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探究教学

2024-08-09

主题式探究教学(精选十篇)

主题式探究教学 篇1

一、主题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时代召唤和现实要求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教育部启动了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地位逐渐凸显,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仅仅依靠教科书的知识学习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和个人需要。笔者深切感受到日新月异的信息前沿对一成不变的课本知识的强烈冲击,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不用多长时间便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果不对课程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挖掘出适合学生学情、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会明显减弱,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有的学生甚至会对学科学习产生疲惫。

当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成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识。层出不穷的技术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教育行业,TED、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一系列由信息技术衍生出来的教学技术也为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可能。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数成功学校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现在学生的个人成长已不仅仅只依赖于学校的教育,而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当今社会的学生、未来社会的人才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否在万千变化的信息时代轻松自如地获取知识,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如何处理好教育减负与学生发展的矛盾、集体教育与自我发展的矛盾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一个课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不禁让我们停下脚步思考,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符合时代气息的,怎样的教学才能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基,面对这一切我们唯有改变教学,正像李希贵先生说的那样:“学生第一”。

二、主题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很多教师总喜欢走教育捷径,认为学生的可塑性还很强,还是坚持简单的灌输式教育。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表现为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照搬书本,学生照看书本;时间久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停滞不前,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提升。笔者近几年尝试将主题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来改善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困顿的现象,其教学流程可以简单阐述为:首先进行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学习经验,对学科教材知识有效重组,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展示给学生;其次提供给学生学案、自主学习帮助文档,让学生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自主学习;再次课中通过教师提问或优秀学生引领达到知识的习得,最后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下面结合课例《电子小报的设计和制作》具体阐述实践研究流程。实施主题式自主学习教学的前提是确立主题,好的教学主题应是教材的高度概括,能瞬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

1.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

新课程着重强调:“教育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信息灵通、兴趣爱好更是广泛,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追逐时代的潮流。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找到他们的关注点,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出的教学主题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可以让学生将生活化的课堂事例和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自身生活经验对知识产生认同,体会学习的价值。这一类主题如“搜索达人大比拼—搜索引擎的高效应用”“网络知识我最晓—走进网络生活”等。

2. 从学校常规活动中寻找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初中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如军训、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这些活动都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同时也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寻找合适的教学主题。这一类教学主题的开展一方面能丰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教育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扩大学校活动的影响力,让学校活动在学生中能更顺利开展。这一类主题如“艺术节标志我来做—图像信息加工的加工”“幸福像花儿一样—电子小报的设计和制作”等。结合常州举办第八届花博会之际,学校开展了“花开常州,幸福中国”的花博会手抄报比赛,立足于学校德育和教学实际,在进行文档制作这一章节教学时笔者提出了“幸福像花儿一样”的电子报刊教学主题。通过这一主题的教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的制作过程,学生能发现家乡的巨大变化,产生自豪感,在完成作品后也有学习成就感。

3. 从学科整合中寻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新课改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现在信息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或手段被其他学科整合、应用。笔者认为也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通过此类主题学习,能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巩固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一类主题如“我为老班计成绩—Excel的多元运用”“英语单词我来练—Flash动画制作”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到合适的教学主题之后,还必须提供给学生合适的自主学习素材,素材的取得笔者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利用教参提供的资料

现在的教参后面都附有光盘,光盘上针对每一章节的知识重难点都有教学提示,也有文本或动画演示文档,教师可以直接将这些素材稍作修改给学生使用,一方面这些素材和教材内容贴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减少教师准备自主学习素材的时间和精力。

(2)利用网络寻找

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到网络上寻找和教学要求相关的素材加以整合和修改,以达到教学要求。但在选材时要注意版权问题和知识有效性问题,不能有“拿来主义”。

(3)教师自制

如果没有现成的素材,就只能自制素材。自制素材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较深的了解,制作的素材也更易为学生所使用;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帮助文档的不断编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也能得到不断提高。

下面结合本文列举课例,分三阶段就如何组织主题式自主学习教学实施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阶段,先通过教学主题(常州市将举办第八届花博会)将学生引入课堂,随后亮出教学内容(制作电子小报,帮助地方宣传),抛出教学问题(如何设计和制作),将学生按生本课堂的分组标准进行设置,4人一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提供电子报刊制作流程图(如图2所示)

分工表(见表1)和自主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分工,共同协作,互帮互学,体验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查阅自主学习帮助文档,完成自主学习学案、设计文档并开始制作,教师在学生中巡视,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记录下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必要时对某一知识点进行重难点阐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第二阶段,在课堂自主学习任务大致完成时,进行课堂自主学习情况汇报。先由组内完成情况较好的几位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评,将在学习中的学习心得进行总结反思,以点带面,将原先由教师完成的课堂学习总结通过学生来完成,通过优秀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进行知识回顾。然后教师请课堂自主学习过程中明显遇到困难的学生讲解解决困难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学生的讲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疑难点,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作补充。

第三阶段进行学习评价。结合评价量规表,学习评价分4个维度进行三方评价(见表2),自评他评和教师点评,通过多方评价让学生更客观的了解自己作业的质量层次。信息技术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普遍不好,通过作业批改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后期整改,另外通过作业的批改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能够较为细致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和生本课堂的理念,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的核心理念;不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是更多关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解放了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各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学有所获,有所提高。

