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分析

2024-08-26

裁剪分析(精选十篇)

裁剪分析 篇1

随着皮革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机械制品的不断研发, 目前国内多数皮革加工企业已经采用激光切割、电动裁剪等机械设备进行皮革裁剪,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皮革的利用率, 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1]。激光切割加工效率较高, 但由于皮革的热缩性等原因, 激光切割也有其不足之处[2]。电动裁剪操作简单, 原料利用率高, 但电机驱动式裁剪在高速切割时, 加速度会产生突变, 高速振动的刀片也会发生弹性变形, 这些都会影响切割精度;另外切割时机构振动噪声也较大, 这就要求在一定的切割精度和较高速度下, 保证机器振动较小, 因而对机构的设计要求较高[3,4]。相对国外较成熟的电动皮革裁剪技术, 国内的电动裁剪技术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且存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 以及振动噪声大、切割精度差等缺陷, 还需不断完善。

为了克服现有的电动皮革裁剪切割头的震动噪声大、切割精度差和切割效率低等不足, 本研究提出一种皮革裁剪头的设计方案, 通过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 找出影响其振动噪声、切割速度、切割精度的因素, 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模型方案设计

本研究所要叙述的是一种刀具裁剪式的电动卧式皮革裁剪头的方案设计。皮革裁剪的过程由刀具的上下运动和机构的水平进给完成, 动力源由直流电机提供, 通过机构的连接和运动的转换将动力传递给刀头。模型的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模型由座架、传动机构、驱动控制和刀头4部分组成, 其中座架部分由基座1、固定外套2、轴承外套3等组成, 起支撑和保护作用。模型的传动机构由联轴器4、偏心轴5、轴承6、伸缩杆7组成, 水平放置联轴器的一端与偏心轴的中间轴连接, 偏心轴的另一端通过附加轴承与伸缩杆的上端连接, 伸缩杆的中部可上下滑动地套装在固定外套内, 伸缩杆的下端安装刀头8。驱动控制部分由水平方向布置的直流电机9和三坐标控制器 (模型中未显示) 两部分组成:直流电机提供动力源;三坐标控制器与固定外套连接, 其X-Y轴控制刀头平面的运动, 完成图形轨迹的跟踪, Z轴控制刀头的抬起与落下;刀头部分由刀片和固定器组成。

该方案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紧凑、动力传递平稳、振动噪声小、切割精度高。

2 动力学分析

2.1 运动分析

电机的转动通过偏心轴转成伸缩杆的简谐运动, 偏心轴每转一圈刀头上下往复运动一个周期, 相应的运动关系式如下:

式中:T—振动周期;n—电机转速;A—振幅, mm;e—偏心, mm;d—切割厚度, mm;F—惯性力。

刀头部分的振动方程为:

式中:β—阻尼系数。

由上式可知:阻尼越小, 刀头振幅A越大[5]。此外刀头的振幅A与振动频率f也有关, 越接近固有频率, 振幅就越大, 为此需要注意避免共振情况的出现。

模型的回转系统由偏心轴、伸缩杆和刀片3部分组成, 当电机转速n=5 000时, 刀片的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如图2所示[6]。

由图2可知, 电机转速很高时, 刀片的速度曲线和加速度曲线都出现尖点, 即产生了突变, 这会影响到切割精度。为此若要满足较高的切割精度则必须控制速度的上限;当然也可尝试其他补偿措施, 如可采取在伸缩杆两端安装弹簧, 起到缓冲减振的作用。

由于高速切割时机构振动噪声较大, 而惯性力是系统产生振动和噪声的重要源头, 故需提高动平衡性, 减少惯性力。

2.2 系统产生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偏心轴-伸缩杆-刀头回转系统产生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7,8]:

(1) 刀头部分。结构的非对称性设计, 加工过程中材质不均, 安装时多个零件组合的累积误差产生径向偏移, 以非垂直角度切入工件时将产生刀片不均匀磨损、主轴偏斜。

(2) 伸缩杆部分。因刚性不足发生弯曲, 结构的非对称性, 两端受力不均。

(3) 偏心轴部分。考虑到上、下运动的位移, 偏心轴的偏心距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超出范围的偏心距将产生动不平衡。

(4) 零件装配。伸缩杆—刀具径向装夹误差, 伸缩杆-轴端垫圈磨损偏移, 偏心轴与伸缩杆连接不稳定性。

(5) 耦合不平衡。当回转系统的主惯性轴与其重心的轴线交叉时会出现耦合不平衡。

不平衡的存在会导致切割时振动的加剧。振动严重时则会限制切割速度的提高, 降低其生产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切割头的切割精度, 从而导致切割面上下尺寸出现偏差。

2.3 降低系统不平衡的措施

(1) 在设计过程中消除不平衡因素。偏心轴的动平衡要求可在设计时充分考虑[9,10]。偏心轴的设计如图3所示。

偏心轴设计时需满足公式:

计算如下:

化简整理可得:

式中:m—A与B的质量之和;r—半径, mm;e—偏心距, mm;m′—C′的质量;r′—C′的中线到轴线的距离r=6.5-X/2;ρ—材料的密度, kg/m3。

在刀头部分的设计中, 通过优化刀柄结构, 减少刀头部分的质量, 可明显减少刀头部分的不平衡量, 提高切割机高速切削时的动平衡性。

(2) 定期维护。高速切削的刀片会因发生弹性变形而加剧磨损, 垫圈、轴承等联接器件长时间运动后也会发生磨损等疲劳破坏, 定期维护、更换零件可避免因磨损而额外增加的惯性力。

2.4 受力分析

裁刀在切割皮料时, 会受到皮料非常复杂的挤压, 由于裁刀外形细长而单薄会发生变形, 研究者需对裁刀进行实时纠偏[11], 从而保证刀面与皮料垂直的状态。

裁刀所受切割力F随切割角γ的增加而增大, 两者间存在如下关系[12]:

式中:P—皮革撕裂强力。

伸缩杆与刀头部分的受力简图如图4所示[13]。其满足公式:

式中:F′—伸缩杆上端受到的力, Fm—伸缩杆产生的惯性力, Fx—切割时刀片受到的横向力, Fy—切割时刀片受到的纵向力, Fn1 (Fn2) —伸缩杆受到上 (下) 端垫圈的支撑力, Ff1 (Ff2) —伸缩杆受到上 (下) 端垫圈的滑动摩擦力。

图4中, 实线箭头表示伸缩杆向下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虚线箭头表示伸缩杆向上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在对伸缩杆进行有限元分析后, 可得到如图5所示的变形图和如图6所示的应力图[14,15]。

伸缩杆作为关键的传动机构, 其受力情况需要进行分析:

由图5可知, 当刀头受到150 N的水平作用力时, 伸缩杆的扰度最大值为18.255 mm, 可见伸缩杆在运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 且水平受力越大伸缩杆弯曲越严重, 这会增加固定外套的受力, 加剧垫圈磨损, 产生动不平衡, 而非垂直角度的切割也会影响切割精度。

由图6可知, 伸缩杆所受最大应力为约1 200 N/mm2, 最大应力出现在伸缩杆的上端两平面间部分和伸缩杆的中端部分, 因此应根据实际需要尽可能缩短伸缩杆的长度, 且伸缩杆在加工时应避免出现切痕, 以提高其应力。

3 模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其进行的动力学分析可知, 该模型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如下:

(1) 伸缩杆与垫片的摩擦既影响到伸缩杆的运动速度, 又会加剧垫片的磨损, 故需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垫片, 亦可寻找新的机构来实现这一运动。可采用圆型直线导轨代替伸缩杆与垫片, 这既可达到横向固定的目的, 又可减少纵向的摩擦, 但相对而言造价要高一些。

(2) 偏心轴所受到的力会因所切材料材质的不同而不同, 故需考虑如何满足不同情况下系统的动平衡要求。可采取附加配重的方式, 但需要提前计算出刀头在不同受力情况下, 所需附加配重的多少。

(3) 模型中采用了轴承联接, 高速运转的情况下轴承的润滑是必不可少的。模型设计中未给出轴承的润滑装置, 可在轴端安装密封垫圈和轴向固定装置, 在轴承位置开设油槽, 但应做好防漏油措施。

4 结束语

针对皮革裁剪的问题, 笔者提供了一种模型设计方案, 并对所述方案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通过分析得到了影响其振动噪声、切割速度的因素;针对不平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模拟了伸缩杆受力情况下的变形情况;对模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改进方案。该设计方案的提出, 可改进现有电动皮革裁剪头的部分缺陷, 提高裁剪质量, 提高材料利用率, 改善工人劳动条件, 增加企业收入, 因此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但针对有些问题现阶段尚无法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 如对影响切割精度因素的具体分析、对运动轨迹的控制等问题, 这还需以后更深层次的研究。

