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职业技能

2024-05-28

中职学生职业技能(精选十篇)

中职学生职业技能 篇1

一、抓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根据地方及企业需要设置, 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当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了地方需要, 企业需要才能得到支持, 有了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在课程体系改革中, 要以职业资格的标准为导向, 要以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素质状况, 为适应将来就业需要和专业发展, 以通用基本技能为保障, 以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 建立新型结构的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以外, 还应具多种能力, 如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交、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等。惟有这样, 中等职业学校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当学校受到欢迎时, 学校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

二、抓教学内容改革, 大力开展校本教材

当前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带有很多普高的痕迹, 严重地阻碍着技能的培养。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 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状况, 本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 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的内容, 删难就易, 删繁就简, 减少课程门类, 形成综合化、技能化的教材;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和专业培养目标, 编写具有当地特点和乡土气息的教材, 作为教材的一种补充;要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设施设备的自身特点, 编写实习指导书, 根据指导书进行技能训练, 目的明确, 操作规范, 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强调“三个服务”: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理论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专业技能课为专业实践课服务。

三、抓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现有学生结构复杂, 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分类教学”, 让各层次学生可以“量力而行”,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确立学习目标, 挖掘学生潜在能力, 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努力转变重书本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的传统教学弊端,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 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现代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 广泛利用实物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学校应和工矿企业等一些经济实体建立联系, 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活动。提倡学生专业技能与创造经济效益相结合, 变消耗性实习为创收性生产实习。在实习教学中要打破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的界限, 要打破“三段式”教学法, 采用“六步结构教学模式”, 即按“教师指导、规范演示、学生操作、实习检查、考核评价、教师总结”的规范化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循序渐进, 独立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在实习中提高、巩固理论知识, 变被动学习的“要我学”为主动学习的“我要学”。

四、抓实训基地建设, 夯实技能培养物质基础

加强“多功能”实训基地建设。各地实训基地建设应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基本原则。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不同实际主要有几种模式:一是政府投资为主、以专业为依据、在职业学校建, 相同类专业的学校可以资源共享;二是政府投资为主、建立综合性的、公共实训基地, 面向职业院校和社会服务;三是间接为企业投资或提供优惠政策, 发挥企业优势、依托企业厂房和设备共建, 鼓励校企合作办学, 使校企在合作办学中实现双赢。四是调动民间社会力量集资创建, 实行有偿使用。无论哪种形式, 实训基地都要建立自主发展的新机制, 不仅完成教学实训任务, 还应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力争做到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共管, 实现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实训基地的共享。

五、抓校企深度合作, 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机制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 中职学校要加大力度, 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 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为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 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建立企业、各类中介机构、就业部门及培训单位之间的网络平台。学校要依靠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 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适时的教学内容安排, 让学生的专业学习紧跟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开拓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要严格按教育部和财政部就中职学生实习联合出台的管理办法安排学生实习, 在学生的项岗实习中, 要做到学习在先, 技能在先。

六、抓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双师型”队伍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保障。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 采取“五结合”:走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 在编教师和短期聘请相结合, 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 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 教师下企业轮训和企业送技术到学校相结合。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使用的政策;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下企业见习和实践制度;建立“学科技能带头人”、“专业首席教师”的制度。

七、抓评价机制改革, 实现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实习教学是由一条线组成的:学校—---行业、企业—--实践基地—--实践项目—--学生。加强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监控过程, 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常运作, 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处处体现服务的原则, 要大力倡导“教育就是服务, 教学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让教职工心情愉快地做好本职工作。二要充分认识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 强化岗位责任感。要求教师把“备、教、改、辅、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三要成立“教学督导团”, 负责教育教学质量的日常监控与评价工作。四要建立激励机制, 形成有效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五要打造品牌、追求卓越。

中职学生职业技能 篇2

提高中职烹饪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菜肴制作,专业技能竞赛,专业对外营业,酒店实习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实际职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成为受市场欢迎的技术性人才.

作 者:李怀松  作者单位:宜州市专业教育中心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提高   烹饪   学生   职业技能途径  

中职学生职业技能 篇3

1、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工艺要求,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2、掌握常用的仪器、仪表。

3、突出实用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为求活泼、有趣味性。

【关键词】电工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兴趣

一、理论教学

1、基础理论教学

课程和内容的选择是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在开课的先后次序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依据学校的条件,设计了相关项目课程。先易后难,先学的知识、技能是后面所学的基础,这点与传统课程体系一样。在校期间,以校本工作岗位为主,兼顾工厂、企业对操作员的要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较为全面完善的体系,进入工作岗位,可较快地熟悉工作、进入工作。培养的能力主要是通识的,学校教育无法也不可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零距离的对接。“学校不是工厂,工厂不是学校”。将课程项目化,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课程都在一起整合,而是采取两个方向的课程进行项目化,一个是弱电—电子线路,另一个强电—电力拖动。

