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认知语言学

2024-07-02

神经认知语言学(精选六篇)

神经认知语言学 篇1

1.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 人类小脑的作用一直被忽视

技能的习得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在“陈述性”阶段, 个体知道要做什么;在“程序性”阶段, 个体学会如何去做;到了“自动化”阶段, 个体不需要意识控制就能够熟练使用技能。认知神经科学揭示出人脑有两个重要的“环路”, 一个负责“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脑额叶和海马神经元) , 另一个负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脑额叶、小脑以及运动区) 。小脑负责身体技能和心智技能, 对于语言学习、短时记忆等的作用也很大, 并与额叶认知区域有着明显的联系。

有专家在2001年提出了“小脑缺陷理论”, 该理论认为, 小脑发育不足导致技能学习的“自动化”阶段无法完成,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机能障碍, 如读写困难、运动障碍以及多动症等。这一观点饱受争议, 但我们仍然要努力帮助弱势学生发展小脑的功能, 同时加强对大脑的训练。而这种以练习为基础的外部介入方法对于那些毫无学习障碍的学生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2.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 “分散式”的大脑机能运行模式更具效率

相对于“集中式”的大脑机能运行模式而言, “分散式”的运行模式更具效率。譬如:如果我们要学习一项技能, 那么与其投入一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 有可能还不如将其有条理地分成几段来学习更有效。技能的习得往往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以波动的脑电图形式存储在大脑中, 过几小时后图式相对固定 (但易受影响) , 然后演变为更为稳固的图式 (与睡眠同时进行) 。再过一段时间, 脑神经的路径会变得更加牢固。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睡眠的作用不可小觑, 这是因为大脑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消化”技能形成所产生的刺激。而且, 大脑需要某一技能相关信息的持续刺激才能避免冗杂信息干扰这一过程。

然而, 传统的教育方式仍以“集中式”学习为主。学生们常常要连续上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课, 这就意味着先前获得的信息会被之后冗长的课程内容所干扰, 使大脑非但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 反而要不断处理各种信息相互干扰而产生的错误, 并产生大量冗杂信息。

3.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 适当的膳食与能量补充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英国人的饮食结构就开始发生变化, 人均水产品消费大约下降了2/3。有专家认为, 通过有意识地改变膳食结构, 我们可以人为地提高脑神经的联结水平。适当补充饮用水也被认为与学业成就的提高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4. 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睡眠对大脑神经发育的影响

神经认知语言学 篇2

本文介绍了发展的神经科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早期突触形成、关键期及丰富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等领域的一些突出成就,阐述了从神经科学与认知发展共同研究的主题来考察两个学科的整合的意义,并对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未来趋势作了展望.

作 者:徐芬 董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刊 名:应用心理学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年,卷(期): 8(4) 分类号:B844 关键词: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发展   脑发育  

神经认知语言学 篇3

关键词:神经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二语习得理论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一、神经认知语言学与语言习得

神经认知语言学与6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语言学流派之一。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前身是层次语法。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西德尼·兰姆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在兰姆看来,语言中不存在语法,语音等语言规则,语言只是一个涉及多方的关系系统。该理论注重语言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神经认知语言学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学的确是门交叉学科——它不仅研究语言习得理论,更与习得者的心理认知、生理基础、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二、二语习得代表理论的神经认知语言学分析

二语习得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未有语言学家提出二语习得的总的理论。各种学习理论只是不同角度的语言习得机制及过程的描写和阐释。总的看来,这些理论也不外乎三大派别:先天论,后天论以及介于二者的平衡点相互作用论。

(一)先天论

先天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他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先天存在着一种适用于所有语言的语言习得机制。当这种先天就具备的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激活,就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促进作用。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的习得就是学习者在普遍语法的作用下,不断调整参数从而转换成个体语法。没有这种天赋,那么在外部语言数据输入欠缺的情况下,人类语言习得将很难发生。换句话说,语言习得是人类先天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的产物。然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出语言的本质,理论研究中也存在着许多颇受争议的问题,比如他片面地将人类的天赋作用夸大,低估了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等。

