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教育

2024-07-25

公立教育(精选十篇)

公立教育 篇1

根据新政, 除非就读的学院与某英国大学有正式合作, 否则学生不得申请签证延期。同时, 今后在英国继续教育学院毕业的外国学生需先离境, 从本国成功申请英国工作签证后, 方可再次返回英国。

“英国纳税人通过辛勤工作资助建设公立继续教育学院, 期望其为全球年轻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而不是为获得英国工作签证开后门。”英国内政部移民事务部部长布罗肯希尔如此表示。然而, 英国学院协会表示, 政府此举将极大地影响英国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

公立教育 篇2

谷召按

《今日耒阳》2013年4月12日载的青龙塔学校网友的文章中说,“在耒阳,也许在全国”,公办学校教师的教育热情不断消减,教育质量不断滑坡,出现了数学、英语四十几分被一、二中录取,家长们拼命把孩子送到长沙、衡阳去读,拿出几千元钱送私立学校去读的现象。

笔者对此,深有同感。

其实,何只“耒阳”的中、小学。据媒体报道,近十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官家、商家,宁愿承受高学费,高生活消费,送孩子去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去读高中、初中。究其原因,回顾近十几年来。教育专家们批“应试教育”的言行,便可得知。他们说:“高考是素质教育的天敌,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考”。他们指责“高考录取都是按成绩一分一分地顺着从高到低排,差一分都不行„„一分只差,就会把一个优秀学生从重点大学甩到普通学校去,太残忍了”。他们主张“把高考做几次考,把平时考试,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他们提倡“每天学习半天,剩下的半天让学生自行发展体育、文艺、劳技”,“学生对不感兴趣的课,可以走出课堂“。于是,出现了“高中所得10个科目,为了3小时笔试总分为1000分的文化水平测试”,出现了“请说出你父母的生日”、“请说出现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名字”等的“面试高考”。全国实行了给“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奥赛、体赛获奖者”加分的“加分制”,实行了“把高中招生指标按比例分配给普通初中进行招生的‘配额制’以代替中考”。如此种种就是公立学校教育热情消减,教育素质滑坡,学生外流的根源。

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又如何呢?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3日)载,在给东南大学生演讲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也坦承,“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国与国外差距还很大”。“温总理为此,还召开了名校和教育专家的座谈会,对当前大师组人才的培养深感焦虑。”据《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初载,1999年---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学与中国6所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一流大学,在《自然》和《科学》两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是:6所中国一流大学总和是20篇;哈佛一所大学是399篇,同处亚洲的东京大学,同期也有131篇。这就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国与外国差距还很大”的最好注脚。这也说明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离不开中等教育乃至初等教育。

美国公立小学教育状况 篇3

摘要:本文以笔者十多年一线大学教育经历以及海内外求学历程为背景,针对国人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认为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出在高等教育上,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辩驳。本文认为,要改变我国目前的教育困境,首先要从小学做起。本文以美国休斯敦Horn Elementary School这一十分公立小学为例,从师资和基础设施、授课内容与教材、主题学习与科学思维模式训练及社会辅助这四个方面介绍了美国的小学教育状况。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 美国小学教育 主题学习 思维模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0

0、引言

我国的教育体制诟病日益严重,虽采取种种改革措施,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在“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1]之后,各阶层的人都在反思我们的教育情况,希望能找到出路。我们现在有这么一种较普遍的认识,认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成果还是可以引以为豪的,诸如各种世界级的奥数竞赛、物理竞赛、机器人竞赛等中都常有骄人成绩。尤其是国际奥数竞赛,我国自打1985年参赛以来,至2012年这27年期间,有16年拿到了总分冠军[2]。再加上整体的数学教育,不论是孩子们的算术运算能力,还是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都要比欧美发达国家深。因此,人们会认为,既然中小学教育是好的,之所以出不了大师,那么问题就在高等教育上。

笔者在我国重点高校一线教育从教十多年,每年面对数百人的大学新生、数百人的大学毕业生,每年招收若干名研究生,以及笔者本人亲历的国内教育历程,笔者孩子进入到小学教育中,再加上笔者在美国留学期间了解的美国高等教育制度[3],笔者孩子在美国小学上学期间了解的美国小学教育状况,对中美两国的教育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针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从学生培养质量角度提出了问题根本所在及给出了解决办法的建议,写就“谈当今大学生学习内驱力问题”一文。

但是,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中小学教育上!诚然,本文开头提到的中小学教育成果是事实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4],缺少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不注重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没有很好的帮助孩子们进行“自我认识”的发展[5]。下面就以美国休斯敦Horn Elementary School这一十分(美国公立中小学质量评价以分数计,1到10分,10分为最好学校)学校(该校是美国最好的公立小学之一)和笔者留学期间居住学区为例,从四个方面介绍美国的小学教育。

一、师资和基础设施

1、概况

Horn elementary school总共有教师49人,学生827人[6],每个班级约25人上下,共有33个班级。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其中1个幼儿班、3个学前班、5个一年级班及5个二年级班级在一楼,其它班级在二楼。紧挨教学楼的操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一侧被分割成两个露天游乐场,另一侧也是个游乐场,中间是带有顶棚的篮球场。第二部分是标准的棒球场。

2、班级情况

每个班级人数不超过27人,每个班级只有一个老师,本文就以笔者孩子所在班级为例进行介绍。笔者孩子的老师叫Mrs. Fleischer Bell,因此她的班级就叫Fleischer。Mrs. Fleischer Bell要负责这个班级的所有课程,早上7:30上班到下午3:00下班,基本都和孩子在一起。只有午饭时间以及午饭后大约有半个多小时的休息,期间会有另外一位老师领着孩子们到外面游乐场玩,或者是做游戏、跑步等活动,其余时间,都由Fleischer老师负责。

Fleischer班级的教室内,放置有27套桌椅,并不完全行列整齐摆放,有的是几个孩子对着拼在一起,有的是按行列排,比较随意。教室门口右侧就是老师的工作台,上面摆放着各个孩子的各类文件夹。这里补充说一下,每个孩子有三个文件夹,分别是红色的装考试卷,白色的装平时课堂练习和蓝色的装家庭作业,蓝色文件夹,孩子会在周一放学时带回来,里面有两份作业,分别是语文和数学,周五上学时把这个文件夹带回交给老师。红色、白色文件夹一般每天放学时放回到老师工作台,上学时大家排队到老师那领。

孩子们的书桌内放着由学校提供的文具盒,有铅笔、彩色笔等,每周五的时候,孩子们要把铅笔交还给老师,由老师在电动铅笔刀内削好再发还给学生。教室后面是储物柜,每个孩子一格,把多余的衣服、帽子、中午带的便当盒等放在柜子里。教室前面是大屏幕,老师在电脑上操作的东西,通过工作台上的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投影仪在美国使用很普遍,而国内很少用。投影仪的好处,不仅仅可以将电脑显示器上内容投影过去,在投影仪台面上放置任何东西,都可以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样老师就可以使用多种介质进行交流。

教室四周及门上和外面的墙上经常装饰着孩子们的各种作品,最有意思的是,教室里面摆放着一个摇摇椅,老师躺在摇摇椅上和学生交流。课堂上总是营造一种很轻松的氛围,学生在教室可以感受到不拘束、很放松。

3、公共設施

学校的基础设施,由于行政人员少,因此办公室非常少,主要就是学生的教室,每个班级一个教室。一个学校公共图书馆,藏书主要是孩子的分级读物,还有电脑。孩子们在学校有专门的游戏时间,在图书馆的电脑里和苹果IPAD上都安装有给孩子们玩的电子游戏。因为资源有限,各个班级轮流安排,以保证孩子们人手一台。

学校有一个大餐厅兼活动室(有个大舞台,平时就餐时,大约只用一半的空间),里面摆放三列圆桌子,每张桌子带9个凳子,总共大约290多个位置。显然这些位置不够所有的学生一起就餐。最小孩子的班级,由工作人员送餐至教室。学前班孩子第一批进入餐厅就餐,结束后,一年级的孩子就餐,结束后大家排队出来,坐在外面走廊两侧等着,稍后会有老师领着他们去操场上玩。在低年级就餐时,高年级的学生就在外面操场上玩,然后再进入餐厅就餐,如此循环,可保证所有孩子都能有位置就餐,所有孩子都能在操场上玩耍,又不至于太拥挤。endprint