摘要:皮革裁剪是皮革加工流程中一道关键工序, 在诸多皮革裁剪中, 电动式皮革裁剪以方便、高效等特性提高了皮革裁剪的效率, 但电动式裁剪亦存在噪声大、切割精度低等缺点。针对电动式皮革裁剪存在的振动噪声大、切割精度低等问题, 通过提供一种电动式皮革裁剪头的设计方案, 分析了影响其振动噪声、切割速度、切割精度的因素;对设计模型进行了运动学仿真, 分析了刀头部分的运动状况、产生动不平衡的原因及改进方法;使用ANSYS软件, 对伸缩杆进行了受力分析, 得到了伸缩杆的受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电动工皮革裁剪产生的振动噪声与惯性力有关, 而惯性力的产生源于动不平衡性, 此外伸缩杆的受力变形会影响切割精度。

裁剪分析 篇2

关键词:立体裁剪平面裁剪服装企业运用

服装企业的主要生产模式大概有:品牌服装生产、贴牌服装生产、“外发”加工生产和服装出口贸易四种。品牌服装生产一般包括设计、裁剪、制作、销售等流程;贴牌服装生产即服装的品牌或商标是别人的,在经过对方授权之后,仅帮其加工生产,但商标等各种权益,拥有者仍属对方,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外发”加工生产是指经营企业因受自身生产特点和条件限制,经办理有关手续,委托承揽服装企业对贸易服装进行加工,在规定期限内将加工后的服装运回本企业的行为,也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服装输往国外市场销售,更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审美心理不断的变化,以及时装变化信息传递的加快,着装不断引起重视。时装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服装生产的模式更加要求个性化,在裁剪制作的过程,单一的平面裁剪方法已经不适应个性服装生产的需求,只有将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更美观,更合体的服装,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一、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内涵

无论是品牌服装生产还是其他模式的服装生产,服装裁剪都是服装制作过程中三大环节(三大环节是裁剪、缝纫、整烫)之一,是从制作服装平面图或立体裁剪的布型开始至裁剪衣料的过程,它包括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两种方式。

立体裁剪是区别于服装裁剪的一种裁剪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一种直接将布料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一种技术手段。

立体裁剪这一造型手段是随着服装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服装史对服装造型的分类为:非成型、半成型和成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过程,而立体裁剪产生于服装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为西方女装的主体造型。

我国一直以平面裁剪为主,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平面裁剪理论。随着现代服饰文化与服装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服装产品进入了个性化品牌时代,人们对服装款式、档次、品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服装设计与裁剪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裁剪技术已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和新元素。虽然平面裁剪快捷、方便,但在个性化服装的造型上却有其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发展,而立体裁剪有平面裁剪所没有的优越性及互补性。

二、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比较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过程是:立体裁剪过程是根据效果图(或款式图)进行款式分析并初裁布料,经立体造型获得款式初型,按初型假缝、试穿,整理修改布样,拓印布样于纸板上(即立体转化为平面),再加放缝份和对位标记,最后获得服装款式样板。平面裁剪过程是测量人体(或依据国家或企业标准),根据规格尺寸利用公式制图,再加放缝份与对位标记,最后得出服装款式样板。两种裁剪方法过程虽然不同,但都获得了该款式的样板。服装样板质量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设计师、打板师的审美和技术水平等综合能力。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各自的优势是:立体裁剪是以人体模型或人体模特为操作对象,是一种具象操作,所以具有较高的适体性和科学性;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二次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裁剪的集合体,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可以发现新的轮廓线条,为创作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设计灵感),有助于设计的完善;立体裁剪是直接对布料进行裁剪的一种操作方式,所以,对面料的性能有更强的感受,在造型表达上更加多样化,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服装款式都是运用了立体裁剪来完成的;立体裁剪可以解决平面裁剪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布料厚薄的估算、悬垂程度、皱褶量的大小等)、可以帮助对平面裁剪的理解,是确定各种平面裁剪方法的依据。平面裁剪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平面裁剪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教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由于平面裁剪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笳克、衬衫以及职业装等。平面裁剪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8,8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三、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在服装企业中的运用

目前,在服装企业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还是平面裁剪,特别是比较固定的款式,如男装。但在比较复杂的款式中,比如在礼服及创意性服装的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师凭借材料的光感、质感、线条感等形式美,修正设计灵感,利用面料悬垂性制造出立体感,利用立体饰物和多层次造型加强整体空间感,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达到贴身合体,达到表现人体美感的艺术效果。其次在服装展示会、橱窗等需要展示服装艺术的长河中,要突出时装的艺术风格,流行特色等内容必须采用形象突出,艺术感染力强的立体造型进行变化,而这些造型的产生也同样离不开立体裁剪。总之,越具立体型、创意性、个性化的服装款式,只有通过立体裁剪才能获得理想的服装造型。而对于于款式变化较少的常规款式的服装,立体裁剪一般制作作辅助手段,批量大,变化少的服装其样板的产生大多凭借于平面裁剪获得。

综上可见,在现代服装企业中,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当代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学会将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制出符合人们要求的服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魏静.服装结构设计(下册)[J].高等教育,2005,(01).

[2]徐萍.浅谈服装立体裁剪[J].考试周刊,2012,(85).

裁剪分析 篇3

1 概述

通常情况下,裁剪操作系统的过程是:将完整的操作系统源代码,利用有关的开发工具,对其削减若干系统功能,减少对硬件体系构件的的支持,最后获得较小规模的系统代码。因此,裁剪的功能对象包含有:操作系统引导程序、内存管理程序、文件系统管理程序、进程通信管理程序,以及硬件设备驱动程序和其他模块等功能。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中的Linux系统裁剪的具体过程就是:获取Linux的源代码,根据嵌入式硬件平台对Linux源码进行合理配置,除去内核多余的模块,修改Linux系统的启动代码,编写出针对嵌入式硬件的驱动的Linux代码,然后对裁剪后的Linux系统进行交叉编译和链接,生成一个Linux内核镜像文件,最后将其安装到嵌入式硬件平台中。

1.1 定制操作系统

当前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市场中流行较广的系统有微软操作系统、Unix系统、Linux系统等。操作系统的内核类型、内核版本、代码的开放性则是我们选择和使用操作系统的优先考虑的3个要点。众所周知,Windows系统因其对汉语的支持,是我国计算机民众首选的操作系统,可是它的代码没有全部公开,并且收取额外的费用,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Windows系统在嵌入式硬件系统上的改进和使用。与前者相比较,Linux操作系统遵循GPL规定,而且Linux代码完全开源,功能模块齐全、结构清晰,性能稳定性高(当今广泛使用的Linux服务器即可证明这一点),鉴于以上因素,只能首选Linux系统并对其进行裁剪。至于Linux内核版本,在嵌入式系统中不同的硬件体系结构对内核版本的要求不同,但是在虚拟机中,可以使用稳定的新版本内核即可。

1.2 基本原则

对于裁剪、配置选定的内核,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小型化,这一做法在嵌入式系统中是常用的,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运行在虚拟机中的Linux系统,使得Linux虚拟机在真实的物理内存中占用更少的内存容量;第二个原则就是,针对硬件体系结构的特点,修改系统内核的内存管理功能模块、输入输出功能模块等;第三个原则是指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要对裁剪后的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要同时具有可靠性和完整性。以上几个原则在嵌入式系统中经常见到,然而在引入“虚拟机”这一新的条件下,又大胆提出新的一个原则,针对服务器提供的应用服务进行Linux系统的功能模块裁剪,Linux系统的许多功能在服务器中很少用到,裁剪后只需保证必要的提供应用服务的系统功能模块。

1.3 编译安装内核

编译后安装Linux内核的过程是:下载同版本的系统内核后,对新内核进行裁剪,然后对该内核进行编译,把编译后的新内核取代旧内核,重新启动系统。

2 内核结构

学习Linux内核的结构可以帮助有针对性地裁剪Linux。Linux系统的基本部分封装在内核中,它负责管理磁盘上的文件、内存、负责启动并运行程序,负责从网络上接收和发送数据包等。为了方便地添加或删除系统组件,Linux提供了模块机制,模块是内核的一部分,常见的模块有内核文件系统,驱动程序等,它们没有直接编译进内核中,只是在需要服务的时候,被插入内核中,即模块按照内核需要动态地被装入。利用这种机制,可以在虚拟机上裁剪Linux系统时操作起来方便灵活。

