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调查

2024-07-22

补偿调查(精选十篇)

补偿调查 篇1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补偿,卫生经济,基层,机构,成本测算,丽水

自2009年7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进入发展正轨,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补偿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为此,丽水市疾控中心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开展了相关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在丽水市选择有代表的4个县(市、区),分城镇和农村分别抽取2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调查样本。

1.2 方法

参照国家卫计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调查表”,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调查表收集资料;成本构成参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界定、成本测算方法及补偿参考方案》,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科室和非项目科室各自的六大成本构成的总成本:即固定资产折旧与维修费、劳务费、公务费、业务费、低值易耗品费以及材料费,分别测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3 统计分析

对基线调研阶段中收集的结构化调查表进行统一编码以后,使用Epdiata 3.1软件,由经过培训的数据录入员进行数据的双录入,运用Excel 2003和SPSS16.0等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区域概况

丽水市辖9县(市、区),全市户籍人口260万人,男女性别比1.07∶1。丽水市处浙闽两省结合部,土地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0%以上。调查样本县情况详见表1。

注:本数据统计时间为2012年度。

2.1.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

本项目调查4县(市、区),共有122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44家村级卫生室。乡镇、街道总数72个,平均每县(市、区)有乡镇、街道19个;行政村总数1 306个,平均行政村数326个;平均每县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30个,平均村卫生室136个。

被调查地区大多地广人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服务人口较少,服务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达80所,占65.57%,服务人口在4万人以上的仅5所,占4.10%。

被调查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半径普遍较大,最远的达40公里,平均13公里,中位数12公里。0~5公里的22所,6~11公里的37所,12~17公里的35所,18~23公里的16所,24公里及以上的12所。

调查地区乡镇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数以5~10人组的最多,占30.33%;其次10~15人组,占23.77%;不足5人的占5.74%。卫技人员占90.00%,其他技术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占10.00%。

2.2 成本需求测算

经调查测算,按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规范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在丽水市所需成本为人均每年43.20元。其中,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需31.50元,村级11.70元,两者所需成本比为2.69∶1。

按工作项目分析,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居民健康档案、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患者管理、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适龄儿童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卫生监督协查等11类以及居民综合满意率等[1]。测算成本最高的服务项目是老年人保健,第二位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而成本最少的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详见表2。

(元/人)

2.3 问题分析

2.3.1 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

实行“收支两条线”后,基层卫生机构使用经费须经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后才能拿到钱。由于审批需要时间,经费很难及时拿到,以致造成运行效率不高,影响病人就诊。同时,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远远无法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服务需求。目前,被调查欠发达地区仅少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大部分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仍停留在手工水平。

2.3.2 管理目标绩效考核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目标考核指标有层层加码的趋势,重数量不重质量。如健康档案考核,更多是考核档案的数量,而对档案更新率及有效使用率重视不够,造成大量“死档”。考核内容是指挥棒,几乎成为基层工作的全部,一切围着考核走,忽视了当地居民实际健康问题。二是考核本身缺乏科学性,缺少第三方评价。不少地区的考核导向是让基层多看病,如要求就诊人次每年增加一定比例,这和降低百姓发病率的初衷背道而驰。三是目标管理要求和人员编制等客观条件存在偏差。从现有人员数量看,目前绝大多数的基层单位无法完成考核任务。而且,有的地方实行每季度一督导、每季度一指导,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让基层机构疲于应付。这在一定度程度上“逼”着基层去造假,甚至出现张冠李戴、服务对象去世多年仍在接受服务的现象等。

2.3.3 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

被调查的单位普遍反映新医改后收入较原来减少、收入偏低。这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有的甚至一拿到执业证就跳槽,在市域内向城市流动,在省域内向发达地区流动,以至于不少单位连中专生都难留住。而且,目前不少县(市、区)还面临有编制也招不到人的窘境,如某乡镇卫生院核编50人,目前在岗38人,在编在岗仅有10人。近几年来,当地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整体实力并没有增强,甚至有的还减弱了。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百姓不信任。长此以往,“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改初衷难以实现。

2.3.4 财政投入的核算机制不健全。

据了解,目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标准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存在机制漏洞。各地大体以人口数乘以人均经费标准来核算公共卫生费用。除卫生行政部门截留部分用作管理费等其他用途外,其余的包括了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费用。而绩效工资上限是固定的,“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实际上不同地区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如有的以人口流入为主,也有的以流出为主;有的机构服务质优量多,而也有的机构整体较差。但核定公共卫生经费标准往往是相同的。造成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缺口放大,如有大量不落户的外来人口居住;部分机构存在资源浪费,如流出为主的地区;还会造成不同机构间的不公平。

2.3.5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绩效工资制变成“旧药新吃”。

部分地区项目专项经费纳入绩效工资问题或打包拨付,项目成本经费支出难以保证,影响了资金的规范管理。绩效工资未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绩效”之意,往往是把创收来的钱,重新打个包、换个名目还回去,把绩效工资制实际变成“旧药新吃”。甚至有的地区财政没增加多少投入反而可以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那里赚到钱。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其工作量不能简单以时间或治疗病人的数量来计量,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容易与医疗收费挂钩。当医生薪酬与所谓绩效挂钩时,难免会成为滋生“大处方”与“过度治疗”的土壤。另外,流动性人口估算难度大,投入标准难以衡量。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本应按农村常住人口拨付,但在实际执行中,多数还是按户籍人口计算。此外,本区域内的失地农民由于其户籍已不在农村,虽然人还居住在农村,却得不到相应的公共卫生经费补助,也造成了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不公平。

3 讨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要载体,其作为公共产品在其供给和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外部性,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主要有政府与市场两种途径。新医改后,建立政府主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成定论[2]。目前有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研究集中于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3,4],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但对其补偿机制还不多,事关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成败。

丽水市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低,服务半径大,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测算该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超过40元,而戴秀兰等以浙江省东阳市为样本县,调查2010年乡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为34.95元/人[5]。两者相差达8~9元,反映了欠发达地区成本可能更高。在不同服务项目中,老年人保健成本最高,估计与当地人均期望寿命较高有关[6]。而且,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出国等因素影响,当地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第二位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调查时发现,不少基层医务人员认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管理所消耗的精力在所有工作中位居前列;同时发现,被调查地居民健康档案普遍质量不高,差错率较高,动态管理不到位,基本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成本最少的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但该指标与发现率指标负相关。随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的增加,成本也将随之上升;而且,对于该类患者的管理普遍未深入开展,还远达不到干预的效果。随着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人均30元提高至35元[7],应注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

通过对问题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问题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担很重。与多数研究相似,问题较为突出的是资金使用管理[8,9],梁小华等研究相似[10,11],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目前人力资源还无法满足需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必然性[12],因此建议政府部门改善绩效管理,使绩效工资更加科学合理;减少行政干预,增加基层卫生机构自主权;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转变观念,改革财政管理机制;改变基层卫生机构服务策略,降低成本;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基层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S].2011-05.

[2]财政部,发改委,民政部,等.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EB/OL].[2010-06-11/2014-10-20].http://www.sdpc.gov.cn/shfz/t20090727_292701.htm.

[3]谢铮,罗秀,简伟研.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回顾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7):3662-3664.

[4]吴海峰,何坪,李雪平,等.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财政投入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7):3668-3671.

[5]戴秀兰,何寒青,陈恩富,等.浙江省县域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差异及补偿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9):53-55.

[6]丽水市统计局.丽水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314.

[7]国家卫计委.关于做好2014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EB/OL].[2014-10-08/2014-11-02].http://www.nhfpc.gov.cn/jws/zcwj/201409/acaeab089ac44d7a87d38393ccec4a78.shtml.

[8]贾红英,宁博,周凤荣,等.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0):49-51.

[9]李丽琼,李丽文,王爱华,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4,20(10):8-10.

[10]梁小华,张萍,沈星亮,等.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时间成本测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3):1477-1480.

[11]周海沙,阮云洲,王俊.财政视角下我国公共卫生政府投入的问题和成因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9,3(4):11-13.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调查报告01 篇2

近来年,我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征地拆迁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好地促进了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近,我们对县征地拆迁情况作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做好我县征地拆迁补偿安臵工作一些思考。我们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下村入户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将我们一些肤浅的意见汇报如下,供领导参考。

一、基本情况

金寨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辖23个乡镇、277个行政村,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座落境内,总蓄水量50亿立方米,是全省国土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金寨是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是全国红军第一县、第二大将军县、安徽省烈士第一县;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大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全县抛起了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热潮。从2007年至今,全县共有省、市、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58个,共投入资金38.25亿元,年增长37.6%。全县23乡、镇均有建设、开发等任务,其中县城新区是全县建设开发的主战场,共开发征用土地2545.97多亩,累计拆除房屋约85915平方米,拆迁群众2643户,其中农民2643户8457人,农村拆迁安臵量大任务重。我县拆迁安臵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拆迁户的理解支持下,总的来说进展顺利,确保了招商引资项目、重点工程项目及时开工建设。

二、我县开展拆迁安臵工作中主要经验

拆迁安臵工作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任务繁重。在工作中,我县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挠,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1、领导重视是搞好拆迁安臵工作的保证。拆迁安臵工作牵涉面广,情况错综复杂,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作保障,工作很难开展,为加强领导力量,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建立了领导联系项目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种模式”的工作思路,由一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具体项目、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对该项目的拆迁安臵全权负责,形成了对拆迁安臵工作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二是建立了领导联系乡镇制度。由于乡镇是拆迁安臵主要责任单位,任务较重,压力较大,矛盾较多,为减轻乡镇的压力,每一个大的拆迁项目实施时,县委都安排2至3名县级领导协调指导拆迁安臵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成立了处理拆迁安臵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拆迁安臵遗留问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拆迁安臵遗留问题进行全面处理,并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人,提出了处理意见,确定了交办时间。我县大部分拆迁安臵遗留问题的处理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为以后的开发建设和拆迁安臵工作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

