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翻译

2024-07-14

英语习语翻译(精选十篇)

英语习语翻译 篇1

一、价值取向差异

对于一种事物,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了。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人们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并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lucky dog(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二、历史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别

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国的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漳水后,命令部下凿沉船只,志在必胜,于是汉语中就有“破釜沉舟”之说。公元前49年,罗马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死的决心,于是英语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这个习语。同样,英汉语言中也有大量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这样的诅咒。

三、生存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们的话,指“淹过头部和耳朵”。后来因为这个习语用的人多,表达力强,用来就表示人的其他活动,如: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坠情网),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埋头工作)。又如,比喻某人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除了有“花钱如流水”外,更正规的表达是“挥金如土”。这是因为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四、风俗习惯差异

例如:peaches and cream, peaches是桃子,cream是奶油,而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这是因为西方人在吃水果时往往喜欢把水果切成块,然后加一点奶油一起吃。所以peaches and cream就意味着完美无缺。

五、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形象生动,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习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造成了英汉习语中众多的文化差异。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应当充分了解习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配合正确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

摘要:本文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了探讨。习语是文化的产物, 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中西文化的差异要求学习者在运用习语时, 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完成。

关键词:英语习语,翻译,文化异同,比较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29.

[2]冒国安.文化沟通与文化移植[J].文化研究, 1987, (7) .

浅析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 篇2

浅析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中有大量含有动物形象的习语,他们和英语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社会实践等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动物习语有的意思明显直露,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处理.

作 者:李双玲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H3关键词:动物习语 文化内涵 翻译

英语习语翻译方法刍议 篇3

关键词:功能对等;习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9-0138-02

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这就是他所提出的重要理论:动态对等或者功能对等。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使译文的读者理解原文的程度能够基本对等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程度。翻译做到了功能对等,译文读者就不仅可以知晓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内容的,还应该能够理解原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由于功能对等不仅指内容对等,而且指尽可能地形式对等。因此只要不曲解原文意义,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

根据奈达的这一理论,本文把关于物体的习语的翻译简要分为以下3种:

1直译

奈达曾说:“不同文化的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远远大于将他们区分开来的个性。”有些英语习语的形象意义与汉语中的形象意义一致,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相同性。例如,英汉语中的一些动物习语所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用公鸡比喻骄傲:as proud as a cock;用狐狸比喻狡猾:as sly as a fox。这种情况下,英语中的物体可以对等地译为中国读者所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象和意义,实现相对完全意义上的功能对等,使译文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这是最理想的翻译状态,实现了矛盾的统一。

2找对等物

以上那种在两种文化里意义完全相同的物体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一种物体在两种文化中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息息相关,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对文化的客观反映。英汉两种语言反映的文化不同,思维模式和视角切入点也不同。因此,英汉习语在比喻形象的运用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汉语和英语中,“蝙蝠(bat)”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褒贬含义上看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这与两国不同的民间传说有关。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如“as blind as a bat”,就是对蝙蝠的坏的联想。如果说某人“batty”,意思是他有些反常。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民间有许多图案采用蝙蝠以表示吉利。据民间传说,蝙蝠活到一千年会变成白色,头朝下吊在树干上,如果吃了这种蝙蝠的肉,就会长寿。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这种情况在跨文化翻译中随处可见。此时应该根据读者反应论,找出这种物体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对等物,即能够使读者反映大致相同的物体。例如:在比喻拖累别人时,中国人选用“马”为喻体(害群之马),而英语却用“羊”(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比喻做一件事能达到两个目的时,中国人说“一箭双雕”,而英语用“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由以上例子可见:在翻译与物有关的习语时一定不能理所当然的只根据每个单词的意思简单的翻译出来,而要考虑到不同物体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文化对不同物体的定义和读者的文化背景。

3忽略物体意译

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候一些源语的物体在译语中没有对应的物体,例如:英语中形容雨下得很大用 rain cats and dogs,而中文中形容雨下得很大的习语几乎没有用动物或者其他物体作比喻的,这种情况下找到与源语中的猫、狗对等的物体很难,而且即使找到也往往让译语的读者不知所以然,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原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忽略源语的物体,而直接采用意译,译作“倾盆大雨”。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和读者反应论来翻译英语习语还有一个原因,之所以舍弃某些习语的文化色彩或转化原文的形象,使之符合目标语的文化、形象和习惯,是因为有些习语的文化或形象并没有实际意义。如上例,当读到rain cats and dogs,源语读者很少想到猫和狗这两个具体形象,所想的就是瓢泼大雨,更何况是译语读者呢?这个习语中的猫和狗只是让读者脑中有对雨下得大的生动形象。再如,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其义是“勉强度日”。wolf这一形象并无什么重要意义,若勉强译出,反而会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根据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译文读者应与源语读者具有大致相同的反应。当源语读者读到该习语时,会感觉到生动、形象、通俗、简洁、流畅。好的译文应使译文读者产生同样的反应。因此,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实现主要功能对等,达到最大程度的读者反应相似,应是最有效的翻译途径。

