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电子档案管理

2024-07-24

当代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精选十篇)

当代高校电子档案管理 篇1

关键词:当代,电子,图书管理,研究,发展,趋势,探析

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 带给现代人一种新的图书形式——电子图书, 它能够根据手指和声音的命令, 显示出高分辨率的图象、画面和文本;通过电子图书, 能够实现对于网络上的任意文件进行访问的效果, 实现对于纸质图书的宣传和促销作用。电子图书对于纸质图书是一种补充, 它的出现, 是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出版载体的延伸和拓展, 因而, 从某种意义上讲, 电子图书的问世,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 电子图书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性。当前, 满足网上用户对于电子图书的需要性的有效措施是利用出版社内容资源和互联网技术, 实现对于资源的多次利用, 进而开拓全新的互联网应用领域, 激活电子图书市场, 实现电子图书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传统的图书运营管理模式, 并不能够适用于电子图书管理当中来,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图书行业, 不同于传统的图书行业, 它出现了新的特点, 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机制相配套, 以实现图书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当前, 电子图书管理的最大问题, 是有效供给不足, 电子图书产业链缺乏中间力量, 并且, 电信运营商、图书发行者、图书出版者、图书创作者, 都在寻找相应的、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新的出版形态, 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这个问题, 最为有效的解决方式, 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资源自由利用。可以让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资本的信息集成服务商, 综合协调相关服务商、书店、信息技术产业、出版集团之间的利益, 搭建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电子图书资源共享平台, 以帮助读者找到其所需要的图书、出版社销售和宣传图书 (1) — (3) 。

一、电子图书发展沿革及研究

(一) 电子图书相关概念介绍

电子图书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 将一定的影像、声音、图片、文字等, 以磁、电、光为介质, 通过数码方式记录而成的, 它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完成相应的信息传输、复制、读取。总之, 电子图书是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信息载体, 它对于人们知识的获取方式, 产生出了重要的影响, 其在功能方面, 主要体现在对于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方面实现人们知识信息获取的目的。电子图书能够实现集检索、娱乐、教育于一体的对功能性信息传播服务, 极大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

(二) 国内外电子图书发展

电子图书在国外发展较早, 《骑弹飞行》是世界上第一本只发行电子图书, 而不发行纸质图书的小说, 它创造了诸多的奇迹, 不仅帮助小说创作者实现了作品大卖, 而且促使电子图书出版社、网上书店等网络主体, 更加关注图书进入互联网的良好前景。

我国电子图书市场起步较晚, 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促使电子图书获得了新的发展生机。但我国目前的电子图书资源开发, 仍然停留在图书信息的发布、网络信息的宣传等前表面阶段, 很少真正的做到将纸质图书信息投放到网络平台上, 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当前的电子图书, 仍然以网页性质居多, 信息更新速度慢, 而关于电子商务和网上出版就更少。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已经有相关的合作单位介入到了电子图书资源的开发当中, 例如方正电子公司, 已经于全国四百多家出版单位合作, 拿出了近万余种电子图书, 但是, 这个数字仍然不能够满足我国持续增长的读者需要, 电子图书市场的供需矛盾形势, 仍然不容乐观。

(三) 电子图书研究评述

自97年开始, 我国就有相关学者对于电子图书作出了研究和论证。先后依次有黄少卿 (1997) 、倪波, 叶敢 (1997) 、聂振宁 (2000) 、李正刚 (2000) 、谢艳群 (2000) 、黄大卫 (2000) 、王志刚 (2000) 等学者给予了自己的论断, 为我国的电子图书发展, 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对于网络信息时代环境下的电子图书发展, 王志刚指出:必须从整体性和战略高度的角度, 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我国出版业的电子商务, 要由系统性的网站运营实现, 而由中国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所引导的中国电子图书网络资源库, 可以实现我国科技类的电子图书搜索方式的高效化、快捷化。

电子图书的发展, 要充分借鉴和吸收传统纸质图书的优势, 推出质量上乘、内容新颖丰富的电子读物, 以供读者自由浏览。规范电子图书出版社的基本构成要素, 实现统一划归管理:电子图书出版社要包括基本的出版社概况、网站服务等, 主要是以书目的查询、在线阅读、读者信箱、销量排行、在线投稿为主。而具备一定资格的网站, 可以设定友情链接, 推出与本网站相关的同类网站搜索引擎 (4) — (7) 。

二、当代电子图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电子图书的市场需求分析

据我国互联网网络中心所发布的资料显示, 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了千万, 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而目前的电子图书消费市场尚在成型阶段, 想要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电子图书出版系统, 并拥有足够的市场份额, 仍然需要五年左右的缓慢成长和适应期, 才能够获得相对丰厚的市场回报率。

互联网时代的兴起, 使得出版物市场中的消费者出现了重组和重新分化的趋势。互联网技术, 不仅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的丰富多样化, 同时使得人们的行为、价值观、信仰、思维模式, 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新一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正在互联网时代兴起。

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 成了网络的主力军, 他们的特点主要包括:年龄趋势偏低;拥有较高的素质;收入水平较高;对于新兴的网络事物, 有着较高的兴趣;对于互联网的应用, 有着较强的好奇心, 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基于这样的分析, 不难发现, 他们对于电子图书会比其他的群体, 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心理, 并且对于电子图书的需求, 也更加的具有个性化的选择, 例如, 对于图书的需要, 在能够满足最为基本的阅读动机的基础上, 也更为注重对于品质的需求;在进行图书选择的过程中, 会更加注重信誉度、态度、质量、内容、装帧设计的高层次性需要;他们会更加趋向于情感、精神方面的追求, 力求得到不同的关于生活的理解及不同的价值取向。

总之, 电子图书目前所拥有的网络平台, 并不能够真正的满足用户的上网需求, 有效供给不足。随着我国出版业的发展, 电子图书的社会需求性正在逐步扩展, 电子图书的社会价值也在逐步提升, 电子图书的潜在消费者, 正在以新的欣赏品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 衡定着未来的互联网市场。

(二) 电子图书的市场供求矛盾分析

据我国互联网信息统计中心所发布的数字, 我国互联网用户在最近一年内, 有超过半数的用户是通过网上渠道购书的, 网上支付行为也在消费支付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由此可以看出, 电子图书正在成为广大书籍爱好者的新选择, 因而, 电子图书市场具有广阔的消费前景。而与电子图书消费相对应的网上支付行为的规范和有序化:网上支付方式多样化, 电子商务渠道较为有安全保证, 网上支付更为的便捷和快速, 上网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消费, 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互联网技术和市场成熟的主要标志, 从而为我国的电子图书市场的良好发展, 提供了外围环境。

我国电子图书市场运营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所蕴含的真正潜力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因而, 并不能够真正的满足日益扩展的消费群体需求。当下的互联网时代, 网上购书人数逐渐增多, 而从事电子图书出版的主体并没有相应增加, 导致电子图书的供给矛盾越来越大, 因而, 必须解决电子图书的互联网供给矛盾, 才能够满足用户对于电子图书的需要, 促进我国互联网模式下的电子图书市场快速成长。

我国电子图书市场的不如国外活跃, 主要的原因是网民购书需求增长, 而网络图书出版主体资源整合不力, 使得图书的有效供给不足, 是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源。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 当前, 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 已经增加到十个小时以上, 表明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而这一现象尤其集中在拥有高中以上教育背景下的年轻群体中。随着宽带的接入和PC的普及,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群体成为互联网用户, 他们的加入, 必然推动我国电子图书需求量的增长, 同时, 由于现行的互联网平台中电子图书资源不足, 导致了电子图书的供需矛盾增长。相关资料显示, 全国仅有不到百分之八十的出版单位, 将其所出版的图书资源放到网络平台当中, 并且, 这其中, 仍有多数出版单位尚未将其所拥有版权的全部图书资源放到互联网图书平台中, 使得电子图书的资源量与纸质图书的资源量并不匹配 (8) (9) 。