(二)后天论

在美国著名语言学家B.F Skinner看来,语言是一套行为习惯——一种在不断刺激一反应—强化的模式中形成的习惯。习得一门语言就像是养成一种行为习惯,而第二语言的习得就是改变旧习惯,形成新习惯的过程。通过积极鼓励亦或是消极避免不断巩固这一新习惯,即是“强化”。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Skinner的“强化理论”在本质上同化了动物习惯的养成和人类的语言习得过程,忽视了语言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他对刺激——反应之间心理过程的研究也不足。

后天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John Schumann.根据对一个名叫Alberto的哥斯达黎加人移居美国后的英语学习情况的研究结果,他提出了语言文化适应模式:文化适应有两种类型:一是语言学习者在社会层面上融入目标语。这类学习者愿意与目标语群体交流,在心理上对目标语开放;另一种二语学习者具备第一种学习者所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这类学习者将目标语者作为参照,用以习得他们的价值观等。按照这种模式,如果学习者在心理上或在社会上远离目的语群体,将无法习得目标语内在。John Schtmaann理论欠缺之处在于他未能进一步研究语言学习者的社会和心理距离究竟如何影响二语习得;此外,影响语言习得的学习者自身因素也被忽略了。

(三)交互作用论

与先天论和后天论不同.交互作用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它们是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因此,在他们看来,语言发展是人的先天基础和后天体验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先天和后天互相依赖,互为补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染色体分子内的物质环境是相互作用着的,基因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因此遗传的影响并不是一劳永逸地确定了的。遗传所决定的只是一种倾向性和易感性,而个体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语言习得受到学习者认知和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语言习得与会对学习者的认知和社会环境产生反作用。

交互作用论介于先天论和后天论之间,有其合理性,也吸引了许多现代语言学家投身其中。但是其仍存有大量“未解之谜”。

三、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神经语言学还是认知语言学近年来都吸引了广大语言学家的实现,作为二者结合的神经认知语言学必然享有广阔的前景。虽然这一分支未来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它立足神经科学发展的事实,注重借鉴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善于建立自己与相关领域的联系,未来必然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Abutalebi J.Neural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and language control [J]. Acta Psychologica,2008( 128) : 466-478.

[2]程琪龙. 认知语言学概论 2001.

[3]乐眉云. 二语习得研究的多学科前景[J].外语研究 2001(04).

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篇4

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摘要:时间选择性注意是注意研究中开展较晚的一个领域,它是指通过有效的提示,将注意资源导向与即将到来的.事件相关的时间点或时间窗的过程.回顾了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行为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并在与空间选择性注意比较的基础上,对热点问题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作者: 宣宾[1]  张达人[2] Author: XUAN Bin[1]  ZHANG Da-Ren[2]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芜湖,2410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27 期 刊: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ISTICSCIPKU Journal: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年,卷(期): , 36(6) 分类号: B845 关键词: 时间选择性注意    时间知觉    注意    期望    关联性负变    机标分类号: TP1 G63 机标关键词: 时间点    空间选择性注意    认知神经机制    Attention    Neural    资源导向    注意研究    事件相关    热点问题    时间窗    行为    基础    过程    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计划 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期刊论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9, 36(6)宣宾  张达人时间选择性注意是注意研究中开展较晚的一个领域,它是指通过有效的提示,将注意资源导向与即将到来的事件相关的时间点或时间窗的过程.回顾了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行为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并在与空间选择性注意比较的基础...

