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现状

2024-08-18

种业现状(精选十篇)

种业现状 篇1

我国每年小麦生产需种量300万吨以上, 市场潜力正逐渐受到重视。我国经营小麦种子规模较大的企业,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科研单位创办的种业。二是以国营农场的种子企业发展起来的公司。三是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改制、脱钩出来的原国有种子企业。

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种子企业较多, 但种子产业化程度高低与当地小麦种植面积不成比例。对科研单位背景和国营农场背景的种子企业进行分析比较, 可见从国营农场培育发展起来的大型种子企业, 其种子生产技术含量高、规模化经营能力强、生产合同信誉度高, 历来就是小麦良种繁殖的主要基地, 但目前主要经营科研单位培育的小麦品种。如果能在政府支持下加强其自育品种的能力, 将会成为小麦种业改革的突破口, 使企业真正成为小麦种业科技创新主体。

我国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及挑战分析 篇2

优质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我国马铃薯单产的关键因素。我国从一开始的技术研究到脱毒种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共经历了35年,然而形成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种薯产业还是近10年的事情。在这10年间,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的努力及多种资本的介入,使得我国种薯产业取得很大成绩。但相对于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需求,种薯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目前生产上优质脱毒种薯的应用率还不到总种植面积的25%,比发达国家低70个百分点。

——我国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马铃薯专家组专家金黎平说,我国马铃薯种业是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能成熟应用的脱毒技术、兴旺发展的种薯和鲜薯市场、规模化的生产等基础,在近10年里形成了产业规模,并得到发展。

一、新品种应用支撑种业发展。目前我国从事马铃薯育种及良种繁育的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近40个,研究人员300余人。马铃薯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品种和种薯生产管理均已纳入农业部管理,目前正筹建多个马铃薯区域试验站,全国马铃薯品种审定和区域试验日渐规范。截至2010年,共育成新品种320多个,其中2001年以来选育审定新品种130多个,在产量、品质、抗病和外观形状上均有较大改良。

二、规模化生产促进种业发展。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发展和种薯生产得到国家重视,出台了原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得到许多项目的支持,促进了产业发展。2011年,我国微型薯的产能已达到23.22亿粒,实际生产了

11.53亿粒。我国年产种薯300万吨,有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涉及微型薯、种薯繁育,规模从生产十几万粒到3亿粒不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以主产区分散农户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增加产能的同时提高了种薯的质量,各主产区出现了大量从事马铃薯生产的农民合作社和民营企业,促进了我国马铃薯生产从零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商业化生产的转变。

三、品牌化生产开拓种薯市场。作为大宗农业生产资料的种薯,曾一度冠以“马铃薯”的通用名称来销售,现正逐渐过渡到标识品牌名称。随着企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种薯产业引进品牌和商标意识,改变了以往仅以种薯级别为唯一标准的产品模式,创立了代表各个企业的种薯品牌。这标志着我国种薯产业开始进入正规商品化生产的新阶段。

四、标准化生产提高种薯质量。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颁布了一系列脱毒种薯检验检测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并建立了两个部署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中心,许多主产省份在大力发展脱毒种薯生产的同时,依靠种子管理部门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并试行种薯生产登记制度和标识制度。一批企业开始生产标准化种薯,有制度保障的企业在运行时避免了以往分散农户生产的随意性。

——我国马铃薯种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庞万福,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巡视员何才文等专家在近期召开的2012中国马铃薯大会和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上表示,相对于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需要,种薯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和规划,资源浪费严重。由于行政上的多块分割、信息交流不畅、各环节脱节、局部投入重复等原因,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明确的种业体系,这也导致了对资源研究和品牌选育缺乏持续支持,难有重大突破。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存在大量分散、低水平的重复,种薯生产和经营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管理、协调,大多数新建设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品种类型单一,技术储备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为主要目标,早熟和加工专用型品种选育比较落后。由于农户自留种比例大,新品种推广应用没有与种薯生产体系有机结合,所以在生产上普遍应用的品种仍是相对较老的品种,一批新育成的专用型品种还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结构性过剩依然存在,加工制品仍需要大量进口。目前我国食品、全粉加工的主流品种仍然是引进的国外品种,但适应性差,农民种植难度大。

三、总体生产规模小,难以满足生产发展需要。虽然我国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已遍布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但目前优质种薯的覆盖率却仍然很低,仅为25%左右,大部分农户还在使用自留种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规模化种薯生产企业每年的种薯生产面积不到5.3万公顷,每年生产的种薯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0%左右。由于优质品种的种薯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许多不具备条件的生产实体大量出现,扰乱种薯市场。

四、质量监控体系缺失,种薯质量良莠不齐。尽管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与种薯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但整个种薯生产未建立系统有效的质量检测和监控,尤其是田间繁育过程中没有专业的病虫害检测队伍。因此,大多数种薯生产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条件进行种薯质量自检,国家标准难以执行,以繁殖代数替代了种薯级别,难以保证其种薯的质量。据市场用户的反映,经销

商往往只能根据生产商的信誉度、品种的繁殖代数来采购种薯,而无法获得具有法律效应的检测依据。

五、市场流通监管缺失。目前种薯市场混乱,以次充好、伤农损农事件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市场监管,种薯营销未实行合格证制度,种薯经销商、种薯购买者和种植户难以判断种薯质量的优劣。

——做大做强我国马铃薯种业的对策

一、加强公益性研究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我国马铃薯种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实践中还有许多制约产业发展和提高的技术问题。同时我国马铃薯大都分布在相对贫困的地区且由小农户种植来实现,国内尚未有商业化育种,因此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仍为公益性研究,需要国家无偿投入支持科研单位,鼓励研究机构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创新技术体系。将国家种质资源鉴定筛选中心和资源圃、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和分中心、马铃薯品种标准样品库和区域试验站、国家马铃薯品种核心种苗供应中心纳入公益性研究体系。