三、主题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长远影响

美国著名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通过主题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开展,笔者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貌大有改观,教师教学更加轻松,学生学习更加积极,教学氛围更加和谐。通过此教学模式的开展,笔者认为还将产生如下长远影响。

1. 优化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知识点较多、较零散,理论知识枯燥等特点,教学开展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普遍不肯多花时间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一长,信息技术课堂出现了“僵化”现象。通过教学实验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摆脱了原来那种空洞粗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解放了教师,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收获了教学上的自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到了“真本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增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吸引力。

2.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无论是布鲁纳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还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主题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遵循的正是如此,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学习。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学习的“支架”,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作品的评价,全过程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原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演示操作进行简单的“复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的学习思维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保障,自主学习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乃至今后的工作生活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篇2

摘 要 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综合一些彼此间有联系的实验,开展主题式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设计实验,在探究活动中寻求证据以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解释,最后实现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关键词 生物学概念 主题式探究实验 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知识的基本单元、生物学科的基石。生物学概念是对一类“生物学事实”的归纳,反映物质在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中特有的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

概念通常用一定的字词、句子来表达,多为陈述句的形式。完整的生物学概念=概念名称(学术语)+概念例证+概念内涵和外延。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中“酶”的概念为例进行说明(表1)。

鉴于一些概念的外延比较宽广,只用一个探究实验往往不能帮助学生完整地达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所以笔者综合教材中多个彼此相关探究实验以构建生物学概念的课型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主题式探究实验

2.1 主题式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又称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性实验常表现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由教师提出某一课题并在其组织指导下,通过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或规律。在师生共同的参与下,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展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主题式探究实验最初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的,是人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其学习形式多样化,常见的有“专题式学习”、“任务式学习”等。鉴于一些科学概念的外延比较宽广,只用一个探究实验往往不能帮助学生更完整地达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因此综合教材中两个或多个探究实验以构建生物学概念的实验课型即属于主题式探究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为生物学概念建构而设置系列探究问题和探究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式探究实验具有以下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即围绕一个中心课题进行;具有探索性,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有较强的求知欲;活动设计具有递进性,循序渐进地设置一系列问题以及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整个探究过程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也可以帮助学生一部分,甚至可以全由教师设计,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

2.2 开展主题式探究实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建构科学概念和对科学概念进一步内化时,学生已有的观念和先前存在的具体经验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在这样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引导学生能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和理解未知世界,学生建构生物学概念的有效模式是进行探究性教学。因此探究性教学应该是“围绕科学问题而展开的寻求证据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获取事实证据”的实验过程,也依赖于“根据事实证据对科学问题作出回答”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生物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实验目的不是简单的训练实验技能的过程,而应该是服务于或作用于科学概念的建构。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探究实验课应该有如下教学环节(图1)。以“探索过氧化氢酶的奥秘”主题式探究实验为教学案例

3.1 开设“探索过氧化氢酶的奥秘”主题式探究实验课原因说明

人教版必修1中“细胞代谢离不开酶”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首先“酶”知识的学习是正确理解细胞代谢的前提,其次酶本身与生活、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关于“酶”的概念学习有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学生要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从成分、功能、特性、作用条件等方面由浅入深进行探究。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根据人教版必修1中“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内容,综合“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的“蛋白质检测”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以及“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三个实验内容,设计主题式探究实验“探寻过氧化氢酶的奥秘”(见图1),使学生在自主探寻科学奥秘的过程中提升分析、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图2)。

3.2 “探究过氧化氢酶的奥秘”主题式探究实验课教学流程图

综合图1“生物探究实验课教学环节模式图”和图2“实验探究内容、活动和概念建构的教学关系图”,以学生发现并提炼的探究问题作为任务驱动,设计出相应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完成相关概念的有意义建构过程。本实验的教学流程图如图3所示。

本次“探索过氧化氢酶的奥秘”主题式探究实验中首先通过不同的探究活动,从感性认识上明确酶是一种有机物,具有相应的成分、功能以及特性。这些都属于种概念。其次,采用概念的限制方式将“细胞代谢离不开酶”概念从属概念限制为种概念,包括“酶是一种有机物”、“酶是生物催化剂”、“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和“酶的作用条件具有温和性,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对属概念的认识,由抽象过渡到具体,便于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特殊的本质特征。第三,在完成各个探究活动之后,采用概念的概括方式将以上种概念概括为属概念“细胞代谢离不开酶”,有助于将属概念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使认识变得更为深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从理论层面得到验证,在实践层面上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以及配合度都比较高,教学效果良好。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开展主题式探究实验除了可以节约课时之外,还可以增强实验的紧凑性、趣味性以及完整性,使之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概念的建构。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主题式课堂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主题式课堂教学  学生

主题式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产物,它将初中数学的内容就主题进行了分类,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强化教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实质性较强,主要是以学生为主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较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局限性和被动性,深化了课堂教学,整合化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进而形成自我的数学知识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升华,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初中数学主题式课堂教学。

一、生活化主题教学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新课改也一直强调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初中数学本身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论化显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生活化系列的内容进行归类、总结,进而开展生活化主题教学,即:结合教学内容,将其转化成为学生熟知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运用自我的生活经验尝试进行探究、解决。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给予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真正的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等等,增强自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融合了“教育储蓄”、“农合报销”生活性的内容,笔者则将其归纳为生活化主题教学范畴,进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如:在学习“教育储蓄”教学内容时,笔者就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转化成为生活化题目:现如今银行的存款种类是活期存款、零存整取、整存整取,其中活期存款利率是0.35%;整存整取三个月是1.10%,半年1.30%,一年1.50%,二年2.10%,三年2.75%;零存整取是一年1.30%,二年是1.50%,三年是2.10%。结合你自己的情况,你觉得你存哪种比较合适?并说说理由。以学生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来作为数学背景,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问题主题式教学

