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外

2024-07-14

胃肠道外(精选十篇)

胃肠道外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危重症患儿66例,男41例,女25例,年龄24 h~3岁,平均(1.92±1.72)岁。原发疾病包括:中-重度营养不良31例,消化道出血10例,坏死性结肠炎9例,重症肺炎5例,颅内感染5例,先天性巨结肠3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败血症1例,严重腹型紫癜1例。

1.2 营养液及输液途径

依据患儿体重,计算各种营养成分需求量。方案为:5%的氨基酸从每天逐步增加到3.0 g/(kg·d);中链脂肪乳剂从0.5~1.0 g/(kg·d)开始,增加至最大量3.0 g/(kg·d);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以葡萄糖为主,其浓度不超过12.5%;维生素C100~200 mg/(kg·d);电解质微量元素补给量根据生理需要量计算,钠3~4 mmol/(kg·d),钾2 mmol/(kg·d)。总补液量60~80 ml/(kg·d),热量按40~70 kcal/(kg·d)计算。经外周静脉穿刺,将所配营养液用输液泵在24 h内均匀持续输入患儿体内。输液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流速及患儿生命体征变化。

1.3 监测指标

常规监测血清电解质、血常规、BUN、肝功能、胆红素、血小板、血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用u检验对两组均数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6例患儿中92.4%(61/66)体重显著增加,每天增重平均(0.028±0.009) kg。胃肠道外营养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各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1例消化道出血患儿因需要手术,转院治疗。其他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注:PN前后比较,*P<0.05

3讨论

一些危重患儿尤其是早产儿能量储备少,新陈代谢旺盛,出生后几周内若只行胃肠道喂养,难以保证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生长发育需要。有证据发现,强行胃肠道喂养给患儿机体造成损伤,甚至影响智力发育[2,3]。因此,PN是增加早产儿体重及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方式。本组PN液包括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及脂肪乳等营养物质,其中LCT/MCT是中/长链脂肪乳剂,LCT提供人体必需脂肪酸,而MCT可快速释放能量,并可促进蛋白质合成;而小剂量氨基酸,可预防代谢紊乱,如高血钾、高血糖的发生;但应注意脂肪乳和氨基酸的浓度应维持≤5%和2.4%[4]。本组研究中,66例收治的重症患儿中体重增加的比例占92.4%,每天平均增重(0.028±0.009) kg,胃肠道外营养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各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PN对缩短危重患儿及极低体重新生儿住院时间,增加患儿体重,改善危重儿全身的营养状况,提高患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意义。但应用过程中应保证护理技术及条件,才能发挥PN在危重患儿营养支持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玉秀,熊元治.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沙棘干乳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4):255-256.

[2]Campos FG,Waitzherg DL,Teixeira MG,et al.Pharmacological nutrition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Nutr Hosp,2003,18(2):57-59.

[3]李民驹,张聪,张赛春,等.小儿全合一肠外营养液的配制和临床应用.浙江药学,2002,24(1):11-13.

胃肠道外 篇2

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经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特制订本制度,以促进合理用药。

一、肠外营养(PN)包括氨基酸(1)、脂肪乳(2)、维生素(1)、微量元素(3)、磷(3)等

二、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我院制定的胃肠外营养何时使用指南。

三、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时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情况,严惩非适应症,无适应症和超适应症情况的发生。对滥使用的临床医师视情况给予处分、警告、处罚、停职等处理。

四、胃肠外营养分三级管理。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临床管理

1、冲击疗法需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2、短、中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需具备医师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且严格掌握适应症,品种选择原则上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品种。

3、长程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需相应学科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4、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长程治疗方案制定需三级医院内分泌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随访和剂量调整可由内分泌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5、严格限制没有明确适应症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如不能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6、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糖皮质激素,但仅限于3天的用量。

7、由药剂人员负责处方检查,对处方中不合理的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药剂人员有责任记录并通知医师改正,并定期将情况汇总。

8、对违反规定、乱开处方、滥用激素类药品者,药剂人员有权拒绝调配。

二、落实与督查

1、各科必须加强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的管理,建立健全本科促进、指导、监督糖皮质激素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医院将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2、按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和《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将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依据《指导原则》和“实 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糖皮质激素知识调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三、组织领导

1、成立药物治疗学小组,负责对各科及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管理的领导工作。

2、医务科、药剂科、质控科对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管理进行督察、抽查、考核。

四、责任追究与奖惩制度

1、对违反用药原则的,按照医院《处方点评制度》处方点评考核细则与奖惩制度执行。严格执行过度医疗行为通报处罚制度,对过度用药(尤其是糖皮质激素不合理使用),按照医院《处方点评制度》每月进行处方点评,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处罚并在全院通报批评。

2、对多次违规、问题较多的医生采取扣除绩效工资、降职低聘、限制处方权、停止处方权、待岗培训学习、调离岗位等处理措施,并记入在医德医风考评档案中。对问题严重的科 室及个人实行行风和医德医风考评“一票否决”。

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细胞毒化类药物属于高危药品 隶属于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高危险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为促进该药品的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制订如下管理制度。

1、高危险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具体品种见附录。

2、高危险药品应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

3、高危险药品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黑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人员注意。

4、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症时才能使用。

5、高危险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

6、加强高危险药品的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

7、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加强高危险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

8、新引进高危险药品要经过充分论证,引进后要及时将药品信息告知临床,促进临床合理应用。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抗肿瘤药物的管理

