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2024-07-11

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研究(精选十篇)

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篇1

关键词: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改革开放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教师教育和经济发展形势已经严重不相适应,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问题,而要做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就要首先弄清楚我国教师教育的简要历史和现状,在此基地上提出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的构想和建议。由此不难看出解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大问题。

一、我国教师教育的简要历史和现状

(一) 我国教师教育的简要历史

在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有师范教育的国家重点本科院校,省属师范本科院校,地市属师范专科院校,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特殊师范学校等,她是一个培养不同类型师资的较为完整的体系,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推进,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大体从2000年左右,中等师范学校、特殊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相继被撤销,师专升格为本科综合性院校,也有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和几所其他专科院校合并为一所本科综合院校,原有的中等师范、特殊师范、幼儿师范被撤销后并入当地本科院或成为当地本科院校的分校。

(二) 我国教师教育的名称问题

教师教育是近几年在上级文件上的统一说法,在高校招生以及民间仍旧沿用师范教育的称呼,教师教育类高校也仍旧沿用师范教育的名称,如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就连政府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也仍沿用师范教育的名称,如: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在教师教育类专业所用教材上也一般印有师范类高等学校通用等字样。由师范教育改称教师教育,仅停留在文件上,这不仅是一个名称问题,它折射出教师教育目前所处的较为不规范的局面。

(三) 教师教育的地位开始弱化

中师被撤销师专升本以后,教师教育的地位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就是师范类本科院校也开始招收本不是自己强项的非师范类专业,原来的师专升本后原有的师范类强势专业虽然保留,但已不再属于本院校的强势专业和支柱专业,处于萎缩状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师范类的专业收费标准低于其他非师范类专业的收费标准;二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一直在3%左右徘徊,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5%-7%的标准;三是一方面农村和贫困地区以及西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一方面是培养的师资因为财力和编制问题致使毕业生难以就业。

(四) 教师教育的学生质量出现严重下降

建国初师范教育在我国就是免费教育,“文革”结束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叶,尤其是中师招收的都是当地最好的初中毕业生并实行免费教育,由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就业,在将近2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的师范教育可以说处于鼎盛时期。自90年代末开始,师范生的质量出现了急剧滑坡,上不了高中甚至上不了二流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开始就读五年制师范类大专,高招起点的地方本科和专科师范类的学生质量也同样出现严重滑坡。

(五) 教师教育类专业办学局面混乱

以学前教育为例,中等师范、幼儿师范被撤销后,各地市的职教中心以及私人办学机构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名,开始涉足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各县市的职教中心及一些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根本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声乐、器乐、舞蹈等方面的师资和设备,注册招生、开设课程不统一,学制不统一,名义上为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而实际上为职业教育,根本不具有教师教育类的办学资质,更不具备享有教师资格的条件。

(六) 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丢掉了,新的办学路子没找到

从建国初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师范教育办学模式大体是从前苏联借鉴而来的,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不同层次的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90年代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抛开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崇西方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不单设师范院校而由综合院校培养的办学模式,近十年的教师教育实践证明,我们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基本上可以说荡然无存,前苏联的经验丢掉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和经验没有真正学到手。

二、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的构想和建议

(一) 政府教育行政机构高度重视

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部的高度重视,责成国家一流的相关专家学者进一步调查研究,教师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不是一省、一市存在的问题,而是全国性普遍性的,尤其要吸收具有一线教师教育办学经验的工作者参与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文件,由国务院或教育部下达各省、市、自治区、各高校执行。

(二) 学前及特殊教师教育基地建设

由各地市本科院校的教育学院或分院 (原并入的中师) 来举办,学制三年,招收的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通过中考成绩并达到一定程度。

(三) 教师教育小学教育基地建设

由各地市本科院校的教育学院 (系) 或分院 (原并入的中师) 来举办,学制三年,招收对象为高中应届毕业生,通过高考,其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程度。

(四) 教师教育初、高中教育基地建设

由各省属师范类本科院校来举办,学制四年,达到大学本科水平,招收对象是高中应届毕业生,并参加当年高考,其成绩达到本省二本以上分数线。

(五) 教师教育大学教育基地建设

由国家几所重点师范类本科院校来培养,给省属专科和市属本科培养的师资学制七年,达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省属本科教育基地的师资也仍由国家重点师范院校来培养,其培养的师资应具备博士研究生的水平。国家重点师范院校师资的配备,应具有博士研究生水平同时应具备出国深造的经历。

(六) 取消五年制师范类专科和小学教育本科

五年制师范类专科,我认为一直为过渡办学模式,是个畸形的胎儿,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太长,课程不容易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从近年的办学实践来看,一是教育部目录外办学专业,二是各地方本科院校大都设有此专业,招生数量不成规模,三是招收的复习生多,考生在无奈的情况下才上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四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上小学教育本科不是根本目的,大都考研,五是小学教育本科的学生毕业后尽管就业困难,就是能安排就业从事小学教育学生心理上不接受,从事中学的教育学生不合格,换句话讲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七) 教师教育要全面实行免费教育

教师教育实行免费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重点本科院校的小范围内。国家认定的国家重点师范院校、省属师范院校、地市属师范院校,都应当统一实行免费教育。

(八) 教师教育基地规模控制

师范院校经教育行政部门的重新评估认定,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根据我国不同阶段在校生的规模,国家和各省市及各地市应当设置多少所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要由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认定,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制止举办师范教育类专业,经认定的确定为不同类型的教师教育基地。

(九) 教师教育基地办学规模的控制

教师教育基地办学规模的控制,实际上就是不同类型师范院校招生和毕业生人数的控制。经调研且认为是可操控的,举例说明,一个地市小学教师的培养人数的掌控,一是根据本地市人口的总量,有多少适龄儿童需要读小学,每年的自然减员是多少,每年需要引进多少名毕业生,由各县、市、区报本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人事科,由人事科上报省教育厅人事处,省教育厅人事处经汇总各地市的需求情况,经厅领导审定后转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编制并下达当年的招生任务,毕业后,按上级计划由教育行政部门人事口派往县市区相关学校就业。

教师教育是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它关系到祖国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江山社稷。要想办好教师教育就必须有坚实的教师教育基地,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应当成为国家行为。

参考文献

[1]韩新君.教育科研方法指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2]徐晨光.把师范大学建成综合性教师教育基地[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篇2

——历史发展、现存问题与对策

摘要:

要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讲,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要发展农村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扎根农村的标准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县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需要研究解决。

本文根据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存问题的理论观点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教师建设发展问题对策

一、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与发展

建国以来,我县农村的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广大农村教师对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说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极为严重的失误,特别是“文革”时期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对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总体来说,建国50多年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还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农村教师队伍作支撑,中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任何一个社会系统的发展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不能割裂历史,所以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曲折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研究,对做好当前和以后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县没有对农村教师进行专门研究,所以在梳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时,主要以全国的教师队伍建设为线索,从中也体现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历程。现以历史发展阶段为序,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国新型农村教师队伍的初建时期(1949-1956)

(二)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改革时期(1956-1966)

(三)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遭受严重冲击时期(1966-1976)

(四)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76-1993)

(五)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标准化、法制化建设时期(1993-)

二、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建国 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及师范教育的大发展给农村输送了大批教师,大大改变了农村师资队伍的落后状态,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多种不利因素的干扰,我县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也不断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的顺利进行。我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我县农村教育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对调查研究所了解的相关情况的分析,发现我县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这些年来我县农村教师数量增加不少,但相对数量仍然不足,很多偏远地区教师缺编现象依然很严重。虽然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人口出生率得到一定的控制,小学生入学高峰呈稳定和下降趋势。但是,应该看到,我县学龄人口并非逐年递减,而是在不同阶段依次呈现峰谷交替的波动状况。这将对农村教师配置提出艰巨的任务。从生、师比来看,过高的生、师比反映出教师数量和教育经费不足,较低的生、师比则表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较大,教育质量较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对全球190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越是发达国家,初

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生、师比越低;越是欠发达国家,其生、师比越高。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生师比在逐渐缩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到2003年,我国农村教师达536.47万人,其中农村小学教师371.81万人,农村普通中学教师164.66万人,农村中小学的生、师比分别为20.01:1和21.90:1,而全国中小学的生、师比分别为18.94:1和21.04:1。农村中小学的生、师比与全国的平均值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若要单独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城市中学16.80:1,小学19.02:1),那差距就更大。

