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误区

2024-08-31

认知误区(精选十篇)

认知误区 篇1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 (AMA) 在1960年出版的《营销术语词典》中将品牌定义为“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和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可见, 早期的品牌是区分不同产品和生产者 (或销售者) 的符号、图案, 强调的是可识别性, 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品牌理论不断演进:先是由菲利普.科特勒在品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品牌应包含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消费者六个方面的内容;1997年, 戴维森提出了“品牌的冰山”理论:品牌的标识、符号等是品牌水面的部分, 仅占冰山的1 5%, 而冰山藏在水下8 5%的部分是品牌的“价值观、智慧和文化”;随后, 斯科特.戴维斯提出品牌金字塔模型:金字塔最底端是品牌特征和属性, 满足消费者基本需要;中间部分是品牌利益, 满足消费者情感需要;最顶峰是品牌信念和价值, 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需要……

由此可见, 当今市场上品牌的竞争不仅是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基本利益的所谓产品的“硬实力”的竞争, 同时还表现为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情感、精神等需要的“软实力”竞争。而这种“软实力”的表现即为品牌文化。因此, 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是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品牌文化的界定

虽然大多数企业已意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 但国内外理论界对“品牌文化”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 对其内涵界定不明确,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 存在一定局限性;另一方面, 对企业“如何进行品牌文化的塑造”尚未提出具体的实践指导意见, 使得品牌文化研究如同空中楼阁。

相对而言, 目前得到较为一致认同的“品牌文化”概念是: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 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 创造品牌信仰, 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品牌文化是品牌在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 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共同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

三、品牌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尽管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并采取了大量措施积极开展其品牌建设和推广工作, 但仅从“品牌文化”角度分析可以发现, 许多中小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

(一)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创建和发展过程中, 在其内部形成的能被全体员工认同、遵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总称, 包含三个层面:精神文化是灵魂, 物质文化是基础, 制度文化则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转换器。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 最强调的就是制度文化建设:对领导层而言, 它是促使员工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助推器;对员工而言, 制度能影响、激励、规范他们加强对企业的认同。因此, 虽然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创建之初只是由其管理者提出了各种管理制度, 却在无形之中构建了企业文化的雏形。

对于品牌文化, 国内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已将其简单地等同于企业文化:企业一经成立, 就自然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事实上, 品牌文化的形成前提是企业拥有品牌。没有品牌的企业虽有企业文化, 但绝对不可能有品牌文化。尽管我国被誉为世界的制造业大国和进出口贸易大国, 但却离制造业强国和贸易强国尚远, 我国的出口产品不是靠加工贸易实现, 而仍然停留在通过贴牌生产实现的, 真正的自主品牌出口产品仅仅占总出口的极少部分。更有甚者, 一些企业连自己的商标都没有, 又谈何而言品牌文化?

由此可见, 从两种文化的关系上而言, 企业文化是品牌文化的根基。只有当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后, 才能将这些理念和精神凝结在产品生产上, 从而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和影响, 对外塑造并宣扬自身的品牌文化;从两种文化形成的时间上而言, 企业文化自企业创建之初便开始形成;而品牌文化的形成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塑造过程。从两种文化的对象而言, 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倾型文化, 主要面向企业全体员工, 意在凝聚他们, 而品牌文化则是一种外倾型文化, 主要面向企业消费者, 力图使消费者在精神上对品牌形成高度认同。

(二) 将商品文化等同于品牌文化

国内对于“商品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商业文化”研究。时任商业部部长的胡平同志在国内首倡商业文化学, 其主要观点是:商品是载体, 文化附加其上, 商品因文化而升值, 文化因为商品流通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相比之下, 国外对于“商品文化”的研究则是从消费社会的角度, 将商品视为一种区分消费者身份、地位的符号进行探讨, 其代表人物有波德里亚、费瑟斯通、西莉亚?卢瑞、道格拉斯、萨赫利斯等。

可见, 国内外对“商品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均有所不同。这里主要是从商业经济领域对商品文化进行界定的:“商品文化”是指一般商品 (非“文化商品”) 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凝结在物品和劳务中的人文价值,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审美观念、情感模式、道德精神, 继而物化或人格化于商品和劳务之中, 从而构成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满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对其使用价值的基本需求, 还能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商品文化应成为商品整体组成部分之一。因此, 商品文化是以产品为载体的, 是一种“硬文化”。商品的年代越久远就代表着其文化内涵越丰富;反之, 一种商品的消失意味着其文化内涵的消失。

相对而言, 品牌文化则是一种“软文化”, 力图通过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 找到一种情感归属, 创造品牌信仰, 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同时, 品牌没有市场生命周期, 一种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品牌的终结。品牌的寿命主要取决于其运营, 成功的品牌运营能使品牌价值不断升值, 而这也与其品牌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但国内许多中小型企业的品牌运作过程中, 往往将品牌文化与商品文化混为一谈, 甚至一味强调商品文化。在大量的商品传播内容上, 我们看到的是关于某一产品的历史文化追溯、相关动人传说的讲解或者古代文人墨客对其的赞誉等等。事实上, 这些对消费者能否与商品找到一种感情上的共鸣, 能否形成品牌忠诚并进而对其企业品牌文化认可并无太大关联。

(三) 将概念文化等同于品牌文化

这里的概念文化既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概念所形成的共同文化, 也不是指广告等行业中的所谓创意概念, 而是指同类产品的抽象概念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 如茶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产品的概念文化是一个系统, 它是这类产品抽象出来的历史文化、鉴赏文化、地方文化等的综合体。而品牌文化是一种尽可能将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区分开来的独特文化, 个性文化。以茶业为例, 茶企总是喜欢将茶文化和茶叶品牌文化结合在一起, 试图利用茶文化进行品牌的传播和推广, 而丝毫没有顾忌自身产品的特点。因此, 诸如“君”、“士”、“玉”、“道”等概念充斥着茶业的营销传播。殊不知, “茶以载道”只是极少数人曲高和寡的嗜好, 只代表个体的艺术品位, 而不代表商品定位与产品销售主张。茶文化只是茶企在其营销中的一个“点”而已。要想做出世界级的茶叶品牌首先应考虑的是消费者需要。只有从产品和市场实际出发, 打造自身的独特品牌文化, 才有可能获得市场的认可、消费者的认同。

综上所述, 品牌文化的形成根基是企业文化, 没有企业文化为后盾, 消费者不可能认可其品牌文化;将商品文化等同于品牌文化, 其实质是没有抓住品牌文化寻找与消费者在精神上与情感上对品牌的高度认同感, 归属感的内涵;而将概念文化与品牌文化混淆则未体现品牌文化寻求一种与同类商品相比的特性的实质。因此, 要塑造品牌文化, 必须要认识到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商品文化以及概念文化的区别, 而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参考文献

[1]、何佳讯.品牌形象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梅汝和等, 译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Leslie de Chernatong.from Brand Vision to Brand Evaluation.Batterworth Heinemann, 2001.

[4]、[美]斯科特.戴维斯.品牌资产管理[M].刘莹等,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5]、林青赵兴艳.品牌文化的透视及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07, (5) .

[6]、傅华.论商品文化与价值传播 (上) [J].商业时代, 2008, (11) .

[7]、黄蕾黄焕山.品牌文化释疑[J].商业时代, 2007, (7) .

高考志愿的八大认知误区 篇2

“名牌”大学并非所有的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有的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二志愿放弃。这种填报志愿的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孩子的分数不够,本科一批一志愿没有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机会。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二: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在有关省(区、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的要求,经批准的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误区三: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不同志愿填报方式要区别对待

志愿梯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院校志愿梯度,二是专业志愿梯度。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江苏、浙江、湖南等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的考生,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也不是不考虑。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建议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志愿要有相当的保险系数,也就是说,按照往年的分数,考生的分数上最后一个平行志愿要比较保险。

第二种志愿填写方式是实行非平行志愿的考生,院校梯度就非常重要了,我个人认为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其次,后续志愿基本上应该考虑往年一般报考人数不满并且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

误区四: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门专业,咨询时经常问“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五: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

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着专业的名称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不了解。实际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一般应该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专业对学生的相关科目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无特殊要求。

误区六: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可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七: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投档而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

平行志愿填报虽然减少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减少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志愿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生将大大减少。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3.志愿没有梯度的风险。

误区八: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高校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得最多的题目。类似的题目把招生老师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家长“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报考的情况”。

“你们学校往年不是570分录取吗?”一名家长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对招生老师的答复“这个分数有些风险”,她表现质疑。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高考志愿对考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有重要影响,也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又没有相应的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返回目录

高考志愿填报建议

1、填报时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分数以及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切忌跟风随大流,一味的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出心仪的院校和专业。

2、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城市以及分数专业等因素进行多个志愿的填写,这样对于每个志愿填报都能够更加有意义。

3、报考的时候,学生更应该听从老师的建议,老师对学校更加了解,学生可以从专业人士的建议中,筛选判断哪所学校更适合自己,报考志愿是高考重要的一步。

4、在报考前充分了解目标院校的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等,切忌头脑发热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填写志愿

5、充分研读报考专业的报考要求,以免发生条件不符被调剂的情况发生。

<<<返回目录

高考填志愿方法

第一步:分析所填报大学连续三年的录取数据。

要填报某一所大学院校,至少得分析这所大学连续三年的录取数据。因为,由于种种因素,同一所大学院校,每一年的录取分,是有波动的,有时低,有时高,这些,都得在大数据的范围内精确分析,然后,再与自己的分数进行对比、参照。通过这些分析,你可以准确地得出这所大学院校的录取规律,有了规律,自然就好办事了!

