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2024-08-08

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精选七篇)

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篇1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36例,男24例,女12例;

年龄16~58岁,平均37岁,其中拇指11例,示指12例,中指13例,坏指7例。损伤原因:挤压伤17例,电锯伤9例,切割伤10例。缺损面积0.8cm×2.0cm~2.0cm×3.0cm,移植皮瓣面积1.0cm×2.0cm~2.5cm×3.0cm,均急诊修复。

1.2 结果:

术后33例40指顺利成活,3指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患者对手指外形及功能满意。

2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患者因对手术缺乏了解且担心手术失败,担心残废,生活不能自理,多数存在忧虑、恐惧、紧张的心理,这种状态会导致术后血管危象[2],因此应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愈后,以解除其焦虑不安的心理,同时可请病房现有成功病例自身讲解,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协助患者预备完成各项术前辅助检查,遵医嘱,做药物过敏试验,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减少术后感染率,患肢污渍给予清洗,动作应轻柔,预先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禁止吸烟,避免烟草中的尼古丁成分引起血收缩,影响皮瓣血供。

3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病房需清洁,安静,室温保持在25~28℃,温度过高患者不适,过低局部血管痉挛可影响皮瓣血运,湿度为50%~60%。控制陪护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探视,因香烟含尼古丁等物质易造成血管痉挛,所以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吸烟的危害,病区内严格禁烟。术后患者平卧位,患肢抬高23°~30°,以利于静脉回流,患肢上方30~40cm用25W白炽灯照射,同时加用简易的防护罩,以利于患指局部环境温度恒定,石膏托外固定患肢,为伤口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的清淡饮食,禁食辛辣及刺激食物,防止血管痉挛。

皮瓣血运的观察:移植组织的皮肤颜色应红润,一般情况下皮瓣的温度应在33~35℃以上,如皮温低至27~31℃或低于健侧皮温3℃以上,并伴有色泽的改变,提示发生血循环危象,需立即进行处理,用棉棒或小指指腹压迫移植皮肤,压迫解除后皮色在1~2s内转红润,如异常应考虑有血循环障碍的存在,皮瓣2~3d内肿胀较重,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严重者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或动脉栓塞,可抬高体位,促进静脉回流,或及时解除下敷料压迫,肿胀严重者可拆除部分缝线。

血危象的护理:动脉危象往往皮肤张力降低,皮温下降,肤色苍白,静脉回流障碍时皮瓣早期严重淤血,色泽暗紫[3]。发生危象时首先需准确判断危象的性质。如动脉危象时判断是因疼痛引起的血管痉挛还是皮瓣蒂部缝合过紧由于压迫致供血不足,针对病因处理。术后患者可常规应用镇痛泵持续镇痛以防止因疼痛引起血管痉挛,必要时可局部给予罂粟碱针30mg局部应用,同时可适当降低肢体高度,以加强灌注。静脉回流障碍时严重严重肿胀,可适当拆除部分缝线,向心性按摩或挤压皮瓣促进回流,并适当较普通体位抬高患肢,以减轻皮瓣灌注压力。

心理护理:患者因术后环境改变,对病情认识不够等易造成情绪低落.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仔细分析患者心理,根据不同情绪类型,区别对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另白天有病房探视人员及医护人员交流及时患者注意力部分转移,夜间由于持续卧床,此类患者多有失眠缺乏交流,使白天不能得到释放的情绪在夜间暴发,严重者可诱发血管危象[4],因此应加强患者夜间的心理监测,告知不良情绪可使肌体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移植皮瓣血运重建,可通过以往成功病例,说服和引导患者,增加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5]。

功能训练:功能锻练是决定患指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良好的指体功能康复取决于术后早期开展功能锻练,并贯穿治疗全过程,麻醉消失可指导患者进行患肢未固定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术后5d起应指导患者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运动幅度小,以患者刚感到疼痛为止,可每天3次,每次20min进行皮瓣处指膜轻轻按压,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术后1个月后可进行皮瓣感觉功能训练,指导患者闭眼触摸分辨粗细不同物体,继而辨别不同质地的物体,但应注意避免接触冰冷及温度过高物体,防止因触觉敏感度降低导致冻伤及烫伤。

摘要:目的 探讨带指动脉穿支的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观察36例43指带指动脉穿支的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护理患者的血运, 护理措施和效果。结果 本组33例皮瓣全部成活, 术后皮瓣色润红润, 3例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 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少量坏死, 经换药愈合, 随访6个月, 患指外观饱满, 质地柔软, 色泽接近正常, 皮瓣感觉自术后3个月开始部分恢复, 供区无感觉过敏。结论 加强术后观察及护理, 积极处理静脉危象, 可有效提高成活率。

关键词:带指动脉穿支的,筋膜蒂岛状皮瓣,指端皮肤缺损,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恒.带指动脉穿支的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7 (4) :115-116.

[2]容桂荣, 蒋春红, 许丽娟.5例手毁伤再植术后精神障碍并血管危象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3) :150.

[3]何晓真, 张进川.实用骨科护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1999:453-455.

[4]王燕.从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原因谈夜间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 (16) :28-29.

