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

2024-08-22

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精选十篇)

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医学生,信息能力,医学专业教育

随着医学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对信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把信息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致力于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1 信息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和信息的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使用计算机系统有助于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用途和局限性,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为此,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1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将信息管理作为七大基本要求之一。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到: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收集、组织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医学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④懂得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局限性;⑤保存医疗工作的记录,以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因此,医学生对各种信息(主要是医学信息)的获取、分析、转化能力是衡量其将来能否更好开展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更是其将来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具备了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占有大量医学信息及其信息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解决医学疑难问题,进行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创造。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不可能是任何几门独立学科的学习结果,需要在一定环境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和内化。波伊尔委员会在《重整本科生教育》报告中提出,可令学生积极“构思一个或一系列问题,积极地研究和创造性地寻找答案,并具备阐述结果的交流能力。”在此基础上构造的课程创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不断询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点,判断思维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有信息素养能力[1]。因此应该把信息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各学科课程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优化教学信息交流方式,强化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2.1 在教学目标上,着重培养医学生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深入挖掘专业课内容中的信息能力目标。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线索与概念、原理与规律,另一方面还应从能力和方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注重达成以下目标: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2 在教学模式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究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教育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决于是否给予学生自发的、自主的、独立的、手脑并用的活动过程。给予其独立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信息思维的重要前提。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实施时,要改变过去教学只重结果的简单做法,要把教学的重心由原来以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变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上来。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在知识发生过程中展开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与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自由和机会。

2.3 在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拓展知识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技能,即学生通过从搜集零散的信息到形成相关主题系统知识体系的过程,成为自我发现的学习者。同传统的学习模式比较,基于资源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基于资源的学习中,资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核心的内容,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所能获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创设基于资源的学习情景,给予医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自由和机会,教师不必替学生整理好全部的学习资源,而是放手让医学生自己去信息源中检索信息、评价选择有用的学习素材,教师只是提示信息源的大致范围,引导医学生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通过让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检索信息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医学生的自我管理。

2.4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和机能学为依托的科学,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需要大量的形态与经验性的知识内容、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的过程性知识内容贯穿于教学中。如人体解剖、组织胚胎、病理切片,临床上的CT片、B超,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学科机能学实验中机体功能改变过程的记录和模拟等。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图形、声音、三维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网络交互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促进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而且还能较好地实现教师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能培养医学生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实现能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对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5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打破“课堂教学即课本教学”的传统观念

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也不应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可由学生主动参与选择教学内容,从他们的世界中挖掘更适合于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介绍专业新动态,培养学生敏捷的信息意识。医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更新,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有很多新技术已经运用于临床,但教科书中未涉及。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应把本专业当前的发展概况及新技术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安排适量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强化医学生的信息需求,推动其学会利用图书馆等信息机构,掌握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在存在争议的医学问题上,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参考给学生讲授,鼓励学生课后查询其他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回到课堂中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吸收包含在各种观点中的科学因素和真理价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

3 重构基础医学实验课堂,渗透信息能力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在医学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理论体系,医学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医学实践活动。医学实践课包括课程实验课和临床实习。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之比近1∶1,因此,医学实验课是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将信息能力的培养融入医学实验教学,需从实验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方法上重构基础医学实验课堂。

3.1 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实验

实验内容上,尽量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即由两个以上教研室联合开展,包括多个学科知识的联合应用,使得学生在实验中的思维不限于单一学科的单一实验方法,而是将各学科知识实验技能复合应用。比如,病理、生理和形态学教研室一起设计综合基础医学实验。

3.2 加强学生课前实验设计环节

实验指导教师提前将实验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教材、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阶段中,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与同学互相讨论,向指导教师咨询求助,设计正确实验方案,并以书面的形式与实验报告一起递交教师进行批改。

3.3 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操作

实验中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自由组合,小组协作。各自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与小组成员分享,互相补充,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把收集的资料整理充分,分享学习的收获,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协作能力。教师及时了解进度情况,并给与相应技术理论上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知识深化和拓宽,为理解、记忆知识,获取、发展知识打下基础。

3.4 注重实验报告的撰写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提出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改变传统的纸质实验报告的书写,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形式的电子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重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工作,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验操作中,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EB/OL].http://www.ala.org/ala/acrl/acrlstandards/InfoLit-Chinese.pdf,2006-12-25.

[2]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R].Chicago:American LibraryAssociation,1989.

[3]姚红,黄紫华,王士才.医学生学习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7.

[4]周健,张静波.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探讨[J].情报杂志,2006(10)∶133-135.