 

探索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研究 篇5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儿童教学;语言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学家对儿童早期语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儿童早期语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但是,关于儿童早期语言教育的方式方法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案。认知语言学是最近兴起的一种关于儿童语言教学方式。从人们对于人体结构以及人们对于语言环境和结构的认识开始,对于儿童是如何从呱呱坠地在短短几年学习到儿童随处环境的语言,这个问题困扰了教育学家、医学家和脑科学家几个世纪,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通过对不同儿童学习语言所采用的细微的不同方式方法,我们进行对比,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典型的认知方式以及认知语言学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来解释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的行为和语句语法。从而探索对于认知语言学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由乔治·雷可夫、郎奴·兰盖克以及马克·约翰逊创立的。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区别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学,以第二代体验哲学和认知科学为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一门比较年青的科学研究学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开始,认知语言学是跨越语言学、系统学、人工智能等等传统学科的一门新型学科。由认知语言学基础上而产生了语言学天赋论,该言论认为:认知能力是人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根本,同样,对于语言的认知学习也是认知能力的体现,人类语言的形成、传播、学习、应用都是需要通过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加以解读的。

2.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原则

探究认知语言学我们就必须抓住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原则,这是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必要条件。下面就认知语言学的几个主要的原则:

a.语义概念:主要是表明认知语言学中对于语言与到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派的研究者认为一个表达性的语言它所传达的意义是用于激活人们在自身脑海中对于该语言意思或者物化的表达,也就是说语言表达的方式、解释以及意义都是人们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抽象的认识的具象化。这个原则所表达的就是语言或者词语与大脑的关系,与世界的联系是间接性的,以大脑为媒介。

b.句意与词义的关联性。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表达能够只是用一个单纯的词能够解释的,而是通过不能的词和意义的词组成的一个以自身对于世界认识的。对于一个问题的解释或者认识,需要人们通过大脑检索不同词组组成一个句意进行一个完整符合意境的解释。

c.范围性。这个原则就是对于近义词或者一个表达同种意思句子的规范和归类。

二、用认知语言学解释儿童早期语言学习

1.儿童词汇学习与认知语言学

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学习语言,对于语言的学习主要是开始于对于词汇的学习。很多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最开始是从“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类型的单音节的名词组开始的。从一岁开始进行一个词汇量的积累和汇聚,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一般来说是先从名次开始积累和学习的,然后再开始接触动词,再然后就是动名词结合的短句,最后就是一个连贯性的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儿童最开始学习的名词,是因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这些现实存在的人或者事情。然后儿童慢慢在生活中的不断积累和接触,对于词句进行不断的纠正。

2.句式的组成与认知语言学

儿童在语言学习中对于句子的学习,犹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他最开始学习的是名词,所以儿童在进行句子组合的学习最开始的就是一个简单的“主宾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比如说,在小孩学会了“我”和“吃”、“饭”这两个简单词语后,他们在生活中经过对于大人的模仿,得出,他们饿了就要说这两个字。成人饿了就会说“我饿了”,“我要吃饭”,“我饿了,想吃饭了”,但是在儿童最初的句式结构中就会是“我吃”,“我饭”,“吃饭”等等一些简单的结构。随着,对于周围语言环境的不断熟悉和学习,以及成人对于儿童说话的教学和纠正,他们就开始不断积累和掌握一些很复杂的句式。慢慢的他们就对于自己饿了要吃饭,就用了一些复杂的但是更加清晰的表达句式,“哎呀,我饿了,要吃饭”,“快呀,我要吃饭,很饿”等等一些句式。随着句式参照的越来越多,他们学习的就越来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句式表达。

3.互动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儿童教育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很早就认识到了互动学习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与儿童的互动在儿童的早期语言学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所以,我们会发现儿童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会非常专注,能够通过动画片学习到很多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的词语和句式,因为,动画片有一个对孩子潜意识的沟通作用,能够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与动画片互动,形成一个互动学习的局面。

三、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在我们的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作用,对于我们儿童早期语言学习和语言习惯的形成有一个比完善的解释和理解。所以,加大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就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儿童早期语言学的方式方法,帮助我们认识到儿童语言学习也是遵循了认知语言学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朱姝.基于梅洛—庞蒂具身现象学的儿童心理发生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谢翠平.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个体发生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5