二、建设企业化繁育和营销体系,增强优质种薯供应能力。整合各类资金、以企业为主体,建设脱毒核心种苗供应中心、组培快繁和原原种繁育中心、原种和种薯生产基地、市场流通和质量监管等各环节有机衔接的种薯繁育体系和营销体系,扶持集种薯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三、建立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确保种薯质量。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一批区域质检中心。加强对种薯病虫害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建立和完善种薯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由各级质量监控机构,在马铃薯生长、储藏和销售期间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检测,建立档案,执行国家脱毒种薯标准。

种业现状 篇3

摘 要:渔业种业是渔业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现代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文客观总结了天津市渔业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平台建设、扶持政策等推进渔业种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以后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渔业种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5.008

“种是业之基,业需种才发,种发业强大”[1],水产种业是渔业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决定现代渔业发展的关键要素[2]。据测算,采用良种或一般品种经过提纯复壮后,一般可增15%~20%。因此,推广应用良种是实现渔业经济提升最有效的途径[3]。

1 天津市渔业种业现状

1.1 天津市渔业种业发展基本情况

20世纪50年代淡水四大家鱼的人工育苗,结束了我国淡水养殖苗种靠天吃饭的历史,开创了我国水产种业的先河[4-5]。天津市针对养殖生产需要,开展了鲢鲤鲫草鲂等淡水主养鱼类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工作,建立起传统杂交育种表型选育技术。90年代以后,加强遗传育种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天津市引育种中心、天津鲤鲫鱼遗传育种中心等。截至2013年,全市现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2处、待审批建4处,市级水产良种场16处,苗种繁育场68家,年生产苗种158亿尾,年产值6 563万元。其中淡水苗种3 412万元、海水苗种3 151万元。主要生产半滑舌鳎、牙鲆、南美白对虾、花白鲢、草鱼、彭泽鲫、建鲤、乌克兰鳞鲤、中华绒螯蟹等品种,销往全国29个省市。通过培育和引进开发新水产良种,极大丰富了水产养殖品种,优化了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产苗种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淡水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天津市渔业种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2.1 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 目前,天津市经国家审定的国家级原良种场有天津市渤海水产资源增殖站梭鱼原种场、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淡水鱼良种场2个,经农业部批准建设的良种场有天津市诺恩水产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花鲈原种场)、天津神堂水产育苗养殖有限公司(中国对虾原种场)等6个;从事水产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和天津农学院等院所,基本形成一支涉及海淡水育种,基础、应用相结合的研究队伍。

1.2.2 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 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 天津市拥有丰富的渔业种质资源,为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现有经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及良种9个,即津新鲤、墨龙鲤、黄金鲫、乌克兰鳞鲤、红白长尾鲫、兰花长尾鲫、津新乌鲫、芦台鲂鲌、津鲢等。其中黄金鲫、津鲢、津新鲤、乌克兰鳞鲤等4个新品种被农业部遴选为主导品种。

1.2.3 具有三大优势产业 一是观赏鱼:随着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人们对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天津观赏鱼养殖蓬勃发展。2013年,全市各类观赏鱼苗产量近6.4亿尾,产值5亿元,已成为天津渔业发展的新亮点。养殖方式主要采用室内水泥池、玻璃缸,室外土池、覆膜池等多种方式。养殖品种主要包括金鱼、锦鲤、热带观赏鱼等三大类100多个品种。

二是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于2000年批量化引进天津,2013年种苗生产115亿尾。目前全市养殖面积达到2.27万hm2,超过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一半,产量5.8万t,产值约29亿元,成为推动市渔业经济快速增长、渔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支柱性产业。

三是鲤科鱼类:年生产超级鲤、黄金鲫、津鲢、芦台鲂鲌、津新乌鲫等优良苗种60多亿尾,销往全国29个省市,产生养殖效益达300多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大水产支柱产业良种程度仍然较低,良种更新率慢。无论从养殖的种类、数量看,还是从养殖的效果看,尚不能适应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 缺乏稳定的创新团队和实验平台

由于水产生物遗传改良周期长、见效慢、投资大、风险高的长期系统工程[6],缺乏持续的研究经费支持,导致从事水产生物领域研究的人员少且不稳定,影响了天津市水产育种前沿技术和共性核心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

2.2 缺乏先进的研究手段和育种技术

育种周期长,导致水产良种更换率和覆盖率不高。与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设施设备条件相比,水产苗种生产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种质收集与创新、育种手段和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还相对落后,种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目前,水产育种还停留在传统的选择育种水平,品种改良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水产业发展的需求。

2.3 缺乏突破性的优良品种

地方名、特、优、稀品种开发力度不够,海、淡水育种研究相对失衡,不能满足渔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没有形成能够打入国内外市场的“拳头”产品和特色优良品种。

2.4 规模化、产业化、良种化水平较低

天津市种业企业规模小,科研实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种业育、繁、推产业链条较为松散,且规模小,缺乏竞争实力。天津市的种业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缺少国家级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不适应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7]。

3 对策与建议

3.1 制订一个发展规划

规划包括发展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等。水产品种较多,要分清主次,有所侧重,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逐步推进。

3.2 建设一批创新平台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篇4

关键词:种业,现状,对策

作为入世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 中国农业如何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其中种子生产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入世后中国种业面临的挑战展开讨论和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 中国经济虽然从入世中总体获益, 但是对种子生产和贸易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生产资料, 是各项农业技术和各种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 因此, 当前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研、推动种业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常年农业用种量在125亿kg左右, 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种子行业打破了多年的垄断经营, 这既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也给我国种业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 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使我国种业早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是当前我国种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

1.1 种子科研的现状

建国以来, 国家就非常重视作物育种工作, 投入了大量的经费, 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 配备了相当的仪器设备, 培养了大批育种专家, 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目前, 我国有450家专门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机构, 约3000余家种子公司。其中, 具有农业部全国性种子经营许可资格的企业11家, 占22.9%, 百强企业10家, 占11.8%。但我国承担育种任务的主要是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 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很低, 绝大多数的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 种子企业只进行种子买卖。而且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种子科研和开发也不尽人意, 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已经颁布实施, 但育种科研单位和育种者个人对培育新品种的知识产权自身保护能力较差, 再加上科研经费有限, 致使许多优良品种遭受侵权, 以至于形成了育种的不如卖种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经营的怪象, 大大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育种技术水平方面, 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如杂交水稻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但总的来说, 由于资金投入水平低, 研究设施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 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落后的育种水平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与产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根据FAO统计资料, 法国、日本、德国谷物产量分别为6516kghm-2、5847kg.hm-2和5334kg.hm-2, 而我国仅为3067kg.hm-2, 荷兰小麦、土豆和甜菜产量分别为8000kg.hm-2、4500kg.hm-2和6800kg.hm-2, 分别是我国的2.3倍、3.3倍和3.4倍, 且质量也优于我国。