只有大量积累电子图书资源, 获得更多的电子版权, 才能够有效的把握电子图书的出版主动权。传统的出版社, 都有内容丰富、编辑队伍素质高、图书信息资源充足的优势, 因而, 实现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同步开发, 传统的图书出版单位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具体表现在:一是, 传统的图书出版社拥有版权;二是, 传统的出版社能够较好的把握文化价值观;三是, 传统的出版单位能够更加容易的把握操作程序。传统的出版社, 有着较长时间的书目准备, 是图书资源实现数字化的必然准备和基础, 而出版是文化的出版, 电子图书只是纸质图书的载体变化, 因而, 实现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互补发展, 是推动我国图书出版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

三、电子图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 检索方式的智能化

电子图书是基于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的认知渠道。提到电子图书, 人们所形成的认识, 就是高速、快捷、制作成本低廉、复制快, 并且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 因而, 相较于传统的纸质图书资源, 电子图书更应该发挥其所独具的优势, 以增加其潜在的用户。

电子图书, 是个人在网络上获得其所感兴趣的所有信息资源, 它根据所设定的分类方式, 进行数据的储存, 而后, 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 筛选出其所需要的一系列信息资源。我国互联网引入搜索引擎之后, 各大网站均推出了相应的搜索引擎服务, 并且成为各大网站的必备技术。电子图书市场的开拓, 有赖于发挥其所独具的高速化、便捷化信息技术检索服务功能, 并且, 随着技术的发展, 检索的智能化, 也已经成为了可能。依据新兴的科学技术, 人们可以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获取方式的多样化, 真正发挥电子图书的作用。

(二) 服务种类趋向于细化

网络尽管能够为人们提供许多的信息资源, 但却由于信息的过度泛滥化, 而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大阻碍因素, 因而, 电子图书的发展趋势, 是细化的。所谓的细化, 就是以用户需要为导向, 将所掌握的电子图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本着客户先行的原则, 实现标准化的图书资源管理。

电子图书服务种类趋向于细化, 并不是单单的基于一类或者是某类特定的用户需要而定的, 而是根据多种群体性用户的共同需要, 进行相应的资源划分, 完成标准化的模块的拼接, 进而, 形成具有一定管理体系的服务模式。

(三)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更为广泛

在电子图书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将会更加注重为用户提供人文关怀服务。互联网的广泛用户, 大多是纸质图书出版社的潜在用户, 做好这一部分客户资源的开发和维护, 能够为未来的电子图书市场发展, 提供更多的资源。因而, 未来的电子图书也将以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来满足用户的需要。

一是, 在互联网上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例如, 美术出版社, 可以将已经出版发行的各类美术读物, 按照使用对象、章节、年龄段, 进行重新编订, 在网络平台上发行, 为更多的美术爱好者服务, 成为他们的使用工具。图书的增值服务, 不仅可以应用在多种图书的信息资源化编订过程中, 还可以应用于一本图书的内容扩展方面。将某一图书由于篇幅或者资金成本限制, 而不能够全部印刷出版的内容, 进行修饰、编订, 放在网络中, 还可以补充添加与该图书相关的背景资料, 以充实和丰富原有的图书结构。

二是,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经济性, 进行图书营销。任何的图书宣传、营销方式, 都不如互联网平台所具备的强大的经济优势。出版社在进新书推介、宣传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经济优势, 向读者提供新书的基本信息、特色、试读对象等, 通过B2C电子商务平台, 缩减宣传开支, 拓展宣传渠道, 完成新书的推介任务。

三是, 基于互联网优势, 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开拓和完善电子图书市场的过程中, 可以图书为媒介, 提供图书所附加的一系列服务。电子图书, 从本质上来讲, 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文化服务载体, 因而, 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 提供一系列的与书籍相关的文化服务。例如, 可以设定图书下载中心、提供在线阅读服务、推出出版社之家、文摘、沙龙、专题部落、新闻速递等, 从而丰富电子图书资源, 形成一套适合我国阅读群体的网络文化交流运行环境。

四是, 利用网络书店, 实现电子业务的智能化和效益化。电子图书, 是一种具体的书籍电子商务, 是一种脱离了实物书架的图书销售行为。电子图书能够实现的图书购买、订单处理、资金结算的一体化, 从而为读者提供购书的便利化、快捷化, 当然, 也可以为图书发行商、出版商提供一定的中介服务, 收取相应的中介费用, 以获得更多的电子图书的附加值服务 (10) 。

四、结语

总之, 电子图书的管理, 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而设定的, 它完全依托于现代互联网技术而行, 形成自己的特定发展模式。较之于传统的纸质图书, 电子图书更加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 电子图书具有更多的潜在用户, 而这些用户又以具有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群体为主, 因而, 电子图书的发展前景看好。未来的电子图书, 将会朝着人性化、细化、检索方式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实现我国电子图书运营子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固定化和系统化。

注释

1李红兵.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摭谈[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3) .

2罗严珍.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3杨应华, 王榭.外文期刊的管理与开发利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3) .

4李昕阳.图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05) .

5韩明珍.加强系资料室期刊工作之我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02) .

6成瑶.谈随书光盘电子资源的加工、管理和利用——从大理学院图书馆谈起[J].大理学院学报, 2006 (11) .

7金贞丽.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J].辽宁高职学报, 2002 (03) .

8王新敏.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综合管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02) .

9王卫国.宋代私家藏书的管理与利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1) .

当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新模式论文 篇2

【摘要】大学生公寓建设模式的多样性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造成了大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在强调公寓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保证了公寓管理的安全性、教育性、整洁性,使大学生公寓管理始终在良性轨道上健康运行。

【关键词】学生宿舍;安全意识;内务卫生;网络;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学生宿舍是当代大学生的“第一家庭”、“第二课堂”,是学生工作、学习、休息和娱乐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宿舍中度过,宿舍里的学习气氛浓,整个校园的学风自然也会好起来。因此宿舍内的读书学习状况是衡量一个学校学习风气的重要指标。为了响应学校文明素质养成的号召,加强在校大学生在公寓中素质文明教育,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高校中大学生公寓管理工作重心必须前移。

2、宿舍内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宿舍不仅是休息睡觉的地方,而且更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如果宿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个性,再加上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极易造成宿舍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互不理睬,就会产生孤独、难受、内心彷徨的情绪,甚至还会产生一些矛盾,情况严重后会产生许多危险事件,例如近几年的高等院校投毒事件。所以如何解决他们的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和睦相处,并能很好的发展自身,这是十分关键的,为了丰富大学生宿舍生活,使学生在寂寞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宿舍存在的安全问题

火灾每年发生在学生宿舍里的火灾可达数千起之多,烧毁同学们的财物,烧伤烧死学生的事例屡见不鲜。由于现实原因,学生宿舍的电线线路很多有上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学生宿舍年代久远,其中的电线线路老化严重。以及学生私自乱接乱拉电线,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使用电饭锅、电水壶、热得快等大功率电器,有的宿舍还会利用酒精炉做饭,在宿舍晚上十一点断电之后有的点蜡烛,在夏天有的点蚊香,宿舍成员经常吸烟这些现象几乎在每个宿舍都存在。以上这些情况极易引发火灾,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偷盗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在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校园内人员越来越复杂;宿管员不可能认识所有的住在本栋宿舍的学生,不可避免的会让一些社会外来人员进入;以及在学生内部,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监守自盗、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和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的低破案率等,导致了大学生宿舍的.盗窃发案率居高不下。

2、高校大学生宿舍内务卫生问题

宿舍卫生差是所有高校宿舍管理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是男生宿舍,普遍存在早晨起床后被子不叠、鞋袜乱扔、衣服乱挂、地面不扫、烟头满地、垃圾成堆等状况。虽然各个高校都会定期检查宿舍卫生,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宿舍整体卫生状况差的现状。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自己动手打扫卫生的习惯,另外也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正确,认为宿舍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学校没必要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性的自由;也有很多同学认为打扫完之后很快又会变脏,感觉没必要保持那么干净;少数同学也会认为打扫宿舍卫生必须所有成员一块干,要不就会不公平,认为自己干了会吃亏。

