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钉固定

2024-07-06

螺钉固定(精选十篇)

螺钉固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20~50岁,平均38.2岁。车祸伤30例,重物砸伤8例。骨折类型按AO分类法[1]:C1型(螺旋型骨折)15例,C2型(多段型)10例,C3型(不规则复杂骨折)13例,合并有其他损伤的7例。受伤至急诊手术时间一般为2~10 h,平均5.7 h。

1.2 治疗方法

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其他损伤,待病情稳定后行急诊手术,开放性骨折的创面先行清创术,然后在C型臂透视下闭合整复骨折矫正移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对不易复位的部分,可行切开小切口直视下复位,显露骨折断端,不剥离或少剥离骨膜,保护骨块血供,用尽量少数目的螺钉固定骨折断端。在骨折近远两端(距骨折线约3~4cm)选择进针点,钻孔及拧入螺钉时必须用配套的软组织保护套筒,防止血管神经损伤。安装外固定支架,调整复位,保持骨折端的位置,满意后上紧外固定。对皮肤缺损及骨外露的肢体行游离植皮或行皮瓣移植闭合创面,软组织损伤严重的经清创后可二期处理创面。术后患肢抬高,减少肢体肿胀,必要时使用脱水剂等药物,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3 d即可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4周可下床不负重活动。术后8~12周后,有少量骨痂生长后松开外固定支架侧架,放松延长锁钮,使之成为动力型固定,并可早期下地负重行走,能减少应力遮挡,以利于骨折愈合。

2 结果

本组3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1例出现钉道感染,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愈合,5例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行皮瓣转移后治愈。X线片显示21例功能复位,17例解剖复位。骨性愈合38例,无骨不连,骨折愈合时间16~24周。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膝、踝关节功能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由于小腿前方软组织较少,在车祸、坠落等病因中,胫腓骨的粉碎性、开放性骨折很常见,此类骨折在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严重的粉碎性胫骨干骨折应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容易并发术后感染,并且手术创伤大,需较为广泛的骨膜剥离,严重破坏软组织及骨质血供,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对胫骨的髓内血液循环破坏也较大。所以交锁髓内钉、钢板等内固定的方法在严重粉碎性胫腓骨骨折的病例中使用受到限制。根据最小创伤原则,以有限切开、剥离、螺钉内固定力争达到解剖复位,再以外固定支架提供有效的固定,完全符合骨科的治疗原则。使用外固定支架的最佳适应证就是严重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笔者所在科室在治疗38例严重胫腓骨骨折中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结合螺钉内固定,体会到以下的优点:(1)既有效固定骨折部位,避免累及邻近关节,以便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又有外固定创伤小、不增加感染的优点;(2)对粉碎性骨折的病例,切开小切口对骨折碎片进行复位,尽量不破坏骨膜的情况下,在骨折端拧入1~2枚螺钉,增加骨折端的紧密接触,使骨折断端有一个良好的生理环境和力学环境,可加速骨折愈合[2];(3)螺钉内固定的最大优点就是以最小创伤获得最大限度的复位与内固定,最大的缺点就是固定不牢,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合用可互相取长补短,提高骨折端的稳定性,创造了骨折端的稳定界面;(4)为骨折愈合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环境,可根据治疗的需要,通过支架调节装置,对骨折断端间施加挤压力、牵引力和中和力,因固定后尚可进行必要的再调整,力线调节方便,矫正力线偏差,有利于骨折的恢复;(5)具有远离躯体的架空特点,有利于对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和观察,有术后换药及管理方便的优点,可以使创面早期修复;(6)不需像钢板固定那样剥离骨膜,加重软组织损伤,破坏骨折端的血液供应,影响骨折愈合,其技术操作简单,对组织破坏少,简化了严重胫腓骨骨折的处理方法[3,4]。值得注意的是本组有1例出现钉道感染,是外固定支架的常见并发症,笔者采用局部用药或使用抗生素均能控制感染。另外,在进行部分负重行走的功能锻炼期间必须注意骨折端移位及外固定架变形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47-470.

[2]官众.有限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1/3骨折.中华骨科杂志, 2002,22(12):604.

[3]刘明忱,路磊,王星铎.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复杂多段粉碎性骨折.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16(3): 215-216.