鉴于抗肿瘤药物的特性,各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实际用药情况,在抗肿瘤药物的储存、保管、调配、配置、传送、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用药制度,安全管理措施,工作流程等,以保证抗肿瘤药物安全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同时做好相关人员的防护和环境保护工作。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应对本机构抗肿瘤药物的管理和使用制定安全监管办法并具体实施,同时应加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上报工作,防范抗肿瘤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分级管理

根据抗肿瘤药物特点、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特殊管理药物、一般管理药物和临床试验用药物三级进行管理。

1.特殊管理药物

指药物本身或药品包装的安全性较低,一旦药品包装破损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价格相对较高;储存条件特殊;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肿瘤药物。特殊管理药物应设专柜加锁,专人保管、明显标识、每日清点,做到账物相符;保存条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执行。

药品包装上具有明确毒性药品标识的抗肿瘤药物须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管理规定。

2.一般管理药物

未纳入特殊管理和非临床试验用药物,属于一般管理范围。一般管理药物应设专柜,明显标识,做到账物相符。3.临床试验用药物

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试验用药品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使用管理 1.药品调配

调配抗肿瘤药物须凭医师开具的处方或医嘱单,经药师审核后予以调配;并由药师复核药品,确认无误方可发放或配置。

2.用药复核

给患者使用抗肿瘤药物前必须核对患者信息、药品信息,并仔细检查药品的外观状况,确认无误后方可给药。特殊管理的抗肿瘤药物使用时必须由护师复核。

3.渗漏处理

医护人员应掌握抗肿瘤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及药液渗漏发生时的应急预案和处置办法。一旦出现给药部位药液漏出,需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以减轻对患者造成的局部损害。有较大刺激性的药物应采取深静脉给药方式。

4.安全用药

在选择和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应立即对症处理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三)人员资质管理

应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医师须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相应专业资质,并经过相应的专科培训且考核合格。特殊管理抗肿瘤药物中可能造成比较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需由有经验的医师开据处方,使用时须具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和相应的抢救设备,必要时须医师在场。

二、监督检查

(一)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根据本指导原则,制定本机构相应的实施细则,并将抗肿瘤药物安全与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二)各地医疗机构应按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军队医疗机构应按照《军队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建立和充实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明确职责;定期组织开展安全与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依据本《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对本机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工作开展监督检查。

普外胃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普外,胃肠外营养,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32-01

胃肠外营养是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向患者体内输入葡萄糖、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各种能量及各种营养素,以避免或预防患者营养缺乏的一种方法,可分为部分胃肠外营养和全胃肠外营养两种。普外科如肠梗阻、坏死性胰腺炎、消化道疾病等患者手术后,通常不能或不宜直接进食,无法通过胃肠系统获取营养,导致营养缺乏和免疫力低下,继而出现各种并发症。胃肠外营养可以根据病人的需要,在病人不能进食的情况下输入各种所需营养,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使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2年10月-2014年3月应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15-83岁,平均年龄45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例,胃肠道瘘10例,消化道疾病13例,其他普外科疾病8例,合并糖尿病7例。周围静脉置管18例,中心静脉置管27例。胃肠外营养时间为5-26天。

1.2 方法

对患者做全面的检查,根据患者的病史、营养史和营养状况等制定出针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案,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配制营养液,主要成分为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电解质等,经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向患者输入营养液。

1.3 结果

45例患者经过胃肠外营养护理后,营养状况均良好,无1例并发症的发生,均痊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病情观察

在普外胃肠外营养的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观察与监测。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状态、尿量、皮肤的改变和活动能力等,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血尿常规、电解质、血糖等生理生化指标,必要时进行B超检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意识障碍、腹泻等不良情况,可能是由于输液过快导致,此时应减慢输液速度;若患者出现面色变红、呼吸加快等现象,有可能使营养液比例没调好,此时应立即停止输液进行治疗,待营养液调制好后再输注。

2.2 营养液的配制

首先,因营养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了避免细菌的侵入,在营养液的配制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一般在净化空气台或层流空气罩内进行。其次,在配制之前应仔细检查各种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根据病人的需要按合适比例进行配制,现配现用,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4h,还要注意是否有药物配制禁忌。最后,在配好的营养液外包装袋上注明内含成分、患者姓名、床号、配制时间等相关信息。

2.3 静脉导管护理

短期进行胃肠外营养的患者可采用周围静脉置管方式,对于长期胃肠外营养患者则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方式。每次对患者插管处皮肤消毒或更换敷料时,都要注意避免导管的扭拉、挤压或折叠,导致导管堵塞。应在营养液中加入少量肝素,防止由于化学性静脉炎或血栓引起的导管堵塞继而发生感染。置管者每日更换输液导管,并对导管接头处消毒,一定要妥善固定好输液管,防止进气或液体走空。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深静脉营养通路不宜用于输血、血浆、抽血、化疗等其他用途。

2.4 静脉输注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静脉输注。输注前应检查核对营养液上的患者姓名、床号和使用期限,避免误拿误用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输注速度是输注过程的关键,输注过慢不能满足患者机体的需要,过快又会导致高血糖或非酮症性昏迷,可采取开始时缓慢滴注,然后增加滴注速度,最后用输液泵控制以24h匀速滴注,当患者出现不适时应立即调节输注速度或报告医师,采用渐减法停止输液。每天更换穿刺部位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血栓性静脉炎或局部感染的发生。

2.5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普外肠胃外营养患者很容易出现感染性、代谢性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做好营养液配制、置管和静脉输注的护理工作,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出现。感染性并发症的预防要做到培养液无菌、穿刺口无菌、输液袋和输液管无菌,一切操作按无菌操作进行,对于昏迷患者要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以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若出现感染应立即更换新的输液装置,有必要时给予抗生素。在胃肠外营养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液的配方和配比,并加强对患者血糖的监测以预防高血糖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等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調整外源性胰岛素的用量或报告医师。