3、高校大学生宿舍网络管理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宿舍都铺设了网络,这拓宽了学生学习信息的来源,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性安全问题”,如在网络聊天中致使部分学生上当受骗甚至堕落犯罪,而且很多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沉溺于网络游戏。在检查学生宿舍时,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埋头电脑前专心游戏,对于外界的事情不闻不问,一心专注于虚幻的网络游戏。很多自制力弱的同学沉溺于网络,不节制地长时间上网,经常逃课躲在宿舍内上网,导致部分学生精神涣散、无心学习,也无心进行正常的社交与集体活动,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对于宿舍网络存在的这些弊端,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想办法解决。

三、大学生宿舍管理需要创新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事关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建设,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要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重视宿舍管理,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突出大学生公寓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全面提升学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出学生公寓管理的长效机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推进我校公寓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序的开展。

1、开展创新活动强,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爱心公寓建设:以“小宿舍,大爱心”为主题,收集废旧书报等变卖成现,设立爱心募捐箱,并在全校招募爱心宿舍。学校定期举行宿舍思想交流活动,各宿舍长针对宿舍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交流,同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宿舍大厅设有便民服务台,杜绝违规用电现象,增强服务意识;为加强宿舍秩序的管理,成立楼管会,主要负责宿舍秩序;以“畅想青春,风采寝室”为主题,同学们齐心协力,共同动手装饰自己的宿舍,设计出属于自己宿舍特色,共同营造一种“家”的温馨;宿舍原创文体活动,对个人或集体创作的书法、篆刻、绘画、剪纸、十字绣等艺术作品均可,展现特长,挖掘潜能,反映学生宿舍文化特征,衬托宿舍生活环境。通过文化建设活动,给全校宿舍文化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2、加强宿舍网络管理,增进宿舍网络文明

对于宿舍网络存在的这些弊端,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想办法解决。通过调查我校公寓中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基本情况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学生公寓为平台,探索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疏导的有效方法。研究大学生浏览网络信息的关注焦点。再通过思想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转变学生们对网络利用的方式,让更多的同学把网络变为一种学习的工具。

3、重视学生宿舍自主管理组织建设

学校可以设立考研宿舍、就业宿舍、科创宿舍、党员宿舍、团员宿舍等。考研宿舍门前贴出休息时间和个人目标,并与学习部联系交流;就业宿舍成员明确自己兴趣,确定就业方向,并与就业服务部紧密结合,为毕业时就业做好准备;科创宿舍成员与科创部紧密结合,并做出宿舍成员的科创计划,展示已获得的科技成果;党员宿舍培养学生党员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通过宿舍的挂牌活动起到模范宿舍的带头作用,充分尊重学生、贴近学生、依靠学生、保护学生、服务学生,并且推动全校的宿舍建设活动。

4、大学生融入宿舍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把宿舍当成学校的“第一家庭”。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生要自觉努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把宿舍当成自己的家,因为宿舍将伴随你度过整个大学时光,用实际行动从“我”做起,从“家”做起,维护自己家庭中的成员,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个体行为与集体规范的一致,正确处理个体行为与集体成员之间的矛盾,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维护寝室成员的集体利益,要与舍友的正确行为相适应,和谐相处,从而激发全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并努力维护这种荣誉感,形成互帮互学、团结亲切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宿舍人际关系。

总之, 宿舍是大学生进行自律、自理的重要场所。和谐校园首先应从和谐宿舍做起, 所以我们应该共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发挥出宿舍教育管理服务的整体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宿舍建设也是一种宿舍文化, 只有加强宿舍文化的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才有更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出学生公寓管理的有效机制,创建成为“标准化学生公寓”,开创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进学校公寓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铁英.浅谈高校学生宿舍管理[J].锦州医学院学报,,19(2).

[2]赵泽明.美国的防火安全教育[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8): 60-61.

[3]余宏明. 美国高校安全管理及启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Vo114 (8): 47-50.

[4]李楠,等.正视大学生安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 Vo115 (10): 39-42.

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初探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由于当代的高校学生处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胸怀以及视野都十分开阔,能够吸纳各方面的新知识。但同时,正是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也容易有所偏差。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从社会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我们个体思想的完善与自身全面发展。我们对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多加重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意义在于使高校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实现社会目标。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功能大大增加,除了对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以外,对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等方面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

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思想以及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视起来,对相应的组织管理要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传承、道德观念的深入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进学生们团结合作、相互交流。

以上这些就是在当前社会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所体现的多重意义。高校作为培养新一代青年的前沿教育阵地,对这方面一定要认识到位,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积极的发展。

二、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环境问题

首先,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较大,但是目前许多法律法规和市场的秩序不完善,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其次,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这对于他们的成长相当不利。正是这两点原因,消极的社会氛围和不当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降低。另外,高校中的社团、公寓、网络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相对落后,不能系统发挥教育功能。以至于使学校管理、家庭教育和社会引导三方面不能很好地联系。

(二)高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理解不足

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代表着一所高校的软实力,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要。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上,而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了精神内涵,相当于缺少了灵魂。当前以娱乐为主的需求层次较低的校园文化在各个高校非常普遍,这种情况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不健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尤其是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虽然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的总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团队不稳定,学校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培养等有效机制;教育团队成员的专业化水平有限、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学校较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对辅导员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

(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及影响

高校应积极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多加重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具体来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及社会的依赖、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拥有社会责任感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对情感自由的表达,能够对他人的情感进行理解和接受,信任和尊重他人等,是情感发展的要求;而通过对人生的意义及目的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等,是精神发展的要求。要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潜入人心,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起到充分有效的作用,我们也必须从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发展。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建设

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关键,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次,要加强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重要的是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三)对高校学生加强实践教育

高校要多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大量的社会服务与课外活动实践性和服务性,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灌溉的教育方式在对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展方面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实践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一个最佳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增加。

(四)对网络信息手段的充分利用

当前社会进入了信息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地运用网络手段,能够拓宽教育管理的渠道和空间。高校要注重对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利用网络的强大作用,把握主动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并规范他们的行为准则。

(五)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意愿;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价值,做到不偏不倚,因材施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完成教育培养新一代人才的时代使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是并存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工作要多加重视。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管理的辅助;另一方面,合理有效的管理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进行针对性地解决,本着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思路,才能有所成效,真正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2]方燕.论和谐社会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6).

当代高校电子档案管理 篇4

1. 高校档案及其管理职责的多样性。

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内部及高校与社会之间发生联系的重要纽带, 也是高校相关人员、设施、项目等与外界其他单位、部门及个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极为关键的说明和保证, 从这个角度看, 它是一项由各级地区政府部门下设高校教育机构主管的基础性的保障工作。