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 篇2

湖北中医药大学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具备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毕业后面向医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可从事软件开发和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管理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现代医学、医院信息、数理分析、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化修养,具有创新思想,遵纪守法;

2.掌握医药学和医药卫生信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

4.具有信息组织、分析、设计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

7.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9.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交流和阅读能力;

10.掌握一定的体育、传统保健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四、主干学科

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六、专业方向设置

医药软件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共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部分(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选修课含医药类、人文与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管理科学类及信息科学类课程(见选修课目录及《湖北中医药大学选修课指南》)。

本专业根据懂医药通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厚理工基础、重医药特色、强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思路,设置了34门专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涉及医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主干学科,分为两大部分:医药类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一)医药类课程

医药类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等。这些课程是创办专业特色的必备课程,可使学生对医药学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为毕业生对医药业务的理解奠定基础,提升毕业生的专业优势。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1、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这些课程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医院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XML与电子病历、医学信息学等。这些课程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及有关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九、实践教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基本原则,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习、实训和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构成如下:

(一)课程实践

本专业所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程序设计、现代临床医学概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开发、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与理论课同步开设有实践学时,并在第六学期设置《综合课程设计》课程。

(二)军事训练

学生在第一学期开展军事训练2周,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纪律素质。

(三)社会实践

学生在第三、五学期分别开展医院见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医院信息化流程,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四)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

毕业实习及设计(论文)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开展。在第七学期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至第八学期末完成论文的撰写、答辩。其基本目的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十、成绩考核

为检查教学效果,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所修读课程均要进行考核,并结合平时学习情况评定学习成绩,考试成绩载入学生档案。考核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进行实际操作考试,根据实践课所占比例与笔试成绩相结合计算总成绩。

成绩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均按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学分制管理规定》中的各项条款执行。

毕业实习期间,在各科实习结束时均要考核学生实习是否合格;毕业实习全部结束后,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十一、毕业及学位授予

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考核合格,修满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取得毕业资格;符合授予学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十二、教学时数比例

必修课教学总时数:2350

必修课总学分:131

公共基础课教学总时数:998

专业基础课教学总时数:758

专业课教学总时数:594

专业选修课教学总时数:324

专业选修课总学分:18

平均周学时:24.3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及医药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维护能力、熟悉医药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及维护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卫生经济学、会计学原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导论、管理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医院信息系统、病案信息管理学、医学文献检索、决策支持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网络数据库、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医学数据统计分析、XML与电子病历、医学数据挖掘、数字医学图像、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

学制学位:四年本科,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医疗卫生部门、医药企业及医药软件开发企业从事信息管理、卫生统计、病案管理、图书与文献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工作;也可在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高等院校和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医药软件)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药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能从事医药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测评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XML与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临床信息标准与处理技术、远程医疗系统、医学信息学、医学数据挖掘、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学制学位:四年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医学检验;素质

【中图分类号】R642.2【文献标识码】R【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97-01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信息化逐渐普及到各个领域,另外,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及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成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来说,也应该强化专业素养及其能力的培养,他的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发、访谈法等,对信息化时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自修提供参考。

1.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内涵

信息化时代对检验人员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学习已成为检验专业在职人员的必然,检验医学仪器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实验的结合,这都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而检验专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已成为顺利生人检验工作的基本条件。他具体包括:良好的医学道德素养,坚定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作风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检验专业人才还应具备全面的工作能力,又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熟练地掌握英语,能阅读一般英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书写常用医用文件的写作能力,以及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进行医学信息的检索辨析能力。这些都是信息化时代人才应具备的素質。

2.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2.1、 良好的道德素养及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一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具体的从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纲要》中明确要求:“公民基本道德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且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荣八耻为指导,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另外,要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积极反对社会上不健康风气的侵害,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以自身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投入工作,真正体现“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形象。

2.2、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每位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提高该素质,对于我们检验专业来说,就是要不仅要掌握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医用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原诊断学、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如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等课程,并了解常用检验仪器的基本构件和性能,信息技术与检验的临床应用,并能自主研修,提高理论水平。另外,在时间业务技能方面,要积极合作学习、不断研修,应具备手工操作、仪器操作均能熟练应用,且能快捷、准确的分析结果,给出检验报告的实践能力。并能适应检验科室、化验科室、血库等有关检验化验的相关科室工作能力。

2.3、熟练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及专业英语阅读与表达能力。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对于医院工作者来说不但要会熟练地操作数据库、建立数据库、运用相关的软件,如Word等,更何况在全国诸多医院已普遍采用电子处方,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进行医学信息的检索,这一切都需用计算机来完成,所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对对现代的检验工作者来说,熟练掌握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临检、生化等都普遍使用仪器来完成操作,而诸多仪器在使用标示上都采用英文提示,有甚者在使用说明里全部采用英文叙述,尤其是一些进口仪器,表现最为突出,在现代各大医院业务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大趋势下,医疗学术交流开展也较广泛,国外的新成果、新技术逐渐被医院应用,而这些论述大多都是英文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以此来适应工作需要。在基层的医院里虽然有些可能没有仪器,都采用手工完成操作,但是自己必须加强学习,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了解当前的检验专业发展趋势,以便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与时俱进。

2.4、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作风。作为专业的检验专业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病人,耐心询问、细心采血、精心操作、用心出报告、热心解释说明,把每一位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无时无刻谨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对于单位的工作能勇挑重担,不怕吃苦,乐于上进,不耻下问,每一天都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干活,兢兢业业操作,万无一失的做好各种事情。

