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的思维

2024-09-07

重组的思维(精选四篇)

重组的思维 篇1

一、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及财务指标的选取。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和CSMAR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数据库, 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巨潮资讯网站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和临时公告。

本文选取2006年深市完成资产重组活动的上市公司作样本, 为了研究的目的, 在原始样本的基础上, 按照以下条件剔除掉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公司:

1.对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转让要求比例未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 进行其他类重组要求金额未达到上市公司净资产的10%或总资产的5%的样本剔除。

2.2006年上市, 或是2009年前退市的公司将被剔除。

3.财务指标位于0.5%以下, 及99.5%以上的极端值所涉及的公司予以剔除。

经过以上处理, 本文得到有效资产重组样本共98家, 其中, 收购兼并有38家, 资产剥离有29家, 股权转让有21家, 债务重组有7家, 资产置换有3家。

借鉴财政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 (修订) 》, 本文选取以下10项财务指标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指标, 如下页表1所示。

(二) 综合评价模型。

为了便于对重组前后公司的业绩进行对比, 本文构建一个综合得分函数将上述指标体系压缩成一个综合指标。目前较为理想的评价方法是因子分析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对若干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 再以每个公共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作为权数与该因子的得分乘积的和构造综合得分函数。本文也采取这种方法, 其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即将同一变量减去其均值再除以标准差, 以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 记为Yij= (Xij-Xj) /dij, 其中Yij为第i个上市公司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Xij为第i个上市公司的第j个指标, Xj为m个上市公司第j个指标均值, dij为第i个上市公司指标的标准差。

2.给出标准化矩阵Y的相关矩阵R。

3.求R的特征值, 并根据特征根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4.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 根据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 由SPSS软件自动确定主因子的个数。

5.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和主因子得分值。

6.根据各主因子的得分值和对应的信息贡献率 (单个主因子的贡献率) 计算每个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总得分。分值越高, 则说明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越高。

其中fim (I=1, 2, 3, …, m) 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值, αim为第I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一般说来, 主成分的个数可以少于指标的个数以进行降维, 只要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一定的比例即可。如果主成分的个数等于指标的个数, 那么所提取的信息含量将为100%。本研究将对10个指标提取主成分, 用主成分的因子得分和方差贡献率来构造业绩综合得分函数, 以便使各个重组公司业绩综合得分的前后对比公平。

二、因子分析结果分析

(一) 综合分析。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6年发生资产重组的98家深市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重组前后 (2005-2009年) 的比较, 以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变化的情况。利用SPSS软件, 对重组上市公司前一年 (2005年) 到重组后第三年 (2009年) 的财务数据分别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综合得分函数, 求出每年的综合得分F。

将样本公司2005年至2009年的综合得分进行比较, 得到业绩改善情况的统计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2006年重组当年经营业绩得以改善的公司占样本总量的39.7%, 而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改善的公司则在60.3%, 这说明有超过半数样本公司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因为资产重组活动而得到改善, 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资产重组活动没有提高上市公司的总体绩效。

(二) 不同重组类型的比较分析。

根据前文的理论介绍, 重组的类型主要有收购兼并、股权转让、资产剥离、资产置换以及债务重组五种方式。各种重组类型的平均综合得分及变化趋势如下表3所示。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各种重组类型对公司绩效变化的影响, 将表3数据导入折线图中, 如图1所示。

图1显示, 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作用最为显著, 重组事件在当年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效应, 但在重组后的第二年开始公司的业绩却是年年下滑, 在这种先升后降的业绩影响下, 公司的经营效果并不明显。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置换这三种重组类型都使得上市公司的重组业绩在当年下降了, 但公司业绩在股权转让和资产置换这两种重组方式下的第二年又得以回升, 特别是资产置换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有一定拉动作用。收购兼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最小, 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趋势在重组前后几年变化不大, 甚至是逐年下降。资产剥离的重组业绩基本与上一年度持平, 之后又是先增长后下滑, 只改变了公司短期的财务绩效, 并没有长期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五种类型中, 只有资产置换效果稍微显著, 其他类型的重组活动均没能给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带来持久的积极影响。

三、相关建议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 选取10个财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绩效作了客观的评价分析, 可以看出2006年发生的资产重组上市公司, 在重组前后共5年时间里, 总的来说, 企业的业绩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善。原因可能是企业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关联交易过多且不规范、政府干预过多、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等等。为更好地发挥资产重组的积极作用, 本文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与资产重组有关的各项制度。