第一, 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负责采集档案所需的各种信息, 接收所采集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编目、鉴定统计, 之后将其保管在学校的各类相关机构当中, 为档案的最终提取和使用做好准备工作。所以, 从其基本流程的特征来看, 高校档案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基础性的内容包含甚广的以社会服务为目的和职责的工作。第二, 在档案的整理编目、鉴定统计、存储等相关工作完成之后, 为了对档案进行较为充分的开放和利用工作, 根据档案的分类去设置适当的多样化的检索工具, 编辑并研发、出版相关档案史料等, 对于不同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必要的和有好处的。另外, 根据档案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区别, 还可以区分机要档案馆和综合档案室等, 或者相应的符合不同实际要求的档案库房及其管理设施, 相配套的安保环节等, 采取多样化手段对其进行再次分类。第三, 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具体政策规定等, 档案工作同时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部分档案信息可以对外开放而部分档案的使用及公开都是相当敏感的, 所以对于涉及单位及个人安全、重特大科研成果数据资料、相关部门保密事宜、个人隐私等环节的相关内容, 档案管理员必须做好有效的保密或事后销毁工作, 采取多样的分级分类处理方式。第四, 档案管理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 高校档案管理亦是如此, 必须适应时代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紧紧围绕档案的使用及开发展开相关的各项工作, 不同的服务人群对档案使用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要想使档案工作“与时俱进, 和谐发展”必须定期对相关的学校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这样才能使其履行好档案工作职责。第五, 高校档案可以有多样化的利用形式, 并非所有的档案都需要机密封存, 并非所有的档案只在其具体项目方面存在价值, 并非所有档案都只限于在档案馆内部流通, 档案本身可以是历史的沉淀, 可以是某项研究成果的见证和有力旁证。有的高校所保留的部分档案, 其当事人已不存, 物是人非, 但是它像一件文物般地呈现了出来, 其学术研究价值或文化教育功能可以被进一步挖掘, 当然这也是现代高校档案馆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

2. 高校档案的分类的多样化。

按其所属部门或职能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分类: (1) 党建:一般包括高校党委、工会或团组织等各类文件、会议记录、工作计划等。 (2) 行政:可包括高校行政工作各类文件、纪要及材料等。 (3) 学生:学生的中学档案、学籍、奖惩记录、党团关系等材料。 (4) 教学科研:包括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研究等相关环节的文件材料。 (5) 仪器设备:对国产和国外进口的仪器设备和相关技术资料, 以及在购回、使用或维修当中的登记。 (6) 出版物:主要包括高校出版的学报、学术刊物等出版物的原件、样稿及发行借阅记录等。 (7) 外事交流:外出考察、留学或合作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各级各类文件、资料等。

档案材料其载体形式通常不是整齐划一的, 又可分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照片档案、胶片档案、录像或录音档案、实物档案等。不同载体形式的高校档案有不同的保存、归类、编目和使用方式, 如果笼统对待或处理方式不能对号入座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纸质档案要防潮湿、霉变、虫鼠毁坏、纸页发黄变脆等, 使用时防撕扯、污损、缺页或丢失、人为涂改或私自携带、销毁等;覆盖范围越来越多的电子档案也要求相应的保存和使用方式, 保存时要注意存储器、传输渠道、使用程序等的安全, 使用时避免病毒和恶意删改、复制失真, 要保证电子文档的可重复再利用;照片档案多数也是纸质的, 但所要保存的信息与纯纸质档案有区别, 照片的图像信息的完整是关键, 使用时避免折叠、划伤、污损等影响照片信息再认的举动;胶片档案、录像或录音档案的载体相似, 它们的保存一般要注意防火、温度控制、盐碱腐蚀, 使用时避免机器或肢体的划伤影响信息的提取和辨别;在特殊的情况下, 档案馆存在实物档案, 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保存和使用的方案。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简言之, 所谓多元化也就是在对待同一事物或者同一问题时的不同观念、方式、态度等被允许同时存在或发挥作用。正如上文所述, 高校档案管理本身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而且在对待相同或者相似问题时, 由于所面对的服务群体或具体使用要求不同, 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况且高校档案管理的办法也并非是独木桥一座, 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高校档案的管理可以多元化, 而且这种趋势是必然。特别是在现如今的形势下, 档案管理及使用要求的不断细化和多样化所带来的高校档案管理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管理技术的不断更新趋势值得注意。

第一, 高校档案的使用环节要求多元化。高校档案管理包含许多个环节, 如对记录着档案信息的载体进行存储编排、识别提取、传递和交换等, 也包括对其进行整理、保管、维护、鉴定、检索和使用等, 其中所有的环节都是为了最终的“使用”而服务的。换句话说, 根据高校档案的不同使用目的而采取相应不同的档案存储编排、整理、保管维护、鉴定和检索的方式才是明智之举, 也就是说, 高校档案使用的多元化将必然迫使和带动高校档案管理其他环节向着多元化转变, 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多样化的要求, 所以一定程度上, 档案管理使用环节要求的多元化将带动其管理环节的改变。

在使用需要的前提下, 高校档案管理的其他如编目、检索等环节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所谓编目, 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则, 对所存储档案进行关于外部特征和内容的某种描述, 其直接目的是方便检索, 根本目的是方便使用。再以检索来说, 基本可以分为手动检索和机器检索两类。手动检索一般适用于一些高校内部的贵重文献档案或资料, 档案本身的历史价值可能远远大于其文献参考价值, 所以这些档案本身的检索甚至查阅都由管理员完成。机器检索包括局域网检索 (馆内触摸屏数据检索) 或因特网预约检索等方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存在别的档案检索方式。

最为明显的例子, 当初没有正式签订就业协议的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后回到生源地, 报到、派遣和落户, 特别是为了签协议而查询个人档案实在是一项耗时耗力的事情。而且随着就业形势的逐年严峻, 这种状况还在持续并呈愈演愈烈之势。为了帮助毕业生解决这样的实际困难, 也为了顺应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同时也为了高校档案使用———这样的最终目的的顺利实现, 某些省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率先开通了“学生档案网上查询功能”。这一系统对高校学生相关信息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提取和整理, 将学生、学校及相关户籍地资料录入信息数据库, 并设置了相对应的查询及检索系统, 为考生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赢得了时间创造了便利, 档案查询和核实、报到、签订或解除就业协议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去实现。毕业生使用档案的有效方式增加了, 可以返回高校直接进行查询, 也可以采用网络或电话等途径实现档案信息的核实, 这样多样化的选择是高校毕业生非常欢迎的。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为合适的档案资料查询及使用方式实现对高校档案的检索和使用。在高校档案实际使用需要的催生下, 高校档案管理的其他相关环节 (或者配套设施) 也要作出相应的多元化调整以适应这种使用方式的改变。

第二, 存储、维护技术和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存储是高校档案管理极为重要的初始性环节, 在档案信息的提取基本告一段落之后, 怎样对其信息载体进行存储的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在哪里存储, 存储时需要些什么样的设施, 以什么样的技术保证存储的质量等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规划并实施。以往对于高校档案管理的存储环节多半是粗放的, 分类简单且相似就行, 技术粗陋且缺医少药。究其根本都是专业化程度不高和针对性不强所致。

正如前文高校档案的分类所述, 档案材料按其载体形式被大致划分为了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照片档案、胶片档案、录像或录音档案等, 并且对其保存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也作了大方向上的指明。比如纸质档案要防潮湿、霉变、虫鼠毁坏、纸页发黄变脆、防撕扯、污损等, 预防工作十分重要, 但通过哪些具体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呢?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否能够对所有的纸质档案都有效?每次预防措施所持续的时间是多久?如果纸质档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潮湿、霉变、虫鼠毁坏、纸页发黄变脆、撕扯或者污损等情况应该如何补救?我们之前的档案管理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是似是而非。对于纸质档案是进行了各种的防范, 但往往只是对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档案有效, 防范工作一旦进行便似乎是终身有效, 如果纸质档案确实发生了问题其补救措施往往是以对原有信息载体的二次破坏为代价的, 或者所有的一切纸质档案都放在一起进行防范或补救。其他载体形式的档案亦是如此。

专业化程度提高之后, 档案馆改变了原有档案的保存方式, 大大降低了档案信息的流失率和错误率, 在科学分类的前提下, 大大延长了原档案信息载体的保存寿命。如上文所述, 既可以按照党建、行政、学生或教学科研等标准进行分类, 也可以按照信息载体的不同, 如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或照片档案等进行分类。当然还可以在以上初次分类的基础上, 依据档案本身的涉密程度进行再次分类, 根据密级的不同保存在不同安保措施的房间内。另外也可以根据使用频率或用途的不同, 进行诸如综合档案、特殊档案等划分。特别是近年来, 一些高校档案馆加大了资金投入, 大范围地更新了技术及设备, 制定了切合本馆档案实际的存储、维护技术和方式的具体方案。这些方案的突出特征就是分类细化、针对性强、技术专业化程度高, 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加强自身探索逐步形成了许多就同一问题或者相似问题的“一题多解”式或者级别从低到高不等的多元化的处理方式为集合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

高校档案管理的多元化是由高校档案使用的多元化, 或者高校档案馆建设投入的增加带来的专业化、针对性程度的提高所引起的其他管理环节的共同的多元化。

摘要:从对高校档案及其基本职责、分类、各个管理环节的分析、概述可以看出, 高校档案管理多元化是由高校档案使用多元化, 或者高校档案馆建设投入增加带来的专业化、针对性程度的提高所引起的其他管理环节的共同多元化。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高金宇.档案管理实务[M].科学出版社, 2010.