2.5、自主学习及其医用文件写作能力。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理念,伴随这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替较快,以前的学习已逐渐跟不上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一般都可自主性的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业务进修及其理论研究,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面,增加丰富的医学知识积淀,为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另外,还要不断地加强医用文件写作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写作技巧,能熟练的进行专业文件写作,尤其是医院常用文件和医学论文的撰写能力,这也是现代信息化时代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应从技术人才逐渐走向专业技能型专家,并从工作型向研究型发展,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发展科室,服务于医院,体现人生价值。

3.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的培养策略

3.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自主学习、在岗学习,并搭建合理专业成长平台。医院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采用院本培训、专家帮带结对子、专题讲座等形式,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同时强调职工自主学习、在岗学习,替身自身专业素养,有必要时可采用技能竞赛等形式,搭建竞赛平台,促进职工专业技术的提高及其业务能力的发展。

3.2、建立奖励制度,树模评优,激励专业发展。奖励制度是职工学习上进的有效措施与动力,更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有力保障,医院每年进行优秀职工、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评优活动,并对获奖者进行必要的奖励,提高工作热情,带动所有职工都积极学习,强化业务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3.3、加强行医行为与作风整顿,树立服务意识,提升医德素质。

3.4、强化现代专业辅助技能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能力、交际能力等),促进专业技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跃山等,医学检验本科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 第13期

[2]吕世静,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医学教育2005 (03)

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 篇4

一、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现状

有研究者专门对研究生信息素养做过调查, 范秀凤等从研究生专业信息搜索与获得、专业信息分析与鉴别、专业信息跟踪及引用这几个方面展开调查, 结果显示:研究生对本专业的信息资源分布了解的不是很清楚, 获取的信息范围不够清晰;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专业信息资源的能力极其有限;科研创新意识不强, 跟踪专业信息手段滞后;引用标注不严格。[1]孙风梅等对某医学院校不同层次学生认识和利用网络资源情况及满意程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虽然网络信息资源逐渐丰富, 但学生利用率不高, 这与学生信息意识薄弱, 对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数据库不甚了解, 不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有关。[2]郭向飞等采用网络调查结合文献调查, 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国内医学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进行了调研, 结果显示:教师队伍年轻化, 教师年龄结构存在断层;目前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仍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 但部分院校已经设有医学信息检索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随着网络的普及, 大部分医学院校开始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直接利用网络授课替代以往多媒体授课形式。[3]目前, 部分高校将信息素养教育的文献检索课列为公选课, 少数高校把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 也有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此类课程, 这将严重影响网络环境下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构建。

二、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一) 特殊性

医学信息素养教育属于专业信息素养教育范畴, 在具体内涵和内容上都体现出医学教育模式的特点。

首先, 在信息意识层面上, 医学生应具备强烈的信息愿望与信息敏感度, 对其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及其涉及到的相关专业领域有所关注。

其次, 专业信息知识有其特殊性。信息知识是指涉及信息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性知识。医学生除应掌握医学信息基础知识外, 还应掌握包括信息技术原理、作用、发展及其在医学、医疗、科研领域所涉及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同时也应掌握专业的外语阅读和听说能力知识。总之, 专业信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第三, 专业信息能力也有其特殊性。作为高校研究生群体, 应具备的信息能力应包括: (1) 能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 并鉴别多种信息源的信息需求能力; (2) 能运用信息、通讯、网络等技术解决医疗或科研中各种问题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3) 能从信息源中提取所需信息的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 (4) 能结合专业知识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能力; (5) 在医疗及科研实践中能与别人沟通交流, 并能够对医疗成果进行总结、转化、推广等的信息创造与传递能力; (6) 能及时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4]

第四, 专业信息道德的特殊性。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思想保障。医学生在遵守学术道德、网络信息安全, 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外, 还应包括能自觉保护病人、同事和他人私密信息、尊重病人隐私等伦理约束。

(二) 必要性

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 信息素养作为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潜在能力, 必将成为日后临床医务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前提。随着文献资源信息的不断增多,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 专业信息素养成为信息化社会人们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作为研究生群体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信息素养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三、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基于目前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现状, 在信息素养教育中, 要建立“一个具有高校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 营造“教与学两点结合的知识文化氛围”及强调“文检教师、图书馆员、研究生三者共同促进”为核心的专业信息素质培养模式。

(一)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Blackboard (简称BB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全球应用范围最广的教育软件之一, 依托BB平台进行用户协作学习,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以利于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目标。[5]

1.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在BB平台下, 可以构建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医学信息检索网络课程。内容包括: (1) 课程信息: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等; (2) 教师信息:授课教师姓名、职称、学历、研究方向、办公地点等; (3) 网络教学:提供网络多媒体课件、网络版教材及参考资料信息、教学录像、网络版实习指导、网络论坛等; (4) 网络资源:提供其他高校网络课程和网络资源链接。

2.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学生通过BB平台实现自主学习模式, 弥补传统教学中课时少、信息量小的缺点。同时, 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互动, 无论是在实习或是日常生活中, 都可以及时地向老师请教问题或是发起讨论, 拓展交流空间。

(二) 教与学两点结合

1.教学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研究生教育是以专业学科为核心的教育, 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科专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所研究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度, 及时获取国外专业领域前沿学术成果的敏感度, 以保证研究生课题的突出性与新颖性。在当前网络环境下, 学科专业与信息素养教育相融合, 以学科专业为中心体, 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逐渐渗透在教学中, 能够提高研究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