3 讨论

胃肠外营养护理对普外科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观察、营养液的合理配制、静脉导管和静脉输注、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进行胃肠外营养护理,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但是,长期的胃肠外营养由于缺少食物的刺激而使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衰弱,细菌容易易位而引起感染,严重的则导致多功能器官衰竭。因此应尽量控制胃肠外营养的时间,同时适量补充谷氨酰胺,防止细菌的易位。

参考文献

[1] 周霞,郑红毅. 全胃肠外营养液配制使用中感染的控制[J].中国药房,2007,18(23): 1835

[2]高根五,夏志平,姚榛祥. 临床普通外科学[M]. 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99-100

[3]徐静. 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2):140-141.

[4]林雅萱. 全胃肠外营养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l): 191.

胃肠道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 男42例, 女38例, 36~68岁。入选的患者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患者43例为胃癌根治术或胃大部分切除术, 有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有8例胆肠吻合术, 有16例结肠直肠根治术, 还包括有2例为梗阻型肠扭转肠切除2例。均行TPN支持治疗7~15d。

1.2 方法

(1) TPN配置方法:根据病人的病情计算出所需的热卡值, 一定要在专门的并且是无菌的操作下, 将病人所需的能量、脂肪乳、AA、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水分等营养物质, 按一定比例和配制程序配制成TPN液并灌入3L静脉营养袋中, 并且患者血糖及渗透压适当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2) 营养支持途径:TPN液由锁骨下静脉匀速输注, 均由麻醉科医师在局部麻醉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2 结果

本组治愈79例, 死亡1例, 死亡原因与TPN无直接关系。

3 护理

3.1 给与患者心理辅导

对于全胃肠营养的患者很多对于这种治疗辅助手段不了解, 并且患者的症状比较重, 所以很容易产生恐惧以及焦虑等现象, 并因使用TPN而存在顾虑。这个就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很高的要求, 多从生活以及心理上给与患者帮助, 并且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静脉置管的目的以及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应用TPN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案, 最好提前向患者讲解治疗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进而能使患者顺利配合并完成治疗。

3.2 营养液配制需要注意

患者的情况各异, 所以每个患者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配置营养液的各种元素的比例, 必须无菌操作, 最大程度上防止营养液污染, 一般步骤:将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普通胰岛素等配置在水溶性液体中, 再次将脂溶性维生素配置在脂肪乳内, 最后依次将水溶性液体、脂溶性液体放置在3L营养袋内并均匀混合, 并且在配置好的营养袋上贴上标签, 一般将配置时间都写在上面, 最好是现配现用, 并且持续24h匀速输入。TPN营养液含有的很多营养物质也是细菌生长的好场所, 国外研究发现念珠菌在30~37℃生长好, 细菌一般在4℃受抑制, 假如暂时不用应放置于4℃冰箱内保存, 一般在在配制后24h内输完。

3.3 静脉置管处的护理

由于置管的位置是锁骨下, 所以要严格护理操作, 对于导管处的皮肤出口处敷料用消毒敷料贴固定, 所有的敷料每天更换1次, 对于接触皮肤的导管口用碘酊或者酒精消毒, 并且要在每次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炎症的表现, 每次使用前先用注射器回抽管道有无回血, 进而能够确保管道无堵塞、脱出。输注速度应按医嘱要求匀速进行, 该静脉通道只能用来输TPN液, 不可用于其它用途, 输注过程中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应勤于观察, 假如使用输液泵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指南来进行。

3.4 严密观察病情

护士在患者使用的时候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血压及皮肤的改变, 并且要求准确记录出入量, 要细致观察患者的任何异常,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对于这类患者的基本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也要注意, 以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且要协助处理。

3.5 并发症的护理

对于TPN的患者一般处于术后应激状态, 加上输入较多高渗葡萄糖注射液及氨基酸, 很多患者有激素水平变化很可能导致产生代谢紊乱和水电解质失衡, 所以除了监测一般生命体征外, 还必须监测血糖、尿糖、电解质及心、肺、肾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

3.6 停止TPN的护理

在条件成熟时候要尽早让患者可通过非胃肠外营养途径摄取足够的营养, 适当的时候可停止TPN。护理人员要准确记录患者的饮食量, 并请营养师会诊, 提供合理饮食方案。

4 讨论

由于胃肠道肿瘤患者因肿瘤消耗和摄入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均有的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加上手术创伤, 可使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 这样会影响免疫功能下降, 严重的可以出现病情恶化及多器官功能衰竭。TPN的开展也为术后患者提供临床营养支持的一次变革, 患者体内的负氮纠正为正氮平衡, 很大程度上纠正和改善危重或恶液质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 提高了患者在围手术期的疗效以及生活质量。肠外营养的推广对外科危重患者治疗方面是一个新的突破, 作为我们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做好每一个环节, 将营养液配置、导管护理、病情的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等贯穿于全胃肠外静脉营养患者的整体护理过程, 只有整体护理才能达到给患者恢复提供一个稳定内环境, 以及提高治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冯晓燕.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管饲膳食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胃肠道外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45-01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病变轻重程度不同,严重者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1](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PA),SPA病死率高,治疗复杂,早期需要禁食,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除保证病情恢复所需的能量及营养外,对SPA有特殊的治疗意义,而专业细致的护理是TPN顺利进行的保证。我科自2010 年6 月—2011 年12月期间共对1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实施TPN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临床确诊的SPA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5岁。TPN治疗最长6周,最短8天,平均27天。9例病情控制转入肠内营养,3例死亡。