1.2 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从市场容量来看, 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居世界第二位;种子商品率为30%左右, 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总的来说, 种子市场容量较大, 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 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从经济效益来看, 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较低, 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 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50%以上 (其中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抗虫棉和瓜菜种子的毛利率较高, 高达60%以上) 。总的来说, 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种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以美国为例, 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和粮食价格比为30:1, 而我国仅3:1, 相差10倍;美国种子成本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为6%, 而我国仅为1.5%。

从社会效益来看, 我国种子对种植业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40%, 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同时, 种子产业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其科技价值上。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育种科技革命, 使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未来农业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种业的竞争, 种子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

1.3 种子产业产品结构和经营机构

1.3.1 产品结构。

从商品化程度来看, 经济作物和蔬菜种子的商品率较高, 在大田作物中, 玉米种子商品率最高, 小麦种子最低。从市场占有率的情况来看, 玉米的市场占有率最高, 达30%。 (如表)

1.3.2 经营机构。

到2002年12月为止, 我国种子经营机构多达63000多家, 其中仅国有种子公司就达27000多家。如果再加上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 总数将达到67000多家。如此之多的种子经营机构使我国种子行业过于分散, 经营规模小, 经济效益低, 缺少科学的行业管理,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观念落后, 宏观调控不力, 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种子公司, 长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 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经营, 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观念落后, 机制僵化, 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

目前, 大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名义上虽然都是独立法人企业, 但由于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仍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国家是其投资、经营和利益主体, 存在着国有企业常见的弊病。具体表现为:人员冗重、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权责不明, 在经营上缺乏长期规划。

而且由于国家对种子行业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保护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种子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不完善, 检测手段落后, 执法不力;没有形成系统的种子市场信息网络体系, 政府对种子市场的管理调控不能及时奏效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种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品种杂乱, 假冒伪劣种子横行。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 当前我国种子市场已开始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一些小种子公司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 进行区域垄断经营, 致使我国种子市场处于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状态, 既影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又削弱了这些企业本身的竞争能力。

2.2 种子企业运行机制僵化, 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

我国多数的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 资金规模小, 盈利水平低, 经营管理手段落后, 企业依附性强, 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 另一方面经营领域专而窄, 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极不合理, 缺乏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 我国种子企业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

2.3 投入不足, 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

由于我国农业科研起步晚, 科研投入少, 而且绝大部分投在农业科研院校, 造成我国农业科研水平较低, 积累少。农业科研单位生产经营能力较弱, 而有较强生产经营能力的种子企业科研能力低, 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开发的品种, 只能做“二道贩子”。

长期以来, 不论是育种者、生产者还是种子经营者都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了解, 没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严重阻碍了种业的健康发展。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但是由于起步晚, 宣传力度不够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目前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依然不够, 育种成果本身还没有成为一种商品。

3 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3.1 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种业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种业应实现以下三个转变。第一, 从常规育种向高新技术育种转变:改造传统育种技术, 用生物技术向传统育种渗透, 提高农作物育种效率, 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 快捷高效的培育新品种。第二, 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长期以来, 我国种子生产基本上都是粗放生产, 对生产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 导致商品种子质量不过关、合格率低, 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今后的制种过程必须采取集约方式, 变一家一户的繁殖为集中大面积繁殖, 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第三, 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产、销一体化转变。国外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 种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走一体化经营的道路, 使科研、生产、销售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 我国种业必须改变目前小规模的区域分散经营模式, 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 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3.2 积极推行种子认证制度, 规范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认证是指依据程序通过品种合格性认可、系谱繁殖、过程控制、验证等方式来确认种子的遗传质量 (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 以及通过认可种子检验室确认种子的物理质量符合种子认证方案的要求而给予的书面保证 (种子认证证书和认证标签)

加入WTO, 我国种子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情况更加复杂。一方面, 随着国外种子公司和种子的进入, 为我国的种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优良种子, 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另一方面, 也存在着引种、用种的安全问题及对农业、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问题。因此, 积极推行种子认证制度, 加强种子生产经营管理, 才能确保引种、用种的安全。

3.3 树立品牌意识, 完善营销策略

品牌是种子的营销载体, 也是企业的宗旨产品质量、对客户信誉的形象表征。由于长时期的地域分割和封闭经营, 我国绝大多数种业公司没有种子品牌意识, 即使有自己的品种品牌, 也多因缺乏品牌经营战略管理, 或昙花一现, 或缺少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纵观我国种业市场,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较低市场适应能力还在惯性延续, 总体管理营销还很落后, 缺乏管理创新与营销创新的思想和手段。

3.4 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

我国种子经营行业过于分散, 集中程度差, 经营规模狭小, 经济效益低, 缺乏竞争力。而欧美国家种子企业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 资金雄厚, 营销经验丰富, 运行机制灵活, 生产的种子质量好, 信誉高, 深受农民欢迎的跨国种子公司的冲击。我国的种子企业要想在国际种子市场竞争中站住脚, 必须实现企业之间强强联合,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进行跨地区大型种业集团兼并重组, 增大企业规模, 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 以在国际种子市场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赵伟民, 鲁长根, 杨新琴, 等.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点、经验和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 2000, (1) :6-8.

[2]王斌、尹翔硕, 200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业福利的影响》, 《中国农村经济》, 第1期.

[3]陈诗波, 尤季仙.对加快我国种子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 2004, (4) :17-19.

[4]黄朝贵, 侯锡学.现阶段种业渠道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种业, 2007, 9:27.