初中数学逻辑性较强,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同时问题也是逻辑性思维数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将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归类融合到问题主题中来,进而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步步深入掌握数学知识、探究数学知识等等,增强自我的数学实践技能和素养。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初中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毕竟有限,在探究、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力量,而问题无疑是最佳的指引导锁,能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逐步深入探究,并在探究中强化自我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了解。

如:在学习无理数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构建一个问题情景:将边长为1cm的两个小正方形进行拼接、裁剪,怎样拼接能够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之后,提出问题:假设大正方形的边长是x,那么x应该是什么样的条件?边长x有可能是整数吗?说说原因;x可能是分数类的吗?说说原因。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动手实践,诸如自己制作两个小正方形,结合问题进行实践探究,进而得出结果:大正方形的边长不是整数和分数,而是无理数。以问题引导学生实践、了解数学知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和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推理主题式教学

初中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较强,往往通过一个知识点能够推理出其他新的概念或者公式等。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些推理性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融合到推理主题内容中,进而采取诱导式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推理、归纳和总结。而这种教学手段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等,强化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探究、推理中来,体验数学知识进而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等等。

如:初中数学知识中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以面积为例,通过一个图形的面积,结合他们之间的关联性能够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对此,笔者将其整个内容进行整合,以推理和归纳的方式进行教学。诸如:在学习“轴对称”教学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手工制作各个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之后让他们就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折叠体验、感受,最后,就图形之间的相同点进行分析、总结、推理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概念等。让学生动手去操作、推理、总结,强化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同时有助于学生感知数学素养等,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主题式课堂教学将数学知识进行了分类,教师结合各个主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一方面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就数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链。一切都是以学生为基准来开展的,与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能够从根本上强化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具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值得我们教师不断的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禹明.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石永生、肖鸿民、吕世虎.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法[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主题式探究教学 篇4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的一个重要学科特征就是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之一“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 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国学者Susan Kovalik及其团队于1982年提出“整合性主题教学模式”(简称ITI),他们认为主题在学科教学中有着非凡的作用:主题是学科的中心组织者,能将学科内片断化的零散知识组织起来,恰当的主题能创设知识间的网络连接、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能使学习者从多重的视野角度和多维的层面接触知识、理解知识,使大脑中的“知识地图” 更趋于丰富和牢固。

若能将初中化学教学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有机整合,形成相关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将更加深刻透彻,这样的主题式探究活动过程更具有趣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掌握更多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多元。经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将更善于用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解释和应用,对生活、对科学的态度更积极,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更全面。可见,在生活化理念下进行初中化学主题式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实施策略探索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理念下的主题式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

2.1教学目标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的教学内容为例,笔者在进行主题式探究教学时以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波力海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为主线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Ca O、Ca(OH)2、Ca CO3的性质并理解三者之间的转化。通过实验中烧杯、玻璃棒、温度计、量筒、 试管、试管架、滴管等仪器和蒸馏水、盐酸溶液、酚酞等试剂的使用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后实验,在实验中分析。通过了解Ca O、Ca(OH)2、Ca CO3的性质以及三者之间的转化,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制定科学全面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确立,使学生在进行主题式探究教学时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在学习过程中能掌握更多的探究方法。

2.2教学情境生活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提倡教育要回归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时,可以创设以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过年走亲戚时,往往会用糖水招待客人,你有没有发现在你的糖水碗中有时会有白色晶体?它是哪种物质?是白糖吗?那如果是白糖的话怎么没有溶解在水里呢?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你知道一碗水中可以溶解多少质量的白糖呢?你觉得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白糖的溶解能力?等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就可以将溶液、溶解度、饱和溶液等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并轻松突破。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像这样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学生将更善于用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解释和应用,对生活、对科学的态度更积极。

2.3教学内容主题化

教学内容主题化是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形成相关主题的再建构的过程。主题内容来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是教师以既定的课程内容为原型,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再开发的结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理念下的主题式探究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主题化。

主题可以从以下来源中获得:

1教材里的主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设置的五个主题中就有“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探究”、 “化学与社会发展”等,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生活化学习主题素材,可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素材有机整合成适合初中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式探究的内容。

2学生的共同兴趣。如在初中化学出现较多的氢能源, 学生很感兴趣,一开始在课本上看到氢动汽车的图片时就积极的提问它的工作原理、行驶速度等问题,再到后来看到上海世博会上使用的氢动汽车、自行车等以及上海出现的加氢站,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在这一刻,学习以氢气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不再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学生的迫切需要了。