(二)农村教师地域分布不够合理

农村中小学教师除了数量不足以外,人员分布又极不均匀,地区和城乡差异较大。就拿我县来说,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待遇和条件较好,教师就比较多甚至超编,而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和偏远农村,教师缺编现象却依然存在,很多乡村小学基本是“几人一校”,有的甚至一位教师要教好几个年级段。例如上塘县城中小学大都超编,而该镇新民小学只有7名教师,一名教师管一个班级,还要跨年级上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三)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新课程在结构上将有很大改变,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如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实用英语、交际英语及艺术类等课程的开设。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有结构远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在农村教师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文化基础知识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音、体、美、职业劳动等艺体类、职业技术类和综合活动课学科教师却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很多学校要么不开这些学科,要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二是学历结构与知识结构不合理。前几年经过招、转等途径转正的民办教师年龄多在45岁以上,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这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尽管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低,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三是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与学历一样,我县农村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也不合理,高级职称多为老年教师,中级职称多为中老年教师,初级职称多为青年教师。并且五十岁以上的老教师和刚任教的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中青年教师少,其原因是因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千方百计调到经济较发达的学校去了,年龄断层较为严重。

(四)农村教师自我认同感不高,队伍不稳定

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因此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很少,所以农村教师的工作量特别大,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基本上是“包班制”,所有的课都教,工资却很低,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代课教师的工资就更低。根据访谈在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地位时,认为教师地位“一般”、“不太受尊敬”达半数以上。

(五)部分农村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但近几年农村地区不断出现的“禽兽教师”,正日益损害着农村教师队伍的形象,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比如仅在2004年6月7日到6月11日的短短5天时间里,甘肃省就揪出了4个“禽兽教师”。在搜索网站里搜索“禽兽教师”四个字,教师侵害学生的案子就一个接着一个,从东部沿海到偏远的大西北,辽宁、福建、湖南、四川、甘肃⋯⋯,全国31个省、市、区的名字很少没被提及,其中的绝大多数案子都发生在农村地区。要解决农村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问题和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说,还要从源头抓起,从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抓起。师范院校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在设置教师准入门槛时除了学历、职业资格证书外,还要加入法制、道德和心理考试,通过科学量化的现代心理学测试手段,检验应试者是否具备教师职业本身某些特殊要求的素质,把好他们进入学校任教的第一道关。

(六)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量少质弱。

在我的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和职称评聘的影响,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多集中在县镇,乡村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也会被城镇学校挖走,由于农村学校工作条件差,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致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不断流向城市,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将正在上小学的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因而城镇中小学的生源多,要不断扩大教学规模,又连续从乡村学校选拔教师进城任教,由此,农村教育的优质人力资源出现了向城镇倾斜现象,农村教师队伍也陷入了低质徘徊的怪圈。这些问题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我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要使我县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以利于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我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

(一)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家的事,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应该承担主要的义务和责任。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将过去十多年间颠倒了的权利义务关系彻底扭转过来,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2)国家应增加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弥补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资金缺口。而且这种转移支付不能只是一个原则,要有可以计算、可以监督的标准,最好是专项转移支付,而不是包含在一般转移支付之中。(3)多渠道筹集农村教育资金。除了国家应增加农村教育经费外,还应该象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把农村教育向社会各界开放,发动社会各界支援。

(二)保障并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从1993年颁布(教师法》以来,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城乡差异比较大,农村教师远不如城市教师那样受人尊重,歧视、打骂农村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挫伤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所以保障并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仍是一个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1)对党和国家的教师政策,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落实,必要时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来贯彻。(2)依法严厉打击损害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农村教师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和教学环境。(3)各级党政部门要在农村大力宣传教育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在农民中树立教育兴农的意识。(4)大力表彰优秀农村教师,给予农村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农村教师的劳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承认。(5)鼓励农村教师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其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优势,使农村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使农村教师成为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全方位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保障并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

《教师法》第六章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略高于公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第六章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但在具体执行中,很多地方并未能完全兑现,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山区和农村,还有不少代课教师存在,他们的工资是由乡财政或所属的中心校负担,收入很微薄。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切实落实《教师法》关于教师工资待遇的有关规定,把落实程度与当地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联系起来。(2)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这种制度应按照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不同的等级,经济越落后、条件越艰苦的地方特殊津贴越高。其

额度不应是点缀性的、象征性的,而应该具有较大的力度。过去国家曾实行过地区工资级差补贴,但由于补贴金额过小,现在已经不能真正发挥其效力与作用了。

(四)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步伐。

农村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他们的工作不被社会尊重,那么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就低,就会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影响的是整个教育的质量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虽然当前我县教师专业化己经进入了操作阶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的专业化道路还很曲折。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1)要进一步强调和确立教师工作的专业地位。随着我县教师供求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和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的不断上升,高质量教师的缺乏将成为影响我县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2)制定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标准。教师要成为一门专门职业,也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标准。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标准大纲》里强调教师的第一责任在于参与并帮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强调教师职业教与学的专业性内容只是基础;强调教师知识的生成性理解和综合性利用;强调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等。这些内容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结束语

当然,要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了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而要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正如皮亚杰所说:“假若没有质量合格而又数量足够的教师,最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在实践中夭折。”如果忽视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那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农村经济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只有全社会来关注农村,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农村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村贫困的面貌才能彻底改变。

参 考 文 献

一、工具书类1、1949-2003年的《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成就》

2、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0页

二、著作类

1.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教育部编:《跨世纪中国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腾纯主编:《中国农村教育的战略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三、论文类:

1、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措施》,农村教育,2003(1)2,袁振国:《教师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阶段》,教育科学研究,2003(1)

3,张世银:《当前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2(8)

4、杨美福:《山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云南教育.2002(2)

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欠佳、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原因,2015年大学生就业人数逼近750万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就业难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却与社会需求脱钩。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一直跟不上社会需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及时更新,比较看重对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实践创新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好的要求。如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等,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高等学校必须树立战略眼光,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就业竞争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实践教育思想源远流长。1798年科学家理查德·洛尔·埃奇沃斯发表了《实践教育》(Practical Education)一文,他提倡建立在非书本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包括考验思维、行动、运动和游戏的灵巧性,进行观察、实验、发明创造和解决疑难等[1]。运行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将有效克服传统专业知识课堂教育对人才培育单一的弊端,对学生实践能力、科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显著作用,为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入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基地建设,2012年3月教育部所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7号)强调了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要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不仅仅对课程体系改革有影响,也涉及到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还涉及到高校教学资源的整体配置布局,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

一、合作经济实践教育的动因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城乡尤其是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截止到2014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128.9万家,同比增长31.2%;实际入社农户9227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35.5%,同比增长24.5%。各级示范社超过12万家,联合社达到6800多家。从这些数据来看,农民合作社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发展很不平衡,且严重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规范问题。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合作社如何规范运行的真实情况了解清楚的人少之又少,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促使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要有合格的合作经济人才。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大量甘愿为农服务和知晓行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大批称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这就对合作经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我们需要培养不同层次、门类和知识结构的人才,来点燃各地合作经济的星星之火,深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合作经济教育也需要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基于合作社理念和教育推广这两个基本点,合作经济教育工作需要通过高校专业教育培养合作社骨干队伍。合适的模式、有利于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环境都能加快合作经济人才的培养步伐,从而全面提高合作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传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学生能够记忆和复现所学的知识,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标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程度,而合作经济教育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创建早期接触科研、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动手能力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承担合作经济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任务,以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形式,紧密加强校企的合作关系,建立学校团队教师、学生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课堂+实践基地”递进的“学做合一”的产学研教学平台,形成“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主动适应和大力开拓人才就业市场,打造我校地方应用及创新人才的优秀品牌。

三、合作经济实践基地建设任务

(1)完善实践基地运行机制,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基地由校企共同建设,根据职能划分三个层面:领导层、管理层和“双师”层。领导层由学校和企业主要领导人担任,对基地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决策和统筹规划;管理层是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务处、合作经济专业、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培训部门组成,负责中心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分项管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活动,并落实实践教育基地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双师”层是指导机构,由相关专业企业专家和学院双师型教师组成,负责中心建设方案论证、规划和实施的指导工作,通过不同层次的实习内容,进行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教学指导,每个老师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和职责。

