易受季节变动的影响而产生波动, 因而对其用X-12法进行了季节调整。然后再对变量取对数, 记为基础货币 (1nmb) 、外汇储备 (1nwh) 。

此外, 从基础货币的定义可知, 基础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通货组成, 因而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d) 、超额准备金率 (erate) 、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 (lc) 的影响。为了保持模型的完整性, 也将这些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当中。

(二) ADF平稳性检验

判断时间序列平稳性最常用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所谓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变量的平稳性是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模型中的变量满足平稳性要求时, 传统的计量经济方法才是有效的。对基础货币 (1nmb) 、外汇储备 (1nwh)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d) 、超额准备金率 (erate)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 (lc) 各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 将结果综合在表1。

注: (C, T, K) 表示ADF检验式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期数。

表1给出了5个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六个变量的原序列的ADF值都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但是经1阶差分后, D (lnmb) 、D (lnwh) 、D (rd) 、D (erate) 、D (lc) 的ADF值都在1%或者5%的显著水平上都小于其临界值, 即拒绝单位根假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lnmb、Lnwh、rd、erate以及lc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即I (1) 序列。

(三) 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反映了变量虽然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 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根据协整理论, 只有同阶单整的序列之间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通过上述单位根检验可知, 基础货币、外汇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都是同阶单整序列, 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用Johansen检验对上述六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如下表:

注:*为5%显著水平上拒绝零假设。

从上表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来看, 基础货币与外汇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之间在5%的显著水平上最多存在两个协整向量。但是, 一般来讲, 只有第一个协整向量是最重要而且往往是最具有经济解释的协整向量, 因此这里只考虑第一个协整向量。将该协整向量关于D (lnmb) 正规化得长期方程为:

注: (.) 中为标准差;[.]中为t统计量

从以上协整方程来看, 不仅各系数的符号符合经济意义, 而且方程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lnwh的系数的符号为正, 显示了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了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增加, 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rd的符号也是符合经济意义, 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则多, 基础货币增加;erate的符号为正,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 超额准备金利率增加, 则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增加, 使得基础货币增加;lc符号也为正, 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的扩大, 则金融机构的贷款动力增强, 通常导致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的增加, 而基础货币主要由存款准备金和流通在银行体系外的通货组成, 故也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

各解释变量均显著, 说明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和显著性都可以看出, 在长期中, 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最大的, 基础货币对外汇储备的敏感程度明显强于其他解释变量。自2000年以来, 外汇储备每变动1个百分点, 基础货币就同方向变动约0.8个百分点。这充分印证了前文的理论论述:在现阶段, 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显著影响, 增强了基础货币的内生性。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 必然会给基础货币调控带来巨大压力。此外, 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利率和一年期存贷款利差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虽有显著性, 但是仍然弱于外汇储备的影响。客观而论, 这样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是不利的, 因为大量外汇占款的存在限制了其他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有可能会降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有效性。

上述协整方程揭示了外汇储备等解释变量对基础货币的长期影响。根据Granger显示定理, 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一定存在一个与之等价的误差修正模型 (VEC,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 它能够将变量的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统一于同一方程内。利用Eviews软件得出基础货币与外汇储备等4个解释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其中, 在上述方程中:

ECM (-1) =1nmb (-1) -0.7257361nwh (-1) -031367rd (-1)

注:[.]中为t统计量

D (.) 表示差分项

在上述误差修正模型中, 误差修正项ECM (-1) 的系数为-0.065823, 符合短期方程对长期方程的修正意义, 即误差修正机制为负反馈过程, 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说明基础货币受外汇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的影响, 以6.58%的修正速度对下一期的1nmb的取值产生影响, 经过对短期误差的修正后, 最终实现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修正速度的大小反映了动态模型从非均衡向均衡靠近的快慢程度。从这一数据看, 外汇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利差的短期波动对基础施加短期影响后, 完成从非均衡状态到长期均衡状态的调整过程的速度是比较慢的。由模型的系数上看, 显然外汇储备的短期影响要强于其他解释变量。由此可见, 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衡量, 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都有显著影响, 并且其影响的效果强于其他解释变量。

四、小结和政策建议

经过对2000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实证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 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外汇储备每变动1个百分点, 基础货币就同方向变动0.8个百分点。而在现实经济中, 外汇储备的变动是由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的, 这就加大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调控的难度, 给开放经济下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带来压力。从短期来看, 外汇储备的波动对基础货币也有显著影响, 但是整个系统向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比较慢, 这更加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 关于外汇储备造成的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很明显。

鉴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 为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政策效用充分发挥, 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 控制国际收支的失衡局面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存在“双顺差”局面, 使得我国外汇市场上持续供大于求, 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吸纳外汇投放人民币, 外汇储备超常增长, 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其对货币供给调控的压力。要控制国际收支的这种失衡状态, 可以在进口上适当放宽管制, 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战略储备物资等的进口, 在出口上对比较优势较明显的商品逐步减少出口补贴, 降低出口退税率;在外资的流入上可以逐步提高门槛, 严格投资项目审批的条件, 统筹兼顾对外开放和国内发展, 在外资的流出上适当放宽管制,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拓展国外市场, 增强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等。

(二) 从长远来看, 改革我国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我国外汇储备之所以使货币供给调控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除了其自身规模的不断增长外, 与我国实行多年的“管理有余、浮动不足”的汇率安排和结售汇制度是分不开的。因此, 实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意愿结售汇体制, 实现“藏汇于民”, 发挥微观主体持有外汇储备的“蓄水池”的调节功能, 才能真正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2005年我国货币当局的汇率制度改革、2006年“藏汇于民”和2007年意愿结售汇的提出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实现真正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和意愿结售汇的管理体制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如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的区间, 如何在推行意愿结售汇后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等。

参考文献

[1]钱荣笙, 陈平, 马君璐.国际金融[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蒲艳萍, 李权.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6, (8) .

