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倾向

2024-07-19

旅游倾向(精选三篇)

旅游倾向 篇1

关键词:蜜月旅游,旅游市场,旅游消费行为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在全国蜜月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文章选择深圳市作为主要的蜜月旅游消费倾向研究。2008年以来,深圳市的结婚登记率也呈现持续上升升的趋势。2008年为4万对,2011年为5万对。文章的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13个问题:12道单选,1道开放性题目。问卷主要分为3个部分,题目设置如下:第一部分是对蜜月旅游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统计的题目,涉及一些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包括性别特征、年龄特征、夫妻双方月平均月收入特征和学历特征四个调查项;第二部分是蜜月旅游消费决策偏好统计的题目,其中又包括消费倾向偏好(信息来源、蜜月旅游目的地选择、目的地类型选择等)和消费支出偏好(支出时间和花费等);第三部分是针对旅游6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消费偏好统计的题目。问卷发放的对象为深圳市的新婚夫妇或是即将结婚的夫妇。问卷主要通过网络问卷发放,分为3个途径:网址直接推广、QQ信息发布和微博信息发布。

二、深圳市蜜月旅游消费倾向

1. 消费偏好相关因素的分析。

本调查主要是针对深圳市新婚夫妇做了相关的调查,共回收212份有效问卷,填写者男性女性比例相同都是50%;结婚年龄主要集中在20-25岁间,具体样本信息如下:

2. 蜜月旅游消费决策偏好分析。

蜜月旅游消费决策中有66.07%是由女性主导决策的;信息来源的排序分别是:网络44.64%,亲朋好友17.86%,报刊杂志15.18%,旅行中介组织4.46%;蜜月旅游的方式:自助游占最高比例52.68%,半自助游居第二位占33.93%,而全权委托旅行社仅仅占3.57%。对出游目的地和类型的偏好如下所示:

3. 消费支出偏好。

在消费支出方面,新婚夫妇对于自己的蜜月旅游花费主要集中在5001-10000元上,占了比例的35.71%;而花在蜜月旅游上的时间集中在10天左右,占了39.29%,而排在第二位的是一周左右的时间,占了33.93%。

蜜月旅游六要素偏好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看六要素中蜜月旅游消费者重视因素的排序,二是六要素的花费排序。由图3可知,蜜月旅游消费者最注重的要素是游览和住宿,其次是餐饮和娱乐,最后是交通和购物。花费的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和交通。购物这一要素在重要性排序中处于末位,而花费的排序在六要素中位列第四。这一状况与女性决策为主导的蜜月旅游有较大关联,蜜月旅游商品开发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实证研究结论及建议

1. 深圳蜜月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1)蜜月旅游消费较高。

根据针对深圳市蜜月旅游消费者做的蜜月旅游消费倾向调查问卷,经过数据的整理和总结,对于蜜月旅游消费一般有以下特点。一是蜜月旅游时间长:数据表明,有39.29%的蜜月消费者花费在蜜月旅游上的时间是10天左右,远高于一般出游。二是蜜月旅游消费能力强。一半蜜月旅游者消费万元以上%,远超一般旅游者780元的平均旅游消费。从实证研究数据中显示出,大部分的蜜月旅游消费比一般旅游消费高出好几部甚至是高出10几倍的价格来进行此项消费活动。不管蜜月旅游的花费高、时间长、距离远,消费者总因为想留下美好难忘的记忆很多时候都会忽视价格的高低。由价格跟消费者的花费水平可见,蜜月旅游产品属于高端产品,参加蜜月旅游的消费者愿意花费较高的价格去换取大部人一生一次的难忘回忆。

(2)国外海滨度假地的浪漫回忆成为蜜月旅游消费主题。

在出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倾向出境游的比重高达72.33%,倾向出国游的占54.47%。深圳蜜月旅游消费者更喜欢出国游玩,并且蜜月旅游消费者更忠于海滨度假、自然风光类型的目的地:有48.21%和22.32%的蜜月旅游消费者倾向于海滨度假和自然风光类型的目的地。实证研究数据中蜜月旅游消费者对蜜月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的排列顺序是:海滨度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城镇风光、特殊旅游项目(服务)和名胜古迹。这与蜜月旅游消费决策中有66.07%是由女性主导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蜜月旅游消费者对于景区门票、路线安排已经没有像一般的旅游活动消费者那么重视了,他们更注重的是休闲浪漫、风情独特的二人世界。并且从消费者的正常心理来说,他们首选的蜜月旅游模式更多倾向于享受舒适,体验浪漫,身心放松和伴侣独处的海滨度假式旅游。