综上所述,在翻译与物体有关的习语时,应首先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如果这一物体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是大体一致时就采取直译的方法;其次如果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意义不同的时候,应该找出该物体的对等物,确保源语的读者和译语的读者反应是大致相同的;最后当源语中的物体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时,或者这一物体在译语中很难找到对等物,应该忽略掉这一物体直接意译习语,以使译文简单明了,使读者清楚明白。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Eugene A.Nida.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

3 张培基.英语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Translate the Method in English Idiom

Zhang Ran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of the idiom: Vivid , liken the meaning abundantly, have alone in the original language sometimes but lack in translating languages. Have fully considered this important factor of reader’s refle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reciprocitily in function, it has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hat this theory is translated to English idiom. This selected works choose the idiom related to th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gard enduring the reciprocity principle of the function reached as guidance, divide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this kind of idiom into three big classes tentatively: Literal translation, looking for the reciprocity thing, neglecting object free translation.

浅谈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篇4

习语 (idiom) 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它们一般具有结构严整, 形式简练, 含义精辟, 表达生动等特点, 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堪称民族语言中的精华。从狭义上讲, 英语习语指字面上看不出其含义、结构固定的短语, 颇似汉语中的成语 (就语义而言) , 如“the cat’s out of the bag” (秘密泄露了) , “all things to all men” (八面玲珑) 等。从广义而言, 它还包括俗语 (colloquialism) 、俚语 (slang) 、谚语 (proverb) 、典故 (allusion) 以及习惯搭配的词组, 如three sheets in the wind (俚语:醉酒) , What’s up? (俗语:发生什么事?怎么样?) , “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 (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 等, 通常情况下, 我们使用idiom是就其广义而言。

2 英汉习语比较

英语习语源远流长, 数量浩繁, 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风格。正因为如此, 习语的翻译也比较复杂。英语习语的翻译首先要正确理解其含义, 了解文化差异, 注意英汉习语之间的异同, 并且运用正确的方法翻译。

从形义的角度来看, 英汉习语的异同大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英汉习语形义全同, 这类习语数量很少, 例如:

(1)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旧瓶装新酒) (2) Who is content⁃ed, enjoys. (知足者常乐)

2) 英汉习语形义基本相同, 这类习语比前者多些, 例如:

(1) Give him an inch and he’ll take an ell (mile) . (得寸进尺)

(2)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3)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3) 英汉习语形似而义异, 这类习语非常多, 例如:

(1)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 (趁热打铁) . 英语习语强调“抓住时机”;而汉语则强调“抓紧行动”

(2) Ignorance of the law is no excuse of breaking it. (不知者无罪) . 英语习语意为:法盲犯法不可恕, 指要严格执行纪律;而汉语习语, 则指要网开一面

4) 英汉习语形异义似, 例如:

(1) It’s poor mouse that has only one hole. (狡兔三窟)

(2) As dumb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5) 英汉习语形义完全不同, 例如:

(1) see the sun (活着) (2)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头脑有点古怪)

3 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习语往往带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 且喻义丰富, 不少前后对称, 音韵优美。翻译习语不仅要确切地表达其含义, 而且要尽可能地反映这些色彩。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又不会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仍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及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通过直译法, 读者能充分感受原习语的风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英语习语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使用、熟悉。一般来说, 英语习语如在形、义上与汉语完全或基本相同, 常可采用直译法, 原习语中的比喻或形象能为汉语读者所接受的有时也可以采用直译。例如:

(1) They say that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俗话说:血浓于水。

(2) The president visited one country after another, carrying out shuttle diplomacy. 总统访问了一个又一个国家, 进行穿梭外交。

(3) 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kill a cat.条条大路通罗马。

(4) Silence is golden.沉默是金。

(5) Opposites attract. 异性相吸。

(6) Clothes make the man. 人靠衣装, 佛靠金装。

(7) 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不可以貌取人。

3.2直译加注法

当习语直译后, 仍然不能清楚、准确地表达原意, 就可以运用直译加注法。例如:

(1) Old birds are not to be caught with chaff. 秕糠捉不到老鸟 —— 有经验的人不易上圈套。

(2)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 流鳄鱼眼泪—— 假慈悲。

(3) What he had played was just a Judds kiss. 他所做的只不过犹大之吻——居心险恶。

(4) A bull in a china shop. 公牛闯进瓷器店——捣乱。

3.3借译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内容和形式非常相似和相近的习语, 它们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修辞色彩和形象比喻, 则可借用汉语的同义习语来翻译。例如:

(1) Better die with honor than live with shame.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2)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将遇良才。

(3) To go or not to go, it’s still in the air. 去还是不去, 仍然悬而未决。

(4) The plates on the table are at sixes and sevens. 桌上的盘子乱七八糟的。

(5) She spent money like water. 她花钱如流水。

3.4意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有些习语不可能进行直译, 在汉语中也找不到相应的习语借用, 这时, 我们就应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例如:

(1) The Indians in Colorado have dug up the hatchet. 科罗拉多地区的印第安人已经宣战了。

(2) To bring down the house.全场喝彩。

(3) Pandora’s box祸害之源

(4) 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5) 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

3.5直译和意译兼用

既采用直译来保留原有的比喻形象, 又用意译来进行补充, 使意义表达更加清晰。这适用于直译不足以明理, 意译又失其色的习语。例如:

(1) Carry coal to 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 多此一举

(2) 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鸟爱自己的巢, 人爱自己的家。

(3) 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吱吱叫的轮子才上油,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4) Every flow has its ebb. 潮有涨落日, 人有盛衰时。

3.6意译加注法

有些英语习语意译成汉语时, 为了让读者加深对原习语的理解, 可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

(1) I am as poor as Job, my lord, but not so patient.