2、重点专业课内容教学

熟练掌握《电力拖动》这门课程。该课程中主要包括各种常用低压电器的组成、原理和作用;常用继电器、接触器的识别与检测;典型的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学习这门课程,具备进入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学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3、懂得安全用电常识

与强电打交道,安全教育为首要,电具有“听不到、看不见、摸不得、嗅不着”等特点,在实习过程中,一定对学生进行安全喊话,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在培训中要侧重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人体触电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安全用电一般措施;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安全用电的组织措施,在生活和生产中,给合实际分析典型触电事故案例等。

二、一般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使用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的能力

通过培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对于较高素质的学员,是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它是用来测量电流、电压等多种电路参量和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等多种元器件参数的电工电子仪表,其正确使用使用方法如下:

(1)测量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先检查一下指针是否指在零的位置,如不在零位,可调节表头轴心附近的机械调零装置,将指针调到零位。然后在电池夹内装入二号电池(1.5V),6F22型层叠电池(9V)各一节。

(2)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测量前,必须将转换开关拨到对应的交流电压量程档。如果误用直流电压档,表头指针不动或略微抖动,如果误用直流电流档或电阻档,轻则打弯指针,重则烧坏表头,它相当于人的“心脏”,是很难修复的!测量时,将红黑两表笔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绝对不允许在测量中任意拔动转换开关来更换量程。测量高电压时更是如此,这样可以避免电弧烧坏转换开关触点。测量电压时,一定要要养成单手操作的好习惯。

(3)直流电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仍然要注意正确选择测量项目,如果误选了交流电压档,读数可能会偏高,也可能为零;在测量之前,一定要注意万用表的表笔正、负极性,将红色的表笔接被测电路的正极,黑色的表笔接被测电路的负极。如果表笔接反了,万用表的指针会反方向偏转,容易撞弯万用表的指针。若事先不知道被测那点电位的高、低,可将任意一支表笔先接触被测电路任意一端,另一支表笔轻轻地试触一下电路的另一被测端,若表头指针向右偏转,说明正、负极性接法已正确,若表头指针向左方向偏转,说明表笔接反了,交换红黑两表笔即可正常使用。

(4)电阻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绝对不允许在带电的情况下测量电阻。这相当于将被测电阻两端电压引入万用表之中来测量线路,必然引起测量误差,如果引入过大的电流、电压,还会烧坏表头,所以在测量电阻之前必须先切断电路电源。如果在测量的线路中有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应先将该电容器放电(正、负极短接),避免电荷通过万用表泄放,会损坏表头。测电阻时,直接将表笔并联在被测电阻或电路的两端,在测量电阻之前或每更换倍率档时,都应该重新调整欧姆零点,即将万用表的红、黑两表笔短接,并同时调节零欧姆调零旋钮,使表头的指针更准确地停留在欧姆标度尺的零点上。如果连续使用Rx1挡时间较长,也应重新校正欧姆零点,这是因为五号电池容量小,工作时间稍长,输出电压下降,内阻升高,会造成欧姆零点漂移。测量电阻时,应该选择较合适的倍率档,尽量使指针接近标度尺的几何中央,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5)要正确使用钳形电流表:在测量之前,应先检查一下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指向零的位置,如果不指在零位,应该进行机械调零,然后还应该检查一下钳口的开、合的情况,要求钳口可动的那一部分开、合要自如,两边钳口的结合面一定要紧密接触。假如钳口上有油污或杂物,应该用溶剂洗干净;假如有锈斑的话,一定要轻轻地擦。测量时候一定使钳口紧密接合,漏磁通减少,测量精确度提高了。测量时,应选择适当的量程,为了方便在测量时使指针超过中间刻度,以减少测量误差。如果在测量电路之前,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小,可先将量程选择旋钮置于最高挡位,然后再看指针偏转的情况将量程旋钮调整到较合适的位置。如果被测电路中电流太小,即使在最低量程挡指针偏转角都很小,为了提高测量精确度,可将被测载流导线在钳口的部分的铁心柱上缠绕几圈后再进行测量,将指针指示数除以穿入钳口内导线根数,即得实测的电流值。测量时,应使被测导线置于钳口内中心位置,以利于减少测量误差。钳形表不用时,应将量程选择旋钮调到最高量程挡位,以免下次使用时,不慎损坏仪表。