螺钉固定 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44-02

中图分类号:R 681.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37

股骨颈骨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多见于老年人,若处理不当,易发生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以及肺炎、褥疮等并发症。我院自2000年3月~2007年12月采用三枚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6~78岁,50岁以下5例,50~60岁9例,61~70岁18例,70岁以上4例。摔伤19例,交通伤17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Ⅰ型13例,Ⅱ型10例,Ⅲ型7例,Ⅳ型6例。按解剖部位:头下型3例,经颈型21例,基底型12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疾患者共27例。伤后3天内手术13例,3天1周内手术15例,1周后手术8例,均未超过2周,其中4例为陈旧性骨折。

2.术前准备 对于GardenⅠ、Ⅱ型骨折行皮牵引,无明显手术禁忌证者,可于入院24 h~48 h内进行手术;对于GardenⅢ、Ⅳ型骨折,入院后均行胫骨结节骨牵引,同时术前检查,3天~1周后复查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位置,如无手术禁忌,方可安排手术。

3.手术方法 采用局麻或硬外麻醉,在X线透视下行骨折复位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选择螺钉进针点及前倾角,在大转子下3~5 cm,沿股骨距和张力骨小梁方向,向股骨颈钻入1枚导针,使导针位于股骨颈中下1/3交界部,尖端在股骨头中心,股骨颈上方再置入2枚导针,呈倒三角形,X线机透视正侧位显示3枚导针满意后,沿导针于大腿外侧作3个长约1 cm纵行切口,锐性剥离至骨质,用中空钻头沿三枚导针扩孔后,依次拧入长度合适的空心加压螺钉。冲洗、缝合伤口。

结果

36例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年~6年3个月,平均2年6个月。根据股骨颈骨折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良13例,差6例,优良率83.3%。发生并发症5例,均为GardenⅢ、Ⅳ型,其中骨折不愈合2例,股骨头坏死3例(2例关节功能尚可,1例股骨头塌陷、明显跛行而行关节置换术)。

讨论

1.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的优点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股骨颈骨折近年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无论是外固定还是内固定都不能很好解决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两大并发症。持续牵引因需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已被临床少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造成股骨头颈血运再次损伤,使得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率增加。人工关节置换属非生理治疗,受年龄及使用寿命限制,且价格昂贵,术后有松动、磨损、断裂、再骨折等危险存在,临床慎用。目前闭合复位三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2],其优点有:①切口小,创伤轻,操作简单,对机体生理干扰小。②不暴露骨折断端,避免了切开复位对股骨头血运的再次损伤,提高了骨折愈合率。③螺纹钉的有效加压作用及三枚螺钉在股骨颈内三角形分布的结构,骨折断端稳定性较高,骨折愈合率增加。④螺钉置入位置符合股骨颈生物原理,可以对抗股骨颈剪力和抗折弯力。⑤空心螺钉的中空结构,对股骨头具有减压作用,可以增加血管长入,对减少股骨头坏死有一定的作用。⑥空心螺钉的自旋入设计对骨量和松质骨内的血管损伤小。⑦由于固定牢靠,患者术后疼痛等症状缓解迅速,短时间内即可进行功能练习和部分负重,有利于恢复。

2.手术中注意的事项 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GardenⅠ、Ⅱ型骨折应首选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GardenⅢ、Ⅳ型骨折手术复位满意的较年轻患者也可采用此手术。②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多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老年慢性疾病,术前宜进行评估,做好围手术期治疗,保证医疗安全。③术中必须证实骨折复位良好后,才可进行空心螺钉固定术。④必须确定螺钉在股骨颈内,不能穿出股骨颈和股骨头外,螺钉头部螺纹必须超过骨折线,以保证骨折断端压缩应力,钉尾紧贴股骨外侧皮质骨,不宜拧得太紧,防止股骨上端进针点处骨折。⑤螺钉与股骨干所成的内侧角应大于或等于颈干角,这样骨折端剪力小,有利于骨折愈合。⑥所有的定位针、空心钉,争取一次打入成功,多次的打入、退出会降低螺钉对骨质的把持力和影响股骨头颈的血运,不利于愈合。⑦术后患肢穿“丁”鞋4~6周,6周后扶拐下地活动,3个月内禁盘腿、侧卧和患肢负重,3~6个月后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⑧一年后根据复查及病人情况决定是否取出螺钉。如为老年患者,局部无特殊不适,术后一般不考虑取出内固定物[3]。

