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噎废食

2024-05-26

因噎废食(精选八篇)

因噎废食 篇1

笔者认为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实不可取。春游是学校教育的户外延伸,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充满了生机、活力,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师生、生生良好关系的形成。孩子在活动中可以通过互帮互助等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集体思维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可以锻炼学生适应野外环境并求生的能力。这一功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长陪同式游玩无法实现的,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应该上好、也必须上好这门“必修课”。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将学校春游积极恢复起来、健康组织起来、蓬勃发展下去。

既然春游应该开展,那么应该如何做呢?主要包括开展安全教育、选择出游地点、严密组织策划三方面。

首先,开展安全教育。春游如何才能安全?关键是“人”的因素,一是师生要有安全意识,二是师生要有自护自救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的养成需要学校持久不懈地进行安全教育,尤其在活动前更是要加强集中培训。我们可以在平时班会、队会的基础上聘请一些安全方面的校外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报告等,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交通安全、自我防护、应急救援、文明礼仪等各方面。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教育,春游当中师生的人身安全应当可以得到较好的保证。

其次,选择出游地点。有些学校往往草率选择出游地点,哪里名气大就去哪里;哪里人气旺就去哪里。实践证明,这种选择出游地点的办法是不对的,扎堆春游往往带来人为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使得游客规模超出景点接待能力,影响出行行程安排和师生出行体验。合理地选择远近适宜的出游地点,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提前到景区探访,察看行进路线,以了解情况,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再次,严密策划组织。如今春游时,绝大多数学校为了省事而联系旅行社组织,单一关注目的地的安全性,由旅行社策划行程、安排车辆、落实餐饮,其实有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在目的地,而是在往返途中。因为有的旅行社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将安全放在了末位考虑,甚至会提供有安全隐患的车辆,甚至出现司机疲劳驾车、餐馆没有卫生保障等。因此学校要选择正规的旅行社,仔细核对审查行程,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与其签订完善的正规旅行合同。

未雨绸缪,制定好详尽的“预案”。春游活动因参与人数多、活动空间开放,因此有一些突发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为此制定一份详尽的春游安全预案,尽可能设想各种突发情况,并做好针对性的防范、应对。另外,还要组织全体参与人员学习,让“预案”深入人心。

设计好丰富的“内容”。学校应当就活动的开展制定出具体的方案,保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才艺表演,可以是“智慧大比拼”,可以是团队协作完成生活中的某件事,甚至还可以进行一次有特殊意义的“颁奖”仪式等。总之要尽可能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认识自然的能力、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们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整体素质也得以提升。

自主招生制度改革不能因噎废食 篇2

自主招生制度改革不能因噎废食

作者:子敏

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02期

自主招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2003年,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制度一经出台,即被赋予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弊端的重任。“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是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根本目的,自主性是其本质。

但现实却是,一方面,高等学校需要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缺乏制约,监管不够到位,招生过程不够公开透明,自主招生成为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现象已严重危害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十年来,公众对高等学校运用“自由裁量权”的质疑声从未间断。如何在确保自主性的同时,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拷问着自主招生试点高等学校有关部门人员的诚信和良知。

在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资格被叫停后,教育部再次发文严明自主招生纪律,提出“十公开”要求,强调各试点高校要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严格按照招生简章对考生报名申请进行审核,面试过程须全程录像,及时公开考生笔试和面试成绩,对公示信息明细化。这些举措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行为,但要解决自主招生领域中的腐败问题,并非仅靠“叫停”,三令五申,就能做到。

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改革过程中固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落实和扩大包括自主招生在内的办学自主权,则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势所趋。

军训不能“因噎废食” 篇3

由此可见,学生军训是法律要求的,除非立法机构“修法”,否则,法律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当年,把军训写入法律条文,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左”的表现。它是国情的需要、国防的需要,也是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国长时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一些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导致我国青少年成长环境先天不足。加上,一些媒体追逐庸俗趣味,消费“中性化”、“娘娘腔”,在部分青少年当中形成了“柔性化”的倾向。无疑,军训是给孩子们“增钙补气”的有效手段,也应该是大多数父母的心愿。