我国政府应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法制保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快财税、金融等配套体制的改革,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配套政策。

(二) 规范关联交易。

首先要禁止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从事的相关交易, 而内幕人士包括公司发起人、董事、监事、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大股东及其配偶和亲属。因为这些内幕人士可能会利用自己知道的一些内部机密信息从事交易, 获取不当利益。因此各国一般认定内幕交易是非法的。其次要限制不公平交易。不公平交易是指关联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以脱离市场行情的价格进行资产重组的行为。不公平交易导致价格机制的扭曲, 市场效率的降低, 并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严格限制交易价格远离市场价格的关联交易, 并要求此类交易进行详尽的信息披露。

(三) 减少政府不必要干预, 推动重组行为的规范化、市场化。

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过大, 且不能流通, 不但带来了政府过分介入上市公司重组的问题, 也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多数只能以协议转让的方式来进行, 协议转让的股份的转让价格容易脱离证券市场固有机制, 小股东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政府行为在上市公司重组中行政化, 与政府所持股份数额成正比例关系。当政府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 政府的强权性就有实现的经济基础, 行政化就可能突破市场化原则, 成为上市公司重组的主体推进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弱化政府的大股东地位。所以应尽快减持国有股, 加速非流通股的流通工作。

(四) 鼓励战略性重组。

从实证结果来看,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整体绩效变化并不显著, 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 从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的非持续性, 可以初步判断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缺乏实质内容和长远的目标, 存在重组行为短期化的现象。

所以, 我国的上市公司要对资产重组重新定位, 对于企业来说, 资产重组的出发点可能是较资产重组本身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资产重组决策必须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 要摒弃短视行为, 做好资产重组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重组要有实实在在的战略目的, 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资金。通过战略性重组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使之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骨干和依托。J

参考文献

[1].高慧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尤建新, 武小军, 郭建新.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评价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 .

[3].王福胜, 孙逊, 李勋.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1) .

[4].盖建飞.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6) .

特钢的新生--重组 篇2

特钢的新生--重组

特钢近几年来一直不景气,市场空间缩小,产品发展受挫,利润在钢铁行业处于低水平,为了寻求好的发展机会,必须加大重组力度,从而发挥优势,避免内部的不良竞争,争取快速发展.在重组工作中,着眼点放在横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以及合资和非钢产业化等思路上.

作 者:何嘉洪 作者单位:四川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刊 名:特钢技术英文刊名:SPECIAL STEEL TECHNOLOGY年,卷(期):8(3)分类号:关键词:特钢 新生 重组

“重组”思维的一把钥匙 篇3

您过去一定看过《第五项修炼》或听过这本书的介绍,那就请您再看一本新书《六顶思考帽》。

《第五项修炼》告诉人们系统思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办法,从而使你在管理与决策过程中不会有重大失误,也可以使你大大提高决策与工作效率,作者也自称:“为人类找出一条新路”、“重新看世界的窗户”,所以人们恭称作者彼得·圣吉为“伟大的时代先驱”、“创新思维之父”。

彼得·圣吉为了实现系统思考,详细论述四项“核心修炼”的操作,即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但这四个模块似乎并不能概括所有需要修炼的内容,这就使人们不得不在思想方法论上、决策意识构成上感到模糊——这就需要有技巧的思考。因为,只有解决了思考的技巧、步骤、方法,才有可能使人们进入圣吉打开的大门后能看到前行的具体路子。于是,爱德华·德·波诺的《六顶思考帽》应运而生。正如杜邦公司主管大卫·特纳指出的:“波诺的《六顶思考帽》一书提出的水平思考技巧已经成为我们杜邦公司解决管理难题的重要方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格拉萧说:“它能帮助人们有更大创造力,在许多研讨会上起到了打破僵局的重大作用”,“这是人们追求成就的高速火车”。

六顶思考帽强调的是“发展道路”、“发展结果”,归根结底是“成为什么”,而不在于“它本身是什么”。

“管理”思维方式的意义

人们认识到:在新经济社会,“思考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资源”,而思考方法就是这个资源的挖掘机。这表明,当今人类社会的行动与决策需要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

可是人们的行动和决策过程通常是不清晰的、混乱的,是一个使人们耗费很多时间的庞杂过程,它使人们总是陷入冥思苦想和会议桌上争论不休的苦恼之中而不得自拔。而《六顶思考帽》却能从根本上、从思维方式方法上解决这个最大难题。而且,其方法简单易行。