2、培养学生独立识图的能力

电路和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修都要有相应的电工用图作为依据或参考。它是电气工程技术的通用语言,凡从事电气操作的人员,必须掌握识读电工用图的基本知识,具备照图施工和检修的能力。我们一定按照识图的基本要求去识图:结合电工基本原理识图;结合电气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识图;结合典型电路识图;结合电路图的绘制特点识图。掌握识图的步骤,阅读图纸的有关说明,包括图纸目录、技术说明、器材明细表及施工说明书等,这一步主要是了解工程的整体轮廓、设计内容及施工的要求。识读电气原理图时,要根据电路图的工作原理,首先在图纸上先分析出主电路、控制电路,其次再先看主电路图,后看控制电路图。阅读主电路可按照以下四步分析:第一,先看本电路设备的供电电源,实际上生产多用380V、50HZ三相交流电源;第二,弄清主回路中用了多少台电动机,并了解各台电动机的作用;第三,分析各台电动机的工作情况,电动机与电动机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四,熟知主电路中所用的控制电器和保护电器,控制电器多为刀开关和接触器主触点,保护电器多用熔断器、热继电器、自动开关中的脱扣器等。分析控制电路时,要先了解控制电路中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行程开关、按钮等的作用、动作原理,再结合主电路有关元器件对控制电路的要求,即可分析出控制电路的动作过程。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的测量,熟读色环电阻的阻值,电容的极性的判别,二极管、三极管的检测,熟练地掌握电烙铁的焊接技术,掌握焊接的动作要领和基本要求,能够按照图纸进行组装和调试。

三、专业能力的培养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和检修

培训实习的学生熟练地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装配技术和拆卸过程,拆卸不得得当,会拆坏设备,或者把零件及装配位置弄错,给装配也会造成不少困难。培训学生在拆装电动机之前,一定做好拆卸前的准备工作,备齐拆装的一些常用工具,一定要选好合适的地点来拆装电动机,现场环境事先要整理好。一定要熟悉所拆电动机的结构、特点、拆装要领及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一定作好标记,标出电源线在接线盒中的相序,培训学生掌握电动机的拆卸步骤,熟练地掌握联轴器或皮带轮的拆卸;轴承的拆卸;端盖的拆卸。掌握电动机的装配技术,原则应与拆卸步骤相反。

2、安装和检修低压电器元件能力的培养

学会运用万用表检测继电器,接触器等低压电器元件质量及好坏,在控制板上安装电器元件,根据电动机容量的大小来选择导线线径,分别接控制电路和主电路中,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来检查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接线是否正确,为防止接线错误造成不必要的短路事故。

3.板前明线布线的安装工艺

尽可能少布线的通道,同路并行的导线按主电路、控制电路要分类集中,单层密排。控制电路一定要紧贴安装面布线,相邻的电器元器件之间也可“空中走线”。安装导线尽可能靠近元器件走线,布线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要成900的直角弯。同一平面的导线高低要一致,尽量避免导线交叉,用软线来连接按钮,连接配板上的元器件时一定要通过接线端子,并且要编号。

总之,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这一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从事电工作业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小法电子技能与实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

作者简介

浅析中职学生技能培养 篇4

一、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 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 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如传统的机械加工手段已逐步被数控加工所替代, 且应用软件不断升级, 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将来在社会上能站得稳、看得远, 在校时练就一身过硬技能固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学习方法。“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信息、技术相对超前, 我们也要为他们毕业后“回炉深造”搭建平台, 提供优先条件, 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二、实行分层次教学

具体可概括为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段提高、分批推进。

1. 分层教学, 分类辅导

由于招生难, 中专学生由过去的挑挑捡捡, 变为现在的“一窝端”。在一个教学班中, 个体素质差异之大, 是可想而知的。笔者在多年的学习教学中发现, 由于“悟性”、“出手”等问题, 统一课题要求、统一训练时间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 为此针对基本功扎实、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侧重于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加深”、“加高”和“加厚”, 其余则侧重于现有中专教学大纲中的技能训练, 为今后的应职就业做好准备。分层教学必须配合以分类辅导,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课上辅导与课下辅导、专题辅导与普遍辅导等多种形式, 灵活地加以运用,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 分段提高, 分批推进

目前中专学制现在一般为3年 (实际在校2至2.5年) , 学生在校又将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学校要因人制宜, 设计阶段目标, 让学生在规定期限内达到要求。如一年级必需达到初级工水准, 二年级必需达到中级水准, 条件好的毕业前考高级工, 甚至技师。要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一名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学有所得、学有进步。通过分层次教学, 我们不但可以达到分段提高之目的, 而且可以实现分批推进。如果说分段提高是对学生个体而言, 那么分批推进就是对学生群体而言的。全面性和全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我们要通过分层次教学, 使全体学生的操作技能都能分批次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三、先做后学