[5]赵阳.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国农村观察, 2001, 6:2-8.

[6]朱晶.农业公共投资、竞争力与粮食安全, 经济研究, 2003, 1:13-20.

[7]王汉中.发展油菜生物柴油的现状、潜力及对策.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 27 (2) :74-76。

[8]黄续民.做好种子公司门市部工作的几项措施.中国种业2003.1:28.

[9]王明琴.入世后我国种业的法制化管理.农业经济问题, 2003, 2:64-66.

郑渝:北京种业发展概况 篇5

郑渝:北京种业发展概况

大家上午好.我的题目是北京种业的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北京种业现状,第二个是未来推进北京种业发展基本思路. 北京种业的现状,呈现四种形态,一个是种植业,一个是养殖业,一个是水产,还有林果花卉.经过30年改革开放,北京种业发展大概呈现三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局面.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种子世界 英文刊名:SEED WORLD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 关键词: 

种业现状 篇6

外资巨头压迫

民族种业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据相当多的媒体报道,最近几年,以先锋、孟山都为代表的跨国种业巨头纷纷跑马圈地,挤占中国种业市场。像蔬菜、花卉、大豆等作物的种业市场基本被这些外资企业所垄断,就连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外资企业强势发展的迹象也很明显。种业是一项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行业,同时我国在这方面起步又比较晚,所以与跨国巨头相比,我国民族种业就显得非常单薄,呈多、小、散、乱的格局。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可怜的0.8%。

面临这种不利局面,如果政府放任不管,让其自由竞争,这其实是就好比让一个1岁大的小孩和一个25岁的成年人进行“公平自由”竞争,结果很明显:未来国家种业这条生命线就必将掌控在外国企业手中。而且现在跨国巨头正利用多种手段在中国渗透发展,他们放长线钓大鱼,先“让利”给农民尝点甜头,然后再逐渐排挤掉民族种业企业,最后实现真正的目的——垄断。

但是,从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如果种业的命脉都控制在跨国巨头手里,对于本国的农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阿根廷等国的大豆种植就完全被孟山都等种业巨头控制,成为其任意宰杀的羔羊。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利,这些种业巨头还研发自我毁灭的转基因种子,他们对传统种子进行基因改造,使之在收获后就“自杀”。这种技术能够自动防止农民为来年耕种而保留或重复使用种子,使用该种种子的农民只有每年向种子公司购买新种子才能维持生产,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为了自身利益而研发的技术。

种业发展要更长远地考虑

对于农业,我国不能简单地从经济领域来考虑,农业从来就不只是经济问题,农业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同时农业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安定和谐。我们不能用短浅的眼光看问题,洋种子确实好,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确实有重要帮助,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纵容外资企业垄断中国种业市场。我国必须看到,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须有农业发展,有农业发展必然有种业发展,种业的发展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国没有强大的民族种业企业,那么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必将旁落,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就永远也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保障农业安全也就是一句空话。

重庆种业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7

关键词:种业,发展现状,应对策略,重庆市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 也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谁掌握了种子, 谁就掌控了人类生存的主动权。种子已成为国际农业竞争乃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作为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的中国, 每年500亿元的种子市场价值吸引着众多跨国种业巨头抢滩着陆。时至今日, 外资巨头已基本完成了在我国的种业布阵。目前, 从蔬菜、花卉到大田作物 (除水稻外) , 高端种子市场基本被进口种子所垄断, 我国种业正面临严峻考验。为了增强我国种业的竞争力,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种业新政策, 为今后我国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种业也因此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结构

据2007—2011年重庆年鉴统计数据比较表明, 5年间重庆粮食的播种面积 (约220万hm2) 和总产量 (约1100万t) 基本稳定;而蔬菜及瓜果、高粱、油料、大豆四类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却分别增长41%和58%、80%和32%、31%和30%、25%和40%;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却分别下降31%和30%。可见, 为了保障供应, 重庆粮食播种面积维持稳定;为了促农增收, 蔬菜及瓜果、高粱、大豆、油料等高收益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明显增加[1]。这进一步说明, 重庆市种植结构调整日趋合理, 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增长明显。

1.2 市场体系

长期以来, 在政府主导下重庆市种业体制经过多年摸索逐步形成了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和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为品种选育主体, 以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重庆金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科光种苗有限公司等为种子产销龙头, 以县级代理商为营销主渠道, 以乡镇零售商为基层市场的四级市场体系, 形成了贯通城乡、辐射全国、出口国际的市场网络[1]。经过市场考验而逐渐成熟的重庆种子市场体系范围更广泛, 职责更明确, 分工更细致, 协作更高效, 推广更深入。

1.3 产业格局

目前, 重庆市取得国家和省级种子经营许可资质企业12家, 其中民营企业8家, 国有独资企业3家, 国有参股企业1家。重庆市县级代理商500多家, 乡镇零售商12000余户。重庆市种业多元化企业格局和产业主体已经形成。其中, 少数实力较强、具有战略眼光的种子企业抓住机遇, 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 实施资本运营和品牌运作, 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快速发展[2]。

2 存在的问题

2.1 行业优势不明显

目前, 重庆种业总体呈现出“弱、小、散”态势, 无明显行业优势。“弱”表现在科技实力弱、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小”表现在注册资本小、生产经营规模小、推广面积小、全国影响小。“散”表现在各自单打独斗, 相互合作少, 没有形成合力。尽管重庆市种子企业 (经销商) 众多, 但具有完整产业链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太少, 50%以上的种子企业经营规模较小, 绝大多数以代销为主, 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3]。

2.2 产业布局不均衡

重庆市山多地少, 山地面积占76%, 丘陵面积占22%, 河谷平坝面积仅占2%, 因此, 重庆市只是把种子作为推进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措施来抓, 加之重庆市自然禀赋的特异性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高, 使种子企业生产和经营“两头”在外。每年市内制种、繁种面积占重庆市种子企业生产基地面积的比重不足5%。因此, 重庆市农业生产用种70%以上来源于市外, 种子产值在整个农业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4]。