学校操场分两部分,一部分有游乐设施,滑梯、秋千等,又分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区,孩子又是分年级活动,这样既限制人数,又可以避免大小孩子混在一起,因此,孩子在里面玩时不会觉得拥挤。还有一个棒球场,棒球是美国非常热门的运动,这个运动既要求孩子们反应敏捷、跑步迅速,又要有力量、有技巧,还需要团队协作,因此这一项运动就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方方面面。即便是一年级的孩子,每周要围绕操场跑一圈是必备的体育课内容。

二、授课内容与教材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没有统一教材,一个学校内也没有一致的教材。上课内容是教师负责制,一带班老师完全对这个班级负责,包括教材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组织。

1、语文

教师根据季节特征、节日和地方特点来安排课程内容。比如,笔者的孩子在2月上旬插班进去,正好赶上地球地形地貌主题课程的末尾。教师通过画画、图片、视频等等材料,让孩子系统的认识了地球上的各种典型地貌,如河流、湖泊、岛屿、高山、峡谷、平原、小山、沙漠、大海等等。孩子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给出了这些地形的定义,并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造句、画画,最后进行考试,测验孩子的掌握情况。

地球主题学习结束后,就到了美国的总统日,于是下一个主題就是“伟大的人”,学习华盛顿总统和林肯总统,介绍这两位总统的出生、居住生活情况、经历的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所生活年代的技术水平、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不仅仅有文字图片资料,更有视频资料和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输入学习后,孩子们也要输出,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华盛顿总统肖像,再写几句话,也就是一个小短文练习。老师会把每个人的作品都粘贴在教室外面的墙上进行展览。这一主题既有语文知识点、艺术想象(总统肖像画),更有历史教育以及爱国教育,还有政治教育。

总统主题结束后,到了德州的牛仔节,全校所有的老师孩子都穿牛仔装。于是学校里孩子的着装就开始复古了,各种各样的牛仔靴、牛仔裤、牛仔帽,有买的、有自己加工的。学校的手工、课程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学校课程介绍了西部开发、迁移的历史、路线,从而就学习了美国地图,辨别各个州,识别德州位置及特征,学习德州的各种特色等。这一主题既有语文知识点、艺术想象(手工制作或是购买牛仔装),更有历史、地理教育以及爱国教育。

牛仔主题结束后进入风筝节,各个年级轮流放风筝。然后是一周的春假,开学后进入到春天,开始植物、昆虫等等主题的学习。就是如此,教师根据每个季节、节日和地方特征来组织上课内容。当然不同年级,根据孩子的情况,学习的深度不一样。

2、数学

数学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利用工具进行计算,在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约一半的时间,还只是十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而且没有国内的速算要求。恰恰相反,美国要求的是要用工具进行计算。比如,当孩子们认识硬币后,就要运用五分、十分、二十五分的硬币让孩子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和二十五个二十五个的数数。再把各个硬币放在一起,让孩子数,结合一些生活场景进行硬币的加减训练。

进入到十以内的比较题教学后,也就是什么比什么多多少或少多少或总共多少,就要求孩子学会数据调查。比如请调查十个家人或周围的朋友,谁更喜欢早上或是晚上,在表格里相应的圈出来(一个圈表示一个人),再根据这些数据来做加减题。学会数据调查后,开始做数据的柱状图。比如调查一下你的家人或朋友喜欢什么颜色的头发,也是十以内,根据得到的数据画柱状图,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主题学习与科学思维模式训练

一个班级由一位教师全面负责,授课内容如前面所述,随着季节、节日和地方特点按主题逐一进行,综合了我们国内所分项的语文、家乡课、思想品德课、美术课、地理课、音乐课等等。这种授课内容的安排,再加上多种授课形式(阅读、绘画、视频、团队合作等等)的结合,不仅仅是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会各种各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各种育人教育都在这些主题学习中潜移默化进行。再加上,美国教育宗旨是“发觉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对孩子本人进行纵向比较,不允许进行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由此,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去发掘“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即这一始终被我们所忽视的“自我认识”的发展。

这种主题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训练孩子科学思维模式,下面就以“植物”这一主题课展开介绍,如何通过主题学习达到训练孩子思维模式的能力。

首先,教师提供给每个孩子一份关于植物的材料,这个材料其实就是对植物的共性的一个介绍。首先说下植物在地球这个星球上是很重要的,就像人类一样,是维持这个星球强壮和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文章说的是植物对地球的重要性,及与人类一样去维持地球的健康和强壮。而国内的材料介绍某一东西的时候通常是以人类为中心,如何服务于人类。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然后分别介绍根(toots),茎(stem),叶子(leaves),花(flower),种子(seeds),这些部分的作用。但是很浅显,比如叶子,介绍叶子利用阳光,水和空气来制造食物,维持植物的生长,是植物的食物工厂。就此而已,不再继续介绍叶绿素,光合作用这些深奥的东西。课堂上教的东西必定是小朋友能真懂的东西,一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和词汇来表达。因为,孩子们学习完后,要用自己的语言给出定义,如果不理解就没法用自己的语言写定义了。

材料里还画有植物轮廓图( plant diagram),一盆黑白色的花,画有花、茎、叶、根flower petals, pollen, leaf, stem, roots, 这就把植物最基本的东西用一幅画表示出来,就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图解法。

学习完这些后,首先进行知识点测试,如植物哪部分制造食物?根除了能带给植物水分之外,还是如何帮助植物活着?然后是要求孩子画出植物的各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功用。最后是给各部分进行定义(这是最重要的部分,让孩子们习惯性的去思考什么是什么,就是萧愚先生的说的what思维[7]),并画画表示。所有这些都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示。还有一些围绕植物知识点的选择题。另外,课堂上老师给各种绘画材料,让同学们自己画一幅植物的画,并进行描述,老师把这些都张贴到墙上。同时,在班上搞一个调查统计,如每个人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植物部位,并写明原因(why思维[7])。然后,老师把这些票分类粘贴到相应位置,做成一个柱状图。endprint

至此,把孩子自己完成的所有材料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科学展板了!中间是孩子们画的画(植物轮廓图)及描述,一边是各个部位的功用,另一边是定義,再旁边或底部上部放各种统计柱状图。这个贴板就把植物解释的科学易懂,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情况调查都展现出来了。至此,完成了一次思维过程及科学工作思路和表达方法的训练。

整个教育就是这样,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进行,不在于学生记住多少深奥的知识点,最重要的是这个思维方式和科学工作过程的训练,当然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很宽。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后,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对知识渴求的愿望,学生就可以自己去图书馆或网络寻找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这个知识系统就会越来越庞大。再加上科学实验方法,孩子们可以动手验证一些让他们困惑的东西。这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

四、社会辅助

整个教育体系应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组成,下面就以笔者在美国的亲身经历描述美国的社会教育。

1、读物分级

读物分级对家长、孩子循序渐进的选择读物提供极大的方便,也对孩子阅读及理解能力的提高有个量化的评估,以便及时给孩子提供适合的课外读物。社会上有大量的网络资源,既有各种成百上千种基于游戏模式开放的学习软件,也有大量的分级电子读物。每个公立学校的孩子,都有阅读帐号,有班级老师统一管理。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选择感兴趣的分级读物,读完后有小游戏测验。教师通过经常检查孩子们的阅读帐号,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喜好。

2、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教堂图书馆以及其它形形色色机构的图书馆,馆内都有大量的儿童读物,以及为孩子们设立的故事角。首先是学校的图书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等级借阅图书(班级里的图书不能借阅带回家),学校有借书记录以便期末评估每个孩子的读书情况。其次是公共图书馆,里面有着丰富的儿童分级读物及CD、DVD等,每个居民都可以免费办理图书卡(孩子也可以)。每个图书馆都设有故事角(telling story corner)给孩子们讲故事,还有两岁以内的早教活动室,每周开设两次(全免费)。每个教堂及任何能与孩子相关的机构都设有图书馆,并有大量的儿童读物,供人们借阅。例如儿童博物馆(Children Museum),每周四下午5:00到8:00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孩子的家庭,全家免费进入。里面也设有图书馆及故事角,并进行讲故事活动,听完故事后,每个孩子可以任意选一本书带走。

3、社会机构对全民孩子教育的支持。

如上面提到的Children Museum以及所有的Museum在周四下午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穷人的孩子也能得到各种教育资源。因为里面有大量的寓教于乐的设施。在Children Museum里,里面内容之丰富,令我惊讶不已!首先有各种角色扮演活动室、有着类似乐高各个级别的积木、机械、机器人等等的拼装玩具及测试平台、有着各种各样原理的手工制作平台等等等等,是一个极佳的孩子课外活动、学习场所。每月第一个周二下午,动物园全面对公众免费开放,可以保证穷人的孩子也有机会学习、了解各类动物!

