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系统肿瘤

2024-09-06

消化道系统肿瘤(精选十篇)

消化道系统肿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4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97例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01例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 恶性肿瘤者经过病理证实。

恶性肿瘤组中, 男性28例, 女性20例, 患者年龄在43~76岁之间, 平均年龄 (59.94±5.38) 岁。良性疾病组中, 男性55例, 女性42例, 患者年龄在45~78岁之间, 平均年龄 (60.55±5.74) 岁。健康体检者101例, 男性60例, 女性41例, 患者年龄在46~77岁之间, 平均年龄 (60.08±5.97) 岁。三组被检者的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给予多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AFP、CA125和CA153检测。被检者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约4ml, 在高速离心后分离血清, 避免血液溶血, 放入零下20℃环境下, 24小时内完成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明的检测。仪器使用我国国产SN-695智能放射测量仪, 检测方法为放射免疫测定法, 试剂盒为天津德普公司生产试剂盒。实验室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

1.3 各指标阳性值[3.4]

CA199在35U/L以下, CEA在5ng/ml以下, CA242在20KU/L以下, AFP在20ng/ml以下, CA125在35KU/L以下, CA153在35KU/L以下。

1.4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取95%可信区间, 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水平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各值均高于其他两组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3 讨论

消化道系统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 其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后, 临床对其重视逐渐增加, 但我们也发现, 对任何一种肿瘤没有一种绝对理想的肿瘤标志物。我院联合使用了CA199、CEA、CA242、AFP、CA125和CA153检测, 其中CA199是消化道肿瘤细胞分泌的低聚糖肿瘤相关抗原, 主要在胃肠道肿瘤和胰腺癌、胆囊癌患者中水平较高;CEA是人类胚胎抗原决定簇的一种酸性糖蛋白, 为粘附分子, 具有免疫抑制的功能, 抗原促进肿瘤的转移, 在结肠癌中水平较高;CA242为糖蛋白, 在腺癌组织中表达较高;AFP为胎儿发育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血清糖蛋白, 在肝癌中较为敏感;CA125最初在卵巢癌中发现, 其为卵巢癌相关抗原, 在肿瘤转移后其值较高;CA153是以由单克隆抗原体识别的粘蛋白型糖蛋白MUC-1抗原上的一个表位[5], 对胰腺癌和癌肿转移时较高。从我院的本次实验结果也能看出, 联合使用CA199、CEA、CA242、AFP、CA125和CA153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价值较高, 与健康者和良性疾病患者有较大差异。而如何将多种肿瘤标志物进行有效联合, 以取得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更有效地对消化道肿瘤进行检测,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晓燕, 陈卓琳.血清CA199及CEA联合检查对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意义[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03 (10) :992-994.

[2]张启芳, 李运泽, 李俊喜.血清CA199、CA242和CA724含量对消化系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8 (5) :430-432.

[3]田玉玲, 陈耀宇, 雷力民.肿瘤标记物检测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8 (9) :839-840.

[4]单彬.CA125、CA199、AFP、CEA检测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2) :5321-5322.

消化道系统肿瘤 篇2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CIK细胞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进行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78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所选取的患者采取CIK细胞进行免疫治疗以及相应的心理护理,在治疗期间对CIK细胞的制备,治疗中以及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患者在出院之后的疗效进行随访。结果78例患者中,胆囊癌3例,其中有近期疗效的患者2例;肝癌4例,其中有近期疗效的患者3例;胰腺癌5例,其中有近期疗效的患者3例;食管癌2例,在治疗之后症状都明显改善。在采用CIK细胞治疗的16例直肠癌、28例结肠癌、20例胃癌患者中,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71.8%、65.6%和77.9%。患者大部分都可以积极的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采用CIK细胞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CIK细胞;消化系统肿瘤;治疗效果;护理体会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IK cells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as well as nursing experience.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0 -2012 October 78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cancer patients, selected patients to take CIK cells immuno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care, preparation of CIK cells during treatment, treatment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fter discharge treatment.Results Of the 78 patients, three cases of gallbladder cancer, which have a short-term effect of 2 patients; 4 cases of liver cancer, which have a short-term effect of the 3 patients; 5 cases of pancreatic cancer, which have a short-term effect of the 3 patients; esophageal cancer Example symptom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CIK cell therapy of 16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28 cases of colon cancer, 2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 response rate was 71.8%, 65.6% and 77.9%, respectively.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can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treatment, and 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icacy. Conclusion s CIK cells immunotherapy has good clinical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and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it is worth to promote clinical.