(3)蜜月旅游消费者重视游览和住宿,且消费的主动权需求增加。

蜜月旅游消费者最看重游览和住宿两个因素,并且旅游消费总支出排在前两位的也为游览和住宿。同时购物也不容忽视,仅次于游览和住宿。此外,因为蜜月旅游的特殊性,人们会因为其私密性跟自由性更倾向于选择自助游从而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有52.68%的比例是在蜜月旅游的时候选择自助游。

(4)网络信息为蜜月旅游消费者信息来源主要渠道。

实证统计数据对于蜜月旅游目的地信息的主要来源排序为,网络44.64%,亲朋好友17.86%,报刊杂志15.18%,旅行中介组织4.46%。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们使用网络意识的提高,网络是蜜月旅游信息的主要了解途径,其次是亲朋好友和报刊杂志,最后是旅游中间组织。可见,消费者的口碑很重要。

2. 蜜月旅游的发展建议

(1)相关产业加强合作,完善蜜月产业链。

蜜月旅游消费者对于蜜月旅游产品的高要求,决定了蜜月旅游不能只靠一个旅游企业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相应的蜜月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饭店、景区景点等,都应该加强合作,树立大的旅游观念,协调各方利益,相互支持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为蜜月旅游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增强蜜月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做大蜜月旅游市场。

(2)加大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

有效的宣传可以促进蜜月旅游产品的销售。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并且要注重发展、应用科技手段,运用互联网的通畅、快捷、方便特点,将蜜月旅游产品更好更快的推广到需求者面前,提高需求者的接受能力,对蜜月旅游产品信息的接收能力,加大宣传能够对蜜月旅游需求者更好的意识到自己所要的旅游产品,同时也促进旅游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

(3)针对蜜月旅游特点,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

随着“80后”、“90后”逐渐的成为蜜月旅游消费的主体,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特殊的个性特征,这一代人大部分都喜欢新颖、多变、刺激的生活,喜欢与众不同、品质高的产品,同时追求时尚、崇尚自由、注重享受与情趣。对于处于萌芽状态的蜜月旅游消费,产品开发还不充分,应予以充分开发。

(4)重视蜜月旅游消费过程的评估。

对于蜜月旅游这种服务产品而言感知非常重要,可以说蜜月旅游者是通过感知来评判和选购旅游产品的,因此重视与潜在或现实蜜月旅游者的信息沟通,重视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可以使蜜月旅游产品更贴近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便于企业设计出更好的旅游产品。其次,建立相关的资料数据库,且与蜜月旅游者进行后续的交流和沟通,注重信息的反馈,也有助于企业总结经验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高质量的服务离不开良好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当然也是吸引消费者成为回头客或提升口碑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蜜月旅游较一般旅游活动具有时间长、消费高的特点。从消费能力来看,蜜月旅游消费者对蜜月旅游产品价格的敏感度远低于传统的旅游产品,因此蜜月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高端享受性的特点。并且蜜月旅游的消费者愿意花费较高的价格去换取大部人一生一次的难忘回忆,这种特殊的回忆和体验为蜜月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基于以上两点,高价位、高质量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是蜜月旅游市场产品开发的思路。但同时也应注意,消费者的经济承受力是有差异的。虽然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居国内前列,但是对于处在适婚年龄的人群而言,大城市带来高收入的同时也意味着高房价和高消费,因此即使在有能力消费蜜月旅游产品的旅游者当中,其消费实力也有差异。因此,要辩证的看待蜜月旅游消费属高端产品这一特点,在走高端路线的同时也应注意大量的蜜月旅游潜在消费者对低价位、高体验、有特色的产品是有较大实际需求的。

参考文献

[1]程小敏,厉新权.蜜月旅游的特点[J].中国旅游报,2004-11-08:05.

[2]袁丽珍.我国婚礼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9):9.

[3]杨丽萍.我国消费者旅游消费的实证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2005,(21):42.

[4]陈静.蜜月旅游之商机无限[J].中国旅游报.2005-01-24.