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篇2

【关键词】 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前足趾侧;皮肤缺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1-02

前足趾侧是人体负重区,功能非常重要,发生在这个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和骨外露的修复较为困难。常规的游离皮片移植不仅手术复杂,且皮片不耐磨,容易形成溃疡,交腿皮瓣修复后皮肤脂肪层后,皮瓣臃肿,感觉和稳定性均较差,因此,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岛状皮瓣逆行修复前足趾侧软组织缺损更加安全、可靠[1],本文为了研究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趾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2例用此种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情况,效果较好,现报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前足皮肤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4±7.3岁。外伤引起的前足软组织缺损7例,拇趾外伤软组织缺损2例,慢性溃疡1例,黑色素瘤1例,电击伤1例。术前均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探查血管走向,所有患者足底内侧血管束均走形正常,没有变异。设计皮瓣面积最小4×3cm,最大7×6cm,血管神经蒂长5-10cm。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仰卧位膝关节屈曲70°下肢外旋置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铺单扎止血带,彻底清创,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以足底內侧血管神经束走形方向为中轴线,根据皮损形状与面积设计皮瓣,皮瓣范围选在拇长伸肌腱内侧缘以下、足底北侧非负重区皮缘以上、第1趾跖关节近侧2cm以后、内踝下方以前,蒂部旋转处选在第1趾骨头近端约2cm处。自内踝下方沿内侧缘做弧形切口,分离至深筋膜下,于拇展肌深面游离足内侧血管束和足内侧第1、2皮穿支之后,沿舟骨骨膜及胫后肌腱腱膜浅面逆行切取皮瓣,游离标记皮下静脉和皮神经,在第1皮穿支近侧端结扎足底内侧动静脉主干,继续游离皮瓣至皮瓣蒂部的旋转点。通过皮下隧道将皮瓣转移至前足趾侧的创面上,将皮瓣下的皮下静脉和皮神经与受区附近的皮下静脉和皮神经吻合,缝合皮瓣,供区缺损大者游离中厚皮片植皮[2]

2 结 果

术后1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经过皮缘切口放血处理后皮瓣成活,2例皮瓣出现水泡,经无菌换药后愈合,余9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1-4年,所有患者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无明显臃肿,无溃疡复发,两点辨别觉7-12mm,患者均可用患足负重行走。

3 讨 论

足底内侧皮肤的血供属于多源性,由足底内侧动脉的浅支、内踝前动脉及跗内侧动脉供养。胫后动脉在拇展肌起点深面分为足底外侧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在拇展肌深面沿足内侧缘前行,行程中向足内侧去发出1-3个主要皮支,各皮支之间在足内侧缘存在明确的弓状吻合,以较粗的第1或第2皮支为蒂可以切取面积达12×7cm的足内侧皮瓣。足底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约2.0(1.1-2.5)mm,在第一趾骨头水平穿出拇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向内分出拇趾底内侧动脉,向外延续为第1、2趾间的趾总动脉。与足底外侧动脉的终末支构成足底动脉弓,与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和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吻合形成动脉环。主干还直接发出分支与来自足背动脉的第1趾骨背动脉的足底深支相交通,所以皮瓣可以通过多个吻合支获得足够的动脉血供,构成逆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3]。研究发现[4]足底内侧岛状皮瓣取自足底非负重区,部位隐蔽,不容易受到摩擦,由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的足底内侧动脉提供血运,有直接转位的皮神经保证皮肤感觉,而且皮肤质地和足跟部相似,耐磨性好,是修复前足创面的最佳选择。

卢留斌[5]等人利用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3例前足软组织伤患者,均获得成功,且皮瓣外观和功能基本接近正常。本文选取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前足皮肤缺损患者12例,临床设计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12例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1-4年,皮瓣的外形和功能都使患者满意。总结12例患者,术中皮瓣最好靠近段设计,保护蒂部可能发出的1-3个皮支,以保证皮瓣的血供;血管蒂长度最好大于旋转点至受区的距离,以免发生血管痉挛影响皮瓣血供;血管蒂周围组织多留一些,并保证足底内侧动脉的两条伴行静脉存在;术后置橡皮引流片于皮瓣下进行音量,将皮瓣置于低体位位置,防止血肿压迫血管蒂;常规使用扩血管药及抗生素,防止发生血肿和感染并发症。总之,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前足趾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志新,丁健,马南,路来金.足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及足趾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85-86.

[2] 苏瑞鉴,杨庆达,曾麟杰,李文恒,卢家灵,陈善豪,梁波.张智钊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J].实用骨科杂志,14,9:565-567.

[3] 史福东,张志勇,张子明,张宇新,李长江.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变异对其逆行转移修复前足区软组织缺损的指导作用[J].河北医药,2009,31(23):3259-3260.

[4] 叶永杰,王志强,陈刚,阳波,罗斌,银毅.足底内侧动脉岛状逆行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J].解剖与临床,2010,15(3):203-204.

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2013年6月我科行传统逆行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手术21例, 其中男15例, 女6例, 年龄18岁~60岁, 受伤到手术时间1个月~6个月, 皮肤缺损面积:最大7.0 cm×10.0 cm, 最小2.0 cm×3.0 cm;行改良逆行骨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手术11例, 其中男7例, 女4例, 年龄18岁~60岁, 受伤到手术时间1个月~6个月, 皮肤缺损面积:最大8.0 cm×10.0 cm, 最小2.0 cm×3.0 cm。

1.2 手术方法

传统手术方法:以肱骨外上髁到尺骨头桡侧缘的连线作为皮瓣纵轴线, 以尺骨头近心端2.5 cm处作为皮瓣的旋转点, 根据创面的外形以及旋转点至创面近端和远端的距离来确定皮瓣的大小及形状, 一般皮瓣较受创面放大1.0 cm。手术中按设计沿术前标记好的皮瓣边缘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尽量锐性分离, 为保护皮瓣的血运, 分离皮瓣时将皮下组织与前臂筋膜的边缘间断缝合[1]。沿尺侧腕伸肌与伸指总肌间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找寻骨间背侧动脉, 追踪解剖游离, 注意保护骨间背侧神经, 避免损伤, 并保留神经在原位。以游离好的动脉为中心, 从皮瓣两侧游离, 血管蒂部宽约1.5 cm~2.0 cm。确认皮肤与筋膜没有分离、并确保血管在皮瓣及皮蒂内后, 自皮瓣近心端结扎并切断骨间背侧动脉及伴行静脉, 放止血带后观察皮瓣血运及有无末端出血, 如皮瓣血运良好, 可触及背侧动脉搏动, 止血后逆行掀起皮瓣, 将其轻柔转移至创区, 并予以缝合。术中操作注意血管蒂部不能过度扭转或折成锐角, 也不可过于紧张, 以避免出现术后血管危象。注意皮肤缝合皮瓣张力不能过大, 皮瓣下应充分放置引流, 防止血肿形成, 短臂石膏托固定腕部于功能位。术后应注意观察生命征及全身情况, 补足血容量。同时予以抗痉挛、抗血栓等治疗,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2]。