Key words:CIK cells;digestive system tumors;therapeutic effect;nursing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 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0-02 CIK细胞,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细胞,CIK增殖能力强,细胞毒作用强,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1]。由于该细胞同时表达 CD3 和 CD56 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称为NK 细胞样 T 淋巴细胞,兼具有 T 淋巴细胞的强大抗瘤,和 NK 细胞的非 MHC 限制性杀瘤的优点[2]。该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很强,尤其对手术后或放化疗后患者效果显著,能消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止癌细胞扩散和复发,提高机体免疫力[3,4]。因此, CIK 细胞被认为是新一代的肿瘤过继细胞进行免疫治疗时的首选方案。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78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所选取的患者均采取CIK细胞进行免疫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大致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78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所选取的患者采取CIK细胞进行免疫治疗,共治疗129次。78例患者中胆囊癌3例,肝癌4例,胰腺癌5例,食管癌2例, 直肠癌16例、结肠癌28例、胃癌20例。年龄在28-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9+6.5)岁。所采用的CIK细胞都由本院培养,来源于患者外周血,培养至13天左右再输回给患者。回输时采用静脉输注的方法,每次输入的细胞数量大于109,一个疗程输入的次数 3-5次。在进行回输时以后输完之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所有的患者在治疗之后,每三个月都进行一次随访。

1.2评价疗效的标准

如果有可以进行评价病灶的患者,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关于实体瘤的客观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进展(PD):若患者肿瘤增大的程度超过25%,说明可能出现了新的病灶;稳定(SD):若患者的肿瘤缩小或增大都没有超过25%,说明没有产生新病灶;部分反应(PR):肿瘤的最大直径减少的程度超过50%,且持续的时间至少4周;完全反应(CR):肿瘤完全消失,且持续的时间至少4周。SD+PR+CR为疾病的控制率,PR+CR为治疗近期的有效率。如果没有可以进行的病灶,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发现病情转移或者复发,则评定为病情进展(PD)。所有患者都在治疗后的第12周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

2结果

2.1临床疗效

78例患者中,胆囊癌3例,其中SD者1例,PR者1例,失访者1例;肝癌4例,其中SD者2例,PR者1例,失访者1例;胰腺癌5例,其中SD者1例,PR者2例,失访者2例;食管癌2例,在治疗之后症状都明显改善,无肿瘤进展的最长生存时间为20个月,随后病情恶性,有1例死亡。在采用CIK细胞治疗的16例直肠癌、28例结肠癌、20例胃癌患者中,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71.8%、65.6%、77.9%,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7.2%、75.6%、93.7%,详见表1。

消化道系统肿瘤 篇3

关键词:消化系统,血清肿瘤标志物,放射免疫分析

作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标志物较多, 但是还没有发现一种完全特异的肿瘤标志物[1,2]。肿瘤标志物是消化系统细胞癌变过程中产生的某一种具有活性的物质, 主要存在于癌变宿主或组织中, 同一肿瘤会因其类型不同所表达的标志物也不同[3,4,5]。又因为单一标志物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较低, 无法很好的检测出恶性肿瘤的存在, 所以, 应用几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肿瘤, 对于提高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5]。为通过检测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及AFP的含量, 探讨其对消化系统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该研究于2010年6月—2013年5月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200例患者体内癌胚抗原、糖类抗125、糖类抗原199及甲胎蛋白的含量,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收的10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了细胞学、影像学和术后病理学诊断, 这些患者做为该研究的实验组, 来该院接受检查的100例良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100例患者中, 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8例、52例, 年龄是31~74岁, 平均年龄是 (49.6.7±3.1) 岁, 所有患者经CT、B超、术后病理学检查, 排除了患者有消化系统肿瘤的可能性;实验组100例患者中, 男45例, 女55例, 年龄为34~73岁, 平均年龄是 (50.3±3.1) 岁, 其中直肠癌患者20例、胃癌患者23例、胰腺癌患者13例、肝癌患者44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取血3 m L, 随后离心30 min将血清分离, 将样品分装待用, 所有分装的样品包括6个标准品和2个质控品, 且所有样品需要在取血后的6 h内进行检测。CA125、CEA及AFP (需要使用化学发光仪和专门试剂进行化学发光检测, 糖类抗原CA199则需要采用RIA方法进行检测[1]。

1.3 判断标准

患者血清中CEA、CA125、CA199及AFP的含量的参考值如下:CA199<37 U/m L, CA125<20 U/m L, AFP<25 ng/m L, CEA<20 ng/m L均为阳性临界值[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体内血清中的CEA、CA125、AFP、及CA199的检测水平发现, 实验组患者体内血清中两种糖类抗原CA199及CA125、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癌胚抗原及两种糖类抗原CA125、CA199的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个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 实验组研究组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含量远远高于对照组及同组的其他类型癌症患者, 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胃癌患者的癌胚抗原水平高于对照组及同组的其他类型癌症患者, 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肝癌组患者的CEA、CA125、AFP、及CA199的含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同组的其他类型癌症患者,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胰腺癌患者的CA125、CA199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同组患者, CA199的含量达到了490.2 U/m L这一高水平。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阳性例数和阳性率

经比较发现不同疾病的肿瘤标志物其阳性情况各有不同, 胃癌患者阳性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CEA (65.1%) 、AFP, 不同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胰腺癌患者的各项值指标中阳性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AFP (51.3%) 、CEA, 各项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直肠癌患者中, 其AFP这一指标的阳性率最低, 阳性率最高则是CA199, 达到了82.9%, 各项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 AFP (82.1%) 和CEA分别为阳性率最高和最低的指标, 各项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肿瘤标志物是消化系统细胞癌变过程中产生的某一种具有活性的物质, 产生的这种活性物质很少或者极少存在于正常细胞中, 主要存在于癌变宿主或组织中, 同一肿瘤会因其类型不同所表达的标志物也不同[3]。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 目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 且没有灵敏度高的和特异性较强的专门诊断方法, 而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的方法, 将对术前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产生深远影响[4]。

该研究选择了该院接收的10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和100例良性消化系统疾病患, 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血清中CEA、CA125、CA199及AF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他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内不同患者因其所患消化系统疾病类型不同所得肿瘤类型也不同, 不同类型肿瘤患者体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也各有不同, 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5]。可见在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术前诊断中使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杰, 裴毅.血清P53蛋白与肿瘤标志物检测辅助诊断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8) :13-15.