第二步:进行位次计算,得到差值。

在这里,有两个概念要清楚,一个是绝对分数,一个是相对分数。绝对分数,是指没有与相应批次省控线进行比较的分数。而相对分数,则是用想填报大学和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减去相应年份、相应批次省控线得到的录取分差。如果同学你的高考分差,高于这个录取分差,那么,被录取的可能性就十分大,反之就要注意了。

第三步:确定学校和专业。

最后,要注意平行志愿的填写,多关注一下位次和分数,然后以自己预测的录取率高低,依次进行排序,再行填报,这一点,也可以多向相关专业人士或老师,进行咨询哦!

高考志愿的填报,简单来说,就分为以上三个步骤,只要同学你在家长的帮助下,正确进行分析、研究,一定能够填报准确无误,最终顺利步入大学校门!

过度恐惧的认知误区 篇3

今年以来,有些地方出现了非典恐惧症。有的人由于害怕非典传染,整天疑神疑鬼,最终不敢上街、不敢与人接触、一听到咳嗽声就心惊肉跳;有的人担心传染就反复洗手,最终变成了强迫症;还有的人由于怀疑自己已经患上了非典而惶惶不可终日。据媒体报道,今年四月香港一位退休的李先生担心患非典而终日忧心忡忡,尽管医生告诉他未感染非典,但他仍不能解脱,最终自杀。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年一季度深圳有些市民防非典过度,服用药物过量而导致胃出血;一些心血管病患者因长时间戴口罩而胸闷气促,病情加重,甚至导致心脏病复发。由此可见,恐慌造成的异常心理不利预防非典,只会使当事人将自己击倒。

那么,恐惧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会无意识地夸大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对消极负面的事情产生不必要的过多担心。

心理学家对人如何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作过许多的研究。比如预测致死病因,列出心脏病、癌症、其他自然原因三种情况,结果被测试者对发生这三种情况的概率加起来远远超过了1(概率等于1表示事情必然会发生)。换句话说,人们对自然原因致死的可能性大大高估了。

深入地研究发现,有几种原因会造成甚至加大这种倾向。首先是事件被提到时估计的发生概率高于没有被提到时,而没有被提到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则会被低估,甚至完全被忽视。心理学家用“激活”理论对此加以解释,即被提到的事件在人的头脑中被激活,激活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所估计的概率高低。提到一件事就在我们的头脑中激活这件事,事件本身鲜明生动,激活程度就高,反复提到就反复激活,从而导致估计的发生概率偏高。

其次,相容证据(可以理解为旁证)也会大大提高人对事件可能性的判断。比方一个人担心自己染上某种传染病,比方说非典吧,听说自己昨天去过的医院接诊了一位SARS病人,感觉自己患这种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进而想到自己去时没戴口罩,当时患者比较多,没洗手就剥过口香糖吃等等事情,就会越想越害怕,越认为自己得上了这种病。这里,没戴口罩、患者多、不洁进食等行为起到一种旁证的作用,增大了对事件可能性的判断。其实,医院很大,去的人非常多,你与那位病人密切接触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毫无疑问,防非典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大事,媒体在一段时间内突出疫情的报道是很自然的事情。正因社会、集体、家庭和个人都重视了,感染SARS的可能性大大减少。我们在战术上高度重视的同时,战略上要藐视非典,完全不必弄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自己吓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性对待非典,减少以上分析的心理误区,使自己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才有利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认知误区 篇4

一、“爱国中国特有”

在青年中间有一种观点认为: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等是中国特有的,不是世界共识,不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遍性。事实上,爱国不仅在中国是基本要求和长期准则,也不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活动。在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但源于人们对祖国的朴素感情,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 既是基于爱国主义能够凝聚全民共识、鼓励全民意志,也是基于我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爱国主义传统,还是基于对其他国家相关活动和做法的借鉴。任何国家,无论在任何制度下,都很重视对本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倡和号召人民“爱国”在全世界都是重要的政治话题、社会政策和教育活动。

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在爱国主义和忠于国家这一点上,美国人一向是出类拔萃的”。他对美国一些认为“爱国主义是陈腐的”、“持超国家主义观点”的“精英人士”提出尖锐批评,指出他们的态度“与美国公众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一段混乱期。现任领导人普京上台之初明确指出: 在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社会,在一个基本阶层和主要政治力量信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国家,实行富有成效的建设性工作是不可能的。他提出用“俄罗斯新思想”作为教育和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石,具体包括“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这四个因素是俄罗斯政府认定的全民族的意识形态,是复兴俄罗斯的精神良方。2001 年颁布的《俄罗斯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领》规定,由国防部、文化部、教育和科学部等12 个政府部门负责落实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如编写教材和承办全国性活动等。普京于2012 年10 月20 日签署《关于完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的命令,根据这一命令,俄罗斯在总统办公厅框架内成立社会项目管理局,由这个机构主管整个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教育署青年事务司原司长巴里诺夫曾言: “今天,许多人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越是在这种条件下,就越不能生搬硬套,强行灌输,决不能打出标语‘请热爱祖国’,应该告诉青年人,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国家,不尊重国家的历史和曾经取得的成就,就意味着毁灭自己的未来。”[2]新加坡政府于1991 年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该国的“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关怀扶持,尊重个人; 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将“国家至上”,即毫无保留、不讲条件地爱国排在本国价值观的首位。韩国也一直重视国民意识和精神状态问题,倡导“身土不二”,尤其关注学校国民精神的教化和培育,近年来通过有步骤的教育,确立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通过对以上国家爱国主义教育情况的概览可以看出,爱国是世界范围的共性问题,区别在于各个国家的侧重点和措施不同。

二、“爱国过时”

有些青年认为,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国际组织不断涌现,国际交流日渐增多,劳动力跨国流动,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双重、多重国籍的人员已经存在,因此会带来国家、地域的区分逐步弱化甚至取消,以后人们将作为地球人、“世界公民”而不是某国人而存在。在此情势下,谈爱国、提倡爱国主义是过时的话题。一些秉持“爱国过时论”观点的人,缺少文化自信,感到事事不如国外、处处不如异域,背负着沉重的民族自卑感,甚至主张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力图从日常语言到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完全西化。例如,在一些城市,楼盘、商场、酒店等场所,不起个洋名似乎就不能显其高贵; 有些青年认为讲英文是精英,讲汉语是俗气; 吃西餐是阳春白雪,吃中餐是下里巴人; 在许多地方,英文的读写能力已经成为判断“人才”的核心指标; 毕业后参加工作、升职、应聘等也都离不开英语,对英语学习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费时最多的一块,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用外语讲古汉语、用外语教中国历史、用外语唱国歌的怪现象[3]。

其实,全球化主要体现于经济和人员流动层面,当然也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社会全球化是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经济全球化也并不必然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世界一体化。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民族国家的形式并没有过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独立主体( 任何国际组织的存在和发挥作用,都不可能替代国家) ,是保护其国民综合利益的最后屏障,也是促使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具实力的有效制约力量,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取消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迅猛到来,对爱国主义产生了巨大冲击,这种冲击既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依然具有存在的合法性”[4]。爱国反映了人们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和深厚情感,是人们对故土、家园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根源于人性中普遍性的“寻根意识”,全球化的巨大威力也不可能将这种普遍性的“寻根意识”连根拔起。

在全球化时期,我们不但需要宽广的胸襟和国际化视野,而且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和弘扬,做到面向世界、开拓创新与立足本国、守正的有机结合。只有全体国民尤其是青年树立起强烈的国家意识,才能保证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迷茫不知所向、困惑不知所选,坚定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空洞爱国”