2.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究生的研究专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不尽相同, 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实际, 强调个性化教学, 着重培养研究生实际医学科研能力和临床诊疗实践问题决策能力, 提高实际工作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 文检教师、学科馆员、研究生三者共同促进

1.文检教师对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要明确研究生阶段信息素养培养的侧重点, 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研究生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及相关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非常强。研究生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准确收集课题相关文献资料, 并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查全率和查准率, 为开题、综述、毕业论文、论文答辩做好准备工作。文检教师可以参与检索过程, 对检索式的制定, 检索策略修订提供参考意见。并逐步训练研究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学科专业信息, 关注医学网站的最新动态, 关注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情况等。

2.学科馆员辅助, 协作式培养模式。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已把学科服务作为图书馆的重点拓展业务。学科馆员要具有医学及相关专业背景, 可以根据研究生不同专业学科和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导向, 开展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 开展文献检索延伸教学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独立检索文献信息的能力, 为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学术氛围。

3.研究生之间相互合作式培养模式。研究生之间可以依托BB平台协作课题或科研任务, 制定协作学习方案。根据不同研究生之间的科研能力、信息能力, 同时兼顾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划分协作小组, 以相互合作的方式开展网络协作学习, 共同完成科研任务, 并定期汇报学习成果, 进行组内讨论, 组间互评, 以提高学术科研水平, 加强学位论文质量。[7]

总之, 医学院校研究生深入专业信息素质教育, 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研究生在校阶段需要具备的能力, 而且要培养医学院校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医学研究和临床诊疗决策能力等终身学习能力。

摘要:本研究以信息素养概念、发展现状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必要性为背景, 探讨提高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 为广泛深入的开展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医学院校,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范秀凤, 刘禺卿, 王琏嘉.基于学科服务的高校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11) :84-87.

[2]孙风梅, 王强.医学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81-84.

[3]郭向飞, 邱旭, 黄晓鹂.医学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23) :129-130.

[4]黄晓鹂主编.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案例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5]张梅, 黄晓鹂, 李树民.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协作学习模式构建与实施[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10) :142-145.

[6]李建礼.网络环境下研究生的信息素养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医学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5

[摘要]为了给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抽取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调研目标、课程以及教学和实践活动所需要的KAQ因素形成因素集合,利用复杂网络建模的方式建立KAQ因素网络,进而利用对网络的调整和优化反馈KAQ设计与实施,从而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条新的研究与实践思路。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创新;KAQ;复杂网络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医工结合的专业,既需要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又需要掌握信息工程的技术,是一个利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信息为医学服务的专业[1-2]。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身的交叉融合既给本专业带来了复杂性,也给本专业带来了创新的优越性。在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复杂的专业目标、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过程中,会给整个过程带来崭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包括创和新,对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来讲,专业本身是新的,具备创新的基础条件,如果在新的专业上创造出新的成绩,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条件设计新的实践思路,创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意。人才培养最终通过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体现,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但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只有奠定了知识基础,掌握了本专业要求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才能建立创新的根本条件。因此,本文以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为对象,以知识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探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除了作为新上专业可能会遇到的发展弊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以下明显的现状[1-3]。首先,不同于其他新上专业来源于相近学科,医学信息工程无论是医学还是电子信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虽然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的医学服务两者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本质上两个专业的培养思路是相差很大的`。其次由于不能直接照搬其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无法确立,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较为零碎。再次,受制于新上专业的理论与基础条件,特别是短暂的人才培养实践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明确和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容易受到相关专业或独立专业的引领和冲击。最后独立背景和师资也是无法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

二、KAQ设计

基于以上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本文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设计基于KAQ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案[1-2,4]。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是一个决策类课题,它既有确定性的一面,又有模糊性的一面,因此不可能完全通过定量的指标进行度量和评价。但所有课题的主客观性指标借助数据会更有说明力,因此本设计首先通过数据建模确定研究方案。数据建模的优点既有数据支持,又有模型展示,模型既直观可视,又可通过模型的研究反馈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不可实验的缺点[5]。数据基于KAQ进行采集,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关的因素全部通过调研获得,得到全部客观的KAQ因素数据。建模的方式借助复杂网络[5]。复杂网络是近年来研究各种实际系统复杂关系常用的创新工具之一,通过复杂网络,可以研究实际系统个体、局部和整体的特性,也可研究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网络建模分为两部,一是节点选取,二是连边设计。节点是指实际问题中能够代表独立意义的概念,如知识、能力和素质中的组成因素,也可以是知识、能力和素质本身。连边是指节点之间的关系,既可是指相互关系也可以指单边关系,对应于不同的关系可生成不同的网络模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和目标,因此围绕专业培养中涉及的KAQ因素进行设计,就可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利用KAQ因素网络模型引导培养和实施就可以提供理论保障。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1-4],可以得到KAQ数据因素以及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路,同时根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现状和对KAQ设计的思路,借鉴王序坤等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在现有专业及学生培养的基础上设计基于KAQ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整个方案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方案设计共九步,第二部分为实践方案设计共四步。在理论方案中,第一从思想上重视创新教育,教师到学生在每一堂课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均穿插创新思想。第二对专业培养目标和目标导向中突出创新的具体引领。第三建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第四创新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第五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教学基地、毕业设计以及分流培养的各种实践模式。第六强化第二课堂的各种创新渠道,通过课题、论文、竞赛、社团等实践创新培养途径。第七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方式。第八优化师资力量,加强培训与引进,保障创新基础力量。第九建立完善的创新组织管理体系,为人才创新提供人才、场地、经费和机构管理的保障机制。在实践方案中,围绕理论方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活动和创新实践的各种需求,第一全面调研涉及到的KAQ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环境、师资、课程、家庭以及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关的各种因素,因素的选取通过调研得到,得到一个KAQ因素集合。第二对调研的因素进行复杂网络建模,通过对学生、教师以及多个角色开展的调研进行数据采集,建立网络模型,根据不同角色的KAQ因素取值确定KAQ网络模型。第三对网络模型进行分析,可根据研究需要对个体、模体、局部或整体甚至某个指标进行拓扑属性计算和分析。第四根据研究目标对网络进行调整和优化,制定人才培养的各种创新实践方案。