[2]张斓.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消化系统肿瘤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2) :8-9.

[3]姜晓明, 陈爽, 杜晓艳, 等.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 (2) :81-84.

[4]訾全生.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12) :60-61.

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 篇4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 发病机制; 治疗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08-01

近年来,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健康,其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涉及多步骤、多因素、多基因改变和多阶段致病的复杂过程。正常情况下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维护机体不发病,而其平衡的维持则有赖于癌基因、抑癌基因及一些生长因子的共同调控。

AIB1基因又稱SRC-3,其编码的蛋白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转录辅激活因子,为细胞核激素受体共激活剂P160家族的成员之一,被定义为一新的原癌基因。有研究表明AIB1的过度表达可能会通过影响许多重要的信号通路而启动或抑制肿瘤的发生,现已证实AIB1与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胃癌、肠癌等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AIB1基因确切的分子机制不十分清楚,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研究亦较少。

以下就AIB1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1 AIB1促使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

AIB1与肝癌、胃癌、肠癌等多种非甾体激素介导的消化道肿瘤有关,此类肿瘤中多存在AIB1的异常,研究亦证实AIB1能刺激非激素依赖的肿瘤增殖和生长[1]。

有报道称34%的肝癌癌患者AIB1基因拷贝数目增加,而且在肝癌进展过程中AIB1的表达频率逐渐增加。Genzik提出,AIB1基因高水平扩增以及过度表达都在肝癌细胞株中存在;Salinf等通过对肝癌细胞株荧光原位杂交的研究,验证了AIB1基因扩增的存在,认为导致AIB1基因过表达的根本原因可能是AIB1蛋白5倍过表达以及通过分子遗传分析所发现的染色体畸变,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2]; Ailese等对大肠癌中AIB1表达水平4倍基因扩增以及3倍AIBlmRNA过表达进行研究,认为肿瘤细胞基因不稳定会造成基因扩增。AIB1与肿瘤转移及复发有关,Giraiy等选取36例大肠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有8例。通过研究基因组杂交以及基于序列的比较基因组,发现本组患者中有13例存在高频率AIB1基因拷贝数目扩增,其中伴淋巴结转移的5例,经统计学分析,可知此基因扩增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3]。MAPK信号传导通路是包含多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一条级联反应通路,其通过激活癌基因在细胞恶变中发挥作用。AIB1蛋白是MAPK信号传导途径作用于雌激素受体的中介,活化的MAPK信号途径通过使AIB1磷酸化来增强下游雌激素受体转录复合体中p300和组蛋白乙酞转移酶活性,进而调节基因转录和细胞生长。此外,MAPK还可磷酸化类固醇受体增强AIBI的活性及不依赖雌激素的基因转录。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在细胞生长、增殖、肿瘤形成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AIB1基因可激活AKT及其下游的效应因子和56激酶l,从而调节细胞中核糖体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起始翻译,引起蛋白合成和细胞生长。研究表明肿瘤发生中AIBI基因的参与IGF-I 诱导的细胞增殖、信号传导及基因表达等过程,且AIB1表达水平与IGF-I水平呈正相关。即AIB1高表达可增加肿瘤中IGF-I的表达,同时IGF-I受体及其下游的信号传导分子也被激活,进而在肿瘤的形成中发挥作用。c-Jun是编码核蛋白癌基因,受到刺激后产生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后者与DNA结合后可在转录水平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增殖及转化。Horiguchi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AIB1蛋白阻止了JNK信号传导途径的细胞凋亡活性,诱导了DNA复制,终导致肿瘤形成。由此可见,AIB1促癌发生机制一是AIB1蛋白和ER相互作用在治肿瘤的形成与进展中发挥作用,一是通过以上信号传导的途径使AIB1基因发生基因扩增和高表达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2治疗措施的研究