2 营养液配置

营养液据医嘱配置,先在水溶性液体中配置电解质、维生素,再将脂溶性的维生素和药物在脂肪乳剂内配置,而后将水溶性液体 、脂溶性液体放人 3升袋中進行配置、摇匀。要求配置过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3升袋在24小时内输毕,暂时不用者,应置于4℃冰箱保存,但24h内必须输完,否则弃去。因 SPA患者TPN时间一般需要2-3周,故所有患者均选择中心静脉输注,以确保大量的液体、营养物质、电解质等 24h顺利输完的同时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常常会对深静脉穿刺、置管和肠外营养支持有疑虑或者恐惧,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此操作及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和临床意义。同时也应该向患者及家属告知肠外营养支持的费用及可能产生的临床效益和并发症,以得到病人家属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3.2 导管护理 每天消毒静脉穿刺部位、更换敷料;观察记录插管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一旦发生,应及时拔除导管。输液结束,用肝素稀释液封管,以防管内血栓形成。翻身时避免管道受压、扭曲或者滑脱。

3.3 输液护理 营养液应缓慢输注,以适应人体的代谢能力并充分利用所输入的营养物质。对于有缺水表现者,应在输注营养液前先给予平衡盐溶液补充水份。对于有电解质紊乱者应注意纠正。为避免患者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热、心率加快或者渗透性利尿等并发症,要限制葡萄糖、脂肪、氨基酸的输注速度,使其不超过人体的代谢能力。一般情况下葡萄糖的输注速度应小于5mg/(kg?min);20%的脂肪乳剂250ml需输注4-5小时[2]。加强监护,若患者出现尿量突然增多、神志改变,应警惕是否出现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若患者出现心率加快、大汗、面色苍白应怀疑是否出现低血糖,均应该立即通知医生抽血化验,并协助医师积极处理。若患者在输注营养液过程中出现高热,应考虑到是否为营养素产热,此类发热一般不经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部分患者需要物理降温或者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与感染性发热鉴别。

4 小结

采用TPN治疗除了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危重患者的全身状况,缓解分解代谢,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外,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特殊作用还在于胃肠衰竭和病情严重时能维持机体必需的营养,促使消化道及其腺体处于休息状态,以阻断因胰腺外分泌增加而造成病情恶化的病理过程。而TPN过程中的精心护理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69.

胃肠道外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连续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78例, 男45例, 女33例;年龄31~85岁, 中位年龄60岁。其中胃癌23例, 直肠癌17例, 结肠癌38例。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0例, 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种类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加肠外营养支持。其中上消化道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放置空肠穿刺造口管, 下消化道手术患者术中放置鼻胃管或鼻肠管, 将肠内营养剂由肠内营养泵输入患者体内。术后1天给予0.9%氯化钠以及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剂, 术后4天给予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术后6天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 术后一周给予半流质饮食。能量不足的部分每日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进行补充。对照组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一周后对两组进行治疗效果比较与评价。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周的营养指标、胃肠道恢复情况和免疫功能。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等作为评估营养状况的指标,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作为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指标。同时记录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 观察患者由于进行营养支持引发的相关并发症, 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记录两组患者的出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及胃肠道恢复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一周, 观察组患者的体重、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及出院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

注:a: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a: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在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的现象, 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腹胀的现象,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无显著差别,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CD3+、CD4+显著上升,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使机体的营养不断被消耗, 加之厌食合并疼痛等原因, 导致肿瘤患者机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 术后的禁食则进一步加重机体负氮平衡, 影响免疫功能[4]。对胃肠道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 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十分重要, 已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我院临床上采用比较多的营养支持疗法包括规范化术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过去较多应用肠外营养进行支持治疗, 但是肠外营养不符合生理, 长期使用可导致肠粘膜萎缩、细菌移位, 引起肠源性感染。有研究指出长期应用肠外营养对机体细胞免疫亦产生不良影响, 主要表现为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淋巴数量的降低, CD4+/CD8+降低、NK细胞活性下降等[5]。以往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可行性遭到质疑, 认为术后肠麻痹不可避免, 主要通过术后肠道休息和鼻胃管减压等措施来解决, 直至胃肠功能完全恢复时方可口服营养辅助品, 这通常已是术后4~5天。现在研究表明, 术后肠道休息和鼻胃管减压已不属必需, 在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少量进食, 不仅不增加患者的不适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而且还可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及缩短住院时日, 促进术后肠功能的快速康复[6,7]。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3+和CD4+显著上升 (P<0.05) 。此结果提示, 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和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均为肝细胞合成, 可反映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临床常被用来作为检测营养不良的指标。此结果提示, 我院采用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

综上所述, 胃肠道术后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改善免疫功能, 促进术后恢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将会被更多地用于胃肠道手术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中。

注:a:与对照组比较, P<0.05;b: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Liang X, Jing Z M, Nolan M T, et al.Comparative survey on nutritional risk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between Beijing and Baltimore teaching hospital[J].Nutrition, 2008, 24 (10) :969-976.

[2]Von Meyenfeldt M.Cancer-associated malnutrition:an introduction[J].Eur J Oncol Nurs, 2005, 9 (2) :S33-34.

[3]方玉, 辛晓伟, 王艳莉, 等.胃肠肿瘤外科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调查[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1, 19 (1) :368-371.

