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2024-07-14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精选十篇)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篇1

关键词:苏南城镇,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

一、苏南地区养老问题现状分析

(一) 苏南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长三角都市圈的16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 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7%, 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 8.4%, 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8%, 这是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目前其老龄化现象已日益加剧, 尤其在城镇地区相对突出。

苏南地区属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带, 已基本实现城镇化。相较于其他地区, 其目前人口老龄化态势更显严峻。本文通过对苏南部分城镇地区人口年龄数据的搜集与调查, 形成如下人口年龄分布结构分析结果 (见表1) 。

根据上表可以发现, 苏南的苏州、无锡、镇江这三大重要城市, 其2011年老龄化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均在9%左右, 已经超过了我国2011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8%的平均值。这说明在苏南地区, 老龄化现象相比全国其它地区更为突出, 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 作者对苏州地区进行了重点关注。根据相关调查, 苏州在2 0 0 7年6 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 8.2%, 人口年龄结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 早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 0 3 0年, 其老年人口总量将上升到2 4 7.7万, 老年人口比重也将上升至3 7.4%。调查数据还表明, 在2 1世纪前3 0年, 除个别年份外, 苏州老年人口将处于持续增长趋势, 其中2010年至2017年以及2020年至2 0 3 0年是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加时期, 将由2 0 1 0年的1 2 9.3万上升至2 4 7.7万, 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由1 8.5%上升至3 7.4%。这种发展态势表明苏州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严峻, 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社会性养老问题。

苏州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苏南各城镇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总体上看, 苏南地区目前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2 0%, 老龄化人口比重已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已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苏南地区将会持续面临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社会性养老负担越来越沉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大的困境。

(二) 苏南地区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困境

目前, 苏南城镇养老问题除了一般人口老龄化社会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外, 还有一部分是历史因素。上世纪7 0年代起苏南就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由此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赡养功能的减弱, 已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迈入老年人行列而越来越凸显, “4 2 1”模式 (4位老人, 1对夫妻, 1个孩子) 的形成, 使一对夫妻要负担4位老人的养老重任, 家庭式养老不堪重负;另外, 随着苏南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大多数青壮年人都选择离开父母、家乡, 到机会颇多的其它城市甚至国外就业、生活, 这使得“空巢老人”现象比比皆是, 由此而来的“老无所依”的社会现象使得苏南地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尴尬困境。

在传统的社会机构养老方面, 苏南地区的社会福利化养老机构兴起于改革开放后, 受制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深化等因素影响, 发展缓慢, 总量不足。随着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大军, 民政部门主管的社会福利化养老事业处于尴尬境地, 单靠国家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已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量。机构养老模式受制于人均GDP和庞大的老龄人口总量, 只能惠及少部分养老群体而难以普及每个人。

综上所述, 可见在苏南地区, 传统养老模式的运作面临很多困境, 寻找一条适合苏南地区养老的新模式迫在眉睫。

二、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及其优势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现实的挑战, 近年来, 苏南地区开始积极推进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传统养老方式为辅的运作理念, 并将其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点项目在辖区城镇展开推广。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传统生活习惯, 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 它以社区为平台, 整合社区内各种养老服务资源, 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相较于一般的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具有独到的优势。

(一) 不离家的模式沿袭了传统家庭养老的优势

逐渐淡出工作视野的老人们, 年轻时忙于奔波劳累, 老年了终于可以停下来好好享受生活, 可是计划生育的开展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得儿女们不能与老人朝夕相伴, 入住养老院, 虽然各项服务都很完善, 然而很难使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邻里之间的关爱。开展社区养老, 老人们不用离开家就能享受到全面的服务, 不仅丰富了城镇社区文化氛围, 更能使老人们感受到机构养老所不能提供的儿女关爱和邻里和睦的情感保障。

(二) 成本低、效率高, 容易被老人和年轻人接受

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依靠社区内的资源来开展养老救助活动, 一方面, 养老保障依托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网络, 将城镇社区内的资源聚集起来, 充分发掘利用社区资源对老年人进行服务、照顾。另一方面, 还可以将那些离退休人员调动起来, 让他们发挥余热, 建立起同群体人际关系网络, 便于老年人的情感沟通。因此, 这种养老方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社区内资源的开发, 又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 成本低、效率高, 容易被老人和年轻人接受。

(三) 社区居家养老有利于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全国老龄办等十个部门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从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 推动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阐述了做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重要意义。随着苏南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阶段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推广社区居家养老必将成为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 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有效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养老服务产业是极具开发潜质的“朝阳产业”,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专项用品开发外还可以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而也有调查显示, 老年人对基本生活照料服务, 餐饮服务, 老年生活用品, 医疗保健保险服务, 文化与教育服务, 旅游等等均表现出了较强的购买欲望。因此发展城镇社区养老还能更好地带动第三服务产业这一“朝阳产业”的大力发展。

三、苏南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推进问题探析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虽然得到了苏南地区各方面的肯定, 但目前在实际推广中仍存在诸多的应用问题。

(一)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偏低、流动性大, 缺乏培训长效机制

经调查, 目前苏南城镇社区老年人群体对于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然而, 工作任务重、职业声望低, 加之工资待遇普遍较低, 导致养老专业服务人员普遍感到没有发展前途,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很难吸引到专业的从业人员, 如助老员、社区医生等。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基本上是“4050”的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 流动性较大, 大部分助老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从业素质偏低。虽然政府部门规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 持证上岗, 并对培训费予以补贴, 但由于具体的培训工作通常采取外包式途径, 政府监控不到位, 大多数人员经过几天的简单服务培训就匆匆上岗, 缺乏培训长效机制。

(二) 居家养老政策补贴覆盖面太窄, 政策存在区域差异性

苏南地区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数量在持续增加, 但这种养老模式目前在苏南还处于政府示范性推广阶段, 政策性补贴覆盖面太窄, 除了示范性建设小区, 大多数的城镇社区老人尚无缘于这种养老服务的供给。此外, 苏南各地区居家养老政策补贴情况不一, 导致区域之间居家养老福利政策的差异性, 而且近几年城镇动拆迁数量多, 导致人户分离现象明显, 这些情况造成许多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补贴难以得到落实。