改良手术方法:以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为皮瓣的轴心, 以尺骨头上2.5 cm为旋转点, 沿标记的皮瓣外侧缘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锐性分离;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在尺侧腕伸肌与伸指总肌间寻找并追踪解剖游离骨间背侧动脉, 一般在肌腱与肌腹交界上下可找见较为粗大的骨间背侧动脉皮穿支, 在此皮穿支近心端阻断骨间背动脉, 操作中注意保护骨间背侧神经。放止血带, 观察皮瓣血运及末端出血情况良好后, 在此皮穿支近心端结扎并切断骨间背侧动脉, 注意将皮穿支近心端血管及神经保留于原位, 不予解剖游离。以此动脉为中心从两侧游离, 使血管蒂部宽约1.5 cm~2.0 cm, 逆行掀起皮瓣, 将其转移至受区。其他术中操作及术后注意事项同传统手术方法。

2 结果

传统手术21例皮瓣完全成活, 无1例桡神经深支及其肌支损伤。其中1例皮瓣远端出现水疱, 部分表皮坏死, 换药后愈合;3例皮瓣臃肿, 半年后Ⅱ期皮瓣修整。1年随访, 皮瓣质地、色泽接近正常皮肤, 前臂伸肌无影响。改良手术11例皮瓣完全成活, 无1例桡神经深支及其肌支损伤。皮瓣均Ⅰ期愈合, 未出现血管危象;1例皮瓣臃肿, 半年后Ⅱ期皮瓣修整。1年随访, 皮瓣质地、色泽接近正常皮肤, 前臂伸肌无影响。

3 讨论

3.1 解剖基础

骨间背侧动脉由骨间背侧总动脉发出, 行于小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 伴有两条同名静脉, 其近端与骨间背侧神经紧密伴行, 有骑跨现象;其皮支与骨间掌动脉、桡动脉的腕背支相吻合, 终末血管支与骨间前动脉的腕背支相交通, 构成网状结构。逆行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的血供有赖于此网状结构。2008年潘朝晖等[3]对骨间背侧动脉在前臂下1/3进行研究, 得到了关于穿支数目、位置及直径的数据, 认为其在前臂下1/3有 (3.0+1.1) 支穿支, 其中有效穿支 (2.6±0.8) 支;最粗穿支从穿深筋膜点和发出点到尺骨茎突的距离分别为 (5.1±1.1) cm和 (5.6±1.6) cm。2011年王欣等[4]对骨间背侧动脉在前臂中上段的穿支进行了研究, 认为其在前臂中上段发出2~5支肌肉间隙穿支或肌穿支, 其中有效穿支出现率为85%, 最粗穿支位于距肱骨外上髁 (9.6±3.2) cm处。临床实践证明通过仅切取保留骨间背侧动脉较低且较粗皮穿支, 并以此皮穿支作为逆行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的主要血供来源, 既保证了皮瓣的成活率, 又巧妙地避开了神经与血管的紧密伴行部分。在此皮瓣中仅保留节段性骨间背侧动脉及符合要求的低位粗大皮穿支, 其改良手术方式简化了手术步骤, 方便了皮瓣切取, 缩短了手术暴露时间, 降低了手术神经损伤的风险。

3.2 皮瓣的选择:

皮瓣的选择一般遵循先简单后复杂, 先单个后多个, 先邻近后远位, 先带蒂后游离的原则[5]。手、腕部创面行游离皮瓣手术, 其手术风险较大, 操作复杂, 术后皮瓣常比较臃肿, 外观满意度差。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穿支血管较恒定, 皮瓣血供好, 手术操作简单, 皮瓣成活率高, 且不牺牲前臂主要动脉;术后皮瓣外形较好, 患者满意度高, 符合皮瓣的选择原则。通过对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切取方法的改良, 能在保持上述优点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手术步骤, 缩短手术暴露时间, 避开了动脉与神经伴行紧密的部位, 降低神经损伤概率。

3.3 改良后的皮瓣设计及手术要点

3.3.1 切取岛状皮瓣时通常沿标记线外缘切取, 皮蒂部均带1.5 cm~2.0 cm宽筋膜组织, 尽量带皮条, 皮条架于受区与转轴点之间, 缝合后能避免蒂部筋膜受压, 保证皮瓣供血, 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

3.3.2 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在尺侧腕伸肌与伸指总肌间寻找并追踪解剖游离骨间背侧动脉, 注意结扎沿途肌支, 找到肌腱与肌腹交界上下较粗大的皮穿支后立即停止解剖, 在此皮支近心端暂时阻断骨间背侧动脉, 将皮穿支的近端血管与神经保留于原位并予以保护, 坚决不得游离或损伤, 放止血带, 确定皮瓣血运及出血情况良好后, 在此皮支近心端切断并结扎骨间背侧动脉。

综上所述, 改良的手术操作技巧仅限于解剖尺侧腕伸肌及小指固有伸肌腱与肌腹交界上下较粗大的骨间背侧动脉皮支, 以及其远心端的骨间背侧动脉主干, 避开了动脉与神经伴行较为紧密的部位, 在皮瓣中仅带有节段性的骨间背侧动脉及低位粗大皮穿支, 简化了手术步骤, 缩短了供受区的手术暴露时间, 降低了神经损伤的风险,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进一步改进逆行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的手术技巧。方法 2006年3月—2013年6月我科行逆行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患者32例, 其中21例将设计皮瓣范围内骨间背侧动脉完全带入皮瓣, 11例仅保留骨间背侧动脉符合要求的较粗的皮穿支以远部分, 在此皮穿支近心端结扎骨间背侧动脉并切断。结果 32例皮瓣完全成活, 无1例桡神经深支及其肌支损伤。结论 改进逆行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手术简化了手术步骤, 缩短了手术暴露时间, 降低了神经损伤的风险。

关键词:软组织缺损,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改进

参考文献

[1]邱旭东, 赵维彦, 赵世伟, 等.骨间背侧动脉皮瓣修复严重虎口挛缩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9, 32 (2) :169.