四、方案实践效果

将设计的培养方案用于学院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从两届毕业生和现在校生来看,学生的统计在客观数据上表现出满意的结果。每届学生均成功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而且申请的年级越来越靠前;学生获得各类省级创新大赛的奖励逐年增多,且年级也逐年靠前,参赛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每个学年在校学生均能发表论文和获得的专利授权。对毕业生,考研的人数增多,专业方向变宽,学校层次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的范围变广,就业质量无论是待遇、城市、企业影响力还是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本文从专业培养方案中的KAQ因素入手,为具有复杂背景需求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案,利用复杂网络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基于KAQ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本专业学生培养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颖,赵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5):488-491.

[2]邹男男,曹锦丹.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生KAQ培养实践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16-117.

[3]张金池,聂斌,张兰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引进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42-142.

[4]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5-7.

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 篇6

生物信息专业英语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信息专业词汇及习惯用法,提高学生准确、快速地阅读、翻译生物信息专业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以及掌握生物信息专业英文写作方法和技能,快速了解国内外生物信息新专业知识和新技术等。本文分析了医学院校生物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结合生物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找出了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意见和措施。

一、生物信息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由于本科生刚刚接触专业和科研领域,多数学生缺乏阅读和撰写英文文献的经验,过于专业的授课内容,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一些医学院校缺乏统一的生物信息专业英语教材,有的院校选取外文报刊或文献,每篇阅读材料中包含专业词汇繁多,句子结构冗长复杂且过于集中长句难句,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分布不合理,使一些学生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一些医学院校的生物信息专业英语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性,有些是教师对着讲义翻译,有的教师先用汉语讲解专业知识要点再对着翻译,或让同学自己翻译,然后再由老师总结评价。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仅停留在对生物信息专业英语的阅读与翻译层次,对生物信息专业外语的词汇特点、语法特点、翻译技巧和写作技能等涉及较少,对运用英语准确表达、解释和交流专业知识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学生听说写等技能的提高。

3.一些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选择学习生物信息专业英语,一方面是想多接触专业单词,以便更好的阅读外文文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拿到学校要求的学分,因此对学习专业英语的态度并不明确;再加之之前提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调、教学模式的单一、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导致一些学生对生物信息专业英语的轻视,致使学生对生物信息专业英语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学习的自主性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生物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改进思路与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够由内而外的产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带来对生物信息专业各个方面的丰富知识体验和自我提升,生物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存在一定可改进之处。

1.精选教学材料和编写高质量讲义

教学材料的选择对生物信息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若教学材料选择太难、太深,学生学习吃力,挫折感加强,学习没有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材选得太容易,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适合的教学材料对提高生物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极为重要,应根据医学院校生物信息专业英语特点精选教学材料和编写高质量讲义。教学材料和讲义内容要丰富翔实、深度适当、覆盖面广、反映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极为重要。

2.调整教学内容紧跟国际前沿

对本科生开设专业英语,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途径,培养学生对生物信息专业的兴趣爱好,提升专业英语的能力,更好的阅读、翻译、交流和撰写文献。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要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并进行适时动态调整。

(1)首先要了解当前学生的一般英语水平,例如通过历年的英语成绩,四、六级分数,课堂小测,以及一对一问答等方法确认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此基础上,选取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及教案,也可以增加和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要做到新而广,新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广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也是学习这门课的主旨所在。同时选取的内容也不能脱离了实用性以及趣味性,这直接影响到专业英语的课堂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

(3)可以选取一些较短的学术期刊论文进行讲解和讨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研英语运用能力,无论是学生的阅读方面,还是专业论文的写作上面,都要有相应的提高。可以选取生物信息前沿学术结果或有趣的研究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外文文献。既能了解专业英语的写作技巧,又能了解专业文献的具体流程,也让学生们学习如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完美的英文论文。