(2)打造人才培养体系,规划基地人才培养、管理方案

从课堂跨入实践教育基地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也表明大学生将改变以前传统式实践活动模式,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迈入实训环节。基地将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方案,探索实践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将携手制定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从而共同评价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3)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升双师型队伍技术水平

企业和高等学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有所不同,双方都期望通过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产学研合作是保持校企紧密联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共同进步,才能使合作形式得以坚实发展。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合作,使高校指导老师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

nlc202309041312

校企合作机制的确定包括学校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合。有一支高水平的校外实践教育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需要培养和引入一批双师型人才,努力提升双师型队伍的技术水平。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应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并对合作社生产实际比较熟悉、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对初次担任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要通过到企业承担技术顾问或兼职,与企业产生广泛的联系;对其他老师轮流进行业务培训,规范教学环节。

充分挖掘并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校外人力资源优势,从农业合作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管理和业务技术骨干走入课堂,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或完成毕业论文,给学生带来实践性强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技术人员学习交流的机制。企业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少,知识系统性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和教学技能训练,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知道教师教学水平较高,知识系统性强,但从事工程实践相对较少,需要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和重要项目研究参与,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动态,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

(4)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实践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

为了建设与管理好基地,鼓励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教职人员,采取基地建设工作量化考核,准时发放工作补贴,进行基地建设与管理评优活动,开展基地评估活动,校企双方将对优秀基地建设与管理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晋职晋升等方面采取优惠倾斜政策奖励,对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教师实行淘汰制。合作经济教育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转变,鼓励教师根据相关变化,积极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手段,从而促进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地可持续开展。

实践教育基地在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性、阶段性,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在不同时间进入实践教育基地展开实训,需要构建一定的制度保证基地的使用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设备和实践教学发挥最好的效果。管理层在制定本批学生实习环节任务的时候,要做好下一批学生实习的准备工作。预备好相关专业技能训练来保证两批学生教学的连贯性,让下一批学生充分了解本实习项目的流程。由学院教务和企业验收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实习基地的使用做好汇总清单,核算使用效率,并上报合作办公室,以优化培养方案。

大学生在基地的实习实践活动到底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是学院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实践基地管理公室将制定一套《大学生实习实践成绩评价细则》,汇总每个学生在基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的成绩,并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等五个等级来确定最终成绩。学生的成绩评价包括:动手实践时间、完成指标情况、独立完成能力等几个方面。学生成绩汇总之后,一方面记入學生档案,另一方面存放企业基地备忘录,学生就业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向别的企业出具该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企业影响力推动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保证就业质量。

通过建设,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将成为一个能承担合作经济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育基地,将大学生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惠记庄,张雷,孙德仕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价指标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1-14.

[2]申少华,彭青松,刘爱华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研究[J].广东化工,2014(18):191-192.

[3]王文凯,姚庆安.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55-59.

[4]王斌,罗文健.专业知识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对接.前沿,2012(17):141-144.

作者简介

1来红(1987.04-),女,籍贯:浙江省杭州市,现职称:助理研究员,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合作经济。

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篇4

中国教育近年来的迅速发展, 以及各大新兴本科院校在全国各地的相继成立, 体育专业不再局限于专门的体育院校, 加之每年高考之后的人数扩招, 使体育专业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对此, 国家对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指导文件, 来完善教育实习各方面的管理和指导。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更是重中之重。贺州学院还只是刚刚起步的本科院校, 各方面经验还比较欠缺, 教学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而且与其他老牌高校相比教学设施不完善和缺乏实习经验, 因此, 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结合本校特点和实际, 为相关的管理部门提供提出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题以贺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教育“和“基地建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收集了一些有关基地建设的期刊和学位论文作为参考文献。

1.2.2 实地调查法

通过访问和走访一些相关人员记录和收集一切有关本论题的有用资料。

1.2.3 专家访谈法

2 贺州学院体育教育实习基地现状

2.1 贺州学院校内实习基地现状

校内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它有着贴近教学、贴近课堂、贴近学生的优势, 能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到及时巩固, 使理论紧密结合实践, 实际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4]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对实践性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习基地的教学条件和场地设施也对实习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

近几年来, 贺州学院校内所建成的实习基地有较大发展, 各种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可以满足本专业学生学习和实习的要求, 体育设施和场地还比较健全。经访谈了解到, 数量上虽然可以保证学生学习和实习的需要, 但是, 在质量上也必须跟上步伐, 许多场地和设施老化严重, 或者达不到要求, 给老师学生上课带来较大影响,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尽管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仍存在诸多问题。

2.1.1 校内实习基地硬件设施有所欠缺

校内实习基地的场地虽然基本能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外活动, 但是上体育课的场地和设施老化严重, 比如, 田径场由于质量不好, 导致跑道有许多坑坑洼洼的地方, 跑道内的足球场更是杂草丛生, 地面凹凸不平, 特别是下雨天, 足球场的泥巴被带到跑道内, 不仅影响美观而且由于湿滑很容易使人跌倒。上课的器材质量和数量也不足, 例如跨栏架, 前几年还有八、九个能用, 到目前为止, 全部已经损坏;还有跳高垫和乒乓球桌现在也很缺少或维护不到位而损坏严重, 因此导致一些教学内容和活动无法开展及开展的效果非常不明显。这对于实习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了影响, 实习得不到切身的锻炼, 使实习效果和实习质量得不到提高。

2.1.2 校内实习基地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

众所周知, 有些校外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 都是有专门人员来管理和维护的, 在场馆的周围还有铁丝网或护栏来进行保护, 进入须遵守场馆场地相关规定, 做到损害的最小化。据调查, 贺州学院在场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上, 就明显有待加强, 卫生方面也应该加强, 随处乱扔的现象普遍, 每天也没有专门人员清理。

2.1.3 校内实习基地资源规模越来越紧缩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 学校的招生人数也在随着增加, 由于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数量增加, 原来的实习基地所要承担的实习人数比以往要多很多, 就必然导致人均实习场地和器材不足;其次, 招生人数的增加, 学院只有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 盖教学楼、学生公寓、购买课桌等, 教学设备器材只有做下一步考虑。

2.1.4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经费不足

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 教育的经费更显得捉襟见肘[5](50)。贺州学院作为刚升本的新兴院校, 在自治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申请支持上可能会比较困难, 学院在校内的实习基地, 有目共睹的是场地老化, 特别是前校门的篮球场, 地面质量不好, 水泥呈颗粒状脱离, 而且界线没有, 分不清罚球线三分线等;还有就是上课器材不足或者质量差, 这些都是要学院资金的投入来维护和购买换新。

2.2 校外实习基地现状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能力与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和校外实习活动的场所[7]。目前, 贺州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计划签约和已签约的实习基地学校综合约有8所左右, 这些基地学校基本分散围绕在贺州学院周围, 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只有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前提下, 才能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8]。因此, 建设校外基础设施过硬师资队伍能满足实习工作要求的基地, 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贺州学院在对外实习基地建设成就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每年都要建立一个实习基地, 重点发展的实训基地学校有蒙山中学、双莲中学、钟山一中。但是, 每个学校的可接纳学生数还是局限了日益增加的实习生数量, 在教育实习方面更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2.2.1 高校与基地学校的合作表面化, 合作深度不够

贺州学院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虽然会签订协议, 但是, 每年实习都是在不同的地方, 缺乏长期的交流, 这些协议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高校与基地学校交流的减少而成为一纸空文。而且, 在合作项目上也是少之又少, 平时很少下基地学校进行交流等活动, 只有在实习的时候才会去沟通。

2.2.2 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不高

目前, 贺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建立了几个教育实习基地, 但是, 基地的维系却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是派学生去实习, 当然对基地学校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教学秩序和实习生管理有待加强, 这多出来的工作就会给基地学校带来一定的负担, 所以, 在这个问题上, 基地学校的管理是否真正有效, 是否真正用心去帮助和指导实习工作还是应付了事。因此, 教育实习基地正在逐渐减少, 现有的实习基地仅靠关系维持, 难以稳定。

2.2.3 校外实习基地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不足

有些实习基地学校的教学规模不大, 班级接纳的实习生数量有限, 不能满足实习生得到充分锻炼。就如这次的钟山一中实习, 每个班最好只有有一位实习老师, 才能充分锻炼出实习效果, 可是, 有的班级却分配有两名实习老师, 这对实习的影响非常不好。