旅游倾向 篇2

论酒店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倾向的影响

摘 要:在旅游院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旅游专业人才的同时,酒店行业依旧存在人才不足、低进入的现象。本文从酒店实习角度出发,探讨这种人才隐性流失的问题,实证研究酒店实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倾向的影响。结果证明,实习生对实习酒店的工作报酬、领导水平和培训机会方面的主观评价显著影响其对酒店行业发展的预期和在酒店行业的择业倾向,实习生对酒店行业发展的预期不仅影响到其在实习酒店留职的倾向,也影响到其他酒店求职的意向。研究说明,实习酒店在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此,文章最后为酒店的实习管理提供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酒店实习;旅游管理;择业倾向酒店实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计划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其中,到酒店实习是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选择,这一方面是由于酒店对于实习生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是酒店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酒店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数量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旅游涉外酒店(含星级酒店和未评星级酒店)从1978年的23家增加到2年的1481家,其中星级酒店从最初的几十家发展到2年629家,27年又翻番增长到13558家。数量上的急剧增长导致了对人员的大量需求,酒店直接从业人员从1989年的37.6万人(包括星级酒店和未评星级酒店)到27年已超过16万人(只含星级酒店)。同时,酒店数量的激增也加剧了酒店业的竞争,降低成本成为酒店企业的首要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之前已接受了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经过短期培训就能顶岗操作,据中国旅游酒店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旅游院校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时间超过半年的院校占56.7%,实习时间在3至6个月的占32.8%[1]。

实习生较长的实习期、较低的实习报酬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酒店明显的淡旺季区分,使酒店可以按照淡季员工需求量配置人力资源,旺季用实习生动态补充,从而避免旺季人手不够、淡季人浮于事,达到用工灵活、降低成本的目的,因而具有高度积极性。当前,我国酒店在人力资源配置中普遍存在使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现象,据调查,一些酒店雇佣实习生多达总工作人员的25%[2]。同时,酒店对于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到酒店实习成为他们自愿的选择。富丽堂皇的酒店环境,优雅的待人接物方式,广泛接触各阶层人物的机会等等,使学生对酒店工作满怀憧憬和向往。通过酒店实习,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锻炼自身职业素质,熟悉酒店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掌握酒店服务的技能和技巧,这是多数酒店实习生出发前的心态。当然,选择酒店也有更为现实的原因:完成学业、挣点工资或通过实习了解和实现就业。作为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是提升和检验学生实际能力的一种途径。目前,各旅游院校都将实习纳入成绩考核,有些专科院系的实习课时已经超过了整个教学课时的3%,每个学生要想毕业,都需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实习任务。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就业压力日益增加,曾作为理论知识实践的实习行为,正逐步同就业挂钩,演变成预就业。学生把实习作为就业前的热身,真切希望曾经的实习经历能够让自己毕业时顺利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中国旅游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

1999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在校生(特指旅游专业学生)4.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含大专和本科).83万人,占16.9%。到26年,全国旅游院校在校学生总计有

73.5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为36.1万人,占49.1%。16年时间,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15倍,而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增幅尤为明显,达到43.5倍。从数字上看,似乎中国的旅游院校为旅游企业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高中国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但事实并非如此。种种调查显示,更多精彩文章请您关注

尽管近年来酒店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在上升,但与我国旅游业的地位和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以开元酒店集团为例,从员工的学历构成来看,高中职高中专的学历人数最多,占有效总数的61.4%,其次为初中以下学历的员工,占216%,大专及以上的员工只有18%[3]。尽管开元集团的人力资源制度有一定的学历导向型倾向,大专以上员工人数已经在同行中占据较高的位置,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目前酒店员工学历较低的现象。

正如中国旅游报社社长肖潜辉所说,由于缺乏统计数据,我不知道1年来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提高了多少,但有的大学,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大约7%改了行。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大学生的流动和改行本属正常,不动反而失常。对一个行业而言,大学生和人才一段时间流出多,一段时间流出少,一段时间趋于平衡,都是正常的,这是市场规律在人才供求中产生作用。但引起我注意的是,可能在一个连续和不短的时间内,旅游业中的大学生一直是-出超.。[4]以上海某高校旅游系毕业生为例,毕业分配到酒店后,第一年的流失率高达5%,其后二年的流失率为8%;五年后,只有少数几个人仍留在酒店工作[5]。