[2]徐小娇.皮瓣移植修复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7) :1198-1199.

[3]潘朝晖, 王剑利, 蒋萍萍, 等.游离前臂背侧皮瓣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8, 26 (6) :590-593.

[4]王欣, 胡浩良, 王胜伟, 等.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J].解剖与临床, 2011, 16 (1) :69-70.

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 例, 男10 例, 女6 例;年龄15~46 岁, 均为外伤后手背部皮肤缺损, 伸肌腱外露, 5 例掌骨外露, 皮肤缺损面积10 cm×8 cm~5 cm×3 cm。

1.2 皮瓣设计

术前先行彩超检查骨间后血管的走行及皮支的穿出点, 并以此进行皮瓣设计: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以肱骨外上髁与尺骨小头桡侧缘连线为皮瓣的轴线, 以该动脉在轴心线上尺骨茎突近端2.5~3 cm处为皮瓣的旋转点, 根据旋转点至创面近端和远端的距离来确定皮瓣切取的长度, 根据创面的宽度及形状来确定皮瓣的宽度及形状, 本组皮瓣切取面积12 cm×9 cm~6 cm×5 cm。

1.3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患肢外展前臂旋前位, 先切取皮瓣的桡侧缘, 在深筋膜下进行游离, 同时将皮肤与深筋膜缝合固定, 显露骨间后动脉及桡神经深支, 小心将血管与神经分离, 并确定有相应的皮支后再切开皮瓣的尺侧缘。同样显露至骨间后血管, 采用会师法于骨间后血管下方切开骨筋膜, 形成近端只有骨间后血管、远端有约3 cm血管筋膜蒂的皮瓣。用血管夹封闭骨间后动脉近端, 松止血带观察皮瓣及患手末梢血运, 如两者均正常则可切断骨间后动脉近端形成前臂后逆行岛状皮瓣, 旋转至创面处设计好的血管筋膜蒂通道, 本组均采用明道, 隧道很宽松。放置引流皮片充分引流, 敷料松松包扎并露出皮瓣远端观察血运, 皮瓣供区植皮打包固定 (见图1~2) 。根据皮瓣受区位置选用石膏前托或后托固定。

1.4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罂粟碱肌注、抗凝、止痛、抗炎治疗, 卧床、禁烟, 患肢保暖。患手置于皮瓣及蒂部不受压位置。敷料开窗以观察皮瓣血运, 于48 h内拔除引流皮片。早期进行患手指关节功能锻炼。2周后去除石膏托进行患手腕功能锻炼。

2 结 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 时间6~15个月, 平均随访10个月。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质地、色泽、弹性良好。耐摩擦, 伤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2 例腕掌侧瘢痕术后出现皮瓣下血肿形成, 经拆除部分皮瓣缝线, 充分引流后皮瓣存活。本组1 例皮瓣边缘坏死发生, 经换药治愈, 无前臂骨间后神经损伤。有6 例行二期去脂整形, 术后外形美观不臃肿。

3 讨 论

随着四肢严重创伤发生率逐步上升, 逆行岛状皮瓣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如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等[1], 由于它们均为肢体非主要血管, 且保留皮瓣的血管蒂, 手术操作较为简单, 安全性高, 故被临床推广。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具有切取面积大、厚薄适中、皮瓣血供好及成活率高等优点, 是解决手腕部高能创伤后软组织缺损很实用的方法之一。

3.1 皮瓣的适应证

临床上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主要用于:a) 手部软组织缺损, 亦有深部组织如骨、肌腱等裸露的创面修复, 因有感觉功能, 尤其对于手掌及虎口的修复为首选;b) 由于皮瓣血运好, 抗感染能力强, 适用于手部感染创面的修复;c) 可带神经、肌腱、尺骨瓣作复合皮瓣移植, 适用于手部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d) 可用于拇指及其他指的再造。但由于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的血管旋转点位于腕部与骨间掌侧动脉形成的血管网部位, 手术切取不能前移, 血管蒂长度受限制, 通常它的修复范围在手背掌指关节手指中部, 在掌侧可达远侧掌横纹。

3.2 操作注意事项

a) 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骨间后血管及其皮支的部位及走向;b) 在游离皮瓣血管蒂时, 应在深筋膜深面进行;c) 骨间背侧神经在前臂背侧中段与骨间后动脉伴行, 并发出肌支支配指总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等, 在分离血管蒂时应注意防止损伤;d) 血管蒂浅面可保留1.0 cm的深筋膜, 以避免血管受到牵拉而出现痉挛或损伤[2];e) 对于瘢痕切除患者, 在缝合皮瓣前应松止血带, 用电刀充分止血, 否则虽放置引流皮片仍无法充分引流, 易形成皮瓣下大血肿, 皮瓣坏死;f) 对于修复腕及前臂掌侧软组织缺损时, 在骨间后血管断蒂前应先用血管夹做断蒂试验, 以防骨间前动脉有陈旧性损伤而影响皮瓣的血运。

参考文献

[1]张传永, 高学宏, 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 2001, 4 (2) :134-135.