3、宣传到位是搞好拆迁安臵工作的基础。拆迁安臵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加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掌握拆迁安臵工作有关政策,正确对待拆迁安臵中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必要。在工作中,我县注重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做好有关政策法律和宣传工作和拆迁户的思想工作。

4、依法办事是搞好拆迁安臵工作的关键。拆迁安臵工作事关每一位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只有严格依法律办事,才能将矛盾消除在萌萌芽状态。一是严格按政策补偿,二是严格坚持“三公开”原则。

5、妥善安臵是搞好拆迁安臵工作的重点。我县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全力促进农民安臵用地的落实和农民安臵房的落实。县城新区共建设5个安臵区,用地总指标650亩,在几年的拆迁安臵工作中,我县实现了平稳拆迁、和谐安臵模式。

在实施拆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我县实际拆迁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干部群众对拆迁安臵的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透,或者误解了拆迁安臵政策。由于缺乏拆迁主体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渠道,作为拆迁主体一方的干部对群众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甚至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上推下压,引起群众的不满。

2、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对补偿标准的尺度掌握出现偏差。尽管政府部门按照拆迁政策,制定了统一补偿标准,但由于对同类房屋的结构、装修、价格等问题的认同上存在差异;对居民建在集体土地上与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估价混同;甚至存在个别讲人情、论亲疏,对拆迁地面积的丈量、拆迁标的物的估价不统一,出现个别超面积丈量、超值估价等现象,致使被拆迁人之间相互攀比,引发矛盾。

3、由于现行的有关拆迁安臵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有些村组制定的村规民约,有部分违反现行法律政策的规定,且在发放拆迁安臵补偿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侵犯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拆迁安臵工作较为滞后,超期过渡现象严重。

1、拆迁安臵工作体制理顺不畅。街道、乡(镇)对拆迁安臵工作重视不够,思想不够统一;相当多的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执行政策存在较大的偏差;部分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欠佳,导致很多项目前期工作难以落实;部分拆迁单位及拆迁户对拆迁工作不配合,漫天要价,导致有些项目的拆迁工作难以推进。

2、农民安臵工作落实欠佳,超期过渡现象严重。由于近年来大开发、大建设,特别是一些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农民拆迁大多是先拆迁后安臵或边拆迁边安臵的情况下开展的,加之部分安臵用地、安臵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大批拆迁农民住户安臵难以到位,长期处于过渡状态。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难以解决。被拆迁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且绝大部分农民除农活外无别的一技之长,较难找到工作,安臵补偿费又十分有限,缺乏足够的资本开展经营活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大拆迁安臵法律政策宣传的力度

在多年来的拆迁安臵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拆迁安臵法律政策的宣传。在每项重点工程建设的拆迁征用地之前,首先召开动员大会,向被拆迁村组和拆迁户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是一项有益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为此,在进行重点工程拆迁工作的时候,我们除了开好动员会外,要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宣传工作。对参与拆迁安臵工作的干部要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培训,尤其对被拆迁范围内的村组党员和干部进行更深层次安臵补偿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利用他们的幅射作用,教育和提高全体被拆迁安臵群众的政策法律素质。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发现和提出的政策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认真负责地解释和说明。如XXXXX乡镇(街道)拆迁户两年两次搬迁,安臵无着落,其反映强烈。据了解,该安臵地已在规划建设中,政府巳按时足额发放了过渡费,这是政府拆迁安臵工作中的一项政策规定,通过政策宣传,这些拆迁户很快消除了怨愤。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及时做好拆迁安臵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就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许多矛盾都可得到预防和解决。

2、坚持拆迁调查、安臵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由于当前重点工程的拆迁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拆迁安臵工作时间紧,且工作量大,为了追求工作效率,政府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实行大兵团作战,这往往是要以牺牲公正为代价的,也成为产生安臵拆迁纠纷的原因之一。为此建议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握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平保稳定。在拆迁安臵补偿过程中,主管部门对土地征用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和征用土地用途、范围、面积、补偿依据以及农业人员安臵办法、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地点、期限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告;对拆迁补偿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拆迁数量、补偿依据、补偿费数额、被安臵农业人员数量、农业人员安臵方式、房屋安臵方式、征地补偿安臵方案及其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布,接受被拆迁地群众的监督,防止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特别是安臵对象和房屋拆迁等补偿安臵到人到户的,更要十分注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成立核查组,掌握统一补偿标准,对群众提出的异议进行复核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确保重点工程拆迁安臵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拆迁安臵不公而引发矛盾。

3、完善拆迁安臵工作中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县征地拆迁补偿依据主要是金国土资[2009]24号《关于公布〈金寨县县城2009年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基准价及相关调节系数〉的通知》,该文件主要为了新城区开发设立的,针对性强,在全县范围内操作中仍有许多困难,由此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较多。在我国法制不断健全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县征地拆迁补偿工作,使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制定相应的操作性较强的《金寨县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已经迫在眉睫。

4、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重点工程建设利国富民,对加速经济发展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同时,拆迁安臵补偿费的发放到位,涉及到被拆迁群众的直接利益,也是被拆迁群众最关心、最实际、最容易引发各种矛盾焦点问题,这些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拆迁安臵工作,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好坏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在拆迁安臵补偿过程中,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工作水平的提高。我们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就会得到广大被拆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重点工程的建设有序推进;反之就会遭到部分拆迁群众的抵触,使重点工程建设受到阻滞。为此我们要牢记五心,转变作风,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即在拆迁安臵工作中,接待群众咨询要热心;调查补偿情况要细心;听取群众意见要耐心;核实安臵补偿标准要公心;善后安臵要关心。此外,要保持拆迁安臵工作的延续性,切实落实对被拆迁群众的承诺,勤政为民,真正做好被拆迁群众的公仆,从而树立起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5、统筹项目建设与拆迁安臵,促进安臵小区建设社区化。一是要坚持先安臵后拆迁的原则。坚持对所有工程严格实行“先安臵后拆迁”的原则,采用“项目+安臵”的办法,将农民安臵地与建设项目一并办理手续,一同报建。二是要实行集中留地,统一安臵,积极新的安臵模式。即:一是集中统一重建安臵。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报建、统一建设、统一质监、统一物业管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安臵好农民,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使农民安臵小区联体成片功能完善、设施齐备、适宜居住。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充分利用农民生产安臵用地,采用土地入股、自主开发等方式,大力发展后勤服务业和商贸业,使农民变股民,从经营中分红获利,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多途径安排农民就业。安排拆迁农民从事物业管理和后勤服务;积极与征地建设单位协调,在用工上优先考虑当地农民,鼓励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和兴办企业,并提供一定的优惠。

6、加强农民安臵小区的统一规划,尽快制定好全县农民安臵整体规划。一是规划要统一。与市、县总体规划统一协调,农民安臵小区建成后直接成为现代化城县的组成部分。二是规划要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县土地利用规划和供地计划,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强化规划约束力,明确失地农民的生活安臵一律按居民小区规划建设。三是规划要科学。按照有利于土地综合利用、有利于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科学规划农民安臵小县。四是规划要实用。按照农民生产安臵一律作二、三产业规划建设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好、预留好生产用地。把规划、预留生产用地与项目开发、市场建设结合起来,使生产用地成为失地农民获得长久收益的主要来源。

7、创新劳动就业服务,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市场化。一是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培训重点主要是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对失地农民开展基地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充分尊重失地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开展家政服务、餐饮、保健、制造、建筑等行业和知识的技能培训。二是结合项目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与合作,在建设进从建筑工程中找岗位,建设后中物业管理和卫生保洁中找岗位。三是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街道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将失地农民就业与下岗工作再就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藩篱”,变“户籍门槛”为“素质门槛”。

(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失地农民养老社会化。一是实现失地农民身份的转换。在子女就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政策待遇。二是坚持“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原则。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新人”办法进行,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确定个人帐户养老金标准。降低门槛,因地制宜、秩序渐进。三是采取“个人责任和社会互济相结合”的办法。失地农民个人帐户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坚持以个人和村集体为主,政府支持为辅。考虑有昨于鼓励失地农民劳动就业和与城镇社保体系相对接。

补偿调查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征地安置补偿;阜康市

作者简介:周健(1982-),男,新疆农业大学2010级在职研究生;

蒲春玲(1961-),女,汉族,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经济、土地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04-02

一、引言

自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阜康市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发展中土地的制约因素越发明显,而阜康市周边大多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农民土地被征收,成为失地农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不仅是其耕作的地方,还蕴涵了家庭收入、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功能。农民一旦失去土地,进入城市生活,他们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劳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农民学历普遍较低、拥有的技能较少,在城市里成为了弱势群体,需要在收入、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阜康市概况

阜康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毗邻首府乌鲁木齐市,相距57千米。全市总面积117.26万公顷,总人口22万人,全市下辖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06个行政村,245个行政企事业单位,12个社区。2012年末,全市总人口16.71万人。汉族人口12.0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69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01万人,哈萨克族人口1.44万人,维吾尔族人口1.02万人。

三、阜康市征地补偿情况

近年来阜康市的征地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征地4片地块,21.91公顷土地,而至2011年共征收集体农用地215.07公顷,征地面积逐年上升。在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数量也是逐年增加,2007年被征地农民为490户,到2012年底被征地农民为1267户,征地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

阜康市征地安置补偿标准是根据《土地管理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关于公布实施自治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通知》(新国土资发〔2011〕19号)以及2011年自治区征地报批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征地安置补偿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补助农民社会保障三项。其中征收农村宅基地只支付土地补偿费,不支付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最高标准为2.25万元/公顷×10倍=22.5万元/公顷。阜康市城市总体规划区范围内一般耕地为120万元/公顷,其中:土地补偿费22.5万元/公顷、安置补助费45万元/公顷、补助农民社会保障支出52.5万元/公顷。这里的农民社会保障支出也是通过一次性货币补偿的形式一并发放给农民。