一方面是各级各类旅游院校培养了大量旅游专业学生,每年以两位数的涨幅激增;另一方面是酒店企业人才不足的呼声日益高涨,旅游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仍然偏低。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错?有学者说是人才供需错位[6],旅游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中不少人或在择业时转行,或到旅游企业后不久因升迁无望或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等原因再纷纷流出旅游业;有学者说是酒店业低进入率高流失率导致[7],旅游专业的高校生到酒店就业的比率逐年下降,且招进来的旅游专业大学生流失严重,两年以后仍然留在酒店工作的不到2%。他们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如果真是供需错位,就不会出现酒店企业对各旅游院校实习生的争抢,对实习生的大量利用说明了旅游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符合酒店需求的;而对于低进入率高流失率的分析看到的只是结果而非原因。已有大量学者对旅游企业员工高流失率的原因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低进入率现象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为什么许多旅游院校的专业学生在择业时就转行?为什么旅游高等院校学生到酒店就业的比率逐年下降?如果说高等院校学生进入酒店后的高流失率是明明白白的流失,那么学生在择业时就发生的转行则是隐性的流失,这个数字也许更大更惊人。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一个过程和细节,就是实习对学生择业的影响。从学校到就业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经历了实习,到酒店实习是其中的主体。为什么一些学生满怀憧憬地到酒店实习后就不再对酒店行业抱有希望?实习到底对学生产生了什么影响?什么因素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他的择业?基于此,有必要实证研究酒店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择业倾向的影响.3.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证明,处在职业探索后期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对实习酒店及酒店行业发展前景的评价会对其未来职业选择产生显著影响。站在实习生立场,是继续留在实习酒店还是到其他酒店求职或者完全跳出酒店行业,它是学生在主体需求动机、自身条件制约下,从行业前景、职业声望、地位、经济报酬、劳动强度、晋升机会以及自身才能、兴趣、成就感等主客观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做出的选择。在客观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一些人口特征。研究发现,实习生的性别、年龄、学历、实习职位和实习期对其行业发展预期和在实习酒店的留职意向具有显著影响。

在选拔和安置实习生时,应考虑客观实际,不同性别、年龄和学历的实习生要区别对待,如在实习职位和岗位安排上做出灵活调整,奖励、提升或者轮岗。实习期是显著影响因素,虽然不足1个月的实习生对行业发展最乐观也最倾向于留在实习酒店,但并不是要倡导缩短实习期,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可能就是实习时间过短,学生对酒店及酒店行业的了解不全面,对酒店的新鲜感尚未消退的缘故。实习期过短只能让实习流于形式,成为参观而非实际锻炼。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为何实习半年之后,学生对酒店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这不是某方面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与酒店对待实习生的方式态度以及实习生对酒店的主观评价存在着紧密

联系。从主观方面看,实习生对实习酒店的主观评价,包括工作报酬、领导水平、培训机会等,是影响实习生职业评价和择业倾向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工作报酬,它不是单纯的外在物质报酬,如薪酬、福利,还包括更多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报酬,如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专长发挥、个人兴趣等,它是影响实习生的行业发展预期、实习酒店留职意向和到其他酒店求职意向的最主要因素。虽然实习生普遍对酒店发放的薪酬不太满意,这主要是由于酒店给予实习生的工资待遇确有不合理之处,与酒店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现象过于明显,而实习生对薪酬福利的期望远远高于酒店所愿意给出的价位;但更重要的是,不少实习生尤其是本科生,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管理型人才,不愿从基层做起,而酒店常常把他们安排在某一具体的操作岗位上,很少有轮岗锻炼机会,使他们原有的系统学习和掌握酒店服务流程和技巧的想法化为泡影。单调重复乏味的工作让实习生感受不到来自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更觉得自己的所学所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依据本姆(Bem)和德西(Deci)提出的自我感知理论[9],在外在报酬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寻找工作内在的激励,求得心理平衡,但内在报酬的缺失,使实习生找不到继续从事此工作的理由,产生更多消极负面情绪,影响其行业发展预期和择业倾向。