显然,论述“如何巧妙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件枯燥而又繁杂的事,但作者不像一些学者那样,“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让人看不懂,即使真看懂了,又让读者有陷入一个摸空了的失落感和难以言状的窘境。而《六顶思考帽》的作者波诺像管理大师杜拉克一样,能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办法,用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阐述这六顶思考帽的性质、功能,以及什么时候戴哪一顶好,甚至戴帽子的注意事项都说得十分详尽。

各司其职的六顶思考帽

波诺提出的六顶思考帽是用颜色表明理念:白色代表信息、黄色代表价值、绿色代表创新、黑色代表风险、蓝色代表控制、红色代表直觉。波诺认为在这六项理念指导下足以使人们行动和决策走上合理化、规范化。

波诺还认为:用颜色表示理念(思维方式)比学术用语好懂好记。这也是波诺在思维方式上革命的一个创新。

波诺认为:人类在处理任何问题时,必须逐一用以上六个理念(波诺称为思考方式)来指导。因为人类行为的质量、结果,只有用这六项理念来指导才能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因为决策者头脑思维方式的不专一、不统一导致的混乱而失败。

六项理念中(思考方式)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用得最多的一个,就是用黑色代表潜在问题的风险意识。促使我们在思考、决策、行动之前就注意到可能的错误和潜在问题,从而避免由夸张、胡言乱语所“制造”的错误。

影子与双色汽车的故事

柏拉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说明批判与争论思想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个猎人因与对手争夺领地被囚禁在一个漆黑的山洞里。他为了预防野兽与进攻者的外患,在洞口点着了一堆火,这就能及时发现人兽进入洞口时在洞内墙上出现的影子,而有所准备。

柏拉图指出:人一生中所见一切其实都是“影子”,而人的可贵之处不是看到“影子”,而是知道这个影子“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即“影子能够成为什么”,而不是影子本身。对影子本身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波诺也讲了自己亲眼所见的一件事,以证明争论与批判往往无济于事。

有一个人开着一辆汽车飞奔在高速公路上,结果撞伤了人,事后他就逃跑了。在法庭上,现场目击者有的说是辆黑车,有的说是辆白车,争论不休。后来证明,这个争论毫无意义,因为肇事者把他的车漆成半面是黑,半面是白。

争论的陷阱与低效

这种热衷于“批判与争论”之风,在人类社会中至少延续了2300年之久,从西方的古希腊与中国的诸子百家,一直延续到今天,争论与批判始终在人类史上占居主导地位。它一方面在人类史上起到争奇斗艳的民主与科学的促进作用,但也因为陷入个人正错之争而阻碍和耽误了人们追求真理的效率与成果。看来还是邓小平的“不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能解决问题。

思想大师柏拉图曾指出:苏格拉底在与人争辩中,80%没有建设性结果。其原因是苏格拉底更多地在追求什么是“错”的,就是追求一个“是什么”,而真正解决问题的是要弄清“成为什么”?

波诺指出:正是因为实践证明争论与批判是个人性的,而非建设性地去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大家在实践中看到全面和真相。这也就是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推广“六顶思考帽水平思考法”的重要原因。

为此,人们必须按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把它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和方法,才能达到系统思考等第五项修炼的彼岸。重要的还在于它能大大提高科学家、企业家都认可的工作效率,节约大量时间。

如何使用六顶思考帽

一般来说,这是领导艺术的内容,即视对象与情况决定使用单一一顶,还是多顶?如何组合?次序如何?都大有学问,确是一言难尽。

当人们不注重或缺少事实和数据时,先要戴白帽;如大家都有直接经验和阅历,则可先戴红色帽;如危险性强的事,就要先找出安全办法,即戴黑帽;如大家消极悲观,就要先戴黄色帽,调动大家的激情;如大家有激情,但缺乏创新就要戴绿帽,让大家想办法;如大家效能较低,缺乏组织控制与疏导,则要戴蓝帽。我们不难发现。这六帽已成为相辅相成的三对,即让白与红、黑与黄、绿与蓝,成对使用效果很好。

在使用次序上,一般是先考虑白(客观、信息);成对使用,可先黄(价值)、后黑(危机)或先蓝(控制)后红(直觉),最后要落实在绿(创新)。

重组的思维 篇4

根据我国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都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这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有利有弊。通过借贷的形式获得更多发展资金,能够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但是当企业的债务超过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债务问题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严重影响,使企业的资金运行出现困境。随着企业负债的不断增加,一些企业不能承受而倒闭,而一些企业则选择债务重组来改变负债过重的现状。