3.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当前一些医学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类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另一类为生物信息专业的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上,可以让英语专业教师,多和生物信息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沟通,让其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也可以为生物信息专业教师开设英语提高课,提升其英语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其生物信息专业英语水平,也对专业教师未来的综合发展,或是科研工作有所帮助。

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 篇7

1我校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

我校于2006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 是学院进行评估时开设的新专业, 四年制, 现已招收3个年级3个班, 共111人。这期间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 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教师缺乏, 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且学习环境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 又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 两个学科的跨度较大, 如果学生找不好的结合点和渗透点, 学习起来比较盲目, 缺乏学习动力, 容易在两个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 将所学的专业浅显地理解为两种学科的机械叠加, 难以权衡计算机学科与医学的学习比重, 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对专业了解不是很到位, 因此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不太清晰, 导致对整体课程学习认识不足, 表现在重视计算机专业课而轻视医学基础课, 再则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 无法使学习深入化;医学院校的学习环境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环境不尽相同, 本专业学生较难适应医学院校浓厚的医学学习气氛、学习方法。一是因医学院校的学生较为注重形象思维, 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二是因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专业, 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1.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比起基础深厚的传统医学专业, 我院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新兴专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 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如何合理有序的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交叉学习, 应该选择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 应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上, 一方面要避免其课程设置同工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雷同, 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设置过多的医学课程, 造成主、次不分的现象,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 脱离了实际的市场需要。这方面我们正在逐步摸索, 日趋完善。另外有些课程设置方面也有重理论轻实践, 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也并不完全吻合的现象。

1.3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资料相对短缺

计算机的专业学习不仅仅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 更多的是学生课外体会和自我学习, 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就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我院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医学专业书籍, 虽然近期有也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引进, 但真正与本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可帮助学生自学的书籍还是很少, 基本上是以电子图书为主, 学生自学无“支点”。

1.4 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我们是新专业, 专业实验室还有待于更加完善, 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均侧重于理论, 对进入社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弱, 到医院实习时才发现所学理论与医院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 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再则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 错误的认为属于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从而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应有的信心。

1.5 缺少必要的规范教材

教材建设一直是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所出版的医学信息类教材数量有限, 质量也参差不齐, 很多教材理论过于空泛, 内容不够详实, 脱离实际的应用, 不仅使教师教学时感到困难, 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院目前选用工科计算机专业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进行教学, 但这些教材缺乏医学特点, 不太适合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使用。

1.6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我院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虽有一个专业实验室, 但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 缺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园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同医疗卫生系统联系不够, 缺乏定向培养和必要的交流。

2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设想

2.1 加强教育引导, 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 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该专业的定位是医学信息技术如何为医学管理服务或医学管理如何应用于医学信息技术, 并在医学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因此, 有必要在新生进校后, 头一节课就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办学目的, 以及本专业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 广泛开展交流讨论活动, 尽可能统一认识,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力[2]。加强学生思想工作, 明确学习方法和思路。前面谈到, 医学系列的学生着重于形象思维, 而这一思维方式是我学院的主流。本专业的特点是既要有形象思维, 又要有逻辑思维, 如何将置身于形象思维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本专业学生不受之束缚, 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 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2.2 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合理

应将计算机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管理课程交叉开设, 每门学科分别按层次递进。一是医学课程的设置,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疗诊断的整个过程, 熟悉医生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基础医学和临床诊断基础概论课程, 临床诊断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多一些。二是医院管理课程的设置,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管理及医学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处理、提取及存储等主要过程, 设置管理学、信息标准化及病案规范化等课程。三是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3]。

2.3 借外校图书为己用,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可以和周围其它理工科学校进行协商, 让本校学生有机会到其它院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 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 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 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 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购置了笔记本电脑, 我们的网络教室也向他们免费开放, 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 (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 共享给学生, 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弥补学校图书馆图书不足的问题。

2.4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本专业的学生实践基本包括开设专业课时的实习以及大四后半学期的毕业设计专业实习, 这远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要以教学实验、编写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程序、毕业实习等方式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教学实验可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全面、灵活的设计思想和创造能力, 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毕业实习是通过实际工作, 处理实际问题, 有效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了解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 熟悉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流程, 为每一位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编写或选择适合的教材

选择内容充实和跟上当前发展趋势的教材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可以自己组织师资力量根据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 把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到教材里, 从而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另外, 教师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实验讲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强调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实验时还是总犯重复的错误, 如果教师一个个逐一指导, 速度很慢, 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全面解决所有学生的各个问题, 而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 一有问题就等着老师来指导, 不去独立思考。如果有了实验讲义, 上机时就可以在明确要求注意事项的前提下,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以提高教学效率。

2.6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用新型的教学策略

(1) 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 彼此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 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既注意教师的教, 又注意学生的学, 寓教于学, 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2) 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把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或浏览,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 同各校形成资源共享, 打破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 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 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来源。 (3) 研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让学生自选课题和辅导教师, 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 也可以是各种技术上的探讨;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 也可以是对未知的领域的思考[4]。

医学院校应不断努力, 完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 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人才。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 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参考文献

[1]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 (3) :63-65.