有些青年在爱国语言、思想与实践、行为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在语言和口号上呈现出异常“爱国”的形象,但知而不行、行而不笃的情形并不鲜见,这是抽象、空洞的爱国观。网络上有人敏锐地分析,有些青年自认是爱国的,但“微博里,关注的都是明星时尚,写的都是心情日记,晒的都是吃喝玩乐,找不到与政治、与民生有关的任何内容”。“空洞爱国”的显著表现之一在于,有些青年平时对身边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甚至自身的本职工作、学习也未做好。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有些青年更多地关注可直接比较、可量化的因素,对爱国等难以量化的因素较为忽视。“利益至上”、“物质第一”观念成为一些青年为人处世、权衡利弊的基本标准,他们将“实惠”视为“务实”,甚至对个人利益盲目追逐、对消费过分沉迷、对享乐过于贪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空喊爱国却无切实行动是言行不一的“伪爱国”。

“空洞爱国”的显著表现之二在于,有些青年自认是爱国的,但只片面看到目前存在的腐败、社会不公等现象等,对国家发展的总体形势、对人民群众的综合生活水平、对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持悲观失望的看法,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一团漆黑”,对现实“批判有余、建设不足”,这些青年常被称为“愤青”。爱国热情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任何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对于这些青年的爱国感情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爱国仅有“批判”还不够,需要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和强国行动,才能显示出真正的国家力量。因而,应提倡青年培养建设性反思批判思维,以深沉厚重的爱国情怀,立足自身的实际参与到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

“空洞爱国”的显著表现之三在于,有些青年为了显示爱国而爱国,存在一定的盲目和冲动性,这主要体现于网络上“随手转发”、网络签名等活动中。在信息真假未定、新闻来源存疑的情况下,因为一句“爱国你就转”,许多“信息”、“新闻”就会被疯狂转载于论坛、QQ、微博、微信等载体中,较少有人验证过真实性。我们可以将此类情形与韩国“一人一元救国家”活动做对比。在20 世纪90 年代后半期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中,当韩元兑美元汇率狂跌时,韩国人喊出“一人一元救国家”的口号,市民们把自己的金银饰品卖给国家,只收个欠条,以自己的行动助国家一臂之力。这种活动较互联网的“爱国你就转”活动更为务实,更为理性,也更有效。

四、“爱国即占据道义制高点”

有些青年认为,爱国等于占据道义制高点,就可以为所欲为: 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借口,可以肆无忌惮地砸同胞车、劫私人财、辱骂他人、殴打外国人; 只要爱国,语言过火、行为过激也没关系,甚至逞一时之气,做出有损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的事情。更有甚者,个别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还停留于“义和团”式的爱国层次,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

在2012 年陕西省西安市的反日游行中,砸穿日系车车主李建利颅骨的青年蔡洋,无论在事前、事中还是事后,都不觉得自己是在犯罪; 在2012 年海南省万宁市,都自称“爱国者”、且为朋友的王禄成和符书明因争论“若中日开战谁输谁赢”而发生肢体冲突,最后造成前者将后者杀害这种令人扼腕叹息的结果。这两起案例属于典型的以“爱国”名义涉嫌犯罪的活动,涉事者后来也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应该说,这种欠缺理性和法治观念的行为与涉事青年的爱国初衷判若云泥。

语言暴力也是类似思维的表现,这既体现于网络上,也体现在现实中。在一些网络论坛、博客文章、微博微信话题讨论中,充斥着民族主义的喧嚣,众声喧哗,鱼龙混杂。发言只要主张采取强硬和激进态度、简单化和不计后果、情绪化处置国际纠纷,一般都会受到不假思索地褒扬、“点赞”、跟帖呼应、转发; 只要主张以理智、克制、灵活应变的话语处置一般都被调侃、戏谑、妖魔化甚至受到辱骂、挞伐、人身攻击甚至“人肉搜索”。这些话语绝非“中国好声音”,对于我国的国际关系处理并无裨益,会给我国文明理性的国际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的国内建设和凝聚人心也没有提供正能量。

爱国绝不是青年肆意施暴的理由和情绪失控的发泄借口。青年爱国,情感难能可贵,理应受到保护和鼓励,但这种自发式的情感需要升华和自觉化,不能陷入盲目、盲从、盲动倾向而无法自拔。青年爱国,不能民粹化和暴力化,不应破坏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更不应做“害国”的暴民。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爱国首先就是要知法守法护法,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是包括青年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义务。

五、涵养理性的爱国心态

除了以上爱国误区,在个别青年中还存在盲目排外、全面复古、国际纠纷高度政治化等需要着力辩证分析的倾向。20 世纪初,鲁迅先生曾郑重指出: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5]民魂的核心与要义不在其他,而首在爱国。青年爱国在思想和行为上应当做到自觉、理性。涵养自觉、理性的爱国心态,以下方面是关键环节:

1. 树立历史意识,增加文化认同。历史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文化蕴含,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观决定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判断。因而,青年应自觉学习历史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完整、客观、准确地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避免被动、盲目地由通俗小说、论坛讨论、口口相传的信息等支离破碎地建构自身对于历史的认知。通过与历史对话,聆听历史的足音,把握中国的历史传统的精髓,增强历史厚重感,培养历史思维; 与经典相约,感受理论的魅力,了解古今经典著作尤其是传统文化典籍的基本理论,促进自己知识结构的完善,陶冶性情,增强理论功底; 与先贤神交,通过对历代名人名家、仁人志士的事迹了解、风采体会,用人文精神照亮前行的路。

2. 认识世界大势,把握发展方位。青年爱国,不能只关在房间苦思冥想,不能只空喊大而无当的口号,不能满足于自己工作生活的小圈子,不能纠缠于点滴的个人利益得失……应该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未来意识,认清世界发展的形势,把握我国所处的时空方位,广泛阅读无字之书,以自信、开放的健康心态面对外部世界,真切体会世情、国情、民情、舆情,将自身与世界、我国的发展结合起来看问题、做抉择。

3. 认清自身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强国当先强人,青年强则国强。责任是人性中的善,它赋予每个人不可推卸的义务和权利,要求把担当作为起码的行为操守和道德品质。一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将孕育出一个新社会。牢固树立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感,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也是实现青年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担负社会责任并不会妨碍青年特色化的个性发展、广泛的兴趣实现、多样性的人生道路选择,个人的独立、自由、权利和发展,与其对国家的依存、责任、义务及贡献须臾不可分离。青年应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清自身的使命,走出泛娱乐化、纯物质化的世俗惯习,接过历史赋予的接力棒,从日常言行做起,将自我担当、家庭担当、单位担当与社会担当、国家担当有机结合,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人生价值和逐渐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个伟大理想联结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27.

[2]杨政.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教育[N].光明日报,2004-11-18(6).

[3]于海.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J].思想理论教育,2004(12).

[4]刘建军.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J].教学与研究,2012(4).

探寻企业对桌面虚拟化两大认知误区 篇5

误区一:桌面虚拟化一定是采用瘦客户端

桌面虚拟化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就像“人”这个概念一样,“人”包含了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以及其他人种,如果我们把黄种人和人类划上等号,显然是不准确的。

现在,有很多企业用户认为桌面虚拟化就是瘦客户端,瘦客户端将解决一切桌面虚拟化的问题,这显然就和把黄种人与人类混淆一样,并不非常准确。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桌面虚拟化可以分成六大类模式,其中包括了虚拟托管桌面(VHD),而采用VHD模式的一般均采用了瘦客户端,造成上述现象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瘦客户端是目前使用面最广的桌面虚拟化终端平台,也造成了大量用户脑中桌面虚拟化等于瘦客户端的印象。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这是英特尔对于桌面虚拟化种类的划分,这种划分方法也得到了思杰在内的虚拟化从业者的认同:

我们可以看到,桌面虚拟化实际上可以分成六类,分别是终端服务、虚拟托管桌面(VHD)、操作系统映像流、远程操作系统启动、应用流或应用虚拟化和客户端虚拟容器。

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应用最广的虚拟托管桌面,也就是VHD。

虚拟托管桌面的运行和计算核心基于服务器,我们的一切部署、管理、安全维护等都在服务器端进行,终端只是一个内容呈现的平台。因此,在VHD模式下,对于终端性能没有太大的要求,在一个标准的VHD环境中,绝大部分的运算将在服务器端进行,因此,为了成本上的考量,在终端选择上,往往采用瘦客户端 (thin client)。

虚拟托管桌面最大的优势在于统一的集中管理,由于客户端的所有数据、存储、运算都在服务器端进行,因此,企业可以在服务器端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这也是为什么瘦客户机和VHD在企业桌面虚拟化部署上大为流行的最重要原因,通过我们对用户的采访证实这一点,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用户采用VHD模式的桌面虚拟化最重要的需求点在于集中管理。