(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行机制薄弱, 深化推进难度大

从长远来看, 苏南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全由政府投入显然不现实, 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是必然。目前在这方面, 苏南地区的社会资本引入力度远远不够。已有的一些为社区老人提供餐饮服务的市场化机构, 都面临“微利生存”甚至难以为继的困境。作者在调查中发现, 有些餐饮公司利用自身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中晚饭, 但由于条件所限, 很难提供大规模服务。老人们虽然吃的不多, 但营养和菜谱花样却不能很少, 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小, 很多专业供餐机构因而对老年食堂望而却步。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特殊性导致市场化参与率的低下, 成为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一大瓶颈。

四、构建与完善苏南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苏南在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方面目前已初具规模, 但放眼全局和长远, 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整体上发展很不平衡, 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以下相关对策建议。

(一) 不断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机制, 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高效运行

老年人的照料服务, 不仅是生活照料, 还伴随着医疗护理和精神照料, 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当前, 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于探索期, 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行还有很多认识没有统一, 造成了不同地区、街道的做法各异, 制度上很难衔接, 使得一些地区在探索过程中走了弯路, 这些都不利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广。建议居家养老服务体制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 民政、卫生、人口、社会保障等部门配合协调, 具体执行由街道 (乡镇) 层级主管推广实施。要明确职责, 将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让位于社区卫生部门, 家政服务则重点做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机构应与各职能机构加强沟通和合作, 在社区层面搞好民政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保健服务资源的整合, 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医院、敬老院等机构间的密切合作, 全方位地搞好居家老人的正规与非正规照料服务, 形成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保健“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拓宽社保资金筹集渠道, 保障居家养老政策性补贴的持续性、有效性

目前, 苏南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性补贴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与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投入, 筹措渠道单一, 资金总量不足, 带来诸多实施障碍。要想拓展居家养老政策性补贴面, 并保障其持续性、有效性, 首先要以充足的社会保障资金为依托。对此, 政府应有效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在规范财政收支的基础上, 加大财政向社会保障倾斜的力度, 并进一步完善彩票这一筹集社保资金的有效形式, 同时拓宽社保资金筹资渠道, 如采取减持、划转、出售国有资产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有关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面向社会发行社保专项国债,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筹集资金, 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捐赠事业;另一方面, 针对居家养老政策补贴覆盖不均这一问题, 政府应加强完善城镇老年人档案登记体系, 从而将居家养老政策补贴有效落实到个人, 弱化该项政策补贴的区域差异性。在做好这两项工作的前提下, 实现居家养老政策性补贴持续有效的发挥作用, 保障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促进社会福利中介组织的发展, 将社区居家养老推向市场化

尽快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模式, 要大力规范和发展养老服务中介组织。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 关键是要支持中介组织, 由其来构建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的对接平台。一是把中介机构“扶”起来。面对社会化养老这一巨大的市场蛋糕, 要创造条件, 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提供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使从业人员队伍更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二是把中介机构“管”起来。要建立质量标准, 实行评估审核, 奖励符合质量标准的中介机构, 监督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中介机构的工作改进, 促使其向规范化、制度化和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 政府在适当投入的同时, 应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 共同参与兴办养老社会化服务事业。同时, 要通过把养老设施列入新建小区规划设计公建配套范畴、对国有的空置房进行统筹调拨、整合老小区周边资源等途径, 降低养老机构建设费用。

(四) 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形成长效机制

苏南地区应全面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力资源建设。要尽快引进该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和相关专业毕业生等人才队伍, 以此带动、提升区域内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素养;同时, 以专业化的培训机构或已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高校为依托, 发挥有经验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监督和指导作用, 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 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参加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等职业水平考试, 结合职业资格培训、考核、认证、持证上岗等一系列综合性、长期性培养机制, 推动区域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从而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另外, 要改进养老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形成政策性从业激励措施, 稳定、壮大养老服务队伍。

五、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 具有养老服务综合供给的优势, 是解决苏南城镇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 是一种符合苏南乃至全国的新型养老模式, 是解决未来经济社会养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苏南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探索,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对于苏南城镇乃至整个中国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 (4) :33-35.

[2]曹冲.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对策[J].南京工程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6-10

[3]王章华, 黄丽群.我国老龄产业现状、问题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0 (1) :8-32.

[4]陈春柳.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发展背景及优势探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2 (27) :53-56

创新社区养老模式 解决居家养老难 篇2

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在京启动

发布时间:2011-04-19 12:48:04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法制网讯 记者陈丽平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养老机构的专业化照护,还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养老新模式让我国养老体系中占有90%以上住家老人的养老变得更加方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近日发起的“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首期在京建立210家寸草心助老服务站,专门为居家和社区老人提供送医送餐送货送慰藉等多项服务。

2008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所有社区“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009年1月12日,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和“九养政策”,在全国率先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规范,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机制,不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对16区县2264名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8.6%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养老条件一般或不能满足要求,希望开设老年餐桌并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的占78.1%,希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的占69.4%,希望社区办托老所的占59%。因此,“九养政策”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开发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项目,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实现服务需求和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联盟,是我国最大的敬老志愿者组织,有两万多名敬老志愿者参与社区助老服务。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红尘介绍,居家养老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积极应对。寸草心联盟联合养老机构、老年媒体、为老服务公司,在民政、卫生、司法、社工等政府职能部门支持下,共同发起“寸草心全国社区助老工程”。

据了解,“助老工程”首期将在京建立210家社区助老服务站,向10万老年人赠送“亲情通电话”(含话费)作为服务工具。以北京翠湖老年庄园为主的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管家服务、送餐服务、护理员培训。北京市十余家助老医院,为老人设立健康档案,提供老年健康咨询。北京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寸草心志愿者就近为老人上门服务等,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益辅助的为老服务模式。