[2]许四洋.从社会需求看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变革[J].医学信息学教育, 2000, 13 (8) :416-417.

[3]叶明全, 吴少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医学)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7, 6 (5) :524-526.

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 篇8

一中国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支柱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已成为中国生命健康产业中最具成长性的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开设的高等院校主要包括两大类: (1) 理工类大学; (2) 医学院校。理工学校注重工程技术的培养, 其学生有较强的物理电子计算机知识, 但对影像设备在临床运用中的管理、操作、维修和开发能力欠缺;医学院校则相反, 注重医学知识的培养却忽略工程技术理论的学习, 工程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在当前社会形势下, 要求培养出一批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 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对医疗仪器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维护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当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国有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的需求, 主要问题表现在:

1. 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在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上没有及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没有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未能使学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最新状况和趋势, 不利于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工程与医学的有机结合还不够紧密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 部分高校或缺乏工程技术背景, 或缺乏医学背景, 教师的知识结构很难融合多学科的知识, 由于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 过分讲究专业对口, 使专业课程设置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 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 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狭隘, 缺乏创新思路。

3. 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严重

由于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实验场所的限制而偏重理论教学, 忽视了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开设的实验绝大部分属验证性的实验, 很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性环节不足, 主要以医院见习为主,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的应用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普遍偏低。

4.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少,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目前大学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 课外科研活动少, 科研活动的参与率较低, 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差, 科研成果少, 导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弱。

5. 师资力量薄弱,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起主导作用, 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普遍存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师层次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 单一的教学型教师已不能满足当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6. 学生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医学与各种工程理论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 大部分高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使得学生很难到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从而导致学生运用工程技术方法来解决医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三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江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隶属于计算机学院, 创办于2003年, 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于2010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按照学校“建设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 多学科协调发展, 产学研结合, 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理念, 密切联系经济发展的实际, 立足江西省医疗仪器行业需要, 确立以医疗器械、设备的开发、应用、管理为主, 医院信息管理、生物信息处理为辅的发展方向, 突出计算机与中医药、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 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凝练专业发展方向

面向市场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总结我校专业建设经验,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坚持工程技术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方向, 突出计算机与中医药、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 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等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 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医学仪器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应用、维护及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提升就业竞争力

秉承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与时俱进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厚基础, 宽口径, 强实践”的特点, 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设计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早科研、重实践”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形成了大一打基础、大二熟技术、大三搞科研、大四出作品的学习模式, 培养了师兄带师弟、参加电子大赛同学带其他同学的良好风气。大三时相当部分的同学进入实验室跟随教师搞科研, 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检验所学的知识, 在实践中成长提高, 部分同学甚至在大二时就跟随教师搞科研。大四时, 所有的学生都要设计软件作品或电子作品才能进行毕业答辩。因此, 在四年的学习中, 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直没有间断,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3. 优化课程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改进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性与综合性, 重视多样性与前瞻性, 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课程结构做到平台完整、模块清晰;课程内容和设置服从培养目标要求, 实现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鼓励教师们结合专业特点, 努力寻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中医药的最佳切入点, 立足地方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 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 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使培养方案在质量和可操作性上得到提高。

4.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分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 构建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组成的系列化实验体系, 形成“启发式教学、个性化培养、系列化实验、开放式管理”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 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如征集生物医学工程、中医药领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开展完整的项目实训) , 制订和完善大学期间全过程的实践培养计划, 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既有教师职务, 又有实践背景的教师, 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进一步凸显中医药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 发挥学科组、教学团队的优势,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目标转变。

6. 校企双方共建专业, 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更好地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于2012年9月与江西天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办学, 启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学生。校企双方在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已开展了相应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平台,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就利用学校医学资源的优势, 结合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深受学生欢迎、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即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 并学会运用工程技术方法来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 能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在人类健康、医疗仪器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 达到“医为工用, 工为医服务”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宏花、桂志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120~122

[2]黄小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5) :162~163

医学院校开设信息类专业的探索 篇9

关键词:医学信息,专业建设

遵义医学院是贵州省省属重点建设高等医学院校, 前身为大连医学院, 创建于1947年, 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经过60年的艰苦创业, 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 已成为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医学院校。我校一直以发展传统医学为主, 同时努力扩展医学外沿。于2003年开设了第一个信息类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 受到初步科学研究训练, 能解决信息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由于该专业主要以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为基础, 而在医学院校很难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以建设, 因此该专业缺乏重点学科的支撑, 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存在问题, 这也引发了我对该专业发展与建设的思考。

一、培养方案的修订

2005年,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 我系主要任课教师感到专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 我们多次考察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并提出, 专业要有长足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医学院的优势, 将医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 培养兼具有医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的复合型人才。从2005年起, 我专业组织院内外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多次论证, 并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对省内外相关院校的考察, 和院内专家反复论证, 最终该专业在2007年拟定新的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结合遵义医学院以“医学为主, 文理相互渗透”的实际情况, 确立了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以培养适应我国医学科学事业发展所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掌握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同时又具有医药学和生物医学背景知识, 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扎实的数学理论与计算机知识,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 能够满足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硬件基础的医学信息化、数字化应用迅速发展的需求, 必将在医药学软件开发、医院信息化建设、医学数字图像处理等发面有较大发展。