3.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体会 股骨颈骨折治疗的结果与损伤的程度(如移位、粉碎、血运破环)复位正确与否、固定正确与否有显著关系,早期的解剖复位、骨折的加压内固定可以促进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率低于文献报道的20%~40%,说明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手术时机强调早期复位,有利于扭曲受压与痉挛的血管恢复血供,改善股骨头的血运,降低股骨头的坏死率。如无明显手术禁忌,争取36小时内急诊手术,一般不超过2周。判断复位质量采用Garden的“对线指数”[5],复位达GardenⅠ~Ⅱ级的愈后明显优于GardenⅢ~Ⅳ级。本组发生骨折不愈合2例,股骨头坏死3例,均为GardenⅢ、Ⅳ型,复位均未达到GardenⅡ级,且内固定牢靠程度也欠理想。其次,术后恢复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行功能锻炼,避免过早负重。对于高龄病人(年龄>75岁)、陈旧性骨折、GardenⅢ、Ⅳ型头下骨折我们主张尽量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不宜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行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以固定骨折,减少病人痛苦。虽然该术式临床效果满意,但股骨颈骨折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都不能完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医患沟通。

参考文献

[1]马元璋,张沪生,陈正中,等.股骨颈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1984,4:111.

[2]危 杰,翟桂华,荣国威,等.AO中空加压螺钉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1984,10:83.

[3]吴亦新,徐小艳,李红军,等.中空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78例失败原因分析[J].中医正骨,2005,12:12.

[4]王新虎,罗卓荆,苏鹏宵,等.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329-1331.

[5]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639-640.

(收稿日期:2009-04-18 修回日期:2009-07-10)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 篇3

关键词:掌指骨骨折,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2006年11月-2009年1月, 我科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26例28处, 术后得到3个月~1年的随访, 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6例28处骨折, 男20例, 女6例, 年龄20~52岁, 平均36岁, 受伤原因:机器伤16例、重物距压伤2例、车辆伤5例、其它伤3例。伤情:闭合伤15例、开放损伤11例。28处骨折中掌骨骨折18处, 其中掌骨头涉关节内骨折2处、掌骨干骨折12处、掌骨基底涉关节内骨折4处。指骨骨折8处, 指骨头部涉关节内骨折1处、指骨干骨折5处, 指骨基底部涉关节内骨折2处。骨折类型均为斜形或斜形粉碎骨折。

1.2 手术方法

掌指骨干部骨折采用纵切口, 关节内骨折采用“S”形切口, 骨折复位后, 可用止血钳或巾钳临时固定, 或用0.8~1.0mm克氏针临时固定, 选好方向尽量垂直骨面预钻孔穿透对侧骨皮质, 生理盐水充分冲洗钉道, 测深钩侧深, 丝锥攻丝, 埋头器扩孔沉头, 选合适螺钉, 修剪长度, 拧入螺钉, 最后拔除克氏针。对掌指骨头部或基底部涉及关节内骨折则需适当切开关节囊, 可于关节面钻入螺钉, 钉帽可与关节面平齐, 以达到不影响关节活动目的, 然后修复关节囊。

1.3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创面加压包扎, 抬高患肢, 减轻组织水肿, 常规预防感染、止血、对症治疗。对干部骨折不需石膏固定, 术后1周开始关节主动运动。关节内骨折需石膏托制动3~4周, 期间可主动活动邻近未固定关节, 之后去石膏从被动活动向主动活动过渡。

2结果

术后26例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 随访期内骨折均已骨性愈合, 未发生断钉, 过敏, 感染等现象, 均无取出内固定。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1]:优24指, 良2指, 中2指。

3讨论

从60年代初, 出现了可吸收性材料内固定物, 它们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 材料已达到和骨皮质相似的强度, 并能加工制成各种形状。这种内固定物经过一段时间能自行降解, 对人体无害, 无副作用及过敏反应等。80年代以来该内固定材料开始应用于临床, 最早用于颌面外科[2],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可吸收固定物在较小的骨折内固定中能起到坚强的固定作用。由于手部骨质较小, 骨折固定后不负重, 因而对固定物的强度要求不高, 可吸收内固定物可满足其固定的需要[3]。笔者采用的刚子系列可吸收螺钉化学成分为左旋聚乳酸, 其抗弯曲强度略高于人体皮质骨, 在人体内因水解作用强度逐渐减弱, 约4~6个月下降为50%, 有效支撑时间长达8~10个月, 3~5年内完全降解, 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该材料组织相容性好, 26例中均未出现过敏、积液等不良反应。固定期间未出现断钉或强度不足致骨折移位现象, 由此证明其强度及有效支撑时间完全能满足手部骨折的愈合时间要求。