然而,传统的虚拟托管桌面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在这种模式下,终端对于服务器的压力非常大,视频、Flash和VoIP应用在之上应用的效率将会大打折扣;其次,VHD对于网络的依赖性非常强,客户端必须时刻保持联网才能进行办公,移动办公往往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我们需要让服务器端的显卡具有一定的处理运算能力,之后我们可以通过HDX、RemoteFX 和 PC over IP(PcoIP)等远程桌面协议,让服务器的GPU对媒体数据进行解码,再传输到本地。但这对于服务器端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成本投入。

解决第二个问题,只能寄希望与移动3G/4G网络的建设,或者转换一下思路。

如果我们暂时抛离瘦客户端,上述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客户端虚拟容器这种桌面虚拟化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这种模式由英特尔和思杰联合推动,目前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

所谓的虚拟容器,实际上是将我们的终端彻底的虚拟化,建成一个虚拟的容器池,在这个容器池上,我们再部署操作系统,由于终端已经被虚拟化,所以从操作系统角度来看,它们面对的“硬件”已经是虚拟的,没有差别了,这为企业大规模部署虚拟机打下基础。

因为客户端已经被虚拟化,所以,虚拟机即可以在服务器端也可以在终端运行,对于服务器端来说,就不需要进行几乎全部的运算量,企业的数据中心规模可以得到缩减。也就是说,在客户端虚拟容器模式下,企业业务的计算需求是通过终端和服务器端来共同负担。

回来上文提到传统VHD模式的两个困难,在客户端虚拟容器模式下将迎刃而解。对于大量的图形、影音、VoIP、视频会议等等企业常见的处理需求,都是可以在客户端上进行计算,同时,由于客户端负担了很大一部分各类运算负担,它们并不需要实时联网进行办公,可以离线计算,在联网时再传输数据,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除了虚拟托管桌面和客户端虚拟容器,桌面虚拟化还有其他模式,由于它们或则应用不够广泛,或则应用面比较单一,我们就不多做介绍。

比如终端服务模式,比较适合单一的应用场景,像银行柜台或者医院的挂号室等等。这种模式在客户端上不保留任何数据,所有计算在服务器端进行。

再比如操作系统映像流,这类似于VHD的一种改良,它将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但运算交付给终端。

同时我们上文还提到应用虚拟化,与VHD不同的是,在应用虚拟化模式下,终端用户拥有自己的桌面,只是特定的一些应用连接到服务器端进行虚拟化。

回到我们的议题――误区上,我们看到,桌面虚拟化有着多种多样的模式,瘦客户端是桌面虚拟化的载体之一,并不是唯一,它并不能够解决我们的全部问题,比如,我们通过一个普通的搭载英特尔酷睿i5处理器笔记本、一个搭载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上网本、一个搭载威盛Eden处理器的瘦客户端和一个搭载威盛 Eden处理的零终端,这四个终端,来对比他们对于Flash、视频和音频的处理能力,正如下面表格所展示的,瘦客户端并不能够满足所有的需求,在对于视频的处理上,并不尽如人意:

在桌面虚拟化中,瘦客户端只是一个终端的形式,并不是一种桌面虚拟化的形式,更不是唯一的桌面虚拟化终端选择方案,如果我们了解到这点,相信在部署桌面虚拟化的过程中,会少走很多弯路,节约很多投资。

误区二:桌面虚拟化必定将大幅降低企业成本

很多企业部署桌面虚拟化的初衷很可能是希望立竿见影的达到节约开支的目的,

在投入到虚拟化大潮之前,我们建议,企业应该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资金投入。对于投入桌面虚拟化,特别是准备大规模部署瘦客户端将会带来一些隐性的成本增加,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企业应该考量自己的应用需求,在误区一中我们提到,传统的VHD很难在视频、VoIP等的性能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企业采用瘦客户端来完成类似这样的应用,可能需要组建一个较为庞大的数据中心来支持瘦客户端的运行,并且,这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中,还需要配备专业的图形显卡来对视频和音频进行解码加速,在部署初期,企业将面临着一笔不菲的投资,这项投资的回收周期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三年,如果你的应用和投资不符,这项投资的回收甚至有可能遥遥无期。

其次,软件授权问题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相对终端软件授权,服务器端的软件授权往往价格不菲,并且存在诸多限制。我们部署瘦客户端,在硬件上节约的成本很有可能将很大比例的投入到服务器端的软件授权上。并且,目前很多服务器端的软件授权和CPU核心数量有关,升级服务器硬件还有可能带来额外的授权成本,这也是企业用户需要考量的。

再次,终端维护的成本往往被忽视。很多企业都有终端的IT维护支持,但是一般企业的IT只能对普通的笔记本、台式机、工作站进行支持,由于瘦客户端采用了非主流的硬件架构,并不在企业IT的支持列表中,如果出现需要维护的情况,就需要借助于终端销售厂商的帮助,这部分帮助往往是有偿进行的,并且价格高于主流硬件维护。

第四,我们需要考虑用户使用习惯的迁移以及培训的成本。在现在企业环境中,标准的笔记本和台式机仍然是主流,并且现在的企业用户已经习惯用这些设备来进行办公,如果大规模的使用瘦客户端,对于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个强烈的挑战,很可能需要重新对用户进行培训。同时,瘦客户端的高度集中管理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将超越企业IT的考量范围,但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最后,在企业业务发展以及应用升级的过程中,原有的投资是否能够给继续使用也应该被认真考虑。比如在呼叫中心环境中,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必不可少,而视频培训以独特的优势将大行其道,通过服务器来处理视频培训的计算量似乎并不是最优的选择,而如果我们在投资之前就考虑到了未来这方面的需求,未雨绸缪之后就会让我们更得心应手。

企业通过桌面虚拟化来降低成本是很实际的需求,但成本降低往往并不那么简单,充分考虑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桌面虚拟化是否真能为企业带来一个不错的投资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你需要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下面的方法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思路。

智能终端的应变之道

面对业务的发展和多种多样虚拟化模式的选择,企业IT可能会迷茫于如何更好的投资。

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将会要选择不同的桌面虚拟化模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甚至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应用不同、部门不同,都有可能要采用不同的虚拟化解决方案,那么在终端层面上,有没有一种硬件方案,可以满足现阶段我们各种桌面虚拟化的需求,又满足企业未来应用升级的方向呢?

尽管很困难,答案还是有的。

英特尔在去年推出的智能终端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目前,英特尔的智能终端家族已经升级到第二代,即Sandy Bridge,也拥有了更强多的特性。

第二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博锐平台(Sandy Bridge)实际上就是企业中普通笔记本、台式机所用的处理器,所不同的是,它集成了更多对桌面虚拟化技术的支持,比如VT-x、VT-d和VT-c。

VT-x为虚拟机与客户操作系统之间的传输平台控制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这样在需要虚拟机干预时,将实现更加快速、可靠和安全的切换。同时这项技术还支持虚拟机之间的平滑迁移。

VT-d能够减少虚拟机直接参与的I/O访问,提升虚拟机的I/O读取速度以及安全性。

而VT-c技术则侧重于提升网络的数据交付速度,降低终端和服务器端的资源消耗。

这些技术的引入让第二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博锐平台(Sandy Bridge)能够支持我们上文提到的所有六种桌面虚拟化模式,包括VHD、客户端虚拟容器等等。并且,在同样的模式下,它能够比瘦客户端做的更好。

举例而言,在一个已经部署了VHD的企业环境中,如果有视频会议需求,并且终端使用了英特尔的智能终端,那么,尽管桌面虚拟化模式仍然是VHD,但我们可以通过HDX协议,让终端的显卡来处理视频解码需求,由于终端显卡原本的设计就是为视频和游戏服务,因此,在这方面,它比服务器处理器的效率更高,也能够更快更流畅的完成视频会议。

类似的原理,如果企业采用客户端虚拟容器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这是目前效率较高的桌面虚拟化方案。因为这套方案在软件层面上,最专业的供应商莫过于思杰,思杰的XenClient提供了目前最为专业的客户端虚拟容器式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而目前XenClient并不能对所有的终端硬件提供支持,它只支持英特尔博锐平台智能终端,因此,在这种模式下,思杰的软件和英特尔的硬件有着良好的配合,也能最大化的发挥平台的优势。

桌面虚拟化往往对于终端有特殊的要求,比如采用VHD模式的用户往往采用瘦客户端,但是这是一个单向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用瘦客户端去适应除VHD之外的桌面虚拟化模式,则有一定困难。但如果硬件平台采用英特尔的智能终端,这个选择就可以是双向的。

因为英特尔智能终端能够运行在任意一种虚拟化模式下,也就是说,不论我们企业中部署的是VHD、客户端虚拟容器,还是各种虚拟化模式的混搭,英特尔智能终端都能对其提供完美的支持,甚至比特定终端有着更好的性能表现。