从我国的国防人口构成来看,知识青年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高中生、大学生将是我国兵源的主体。在参军前对他们进行役前教育,可以缩短他们由“民”到“兵”的距离,减少他们入伍后单兵课目、共同课目的训练时间,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通过军训的“淬火”,可以使受训者受到爱国情怀的熏陶,增强国防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和耐压能力。必要的养成教育,如队列训练、整理内务、一日生活制度的规范,会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受益终生。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少年强,则国家强。许多西方国家也把军训作为国家公立教育的一部分。中日青少年在某次国际夏令营中曾经有过一次“过招”,结果中国学生的体能、自理能力、抗压能力都逊于日本。长此以往,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在起跑线上就会输人一筹。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这次“龙山军训”事件中,军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我们必须从严治军,不管教官是现役人员还是预备役人员,打人都是不对的,都是军队的耻辱,都给人民军队脸上抹了黑。

当然,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以偏概全,以个别孤立事件否定军训全局;也不能文过饰非,对军训中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军训必须严格依照《兵役法》、《国防教育法》、《教育法》行事。

事实上,就目前情况看,“军训制度面临的不是制度存废问题,而是如何加强和提升质量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选拔执行军训任务的教官,各级军训主管单位要周密规划,严格管理,不能放任自流。军训内容也需与时俱进,要不断更新训练大纲,增加一些自卫防身、灾难逃生、应对恐怖袭击的技能和心理训练,增加军训中的科技、知识含量和趣味性,普及现代国防理念以及现代国防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爱军习武的国防意识。

军训“OUT”了吗?

我国的军训传统由来已久。

“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两项,即射箭和驾御战车,便属于军事训练的范畴。

电影《孔子》中,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展示了高超的射箭、驾车等“军事”技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孔子当年除了“子曰”“诗云”之外,“射”“御”等军事技能也是他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学校对学生进行军训的记载。

网易教育频道专栏作家鸣石认为,在古代西方社会,骑马、射箭、击剑等军事技能是贵族男子的“必修课”。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源自英国的童子军制度至今已经在全世界流行了一百多年,广受欢迎。作为一种野外活动的训练方式,这种方法用以培养青少年成为快乐、健康、有用的公民。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两亿五千多万名童子军。由此可见,军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所起的作用,可谓超越了时空,有着广泛共识。

早在1917年,《新青年》杂志刊登过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作者对年轻人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个署名“二十八画生”的作者就是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核心思想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了,才能很好地学习、工作、生活。毛泽东的文章虽然不是直接讲军训,但也是在强调学生不能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强调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笔者发现,赞成取消军训者的主要论据,便是给军训扣上了一顶“形式主义”的大帽子,认为学生军训只不过是走形式,踢踢正步、拉拉歌、放几颗子弹、写两页感悟,无助于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进交流与团结,更奢谈增强国防意识。

当然,还有一个很多女孩子想说而不好意思说的理由:怕晒黑。其实,笔者倒是觉得,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想取消军训,而是对军训的形式和内容不太满意罢了。

和很多同龄人一样,笔者在高中入学和大学入学时,均曾参加过军训,内容无非是站军姿、队列训练、整理内务、野外拉练、实弹射击、老战士作报告等等,最后写一篇总结上交,又无非是千篇一律的“通过此次军训,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意志品质,提高了国防意识……”云云。

坊间吐槽,站军姿无异于“罚站”,整理内务敷衍了事,没几个学生能将被子叠成“豆腐块”,野外拉练形同“秋游”,实弹射击无非是花几分钟时间放放空枪……这对于如今玩惯了网络游戏,看多了《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时尚军旅剧的“80后”“90后”们来说,这样的军训显然有点“OUT”了。

那么,军训如何才能更“in”更“给力”?