根据心理学的理解, 操作技能的获得必须经历认知理解, 联系阶段, 自动化阶段这个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过程, 为此, 在学生进入实训场所训练技能之前, 可先采用讲解、现场参观的方法, 先让学生对操作工艺, 安全注意事项等作初步了解, 然后布置课题, 让学生先探索, 此时必须会出现各种让学生头疼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 看指导教师的操作示范, 听老师讲操作要领, 分析自己作品存在问题的原因, 再作训练从局部到整体, 如此反复。当然训练过程中也要注意训练的多样性, 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 让学生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提高证书含金量

国家自推行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已来, 各级劳动部门一段时间内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技术工人技能的提升。但近几年一些地区为响应号召, 完成政府提出“量”的要求, 主动降低鉴定标准或下放权限, 使一些进厂 (校) 时间不长的青工 (学生) 就取得了以往需在岗位上磨炼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取得的资格认定。低含金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持有的一证或多证表示质疑。对此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 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

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标准制订后, 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解释, 例如, 讲解锯割操作时, 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 (如电子芯片、集成电路等) 标准件作形象化的教学, 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企业合作, 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珠、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学习与考核, 使学生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 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

2.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和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缺的两个主体, 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 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 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 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 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是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限练习的数量, 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学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 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 多次的练习与反馈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 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3. 积极营造真实场景

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 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 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与企业的合作担负着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论结合实际, 锻炼生产、管理、经营能力的任务。这个任务, 在实习教师、在校外学习基地都不能完成, 因为学校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有着很大的距离;实习单位也不可能让学生放手施展才能。在校期间, 获得真正的实践能力, 只有在自己的企业里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锻炼, 才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节约办学成本, 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 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

总之, 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使中职学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 把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中职学校应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积极推进分层教学, 先做后学, 提高证书含金量, 努力提高职校生操作技能。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操作技能,终身学习,分层教学,先做后学

参考文献

[1]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4) .

中职学生职业技能 篇5

巧用“工匠精神”,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从“工匠精神”引申到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在强调工匠精神的同时,对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关键词】工匠精神 工匠艺人 职业教育 职业素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何为工匠精神?百度百科的词条中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虽说工匠精神是其利虽微,却能长久造福于世。正如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工匠精神,正是追求精益求精,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的体现。工匠精神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它的核心在于,不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树立对工作的敬畏、对事业的专注、对责任的担当、对质量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并将这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提高科技研发能力,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工匠精神。只有摒弃浮躁,专注耐心地提升品质、改进设计、完善细节,才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作为传授职业活动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必然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承担重任。职业教育要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智慧型“匠人”。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将 “工匠精神”培育成为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那么,如何在职业教育内培育工匠精神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授受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人的发展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职业素质养成缺少,无形中把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成为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高级“机器人”,体现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功利主义理念,偏离了育人的教育目的。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工匠精神,很难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职业学校应当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一是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实习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工匠、工匠精神,及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是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艺,让学生了解产品的改革和产业发展动向,感受工艺形成的历史文化,体会工艺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三是改革评价标准,完成一项任务不以“合不合格”做标准,而是以“完不完美”为要求,纠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

第二、借用工匠艺人 “扬长避短”的智慧,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工匠“扬长避短”的智慧,帮助学生选对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职校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打造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中职学校所有专业均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活动。比如太原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通过“选择性学习”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寻找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例如:指导善表达爱交际的学生学习旅游专业,选修“口语表达”课程;指导心思缜密、喜欢独处的学生学习会计专业,选修“企业模拟经营”等课程„„实现学生特长与专业发展方向的无缝对接。

第三、借用工匠艺人“高瞻远瞩”的眼光,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就要学习石雕大师在动刀斧之前“眼前有原石,胸中有锦囊,脑里有成品”,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不断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和通道中,搭建学生多样成长成才的发展平台,满足学生直接就业和继续升学的不同选择需要。首先,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人生目标、家庭期望等综合因素,既有较高标准,同时契合实际。如教师、工程师、企业家、职业经理人、高级技师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第二,帮助学生规划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实现路径。将目标实现过程分为学校学习、社会实习、工作适应期、工作发展期、工作突破期、目标达成期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置阶段目标,安排实现路径。引导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做到像高超的工匠艺人那样“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相信中职学生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