4、教堂承担着孩子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

教堂,抛开宗教因素,其实就是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教堂承担了孩子的品德、责任心、爱国精神、人文情怀等等的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孩子们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教堂。

在上学期间,每周三晚上5:30-8:00孩子们要到社区教堂学习。首先是进行唱诗学习、然后进行圣经故事学习,最后孩子们到GYM里活动,等待家长来接。而家长呢,可以参加教堂提供的ESL(English Second Lesson)学习,主要围绕美国文化进行。每周日上午是人们到教堂做礼拜的时间,孩子则带到教堂里专门的教室,老师领着孩子们进行画画、手工、基督文化的学习,最后把各个年级的孩子都统一放到GYM,有老师领着他们唱歌、游戏等。因此,一周的里,周三晚上教堂学习、周四博物馆游玩、周日上午教堂学习。如果自己愿意的话,教堂还提供更多的无偿的圣经学习。在这些学习中,孩子逐渐理解、接受基督世界观,心中有善、恶之分、有着正确的道德观、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道理等等。

5、节日设置与数量众多的公园

美国节日众多,仅仅二月初到四月初,就经历了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春节(Spring Day)、总统日、德州牛仔节、风筝节、复活节,还有一个星期的春假(Spring break),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是孩子们的狂欢日。学校、教堂、家庭以及其它社会机构,在每一个节日里都会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形式的玩乐节目、礼物。

数量众多的公园里都有孩子们的游乐设施,并有足够的安全措施。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有益!

我国公立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及优化 篇4

1 高校教育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陈太平学者把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综合性概念,可分为: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学科和专业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声誉资源。

罗亚光教授认为高等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组织所拥有的使用于高等教育活动事业,提高高等教育受教育者人力资本或价值的各种资源综合。这些资源有些是有形的物质性资源,有些是无形的非物质性资源。主要包含: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学科与专业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

本文认为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高校教育资源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下,存在于高校内外并能服务于高校教育任务的不同形态资源的总和。有形资源可以分为:制度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包括市场资源、信息资源、声誉资源等。但是无形资源难以度量,本文不作详细的论述。可以通过对有形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高无形资源的利用效率,两者是相辅相成。我们可以把高校教育资源进行如下的分类:

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校的战略目标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的实现。所以在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配置时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任务。

2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利用的主要问题

2.1 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所以与整个社会经济不能很好协调,而上世纪90年代的扩招政策,在没有事先规划的基础上先实践,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来,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不明确、没有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的管理机构臃肿、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用于行政管理的过多,用于学术事务的较少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从制度上明确,学校的资源就必然得不到很好利用。

2.2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师是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高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流失严重。教师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不高。学校机构臃肿,非教学人员队伍过于庞大,教学科研教师所占教职工总数偏低,造成学生人均成本较高,特别是教育行政成本较高。部分高校教师与学生之比偏低,人力投资的浪费十分明显,教师工作量不足,潜力也难完全发挥,学校对教师的使用不充分,导致了教师人力资源的浪费。而有些学校在扩招之后师生比又偏高,教师人数严重不足。

2.3 财力资源流失严重

首先,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95%,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而高校学生数在不断加大,相对生均实际拨款额呈下降趋势,加剧了高校发展中所遇到的资金短缺的困难局面。其次,高校经费来源少,管理体制也不完善。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管理来自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的资金,加强管理。每年办公经费用于招待、旅游、出国的费用数目偏大,差旅费超范围、超标准支付。办公用品采购存在管理混乱,办公用品浪费严重。学校公共场所内的灯、水等公共设施要有专人来负责管理。再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造成教育资产隐形流失。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严重脱节,教学科研经费的报销名目繁多,科研经费使用缺乏监管放任自流。

2.4 物力资源严重短缺

多数高等院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紧缺现象比较严重。其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实验仪器设备、体育场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短缺。同一个高校之中有院系有的院系资产闲置,设备利用率不高,设备长期闲置;有的院系资产却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设备的部门所有制和教学科研项目的实施往往发生冲突,尽管有的仪器实验而其它教学科研项目需要使用时却用不上,不得不重复购置同样的设备。这种设备资源不能共享的现象使得高校在设备上重复投资,成本成倍地增加,使用效率却成倍地减少。公用设备如计算机、语音室、大型实验设备等长期占用却不使用,成了完全的闲置资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固定资产不能形成生产能力,新增资产的利用率低。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流失,多数高校在机构设置中都没有专门机构对专利或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界定,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将专利或专有技术私自对外转让,收入归自己所有,这无形中造成了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 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途经探析

无论国外还是我国的高校,其主要的职能都是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高校资源的配置最终的目标都要围绕大学功能的实现。

3.1 高校制度资源的优化

高等学校的制度资源包括外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高校要积极争取国家关于高校的制度资源,如211工程等项目,获得国家对高校发展资源。我国公立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高校存在党政部门、行政职能人数偏多的现象,造成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同大学基本职能不相对称。为了达到高校组织制度资源优化的目标,必须对现有的党政职能部门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进一步调整。比如,有的高校把工商管理学院和管理学院独立的,完全可以把统一到管理学院一个职能部门;政策研究室和高教研究所以及发展计划处合并。这样的调整,可以使得党政职能部门的效率就得到进一步提高。

3.2 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

高校教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群体,即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专职教师及科研人员。我国高校的党政管理,必须有助于、有利于学校中心目标的完成。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优化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起科学的学校组织结构,作为管理人员配置的框架;,根据各高校的学校类型、学科专业设置等特点,合理组合、调配人员、整合资源,设计出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使管理人员释放出最大的工作效能。在学校进行组织结构设置时,为达到优化的目的,需要引进科学管理理论,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在岗位设置上,遵守因事设岗、管理幅度和层次原则;在用人方面,要考虑管理人员的组合与调配,因事择人,德才兼备。

高校教师资源的优化目的是使全体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两个部门间合理配置,得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科研产出、培养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为此建立适当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使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和擅长教学的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也要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优势能够互补。同时,也要考评确定教师工作时间与精力投入及其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收益关系。另一个方面,要在管理中制定外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科学合理地对教师进行评价与监督,更要给教师一定灵活性。要真正实行教师使用的合同制和退出机制,打破大学教师的“铁饭碗”,让德才兼备的教师有发展的平台,不能胜任高校教师的人退出大学讲台,无论是采取终身制还是定期合同制,都要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把学校和教师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合同中确定下来,使教师明确了解自己的职责和权利。

3.3 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

我国高校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国家教育经费和学生的学费。国家应积极保障教育投入占国家的GDP的4%的目标的实现。其次,要出台一些政策措施鼓励个人、企业、社会资本对学校的捐赠,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激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高校内部应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管制度,增加教育支出的公开度、透明度,使得高校有限的教育经费最大程度的应用在教育教学上。

本文对高校教育资源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认为制度资源的优化是关键,它决定着优化的根本取向和最终成效;人才资源的优化是基础,它决定着高校中心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低;教育资金的优化是保障,它决定着高校各项工作能在什么程度上得到有效的完成。资源配置的利用目的为了高校的基本职能的发挥和学校的战略目标的实现。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利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系统方法论作为指导,同时也要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高等学校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去探索实践,争取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实现高校教学、科研、育人和服务社会等职能。

参考文献

[1]罗亚光.高等教育资源概念界定及其功能分析[J].天府新论,2006.3.

[2]陈太平.高等教育资源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3):1.

[3]杨德广.树立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人才开发,2006(1):11-12.

[4]赵树凯.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观[J].高等理科教育,2005(5):61-64.