首先就要保证军训时间,而且不能局限于新生,最好每个暑假所有学生都参与。至于军训内容,完全可以参照新兵入伍训练,进行标准化军事训练。当然,事先需要进行严格的体检,一些身体有残疾或者患有其他医学上认为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可以酌情减免。

其次为了增加军训的吸引力,可以增加一些娱乐性强的拓展项目,比如真人CS、攀岩、高空跳跃、逃生训练、野外生存、智力竞赛等。时下很多企业为了提升员工的执行力、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也都会对新员工进行类似的军训和拓展训练,由此可见此类活动的强大生命力。

军训的问题,应当是如何丰富其形式和内容,使之更具吸引力,并藉此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取消军训的论调,可以休矣。

反思“军训互殴”别跑偏了题

当今世界,将军训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国家并不少,近邻越南就规定,初中以上学生每年都要进行军事训练。其他国家的学生军训也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没有像我们这样将舆论焦点集中到存废上。

中国教育报记者郭文婧认为,道理很简单,一是有备而无患,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是一种先进正确的国防理念,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二是服从命令的精神,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自理自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品质应是公民必备,而军事化训练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所以,反思学生军训互殴,基本立场应是如何把好事办好,而不是存废问题。尤其是在互殴责任的归纳方面,舆论几乎一致地指向了教官和选派教官的当地武装部门。难道作为学生管理部门的学校就没有责任?担任着“政委”角色的班主任就没有问题?学生作为互殴的一方一点责任都没有?如果反思不能全面客观,不能站在基本的正确立场,就会陷入鸵鸟境地,不仅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学生军训体系无益,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进步也没有什么好处。

毫无疑问,学生军训互殴事件的发生,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因素,而这正反映出我国学生军训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军队与地方武装部门之间,军队、地方武装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教育行政部门与所辖学校之间,存在体制紊乱、职责不清的问题。又如,在保障体系方面,存在学生军训专业教员缺乏、经费不到位,学生军训基地缺乏不得不依赖学校操场、器材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军训大纲缺乏梯度,大学与中学缺乏连贯体系,重复着简单的律令训练。

而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却做得不错。以美国为例,学生军训工作就有五大特点:一是法规体系配套严密,承训单位需要与被承训单位和学生签订军训合同;二是教学大纲科学,内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在共性的基础训练之上,分为初级训练、高级训练和军事技能训练三个层次;三是确保教官质量,所有军训教官全部由军方人员担任,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四是保障体系完善顺畅,训练基地、装备器材全部由军方无偿提供和保障,军训经费列入国防费;五是学员对接,技能训练合格后,根据情况授予学生预备役军衔,或者直接入伍授予现役少尉军衔。

军训互殴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我国学生军训在专业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能因为出了问题,就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

军训是民族血性的“淬火炉”

台湾媒体曾经报道了台陆军部队中出现过的这样“戏剧性”一幕:一位士兵用餐时望着一颗番石榴哭泣。经询问,该士兵啜泣着回答,“我在家时都是妈妈将番石榴切好”,现在面对一个完好的番石榴“我不知道怎么吃”。这样看似笑话却又真实的事例,生活中屡见不鲜。

只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草莓兵”是从哪里产生的——不正是从初中、高中娇弱的学生中产生?

中国军网资深作者“军粉团”认为,《狼图腾》说中原人是属羊的,草原人是属狼的。《亮剑》里说要有野狼团的精神。《史记》里称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横扫四方。所以我们看到,日本学生军训大量进行实弹射击、格斗术、伤口包扎、担架制作等“干货”,且在模拟战场环境下严格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好吧,侵华时期,很多日军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兵!

单就个人而言,苏轼有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对于大、中学生而言,军训只是短暂的一堂课,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宝藏”,如果有所领悟,必将受益无穷。一个只习惯坦途的人,在矛盾纷繁的社会,一个小小的打击,就可能败得一塌糊涂;一个只习惯单打独斗的人,在高度分工、密切配合的当下社会,也可能只是一根易折的筷子!