[5]康立.中国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1) .

[6]田登月.中国货币内生性分析——从基础货币角度分析内生性[J].时代经贸, 2007, (10) .

人民币将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篇4

最近几个月,中国加快了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成分货币的步伐。特别提款权是一种合成的准货币,由一篮子广泛交易的货币组成。它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于记账,并作为在成员国之间分配资产的一种工具。它几乎不用在私人交易和融资上。然而,特别提款权代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可,证明有关货币具备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必备特质。

中国政府曾经对人民币的使用实施严格限制。当局似乎认为一种与外界隔绝的货币对国内货币和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控制要比全面参与全球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潜在好处更加重要。但近年来,政府态度发生了转变,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更加外向的外交政策,包括采取鼓励人民币广泛使用等措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对特别提款权结构的回顾,中国政府在2010年已经争取把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但当时被投票否决。我们认为,在预定于2015年10月举行的会议上,人民币成功通过的希望似乎较高。

对中国的潜在利好

储备货币地位和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为中国带来诸多重要好处,包括潜在降低借贷成本及促进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允许铁矿石等主要大宗商品的跨境合同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从而减轻美元定价所引起的外汇风险,最重要的是,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以更具经济效益的方式调整部署开放了大门。可想而知,后者能够刺激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更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与中国相比,其他储备货币国家的储备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远更少,美国当前无需储备也能有效运作,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和“新丝绸之路”宏伟倡议等旨在修建与邻国相连贸易基础设施的海外投资项目,以及各种私营部门计划,能够为捆绑在外币存款和美国国库债券中的资源带来有吸引力的新用途。

要成为特别提款权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要求是在全球贸易中占有重要份额,并要求可以“自由使用”。而“自由使用”进一步细分为“广泛使用”和“广泛交易”两重涵义。2010年,人民币已经在全球交易中广泛使用,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该货币尚未达到“自由使用”的标准。当时,人民币不是国际上自由兑换的货币。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受到中国政府的严密操控。人民币的另一种形式被称为“离岸人民币”,可在少数几家位于香港的银行使用,但用在交易时相比其他货币显得较为繁琐,而且其币值也不同于在岸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上的币值。

自2010年以来,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采用人民币交易的离岸中心数目激增,而在上海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内地企业和关联离岸公司之间只需遵循少量限制就可以进行货币交易。与此同时,在迈向国内银行体系改革的进程中,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中国央行”)实行了放宽利率和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的措施,从而在创建一个全面参与国际金融资金流的系统进程中树立了两个重要里程碑。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许多权威机构相信人民币具有公平的估值。储备货币地位将意味着当前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关系终止。

货币新联系

在2014年下半年开通的沪港通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该机制允许外国投资者自由投资于原先仅限具备特定许可的中国公民或外籍人士才能投资的中国A股市场,以及允许内地投资者在面向国际交易的香港市场上买卖股票。然而,初期的影响力低于预期,在获准的每日交易额度中,只有小部分得到利用。2015年4月,随着政府宣布允许内地基金公司买入香港股票(估值明显更低)的措施,情况发生了转变。而个人使用沪港通的限制也得到放宽。随着该措施的细节公布,沪港通的使用量急剧上升,使得交易额度在某些情况下出现超量的情况,并持续远高于过去的水平。五月份,政府也宣布计划推出“基金互认”方案,为内地与香港两地的基金公司在对方市场上推出基金开启了渠道。随着基金互认生效,我们相信中国内地投资者将最为受益,因为带来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最近的这些改革进展也有助于上海股票市场更紧密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从而显著扩大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使用。

展望未来,中国央行将于2015年下半年推出全面“有管理的可兑换”措施,预测将会开通香港和深圳股票交易所之间的股票互通,并把上海推出的货币交易自由措施扩大到其他自贸区,并最终覆盖全国。此外,我们认为中国国际支付系统(CIPS)计划的引入,为人民币国际支付创建了一个全球结算场所,显著提高了人民币使用的宽松度,进一步把人民币放到了与其他全球货币平起平坐的位置。在这方面,某些管制措施可能会保留,如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的监控、避免外债过剩和货币错配、短期投机资金的管理、以及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统计和监测等。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能会意识到,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中的正式成员是推动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政府不会冒险去为国内反对改革的人士提供机会,避免使得看似极其符合西方投资者和中国投资者自身利益的这样一个过程变得复杂化。国际企业似乎已经用实际行动支持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由经济学人智库为安理国际律师事务所(Allen&Overy)所作的调查显示,大约50%的受访高管预期人民币使用量至少增长一倍,而45%在去年已经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而此前12个月的比例仅为21%。我们认为,人民币进一步走向完全自由兑换将有助于推动该进程的加快发展。

因此,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和中国国际支付系统的出台,并伴随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为其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清除障碍,到2015年年底国际金融格局可能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中国A股市场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全球股市指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联系将会变得比目前远远更加紧密,并成为当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相信,这些事态发展和促成这些事实的一系列改革为国际投资者带来了重要的长线机会,并将大幅提升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整体地位。

然而,近期中国政府支撑市场及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动可能会拖累中国市场所能获得的国际声望。我们认为,指数制定者可能会对是否给予中国A股较大的权重非常谨慎。因此,短期内我们没有太高的期望,但长远而言,我们相信中国市场会走向成熟,并成为全球投资组合的重要成分。