二、债务重组概述

1.债务重组的概念

债务重组又被称为债务重整,是指当债务人的财务经营出现困难的时候,债权人根据直接与债务人的协定或是法院的裁定,在财务偿还上做出一定的让步,从而给债务人更多的机会或时间用于债务的偿还。具体而言,只要对原定的债务偿还条件进行了修改,及债务重组是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与原定的协议存在一定的差异,都属于债务重组。对于债务重组而言,有几种类似的情况需要区分,其中首先是债务人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按约定转为股权的情况,其次是债务人破产清算的情况,再者是债务人改组的情况,最后是债务人借新债偿还旧债的情况,因为这些情况中并没有对原定的债务协议进行改变,所以并不属于债务重组。

2.债务重组的方式

根据债务重组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有三种单一的重组方式,对于一些企业而言,也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这三种债务重组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组合的债务重组。

(1)以债务人资产清偿债务。这种方式是将债务人的资产转让给债权人,从而达到偿还债务目的的债务重组方式。在这种债务重组方式中,债务人可以使用无形资产、固定资产、金融资产、存贷等多种形式进行偿还。一般情况下是指以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的先进清偿债务,如果使用与债务等量的先进进行债务偿还,则不属于债务重组。

(2)将债务转为资本。债务人可以将债务转为资本,同时债权人将债权转换为股权的债务重组方式。但在债务人根据转换协议,将应付可转换公司债权转为资本的,并不能算作债务重组,因为其属于正常情况下的债务资本。

(3)修改其它债务条件。债务重组还可以通过债务协议中一些基本条件的改变来实现,其中主要是对应付而未付的利息进行免除,降低借贷的利率以及减少债务本金等多种情况。

(4)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债务重组。在一些情况下,债务重组还可以通过两种或三种重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债务重组。其中主要是将一部分债务转为资本,另一部分以资产进行清偿;一部分债务以修改债务条件的形式重组,另一部分以资产清偿;一部分以修改债务条件重组,另一部分债务转换为资本;一部分债务以修改债务条件的形式重组,一部分债务转换为资本,另一部分用资产来偿还。

如泛海建设于2012年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北京办事处和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该协议中约定长城资产收购北京信托于2012年11月到期的7.99亿债权,泛海建设承诺并保证为此提供30个月的担保,并向长城资产履行债务清偿责任。在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后,第二期行权费由长城资产提供,而泛海东风公司则拟与长城资产签订《抵押合同》,承诺以其依法拥有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风乡绿隔地区的第一宗地J-1地块及在建工程为《债务重组协议》项下债务人的债务清偿义务提供抵押担保。这样的债务重组方式让泛海建设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能够有效推进地产项目的建设,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战略得以实现。

3.债务重组的原则

在进行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债务双方必须要遵守相应的原则。一般情况下需要遵循的程序是核销已经损失或无法收回的资产和损益账户上的借方余额,并通过资产重新估价的方式确定其对企业的当前价值。确定企业在不继续融资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继续完成交易,或是在继续进行融资的时候确定可提供融资的认识和融资的形式以及所需的金额。企业要根据需要融资的金额以及需要注销债务的规模,找到合适的方式,从而将注销的影响分散到位公司提供资金的各方面。

三、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的利与弊

1.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的利

(1)增加债务人的收益。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债务人一般能在债务重组中获得两种收益。在新的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将不同形式的入账价值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的收益,其中主要是修改其它债务条件后的债务,债务重组账面价值与实际偿还的现金或是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股权的公允价值,然后将这些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中的债务重组利得中的内容。对于转让中的非现金资产,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将会被作为转让资产收益,并算入当期损益。由于在一些债务重组中会将债务人的债务部分或全部免除,所以债务人将能在债务重组中获得巨额的收益。

(2)减轻债务人的负债压力。根据很多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债务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实施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债务人可以将债权转为股权、出让非现金资产以及支付赋予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等方式来完成债务的偿还。通过这些方式进行债务的偿还,不会让债务人在偿还债务的过程中承受太多资金压力,不但能让企业的负债减少,还能减轻其在未来对债务进行偿还的压力,帮助债务人实现更好的发展。

(3)将部分不易变现的资产或闲置资产盘活。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债务人还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部分不易变现的资产变现,或将闲置的资产盘活。这是因为在进行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债务人可以通过债务双反的协定或是法院的裁定,利用非现金来偿还债务。这样就能够通过用存贷偿还债务的方式来增加存贷的流动性,而通过用固定资产来偿还债务的方式则能让部分闲置资产被激活,而将无形资产用于偿还债务则能让不易变现的资产变现。