2.3 品种竞争不突出

目前, 重庆市“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仅几家, 90%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 65%的种子企业几乎没有科研投入, 绝大部分种子企业是通过品种权的买断来获得品种经营权而从事种子经营活动。绝大多数种子经营是低水平的重复, 科技含量低, 品种核心不突出, 缺乏竞争力, 在市场主体规模急剧膨胀的同时, 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 利润额大幅下滑[4]。

2.4 市场管理不先进

由于重庆市财政资金缺口较大, 导致重庆市各级种子管理站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状况。尤其是区县种子管理站本身既无收费项目, 又无罚款没收款返还, 导致种子检验室建设、试验基地建设、品种考察推广活动和市场监管交通装备等因缺乏经费而无法实施, 检验设施简陋、仪器设备陈旧等现状严重制约了种子管理站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和职能的履行[4]。

2.5 市场监管不到位

重庆市种子市场呈现品种“多、乱、杂”的局面, 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如侵权套牌行为、品种一品多名或多品种同名现象等。究其原因, 主要是种子经营主体众多, 使种子管理的跟踪服务和监督管理难度加大, 特别是对农村集镇种子交易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市场监管不到位。

2.6 科技研发不协同[4]

重庆市种业科技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 但在新品种选育工作中, 种子科研单位和企业受各自利益驱使, 科研单位注重品种数量, 企业强调品种质量 (即竞争力) , 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品种选育难有突破, 品种推广难有大的市场份额。科研经费有限、经营管理封闭等原因导致了低层次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 同质化品种充斥市场[2]。近几年来, 重庆市推出的农作物新品种的市场占有年限超过10年的极少, 一般不超过3~5年, 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和对外竞争力的提高。

3 应对策略

3.1 强化“人才支撑”, 为重庆种业迅猛发展提供核

心动力

(1) 制定规划。制定适应定位要求的各类种业人才的使用方式、集聚载体、施展平台以及保障机制等战略规划, 并建立合法规范的动态调整机制和供求流动跟踪机制, 有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 引进人才。科研单位要打破优秀人才引进上的地域、管辖、身份等方面的界限, 简化人才引进程序,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企业要为人才引进创造条件。 (3) 留住人才。通过项目支撑、资金推动、环境吸引等多种途径, 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聘请顾问、技术合作、委托开发、人才租赁等方式, 实现人才布局与产业布局的有效对接。同时, 采用多种激励模式,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个人潜力, 深度挖掘人才潜能。

3.2 加大“两项扶持”, 为重庆种业迅猛发展提供外

源动力

3.2.1 政策扶持

(1) 科学编制重庆种业发展规划, 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 明确发展任务, 提出保障措施。 (2) 继续出台各种“强农、惠农、富农”优惠政策, 并加大扶持力度。 (3) 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种, 为它们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 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3.2.2 财政扶持

(1) 资本支持。争取财政专项支持和稳定投入, 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多渠道挖掘横向合作经费。搭建融资平台, 多渠道、多方位融资, 弥补资金短缺。 (2) 项目支持。争取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等各种支农建设项目。产研合作, 利用企业平台, 积极谋划良种创新、成果转化、集成示范、种子储备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争取政府更大的支持。积极争取联合开发合作项目, 吸收社会资金。

3.3 培育“三个主体”, 为重庆种业迅猛发展提供基

础动力

3.3.1 培育创新主体

(1) 建立联合攻关的科技创新联盟, 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 (2) 慎重选择需引进的技术, 重视消化吸收之后的二次创新。 (3) 拓宽融资渠道, 促使科技创新联盟发挥巨大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4) 通过“给政策、给项目、给资金、给待遇、给奖励”, 进一步挖掘各类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3.3.2 培育推广主体

(1) 原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原来承担的各种公益性职能。 (2) 建立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支持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 (3) 改革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建立跨乡镇村的区域站。 (4) 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 专门从事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服务。 (5) 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 如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5]。

3.3.3 培育生产主体

(1) 支持富有组织经验的农村科技能人、专业大户等组建农民组织。在各类项目中, 给予农民组织重点支持、正面宣传以及精神鼓励, 帮助其发展壮大。 (2) 重视农民组织的跨地区发展, 支持农民组织内部的管理和运作, 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农民组织, 要在其内部建立一体化、纵向式的管理体制。

3.4 完善“五大能力”, 为重庆种业迅猛发展提供内

生动力

3.4.1 完善商业化育种能力

(1)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育种体系。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择优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优势种子企业, 整合、优化、配置育种材料、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 快速提升重庆市商业化育种能力[6]。 (2) 显著提升企业的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能力。鼓励企业形成包括重大品种创制、良种繁育、产业化及销售等环节的育繁推一体化能力。 (3) 强化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的深度合作, 建立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 增强种业创新能力。

3.4.2 完善良种保供能力

(1) 强化种子生产能力。为确保各地繁育种子的质量安全, 提高制种产量, 必须对当地种植农户进行专业的制种技术培训。 (2)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 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 实行严格保护。鼓励种子企业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3) 完善生产储备调控能力。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

3.4.3 完善加工储藏能力

(1) 构建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立一批研发中心, 整合多方资源联合攻关, 力争种子加工重大技术、关键设备研发取得突破。引导企业组建创新机构,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国外成熟技术引进吸收体系。利用各种“引进”项目,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并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最终形成自主产权的新技术。 (2) 对种子企业购置加工检测设备予以政策支持, 鼓励企业提升加工检测和储藏能力。 (3) 种子贮藏技术提档升级。要进一步深化低温库种子贮藏安全理论研究, 研发一系列种子贮藏加工装备并快速推广应用。 (4) 构建种子质量监管体系, 健全种子检验管理制度。种子企业要严把种子质量关, 杜绝不合格种子进入市场。

3.4.4 完善物流保障能力

(1) 应尽快编制重庆市物流业的规划, 做好物流产业谋篇布局。重点推进水、陆、空三维立体式联运, 搭建集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完善、承接合理、布局优化的物流发展新格局。 (2) 构建好现代物流体系。统筹谋划市外、市内两级农副产品物流, 打造“高效配送和中转配送”两个物流服务圈, 建设“疏运、配送、服务”等三大物流体系。 (3) 构建现代物流平台。重庆市应加大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领军企业的培育力度, 建设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集聚区。

3.4.5 完善行业监管能力

(1) 强化各级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 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通和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 (2)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健全并改进品种测试、品种审定、品种保护、品种退出、品种召回以及品种监管等制度, 制定育种研发、成果转化和科研人员行为准则。 (3)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重庆市种子行业协会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 加强对企业的服务, 规范企业行为,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李艳, 王德成, 邵长勇, 等.山东省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种业, 2009, (10) :7-9.