储备货币 篇5

从2006 年起,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国。继2009年4月突破2万亿美元之后,2011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突破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1/3。然而当前中国这一巨额的外汇储备并没有为中国政府、央行及各界带来喜悦,相反却给我国带来诸多困扰。从国内来看,外汇储备的巨额扩张大大增加了对其持有的成本,并易引发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失灵。从国际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主要是以金融资产为主,而在金融资产中又以美国国债为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日益显露,美元霸权仍为其主要特征。为摆脱危机,美国实施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债务规模急剧膨胀,这在帮助其经济走出衰退的同时,亦导致美元不断贬值,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面临很大的缩水风险。本文在此背景之下,从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由于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摆脱“特里芬两难”,单一美元本位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其固有的非均衡性缺陷,且直接导致本位货币国家——美国与非本位货币国家之间的经济失衡,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失衡。

(一)单一美元本位的不均衡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仍以美国为中心,美元是本位货币,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外围国家对美元形成高度依赖,致使美国经济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仍面临着“特里芬难题”: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对外经济规模扩大导致持有的美元增加,这就要求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其结果是美国大量输出美元,美元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要维持币值稳定,因而美国并不能持续逆差,这使美元陷入了两难境地。但是在现行的牙买加体系下,美联储拥有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并且发行不受约束,仅需服务于美国国内的经济需求,这造成本位货币国家与非本位货币国家之间的经济失衡。尤其在决定美元供给和货币政策时,并没有充分考虑美元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导致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汇率制度的不均衡

国际汇率制度失衡亦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的表现。随着牙买加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制代替了固定汇率制,少数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独立浮动汇率。发达国家在此过程中凭借其经济发展优势,使汇率制度与本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保持一致,并进一步通过汇率调整掌握着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力调整的主动权,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与依赖性,不得不实行带有固定性质的钉住汇率制度,钉住美元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这显然会加剧其国内外经济的失衡,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陷入被动,也加大了受国际游资冲击的可能性。在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下,美、日、欧等主要货币国家的汇率波动,极易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对发展中国家尤其不利。

(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不均衡

当前,各国政府仍然面临着国际收支调节问题。按照国际金融理论,一国国际收支均衡应该是维持与该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为此,政府有必要使用支出增减等宏观经济政策来使国际收支保持合理的结构。而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下,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后,各国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实施的逆差调节机制亦有所不同。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储备不足,在其经常项目出现长期逆差时,只能通过暂时性的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很难通过汇率调整或紧缩国内经济来进行调节。与此同时,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则可以长期吸引短期资金的流入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同时大量输出美元。当其外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过大的偿债压力会引发货币贬值。国际收支逆差调节的不对称性使资金在全球的流动出现扭曲,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对大量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监控和管理的有效机制,资本大规模频繁无序流动必然会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导致发展中国家政府失去对本国金融的控制力,造成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职能的不均衡

IMF自成立以来,在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稳定汇率以及促进国际收支调整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与国际货币和金融形势的发展,IMF的某些职能已越发显示出其不均衡性,这主要表现在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在IMF领导权中占主导地位,而IMF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之一,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IMF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不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而不易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同时也暴露出IMF应对金融危机的缺陷,其金融援救属于事后调节,先前缺乏一种有效的预警监控机制,无法有效地监督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进而维持国际金融秩序。IMF往往以美国等大出资国的利益为衡量标准去考虑和制定政策,以它们的金融制度去度量其他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又没有发言权,所以IMF形同虚设,也缺乏足够的财力来为国际范围内流动不足的国家提供贷款,无法有效地履行充当国际最终贷款者的职能。

二、中国外汇储备的“美元困境”

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大影响。当前中国高度融入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大国,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导下,近几年连年实现双顺差、高储蓄,进而导致巨额外汇储备。尽管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在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等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高额的外汇储备一直是被视为“双刃剑”,大幅增加的同时会给国内外经济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很少,大部分年份外汇储备余额不超过50亿美元。90年代初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外汇储备有了一定积累,1990年年底外汇储备规模首次突破100亿美元,随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这带来了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1996年外汇储备规模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贸易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也相应增长,国际收支连年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我国外汇储备开始进入大幅度增长阶段。从2006 年起,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国。继2009年4月突破2万亿美元之后,2011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突破3万亿美元(如图1所示),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1/3。

(二)中国外汇储备的“美元困境”

与中国的“双顺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连续出现“双赤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包括7 000亿美元金融援助计划在内的经济刺激方案;同时,美联储于2009年3月大举收购美国国债,实行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帮助本国经济走出衰退的同时,亦导致政府债务规模急剧膨胀,美元不断贬值。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此举必然通过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进出口贸易,从而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中国未能幸免。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起因于失衡的国际货币体系,而增加的外汇储备又反过来受制于美元,面临缩水的风险,同时对国内经济也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美国财政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TIC 注:2009.6、2010.12为修正前数据,2009.6*、2010.12*为修正后数据。

1.资产缩水。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其绝对比重仍然较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2011年第2季度,美元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资产比例依然高达60%。目前,我国拥有约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资产,其中主要以金融资产为主,而在金融资产中又以美国国债为主,占了1/3左右。我国从2008年9月开始首度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第一大海外持有国。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报告(TIC)显示,截止2011年9月份,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总计11 483亿美元,从近几年变化趋势来看,总体上有减持趋势,但变化并不明显,如图2所示。2011年8月6日标普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负面,中国将因此面临外汇储备缩水风险。