Linux内核由5个系统构成,这些系统具有功能上独立且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如图1所示。(1)进程调度负责控制进程对CPU的访问,调度程序例程使用一种策略确保所有的进程都能公平地访问CPU,并且确保内核在任意时刻能执行必要的硬件操作。(2)内存管理子系统负责管理系统的物理内存,实现多进程安全共享计算机内存。(3)虚拟文件系统通过将各种设备抽象为一种公共接口,从而屏蔽了硬件的细节,它主要包含逻辑文件系统和设备驱动程序两部分。(4)网络接口提供了对各种网络标准的存取和各种网络硬件的支持,实现了对各种网络标准和网络设备的访问。其中网络协议负责实现网络传输协议,网络硬件驱动负责对网络硬件设备的操控和通信。(5)进程间通信子系统实现了系统内部进程间的多种通信机制。

Linux的内核源代码保存于系统的/usr/src/Linux目录下,包括有以下目录:

/init包含有内核的初始化代码,有main.c和version.c两个文件,其决定着系统的初始化启动。

/arch主要是和体系结构相关的代码,里面几乎包含了目前流行的处理器体系结构,对于任何平台,都包含boot、kernel、lib、mm、math-emu目录,arch目录在系统裁剪过程中是需要重点修改的部分。

/drivers系统大部分的设备驱动程序都在此目录下;各个驱动程序又占用一个子目录:如,/block下为块设备驱动程序,比如ide(ide.c)。如果希望查看所有可能包含文件系统的设备是如何初始化的,可以看drivers/block/genhd.c中的device_setup()。它不仅初始化硬盘,也初始化网络,因为安装nfs文件系统的时候需要网络其他代码:如,Lib放置核心的库代码;Net,核心与网络相关的代码;Ipc,这个目录包含核心的进程间通信的代码;Fs,所有的文件系统代码和各种类型的文件操作代码,它的每一个子目录支持一个文件系统,例如fat和ext2。该文件夹的内容是研究重点,具体分析结果本人会在以后的论文里重点介绍。

/block块设备的驱动程序都放在此目录下。比如对SCSI硬盘初始化、调度等都是由这些驱动完成的。

/include子目录包括编译核心所需要的大部分头文件。与平台无关的头文件在include/Linux子目录下,与intel cpu相关的头文件在include/asm-i386子目录下,而include/scsi目录则是有关scsi设备的头文件目录。

/kernel主要的核心代码,同时与处理器结构相关的代码都放在arch/lib/目录下。

/scripts包含了用来配置核心的脚本文件(如tk脚本和awk脚本)。

/net该文件夹含有常用的IP、TCP等网络协议规定和代码,也包含各种网卡的驱动程序。由于Linux对网络的特别重视,开发了大量的网络模块和网络应用程序,这是研究内容之一。它包含了Linux应用的网络协议代码,例如TCP/IP等。/fs文件系统,每个子目录分别对应一个特定的文件系统,还有一些共同的源程序则用于“虚拟文件系统”,称之为VFS。

/mm是与体系结构无关的内存管理代码,在嵌入式系统中,存在着对其功能进行裁剪的操作,但在虚拟机中暂且不对其进行改动。

一般在每个目录下,都有一个.depend文件和一个Makefile文件。这两个文件都是编译时使用的辅助文件,仔细阅读这两个文件对弄清各个文件这间的联系和依托关系很有帮助;而且,在有的目录下还有Readme文件,它是对该目录下的文件的一些说明,同样有利于对内核源码的理解。

3 Linux操作系统内核配置与裁剪

当前解决Linux系统内核裁剪的问题含有两种方法:(1)在不修改Linux源代码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系统自带的配置工具定制裁剪生成的配置文件.config和autoconf.h;(2)在内核裁剪配置中,将配置的功能选项信息保存在.config和autoconf.h配置文件中,提供给内核编译,根据修改后的配置文件,达到对内核自动裁剪和配置。第一种方法比较简单,只需在配置工具上选择系统需要的功能模块,生成配置文件。下面介绍内核裁剪方法的具体步骤。

(1)把内核源代码装入到/usr/src目录里,使用tar命令对内核解压,命令:cd/usr/src tar–zxjv Linux_x_x_x。

(2)使用make rmproper命令清除目录下所有的配置文件和先前生成核心时所产生的中间文件(实际上是消除不正确的.o文件和依赖),减少编译出现错误的几率。

(3)Linux内核提供了几个功能类似的,但与用户的交互界面不相同的配置工具,比如有基于字符的,还有基于窗口的配置工具等,按需选择其中之一即可实现编译。如下所示:

$make old config(不常用,在原来内核配置上进行修改,初学者不易理解)

$make config(基于文本的配置方式)

$make menuconfig(基于curses的全屏幕的配置界面,简介清晰)

$make xconfig(基于XWindow图形窗口模式配置方式)

Make xconfig的交互界面最好,其次是make menuconfig。在对内核配置时,实际上只有小部分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选择。例如:系统中若干配置有蓝牙接口,那么需要在配置选项中选中对蓝牙的支持选项。对每一个选项,用户有3种选择,它们分别代表的含义如下:

“Y”其含义是:把某一项(功能模块)编译进内核;

“N”其含义是:不把某一项(功能模块)编译进内核;

“M”其含义是:把某一项(功能模块)在需要时动态插入到内核中。

现在可以根据Linux提供的配置工具对其内核进行配置,对于每一个选项都提供了3个值与此相对应。选择的原则就是我们是否需要,如果需要该项提供服务功能,就编译进内核,否则不需要将该项编译进内核。Linux系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选项的默认值,只有少数部分需要进行修改。对于不常用但在某些时候需要特定功能时,常将这些选项改为“M”,这种做法可以动态把模块加入内核,减少了内存的消耗量。以用Linux2.8配置PDA的内核为例简述配置过程。PDA是一种智能化的个人数字工具,其存储介质采用的是存储卡,拥有蓝牙和红外两种无线传输接口。它对Linux系统要求稳定、效率高,并对外部设备和网络获取支持。因此PDA内核配置的要点是:

以上是嵌入式系统中裁剪Linux源码常用的方法,如果在虚拟机环境下仍对Linux系统裁剪使用相同的方法,虽然可以借鉴拿来,结果却略显不足,因为虚拟机实际上是由VMM创建的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要比嵌入式系统拥有更大的内存、更完整的硬件系统,所以对裁剪的Linux系统在要保持系统更新升级方面更有优势。例如,要对裁剪的Linux系统添加新的驱动,即使该系统在虚拟机中处于运行状态下,也可手工编译安装驱动,从而保证Linux系统的在线升级。具体做法如下:

4 编译内核

配置完成后选择保存,系统会在当前目录下自动生成.config的配置文件,执行下面4个命令实现内核的编译:

上面4个命令的含义如下:make clean命令是除去编译时候生成的多余文件;make dep命令是读取生成的配置文件,创建依赖树,判断哪些代码需要编译,哪些代码不需要编译;make modules命令是根据配置文件中选为模块的选项来编译对应的模块;make bzImage或make zImage实现完全编译内核,而且make bzImage命令最常用的。

5 安装新内核

生成的内核镜像有两种类型,在arch/arm/boot目录下称之为压缩的内核z Image,而在源码树下称之为未压缩的内核vmLinux。现在有了最方便的一种安装方法,就是使用make命令,实现新内核的安装。

6 结语

虚拟化技术提供了运行操作系统的新平台(足够的内存,更加稳定的性能,新一代的硬件构架),因此,裁剪Linux系统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在文中,只列举了常用的裁剪Linux系统的方法,然而通过导师的指导,发现还有更多的思路来裁剪Linux,比如,通过检测Linux系统中不常用的应用程序,去除它们所对应的模块,这种裁剪方法更具有针对性,能进一步减少Linux系统在虚拟机中的占用的内存容量,由于使用Linux系统做服务器方面有较大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裁剪Linux系统,使得服务更加方便与高效。

参考文献

[1]魏洪兴,康一梅,陈友东.嵌入式系统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文志.深入Linux建构与管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陈莉君.Linux内核的分析及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1.