公立教育 篇5

2.公立教育,信誉保障:卡尔加里市公立教育直属政府,由政府直接拨款与管理,教育制度完善,教学标准一流;

3.国际认可和推崇学历:在卡尔加里市公立教育局的学历具有高品质的涵义,得到世界认可和推崇;

4.城市繁荣,教育资源丰富:卡尔加里市的经济无论在北美洲,还是在加拿大都是发展最强劲和繁荣的,人均收入为加拿大之冠,这点将保证了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设施的先进性,以及吸引了来自世界的大批优秀教师;

5.费用低廉,前景光明:卡尔加里市所在的亚省是加拿大唯一没有负债的省份,也没有省税,生活成本低,福利好;

6.国际留学生比例小:国际留学生的比例不足1%。纯英语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国际学生快速掌握英语,尽快融入加拿大人淳朴的学习生活环境,并熟知加拿大人思考、交流及文化;

7.以人为本,课程设计多样化: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实施了全面学分制,除英语、社会学、数学、科学(物理、化学与生物)、体育、职业指导课为必修课程外,有几十门的各类课程供选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发展需要而选定选修课。就是同一门课程,也有不同深度选择,例如高一数学就可以选择一下其中一门:IB数学10、AP数学10、纯数学10、应用数学10、基础数学10。各学校设有专业人士指导学生选课。

8.免费ESL强化英语培训:为尽快提高国际留学生的英语程度,学校还提供免费的强化英语培训;

9.与加拿大知名大学紧密联系:每年都安排加拿大各名牌大学以及世界名牌大学到我们的学校现场招生与指导报名,并帮助学生申请各类奖学金。;

从影子教育盛行谈公立学校改革 篇6

影子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一个对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的课外补习的调查研究报告中首次出现。影子教育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学习学校的学术科目,而这类科目的学习是需要付费的,它具有三个特性:补充性、私有性和学术性,课外培训就是一种典型的影子教育。

影子教育盛行的原因探析

出现影子教育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学业发展现实需求。素质教育与分数选拔之间的矛盾。在国家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来减轻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无疑是教改的进步。但是,沉重的升学压力与素质教育却产生了矛盾。“事关前途命运”的中考、高考依然是选拔人才最重要的工具,分数的地位依然居高不下。学生为了在升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在补习机构学习来“补漏”“补缺”。

在公立学校“吃不饱”或“吃不了”。公立学校教师授课要兼顾全局,考虑的是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这就让部分学生出现了课堂知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吃不饱”的学生就很可能会寻求影子教育的帮助,通过补习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而“吃不了”的学生,为了维持自信心,并跟上老师和同学的节奏,也倾向于寻求影子教育的帮助。

“共性”与“个性”不可兼得。众所周知,公立学校要满足教育公平的要求,无论是在制定教学目标、授课还是在布置作业时,大多追求的是学生的共性发展,难以满足学生“个性”的要求。补习机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能依照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为其制定专属的学习计划,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影子教育自身独特的优势。高水准的知识要求。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补习机构的教师不如公立学校的教师优秀。事实上,补习机构里有很多优质教师,如很多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毕业于美英等国家的大学,有国外生活和学习的经历,口语地道并且深入当地文化;再比如奥数老师,他们很多都是奥数比赛的“常胜将军”,深知解题技巧,逻辑思维活跃,往往比公立学校的老师解题思路开阔,能够从不同的程度去开发学生的智力。

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料。教师对知识的整合以及合适的教学手段的选用十分重要。学生甚至公立学校的老师往往都会搜集和妥善保管补习机构的资料,因为补习机构的老师对教材研究更深入、更专业。有学者研究发现,很多公立学校数理老师都重视补习教材,认为学生从补习处获得的学习资料比他们的更具参考价值,换言之,受访教师承认补习教师比他们更了解课程核心,并反映在教材设计上。

高超的教学技术能力。科技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众多的便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正确使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补习机构率先普及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通过触屏、多样化的动画效果和智能化的游戏等来辅助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相比较而言,公立学校教师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热情不高,钻研不够深入,与学科融合不够紧密。

订单式的服务理念。补习机构的教师上课一般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因此,能够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优缺点、个性特征、兴趣喜好和思想动向等。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补习机构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一个知心的朋友。学习上的问题他们可以帮忙解决,生活中有困惑他们也乐于给予帮助,与公立学校教师相比,他们给予学生更亲密的情感关怀。

公立学校如何调整和应对

提升教师的主体性发展意识。人的主体性“实质上指的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确信、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命运动及其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如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它是人通过实践和反思而达到的存在状态和生命境界,展现了人生命运动的深度和广度,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公立学校教师要有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能动性,只有内驱力才能不断地为自我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钻研教材教法,可以通过阅读书籍、网上学习、学校教师间相互学习,从补习机构老师处学习,从学生处获得灵感而学习等方面进行专业素质的提升。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掌握更新更全面的知识以及更高超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当前,公立学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拿着“铁饭碗”,根本不用担心丢工作,这种体制的原因使教师容易滋生自满、不思进取等不良思想,影响教师的成长;而部分无编制的优秀教师却因为待遇问题另谋高就,导致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聘任合同制”是政府和学校运用市场机制配置教师劳动力资源的重要劳动人事制度,它让合同制教师与正式在编教师同工同酬,能消除无编制老师的顾虑和担忧,但是它却不能很好地激励编制教师的积极性。当前,公立学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业准入制度,它或许能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

更新教师培训方式。公立学校教师培训时间短且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参加的培训主要是入职培训,职后培训次数少,且大多是2-3天的突击式培训。这样的培训既不能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大幅提升,也不足以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各种困惑。培训方式主要是通过听讲座和观摩听课来进行,不能很好地激发教师主动参与,从而导致培训成效不大。而补习机构教师的入职培训,少则一个月,多则长达半年。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学理论知识,反复的磨课、评课等;培训方式有培训师讲解、游戏法PK理论知识、小组合作在短时间内演示课程等,这就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始终积极参与的实践者;培训频率适当,一般是一周一次的集体教研,半年一次的全体赛课,不定期高频率的专家讲座,让教师能及时更新教学知识、解决教学疑惑、提升教学技能。所以,公立学校在教师培训上要向培训机构学习,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方式,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培训中来,切实解决他们的专业成长问题,有效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据有关报道,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呈现的信息看得见,又听得见,还可以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保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2011-2020年)》中,也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当前,信息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公立学校的教师运用能力不足,并且还有部分老师虽经常使用却用不得当。归根结底,是由于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不透彻、运用不当所致。因此,公立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有效地解决信息化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公立教育 篇7

一、公立学校参与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早期公立学校参与民办教育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

在我国, 民间办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 民办教育一直是公立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 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国家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 提倡“人民教育人民办”, 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1992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 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因此各地开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一些公立的中小学为了筹集经费, 也开始实施“改制”, 以“公办民助”、“名校办民校”等形式办学。经过十多年的尝试, 人们发现公办教育民营化,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办教育、义务教育的公益性, 在缓解‘上学难’的同时, 导致出现‘上学贵’的问题, 以及教育品质的下降。”[3]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共教育经费的状况得到改善, 我国的公共教育政策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渐成为基本的政策取向。2005年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不得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开始对各种改制学校进行清理。以此为转折点, 发展民办教育的经验在全社会继续推广, 而公办教育民营化的尝试则被宣告失去合理性。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22条第2款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二) 当前公立学校参与民办教育损害了公平竞争

时至今日, 随着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民办教育更加蓬勃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条规定,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从法律上确保了民办教育和公立教育的平等地位, 是平等保护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前提。但是, 2004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第6条规定,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 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 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并应当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这一规定为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又留下了空间。虽然该条进一步强调,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 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 独立招生, 独立颁发学业证书”, 意在防止重蹈上个世纪末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办学性质不清的覆辙, 但是在现实中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 公立学校参与民办学校办学, 一方面影响了公立学校本身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其他真正的民办学校无法与之公平地竞争。

针对上述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应对。例如, 2006年发布的《宁波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通知》, 要求现有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必须严格做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所规定的“两个不得、一个批准、五个独立”的要求。达不到上述要求的, 由审批机关责令停止办学, 注销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2008年, 重庆市教委要求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同时必须进行独立招生宣传、独立实施招生工作、独立发放录取通知, 独立注册学生学籍, 独立发放学业证书。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在招生宣传、广告发布等方面不得与公办学校混淆。