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 收治了17 例 (19指) 手指远节软组织缺损的患者, 均为外伤所致, 男14 例, 女3 例, 年龄19~51 岁, 平均28.6 岁。食指5 例, 中指8 例, 环指4 例, 小指2 例, 同时两指损伤2 例。指甲有缺损13 例;均有指骨或肌腱外露, 其中远节指骨部分缺损11 例。所有患者均选用非优势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创面修复, 其中急诊修复12 例。根据彻底清创后的创面, 设计的皮瓣面积为1.8 cm×1.4 cm~3.5 cm×2.5 cm, 蒂长1.5~2.2 cm。

1.2 治疗方法

彻底清创后根据创面, 设计皮瓣大小及血管蒂长度。以患指非优势侧正中切口为轴线, 距远节指间关节近侧约0.5 cm处为旋转点, 皮瓣以远指侧方做锯齿状切口明道转移, 将指神经分离出来, 加以保护。在深筋膜下切取皮瓣, 注意保护伸肌腱表面的腱膜组织。保留指掌侧固有动脉周围筋膜组织宽度约0.5~0.8 cm, 解剖蒂至旋转点, 将皮瓣旋转覆盖创面间断疏松缝合, 皮瓣下置皮片对口引流。供区取前臂内侧中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 前臂内侧供皮区直接缝合。

术后除常规抗炎、解痉处理外, 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IU, 皮下注射, 每日1次, 共5次。每日观察皮瓣的颜色、肿胀、创面的渗血情况, 术后3~4 d拔除引流皮片, 1周后复查血常规及凝血系列。

2 结 果

本组19块皮瓣术后在给予低分子肝素期间, 不易在皮瓣边缘形成黑色血痂, 因而创面渗血持续时间较长。除外敷料吸收的渗血较多外, 在皮瓣外还可形成质地柔软的血凝块, 所有皮瓣均无明显肿胀淤血发生, 未出现静脉危象, 皮瓣完全存活且过程顺利。术后第7天对患者复查血常规和凝血系列, 所有患者无严重失血 (Hb为108~162 g/L, 平均136.2 g/L) , 无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及异常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周~6个月, 皮瓣颜色和周围皮肤基本一致, 质地较软, 手指活动功能基本满意。

典型病例;患者, 女, 21 岁。工作时被机器绞伤手指2 h入院, 右环指远节软组织缺损, 远节指骨、肌腱外露, 急诊清创后根据创面大小设计皮瓣, 面积3.5 cm×2.5 cm, 旋转点距远节指间关节近侧约0.5 cm, 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IU, 每日一次, 连续5 d。术后过程顺利, 皮瓣完全存活, 手指功能良好 (见图1~4) 。

3 讨 论

对于皮瓣修复手术来说, 皮瓣坏死是最严重的后果。在导致皮瓣坏死的诸多因素中, 其静脉回流障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5,6]。文献报道, 皮瓣静脉流出受阻时间超过8 h, 将导致皮瓣坏死[7]。因此如何早期预防皮瓣静脉回流障碍问题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运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具有修复面积较大、被修复的指端指腹饱满、外形美观、皮肤颜色质地与周围相似、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但由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血管蒂并不存在大的动脉伴行静脉, 其静脉回流就只能依靠血管蒂筋膜组织中的“迷宫”静脉网来完成。Moss等[8]通过解剖研究发现, 直径超过0.15~0.20 mm的静脉血管, 均有瓣膜结构存在。原林等[9]从静脉发生和血液回流的生物力学, 分析了细小静脉的瓣膜样结构及其防逆流作用。很多文献都报道迷宫途径回流能力有限, 皮瓣淤血导致坏死发生率高[10,10], 而目前通过提高迷宫式途径回流能力, 减轻皮瓣淤血的方法都不成熟。我们发现皮瓣发生淤血、肿胀多在皮瓣渗血停止后出现, 因此术后早期必须通过增加皮瓣的渗血, 从而达到降低皮瓣静脉回流的负荷, 减轻皮瓣静脉淤血的发生。

由于微静脉系统血管直径较小, 其内血流比较缓慢, 并且由于手术破坏, 血管内皮细胞外露、凝血因子活性增强等促凝因素存在, 很容易导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从而进一步影响皮瓣及血管蒂内部微循环的畅通。许多文献报道局部或全身应用普通肝素来解决静脉危象的发生, 取得较好的效果。Sawada等[11]通过大鼠皮瓣实验模型证实, 通过使用普通肝素能增加随意型皮瓣的存活面积。肝素是常用的强力抗凝药物, 主要作用于抗凝血酶-Ⅲ和血小板, 新近证明其有间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缓解血管痉挛作用。但全身使用肝素副作用大, 要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 防止全身出血现象的发生。而局部肝素化放血治疗静脉危象, 即指端小切口放血, 加肝素盐水小切口冲洗每1~2 h 1次, 影响患者夜间正常睡眠, 增加患者痛苦, 也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与普通肝素相比, 低分子肝素具有独特的优点。a) 低分子肝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 较普通肝素长约3倍。b) 生物利用度超过90%, 而普通肝素仅为15%~20%。c) 低分子肝素抑制Xa作用比肝素高5倍, 具有更强的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d) 不延长凝血酶时间, 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e) 不与血小板结合,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大大低于普通肝素。6) 不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加重出血。由于低分子肝素独特的药理特性, 无需进行凝血功能监测, 副作用少, 临床中使用更为安全、方便。本组中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 皮瓣的边缘不易形成黑色血痂, 因此可使皮瓣持续渗血时间延长, 通过增加渗血时间和渗血量达到减轻皮瓣肿胀的目的, 预防皮瓣静脉危象发生, 效果非常满意, 所有皮瓣均完全存活, 过程顺利, 无静脉回流障碍的现象发生。此外Miyawaki等[12]通过兔耳淤血皮瓣模型证实,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也能提高淤血皮瓣的存活。低分子肝素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已得到认可, 但其是否能预防微静脉内的血栓形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从术后检查血常规及血凝常规结果来看, 无凝血功能异常改变。无异常出血。可见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危象发生, 提高皮瓣存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危象的发生, 提高皮瓣存活质量。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 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创面17人, 共19指, 皮瓣面积1.8cm×1.4cm~3.5cm×2.5cm, 蒂长1.5cm~2.2cm。术后除常规处理外,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IU, 每日一次, 共5d。术后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结果 皮瓣早期血液循环良好。皮瓣持续渗血时间及渗血量较多, 在皮瓣外形成质软的凝血块, 用药过程中皮瓣边缘不易形成黑色血痂, 过程中均未出现静脉危象, 所有皮瓣均存活且存活质量高。术后随访3周~6个月, 皮瓣颜色和周围皮肤基本一致, 质地较软, 手指活动功能满意。结论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能延长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皮瓣渗血时间, 减轻皮瓣早期静脉回流的负荷, 有效预防皮瓣发生静脉危象, 提高了皮瓣的存活质量。