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

通过对2011年已实施征地的阜康市城关镇头工南村、山坡村和褚家湾村村民进行走访了解,发现其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主要反映如下:

(一)村民对征地安置补偿整体满意度不高

村民对征收集体农用地安置补偿整体满意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失地农民认为补偿标准偏低,不能保障今后的生活;二是不愿意主动拿出获得的部分补偿款来购买社会保险。

(二)征地安置补偿方式单一

目前阜康市的征地安置补偿工作,一般采用单一的一次性货币补偿的形式进行,并且调查发现被征地农民普遍认为补偿款较低,不能保障今后的生活。希望政府能提供入股分红安置、用工安置、社会保险安置和留地安置等多种安置补偿方式。

(三)农民自身的原因

阜康地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在土地征收前主要从事耕作和外出打散工等劳动,不具有较高的技能、手艺。土地被征收后,失地农民能从事的城市职业较少,并且部分村民认为手中拥有较大数额的补偿费足以维持生计。失地农民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一方面阻碍了他们主动学习技能,快速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因为不善于理财,征地补偿费迅速被花光。在走访中,发现大部分失地农民希望得到城市社会保障,但是对于拿出部分资金购买社会保险表现出消极态度。

(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阜康市因城市建设需要征收了大量周边农村土地,大部分失地农民在阜康市定居生活。失地农民普遍感到城市里生活开销较大,可从事的岗位较少,只能从事技术要求较低、劳动强度较高的职业,择业困难。认为失去土地后,虽在城市生活但是生活水平却下降了,希望得到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而目前失地农民享受到的还是农村社会保障,而失地农民认为他们已经居住到城镇应该享受到城镇社会保障。

五、完善阜康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最为关切的权利是最低生活保障,这是其最基本的生存生活保障。把失地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由失地农民本人提出申请,在其所在居委会和群众的监督下,把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纳入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做到应保尽保。

2.完善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失地农民参加的是農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基于农村生活水平,不能完全保障失地农民养老。建议农村养老保险参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逐年提高退休金比例的做法,使失地农民的养老补贴逐步达到城镇居民养老退休金水平。对于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可以经失地农民本人的同意,建立其养老保险账户。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可以参照城镇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在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下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达到城镇养老保障标准,或成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象。

3.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目前阜康市大部分失地农民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他们基本居住在阜康市区,更为深切感受到农村的医疗保险与城镇医疗保险的差异。政府可以通过实行“农保”和“城保”并轨制从根本上解决,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将阜康市失地农民逐步纳入城市医疗覆盖范围。

4.建立失地农民社保基金管理和经营机构。针对农民不善于理财的情况,以单一货币的形式发放补助农民社会保障金不利于实现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应当建立失地农民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设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社保基金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失地农民社保资金的监管和社会保障市场调控;由经营机构负责基金筹集和投资运营,实现资金的高效运行和保值增值。

(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及措施

1.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的征收补偿标准较低,补偿形式单一(主要为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在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上存在不规范现象。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失地农民急迫需要获得社会保障。政府部门应健全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在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同时注重在社会保障功能的考量,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安置补偿。

2.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配套措施。考虑到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从事城市工作的专业技能,很难在城市找到适合的工作。失地农民获得城市就业岗位就需要通过就业培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阜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开展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结合失地农民的本身基础能力,选择与农民生活相关的培训岗位。培训模式应考虑农民的接受方式,可通过实践培训的方式让失地农民掌握劳动技能。政府需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改善就业培训的设施和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蕾.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2] 秦超.湖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补偿调查 篇4

一、H市城郊被征地拆迁农民满意度实证调查

2008年5~6月, 笔者所在课题组对浙江省H市城郊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前期调查, 在此基础上, 7月上旬, 课题组又从H市城区下辖区两个乡镇L镇和J乡中选取了3个村 (即A村、B村和C社区) , 对这3个村的部分被征地户及拆迁户随机抽取了110户进行了上门入户式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10份, 收回有效问卷102份, 有效回收率为93%。这3个村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 A村是拆迁进行中尚未搬迁完毕的, 共收回有效问卷23份, B村是已拆迁但尚未住进安置房而住在过渡房的, 共收回有效问卷27份, C社区是已完成拆迁且已住进安置房的, 共收回有效问卷52份, 以上所有被访者中, 绝大多数农户既被征用了土地, 又被拆迁了房屋。问卷调查完之后, 笔者所在课题组即运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的资料分析法进行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1.被访者基本情况

被访者男女性别比例是53%∶47%;老中青年龄比例为177%∶63.7%∶18.6%, 平均年龄47.5岁。被访者文化程度为: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15.8%, 小学学历的占28.7%, 初中学历的占40.6%, 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11.9%, 大专学历的占2%,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

2.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情况

征地主要集中在2004年、2003年、2002年、1996年、2005年, 房屋拆迁时间从2002年至2009年, 主要集中在2005、2006、2008年, 其中C社区较早, A村和B村较晚;原房屋的类型以普通楼房为主 (占所拆迁房屋总数的90.2%) ;房屋的评估价格最少的200元/平米, 最高的700元/平米;未经合法批准的自建房获得补偿的占所拆迁房总数的46.1%;过渡安置房补贴评价每人每月333元。能按时足额领取的达94.3%, 在安置房类型上以多层住宅为主的占安置房总数的86.3%, 联体别墅占安置房总数的13.7%。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安置房的满意度不高, 有18.7%的被访者认为不满意, 35%的被访者认为不太满意, 认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共占25%, 认为一般的占21.3% (见表1) 。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担心房屋质量;二是面积太小。在问到“拆迁在经济上是否合算”时, 有71.6%的人表示不合算, 只有28.4%的人表示合算。

3.对征地拆迁政策的实施与评价

在此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的被访者对政府出台的征地拆迁补偿政策不太了解, 也没有看到过相关的文件规定, 大部分人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标准不认可, 认为不公平, 但真正拒不搬迁的钉子户并不多, 因此, 强行拆迁的现象很少。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访者对拆迁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表示不满, 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征地拆迁工作的透明度不够, 补偿安置政策落实得不一致, 受权力、人情关系影响较大。也有近一半的人赞同政府把其地块纳入征地拆迁规划之中。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表示满意以及对政策在具体执行中落实的评价较高。

关于征地拆迁补偿政策, 有55.5%的人表示不太了解, 有27.7%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 (如表2所示) 。对于“您是否看到过相关的征地拆迁文件规定”问题, 有83.2%的人表示没有看到过相关的文件规定;对于“拆迁前, 工作人员是否给您家发过宣传资料”问题, 有51.5%的人回答“否”;而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标准是否公平的问题, 有31.4%的人觉得很不公平, 43.1%的人觉得不太公平, 而认为比较公平的为12.7%, 认为很公平的仅为1% (见表3) 。

在征地拆迁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方面, 有5.1%的人表示很满意, 31.6%的人表示比较满意, 29.6%的人表示一般, 21.4%的人表示不太满意, 12.3%的人表示很不满意;在征地拆迁的过程运作是否公开透明问题上, 有20.6%的人认为公开透明, 77.5%的人认为不公开透明。

对于补偿安置政策一致性问题 (此问题为多项选择题) , 调查显示:有51%的人同意“先搬迁的人可能会吃亏”的说法, 有48%的人同意“当钉子户占便宜”;有68.6%的人同意“有关系的人能更好的被补偿安置”, 有61.8%的人同意“有钱有地位的人能更好的被补偿安置”;有44.1%的人认为工作人员办事不公正, 有23.5%的人认为工作人员办事公正;有42.2%的人认为在本村的拆迁中, 补偿安置政策是始终一致的, 有29.4%的人认为不一致, 有28.4%的人认为说不清;有66.7%的人赞同“同等条件下也有可能有不同的补偿安置”的观点, 有11.8%的人不赞同。

对于政府把其地块纳入征地拆迁规划的看法是:47.5%的人表示赞同, 13.9%的人表示无所谓, 29.7%的人表示不太赞同但能理解, 8.9%的人表示很不赞同也不能理解。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的满意度方面, 调查显示的满意程度不高, 只有2.1%的人表示很满意, 26.6%的人表示比较满意, 26.6%的人表示不太满意, 10.6%的人表示很不满意, 28.7%的人表示一般。

4.就业安置、社会保障与生活条件

调查显示, 征地拆迁后, 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失业或打零工, 基本上无就业安置, 得到就业培训的人也很少, 因此, 大部分的被访者认为除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外, 个人收入、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原来相比都在下降。但绝大部分的人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养老金也基本能按时足额发放。

征地拆迁后, 职业有变动的占被访者总数的37.3%, 其中, 变化最大的是失业待业以及打零工的人数增多。对于“征地拆迁以后, 您是否有就业安置吗”问题, 只有3.9%的人认为有过就业安置, 96.1%的人认为无就业安置。而对于“征地拆迁以后, 您是否得到就业培训”问题, 有18.6%的人认为得到过就业培训, 有81.4%人认为没有得到过就业培训。但据笔者对L镇政府的调查资料显示, L镇近年来每年都组织了农民培训工作, 故可能培训工作效果不佳, 致使被访者认为培训与没培训是一个样。

在征地拆迁后的个人收入方面, 63.4%的人认为下降, 31.6%的人认为差不多, 5%的人认为提高;在家庭收入方面, 71.3%的人认为下降, 22.8%的人认为差不多, 仅有5.9%的人认为提高。

在家庭消费水平方面, 有65.7%的人认为家庭消费支出提高, 21.2%的人认为下降, 13.1%的人认为差不多;对于“在征地拆迁后, 您的生活水平有何变化”问题, 有27.7%的人认为提高, 47.5%的人认为下降, 24.8%的人认为差不多;对于“在征地拆迁后, 您的住房条件有何变化”问题, 有55.2%的人认为住房条件有改善, 33.3%的人认为下降, 11.5%的人认为差不多。