第四、借用工匠艺人“大刀阔斧”的勇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职业教育要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必须要学习工匠艺人的勇气,帮助学生大刀阔斧地剔除陋习,使自身优势得到巩固和发扬。首先,中职学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行为陋习的危害性,通过多种途径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工作事业的顺利发展。其次,中职学校校纪严明,管理“严”字当头,“亲、勤、细、实”辅之,不但发挥集体舆论力量监督,还通过评比机制激励,更有严厉的制度约束,从学生个人的形象到日常行为都要明确规范,令行禁止。其三,中职学校可引进企业“5S”管理模式,塑造学生规范职业行为。在实训室、教室、寝室做好“统一标准,强化学习;分层推进,突出重点;注重细节,反复训练;检查评比,奖优罚劣”四个步骤,让学生“花费点时间,养成好习惯;做好5S,受益一辈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五、借用工匠艺人“精雕细琢”的耐心,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技能 技能是中职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立足之本。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须学习工匠艺人“精雕细琢”的耐心,尊重技能的规律,重视耐心的培养,重视技能的磨练。首先是理论指导操作,任何技能的学习,都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理论相对枯燥、抽象,更需耐心。其次是熟能生巧,实践操作需要千百遍的重复,特别需要耐心。技能的提高,重在精细:如烹饪专业,讲究刀工的精巧;数控专业,车工钳工都精确到“丝”(0.01毫米);汽修专业,寻找车的毛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或在修理时都需要耐心。中职学生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需要工匠艺人般的“精雕细琢”,只有耐得住寂寞,耗得了时间,才能成大器。

第六、借用工匠艺人“吃苦耐劳”品质,锻炼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 中职学生要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工作岗位,实现职业理想,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吃苦耐劳”。而工匠艺人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首先,职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吃苦耐劳”主题教育,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如举办 “吃苦耐劳与成功之路”优秀毕业生汇报会、“培养吃苦耐劳品质,铸造人生辉煌”的主题班会等。其次,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中职学校可每月安排学生参与综合能力实践,每个班级负责一月学校管理、服务、卫生保洁等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体会辛劳和成功。第三,顶岗实习阶段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最佳时机,学校要求接收企业对实习学生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把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择优推荐的重要依据。职校还可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对接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和配套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的无缝衔接。通过提高校企合作成效,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实现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第七、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注重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中职 英语教学 职业能力 有效教学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006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核心思想是: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学生就业服务。在此基础上改革也对专业课以外的基础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基础课要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也就要为将来的就业服务。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学校实施“2+1”模式,两年英语教学课时安排被压缩为一年。但中职英语教学还是走不出“瓶颈”状态,很多学生还是一上英语课就头疼,教师对英语课程的认识也存在不少分歧。不少教师觉得学生基础那么差,学了也不懂,浪费时间,不如取消英语这门课程,把时间让给专业课程;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是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就应有“职业”的特色,应区别于普通高中的教学,需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联系;部分英语教师还认为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是专业教师的职责,英语就是英语,应侧重于基础教学,不能成为专业课的附庸,职业的影响不应突出。在上述情形下,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英语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1.职业能力理论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而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关注点是课堂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把学科价值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第二,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第三,关注可测性和量化。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第四,关注教师是否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三、英语课程改革的实施

1.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调查研究。紧扣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对与英语相关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对英语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我们通过对会计、电子商务专业、汽修专业、化工专业和幼师专业教师、已毕业学生、企业的走访,了解行业对通用职业能力的需求,对与英语相关的职业能力重新定位,明确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划分出不同专业的能力需求范畴。

(2)以职业能力牵引,制定适合笔者学校专业特色的英语课程教学标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主要反映以下几个理念:注重基础,突出实用性;分层教学,增加选择性;突出重点,降低难度,使学生取得明显进步成为可能;使用综合评价,强调激励性。

(3)重新定位中职英语课程标准后,重新编定教学计划。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执教专业需求,从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中选择教学内容,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笔者学校非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学课时为一学年,第一学期是基础英语模块,侧重听说能力的训练;后续第二学期为职业模块,是对听说能力的进一步巩固。

2.改革试点案例

由于笔者学校商务专业学生要参与广交会企业实践,于是学校在职业模块中开设广交会英语课程,针对广交会各个岗位进行英语口语提高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职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1)更新教学内容,自编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教师收集广交会各个岗位所用的英语口语,进行整理、编写,逐步形成目前校内使用的广交会英语教材。由于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他们的实习岗位相挂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2)丰富教学活动形式,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多练多说,就能事半功倍。“A good beginning is well half done.”注重利用课前3分钟热身,如“一日一句”,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者唱一首英语歌曲等,都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利用游戏和多媒体,穿插教学相关视频,或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或情景模拟,甚至分小组表演情景剧等,让学生多参与,在做中学。

(3)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尽量领会交际情景和习惯表达,避免言不达意或理解偏差,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教材每一章节后都会介绍一些小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和礼仪。如在点餐话题中,教师介绍西餐礼仪,运用真实道具,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学会如何正确拿刀叉;在酒水话题中,教师介绍酒文化、酒的种类已经各种搭配的食物;教师介绍伊斯兰教餐饮文化,让学生在广交会中能自如应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客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endprint