[4]黎介寿.围手术营养支持的重要性[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6, 13 (3) :129-131.

[5]Waitzberg DL, Torrinhas RS, Jacintho TM.New parenteral lipid emulsions for clinical use[J].Parenteral Enteral Nutr, 2006, 30 (4) :351-367.

[6]Johnson Casto C, Krammer J, Drake J.Postoperative feeding:a clinical review[J].Obstet Gynecol Surv, 2000, 55 (9) :571-573.

胃肠道外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儿科病房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采用TPN辅助治疗的27例极低体重儿为治疗组。其中男14例, 女13例, 入院日龄平均13.6 b, 出生体重平均 (1 423±38.2) g。对照组为同期25例未采用TPN治疗的极低体重儿, 其中男13例, 女12例。入院日龄15.2 h, 出生体重平均 (1402±27.6) g。入院诊断 (第一诊断为准) 为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硬肿症、败血症、HIE等, 两组病例在性别、住院日龄、体重及诊断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25例入院后给予吸氧、抗炎、保暖、补液等治疗, 并根据体重、日龄、全身情况及胃肠道功能状况接受胃肠营养。胃肠营养以母乳为主, 部分给予早产儿配方奶, 经口或鼻饲管定餐喂养, 每2~3小时一次, 每次喂奶前观察胃排空, 根据胃潴留的多少进行加减, 一般认为喂奶量每日增加10~20 ml/kg是安全的[1]。头2次用5%葡萄糖代替, 以后逐渐增加奶量和奶浓度。治疗组27例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人院3~5 d后开始静脉营养, 应用套管留置针, 经外周静脉输人, 葡萄糖浓度在10.0%~12.5%之间, 用量6~89/kg·d) , 开始进糖速度为4~6In9/ (kg·min) , 适时监测血糖、尿糖, 使血糖不大于7 mmol/1.6%氨基酸开始量为0.5 g/kg, 以后每日增加0.5 g/kg, 逐渐增加至2.0~2.5 g/kg, 氨基酸的浓度小于2.59/100 ml。20%脂肪乳开始量为0.59/kg, 以后每日增加量0.59/kg, 逐渐增加至2.0~2.5 g/kg, 同时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总液量在20~24 h内均匀输入。每日监测生命体征、体重, 静脉营养, 第1周查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2次, 以后每周至少查1次。治疗组患儿仍行胃肠道内经口或鼻饲喂养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 根据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及浓度, 热卡为80~100 ka1/kg·d) 即可停止静脉营养。静脉营养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 27例中静脉营养5~9 d为19例, 10~15 d为8例, 平均8.2 d。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 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儿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平均每天增加 (24.3±2.9) 9;对照组治疗后平均每天增加 (11.2±2.5) g,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儿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治愈25例, 死亡1例, 放弃1例, 治愈率为92.59%;对照组治愈19例, 死亡2例, 放弃4例, 治愈率为76%,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儿病程比较治疗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 (113.+.2.4) d, 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 (17.9+3.2)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两组患儿PaO2平均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治疗后PaO2平均恢复正常时间 (6.8±1.9) d;对照组治疗后PaO2平均恢复正常时间 (10.7±2.5) d,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5 安全性观察治疗组在胃肠外营养时间, 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血尿素氮、血浆蛋白、血小板等均维持在正常范围, 仅有2例因入院时病情较重, 胃肠不能耐受胃肠营养, 因此, 胃肠喂养开始时问延迟, 1例在出生后第9天, 1例在生后第10天, 才开始胃肠喂养, 结果在胃肠外营养期间出现胆汁淤积, 立即在静脉营养配方中停用脂肪乳, 连续监测胆红素指数, 并无增加趋势, 而且随着以后胃肠喂养的建立, 胆红素指数逐渐恢复正常。

3讨论

早产极低体重儿生后的营养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远期预后, 极低体重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由于早产各系统器官功能不成熟, 无法依靠自身从外界获得足够的食物, 故缺乏维持生命的基础, 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又因生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要维持分裂增长, 也需要能量物质的充足供应, 如发生早期营养不足可致细胞分裂终止, 甚至智力落后。因此早产极低体重儿生后的营养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远期预后[2]。全胃肠外营养即营养液不经消化道供给而直接注入静脉管内。静脉营养的配方中主要包括: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索、和微量元素等。TPN不仅可以为患儿补充能量, 还能避免因喂养不当引起的窒息、吸人性肺炎、NEC发生, 还可以促进单纯生活力低下的早产儿生长发育。本组27极低出生体重儿, 因为早期即接受了胃肠道外营养治疗, 从而保证了患儿组织修复和生长发育的能量需要, 临床取得良好效果27例患儿成活25例, 死亡1例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于接受胃肠道外营养治疗10 d后死亡, 家长主动放弃治疗1例。在应用胃肠道外营养的最初2.3 d, 本组患儿有体重不增或增加缓慢的现象, 可能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时, 受到营养液浓度、添加速度、渗透压、总量等限制, 在治疗初期或因故未添加脂肪乳情况下, 常造成热卡不足, 不能满足患儿生长发育需要, 因而影响到患儿体重增长, 当患儿热卡达80 cal/ (kg·d) 以上, 即可满足患儿基本生活需要, 体重有所增长, 当氨基酸和脂肪乳用量分别先后达2~2.5 g/ (kg·d) 以后, 体重增长速度较快。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时, 其碳水化合物的供应主要来源于葡萄糖, 而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糖代谢自身稳定机制的失衡, 对葡萄糖耐受性差, 血糖波动范围大, 容易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高血糖的发生的原因常见于葡萄糖输注率大于代谢率, 以及在应急情况下, 患儿体内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 与胰岛素产生拮抗作用, 同时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使患儿体内血糖利用障碍, 出现应激性高血糖。通过观察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时, 患儿对葡萄糖的耐受性与胎龄、体重和原发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葡萄糖输注浓度以<8%为宜, 速度6~8 mg/ (kg·min) , 速度过快时10~12 mg/ (kg·min) , 患儿易出现高血糖, 而当输注较高浓度葡萄糖突然中断或当静脉输注葡萄糖速度较慢时3~4 mg/ (kg·min) 易出现低血糖。