我是像约伯一样的穷, 大人, 可是却没有他那样的好耐性。 (注:约伯, 以忍耐贫穷著称的圣徒, 见《圣经·约伯记》)

(2) He sows his wild oats. 他浪费了青春。 (注:野燕麦不能食用, 所以播种野燕麦无异于浪费时间和精力。)

要正确地翻译英语习语, 除了要掌握以上几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外, 还要加强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社会习俗的学习和了解。总之, 只有具有扎实的语言及文化功底, 具有认真细致的态度, 才能做好习语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霍海洪.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技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贺音, 文化差异下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

[4]李广升.英谚汉译的原则和技巧[J].大家, 2011 (1) .

[5]严尽忠.英语成语的文化渊源及翻译[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 .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隐喻应用论文 篇5

习语是英语中一块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说其重要,是因为其历史悠久,有的习语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时代,还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或古罗马的时代。再者,它的内容包罗万象,英语中随处可见,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因此,无论从历时的角度看,还是从共时的角度看,习语都是英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人很难理解或容易犯错,往往字面意思和它们的实际意义大相径庭,似是而非。而要突破理解和运用的瓶颈,有个环节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隐喻。正如束定芳所说,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束定芳,:1)。译者(认知主体)首先要面对源语符号,而这个符号是以隐喻方式生成的,具有特定的媒介域或对象域,认知主体必须对此进行确认。确认过程也是理解过程,因为两者都是自主结构,认知主体必须寻求语符的常规所指和隐喻所指。对一个对象域的描写,既可以用常规概念网络投射到对象域,也可以用非常规方式。但是由于常规关系是凭借隐喻关系建立的,在一个民族看来是常规的,在另一个民族看来却是非常规的或新颖的隐喻,如“milky way”和“银河”。(谢之君,:3-4)隐喻使用如此之广泛,如此之频繁,而出现习语理解困难的原因是中国人和母语为英语的人在观察或描述事物时的角度不同,正如小学课本中提到的一个普通鸡蛋,达芬奇却画出了美轮美奂,形态各异的素描,原因就在于视角即角度不同。而角度的差异化是由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是文化原因,有的是历史原因,有的是约定俗成等等。而本文的重点就在于揭示英语习语理解的过程中隐喻是如何应用的及其应用效果。

由于英语习语数量可观,不胜枚举,而篇幅有限,所以仅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习语。

二、习语的隐喻认知功能分析

这可以通过英语习语中的.具体实例剖析得出新的发现。

rest on one’s oars休息,暂停工作(孙海运&方如玉,:308)同样是休息,中国人的习语可以是“床上躺躺”,而英语中用的是oars,常识告诉我们,oars是躺不下人的,之所以用oars,很有可能是因为oars像我们的床一样触手可及,而且作用是像床一样相对固定,可以让人依靠,暂时休息一下。所以从这一点看,oars是个隐喻。而之所以用oars,而不用其他类似作用的物体,可能是跟英语的发源地――欧洲的英伦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靠海而生、靠海而兴,在帆加桨的时代,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在海上从事贸易,军事活动的水手而言,桨的重要意义看见一斑。所以在他们累了而又不得不坚守岗位的时候,桨很可能是他们身边所能想到和所能用到的为数不多的替代品,因而也就不难想象和理解这个习语的由来了。

see how the land lies观察形势,衡情度势see how the wind blows看风向――望望形势,了解情况(孙海运&方如玉,1998:328)以上两句习语异曲同工,不仅意思相近,而且他们的取材点也都来自于航海,正如上句习语所述,对于活动范围仅限于船上的水手而言,船的航线及与之相关的影响航线的因素都会成为水手们常常面临的也必须面临的课题。所以他们在决定船的航线、航向时,就有必要参考海岸线、风等客观因素,长此以往,观望形势的意思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航海上,而是拓展到范围更广的日常生活中去了。因此,这两句习语的意思是整体采用了隐喻认知的角度,而且是内化了的,在不知不觉中范围扩大了。

raise the wind筹款――张罗款项(孙海运&方如玉,1998:304)这句习语也来自于航海。帆船时代,有风船才可以顺利出海;同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业都应该有必要的资金,否则啥事也是白谈。这里以风喻钱,本来这两个事物属于不同的domain,两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放在不同的情景中,他们就有了共同点,就是这二者都可以促成人们完成某事,达到某种目的。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意义是一致的。