别再拿出那套“压抑人性”的腔调了,请问问莫言、王健林、任志强们,军队带给了他们什么,也许更有说服力。

换句话说,我相信军训是为了培养一批有血性的人。

发展核电不可因噎废食 篇4

两年前国际社会还欢呼“核电的春天”, 就在此次日本大地震前一周, 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们的核能复兴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预算中就为新核反应堆的建设准备了360亿美元的贷款保证, 大陆的“十二五”规划把核能放在发展新能源之首, 而欧洲各国也在为自己的核电站进行选址工作。

但仅过了数天, 各国对核能的大力鼓励和推动就戛然而止, 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情况日益恶化的日子里, 世界范围掀起了一阵关于核电是否是未来能源的臆测。瑞士立刻暂停了3座已经经过批准的核电站的建设, 德国总理宣称将放弃核能, 大陆国务院常务会议则决定不再审批新的核电站。

一夜之间, 核电成为瘟神一般, 人们惟恐避之不及, 将福岛核泄漏视为世界末日来临, 恐慌的情绪笼罩全世界, 还引发抢碘片、抢盐风潮等“次生性”社会灾害。

核泄漏有人祸因素

其实此次福岛核泄漏七分是天灾, 三分是人祸。核电专家分析其原因有四:

一是设备老化, 技术落后, 恰如故障缠身的老爷车开上高速, 出事是早晚的。

福岛核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 也是世界上建成较早的核电站之一。其中最早建成的1号机组于1971年3月投入商业运行, 至今已40个年头。

今年2月7日, 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 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 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 包括原子炉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等。但当地并没有关闭该核电站, 而是为其制定了长期保守运行也就是再延长使用20年的方案。

曾任东芝公司核电站设计师的后藤政志说, 可以初步认定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

而且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是老式单层循环沸水堆, 即与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 只有一条冷却回路。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 水沸腾后汽化, 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 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复液态, 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蒸汽压力锅内的温度通常大约是摄氏200多度, 一旦发生故障, 蒸汽里就会有辐射性物质出现。专业人士强调, 日本这样地震频繁的国家使用这样的结构非常不合理。一旦出现冷却系统故障, 即使停堆, 反应堆的温度也会快速升高, 进而会发展到燃料熔化等事故发生。

二是设计有漏洞, 核反应堆建在地震高危区, 鸡蛋与石头较劲。

核电站的选址是非常关键的, 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可能远离地震活动带和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环境;由于日本国土狭窄, 本身就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 地震威胁不容忽视, 尽管很多专家和公众曾激烈反对日本建造核电站。但是,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日本仍然建设了大量核电站。

日本早期核电站设计抗震标准为里氏6.5级, 在2006年日本修改了核电站抗震标准, 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抗震能力最大为里氏7.0级。但这次9.0级特大地震对抗震能力最大为里氏7.0级安全标准的核电站造成损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际原子能组织 (IAEA) 早在2008年就指出, 日本的核电站不足以抵挡大地震的破坏, 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然而, 这一问题却未能得到日本方面的重视。

因为考虑到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 日本一家法院曾提出关闭位于日本西部一座核电站的建议, 但遭到政府的拒绝。

据日本媒体的报道, 虽然日本是地震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但在日本的核反应堆中, 有7成以上都建在地震高危区域。

2007年7月, 新潟县发生6.8级地震, 位于该县的柏崎刈羽核电站起火并发生核泄漏。随后爆出的一则信息让日本民众震惊不已:该核电厂距震中仅9公里。

三是监管缺位, 既当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 错判和袒护在所难免。

自1966年7月日本第一座核电站开始运转以来, 事故频发。2004年8月, 发生在关西电力美滨核电站的蒸汽泄漏事故, 曾夺走5名日本工人的生命, 被称为日本核能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事故。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第二核电站也曾多次发生事故。