3地方和社区资源。如我校所处为蚕桑胜地,自古盛产丝绸,享誉海内外。蚕桑文化中蕴含了不少初中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蛋白质的性质、检验,真假丝绸的区分,真丝衣物的护理形成相关主题作为教学内容。不仅学到了知识, 了解了家乡的文化,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4当前发生的事件。比如在讲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时,笔者告诉学生中国被国际环境组织认为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我们教室的空调还在使用氟利昂做制冷剂,同学们为此展开了激励的讨论,形成相关主题进行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5学生的生活常识。从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中获取学习主题,显得亲切自然,能充分调动其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比如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大量气泡、人喝了汽水后容易打嗝,这样的体验每位同学都有,但真正了解原因的同学却很少。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关于二氧化碳气体的相关内容形成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2.4教学方式探究化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二、三节中分散出现的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的教学内容时,与其按部就班的完成课本上安排的几个分散的实验,不如让学生围绕生活中接触到的波力海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来进行以下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生石灰为什么可以做干燥剂?空气中哪些成分会使其变质?还可以继续做干燥剂吗?变质后的固体如何检验成分?变质后还能继续做干燥剂吗?等等。让学生在这样主题明确的探究性实验中体味这三种物质间的联系和不同,形成这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意识, 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5教学评价过程化

评价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评价通常被定位于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是传统教学更多地关注结果评价即终结性评价的应然表现。 而在生活化理念下的主题式探究教学中,教学评价不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中的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有三个特点:评价主体互动、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进行生活化理念下的主题式探究教学时,教学评价出现在教学开始时学习主题的确定、探究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中学习单的编写、课堂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各个学习环节中,将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互评有机结合,学生自评的方式可以有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并在整个教学中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尝试各种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评价过程化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艺术化的评价。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的评价无疑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篇5

山东省邹平县为桥实验学校牛继广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即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当作例子,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对于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许多中小学教师在理念上能够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很困难: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要开发课程资源,一是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二是教师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搜集资料。阅读、写作随意性强,很难形成系统,语文实践活动不知应该如何规划,往往流于形式。其实,新课标下的语文实验课本,不需要每一篇都开发课程资源,新课本不像以前那样按照体裁编排单元,而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单元的,每个单元是一个大的主题,每篇文章有一个侧重点,因此,教学时可以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以一个单元为单位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某一单元的整体内容为。将单元教学按照某一专题划分为“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作文及语文实践活动”等板快,使之形成有机的语文学习生态系统。

课堂教学中注重整体性与综合性。明确每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对单篇课文深入探究,多篇课文比较探究,讲读课中双主体对话互动,与自读课的自主探究相结合。课外延伸根据实际情况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篇目。

通过阅读、观察、搜集资料等途径积累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认识该主题反映的的社会生活,进行专题式写作。

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交流、对话、合作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会以不同方式呈现学习、探究成果。

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阅读整个单元文章,让学生把握单元的专题、每篇课文侧重点。设计本单元教学思路和活动安排,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明确,并做好准备。

在讲读课文中注重通过对话与互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题,通过整体阅读理,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培养阅读能力。自读课文的学习,强化自主探究能力。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提倡同学们围绕本单元主题阅读积累信息,实现教师指导下的专题性阅读与自主式阅读相结合,使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

结合单元教学主题,让学生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写日记随笔,在此基础上通过读评交流,加工提炼,形成相应的主题文章。

单元教学之初就让学生结合本单元主题准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和搜集文章、图片、歌曲等材料,他们会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主题式探究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劳技;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挖掘资源

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时期,人们无处不受到新兴生活科技的影响。为了迎接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四种基本“学会”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可见,劳动技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其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在劳技课程的实施与探索中,笔者以为,劳技学科可以接受学生具有个性需求的“私人订制”。“私人订制”式主题教学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尝试性的实施,并有较大的成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体的个性需求。何谓“私人订制”?首先要把“定制”与“订制”区分开来。“定制”是拟定制度或法式或确定的制度、规则。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怎么做”;“订制”是指某一产品经双方协商同意、签订合同,甲方预付部分货款、乙方负责制造。“订制”关注到甲方(学生)的需求,更关注“以学为中心”。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施现行浙江省编劳技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或年级部分团体的需求)向教师提出需求,“订制”学习主题。教师再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及学科教师的特点,将小学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后以“主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供学生选择,探索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一、“私人订制”,鼓励学生表达需求

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研究的重点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教学要更多地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学生怎么学才是最有效的。

笔者在小学六年级全体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内容涉及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对现行教材中的“制作水火箭”等技术类教材非常感兴趣,而对毛线编织类内容有70%以上的学生不太感兴趣。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100%都提到自己希望教师能教授教材上没有的劳技内容,如:希望学习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仿真纸飞机、桥梁模型、木雕、纸扇、机器人等。学生的需求出来了,笔者结合现行的教材,联合学科组老师对教材实施“加减法”,形成学生“私人订制”的主题式劳技校本教材。该教材在保证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的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劳技素养上的个性发展。

二、因材施教,发挥教师团队效益

孔子说,因材施教。但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我們对“材”的判断是否准确。学生在劳技方面的个性需求也能反映出他们“材”的特征,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私人订制”的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施教”,才能收到效果。

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也探索出了劳技团队教师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操作模式。劳技教师队伍中的专职劳技教师与兼职劳技教师优势互补的,即兼职教师不能很好实施教学的,改由专职教师实施;专职教师任务过多时,由兼职教师分担一些自己所特长的或是基础性的教学任务,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校内团队不能解决的,聘请校外团队或专业人士前来补充性开展教学。同样,校内团队也可到外校送教(笔者所在城区实施发展群,鼓励群内学校教师互相送教),实施自己所编写的教材,资源共享,发挥了教师团队的效益。