[3]孟繁旭,佟晓辉.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习得[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1:157-158

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术语研究 篇6

关键词:术语,概念,认知语言学

一 术语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

术语与认知科学,首先是信息理论和认知心理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从信息理论中借鉴了信息和知识结构的概念、信息的加工和存储、所需材料的提取及应用等知识,而术语反映着某一认知领域的发展阶段和程度,它能够概括、增加和传递科学知识,把人类获得的信息固定下来,因而成为认知的工具。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范畴和范畴化以及概念模式和认知模式等则引自于认知心理学,但已将其与语言学的研究联系起来,将模式在语言学层面上具体化,借助于语言揭示其实质。在认知语言学范围内研究术语,更能促进该知识领域概念模式的构建及知识结构与其语言表达之间相互关系的确定。

二 术语的认知功能

语言的认知作用是探讨已久的话题,而术语的认知作用却很少被人提起,尽管术语所执行的认知功能被看做是术语最为重要的特性之一,因为术语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表达概念。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俄国哲学家对此颇为关注,尽管他们在论述中使用的是意义更为宽泛的“科学语言”而不是“术语”一词。例如,乞内巴耶娃(Чиныбаева) 曾经指出:“科学语言的主要认知功能是作为了解现实和表达我们对现实的了解的手段……总体上说科学语言可以让人们在科学认知活动中交换信息、保存信息并能得到有关科学研究对象的新信息。”[1]阿别良(Абелян)则认为:“科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构成,是科学思维的表达手段和存在方式。”[2]

术语的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录功能

术语在科学认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首要的,也是公认的和传统的功能是记录功能。不难理解,要想使用抽象的、无形的概念,首先必须给它一个名称,而这一任务正是由术语来完成的。术语给了概念以名称,认知形象由于被相应的术语固定下来而成了思维对象,人们“借助于术语而感知、熟悉、测算、衡量新知”[1],这一功能也因而被称为“工具功能”。

除作为工具外,术语的记录功能还体现在对知识程度的记录上。这是因为,科学认知的发展要通过术语所表达的概念系统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术语状况自然反映了当时当地的认知水平和程度。

2.存储与传递功能

“语言是巩固和记载认知成果的工具。”[3]术语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是对人类认知成果的概括和浓缩,同时也是认知成果得以保存和交流的主要媒介。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不外乎直接和间接两种,对各个专门领域的认知也是如此。一个人的直接经验和认知要通过术语记载和表达(尽管术语的确定往往要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而这一直接经验对他人而言已成为间接经验,其获得也要借助于术语。现有的各类术语词典执行的正是术语的存储与传递功能。

3.启发功能

启发功能是术语的最为重要的功能。术语的聚合结构的启发价值体现在:可以构建作为反映对象的物质世界的认知形象,创建“世界图景”;能够确立和使用术语的语义联系;使术语间缩短距离并系统化,进而使知识系统化;控制概念空白点的扩大;明确概念界限;形成释义。总之,是创造了一种把知识组织成相互关联的理论的可能性。[1]

术语的启发功能还可以进一步分为:

①系统化功能。一方面,术语反映概念系统;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把概念的系统表象在其名称——术语中反映出来的趋势。在术语的形式中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它所称谓的概念的实质及其在概念系统中的位置,这一需要使得学者们不断明确术语的形式,并经常重新审视现存的概念系统。术语的调整和系统化必然伴有相应知识领域概念的日趋准确和系统化。

②类推功能,也叫模式化功能。这是指术语的形式常常会促进一些与现存概念类似的新概念的出现,也会在相对应的术语形式中存在类似成分的基础上促进相似概念间联想关系的确定。