其次是领导水平,这包括上级给予及时的赞赏、帮助和指导以及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等等,它对实习生的行业发展预期和到其他酒店求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实习生毕竟还是学生,需要上级给予及时的赞赏和鼓励,而不是动辄进行惩罚和责骂,刚刚踏入社会的他们,对酒店的工作充满好奇和惶恐,需要得到上级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短期培训后令其独当一面,任其自生自灭;而应在赋予他们责任的同时,也应给予相应的权力,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实习生是酒店的新员工,对外,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将影响到顾客对他本人及所在酒店的评价;对内,他们也是管理者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毕业后实习生的另一只脚能不能跨入酒店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习酒店的领导水平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再次,是关于培训机会。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实习生普遍期望酒店提供培训,但研究却证明,酒店提供的培训机会越多,实习生的行业发展预期越悲观。通过访谈发现,一些酒店针对实习生进行的培训,类似于大锅饭,企业文化培训姑且不谈,还有涉及技能的培训;但不管实习生来自中专、职高,还是大专或本科,也不管实习生是分配到客房、前厅或者餐饮,都集中到一起从ABC开始教,因此期望从培训中得到提高的本科实习生逐渐丧失了参加培训的兴趣;而一些酒店进行的培训完全停留于形式,只是为了凑数和应付上级管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对于一些希望成为管理人员的实习生,单调重复的操作性培训让其看不到晋升和发展的希望。所以最终出现了悖论,实习生急切盼望培训,但结果是培训越多越让人悲观。

最后,行业发展预期对择业倾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不仅影响到实习生在实习酒店的留职意向,而且影响到他们实习完成后到其他酒店求职的意向,也就是酒店行业发展预期影响他们在酒店行业从业的倾向。而实习生对酒店行业发展的预期受到对实习酒店主观评价的影响,也就是说,实习酒店在工作报酬、领导水平、培训机会方面的行为影响到实习生对酒店行业发展的评价,进而影响到他们在酒店行业的择业倾向。这是一个关键的结论,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实习后就跳出了这个行业,实习酒店在低进入率的产生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所以,酒店人才危机的出现,有员工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专业思想教育不够的因素,还有社会的影响,但主要问题还在酒店用人本身的因素。

4.对酒店实习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酒店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有重要影响,实习酒店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要增加实习生在业内的择业可能性,减少旅游院校培养人才的隐性流失,提升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促进我国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酒店企业就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抛弃短视的偏见。根据研究结果,我们为酒店实习管理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

考。

第一,发放合理薪酬,实行学历津贴制。经济利益作为一种激励因素永远不可忽视,实习生实习期间承担着和正式员工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报酬或报酬过低,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酒店应支付合理的薪酬。同时为体现对学生多年教育投资的回报,体现酒店对高素质人才的重视,激励现有员工不断进取,酒店可根据实习生不同的学历给予一定的津贴,避免一刀切。

第二,重视内在报酬,使实习生感受来自酒店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结合实习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可将其安置到适宜的岗位,而不只是作为简单劳动力;在酒店能够接受的时间周期里,为实习生创造在不同部门轮岗的机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尽可能多的实践运用,让学生在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成熟;对实习生的绩效进行及时考核和反馈,根据绩效予以适当提升和奖励,这是对其工作最好的肯定和激励。

第三,创造良好实习环境,关心和帮助实习生。关心实习生的工作和生活,把情感和制度结合起来,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稍带人情味,尽量让他们多吃糖,少挨鞭子,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在工作不顺利或出差错时不要简单以罚款处置,要增强实习生对服务工作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选择优秀的员工做实习指导教师,给予及时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实践知识;工作量安排应循序渐进,不能一步到位;加深员工和实习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帮助其逐步适应酒店的管理。

第四,因人因岗提供针对性培训。制定系统的实习项目计划,针对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实施培训,避免形式主义;将操作性与管理性培训结合,提高实习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满足其职业发展要求,系统了解酒店管理职能;课堂培训、观察培训、模仿学习、在职训练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提高培训效果。

总之,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有深厚发展的潜力,是酒店人力资本的重要储备。他们在酒店就职与否,不仅关系到酒店企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酒店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着手吸引和留住其中的优秀者,防止流失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是我国酒店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也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何建民.饭店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与解决方案[J].饭店现代化, 25(3): 29-35.[2]和文征,张启.酒店雇佣实习生问题及培训[J].现代企业, 26(4): 43-44.[3]俞聪.饭店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6.[4]肖潜辉.从大学生流出旅游业谈起[J].旅游学刊, 24(4): 6.[5]邹益民,陈业玮,缪江平.饭店企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现象的分析和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2(12): 44-46.[6]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 24(7): 22-27.[7]刘艳华.透视旅游专业大学生供需错位现象-兼论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改革[J].旅游学刊, 25(sl): 121-