关键词:外科皮瓣,逆行岛状皮瓣,低分子肝素,静脉危象

参考文献

[1]Uygur F, Sever C, Evinc R, et al.Reverse flow flapuse in upper extremity burn contractures[J].Burns, 2008, 34 (8) :1196-1204.

[2]Goubier JN, Masquelet AC.The venous drainage inthe reverse arterial flow flap:An experimental study[J].Chir Main, 2003, 22 (3) :163-165.

[3]张世民, 顾玉东, 李继峰, 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4, 22 (1) :5-7.

[4]Mutaf M, Tanaka K, Tasaki Y, et al.The effects oftissue expansion on the hemodynamic and survivalcharacteristics of reverse-flow island flaps: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rabbits[J].Ann Plast Surg, 1997, 39 (5) :472-482.

[5]王华柱, 赵建勇, 田文, 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7, 30 (3) :179-181.

[6]王培吉, 周忠良.逆行岛状皮瓣或远端蒂皮瓣坏死的原因探讨及防治措施[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0, 33 (2) :118-121.

[7]Kerrigan CL, Wizman P, Hjortdal VE, et al.Globalflap ischemia:A comparison of arterial versus venousetiology[J].Plast Reconstr Surg, 1994, 93 (7) :1485-1495.

[8]Moss SH, Schwartz KS, von Drasek-Ascher G, etal.Digital venous anatomy[J].J Hand Surg, 1985, 10 (4) :473-482.

[9]原林, 钟世镇.皮肤静脉瓣膜形成的分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3, 11 (2) :95-97.

[10]王栋, 张世民, 王欣等.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 27 (1) :76-79.

[11]Sawada Y, Hatayama I, Sone K.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topical application of heparin on flap survival[J].Br J Plast Surg, 1992, 45 (7) :515-518.

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篇6

关键词:第一跖背动脉,岛状皮瓣,第一足趾,软组织缺损

足趾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由于足部皮肤软组织较薄, 缺损后常合并骨、关节、肌腱及神经血管等的外露, 传统的皮片移植、局部随意型皮瓣等方法不太适宜, 因此创面修复较为棘手。近些年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常用腓肠神经营养带蒂岛状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踝前皮瓣以及各种改良微型皮瓣等手术方法[1]。由于第一足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相对较小且离中心偏远, 应用上述方法修复时相对困难且对患者术后的外观及功能活动等产生影响较大。在遵循“宁近勿远”、“宁带蒂勿游离”、“宁次要血管勿主要血管”的原则上[2], 笔者进行了第一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第一足趾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患者, 男11例, 女4例。年龄16~60岁, 平均35.6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6例, 利器切割伤3例, 重物砸伤6例。局部皮肤缺损面积 (1.8~3.5) cm× (2.8~4.6) cm。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趾背缺损4例, 趾端缺损6例, 趾腹缺损5例。第一跖背动脉Gilbert分型:Ⅰ型4例, Ⅱ型10例, Ⅲ型1例。均为开放损伤, 其中5例伴有骨折 (创面面积2 cm×2.5 cm~3 cm×3.5 cm, 均为二期修复) 。

1.2 应用解剖

依据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走行方向, 根据Gilbert分型, 第一跖背动脉为Ⅰ型时在行程过程中不断发出5~7条均匀、细小的皮支或筋膜支, 穿出骨间肌供应第一跖背区皮肤。第一跖背动脉为Ⅱ型时, 其走行于跖骨深横韧带浅面, 在进入跖骨间隙之前, 由足背动脉发出一细小表浅分支走行在骨间背侧肌表面。第一跖背动脉为Ⅲ型时多在其下潜前发出相对纤细的跖背支或皮支代偿供应该区的血供, 此时动脉纤细, 口径0.5~1.1 mm, 不宜行游离皮瓣移植。伴行静脉有2条, 回流入足背动脉伴行静脉[3]。足背区 (第一跖背区) 设计为近端自跖趾关节, 远侧自一、二指蹼间, 内侧以踇长伸肌为界, 外侧自第三跖内缘, 以第1跖背动脉体表投影为其纵轴, 范围约5.5 cm×7.5 cm[4]。第一跖背动脉皮瓣的可切取面积比第一足趾软组织缺损面大, 因此笔者设计了本组研究方案。

1.3 手术方法

1.3.1 创面清创

对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损伤, 彻底清创, 去除污物、失活的组织和游离碎骨块。必要时, 可一期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持续引流, 二期手术治疗。