5.总体评价与满意度

调查表明, 被访者对自家的被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总体满意度不高, 主要原因是征地补偿费和房屋评估价格偏低以及对安置房的不满。在问到“您对自家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总体感觉满意吗?”问题时, 有31%的人感觉不太满意, 18%的人感觉很不满意, 21%的人感觉比较满意, 2%的人感觉很满意, 28%的人感觉一般。

对于不满意的原因 (多项选择题) 中, 有46人选择“征地费用”, 45人选择了“评估价格”, 30人选择了“安置房”, 27人选择了“过渡时间”, 29人选择“社保欠缺”。

二、反思与结论

1.目前征地拆迁中的主要问题

在对H市区的调查中, 笔者所在课题组除了进行问卷调查, 还对其中的10户农民进行了深入访谈。综合分析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 我们发现, 失地农民总体满意度不高, 主要表现为对安置房不大满意、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本身及其执行不满意以及自认为家庭收入水平下降等, 此外, 还反映出当前H市征地拆迁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而这些问题在全国具有较强的普遍性, 也就是说,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当前征地拆迁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征地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偏低, 拆迁后生活成本加大, 加之这几年物价上涨较快, 导致被拆迁户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村民, 原本自家每年有固定的房租收入, 拆迁后这部分收入就减少或没有了。

(2) 安置房位置通常较偏僻, 与原来自家被拆的房子相比, 离闹市区更远了, 所以, 多数被拆迁者要求回迁 (即在原被拆迁的地方就地建造安置房予以安置被拆迁户) , 但能安排回迁的情况很少。加之有的地方安置房还有一定的质量问题, 故引起村民更多的不满。

(3) 无就业安置, 少就业培训。在2003年之前的征地, 有些地方将就业安置作为补偿方式之一。2003年之后, 再无就业安置, 都采用货币安置。失地农民中有一部分原本是靠土地收入来维持家庭生活的, 被征后因无技能而无法就业, 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此外, 就业培训比较少, 即使有也是形式, 实际作用不明显。

(4) 先拆迁, 后建安置房。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些安置房因资金周转或手续不全等原因而致使建设进度缓慢, 延迟合同上约定的交房时间有的长达2年, 被拆迁户不能按时入住, 因此意见较大。但也有先建安置房后拆迁的, 如我们调查中的C社区等。

(5) 政策宣传不到位, 村民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认知度较低。虽然政府在征地拆迁前有告示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 但涉及面较小, 仍有许多人不了解相关政策。

(6) 存在一些违法用地现象。有些地方未审批先出让, 加之地方政府超前意识太强, 征用范围太大, 拆迁速度太快, 导致农民无地可种, 而耕地却严重撂荒, 土地未及时开发利用的现象相当普遍。

2.具体措施与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 以提高被征地拆迁农民的满意度, 既需要有法律的完善和公平制度的安排, 也需要执政者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既需要体现正义价值的社会合作机制的建构, 也需要公众德性品质的提升;既需要人之基本权利的优先保障, 也需要协商民主机制的大力推广。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以公共利益为前提, 审慎实施土地征用行为, 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土地征用是国家通过一国主权的行使对土地所有权的严厉限制, 这与法律保护私人财产权利相矛盾, 由于国家具有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公信力, 若过分滥用征地权利, 必将引起公民对国家行为滋生不满情绪, 进而引发社会不安定。因此, 土地征用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前提, 尽量避免侵害所有者的合法权益。[1]通过严格界定土地征用范围, 既可避免滥占滥用耕地行为的发生, 也可提高存量土地的集约利用。此外, 应加强对土地规划和使用的审批及监管力度, 防范和打击违规用地, 圈地、占地以牟取私利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2) 进一步建立健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尽管我国已有一系列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政策法规, 但很多内容不够明确, 太含糊抽象而不具可操作性, 还有许多内容因形势的变化已变得过时了。当前最为需要解决的是:一应尽快制定出台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的《农村征地拆迁管理条例》, 明确规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征用范围、具体补偿标准 (特别是农房拆迁的补偿标准的界定) 、农村居民住宅产权登记交易办法和拆村建居失地农民的房产证发放等问题, 减少征地拆迁中的纠纷。二应尽快修改调整针对城市居民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部分条款。此外, 在拟定和修改的同时还应注意上述两部法规的衔接, 避免冲突。

(3) 以合理补偿为原则, 实现征地“完全补偿”的最终目标。完全补偿是指以被征用人完全回复到与征用前大致相同的生活状态所需要的代价为补偿标准。这种补偿包括:直接损失, 如土地及土地改良物本身的损失;间接损失, 如预期利益的丧失、残余土地价值的减损、营业停止或缩小的损失、失业或转业的损失等。上述补偿是对经济上的损失进行的补偿, 除此之外, 还有对非经济上的损失, 如被征地者对新生活环境的不适、精神上的痛苦等的补偿, 非经济补偿是完全补偿的很重要的标志。[2]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的认可, 采用完全补偿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 可通过补偿原则的改变为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打下基础。

(4) 建立科学的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确保“区片综合价”补偿的合理性。对于土地补偿的标准, 有必要建立专业的土地评估制度, 建立一套健全完备的土地评估方法, 以便在土地征用时委托具有丰富土地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土地评估师, 运用科学的立法进行勘察评估, 以确定被征用土地的客观正常交易价格, 使被征用人和征用收益人双方都能信服和接受。[3]此外, “区片综合价”应根据实际的物价水平及通货膨胀率在3~5年内调整一次, 且必须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实施。

(5) 在适度提高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征地拆迁透明度, 并建立起完善的征地拆迁执行机构及争议纠纷受理机构, 使各权利主体能够真正维护自身的权利。此外, 还应适时地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缴费标准的调查研究, 进一步调整被征地农民的参保缴费标准, 在“区片综合价”的基础上适度抬高征地成本, 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 从而适度提高缴费标准, 充实基金, 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 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补助) 金水平逐步提高。同时, 还需借鉴国内外经验, 保障被征土地所有权人及权利相关人都有权参与征地各个环节, 且享有发言权。当其对征地拆迁补偿价格不满意时, 可以提出异议、申请仲裁, 甚至向法院提出诉讼, 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土地征用的透明度上, 不但要坚持征地的公告制度, 也要使各权利主体特别是农民有充分的参与权和发言权, 包括在征地调查、征地及拆迁补偿费的协商及分配、劳动力的安置以及在监督单位使用土地的过程中行使他们的权利。为使各权利主体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还应建立起完善的征地拆迁执行机构, 如包括征地审批机构、征地拆迁执行机构、征地拆迁仲裁机构以及土地法庭等。[4]

参考文献

(1) 乔桂银.“征地拆迁”如何走出困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5) .

(2) 张术环.浅谈国外征地补偿的方式和原则[J].农业经济, 2007, (06) .

(3) 范斌方.长兴县土地征用之“区片综合价”补偿行为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5.

补偿调查 篇5

一、征地拆迁户的基本情况桃花江经济开发区原名桃花江民营创业园,原创业园由益阳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元月批准设立。在开发区清理整顿中,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办发〔2004〕

24号文件批复同意将桃花江民营创业园并入桃花江经济开发区(桃花江经济开发区是省人民政府于1994年以湘政发〔1994〕5号文件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近两年来,开发区与村组74户签约征地576.23亩,其中水田315.01亩、山土等261.22亩,已办理用地上级报批手续的328.06亩。按照2003年县里的规定,征地补偿费标准是:水田征用价为15000元/亩,山土为8000元/亩,合计征地费用为668.25万元。已拆迁的74户农户采取集中安置的办法,在复迁地——金盆花园全部安置,支付拆迁安置费238.19万元。

二、目前征地拆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已征地的农民要求补差。其主要四个原因是:①从土地征用的法规、政策看,征地价(包括土地补偿、安置补助、青苗补偿三项)水田15000元/亩,山土8000元/亩,价格较低,不符合征地政策标准。②从相邻的七里村、团山村的征地价看,七里村水田征地价2.78万元/亩、山地1.3万元/亩,团山村水田征地价3.38万元/亩、山地1.88万元/亩。相比之下,开发区的征地价偏低。③年初国土清理和开发区整顿时,为避免群众上访,有关领导曾承诺,待上级征地补偿规定出台后,按政策对开发区已征地进行补差。据此,开发区对已征地农民表态承诺,将会按政策适当补差。④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具有连续性,征地不把前面的问题解决好,严重影响后续征地工作。

2、按照市政府〔2004〕3号令的规定,开发区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中的有关概念,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耕地、人口数、耕地等级、土地安置补助费地域调整、被征地房屋拆迁安置、征地安置补助费支付、征地价实施期等8个方面的内容界定不清楚,缺乏具体操作标准。

3、园区待征地的农民要求在新征地时,严格按照益阳市政府〔2004〕3号令的标准计算征地补偿费。

三、建议

1、按市政府〔2004〕3号令,对桃花江经济开发区已征地的价款进行适当补差。开发区已征地576.23亩,目前已支付征地费用668.25万元。各村征地价格详细项目标准如下:各村征地价格详细项目标准价目表单位:元/亩按上述标准,开发区已征地价格尚需补差451.88万元,具体到村的补差数如下:各村已征地价款补差数目表单位:亩、万元以上征地补差款建议县财政例支解决,分三年支付,每年支付三分之一,即每年支付153.33万元;同时,开发区负责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以确保稳定。

补偿调查 篇6

关键词: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失地农民,影响因素,古牧地镇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推进, 许多农业用地都转为了非农产业用地,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较为落后, 土地征收与农民的权益问题具有其特殊性。如果政府不做好宣传沟通以及补偿工作, 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 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满意度不高, 将会引发更多的上访事件发生, 从而引发社会矛盾, 成为社会的隐忧。通过对古牧地镇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情况的调查研究, 根据古牧地镇相关数据资料收集情况和古牧地镇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古牧地镇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1,2], 构成古牧地镇被征地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指标体系, 运用Logistic模型对古牧地镇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满意度影响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 揭示古牧地镇土地征收补偿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3]。