2.2.4 校外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有必要加强

就本次参加的实习学校钟山一中为例, 在硬件设施上, 学校的场地比如田径场太过落后, 煤渣跑道雨天还经常积水, 对实习教学很不利。在实习器材上, 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非常之缺乏, 一个班级人数又多, 每次同时上课的班级又达四、五个, 经常上可不用器材的田径类课程或做游戏。所以, 硬件设施对实习质量有较明显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对基地学校的选择, 从而制约实习基地的建设。

3 结论和建议

3.1 定期举办一些体育交流会, 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基地学校的体育教师可以举办座谈会、联谊、运动会等增进教师间的交流沟通。

3.2 体育院系要与实习基地学校一起研究建立和健全教育实习保障体系 (主要是教学和生活的保障) 。

3.3 高校要建立与实习基地共同开发学科建设、校本课程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合作机制, 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基地学校一些支持和帮助。

3.4 学院的领导在教育实习期间, 要走访实习基地, 进行座谈, 有条件的前提下, 可以带一些体育用品相关的礼物。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 对贺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争取高校、基地学校与地方行政部门三方合作与监督, 加强高校与基地学校之间的交流对话,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资金的的支持;努力完善自身各方面的建设, 提升地区影响力和知名度。

关键词:体育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报送中央财政支出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执行情况的通知》[R].教财司[2011]472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7]2号.

[3]侯宝莉, 李莎.打造新型高校实训实习基地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期刊, 2010, 1 (1) .

[4]陈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103) .

[5]胡思旭.阻碍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原因[J].职业论坛综合版 (南昌) , 2006, 3 (50) .

[6]张济坤.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2 (28) .

[7]唐芒果.高职体育专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66) .

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篇5

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内容

成人继续教育是指为了丰富从业人员的知识,提高其职业技能对已经脱离学校正规教育并且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的一种更高层面的追加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也是众多成人高校必备的办学条件之一。同时,实践教学基地的目标是以开展远程教育用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和革新。

二、为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社会的主体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一些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进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活动则被称之为实践。劳动者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以致用,并将所学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在实践中产生新的知识。所以说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主动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现代高科技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于正规高校教育的成人继续教育更应该摆脱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应该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自由思考,独立实践。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上,一直是以传承为主导单一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创造实践的能力。这种方式严重的扼杀了学员们自由思考的天性,除此之外,整个社会也在其影响下过分的注重学历的要求,从而使很多的青年劳动者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有效平台。

三、传统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实践基地

虽然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实习能比普通正规高校的实习实践更多一点,但仍然逃不掉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一般来说各学院都有其对应的学员实习单位,实习期间亦有教师领队,时刻帮忙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种实习模式归根到底跟学员在学院学习没什么差别,这种手把手教育的实习模式,很大程度上使学员们产生了严重的惰性、依赖性,使其放弃了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更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各实习单位也颇有无奈,在学员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的文化中,只是为了实习而实习,从而使得实习企业没有多大的积极性,学员在实习过程中也就不能学到一些真正有利实践的知识。

四、如何建立新的实践教育基地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经验累积。于此同时,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有突破性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注入新生力量。新的思想,充满朝气的能动力将为企业开辟新的发展理论。由此得出教育学院需要与一些组织机构完善,发展稳定的企业建立长期并且稳定的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从而达到共赢的局面。要想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则综合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人继续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成人继续教育是指对学校正规教育以后的所有的社会成员的教育,其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满足学员对自我认识、学习的需求,学院方面可以再实习之初进行比较系统的规划,针对不同学员开展不同的实习活动,而企业方面也可在学员实习过程中给予学员一些报酬,使之能更加的积极主动

(二)学院教师培训锻炼基地

不仅学员需要切实的实践,作为教师更应该在实践中谋求未来的发展,学员的理论知识大都来源于教师的传授,教师的教育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学院人才的培养。教师只有扎身实践中,才能使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有趣,才能抓住重点,切实的解决学员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而对于教师所在的锻炼实践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理论解决一些难处理的问题。

五、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监控体系

成人继续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原有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尤其是其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实践教学基地的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以教育管理部门为中心,其他教学部门相配合,全校都积极参与到质量体系建设当中来。更重要的是,各部门职责明确,形成全体成员互动的监控体系。还要重点把握实践教学基地各环节的关键部分,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并且需要运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手段,切实有效的深入到实践基地建设当中去,推动教育基地的质量监控体系顺利展开并成功推广应用。

六、结语

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篇6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综合档案馆“五位一体”的功能定位之一。国家综合档案馆具有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天然优势。国家综合档案馆可以采取丰富档案展览内容的形式完善档案展览工作,多部门、多渠道深入合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建立便民的工作制度,合理规划设计档案馆建筑,打造档案馆亲民形象等多项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档案展览工作不够完善、与外界合作不够深入、档案馆的开放时间与公众参观时间不符、档案馆建筑设计不能满足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需要、档案馆形象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关键词: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五位一体档案馆建筑

一、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缘起

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各级档案馆要建设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要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国家档案局发布了国家标准《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DA/T2005-34),指出: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经各级党委、政府或者相关部门批准命名、公开挂牌,由国家档案馆管理,以馆藏档案为主要资源,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省情、市情、区情、县情教育及科技文化知识教育的活动场所。

2009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档案馆工作会上,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新型国家档案馆的功能定位,即国家档案馆是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档案馆”)“五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准确、科学地指明了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档案馆工作目标,即今后新建、改建和扩建国家档案馆都要以“五位一体”作为基本要素来打造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五位一体”基本要素之一必然成为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优势

(一)拥有大量馆藏

各级各类档案馆的丰富馆藏详实地记载了我国人民创造历史的曲折历程和奋战足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优良传统,记载了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史实。这些档案内容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以其原始性、真实性、唯一性区别于其他资料,能够最大限度地触动心灵深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生动素材。

(二)拥有优秀人才队伍

档案馆各内部机构中编研处、馆藏处、展览处、网络技术处等处室拥有大批熟悉档案内容与作用、精通档案展览业务、精通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三)拥有专门场地

档案馆拥有专业的展厅用于陈列、展览,同时大多数档案馆都拥有报告厅用于讲座和报告会,有的档案馆还设有影视厅、多功能厅等场所,这些场所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

三、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展览工作不够完善

在各级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展览中,专题展览和基本陈列是主要形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形式单一,内容更新缓慢,方式较为陈旧,现代化声光电技术应用不够充分。专题展览多以图片式、粗线条介绍当地的历史与现状为主,基本陈列也多以志书和专题材料为主,种类不多,数量不大,既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又缺乏系统性和吸引力。许多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旦建成,就不再变更内容,一劳永逸。

同时,在整个展览流程中很多档案馆只重视展品的展示,把较多资源投入到展览展示这个环节。对于展览的前期工作,即宣传工作,投入很少,且力度也不够,导致公众对于档案馆的展览知之甚少。

网上展览已成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常见方式。但整体上看,网络教育的内容、形式还都比较单一,本馆特色也不够突出,不能有效吸引公众眼球。

(二)与外界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一些档案馆能够主动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结对共建,与有关部门联合办展,开展征文比赛、夏令营、专题讲座等活动拓展教育形式。但是,档案馆的这些合作以临时性居多,不能长久的、有计划地开展;同时,合作的内容不够深入,还有待开发。比如上海市档案馆建立了学生档案课堂,但此场地常年空置,预约参观授课的群体和场次比较少,不能很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三)档案馆的开放时间与公众参观时间不符

除了青岛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等少数档案馆在周末对外开放之外,绝大多数档案馆开放时间与公众的工作时间相同,公众在休息的时候,档案馆也处于闭馆状态,严重影响公众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利用。北京市档案馆在1997年曾经坚持每周一至周六接待公众参观,暑假期间实行双休日全部开放,且效果良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利于公众参观的开放时间并没有持续到现在。

(四)档案馆建筑设计不能满足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需要

在2009年之前投入使用的档案馆展厅面积普遍不足,很多地市级档案馆展厅的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而大多数省级档案馆的展厅面积也不超过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过于狭小,使很多有价值的展览、有重要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档案不能展示给公众,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失去了重要依托。

同时,大多数档案馆属于单体建筑,档案库房、技术用房、对外服务用房处于一个建筑物之中,且这个建筑物只有一个出入口,没有为展览室设置单独出入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展厅周末对外开放,就会影响档案馆其他部门的安全,甚至威胁档案的安全。档案馆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只能被迫舍弃爱国主义教育工作。endprint