take someone down a peg(or two)出某人的丑,挫某人的锐气,煞某人的威风,打掉某人的架子(孙海运&方如玉,1998:377)peg在乐器中指的是弦乐器上用以调弦高音或低音的旋钮,如果紧弦,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高;如果松弦,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低。“take down a peg(or two)”显然是松弦,松的弦发出的声音就低沉,常用于感染力强、使人情绪低沉、催人泪下的音乐中,比如布鲁斯,哀乐等。其实,这个习语中有三个隐喻,首先是以物喻人,其次是把旋钮比成某人的锐气,威风,架子等,还有把松的弦发出低沉之音之后带给人心理的影响比喻成让某人难看,下不了台等。所以这句习语恰到好处地,委婉地表达了中文的相应意思,可以说一箭双雕。

take someone under one’s wing庇护,照料(孙海运&方如玉,1998:377)这个习语中关键的词就是wing,它使我们下意识地想到鸟类,将someone换成fledgling,take fledgling underwing则使人联想到小鸟在窝里暖暖地依偎在母鸟翅膀下的情景。这里以鸟喻人,小鸟喻被庇护,被照料的人,母鸟喻庇护,照料的人,由物及人,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that is another pair of shoes那是另一回事,那就另当别论了(孙海运&方如玉,1998:386)这里(a)pair of shoes和anotherpairofshoes显然是不一样的,就喻体而言,鞋子可能款式一样,可能尺寸一样,可能款式尺寸都一样,但同一大小脚穿在款式尺寸都一样的鞋中,感觉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鞋子是因人而异的,世上不存在一式一样完全相同的两双鞋子。所以,在这句习语中,当本体是事物的时候,就是指另一回事了。这个隐喻的着力点在于强调相似,相同事物的差异。

one’s line of country爱好范围,熟悉范围(孙海运&方如玉,1998:264)line of country的本意是狩猎时的固定范围,既然范围一定,那么可能就是狩猎者本人熟悉或喜爱的,所以既然是范围,也就可以从开始的狩猎范围扩展到任何爱好的范围或熟悉的范围。从这一点看,喻体是狩猎时的实体范围,而本体则既可能是某一实体范围,也可能是某一虚指的范围,比如某一领域,某一范畴等。

penny-wise and pound-foolish贪小失大;小处精明,大处浪费;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孙海运&方如玉,1998:277)中文的意思中“小”,“大”都是抽象概念,到底大小该怎么把握,着实让人犯难;而英语的对应习语则将这两个概念具体化,即英伦居民司空见惯的货币中,使得本体具象化,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lion in the path(或way)难关,拦路虎,可怕的障碍(孙海运&方如玉,1998:207)这里中文是拦路虎,而对应的英语习语则是拦路狮,意思是一样的,但主体不一样。这还是涉及到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度。虎在东方是兽中之王,仅中国我们熟悉的就有东北虎,华南虎等。而对于英国人或其他母语为英语的人而言,狮子可能是他们经常见到的动物,在他们看来就是兽中之王。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无独有偶,纷至沓来;祸不单行(孙海运&方如玉,1998:176)我们知道英国阴雨无常,时常一场不期而至的雨就会搞得人心烦意乱。可想而知,如果是大雨突然下了起来,这将会给毫无准备的人带来多大的麻烦。所以,这里的喻体有大小不同的两类雨,而本体是不幸、灾祸,麻烦等纷至沓来,总之,是总体程度的质变式加剧。

三、小结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 篇6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方法

一、引言

十九世纪,文化研究在西方十分流行,并于八十年代逐渐传入中国。因此很多翻译学者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翻译。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化,更是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因此翻译应考虑源语和目的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文化相依相存,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也常把其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习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更为突出。习语的文化特色首先表现在其起源方面。英语习语的起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很多英语习语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变迁及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例如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形成一些习惯用语来表达对生活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短语便形成了一种固定搭配。例如对于狗的看法,西方人十分喜爱狗, 常把它看作家庭成员。英语中很多关于狗的习语也都没有贬义,如lucky dog (幸运儿),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在英语习语中有很多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2.地理环境。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劳动和生活密切有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有很多习语会涉及到海,如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很讨厌“东风”。英语习语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

好)。但是英国人喜欢“西风”,“西风”是春天的象征,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诗的最后一句就传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3.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浓厚的民族色彩, 充分展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英语典故习语中很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也有不少来自莎士比亚作品。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祸害的根源等),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等等。

三、英语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家们对于翻译的标准都有不同的观点。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译道三难:信、达、雅。”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是:“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和风貌。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入语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修辞、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的部分。由于人们在感情,社会经历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英汉习语的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及隐含意义方面相同或相近,其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基本相同,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 easy go 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 To be on thin ice 与“如履薄冰”; a drop in the ocean 与“沧海一粟”;to be out at elbows 与“捉襟见肘”相近,at sixes and sevens 可以译为“乱七八糟”等。

2.意译。一些习语的文化意义十分浓厚,直译不能传达其文化内涵,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于原文文化之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我们所熟悉的习语“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进行直译读者则难以理解,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其他地方?其实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入乡随俗”,应采取意译的方法。

3.直译加注释。正如我们上文所述英语习语大多包含典故或起源于某个历史事件,如果我们直接翻译,读者很难理解,如果我们意译,就会使习语失去其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当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能保留其文化特色又可便于读者理解,同时还可使我们了解更多西方文化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如我们把“Mercury fig” 翻译成 “墨丘利的无花果”,大部分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据说该习语起源于罗马时代,是指罗马人将第一批收获的无花果送给了墨丘利以表示感激之情,因此该习语通常含有“获得的第一批成果”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将“Mercury fig” 翻译成“墨丘利的无花果”(获得的第一批成果)。此外还有

play Cupid——扮演丘比特(当媒人)