三、挖掘资源,拓展课堂学习空间

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立足学校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就目前的中小学而言,绝大部分学校都缺乏对劳技学科设施的配置,都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校外的资源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笔者所在的区域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有专门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等用于提供人们体验,有专门的职业体验城等。为了满足这类需求的学生的“私人订制”,笔者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教学的安排,建议学生利用假日等时间到上述场馆学习、体验自己的需求,笔者也利用春秋游等时机与学生共同去学习、体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实了学校教育的精彩。

“私人订制”,因材施教是教育精细化发展的趋势,学生因“私人订制”而充分展现其个性需求,并全面发展劳技素养;教师因“私人订制”提升课程开发能力,促进专业及团队发展;劳技课程因“私人订制”而逐渐走向成熟的校本化,校内外资源得到共享。

参考文献:

[1]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程可立,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双课堂主题课例式教师培训模式探究 篇7

一模式的创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个年头, 然而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是培训者, 更应是培训的研究者, 我们期望突破教师 (教师个体、群体, 更或者是区域性教师整体) 专业发展瓶颈。通过调研, 我们了解到, 历经十年, 中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已经具备, 而把课改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能力还十分欠缺, 走进新课程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部分先进学校、优秀教师实践了课程改革, 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 多数教师却只停留在观摩学习阶段, 甚至是今天学这个, 明天学那个, 到最后却两手空空。课程改革纲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行为没有学会, 优秀的课堂教学经验又在质疑声中丢弃。通过调研, 我们深知, 服务课改深化发展, 教师培训的重心应放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上, 教师需要课堂教学的观摩引领、跟进式点拨训练, 而率先走进新课程、已经有了成型的课改教学流程的优秀教师, 却期望通过行动研究, 跨过模仿走进理性, 更深度的认识和解决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做有理论支撑的课改行家。基于对中小学课改现状、教师培训发展需求的判断, 我们把全员岗位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合二为一, 把教师培训课堂与学生课堂贯通, 形成了全新的双课堂主题课例式教师培训模式。

二模式的结构

所谓双课堂主题课例式, 就是以学生实际课堂为例, 通过现场作课、讲解、评课, 落实培训主题, 使施训者与受训者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各自不同的成长。模式共分前期准备、课例展示研讨、后期跟进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施训者结合年度培训主题, 开展备课活动;课例展示研讨阶段主要是施训、受训者共同参与的作课、讲解、观摩、研讨, 学习研究培训主题;后期跟进阶段主要是受训教师模仿运用, 研修员跟踪指导, 总结提高。我们把基本素质优秀、已经取得课改成就的教师组成研修员团队, 朝着本土行家方向培养, 与培训专职教师一起作为施训团队, 一次活动一般安排8~10人参加, 设主持人、执教人、评委团, 他们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他们的任务是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梳理经验走向理性, 创新教学模式、引领农村课改;我们把联片乡镇同学科教师组成参训团队, 一般40~60人, 能较好的形成研修氛围, 他们的任务是主题课例观摩质询, 主题教学行为的认同、模仿与践行。模式的特点是:培训活动围绕主题, 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驱动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展开, 研修员团队与参训教师群体互为资源、互为主体, 共同参与、合作交流, 在亲历亲为中各出所力、各取所需。

三模式的实践要求

探索中我们也认识到, 双课堂主题课例式教师培训模式的实施要切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把握好培训主题

教师培训要有主题, 有既定主题才能实现培训本意, 离开主题教师培训就会迷失方向, 活动就会改变性质, 就会由共同学习变为评课、掰课、多帮一;主题要有实效性、针对性, 培训才不会浅尝辄止、低水平重复;过程中要明确主题, 为此我们规定, 主持点明主题、基地学校课改经验介绍涵盖主题、现场课例展示主题、执教者剖析讲解主题、合作交流围绕主题、评委团点评升华主题、活动总结延续主题。

2. 保证施训受训教师百分之百的参与

教师的合作学习需要组织, 甚至比组织学生更要具体。培训中我们要求研修团队要布好局、把握好生成, 唱好双簧, 参训教师群体按乡镇、学校分组, 促使研讨交流胜似擂台比武, 乡乡、校校、组组不甘落后。培训过程中我们的原则是:做减法消除惰性 (活动开始做隆重的开班仪式, 过程中做好分组要求, 后续跟进安排结对帮扶, 全程尽可能减少游离于活动之外的教师, 参训教师要做到积极主动) ;做加法营造氛围 (多鼓励表彰, 多质询引领, 紧张有序, 乐此不疲, 做快乐培训) ;做除法分解主题 (大题化小, 小题分组研讨, 组组人人都有任务, 研讨不留死角) ;做乘法放大效能 (展示交流、智慧碰撞、成果共享) 。

3. 形成合力, 突出重点

模式本意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以课例为载体, 打破以往培训者所独有的偏向于理论的话语。但是单纯的给出“该如何操作”, 不讲“为何这样做”, 也很难让教师信服, 如何引领研讨形成合力、突出重点、分层递进完成培训任务是该模式操作的技术难点, 目前是配之主题小讲座予以解决。

4. 安排好有效的后期跟进

以往培训之所以不受重视,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只培不训, 只管灌输不管应用, 工作做了一半。本模式中的施训、受训者来自一个乡镇、一个学校、甚至一个教研组, 为后续与学校结合安排结对帮扶打好基础, 从此教师培训就能做到有始有终, 终究是广大教师课改技能的形成与运用, 是广大教师特色有效课堂的诞生。我们认为这不是越粗代庖, 而是更大培训舞台的搭建!