[2]汪宝卿, 赵海军, 王翠萍, 等.山东省种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 2011, (6) :27-29.

[3]李全, 李俊流, 徐俊.昆明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种业, 2011, (4) :14-16.

[4]方连平, 何志刚, 冯恩东, 等.南京种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种业, 2011, (11) :9-11.

[5]王多胜.浅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J].中国农技推广, 2005, (1) :24-25.

山西玉米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8

1 山西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1.1玉米种业市场管理不当

经济新常态下, 农业行业成为市场和资本竞逐的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种子行业在宣传的手段、交易的模式、融资路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山西种业市场中对育种人才、育种材料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玉米种业市场的发展。然而, 2014 年, 山西种业公司的玉米制种面积比往年减少了50%, 这虽然是种子公司去库存化的一种营销策略, 是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一种举措, 但纵观近年来, 山西育种种业市场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就是对玉米种子市场的管理不当,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由于当前的种子市场获利空间较大, 发展前景广阔、门槛较低, 从而吸引了诸多资本进入种子市场, 致使山西省种业资源不集中, 种子经销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经销商并不具备相应的种子技术, 更无对新品种特性和特征的认知与了解, 导致在销售过程中无法对购种农户进行详细地品种基本性状、适宜种植地区、生育特点、栽培技术等相关种子知识的介绍, 单纯、盲目销售, 对种植农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并对种子行业的规范管理造成较大影响;大部分小型种子单位, 没有相应的科研人员与育种条件, 其主要经销科研单位育成的种子, 从而导致小型种子单位经营品种较少、经营领域较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以及缺乏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 小型种子单位通常缺乏技术、管理、经营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不仅对种子单位的运营造成一定影响, 还制约了山西种子行业的发展。

1.2玉米育种水平较低

当前种子行业竞争激烈, 使得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种子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相对于其他发达省份来说, 山西省的育种技术仍然较为薄弱。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我国各地区种子的研制、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是互不关联的, 其科研经费均由政府拨款投入, 致使科研成果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互脱节, 从而造成科研水平低下、成果转化较慢等现象。

1.3种子企业主体不突出, 市场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外向型经济地位逐渐确立, 国外大型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技术优势, 借助中国世贸组织成员机遇进入中国市场, 参与竞争。大型种子公司也随之进入山西种子市场, 对当地玉米种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山西地区打拼的玉米种业公司, 由于科技含量不好、高素质人才资源缺乏、科研力量有限, 长期以来, 规模提升不快。2013 年, 中国种业10 户信用骨干明星企业中, 山西省种业企业没有入围, 46 户骨干企业中, 只有3 户入围, 并且排名靠后, 这说明, 山西地区种子企业“小、弱、散”问题较为普遍。尤其是作为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成为制约当地种子企业进一步壮大发展的短板。

2 对策

2.1加强技术培训服务

针对玉米种子市场管理不当的问题, 应加强对种子单位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培训, 定期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活动, 从而规范种子管理人员的业务流程,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增强技术人员的相关技能。还应加强对种子销售人员的培训, 以提升种子销售人员的销售知识与技术知识, 使其能够向购种农户详细介绍新品种的种植时间、适宜土壤、适宜密度与水肥管理等相关知识, 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从而能够较好地发挥新品种的增产增收作用, 全面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

2.2加大科研投入

针对育种水平较低的问题, 应加大玉米种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从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不断提升玉米育种水平。山西省政府应大力推行玉米种子科研, 并加大科研的资金投入, 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 从而培养一批能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农业科研人员, 认真钻研育种技术。科研人员还应根据山西省的气候特点, 大胆创新和实践, 从而筛选与研制出适合山西省各种生态环境下种植的抗病虫害、高产的玉米新品种, 为山西省玉米种子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3严格品种筛选试验

为使玉米新品种的增产增收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应进行严格的品种筛选试验, 通过从众多的玉米品种中选出相对适合本省各个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 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变各地区间玉米产量高低不一、玉米长势各异的局面。还应结合本省各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与土壤、地质条件, 严格按照玉米品种对比试验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品种筛选试验, 并坚持试验、示范以及推广3 个项目一同进行的原则, 确定本省的主导玉米品种。还应注意玉米品种筛选试验过程的连续性与有效性, 应连年进行品种筛选试验, 以便于后续品种的选择。

2.4坚持企业主体地位,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引导支持产业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 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做大做强种子企业。

2.5提高农户认识

目前, 在山西省大部分玉米种植农户中, 大多存在对农业科学技术、玉米购种知识缺乏了解和认知的现象, 从而使得优良的玉米种子不能与先进的农业技术相互配套, 对玉米种子的培植、管理和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业科技人员应加大科普与玉米种子相关的技术与知识, 通过各种渠道向玉米种植农户宣传玉米种子的正确购种方法和培植技术等, 增强农户对种子的认知与了解, 从而避免购买假劣种子, 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

3 结语

粮为农之本, 种为粮之源。玉米是山西省种植较多的粮食作物, 从山西省玉米种子行业发展的形势来看, 可预见玉米种业在未来市场上将会有更大地发展潜力。当前种子市场中, 民营外资等类型企业都可以进入种业市场, 参与竞争, 但种子企业“小、散、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山西种业发展, 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确保山西玉米种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山西是目前中国3大玉米制种基地之一, 玉米种业在山西农业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促进山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山西地区具有雨热同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 玉米种业的发展在先天条件下得天独厚, 生产出的玉米种子含水量低、色泽好、品质优。本文主要对山西玉米种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山西,玉米种业,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玲, 孟洁英.玉米种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13 (03) :72.