消化道肿瘤的预后与就诊时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缺乏特异症状且我国缺少大面积胃癌普查,将近2/3的患者确诊时常已属进展期及局部晚期而晚期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10%~20%。且术后复发率高达40%~65%。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根治消化道癌的治疗方法,到那部分患者甚至失去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许多研究者认识到通过新辅助化疗降低肿瘤分期从而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新辅助化疗起源于1980年,又称先期化疗,是针对局部晚期癌症即具有预后不良因素的高危癌症提出的治疗策略。AIB1目前研究已证实是一个真正的癌基因,根据当前研究成果,可知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AIB1基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雌激素受体途径以及信号传导途径是研究重点。当前研究很少会涉及AIB1基因对消化道肿瘤的影响,要加强本领域的研究。由于AIB1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抗肿瘤作用靶点的可能性非常大,极有可能会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服务于临床治疗,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作为第三代铂类抗癌药,奥沙利铂(L-OHP)自9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也成为当前公认的在大肠恶性肿瘤治疗中唯一有效的铂类制剂,其在进人体后,会产生烷化结合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对DNA合成及复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和5-Fu有协同作用,不具有肾毒性[7]。5-FU是一种临床使用率极高的胃肠道肿瘤化疗药物,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各期增殖细胞具有杀伤性,单药治疗胃癌的有效率约21%,并具有代谢快,半衰期较短的特点,只有6~20min,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8]。CF是5-Fu的生化调节剂,与5-Fu合用能促进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与胸苷酸合成酶的稳定结合,从而大大提高5-Fu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志瑾,王骅;宫颈癌、乳腺癌、胃癌与ABO血型关系的统计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1989年02期

[2] 滕圣林,徐鹏,杨富燕;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年03期

[3] 姚凡;胰液中相关基因高甲基化检测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消化道系统肿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的100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 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2例, 患者的年龄为25~78岁, 平均年龄为 (52.56±1.88) 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标准的检测方法准确检测出为恶性肿瘤。同时此100例患者均进行化疗。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观察组中有男性29例, 女性21例, 患者的年龄为25~75岁, 平均年龄为 (51.23±1.45) 岁。对照组中有男性27例, 女性23例, 患者年龄为26~78岁, 平均年龄为 (52.47±1.22) 岁。两组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 使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需要使用化疗饮食护理。首先在化疗前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鼓励, 然后在饮食上进行营养计划, 增加患者的营养, 使其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来应对长期治疗。在化疗前应食用高蛋白质, 低脂肪, 高碳水化合物, 高维生素的食物。对于化疗中的饮食护理, 则应该食用高热量的食物来增加营养, 补足体力;还可通过食用橘子、柿子、鱼、西兰花、菠菜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除了食品的选择之外, 对于饮食的方法与时间都要进行正确的干预。针对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应采取相对应的有效可行的护理方式。化疗后, 则应选择富含营养并且利于消化的食物, 并且不能吃生冷和不健康的食物。随着食欲的恢复, 可进食一些抗癌食物, 例如甲鱼、大蒜、卷心菜等。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到多对患者进行鼓励, 同时在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较好的了解到患者的实际心理情况, 并针对患者的实际心理情况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保证患者能够以一种较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整个护理过程。同时需要注意到对患者的护理环境进行布置, 让患者能够在一种温馨舒适的护理环境中进行护理。针对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后的饮食护理:①当患者食欲不振时, 可优先食用高热量、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确保优质的食物质量, 多选择容易提高患者食欲的烹饪方式, 调整色香味诱发食欲, 以少吃多餐为进食原则, 避免油腻、甜食。②对于伴有口腔溃疡疾病患者在进食中避免过烫、刺激性强以及食物粗糙过硬, 以流食或半流食富含维生素C与维生素B食物为主, 以促进溃疡快速恢复。③当患者化疗后出现腹泻时, 可选择纤维物质较少, 清淡食物, 避免使用乳制品, 当出现严重腹泻时应及时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④当患者便秘时, 则主要以粗纤维与豆制品食物为主,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增加患者饮水量, 配合适当腹部运动, 促进排便。另外, 在化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化疗前后2 h内禁止饮食, 降低患者恶性呕吐症状的发生。

1.3 疗效标准:

在这次研究中, 将疗效标准分为, 显效:患者的不良反应基本消失, 患者身体状况变得非常乐观。有效:患者的不良反应减少, 身体状况变得稍微良好。无效:患者仍有许多不良反应,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同时需要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 满分定为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并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并以率 (%) 表示, (P<0.05) 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可发现,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1、2。

3 讨论

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化疗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 但在化疗过程中伴随许多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极为重要, 不正确的护理方法会导致患者身体的营养状况低下, 无法拥有一个良好的状态来进行长期的治疗,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1,2]。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化疗饮食护理的护理方法, 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经结果的数据显示, 我们可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3]。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采用饮食护理方法, 将护理分为化疗前, 化疗中及化疗后来进行, 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饮食方法, 食品种类, 以及饮食时间。通过这样的饮食护理, 可有效的减轻化疗过程中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例如便秘, 呕吐, 食欲不振, 口腔溃疡, 恶心等, 除此之外还可让患者拥有丰富的营养, 利于以后的长期治疗。总而言之, 化疗饮食护理的护理效果非常之好,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炎姝, 时红梅.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消化系统反应的饮食护理[J].华夏医学, 2002, 15 (1) :58, 100.

[2]陈婷.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消化系统反应的饮食护理[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9) :4-5.