但是, 上述规范性文件即使能够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从“法人资格”、“教学设施”、“招生”、“学业证书”等硬件方面对公办学校参与民办学校办学进行约束, 也无法约束公立学校的师资力量向民办学校的分散, 从而影响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 由于免费的公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就不得不被迫“选择”那些公立学校参与的“民办”学校, 增加了他们在义务教育费用方面的负担。对于那些没有公立学校参与的民办学校来说, 没有公立学校的品牌优势,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

二、公立学校参与民办教育的合法性空间

(一) 公立学校参与民办教育的规定与上位法

从规范的效力上看,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依据是《民办教育促进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条规定, “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活动, 适用本法。”这一条对举办民办教育的主体进行了规定, 即“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根据2002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草案) 》的说明, “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是指除了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和警察机关等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4]因此, 国家机构所举办的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例如各种培训中心、干部管理学院 (校) 等都不属于民办学校的范围。[5]根据上述解释, 公立学校当然属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因此,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并没有超越《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

(二) 公立学校参与民办教育的规定与宪法

民办学校的宪法地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德国基本法》第7条第4项规定, “设立私立学校之权利应保障之”, 德国宪法理论一般认为, 此项规定除了保障私人办学自由之基本权利之外, 还是宪法上的一种制度性保障。[6]虽然我国宪法第33条确立了平等原则, 但是民办学校受到平等保护的程度, 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根据《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第13条, 民办学校必须“符合国家所可能规定或批准的最低教育标准”, 可以看出, 公约允许缔约国的法律对民办学校差别对待。当然, 这里的差别对待必须具有合理性, 否则社会成员的办学权利就会丧失存在的价值。《民办教育促进法》为公立学校参与举办民办教育留下空间, 是否符合宪法的精神?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1. 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参与民办教育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不均衡主要在于学校师资和经费的不均衡。《宪法》第46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教育的性质和人格的发展, 公民的权利、义务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具有不同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 国家应当平等保护公民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因此, 《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 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的发展, 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城市、城市与农村的义务教育资源实现均衡配置。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将立法的重心放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与城市之间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上。《规划纲要》也指出, “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二是义务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各种教育资源之间优势互补, 其中民办学校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个阶段公立学校参与民办教育, 优质公立学校的品牌效应的确可以扶持和帮助一些民办学校的发展, 但是也导致那些没有公立学校背景的民办学校无法公平地参与竞争。而且由于无法约束公立学校将自己的教学资源分离到民办学校, 也就无法保证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受影响。结果导致公民只有选择公立学校参与的某些民办学校, 才能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 增加了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成本。从根本上说, 扶持民办教育是国家的责任, 国家应当直接对民办学校进行资助, 目前的立法却通过公立学校参与的方式, 将本应由国家承担的成本转嫁到了公民的身上, 从而加剧了我国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2.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参与民办教育

国家在公立教育体系之外, 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 初衷主要在于以下两点:[7]一是弥补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缺憾, 鼓励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决人们对于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二是民办教育具有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讲究实效的特点, 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有效促进教育供给的多样化。事实上,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民办教育的上述优势才能真正凸显出来。但是, 以高等教育为例, 目前民办高校至少面临如下困境:

第一, 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建设需要进一步规范。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问题长期受到关注, 但是目前解决得不好。民办高校的投资人与负责人之间的关系无法厘清, 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学生的权利。这是各省市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 民办高校招生权需要受到法律合理规范。以湖北省为例, 由于长期存在的民办高校招生不规范现象, 各省市政府都为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制定了统一的招生规则, 试图建立更规范的招生程序。但是这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目前省内的民办高校几乎没有自主招生权。目前保护和规范民办高校的自主招生权是立法上面临的一个难题。

第三, 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扶持需要法律规范。2012年3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颁布, 《意见》指出, “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 鼓励各类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引导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研发, 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方式转变, 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 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 在区域协同创新中, 民办高校的作用没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 民办高校底子薄、起步晚, 与公立高校竞争中处于劣势。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政府在合理的限度内对民办高校予以照顾, 而具体措施, 需要立法予以规范。

第四, 民办高校的开放办学途径需要进一步规范。目前民办高校的模式主要包括独立民办高校、公私合作办学 (与公立高校合作的独立院校) 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开放办学, 既能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办学水平, 也能为区域协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民办高校开放办学的权利, 还需要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实践中, 民办教育的起点低、投资风险大, 要提升民办教育的层次、降低风险, 与公立学校合作不失为一条捷径。以湖北省为例, 目前实行本科层次教育的民办学校大多是公立高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 (独立学院) , [8]目前湖北省独立学院中已有东湖分校、中南民大工商学院、武科大中南分校、华师汉口分校4所高校率先进入首批改制序列。[9]在制度层面, 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自主权也远远大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当然,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在资产回报、招生范围等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损害了民办学校的公平竞争, 但只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 并不会对教育公平造成根本上的威胁。

三、结语

《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十年来, 要求对其进行修订的呼声不断, 但是一直没有提上全国人大的议事日程。鉴于“远水解不了近渴”, 对于公立学校参与民办教育的问题, 完全可以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 (或者授权国务院) 合理解释《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条的“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来解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对“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做文义解释, 鼓励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合作, 促进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 对“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做扩张解释, 其不仅包括经费、设施、校园, 还应当包括师资力量、教育品牌的影响力等因素, 从根本上阻断公立学校参与民办学校办学的道路。这样才能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维护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吴开华.我国民办教育立法中的规范冲突分析.教育与职业, 2007, (32) ;贾东荣.“民办教育”应重新界定.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2) 等文章。

[2]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一是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具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角度, 反对公立学校举办民办学校, 参见袁征:《公立还是私立:民办学校不可回避的原则性问题》, 《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二是从公立学校参与的民办学校, 挤压了其他民办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见强连庆, 袁济, 蒲健媛:《关于上海民办高等教育立法的建议》, 《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7卷第1期。

[3]杨东平, 陶红, 叶忠:《徘徊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政府和市场——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反思》, 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2008)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181页。

[4]许安标、刘松山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第20页。

[5]同[4], 第46页。

[6]周志宏著:《私人兴学自由与私立学校法制之研究》, 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 第127页。

[7]《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新闻发布会实录, http://learning.sohu.com/2004/03/25/48/article219594825.shtml, 访问日期:2013年2月4日。

[8]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等共计26所。 (参见:http://www.jyb.cn/high/syzl/201206/t20120621_499525.html, 湖北省独立学院 (26所) , 访问日期:2014年2月1日。

公立教育 篇8

“共生”原为生物学专业术语, 如今逐渐被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其基本要义为生物界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机体一起生活的共存关系, 后延伸为两者或者两者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互动关系和合作关系。“共生范式”是指在共生理念观照下所选择的, 旨在促进系统内部要素及内外要素之间相融共生的一种共同认识和实践模式。本文以区域高等教育生态的共生范式为题, 借用共生理念, 探讨区域范围内高等教育内部要素之间及与外部环境 ( 主要是社会环境中的政府) 相互依存、互动相融、协同并进的发展模式。

在谈及美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时, 加州通常被视作最具典型意义的区域之一。加州在区域人口和经济产值上位居美国之首, 其公立高校的注册学生数也最多。加州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构建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创举, 更在于对公立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发展模式等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大胆实践, 并由此生成了区域高等教育系统的共生范式。加州发展的趋势、机遇及挑战往往被视为预示美国未来发展的警报。因而, 在对美国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研究中, 理解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共生范式至关重要。

一、锥体结构: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错落有致的教育生态位

教育生态位是指教育主体在其生态环境中所代表的确切单位, 所占据的时间与空间位置, 以及该主体在教育群体或教育生态中所起的作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主体彼此联系, 同时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以及人才培养之间存在比较和竞争。这种共生与竞争的关系, 归根结底是由生态位决定的[2]。生态位法则要求, 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的种群间应当保持一定差异, 不可完全同质。因此, 高等教育系统中各教育主体的生态位应有序分布, 避免高校“叠床架屋”现象。