2.金融安全。

一国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对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而对本币需求大于供给,因而本国货币相应升值,外国货币相应贬值。因此,在持续的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民币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自1994年1月到2011年10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到34%,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则基本一路走低,如图3所示。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汇通网:http://www.fx678.com/rates/usdChart.html

人民币与美元的这种相对变化趋势吸引了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0 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2003-2010年,我国经济总体呈现高速发展势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强化,“热钱”合计净流入我国近3 000亿美元。热钱的大量流入会直接冲击我国的金融体系,从而威胁国家的金融安全。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些漏洞,如金融制度尚不健全、金融政策尚不完善以及金融市场尚不完整等,热钱的进入一方面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进而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增加了国内金融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热钱的大进大出对我国的经济稳定与安全亦造成严重威胁。

3.通胀压力。

外汇储备的较快增长意味着外汇占款在较快增加,央行为了进行外汇冲销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相当于向市场投放了与之相等的人民币。截止2011年10月,我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按现行汇率换算就有20.75万亿元的基础货币被投放到市场,这意味着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国内物价不断上涨,自2009年以来消费价格指数一路攀升,如图4所示;同时,基础货币增加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推高了我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吸引了大量国际游资的进入,从而继续推高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形成恶性通胀。为避免通货膨胀,央行采取提高利率的紧缩政策,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流入,结汇后又会形成更多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货膨胀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4.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为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因大量购买外汇而引发资产泡沫,中央银行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来对冲增发的货币量。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高速增加,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使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与独立性削弱,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主要对冲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等,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但是这一政策工具反应比较灵敏,对经济的影响较大,不易经常和轻易采用。另外,央行在对冲操作中也可能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这虽然冲销了部分过剩的流动性、紧缩了银根,但同时又导致人民币利率水平上升,进一步刺激了投机性外汇的流入。因此,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以及资本管制的逐步放松,央行的冲销成本越来越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也越来越弱。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http://data.eastmoney.com/cjsj/cpi.html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前已述及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不无关系,因此为减轻外汇储备过度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中国首先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一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特里芬两难”使得任何一国的货币在充当唯一的国际货币时处于两难境地。因此,中国应该倡导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为此,中国应从参与区域货币合作做起,积极参与东亚金融合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以改革当前美元一家独大的不合理货币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国,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完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从而削弱美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国内资本市场,阶段性地实现人民币迈向区域性货币的目标。

(二)完善对外经贸战略,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来自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的产生是粗放型的,主要出口产品价格低廉,但是能耗较高。因此,应当促进加工贸易尽快转型升级,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抑制其顺差的增长;同时适时扩大进口,以改善国际收支平衡。这在降低外汇储备增速的同时,还可以缓和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是适应我国经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转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在资本项目顺差方面,应当提高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对外发展战略的水平,更好的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同时逐步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居民对外投资,提供用汇便利。

(三)优化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单一,美元资产占相当大的比重。前已述及持有的美国国债占我国外汇储备总量的1/3左右,其中的中长期债易受美国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等的影响,存在较大风险。为了防范汇率风险,我国应该根据国际收支的具体情况以及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变化,逐步削减外储中的美元占比,适当增加欧元、日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并根据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金融状况以及本国对外贸易和金融支付需要,及时调整和重新安排储备币种结构,实施外汇储备币种的多元化。与此同时,适当增加黄金储备、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性能源储备和粮棉油等重要商品储备。高速发展的经济对各种基础资源需求巨大,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的逐渐紧缺,保障能源供应已是一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在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时期,可以适当利用外汇储备分批次购买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同时,结合国内扩大内需的需要,亦可将储备资产投资于基础设施、先进设备制造和技术等领域,以进一步缓解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

(四)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发挥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的积极作用。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已趋于平稳,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放宽人民币的浮动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不仅可以降低公众对汇率失调的心理预期,而且可以增强汇率对外部经济失衡的调节能力,汇率的双向自由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且能够抑制套汇型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中央银行有选择性的干预,在不同阶段可以设定一定的目标区间,只有当汇率超出这个目标波动区间时才进行干预,进而减少贸易顺差到外汇储备的直接转变。

摘要: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导下,中国近几年连年实现双顺差、高储蓄,进而导致巨额外汇储备,其中美元资产占据很大比例。美国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近几年实行各种经济刺激政策且毫无约束,在帮助其经济走出衰退的同时,亦导致美元不断贬值,这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面临很大的缩水风险。本文从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外汇储备,美元困境

参考文献

[1]余永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J].国际经济评论,2009(5-6):12-18.

[2]张明,何帆.美元贬值背景下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J].中国金融,2006(10):63-64.

[3]张明.次贷危机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6):74-80.

[4]王三兴,杜厚文.东亚地区超额外汇储备的深层次原因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09(2):48-56.

[5]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4-10.

[6]张博.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9.

[7]严玉华,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深层次原因探析——基于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视角[J].时代金融,2008(6):14-15.

[8]王群琳,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9):73-79.