[2]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9.

[3]肖秋惠.档案管理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4]罗军.中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高校学生电子档案数据管理探讨 篇5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培养专业档案管理人才规范档案管理流程;增加学生信息搜集维度,档案应更加全面地涵盖与学生相关的各方面信息,让档案成为全面客观了解学生的有力凭证;动态维护档案信息,及时更新学生入团入党、奖励与惩罚等信息,科学合理利用档案信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完善高校学生档案数据库,帮助高校工作者及时、准确、全面地查询和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信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统计整合相关数据,方便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大量的学生档案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帮助高校管理部门了解学生的状况,发现学生问题,为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高校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策略

2.1 建立“大档案”观念,信息采集多元化。现如今,大数据技术可以深入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档案管理领域也不例外,存档数据化是必然趋势,扩大数据收集的采集的范围,全面覆盖学生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档案信息,学习卡、成绩单、基本信息登记表、获奖证书等不再是相互独立的,档案中还可以采集包括学生性格、爱好、特长、心理测评报告等情况,建立多维度的信息采集框架,全面搜集与学生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档案精细化和精确化。

2.2 养成常态性习惯,档案维护动态化。高校学生档案不单单是“入学一登记,毕业一汇总”的事,学生的各类信息资料往往是分散在各个科室部门,到最后毕业时才一股脑儿装进档案袋了事,这期间档案几乎没有利用。高校的学生电子信息系统也处于闲置状态。学生档案的维护应当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动态更新学生信息,包括学生平时表现,辅导员心理辅导,教师评价,档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清晰的数据采集目标。档案信息应当与学生当前真实状况保持同步。

2.3 完善保密性原则,管理人员专业化。很多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其他工作人员兼职,高校学生电子档案管理要求注意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建立完善的保密原则,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化。既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采集、处理和维护学生的档案信息,又能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规范工作,保证学生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电子档案数据管理的优势

3.1 信息丰富全面,便于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个性建议。大学是高校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全面搜集与学生有关的信息,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有助于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当前状况。从大数据的观点来看,电子档案数据为预测学生个人优势与不足提供了基础,便于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跟进教育教学策略,同时丰富的数据可以为学生的性格评价、个人发展、求职就业提供建议。

3.2 档案支持扩展,便于管理者及时维护更新学生数据。电子档案数据方便随时更新和扩展,便于高校辅导员、任课教师甚至是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及时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予以疏导和解决,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方便教师结合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制定出更加适当的教育教学策略。各部门及时更新学生的信息、联系方式、表现变化等,有助于促进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和配合,方便资源的共享,有效避免工作的重复,提高了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3.3 系统方便快捷,便于使用者快速整合不同需求信息。电子信息系统的高效性和便捷性自不用说,大数据技术解决了学生数据信息的丰富而带来的工作量的增加。档案查阅者通常并不需要阅读档案中的全部信息,电子档案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重组和整合学生的档案信息,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在电子档案数据库中查找、定位、筛选各类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目标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需求。同时电子档案数据库方便管理,对于新生入学、毕业生转出等情况,管理者可以进行批量操作,通过数据传输等方式实现档案转递,极大程度地避免了手工操作中会出现抄写错误、信息遗漏、档案丢失等现象。

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

谈高校电子档案管理 篇6

一目前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创新的形势

1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电子信息的到来,高校电子档案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对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条件下,高校电子档案工作的新举措作一论述,供广大档案工作者参考。

过去做教学分类、科研分类、设备、资料、统计分析、干部培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操作分类、姓名、学号索引卡片,其它检查都是设有登记簿,全是手工操作。现在绝大多数都采用电脑来登记、分类,各教研室、办公室、服务部门都设有电脑,这些部门分工将“档案首页”分别按要求认真地、一项不漏地输入电脑,职工、教师、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的时候,通过电脑即能调出想用的索引卡片和其它登记项目,统计部门也能调出符合上级部门统一要求的各种统计报表。这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标志。而作为学校档案室主体的管理人员又是建设、使用、管理好档案室的基本队伍。而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水平、业务技术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档案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电子设备的使用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研工作的进程等。因此解决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如何改革与创新是当务之急。高校电子档案管理是学校对教学、科研管理、资料存档、信息交流和干部培养等学校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这样既节省了纸质档案的占用空间,又为全体教职员工提供方便。

2高校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电子档案事业还是一个新兴事业,没有一个现成的公式或模版套用,各个学校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电子档案因其磁盘、磁带、光盘等具有存量大、占有空间小、传输快捷、查阅方便等多方面的优势,节省了纸张和用于信息存储的空间,而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并且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改善,但针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的保密性机制还不够健全。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难以保证。电子文件信息易被复制、删除、修改等并通过网络进行远距离输出。政策支持力度赶不上事业发展的速度,电子档案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要深化创新改革,转变观念,解决好资源分散,使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最大效能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发展与创新的思想观念还不够到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和速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真正切实认识到人才尤其高水平人才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高校电子档案管理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高校电子档案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电子档案管理技术在高校的发展,技术上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电子档案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充分剖析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起点定位,与时俱进的确定新的奋斗目标、战略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高校主管校领导对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的认识水平。真正把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中心工作,从部门工作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研究新环境、新问题,牢牢把握新时期电子档案的主导权,要充分发挥传统档案和新时期电子档案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电子化使用习惯。

2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健全管理体制

对于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电子档案技术管理体制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和不协调关系,还要逐步完善建立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广大高校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有所遵循。全面规划与开发全校电子档案管理技术资源,要充分利用电子档案网络平台,整合档案资源,开展档案的电子利用,使电化教育、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各自发挥好优势,建设学校电子档案管理中心与教学科研网络技术中心,进一步加强服务于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力度。协同创新,快速成长,共同提高电子档案目标管理改革水平。

3建设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才队伍

高校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首要战略支点,人才是立校之本,是第一位的资源。学校取得的成功得益于人才的支撑,学校存在的差距也在于人才的差距,全校上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国内外引进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学校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和氛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同时,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增强服务意识,为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打好平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熟悉电子档案管理技术业务,有事业心、有领导才能,要达到团结协作,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更需要一支具有承前启后、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要精心培育,在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先配置资源。能带领档案管理人员走在高校档案管理改革的前列,更好的服务学校。

4高校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各项事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我们党面临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新思路、新论断和新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

档案工作是不断发展的,使电子档案管理技术工作发展迅猛,光靠工作热情和干劲还不行,必须要有一个活的灵魂创新。创新是根据客观实践的发展要求,也是对电子档案管理创新的认识高度,其自身所具备的管理素养和技术能力。因此,从思想意识观念、技术设备等各方面要领先,所以成果和成绩才能领先,加强对学校资源交流平台的参与和利用,促进电子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为营造创新高校电子信息技术和领头人物的培育,就要具备这种活的灵魂才能对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5高校电子档案管理要有一支精明强干的专兼职队伍