早在进步主义时期, 美国加州就已开始对大众化公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索。20 世纪初, 加州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多校区系统, 在进步主义者的积极倡导下, 加州率先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旨在服务全州的公立初级学院系统[3]。在大萧条时期, 师范学院纷纷改为加州州立学院 ( 加州州立大学的前身) , 并逐渐发展为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加州大学和初级学院一起组建起一个庞大的三级公立高等教育架构, 形成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雏形。二战后, 尤其是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各类高校在职能划分上的矛盾日益激化, 高等教育生态主体“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直至1960 年《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出台, 巩固了已有的高等教育系统秩序, 促使各类高等教育主体坚守自身使命, 明晰了差异化的教育生态位。目前, 加州拥有三大公立高等学校系统: 研究型大学系统 ( 加州大学, 简称UC) 、教学型大学系统 ( 加州州立大学, 简称CSU) 、应用型大学系统 ( 加州社区学院; 简称CCC) , 三大系统定位明确、分工合理, 在类型内追求卓越, 从而避免了校际间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三类高校形塑了两种典型的生态锥体: 一种是正锥体结构。从分校数和师生人数来看, 三类高校的数量依次递增。目前, 加州大学系统拥有10 所研究型大学, 共有教职工人数11 万, 在校学生数21 万。加州州立大学有23 所分校, 共有教职工47 万, 在校生41 万。加州社区学院系统由112 所社区学院组成, 分布于71 个学区, 共有教职工9 万, 在校生人数290 万[4]。从招生对象来看, 三类高校的范围依次递增。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每年分别从全州学习成绩名列前1/8 ( 12. 5%) 和1/3 ( 33. 3%) 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学生, 社区学院的招生对象则包括拥有高中毕业文凭、有意愿继续其教育的学生和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从涉足学科来看, 三类高校的种类依次递增。加州大学的学术研究领域涉及150 多个学科, 在传统课程外, 还开设了大量的新兴学科和新的科学研究项目。加州州立大学向学生提供240 个学科的1800 个学位课程, 加州社区学院的课程则几乎涵盖所有学科门类。另一种是倒锥体结构。从本科每年学费收取标准上看, 加州大学最高, 约3. 2 万美元; 加州州立大学其次, 约1. 6 万美元; 加州社区学院最低, 约0. 75 万美元[5]。再从物质投入来看, 三类高校的锥体结构也是呈倒金字塔形的, 如学校图书资源、科研设施等。

二、协调机制: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开放的沟通与交流平台

在明确各自教育生态位的情况下, 高校单独拓展生态位并无优势, 反而会影响自身办学特色, 而高校之间通过协调与合作促进共生是最佳的生存与发展策略。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的沟通与合作策略将各类高校紧密联系, 从而避免了不同教育生态位上高校的隔阂, 有效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与流动性。

1.中介的协调组织。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三类高校分别有各自的管理机构, 即加州大学董事会 (The Board of Regents) 、加州州立大学理事会 (The Board of Trustees) 和学区管理董事会。这些管理机构由校内外人士共同组成, 是半官方的自治组织, 负责学校系统内各院校的协调和管理。其中, 为了加强各类高校之间的合作, 加州大学校长会以顾问的身份列席加州州立大学理事会, 加州州立大学校长也以同样身份出席加州大学董事会。在三类高校各自独立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加州建立了中等后教育委员会 (California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mmission) (原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 。这是一个独立的州级中介机构, 负责包括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在内的全州高等教育的规划与协调。其成员来自于各公立和私立高校系统, 并由州参议员和州长办公室任命。此外, 加州还出现了三个相关的协调组织:一是义务性的教育圆桌会议 (California Education Roundtable) , 负责协调院校招生和转学事务。二是学术资助委员会, 管理州政府的三类奖助学金[6]。三是加州立法机构成立的教育总体规划开发联合委员会。这些组织在完成特定使命的同时, 协调高校间相关事务, 以维护各方利益的权衡[7]。这些协调性的中介组织介于高等教育系统和各高校、政府与高教市场之间, 不仅加强了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类高校之间的合作, 还有效减缓了系统外部力量的干预。

2.资源互补与共享。

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师资、课程、图书馆、实验室等) 是稀缺资源。而有些高校自身难以获得的资源在另一些高校可能暂时闲置或利用率较低。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合作, 互补与共享资源。加州的做法是:一方面, 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中三类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弹性的学分制, 互认学分, 实现课程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为给学生提供多样化且高质量的课程, 各类高校开设了范围广、种类多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其中, 加州州立大学设置有约240个专业中的1800多种学位课程, 加州社区学院的课程则几乎囊括所有学科门类。三类高校之间还达成了有关协议, 相同专业的课程, 尤其是第一、二年的课程, 学生可在校际之间选课。另一方面, 高校间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加州宪法规定加州大学董事会应适当允许包括加州州立大学和加州社区学院在内的高校教育研究人员使用其图书馆及科研设施[8]。此外, 加州大学图书馆对美国公民或持有美国护照的外国人开放, 非本校师生不可外借图书, 但被允许查阅和复印资料、看书及享受语音设施等。

3.畅通的衔接渠道。

自1960年《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开始, 加州立法明确规定了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的转学升学渠道, 保障了系统内各类高校的有序衔接 (见图1) 。为了落实转学政策, 加州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一是所谓的“60-40”比例规定。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中的高段 (三、四年级) 和低段 (一、二) 年级学生规模比例应控制在60∶40, 以便接收从外校转入的学生。二是课程和学分的标准化。加州社区学院的课程和学分标准应与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一致, 确保实际“可转性”。为此, 加州鼓励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层次的高校低段的教师之间保持联系, 倡导他们交流教学内容和方法。三是规定转学的标准。各类高校的转校生应首先在学分和成绩上达到相应标准, 其常见的考核方法是将学生每门课程的学分乘以学时, 各项总和再除以总的学时, 得出平均点积分。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分别接收平均点积分达到2.4和2.0的转学生。

三、生态效能: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共生范式的功能效应

生态系统共生范式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自治、开放和协调。在这些核心理念的关照下,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具有一系列生态效应。

1.自组织效应。

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 是一个在环境合力的作用下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自组织过程[9]。具有自组织性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它能以系统整体的方式调节各子系统的关系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适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 从而实现系统内部结构的不断自我调节与自我组织。在加州高等教育预期入学压力沉重、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之间的无序竞争以及财政吃紧等巨大压力迫使下, 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牵头进行谈判, 开展各部门间的协商。经过多方利益博弈, 形成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 规划成果自下而上, 最后通过立法程序进入到州宪法和相关法规中。由此,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秩序得到巩固, 系统内各类高校得以有序协调发展。如今, 加州对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研究规划仍在进行, 加州教育联合委员会还建议:对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全面评价和审定应以10年为一周期, 但3-5年就应根据实际出现的新情况适当进行局部调整[10]。

2.差异资源效应。

差异是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基本条件, 系统越大, 个体差异也越大。教育系统中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可利用的重要资源, 一方面, 差异可导致竞争, 竞争可促进发展;另一方面差异也为合作提供可能, 而合作能使各类高校在互补中共同发展。尽管竞争有可能出现混乱和无序, 然而竞争是无法排除的, 关键要将竞争与合作结合, 使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正如进化生态学观点认为, 竞争的长效型后果是协同进化。协同进化并非表明没有矛盾, 而是在新的起点上进行新的竞争[11]。加州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三类高校有各具特色的教育生态位, 各司其职, 有效地避免了高校间的生态位重叠和无序竞争。同时, 不同高校的资源有别, 加州高等教育系统中畅达开放的资源共享渠道促成了高校间的合作和优质资源互补。

3.功能整合效应。

当低层次单元组成较高层次单元时, 较高层次单元会拥有一些低层次单元不具备的功能上的新特性, 即整体功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各类高校有其自身特性, 通过整合可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整合效应。《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巩固的系统秩序, 确立了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系统化发展道路, 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和加州社区学院的系统整合使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发挥了“1+1>2”的整合效应, 共同成就了加州高等教育的辉煌, 这并非是构成这一三重体系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各自成就的简单叠加, 相反, 它是共生的公立院校网络的集体成就, 这个网络促进了大众 (高等教育) 与精英 (高等教育) 的平衡[12]。