目前, 胃肠道外营养技术已在NICU中得到广泛应用, 胃肠道外营养所致的肝胆系统不全与低胎龄、低出生体重及胃肠道外营养持续使用时间有关网[3]。本组有1例患儿 (胎龄32周) 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期间出现胆汁淤积, 黄疸消退延迟, 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患儿胎龄较小, 并与禁食时间较长、短时问内过多过快输入脂肪乳和过量氨基酸有关。由于早产儿脂蛋白酶活性差, 细胞摄取、利用脂肪酸的能力低, 为避免胃肠道外营养时脂肪乳输注速度超过体内甘油三酯代谢能力发生高脂血症, 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脂肪乳的输注速度应小于0.12 g/ (kg·h) [4], 另外脂肪乳可使体内游离脂肪酸增高, 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 有增加核黄疸的危险, 有作者认为对于血清胆红素超过137 mmol/L的极低体重儿, 应慎用胃肠道外营养四, 笔者体会在积极给予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但是需动态观察血清胆红素浓度。对于有呼吸道严重疾患并发氧饱和度降低者, 应注意脂肪乳有可能造成肺氧合功能的损伤, 尤其是在早产儿, 宜慎用之[5,6]。

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后, 患儿平均每天体重增加、病程、治愈率、PaO2平均恢复正常时问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无1例患儿发生电解质紊乱, 血脂、血浆蛋白、BUN均维持正常范围。研究表明: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合理应用胃肠道外营养对于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营养在极低体重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儿科病房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采用胃肠外静脉营养治疗27例极低体重儿为治疗组, 同期未采用静脉营养的25例极低体重儿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在每日增加体重, 治愈率、治愈时间、PaO2平均恢复正常时间并比较分析。结果 ①治疗组患儿平均每日增加体重 (24.3±2.9) g与对照组 (11.2±2.5) 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②治疗组患儿治愈25例 (92.59%) , 对照组患儿治愈19例 (7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③治疗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为 (11.3±2.4) d, 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为 (17.9+3.2)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④治疗组治疗后PaO2平均恢复正常时间 (6.8±1.9) d, 对照组PaO2平均恢复正常时间 (10.7±2.5) d,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胃肠外营养对极低体重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治疗方法。

关键词:静脉营养,极低体重,儿童

参考文献

[1]白雪梅, 刘正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供给.外国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4, 15 (4) :200-204.

[2]Hay WW J r, 1ucas A.Nut rition oft he ext reme1y1ow birt hweight infant.Peadiat tics, 1999, 104 (6) :1360-1368.

[3]TromaO B S.Hepatobi1iary abnorma1ities and parcntera1Ha-tri-don.Indian J Pediatr, 2000, 67 (9) :51-69.

[4]茅宝山, 沈惟堂.静脉营养在新生儿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4 (6) :31-41.

[5]李文益, 陈述枚.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591.

胃肠道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0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26例, 年龄在41~69岁, 平均年龄 (56.7±11.69) 岁, 其中胃癌26例, 结肠癌2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 年龄在41~68岁, 平均年龄 (57.5±12.15) 岁, 其中胃癌28例, 结肠癌22例。

1.2 方法

术前:两组患者在手术前需要泻药导泻, 然后预留胃管。术中:观察组患者将鼻肠管置于胃内, 肠内营养选用全力营养液, 全力营养液中含有蛋白质20 g、脂肪19.5 g、碳水化合物61.5 g、矿物质3.0 g等, 热量均为2 100 KJ[3]。术后:观察组患者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 1~2 d给500 m L, 3d给1 000 m L, 4 d开始给全量, 1 750 m L/d, 其余液体从静脉适量补给;对照组患者给予由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及胰岛素、维生素等[1]按比例配制成营养袋中心静脉滴入, 术后1 d给1/2量, 术后2 d开始给全量, 速度为24 h缓慢静点[4]。两组患者在术后均采用肠胃减压, 术后5 d可尝试少量进流食, 如无不良反应, 即可拔出胃管。

1.3 观察指标

①术前1 d测定:患者体重、白蛋白 (ALB) 、前白蛋白 (PA) 、淋巴细胞总数;②术后3d测定:淋巴细胞总数、;③术后7d测定:患者体重、白蛋白 (ALB) 、前白蛋白 (PA) 、淋巴细胞总数以及术后的发热时间, 出现并发症情况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前1 d、术后7d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1 d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经过不同的营养支持后7 d, 观察组患者的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要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发热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