在这次引发全球担忧的核危机爆发后, 美国彭博社评论称, 福岛核电站看不到头的灾难背后, 是日本核能行业数十年来伪造安全报告、隐瞒死亡事故和对地震危险性估计不足等丑相百出。

大陆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刘军红分析称, 日本负责核电站安全检查的部门是原子力安全和保安院, 直属日本经产省。由于日本发展核电主要依循“国策民营”的模式, 即由民间企业出头来经营核电事业, 而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日本经产省。

核电并不可怕

假如以上三个因素不存在, 假如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是先进的设备, 假如福岛核电站并不是建在地震频繁地地段, 假如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是自动冷却的第三代技术, 假如福岛核电站有独立的严格的监管机制, 此次核泄漏事件有可能避免。可是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 这一切假设都是苍白的。

但我们至少可以对核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只要选址正确, 安全措施到位, 核电并不可怕, 而且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就像老虎会吃人一样, 我们把老虎关在结实的笼子里, 与驯兽师为伍, 老虎就会被驯服, 变得十分“温顺”, 乖乖地供游客观赏。

国家核安全局和浙江省环保局常年24小时不间断对电厂进行监测, 秦山核电二期1、2号机组的排放量普遍比国家标准低一个数量级, 个别指标低两个数量级。根据检测, 2005年, 秦山核电基地排放造成的公众最大个人剂量是0.0047毫希伏。而一支香烟产生的辐射约有0.001毫希伏。也就是说, 秦山核电基地周围的公众, 相当于每年只抽了五根烟。

尽管现在核电开发遭受了巨大的阻力,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 下一代核电站在设计初始就考虑到了福岛现在所碰到的难题。而且专家也说了, 总有一天化石燃料会耗尽, 到时不管我们喜欢与否, 核电都将是我们的不二之选。于是, 第三代核电技术应运而生。

要保证核电站的安全, 首先要确保即使天灾人祸使常规冷却手段失效, 核电站还有能力保持适宜温度。也就是说核电的前提是安全, 第三代核电技术则是最新可行的核电站技术, 它的安全系统能在无人甚至无电的情况下运行。

大陆可望在2013年拥有全球首座第三代核电站。在遭遇类似日本福岛的情况下, 即便没有操作人员启动应急措施也能保证安全。

不可因噎废食

对核电从满怀信心到恐惧畏缩, 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政策误导。我们的面前摆着两个现实的问题, 一是矿藏能源逐渐耗尽, 以什么来替代?二是核电的低成本优势又有谁能抗衡?

如果不发展核电, 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继续被大量消耗, 眼下鏖战正酣的利比亚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西方利益集团为拼抢利比亚的石油资源而发动的;二是转而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但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很高, 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要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 我们的结论是, 不能因福岛核泄漏事故而因噎废食,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稳步发展核电建设, 乃是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不可泄气, 不可萎缩, 更不能停顿。

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 目前全球核设施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4%, 核能已在美国总体发电量中占20%, 法国是78%, 在中国, 这个数字是2%。

大陆的差距是显然的, 但也潜藏着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

要加强核电的科普宣传, 让国民认识到核电是一种安全的能源, 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是一种经济的能源。

教育创新不能因噎废食 篇5

全班都是班干部的新闻一出来,网友们自动分成两派,赞成派的意见是,这是好事,能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反对派的意思是,这样做会不会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官本位”的思想,对特权产生兴趣?其实这就像是我们关于体育锻炼的讨论一样,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哪一个观点是错误的。没有什么事情天生是错误的,关键还看你如何做出选择。昨天看高晓松的《晓说》,讲的是美国枪支泛滥的问题。里面高晓松引用了美国前总统里根的一句话,这个曾遭遇刺杀的总统说:“杀人的不是枪,是人。”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取舍。如何释放它的积极意义,如何消除它的消极意义。做得好了,看上去坏的事情会有好的结果,做得不好,看上去完美的事物也会有坏的结果——让希特勒上台的魏玛宪法就曾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宪法。