传统的掌指骨骨折内固定材料多为金属制成的钢 (钛) 板、螺钉系统或克氏针, 其共同缺点为大多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另外还有应力遮挡, 影响肌腱关节活动, 感染等问题。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内固定物对肌腱, 关节的影响, 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还可以避免二次手术的再损伤, 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可吸收材料的固定强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 不仅没有应力遮挡问题[4], 而且手术中剥离组织少, 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可吸收螺钉跟金属螺钉固定原理相似, 其适用于斜面骨折。因为可吸收螺钉无需取出, 故更适合用于关节内骨折的固定。鉴于可吸收螺钉强度有限, 其操作方法跟普通金属螺钉也有些差别, 笔者在这26例中总结注意事项以下: (1) 骨折复位后, 必须先用止血钳、巾钳或细克氏针作临时固定, 并注意预留螺钉的入孔位置, 避免与临时固定物相交叉, 否则容易损坏可吸收螺钉; (2) 螺钉钉道最好垂直骨面, 否则容易出现钉帽断裂; (3) 拧螺钉时避忌暴力, 如遇阻力明显应先退钉, 重新攻丝和冲洗钉道后再拧入螺钉, 否则会导致断钉或螺帽损坏; (4) 拧入螺钉时手感要比金属螺钉稍松, 但不必担心, 因螺钉在人体内24~48h内体积会轻度膨胀, 使固定加固[5]。 (5) 固定关节内骨折时, 钉帽或钉尖必须平齐关节面, 以免影响关节活动, 也可避免螺钉部分吸收断裂后掉落关节内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6) 螺钉直径较大 (最小直径为2.0mm) , 对粉碎严重骨折慎用; (7) 螺钉在X线下不显影, 仅可见骨道, 故术后无法直接观察螺钉有否弯曲或断裂。可吸收螺钉治疗掌指骨及其关节内骨折总体疗效满意, 但由于其价格较为昂贵, 操作较为复杂, 故目前还未能推广。

参考文献

[1]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 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 (J)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0, 16:130-135.

[2] Bostman O, Vainionpaa S, Rokkanen P.Biodegrable internal fixa-tion for malleolar fracture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J.) JBone Joint Surg (Br) , 1987, 69:615.

[3]李庆泰, 杨克非, 田光磊, 等.可吸收性内固定物在手部骨折中的应用 (J) .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4, 10:191.

[4]李淳德, 马忠泰, 吴常德, 等.可吸收螺钉及固定棒 (SR-PGA, PLLA) 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 (J) .中华骨科杂志, 1995, 15:755-757.

螺钉固定 篇4

【摘 要】 目的:对比分析钢板螺钉内固定与记忆合金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4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记忆合金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各项指标和治疗效果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制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有1例治疗效果差。结论:钢板螺钉内固定与记忆合金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预后效果良好,适合临床应用。

【关键词】 记忆合金;钢板螺钉内固定;锁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30-02

锁骨架于肩峰与胸骨柄之间,在连接躯干与上肢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外力的作用下易发生骨折[1]。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显示,锁骨骨折的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5%~10%,多数发生于儿童与青年。骨折后,患者会表现出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等[2]。近年来,锁骨骨折频繁发生,多数由车祸造成,还有少数是在高空作业时坠落造成,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选择钢板螺钉和记忆合金内固定法进行治疗,两种治疗均能取得较显著的临床疗效。笔者就钢板螺钉内固定与记忆合金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开展对比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4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记忆合金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8~45岁;斜行骨折13例,横行骨折8 例,粉碎性骨折6例。对照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19~50岁;斜行骨折10例,横行骨折12 例,粉碎性骨折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全身麻醉,采取仰卧位,肩部适当抬高,并将受伤手臂展开。对照组给予钢板螺钉内固定,具体为:采取X线对骨折部位进行定位,在后外侧切一个长度为4~7cm的切口,适当分离粘连的骨膜,依据X线检查结果显示,确定钢板形状进行钢板螺钉内固定,通过钢板和弹簧圈的力量将骨折锁骨复位固定。粉碎性骨折患者,使用细丝进行捆绑再复位固定。安装钢板时,先在骨折两端钻孔,用螺钉将相应的钢板固定,用尾钉紧固后,关闭切口。观察组给予记忆合金内固定,具体为:复位、切口与对照组相同,适当分离粘连的骨膜和肌肉止点,依据骨折状况,确定记忆合金形状进行内固定。固定时,尽量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保护血液循环。将杀菌消毒的记忆合金安装在已经复位的锁骨上,每侧固定3个定位点,安装稳定后,缝合伤口。