主题式探究教学 篇8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实施,对策

一、什么是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具体来说,是指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教学,属教学策略范畴,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特长,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究竟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主题式教学呢?

二、如何实施主题式教学

1.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的主题目标

教学主题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和增减,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要兼顾实际的教学内容,不能天马行空。

2. 主题的形式

主题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还可是一个能引发学习者探究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学生日常喜欢的话题来创设主题,如动漫或读物中的人物,如令狐冲、孙悟空等;或当前国家大事件,如近期的“汶川地震”、申办奥运会等;或当地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生:看过!

师:武侠小说里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高深的武功。但是有个叫令狐冲的学到的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是在哪里啊?

生:思过崖的墙上

自从看了这个案例后,每次我上到这一节内容时,这个知识点我都是这么处理的,经常想找一个更好的代替,目前还没发现。

3. 根据主题,寻找相应的情境材料。

情境材料的主要来源有:①关注学生和老师本身;②报刊杂志上的各种事例;③广播、电视中展现的情景材料;④图书馆和Internet上的有关资料;⑤实地考察获得的资料;⑥与其他学科相联系;⑦其他途径获得的资料。

例一关注学生和老师本身

《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必修、选修中均有涉及,学生对该内容思想上不够重视,总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如何能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许多老师提出了很好的方法,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让学生利用网络找自己以及和自己相关的内容,引起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这一招很管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超过了我的预期,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二电视中展现的情景材料

在讲解《IP地址》时,正好电视新闻上播放一个人利用网络犯罪,最后被警察抓获的案子,凭借的就是准确的定位其IP地址,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对IP地址的探究欲。具体如下:

近日,社会写真栏目播了一则新闻,有人非法侵入腾讯公司的网络,防止公司的重要资料遭到破坏,公司立即报警,警方接到报案后会同网监中心,很快根据IP地址,在其家中抓获此人……

例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讲解《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这一课时,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课堂气氛容易沉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用成语导入,学生会觉得很新鲜,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

成语导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今天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成语,你能试着说出它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结合语文知识,能说出这个成语的大概意思

教师总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有计划,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前面的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网络的相关知识,对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之上,就要开始学习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在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前同样也要有准备和计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题一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4.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情境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形成典型的合乎主题的教学情境。

主题式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引导到要研究的主题之中,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必不可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播放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动画、影音,或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言语等,会在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的同时,引发其与已有相关经验的再认,从而对主题产生兴趣和心理的意识倾向性,有助于对主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例一在学习《声音的录入与编辑》这一节内容时,以“我会绕口令”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用电脑录制自己说的绕口令,既满足了掌握知识点的实际需求,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一堂纯技术讲授的课。

例二在上《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为某希望小学规划设计校园网,从而将知识点串在这个大的主题当中,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

这是主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材料不经过处理,不精心选择,就可能会出现松散或者过于繁复,甚至有碍于主题。

例如在上《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这一课时,我曾经选择了这样的主题——了解星座的知识,本意是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习如何网上有效地获取信息,结果发现课堂偏离了我的预设,很多学生去研究星座和人的性格关系之类的内容去了。这显然就违背了运用主题式教学的初衷。

主题式教学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交流感染。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进。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生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收益广。主题式教学情境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良好的主题教学情境,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5. 解构主题

确定主题后,还需要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和技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主题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或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予以探究,此即解构主题,即实现主题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例如:在上《计算机是如何接入因特网的》这一节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五一节到了,回家却发现网络不好上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然后我对主题进行解构,分解为以下几个问题:

(1)谁向我们提供了网络服务?——询问是否出现问题

(2)难道线路上出了问题?——检查线路连接状况

(3)还是设置上的问题?——检查IP地址及其子网掩码的设置是否正确

从而串起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一个贯穿课堂的主线脉络非常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家里的电脑不能上网了,还能小露一手呢!

5.任务驱动,完成主题

主题教学需要高度任务化,教师把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能真实地再现生活的、有丰富意义的任务情境,给学生赋予一定角色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务结果最好以一份能相互交流的“作品”形式出现,则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更有效。当然,“任务驱动”只是一种手段,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非“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例如在上《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这一课时,在第二模块,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查找从学校到家的最短距离,通过普通的搜索引擎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需要借助相关专业网站,在一节课短短的时间里绝大多数同学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这个任务实际上并不要求学生完成,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任务,让学生知道,还有一些信息是常见的搜索引擎无法解决的,这时我们该怎么做,掌握这种方法就可以了,学生完全有能力以后自己去完善,而不应该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完成任务上。

7.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可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等方法,但要先由教师给出评价量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鼓励表扬,对成果的评价也应重过程而不重结果。

三、实践与反思

我认为主题式教学能否取得效果,关键在于:主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或提高某种能力,活动的内容是否与学习目标紧密联系,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能够体现某种目标的达成。

因此,对于主题式教学带来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具体对策如下:

1.主题式教学虽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不具普遍适用性和唯一性,只是众多教学法的一种,它只是补充而不是替代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有些简单明了、不需要兜圈子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讲授、操作示范等方法不仅可以接受,甚至更合理。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选择,不能为了主题而主题。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主题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题式教学所强调的回归生活、面向学生经验等理念是正确的,但不可以将该理念与主题的形式一一对应严格地捆绑在一起。