推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篇3

【摘 要】在全球老龄化的总趋势中,中国的老龄化具有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人口比重增长快、老年群体经济状况较差等特点,妥善解决中国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其养老资源提供主体多元化,养老服务提供社会化,养老地点不脱离居住家庭和所在社区,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鉴于居家养老模式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居家养老应当选择以福利性为基础和市场化为导向的发展道路。然而,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福利性严重不足和市场化程度不够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我国居家养老的福利性和市场化,大力推动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福利性;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为适应“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养老及相关概念区分

1.1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主要是从支撑养老的经济来源上来看的。社会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和养老补贴,如城镇中离退休金、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五保津贴等都是社会养老的经济支撑。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支撑主要由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员来承担,而不是由社会承担。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应简单将经济因素作为划分的依据。虽然涉及的维度有所扩展,二者的区分主要还是在于承担主体上。

1.2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目前学界在讨论居家养老的时候,常常将其等同于家庭养老。从内涵上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居家养老是相对于机构养老(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敬老院等)而言的,是指老年人在家居住,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侧重点在于养老居住方式上。而家庭养老侧重的是承担主体的问题,即谁提供养老资源的问题。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既可以是家庭养老,也可以是社会养老。

1.3机构养老与社会养老

同样也需要厘清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关系。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集中居住在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疗养院等机构中养老,而不是分散居住在各个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养老费用可以来自子女亲属,也可以由老年人从社会领取(退休金或其他津贴)。所以,与居家养老的实质一致的是,机构养老也是就养老居住的方式而言的,与社会养老及家庭养老涉及的养老承担主体这一内涵是不同的。

2 制约社区居家养老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障碍

2.1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除京、津、沪等城市外,各地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都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规定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如此一来,政策实施的系统性、连续性、一致性、协调性将受到拷问,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持续性面临挑战。

2.2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刚性,社区养老服务支出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资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水平化。

2.3志愿者队伍及专业人员缺乏

从数量上看,虽然部分城市的社区志愿者十分活跃,在为老上门服务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就全国而言,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普遍缺乏,有的社区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志愿服务站。

3 推动我国居家养老发展的建议

3.1确立政府总领性地位

在居家养老事业中,政府要确立其总领性地位,既要“责任担当”,又要“抓大放小”。一方面,政府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重视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将其纳入社会发展和地方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对居家养老发展的经费投入,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引入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的市场化机制,采取措施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居家养老事业。

3.2通过市场机制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

市场化运行机制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种养老资源,通过市场化运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系统。从服务内容和老年人自身条件来看,可以确立两种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第一,对于高龄,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主要提供康复、护理、生活服务等服务内容的,上门照料方式的服务;第二,对于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中龄老人,采用日间护理中心,老年康复站的方式提供生活帮扶、医疗康复、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22.

[2]张春艳.居家养老研究综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3.

[3]邬沧萍,周俊山.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M]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08—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19-320.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护理 篇4

关键词:社区护理,老年护理,老龄化

0 引言

如今空巢或纯老家庭已成为我国越来越多家庭的写照, 对老人进行健康上的专业护理照料, 已取代生活上的吃饱穿暖而上升为急需解决的社会老龄问题之一。我国传统中靠血亲养老护老的模式虽然在逐渐弱化, 但由于我国老人对家庭环境的依赖性、对养老支出的考虑, 而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我国目前既可操作、又经济的必然养老现状。而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中的社区护理服务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 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健全我国的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为了提高居民养老护理服务质量, 就需要加强对社区护理人员养老护理技能进行定期培训。

1 背景

近年来, 我国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2009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67亿, 占总人口的12.5%。预测到2020年, 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会占到总人口的1.67亿, 占到全世界老龄人口的24%。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 老年病以及慢性病的问题日益突出。调查研究显示, 社区老年人中70%以上患有老年人常见病。随着社会发展, 福利院、老年机构等养老方式也应运而生。但是, 从目前情况看, 受传统观念限制和经济限制, 很多老人拒绝进入养老机构。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而获取情感交流和满足心理需求, 家庭养老仍然是多数老年人的第一选择。老年人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的比例高于到其他医疗机构, 因此对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就有较高的要求。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的背景下,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居家老人的健康, 就需要注意对患有慢性疾病、重症疾病和肿瘤晚期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所保证, 还要为其提供经济实用的健康指导、长期维持性治疗、基本的生活护理和情感支持, 以此减轻居家养老家庭的负担, 缓解社会的压力, 成为我国社区护理工作者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话题。

2 国外居家养老护理服务

目前国外有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形式, 包括“访问式护理服务”、“日间护理服务”、“短期托付服务”等, 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减轻了老年人家庭的负担, 保障了居家老人的安全, 成为可资借鉴的养老服务模式。

3 我国居家养老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的老年群体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加上我国社区护理服务起步较晚, 就使得社区护理服务的范围有限, 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

为了健全社区老年服务管理体系, 除了依靠传统社会的支持外, 护理人员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3.2 社区护理人员的居家养老护理水平不高, 主要包括在:

社区护理人员对居家老人的服务意识不强, 许多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动态跟踪及有效利用不完善, 社区护理人员家庭访视及健康教育指导能力欠缺, 为此就需要社区护理人员的服务技能整体提高。

4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对策

4.1 充分发挥社区护理的特点, 积极参与居家养老:

因为社区护理与医院护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是一种全科的、完整的、多方位、贯穿人们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保健护理服务。其基本概念就是促进健康, 保护健康以及预防疾病及残疾。

社区护理的主要特点是以预防保健为主, 以群体健康为焦点, 为居民提供综合性、分散性、长期性、可及性服务。为了明确社区医疗护理工作的职责和范围, 充分发挥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 就需要结合社区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社会护理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职能, 以此提高服务质量。

4.2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模式:

居家老年人情况多种多样, 社区的护理人员应当与社区居委会密切联系, 对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掌握, 还可以利用家访、义诊、宣教活动、门诊诊疗等多种形式逐步完善老年人居民健康档案 (电子版) , 在为老年人全面建立健康档案、充分掌握本辖区老年人情况基础上, 对居家老人进行健康评估、分类管理。如对于尚能自理的独居高龄老人, 社区护士可以采取问安式照料服务方法, 定期去老人家中进行探访[1]。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 通过传播知识和行为帮助老年人自觉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随着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完善, 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护理服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而卫生保健服务也实现了“医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社区服务人员也可通过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小组座谈等语言教育方法、多种文字教育方法及其他教育方法, 帮助社区老年人了解住宅区域的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个人卫生知识、营养卫生知识、一般疾病防治知识、慢病防治知识、精神卫生知识。帮助老年人认识常见病与合理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常见病的观察和治疗护理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疾病急症的初步急救措施, 为进一步抢救创造条件;掌握安全知识。

社区卫生保健人员还要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进行管理, 促进健康行为的建立。开展周期性体检, 社区老人每年至少一次免费健康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好老年人心理健康保健。完善社区临终老人的护理关怀照顾。

开展家庭医生服务, 与社区老人, 特别是有慢病、残疾等特殊老人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 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常规体检服务、健康咨询、家访服务、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功能评估、家庭健康干预计划, 提供就医预约服务, 提供转介转诊服务。

4.3 注重对社区护理服务人员的培养:

要加强对社区护理人员开展定期培养, 保证居家养老质量体系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员结构复杂、隶属关系复杂、学历水平偏低、综合护理能力较差, 亟待强化培训[2], 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基础上, 还应重点突出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护理技能培训, 使社区护士能够全面系统掌握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慢性病及危重症老年患者的家庭护理方法, 健康教育及指导方式与方法、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等, 使社区护士能够应对居家养老的护理服务环境, 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为居家老人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向韵, 岳鹏.社区护理服务需求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09) .

[2]朱瑞芳, 韩世范.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家庭护士, 2007 (03) .

[3]郭竞成.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10 (01) .

[4]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01)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篇5

北京海淀区万福年华养老服务社是隶属北京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务,也是 海淀区唯一一家民政局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机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老人家庭 日益增多,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日趋弱化,迫切要求社会不断强化对居家老年人的服务功 能。社区事物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老龄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站下设医疗保健、日间照料、代买代购、居家卫生、文化娱 乐等服务。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拓展社区多元化服务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空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占地150平方米,内设书报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厨房、全方位为社区60岁以上 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居家卫生、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服务,使老年人在 舒适的环境中有所依托,愉快生活。服务站共有2名兼职助老服务员,一人专门负责日间照料室,一人专门负责上门入户为老年人服务。目前辖区内享受政府购买无偿服务的老人有1人,有偿服务的老人2人,独居老人5人。每月安排一名 助老服务员为无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助浴、入户巡视、代购等服务,为2位有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代购代买、代洗衣被等服务。组织志愿者为社区独居老人一对一的电话、入户探视。服务站坚持 每月一次管理员安全管理例会,适时反映社区老人的需求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社区以归侨小区为活动中心,室外活动场所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一个羽毛球场,一个老年健身场 所,一个灯光球场,每周的二、四、六日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在灯光球场跳舞健身。社区的舞蹈兴趣 小组多次参加街道、社区主办的文艺活动表演,泉州市老年艺术节第四套秧歌舞表演,不断丰富了 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在和睦舒心的家居氛围中安享晚年。社区养老服务站充分利用辖区资源,通过各种行业的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 务。与辖区内服务站签订协议的2家医疗诊所,免费为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人测血糖,量血压、各项 常规检查。3家杂货店开展送货、代购服务,2家理发店开展上门理发、修面、烫发、染发服务,1家 居家维修点开展上门维修服务,达到资源共享,全方位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自从开展居家 养老服务工作以来,由社区老人协会牵头,社区主办,在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 形成了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 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优势,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帮 助老年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将进一步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不 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式,真正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逐步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篇6

从概念上来讲,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顾的半失能老人,工作人员为这部分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设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符合我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并且在社区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本研究主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展开讨论,现做如下综述。

1 我国现有社区日间养老中心的类型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老年人的数量不在少数。面对新的发展模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当下的情况比较明显,独生子女占有多数,一个家庭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对儿女造成了较大的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照顾老人的时间非常少。虽然很多地区在积极推行社区日间养老中心,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我国现有社区日间养老中心的类型分为有偿、低偿、无偿3种形式。有偿类型为子女担负一定费用,可帮助老人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并且在日间照料时,安全性较高。低偿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与家属各承担一半,另一种是家属选择低偿日间照顾。低偿日间养老并不是理想的情况,由于价钱较低,因此环境和照顾水平都不高。第三种是无偿,这与当地的发展有很大联系,例如,香港地区的无偿日间养老就比较理想,而西部地区的无偿日间养老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2 我国社区日间养老中心服务及我国养老工作的现状

对于我国而言,当下的社区日间养老中心服务及养老工作,并未获得太大的进步,很多地区的养老工作依然停滞不前,受到的主客观因素影响非常多。第一,多数老年人的观念比较传统,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退休金和儿女,并且愿意在家养老,不愿意脱离家庭到陌生的环境去生活。第二,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护理机构水平相对滞后,即便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区,依然只有少数水平较高的养老机构,并且人满为患,根本没有过多的空间。第三,我国养老工作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资源紧张问题,无法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各个地方的实际差异较大,不能顾全所有人。第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虽然在理论上的可行度较高,但面对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的青年家属,其矛盾并非一两项优惠政策可以解决,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协调作用。