125.[8]SuperD E.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M] Brown D, Brooks L.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

旅游倾向 篇3

一、当代佛教在商丘地区发展的民俗化倾向

所谓民俗化, 是指一种事物融入当地民间日常的生产生活、群体活动、会集节庆、礼仪观念等某一或诸多方面, 并具有了普及性、延续性和民间创造性 (1) 。以此来验证当代佛教文化在商丘的发展衍进, 民俗化的倾向是较为明显的。

1. 节俗化。

这主要体现在庙会活动上。如民权白云寺庙会、睢阳区阏伯台庙会等。以阏伯台庙会为例。阏伯台庙会是目前商丘最为盛大的庙会。从每年大年初一到十五, 半个月的时间, 方圆五百里远至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的香客纷至沓来, 多至每天十万人以上。

2. 市集化。

以“小南海”为例, 地处睢阳区古城南关, 目前有张巡祠、八关斋等佛寺群, 加之南城湖围绕, 风景优美, 已经发展为一个集宗教活动、旅游休闲、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特色功能区。再如阏伯台庙会, 庙会活动也由最初的礼佛进香演变成以进香拜神为核心的民间游乐集会活动。“台会上, 各地的地方戏、曲艺、杂技、魔术及高跷、鬼会、竹马、旱船、肘歌、花棍、独杆轿、拉秦桧、武术、龙灯等等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琳琅满目, 令人目不暇接……庙会之上还有人另辟场地斗鸡、斗狗、斗羊、斗蟋蟀, 或进行赛牛和逮猪比赛, 非常热闹有趣。” (2)

3. 佛教活动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生活。

以商丘观音寺为例, 观音寺始建于明、清, 2005年少林寺弟子延洁法师筹募措资金在今商丘市梁园区择址重修, 占地面积8亩, 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 每日前来拜佛者数百人, 逢初一、十五, 人数高达2000余人, 观音寺不仅讲经诵法, 而且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业务, 素餐馆、茶楼等在商丘较为闻名, 同时仿效少林寺开办武术训练班, 成为商丘颇具特色的武术教育基地。

4. 已经初步形成一条佛教产业链。

一方面是佛教寺庙积极兴办第三产业, 另一方面, 商丘民间企业也涉足佛教器物、佛教旅游产品、文化艺术品等方面的生产和销售, 已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链条。

二、佛教民俗化对商丘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价值

商丘交通便利, 既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十字路口”, 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商丘加速城市发展的既定方针。抓住有利时机, 充分开发商丘本地的佛教旅游资源, 进一步完善商丘旅游产业类型, 也是商丘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内容之一。

一般而言, 我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社会景观资源三种类型。由于商丘地处平原, 自古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繁盛, 早已不存在多少原始自然景观, 大部分佛教寺庙乡居市处, 闹中取静, 因此开发商丘佛教寺庙的旅游资源, 应该将重点放在其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的设计、完善与开发上, 瞄准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需求, 分众设计, 精准服务。

从游客的旅游需求上来看, 大率而言, 可以分作观光欣赏游、探奇历险游、休闲娱乐游、生活体验游、文化求知游、餐饮购物游、医疗养生游、祈神还愿游等。这些旅游需求, 虽各有侧重, 但在旅游实践中又相互叠合, 相互伴生, 如祈神还愿游往往还伴随着观光欣赏游、医疗养生游、文化求知游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旅游服务产品时要做到统筹兼顾, 系统安排, 相互补充。

商丘佛教的世俗化程度较深, 为我们设计相关旅游产品提供了较为开放的空间。一般而言, 以清修为主的非世俗化寺庙往往只能为香客的祈神还愿提供服务, 除此之外的伴生旅游则付阙如。而商丘佛教世俗化的发展, 则除了在祈神还愿等传统旅游项目外, 还可以在餐饮、养生、佛教生活体验、佛教文化与艺术欣赏、佛教武术教育以及佛教民俗活动等方面为旅游项目的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三、商丘佛教旅游的开发策略

目前商丘佛教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只有一条以佛寺观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线路, 内容较少, 形式单一, 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我们认为, 商丘佛教旅游开发应充分利用目前佛教世俗化的形势, 在认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开发。