[2]李秀慧, 吴凤.玉米新组合海261在山西晋中地区高产稳产性分析[J].中国种业, 2013 (07) :71-72.

[3]冯明.以山西长治市为例分析玉米的生产现状与发展[J].乡村科技, 2014 (04) :167-168.

锡林郭勒盟种业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考 篇9

关键词:种子工作,分析,建议

“十一五”锡盟种子产业长足发展,在市场管理、质量控制、良种培育、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全盟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对农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新修订的《内蒙古农作物种子条例》的颁布,农业生产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种子工作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使锡盟种子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一、锡盟种子工作现状

1. 提高了优良品种的更新更换速度

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快了一些优质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特别是优质小麦、专用马铃薯、蔬菜瓜果、饲用及粮饲兼用玉米等,为锡盟发展高效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几年的新品种示范、展示工作,将政府的引导、科技的支撑,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农民的迫切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优质服务和科学指导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快了高产、优质、抗逆的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带动了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提高了经济效益。

2. 加强原良种生产繁育,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优质原良种

到2009年全盟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面积已达到3万亩,其中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生产面积1万亩,马铃薯脱毒合格种薯生产面积2万亩,年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200万千克、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1400千克,目前可保证我盟马铃薯种植业生产1/4的优质供种。

3. 依靠科技,全面推进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包衣技术推广逐渐普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推广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多年来,种子包衣面积逐年加大,2009年种子包衣推广面积达到36.5万亩。

4. 加大了种子管理力度

全盟共有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2家,经营原包装种子注册资本10万元的种子经销户56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提高种子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锡盟加大种子管理的执法力度,强化了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品种管理和种子市场监管职能,加强了业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加大了对种子经营者、使用者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宣传、培训、教育,为锡盟种子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5. 完善良种补贴项目

锡盟连续4年承担国家、自治区良种推广补贴项目,2009年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在锡盟实现小麦、玉米全覆盖,良补总面积为135.55万亩,为加快锡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优质、高产、高效、专用新品种及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的推广,实现全盟粮食饲料连续稳定增长和农牧民持续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种子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基础条极差

设备、检验仪器老化,办公条件落后,甚至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2. 资金缺乏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基础条件差,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完善,水利设施不健全,良种生产能力低,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对良种供应能力的需要。

三、对锡盟今后种子工作发展的建议

1. 总体目标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结合锡盟实际,以尽快增加农牧民收入水平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作物种子质量和全盟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各级种子管理站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种子管理职能,扶持建立优秀种子企业,逐步实现育种、繁种、供销一体化,良种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及营销产业化,最大限度满足农业、农民和市场对优良品种的需求,促进锡盟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主要内容

(1)积极推进种子产业化发展

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产业化步伐,加强种子管理是我们种子工作的中心任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今后的种子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搞活。种子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经营策略,强化竞争意识,打破垄断生产格局,坚持走“育、繁、加、销”一体化道路,向种子产业化迈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利用锡盟生态环境的特性培育种子生产基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龙头带动,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

(2)加快名、优、特、新品种引育开发推广步伐

要突出品质选择,抓好名、特、稀、优、新品种的试验、展示、示范工作,加快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脱毒马铃薯加工型、菜用型等专用品种,饲用型和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以发展多种作物结构,培植多元化主栽品种,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要,构造市场优势。针对目前各作物品种多、乱的实际情况,各旗县市要对种植品种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摸清各作物不同品种的需求量。要加强品种试验展示示范推广工作,继续抓好自治区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任务,做到既能体现出试验展示示范作用,做好好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又能满足科研、农技人员的现场学习和研究。总结工作成就,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强化管理,规范试验展示行为,提高试验展示水平。严格执行引(育)种、试验、报审制度,坚决杜绝未审先推现象,避免给农牧民和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

(3)规范种子质量管理

种子质量是种子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种子今后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我们要特别强化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种子档案,储藏、保管,出入库登记,种子标签制度等;严把种子生产关、收购关、入库关、储藏关,尤其春季种子下放前,做好库存种子检验,不合格种子严禁供应。重点加强全盟良种补贴用种质量抽检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检验。

加快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检验室)标准化建设,计划到2015年锡盟要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实现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为种子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技术依托和支持,更好地服务于锡盟和周边地区的种子质量控制工作。

(4)强化种子市场管理工作

严把“三证”管理关,对申请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审核条件,对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不予发放。继续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行动,在种子销售季节对种子经销点、生产企业进行清查整顿,重点清查经营证照、种子质量、标签、包装、进货渠道、种子质量合格证及种子销售价格。加大对无包装、无标识、标签不合格、无质量合格证种子的查处力度,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经营行为,确保农民用上合格种子。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一支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高效的种子管理队伍。完善种子管理体系,强化种子市场监管,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及推广,引导生产、经营和使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以及种子事故处理、鉴定、调解、仲裁等服务事项,使种子管理工作更加法制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5)推进种业信息管理工作

加强种业信息管理是种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加强种业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细化各项工作措施,全力推进种业信息管理工作。

(6)做好种子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

种业现状 篇10

(一)锡盟种子生产基础条件

1. 种植情况

锡林郭勒盟现有播种面积350万亩,2009年种植小麦、玉米作物134万亩,油料25万亩,蔬菜瓜果32万亩,马铃薯75万亩,高产饲料84万亩。全盟每年播种需要粮油、蔬菜、饲草饲料种子1万吨,马铃薯种子6万吨。

2. 气候条件

锡林郭勒盟海拔1000~1300米,光照丰富, 光能生产潜力大, 气候凉爽。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00~3100小时, 年平均气温1~3℃,≥10°积温为1700~2000℃, 无霜期90~110天, 降水量200~400毫米,全年雨量大部集中在6~8月间,属旱作雨养农业区。热量基本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需要, 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资的积累。