(五)档案馆形象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很多档案馆的位置并不偏远,交通方便,但是参观利用者寥寥,主要是因为这些档案馆多位于政府大院内,警卫森严,普通民众多敬而远之。因此,档案馆的位置和形象也影响了普通百姓来馆参观利用的热情。

四、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措施

(一)丰富档案展览的内容形式,完善档案展览工作

首先,在展览内容上选用能够凸显本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档案材料,以增强人们的亲切感、自豪感。

其次,在技术手段上,除图板、实物、灯箱、布景、壁画、模型等传统展示方式外,还可以尽可能多地采用电子地图、视频点播、红外线控制音频播放、多媒体触摸屏、电子留言采集等先进的展示技术,调动公众参与,实现人机互动拓展展览时空,延伸展览内容,提升展览品位。

再次,档案馆必须做好活动的前期宣传工作。各档案馆在策划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还要考虑到向社会尤其是对学校的宣传鼓动工作,要通过定向沟通和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详细介绍教育基地教育活动的方式、特点和意义等,以引起学校的关注,积极协助档案馆做好教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同时,增加教育对象的兴趣,主动参与档案馆组织的特色活动。

最后,各档案馆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完善网上展厅,创新出易用性、互动性强的网上教育形式,丰富网上教育内容,如在网上推出“走进档案馆”虚拟参观活动等,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参加来自不同级别、不同地区档案馆推出的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二)多部门、多渠道深入合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涉及众多相关主体,档案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高效开展。因此,档案馆要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的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文明办、企事业机构、社区等单位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固定的合作模式,持续地开展合作。

在与教育部门合作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参与到教委共同制定的课外活动项目中,针对不同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学生档案意识。迈克尔·库克在《利用档案进行教学》一文中介绍:“在世界许多学校系统,10岁以下儿童和少年的老师们在他们的教学课程中都使用初级的原始材料。‘档案馆把原始材料提供给职业教育者用于阐述课程重点,编辑出版原始文献,选择手稿制作幻灯片和电影胶片拷贝,为老师在课堂上如何最好地利用原始材料提供建议。”

(三)建立便民的工作制度

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理应利用自身优势尽可能多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档案馆在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的同时,需要确定便民的工作时间,将双休日或者其中的一天作为对外开放时间,为公众服务。

(四)合理规划设计档案馆建筑

首先,在档案馆规划设计中要将展厅作为独立的空间进行规划,与其他空间尽量分开,并且为展厅设置单独的出入口。公众在节假日可以通过单独的出入口,享受档案馆的优质服务,同时消除对于其他部门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立专门档案展示中心。

其次,在档案馆新馆建筑设计中要尽可能充分地利用相关政策,在《档案馆建设标注》(建标103- 2008)允许范围内,为档案展览争取尽可能多的空间。

(五)打造档案馆亲民形象

档案馆新馆建设要在公众出入口取消武警站岗制度。同时,要尽力提升服务效能,努力塑造“亲民、为民、便民、利民”的档案馆新形象,吸引更多的公众来馆参观利用。比如鞍山市档案馆自2005年开始,接待利用窗口新增设了“5项便民措施”,即办理电话查询、邮件(包括电子邮件)查询、互联网查询、午休查档和在网上公布档案馆通讯地址和行程路线,推动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开展。

*本文为北京市档案局项目(编号:2013-01)“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该项目为以北京市档案局(馆)为依托单位的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012)。

参考文献:

[1]张益民,伍爱国,李冬梅.论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J].中国档案,2002,(8):20-21.

[2]张益民.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色教育活动[J].北京档案,2003,(4):20-21.

[3]高王忠.让档案展览在“文化惠民”中绽放异彩《越地记事——档案里的绍兴历史》布展心得[J].浙江档案,2010,(11):26-27.

[4]欧平.建立中心形成规模加强联合广泛征集——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档案,2001,(5):38-39.

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篇7

一、设计思路

“股份制”创业教育实训基地, 就是以学院为依托, 吸引社会力量、企业力量等相关利益群体进驻, 借用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式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与运作, 通过基地管理机构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校企双重论证、考核, 通过共同建设、共同经营, 为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创业平台, 使学生在基地内既可以模拟创业, 也可以进行实际创业, 在获得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同时,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建设宗旨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使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践与教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观日益明确。“股份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可以打破目前创业教育实践大多流于形式的缺陷, 突出创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 保证创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的创业项目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规律运行, 在实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同时, 提高学生创业的成活率。

三、建设原则

“股份制”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按照“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原则, 把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实践、孵化和盈利于一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的经济实体。要以学生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用新思路、新运行机制设计基地建设方案, 务必要保证第三方的利益, 将企业吸引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来,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创业本领, 企业在参与中获益。基地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 从课内实践一直到项目孵化, 使学生在创业教育不同阶段都能在基地内找到相应的实训内容, 从中获益。

四、基本任务

建立实训基地组织机构, 制定运营方案及系列管理制度文件;制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制定实训计划;承担课内实训教学任务, 开展创业教育课内实践活动;选拔学生组建模拟公司, 制定模拟公司运营规则, 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创业比赛;为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场所, 使学生能够从比较简单的创收活动开始体会创业;组织各方对进驻实训基地内项目进行论证;对基地内正在孵化项目进行指导, 对已孵化成功项目实行退出制,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实训环节的开发设计

构建有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平台, 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核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与企业合作进行“股份制”创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遵从职业教育规律, 统筹社会教育资源, 充实和优化实训条件, 强调以创业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 注重工作任务的真实性、课程实践的仿真性, 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突出创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 深化学生对创业实践的认识, 力求实训教学与实际创业活动的零距离对接。

(二) 学生创业活动指导

创业实训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实践、课外活动和创业实践等方面内容。课内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是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的创业俱乐部、创业沙龙、创业比赛等活动;创业实践是少部分通过了创业项目论证的学生在实训基地内的孵化。不管哪一类创业活动, 都需要在实训基地的统一管理下, 在实训教师严密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学生创业活动考核

创业实践活动的考核应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任何单方面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每学期, 实训基地应组织校、企专家成立评审团, 采取听取汇报、检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 对实践教学效能进行检测, 对创业项目及市场行情进行全面考核, 然后将考核结果书面通知创业团队。

区域教育云建设架构研究 篇8

区域教育云及其服务

1.区域教育云

区域教育云是对一个行政空间 (省、市) 或者地理空间 (西北, 华中) 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构建出一个统一的平台, 供本地区的用户进行管理和协作的一种教育云。区域教育就可以提前为国家教育云作好准备, 同时也为教育云的建设积累经验。区域教育云的范围较小, 所需要的资金比较少, 涉及的建设个体也不算多, 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实现[2]。

2.区域教育云服务

区域教育云不是简单地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机构、学校、教师和学生结合, 它是这几个方面全方位的整合和优化,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智能化的服务, 总的来说区域教育云提供如下几种服务。

(1) 教育资源服务:教育资源包括的种类很多, 这里有名校的试题库、名师的授课录像、各种知识数据库, 这些资源存放在云端可以供终端设备随时随地下载和观看学习, 所以说将来的课堂不一定是在教室[3], 可能是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在宿舍、图书馆、车上甚至在卧室都可以学习, 这也是教育云最基本的服务内容。

(2) 教育管理服务:区域内的教育管理部门很多, 各个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系统和各种资源, 这些管理系统和教育资源可能会出现重复购买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如果区域教育云平台有上级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运行和维护, 各个下级部门统一注册上传资源, 这样避免了重复建设, 又节省了资源, 提高了教育部门的办事效率和管理能力。

区域教育云建设构架

根据区域教育云建设主体对区域教育云的需求和建设目标, 可以将区域教育云设计成三层体系架构:资源提供层、云服务管理平台层、应用终端层。

1.资源提供层:资源提供层主要提供云管理平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教育行政机构所发布的各种政策、文件、人事、咨询等管理资源和其需要各级下属上传的各种资源[4]。学校提供的各种课件教学视频、名师课件、管理规章制度、高等院校图书馆提供的自建数据库、购买的国内外知识库资源。这些资源是区域云教育平台管理的核心内容, 也是区域云教育平台共享的主要内容, 它们由建设单位根据云管理平台的指令和要求完成资源提供, 资源部署和资源操作任务[5]。