储备货币 篇6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助推器之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发凸显, 由于我国长年的贸易顺差, 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进而导致我国放出过多的基础货币, 引起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过大, 国际上对人民币汇率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 影响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 研究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对我国制定适宜的外汇储备数量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实证分析

(一)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近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以及汇率制度的合理性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为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大背景下, 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对国内货币政策、外汇政策, 以及国家经济生活的影响, 本文特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调查司。

外汇储备FDR以美元兑人民币的月平均汇率换算为人民币。外汇占款PFP作为度量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变量。以M2和基础货币MB作为度量货币供应量的变量。对三方面的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

(二) ADF检验

为了进行Granger检验, 首先需要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很多, 如ADF法, DF法等, 这里采用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法对整个时间序列进行检验。由表1的结果可知, 各时间序列均为I (1) 序列。因此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三) Granger因果检验

1. 外汇储备FDR与货币供应量M2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由AIC准则, 确定最优滞后期为4, 得出的Granger分析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 LNFDR对LM2拥有94.97%的解释能力, 说明外汇储备量是货币供应量M2的显著原因。我国过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确实对于过量的货币供应负有很大责任。

2. 外汇占款PFP与基础货币量MB的关联性分析

由AIC准则, 确定最优滞后期为4, 得出的Granger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 外汇占款数量的变动是基础货币变动的显著的Granger原因。国家由于兑换外汇而造成的基础货币的投放对整个基础货币量的影响是很大的。

注:以AIC作为最优滞后期判断标准, (c, t, n) 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期

三、结论

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外汇储备作为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直接结果及其对货币供给的显著影响具有制度条件下的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 这里的制度因素就是现行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目标下的“汇率安排”。

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都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说明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 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 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不断提高, 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不断增大, 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 使得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高度关联性成为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和直接的传递途径。

两方面的结果综合考量, 说明在我国现行的国际贸易和结售汇制度对于我国过剩的货币供应量负有很大的责任, 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持续走高。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储备货币 篇7

我国在1994年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 采取了“盯住美元的单一固定汇率政策”, 这样, 人民币币值的变化就以美元币值的变动为基准, 实质上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有利于国际贸易结算的准确性, 促进了对外贸易。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着许多局限。由于汇率大体上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当本国存在顺差和逆差的时候, 就不能通过汇率的变化进行自发调节顺差和逆差, 只能通过国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顺差和逆差。这会对国内的经济形势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当本国出现贸易顺差和通货膨胀, 贸易顺差使得货币供给量增大, 而货币的大量供给又会加剧国内的通胀压力, 与国内抑制通胀的政策目标相矛盾。因此, 我国在2005年进行了汇改, 但我国外汇制度改革, 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双顺差的局面, 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仍然在持续增多。截止到2014年末, 我们外汇储备已接近4万亿美元, 比上一年度增长了8%左右。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多, 本国货币供给量也逐年增加, 但是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冲击亦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通过分析货币供给与外汇储备来源的相关关系及影响程度, 有利于调控货币供给并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

二、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

在经济、金融高度全球化的今天, 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愈发频繁, 外汇储备的来源也是各不相同, 它们对外汇储备增长的程度也不同。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渠道主要由以下几个:长期的商品进出口顺差、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短期投资的资本流入以及外汇储备自身增值所产生的收益。因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国对外往来的重要体现。所以, 下面将从这二个方面对外汇储备的来源进行论述:

1. 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 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 包括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三个项目。对外贸易收支是指通过本国海关进出口货物而发生的外汇收支。非贸易往来, 又称无形贸易收支, 包括货运、港口供应与劳务、旅游收支、投资收支和其他非贸易往来收支。无偿转让, 包括本国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之间相互的无偿援助和捐赠, 以及私人的侨汇和居民的其他收入。由于我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极强的竞争力, 导致我国贸易商品出口较多, 处于对外贸易顺差状态。此外, 对外贸易在经常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由于对外贸易顺差所导致的, 因此要想改变经常项目顺差就必须通过减少对外贸易顺差。

2. 资本与金融项目

资本与金融项目反映的是本国和外国之间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的变动关系。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项目按期限划分为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长期资本往来, 指合同偿还期在一年或一年以上或未定偿还期的资本往来。短期资本往来, 指即期付款或合同规定的偿还期为1年以下的资本往来。由于该账户是具有借入性质的外汇账户, 属于一种债务性质的外汇储备, 所以在外汇储备资产中, 这个项目所占的比重越大, 说明外汇储备结构越不稳定, 相对而言风险越大。

三、外汇储备来源结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

1. 我国外汇储备来源结构对货币供给的传导过程

外汇储备的增加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如下所示: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多倍增加。

我国的国际收支常年保持顺差, 主要是由于净出口处于出超地位, 大量外汇涌入我国, 在我国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 外汇不能自由交易, 只能通过增发本币与之兑换, 随即产生对本国货币产生过度需求, 引致货币供给量增加。

2. 外汇储备来源结构对货币供给影响的途径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中不同项目引起的外汇储备, 在引起货币供给方面的影响大小和方式也不同。具体来讲:

(1) 经常项目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经常项目顺差使得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这会使得国内的总需求增加, 任何实体的需求都需要与其相适应的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增加, 央行为了维持本国币值稳定, 基础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

(2) 资本与金融项目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 资本的大量流入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由于我国现行的金融制度弊端, 一些初创型企业和一些新兴产业由于经营、管理等各种风险过大而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这时候外资的流入刚好满足了这些行业和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 从而增加了本国的货币供给量。

(2) 通过人民币配套资金影响货币供给。大量的外资涌入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资金, 这时对本国的资金需求就会增加, 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外资与人民币配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投资于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用于购买相应商品、原材料等短期资金需求。

最后, 外商直接投资还会间接引起本国货币供给增加。外商投资通常会给国内带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提高国内的生产效率, 使得这些被投资产业的利润变得相当可观。这时候国内资本就会纷纷效仿进行投资, 从而增大了对本国货币的需求。