观察组术后的发热时间 (3.8±1.6) d、住院时间 (17.2±6.9) d、并发症发病率2例 (4%) ;对照组术后的发热时间 (7.2±3.3) d、住院时间 (28.5±5.6) d、并发症发病率7例 (14%)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发热时间、并发症发病率、住院时间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据观察, 观察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在术前1 d与术后7 d相比, 均有所升高, 对照组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也有所升高, 但是没有对照组显著。根据以上数据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术后均有所下降, 在后3 d和7 d观察组的恢复程度要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患者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后, 早期要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 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以往患者术后常规的使用肠外营养支持, 这是因为肠外营养具有安全、吸收快、利用率高等优点[10], 但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对临床病例的观察, 显示肠外营养虽然有着诸多优点, 但是容易产生并发症的情况[6], 而且患者长期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极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再次感染。肠外营养的价格很高, 这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肠内营养的费用相对价格比较低, 在这方面肠内营养也具有明显的优势[7]。该研究中观察组的体重下降程度要低于对照组, 而观察组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提成程度却高于对照组, 这与付红兵, 朱振新等人论述的《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 由此可知营养支持方面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观察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在术前1 d与术后7 d相比, 均有所升高而淋巴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 对照组术前1 d与术后7 d相比除淋巴细胞总数外, 均有不同程度下降[9], 这也与诸多临床研究结果一致[10]。由此可见术后肠内营养对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作用更加显著[11]。

综上所述, 在围手术期间, 给予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肠内营养,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12], 改善营养状态, 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身体恢复、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10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 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 检测两组患者术前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等营养状况,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体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白蛋白 (27.15±8.24) g/L、淋巴细胞总数 (1.48±0.86) ×109/L、住院时间 (17.2±6.9) d、并发症发生率4%、发热时间 (3.8±1.6) d均优于对照组在术后白蛋白 (23.65±5.45) g/L、淋巴细胞总数 (1.13±0.42) ×109/L、住院时间 (7.2±3.3) d、并发症发生率14%、发热时间 (28.5±5.6)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临床效果更显著,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胃肠道恶性肿瘤,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参考文献

[1]尹勇.消化道肿瘤病人的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新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11, 30 (5) :287-290.

[2]陈玉民.肠内营养在术后早期的应用[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9, 31 (3) :216-218.

[3]刘静, 刘青, 金子源.生态免疫营养剂应用于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理论[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11, 9 (4) :251-254.

[4]林桦, 李永辉.食道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12, 10 (2) :122.

[5]付红兵, 朱振新, 许超, 等.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17) :5079.

[6]朱万坤, 姜一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2, 22 (1) :68.

[7]蔡青山.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支持效果的比较[J].宁夏医科大学, 2011, 24 (3) :96.

[8]张海平.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术后的临床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 2012, 47 (9) :69-70.

[9]Bengmark S, Andersson R, Mangiante G.Uninterrupted perioperative enteral nuteition[J].Clin Nutr, 2011, 20 (8) :11.

[10]张碧娟, 张瑛, 陈少贤, 等.援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人的生命质量分析与保健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14 (10) :51.

[11]RONALD D.Lymphatic absorption of interperitoneal endotoxin in zhe dog[J].Surg, 2005, 67 (3) :483.

胃肠道外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47例, 遵照知情同意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与对照组 (术后肠外营养) 。观察组25例, 其中, 男16例, 女9例;年龄55~79岁, 平均 (60.5±3.0) 岁;胃癌4例, 结肠癌7例, 小肠肿瘤5例, 直肠癌9例。对照组22例, 其中, 男14例, 女8例;年龄56~79岁, 平均 (60.0±3.5) 岁;胃癌4例, 结肠癌6例, 小肠肿瘤4例, 直肠癌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开始每天滴注由葡萄糖、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配制的三升袋。1~3 d热量为17 kcal/ (kg·d) , 氮量为0.13 g/ (kg·d) ;4~7 d热量为25 kcal/ (k·d) , 氮量为0.19 g/ (kg·d) 。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鼻 (胃) 肠管置入空肠, 空肠吻合口远侧25~30 cm处, 术后12~24 h内肠鸣音恢复后开始自鼻 (胃) 肠管缓慢滴入5%糖盐水250 ml, 无明显不适后将能全力500 ml用5%糖盐水500 ml稀释, 开始缓慢滴入, 逐渐增加滴速, 12 h后改为能全力500 ml滴入, 术后48 h增至1000 ml, 术后72 h后每日滴入1500 ml (含热卡1500kCal, 氮9.6 g, 热氮比131∶1) , 同时可进食流质饮食, 术后1周左右停止灌注, 患者进食半流饮食。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 其中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以及尿路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笔者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具体数据资料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全球范围内, 胃癌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 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1]。而在我国死亡率居恶性肿瘤首位, 年平均死亡率为每10万人口中有25.53人。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是近几十年来发病数和死亡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2,3,4]。早期发现胃肠道肿瘤, 早期治疗, 对于维护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据国外资料报道I、II、III、IV期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93%、84%、44%和8%。可见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是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疗效的关键[5], 目前手术是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而术后患者的营养摄入问题更是值得临床重视。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 其中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EN) 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6]。随着近年来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 逐步认识到胃肠道不单纯是消化吸收器官, 同时是重要的免疫器官[7]。正因如此, 较之胃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支持, EN的优越性除体现在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 更符生理、给药方便、费用低廉外, 更显示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的优点[8]。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 鼻十二指肠管, 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其通过预先放置在小肠内的导管, 向小肠远端滴入特制的肠内营养液, 逐步加量, 直到患者完全正常进食, 早期经肠内给营养液不仅更符合人的生理状态, 也减少了静脉营养的种种不适;另外, 其可以有效改善肠道功能, 避免许多危险并发症, 在许多腹部危重症中, 肠道功能的废用会导致肠道屏障的损害, 继而使细菌、毒素进入的血液循环中, 造成重要器官功能的损害, 后果严重。可见早期肠内营养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时机体代谢需要能量增加, 在同样热量和氮摄入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体重增加氮潴留优于肠外营养[9,10]。早期肠内营养有一定的并发症, 但通过实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也体现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关注。

摘要:目的 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 分别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参考文献

[1]蒋俊昌, 王耀生.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探讨.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11) :15.