1 古牧地镇土地征收补偿情况

由于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北扩, 自2013年开始征地, 米东区古牧地镇征地面积达到了1 420hm2, 其中被征收农用地801hm2, 其它用地618hm2。被征地的村有大破城村, 小破城村以及上沙河村, 农用地被征收人口为1 521户, 宅基地被征收人口为301户。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式主要有货币补偿、安置房补偿和社保补偿等, 所有补偿资金已经顺利到位。古牧地镇农用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古牧地镇人民政府采取了农用地全包补偿的政策, 即土地与土地附着物一起补偿的原则, 补偿标准为农用地153 000元·hm-2, 男性年龄在60岁以上, 女性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 政府给予其每人每月760元的养老保险补偿。

被征收宅基地采取了货币补偿和后续安置房一起补偿的政策, 后续安置房一律按照每户200m2进行补偿, 货币补偿中宅基地面积在500及500m2以下的除去后续安置房的200m2, 剩余面积补偿标准为4 020元·m-2, 面积超出500~600m2的按1 580元·m-2给予补偿, 而超出600m2以上的部分按1 050元·m-2给予补偿。后续安置房计划在30个月之内完工, 这期间被征地农民每户享受政府每月提供的1 000元租房资金, 若30个月后续安置房没有顺利完工, 那么租房资金上涨到2 000元每月。

2 古牧地镇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满意度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Logistic模型的建立

根据二元Logistic模型的定义, 当农民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满意时, 因变量的量化取值, 取值为1, 当农民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不满意时, 因变量的量化取值, 取值为0。影响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14个, 分别是:X1, X2, X3, …, X14。

可构建模型:

其中, π代表农户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满意的概率, β0表示截距项, β1, …, β12分别表示相应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

2.2 变量选择

因变量反映的是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满意程度, 并且将因变量定义为二元定性变量, 满意为1, 不满意定义为0。

自变量涵盖农民的家庭人口特征、征地前相关情况、征地后相关情况、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政策的了解程度, 土地征收补偿安置费方式的合理性以及满意度5个方面, 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X1、文化程度X2、被征收土地类型X3、获取土地征收信息的途径X4、所了解的被征收土地的用途X5、土地征收补偿安置资金的到位情况X6、土地征收前的主要收入来源X7;土地征收后的主要收入来源X8、土地征收前家庭人均收入X9、土地征收后家庭人均收入X10、土地征收后家庭收入变化情况X11;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政策的了解程度X12、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政策的了解渠道X13、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式的满意程度X14。

2.3 模型运行方法

研究使用SPSS19.0, 对古牧地镇所调查的200份关于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问卷, 采用进入法进行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 对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满意度起显著影响的有6个变量, 分别是X4何种方式获得土地征收的信息 (sig=0.024) 、X8土地征收后主要收入来源 (sig=0.064) 、X10土地征收后的家庭人均收入 (sig=0.097) 、X11土地征收后家庭收入变化情况 (sig=0.074) 、X13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政策的了解渠道 (sig=0.045) 以及X14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式的满意程度 (sig=0.001) 。变量进入采用Enter方法, 卡方检验值为98.776, 自由度值为14, 显著性概率值为0.1, 模型最终拟合优度检验, -2LL值为38.888, Cox&Snell R2值为0.396, Nagelkerke R2值为0.785。

注:*、**、***分别表示在0.1、0.05和0.01水平差异显著性。Note:*, **,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1、0.05and 0.01level respectively.

3.1 获得土地征收信息的方式

获得土地征收信息的方式在1%的统计检验上是显著的, 且系数为正。分析得出, 通过村民大会得知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消息的占到了近6成, 村民更愿意接受村民大会通知的形式, 从而更容易对补偿安置表示满意。信息公开、透明, 所以比较满意。

3.2 土地征收后的主要收入来源

土地征收后的主要收入来源在10%的统计检验上是显著的, 且系数为正。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土地征收后在家务农明显减少, 外出打工和个体经营有所提高, 说明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后, 依靠在家务农的收入减少, 利用得到的土地补偿金, 进行了个体经营。土地补偿金越多, 农民可以从事的个体经营规模越大, 对于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就会越满意。

3.3 土地征收后的家庭人均收入

土地征收后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0%的统计检验上是显著的, 且系数为正。如果通过土地征收补偿安置, 农民家中人均收入升高, 就对征地补偿安置越满意, 此补偿方式就合理。

3.4 对土地征收安置方式的满意程度

对土地征收安置方式的满意程度1%的统计检验上是显著的, 且系数为正。对土地补偿安置方式的满意程度是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满意程度的核心, 补偿方式尽可能的多样化, 让失地农民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满意度提高。

3.5 土地征收后家庭收入变化情况

土地征收后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在10%的统计检验上是显著的, 且系数为负。应从问卷分析可以看出, 近6成的农民在被征地后家庭收入有所下降, 收入下降影响了农民对于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满意程度, 这也符合常理。

3.6 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政策的了解渠道

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政策的了解渠道在5%的统计检验上是显著的, 且系数为负。分析问卷可以看出, 通过政府正规宣传途径了解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政策的只占总人数的1/4, 大部分了解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政策都是通过其他村民及电视互联网, 从而造成了农民对于了解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政策具有狭隘性的情况, 道听途说的渠道越多, 对于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政策了解的真实可靠性就越低, 对于土地征收安置补偿的满意程度就越低[4]。

3.7 土地征收补偿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3.7.1 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低

在调查中, 农民普遍反映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过低, 尤其是多年生经济作物的补偿标准明显低于作物的实际价值, 这是征地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

3.7.2 补偿安置模式单一

由于大部分采取了一次性货币安置, 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农民参加社会保障体系, 而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失地农民的未来生活、养老、医疗等费用, 这为发生社会冲突矛盾埋下隐患, 且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3.7.3 缺乏长远生活保障机制

由于农牧民文化素质低、缺乏技能, 且没有对未来生活的忧患意识, 一些农牧民在拿到补偿款后, 经营不善或大肆挥霍, 导致征地补偿款很快就用完了, 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进而又出现了新的上访人员。因此, 现行的补偿安置方式缺乏长远生活保障机制,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4 对策建议

4.1 完善法律法规, 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征收补偿的管理规定主要来自于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 米东区古牧地镇被调查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主要遵循的是新计价房 (2001) 500号、新国土资发 (2011) 19号、新国土资发 (2011) 131号文件中的有关规定, 但在这些文件中, 还是缺乏一些详细的土地征收法规来约束征地参与者的各种征地行为, 从而导致种种征地问题的出现。在土地征收上, 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等工作,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积极采取措施, 扎实做好基础工作, 尊重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及平等协商权, 推动有关法律的修改, 完善征地制度, 努力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

4.2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引入市场机制, 确保农民收入稳定

建议提高耕地补偿计算基数标准, 更新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 并进一步明确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倍数, 便于实际征地过程中操作。在整个补偿标准中, 尤其是要细化补偿标准, 明确界定范围, 引入市场机制, 减少与农民的纷争。对一些界定范围比较模糊的补偿内容, 要尽量明确。建议对131号文件予以调整, 需进一步细化树木规格, 以避免对农民产生误导, 造成不必要的信访事件发生。除此之外, 对于一些难以界定补偿标准的农作物或苗木, 政府可以委托专业的评估公司, 根据市场价格来确定补偿标准。

4.3 由单一向多元安置模式转变, 实现多种途径安置

政府应当保证征收资金充裕, 征收协议签订后, 及时拨付土地征收的各项费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机制, 对完全失地的农民全部交纳社保, 根据农民个人生活状况和要求采取低保安置、医疗保险安置、留地安置或培训推荐就业安置等多种补偿方式, 做好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扶助, 对失地农民中适龄劳动力, 按照市场就业原则纳入城镇就业管理服务范围, 定期举办失地农民就业招聘、推荐会, 促进失地农民尽快就业。确保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预留发展用地, 为失地农民提供长远生活保障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4.4 完善土地征收司法救济制度, 强化执行监督体系

目前, 在我国解决纠纷的方式主要有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 司法救济在土地征收中起到权利救济和权利制约的双重功能, 它在土地征收中给农民提供了合理的正当的法律程序, 是目前解决土地纠纷较权威的法律机制, 也是一种有效途径。但在行政救济上, “公共利益”缺少明确的规范的界定, 致使行政权与司法权相冲突, 也就阻碍了司法独立的实施和实现。如何制约行政权的扩张, 就要通过立法机关采取立法手段规定行政权力的范围和运行程序, 加强对行政权的司法控制, 合理监督行政权。

现行《土地管理法》第49条规定:“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的收支状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公布, 接受监督。”要保障征地补偿费及时足额落实到农民手中, 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制定出台征地补偿款分配使用的具体办法, 加强对征地补偿款使用和分配的监管, 确保补偿款合理合法地使用和分配。同时, 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 督促村集体经济组织定期向群众公开征地补偿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情况。

4.5 加强政府宣传, 做好农民的政策解释工作

在实际征地工作中, 工作人员发现, 对于老百姓来讲, 由于受到千百年来小农意识的束缚, 单纯依靠美好愿景的吸引, 要改变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存在巨大困难, 因此, 需要工作人员在土地征收前有耐心、有秩序地搞好宣传教育,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积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等媒介, 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对于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政策, 政府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引导和教育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 为征地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在征地过程中, 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也尤为重要, 工作人员应在这个过程中收集、整理被征地农民的意愿及建议, 为今后工作的调整及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5 结论

研究根据古牧地镇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的现状, 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地调查, 发放问卷, 对被征地农民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获得土地征收信息的方式、土地征收后主要收入来源、土地征收后的家庭人均收入、土地征收后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政策的了解渠道以及对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式的满意程度。

基于以上研究, 应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失地农民保障体系;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引入市场机制, 确保农民收入稳定;由单一向多元安置模式转变, 实现多种途径安置;完善土地征收司法救济制度, 强化执行监督体系;做好宣传, 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5,6,7,8], 以更好地促进古牧地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叶剑平.土地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12-216.