四、基于外汇储备来源结构分析的稳定货币供给对策

1.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我国双顺差局面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 而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出口贸易顺差是导致外汇储备的激增的主要原因。我国出口的产品中, 低技术含量, 低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较大,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所占比重较低, 而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不能保证我国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 因此应该充分改进出口商品的结构, 由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改进出口商品结构, 对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引资质量

我国的“招商引资政策”使得大量外商来华投资, 但是外商主要投资于劳动密集型和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 对技术型产业和新兴产业投资较少, 投资过于集中, 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因此, 我国应通过政策的指引, 限制劳动密集型和成熟产业方面的投资, 适度的引导外资投资于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有利于我国各产业结构协同发展。

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进一步对我国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 真正建立管理浮动的汇率制度, 增强汇率的灵活性。通过增加汇率调节的弹性, 可以避免由于直接采取浮动汇率而引起的外汇市场剧烈波动, 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 有效减少因固定汇率目标所导致的国际套汇套利行为对本国货币的冲击, 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资本流动的调节作用, 加强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配合, 实现内外部均衡的统一, 减轻维持固定汇率目标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压力, 削弱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的内在联系, 提高央行在货币调控中的主导地位, 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4.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组合工具

应积极推进央行票据发行的制度化, 从品种、期限结构以及发行频率上不断完善这一制度。但是央行票据的发行也并非是免费的午餐, 它是以不断累计的利息负担为代价的。以新还旧并非解决这一问题的长久治本之策。鉴于此, 进一步探索新的冲销手段显然是有必要的。发行以外汇储备支持的债务债券, 也就是将央行的外汇储备证券化, 可能是比单纯的央行票据更为稳妥的应对之策。

摘要: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来, 我国国际收支始终处于顺差地位。21世纪初期我国加入WTO,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贸易和资本的流动更加频繁, 我国双顺差局面更加明显, 外汇储备激增。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多, 一方面, 可以增强本国的宏观调控能力, 促进对外贸易, 提升国家与企业在国际上的信用水平。另一方面, 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 增加了对本国货币的需求, 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就会相应的增加本国货币供给量, 引致本国货币供求处于失衡局面。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因素有很多, 不同的因素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影响货币供给量的程度进行分析, 从而可以预防和避免由于外汇储备的激烈变动所引发的各种风险。

关键词:外汇储备来源结构,货币供给

参考文献

[1]陈全功, 程蹊.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4 (l0) .

[2]巴曙松.中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变动趋势[J].世界经济, 2004 (4) .

[3][美]凯夫斯 (Gaves R.E) 著, 余淼杰译.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 (第10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0) .

储备货币 篇8

关键词: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核心货币,外围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一、货币星云学说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论基础

货币星云学说是世界货币体系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个学说的创立者蒙代尔教授受天文学上日心说形成过程的启发:认为货币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 首先各种货币产生于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 随着各地区经济交往的深化和广化, 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竞争, 在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就会形成货币中心, 该地区的货币就成为核心货币, 其它货币则变成外围货币, 像各行星围绕在太阳周围一样, 外围货币也围绕在核心货币周围。这个理论得到了历史的验证, 有记载以来, 人类社会大约生成了1.7万余种货币, 而现在只剩下几百种, 且少数货币具有霸权地位。美元就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元又是当前的国际结算货币, 所以很多国家要想参与到世界经济中, 就必须储备美元, 美元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历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还通过国际合约的形式将美元确定为世界货币的核心。虽然随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欧元的出现, 动摇了美元的核心地位, 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 很多国家选择了多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 施行浮动汇率制度。但如果仔细研究则会发现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尤其是东亚国家, 美元仍是核心货币, 为了规避世界贸易中的风险和增加出口, 仍然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货币锚。因此有学者就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1) 可见货币星云学说揭示了世界货币体系发展的逻辑, 在发展的任何时期国际货币总有核心和外围之分。同时这也是本文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

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数据验证

从两个方面可验证美元的核心地位, 首先美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 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 这是形成核心货币的基础。根据Mc Kinsey (2008) 的研究, 美国GDP占世界总GDP比重为21%;美国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值为56万亿美元, 接近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30%。 (2) 其次, 美元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重要功能。目前世界4/5以上的外汇交易、60%以的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 虽然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9年成立时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26.5%, 同时美元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下降, 但相对于欧元的26.5%、英镑的4.1%和日元的3.3%来讲, 2008年美元仍占有64%的比重。 (3) 综上所述, 美元有着其它货币不能取代的地位, 美元绝对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

三、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人民币作为外围货币的数据验证

根据上文分析, 当前的外围货币国家有着以下特点:出口是这些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为了降低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和刺激出口, 这些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 并且大幅度低估本币价值。由于长期稳定的汇率和贸易顺差, 这些国家也形成了较高的外汇储备。

中国具有和大多数外围货币国家相同的特点, 首先, 对美国大量的贸易顺差。2000—2010年的10年中, 除2001年、2009年和2010年受外部影响导致贸易顺差减少以外, 1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43.5%, 2008年贸易顺差为436107百万美元。其次, 与美元长期稳定的汇率。虽然人民币处于升值趋势中, 但是从2000—2010年的升值幅度不大, 从2000年的1美元对8.28元人民币到2010年的6.67元人民币。最后, 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从2000—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8%, 2010年达到28473亿美元。以上的数据可以证明中国是外围货币国家。