精彩美图 裁剪而生 篇4

异形边框图片这样制作

在一些PPT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图片不是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此类异形图片一般是用Photoshop等工具处理获取,而在Powerpoint2013中则可以快速裁剪出特殊外形的图片。

选中Powerpoint中导入的图片,切换到“格式”选项卡,在“图片样式”中选择“剪裁对角线”,此时图片周围出现边框线(如图1),拖动边框线上的调节点,可调节图片外形。图片样式中有很多形状各异的特效供选择,在PPT中图片外框中有出现调节点,均可以修改图片外形。

Powerpoint2013还能将图片的外形裁剪成各种个性化图形,选中图片后单击“裁剪”按钮,选择“裁剪成形状”(如图2),在这里有近200种形状供选择,如选择“云形”则图片被裁剪成不规则外形。如果形状有调节点,还可以修改图形的形状。

如果要调整图片在形状中的位置,则右击图片选择“设置图片格式”,在右侧的属性选项中选择“图片”选项(如图3),单击“裁剪”按钮,在“图片位置”和“裁剪位置”可以调节图片在特殊形状中的位置。

“裁剪”出九宫格图片

在时尚流行的图片展示上,九宫切图是比较流行的一种,一张非常普通的图片经过了处理,变成非常漂亮的九宫图片,美观度得到大大提升。尤其是在将自己拍的照片做成九宫图展示,让人更有一种不一样的韵味哦。在PPT中有2种方法将图片裁剪成九宫格。

第1种方法

表格快速制作九宫格图片

在PPT中插入一个3×3的表格,选中表格切换到“设计”选项卡,单击“底纹”按钮,选择“无填充颜色”,将边框线的宽度设置为6磅,颜色为白色,然后单击“边框”按钮,选择“所有边框”,这样一个白色边框的表格就制作出来了,最后单击“底纹”按钮,选择“表格背景/图片”打开照片,这样就“裁剪”出精美的九宫格图片了(如图4)。

第2种方法

填充组合图形制作九宫格

切换到到“插入”选项卡,单击“形状”按钮,选择“圆角矩形”,然后按住Shift键不放,绘制出一个圆角正方形,拖动调节点设置圆角弧度,将圆角举行的“形状轮廓”设置为“无轮廓”;将圆角矩形再复制8个,通过“对齐对象”将9个圆角矩形排列成九宫格(如图5),最后全选所有圆角矩形,右击选择“组合/组合”,将9个圆角矩形组合成1个圆角矩形。

选中组合后的圆角矩形,右击选择“设置形状格式”,在“填充”下选择“图片或纹理填充”,单击“文件”按钮,选择拍摄的照片,这样整张照片会自动分布到9个小圆角矩形中(如图6),在下方可以调节图片的“透明度”,还能调节偏移量,将圆角矩形的边框修改成直角。

“破镜重圆”的图片

将一张照片撕成两半,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破镜重圆”的效果,这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技法。使用PPT2013中的“合并形状”功能,就可以制作出个性化的撕裂式图片。

使用“形状”中“任意多边形”绘制一个有锯齿效果的多边形(如图7),复制多边形,右击选择“编辑顶点”,将上面的两个顶点拖动到下方,这样矩形的锯齿部分不会改变,能够完全吻合在一起。

复制图片让其置于图形上方(如图8),按住Shift键,先选中图片,再选中上方的图形,切换到“绘图工具”下的“格式”,选择“合并图形”下的“相交”,这样图片就被裁剪成图形的形状。

再次粘贴图片,确保和刚才的图片位置大小保持一致,先选中图片,再选择下方的图形,使用“相交”功能裁出图片的下半部分,最后将两张图片稍作分离,分别加上阴影特效(如图9)。

让“人物”跃然纸上

通过裁剪可以让图片中的焦点部分得到突出,这里我们将图片中的人物裁剪出来,让其在整个画面拥有动感,形成跃然纸上的效果。

插入图片后先复制一份,然后使用“任意多边形工具”勾勒出人物轮廓(如图10),先选中图片,再选中图形,使用“相交”功能裁剪出人物。再次粘贴图片,并右击选择“置于底层”,让其位于人物图片的后面。

选中图片,右击选择“设置图片格式”,单击“图片”,对图片进行柔化处理,让其模糊。然后选中人物图片,切换到“格式”选项卡,选择“图片效果”下“阴影/阴影选项”,再设置阴影让人物在画面中具有层次感,形成立体效果(如图11)。

裁剪分析 篇5

立领按其结构形式分为:单立领、翻立领、连衣立领和连翻立领等不同风格的领型。特别是只有领座部分、没有翻领部分的单立领最为典型, 使用频率较大。单立领结构设计所涉及的重要因素包括:领座侧倾斜角、领座前部造型、前领窝线形状和领座的高低, 其设计质量的高低对服装的整体外观和着装舒适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进行立领结构设计时, 应力求领子廓形及尺寸与款式外观相符。现采用直观实用的立体裁剪的方法制得不同领侧倾角的女性合体式单立领, 并从原理进行分析。

1 人体颈部与合体式单立领

人的颈部的形态直接影响单立领的结构。颈部是人体头部和躯干的连接部位, 呈上细下粗的不规则圆台状。从人体的侧面看, 颈部向前呈倾斜状, 造成前低后高的倾斜弧线, 这个倾斜弧线是构成衣领、领口的基线。如图1所示, 颈部的倾斜弧线就是原型领围线, 是前颈点、侧颈点和后颈点的连接, 即为衣领的装领结构线。底面呈前低后高的倾斜弧线, 颈侧与肩约成96°[1]。

2 合体式单立领的结构设计

单立领分类依据领侧后水平倾斜角 (简称领侧角) αb、前侧倾角 (简称领前角) αf, 可分为如下几情况。

αb、αf<90°, 外倾型单立领, 如图2 (a) 。

αb、αf=90°, 垂直型单立领, 如图2 (b) 。

αb、αf>90°, 垂直型单立领, 如图2 (c) [2]。

立领的上下口线差是指领子上口弧线与下口弧线长之间的差数。如果设计者要达到一定的领侧倾角, 上下口的差是否会存在某种规律[3]?为了使其成为立领的量化设计参数, 通过立体裁剪的制领方法, 研究在不改变领窝形态的情况下, 改变其中的一个造型变量, 即领侧倾角, 试求得该量与其他立领结构因素。

3 领侧倾角αb变化试验

3.1 试验准备

试验器材:标准女体人台 (160/63Y) 、数码相机、三角架、复印纸、角度仪、马丁侧量仪。

人台准备:在人台上贴出必要的标志线, 如图3所示。试验前在人台原型领围线的基础上变化领围线, 侧颈点处开大3mm, 前颈点处下降0.5mm, 量出前领弧长为10.5cm, 后领弧长为10cm。为了得到试验结果, 设定N前=N后=3.5cm。在试验过程中测量纪录数据。

试验人员:为保证误差最小, 所有过程全部由同一人做出。

试验过程:制作无领合体式女衬衫样衣——制作不同领侧倾角的单立领——从人台上取下拓下——再次在人台上装上单立领。

3.2 试验目的

立领侧倾角指领子的侧部后部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表达领子的侧、后部状态。常规领侧倾角一般在90~110°之间, 为了找到领侧倾角起翘量X, 领上口长L/2、领下口长L/2的线性关系, 如图4所示。

这里就αb的变化进行讨论, 通过立裁使αb分别取80°、85°、90°、95°、100°、105°、110°、115°和120°, 看领侧角αb的变化给单立领的外观及其它结构变量带来的影响。

3.3 试验结果

得到的试验结果有:图5不同角度的领侧角单立领立裁示意图、图6不同角度的领侧角单立领平面展开示意图和测量得来的表1各结构变量的数值。

3.4 起翘量与领侧角的关系

由测量的数据得:领上口长的均值为19.79cm, 领下口长的均值为20.10cm, 起翘量的均值为-0.93cm, 领上下口差的均值为0.42cm。

由图7可以清楚的看出, 当领侧角大于等于100°时, 起翘量为正值, 当领侧倾角小于100°时, 起翘量为负值。

由图8对领侧倾角和起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领侧角与起翘量的相关系数为0.971, 显著性水平为0.000, 所以两者为正相关且相关性很强, 将起翘量与领侧倾角建立一元线性模型得:

其中X即为领侧倾角 (弧度制) , Y即为起翘量。

此时得出一元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 (RSquare) 非常高, RSquare=0.943, 可用。

3.5 领上口长与领侧角的关系

由图9、10数据分析可知, 领上口长与领侧倾角为强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985, 显著水平为0.000。一元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 (RSquare) 非常高, RSquare=0.970, 显著性水平为0.000, 可以采用此模型。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

X为领侧倾角 (弧度制) , Y为领上口长。

3.6 领上下口差与领侧角的关系

由图11、12分析可得, 领侧角与起翘量的相关系数为0.957, 显著性水平为0.000, 所以两者为正相关且相关性很强。由图12可得三次曲线模型的R方最高, 也就是对数据的解释能力最强, 并且模型也是很显著的, 观察曲线, 也可发现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是最好的。但是三次曲线计算复杂, 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的R方相差无几, 显著性也很好, 决定采用二次模型。

Y即为上下口差, X即为领侧倾角 (弧度制) 。

也就是说, 当颈窝线长度固定时, 设计不同角度的领侧倾角时, 可以采用一种定量的数学关系, 减少经验带来制图的不确定性。

通过上述实验及数据分析可得, 单立领的领侧倾角如由小变大则领也会从离开颈部变为贴近颈部, 由图6可见, 领底部的弧线随角度增大, 也会经历从弯到直, 再向反方向弯曲的变化过程。

分析制得表2单立领制图中各个变量和领侧角大小的回归模型, 此模型扩展了常规制图中领侧倾角100~105°的范围, 给出了80~120°之间的所有角度, 为制图提供了新的依据。

4 结语

4.1 本试验推导出合体式单立领上下口长、上下口差及起翘量与领侧角的关系, 建立了不同领侧角时的单立领数学模型, 有助于设计者根据所设计的立领的领侧倾角, 更有针对性地确定立领的样板, 也为立裁单立领提供依据。

4.2 从立裁的角度, 进一步验证了平面制图时各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廖灿.浅析合体式立领的结构设计[J].广西轻工业, 2009, (2) :98-99.