[2]蔡为民, 唐华俊.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6-18.

[3]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5.

[4]刘海云.征地补偿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8 (5) :363-366.

[5]肖屹, 钱忠好, 曲福田.农民土地产权认知、土地征用意愿与征地制度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1) :28-35.

[6]钟水映, 李魁.征地安置满意度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 (6) :63-69.

[7]王伟林, 黄贤金, 陈志刚.发达地区农户被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 (4) :76-80.

补偿调查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四川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4家,发放调查问卷14份 。 截至2014年8月10日 , 问卷回收 率达100%。调研期间为2012—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救治具有偶然性,统计区间为2008—2013年)。

1.2研究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包括医院基本情况及医院提供对口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救治、健康教育及疾病预防控制等9个服务项目的情况。在每个项目中重点调查公立医院提供服务的内容、占用医院人财物情况、获得补偿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

1.3研究方法与质量控制

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与补偿现状。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经过逻辑检错及反复核对,确保其真实、可靠。

2研究结果

本次调研共涉及公立医院14家,其中中央属医院4家,地方属医院10家;三级医院10家,二级医院4家;综合医院8家,专科医院6家。

2.1对口支援情况

2.1.1提供援助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由于距离和区域卫生统筹较为便利等原因,四川省14家公立医院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项目中提供物资援助、派出人员和接收培训人员最多,见表1。

14家公立医院在2012—2013年对口支援工作中获得补偿总计287.7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占26.41%,地方财政资金占71.20%,平均每年每家医院获得补偿10.28万元。 在补偿项目上,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获得补偿金额最多,平均每年每家医院获得补偿8.01万元,其次为支援西藏项目,金额为2.27万元。

2.1.2接受援助情况:在14家公立医院中,2家二级综合医院在2012—2013年接受过对口支援帮扶,合计接受人力援助5 243人日,接受培训3 607人次,开展手术28台,门诊接诊9 010人次,送出进修培训2 980人日。根据受援医院的总体反馈,我们得知受援方通过接受多种形式的援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院综合水平,对支援医院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平均满意度达95分(百分制)。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救治情况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救治工作中,14家公立医院派出、收治消耗最大的项目均为自然灾害。在补偿方面,14家公立医院2008—2013年应急救治获得补偿总计11 141.86万元,平均每年每家医院为159.17万元,其中有107.58万元是来自自然灾害,42.26万元来自重大传染病疫情,主要与四川省近年来地震、泥石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及复杂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关,见表2。

2.3疾病预防控制情况

2012—2013年间,14家公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共获得资金补偿1 343.3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补偿1 082.86万元,占80.61%;中央财政补偿260.48万元,占19.39%。平均每年每家医院获得补偿47.98万元。在传染病处置项目上,专科医院高于综合医院,显示了传染病医院的特殊作用,见表3。

2.4健康教育情况

2012—2013年间,14家公立医院健康教育项目共获得资金补偿71.1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补偿21.00万元,占29.53%;其他财政补偿50.11万元,占70.47%。平均每年每家医院获得补偿2.54万元,见表4。

2.5其他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除上述工作外,2012—2013年间四川省14家公立医院还提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精神卫生和重大会议医疗保障等其他类型的公共卫生服务。此外,14家公立医院还提供过包括重大会议医疗保障、援朝医疗队和援非医疗队及规范化医师培训等服务,并获得地方财政补偿34.98万元, 见表5。

3问题与讨论

近年来,四川省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艾滋病、乙肝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效显著,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连续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历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卫生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救治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为此后处理“4.20” 芦山强烈地震提供了经验借鉴。但四川省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3.1公共卫生服务范围界定模糊,缺乏明确的实施规范及考核标准

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服务,是公益性的体现,也是医院必须履行的“公益”职责。在调研中,14家公立医院对医疗行为与公共卫生服务行为的界定缺乏统一的认识, 不少医院虽然提供了公共卫生服务,却并没有意识到,更没有对工作量进行专门的记录,给统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是在政府指令下开展的,缺乏明确的开展规范,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院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上任务分工不够明确,缺乏规范的实施标准及考核标准。如14家公立医院在开展健康教育、疫情管理和慢性病监测报告等工作时,就面临工作开展无统一的实施规划、考核标准尺度不一和奖惩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3.2补偿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调研中发现,14家公立医院和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普遍反映存在公共卫生服务补偿不到位或不及时现象,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财政补偿范围窄,有些项目得不到补偿;二是财政补偿水平偏离成本;三是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未对人力成本进行补偿;四是不同机构财政补偿标准不统一。四川省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对口支援、疾控和妇幼保健等多个方面,呈现范围大、层次广、派员多及任务重的特点,导致工作开展对人财物需求量大。调研中卫生行政部门普遍反映省级财政负担较大,市、县级财政补助落实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3.3缺少统一的公共卫生服务收支核算体系

在调研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和补偿额时发现,受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制约,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与医院的医疗业务支出混杂在一起,公共卫生服务收入也没有专门的归集科目。在日常经济管理中,也没有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收支进行专门分析,只能通过对每笔收支的说明进行查阅来明确其用途[2]。

3.4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14家公立医院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普遍存在同时接受多部门任务派发和监管的问题。如对口支援工作不仅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管理,各级人民政府之间、中西部之间也自行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帮扶情况难以全面掌握。此外,不同任务来源的服务要求、补偿方式和考核标准不统一,导致医院疲于应对。医院的医务、疾控、宣传和教育等部门分别管理不同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难以对接受的任务进行统筹管理。

4建议

4.1明确公立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和实施标准

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的实际及医疗卫生机构固有的资源配置规划,明确各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和职责,为服务项目提供实施标准和技术指导。对纳入范围的项目,应纳入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范围,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及补偿,便于确定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为考核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效果提供依据。此外,要加快相关的法律规范建设,使管理者及人民群众意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保证良好的服务环境[3]。

4.2建立健全财政补偿机制,合理补偿公立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应纳入政府财政支出的年度预算,且保持科学适当的比例;通过制定补偿政策,保障按目标完成补偿。补偿额度应在一定范围之内,既不能太低,也不能过高,使其既能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又能达到减轻医院的经济负担的目的。补偿方式主要包括:一是经常性公共卫生投入,包括对传染性报告和诊治、院前急救和特殊人群保健等。由于服务开展时间、开展的方式比较固定,可采用预付制的形式,根据上一年度工作预测本年度工作量,按照项目编制预算进行补偿。二是非常规性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紧急救治、援外、支农和支边等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具有突发性,服务提供的种类、提供的方式都不固定,因此,可建立专项准备基金, 对其全部成本开销进行成本测算后,政府采用按项目投入的方式给予补偿。二是扩展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补偿方式, 除资金补偿外,针对不同的服务类型及服务开展的具体情况,还可考虑对公立医院进行政策补偿、物资补偿、编制补偿及其他补偿,建立完整的补偿体系。

4.3完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体系,为成本测算与政府补偿提供数据支持

无论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统计,还是测算公立医院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为政府补偿提供依据,都需要依赖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但是现有公立医院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体系建立还不够完善,工作量及财务数据的收集难度较大。因此,完善和补充现有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体系,提高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对提出合理财政补偿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体系体现的两个层面:一是建立统一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兼具任务下达和信息上报功能,避免信息孤岛,并在医院内部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医院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统筹管理,提高效率。 二是在现行的会计科目体系设置中,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收入与支出类科目,明确归集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和支出情况,则便于今后的统计与分析工作。

4.4建立适当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公立医院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考核医院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需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定期对受益人群进行考评,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使医务人员工资绩效能与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效果挂钩,医院获得补偿能与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绩效挂钩。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更好,效率更高[4]。

5小结

补偿调查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补偿补偿模式

一、农业信息服务的信息补偿

在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之中, 始终面临着这样的现状:农业信息服务的用户对于农业信息资源有着巨大刚性需求, 而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市场上的信息服务机构, 所能依赖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解决方式则是不断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和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以上两种手段虽然短时期内给予了农业信息化水平的规模化提升, 但是并未解决农业信息需求和农业信息服务之间深刻的结构化矛盾。

这种深刻的结构矛盾, 再结合上各地区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异, 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的差异, 不同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信息组织程度、信息渠道的差异, 共同形成了我国目前农业信息服务当中种种问题的症结。要解开这个症结, 需要农业信息服务的多方参与者的努力, 需要农业信息化新的制度尝试和完善, 需要作为主导者的政府的信息化观念的转变。而农业信息补偿正是这种转变观念、制度完善、多方妥协的结果。

二、农业信息服务的补偿对象及内容

(一) 农业信息服务的补偿对象。

随着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程度的加深, 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于信息要素占有量的差异———信息贫困, 也必然导致农业生产当中收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不均衡性, 则正是农业信息服务补偿提出的根源。而在补偿过程中, 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鉴别农业信息生产的补偿对象。而在实际当中, 往往易于简单地将信息的贫困等同于农村贫困人群。

笔者日前针对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的均衡状况展开调查。调查按照西部太行山区、中部平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部冀东地区的地域和地形区分, 抽取了四个样本乡村。[1]

通过调查发现导致信息贫困的因素当中, 除了生活贫困的主要内在因素之外, 受信息能力、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地区信息化水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农村贫困人群在社会财富的首次分配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在此情况下更易于导致信息贫困, 并由此引发恶性循环。但应当注意到的是, 信息贫困人群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财富的贫困人群。通过调查, 农村信息贫困的成因更加复杂, 社会财富的简单累积增加, 并不能够直接导致信息贫困的改善。究其原因在于, 信息贫困的成因不仅包括信息总量的缺乏, 还包括信息能力的缺乏, 信息需求的沉睡等多种情况。因此, 可以得出, 信息补偿的对象在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不同层次之中长期存在, 并不是简单地随着信息占有量的增加而消除。对于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需求挖掘能力的缺失同样是农业信息服务的补偿对象。