同时,采用英特尔智能终端在方案成本上也更具优势。如果我们在终端上采用具有很强处理性能的英特尔智能终端,那么,企业业务对于服务器端的计算压力就会大大降低,进而带来企业数据中心规模的下降。并且,在企业的终端维护上,智能终端并不会为企业IT带来额外的技术挑战和成本支出,而智能终端也能够让企业员工在日常的工作操作习惯上保持统一,平滑过渡到虚拟化环境中。

企业部署桌面虚拟化,要从自己的需求和长远的发展着手,在这方面,英特尔的智能终端能够随需应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优势,我们认为是企业部署桌面虚拟化在硬件层面上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对象。

★ 认知网络路由技术

★ 企业家选才五大误区

★ AuthenticationinRIPv2网络知识

★ 企业网络解决方案

★ 基础护理知识:如何准确测量血压

★ 企业员工礼仪知识

★ 网络企业策划简历

★ 企业网络策划方案

★ 浅析ERP可解决企业哪五大问题

慢性胃炎认知误区多 篇6

1.以为胃炎治不好。胃病是可以临床治愈的,即消除症状。只要平时注意饮食和精神调养,注意休息,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复发。只有那些久拖不治或长期治疗不当的慢性胃炎才不好治。

2.不把胃炎当回事。一些人因为工作所需,常年饮食不节,大量饮酒,不仅脂肪肝找上门,胃病也上身。有的症状较轻,自身并不予以重视,在慢慢拖延的过程中,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发展到萎缩性胃炎,有些人还因此患上了胃癌。

3.过度担心成胃癌。有些人对慢性胃炎认识不当,特别是已经转化为萎缩性胃炎的老年患者,常担心发展成胃癌。殊不知,心理负担过重也会导致胃炎发作甚至加重。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长期高盐饮食、食用霉变烟熏腌制食物都会增加胃癌发生的几率,而抽烟、酗酒更是“帮凶”。因此,在正规治疗的前提下,避免这些恶变因素,就不必担心癌变。

4.养胃方法不得当。很多人以为睡前喝牛奶可以养胃,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脂肪和糖分等会引起胃酸分泌,长期如此,在夜间空腹状态下有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养胃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摒弃诸如三餐进食不规律、吃饭过快和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

认知误区 篇7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及就业能力结构的界定, 学界众说纷纭, 尚无定论。Fugate, Kinicki和Ashforth (2004) 提出就业能力是个人确认和获得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 也是一个心理—社会结构, 包括: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以及社会和人力资本。英国研究者Pool和Sewell (2007) 认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技能、情商、工作与生活经验、职业生涯发展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就业能力的基础。而国内的研究者张丽华和刘晟楠 (2005) 认为, 就业能力包括五个因素: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以上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尽管学者观点略有差异, 但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体的适应能力, 认为两者都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 笔者在本文中采纳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这个简单定义。而将就业能力具体分为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 如一个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教育学知识, 医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 美术工作者必须具备色调感、浓度感、线条感和形象感等。而一般就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一些个人素养和基本知识。具体包括:一个人的价值观、自我管理能力、基本的计算机和英语知识等。

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误区

国外学者Archer和Davison (2008)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指出, 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与社会现实所需相比都存在差异, 这种情况意味着, 对于在高等教育阶段究竟应着力培养哪些就业技能, 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差异, 必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尽管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根据行业的不同, 存在不同的认知误区, 但总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共性。

1、认为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学科成绩及毕业院校排名

通过和高校大学生的接触, 笔者了解到, 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 学科成绩优异, 毕业于名牌院校的学生会比较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 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十分看重学科成绩, 甚至不惜为了学科成绩考试作弊, 或在毕业材料的成绩单中弄虚作假修改分数。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 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不敢迈开步伐积极就业, 或者碰到比自己毕业院校有名气的求职者就自动放弃求职机会。而实际上, 学科成绩只是用人单位推断应聘者学习能力的一个微证, 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由此反映出的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及态度。

2、特殊就业能力较之一般就业能力更为重要

“选修课必逃, 专业课选逃”这句话即反应出大学生的学风问题, 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较之基础通识教育, 大学生更重视专业技能。笔者通过简单的问卷了解到, 74%左右的大学生认为特色就业能力较之一般就业能力更为重要, 较之全才社会更需要专业性人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大学生在校期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特殊就业能力的积累上, 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专业培训, 考取专业证书。而在一般就业能力上却不够重视, 在自我管理、自律、抗压力能力、工作责任心等方面很是欠缺。而社会现实是, 大部分用人单位更青睐一般就业能力强的应聘者。这是因为目前社会发展, 科技更新较快, 一般就业能力强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同时研究表明人们失去工作不是因为缺乏特殊就业技能, 而是缺乏一般的就业能力。美国一份有关失业的报告说, 失业中的90%的人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而是因为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 或者经常迟到。

3、认为与职业相关的能力才纳入一般就业能力范畴内

一般就业能力涵盖的范畴很广泛, 它即包括一般的普通知识和技能等硬性因素, 同时也包括个人素养、价值观、自我管理等软性因素。当对一般就业能力进行范畴界定时, 大学生一般将除了特殊就业能力外与职业相关一些能力纳入一般就业能力的范畴内, 例如:组织协调能力, 领导能力, 决策能力及普通知识和技能等。但一些与职业存在隐性联系的能力并未并纳入一般就业能力中。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 大学生认为个人的价值观, 时间观, 态度等是属于个人发展方面的事情, 跟就业和职业发展没有关系, 容易忽略这些能力的培养, 导致在职场中应届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合理的价值观, 端正的工作态度, 较强抗压能力而被拒之门外。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误区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就业能力产生认知误区, 要解决这种误区的存在, 修偏引正, 探究误区产生的原因是必要的。尽管这种认知误区产生的原因要仔细分析下来, 与地域观点、个人环境等都有联系, 但从整体上来看, 主要是由于中国特色的考试文化、转型期中国就业环境的变化及高校培养模式等。

1、古代的科举制, 现今的高考制度, 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考试文化

“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是读书人的理想, 这种传统深刻的影响着国人的教育理念。在计划体制时期, 考入大学是成为人人羡慕的国家干部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如今在高考的影响力渗透到各个角落, 应试教育也越演越烈, 教育的功利性色彩也越来越浓。为教育致贫返贫的屡见不鲜, 异地购房参加高考的比比皆是。而这些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 是中国千万家庭“名校等于功成名就, 分数决定命运”的观念支撑。在这种独具特色的考试文化熏陶之下, 认为用人单位也同样看重学科分数、注重毕业院校排名的观点孕育而生。

2、转型期中国就业环境的变化, 对人才的能力提出新要求

我国的就业制度从“毕业生统一分配”到如今“双向选择”, 从“铁饭碗”到如今“合同聘用”, 随着转型期的社会发展, 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改革, 对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计划经济时代, 特殊就业能力突出的个人, 容易受到单位的足够重视而工作业绩突出。如今要成功地从事某种职业, 常常需要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的有机配合。如今的就业形势是“专业对口”的越来越少, 工作职位和内容的变换更是家常便饭, 专业范围内的技能和知识更新也是日新月异。这些变化都意味着, 用人单位对人才一般就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大学生来说, 一进校就按专业学习系统课程, 一入大学就被引入按专业教育的窄胡同。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 在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引导上也存在误区。

3、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重专业教育, 轻广博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以书本教育为主, 重专业教育, 轻广博教育。这样的培养模式与目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背道而驰的。在我国高校一般按专业制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体系,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渗透专业教育, 二年级逐渐开设专业课程, 三四年级基本就是专业课的天下, 学生对基础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不感兴趣。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以书本教育为主, 实践教学满足不了学生需要, 考试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我国高校一般是“严进宽出”,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紧张不起来, 整日沉迷于游戏、过多的社会活动, 完成正常的学习都很困难, 在不知不觉中掉队了, 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不高, 毕业后出现一批批“蚁族”“啃老族”“待业群”就不难理解了。重专业教育, 轻广博教育的模式还与国际教育主流模式背道而驰, 如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入学后先学七艺 (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 , 然后再学习语文、人文、社会、自然,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鉴别判断能力, 分专业学习是二年级以后的事, 宽专业宽基础国际名校把广博教育放在首位, 专业培训放在次要地位。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下, 大学生普遍认为特色就业能力容易在职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一般就业能力由于与工作的关系不是十分明显, 而不被重视。同时在一般就业能力中个人价值观、独立思考能力、鉴别判断能力等看似与职业不相关的技能, 被未被大学生纳入到一般就业能力的范畴内, 未得到重视。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的各方面转型。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解读需要与时俱进, 否则将会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抛弃。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解读的误区, 一方面来自自身对就业能力和形势的认识不够, 固步自封。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及传统的特色考试文化相关。认知问题不解决, 实际问题便无从下手。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除去政府、社会提供较好的外部就业形势外, 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特别是对就业能力的正确解读也需要正确引导修正。只有如此, 我国才能从人力资源大国步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关键词:特色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专业教育,广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海、赵成刚:《中外大学生就业工作之比较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8) 。