Aladdins cave——阿拉丁的宝洞(财富的源泉)

Promethean fire——普罗米修斯之火(生命力)

the Herculean efforts——赫拉克勒斯的努力(九牛二虎之力)

4.直译加联想法。我们都知道英汉两种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也许它们的意思相同,但是其表达方式不一定相同。因此遇到此种情况时,我们需要采用意译加联想的方法,使读者容易想到他们所熟悉的汉语习语。例如,我们把“He who laughs at crooked men should walk very straight.” 翻译成“笑别人驼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完全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可以联想到汉语习语“己不正不正人”。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笑别人驼背的人得自己首先把身子挺直”(联想:己不正不正人)。既能传达出英语习语的基本意思,又可找到相对应的汉语习语,易于理解。

5.意译加变形法。尽管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有时意思相同,可是它们的风格和意象完全不同。当我们做翻译时须作调整,既可传达出其基本含义,又能符合目的语文化和实用惯例。例如“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可翻译成“一只燕子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在汉语习语中没有想对应的部分,尽管有汉语“一花不是春”,“一木不成林”和它的意思相同,但是完全不能展现英语习语的风格及所表达的意象。但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其转换成“一燕不成夏”,这样既准确展现出英语习语的含义又符合汉语的写作风格。英语习语“no smoke without fire”同样也可翻译成“无火不起烟”(来自“无风不起浪”)。

四、结论

本文从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历史典故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即首先要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含意义,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原文的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同时根据特定的语境正确传达原文的褒贬意义。由此提出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直译加联想、意译加变形等具体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

[3]孟建钢.文化·翻译·语用等值——兼谈符号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0,(2).

浅议英语习语的特征及翻译 篇7

关键词:习语,英语,特征,翻译

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是从口语和经典著作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 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英语习语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 从侧面显示了英语国家的风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经历。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要翻译英语习语, 就必须了解英语习语的特点, 掌握正确的习语翻译方法, 才能将英语习语的寓意充分表达出来。

2 英语习语的定义及分类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文化底蕴深厚。英语习语是英语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有丰富的习语, 包括谚语、成语、典故、歇后语等, 有的含蓄、幽默, 有的严肃、典雅, 言简意赅, 妙趣横生, 给人以美的享受。

民族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 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英语习语中。要对英语习语进行翻译, 就不能忽略对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的学习。习语的产生还与地理环境有关联。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们因气候环境、地域及生活方式不同, 会产生具有地方特色的习语。宗教信仰和文化, 民族风俗习惯对英语习语的形成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 英语习语的特征

(1) 英语习语的语义特性

(1) 习用性, 指习语广泛地被英语国家的人民所沿用, 显示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如bear the palm (胜利) ,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使用并延续至今。

(2) 完整性, 指习语的意义不是单个词意义的简单叠加,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 (激怒某人) , 字面意思与习语的意义相去甚远。

(3) 固定性, 指构成习语的词的结构、表达和使用都是固定的, 不能随意更改。如rain cats and dog (s倾盆大雨) , 单词和次序都不能改变。

(2) 英语习语的文化特性

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生活、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文化特色。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下产生的习语有时会有较大差异,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形容一个人很穷。church mouse (教堂老鼠) 就具有文化特性。中国的寺庙里面有供品, 所以庙里的老鼠应该富得流油。而在西方的教堂里没有供品, “穷得像教堂的老鼠一样”, 就相当于“一贫如洗”。另一方面, 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也有相似性, 有时会在不同语言中的习语中表现出来。如fi rm as a rock与“坚如磐石”, 二者就具有相同的含义。

4 英语习语的翻译

(1) 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

我国很多语言大师对英语习语的翻译有独到的见解。严复认为翻译应该“信、达、雅”;傅雷先生强调翻译“重神似不重形似”;张培基先生则提出“翻译要求通顺”。这些语言大师的观点反映出, 翻译理论是不断发展、相互影响的。翻译的核心就是要求翻译英语习语的时候, 要保持习语的原意, 把习语包含的文化通过翻译很好地表达出来。尽量做到神形兼备, 才能保持文化同一的精华, 不至于产生误解。

(2) 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1) 直译法。这是在不违背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修辞手法及其所具有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方法。有些英语习语的文化意义与汉语中的相似, 直译法可以尽量保留原作的语言形式。如as light as a feathe (r轻如鸿毛) 就是采用直译法, 通俗易懂。

(2) 意译法。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些英语习语在翻译时无法根据原文的字面意义来理解, 此时就必须将其隐含的意义表达出来。如rain cats and dog (s倾盆大雨) , 在汉语中很少用动物来形容雨下得很大的习语, 所以就只能采用意译法将该英语习语的意思表达出来。

(3) 增译法, 也称为对联增字法。在翻译时, 采用对联形式, 上联表示形象, 下联表示意义,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 (再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 , 显然比直译为“伟人也不是总是聪明的”要好。

(3) 习语翻译的注意事项

文化差异的产生, 是由于地域的不同, 以及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英语习语翻译者要精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将英语习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意义正确地表达出来, 并与中国的习语所表达的文化意义相统一。

英语习语翻译者要有意识地建立中文和英文的习语资料库。人类的文明有相通之处, 在翻译英语习语的时候, 如果能与本国语言中的习语联系起来, 就可以将语言中的幽默感和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地表达出来。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精华, 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成分。将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时, 要忠实地表达习语的意义。针对不同的英语习语, 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力求把英语习语隐含的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杨善江.英语习语汉译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 (1) :104-106.