[2]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153-154.

裁剪分析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临床医师诊断, 均确诊为陈旧性肛裂患者。其中, 男性患者46例, 女性患者54例, 年龄在17~48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33.5岁。此外, 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肛裂分期等方面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疼痛、便秘和出血, 而且其肛裂疼痛周期性:排便时疼痛, 间歇期, 括约肌挛缩痛 (肛管括约肌收缩痉挛, 可持续半到数小时) , 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缓解, 而再次大便又出现疼痛。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陈旧性肛裂的方法 (即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 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前行骶管麻醉, 取截石位。在截石位3点距肛缘1.5 cm处行一切口, 用尖刀将内括约肌切断, 最后将切口用3-0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1.4 疗效评定标准

如果患者在术后其临床症状消失, 并且裂口处完全愈合, 那么治疗即为痊愈;如果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即裂口以及创面缩小, 那么治疗则为有效;如果患者在术后临床症状没有出现任何改善, 而且裂口也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治疗即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的形式进行检验, 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发现, 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的5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在术后均得到康复, 而且没有复发的情况发生, 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此外, 有部分患者在术后伴有并发症: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肛周脓肿, 1例患者出现侧切口处感染以及1例患者在术中出现血肿,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3讨论

陈旧性肛裂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肛管和肛门疾病, 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肛管裂口溃疡, 不易愈合, 排便时及排便后肛门部出现疼痛剧烈等[2]。根据患者的病情, 通常可以将患者分型:如果患者肛管皮肤浅表纵裂, 创缘整齐新鲜, 触痛明显, 创面富于弹性, 那么即为一期肛裂;如果患者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 增厚, 弹性差, 溃疡基地紫红色, 或有脓性分泌物, 周围黏膜充血明显, 那么即为二期肛裂;如果患者溃疡边缘发硬, 基地紫红有脓性分泌物, 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 创缘下端有裂痔, 或有皮下瘘, 那么即为三期肛裂[3]。本院通过对患者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进行治疗发现, 患者在术后均得到康复, 而且没有复发的情况发生, 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虽然收治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肛周脓肿, 1例患者出现侧切口处感染以及1例患者在术中出现血肿等并发症,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 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陈旧性肛裂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 而且安全性高, 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 在患者康复以及健康生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陈旧性肛裂方面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在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 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陈旧性肛裂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 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发现, 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的5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在术后均得到康复, 而且没有复发的情况发生, 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陈旧性肛裂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 而且安全性高, 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 在患者康复以及健康生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陈旧性肛裂,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曙华.两种术式治疗陈旧性肛裂疗效比较.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4) :112-113.

[2]赵德美, 何谓肛裂.人人健康, 2005, 11:231-234.

服装裁剪生产能力研究 篇7

我国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 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服装行业也在稳定快速地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 人工成本上升, 消费能力下降, 利润空间被压缩和订单外流的困难。在我国服装行业日趋成熟的今天, 必须一边发展国内的自有品牌, 打入国际市场, 一边贸易加工, 获取微薄利润的同时发展新技术, 争取早日由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

服装生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控制成本, 想要有效地控制成本就必须提高服装生产各个环节的效率。在服装生产过程中, 裁剪工程的效率还决定着用料的消耗,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如何提高裁剪工程的生产效率对整个服装生产环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研究现状

在以往的研究中, 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服装裁剪生产能力做了大量的研究, 开发出了很多能够提高服装裁剪生产能力的系统, 并得出了很多结论, 具有良好的参考作用。

针对裁剪面料, 东华大学的张椰子等人分析了针织服装的脱散性、卷边性、易钩丝、起毛起球和工艺回缩性等缺点, 探索了将其不良性能合理利用并转化成优良特性的途径, 并结合现代针织服装合适的工艺流程, 介绍了适合针织面料的裁剪手段。得出在裁剪针织物时应注意不能拉伸, 采用松弛状态裁剪, 或更多地采用在针织机上织成成型衣片后再进行缝制, 尽量减少裁剪, 并且由于其脱散性, 已裁剪好的衣片不宜过于频繁地搬移等结论[1]。

在裁剪方法上, 江南大学的薛迎春等人的研究是基于服装CAD的全自动智能裁剪床, 认为优化排样是服装CAD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一个好的排样方案可以节省原料, 降低成本。他们阐述了进化算法———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 (PSO) 以及具有量子行为粒子群算法 (QP-SO) 的基本思想, 设计了基十进化算法的求矩形包络的方法,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用量子行为粒子群算法在求不规则零件的矩形包络上, 具有较好的效果, 提高了服装的生产能力[2]。

在裁剪设备上, 浙江理工大学现代纺织装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史伟民、汪嵩杰和顾叶琴研究了一种基于运动控制卡的服装裁剪机运动控制系统。该系统针对多层服装裁剪机裁剪的特点, 提出了直接转向切割和抬刀转向切割相结合的切割方式。介绍了整个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 阐述了转向切割运动的理论算法, 并给出了转向切割的实现代码和整个运动系统的控制流程。样机试验结果表明, 该运动控制系统达到了设计精度和速度要求[3]。

在裁剪路径上, 天津工业大学的张鸿志, 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的张凤林、仇满亮进行了服装裁剪路径优化与仿真系统的开发研究。他们为提高服装自动裁剪系统的裁剪效率、减少错误而进行了开发。分析了当前服装自动裁剪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了样片的数据结构、针对样片的排序问题设计了优化算法, 并说明了对称片起刀点的设置方法。系统经试用, 达到了减少空行程、提高裁剪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4]。

2 服装裁剪工程

2.1 服装裁剪工程概述

服装裁剪工程是发展投入生产的第一个环节。其任务就是把整匹服装材料按要求切割成不同形状的裁片, 供缝制工程缝制成衣。

在服装生产过程中, 服装裁片质量直接影响到服装产品的质量。如果裁剪质量不高, 不能使衣片准确地裁成样板形状, 就会给缝制加工造成很多困难, 甚至达不到设计要求。情节严重时会影响整批服装。另外, 裁剪工程还决定着用料的消耗, 如果裁剪方案设计不当, 就会提高产品的成本,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5]。因此, 裁剪工程是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关键, 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 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2.2 服装裁剪工程的主要内容

服装企业裁剪部门的工序和专业化程度因裁剪产品的数量而异, 但主要工序是基本相同的, 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2.2.1 制作和复制排料图

排料的主要目的在于节省用料, 绘制排料图就是将排好的纸样勾画在纸张上的操作。然后将画好的排料图放在铺好的面料上, 以完成裁剪。每一次裁剪需要一张排料图, 同一服装材料要分床裁时, 需要复制排料图, 以满足多次裁剪对同一排料图的需求。

2.2.2 铺料

根据裁剪分配方案所规定的铺料长度和铺料层数, 将面料一层层铺放在裁床上, 称为铺料。铺料方式有单面单向、单面双向和双面双向三种。

铺料应该要做到:铺料长度和铺料层数要正确;铺料要求面料的两端布头垂直;布边对齐, 铺料方式按工艺要求执行;布边平整, 尽量做到无张力铺料;考虑到各层面料不对齐的误差, 铺料长度和宽度留出裁剪余量是必要的;注意疵点面料的剔除;注意对格, 对条的工艺;铺料厚度不能超过裁剪设备最大裁剪高度;铺料结束后要及时填写铺料明细表。