[2]徐文菡、黄爱华、杨立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特性实证研究》, 《北方经贸》, 2011, (12) 。

[3]袁建林、张京平、穆庆生:《中外教育的比较与借鉴》, 《西安合大学学报》, 2001, (2) 。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认知的几个误区 篇8

误区一:拳架的高低是习练阶段和功力高下的区分标志

目前流行的传统杨式太极拳, 主要是指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宗师定型和传授的杨式大架子。它以柔和缓慢、舒展大方、动作简练和形神兼备的风格特点著称于世。一些人认为, 拳架分低中高三种, 即低架练形, 中架炼气, 高架炼虚无。

笔者认为, 传统杨式太极拳功架之高低, 是习练者根据其不同情况及条件而选择或习惯性的习练形式, 与练形、炼气和炼虚无没有关系。它不是区分习练阶段和功力高下的标志。传统杨式太极拳 (大架子) 的定型者, 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说:“惟步之高低, 手之疾徐, 如能得有常度, 则也不必拘其高低疾徐之有一定法则也” (《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 。杨式太极拳嫡系传人赵斌先师也说:“杨氏太极有高中低架之分, 按各人体质灵活掌握。练拳是为了增强内劲……随着功力的增长, 架子逐渐放低, 一般练第一遍稍高, 第二遍适当低些。总之, 以中正安舒为原则” (《杨氏太极拳真传》187页) 。杨式第四代传人杨振铎先师也说:“架式有高中低之分, 可以按学者不同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 以及学者的不同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 (《杨氏太极拳·剑·刀》第14页) 。以上论述, 说的十分清楚, 只要动作要领正确, 架式就“不必拘其高低疾徐”, 习练拳架“是为了增强内劲”, 须按各人体质、年龄、性别的不同而灵活掌握。一般来说, 年轻力壮且有拳术基础者, 可低架习之;年老体弱者, 可高架习之, 一般人宜习练中架。

关于习练程序, 杨澄甫宗师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意见:一、“学者尤宜先求其像, 以养其气, 久之自然, 能得其理矣” (《太极拳体用全书》) 。即形、气、理的习练程序。二、“先练顺, 次练劲, 后练巧” (《太极拳使用法》) 。这是拳技提高上的习练程序。三、先求开展, 后求紧凑。这是架式体势方面的习练程序。还有一种习练程序, 即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即打手、技击方面的习练程序 (以上内容见杨振基宗师《杨澄甫式太极拳》第14、15页) 。

以上程序, 均与高低中功架无关。因此, 架式的高低, 既非功力有无之评判标准, 也非习练程序和阶段的区分标志。所以, 李雅轩先师说:“练拳日久, 有了功夫之后, 就将架子收敛一些, ……主要还是练出手上的拳意来, 有了灵感为第一, 进一步要这种灵感练得充实起来。养这种灵感主要的练法, 是在稳静上练功……” (《杨氏太极拳诠真》第208页) 。

误区二:弓步步宽以一拳或一脚横向距离为宜。

一些人认为, 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步宽 (两脚之间的横向距离) 有两种情况, 一是揽雀尾式, 步宽以一拳 (10公分) 为宜;二是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式, 步宽以横向一脚宽度 (约23~25公分) 为好。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笔者认为, 同一拳种中的同一种步法, 其步宽均应相同, 不应出现两种不同的步宽。上述两种步宽 (即“一拳”和“横向一脚”) 均为过窄, 不合乎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 松静沉稳的拳法要求。因为, 弓步的打手和技击功能多为进攻性, 全身均应以轻松自然, 开放舒展为度, 以无牵扯, 能松能沉为原则。因而, 步宽应与人的肢体自然活动相适应。一般人在正常行走时其步宽略窄于肩。弓步的拳术步法, 其势低于正常行走, 其步宽也应略大于正常行走之步宽。因此, 弓步步宽应与肩同 (约35~40公分) 。笔者翻阅了几位杨式太极拳大师的著述, 均未发现弓步两种步宽的说法。顾留馨老师说:“弓步前后足的横向距离约与肩宽……” (《太极拳术》第110页) 。赵斌老师说:“凡弓步, ……前弓脚尖朝正前方, 后蹬之脚尖外撇……横向距离约肩宽 (《杨氏太极拳真传》第17、39页关于揽雀尾、搂膝拗步的动作要领说明) 。杨振铎老师说:“两脚之间, 弓步要求中间幅度要与肩同宽……” (《杨氏太极拳·剑·刀》第41页) 。傅钟文和杨振基两位大师在著述中对弓步步宽虽未提具体宽度, 但傅主张“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 才显著得平稳” (《杨式太极拳》第35页) 。且从弓步示意图看, 两脚横向距离也约与肩宽。杨振基老师要求, 做弓步时, “裆部不闭合, 裆是开的” (《杨澄甫式太极拳》第47页) 。开裆, 也当是肩之宽度。笔者当年跟杨振基和裴秀荣学拳时, 他们也说弓步两足的横向距离约与肩宽。

大师们说得很清楚, 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步宽与肩同宽, 这有利于两腿对身体重量的承受和支撑。如步宽过窄, 在前弓或后坐时上身就容易出现左右摇晃或两腿支撑不稳的现象。道理很简单, 比如彻墙, 双砖 (两砖并列) 以上的墙体显然要比单砖体稳固得多。

误区三:弓步定型时“前弓膝盖不能超过脚尖”。

一些人认为, 弓步定型时, 前弓脚之膝盖与地面的垂直线不能超过脚尖。这是对弓步定型动作的一种不科学, 不确切的错误认知。

关于弓步定型, 杨澄甫宗师说:“腿曲至垂直为准, 逾此谓之过劲……” (《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振基老师说:“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 (《杨澄甫式太极拳》第12页) 。因此, “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是弓步定型的唯一标准。“膝盖不能超过脚尖”不能作为弓步的规范动作。因为, 前弓小腿只要超过了与地面的垂直线, 即或不超过脚尖, 前弓小腿也会向前斜出。显然违背了澄甫宗师“腿曲至垂直为准”的旨意。前弓小腿为何要与地面垂直?因为, 弓步发劲时, 其原理是利用前腿的前撑劲和后腿的后蹬劲将身体及肩手臂肘等部位向对方进击。如果前弓小腿向前斜出, 前弓脚就无法前撑, 攻击力不但不能充分发挥, 甚至还会使“身躯前仆, 即失正中姿势” (澄甫公语) 。杨式太极大师们, 诸如杨澄甫、李雅轩、傅钟文、杨振基等人拳照中的弓步定型, 小腿均垂直于地面。在李雅轩先师的弓步定型拳照中, 部分拳照的前弓脚的前撑角度未到与地面的垂直线, 这样更利于前弓脚的前撑和发劲。

误区四:弓步后坐时前脚掌应向上翘起。

这也是对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一种错误认知。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 弓步后坐有两种情况。一是转向的后坐, 如左 (右) 搂膝拗步转接右 (左) 搂膝拗步, 扇通臂转接撇身捶或白蛇吐信等。二是非转向的后坐, 如揽雀尾和抱虎归山捋势和按势, 以及如封似闭中的按势等。前者因需要转向, 故后坐时前脚掌应翘起, 以便于转向。后者就不同了。因其后坐的目的不是转向, 而是为了蓄劲或为下一式的前弓做进攻准备。如果前脚掌翘起, 势必减弱前腿的前撑劲, 于蓄劲和进攻不利。技击时, 容易因前脚掌翘起导致前撑劲减弱而被对方发出。据说, 杨振基老师当年与来访的日本太极拳代表团的一位高手推手时, 就曾利用对方后坐时前脚掌上翘的一刹那把对方发了出去。所以, 非转向的弓步后坐, 前脚掌不能翘起。这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误区五:大角度转体做弓步, 后脚碾步时脚掌应上摆内扣, 脚跟不能后移。

所谓碾步, 是指弓步换步、上步或转体时, 碾转脚跟或脚掌的一个过渡性动作。

一些人认为, 传统杨式太极拳大角度转体做弓步时, 若后脚掌外撇角度过大 (与身体方向之夹角超过45度) , 则脚掌应上摆内扣, 以调整后脚掌角度, 而不能后移脚跟进行调整。如果脚跟后移, 劲力就会向后下方泄去, 与弓势相悖。

认知误区 篇9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认知误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在短时间内, 难以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融入血液、发乎于情和外化于行。这不仅与价值观养成的实践性、长期性、复杂性有关, 还与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敏感性和发展性相联系。关键是打通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图式。