3.主题式教学之任务设计的简繁和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当,确保既不让学生束手无策,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内容的可调整性和教法的处理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4.主题式教学之课程内容设计,注意既要有个体学习的内容,也要有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内容,且比例要适当。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主题式教学课堂中,学生难免会接触到很多与主题学习相差较远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对本主题的学习并无太大益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学生在涉猎主体知识与外延知识之间的关系。

6.当主题设计为围绕其他学科的内容时,由于受到课程设计者自身的局限,不可能对相关学科的内容在教学进度、教学深度等方面有适当把握,这样容易影响和干扰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这一点需要注意。

7.借鉴成功的经验,多阅读涉猎一些经典的主题式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可以是本学科也可以是其他学科。

8.丰富和精炼教师的语言:引入、连接、转折等既要自然,又要有吸引力。

四、结论

主题式教学有利有弊,既不是仙丹也不是毒药,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成功之处,有缺陷也在所难免,否则教学就只有一种模式了。只要我们都能本着客观的态度对待它的实施,研究它的特点,教学中注意避免其缺点与不足,取其优点与积极的一面,则主题式教学在进一步得到完善的同时,一定能更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最终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主题式读写教学模式初探 篇9

再者, 在课程设置上, 一个学期两个模块, 八个专题, 将近50个文本, 还有写作系列, 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 舍不得弃不得, 怎样才能有效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呢?怎么认定学分才能更有效、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呢?带着这些困惑, 我们结合高中苏教版以人文话题内容为专题的编排特点, 尝试进行了“主题式读写”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主题式读写教学模式的探讨

鉴于高中苏教版的编排特征, 以及高中读写教学的需要, 我们确定了青春、家园、战争、成长、经典、教养等32个主题, 以此为主线安排课堂教学。教学分为课堂阅读教学、课外拓展教学和主题写作教学三种课型, 分别从文本的知识学习、技能锤炼、情感熏陶, 阅读知识和情感视野的积累和拓展, 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感悟的深化几个方面进行研读学习。这打破了原有的“一篇一课”的陈式, 根据系统论、情感论思想, 在尊重个性发展、注意认知规律在课堂上的应用的前提下, 沟通板块内容, 整合教学资源的课堂教学架构。

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根据专题教学内容的不同, 灵活安排10-13个教学课时。第一课时用来预习感知——“聆听专题之音”, 师生共同解读专题板块的构成, 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用2-5个课时进行探索与发现——“研习专题之美”, 师生重点探究本专题具有代表性的文本, 质疑问难, 探索研究;再用2-3个课时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寻究专题之真”, 师生在比较探究中找到专题的本真, 寻实求理;然后再用1个课时进行课外阅读——“开拓学习新视野”, 师生借助于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 扩大阅读视野, 或进行社会实践检验真知;最后安排2个课时进行主题写作“再现专题之魂”, 可根据教材文本的探究与课外拓展的材料, 扣住主题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进行主题写作。

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 势必带来课堂教学程式的调整, 而这一模式实施的核心环节则是课堂教学学案的创造性设计。该学案的编写应以集体研究、探究为前提, 贯穿“教师协调整合为主导, 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学案中呈现三条线———知识线、学习线和能力线。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集结集体智慧, 备文本, 备教法, 备学生, 结合三维目标形成科学的学案:首先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确定文本本身呈现的知识、能力特点, 以及它在本专题、模块及学段的价值地位, 确定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其次根据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学习方法态度、学习习惯等智商和情商的差异, 有的放矢地确定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主线内容, 从而发掘出个性差异的块状内容, 这样线块结合, 以便有条不紊的展开教学;最后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情, 寻找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整合适合学情的教材知识体系, 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主题式读写教学模式的操作

(一) 文本阅读教学的操作

1. 操作流程

2. 操作说明

(1) 探索目标

A.教育目标:教师要把集体研究备课中据个体特征而形成的教学个案目标, 通过导语、实验或电教手段创造语言情景, 引导学生探索教育教学目标, 要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难点, 做到抛砖引玉、以石激水的功效。

B.研究目标:学生能依据教师的引导从创设的情景中进行合作探究, 在教师提供的教学框架中进行实践, 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特色的学习探究目标。

(2) 合作探究

A.教师引导释疑, 平等参与: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自学的同时, 进行引导释疑, 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且在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教师一边巡视, 对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管理, 对不愿意向教师求教问题的沉默型学生给予主动帮助, 并随机解答提出的问题, 且有意收集学习信息, 准确的把握学生面临的疑点、难点。

B.学生自主查证、合作探究:学生依据个体学案, 借助教材和资料资源, 通过观察模型、实地考察、查证资料、切身体验等手段掌握知识, 并且通过分组合作进行思维加工, 做实验、制卡片、编口诀, 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 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3) 勾连深化

A.教师对巡回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 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应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勾连整合, 分割到各个小组,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内讨论, 通过点拨, 拓展深化文本的内涵。

B.学生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 进行小组内讨论、邻组互补讨论, 最后由小组长反馈到教师。学生小组内讨论, 得出合作实验探究的结果, 再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 互相补充使之完整, 达成共识;当然也允许相异观点的存在。

(4) 自测反馈

A.教师在学生进行自我检测的同时要巡回查看学生答题情况, 尽可能全面的收集学生的答题信息, 要注意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及时更正、解释和评价学习小组的答案, 或给予一定的评分标准, 让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启发诱导,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答题, 有效分析, 有效归纳再总结。