2.2.3 裁剪

根据排板上纸样形状, 用裁剪机沿纸样形状把整床面料裁剪成生产所需要的裁片。服装裁剪的方法有很多种, 按机械化程度分有全自动裁剪、半自动裁剪和手工裁剪, 按维度分可分为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 此外还有基于此的一些裁剪手段。对于不同的面料, 不同需求类型的服装所采用的方法不同, 在成衣工业化生产中, 一般使用电动裁剪刀进行裁剪。

裁剪基本要求:掌握正确的开裁顺序, 先横断后直断, 先外口后里口, 先零小料后整大料, 逐段开刀逐段取料;掌握正确的拐角方法, 凡衣片拐角处, 应以角的两边不同进刀裁剪;左手压扶材料, 用力均匀柔和, 不可倾斜, 右手推刀轻松自如, 快慢有序;保持裁刀垂直, 以免各衣层产生误差;保持裁刀锋利以保证裁片边缘光洁顺直;打刀口定位时剪口不得超过3mm, 且清晰持久;钻孔的位置要准, 孔要小而直, 不准错位;裁剪时要注意裁刀温度不宜过高。

2.2.4 打号验片

不同布匹之间会有色差, 为了保证同件服装的裁片来自同一层布, 同一件服装各部分的裁片必须从同一层面料裁出。这就需要在不同布匹上打号, 以避免色差。打号的过程中必须检查有没有漏裁, 裁错的情况出现, 如果有, 就要用同一匹布进行补裁。

2.2.5 分类捆扎

为了保证服装加工质量, 避免混乱和搭配出错, 便于按一定工序进行操作和搬运, 有必要将裁片进行分类捆扎, 一般是将要进行缝合的部件进行捆扎, 每一扎裁片数量的多少, 要根据工厂的规定或产品系类而定。

裁片分类要求:同件服装的各部分裁片必须来自同一布层;每一扎裁片只可以有一个尺码;每一扎裁片的数量要与工票所对应。

分类捆扎步骤:将一叠叠的裁片按序排列在裁床上, 并将裁片分成数量适中的一扎扎;每一扎裁片中的每一裁片按顺序进行编号;将工票 (印有颜色, 款式编号, 尺码, 数量和床次详细资料) 附于每扎裁片上;分类后的裁片用绳线或布条捆扎, 以便搬运。

通过上述工序处理对裁片进行检查合格后, 才能将符合要求的裁片交付给缝纫车间进行缝制加工。

3 作业时间的测定

作业时间的测定是在标准作业状态下, 确定作业活动所需时间。即实测一名训练有素的操作者, 在标准状态下, 以正常速度完成某一指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测作业工时需要的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操作者。作业人员都是经过良好训练的熟练操作工。

正常速度。指平均速度, 正常速度是指操作者没有过度疲劳, 容易持续下去, 但需努力才能达到。

标准状态。指标准作业方法、标准作业环境、标准设备、标准程序、标准动作和机器的标准转速等。

标准作业时间是指从事某项特定作业的熟练操作者在正常的作业环境下, 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 在持续工作而不感到疲劳的状况下, 完成规定的作业数量和质量所需要的时间。简言之, 就是在一定条件下, 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须的时间。

测标准时间需要的条件是:

作业人员都是经过良好训练的熟练操作工;

必须是正常速度;

所有物品都是良品。

在以上条件下, 用秒表测出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 反复测量取平均值。

标准作业时间由直接作业时间、作业宽裕时间和作业损失时间构成。标准时间=直接作业时间+宽裕时间。直接作业时间=观测时间×评定系数, 对裁剪工程来说, 直接作业时间就是从准备工作开始到将裁好的裁片分类包扎的全部作业时间。宽裕时间表示因各种原因发生延迟的补偿时间。宽裕时间中惯常宽限, 个人需要宽限 (男性为5%, 女性为7%) 即上洗手间或饮水等需要时间, 基本疲倦宽限 (男女同为4%) , 还有附加变数, 如更换布匹, 裁剪机出现故障等所需时间。影响宽裕时间的因素主要有:作业内容;操作工人所担任的工序数目;产品的规格;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批量的大小。

影响宽裕时间的因素有很多, 因此, 制定标准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 用所测得的平均值除以85%即得到标准工时。

4 结语

服装裁剪工程是服装正式投入生产的第一环节, 对服装的缝制以及后加工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必需进行服装裁剪环节生产能力的研究, 以确保服装裁剪的时间, 从而确保服装裁剪的质量。服装行业必须提高服装生产各个环节的效率, 加强服装生产能力研究, 这对服装企业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对目前关于服装裁剪生产能力的研究进行了简述, 并分析了服装裁剪工程的主要内容和作业时间测定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服装企业研究服装的裁剪作业时间, 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关键词:裁剪工程,生产能力,作业时间

参考文献

[1]丁希凡.针织面料性能对服装款式和装饰工艺设计的影响[J].江苏纺织, 2003, (11) :59-60.

[2]薛迎春.基于服装CAD的全自动智能裁剪床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07.

[3]史伟民, 汪嵩杰, 顾叶琴.多层服装裁剪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J].机床与液压, 2009, 37 (8) :331-334.

[4]张鸿志, 张凤林, 仇满亮.服装裁剪路径优化与仿真系统的开发研究[J].Value Engineering.2010, (5) :117-118.

[5]张文斌.成衣工艺学 (第三版)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NURBS裁剪曲面绘制方法 篇8

由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NURBS)曲面能够表示几乎所有的曲面,特别是它能精确地表示二次曲线和曲面,越来越多的CAD/CAM系统、虚拟现实系统都以NURBS曲面为其标准表示形式。但由于目前计算机显卡还不直接支持NURBS曲面的绘制,所以需要在CPU里将NURBS曲面转换成一些GPU支持的多边形,通常NURBS曲面转换为四边形或三角形(镶嵌)。为了能逼真的反映NURBS曲面的原貌,这些四边形或三角形都会要求比较小,因此会产生大量的四边形或三角形及其相关的数据。而且由于NURBS曲面表达式复杂(见公式1,2),计算量会比较大,因此会耗费CPU许多时间,很难应用到实时场景。随着可编程显卡的发展,含有几十个至几百个流处理器的显卡越来越普及,它们具有非常好的并行计算能力,所以将许多以前由CPU实现的工作交由GPU处理变成了可能。郭建华,鞠鲁粤利用Open GL提供的方法,把裁剪面看成是被裁剪曲面参数域的一个子域[1]。方顾,李际军等人首先在NURBS曲面的参数域中定义曲面的裁剪曲线,然后自上而下地分析曲面参数域中的每一条U(或V)向线段,通过这些线段与裁剪曲线的相交关系来判定曲面的裁剪域,从而实现NURBS曲面的裁剪[2]。Dongsoo Han利用GPU中几何着器实现NURBS曲面的镶嵌和绘制,但在他的报告中只涉及到了基本曲面的绘制[3]。Michael Guthe等人把NURBS曲面先用一系列Bézier面片逼近,但这些Bézier面片的次数有差异,需要将这些Bézier面片都用双三次Bézier曲面逼近,再由GPU的顶点着色器递归细分到合适的精度,然后由像素点着色器根据纹理实现裁剪[4,5],他们这种由不同次数的Bézier面片用固定次数的Bézier曲面逼近的方法,当次数相差比较大时,逼近带来的误差也会比较大。该文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根据NURBS曲面在u和v参数域方向上的偏导数把曲面划分成一些小的区域,然后把这些区域用双三次Bézier曲面逼近,再将这些双三次Bézier曲面传送到GPU,由GPU几何着色器并行完成面片镶嵌,像素着色器实现裁剪纹理,生成被裁剪后的NURBS曲面。

2 由CPU和GPU协调工作的NURBS裁剪曲面绘制过程

2.1 算法概述

本NURBS裁剪曲面绘制由GPU执行2遍完成。第1遍由裁剪曲线生成裁剪纹理,第2遍把要被裁剪的NURBS曲面依据纹理绘制出裁剪后的三角形网络,如图1所示。首先,从CPU将封闭的裁剪曲线参数传递给GPU,在能保证足够精度的情况下由几何着色器把裁剪曲面取样生成一些三角形;然后由像素着色器将这些三角形生成一个适当大小的纹理。CPU把NURBS曲面按参数的偏导数划分为一些四边形面片(详见2.2),接着再用双三次Bézier曲面逼近这些四边形面片,然后CPU将逼近后双三次Bézier曲面参数值传递给GPU。几何着色器将面片根据细节层次值进行细分镶嵌,组合出一些逼近Bézier面片的三角形图元,并将这些三角形图元传递给像素着色器。最后在执行裁剪时,像素着色器根据相应纹理的值绘制,如果纹理值为1就显示该像素点,如果为0则不显示该像素点(见2.4)。