③预测功能。术语反映着学科领域的状况,因此,带着发现空白和研究术语的使用(如使用频率)的目的去分析术语的状态,可以揭示出科学发展的潜在方向,预测科学知识的发展。

三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研究术语

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一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前者从基本的认知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其中关于感知、记忆、注意力和推理的研究都有很长的历史,这方面的研究以实验室实验或仪器探查为手段[4],作为语言单位,术语的研究自然不能脱离语言的认知研究的一般框架。

1.术语语义的认知研究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核心研究内容的,因此,术语语义的认知研究在术语的认知研究中占据特殊地位。

从认知角度看,术语的语义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术语的隐喻生成。阿列克谢耶娃(Л.М.Алексеева)认为,受语言外因素和语言本身因素影响,科学语言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正在由“硬”(жесткость)变“软”(мягкость),其中语言外因素指科学发展的因素,而语言本身因素即是术语生成的隐喻性。[5]这里所谓的“硬”和“软”实际指术语可释性的不同等级。事实证明,许多基本的科学概念,如тяжесть(重力;举重机械), сила(力), электронная дырка(空穴),контролер(控制器)等,都带有隐喻的特性。隐喻术语并不是语言中的特例,不是与科学语言格格不入的现象,而是“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5]的体现。

隐喻在科学认知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术语系统生成的分析表明,隐喻实际上是开辟了一个将专门词汇划分出来的时期,预示着划分专门知识领域过程的开始。隐喻方式的出现,不仅揭示了思维的联想关系,而且由于日常概念与专门概念的假想的类质同源,进行着从日常经验向专门活动领域的过渡。正如麦科马克(МакКормак)在《隐喻的认知理论》一书中指出的,科学的本质就是,科学家必须以隐喻作为原有理论与新理论之间的桥梁,只有借助于隐喻才能创造新理论中的新思想。[6]这说明,隐喻不是对科学创造的规范的偏离,而恰恰是科学认知的基本规律。

此外,“术语研究的认知途径建立于术语与其描述现象的本体间关系的基础上。词的意义已经不仅仅被看做语言中某些要素的内在关系的网络,而是要与对世界、对人的思维活动及其认知能力的认知过程联系起来。” [7]词的意义是认知语言学必然涉及的课题。通过认知过程探究术语的意义是认知语言学与术语学的极佳契合点。

2.术语构词的认知研究

随着语言学中交际—认知研究方向的发展,构词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其中包括术语构词。传统的构词学研究局限于纯语言学范围,注意力集中在对词的构成和派生规则的归纳整理上,没有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其潜在的认知理据和交际价值。然而,“构词理论中也要考虑到人的交际需要”,“(构词理论中的)所有概念都应赋予认知依据”。[6]术语的构词较日常词有着更为明显的形式标志和更为清晰的语义结构,从认知角度重新研究术语构词对整个构词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说,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和重新认识术语构词的某些问题。范畴化狭义上指把现象、客体、过程等归入一定的经验类别和范畴,广义上指根据功能和重要特征形成和突出范畴的过程,切分人的内外部世界,把事物归入数量较少的类别或组合。[8]语言范畴化的结果反映在意义完整的词汇中,每个意义完整的词语就是所认定的范畴的反映。从另一个角度说,每个形式结构完整的术语也是所认定的范畴的反映。语言中构词方式的差异影响着人们对范畴的认识。伯林(Berlin)曾将生物中用语言表达的类别分为三个层次:

①最高的生命层,如tree, grass, fish, bird等。

②最重要的中间层——种类层,如英语中表示tree的种类层有 pine, oak, cedar, maple等。

③最低层,通常为具体层,英语中常用“修饰语+种类层次词”构成的复合词,如表示同种类oak的具体词有tan oak, blue oak等。

伯林认为英语从最高生命层到种类层多用不同的单词,从种类层到具体层才常会使用定中式的复合构词法。[9]相对而言,汉语中相同的术语则主要通过 “修饰语+中心概念词”构成,如“桃树”“柳树”“鲤鱼”“黄鱼”“黑鱼”等,这种“属加种差”的构词方式充分揭示了词语的内部逻辑,是一种象似性现象。“汉语构词时更注重生物、事物、行为、现象等在意义上的范畴属性,其象似性程度要高于英语。”[9]