3. 土壤条件

农区土地资源丰富, 土壤比较肥沃,多为暗栗钙土和栗钙土,特别是农牧结合, 互补性强, 发展农区畜牧业潜力大。

4. 种子贮藏条件

境内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为46%~57%,有利于种子贮藏,在正常条件下玉米种子贮藏4年,芽率仍保持在90%以上,是救灾备荒种子贮备的理想场所。

(二)锡盟种子企业逐步壮大

过去,锡盟种子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有3个种子生产基地:万寿滩国营农业良种繁育场、太仆寺旗油料良种场、多伦县良种场。《种子法》《内蒙古农作物种子条例》实施以后,通过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种子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支持,种子企业加快了体制改革步伐,太仆寺旗、多伦等地组建了一批有实力的种子企业,有内蒙古格瑞德马铃薯种业公司、多伦县多丰种业责任限公司、多伦县引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太旗种子公司。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培养出一批种子生产技术骨干和种子科技示范户,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种子生产基地基本建成,种子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初步形成,推动了种子生产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1.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科研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育繁销一体化的格局尚未形成,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 生产基地建设不适应种子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基地落实难、管理难的问题存在,生产基地发展不平衡,规模化程度低,大部分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较差,人为可控能力不强,与种子专业化生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 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盟市县种子管理站检验设备及监督、检测手段落后,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存在一定难度。

(四)政策环境

推进种业发展得到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已将制种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危朝安副部长在全国种子管理会议上指出,种子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做大做强民族种业,促进种子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要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要大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优化品种结构,扩大马铃薯良种补贴面积,大力发展油料生产,积极推进菜篮子标准化生产等。

(五)总发展思路

推进以自主创新、育繁销一体化企业为主,品种不断更新、供种保障有力的现代民族种子产业发展,确保供种发展安全。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大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

(六)发展对策

1. 推进种业发展得到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形成了社会共识。 我们要抓住机遇,从政策方向、基建投入、市场导向等方面入手,积极主动应对挑战,促进锡盟种业快速健康发展。

2. 按照农业部要求,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农民制种条件,提出主要优势农作物发展目标,引导企业在优势区域内开展生产,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向优势区域倾斜。

二、锡盟优势种业发展现状思路及对策

(一)马铃薯

1. 锡盟马铃薯种植情况

1995年以后,锡盟马铃薯鲜薯、种薯由以往的自用为主,发展到成批量销往外省区。2000年锡盟开始引进马铃薯喷灌圈机械化种植技术,实现订单种植专用马铃薯。随着马铃薯专用种植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的逐步改进,锡盟生产的马铃薯以品质优良,商品价值高,越来越受到各大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关注。全盟马铃薯播种面积逐年稳定增长,由2005年的37.3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70万亩,主要品种有大西洋、夏坡蒂、克新1号、费沃瑞它等。

2. 锡盟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状况

目前盟农业科学研究所组培室面积已达到550平方米,网温室面积达到28亩,生产试管苗5万株,年生产原原种10万粒,原种种植面积100亩,生产原种2千吨。

随着多伦县多丰种业公司和内蒙古格瑞得马铃薯种业公司的逐步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由2006年的1100多亩发展到2009年的3万亩,可生产合格种薯3.7万吨。

3. 发展目标

增建马铃薯组培室、温室、网室,扩建种薯扩繁基地,抓优质生产,树龙头企业,拓销售市场,促进马铃薯和马铃薯种薯由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变,使马铃薯品种向多元化、专用型、高品质方向发展。同时,建立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机构。

(二)油料

1. 锡盟胡麻、菜籽种植及加工情况

胡麻、菜籽是锡盟裁培历史悠久、稳产的经济农作物,用胡麻、菜籽加工的食用油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锡盟已成为华北地区主要食用油产地之一。目前锡盟胡麻、菜籽农作物播种面积25万亩,主要品种有753、定亚17、锡亚4号、轮选一号、大黄菜籽、华协一号等。

2. 胡麻、菜籽制种情况

太旗红旗油料现有油料制种田0.2万亩,年生产油料作物种子160吨。锡亚4号是太旗万寿滩良种繁殖场从“49胡麻”单株选育而成,1989年经自治区审定通过,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5%。其他品种均为异地引种。

3. 发展目标

建成优质油料良种繁育基地1万~2万亩,建加工、仓库、晒场、检验室、烘干室及附属设施等。不断引育开发新品种,供应当地生产。

(三)蔬菜

1. 蔬菜种植业发展情况

全盟蔬菜播种面积32万亩,蔬菜瓜果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6263亩。近年来,充分利用反季节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绿色无公害蔬菜,抓好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太旗、多伦县为主的马铃薯、芹菜、花卉、食用菌、以白旗星耀镇为主的西瓜、南瓜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 蔬菜种子基本靠引进

“十一五”期间,为适应蔬菜消费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锡盟积极与省内外蔬菜研究单位和种子经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引进筛选蔬菜新品种和名、特、优、新、稀蔬菜种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栽培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了适合锡盟栽培的数个品种用于农业生产,并形成了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了蔬菜生产用种的更新步伐,使蔬菜生产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经调查、搜集,全盟现有各类蔬菜品种160个。

3. 发展目标

大力引进或开发蔬菜育种建设,建立蔬菜良种培育中心和良种扩繁基地,创立育、繁、销一体化的蔬菜种业体系。

(四)发展对策

1. 各级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快马铃薯、油料、蔬菜等种子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抓住机遇,从政策方向、市场导向等方面入手,把种业发展作为保障锡盟粮食及食物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列入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促进锡盟种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财政对马铃薯、油料、蔬菜等种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良种选育与扩繁体系、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环节建设。争取多方资金投入,加快基地建设步伐。

3.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壮大产业”的思路,重点支持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科研实力较强,种子生产和供应能力较大的种子生产企业,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对生产能力大、带动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推荐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列入国家级或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享受税收减免、银行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种业现状】相关文章: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05-27

种业科技05-08

水稻种业05-11

蔬菜种业05-28

种业质量07-08

种业保护07-10

种业基地07-19

中国种业08-27

发展现代种业04-07

国内种业发展论文04-16

上一篇:面料创新下一篇:文道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