二、课程建设与优化

医学信息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新兴科学, 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研究医学信息、数据和知识的存储、处理和利用, 以便在医学研究、卫生管理、临床控制和信息分析过程中做出正确决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涉及医学、计算机科学和医疗卫生管理学等专门知识。根据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 我院信息学专业自2005年开始对课程设置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 整合数学与计算机类课程

由于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要加入医学类课程, 因此数学与计算机类课程必须精简课时。我组织授课教师认真研究整合方案, 最终将数学分析和常微分方程整合为高等数学, 力图让学生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而又不陷入数学理论研究;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接口技术整合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因为两门课程有几个章节讲述的内容相同, 这样做将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化地学习计算机的组成原理, 并缩减课时。

2. 增加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影像学课程

在专业开办前2年, 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医学基础课程, 缺乏对医学知识的认识, 对医院的管理流程也不甚了解, 因此就业受到很大限制。很多医疗机构纷纷提出需要有医学背景的信息化人才。鉴于此, 专业新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系统解剖学、人体组织学和病理学等课程, 让学生了解人体正常结构。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可能要从事医学数字图像处理方面的工作, 因此还加入了医学影像学等课程, 让学生了解基本成像原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应用平台, 尤其是在引导信息学科在医学中的应用及提高研究水平方面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 医学实验课程走进医院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部分医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在医院中开展。如医学影像学的实验课程就从认识影像设备开始。走进医院, 熟悉医疗器械和医学设备、了解医学信息处理方式, 这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这一措施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了解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怎样的人才。

4. 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制定了“三步走”的实践教学方案, 从学生入学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第一步, 在学生进校后开展“带教”活动。我们将学生分为几组, 安排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构成;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医疗软件的分类等。第二步, 开展学生兴趣活动, 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科研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第三步, 开展毕业实习教学, 安排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 了解社会需求, 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5.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 (论文) 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将选择医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课题, 研究方向涉及: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与HIS的开发与设计、医院信息共享平台和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的构建、电子健康档案 (EHR) 和电子病历 (PHR) 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化医院建设与医院数字化管理模式、远程医疗和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学生全面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 并且熟悉医院的管理流程。

目前本专业与遵义征费稽查处、遵义电力总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并为这些单位研发了多套管理系统, 获得用户好评。以下为部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截图 (见图1及图2) :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

1. 专业现状

目前该专业在遵义医学院仍然属于新办专业, 只有两届毕业生, 社会信任度还需要进一步确立, 因此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偏少, 并且缺乏兼有医学和信息科学双重背景的教师。但是, 经过几年的建设, 专业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并且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日趋合理, 学生反映良好, 2个专业实验室和5个基础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 专业已经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 专业发展

如何在医学院校建立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遵义医学院已经用实际证明了医学与信息科学紧密结合的可能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医学院雄厚的医学背景优势, 与周边高水平理工科院校合作, 探索出一条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办学之路;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一支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强化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专业办学综合实力。把专业建成信息技术与现代医学结合紧密、具有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优势的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 篇10

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且发展非常迅速, 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 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 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 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前景非常广阔, 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 现今市场规模可达1000~200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各种医疗仪器装备、医学物理学以及医学材料等, 它的发展将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发展, 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而得到长足进步。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速发展, 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为此, 我国有大量的医科、药科大学、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及领域。在2008年4月北京举行的“亚太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上, 各种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等问题被提出并进行探讨, 对于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立进行了研究, 说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对医科药科、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办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在各类院校中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阐述。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 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 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 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 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 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 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 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 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 、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 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 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 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 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 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 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 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 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

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 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 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 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

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 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 十分广泛, 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 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 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 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 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 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 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 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 由此认为, 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 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 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 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 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 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 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 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 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 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 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如影像学、信息学等) 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 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 (或信息管理等) 和医学成像 (或医学信息等) 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 (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 的基本理论知识, 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 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 基本的仪器 (装备) 维修保养能力”上。

2.1.2 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 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 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 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 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 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 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 切忌大而全无特色, 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 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 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 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 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 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 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 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 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 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 偏向于材料工程学。

由此可知, 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 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 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 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 (或装备) 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1.2 课程设置

基于工科特色, 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工科基础理论的学习, 了解医学基础知识, 同时学习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应用于医学中而派生的专业课程。如将特色定在医疗设备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其基础类课程更加强了基础数学、物理的学习, 设置了较多学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等, 医学类课程设置了基础医学与实验, 涵盖人体解剖学知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了生物医学数学基础、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Visual C++程序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系统、EDA技术、计算机硬件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影像系统、生理信号检测、生理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实现、医学传感器、医学光学、医学超声、医学材料等, 同样, 课程设置也应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3 总结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高度交叉的专业, 需要从业专门人才具备较为全面地知识, 人才培养难度极大。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特色分析, 结果表明, 各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 必须形成相互协作与协调、填补不足、人才互补的机制, 为保障人类健康, 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镭, 关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0年第3期:8-10.

上一篇:专题化模式下一篇:学校部门预算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