消化道系统肿瘤 篇6

关键词:大便隐血试验,胃肠镜检查,肿瘤, 消化系统

大便隐血试验 (fecal occult blood, FOB) 是临床诊断和监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一项重要常规检查项目[1], 也是普查和筛选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2]。该法简便易行, 对诊断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笔者2010-2012年对我院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进行了大便隐血试验,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胃肠镜检查、年龄≥35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常规要求检查前3d进食大便隐血试验饮食, 并且对服用药物加以限制。食物中生肉、鱼的含量不应超过100g, 最好禁食动物内脏和血制品, 如猪血、鸡血、肝、肾、心等。绿叶蔬菜或含铁丰富的蔬菜也应少吃或不吃, 如芋头、菠菜、海带等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较白菜大得多。

1.2 方法

采集当天所有受检者粪便, 留于小纸盒, 当日送实验室行大便隐血试验, 试验采用氨基比林法。对大便隐血阳性和阴性的患者均行胃肠镜检查, 并常规取材3~5块, 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胃肠镜观察中, 如发现肿块, 用肉眼估计肿块大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共274例患者行大便隐血试验, 其中阳性197例 (71.9%) , 阴性77例 (28.1%) 。197例大便隐血阳性患者中, 检出恶性肿瘤121例 (61.4%) , 其中食管癌26例, 贲门癌18例, 胃癌31例, 结肠癌46例;77例大便隐血阴性患者中, 检出恶性肿瘤8例 (10.4%) , 其中食管癌3例, 贲门癌1例, 胃癌2例, 直肠癌2例。上述肿瘤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患者的肿瘤检出率高于阴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由于肿瘤的类型、所在部位及侵犯血管的大小与数量不同, 因此出血量悬殊较大。不同部位的肿瘤发生出血的比例不同, 其中以结肠癌的出血率最高, 81%~95%的患者有肉眼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胃癌出血率次之, 40%的进行性 (晚期) 胃癌患者大便隐血阳性;早期胃癌患者中, 大便隐血阳性率<20%, 且以凹陷型出血率高, 隆起型出血率低;食管癌患者中, 大便隐血阳性率为25%;患肝、胆和胰腺癌时, 因有血性胆汁分泌, 所以大便隐血试验可见阳性。另外,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与检查次数有关, 胃癌和大肠癌患者检查3~5次后大便隐血阳性率是检查1~2次的3倍。

恶性肿瘤由于生长旺盛, 肿瘤中心形成出血、坏死是肿瘤病理的特征。早期肿瘤仅有小面积坏死出血时, 不致形成大便颜色的改变, 所以不易引起患者和医师的重视, 而大便隐血试验则可检出。素食3d后, 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 提示存在消化道出血。众多学者认为, 消化道癌症早期, 20%的患者可出现隐血阳性, 晚期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高达90%以上, 并且可呈持续性阳性。因此, 大便隐血试验可作为消化系统肿瘤筛选的首选指标, 同时结合胃肠镜检查, 可使患者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Bond JH.Fecal occult blood tests in occult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Semin Gastrointest Dis, 1999, 10 (2) :48-52.

消化道系统肿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从2007年7月至2010年3月开展CIK细胞免疫治疗以来, 已完成了消化系统肿瘤97例共192例次CIK细胞免疫治疗的细胞采集、培养等工作。消化系统肿瘤97例, 其中食管癌3例、胃癌18例、结肠癌41例、直肠癌18例、肝癌6例、胰腺癌6例、胆囊癌5例, 患者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31岁, 平均年龄65.8岁。2010年3月通过对97例患者的观察和随访, 观察疗效, 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具如下。

1.2 细胞制备

培养C I K细胞可来源于外周血, 本组患者采集自外周血50~60mL, 采用Ficoll离心分离, 将分离的细胞密度调至1×109/L, 改良RPMI1640培养基 (RPM I1640+100mL/LFBS+2mmol/L谷氨酰胺+HEPES 20mmol/L+丙酮酸钠8mmol/L和适量的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 , 加入IFN-γ1000U/mL, 37℃、5%CO2, 培养24h后, 再加入抗人MabCD3, 50ng/mL, IL-2 1000U/mL, 37℃, 5%CO2条件下培养。培养至12~14d后回输给患者。

1.3 细胞回输

CIK细胞的回输方法为静脉输注, 细胞数量≥1×109/次, 3~5次为1个疗程[2]。观察输注过程及之后的不良反应, 对97例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

1.4 随访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每3个月随访1次, 如怀疑有肿瘤转移, 进行相关检查。病情进展的患者接受其他治疗方案, 仍然接受随访。截止时间为2010年3月31日。

1.5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1.5.1 主要终点评价

是指标为无肿瘤进展时间, 次要终点评价指标为近期疗效和不良事件。无肿瘤进展时间定义为:接受免疫治疗起到肿瘤进展时间。

1.5.2 临床疗效评价

若有可评价病灶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定,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完全反应 (CR) :瘤体完全消失持续至少4周以上;部分反应 (PR) :肿瘤最大直径减少50%以上, 持续至少4周;稳定 (SD) :肿瘤增大或缩小均不超过25%, 无新病灶;进展 (PD) :肿瘤增长大于25%或出现新的病灶。CR+PR为近期有效率, CR+PR+SD为疾病控制率。若无可评价病灶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疾病复发或转移则为病情进展 (PD) 。接受治疗后第12周评价近期临床疗效, 如怀疑有肿瘤转移, 进行相关检查。