(4)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师教学的过程应该使能者更能,绝对不是使能者平庸、差生更差。因此,在课堂里,教师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中间,兼顾两头”。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层教学,但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消除基础薄弱学生的畏难心理。每节课的内容由浅入深,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定期进行过关测试,让每个学生都在测试中化压力为动力,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帮每个学生查漏补缺。通过这样的课堂内分层,想放弃英语学习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没有放弃他,从而重拾学英语的信心。

(5)积极有效的评价策略。教师的评价与学生在课堂中的某些问题行为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应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既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注重生生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给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可以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伴给予的肯定能消除学生的负评价恐惧心理;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则让学生有了充分认识和肯定自我的机会。

教师还要注意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相结合。对各个学生进行横向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对那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采用肯定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6)教师反思、评课议课。教师使用自编教材进行课堂实践,组织组内老师定期进行听课、录像,并结合学校的评课表,完成听课记录。在科组教研活动中,我们组内教师围绕英语教学与专业的契合点,就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课,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教学预案。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做好相应的课堂记录,并与之前上课的班级进行认真对比,着重检验在评课中大家提出的问题改进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英语课堂不是枯燥无味的,也不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洞无物的,而应该是既不失英语本色,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课程改革,学校英语教学逐步走出“瓶颈”状态,笔者对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英语与专业契合点的把握更为准确。以后在其他专业实施英语教学时,也必须与学生今后将从事的专业结合,即使同一个教学内容也可以找到不同的契合点。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相信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时间与水平有限,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笔者还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不断改进。一是此次研究主要围绕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升学需求的学生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专门训练,也是对分层教学提出的另一个要求。二是采取了发展性的评价,但有时评价指标过于复杂,反倒达不到评价的目的。评价指标如何跟进,如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找到评价的核心,仍需要探讨。三是学生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职业能力的定位也是不断变化的,英语课程与专业的契合点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依然是探究的重点。四是探究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自由化、个性化,但如何与统考协调,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中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探究 篇7

一、中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为较好地了解中职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我们以某中职学校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关于“中职生职业价值取向”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调查以问卷的方式,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自我认知、职业目标和职业指导需求等方面的情况。我们经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大部分的中职学生有一定的职业选择意识,但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加之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存在一些偏差。中职生职业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职业主体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

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当前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势”的问题时,统计结果显示,有50.3%的学生认为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有19.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只有25.7%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4.8%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很好。当问及“你是否关注自己的就业情况”时,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7.3%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自己专业的就业情况,60.4%的学生偶尔关注,11.2%的学生表示不关注。

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表示担忧,有一定的危机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问题,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缺乏客观、理性的思考。调查中,60.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职业规划比较模糊,10.2%的学生表示没有规划,至于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从来没有考虑过,通常抱有“到时候再说”或“看一步走一步”的想法。

2. 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期望偏高

问卷调查中,当问及“首次就业时,你倾向的岗位”的问题时,有49.7%的学生选择行政管理人员,有42.3%的学生选择基层一线技术工人,有8.0%的学生选择其他。当问及“你认为工作环境舒适是否重要”的问题时,有63.1%的学生表示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而“待遇好、稳定的工作”则是学生最倾向的工作。结果分析表明,中职校学生培养目标和中职学生自身的职业目标定位有一定的差距,中职学生自身的职业期望值偏高,不能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准确定位。

3.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追求

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择业时,你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时,有50.8%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32.6%的学生选择个人发展空间。当问及“求职时你认为哪种需要最重要”时,有42.3%的学生选择生存需要,23.5%的学生选择自我实现的需要。研究分析表明,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中职学生对职业的社会性意义认识不到位,简单的功利思想占主导地位,影响了他们对职业价值评价的标准,使其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二、中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自我评价和认识能力不足

职业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人们的职业动机、职业理想和择业行为取向方面。取向的明确与否取决于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高低,学生应明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价值取向。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是否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时,有53.5%的学生表示不太确定,有5.9%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有5.9%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中职学生由于年龄相对较小,缺乏社会经验,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中职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往往是模糊的和不明确的。

2. 家庭教育和社会评价影响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中职学生的家长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家长对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引导。家长急功近利或消极坐等的思想也会影响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

现实社会中对一线操作技术工人轻视或不认同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反映在一线的操作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的中职学生主观上更倾向收入高、环境好的职业。然而,美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使部分中职学生对职业的选择缺乏信心甚至持有悲观态度。