3 我国社区日间养老中心与我国国情结合后的优化模式

日间养老中心未来发展出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数量将会只增不减,为了防止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必须构建出和谐、有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服务更多的老年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本研究认为,日间养老中心未来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老年人互相帮扶,共同提高。身体强的帮助身体弱的,知识多的帮助知识少的,心理状态更积极的帮助内向自闭悲观的等。老年人参加社会志愿者、慈善活动,让老年人可以继续服务社会,发挥余热。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今后的生活仅仅依靠儿女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自身努力。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也应该有所加强。例如,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1],民政部启动制定并下发了“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用3年时间[2],从中央到地方,从发行福利彩票中筹集福利金约40亿--50亿元,配套地方资金、社会资金以及街道、居委会自筹资金,总额约达100亿元,以此在全国10万个社区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新建或改扩建一批老年人的福利服务设施,构建老年人福利服务体[3]。

日间照顾中心之间需形成互补网络。当下的日间照顾中心并不多,并且相互独立,未能发挥出日间照顾中心的实际功能。在后续的发展工作中,需根据区域特点以及老年人口的分布,在日间照顾中心形成互补网络。简单来讲,毗邻社区应尽可能地结成日间照顾服务体系与网络,在本社区供需出现断层的时候,中心管理人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帮助老年人联系和找到其他社区,以提供符合其要求的服务,对号入座、互为补充[4]。由此可见,在互补网络形成后,老年人的归属问题以及日间养老水平,将会有所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还在积极构建当中,部分地区推行所得到的积极成果,是在广泛的实践后所得到的,并非短期内的成果。倘若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则需要相关部门的干预,甚至是颁布一些法令,否则单纯依靠主观上的意识,很难构建出理想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

本研究主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展开讨论,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养老难题,并且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当中,需结合多方面的资源和政策,发动全社会可团结的力量来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争取为我国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加舒适的晚年生活,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探索 篇7

1 服务对象与内容

1.1 一般情况

2011年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办事处将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米市巷中心) 纳入街道养老服务体系, 全面启动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工作。截至2011年底, 米市巷街道户籍人口41 435人, 60岁以上老年人9 883人, 占总人口的23.85%, 全部纳入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1.2 服务内容

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遵循“三定”原则, 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 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周期、服务内容。“定人员”是指服务对象为户籍在米市巷街道且居住于本辖区的60岁以上社区居民。“定时间”是指针对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进行上门随访服务, 60~69岁的老年人每半年1次, 70~79岁的老年人每季度1次, 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1次。“定内容”是指在国家、省市所规定的服务项目上, 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基本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服务内容。一是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版) 》和《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规范、优质、连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二是结合米市巷中心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试点单位的特色优势, 为辖区老年人每年免费提供1次中医“治未病”体质辨识服务, 并根据体检结果及体质辨识等资料, 提供1次健康风险评估;三是提供惠民服务, 60岁以上老人到米市巷中心就医, 可优先挂号、优先配药、优先治疗、优先住院等, 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项目, 对辖区低保特困老人就诊等实行“四免三减半”优惠服务。

2 特色与成效

2.1 模式特色

米市巷中心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以责任医师团队服务为基础, 每名责任医师均配备移动呼叫器, 依托街道居家养老信息平台, 实现随访信息的实时记录、传送。街道办事处通过信息平台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工作进行考核, 拨付相应的居家医疗服务费用。运行流程见图1。

特色体现在:第一, 建立了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明确政府在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中的责任与定位, 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物资保障, 实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第二, 严格遵循“三定”服务原则, 责任医师提供标准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 使服务对象享受优质的、连续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 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标准化。第三, 以责任医师网格化管理为基础, 依托社区干部、助老员、健康志愿者, 形成网格化管理的服务格局。第四, 依托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信息化。第五, 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 通过中医辨识与体质调养指导实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中医特色化。

2.2 主要成效

第一, 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满意率不断提高。米市巷街道居家养老医疗服务让老年居民享受了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的同时, 其服务信息平台还实现了老年人健康随访信息的实时传送, 让子女们通过手机短信实时知晓老年人健康状况, 切实解决居民后顾之忧。这项惠民工程让更多居民了解政府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养老工作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有效提升了政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形象。根据2012年底第三方考核数据统计显示,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从2010的78.25%提升至93.4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从2010年73.18%提升至95.76%。第二,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 为缓解看病难等问题提供突破口。从2011年6月始至今已累计提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达3万5千余次, 实现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全程、连续、动态的监测与服务, 有效地满足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老人在家即能享受连续的、优质的医疗服务, 特别是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有效的减轻了看病麻烦的问题。

3 对策建议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 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 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3]。而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是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 侧重于将医疗服务内容带到老年人的家中, 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日常巡诊、慢病干预及分层管理、双向转诊、健康咨询与个性化指导、生活护理指导、康复教育、用药指导、心理精神慰籍、临终关怀等, 是一种充分体现医学人文关怀、药物治疗与心理慰籍为一体的家庭养老医疗健康服务模式[4]。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是实现“老有所医”的可持续进行的模式, 在米市巷中心多年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具体可采取服务项目补贴的模式, 由政府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内容、项目等设置标准和要求, 例如定期免费诊断、免费基础护理等[5,6]。这样一方面可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 起到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社区的经济压力与人力。

3.2 构筑层次化服务体系与内容

老年人在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经济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 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 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人, 构筑多层次的服务体系[7,8]。通过与社区老年人的深入访谈, 老年人对医疗服务有一定需要的同时, 也希望社区责任医生能够定期上门随访, 与老年人进行生活、医疗方面的交流沟通、解答疑惑, 希望社区责任医生能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熟悉, 更多的进行连续性的服务[9]。

3.3 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参与

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服务应该是全程、全人、全方位的行动[10]。借鉴国外的经验, 应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对退休人员提供定期体检、慰问等服务, 同时鼓励志愿者参与到养老医疗服务中, 配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团队的工作[11]。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http://www.gov.cn/gzdt/2010-10/10/content-2240602.htm.2012-10-10.

[2]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9/23/content-1954782.htm.2011-09-23.

[3]全国老龄办.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 [Z]. (2009-02-01) [2013-05-17].

[4]陈明, 沈明, 李会静, 等.居家养老医疗关爱服务模式浅析[J].现代医院, 2010, 10 (11) :153-155.