2 结果

2.1 97例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效果

97例消化系统肿瘤治疗效果见表1。3例食管癌, 治疗后主观症状改善明显, 疼痛症状减轻, 吞咽改善, 无肿瘤进展生存时间最长20个月, 之后病情恶化, 死亡1例。18例胃癌 (均为手术后进行CIK细胞免疫治疗患者) , 近期有效率为87.5%, 疾病控制率为93.75%;41例结肠癌 (为手术后进行CIK细胞免疫治疗患者) , 近期有效率为65.85%, 疾病控制率为75.6%;18例直肠癌, 近期有效率为77.22%, 疾病控制率为77.22%, 无肿瘤进展时间为3~26个月。胰腺癌6例, PR者1例, SD者3例, 失访2例。肝癌6例, PR者1例, SD者4例, 失访2例。胆囊癌5例 (均为手术后行CIK细胞免疫治疗) , PR者1例, SD者3例, 失访1例。

2.2 CIK细胞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观察

在97例患者共进行192例次的CIK细胞免疫治疗中, 有4例次在治疗后4~8h, 体温一般37.5~38℃, 发热在2~4h内常可缓解, 不需特殊处理;其中2例次 (3/192例次) CIK输入出现皮疹、痛痒等过敏反应, 经过减慢滴速、物理降温和抗过敏治疗均恢复正常。1例CIK细胞输入出现体温超过39℃ (1/192例次) , 用退热药解除症状和5mg地塞米松输注处理后缓解。

3 护理

3.1 回输过程中的护理

CIK细胞免疫治疗:将培养的CIK细胞收获, 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 灌装于生理盐水中, 体积为100mL, 用一次性输血器静脉滴注, 速度40滴/min, 为避免细胞堵塞输血器管腔或黏附管壁, 输注完毕后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瓶和管道。在CIK细胞输注过程中, 由专职护士全程负责,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如有不良反应, 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3.2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在CIK细胞免疫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多数患者, 尤其经历了术后复发及放、化疗的患者都存在复杂的心理。在进行CIK细胞免疫治疗前,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 让患者充分了解治疗的原理、效果、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等, 消除患者的疑虑, 对本院收治的97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采用自理模式进行护理, 使患者增强了对身体康复的信心。

4 讨论

免疫细胞过继疗法是放、化疗后, 对肿瘤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重建、消除残留病变, 以及骨髓净化都具有良好的效果。CIK细胞是一类由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体外实验表明, 其具有较好的扩增性能和很强的肿瘤杀伤活性[3,4], 而对于自身组织则没有细胞毒作用, 但将其应用于临床, 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和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本研究中对97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病例经过手术、化疗等治疗的同时或之后, 输注CIK细胞治疗可以在不损伤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进一步达到清除体内残留癌细胞的目的;二是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增强食欲、改善睡眠、增强体力, 增加体质量。

CIK细胞疗法可应用于消化系统患者的治疗, 对于手术切除、介入、射频等治疗的同时或治疗后的患者疗效更佳。并且还能调节和增强全身免疫机能, 在体内长期发挥抗肿瘤的活性, 除可以消灭体内的肿瘤细胞外, 还可防止肿瘤复发及转移。更重要的是, CIK细胞疗法对人体正常细胞、机体免疫系统没有任何伤害, 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肿瘤治疗方法。此外, CIK细胞疗法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 对无法进行手术、晚期和高龄患者进行联合治疗, 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

CIK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 使用科室护士必须熟悉治疗原理、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等, 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及时汇报以便医生采取积极的措施。另外护士必须熟悉患者的病情, 了解患者的心理, 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能够配合护士进行自我护理, 以确保每个疗程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秦莉.CIK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细胞毒作用[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2007, 4 (1) :82-85.

[2]朱建平, 徐鸣, 汝美华.CIK细胞临床应用技术规范探讨[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7, 2 (2) :148-150.

[3]Schmidt-wolf IG, Lefterova P, Johnston V, et al.Propaga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T cells with natural killer cell markers[J].Br J Haematol, 1994, 87 (3) :453.

消化道系统肿瘤 篇8

关键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2型糖尿病,相关性,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资料:胰腺癌患者20例, 肝癌患者51例, 胃癌患者42例, 结直肠癌患者63例, 并随机抽查同期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同地区社区居民180例作为对照组。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收集其中的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 (FP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C) ) 、、甘甘油油三三酯酯 ( (TTGG) )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肿瘤标志物CA199、癌癌胚抗原 (CEA) 等数据。2组人群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2012年提出的诊断标准, 即Hb A1C≥6.5%, 或FPG≥7.0 mmol/L (126 mg/d L) , 或餐后2 h血糖 (2h PG) ≥11.1 mmol/L (200 mg/d L) , 或有高血糖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症的患者, 随机血糖≥11.1mmol/L (200 mg/d L) 。胰腺癌诊断标准依据为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包括腹部B型超声及CT检查) 证实有胰腺占位性病变且排除其他部位恶性肿瘤, 均经外科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胰腺癌。肝癌诊断依据为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拟订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胃癌及结直肠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3检测方法采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TG、TC、LDL-C, 使用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HLC-723G8测定Hb A1C, 用Backman Dxi S00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CEA、CA199。同时记录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