3. 学校教育和职业指导有限

中职学校虽然确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但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的局限性,对职业意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致使中职学生对专业缺乏足够的认知或认同感。中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遵从父母的意愿或者是盲目选择。因此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对所学专业兴趣如何”时,只有51.3%的学生表示特别感兴趣或有兴趣。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学校开展的学生职业指导对你最有帮助的是”,学生选择班会及班主任的指导占38.5%,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占31.6%,有9.6%的学生选择学校组织专题讲座,但也有20.3%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虽然学校充分认识到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必要性,但在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没有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系统化和针对性的职业意识教育,没能把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因此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三、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对策

1. 围绕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开展学生德育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在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把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制定实施方案,适时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过程。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德育必修课在中职一年级开展,就其教学实效来说,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但这对指导学生具体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义并不大,效果也不明显。所以,我们认为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应从单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分散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模式,转变为围绕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模式。围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定了五个环节,即自身条件分析、职业目标确定、发展阶段规划、实施措施制定和反馈调整等。将这五个环节进行系统设计,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切实服务于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一方面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重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树立、职业技能的提升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在“激发一培养一体验一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以此为指导有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 多方融合渗透,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不仅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还要重视其他课程的渗透作用。

目前,在中职学校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两门课程,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启蒙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引导。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只是一门德育课,很少有学生会意识到这一课程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意义,因而通常不会自觉深入地学习。因此,学校在其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思路,围绕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如学校的心理健康课除了传授基本心理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运用心理知识逐步进行自我认知和定位,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依据。

教师应自觉地将职业道德的培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将企业、行业的精神引导纳入到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专业、企业和行业,让学生在不断体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作为职业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日常管理和职业精神结合起来。将现代职业人的目标转化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通过班会、校会和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以学生需求为向导,提高职业生涯指导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职业指导应该是立足学生需求、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中职学生来说,不同阶段,职业生涯指导侧重点不同,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从业、就业、择业和创业方面的指导。因此学校要明确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不同阶段的重点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提供展示与评价的契机,在认识、碰撞的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不切实际的观念与行为。

4. 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中职的三年或四年是他们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主动在校园文化中注入企业文化,形成校园文化企业化的职业教育特色,让学生对职业、对职业人、对企业精神有更加直接的认识。

中职学生职业技能 篇8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的构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一般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三个部分构成。基本能力, 主要由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等构成;是现代职业人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专业能力, 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 也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主要由专业岗位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构成。职业道德, 是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素质, 也是形成良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劳动能力的强弱及自强、自立、自尊、自律意识等方面的构成上。

二中职建筑工程施工职业技能培养途径

1. 优化课程设置, 以特色教学提升职业技能

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仍然受学科体系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学术型”教学内容不适应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品型”教育模式。必须加大课程改革和整合的力度, 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建立以能力为特点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加快适合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 并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的考核体系, 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 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 为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2. 注重师生协调, 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 两者的配合协调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现代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 要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 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产生践行的愿望。另一方面,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 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训操作在一次课内交替进行。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并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了课堂教学, “7S”管理模式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如在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课程、混凝土配合比实践过程中, 有些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 进步较快, 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伴随着反馈, 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 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3. 推进产学结合,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 能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缩短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将教学延伸到企业, 让学生贴近生产一线, 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条件, 保证学生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 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 真正做到与实际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团队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仿真模拟实训, 学生真实感受到从接受施工任务到工程竣工的全过程。在仿真模拟实训中, 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进行模拟操作, 既巩固了理论知识, 又直观地加深了学生对施工过程的理解。

4. 改革考核方式, 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在教学管理上, 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 将课程考核与技能等级鉴定相结合, 根据职业资格标准, 将考证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一手抓毕业证书、一手抓职业资格证书, 加大与住建、人社部门的联系, 学生通过考核可在校领取工程测量员、制图员、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质检员、材料试验员等岗位证书,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 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着重强调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质和灵魂, 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只有加强对职业教育特点、规律的研究, 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教学的现状, 强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 增强毕业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与新的市场环境的适应性, 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和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

摘要:目前中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较差, 造成上岗不能定岗的困局。为此, 我们对建筑施工专业实施教学改革, 从传统的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顶岗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转变, 本文研究探索提高建筑施工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就业导向,专业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中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篇9

一、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方面的综合反映。学生在校期间, 这种意识可通俗地理解为一种就业意识。

二、中职学生职业意识淡薄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越来越淡薄。客观原因来自社会和家庭, 主观原因来自学生本身。目前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有的素质较差, 培养专业理论学习的兴趣有难度。特别是在走上实习岗位或就业之前, 有的学生缺乏一种危机意识, 贪图安逸享乐。因此, 工作后多数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很难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首先, 应注重学生自信意识的培养。中职学生一般来讲都特别聪明,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在以前的学习阶段, 自信意识未被唤醒或是表现出来后受到了压制。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 要积极引导, 肯定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或参加活动时取得的每一点成绩, 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 并对自身的能力产生充分的自信, 从而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技能操作中也能信心十足, 更加努力。