[2]况新华, 彭志红.英语习语理解及翻译[J].外语论坛, 2011 (1) :221.

[3]郭洋洋.英语习语的特点和应用研究[J].科技向导, 2011 (36) :110.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及翻译 篇8

1 历史典故

语言承载文化, 出自典故的习语表现力极其丰富。A fly on the wheel来自伊索寓言:一只停在车辙上的苍蝇夸口说“看我扬起多大的灰尘”, 此习语指“自以为有本事的人”;Homer sometimes nods, 诗人荷马智慧超群, 直译为“荷马有时也打盹”不够传神, 而译成“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则恰到好处;meet one’s waterloo出自法国历史:滑铁卢一战拿破仑惨败, 再也无法扭转乾坤, 由此用“遭遇滑铁卢”指一败涂地。此外, Penelope’s web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出自荷马史诗;Achilles’heel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唯一致命的弱点) 源自古希腊神话。

2 自然环境

英国是个岛国, 航海业发达, 有大量与航海相关习语。如:all at sea (不知所措) ;able seaman (一级水准) ;see how the wind blows (观察形势) ;weather the storm (度过风暴)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时不我待)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as mute as a fish (默不作声)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feel under the water (感觉不适) ;to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夏季在英国温暖却不炎热, 如同我国春天, 因此莎士比亚在”Sonnet18”中将爱人比作温婉可爱的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3 社会习俗

在西方, 白色象征纯洁与高贵。”white house”是美国总统办公和居住之地;习语white days of somebody’s life (某人的吉利日) ;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 (幸福的日子) 都用白色表示好日子。新娘穿白色婚纱代表纯洁的爱情与幸福生活。而中国新娘穿大红礼服象征喜庆与吉祥。但英语中红色代表危险或愤怒:red for danger (危险) ;turn red in the gills (怒不可遏) ;red tape (官僚习气) ;waving a red flag (惹某人生气) 。西方文化约定成俗用罗马代表“经济与文化中心”, 因此有不少与罗马相关的习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道通罗马)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 。大部分西方人喜欢玫瑰, 它含有褒义, 如:roses all the way (一切顺利) ;be all roses (尽如人意) 。玫瑰也是英国国花, 英国淑女被称为“英伦玫瑰”。情侣间赠送红玫瑰表达爱意。

4 宗教信仰

宗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语中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某事在人, 成事在天)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 ;Mills of God grind slow but sure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Not know someone from Adam (根本不认识某人) ;Job’s comfort (只会增加痛苦的安慰) ;Bible oath (庄严的誓言) 。此外还有a region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源自圣经, 牛奶和蜂蜜为西方人常吃之食物, 此习语意为“物产丰富之地”。

5 心理联想

英语中“狮”为“威武、强大”的象征;汉语则用“虎”代表“威猛、霸气”。如: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like a key in a lion’s hide (狐假虎威) ;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 (虎头蛇尾) ;as majest as a lion (虎虎生威) ;beard the lion (虎口拔牙) 。习语翻译时, ”lion”常改译成虎, 更符合中文的文化环境。英美文化视狗为人类朋友, 习语中常用dog代表人:top dog (重要人物) ;an old dog (老伙计)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幸运日) 。而汉语中“狗”无此对应意义。提到“强壮、勤劳”, 中国人常联想到“牛”, 而英国人会想到horse (马) :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a will horse (任劳任怨的人) ;相反, 英文的“牛”代表桀骜不驯、横冲直撞, 与汉语中“牛”埋头苦干的形象相反。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 (公牛闯进瓷器店:肆意捣乱) ;a rag to the bull (朝公牛摇晃红布:火上浇油) 。

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特别集中, 考虑文化因素在习语翻译中尤为重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习语翻译既要忠实、通顺, 又要恰当传达习语的文化特征。

摘要:英语习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 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不能只按字面意义翻译, 而应本着“翻译是文化”的宗旨, 考虑文化因素。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也是文化移植与再现。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特征,翻译

参考文献

[1]祝东江等.英汉互译一本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体育英语习语的文化蕴涵及翻译对策 篇9

一、体育英语习语文化内涵分析

1. 习语的概念

英语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英语语言中的精华部分就是英语习语, 它是英语语言文化在历史中浓缩而成的。习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各个民族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 往往是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通常使用习语来比喻事情或事物, 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广义上讲, 习语包括典故 (allusions) , 成语 (idioms) , 谚语 (proverbs) , 俗语 (colloquialisms) 等。