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从全局上去谋划,在谋划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规划,最终结果要体现在结构的优化上。人才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学校着眼开拓创新发展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档案管理技术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的引进有远见卓识和决策能力的领军人物,有电子档案管理知识与经验的管理人才,有对电子档案信息技术业务创新能力的技术型管理人才。第一位的就是配置好人才资源,调整好人才结构,形成从领军人物到核心团队的合理梯队,具有团结、务实、干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今后还要做得越来越好、好上加好,保证学校电子档案信息技术专业能够不断做强做大。

6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学校启动,自己发展,完善制度建设,是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和保证。强化电子信息转化意识,要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地、系统地、科学地整理出相关内容。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促进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工作的宣传,形成关心专业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科学规划,优化管理

1高校电子档案管理要科学规划、优化结构

从管理来看,要建设学校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心委员会,关键是提高管理水平,要制定长远规划和目标,这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和一批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但是,从现状看,我们的管理人才很匮乏,而且青黄不接,没有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档案管理人员对电子档案管理的主要环节要照章管理,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与政策扶持,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及库房的建设力度、增加档案业务人员培训、保护、征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经费。更要合理配置资源、规范技术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并纳入学校管理运行程序,有利于从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管理、归档有序进行,从而切实把学校电子档案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

2电子档案管理技术工作的最佳体制

要将电子档案管理纳入学校业务管理程序,纳入学校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电子档案管理技术中心,将统筹全校档案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在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的同时,把电子档案管理技术设备优先配置,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结合起来,与网络办公室建设结合起来,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

电子档案管理事业的成败关键是人才。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专兼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文化素养,从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业务工作能力中相互学习,在比较思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具备开阔的胸怀和心态,更加具有创新的理念。因此,一定要把高校电子档案技术工作的事情做好,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观念,树立崇高理想,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素养和业务能力,以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全力以赴的实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明确任务,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做好这项工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江晓玲.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0):487-488.

[2]宋慧蓉.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几点措施[J].档案管理,2003(1):39.

[3]王丽丽.如何做好高校电子档案工作[J].档案管理,2008(6):84.

当代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篇7

一、建设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众多人事工作中, 冗杂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 而且人事部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查询、统计与分析, 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 不仅加大了人力物力及时间的投入, 而且还会因为人为原因影响一系列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信息化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更应当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步伐, 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速度, 建设更全面更便捷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这样不仅仅可以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快速准确地查询、归类、分析各类数据, 及时地为学校的各项战略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而且更有效的降低了工作成本, 提升了工作效率, 使得人事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得以解放出来, 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等战略性课题。

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足, 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

目前已有许多高校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这项工作的内涵在认识上明显有许多不足。为更好解决此问题, 辽宁省教育厅已建立起了高校人事管理系统, 但由于各校发展情况并不一致, 该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各校人事管理的所有需求, 目前该系统更多地被应用于高校基本情况报表工作。并没有建立起真正适合自身工作发展的、完整的人事信息平台, 这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乃至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也说明很多高校在根本上并没有透彻理解当代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远目的和内涵。而另一方面, 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投入的减少, 这也对软硬件的开发和维护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最终导致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止步不前。

2. 全局意识不强, 没有形成信息共享系统。

目前人事部门各科室都只是根据自身职能和业务建立单独的基础数据库, 并各自对内部数据库进行单一维护。各部门之间不能做到及时沟通和数据对接, 必然会导致数据更新不及时, 影响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尤其在进行数据统计报表等数据量大、涉及范围广的工作时, 如不能统筹兼顾, 则往往会增加重复劳动, 大大降低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市面上不乏许多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但是真正适用于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却是少之又少, 这更是成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大多缺乏信息技术背景, 即使面对先进的人事信息管理技术设备和系统, 也往往会无能为力, 再加上缺乏高端技术支持, 这些新技术很快就会被闲置一旁。

三、高校人事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1. 加强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认识, 并加大投入力度。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快速、便捷、准确地提供和分析信息, 信息平台建设的优劣不仅仅决定了学校教学、科研的质量, 更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它是学校管理迈进现代化进程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致力于加大人力、财力、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 积极主动倡导校内具有相关技术背景人才合力开发及维护信息化系统, 并定期组织人事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

2. 树立全局意识, 建立并维护统一的信息平台, 完成资源共享。

第一, 应由学校人事部门引领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和业务需要分配权限, 共享教职工的部分基础信息, 在统一的口径下积极完善、及时维护各方数据。第二, 要随时对系统进行技术上的监控和维护, 根据工作需要增加新的功能, 同时也要避免数据的重复建设。第三, 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营系统, 既要保持信息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又要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3. 积极思考并研发信息平台的附加功能, 充分增强信息的利用价值。

人事管理人员不仅要从信息平台获取需要的基础信息, 还需要将各类信息分类分析, 为学校师资建设、教育投入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发其他附加功能, 使其广泛服务于人事管理等日常工作, 更积极有效地服务于教职工, 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郑少峰, 王平平.浅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J].宁德师专学报, 2000 (2) .

[2]李怀军.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0 (3) .

当代高校电子档案管理 篇8

1.1 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管理模式

由于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细致且极为复杂的系统, 它是理想课程到学校层面课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并不能保证个性化本位课程改革的开展, 新课程教学改革管理模式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当代学校教师应当扭转传统被动课堂教学状态, 努力做好课程建构者、组织者。课程改革并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调整、改进及优化, 当代教师应当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及创造能力, 并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积极作用, 更好地完成课程改革创新目标, 提升教师教学影响力。自上而下的命令式、惯性管理模式是无法真正贯彻落实的, 只有建立多元化主体间平等、协商、互动平台, 才能够充分激发教师活力, 达到共治理念的目的。

1.2 自主性挑战与校本化教学管理研究

课程校本化趋势势必会进一步导致学校教学校本化的转变, 因此在整个教学管理理念的变革过程中, 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都只能够依靠教师自己进行解决, 教师在此之中成为重要的反思实践者和研究者。学校和教师开展的实践教学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师、学校中存在的课程教学问题, 推动教学改革。要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倾听教师需求, 构建学校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研究机制。

1.3 学校变革协同性对教学管理封闭性的挑战

当前的学校结构性变革, 它是“破坏性革新”而非既定的内部系统结构维持性创新, 这离不开关键性组织功能执行方式变革。学校变革备受各方的关注, 学校变革协同性仍需人们的重视, 进而打破教学活动管理本身的局限, 打破了传统教学封闭管理模式, 形成管理系统开放状态, 加深教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优化教学资源优势, 强化与社会、家长之间的关系。

2 教学管理转型方式应对

2.1 教学理念转变

科层管理重点强调了系统化、程序化方法, 设计严密的组织机构中存在许多既定程序, 完成严密的执行规定程序任务。新教学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效率逻辑, 利用自上而下的管理运行机制将各项教学任务布置下去, 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和内容。科层管理主要是控制, 忽略了创新, 这造成了教学控制情节与管理主义意识之间的冲突, 造成了与新常态氛围之间的矛盾。由于学校变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 只有确定复杂性思考教学改革, 而非将思维概念封闭起来, 打破二者之间的联系, 多方面、综合性考量到整合作用整体, 从根本上实施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构建科层管理共同治理新思路。治理并非单向度, 主要是互动方式, 治理组织主要用于协商, 而由成员平等协商所形成。管理体系是按照责任进行分工网络, 系统管理既可自上而下、又可自下而上, 更应不断强调灵活性、协调性与沟通性。教学治理重点是激发教师活力, 突出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构建长期教学驱动关系, 形成严格的变革凝聚力与向心力。

2.2 教学变革方式更新

传统管理方式严格固守两个信念, 正确的方式必然能够产生良好的结果, 进而致使本身的方法逐渐演变成为替代品, 而官僚与管理模式控制势必能够使人们的生产力得到提升, 进一步克服缺点, 从而实现变化控制本身的目的。这种教学服务宗旨很难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学校变革的热情, 很难获得真心认同, 凯尔曼可将影响者对目标者影响概括为以下三种:

首先, 制度性服从, 行动者行为动机的纯粹性, 避免惩罚、获得切实利益。其次, 内在化, 整合影响者信仰和价值, 支持目标者和影响者的执行行为。再次, 个人认同, 真心追随影响者和目标者的观念和做法, 满足行为者的内在尊严和承诺。高校管理并非控制, 它是对高品质教学的激励和服务。激励就是信任, 它需要通过制度设计、组织环境和活动方案, 人际间相互传达, 并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 达到既定预定目标和行为, 努力推动学校教学革新, 满足学校愿景。

3 学校变革中教学管理创新举动

3.1 激励教学个性及自主性

教学改革发展应当满足教师发展需要, 遵循个人发展规律, 全面考虑教师个人发展特点, 有意识的提升教师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每名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个人色彩。应引入多元化评价, 推动自主生活, 废除统一性和通用性评价模式, 综合考虑教师各方面因素。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发挥评价激励功能, 重视未来发展变化。不断积累教学管理经验, 激发个体发展需求与活力, 增强组织间的沟通与横向互动, 促进组织变革发展及产能, 贯彻落实各项改革发展策略。进一步提升基层负责人在管理学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进而不断激发基层组织在整个学校教学管理发展中的活力与彰显其管理能力。使所有基层组织内部的个体教师都能够积极热情的参与到各个项目的策划之中, 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者, 能够与学校建立起一种发展的有机关系。

3.2 构建特色性专业运行机制

学校变革对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 才能够使教学活动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更好地应对当前教学发展问题, 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应当努力将专业学习落到实处, 将共同建设的口号打响做实, 将各项先进改进措施落到实际行动当中, 推动专业特色学习, 建立长期有效的可持续性操作运行机制。

第一, 开展丰富有意义的学校层面设计系列主题活动,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管理作用。例如, 某市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 不断提升社会对教师的专业情感与职业认同。第二, 全面提升极富特色的教学活动作用, 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意识。第三, 以专业的组织为轴心, 进一步形成一个相对专业的学习共同体, 比如:教研组、备课组、名师工作室, 等等。第四, 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 构建一个非主流文化的俱乐部, 以此俱乐部的形式进行非主流文化活动。这种组织表面上与教师的专业学习无关, 但却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和专业认同。以某地某学校采取的教学活动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例, 它全面体现了教学活动品质和文化根本内容, 是开展教学活动、丰富教师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构建具有现实意义和作用的精神家园。

3.3 打造教学治理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构建现代化教学形态

单纯依靠某种单一力量推动教学改革是不现实的, 也是远远不够的, 应当采用综合治理理念, 教学更加强调多元化协商与互动,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使其成为教学管理利益主体, 其中主要包括部门领导者、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和社会等。内部教学机制圈唤醒了教师主体参与意识, 发挥教师的积极领导能力。全面提升教师责任心与归属感, 使其产生教师教学积极性, 为教师个人成长搭建极为扎实的实践教学平台, 完善教学人员机制建设。应当做好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努力打造当代学校教学管理优势, 实现教学管理策略转换及观念更新。

4 结语

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全面履行社会公平正义职能, 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注重改革的协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合理构建当代学校组织机制, 推动教学改革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专业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蔡敏智.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的认识与思考[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神州教育卷3) .2013.

高校电子文件管理研究 篇9

一、高校电子文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校决策层对电子文件管理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电子校务的决策层尚未认识到电子文件管理在高校整个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对学校数字化建设仍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

2. 电子文件管理的具体操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流程。

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高校没有将电子文件的归档作为常规的制度加以贯彻实施。电子校务系统在设计和开发时没有与档案部门沟通合作, 没有在自动办公系统中设置归档功能, 从而造成部门分割、相互脱节, 缺乏电子文件管理的全局意识。电子文件的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在长期存储载体等技术问题上也未制定严格的要求。

3. 高素质人才缺乏。

在业务工作中, 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严重缺乏既精通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甑选、培养和留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 电子文件安全工作问题严重。

电子文件的安全性是电子文件保证其完整、真实的前提, 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利用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 电子文件管理的安全机制不健全、没有实施同步鉴定机制, 在利用方面尚缺少制度上的保护和约束, 需要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其使用的合法化、规范化。

二、推进高校电子文件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建设的举措

上述问题的存在困扰着高校电子文件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若要改变高校电子文件的管理现状, 不断推进电子文件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 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1. 管理层应转变管理思维, 把电子文件管理纳入电子校务整体发展规划, 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合理科学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是电子校务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此, 电子校务的决策者必须从上至下制定全面、系统、完整的电子文件管理发展规划, 并将其纳入电子校务发展规划中通盘考虑。在此原则下, 应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规划和方案设计。规划设计应汇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档案管理、通讯网络等学科领域的专家, 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超前性。

电子校务工程的实施, 需要领导的宏观决策和关键过程的跟踪和掌控, 在管理过程中应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关联性和前瞻性的管理理念。为此, 领导者必须转变观念, 应充分认识到电子校务系统中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联性。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是电子校务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 应将所有的管理活动放在一个大的系统内来考虑, 处理好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应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 在专业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规范性的指导与支持。从硬件环境方面看, 电子文件管理是建立在网络与计算机通讯技术基础之上的, 硬件设施建设是其基础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又依赖于资金投入的大小与电子文件管理的规模。因此, 要想获得一个稳定、持久、性能良好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环境, 必须从长远利益考虑, 在设施、人员培训、管理、系统开发维护等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 以保障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

2. 应遵循程序管理、真实完整及高效、易用、安全的原则。

电子文件的程序管理, 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 又是一种管理方法。程序管理原则要求在电子文件形成之时就开始对其进行控制, 将文件的形成、流转、收集、整理、保管等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 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使文件流程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业务流程结束后, 应及时通过归档将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完整、安全地转入到档案管理系统。同时, 在整个业务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管理和约束, 在每个操作环节上不仅要做到操作规范, 更应权责明确、落实到人, 以确保整个流程都顺畅进行。

真实完整原则是指电子校务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必须保证电子文件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经过传输、迁移等处理后仍是真实可信且没有缺损, 同时要保证电子文件及其相关文件数量齐全。真实性与完整性是保证电子文件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性的基础, 是电子文件反映历史面貌, 构成社会价值, 得以作为社会记忆而保存的前提。

电子文件的高效易用原则主要是保证电子文件的可读性、易用性, 即无论在自动办公系统还是档案管理系统中, 电子文件经过存储、传输、压缩、加密、媒体转换、迁移等处理后能够以人可以识读、可以理解的方式输出。在技术操作上体现为文件操作系统的使用方便, 界面友好、操作易行, 手续简单。

电子文件的安全包括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方面。维护文件的实体安全, 要求在管理和技术上采取相关措施, 使保存在系统内或存储在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电子文件信息以及数据迁移时均不受损坏, 保证电子文件具有长期可读性。维护文件的信息安全, 要求对存储在不同载体环境的文件实行严格的管理, 根据文件内容的重要程度, 设置文件管理级别, 严格控制使用范围, 确保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的安全。

3. 在管理上重组电子文件管理流程, 实行电子文件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在管理上应重组电子文件管理流程, 具体做法可实行电子文件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电子校务环境下电子文档的一体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流程一体化, 二是管理要求一体化。管理流程一体化由电子文件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归档管理、电子档案管理4个模块构成。实行电子文档的一体化管理, 就是要将上述4个管理模块统一置于学校电子校务的管理平台上, 在管理内容上相互衔接支持, 在管理系统上相互兼容并具备良好的开放性能, 使用标准的数据库技术和元数据格式, 保证电子文件从生成到归档整个管理流程信息的流畅传输和事务处理的顺利进行。管理要求一体化, 即各部门所保管的电子文件及数据在内容要求、数据结构、数据管理平台方面与档案部门保持一致, 各部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均应设置归档管理功能以保证顺利地向档案管理系统移交数据, 从而在技术上实现无缝连接。