1.3.2 跖背动脉皮瓣的设计

通过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蒂和吻合支的部位及走向 (必要时也可采用血管造影) 。受检者取仰卧位, 半屈膝, 并拢双足并充分放松。根据第一跖背动脉的解剖位置, 先在内外踝连线的中点至第一、二趾骨间隙近端探及足背动脉, 然后将探头缓慢移向远端, 于第一、二骨跖间隙探测第一跖背动脉, 并追踪其走行、位置及其各级分支发出部位和走行方向, 做好相关标记。根据创面缺损面积设计跖背动脉皮瓣。

1.3.3 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切取

本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在一期扩创切除坏死及污染失活组织的前提下, 根据多普勒超声检测第一跖背动脉走行设计的相关皮瓣。以第一足趾与第二趾趾蹼以近0.5~0.8 cm为皮瓣旋转点。以第一跖背动脉至第一、二趾趾蹼连线为旋转轴线。切取平面位于伸肌腱腱周膜浅层。根据缺损面积及所需血管蒂部的长度设计皮瓣, 比缺损面积扩大10%~20%。先切开皮瓣的近端并在第一跖骨腓侧缘解剖第一跖背动脉, 血管夹夹闭第一跖背动脉后见远端皮瓣血运良好后, 切断并结扎, 完整切取皮瓣。开放隧道, 根据需要解剖血管周围筋膜组织, 旋转皮瓣至第一足趾缺损创面, 修复第一足趾趾背、趾端或趾腹侧缺损。供区根据缺损宽度及周围皮肤松紧度, 可直接缝合或者采取全厚皮片植皮。

1.4 术后处理

术后予抬高患肢, 保暖, 预防感染, 抗痉挛, 抗凝治疗, 定期换药, 患肢支具外固定2周, 术后2周拆线, 拆线后即开始功能训练。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协会的足踝评分 (AOFAS评分) [5]评价足部功能。

2 结果

术后15例皮瓣全部存活, 1例患者皮瓣边缘坏死, 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5例皮瓣无明显臃肿, 无色素沉着, 弹性好, 患肢无跛行, 穿鞋或行走均不受限制, AOFAS分值均在80分以上。

典型病例:男性, 19岁。铁锤砸伤右足第一趾畸形、皮肤苍白, 活动障碍。骨折内固定以及清创VSD后, 右足第一足趾远端部分软组织缺损, 趾骨外露, 缺损面积约2.5 cm×4.5 cm (图1) 。切取右足第一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面积约2.7 cm×4.7 cm (图2、3) , 供区采用游离植皮。术后10 d, 皮瓣成活 (图4) , 随访12个月, 第一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 外形满意。供区全厚皮片移植覆盖区存活良好, 无触痛、挛缩等并发症 (图5) 。AOFAS评分93分。

注:A为足趾掌侧, B为趾背和足背

3 讨论

足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显微外科的一个难题[6]。皮片移植简单易行, 但不适合有肌腱、神经或骨质外露的创面。局部随意型皮瓣血运有限, 且皮瓣的长宽比例受一定范围的限制。交腿皮瓣可以修复较大创面, 但是需要两次手术, 而且下肢需要在特殊位置上固定至少3周, 对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者造成很大痛苦和生活上的不适。游离皮瓣的使用不受供皮瓣区的影响, 可选供区较多, 但是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 也存在一定的风险[7,8]。针对上述方法中的缺陷, 笔者设计了第一跖背动脉皮瓣修复第一足趾软组织缺损。

3.1 手术的适应证

3.1.1第一跖背动脉皮瓣颜色、质地与足部其他部位相似, 向近端转移可应用于修复足背、踝关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向远端转移可用于修复足趾、跖底创面软组织缺损。鉴于皮瓣远端蒂部限制, 运用于修复足内侧及第1、2足趾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3.1.2 Sakai[9]研究认为针对第1跖背动脉为Ⅲ型时, 不适应行跖背动脉皮瓣修复。而侯致典等[10]通过对第一跖背动脉的Gilbert分型分析, 认为Ⅲ型中, 跖背动脉在骨间背侧肌内部, 位置非常表浅, 但是血管非常纤细, 仅负责小部分足趾血供, 似乎也可以试行第一跖背动脉皮瓣皮瓣移植。且范锡海等[11]认为当第一跖背动脉为Ⅱb型或Ⅲ型时, 也可仅以趾蹼处的皮支为蒂进行组织修复。本组1例第一跖背动脉为Ⅲ型患者术后皮瓣存活, 故本组认为当第一跖背动脉为Ⅱb型或Ⅲ型时, 也可试行本组皮瓣修复术。

3.2应用该皮瓣的注意事项

(1) 皮瓣在深筋膜下切取, 将深筋膜与皮肤做间断缝合以防二者分离, 并注意保护深层骨膜及腱膜完整性, 利于创面植皮; (2) 术中注意结扎皮瓣边缘各分支, 不损伤皮瓣中的跖背动脉及其分支; (3) 结扎足底深支能增加皮瓣的面积及旋转弧度; (4) 皮瓣的血运最后主要靠第一跖背动及其分支供应, 皮瓣可向远端延长, 而不能超过第一、二趾蹼间, 防止损伤第一跖背动及其分支; (5) 血管夹阻断第一跖背动脉血供约10 min, 观察远端皮瓣血运及色泽良好后, 切断跖背动脉并结扎其断端[12,13]。