四、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面临的问题

1. 丧失铸币收益。

所谓铸币收益是铸币行业除去铸造成本后的正常所得。 (4) 铸币收益自古就有, 在古代人们将黄金送到铸币处, 铸币匠将黄金扣除一部分留给自己, 形成铸币收益。虽然铸造成的金币含金量下降, 但是不影响黄金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如果把这套规则应用到纸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当前, 则可发现铸币行业具有超额垄断收益。铸币匠不再需要别人送来黄金, 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创造纸币, 每一张纸币直接形成铸币收益。现实中的铸造匠就是各国的中央银行, 同时收益归国家所有。在世界贸易中, 美元是结算货币, 美国作为核心货币国家会享受铸币收益, 外围货币国家中国对美国形成的巨额贸易顺差也为其获得铸币收益创造条件, 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公平, 中国在为是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没有分享到相应的铸币收益。

2. 通货膨胀风险。

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 美国可以向中国输出通货膨胀, 原因在于人民币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 其运行机制如下:假设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 假如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 导致市场利率降低, 市场利率下降进一步造成美元资产的回报率下降, 人民币资产回报率相对上升, 投资者就会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 在外汇市场上抛美元、要人民币, 导致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 为了保持汇率稳定, 中国政府会在外汇市场上抛人民币、收美元, 其结果就是人民币的供给增加, 中国出现了通胀压力, 美国通过刺激政策向中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调控有四大目标:控制失业、稳定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 显然美国给中国带来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会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受到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与布雷东森林体系不同, 当前中国维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是自愿行为, 而这种自愿行为会面临美国输出通货膨胀的更大风险, 因为在布雷顿森理体系下, 美国还会顾忌自己的承诺, 维持1盎司黄金对35美元。但是当美国对世界没有这种承诺时, 可以更加自由的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 导致大多数像中国这样的外围货币国家只能被动接受美国输出的通货膨胀。

3. 外汇储备风险。

上文提到外围货币国家会储备大量核心货币, 当前中国就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 而中国管理外汇储备的最常见方法是将外汇储备投资美国资产, 但这会存在很大风险。

本文从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角度探讨这个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 高科技和金融产业成为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流动性来支持, 而美国则利用美元实现这个目标, 一方面长期国际收支逆差, 美元外流;一方面又通过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顺差国家将美元投资于美国, 形成资本项目顺差, 像中国这样的外围货币国家, 无论是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还是出于对美元储备风险管理的需要, 都会不断地将储备的美元回流到美国, 这样外围国家就成为了美国的“准银行”。然而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脱离, 导致这之间存在很大风险。200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 美国的资产价格就会受到影响, 本文不同意阴谋论的说法, 因为中国的美元资产与美国整体的资产相比很小, 资产价格的波动对美国本身的影响最严重, 因此, 从根本上说, 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来源于美国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模式。而中国之所以陷入两难困境就是因为现行的储备体系。

五、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

本文认为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 努力建成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为核心的多元化储备体系。而当前学术界提出的建立超主权货币和亚元制度都不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1. 超主权货币理想和现实的不可能性。

斯蒂格利茨和周小川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创建超主权货币的思想。斯蒂格利茨认为:外围货币国家为获得必要的国际储备必须保持经常项目顺差, 如果核心货币国家不希望出现等量的经常项目逆差, 世界经济的总需求就会减少。因此, 现行储备货币制度对世界经济存在紧缩作用。创设全球货币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方法之一是大量增加SDR的发放, 每年增发2000亿美元的SDR, 就无需美国维持经常项目逆差, 也能够满足全球经济对国际储备积累的需求。 (5) 周小川认为:当前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会造成核心货币国家与外围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相互冲突, 只有建立超主权货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认为建立超主权货币只能是一种理想, 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原因在于这种制度无法协调当前国家间的利益: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不会支持SDR常年的增发, 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充分的国际清偿力, 他们不必要持有特别提款权。反而增发会导致国际通货膨胀从而损害他们的利益。其次, 面临来自美国的阻力。增发SDR会削弱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一票否决权和美元的核心地位, 美国不会任其损害自己的利益。 (6) 最后, 超主权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有市场, 即人们愿意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超主权货币进行交易, 而转换交易货币对买卖双方而言都存在着转换成本。

2. 亚元制度的建立和现实的不可能性。

国内有学者提出以东盟和中国为基础建立亚元制度。这种想法显然是受到欧元区建立的启发, 但是东盟和中国不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首先, 建立最优货币区要求货币区内各国市场、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 只有这样新的货币才能很快地被成员接受, 体现出增加货币有用性带来的好处, 减少经济的不稳定性, 但是东盟和中国的一体化程度还很低。其次, 建立最优货币区需要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协调, 一定程度上限制各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各国对这种问题十分敏感, 这给建立亚元制度造成了政治阻碍。综上所述, 成功建立亚元制度的可能性很小。