[2]Jiang XH, Li N, Li JS.Intestinal permeabilityin patients aftersurgi-cal trauma and effect of enteral nutrition versus parenteral nutri-tion.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 9 (8) :1878-1880.

[3]韩继明.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评估.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07, 6 (3) :233-234.

[4]Lewis SJ, Egger M, Sylvester PA, et al.Early enteral feeding ver-sus"nil by mouth"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BMJ, 2001, 323 (7316) :773.

[5]李子禹, 季加.胃肠道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治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7) :439-441.

[6]陈红琳.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医学卷, 2009, 6 (4) :64.

[7]彭亦良, 龚茜芬, 王自强.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肠外营养在胃肠道肿瘤化疗中应用的前瞻性研究.肿瘤, 2006, 26 (7) :682-684.

[8]Huang J, Zhou H, Mahavadi S, et al.Signaling pathways media-ting gastrointestinal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 and MLC20phos-phorylation by motilin receptors.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5, 288 (1) :G23-31.

[9]Gramlich L, Kichian K, Pinilla J, et al.Does enteral nutrition compared to parenteral nutrition result in better 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adultpatients.Asystematic rewiewofthe literature.Nutri-tion, 2004, 20 (1) :843-848.

胃肠道外 篇10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禁食时间往往较长,术后需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1]。肠外营养支持是通过静脉途径将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输注给患者,虽然能补充机体所需营养物质,但长期肠外营养可能造成肠黏膜萎缩、营养不全及置管处感染等并发症[2]。国内学者一致认为肠内营养可促进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创伤愈合及提高免疫力,但一般建议术后由肠外营养逐渐过渡为肠内营养[3],早期即开始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应用较少。本文比较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与单纯肠外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取2013年1月至2 01 5年12月在我院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的12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排除有远处转移及二次复发肿瘤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26~72岁,平均(55.7±11.2)岁;疾病类型:胃癌78例(65.0%),结肠癌18例(15.0%),直肠癌24例(20.0%);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2.5±1.1)年;B MI 1 6.5~2 7.9 k g/m2,平均(20.5±3.4)kg/m2。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的基本资料接近。

1.2方法

1.2.1对照组术后第1~7天给予序贯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经外周静脉置管后输入营养液。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采用24小时持续输注或分次间歇重力输注。肠外营养采用糖脂双能源供给,糖脂热量比为(1.0~1.5)∶1,每日补氮量0.3g/kg,基本配方包括8.5%复方氨基酸、20.0%中长链脂肪乳、10.0%葡萄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等,按照顺序配制完成后装入3L聚乙烯醋酸酯袋。第1天总量6 0 0 m l(4.1 9 k J/m l),以2 0~3 0 m l/h的速度输入,患者适应后,每天递增200ml,第7天达到全量18 00ml。

1.2.2观察组肠外营养部分同对照组,肠外营养每天总量较对照组减半。胃癌患者术中放置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通过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术后1~3天给予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热量为4.19k J/ml,每日总量分别为300ml、400ml、500ml,分别以10~20ml/h、20~30m l/h、3 0~40m l/h的速度泵入;术后4天给予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总量为600ml,以50~60ml/h的速度泵入;术后5~7天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总量为1 0 00 m l,以6 0~8 0 m l/h的速度泵入。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天体重变化;(2)术前及术后7天,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患者的Alb、血清总蛋白(TP);(3)比较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4)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前及术后7天体重比较(表1)两组术前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7天体重均较术前显著下降,观察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术前及术后7天A l b、T P比较(表2)术前两组Alb、T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观察组Alb、T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均较术前显著下降,观察组Alb、T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表3)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出现一过性高血糖3例(5.0%);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1例(18.3%),其中静脉炎5例,置管处感染、胆汁淤滞各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5)。

3讨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功能障碍,术后又无法正常进食,导致营养状况恶化。术后给予营养支持的方式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输液供给营养,可给予患者所需的热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营养均衡,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是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单纯长期肠外营养易导致胃肠道功能退化,不利于患者胃肠道恢复[4]。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机体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方式,可经鼻插管,将营养液直接滴入消化道,能够刺激胃肠激素和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胆囊收缩,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可加快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胆汁淤积、肠道微生物紊乱等并发症,且减少静脉营养液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静脉炎等置管相关并发症。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另外,患者术后以分解代谢为主,常发生营养不良,血浆Alb、TP水平降低,肠外营养时无法输注高分子、整蛋白型营养物质,无法完全补充机体所需营养。肠内营养制剂配方更均衡,可采用全营养匀浆配方,提高蛋白含量,患者吸收更好,也可减少术后造成的营养不良[6]。且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避免肝、肾损害,可刺激肝脏细胞合成白蛋白。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有利于体质恢复和切口愈合,从而缩短住院时间。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7天体重及Alb、T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较单纯肠外营养可更快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冯禄,张凯.肠内肠外营养在胃癌病人术后临床价值的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6):336.

[2]郑国良.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在胃肠道手术后应激期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9(6):375.

[3]张国鹏,孙姜鹰,赵洪浩.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肠外营养支持对于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疗效对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1):34.

[4]许剑民,何连齐,吴新华,等.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肠内免疫营养支持[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19.

[5]黄彪,王琦三.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1):35.

上一篇:真空辅助成型技术下一篇:资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