我想班主任这样做的初衷肯定不是要培养孩子的特权意识。因为这一回的干部岗位人人有份,而且班长一职也是轮流担任,不会有哪个孩子“大权独揽”。在“选举”的过程中,孩子们要演讲,要阐述“施政纲领”,这无疑是非常好的锻炼,而各种奇奇怪怪的职务,会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而在任期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学到要承担责任,服务他人。说实话,我真的看不出来这活动里面会有“官本位”的东西。退一步讲,即使在过程中出现了和初衷不相符的情况,这恰恰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最好时机。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请投我一票》,纪录的是一个小学班级竞选班长的事情。估计这个新闻一出来,一定会有很多人赞赏,认为这是难得的民主训练。可在电影里,事情失控了,我们在成人世界里所能见到的贿选、制造丑闻、拉帮结派等选举弊端都发生了。我们会因此就认为这种尝试是错误的吗?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把握。

自主招生制度改革不能因噎废食 篇6

“探索以统一考 试录取为 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 相结合 , 学校自主选 拔录取、自我约束, 政府宏观指导、服务, 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是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根本目的, 自主性是其本质。

但现实却是,一方面,高等学校需要更大的招生自主权, 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缺乏制约,监管不够到位,招生过程不够公开透明, 自主招生成为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现象已严重危害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十年来,公众对高等学校运用“自由裁量权”的质疑声从未间断。如何在确保自主性的同时, 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拷问着自主招生试点高等学校有关部门人员的诚信和良知。

在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资格被叫停后, 教育部再次发文严明自主招生纪律,提出“十公开”要求,强调各试点高校要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严格按照招生简章对考生报名申请进行审核,面试过程须全程录像,及时公开考生笔试和面试成绩, 对公示信息明细化。这些举措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行 为, 但要解决自主招生领域中的腐败问题,并非仅靠“叫停”,三令五申,就能做到。

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改革过程中固然存在着种种问题, 但不能因噎废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为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而落实和扩大包括自主招生在内的办学自主权, 则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势所趋。

因噎废食 篇7

2013年11月,山东潍坊捷顺通快递有限公司(圆通加盟公司)在卸载和投递由武汉发往潍坊的快件时,发生化学品泄漏致人员伤亡事件,其中收件人山东东营广饶县大王镇的居民刘兴亮在收到其妻网购的一双鞋子几小时后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因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快递公司瞬间成为众矢之的。国家邮政局随后发出紧急通知,决定自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落实收寄验视制度专项整治活动。

这起“夺命快递”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快递行业的安全拷问。

“快递业发展得过快了。”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常务副会长邱宝昌认为,快递市场发展过于迅猛,同质竞争激烈,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同时,快递行业准入门槛不高,鱼龙混杂,对行业的整体发展也构成了不良影响。

“政府部门应当以法律法规推动快递行业的自律和他律。”他建议,在相关法律中应对权责进行进一步明确,只有提高违法成本和经营门槛,才能倒逼快递企业加强自身的流程管理和人员素质培训,确保服务的效率和安全。

而对于国家邮政局的整改,快递企业的反应如何呢?某快递企业负责人表示,让单兵作战的收揽员去把每一件快递物品都进行验视不太现实。“平时件少的时候可以做到验视,赶上高峰期,根本看不过来。”“目前国内对邮件的追查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出了事能追查到揽件的快递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形成了约束。”该负责人说。

部分快递员也吐露,快递公司对快递员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干得多才能赚到钱,在这样的工作制度下,很难做到对每件快递品都认真检查,而且仔细检查难免会使发件人不高兴。

快递企业的苦衷,很多有网购经历的人都会感同身受。换个角度考虑,其实从这些年快递行业的发展来看,个别公司的操作失误,并不能代表这个行业管理混乱———要知道快递公司也不想出事,出了人命,不仅要赔一笔巨款,可能还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这种事谁都担待不起。