实现电子文档的一体化管理, 最主要的是对电子文件进行前端控制。电子文件管理的前端控制是把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件的形成是前端, 控制则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整合。前端控制旨在文件形成和文件归档前的著录、鉴定之间建立联系, 保证在文件归档的同时, 将相关信息移交或发送给档案部门。

做好电子文档的一体化管理, 必须实现自动办公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对接。为防止电子文件流失, 当务之急是在自动办公系统设置归档模块并实现与档案管理系统功能的对接。如:学校实施电子校务工程时, 在原开发的所有办公子系统内嵌入电子文件归档功能模块, 以保证电子文件能够安全、完整、及时地移交到学校档案馆。从长远发展来看, 必须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纳入到整个电子校务的整体运行环境之中, 并且要将电子文件管理与归档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到各个管理子系统中, 完成电子文件运转、传输、存储的一站式管理。

从全国范围看, 目前,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和沟通的信息渠道, 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和信息仍然主要通过纸质文件的传递来进行公文流转。如果将教育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和高校的电子校务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 必将大大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 真正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无纸化办公环境。

4. 实现电子文件有效利用与共享。

电子文件有效利用依赖于强大的检索功能, 以保证其利用的迅速便捷性。具体操作上需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档案的全文智能化检索, 其中系统的检索功能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检索途径和选择范围, 以满足各种检索需求, 达到快速、准确、全方位地利用信息的目的。

电子文件有效利用与共享还必须建立电子文件的安全保护机制。电子文件的安全保护可分为事前主动防御、事中智能防御和事后自动修复等。具体做法包括:在电子校务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内进行操作者身份识别, 建立操作日志;加注可靠的防错漏和防调换标记;采取文件加密、签署、认证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阶段, 应根据电子档案的价值和利用情况, 制定数据管理的解决方案, 包括集中的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备份方式、灾难恢复、分类检索、数据安全以及法律遵从等内容, 确保电子档案在后期的管理和利用中的安全。

5. 重视与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为保证高校电子文件管理的长久有效发展, 必须重视与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电子文件的特性和管理方式决定其必须纳入国家、部门或行业统一的管理体系。有关部门在制定标准规范时, 要注意各标准的彼此联系、组成体系, 并与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相兼容, 其内容应涉及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的方方面面, 保证电子文件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依。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是实现电子文件有效管理和资源共享的关键和前提。目前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相关标准:一是管理性标准, 主要对电子校务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用户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合法性的规定;二是业务性标准, 包括电子文件术语标准、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如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电子文件存储格式、电子文件鉴定标准、电子文件的存储标准等;三是技术性标准, 包括电子文件交换技术规范、电子文件移交技术要求、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长期保存格式规范、数据加密算法规范等。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标准制定方面应起到支持和引领作用, 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 以保证电子文件管理的科学性;在宏观管理上, 要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指导、监督、检查, 以保证电子文件管理的持久性、安全性。

(吕小明,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常务副馆长, 北京

10087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Z].教信息厅[2003]1号.

[2]韩英.“电子政府”与电子文件管理[J].档案学研究, 2002 (06) .

[3]刘越男.电子文件全程管理[J].浙江档案, 2006 (03) .

[4]韦玉轩.电子校务在数字化校园中应用[J].高教论坛, 2006 (01) .

[5]于丽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4 (06) .

[6]丁光勋.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内容及其作用[J].档案学通讯, 2005 (06) .

[7]刘家真.高校电子校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J].北京档案, 2006 (03) .

当代高校电子档案管理 篇10

一、“兼职辅导员”概念界定

1986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兼职人员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就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兼职人员, 可以从政治品质好, 有一定思想理论水平和组织活动能力的教师、干部及品学兼优的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并对兼职辅导员的培养、待遇、工作、学习等方面做了规定。这也是教育部第一次对兼职政治工作人员作明确规定。目前辅导员分三种:专职辅导员、任课教师兼职辅导员和在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作为本研究对象的兼职辅导员特指高校在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

二、兼职辅导员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重要性

这支队伍在高校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和直接的, 并且是其他方面无法代替的。他们既是辅导员又是学生, 这样的双重身份使他们在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两者相辅相成, 所以把工作真正做到了大学生的心坎上。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垫了基石, 顺利辅助大学生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科学管理, 提供了宝贵经验。他们与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 不仅帮助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且也为维护学校稳定, 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在读研究生兼任本科生辅导员的可行性分析

1. 由在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是形势的需要, 俗话说, 身教重于言教。

在读研究生任职兼职辅导员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最理想的教育途径, 也是新形势下的需要。对学生工作来说, 在读研究生与本科生生活的空间相似, 联系密切,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其他的人都了解, 共同语言比较多, 思想容易沟通, 做工作最容易做在点子上,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时能以现身说法的方式, 榜样的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 使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所以说在读研究生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方面有独特优势。

2. 对于学校来说, 运用这一方式可谓是一举多得, 既

是对在校所有研究生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也是一种锻炼优秀在读研究生的好方法, 同时又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种创新方式, 这样还能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准确信息,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会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效率。

3. 对担任辅导员的在读研究生来说, 珍贵的工作经历

也可以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管理与交际各方面的能力, 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时, 这份工作经历也为在读研究生以后的就业提供了二重选择, 他们既可以去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同时留校工作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研究生是高等学校宝贵的人力资源, 但却缺乏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让在读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也为学校节约了开支, 降低了劳动成本。

四、在读研究生兼任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1. 环境的变化及辅导员工作的复杂化造成辅导员工作胜任能力方面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在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整体队伍年轻, 在社会阅历等方面均有明显不足。从而也导致了在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出现了有些工作不能及时完成, 对学生思想状况把握不准等问题。

2. 兼职辅导员拥有“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 同时

承担着两种身份, 自然需要承担这两种身份带来的基本任务。日益复杂的事务性辅导员工作占据了他们本可以用来学习与发展本专业的大量时间, 使他们失去了在本专业发展的许多机会。

3. 现在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这无疑也让不少的在读

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有了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对未来就业的顾虑。兼职辅导员在学业上的懈怠削弱了他们在专业方面的信心, 同时作为兼职辅导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而作为“学生”又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班级, 因此无论在教师评优还是学生评优中, 都没有资格和机会参与, 因此, “评优”在兼职的四年中几乎是空白的, 这无疑在将来就业时丧失了很多筹码。

五、完善和改进兼职辅导员制度的几点建议

1. 制度保障安全。

兼职辅导员的特殊性在于其教师身份不具备法定意义, 不具备法定意义的教师身份, 与临时性、随意性画上了等号。学校应从制度上予以确立, 对于在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的选聘任用要制定明确的制度细则, 并且公开公正, 确确实实把优秀的研究生吸收进来。

2. 对于在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要设立双导师制度, 一个导师是其学业上的导师, 一个导师是其工作上的导师。

工作导师应该由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的党政机关干部来担任, 去关心辅导员的工作现状, 就其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必要的指导与建议。

3. 加强人文关怀, 做好兼职辅导员职业生涯指导, 支持兼职辅导员的后续发展。

学校应给予兼职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 去关心他们的生活, 工作与学习, 也应该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发展多做考虑, 让辅导员在工作上有一份真正的归属感, 同时学校也不再需要靠一些功利去吸引研究生的参与。

本文对高校日益壮大的在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队伍这个群体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可以看到, 高校在推行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的工作制度需要循序渐进, 不可能一步到位, 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对兼职辅导员的关注和研究。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视,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但是对在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这一群体的管理模式的探究还很少。本文在肯定了兼职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 结合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在新形势下在读研究生兼辅导员需要改进的一些方法和思路做以下探究。

关键词:高校,兼职辅导员,在读研究生,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Z].2006.

[2]徐燕雯.我的兼职辅导员生活 (硕士学位论文)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反教育腐败下一篇:U盘数据失而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