1. 在认识的界域方面, 未能正确认识“普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由于没有正确区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用范围。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说是普遍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其次,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理论根据认识不清, 认为是空穴来风。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凝练的理论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源于我们党的十三大和十七大确立的我们的发展目标,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始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可见, 今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的24个字都有理论来源与历史根据。而且, 既高屋建瓴, 又通俗易懂。

2. 在认知与现实方面, 未能走出理论性、制度性的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经验性价值观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国家制度在价值层面的科学反映。所以, 在实践中它具有引领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同时, 也反映了我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认为一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认为完全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事, 是大学生的事。其实, 不同层面有不同的主体来引领。如国家层面价值观的要求, 是国家在国家制度、发展道路、发展理论上面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受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 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也会用“对我是否有用”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既关心国家发展大事, 但同时又有理论掌握的不成熟性和局限性。因而, 还不能把理论完全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这样就会产生困惑。同时, 新时代的大学生又有鲜明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现实, 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认知图式是相异的, 他们“日常生活领域中皆是以经验性的感知为主要认知图式, 以模仿和类比为基本的行为图式, 以既定的和习以为常的规范为行为准绳”。这样看似非常“高大上”的理论, 就会使大学生产生陌生感、距离感。

3. 在认知的主客观方面, 未能厘清客观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观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不是胡编乱造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来源于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劳动中。这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它反映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大学生有时爱追求真理的完美性、绝对性, 而忽视真理的相对性, 不理解为什么有这24个字。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思想理论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 为中国发展提供了精神保障。然而, 有时大学生忽视了真理的相对性, 不能看到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就像忽视了人的道德养成的长远性, 认为是一蹴而就的。实践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 这需要用发展的、绝对与相对相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是我们现阶段在价值观领域的最大共识。

二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大学生的外在要求。要实现其科学有效的内在价值转换。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1. 正确理解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直接根植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性。马克思主义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那么作为价值观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然也居于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它决定着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合理区分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 包含作为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理论上, 它包含了党的指导思想、人民的共同理想、道德规范等丰富内容。在实践上, 包含了对国家奋斗目标、社会建设目的、公民道德规范三个层次的要求。同时, 这三个层面不是单向度的, 是三位一体, 有机互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于个性鲜明、独立性强的大学生, 也要明确它不是对于某个层面、某个群体、某个部分的个别要求, 而是对一个公民的全面规范。

3. 准确把握体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实践的理论体系, 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气魄和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之中, 同样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理论又为实践提供指导。在这种辩证运动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发展中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它广泛吸收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优秀成果, 同时,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升华。实际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固步自封的, 僵化的教条。它是开放的,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开放的视野和胸襟, 直面新的实际,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中解放出来, 从而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行转化”方法上的思考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特点,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方法的精细构建。善于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命题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 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感知意义、体验崇高、增进认同。”实际上,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操作方式上还存在创新不足, 一些地方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创建好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的乐园, 它是大学生自我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快车道;也要转变育人方式, 公开教育与隐蔽性教育相结合, 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自我价值观的提高;同时, 更要真正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 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内化和升华。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时代性反映。大学生在认识的界域、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和前提,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认知误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14 (1) :40

[3]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9) :7

认知误区 篇10

在中央电视台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中, 许多专家点评时要求歌手在演唱时除了展示高水平的演唱技巧外, 最重要的是将歌曲的内在感情表现出来, 即不仅是用嘴巴歌唱, 而是用心灵与灵魂来歌唱。这一要求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同样适用, 要让儿童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除了进行手指基本功练习之外, 还应注重音乐感觉的培养, 只有内心对音乐有感觉才能完美地表现音乐。目前, 在音乐考级日益盛行的世俗包围下, 音乐教师、家长往往对钢琴教育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根据多年儿童钢琴教学经验, 拟在分析儿童钢琴教学的认知误区的基础上, 尝试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并进一步探讨少儿的音乐感觉与音乐表现的培养。

2 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认知误区

2.1 生搬硬套地进行指法训练

不少教师在进行音阶教学时, 让学生的手指作机械运动, 从头到尾只是从低音弹到高音, 再从高音弹到低音, 就像是锻炼身体的爬楼梯, 从底层爬到顶层, 再从顶层爬到底层, 枯燥无味。最终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不愿意练习音阶, 每次练习音阶都是数着已经弹了几遍, 在练习次数问题上和家长讨价还价, 练习音阶完全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手指和手型的教学是钢琴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传授如何在弹奏时将手型做得很正规, 如何将指法做得很规范。仅仅是手指和手型的生搬硬套, 就会使学生弹出来的音乐非常死板, 毫无生气。

2.2 只注重乐曲节拍的教学

节拍就是平常说的“拍子”, 是乐谱上固定的东西, 表示音乐基本的强弱关系, 用小节来划分。有些教师在教学时, 要求学生按照节拍器所设定的节拍, 平均地、单调地进行弹奏, 造成节奏机械、音乐凝滞、缺乏律动性。节拍只是形式, 节奏才是内容。节奏是音乐的脉搏, 一首作品往往通过一种特定的节奏韵律来表现它的性质和风格, 如舞曲、摇篮曲、夜曲、船歌等等, 它们都是各有特色的, 需要用心去琢磨体会、反复练习, 才能掌握好乐曲的律动, 才能使其更具生命力。不是所有的乐曲都适合节拍器的。一般说来, 当进行基础练习和弹奏练习曲时, 使用节拍器可以使节奏平稳、速度统一、声音均匀。特别是当学生需要用不同的速度练习时, 节拍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弹奏鸣曲或复调作品时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下节拍器。而有些抒情性、歌唱性较强的乐曲就只能用节拍器确定一下基本的速度, 而不能自始至终都使用它。同时在教学中, 更应着重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节奏感和速度感, 这才是获得良好音乐的基础。

2.3 过分追求乐曲的速度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聆听钢琴家的演奏后, 单纯地模仿他们的演奏速度, 弹到困难的地方就慢下来, 弹到容易的地方又加快;而有时候一遇渐强就加快, 一遇渐弱就放慢;弹激情的、快速的曲子越弹越赶, 弹抒情性的、速度较慢的曲子就越弹越拖, 把曲子弹得非常慌乱。而有些作品乐谱上标出的速度是根本难以达到的, 如车尔尼系列的练习曲, 速度标记通常是极快的, 一般专业教师都不容易达到, 但有些教师就要求初学的学生按照这个标准去练习, 学生技术能力未达到, 结果是节奏不稳、速度不统一, 有些学生如果弹奏速度过快, 即使弹得没什么错误也是不合格的。因此, 所有的音乐作品, 除了它们特有的节奏韵律外, 还要凭借不同的速度来表现它们不同的性质和风格。而用什么样的速度去弹奏乐曲呢?这既要尊重乐谱本身的要求, 还要根据乐曲的性质来确定。一般来说, 欢快的情绪不可能采用缓慢的速度去表现, 而悲伤的乐曲也不宜快速弹奏。进行曲、圆舞曲等体裁也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3 音乐感觉的培养必须从儿童做起

音乐感觉, 即音乐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 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有的孩子一听到音乐就高兴, 手舞足蹈, 挥拍击手, 表现出对音乐的敏感性。有的孩子则表现得平淡, 甚至无动于衷。这种先天对音乐敏感性的差别是客观事实。但我们应该承认, 音乐感觉的后天培养也很重要, 而且也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3.1 首先要让儿童聆听音乐来感受音乐

儿童在他们的情感园地中, 有他们极其丰富的内心感觉, 他们在演奏适合于他们年龄特征和情感特征的优秀小曲时, 教师应引导他们去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 激发他们内心的共鸣, 使他们与音乐贴近。切不可只管音符、节奏、指法、手型、动作之类的东西, 而要用音乐的内容、意思、情感、形象、意境去呼唤他们的内心感受, 让孩子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同音乐本身联系起来, 让他们的手指把自己内心感受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听一首活泼欢乐的小曲, 我们要引导孩子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高兴的事时那种欢欢喜喜、蹦蹦跳跳的欢乐情绪同曲子的旋律、节奏联系起来体会曲子的音乐特质。又如听一首进行曲, 要让孩子通过坚定有力的音乐节奏联想到步伐整齐威武雄健的行进队伍, 感受到进行曲的风格特性。再如听一首优美抒情的摇篮曲, 我们可以让孩子把洋娃娃放在摇篮里, 合着音乐温馨静谧的气氛和摇动感, 摇着篮里的宝贝睡觉那样去感受摇篮曲的情调, 感受它的抒情性和美感。