[5]钟要红, 陈定湾, 王国放.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养老服务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7) :704-707.

[6]徐嘉亿, 李玉敏, 赵晓玲, 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需求分析[J].现代医院, 2011, 11 (2) :151-152.

[7]李静思, 张小燕, 吴兵.政府视角下关于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建议——基于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调查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7) :75-76.

[8]初炜, 胡冬梅, 孔祥金, 等.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养老模式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2) :87-90.

[9]孙秀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5) :10-11.

[10]李玉敏, 沈明, 柳洪杰, 等.浅析推行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关键环节[J].现代医院, 2011, 11 (8) :150-152.

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篇8

一、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理论优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家庭养老始终是养老模式的主流,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乡村没落、城市兴起,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被颠覆,家庭养老模式也受到了诸多挑战。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就是在家庭日常照料与精神慰藉的基础上加入了社区的力量,与单纯的家庭养老相比,内涵更为丰富,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表现出了更佳的适应性。

(一)以家庭为主体、社会为依托,结合社会和家庭两方面力量,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虽然仍是养老的主体,但家庭养老的内涵却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对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成为现阶段老人养老需求的主要特征。现代家庭养老以丰富的社区服务资源为依托,保障老年人的医疗卫生、社会交往、文化交流需要;并通过充满亲情的家庭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二者互为依赖、相得益彰。

(二)直面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解决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部分国家和地区老龄化、少子化等各种问题并发,导致有时一对中青年夫妇需要承担照顾两对老年人的生活,无论时间、经济还是精神等方面均难免力不从心,以至于激发出许多新的社会矛盾,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等方式来解决。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本身便是在人口老龄化浪潮袭来时期应运而生的产物,因而具备应对新形势需求的各种条件。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依托,就地取材,降低养老成本。一方面,动用社区人、物、财力资源,可以在减轻中青年一代赡养压力的同时,给老年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与时俱进,在满足物质要求的同时,侧重关注老年人精神需要

赡养老人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物质赡养层面,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样重要。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随着媒体和网络等新生事物的逐渐普及,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导致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传统的亲情、友情意识有减弱趋势。这些剧变使许多老年人感到应接不暇,继而很容易感到自己与时代脱轨,滋生心理落差。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能够有效利用老年人所熟悉的社区环境,人为扩大辖区内老年人的活动交往范围,提高其社会参与度,并且为他们提供文化学习、医疗保健等服务,从各种方面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弥合他们因时代变革所产生的心理裂纹。

二、我国推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虽然是一种舶来品,但其由传统向现代养老过渡的形式与内容,符合我国国情。

(一)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符合我国孝道传统观念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我国的“孝”不限于家庭伦理,更是被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这一思想的话语表达,便是“以孝治天下”。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居家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履行孝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时至今日,许多老人从心理上仍然不能接受入住养老院等新式养老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无疑是理想的选择。它完全可以满足老人与家人共同居住的愿望,同时又能使他们享受到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各项生活料理与丰富的文化生活,能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

(二)居家式社区养老能够有效应对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现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国务院办公厅在2011年底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人口老龄化问题来势汹汹。与之相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使我国自(下转第99页)(上接第116页)2004年以来便进入了超少子化社会,0~14岁人口比重低于人口总数的15%。以上问题共同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四个老人”的所谓“四二一”家庭人口结构模式。这使得空巢老年人不断增多和依靠子女、亲属照顾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遇到困难,给养老事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使社区因素介入家庭养老可谓对症下药。

(三)我国机构养老缺乏基础,相对滞后

《规划》称,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达4万个,养老床位约314.9万张。若完全依赖机构养老,尚且不论60岁以上的人口总量,单与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3300万的总数相比,这个数字也无疑只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不合传统、体系薄弱、功能单一、费用较高等方面原因,使机构养老在我国缺乏全民范围的普遍适用性。

三、结束语

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依然能够享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儿女的孝心。与此同时,社区也在新模式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社区营造的老年之家是充满亲情的大家庭,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照料,因此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比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更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新模式分担了子女的赡养压力,有效地减轻中青年一代的生活负担。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新时期,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还帮助应对人口老龄化浪潮带来了诸多问题,既给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同时也就地取材,降低养老成本。由此可见,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具备了应对新形势需求的各种条件,值得我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为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增光添彩。

摘要: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它结合了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了双重的养老保障,与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论述了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理论优势,分析了我国推行该模式的可行性,指出新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篇9

一、福州市养老基本情况

(一) 人口情况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所占某地区总人口比重趋于上升走势的过程。对于国际通用的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标准中, 是按一国或地区的老年人 (65岁及以上的) 所占百分比, 少年儿童 (14岁及以下) 所占百分比、老少人口比来综合评估分析确定。国际通用标准规定,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 当老中年人口数所占比数超过7% (或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超过10%) , 少年儿童人口所占比低于30%, 老少比重在30%以上时, 可以判定该国或地区的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 该地区的人口状态呈现为老年型。

1994年底福州市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就已经达到了56.69万人, 占人口总量的10.21%, 其中65岁占人口总量的7.00%。如果以60岁以上超过总人口10%的指标进行衡量, 福州市已经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的行列。

如图1, 在进入2000年后, 随我国经济水平上升, 居民收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国民平均寿命延长, 并伴随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 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呈现迅速上升水平, 截至2012年年底, 福州市65岁以上老人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8.24%。

(二) 福州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于2008年伊始, 福州市逐步推行了居家社区养老的服务。推行以有偿、低偿为主, 配合政府购买, 对低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五保老人和革命“五老”人员, 凡符合条件的以上老人, 享有政府无偿提供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对其他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老人和高龄独居老人, 低尝享有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其余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

数据来源:福建省2013年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福建省2013年统计年鉴

截至2013年, 福州市已建成11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并且保持逐年扩张的趋势。福州市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的态度, 这几年一直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市政府民办实事项目, 下放财政资金支持居家式养老服务工作, 并与政府绩效管理相挂钩。