4.生态补偿效应。

教育生态中的生态因子与教育关系密切, 能为教育提供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各种生态因子不能替代, 但可补偿[13]。当某种生态因子在数量或程度上存在不足时, 可由其他生态因子的加强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各类高校生态位不同, 其履行的职能和占有的资源各异, 某些教育资源的不足可能限制学校的发展或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在开放的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中, 学生可共享其他高校的课程、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 也可获得两所高校联合培养的机会, 教育研究人员也被允许使用其他学校的图书馆和科研设施, 从而有效地弥补了本校资源的局限。

四、启示: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共生范式的进化策略

今日社会追求和谐发展, 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入中心的高等教育如何通过科学有序的发展途径实现这一目标, 进而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系统化、多样化与协调化的需求, 为社会的整体飞跃提供智力支撑, 俨然成为国家和地区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当前, 我国社会需求急剧高涨而高等教育基础却相对薄弱, 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系统的共生范式显得尤为必要。

1. 从指令走向指导: 改革政府管理高校模式。

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 特色凝练和多样化发展应是任何高校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目标。然而长期以来, 无特色几乎成了我国高校共同的“特色”。不少研究揭示, 高校无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高校普遍缺少自主权, 而自主权的缺失是因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过多干涉和压制。政府财政资助力度加大, 使得官僚干涉增加[14]。若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超出其自身调节的能力, 那么该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微观管理,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为此, 政府部门应转变对高校的管理模式, 实现从指令性到指导性的管理转向, 构建政府与高校的新型关系。首先,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现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 真正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按照《高等教育法》规定, 把招生权和专业学科设置权等下放到高校, 调动高校办学积极性。同时发挥政策指导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形成和坚持高校各自的办学理念与风格。其次, 鼓励和规范社会中介参与高校治理。发展吸纳政府人员和社会人士的高校董事会等半官方中介机构, 鼓励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等质量的评估和建议。最后, 加强大学章程建设, 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上明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的职责和权限, 督促政府指导性的高校管理行为。

2. 从集聚走向匹配: 调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目前, 我国高校客观上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三种层次与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和应用型四种类型。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往往集聚于研究型大学这类高层次等级的院校, 拨款导向诱导高校争夺硕士点、博士点, 拼命挤进“211”和“985”行列, 结果不同程度地出现办学模式趋同和人才培养类型单一。高校争相“上位”的主要原因在于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政策倾斜。若生态系统中某一生态位上资源相对丰富, 该生态位上的物种规模将迅速扩大,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形下, 必然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和资源浪费。因此, 要让各类高校安心在其生态位上发展, 必须对当前地方高校资源配置模式进行改革, 将现有的资源与水平挂钩的方式调整为资源与贡献匹配的平衡模式, 充分考察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综合贡献率, 从而鼓励各类高校注重效率, 避免高校盲目“上位”导致的“千校一面”和资源浪费。

3. 从封闭走向开放: 丰富高校互动合作形式。

不同生态位和同一生态位上高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共生范式的必然要求。借鉴美国经验, 我国应打破区域行政壁垒, 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 丰富高校互动合作形式: 其一, 开放流动渠道。一方面, 我们可引导和加强高校间的各种学生流动, 包括学生的升学、转学和交流。虽然高校的生源不能共享, 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相互协作, 定期开展学生互换交流, 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 鼓励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升造机会。另一方面, 我们应消除高校间流动渠道的隐形障碍。在研究生招生中, 避免歧视来自层次较低高校的学生, 实现学生无障碍流动。其二, 开拓合作途径。高校间的合作可涉足课题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如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开展的学科建设合作, 交叉开展教学评估、重点学科和学位点评审、精品课程评选等。其三, 创新共享形式。早在20 世纪, 我国高校本科的学分互换和跨校选修制度已实现, 但很多高校, 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还未能成熟运行。而研究生教育中虽然也有学分制度, 但多停留在院系内部, 还未真正涉及校际层面。此外, 高校的资源共享形式也较为单一。因此, 我们应在全面落实本科学分互换和校际选修的基础上, 尝试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资源共享; 建立校际间导师、教育管理人员的互聘、联聘制度, 鼓励合作高校之间人才交流学习机制, 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进一步开放高校公共设施, 实现图书馆、实验设备、体育场所等物力资源共享; 加快校园网络资源建设, 实现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摘要:庞大有序、协同共生的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是美国区域高等教育共生范式的典型示例。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锥体结构包涵三级高校子系统, 呈现错落有致的教育生态位。借助开放的沟通与交流平台,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通过中介的协调组织、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以及畅通的衔接渠道达到系统内部的协调。该成功范式具有多项生态效能, 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共生范式的创建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教育生态系统,共生范式,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1.

[2]陈文娇.教育生态位与高等教育分流[J].大学, 2007, (11) :83.

[3][12]John Aubrey Douglass.The California Idea and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1850-1960Master Plan[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103-123, 313.

[4][5][美]黄甦.美国留学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90-91.

[6]杨晓波.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制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166-170.

[7]李政云.美国加州教育总体规划演进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6 (11) :101.

[8]A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 1960-1975[Z].Sacramento:Californi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60.

[9]任凯, 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129.

[10]Dede Alpert, Elaine Alquist, Virginia Strom Martin.The California Master Plan for Education[EB/OL].http://www.ucop.edu/acadinit/mastplan/master_plan2002.pdf, 2011-10-17/2013-08-22.

[11][13]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187-188.73-74.

公立教育 篇9

关键词:创业教育,地方本科院校

在我国地方地方本科院校占绝大多数, 截至到2013年, 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现有本科院校1170所, 其中地方本科院校668所, 民办本科院校392所, 而有中央机构直接管辖的学校只有110所[1],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地方公立本科院校站到全国本科院校一半以上, 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地方资深公立本科院校是指在地方公立院校中, 一批本科办学比较早, 办学模式比较成熟, 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学校, 相对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和在近年由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教学型大学, 这些学校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业从中关村的建立到李克强总理“创客”的提出, 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 大学生创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同时相应的问题也不小。地方公立资本本科院校 (以下称地方本科院校) 作为承担为地方建设输入人才的主力, 对其创业教育情况进行研究在今天就显得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创业的现状与困难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和较长的本科办学历史, 在适应新形势尤其是在应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提出新任务的情况下, 其改革的阻力是巨大的。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这样的情况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缺少相应创业教育的实践, 学校、学院被迫降低认可度低。相对于国内大学生创业较早的学校, 这些学校的学生缺少创业实践, 创业学生数较少, 创业教育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对高校的评估中也将创业纳入其中, 学校也增设了相关内容。但工作中创业教育缺少系统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教师队伍, 不少课程的开设依附与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和团委, 开展教育活动上风风火火, 实际却很难深入学生之中流于形式, 这使得创业教育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 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比赛成绩较好, 可真正落地的企业较少, 注册企业的数量更少, 同时注册企业存活率也非常低, 最终的结果是人人都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 但基于当前的困难无法有效开展相应工作, 使得学校、学院被迫降低创业教育的认可度。

(二) 团学、教学相分离, 专业教师认可度低。目前创业教育不管是活动的开展还是课程的开发, 大多数不是以学院为主导进行开展, 而是以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和团委为主体。而在地方本科院校中, “教“与”育“常常是分开的, 教学有专业教师负责, 而育人则是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 造成了教学、团学相分离的情况, 这种情况被高校工作者调侃程“教书不育人、育人不教书”。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大学生的创业往往立足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是在深刻领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知识转化、再创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 多数团学工作者限于专业的问题, 不能给予专业的指导, 所以专业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 可遗憾的是专业教师对这一活动并不感兴趣, 原因在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对专业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 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甚至在其职称评定过程中没有任何影响, 虽然很多学校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将创业教育、创业活动指导也作为其收入分配的一项内容, 但由于分配数额少、工作量大, 没有办法吸引专业教师参与到其中。

二、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活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一定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 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就是要统筹处理好国家、社会、高校、学院、教师、学生几者的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深化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共赢共存。