2.2 NURBS曲面的动态面片化

NURBS曲面的有理分式表示如公式(1):

式中,Qi,j为控制顶点,形成NURBS曲面的控制网格。wi,j为权与因子,分别与控制顶点Qi,j对应。基函数Bi,m(u)和Bj,n(v)是B样条基函数,分别由节点矢量U=(u0,u1,…,um+p+1)和V=(v0,v1,…,vn+q+1)按公式2递推定义。

根据NURBS曲面的弯曲程度把NURBS曲面变换成一些四边形。通过求曲线关于u,v参量的导数,就可以求得出

令(1)式右端分子为N,分母为D,则s关于u的一阶导数为:

s关于v的一阶导数同理可以求出。

2.2.1 面片化方法

如图2所示NURBS曲面的一个子四边形区域(边界线为u1,u2,v1,v2)。求su(u1,v1)和su(u2,v1)的值,它们分别代表曲面在参数(u1,v1)和(u2,v1)处u方向的偏导数,可以求出这两个偏导数矢量之间的夹角,可以这样认为,这个角度越小,曲面就越光滑,如图3所示。再求su(u1,v2)和su(u2,v2)的值,代表参数(u1,v2)和(u2,v2)处u方向的偏导数,再求出这两偏导数矢量的夹角。同样可以求出sv(u1,v1)和sv(u1,v2),sv(u2,v1)和sv(u2,v2)以及这两对矢量之间的夹角。如果这四个夹角中有一个大于某个设定的值(此值越小后面绘制出来结果越准确,但计算量会增大),就在u和v的中点把此四边形分为四个四边形。再把这四个新得到的小四边形按前面的方法做同样的处理,直到所有四边形顶点偏导数矢量之间的夹角都小于规定的值为止。为了避免曲面中间有尖峰,在求u或v方向的偏导数夹角时不仅仅求端点的偏导数,同也在端点之间另求几个点的值,如果任意两个点的偏导数之间的夹角大于设定的值都要把四边形细分。

2.2.2 面片的存储结构

因为实行的是一分四,所以采用四叉树来存储面片集合。图3所示的曲面面片化后的层次如图3所示。用方格表示的是还要继续分割的面,这个面被分为四个更小的子面。用圆圈表示的是已经不需要再进一步分割的面片,在每个面片中在记录的内容依次是s(u1,v1),s(u2,v1),s(u1,v2),s(u2,v2),su(u1,v1),su(u2,v1),su(u1,v2),su(u2,v2),sv(u1,v1),sv(u2,v1),sv(u1,v2),sv(u2,v2),s(u1+(u2-u1)3,v1+(v2-v1)/3),s(u1+(u2-u1)/3,v1+2(v2-v1)/3),s(u1+2(u2-u1)/3,v1+(v2-v1)/3),s(u1+2(u2-u1)/3,v1+2(v2-v1)/3)。这些值用来把四边形面片用双三次Bézier曲面逼近时使用,详情参考2.3。

2.3 面片双三次Bézier曲面逼近

双三次Bézier曲面参数方程为:

其中:[U]=[u3 u2 u 1][W]=[v 3 v2 v 1]T

所以曲面关于u和v的偏导数分别用公式(10)(11)求出。

为了找到图3所示每个四边形面片的双三次的Bézier逼近曲面,由前面的内容可知,我们每个四边形面片保存的信息包括4个顶点,4个顶点在u,v方向的偏导数共8个值,另外还保存了四边形中间的4个偏导数,合计在每个四边形面片共有16个数值可供使用。通过4个顶点可求出P0,0,P0,3,P3,0,P3,34个顶点,保证逼近曲面的C1连续性可以用u方向的偏导列出4个方程,v方向的偏导也可以列出4个方程。另外保存的4个中间曲面上的值也可以列出4个方程,共12个线性方程求出面中另外12个顶点的值。

2.4 裁剪纹理

裁剪曲线的数据从CPU传送到GPU后,根据显示窗口的大小生成一个全部数据都为1的纹理,然后把属于裁剪区内的位置的数据改写为0.每一个裁剪都将根据曲线生成一些三角形片,所有三角形内的纹理数据都改写为0,当所有三角形都处理完后裁剪区域的纹理都变为0了,在第2遍绘制图形时,每个像素点根据纹理的值进行处理,如果为1就显示出来,为0就不显示。裁剪纹理如图3所示,灰色部分为1,白色区域为0。

3 实验结果

实验软硬件环境:显卡:NVidia GeForce 8800GT,内存:2G,操作系统:Windows XP,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5 Professional,编程语言:C/C++,Cg 2.0(beta),主要编程库:Win32 API,OpenGL/GLU。如图4所示,(a)是没有被裁剪的NURBS曲面(b)是被一条NURBS曲线裁剪后的曲面(c)是被两条NURBS曲线裁剪后的曲面。

4 结束语

该文提供了一种采用CPU和GPU协同绘制NURBS裁剪曲面的方法,CPU根据NURBS曲面的光滑程度动态地划分成一些四边形区域,并把这些四边形的区域用满足C1连续性的Bézier曲面逼近,然后利用几何着色器可以批量处理几何图形的特性及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绘制这些Bézier曲面。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CAD/CAM、虚拟现实、游戏等领域。这种绘制方法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⑴动态面片化算法可以减少CPU的计算量,提高逼近的精度;⑵从CPU传送到GPU的数据大幅度降低,数据总线带宽不会再是系统瓶颈,便于获得高质量的曲线和曲面的显示效果;⑶由于显卡具有许多流处理器,曲面镶嵌和绘制可以进行并行处理;⑷细节层次是由GPU实现,不再影响CPU的负载。不过,几何着色器也存在以下局限性:⑴输出的图元数目受到限制,所以目前还是需要CPU实现小部分几何计算的功能,需要CPU将复杂的曲面进行粗分为一些曲面后再传送到GPU;⑵几何着色器代码长度及循环迭代受限,在超出限制时要想办法精炼代码。

摘要:根据NURBS曲面在u,v参数域的偏导数动态地把NURBS曲面细分成一些四边形区域,然后用双三次Bézier曲面实现这些四边形的C1连续的逼近。完成裁剪曲面绘制这个过程需要由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执行两遍。第一遍先由几何着色器实现裁剪曲面的三角化,再由像素着色器生成裁剪纹理。在此基础上执行第二遍,由几何着色器实现双三次Bézier面片的镶嵌,然后由像素着色器根据裁剪纹理绘制出裁剪后的NURBS曲面。采用GPU实现NURBS裁剪曲面的绘制,把大部分的计算从CPU迁移到了GPU。

关键词:动态细分,几何着色器,像素着色器,NRUBS裁剪曲面,GPU

参考文献

[1]郭建华,鞠鲁粤.用Open GL和MFC实现NURBS曲面的绘制及裁剪[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4):367-370.

[2]方顾,李际军.用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面裁剪的扫描线算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10):2060-2063.

[3]Han Dongsoo.Tessellating and Rendering Bezier/B-Spline/NURBS Curves and Surfaces using Geometry Shader in GPU[EB/OL].http://www.seas.upenn.edu/~cis665/projects/CIS%20665%20GPU%20Project%20Final%20Report%20-%20Dongsoo%20Han.pdf

[4]Michael Guthe,ákos Balázs,Reinhard Klein.GPU-based Trimming and Tessellation of NURBS and T-Spline Surfaces[J].ACM Transac tions on Graphics,2005.24(3):1016-1023.

[5]Michael Guthe,ákos Balázs,Reinhard Klein.GPU-based Appearance Preserving Trimmed NURBS Rendering[J].Journal of WSCG,2006,14(1):1-8.