俄语表示生物种类的术语构词与英语更为接近。以鱼类术语为例,《新编汉俄分类词汇手册》中列出的38种鱼类名称中,有27种是用不同的简单词来表示的,而对应的汉语中则有35个带有中心概念词“鱼”,其余的3个“荷包红鲤”“河豚”“黑线鳕”也是复合词,以复合构词法构成的占总数的100%。

英、俄语与汉语之间术语构词方式上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认知差异和不同的范畴化理念。“汉语更注重意念范畴,构词时多用定中构词法,常用基本层次词作义类标记来构词,突出表现其‘义类’范畴。”[9]英、俄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则往往相反,这反映了不同范畴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识差异。

3.术语形态的认知研究

在形态学层面,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词汇语义问题包括单个语素的语义基础,但是关注更多的还是单独的或与其他类组合而成的某一类意义的系统形式。[4]从认知角度讲,参与术语的形态构成的,一是承载关于思维运作的最小信息量的术语组成成分,二是能在语言形式中重建该科学领域逻辑—概念范畴的术语模式。对术语成分承载的信息量和术语模式反映逻辑—概念范畴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研究,无论是对探究学科的本质与内涵,还是对自动化系统中语义生成的研究等应用领域的发展,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术语在句法层面的认知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研究不能独立于语义研究。“句法不是自主的规则系统,而是语义结构的常规象征,其实质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语言表达式体现了来自人类的经验和认知,体现意义的意象。意义是语言的中心,句法只是语义内容的重组和象征化。”[3]按照上述理论,应用于句法层面的术语反映的是科学世界的自然逻辑顺序,体现着人类对科学世界的感知与理解,术语研究不仅要关注术语的概念内容,而且要关注句法结构的认知特征。

术语的句法在发展中呈现出如下一种力求平衡的趋势:要在篇章中找到相应的手段来表达科学知识认知的复杂性,又要尽可能简洁,以便将极宽泛的句法学置于一定范围内。这使得各个句法层级上都发生紧缩现象,以及尽量减少复合句的使用,运用缩略法等。从认知角度研究术语在句法中的作用的主要原则就在于:运用最少的手段表达最多的内容,其基础在于表达思想手段的平衡选择。

四 结语

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术语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已开始被冠之以专名“认知术语学”。[10]认知术语学是术语学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不同类型思维活动之间、某一知识领域概念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哪些对应关系;能否从认知角度对术语的同义与多义现象给以更好诠释;如何在术语中复原认知语义框架;术语的认知模式与日常词的认知模式有何不同,以及不同语言思维特点对术语认知的影响等。

参 考 文 献

[1]Гринев С В. Введение в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 М., 1993.

[2]Ярцева В Н. Больш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М.,Научное изд, 1998.

[3]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崔希亮. 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5).

[5]Алексеева Л М.Терминопорождение как основа научного творчества .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М., 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1998.

[6]Новодранова В Ф. Когнитивные науки и терм инология.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ая терминол огия. Вып.2. М., 2000.

[7]Комратова Н В. Контративный анализ терминов английской лексикологии в свете.

когнитивной теории.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 М., 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1994.

[8]杨明天. 俄语的认知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9]王寅. 认知语言学探索.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10]郑述谱. 俄罗斯当代术语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11]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新编汉俄分类词汇手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神经认知语言学】相关文章:

认知神经07-07

认知神经理论06-13

神经认知功能09-04

认知神经科学发展05-20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07-31

认知神经科学哲学05-20

认知神经科学论文题目05-07

认知语言学视角07-27

语言认知能力07-17

语言认知模式08-30

上一篇:转基因作物的利弊分析下一篇:育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