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答题信息后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第三次备课, 筛选评价思维过程、抉择解疑的重心, 规范学生答题过程, 真正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B.学生调动眼、脑、手的作用, 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达标训练, 并取得最优成绩。学生在完成自我检测后进行小组内讨论, 互对答案, 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在完成小组讨论后要形成小组成果, 反思归纳所学知识的规律、解题思维方法等, 作到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二) 课外拓展教学的操作

教材文本无非是个教学案例, 要根据本专题阅读和写作的拓展需要, 选择适当的形式和媒介进行课外阅读教学, 为“读”“写”教学架起一道桥梁。教学主题的丰富性需要我们延伸到教材文本之外, 在教学主题确定的范围内, 用内容、时间、阅读方法和学习预期结果四要素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阅读目标明确具体。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 时间、内容安排具体合理, 可行性强;阅读方法和阅读预期结果表述正确简明, 操作性强。比如苏教必修一的专题一, 我们可以去图书馆查找学生喜欢的青春主题的诗歌, 摘抄欣赏, 组织诗歌朗诵会增强心灵体验;专题四可以走出校园, 寻找地方旅游风景或文化古迹, 通过乡土文化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 学会像山一样思考。

这一环节重在知识的衔接以及思维转换, 师生共同选择那些质疑面广且有思考价值的文本, 并且把思维形成文字。对于知识性的文字要形成摘抄或知识卡片, 而思考性的文字要根据自己的探究进行描述、评价, 最终都要形成阅读报告, 由阅读兴趣小组汇报, 最终整理成册进行交流存档。

(三) 写作教学的操作

1.“主题式读写”教学写作主题的确定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来, 而通过“品味专题之美”, “探究专题之真”, “拓展专题之实”, 学生已经沉浸于美好的意境之中, 这时写作的欲望渐渐强烈, 创作的思路一触即发。这个环节最关键的就是在专题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其间心得感触选择一个点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以期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提高写作能力的功效。

2.“主题式读写”写作的方式

首先是找到文本内的支点进行仿写训练。仿写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可以就文本某一点 (内容、人物形象、构思技巧、主旨内涵等) 写评论, 写感想, 也可以根据实践心得, 写出真情实感。

当然也可以根据高考话题作文的样式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 集体商定写作的话题, 共同品味话题的内涵, 一起写作同一话题下的美文。

3.“主题式读写”写作的评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 才能把文章写好。”在上述读写技能学习的基础上, 还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老师可以选出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印发给学生, 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训练的重点要点进行评议修改。学生通过修改评议他人的作文,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知道作文该怎样写, 不该怎样写, 把评议作文过程变成总结、提高自己的过程, 用自己的主动性表达, 去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这也是语文学习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三.主题式读写教学模式的再思考

试论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 篇10

一、主题式教学的具体内涵

所谓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设计出具有主体思想的活动, 思想应该和教材内容有关, 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来设计思想.即对主题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手段以及教学方式进行设计.有机地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 使教学理论内容更加丰富.相关的教学研究及探索表明, 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拥有创新思维.主题式教学所具有的特点是:反思性、综合性以及多面性和情境性.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师生素养, 让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题式教学所具有的意义

1.让数学渗透到生活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 让学生慢慢掌握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学习方法.主题式教学的背景就是日常生活, 在这一背景下, 学生可以运用相应的教材知识主动学习.通过日积月累, 初中生所具有的数学知识就是会逐渐增多, 学习能力也会增强.

2.课堂中师生进行互动

和以前的课堂教学不一样, 主题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 教师在合适的时候给予点评.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摆脱了以前死记硬背的方式, 师生交流更多.

3.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不仅要进行独立思考, 还要参与到相应的小组讨论中, 将以前的听课模式变成探究学习模式, 避免了教师在讲课, 学生开小差的现象.

4.增强学生的团结精神

在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 和学生一起分析与解决问题, 可以加深相互之间的情感.同时, 在学习中学生将自己探索获得的成果和其他学生一起分享, 可以共同进步.从而加深学生间的友谊.

三、主题式教学的具体设计

1.设计目的

①教学活动一定要有探究意义, 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探究价值;②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该把握相应的整体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重点培养;③所选的主体应该具有学科综合性;④教师应该给实践活动留出一定的生成空间.

2.实施过程

主题式教学最初是应用在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的, 在经过实践以后, 改造了教学方法, 并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实质上是总结生活里面的数学计算, 所以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功能.操作步骤如下:

(1) 教师先选择活动主题以及教学目的, 以初中数学里面的不等式教学为例, 活动主题可以是不等式教学.教学目的为不等式的具体定义和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具体解题步骤.利用主题式教学, 教师可以使学生获得所设计的教学知识.进行活动前, 数学教师一定要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2) 当确定具体教学目的后, 数学教师就应该设计与活动主题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成功完成教学目的.一般情况下, 所设计的问题均用来解答相应的教学目的.

(3) 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通常每组人数为4到6人.不同小组里面的成员应该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工合作, 设计的问题应该安排不同的成员来探索, 从而节省探究时间, 锻炼成员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 学生可以获得个人学习获取不到的知识.

(4) 对所有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后, 应该对各个小组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利用检查小组的具体探究成果, 找到学生的不足之处.

上一篇:运作体制下一篇:聆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