隐身衣:“裁剪”光的科学 篇9

早在1897年,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在小说《隐形人》中就描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偏僻的小村里出现了一个浑身缠满绷带的人,引起大家的骚动不安。这个名叫格里芬的怪人,在解开绷带后就谁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他了,因此他可以为所欲为,犯下了许多恶行。在威尔斯的小说问世40多年以后,好莱坞据此拍摄了电影《隐形人》,并衍生出“隐形人”电影系列。

实际上,在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中,隐身技能是很多魔幻英雄的绝门功夫,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到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无不如此。在人群中隐藏自己的奇妙体验不仅一直挑动着人们的好奇心,也成为人类科技与军事领域的现实需求。

在21世纪的今天,当幻想之光隐约照进现实的时候,隐身衣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隐形飞机:看得见的“隐身”

“战地隐身衣也许会成为下一个军事实力的放大器”,在2010年12月的美国《信号》杂志上,一篇题为《科学家寻求隐藏起战地武装》的文章表示,继2006年研制出第一件“隐身衣”之后,美国杜克大学与普渡大学及美国军方合作,在隐形材料的研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实际上,隐形技术的运用在军事上并不新鲜。不过,在此之前所谓的“隐身”,并非让人眼“视而不见”,只是让雷达电磁波探测不到而已。

最早的隐形兵器是外型冷酷怪异的美国F-117夜鹰战机。它的机身表面涂有一层黑色的雷达吸波材料。更重要的是,它运用了多棱折面的反射原理,战机的造型“凹凸有致”,这样,雷达发射过来的电磁波经过机身反射后,不能原路返回,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F-117曾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40余架战机执行了约1300次攻击任务而无一受损。但到了1999年,美国与北约空军空袭南斯拉夫时,一架F-117被击落,另一架被击伤,打破了F-117无法被发现和击中的神话。于是,美国又研制出新一代隐形飞机——B2幽灵隐形轰炸机。

B2幽灵的机身上涂上了一种更先进的雷达吸波涂料。在飞行中,这种涂料能把周围的空气电离,形成一层等离子体薄膜蒙在飞机的周围,使雷达射来的电磁波被吸收或被散射。这种技术被称为“等离子体”技术,近日被热议的中国新一代隐形战机歼-20据传便是采用了此种技术来隐身。

然而,无论是“夜鹰”还是“幽灵”,它们都只是对雷达电磁波隐身,离真正“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效果,还差十万八千里。

让光“拐弯”的“左手材料”

那么,有没有穿上了就变透明、让人肉眼看不到的真正的“隐身衣”呢?对此,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黄吉平的回答是:“这个可以有。”

在威尔斯的笔下,格里芬变成隐形人的原理是,“把某种固体或液体物质的折射率降低到和空气一样,而且除了改变颜色以外,不必改变物质的其他性质。这样,一个物体既不吸收光线又不反射或折射光线,所以它本身就看不见了。”

而科学家们最新研究的隐身衣,其原理与此几乎如出一辙——“就像河水遇到水中的石头,顺着石头的表面流过去一样,光线遇到隐形材料会拐弯,不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因此,你将什么都看不到,就像透明的一样。”黄吉平这样解释道。

能够产生这种隐形效果的,是一种被人们称作“左手材料”的物质。

在自然界中, 电介质的两个常数——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都为正值,因此入射光或电磁波的电场分量、磁场分量和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遵从右手规则,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右手材料”。这种右手规则也被看做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但在1968年,前苏联科学家菲斯拉格(Veselago)在《物理研究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当某种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皆为负值时,其电磁关系就会与右手规则相悖,于是这种假想中的物质被称为“左手材料”。

“当时囿于技术的限制,大家认为这种左手材料是不存在的,因此菲斯拉格这篇文章发出来后一直无人问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张向东介绍说,“直到1999年,英国帝国学院的彭德雷教授(Pendry)等人提出,经过特殊人工设计的材料,可以在微波段实现负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人们这才想起了30多年前菲斯拉格提出的理论,并开始佩服他的远见。”

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们根据彭德雷的提议,用周期性排列的金属条和开口铜环制作出了微波段的一维左手材料。此后,对于左手材料的研究结果层出不穷,直至2003年,《科学》杂志将左手材料的研制列为当年的“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复杂的“裁剪”

然而,现有的左手材料仅局限于微波段的光,要研究真正的隐身衣就需要由微波段向可见光发展,而这却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左手材料对光的吸收问题。因为左手材料大多由金属制成,而金属电子的等离子共振频率与可见光的频率相当,因此,隐身衣会吸收更多的光,就会使物体形成一个阴影,从而无法达到完美的隐身效果。

《信号》杂志最新报道的普渡大学的研究成果,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外形上看,杜克大学于2006年研制的隐身衣实际上只是一块不到5英寸宽的玻璃纤维板,上面布满了铜圈和金属线。而这次研制的新型隐身材料,则是一张用好几层银和氧化铝织成的“渔网”。

“以往制作左手材料,会将增益材料置于母体材料的表面。增益材料的作用就是增强光场效应,减弱材料对光的吸收。但他们的做法很巧妙,把夹在银层之间的氧化铝层掏空,将增益材料加进里面,这就使增益材料的增强效应提高了50倍,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左手材料对光的吸收问题。”黄吉平解释说,这一成果意义重大,因而2010年8月的《自然》杂志报道了这一研究进展。尽管如此,这种材料仍有许多局限性。

现有的隐身衣,主要通过材料的微结构尺寸和布局来达到对某种单一波长的可见光或微波的隐身。比如,要对波长3厘米的微波隐身,隐身衣的微结构尺寸差不多只有3毫米或更小。而可见光的波长比微波要小得多,像绿光波长只有500纳米左右,也就是说,能对绿光隐身的隐身衣,其微结构的尺寸,要远远小于500纳米。这就给技术本身带来一定困难。此外,不同的光,都要求隐身衣有不同尺寸和布局的微结构,这就很难在同一件隐身衣上,同时实现对多种不同波长的光隐形。

然而,即使出现了能对所有可见光有效的隐身衣,还会出现另一个问题:穿上这样的隐身衣,虽然别人看不见你,但由于没有光线进入到你的眼睛,所以你也看不见对方。对此,该项目的美国军方负责人哈蒙德表示,科学家们已经想到,可以通过给隐身衣开个“窗户”,或者安装“开关”来解决这个问题。

《信号》杂志的文章指出,所谓隐形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光线的技术”,所以这种技术并不局限于用来研制隐身衣,比如,充分利用这种技术,人类可以制造出更精密的光学透镜;此外,在纳米水平上也可以延伸出“光刻技术”,用来制造更小的集成电路器件。这将意味着人们可以制作出更小的芯片,而单位体积芯片的存储能力、集成能力则会随着体积的减小而加倍,芯片的容量将因此而提高。

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的探究 篇10

服装设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因此,他们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方面起步也比较早,很早就将培养既具有较高艺术鉴赏能力和时尚敏感度,又有娴熟的立体裁剪工艺技能作为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其立体裁剪课程在院校内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并且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充足的材料,这也为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观我国,我国的服装设计学起步比较晚,立体裁剪课程的使用也比较晚,虽然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立体裁剪课程在许多中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都有设置,其作为各纺织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立体裁剪只是教给学生裁剪的技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服装设计的创新原理和方法,我国的立体裁剪教学都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对服装的要求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新式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

要将传统立体裁剪课程教育模式的弊端彻底的消除,就必须在课程的建设目标与人才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

(一)注重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

将形态认知、形态理解、形态构成、形态创意等其他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使其课程体系更加完整,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认识、学习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改变封闭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重视教学方法中的能力培养

改变传统的、单一得教学模式,将互动式教学、工作室自主创新设计教学、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教学等方式引入教学中,增加课堂活力。

三、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企业工作的具体安排,将企业立体裁剪工作任务转化为四大目标,并且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断地随着企业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使教学内容随时为学生进入岗位作准备。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式

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制作立体裁剪的思考方式、服装设计的轮廓、立体裁剪的基本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地将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安排,使其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时尚感、敏锐力,提升学生的结构设计应变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案例分析法。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国际大师设计的优秀作品、企业设计的好产品引入其中,让学生分析其设计的优缺点,学习其优秀的地方,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立体裁剪能力。例如,在讲解课程的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时装周的观摩,通过观看时装周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学生进行讨论,它的创新点在哪里,好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 示范演示法。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给学生讲解、一边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其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3. 实景教学法。

教师可以利用实践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制作间,通过企业服装设计人员对学生进行细节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老师可以在与企业协商好的情况下,进入企业制作间。笔者就经常带着学生进行观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好地学会了布料的选择和裁剪的手法。

总而言之,在中等职业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中,服装立体裁剪对于学生服装设计岗位职责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从课程标准的初次制订、试行、修改到最终的确认都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研究,直至制订出最佳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做好教研工作,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套符合学校、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能够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文峰.立体裁剪中材料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裁剪分析】相关文章:

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08-28

功能裁剪05-26

立体裁剪09-04

裁剪车间方案04-30

立体裁剪课程07-20

服装裁剪基础入门06-29

自学服装裁剪教程07-29

立体裁剪作业小结05-10

服装裁剪基础知识06-29

裁剪间安全操作规程08-04

上一篇:陶艺创作下一篇:甲状腺次全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