(二) 农业信息服务补偿的内容。

针对农业信息服务补偿对象的不同状况, 补偿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 信息总量的补充。

在农村和农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所着重解决的问题就是农业信息信息服务的信息资源量的增长。但随着各种农业信息化工程的逐渐完成, 农业信息化进入新的阶段之后, 应当认识到单纯因为信息总量的缺乏而导致的信息贫困已经越来越少。而与此同时, 与信息总量的膨胀相比, 信息资源的接入量的增长并不明显, 也就是说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农业信息服务当中同样凸显。[2]

2. 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质的提高。

现阶段的农业信息服务的用户正日益陷入这样的困境之中, 海量的信息资源增长使得用户信息过载现象严重, 与之相对的是信息处理等信息素质的培养相对停滞落后。而在农业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往往关注的是信息资源量的保证。这也就得以解“农信通”工程等的困境。

3. 对于补偿对象的信息需求的挖掘。

农业信息服务的补偿是对农业信息服务制度的补偿与完善, 坚守的是信息公平的底限。因此, 在补偿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信息环境的改善、信息用户自身素质的提升, 还应当主动引导信息补偿的对象, 挖掘他们的信息需求。这种对于信息需求的挖掘, 一方面保证削减了由于信息贫困所导致的农村贫困人群;另一方面, 对于已经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的用户来说, 也是对于信息资源的一种合理优化的配置。

三、农村信息贫困的症结

(一) 制度的困境。

在农村社会中, 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弱势群体。信息弱势群体的致因是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 它的消除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在现今的农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 看似是为全面消除信息贫困提供了一条光明之路。但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 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 这种信息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削减。应当明确的是, 在同等的信息环境条件下, 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素质较高的农业信息服务用户被赋予了更多的信息权利。而本身信息能力存在缺失的用户群体则始终处在被忽视、被排除的地位。甚或导致, 由于新的信息技术对于传统信息服务手段的驱除, 使得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的用户失去了赖以维持的信息服务渠道, 而新技术的农业信息服务门槛又限制了该类人群的进入。以至于在某些限制条件下, 由于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客观上制造出了信息贫困的新人群。如果这种信息鸿沟不断扩大的趋势未得到遏制,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农村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

(二) 用户自身信息能力的缺失。

同许多行业领域的信息化过程一样, 农业信息服务的用户在信息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种缺失来自于用户自身信息素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地域区别、行业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而更特殊的因素则在于农业生产的从业人群存在着断档的风险。在农业信息化的同时,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越来越多的农业从业人口, 特别是青壮年, 开始向城镇转移, 农村生活空心化, 农业生产人员大量流失。而以信息化、市场化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的建立, 又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口。这一尖锐的矛盾不仅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更是导致农村信息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 有待培育的农业信息服务市场。

农业信息服务是在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机构主导下开展, 但是同时又引入了多种的市场化主体, 采用市场的手段调节各类农业信息资源的分配。在这种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仅应当看到生产对于消费的决定性作用, 还应更进一步认识到农业信息服务消费对于农业信息生产的刺激。而农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并不是自发的成熟的, 需要农业生产的参与者耐心的培育和引导。既要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又要考虑对于用户的信息需求的深度挖掘。这就要求对于用户要进行全面的认识, 详细考察他们的信息行为, 从不同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农业行业差别等多个角度加以区分。

四、农业信息服务的补偿方式

(一) 降低信息传播的门槛, 重视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

在农业社会结构中, 农民作为其中的核心, 在一定时期来看将会长期存在着由于信息获取能力不足、信息处理能力不够等所导致的信息贫困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成因很多, 要有针对性的解决, 必须借助于有效地信息传播手段。而在实际工作当中, 一些传统的、非常规的信息传播有段, 体现出了它们在针对特定的用户目标人群时的有效性。[3]

(二) 增加农业信息服务参与的主体。

在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的参与过程中, 只存在内容提供商和服务对象两种角色。在农业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对象之间缺乏必要的联动。造成一方面农业信息服务的对象信息能力不强, 信息需求长期被忽视;另一方面信息服务的内容分类不准确, 信息组织、信息挖掘的程度不高。两者之间的差异, 造成了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信息化水平较高 (一般理解为硬件水平比较高) 的地区出现设备和内容长期被闲置, 投入和产出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也即是说, 针对信息化的投入始终处在损耗的状态, 投入的经费没有有效消除信息贫困的人群, 使得经费在分配上没有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增加农业信息服务市场中的主体, 设立农业信息经济人的角色。在农业信息服务的信源和信宿之间设立农业信息经济人的环节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信息传播的环节, 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对象面临着信息权利的再分配的环节, 但在实际上是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效率, 是有效解决目前的窘境的手段。

(三) 政府补偿方式的多样化。

农业信息服务补偿的主体是政府,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信息服务市场的客观规律。在充分利用政府已经掌握的农业信息渠道的同时, 对于其他的补偿措施可以考虑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政府所要做的最主要努力在于, 不能过分侧重于从农业信息服务提供者角度考虑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的高低, 还应当从农业信息服务对象的实际状况出发。最主要的措施在于, 转变政府的治理观念, 改变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考核标准, 在政策的角度对于农业信息服务补偿的市场化主体参与加以鼓励和引导。

(四) 农业信息工程的信息服务补偿配套措施。

要将农业信息工程建设作为系统化和长期的工作来看待, 工程建设除了包括硬件的设施建设之外, 还要提高软件的服务和培训能力。在考虑工程的验收情况时, 不仅要考虑对于农业信息服务用户信息素质提升和信息需求挖掘的程度, 更要着重考虑信息补偿项目的配套。

五、结语

农业信息服务补偿模式的提出, 对于消除农村信息贫困, 促进信息公平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农业信息服务更能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更加协调, 为推动农村社会均衡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吴新丽, 乜蓉峰, 董静芳.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的均衡状况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10:159~160

[2]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补偿调查 篇9

一、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款支配方式的现状调查

A村位于江苏盐城市的郊区,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该村农地被陆续征用开发, 主要用途是建商品房, 我们抽取了该村50户共90名失地农民进行访谈调查, 发现样本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之间, 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88.64%学历是中学及以下。我们将补偿款的支配方式分成了三类:投资型消费、储蓄型消费、享受型消费, 并与补偿款金额多少进行对比分析 (表1) ,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即补偿金额越高, 农民倾向享受型和投资型消费比例越多, 反之则储蓄性消费比例越高。

除此之外, 还存在以下四种影响农民支配意愿的因素:

(一) 家庭环境因素

该村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几乎所有的交际圈子都集中在该村或乡镇级以内。思想比较保守, 对很多新兴的理财方式的了解几乎为零, 这是促使他们选择储蓄型消费方式的最主要原因。这里村民几乎没有担任村干部或企业高管的亲戚, 只有少数几个农民的亲戚担任企业高管, 并且这位农民在该亲戚的影响下每年会花费几千块钱购买保险, 而其他农民几乎没有买保险的意愿和习惯。也有很多农民受子女的影响为他们买婚房、车等。

(二) 社会环境因素

该村村民有的原本就做一些小本生意的在拿到补偿款后都会将补偿款的一部分投资扩大生意, 或者换更好的地段做生意。还有极少部分上班的农民受工作中同事的影响在理财消费中与其他农民也有所不同, 在我们访谈中有一位表示正在研究期货。

(三) 补偿规模因素

人均补偿额在4万以下的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储蓄的支配方式, 而人均补偿额4万以上的第一支配意愿均是购房买车等享受型支配方式, 也有一部分选择投资的方式, 选择储蓄的比例很少。

(四) 攀比从众心理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农民本来并没有购买商品房的意愿, 但是由于身边很多邻居都购买了商品房便也跟风跟随大家一起买商品房。

二、失地农民补偿款支配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有相当一部分的村民坐吃山空

这部分村民在拿到补偿款后, 就立即把钱花光了。他们有的是在拆迁后购买新房入住;有的是为自己的子女购车代步或者置办嫁妆等;有的则单纯是把钱用于各种玩乐花光了。在征地征房之前, 他们收入来源就是地里的产出, 或者加上打工的收入。在征地之后, 村民失去了田地, 导致不少村民失去了收入来源或者收入明显降低。他们没有一技之长, 只能靠男人在外打工的收入来得到微薄的报酬, 艰难的养活一家人。今后, 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生活, 并且获得足够支撑一个家普通生活水平的收入, 是需要我们和他们共同考虑的。

(二) 存在少部分村民把拆迁款完全用在享受型消费上

这部分居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独居的中年单身汉。征地之前, 他们的收入来源就是在外务工或者种地。平时独自一人生活, 消费水平相对一个三口之家而言偏低。因此日子过得并不算紧。被征地之后, 他们用补偿款买了房, 来到了城市。一方面, 大城市里花花绿绿、多姿多彩的生活, 吸引着他们体验各种娱乐性消费。另一方面, 以前一人过好, 全家不愁的日子, 让他们形成了不储蓄, 不投资, 所有的钱都用在吃喝玩乐上的习惯。这部分居民不仅存在第一种村民需要面对的就业问题。而且城市内消费水平高, 他们普遍没有一技之长、工资低, 没有投资和储蓄意识又习惯于享受型消费, 他们以后的生活的还要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

(三) 投资过于单一化, 投资回报率不高

A村处于城郊地区, 村民思想观念落后, 文化程度低。对于投资理财并没有清晰的观念。大部分的村民选择把钱存在银行。剩下的村民, 他们选择了买保险, 出租房子, 做生意, 买股票。这类村民人数较少, 投资的回报率也不高。他们选择此类投资方式也大多是受原本职业环境的影响。相对而言, 他们较有投资意识。然而,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单一的投资方式导致了高风险。