3. 逐步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优选择。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要建立一个世界性和区域性统一的货币都具有不可能性, 所以只能从提高人民币的地位出发, 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 将人民币转变成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并列的国际储备货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战略选择, 需要逐步展开, 包括建立完善的人民币资本市场体系, 信用体系, 开放资本账户等等。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则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和民众等各方面的长期努力和协调配合。本文在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最优选择的观点下, 忽略了对这些长远问题的探讨, 把视角转向一个相对短期的问题, 即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 下面从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基础、人民币贸易结算给进出口双方企业带来的好处、推进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的问题以及有利于削弱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四个方面论述。 (1) 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基础。有资料显示:目前, 在东南亚国家大约有1000万人民币, 日本大约有1000万人民币, 北美也有几百亿的人民币。这个资料说明, 中国政府在发行人民币的时候, 有一部分人民币流通到了国外, 并且被外国人储藏了起来, 不论这种储藏的动因是由于人民币预期升值造成的, 还是由于外国人认为人民币就是硬通货, 结论都是一致的:人民币在海外的数量越多, 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工具就越具有可能性。 (2) 人民币贸易结算给进出口双方企业带来的好处。首先有利于我国的进口企业和外国的出口企业, 对于我国的进口企业而言, 人民币的贸易结算有利于优化汇率风险管理、节约向银行结汇时的汇兑成本, 同时对于采用外币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汇率风险的企业, 以人民币结算可以节省外币衍生品交易费用。对于外国的出口企业, 以人民币结算虽然丧失了节省汇兑成本方面的优势, 但是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背景下, 持有人民币相当于投资于人民币, 这会给持有人民币的企业带来收益。其次, 有利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和外国的进口企业, 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 可以有效的防范在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 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就会有利于企业创造稳定的收益, 促进我国企业的出口。对于外国的进口企业来说, 由于这些进口企业所在国货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国际货币。这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对完善, 有多种金融工具可供企业选择, 因此这些进口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汇率风险管理或外汇套期保值。同时外国企业还可以获得更多和中国出口企业讨价还价的筹码, 在出口价格上获得折扣。总之, 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是有利于进出口双方企业。 (3) 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问题。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中国解决外汇储备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不需在银行结汇, 外汇储备不必增加;另一方面, 原先以美元结算的非美国经济单位的出口现在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明显降低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例。 (4) 有利于削弱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扩大意味着美元和其他国际货币结算范围的相对缩小, 必然要触及美元的霸权地位。从这个方面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会受到来自美国的阻碍, 所以更需要中国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不对称的体系, 中国作为外围货币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核心货币国家的损害, 中国要想消除这种损害, 必须在国际经济中提高自己货币的地位, 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而当前的第一步改革应是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 当前中国具有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条件, 而且人民币贸易结算不但有利于进出口双方企业还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和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 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有利于世界的选择, 建立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元化的储备体系, 对繁荣亚洲和世界经济都有着积极地作用。综上所述, 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中国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文献综述[J].金融发展评论, 2010 (3)

[2]朱小梅.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 2010 (4)

[3]袁志刚, 邵挺.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力量来自何处[J].世界经济研究, 2010 (5)

[4]曹和平.20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三大缺陷—兼论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和亚元建立设想[J].北京大学学报, 2003 (7)

[5]施建淮.现实的选择:力推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J].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 2009 (5)

储备货币 篇9

IMF制定了一个所谓的“央行黄金储备会计准则”,允许会员国同时将其在IMF的黄金储备计算入本国的黄金储备,以夸大黄金储备量。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虽然西方各国央行年年出售黄金,但黄金储备却不见下降。

2006年5月,IMF储备会计委员会收到了一份名为《黄金掉期与黄金存(贷)款的处理办法》的报告,该报告披露了一些成员国央行将黄金掉期等黄金衍生品算作黄金储备以夸大其黄金储备数量的事实。

2007年1月,IMF迫于压力开始检讨其黄金储备的会计政策。其实,很多国家的央行将手中黄金储备以低利率出借给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按照IMF原来的会计准则,这部分被出借的黄金仍然算作其黄金储备(这样各国央行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干预和操纵黄金市场)。指责声中,IMF不得不清算这种不合理的计算方法。

某些国家央行的黄金储备数字真的非常令人怀疑,比如拥有超过8134吨黄金储备的美国,很可惜已经有50年没有审计过其黄金储备数量了。

按规定,IMF拥有的3217吨黄金储备中只有403吨可供出售,而其余的2814吨是不能动的。因为这2814吨就是会员国在IMF的份额。就算是能动的403吨黄金,也要得到IMF85%以上的会员国同意才能卖,但美国之外的其他会员国表决权之和才83%,就是说,美国不点头,谁都不能动。

过去7年中,美国政府不断运用各种手段打压黄金价格。从2005年起,美国就开始炮制“IMF抛售黄金”的谎言,每当黄金价格加速上涨之时,我们就会听到IMF将要抛售黄金的消息。2008年2月,美国财政部宣布将寻求国会授权,同意IMF销售可供销售的403吨黄金。

但这种说法很快就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先是全球商品期货价格暴涨,后是金融海啸爆发,各国央行都开始加印钞票以拯救经济。没人愿意出售黄金了。

在西方,早就有人提到过一个“黄金邪恶轴心”的概念。“黄金邪恶轴心”指的就是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长期操纵黄金市场,有意压制黄金价格。英美这两个国家常为共同利益而同进同退。比如1999年,美国政府确定“强势美元政策”不久,英国就很配合地在黄金价格的最低点250美元每盎司附近抛售了过半的黄金储备。还有1992年,英国刚要加入欧元区,就被索罗斯狠狠地教训一顿,最终还是留在了“黄金邪恶轴心”体系内。在这次G20峰会上,也正是英国首相布朗提出了IMF抛售黄金的议题,可以说是英美两国合伙在利用IMF对黄金市场进行操纵。

现在美国政府正开着印钞机疯狂地印美钞,然后把钱发给那些无法还债的人去还债,这样做的恶果就是纸币贬值、通货膨胀。在这一过程中,在贬值之前拿到钱的银行业才是大赢家。其次,节俭储蓄的人和依靠固定收入的人将是通货膨胀最大的牺牲品。贫富分化乃是当今世界金融系统设计上早就确定好了的,通货膨胀实现了偷窃他人财富而不必入室盗窃的梦想。

上一篇:虚拟机软件下一篇:电影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