2.云服务管理平台层:云服务管理平台层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 并对资源进行分类、存储、调用及时发布新信息, 提供分资源管理平台给资源提供机构以便于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对终端用户进行管理, 并跟踪终端用户的检索兴趣和浏览记录, 实时提供推送服务。对整个云平台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管理, 对平台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进行保护和管理。云服务管理平台是区域教育云平台的信息处理中心, 是整个平台的大脑和心脏, 因此云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必须系统地、有序地建设, 这样才能避免将来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云服务平台可以分为多个模块, 按照模块分别部署和建设, 可以按照安全监控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用户服务模块和运营管理模块来进行建设[6]。

3.终端应用层:终端应用层主要提供终端设备接入的接口, 包括物理的和软件的, 需要开发出针对不同终端设备的接入模块, 能满足尽可能多的终端设备, 降低用户的接入成本。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 (如平板电脑, 智能手机) 等查看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知识库等内容, 也可以上传自己的教学课件和内容, 可以进行在线交流, 互动, 进行协作创新, 云服务平台能跟踪用户的检索词, 浏览记录, 智能分析用户的兴趣点, 实时给用户提供相关内容, 同时学生、教师、学院也可以在线完成数据上传、学籍注册、数据采集、文件传递等功能。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学习、沟通、交流。

区域教育云建设面临的挑战

区域教育云是国家教育云发展的初级阶段, 也是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区域教育云面临的挑战有很多, 例如:云计算本身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应用系统的部署和迁移问题、个体之间的利益与管理体制会给教育云的建设带来人为的阻力、云服务的维护问题和托管问题等[7], 这些问题都是区域教育云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主要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其一, 区域教育云没有一个清晰的建设、应用、维护、服务、运行模式。社会上对教育云还在持观望态度, 对新技术还有抵触情绪, 这样就会使区域教育云建设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有一个行政部门来牵头并协调各个部门, 使人们认识教育云, 了解教育云, 最终形成一种默契, 明白为什么建设区域教育云, 建设区域教育云将会达到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这样才可能有建设区域教育云的动力。

其二, 教育云还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 各区域教育云可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标准, 这为将来国家教育云的建设带来极大的麻烦, 因此必须建立国家级别的教育云标准和范式, 这样既有利于区域教育云的建设, 有利于国家教育云的整合。建立统一的资源存储、资源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利用平台, 只有这样区域教育云才会有方向, 建设起来也会比较顺利。

其三, 存放在云平台上资源的安全性和云平台自身的安全性面临考验。云平台的正常运转、平台上存储的资源的安全性都是将来区域教育云必须面对的问题。区域教育资源的广泛整合, 大量的教育资源都存储在一个平台上, 如果资源得不到完善的保存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永久丢失, 对存储这么多资源的硬件设施也有很高的要求。平台集合了这么多的机构, 访问量肯定要激增, 或者遇到特殊的时段用户注册登陆人数激增, 这些都会考验平台的性能, 万一平台运行不是太好, 反而会给日常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因此, 平台安全性和资源安全性对区域教育云都是巨大的挑战。

结论

教育云的建设将会呈现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 是对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 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贡献, 高效利用。对教育部门、教育结构、教学体系中的个体都有深远的影响和深入的革新[8]。区域教育云可以将区域内的基础教育部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附属管理机构等包含在云端, 使整个教育体系真正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来, 教育链条中的参与者都可以从云端获取服务, 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见解、心得共享云端, 是教育信息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在此环境下, 区域教育云建设应当抓紧机遇, 克服挑战, 建设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区域教育云。

摘要:本文介绍了区域教育云的概念及区域教育云提供的服务, 提出了区域教育云建设架构, 讨论了区域教育云发展面临的挑战, 通过分析与讨论, 以期对区域教育云的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云计算,区域教育云,云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国洪, 覃健诚, 麦丽华.区域教育云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技术, 2013, 5:14-17.

[2]胡晓东.高职院校教育云平台的构建——以山西经贸职业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6:99-101.

[3]刘志亮, 张金隆.基于教育云的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框架研究[J].情报杂志, 2013, 10:164-167.

[4]黄鑫云.计算及其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架构和应用模型研究[J].软件导刊, 2013, 8:80-82.

[5]张进宝, 黄荣怀, 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6:20-22.

[6]王斌, 李楠, 孙月新, 张海英.国家教育云平台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 2013, 5:59-61.

[7]雷万云.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05.

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篇9

一、海河教育园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于2009年6月开始建设,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首先启动高职园的建设, 2010年年底, 7所职业院校建成, 2011年春季开学投入使用。起步区内建设7所职业院校, 其中, 5所高职学院, 2所中职学校。5所高职学院是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海运职业学院。本文研究海河教育园区教师队伍建设, 主要是以先期入园的5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 以下海河教育园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等信息源于以上5所高职院校。

(一) 5所高职院校的概况

先期入园的5所高职院校,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级建设示范校, 其他3所高职院校也都是具有独特的办学特色。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传统强项应为数控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 进入园区后将要为天津航空航天工业服务, 培养高技能人才, 转型跨度较大, 将会面临艰巨的挑战。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以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机械制造与模具为主, 在电子行业内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进入园区后将仍然以天津电子行业为服务对象。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以轻工机械和模具以及电子技术为强项, 进入园区后可以瞄准天津现代制造业, 做强和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以食品机械、印刷和生物为主, 在原有的基础上围绕天津的支柱产业选好服务对象。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专业方向明确, 就是为海运事业服务, 借助入园的外部环境改变, 修炼内功使自己真正在该领域站住脚, 创出品牌。这5所院校都面临如何根据学院外部环境的变化, 重新确定发展目标, 制定战略措施, 进行组织变革, 充分利用园区教育资源, 迎接新的挑战。5所高职院校入园前的基本情况: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1年, 主管部门为天津市经济委员会, 学校类型为工科。主要院系有机械工程系、电器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汽车航空系系、应用外语系、经管系、艺术系和基础部;教职工数410人, 专职教师208人, 专业数量29个, 在校学生5000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1年, 主管部门为天津市电子仪表集团 (控股) 有限公司, 学校类型为工科。主要院系有软件学院、机电系、电子系、经管系、人文社科部、基础部、体育部;教职工数480人, 专职教师249人, 专业数量22个, 在校学生5100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1年, 主管部门为天津市二轻集团 (控股) 有限公司, 学校类型为综合。主要院系有机械工程系、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系、经济管理系、艺术工程系;教职工数483人, 专职教师339人, 专业数量12个, 在校学生6100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1年, 主管部门为天津市一轻集团 (控股) 有限公司, 学校类型为工科。主要院系有管理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生物化工系、应用外语系、机械工程学院、印刷学院;教职工数490人, 专职教师353人, 专业数量30个, 在校学生6500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创办于2006年, 主管部门为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学校类型为工科。主要院系有航海技术系、轮机工程系、航运经济系、工程技术系、邮轮和旅游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教职工数345人, 专职教师217人, 专业数量13个, 在校学生5500人 (上述数据来自网络, 未经所在单位核对, 仅用于分析研究) 。

(二) 5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数据分析

海河教育园区入园的5所高职院校都是以工科为主, 有行业背景突出的特色专业。根据5所学校基本数据分析, 得出教职工与专职教师比值、专业数量与专职教师比值、在校学生与专职教师比值、在校学生与设备价值比值、专业与设备价值比值等情况。5所高职院校教职工人与专职教师都在50%之上, 达到70%之上有2所;专职教师与专业数量, 平均每个专业拥有专职教师数量低于10人有1所, 接近30人有1所, 差异较大;师生比有两所符合教育部规定1∶18, 其他3所都超过规定, 但幅度不大;学生与设备价值比基本接近人均万元, 有2所未到万元, 但有1所达到人均4万元, 超过“985”高校的人均水平标准;专业与设备价值比反映出专业建设的资金状况,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都投入较大, 以适应专业目标培养的要求。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职工与教师比值为51%、专业与教师比值1∶7.2人、学生与教师比值24∶1、学生与设备价值比值1∶4万元、专业与设备价值比值1∶689.65万元;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职工与教师比值为52%、专业与教师比值1∶11.3人、学生与教师比值21∶1、学生与设备价值比值1∶1.23万元、专业与设备价值比值1∶285.41万元;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职工与教师比值为70%、专业与教师比值1∶28.3人、学生与教师比值18∶1、学生与设备价值比值1∶1.13万元、专业与设备价值比值1∶578.00万元;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职工与教师比值为72%、专业与教师比值1∶11.8人、学生与教师比值18∶1、学生与设备价值比值1∶0.85万元、专业与设备价值比值1∶183.33万元;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职工与教师比值为63%、专业与教师比值1∶16.7人、学生与教师比值25∶1、学生与设备价值比值1∶0.91万元、专业与设备价值比值1:384.62万元 (上述数据来自网络, 未经所在单位核对, 仅用于分析研究) 。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 5所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任务很重, 根据教育园区的特殊外部环境, 从教育资源共享的视角, 发挥各自优势。这样的统计分析, 要从园区背景去分析研究, 有些标准的禁区是可以突破的。全局与局部的结合, 通过全局弥补局部, 达到实际合理的要求。