亚峰社区“夕阳康乐之家”, 于2008年5月29日正式运作, 是专门为居住在社区内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 包含食宿、文化学习、娱乐休闲、医疗保健等功能的场所。该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为2731, 占社区总人口数15.3%, 其中独居老人有212人。社区对老人提供多方位服务, 其中对独居享有低保的老人、百岁以上老人、革命伤残老人提供特殊照顾。社区大部分服务由政府无偿资助, 每户每天2个小时以上的家务服务时间。对每户两人以上的低保老人的服务, 实行低尝收费, 由政府支付部分费用。对其他老人的服务, 则为有偿收费模式。

为了解决老年人腿脚不便, 不愿意出远门等问题, 养老中心还联系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人建立了专属的健康档案, 详细记录了每个老人的身体状态。社区还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免费为老人测量血压, 老年人希望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人员护理服务的愿望得以实现。

二、福州居家式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居家式养老模式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和独生子女“441”问题的新型养老模式, 在理论上, 符合老年人需求和当前的社会现状, 尽管新模式在福州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福州的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整体发展仍在初步水平, 进一步的推广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 服务制度不完善, 宣传力度不够

在我国整体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还不是太先进, 目前依旧处于初级阶段, 大多城市还没有开展居家式养老服务, 福州虽然较早开展居家养老, 但由于政策法规不健全和保障制度发展不完善, 导致法律法规体系并没有真正的形成, 这就导致养老政策实施到位程度有限, 阻碍社会各界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监督机构和评估机制, 容易在发生纠纷时处理不当进而形成不良的社会效应, 行业的发展前景受到限制。

在问卷调查分析中, “夕阳康乐家”社区的老年人中,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不识字或几乎不识字的老年人占34.17%, 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仅占21.67%。且在退休前从事农林牧渔职业或无职业的老人居多。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得老年人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淡薄, 能力微弱, 一旦发生争执或权益遭受侵犯, 处理困难。因此没有完善的法律体制和具体的规章制度, 容易引发纷争, 造成信任危机。

(二) 硬件设施不完备, 服务覆盖范围小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老年人对于自身的医疗保健、娱乐休闲设施等需求越来越强。但由于福州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 养老服务设施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社区所提供的服务, 大多以家务为主, 还不能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康复治疗照料、精神慰藉等其他服务。

在亚峰“夕阳康乐之家”中, 65%的老人认为晚年最需要除了健康的身体, 还有子女的关心和能谈心的人, 选择足够物质的老年人仅占9.5%。因此在社区居家式养老模式运行过程中, 除了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料理, 更应该注重精神慰藉, 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应该配备专门的心理服务人员, 对老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开导, 予以精神关怀, 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数量多, 步入人口老龄化行列。但目前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数严重匮乏, 供不应求使矛盾突出。且服务范围小, 局限于社区内年龄大、独居和部分有贡献的老人, 一般老年人很少能享受服务, 对于不属于社区的老人们更是遥不可及, 使得很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却得不到确切的帮助。

(三) 管理者观念意识水平不到位, 缺乏专业服务人员

由于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在福州实行时间还较短, 严重缺乏专业人员进行护理, 使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在建设实施过程变得生疏困难。对于大多的职能和管理部门而言, 并不清楚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紧迫和关键程度, 导致对社区养老模式的不重视, 落后的观念使得管理者拉低了整个服务团队。

其次, 由于管理者自身的观念意识不到位, 导致所召入的社区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水平, 不仅服务质量较为低下, 而且素质也较低。根据调查得知, 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是阶段的社区服务人员基本特质,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 仅限于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护理, 不能及时处理老年人的突发事故。社区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 专业的服务人员是保障服务机构顺利经营的基础。

最后, 在“夕阳康乐之家”的探访中, 绝大多数老人希望社区为其提供家政服务、紧急救助和法律服务, 分别占比35.83%、40%和31.67%。因此, 具备专业救治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社区服务人员是当下社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 财政投入小, 资金保障不足

无论是何种养老模式, 充足的资金是其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而居家式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拨款、街道自筹和社会援助者三种方式来实现, 政府的适当补贴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地方的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居家式社区养老的基本运作, 使其发展前景略显艰难。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物价水平等因素不断上扬, 而政府没有及时调整对经济困难老人的保障条件、提高补贴资金, 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必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 由于资金的缺乏, 筹资耗费了社区工作人员大部分的时间, 对于社区的养老工作无法全身心的投入, 使得居家式社区养老发展进一步受困。

社区大多老年人生活主要来源是养老保险金和子女赡养, 但绝大多数老人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 占比约61.5%, 因此依靠老年人支付养老社区费用是不可能的, 主要还是必须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援助。

三、完善福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 健全管理体制, 明确各部门职责

法律法规是任何政策推行的必要保障。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和福利的法律体系, 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健全居家养老服务。转变政府角色, 让政府掌控方向, 让民间非营利性组织运作和管理部分具体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政府进行把控指导, 政府实现直接管理向行业宏观管理的职能转型。

政府、服务机构和中介要分工合理、明确职责。建立政府担任主导、社区提供依托、中介进行组织, 服务中心执行的分工。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法规以指导和监督其它机构, 中介机构接受政府的委托, 组织服务和评估工作。各个部门分工合作、各行其职, 共同完善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

(二) 建设多功能服务社区, 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福州居家养老所提供给的服务, 只能包含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即基本的家务照顾服务, 但这和满足老年人的需要相比, 还相差甚远, 因此应当不断增加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养老中心根据老年人需求不同, 应当配套制定不同的服务的项目。享受政府资助的老人, 养老中心为其提供服务的同时, 将服务向社会公示,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养老中心应鼓励老年人采用“合居型”养老, 即老人和儿女一起或者相邻居住, 争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同时对于养老中心的服务功能配套, 还应当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争取达到服务设施齐全, 建立起现代化大型养老综合体。除了对基本的生活起居和家务料理服务的提供外, 还需加入精神陪伴、老年人病后康复照料等更贴心的服务。社区还可以设立医疗保健室、阅览室、棋牌休闲娱乐中心、餐厅等, 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三)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积极与志愿者合作