2结果

2.1 2组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比较胰腺癌组、肝癌组、胃癌组、结直肠癌组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 除胃癌组外, 其他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分别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组与未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各个实验室指标做统计分析发现, 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FPG、Hb A1C、CA199值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3.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与2型糖尿病 (T2DM) 存在相关性大量研究表明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与糖尿病关系密切[1], 从本文表1中可以看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是对照组 (同地区同年龄阶段居民) 糖尿病患病率的2.6倍。近年来, 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且糖尿病患者死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比例大大增加, 并已证实与较高预诊的C肽与大肠癌等特定疾病较差的生存率有关[2]。本组结直肠癌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第一位, 其发病年龄也较之以往数据有年轻化趋势, 与报道吻合。Larsson等平均随访45 550名成年男性6.2年, 发现糖尿病患者大肠癌的发生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49%[3]。Jamal等研究表明, T2DM患者中消化道肿瘤有较高的发生率, 其中以结直肠癌多见[4]。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部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并没有糖尿病, 而在后续的放化疗过程中出现血糖持续增高, 且在放化疗结束后未下降至正常水平。考虑与激素预处理、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应激状态、放化疗对器官的损害有关, 但也不排除癌症患者糖脂代谢本身就存在异常, 放化疗诱导或加快了其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出现。且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龄、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放化疗过程出现糖脂代谢异常的可能性更高, 间接说明了糖尿病与消化系统肿瘤存在相关性。

3.2糖尿病与胰腺癌关系尤为密切Hemminki等对125 126例住院T2DM的随访研究发现胰腺癌的发生率最高, 标准化发病比为6.08[5]。本文表2中可以看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CA199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 (P<0.05) 。血清CA199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标记物之一, 是胰腺癌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敏感指标, 主要用来诊断胰腺癌, 其灵敏度为70%~90%, 特异性为68%~91%[6]。消化道腺癌的患者尤其是胰腺癌患者CA199水平升高, 而良性疾病患者的CA199水平常常在正常范围[7,8,9]。从表1也可以看出胰腺癌的糖尿病患病率是各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最高的达30%。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也已证实糖尿病是胰腺癌的正相关危险因素[10], 甚至有学者认为CA199是糖尿病引起胰腺组织受损的标记[11]。目前很多报道认为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浓度升高是恶性肿瘤的病因, 胰腺癌与糖尿病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12,13]。曾有报道称1991年—2007年中山医院确诊的胰腺癌患者, 在确诊前2年内诊断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达76.4%[14], 这些均说明了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密切关系。胰腺癌因其极低的5年生存率被称为“癌中之王”,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应当积极重视预防胰腺癌的发生。

消化道系统肿瘤 篇9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家属;心理干预;焦虑;抑郁;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62-02

消化道肿瘤确诊后,对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上的打击很大,留下巨大的心理创伤,间接会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目前,越来愈多的医护人员开始关注肿瘤患者家属的心理影响,希望通过护理干预,改善患者家属抑郁情绪和焦虑心理,缓解消化道肿瘤家庭的消极情绪。本研究通过对4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家属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采集2011年11月-2012年6月就诊于我院消化道肿瘤患者主要照顾家属40例,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妹。其中男性家属17例,女性家属23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5.5±6.5)岁。文化程度差异:未受教育2例,小学4例,初中9例,高中20例,大学5例。医疗费支付方式差异:自费17例,公费6例,医疗保险14例,商业保险3例。

1.2 护理干预措施

1.2.1 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患者消化道肿瘤病种差异,每天查房时间,向家属介绍该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影响因素,解除家属对于该病的畏惧心理,帮助家属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协助家属为患者制定全面的康复方案,每天作息时间规律,戒除不良生活嗜好。帮助家属为患者制定必要的饮食搭配,保证蛋白和维生素的日摄入量是促进疾病康复的关键。由于消化道肿瘤患者身体特殊,常常有不易吞咽或难以排便等症状,因此,需要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每天搭配必要的要素饮食,要素饮食不仅可以保证患者必须的营养元素,而且可以完全吸收,排泄的食物残渣较少,减少患者排便次数。

1.2.2 心理干预 注重医护人员与家属的有效沟通,不仅交流疾病的诊治常识,还应该向家属介绍一般消化道肿瘤患者常有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状况,让家属对于应对患者不良情绪有必要的心理准备。鼓励家属向医护人员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给予家属有效的宣泄方式,耐心解答家属提出的疑问,告知家属顾及患者的负面情绪,不要消极气馁,努力为家属提供最大的精神支持和帮助。

1.2.3 疾病预后教育 正面向家属介绍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解释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预后的影响,积极指导家属正确面对该病的死亡结局,最大程度降低家属的悲伤情绪,鼓励家属积极面对生活,帮助患者认识自身存在对周围亲人的价值和意义。

1.3 分析方法 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家属在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情况,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统计换算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SAS换算的分>50分,表明有焦虑心理存在,SDS换算的分>53分,提示有抑郁情緒存在。