2. 习语的特点

英语习语的整体语言特别完整, 结构上比较固定和单一, 每个单词都无可替代。简单来说, 要想理解一个习语, 就必须知道它是一个整体, 不能通过拆分的方法来理解, 而且习语是由固定的词语组成, 不能进行增添和删除, 更不能用其它词语代替, 因为任何一个词语的变动都可能改变语句原有的意思。英语习语在语句上通常都是前后对称的, 发音十分优美, 音韵也协调自然。习语的含义有的从外观上就能够一目了然, 有的却意在言外相当的含蓄, 甚至有些文章中的习语必须在了解上下文的内容后才能分析出语句的具体含义, 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猜测。习语和基本语言之间是相互修饰的, 能够使要表达的寓意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 体育英语习语的文化蕴含及起源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 被世界很多国家所应用。而体育文化往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 因此体育英语得到了很多人们的关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崇尚体育运动, 导致很多体育运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习语往往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由此大量的体育英语习语就这样产生了。在一些体育运动中, 例如篮球、拳击、赛马、棒球等, 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 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接下来, 通过对一些体育运动中常用的英语习语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 篮球 (basketball) 相关的习语

The show was a slam dunk for the performers.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次演出是表演者的巨大成功。在这句话中slam dunk被译为“巨大的成功”, 而这个短语却是来源于篮球运动中一个技巧战术“灌篮”。

The company put a full court press to collect the development funds.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公司为了筹集发展资金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句话中的full court press被译为“巨大的压力”, 而这个短语也是来源于篮球比赛中的技巧战术“全场紧逼”。

(2) 拳击 (boxing) 相关的习语

Don't lose heart, It's too early to throw in the towel.这句话意思是:不要灰心, 现在认输还太早。在拳击比赛中, 如果一方想在比赛中途放弃, 就可以将毛巾丢向拳击场以示认输。因此短语throw in the towel被译为“承认被击败”, 来源于拳击比赛。

I tried to wake up my mother to eat, but she was out for the court.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试图叫醒妈妈去吃饭, 但是她已经睡熟了。这句话中的短语be out for the court被译为“沉睡、筋疲力尽、被打败”, 这个习语也来源于拳击运动中, 在拳击手被击倒在地后, 裁判数到10还没有站起来, 就意味着被判失败。

(3) 赛马 (horse racing) 相关的习语

The exam is very simple, he will pass hands down.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次考试十分的简单, 他毫不费力的通过了。句子中的短语hands down被译为“轻而易举地”, 这一习语起源于赛马比赛, 参加比赛的马很容易就能够获胜, 骑马的人不用挥鞭。

The injured went down to the wire, telling the truth as the breath stopped.这句话的意思是:伤患在停止呼吸的最后一刻, 才说出事情的真相。语句中的短语down to the wire被译为“最后时刻”, 这一习语也是起源于赛马比赛中, 寓意骑手到达终点线。

二、体育英语习语的解译对策

习语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习语进行翻译时, 要在基本译出习语意思的基础上, 不改变习语本身的形象比喻, 加入习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生动、形象、准确地解译出习语的真正含义。

1. 解译的准则

针对解译的标准, 海内外翻译专家提出了很多想法和主张, 这些意见和主张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互相之间都是不断补充和完善, 都是相辅相成的。其主观意图都是要求译文要准确生动地表达出习语的含义, 并且不失习语原有的风格和色彩, 体育英语习语的解译同样也是如此。

2. 解译的方法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进行英译汉的时候, 可能会有词汇空缺的现象产生, 可见将解译方法灵活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英语习语是一种译入语, 都是人们熟悉的一些语言文化, 习语的翻译包括直译法和意译法。所谓的直译法就是用汉语习语能够直接来表达的方法;而意译法就是不能通过直接翻译单词的含义来解释的习语, 这些习语会包含很多异国文化色彩, 会有更深一层的隐喻含义。但是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 都要掌握好解译的尺度。不能运用直译法把词语的意思生绑硬套, 这样会让人很难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也不能在不了解词语背景的前提下, 运用意译法进行胡乱的想象发挥。在对体育英语习语进行解译时, 要有效的应用这些译法。

(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从词语的表面含义就能直接译出习语的意思。应用直译法, 同样也可以把英语习语移入到汉语中来, 使译文语言更加的丰富。例如:"dark horse"可直接译为“黑马”, "show one's card"可直接翻译为汉语中的“摊牌”。

在体育英语习语中, 有些习语与汉语中的习语, 无论是在语言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 都是具有相同的含义和形象比喻, 这样的英语习语不妨直接拿汉语习语进行翻译套用。例如:"play for safety"这一习语起源于台球运动, 意思是说当球路很难打的时候, 不要走险路冒然击球, 而要为自己的安全考虑, 把球打到对方也很难打的境地。这与汉语习语中的“不冒风险, 稳中求进”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意译法

所谓的意译法, 就是英语习语的翻译不能从字面上直接进行解译, 要根据词语的前后语境, 运用一些语言文化色彩, 把习语的含义准确的表达出来的方法。例如:"bench warmer"从词语的字面上直观来看, 意思就是板凳发热的意思, 但是却不能依据直译法直接译出来, 因此只能通过意译法, 根据词语的文化背景起源, 将该习语译为“正等待机会的人”。"bench warmer"这一习语起源于体育运动中的球类比赛, 在体育运动习语中是指候补队员, 由于只有在主力队员乏力或者是伤病的情况下, 候补队员才会代替主力队员进行比赛, 有可能全场比赛都上不去场, 而是一直做在板凳上, 等到把板凳都坐热的地步, "bench warmer"就由此而来。