(四) 存在攀比心理和不理智消费

另外一部分村民本身对于补偿款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往往是别人做什么, 他们也做什么。这部分村民并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情况, 也没有看到自己和别人生活的差异性。这样的跟风既有可能导致资金的不合理支配和浪费的现象。最后, 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还有可能越过越差。

三、对策建议

(一) 完善补偿政策

首先, 根据市场经济原则, 完善征地补偿费“产值倍数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征地补偿标准偏低问题;其次, 依据土地征用前的不同属性, 实际收益来确定征地补偿款基数, 实现不同地块不同的补偿费。同时, 实行征地补偿方式因地制宜, 多样化。区域之间社会经济的差异大, 征地补偿方式也应该因人因地而异、因地制宜的进行补偿, 有利于农民正确合理健康的支配和使用征地补偿款。比如, A村这种经济较差的地方更多的以分期或分红的形式进行补偿, 不让他们一下子将补偿款用完的机会。

(二)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宣传教育

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 小农意识强。在他们眼中, 钱只能单纯的享受型使用, 要不就是存进银行, 而这些方式的回报率都不高;也有部分农民受炫耀攀比、从众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理影响, 不考虑自身及家庭经济状况, 导致补偿款不合理的支配甚至挥霍浪费, 久之, 生活水平不仅得不到提高反而下降。因此, 应重视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三) 加强现代金融知识的宣传和辅导

调查发现, A村居民将征地补偿款用于单一的投资, 导致回报率不理想。这是由于农民们没有足够的金融知识, 不知道除了储蓄和消费外, 资金应该如何支配。一些农民把现钱放在家里, 失盗、失火、损毁的事件时有发生。当前金融机构的宣传仍局限于反假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等有限的方面, 对大众渴求的金融理财、电子银行等知识很少涉及。农民很少接触到股票、基金等理财知识。为了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 有必要并且有能力向农民们宣传必要的金融知识, 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 帮助农民利用支配征地补偿款进行各类金融投资和创业投资, 以实现资产积极增值和农户家庭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以江苏盐城A村为研究对象, 对该村的失地农民拆迁补偿款的支配意愿方式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合理的资产支配方式对策建议。

关键词:征地补偿款,支配方式,失地农民

参考文献

[1]邢伟.浙户财富支配观的调查报告[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 (11) .

[2]程怀儒.现行农村征地制度的缺陷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J].甘肃社会科学, 2014 (01) .

补偿调查 篇10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以行政权力强制取得非国家所有的土地,并给予原土地所有者以补偿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收已成为事关我国经济建设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据统计,在1991~2005年间,我国共征地338.93万hm2,形成4100多万失地农民[1]。如果不对如此庞大的失地农民队伍进行合理的安置补偿,将势必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2]。因此,从该角度考虑,合理的征地补偿不仅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确保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1 征地补偿范围

征地补偿的范围是确定合理补偿的重要方面。由于征地补偿涉及到很多方面,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国内外不同的国情及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内容,征地补偿的构成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1 国外征地补偿范围

在加拿大,法律明确规定征地补偿一般要包含4个方面,即被征用部分的土地补偿、不良影响补偿;干扰损失补偿、重新安置困难补偿;英国则包含土地(包括建筑物)补偿和残余地分割或损害补偿、租赁权损失补偿、迁移费与经营损失费等干扰补偿以及其他必要费用支出补偿;德国包含土地或其他标的物权利损失补偿、营业损失补偿以及征用标的物的一切附带损失补偿;日本包含征用损失补偿、通损补偿、少数残存者补偿、离职者补偿和事业损失补偿;韩国包含地价补偿、残余地补偿、迁移费用补偿以及其他损失补偿[3]。

1.2 我国征地补偿范围

目前,我国的征地补偿费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4项。依据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征收补偿,不同学者针对当前征地补偿费范围,提出了新的构建方案。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因征地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将其包括在内,以确保征地前后农民的生活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保障农民的生活权利。张全景和王万茂认为,我国的征地补偿应该包括土地所有权补偿、农民生存权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残余地补偿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补偿等5个方面[4]。诸培新和曲福田从资源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土地征用补偿应该包括土地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遗赠价值等5个方面[5]。鲍海君和吴次芳则指出:征地补偿不仅要对被征用土地本身进行赔偿,同时还应该对农民的生活进行安置,除对征地本身以及为确保失地者的生活进行安置补偿外,还应该相应地考虑残留地和相邻土地的损失赔偿[6,7],即要求同时考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8]。张术环和孔令德认为,征地补偿构成中还应增加教育补偿成分的比例,确保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以及职业的转化[9]。

从上述的国内外征地补偿范围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征地补偿通常包括土地征用费和土地赔偿额。其中,土地征用费相当于土地价值,国外一般按照征用时的市场价格给足补偿;土地赔偿额是对土地权利人因征用而造成的经济及其它相关损失的补偿[10]。

2 征地补偿标准

在征地补偿范围确定后,征地补偿标准就成为了最关键与最核心的问题。补偿标准是否科学与合理,直接关系到原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权益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保护。

关于征地补偿标准,国外目前主要有既得权说、恩惠说、公用征收说、社会职务说和特别牺牲说等5种征地补偿理论[11],同时目前还拥有“完全补偿”、“相当补偿”和“折衷补偿”3种制定补偿标准的观点。在“特别牺牲说”的影响下,很多国家的政府和法院在实践中倾向于采用政府征用时的土地市场价值进行完全补偿[12],同时“特别牺牲说”也普遍成为各国制订征地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很多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也支持这一观点,比如Fischel和Shapiro认为以市场价值对征用土地加以补偿可以提高经济效率,而以低于社会成本取得土地将会影响土地的优化配置[13]。不过,尽管以市场价值加以公平补偿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赞成,但也引起了有些学者的质疑。Kahneman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即使以市场价值加以补偿,由于存在着价值不对称现象,被征地者仍会感到不公平[14]。

与国外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在国内多数的研究将土地征用补偿限定在农地价值上[15,16,17]。针对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大家普遍认为我国现行的补偿标准偏低。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以被征地平均产值倍数来计算补偿标准大大低于《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30年土地使用权的实际价值。陈江龙和曲福田等一些学者提出了要求细化现行征地补偿项目和提高各项目的补偿标准的改革方案,以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逐步的提升,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18]。另外,为确保公平性,麻战洪和刘勇等学者建议要将公益目的用地和非公益目的用地的征地补偿标准统一起来[19]。刘海云、刘吉云和王庆秀提出在进行征地补偿时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区位、国家的土地安置和补偿政策、土地征用的用途、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农民对政府征用土地的配合度以及土地的产出等因素[20]。刘卫东还提出了在同一区域可以尝试制定统一的补偿标准,使之体现农地实际效用的价值,其中农地的效用价值不仅应包含生产性收益,也应该包含非生产性收益[21,22]。

现有的问题是,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应当限定在土地的当前用途,坚持不完全补偿原则,还是按照被征用土地的最高最佳用途,坚持相当补偿原则。如果坚持不完全补偿原则,则忽略了残留地、相邻土地损害以及土地发展权的损害赔偿;反之,如果按照最高最佳用途原则实行相当市场价值的征用补偿,可能不符合我国国情,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6]。这样,如何设计既符合公平效率原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征地补偿标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 征地补偿的测算方法

虽然各国都制定了征地的补偿标准,但各国对具体的补偿方法却鲜有研究[12],同时各国的实践也各有不同。

目前,我国大体上有基于土地补偿论、财产和权利补偿论、人本论及市场论等4种补偿理论的综合年产值倍数法、案例修正法、成本逆用法、养老保险费法、最低生活保障法和地价系数法等几种测算方法[23],其中最主要的为基于土地补偿论的产值倍数法。比如,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征地补偿主要根据被征土地的平均年产值进行确定,《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费为被征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6至10倍,安置补助为被征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目前,补偿费已有所提升,但该方法并未体现对被征地者的财产及权益的补偿。为了确保农民的土地发展权益,不少学者提出可以按照征地补偿=被征用土地的市场价格+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的基本投资差额+附着物价值这个方法进行计算[24],不仅能确保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同时又能保证失地农民能从整个社会经济进步和农业本身的发展中获益。但此测量方法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会给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为了权衡失地农民的损失及政府的支付能力,王世忠从失地农民土地权益的实际损失补偿的角度和政府补偿支付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的征地补偿测算方法[25]。

为了体现土地的潜在收益和价值,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从社会生产和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建议建立征地片区价和宗地价评估制度,以确保公正的赔偿[26]。吕萍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区片综合地价是地区综合地价的体现,是合理确定征地补偿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7]。

目前的征地补偿测算往往只考虑到了某些方面,全面考虑征地带来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影响,是今后征地补偿费测算的方向,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建立符合现实状况的征地补偿测算体系还有较大的难度。

4 结论

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虽然在使用期间对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征地制度本身。征地补偿作为土地征收制度中最关键的一环,产生的问题也最多。从根本上来说,在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所有制产权决定了土地征收补偿中面临的许多关键的问题,农民在争取自己合法权利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利益诉求无法得到表达[28]。

国外学者Blume、Rubinfeld和Shapiro在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假定下发现,零补偿的方案能确保土地最优的投资水平,其后Epstein从政府的角度考虑,认为能使政府受影响的是具有选取权的选民[29],因此认为可以运用部分补偿的方式,但目前讨论最多的是以市场价值进行补偿。面对我国的国情,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价值给予完全的补偿,但如果不坚持完全补偿,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农民的权益,有失公平,这就陷入了一个选择困境。另外,坚持按市场价值进行完全补偿,其市场价值也是一个值得界定的问题。因为我国政府组成形式本身就相对比较复杂,不可能完全生搬他国的做法,所以有必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来设定征地补偿标准及完善征地补偿测算方法,设计既符合公平效率原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征地补偿标准体系。

摘要:我国的征地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期。征地补偿作为征地制度中最关键的一环,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土地管理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此,对征地补偿问题中的补偿标准、补偿范围和测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我国的征地补偿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上一篇:结构优选下一篇:网络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