(一) 深入开展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研究, 生成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校级、院级创业教育体系。克拉克.科尔曾将大学比喻为巨大的怪兽, 更一语道破大学是由学院组成的松散同盟[2], 从这个角度来说, 大学的发展应该以学院为主体。我国在经过高等教育扩招之后, 地方本科院校也已经进入万人时代, 人数少一点有在一两万人, 多一点的有两三万, 甚至是三四万, 很多学院也从百人时代过度到千人时代。面对这样的变化, 创业教育还以学校为主体显然是不合适的, 未来创业教育的开展应更多的以学院为主体。学校、学院都应该设置专门机构和人才, 引进来、走出去, 对社会上、其他高校已经存在的创业教育进行学习, 同时结合地域、高校特色, 更主要的是结合学院、专业的特色, 形成学院主体、学校主导的创业教育格局, 凝练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 打破团学、教学壁垒, 加强专业教师引导, 促进创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教学、团学一体化首先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引导, 提高专业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尝试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上, 加大对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影响因子的比重, 同时注意和团学工作者的配合, 充分发挥出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团学工作者的管理特长, 形成合力共同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同时学校、学院在已有条件基础上, 深度挖掘在教师学术产品、学生学术产品的商业价值, 利用好学校创业园、学院创业支持政策等资源, 产生一批将学术转化为生产能够真正落地的项目, 并整合资源给予支持, 同时利用相关成果, 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实现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共赢。

参考文献

公立教育 篇10

美国作为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高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源于两个重要的保障。第一个保障是政府投资私立高校的立法、规章制度的保障;第二个保障是多元化筹资机制和政府多形式的财政资助保障。

美国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资助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分担, 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 少数来源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接下来对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分别分析。

1.1联邦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投资政策

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等教育政策具有直接性和普遍性, 没有公立和私立的区分, 也没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分, 并且资助不通过各州政府, 而是直接面向各资助机构或直接给予学生个人。联邦政府的直接资助方式是对学生资助和科研资助, 间接方式是通过税收减免方式来实现。

1.1.1对学生的投资政策

美国私立高校水准越高, 要缴纳的学费就越高, 所以联邦政府采取高补助的方式, 联邦政府用于教育的资金, 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学生的奖助贷学金。并且不分公立和私立、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都可以获得政府资助。

奖学金主要有三大奖学金计划, 一是“罗伯特伯德荣誉奖学金计划”, 二是“全国科学基金会奖学金计划”, 三是“保尔道格拉斯师范教育奖学金计划。这三类被称为“不以经济需要为本的资助”[1]。

助学金有佩尔助学金, 是美国最大的助学金项目, 占美国资助总额的20%左右。它只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一个解决学费问题的基础, 并不能解决困难家庭的全部问题, 通常接受此项资助的学生还需要其他的资助方式。

贷款有联邦帕金斯贷款, 其资助对象是家庭经济状况最困难的学生;联邦斯坦福贷款, 是美国最大的大学生资助项目。其资助对象相对宽泛, 有经济资助需要的学生均可申请;学生家长贷学金, 普遍面对子女在高校就读, 并有良好银行信贷记录的家长;联邦直接贷款, 其资金直接来源是联邦政府, 借贷人是联邦教育部, 每年联邦政府拨款给部分大学, 学生从大学获得贷学金, 毕业后直接归还给联邦教育部[2]。

1.1.2科研投资政策

联邦政府通过与高校签订科研合同或直接拨款方式来资助高校。私立高校可以从联邦政府的资助项目中获近40%的份额主要用于科研经费。但是并不是所有私立高校都平等获得科研经费, 联邦政府对科研的资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按照“卓越质量原则”进行资助[4]。科研拨款主要集中在少数具有科研能力的研究型大学。

1.1.3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

其他形式的投资政策:提供一些基建费或低息贷款用于校园建设资助;设立特别专项资金, 用于教学设备和科研设备资助;免税和允许发行免税债券政策。

1.2州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投资政策

州政府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公立高校, 对私立高校投资不多, 但是对本州内私立高校制定了详细的投资计划, 从而对其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各州根据本州内学校的数量和质量, 对本州内的私立高校投资形式和资助金额各有不同。州政府对美国私立高等学校的资助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学校直接的资助;另一种是通过对学生提供资助而间接地资助私立高等学校。

州政府对学生的资助, 制定了比较完备的资助政策, 包括建立资助机构、制定资助项目和方案。近年来, 州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本州高校的科研投资, 利用高校科研技术资源来解决本州的实际问题, 包括社会问题和民用问题。

2日本私立高等学校政府投资政策分析

目前, 私立高等教育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私立高等教育占到整个高等教育比重超过70%, 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日本政府重视高等教育, 在私立高校各项收入中政府各项援助占到17%, 走出了一条经济和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的道路。

对日本私立高等学校政府投资政策分为直接投资政策和间接投资政策两方面来分析。

2.1直接投资政策

关于资金的投资, 日本政府不直接把资金分配给各高校, 而是把投资款项按计划划拨给日本私学振兴财团, 各个私立高校再向财团进行申请。

2.2间接投资政策

间接投资政策是体现在金融信贷优惠和税收政策优惠。

2.2.1金融信贷优惠

政府把国家拨款和财政金融投资资金都转拨付给日本私立高校振兴财团和地方团体, 由这些中介机构金融团体机构再向各私立高校发放长期低息贷款, 支持私立高校完善教学科研设备和设施, 维修、新建校舍。

2.2.2税收优惠政策

学校法人在经营非营利性事业时, 免征法人税、事业税;免征继承税、赠与税和印花税。学校法人在经营营利性事业时, 享受减税待遇, 由37.5%的税率减为27%的税率。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税率。

3美、日私立高等学校政府投资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构建健全的政府投资私立高等学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私立高校发展来看, 能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国建立健全了法律法规支持体系。尤其是明确了细化了政府投资私立高校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保证了政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私立高校。因此, 为了实现我国非公立高校投资增长和公平竞争, 调动政府、社会、高校的积极性, 必须完善我国非公立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3.2构建具有完备性、可操作性和职责明确的政府投资私立高等学校政策

从美国和日本制定的政府投资私立高等学校的政策来看, 政策并不仅仅具有指导性还具有可操作性。我国中央政府对非公立高校的投资政策应像美国联邦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投资政策那样趋于直接性和普惠性, 平等的惠及每个学生和老师, 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 都一视同仁。

对学生的资助政策:对学生奖助贷的资助采取中央财政直接拨付的方式, 在教育经费支出中, 一半以上金额列入学生资助专款, 直接划拨到高校, 不通过地方政府。政府在现有国家励志奖学金与国家奖学金两大基本奖学金外, 还可以尝试构建专项奖学金政策, 即针对特定类别而设定。

对教师的补助政策:我国非公立高校教师的工资普遍都是靠学生收取的学费来获得的, 可见资金有限, 所以普遍工资不高。鉴于当前非公立高校经济力量有限的条件下, 政府财政应该承担职工收入不足的部分, 以单位补助金乘以教师数量得出教职工基本补助金额划拨给各非公立高校, 为了体现出重实效的激励分配原则, 采取补助金浮动分发的政策, 确保民办高校在岗教师实际年收入与本地区公办同级教师实际年收入相当;提高社会保障“五险一金”的水平, 政府可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部分返还。

对科研的资助政策:政府设立科研资金。科研资金不能平均分配给各高校, 而是要根据高校的科研能力不同和科研类别采取不同级别的资金配给。

税收优惠政策:此税收政策不以高校是否要求合理回报作为区别对待的标准, 对要求合理回报和不要求合理回报的高校平等对待, 不能有歧视政策。

地方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投资政策在平等的基础上, 要体现出竞争性和具体性。这个根据各地方高校特点来设定。

摘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私立高等学校能够发展成为世界顶级的高校, 一方面是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引导, 另一方面是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截止2013年年末, 美国和日本两个发达国家对私立高校的投资政策已经历经了150多年和40多年, 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政府投资体制, 为我国非公立高校政府投资体制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美国,日本私立高等学校,政府投资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全林.美国多元混合型大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公立教育】相关文章:

美国公立小学教育状况08-22

加拿大约克公立教育局12-26

公立医院05-28

公立医院论文05-17

公立医院医改06-03

美国公立大学06-08

公立医院体制06-15

顶尖公立大学06-23

美国公立高中申请07-09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09-11

上一篇:骨科门诊下一篇:上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