3.3 皮瓣优缺点

优点: (1) 皮瓣供区与受区颜色、外观、质地等接近, 术后患者皮瓣无臃肿, 外观较为美观; (2) 皮瓣供养血管位置表浅, 解剖恒定, 临床应用时切取方便; (3) 皮瓣局部转移, 不需要吻合血管, 手术操作简单, 风险较小; (4) 足背皮肤相对松弛, 当皮瓣切取范围小时, 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 (5) 逆行皮瓣可携带感觉神经与受区吻接, 术后皮瓣可恢复保护性感觉, 最大限度减轻了足趾供区损伤[14]。缺点: (1) 由于皮瓣可切取范围的限制, 只能用于修复较小的缺损创面, 皮瓣两侧以不超过第一、二跖骨背侧中线为宜.否则将可能导致皮瓣边缘坏死[15]; (2) 受区皮神经的寻找与解剖会增加手术时间, 本组病例中未行皮瓣内神经与供区神经吻合, 造成患者足趾部分感觉功能缺失。

带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手背部皮肤缺损患者20例。其中男13例, 女7例;年龄18~55 (32.7±2.3) 岁;手背缺损原因:机器挤压伤12例, 车祸伤6例, 电烧伤2例;均为合并肌腱、骨质外露, 其中累及虎口7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5cm×3.5cm~9cm×6.5cm;急诊修复5例, 亚急诊修复15例。

1.2 方法

1.2.1 皮瓣设计

旋转点:以尺骨茎突近端2.5cm处为皮瓣的旋转点;轴心线:以屈肘位时肱骨外上髁至尺骨小头桡侧缘连线, 即骨间背侧动脉体表投影线为皮瓣关键线;面:根据创面情况设计皮瓣, 长宽各适当加大越0.5cm~1cm, 皮瓣的远端以不超过肘关节为准, 皮瓣的宽度一般不超过前臂背侧两侧。

1.2.2 皮瓣切取及创面修复

于止血带控制下操作, 彻底清创后, 按照皮瓣原则设计皮瓣, 以旋转点至皮肤缺损创面距离为皮瓣蒂部长度。沿设计线切开皮瓣一侧皮肤及皮下组织, 于尺侧伸腕肌与小指伸肌肌间隙内找寻出骨间背侧动脉及骨间背侧神经, 见骨间背侧动脉发出数根皮支进入皮瓣。切开皮瓣远端及另一侧皮肤及皮下组织, 切断并结扎骨间背侧动脉近端, 沿血管走行, 在深筋膜深层, 自前臂近端向远端小心游离皮瓣至旋转点, 注意避免损伤骨间背侧神经。为防止深筋膜层与皮下分离, 在游离过程中可将深筋膜层与皮下组织固定数针。游离皮瓣至旋转点后, 通过皮下隧道或切开皮肤明道转移, 覆盖修复手背皮肤缺损。皮瓣供区自腹股沟取全厚皮片游离植皮修复, 荷包加压包扎。

1.2.3 术后处理

患肢抬高, 短臂石膏托制动2w, 常规消肿、抗痉挛、抗炎及扩血管治疗, 注意保暖, 10d打开植皮包, 14d拆线, 2w后即开始有步骤指导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2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3d, 有1例皮瓣远端表面有水疱形成, 颜色发紫, 经挑破水疱, 拆除部分蒂部缝线等处理, 术后6d, 皮瓣颜色开始转红润, 水疱消退, 未影响皮瓣成活。20例患者经过3个月以上的随访, 皮瓣柔软, 色泽与邻近皮肤相近, 外形良好, 平坦不臃肿, 感觉恢复良好, 两点辨别觉为9~11mm[1]。手指及虎口功能正常, 供区植皮成活良好, 无明显并发症。

3 讨论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手部创面以来, 该术式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相较于以前以桡动脉或尺动脉为蒂的前臂皮瓣, 其损伤小, 不牺牲前臂主要供血动脉;相较于背阔肌或股前外游离皮瓣, 其操作较简便, 不需吻合血管, 手术风险小, 皮瓣成活率高, 符合"宁近勿远, 宁带蒂勿游离"的皮瓣选取原则。而且, 该皮瓣解剖恒定, 切取面积较大, 可同时修复虎口皮肤缺损;组织结构接近, 质地柔软, 弹性好, 色泽与邻近皮肤相近;外形良好, 厚薄适中, 不臃肿;感觉亦可部分恢复。笔者经验如下: (1) 手术在臂丛麻醉和气囊止血带控制下操作, 趋血不彻底, 使血管有一定的充盈度, 便于术中辨认。骨间背侧动脉在穿出旋后肌后, 即行走在尺侧伸腕肌与小指伸肌之间, 位置较恒定。因此, 在手术操作时可先找出此肌间隙, 即可快速找到骨间背侧动脉。 (2) 骨间背侧动脉与骨间背侧神经紧密伴行, 切取时一定要动作轻柔, 必要时可在显微镜下游离, 避免牵拉或损伤神经, 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垂腕垂指症状。 (3) 术后蒂部的水肿、卡压是造成皮瓣坏死的原因之一, 所以蒂部做暗道穿行时要足够宽大, 建议尽量明道穿行, 带上宽约1.5cm皮桥。 (4) 蒂部要保持宽约3cm的筋膜蒂, 以利于皮瓣的回流。同时蒂部放置引流条, 防止血肿压迫。术后要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 及时处理血管危象。因此, 对手背部皮肤软组织损伤, 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实用的手术方式。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手背部皮肤缺损患者20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5cm×3.5cm9cm×6.5cm。均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结果本组20例皮瓣全部成活。所以患者经过3个月以上的随访, 外形良好, 平坦不臃肿, 皮瓣柔软, 色泽与邻近皮肤相近, 感觉恢复良好, 两点辨别觉为911mm。手指及虎口功能正常, 供区植皮成活良好, 无明显并发症。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不损伤主要血管神经, 不需吻合血管, 受区外观恢复良好, 血管恒定, 皮瓣成活率高, 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实用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背,皮肤缺损

参考文献

[1]王金平, 任新友, 王岱军, 等.骨间后动脉前臂逆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J].解剖与临床, 2006, 11 (2) :75-77.

上一篇:教育建构下一篇:变电站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