1. 发掘有关民间传说, 建设佛教主题公园, 既为影视节目拍摄提供场景, 同时可以开展体验游、影视游。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功引入主题公园这种旅游产品形式, 目前国内主题公园的形式、内容多样, 功能不一, 既有单纯的民俗观光旅游, 也有像杭州、无锡的“宋城”、“水浒寨”以及浙江横店那样的集影视拍摄和游客观光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商丘不乏进行佛教主题公园开发的资源。比如位于商丘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的白云寺, 毗邻吴屯水库, 景色奇异瑰丽, 占地450亩, 有山门、钟鼓楼、五大佛殿、藏经楼及东西五大廊房等千余间。白云寺相传为清顺治帝出家之处, 留下许多故事以及墨宝、器物。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公园建设, 将其建设成为影视基地以及佛教生活体验和养生休闲旅游基地, 应当具有可行性。

2. 在有关宗教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佛教节庆活动开发。

通过开展和举办佛教节庆活动, 带动佛教旅游, 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双赢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提高佛教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声誉, 增强吸引力, 另一方面也能获得很好的社会收益。

商丘进行佛教节庆游的开发是有一定基础的, 阏伯台、观音寺、小南海等佛寺的庙会都已有相当群众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开发, 只要论证合理、宣传到位, 是不难形成规模的。

3. 携手广电传媒, 通过多种形式发掘商丘传统饮食文化, 进行佛教餐饮食品开发。

商丘历史悠久, 传统文化积淀丰厚, 饮食文化即是其一。梁园观音寺的茶点、餐饮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携手媒体, 通过真人秀、佛教饮食大赛等形式, 把商丘佛教素食与健康饮食、绿色饮食理念相结合, 同时在佛韵悠长且环境优雅的地方修建一批古朴雅致的餐饮建筑, 将商丘本地以芝麻面点、贾寨豆腐、惠楼山药等地方著名食品为代表的素食餐饮文化融入佛光水色, 应当能使游览更增添别样魅力。

4. 整理传统文化中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资料, 结合商丘本地传统健康生活习惯, 进行佛教生活体验与养生保健旅游开发。

商丘是长寿之乡, 柘城沙土李村是全国有名的“长寿村”, 在养生保健方面, 商丘许多的佛教寺院也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和经验。许多寺庙地处乡间, 依林傍水, 空气清新, 景色秀丽, 是修身养生的很好去处。商丘也是武术之乡, 习武之风很盛, 也可以将佛学修行、武术气功、中医养生理论等交汇熔合, 推出一批饱含禅宗韵味的旅游项目, 对各类游客, 特别是中老年和高端游客富有吸引力。

5. 将佛寺游览与商丘民间健康的传统民俗娱乐项目相结合, 推出一批参与性强、内容积极向上、充满地方民俗特色的休闲娱乐旅游活动。

“娱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 细分起来, 可以分为休闲愉悦、审美陶冶、净化提升、宣泄释放、窥视探奇、比附体验等六种功能类型。娱乐具有群体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5) 佛寺佛仪本身就充满了艺术性和观赏性, 佛寺建筑、佛教音乐、寺庙传说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如果把佛教仪节与商丘传统的民俗体育、民俗娱乐活动有效结合起来, 既具有民间的趣味性和原生态, 又具有禅风禅韵浸润其中, 让游客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佛法禅意有所领悟, 应当可以极大提升休闲娱乐游的品味。

四、结语

“从本质上讲, 佛教文化本身具有非商业化的特征。” (6) 在进行佛教旅游开发活动的同时, 也要注意传统佛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不能让让佛学的青烟与梵呗淹没在锱铢叮当之中。佛教寺院作为一个宗教场所, 区别于其他普通建筑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它本身所固有的宗教神圣性。 (7) 失去其神圣性的宗教寺院的就像一具没灵魂的空壳, 也必将慢慢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反过来, 也使佛教旅游丧失根基, 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①钟敬文.《民俗文化学》[M], 北京:中华书局, 1996.9, 6页.

②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2271.htm.

③张群、黄定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重塑[J].商业时代.2006 (35) :83-84.

④杨辉.陈炜.贵州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沧桑.2008 (4) :68-69.

⑤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772.htm

⑥孙丰念.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117-11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旅游倾向】相关文章:

文学倾向05-02

审美倾向05-15

设计倾向07-09

艺术倾向07-19

动机倾向07-20

心理倾向07-25

研究倾向08-10

抑郁倾向08-19

离职倾向09-13

倾向性04-11

上一篇:《养花》下一篇:国家残留监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