1.4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完成。护理干预前后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家属抑郁、焦虑症状明显改善,SAS、SDS测评分数明显低于我国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消化道肿瘤发病因素多样,由于文化差异和专业知识的匮乏,确诊后患者及家属对病情的知情度较低,肿瘤预后一般较差,患者及家属背负重大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很难积极有效地参与治疗,配合医护人员的诊治方案。家属是保证患者积极参与治疗的关键因素,对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知识教育宣传,不仅可以普及必要的保健知识,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自信心,提高家属积极照顾患者的动力[1]。

确诊癌症后,家属往往不愿向患者解释病情的真实情况,自己负担全部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内心抑郁情绪和焦虑心理越来越重,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压抑情绪,为家属树立心理支柱,帮助家属与医护人员建立信任,可以大大提高家属的信心[2]。

消化道肿瘤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成为全世界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危险因素。因此,患者及家属对癌症的恐惧心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大负担。因此,入院前和治疗期间,针对死亡知识对家属进行全面的解释,提高家属的自我调节能力[3],不仅可以尽早解除家属的心理阴影,还可以帮助家属正确面对患者的预后,积极面对以后的生活,树立积极的生活观。

参考文献

[1] 任宁,吴中亮,傅菊芳.影响癌症患者主要照顾亲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58-860.

[2] 窦光茜,高磊.消化道肿瘤患者家属焦虑状况调查及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165-167.

消化道系统肿瘤 篇10

关键词:西妥昔单抗,消化系统肿瘤,联合化疗

在我国,西妥昔单抗已被批准应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近年来我们也已开始探索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我院于2009年8月-2013年5月共收治49名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笔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观察疗效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8月-2013年5月共收治49名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24~75岁。49例患者中,35例为结直肠癌,化疗3~12个周期;西妥昔单抗使用3~35次;11例患者为进展期胃癌,化疗1~3个周期;西妥昔单抗使用1~9次;食管癌、胆管细胞癌、食管胃结合部小细胞癌各1例,化疗1~13个周期;西妥昔单抗使用3~23次。

1.2 治疗方法

每周给予西妥昔单抗,首剂负荷量为400mg/m2,静脉滴注2h以上,维持量为250mg/m2,给予静脉滴注1h以上。联合化疗治疗方案:伊立替康为基础(IRI)、奥沙利铂为基础(OXA)、紫衫类为基础(TAX)、卡培他滨联合顺铂以及氟尿嘧啶单药(XP)。

1.3 不良反应以及疗效评定

患者进行化疗2~3个周期以后,结合RECIST标准来对疗效进行评价,计算疾病控制率(DC)和计算有效率(RR),其中计算有效率=[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CR+PR+病情稳定率(SD)]/总例数×100%。每隔8周对患者随访一次。对无病生存期(DFS)或者疾病进展时间(TTP)进行观察。结合CTCAE3.0标准来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分为0~4级,其中3级以上不良反应为重度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的数据都是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各数据间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截至2013年5月,本文所选患者的随访时间为0.9~15.1个月,平均8.3个月。49例患者中有1例失访,35例生存,13例死亡。5例随访超过1年且全部存活,11例正在接受治疗,13例病情无进展。

2.2 疗效

本文有37例患者可以进行疗效评价,见表1。

[n(%)]

34例MCRC患者中,29例可进行疗效评价,RR为24.1%,DC为75.9%;2例未进行疗效评价,但DEA显著下降。有症状的9例患者在治疗后,7例症状改善明显。23例已进展患者可进行TTP评价。采用二线治疗的患者中位TTP是19周,而采取三线及以上治疗的其中位TTP为10周。只有5例采用一线治疗,无法统计中位TTP。12例可以评价疗效的患者,RR为50.0%,DC为91.7%;13例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RIR-based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RR为7.7%。DC为61.5%。

11例AGC患者中,6例可进行疗效评价,其中1例采用二线治疗,仅采用大量癌性腹水来进行评价,治疗后检查腹腔未发现有转移结节,评价为CR,对其随访18周,疾病无进展。5例未进行疗效评价的患者中有1例采用无线治疗,其CA199下降了12倍,但由于出现4级骨髓抑制以及腹泻导致治疗终止,待不良反应缓解后减量用药,12周后疾病有进展。1例食管结合部小细胞癌患者由于发生4级骨髓抑制以及腹泻导致治疗终止,未对其进行疗效评价。

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下降、呕吐、恶心、皮疹,且多为轻度不良反应。具体见表2。

(n)

3 讨论

近年来,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已有初步发展,特别是在消化道肿瘤的应用方面,其安全性及疗效已得到试验证实。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49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疗效及其相关不良反应,发现CRC患者中有29例为可评价疗效者,其中有效率为24.1%,疾病控制率为75.9%;AGC中,6例可进行疗效评价,2例一线治疗者获得部分缓解,而二线治疗者中各有1例病情稳定和完全缓解,2例三线及以上治疗者病情进展。不良反应多为粒细胞下降、呕吐、恶心。因此,在CRC中,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有效且安全,其中一线治疗效果最佳,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黄雪珍,邹本燕.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57-158.

上一篇:信息化深化应用下一篇:审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