三、总结

体育英语习语是长期以来体育文化的结晶, 是人类在体育运动中积累下来的一种语言文化。在对习语进行解译的过程中, 不仅要掌握好语言的原有意思, 还要完美地拿捏好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特点, 将直译法和意译法进行灵活的运用。只有多了解一些体育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度, 才能将那些寓意深刻的英语习语解译透彻, 让跨文化交流得以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曹瑛.中文商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J].现代商业, 2011 (02) .

[2]李梅兰.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广告语篇翻译[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3]王君.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中文旅游资料的英译[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3) .

英语习语的宗教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 篇10

一、《圣经》对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的影响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一个绝不可小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语言的形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中的习语更能折射出宗教的影子。《圣经》是基督教经典, 因而大量的习语背后关涉《圣经》文化。有些习语牵涉到其中的人或故事, 还有些习语甚至直接引用其中的短语或句子。来自于《圣经》文学中的故事、人物、短语、句子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 使英语这种语言得到进一步发展, 并日臻完善。有基督教语言之称的英语蕴涵着大量的宗教文化, 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国家的人们来说, 这无疑形成了一条跨文化交际的鸿沟。因此, 了解掌握《圣经》文化对我们准确理解英语表达、克服交流障碍大有裨益。

二、英汉习语对应关系的分类与它们的具体翻译方法

在实际翻译中, 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在目的语中寻求一种与源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以期传达尽可能相同的信息, 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大致可将其“对应”分为三个层次: (1) 对应或基本对应关系; (2) 半对应关系; (3) 完全不对应关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应关系应当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主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有:直译、意译 (包括套译) 、直译与意译并用、直译或意译与释义相结合、直译加注。

(一) 对应或基本对应关系

有些英汉习语之间存在相同的基本意义、形象意义和修辞方法。这种情况很简单, 我们主要采用直译方法解决。请看以下例子:

1. 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美名胜过财富。

2. A Virtuous woman is a crown to her husband.贤德的妇女

是她丈夫的冠冕。

3.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贪财是万恶之源。

4. To be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5.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除了英汉习语双方本身就有相互对应的表达方式之外,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源语习语的形象意义、修辞方式很独特, 在目的语中根本找不到相同或类似的习语,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 这种习语能被目的语读者完全接受, 并早已成为目的语文化中的一部分, 例4和例5就属于这种情况。

(二) 半对应关系

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 因此对应的习语屈指可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当一部分英汉习语拥有相同的形象意义, 但所使用的意向或修辞手法却不相同, 即属于半对应情况。通常, 在翻译此类英语习语时, 我们直接用我们熟悉的与之对应的汉语进行套用。例如:

1.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2. 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3. 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4.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

5.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例2中, “apple”在西方人看来可谓珍贵的东西:在古希腊神话中, 因为一个苹果而引发了三位女神的争斗;牛顿受了苹果落地的启发才想到了万有引力。而对中国人来说, 苹果没有这样的地位, 与之相对应的应是珍珠、珠宝, 所以套用掌上明珠比直译等其他方法更为恰当。例3中用虎替代了lion (狮子) 更符合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总之, 利用这种方法, 我们将意象适当地加以转换, 不仅有利于中国读者理解, 而且成功地传达了源语中的形象意义和文化信息, 也就基本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 完全不对应关系

不对应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语言中, 尤其是分别属于两种语系的英汉习语。虽然英语和汉语的词汇都非常丰富, 但在翻译中对应物的缺失现象, 如词汇空缺和语意空缺仍屡见不鲜。我们如何处理英汉习语中的不对应现象?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 我们一般可用意译法、直译与意译并举、直译或意译与释意相结合、直译加注法。下面简单介绍直译与意译并举方法。

一些句子在翻译时不得不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办法, 因为采用其中任何一种翻译方法都难以完整准确地传递源语信息,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我们才能翻译出更加可信、可读的译文。有例为证:

(1) To look on death without flinching.视死如归

(2) 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不到黄河心不死。

(3) Hope is the poor man’s bread.希望是穷人的面包。/穷人靠希望活着。

(4) Whatsover a man soweth, that shall he also reap.一个人

不管种什么, 他收的也是什么。/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直译与意译并举的方法是有必要的, 也是理想的办法。例2中, “until all is over”译成“不到黄河”属于意译, 而“ambition never dies”直译成“心不死”。例3和例4都分别转换成两种译文。前一个属于直译, 后一个属于意译。事实上, 在编纂像字典、教科书等不同参考资料时, 这是一个常用的翻译方法。这样, 读者在参考这些资料时会觉得更加方便。

三、结语

语言和文化彼此联系紧密, 无法独自存在。习语作为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无不深深打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烙印。从本质上说, 翻译更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 所以我们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更加关注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障碍, 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读、误译和误解。

参考文献

上一篇:跨越海峡的骏马下一篇:切分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