二、海河教育园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海河教育园区是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示范区, 教育部和天津市出台一些相关政策, 这对园区内高职院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特别是海河教育园区引进大的知名企业, 提供实训实习场地, 人力、物力资源丰富, 对原本有着行业背景办学条件的高职院校实现双师型教师, 更加方便。由于现阶段入园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一定周期, 在师资条件相对短缺的条件下, 通过兼职教师的补充, 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又满足了高职院校师资不足的矛盾, 可以一举多得。

(一) 教育园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机制

教育园区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特别要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师资建设方案。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发展定位、规模任务、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 确定师资人数、岗位职数, 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弹性的师资建设和管理规划, 拟出实施计划, 制定出师资建设具体行动方案。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 各高职院校师资现状不同, 办学条件不同。在探索师资建设之路时, 应立足于学校的实际, 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 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师资建设方案。同时要考虑教育园区的特定环境, 充分利用园区特优政策。

在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时, 要注重教师培养和引进并举。培养和引进是做好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一般学校容易去做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 而忽略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兼结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教师来源多元化是保证高职教育“兼职”教师的基础, 也是保证高职教育教师队伍“专兼结合”的重要条件。教师来源多元化可以加速高职院校人才, 尤其是专业教师的流动率。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项目的内涵和标准》中要求的“各专业从企事业单位现任高级技术管理专家中聘请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业教师的比例不小于16%”, 目前许多学校很难做到。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级操作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服务人才来校做兼职教师, 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社会对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 不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而且可以加速学校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 教育园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培训机制

借鉴国际高职师资的培训经验, 建立高职师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的一体化体系。发达国家对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任职资格要求较高, 一般要求在硕士学位以上, 有的要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 (如德国、日本、法国) 并参加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专门机构的教师证书课程和培训学习 (如美国、英国、法国) , 取得高职教师资格。多数发达国家和高职院校都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和在职进修。培训内容涉及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计算机、企业工作实践等。英国于2001年还建立高校教师发展局, 高职教师都可以去那里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海河教育园区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有力支持下, 每年都拿出较大的资金做教师培训, 特别是教师下企业, 一改过去重视使用, 轻视培训的做法, 对育人、留人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 教育园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的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 它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能。教师评价还具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 建立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二, 转变教育思想, 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三, 加强科学管理, 转换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培养”与“评价”是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环节。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 基点在于培养模式, 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究其根本还是要努力改变学校原有的、不适应高职教育要求、不适应“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师队伍的现状,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能力, 最终达到推动学院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较高目标。目前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面临许多困惑。例如, 高职院校针对教师进行各种评估活动、评奖活动、专业职务晋升等活动过多地看重指标数量, 在考察教师质量的时候, 往往也不外乎就是看看年龄、学历、职称、发表学术或教研论文的篇数与级别、参与或主持的科研或教改课题的数量与级别, 还会加上获得过何种职业资格证书、是否具有其他行业的专业技术职称、参与或主持过什么实验、是否实践性项目等。表面上看来各种指标非常细致, 却忽视了教师是人, 考察人的素质与能力, 不能像企业检验产品那样检查和评价教师。素质评价、工作过程评价和工作绩效评价仍然应该是教师评价的主要部分。通常所说的“德、能、勤、绩”指标实际上与它是吻合的。素质评价、工作过程评价和工作绩效评价不是孤立进行的, 应该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认真地进行这些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队伍质量提高。评价方法可以采用目前各类学校均广泛采用的学生评教、教师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方法。由于教育园区的特定环境, 因此, 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所在学校的学生、教师等人员, 还要包括教师资源共享的其他院校的相关学生、教师等主体人员。园区要有符合教育园区实际的评价机制。

三、海河教育园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实证分析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获得德国和西班牙两国政府的赠款, 是政府之间职业教育合作项目, 以此为例对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进行验证, 从而起到一些启示。

在我国众多高职高专院校中, 一般采用“两头向中靠”和培训“现代企业观”的办法, 规定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到学院报到后即去相应实训基地锻炼一定时间, 要求从普通高校来的教师到企业蹲点, 几年内取得相应专业高级工、技师等技能证书;要求从生产企业来的技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几年内至少达到相应专业的大专水平。所有教师都需要经常到现代先进企业去学习实践, 真正树立现代企业的理念。

学院对自身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从“双师型”要求入手、从师范规格的要求入手、从复合型要求入手、从时代要求入手。

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进行改革, 以“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为职教师资建设的发展方向, 即以培养培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两方面于一体的教师为目标, 从而真正实现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将具有“双证书” (大学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 的“一体化” (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实习操作) 培训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它反映了职业教育对职教师资这一职业的要求, 是在分析以往职教培训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培训。这一阶段依据不同专业,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培训, 是定向阶段。通过这种培训方式, 可以使职教师资具有完整的职业能力。

对高职高专师资队伍都要求为教师安排一门“现代职业教学法及其实践”的课程, 由专门聘请的职教专家为教师“讲”、“演”新的职教理论和教法。通过这种培训, 教师学到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也使他们对教育理论、教学法有了一种深刻、具体的认识, 让他们看到教育理论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制定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凡是基地教师都要由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和考核。并定期安排教师进行针对性较强的2-3个月的企业实习, 让教师广泛接触专业实际, 同企业建立联系, 了解企业之需, 寻求自己所讲授专业课程同企业实际的结合点。每位教师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通过努力获得各种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一) 先进的教学设备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获得德国和西班牙两国政府的赠款, 已获德国贷、赠款的设备3908台套;获西班牙赠款1000万美元, 其中包括先进数控机床35台套及远程诊断实验室、系统编程实验室、CAD/CAM实验室、FMS柔性生产线和数控车、铣实验室。在数控机床、电子技术、机械加工等领域实验实训教学方面, 在同行业职业技术教育中具有制胜的优势, 在全国也具有领先水平。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并取得明显的成果, 为师资培训工作提供必备的软件条件。被确定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

(二) 校企合作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纽带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工作离不开企业, 培养职教教师更要依靠企业, 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天津大学先后和一汽集团公司、华北制药总厂、OTIS电梯有限公司、霍尼韦尔有限公司等15家大企业建有实习、实训基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与北京人民印刷集团、洛阳拖拉机厂、天津开发区等20多个国内大中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天津市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与16个国家和地区在华北的74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不仅向学校提供实训基地, 还提供了企业技术、设备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财经学院除了与企业有紧密联系, 学校自身还有高水平的研究所和实习工厂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从产学研结合的形成看, 主要包括:聘请企事业单位高层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家, 参与指导专业建设, 论证培训方案;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加强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与技能训练;建设实训基地;结合高职高专师资培训需要, 承担企事业单位科研、生产任务;聘请企事业单位劳动模范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使受训教师及时了解企业需求, 直接参与科学研究, 掌握企业最新的专业技术和发展趋势, 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 加快了教师的培养, 建立了由100名著名专家、学者、教授组成的专家库。

为搞好各类师资培训, 聘请了德方职教专家、我国职教专家、学者和教授作为专家库成员, 对培训目标认证、教学质量监控、课程模式创新、职业技能标准、中职高职衔接及职教与普教的沟通等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对专业教师培训班课程计划, 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认真授课,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及教学管理水平。

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 亦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除了加大对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建设的投入, 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训练, 还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因此, 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发挥其多种功能, 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 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 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纽带。