3.2 教师在儿童感受音乐时引导他们抓住音乐的特质

音乐特质就是音乐的性质, 乐曲是明快的、欢乐的, 还是忧郁的、沉思的, 是活泼的、天真的, 还是激动的、有力的, 感受到音乐的特质就抓住了音乐的整体风貌。教师在教儿童弹奏乐曲时, 应该讲解给他们听。例如在教学汤普森的《印第安鼓舞》时, 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左手的双音就好像模仿印第安人敲鼓的声音, 刻画出印第安人粗犷奔放的风貌, 一幅热烈的情景仿佛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如汤普森的《三只瞎老鼠》, 教师应首先让学生知道这首乐曲是三拍子的, 它的节奏特点是强弱, 学生在弹奏时应尽力将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并且将老鼠你捉我赶, 东躲西藏的快活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样学生不仅抓住了乐曲的特质, 也更加喜欢弹奏了。在学习《优美而低回》这首乐曲时, 教师除了讲解乐曲是三拍子的感觉时, 还应表现出轻柔的音调, 优美的旋律, 摇荡的节奏久久回荡在学生的脑海中。每种乐曲都表达了不同的音乐特质,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知识、经历和感受去开启学生对音乐特质的感知, 诱导他们去贴近音乐, 逐渐懂得音乐、理解音乐, 进而去表达音乐。

4 在培养儿童音乐感觉的基础之上逐步引导他们学会表现音乐

音乐表现, 即感觉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与体现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其最基本的要素是特质、乐句、力度、对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这四个要素引导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 体会乐曲的情感, 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

4.1 音乐表现的关键是要让儿童领悟音乐的特质

音乐特质的分类不是一种形式的分类, 而是音乐内涵所包容和表达的人的情感类型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抒情类、活泼类、精神类、激情类。音乐的特质可以体现在整支曲子, 可以体现在整个段落, 也可以体现在音乐局部。儿童演奏那些短小的初级钢琴曲, 音乐特质往往比较单一, 如齐尔品的《进行曲》和汤普森的《印第安鼓》。但也有不少小曲, 短短的篇幅包括了不同特质的变化和对比。随着程度的提高, 曲子的扩大, 运用音乐特质的变化来丰富音乐表现力就成了相当普遍的手法。教师应如何引导儿童分辨一首作品的音乐特质及其变化呢?

首先, 直观感觉是儿童分辨音乐特质的前提。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充实, 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的丰富, 音乐的直观感觉在不断发展。因为音乐是以融入人的情感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 而人类心灵中有着体验音乐情感的共性。有位五岁的琴童接触钢琴不久在学习汤普森的《跳舞的熊》时, 不知道标题, 只听老师演奏了一遍, 就很天真地问:“老师, 我觉得左手的声音好像是有人在舞蹈, 右手的声音好像是跳舞的舞步, 好轻巧、好听呢!”由此可见, 儿童听到音乐时内心是有感触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便不由自主地将右手表达得轻巧自然, 突出左手旋律。弹奏时身体也跟着音乐动起来, 一幅投入的样子, 音乐自然表达得很自然。因此, 许多音乐能够凭借直感来捕捉到它的特性。

其次, 乐曲标题可以让儿童进一步体会音乐特质。儿童年龄较小, 因此很多钢琴作品的内在表现都和作曲家拟的标题切切相关。在弹奏小型乐曲时, 教师可以根据标题提示他们了解曲子的内容和特性。如在教学汤普森的《爬山》时, 可引导他们体会爬山就像爬楼梯一样越爬越高。而音乐的表现也应该是从低到高, 由弱渐强, 到最高一个音的时候就是到山顶了, 那就应用强的音弹奏, 而最低一个音是山底应该用弱音弹奏。还要引导他们爬山的时候应该是精神抖擞的, 音乐整齐有力的特性以及音乐的感觉都应刻在他们心中, 从而很好地表现音乐。

最后, 儿童掌握音乐特质的关键手段是乐曲标记。每首乐曲都会有速度标记、力度标记、奏法标识等各种表现音乐的标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严格按照乐曲中的标记符号讲解给儿童。特别是标明在曲首的那些音乐术语往往是整首或整段乐曲音乐特质的概括。如亲切地、有力地、热烈地、生气地、庄严地……这些术语既是对乐曲、乐章或乐段演奏速度的指示, 同时也具有解释乐曲、乐章或乐段音乐性质的意义。在儿童钢琴学习的初中级阶段, 乐谱上出现的音乐术语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速度术语、力度术语和表情术语。速度是音乐的生命, 本来热情奔放的乐曲用不同的速度演奏可以变得沉重而悲壮;本来抒情优美的片断用不同的速度演奏可以变得活泼而轻快。因此, 在教学中要指导儿童正确地把握速度, 更好地把握乐曲。在乐曲进行中或结尾处常常会看到rit (渐慢) , 有的学生一看到rit, 速度就慢了下来, 教师应引导学生渐慢, 而不是突然地将速度慢下来。在乐曲进行中的渐慢幅度不能太大, 结尾处可以稍多一点。如教学《日出》这首乐曲, 首先它的速度标记是行板, 那就应该告诉学生, 这首乐曲在弹奏时不用太快, 应该像我们走路的速度。“Legato”告诉我们应该用连贯的声音演奏, 中间的表情记号有“mp、mf、p、f”表示太阳慢慢地升起, 人们在海边看日出的美丽情景, 最后渐强, 渐弱渐慢的记号说明太阳慢慢升起展现出一幅很美的日出图画。根据这些音乐术语的提示, 儿童也很快会掌握乐曲的音乐特质。

4.2 乐句是表现音乐最基本的元素

犹如学习古文进行句读, 教师在指导儿童弹奏乐曲中, 必须将乐曲进行分句。要做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既清晰分明又统一于整体。一般的乐句的划分用手腕的协调来做, 乐句收尾的地方力度收缩把手腕轻轻拉起, 留一个气口, 像说话时的呼吸一样, 然后进行第一句。如汤普森第三册的第一首《旋律》, 这首短小的乐曲, 一共两个乐句, 但句子与句子之间应该提腕呼吸, 在弹奏过程中, 用不同的音乐感觉去弹, 就表现出不同的味道, 音乐刚开始可以用中等力度弹奏, 中间渐渐推出去, 声音渐渐强起来, 第一乐句要结束时, 再稍稍弱下去, 然后呼吸提腕第二个乐句, 同样的处理至结尾处渐渐弱下去。这样的弹奏就像人说话一样, 抑扬顿挫, 把句子中的语气、语调, 生动自然地表现出来, 音乐不仅流动起来, 而且离开了平庸和死板。因此, 我们应认为表现音乐“就像说话一样”从句子做起。

4.3 力度处理是儿童表现音乐的难点, 同时也是重要的手段

对于儿童来讲, 稚嫩的双手来表现力度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但是对音乐作品的力度处理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 声音的强弱不是音乐的外部形态, 它同音乐内容紧密相关。如教学柏鲁西诺夫的《回声》这首作品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强声 (f) 代表着原声, 轻声 (P) 代表着回声。如果弹奏时不把强弱处理得很细致到位, 那么音乐就缺少表现力, 音乐内容也是空洞的, 《回声》就不存在了。再如教学汤普森的《青蛙合唱》时, 教师要启发学生老青蛙唱歌的声音很粗, 要用强的声音 (f) 来弹奏, 小青蛙唱歌的声音是细细的, 要用弱的声音 (P) 来弹奏, 而他们一起唱的声音肯定很响亮, 就要用很强 (ff) 的声音来弹奏。通过这样的讲解, 既生动又有情趣, 学生既愿意练习, 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将音乐的内容表现出来, 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4.4 通过对比来让儿童体会各种音乐风格

音乐的对比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音乐特质对比, 一类是力度层次对比。就拿力度层次对比来说, 在讲解《拜厄》60首时, 它是一首卡农形式的练习曲, 乐曲的一、三句是小调, 力度是mf, 那么在弹奏时应用柔和的音色, 仿佛一群小姑娘在跳着美丽的三步舞曲;而第二句是大调, 力度是f, 用明亮的音色演奏, 这时仿佛走来了一群年青的小伙子, 他们正跳着有力的三步舞曲。这种简单的力度对比, 就使这首乐曲表现得更加生动自然, 更加精彩动人。可见音乐对比的重要性。

5 小结

在儿童钢琴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将基础技术作为经, 而将音乐感觉和音乐表现作为纬, 让外在和内在的内容共同编织儿童的音乐世界,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陶冶他们的音乐情操, 全方位地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姬红兵, 吴红云.准确读谱与音乐表现[J].音乐生活, 2005, (12) .

[2]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4]张式谷, 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认知误区】相关文章:

目标误区05-10

六大误区05-12

提问误区05-16

存在误区05-21

走入误区06-09

误区探析06-10

选购误区06-30

文化误区07-06

优势误区07-08

欣赏误区07-18

上一篇:人文能力下一篇:社会体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