2.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的弊

(1)让现金流量的负担增加。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债务人能够获得较大的债务重组收益,让企业的税前利润显著增加,但是这些顺其按利润并不能让债务人经营的先进流量得到增加。同时,在债务重组过程中所得税的增加会让债务人的现金流量被减少。所以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债务重组收益环节让债务人在账面上没有负担,但却会让债务人在税收方面的负担不断增加,甚至会导致债务人的现金流量负担超出其承受范围。

(2)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对于债务人而言,在债务重组中获得的收益只能被算作一种偶然利得,只能被当作影响企业当期损益的营业外收入。而对于债务人而言,债务重组并不能让其未来的发展得到有效保障。而从根本上来看,债务重组只是为债务人提供一个喘息的机会,并不能全面解决债务人的负债问题。而在解决眼前的财务问题之后,债务人的实际经营能力将会成为其在债务清偿上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债务人及时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才能让债务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导致债务人的信用危机不断增加。对于债务人而言,偿还所有的债务使其应尽的义务,而是否按时偿还债务对企业的信用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债务重组而言,其能够让债务人因为各种原因而避免偿还部分的债务,不论债务人出于何种意图进行债务重组,其都会对自身的信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在债务人的信用等级下降的情况下,将会严重影响其在今后的融资,从而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四、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的利与弊

1.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的利

(1)能够让债权人尽可能地收回债权,避免破产清算带来的风险。在债权人不愿意接受债务重组的情况下,就很可能会让债务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破产清算的时间一般很长,债权人要在债务人破产清算的过程中收回债权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最后可能会难以如数收回所有的债权。而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将尽可能多的债权收回,从而避免破产清算给债权人带来的更多风险。

(2)债权人的资金占用量将会减少,资金周转将会更加灵活。在债务人不能如期偿还所有的债务时,这笔资金对债权人而言将会成为呆账。而呆账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持不动,在债权人的呆账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将会让债权人的流动资金链出现断裂,资金将不能顺利的周转,从而影响债权人的正常利益。而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能够让债权人对一部分货币资金或是有效的非货币性资产进行回收,从而解决债权人在资金流动上的问题。另外,对呆账的激活能让债权人在资金周转过程中的速度得到提升,让企业的经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的弊

(1)债务重组带来利益损失,经济利益将会流出。由于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债权人要将实际收到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价值与原有债务的现金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的损失,并将其视为营业外支出。而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获得巨额的收益就意味着债权人会损失巨额利益。而对于债务重组而言,其本质就是债权人在债务双方的协定中做出让步,所以债务重组必定会给债权人带来经济损失。

(2)让债权人的财务风险增加。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债权可能会被转换为股权,债权人通过后期的股权利润分配来回收债务。同时,债务重组也可以是修改债务清偿日期,这样机会让近期的债权转变为远期债权,债权人全数收回债务的日期将会延后。而在这两种形式的债务重组中,债权人能否按时按量收回债权完全取决于债务人的经营能力,而对于已经陷入财务危机的债务人而言,其实际经营能力很难得到保障,所以债权人的财务风险会不断增加。

(3)出现资产序列的情况,影响资产的质量。在债务重组的新准则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在以修改其它债务条件、债务转为资本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债权人必须要将修改条件后重组债权的公允价值、股权的公允价值和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入账。由于我国的经济环境目前并没有达到成熟阶段,所以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还存在较多值得商议的地方。

五、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会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其中一端是经营状况越来越好的企业,而另一端则是在竞争中失败导致财务出现严重危机的企业。而在出现财务危机的企业中,其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就会采用债务重组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时间。而对于债务重组的双方而言,债务重组都会存在对应的利与弊,债务人和债权人都会因为债务重组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债务重组后,如果债务人能够通过有效的策略让自身的经营效益得到提升,则债务人自身和债权人的利益都将得到保障。但是在债权人经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债务重组,将很难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对债权人而言极为不利。

参考文献

[1]张丽雪.债务重组对重组双方的利弊分析──基于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9:30-31.

[2]刘青,王玉蔚.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J].生产力研究,2015,N o.27102:149-152.

[3]李娅.浅析债务重组对重组双方的利弊[J].时代金融,2012,N o.47812:242.

[4]霍达.企业对债务重组方式选择的探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v.15;No.5702:100-103.

上一篇:膨胀性围岩隧道下一篇:信息技术下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