其次, 中职院校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抓住各种契机, 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实验室;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学校办学实力及实习成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要督促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利用假期搞社会调查、或到相关单位实习, 这样学生的实践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还可以逐步认识到自己将来要从事工作的特点, 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最后,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类院校应合理安排学科教学。传统意义认为, 职校学生学有专长就可以了, 其他的不重要。殊不知, 这样的单一型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从业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 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职业操守。学校应按学期给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课程, 帮助他们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知道什么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顾全大局等, 让他们认识到平凡职业的伟大、光荣之处。特别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 学校要进行合理的就业指导, 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 做即将从业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 为学生走向实习或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中职学生职业技能 篇10

1 强调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原因

计算机类教材落后,一直沿用老版本教材,完全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学生学无所用,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量狭窄,没有吃苦耐劳、终生学习的理念。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扩大规模,但很多学校资金缺乏,计算机实训设备跟不上。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教师知识更新量不能满足需要。重理论、轻实操,学生只懂得计算机原理,不懂得如何实际操作。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在就业方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为了解决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强调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并探究其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

(1)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是基础,中职学生虽注重实操,但也不能对理论一无所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在学习实际操作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技术应用能力。先对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即初步的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每一种效果所用的工具和命令,且要记住它们的使用方法。做完一个实例后能够根据理解再做出类似的作品来,更有利于巩固记忆。一定要多找一些可以模仿的作品进行模仿制作,只有做大量的作品练习,才能够牢固掌握,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当能够熟练地制作出一些特殊的效果后,可以尝试着做一些自己创意的作品。

(3)职业素养。学生除了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素养,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4)其他能力。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等也是需要培养的,综合素质水平才是衡量职业技能水平的标准。

3 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3.1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以学校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能力为本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职业培训教学模式,在其中可以关联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以行为活动为导向,鼓励每个学生都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进行探索式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时也同时教会他们学会学习,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拉近和消除了课堂与计算机工作现场的距离,把课堂延伸到计算机企业去,把计算机工作引进到学校来,使师生之间零距离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与效率。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和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2 构建以计算机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计划

构建以计算机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固有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建立适应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其特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制定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并开发课程,以计算机专项能力确定教学模块,以模拟计算机职业情景创造学生训练、演习的环境,以计算机职业能力分析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中,设置计算机模拟职业情景并进行演习考核则是完成这一模式的关键所在。模式示意图如图1所示。

3.3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学校非常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职业技能竞赛展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显著成绩,密切了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在每年都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中,学校都积极主动、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项目,在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均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针对计算机专业特点,建立计算机类课外兴趣小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个性特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举办专业技术节,开好技能运动会。笔者学校的每年都举办专业技术节,开展活动丰富多样,有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优秀学生作品展示、校企合作、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等。借助这个平台,激发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展示我校技能教学成果,营造学习技能的氛围。

3.4 推行职业资格等级的认证制度,学生学习有目标有动力

职业学校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其在学习期间学校对其的综合评价,给予其相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认证。在加强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技能教育,开展计算机等级证书、计算机操作员证书、数据库操作员证书、动漫专业能力证书、计算机网络工程师证书等计算机技能证书的培训,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样可以解决市场经济中人才供需上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完成供需的良好对接。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是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将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全员参与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聘请计算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举办各类讲座,以增强计算机教师对计算机企业职业活动及岗位的认识。积极创造条件,选送教师去参加各类进修培训,鼓励在职教师利用不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掌握2个以上计算机专业技能。制定教师三年轮换制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师培养方案,让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教学经验,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质。引进具有高级工程师资格,在计算机领域有一定学术建树和影响力、并具备一定计算机实践经验的专业学科带头人。

3.6 积极推进校企交流合作,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多方面、多渠道地与计算机企业合作。完善和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制定和规范校内外实训管理规定和运行办法。完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实训管理体系;改进实训考核评价体系,保障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实习实训规章制度,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加强经营性实训的组织管理,扩大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工作。

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与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以利他原则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的互惠双赢机制,形成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校外实习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基地的不足,而且与校内实习基地相比,能更有效地使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需要进行有效结合。

3.7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品质、爱岗敬业的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岗位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提高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认可度,选聘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树立从事艰苦工作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4 总结

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就要不断的找寻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和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本文正是为此而写,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2]周晓皎.构建以能力本位为主旨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2.

上一篇:热桥系统下一篇:教学设计与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