(三) 国际交流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国内及16个国家在华的74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不仅使我们在跟踪先进技术信息、掌握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 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等方面拥有足够的渠道, 而且还不断得到技术、设备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安普公司赠送价值约8万美元的设备, 瑞士雀巢公司把企业最新生产线的自动控制设备赠送给基地作为教学使用, 天津康普兰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先后赠款30多万元人民币进行教学设备更新。利用赠送的设备组织基地师资培训提高, 深受基地教师及学校的欢迎。

学院充分发挥中德两国政府合作优势, 通过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对气动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的基地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了技术认证培训。同时我们还引进德国IHK资格认证单位, 为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的引进做出了贡献。

为了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职高专基地师资队伍, 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境外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 在职业教育方面与国际接轨, 扩大了在师资培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相继与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探讨和研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途径和方法。派出了5批中职和高职学校的优秀英语教师到英国进行培训。连续4年利用暑期举办英语口语强化班, 由美国NM派教师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培训。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中德两国政府间职业教育合作的明显优势, 请进来, 走出去, 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师资培训班和教学法讲座。在德方专家组中有专门负责师资培训的专家和技术短训专家, 又邀请德国短期专家来华讲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与日本、韩国建立了合作关系, 聘请日本和韩国专家来华讲学, 并派出教师到美、加、日、英、德、韩、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我们还组织了三批高职高专基地教师研修班, 采用国内外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请外国专家在国内培训后, 到德国、西班牙继续学习和考察, 目前, 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培训模式和沟通渠道, 掌握最新的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方法, 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基地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6:104-106.

[2]周世学.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特征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 :30.

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篇10

一、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机制的特点

(一)基地内部分中心集中管理、资源共享。

从目前国内情况,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有明显优势的方式是集中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针对传统模式的实训中心,通过优化整合建设专业的独立实训室室。同时由学院教务部门安排校内实践教学计划,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对内企业化管理,对外准市场化运作。

实训项目的内容来自企业,实训模式实现科学管理。准市场化的对外政策是指根据市场实训成本核算的要求,加强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学生管理,确保高质量的实训;全面向社会开放,微利经营,缓解教育资源分散的矛盾。实训基地提供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参与建设规划,进行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备,实训教材的选择,以保证实训质量。在日常管理和运行上,优先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上,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提供“订单式”实训服务,根据企业发展订单计划的要求进行跟踪服务;同时,实训基地也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还可以为企业展示新产品,新技术。实训费根据投资和开支的比例,由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的共同决定。

(三)校内校外相得益彰,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共享。

合作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修订,共同进行实训、实习教材的编写,开发实习、实训课程和进行教师分子生物学为其中典型代表。现代分子生物学是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阐明各种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其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细胞的活动、生长发育、消亡、物质和能量代谢、遗传、衰老等重要生命活动进行探索。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关系到人类的方方面面。如不同种类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过去主要根据不同种类生物在形态构造上的异同确定,这对形态结构较为简单的生物如细菌就很困难。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测定,可以克服上述困难,并能更客观地反映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农业、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关系十分密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使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基因转移成为可能,在农业上开辟了育种的新途径,在医学上有可能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在工业上形成实训,共同建设、维护实训网站。共享型实训基地的资源,除满足基本的教学、市场运行需要之外,还可以提供社区服务,其他企业的共享服务,形成产业化的周围辐射。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相结合,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训基地。

二、共享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实训基地存在先天畸形。

一般为了教学需要,单个独立的实训场地面积不大,为了满足50人左右的班级实训,场地面积就不会规划得太大,如计算机机房,一般每个机房最多安排40~50台计算机设备,再安排一名实训教师进行指导。但是,对外承接的实训项目,通常超过100~300人次。这个“标准”的实训室,虽然达到了吸引眼球的目的,也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但并不实用。事实上,学校课程的专业实训,在实训、实习室中操作是非常有限的,而实训和校外合作单位的项目需要小号大量的实训基地资源,这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供求矛盾。

(二)软硬件不相配套。

实训基地必须装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同时要有完善的软件系统。硬件建设是指实训设施和装备建设,软件建设指的是训练基地的管理和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管理体系、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管的创新。大多数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就定位为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大量现代科技的使用,先进设备的集成,硬件条件已经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但软件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大多数共享型实训基地的软硬件不能做到完全配套。

(三)开放性程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从对内部开放的使用情况来说,实训基地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实验的做法,除了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排课之外,实训基地经常闲置,设备和空间利用率很低。每个实验课程的实验时间、数量、课时总数都有具体规定,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选择。从对外开放的程度来看,共享型实践基地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没有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和高效的服务团队,导致许多项目的实施浮于表面。在教师实训的开展,实训项目、课题的校企合作,相互缺乏有机结合,没有真正体现“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运作”的特点。

(四)具备实践经验的实训师资短缺。

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传统认识上的偏差,还有学校层面上的政策导向问题,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训教师的了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新兴工业,从而有可能生产出许多用常规技术从天然来源无法得到或无法大量得到的生物制品。目前的克隆技术只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应用,可以想象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生活必将更美好。

综上所述,生物学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即萌芽时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21世纪不但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且要保护世界,对生物学的深层探讨和研究必将会带来丰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生物学正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无论累积了多少生物学知识,已知的与未知的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时代在演变,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亦不断前进,随着历史的发展,生物学必将迎来崭新的篇章。

高校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渭南

摘要:素质教育对开发高校学生的智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优良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的日益提高,各高校正致力于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这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一、素质教育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倡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但由于我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许多高校仍将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学校的重任,造成高校的素质教育只侧重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表现等,还不能将这些浅层次的东西与现实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已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信息化社会使社会更新速度加快,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国家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这一重任自然落到高校的头上,要求各高校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尽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还要依托于高校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创新的真谛。

素质教育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适应社会的实际技能。创新不是盲目地培养,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将这一思想渗透到素质教育中。学生素质提高了,自然会领会创新的实质和意义,主动培养竞争意识、信息意识和科技意识;也会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和创新力,主动探索、接受新事物,不断地在素质教育中强化创新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意识和较强的洞察力,使学生善于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并在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中进步,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高校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完成教学和常规任务,必须将创新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在开展素质重要性,注重专业的理论教学,而不愿意投入精力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造成大多数的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师,业务水平低,实践能力薄弱,整体素质不高。实训教师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三、充分发挥“共享型”机制的作用

(一)实训基地的设施和装备上不要盲目追求高、精、尖。

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开始,必须掌握先进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的使用,先进的设备的集成,做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需要精心规划,挖掘实训基地建设的潜力,同时提高设备器材利用率。在建设项目的选择上应突出重点,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集中优势建设“拳头”专业、“精品”实训基地,适度拓宽实训基地的使用场地,专注于相应的软件条件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及时开发反映学科前沿技术、应用性强的实训项目、教材、教学和实训软件。

实训基地应该同学校和校外的专业教师、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密切合作,积极寻找真正的或潜在的实训项目,开发出能紧密结合专业发展方向的,最新的实训项目。同时,进行

教育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实现素质教育的更大飞跃。可以认为,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产生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理论、新的科技成果,并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迅速转化,从根本上保证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提高高校的整体质量,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总之,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推动国家的创新,必须尽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我国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条件下做出的必然性选择。

二、素质教育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根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并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以创新为原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高校招生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的招生和录取不能只注重高考成绩,以录取高分学生的数量衡量学校质量。只注重引进,而不注重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对社会来说这反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高校要树立“高分并非人才”的观念,在招生录取中,既要参考学生高中阶段参加的活动,又要在学生入学前测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2.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应区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差异性,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要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体现创新教育的实质。可以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大学生能够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学会主动猎取新知识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高校精选教材,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充实学科的前沿知识,还可以通过拓宽专业设置,实现文理渗透、中西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利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适应社会的需要。

3. 加强启发教育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照搬课本的习惯,高校教师要科学设计启发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实现由教师为主的课堂跨专业、跨学校的合作,组织经验丰富的企业和实训教师开发配套教材、实训软件和小型实训设备,这是一个需要长远规划的系统工程。

(三)大力推进实训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共享型”实训基地的机制,应重点依托行业优势,坚持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应该是共同得利、共同发展。要加强学校的实训基地对企业的吸引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验证、仿真性质的模拟实训,真正开展市场化业务。

参考文献

[1]戴桂荣.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机制研究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2]黄旭.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3]朱伟萍.高职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与模式创新.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上一篇:初中政治高效课堂研究下一篇:把握好惩罚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