国家邮政局要求快递公司严格执行验视制度,抛开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不论,单就制度本身来说,依然是套用国有邮政企业的一贯做法———想必很多人都对以前到邮局寄包裹时被工作人员拆开翻遍的作法深有感触,这一过程既费事费时又是一种对客户不信任感的表露。

因此,在这个电商和网购发达的时代,还想沿用过去的验视制度,注定很很难难得得到到真真正正执执行行。。一一个个大大型型电电商商企企业,每天发出包裹都要上万计,如果都要求快递公司派人来验视一遍才能装箱封口,不仅企业不可能做到,快递公司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手。

当然,对于快递行业出现的问题,存在的一些安全漏洞,不是不问不管,关键在于监管不能与现实脱节,盲目而为。

目前快递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拿出更务实,更符合快递业运作规律的办法。比如,政府可以规定,快递企业必须配备相关的安检设备,利用科技手段筛选问题邮件;也可以建立区别化执行的验视制度,只对部分寄送件进行验视,如只对不正常快件,包括触觉不正常、重量不均匀,以及此前被查出发过危险品客户进行验视等等;再有,快递业是否考虑建立行业统一的不良客户信息库,把那些有过不良记录的客户列入黑名单,重点管理。

眼下,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成了我们很多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保障快递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显然承载了很大的民意期待。

快递业的确需要“安全”,但安全绝不是因噎废食,制定政策要切合实际,否则只带来一番折腾,折腾过后,一切又照旧而已。

取缔地铁报摊绝非“因噎废食” 篇8

其实,只要略知地铁与公共安全关系的人都会知道,地铁对“安全标准”的高要求,是其他公共设施无法比拟的。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一是地铁在运行期间,客流量大,人员密集,一旦出现火灾、爆炸、停电等突发性事件,人员疏散、事故处理等都相对困难,加之拥挤、踩踏等行为,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二是地铁列车车座、顶棚及其他装饰材料大多可燃,易引发火灾,若站台通道上另有报摊、商亭等,一旦成灾会蔓延加剧;此外,有些塑料、橡胶等新型材料燃烧时还会产生毒性气体,加上地下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发烟量大,而地铁出入口少,大量烟雾只能从一两个洞口向外涌,与地面空气对流速度慢,地下洞口的“吸风”效应又使向外扩散的烟雾部分被洞口卷吸回来,易使地铁里面的人中毒、窒息甚至死亡。三是由于地铁内空间过大,有的事故报警与自动处置设施配置不完善,起火、爆炸等事件发生后,地下电源可能会被自动切断,通风空调系统失效,失去通风排烟作用,而大量有毒烟雾和黑暗又会给疏散和救援工作造成困难。

而地铁内的站台通道,平时作为人们登车、候车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突发灾难事件出现后,又成为受困人员紧急疏散的“生命通道”和救援行动的一线施展空间。所以,应时刻保持完全的畅通无阻,从而在突发性灾难中减少发生大规模人员拥挤、踩踏,甚至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

有关资料显示,地铁作为世界上最繁忙、效率最高的城市交通工具,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英国伦敦地铁建成运行以来,已有140多年历史,遍布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128座城市,线路超过8000公里。可是,由于地铁特殊的建设构造,它也成为危及公众安全的高危场所。历史上著名的巴黎地铁大火(1903年,死100余人)、伦敦克罗斯地铁车站大火(1987年,死31人)、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1995年,死12人)、阿塞拜疆乌尔杜斯地铁大火(1995年,死亡558人)、韩国大邱地铁(1995年,死103人;2003年,死198人)等地铁灾难,无不因灾难发生时疏散困难而给世人留下惨痛的教训。

据悉,2008年前北京轨道交通规模将达到300公里。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提出,2008年北京轨道交通年客运量达到14亿人次。如此快速发展的北京地铁。更需要对地铁的安全防范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此次有关部门撤除地铁站台通道上的报摊、商亭等,也是为了公众安全着想,而绝非“因噎废食”之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因噎废食】相关文章:

上一篇:新课改下教师的作为下一篇:交往原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