福州当前提供养老服务人员, 普遍存在素质低下的情况, 因此需要对他们加强培训以提高素质。民政和劳动部门可以提供一些培训课程, 设立专门的培训机制和职业技能考核。对养老护理员实施持证上岗的措施, 争取从大中专医校中招纳专业人士, 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同时要鼓励志愿者服务, 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充当志愿者, 在业余时间帮助社区老人, 发扬中国尊老的优良传统。在全市广泛推广居家养老的宣传活动, 使各界社会成员树立科学的养老观。

(四) 扩展资金渠道

学习西方国家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筹资的手段。在西方国家, 提供养老服务的一切机构, 政府都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 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但在我国, 虽然社会各界也会有少量资金捐赠, 养老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下拨的财政资金。我国应提高社会大众对养老事业的重视, 吸引社会多方人力、财力、物力到养老事业中去。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基础, 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人口老龄化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居家式社区养老, 以新颖的养老理念在西方国家盛行。以福州市台江区鳌峰社区养老服务站为例, 对福州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做出一定的探索,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健全管理体制, 明确各部门职责;建设多功能服务社区, 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积极与志愿者合作;扩展资金渠道。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式养老,老年人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乇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3]曲文勇.论养老方式的变迁与选择[N].光明日报, 2005-01-25.

[4]王辅贤.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 2004 (6) .

[5]洪秀华.城镇老年人口居零养老探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篇10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 人均寿命在逐渐增加,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的事实, 计划生育的持续实施必不可少, 人口生育率一直处在一个均衡的状态, 近几年来出现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是每个国家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情况。儿童和青年人数的下降和老年人数量的上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前进和文化传承有负面作用, 家庭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是我国安置老年人主要的方法。现阶段的中国这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我国还处在发展中的阶段, 改革开放才几十年, 虽然整体水平都在提升, 但是还不具备完全照料上亿老年人的财政能力。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有人提出了“居家养老”的模式, 经过调查研究证明, 对这种养老模式的支持率最高, 老年人既可以处在家庭这个温暖的氛围里, 又可以在儿女繁忙时享受到社区的专业照料, 它巧妙解决了家庭和机构无法保全的问题。

二、保定市老龄化现状及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河北省保定市老年人的人口急剧上升, 有关调查表明, 保定市老年人比例处在全国前列。保定市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水平处于中等, 但是家中老年人为其带来过大的负担。老龄化问题尚未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影响。政府财政力度不足以支撑日益上升的老年人生活费用, 当地简陋的养老设施以及老年人恋家的情节都督促政府开发出更为经济有效的养老模式。保定市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方向来制定一系列政策,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提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弥补了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河北省保定市为例

1、基本思想

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全天服务提出的“2460养老服务系统”是解决保定市老年人生活的措施之一, 它主要是在数字化信息传输系统、语音通讯系统的辅助下进行, 对已经报名的老人进行统一管理和安排。以服务老年人为重心的机构要建立在完善的设施基础上, 通过“2460养老服务系统”来规范信息。这种家庭和社区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投资方需要政府严格审核和挑选。

2、养老服务中心组织架构

养老服务中心要对各部门分类清楚, 基本的家政服务部, 提供医疗护理的部门、物业维修部、综合管理部门都是必不可少的。还必须开设电话联系途径、调查、检查等方面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养老模式, 这个过程产生的费用要制定统一的标准, 按照老年人真正的需求量进行收费。同时, 政府还要加大招纳优秀社区服务企业加盟的力度, 为其提供更强大的后盾, 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 为老年人提供优良的生活、娱乐环境, 让他们在享受亲情的同时能够扩大生活圈, 颐养天年。

3、完善和推广居家养老模式的政策建议

(1) 完善服务内容, 优化服务结构, 拓展服务对象

居家养老模式的实施和推广要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和规划, 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首先要秉承安全经济的原则, 针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都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以及补救方案, 为长期发展打牢基础。现阶段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服务中心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开解。对于照顾、疏导老年人这一块的服务的规划和构建都是必须的。养老服务中心也要扩大服务范围, 针对空巢以及特殊老人都可以加入到这种模式中, 对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改善老年人生活都有益处, 让这种服务不仅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方式, 更是形成一种长久有效、涉及广泛的老年人生活方式;国家和社会都需要切实关注老年人的情况, 真正做到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单纯的居家服务还远远不够, 建立完善的培训基地、研究中心、服务占据点等都是有效的。对于在从事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培训和筛选, 采取考核以及后期规范管理的方法来打造一支优异的服务队伍, 禁止乱收费、态度恶劣的工作人员出现, 对此要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 保证服务中心的优异水平。

(2) 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长效机制

政府要全力支持社区居家模式, 无论是开始的准备工作, 招商引资, 建设落实, 还是后期的完善工作, 政策上要给予适当的支持, 促进其快速稳定和发展。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长期有效机制很有必要, 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资金, 在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和慈善机构加入到建设老年人服务中心的过程中;要加快优惠和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进度, 对水电、贷款、税收等方面的要求放宽, 降低社会各界进入养老事业的门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不但要老人这个主体的积极参与, 更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投资方、中介单位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和长期关注;要形成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制度, 把养老事业加入到社会发展的行列中。劳动就业部分要针对服务中心人员制定适宜的课程和培训内容, 保证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护理、家政方面的工作人员可以指定相关的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培训, 为社区居家服务中心输送优秀的服务人员。

注:本文为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 名称:河北省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101248;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名称: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河北省保定市为例;编号:201102145。

摘要:河北保定市的老年人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比例, 针对社会发展和老年人对家庭的需求, 我们提出了结合家庭和机构共同服务老人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通过分析老龄化趋势和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情况, 分析“2460”居家养老模式的优点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陈雅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广州市为例》, 《社科纵横》, 2011, 26 (6) 。

上一篇:剖宫产手术指征下一篇:金融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