1.3 疗效评价[3]疗效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等。优:患者骨折部位正常愈合,符合生理解剖位置,且无畸形出现,关节正常活动;良:患者骨折部位正常愈合,60%~80%符合生理解剖位置,有局部畸形隆起,关节能够正常活动;中:患者骨折部位正常愈合,畸形隆起面积较大,关节能够正常活动但有一定限制;差:患者骨折部位90%以上畸形愈合,易再次骨折,且关节活动受较大程度的限制。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TX-*3]±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制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锁骨架于肩峰与胸骨柄之间,在连接躯干与上肢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外力的作用下易发生骨折[1]。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显示,锁骨骨折的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5%~10%,多数发生于儿童与青年。骨折后,患者会表现出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等[2]。近年来,锁骨骨折频繁发生,多数由车祸造成,还有少数是在高空作业时坠落造成,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选择钢板螺钉和记忆合金内固定法进行治疗,两种治疗均能取得较显著的临床疗效。笔者就钢板螺钉内固定与记忆合金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开展对比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4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记忆合金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8~45岁;斜行骨折13例,横行骨折8 例,粉碎性骨折6例。对照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19~50岁;斜行骨折10例,横行骨折12 例,粉碎性骨折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全身麻醉,采取仰卧位,肩部适当抬高,并将受伤手臂展开。对照组给予钢板螺钉内固定,具体为:采取X线对骨折部位进行定位,在后外侧切一个长度为4~7cm的切口,适当分离粘连的骨膜,依据X线检查结果显示,确定钢板形状进行钢板螺钉内固定,通过钢板和弹簧圈的力量将骨折锁骨复位固定。粉碎性骨折患者,使用细丝进行捆绑再复位固定。安装钢板时,先在骨折两端钻孔,用螺钉将相应的钢板固定,用尾钉紧固后,关闭切口。观察组给予记忆合金内固定,具体为:复位、切口与对照组相同,适当分离粘连的骨膜和肌肉止点,依据骨折状况,确定记忆合金形状进行内固定。固定时,尽量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保护血液循环。将杀菌消毒的记忆合金安装在已经复位的锁骨上,每侧固定3个定位点,安装稳定后,缝合伤口。

1.3 疗效评价[3]疗效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等。优:患者骨折部位正常愈合,符合生理解剖位置,且无畸形出现,关节正常活动;良:患者骨折部位正常愈合,60%~80%符合生理解剖位置,有局部畸形隆起,关节能够正常活动;中:患者骨折部位正常愈合,畸形隆起面积较大,关节能够正常活动但有一定限制;差:患者骨折部位90%以上畸形愈合,易再次骨折,且关节活动受较大程度的限制。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TX-*3]±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制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优良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锁骨是架于肩峰与胸骨柄之间的“S”形骨,在躯干与上肢的连接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锁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其发生率一直不断上升,占全部骨折发生率的5~10%,其中,由于锁骨中1/3处无肌肉和韧带保护,极易发生骨折[4]。解剖学显示锁骨骨折多数是由于外部强力冲撞而造成的,骨折多数呈斜形,少数是粉碎性。在临床实践中,多数骨科专家发现,锁骨骨折仅采用保守治疗,极易发生畸形愈合,严重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增加患者的疼痛和神经血管损伤,且易发生二次骨折。近年,随着内固定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固定治疗骨折已经成为人们首选方法。我院为研究钢板螺钉内固定与记忆合金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本次对比研究。

钢板螺钉内固定[5]具有以下特点:①钢板与组织相容性好;②钢板易塑形,适合多种类型骨折;③对骨折端的抗旋转能力强。而记忆合金内固定[6]的特点是:①具有良好的记忆性能,利于骨折愈合;②耐疲劳、耐腐蚀、耐磨损;③使用方法简单。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的效果,但是记忆合金治疗明显优于钢板螺钉内固定法,其中,记忆合金治疗术中出血量为(40.3±3.4)ml、骨折愈合时间为(2.7±0.3)月明显低于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患者的(49.3±4.2)ml、(3.0±0.6)月。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有1例发生了螺钉脱落现象,造成二次骨折,而记忆合金治疗中没有发生脱落现象。在粉碎性骨折治疗方面,钢板螺钉内固定更适合,经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例粉碎性骨折患者基本上都正常愈合,而经记忆合金治疗的6例粉碎性骨折患者有3例患者出现局部畸形愈合。

综上所述,钢板螺钉内固定与记忆合金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明显,预后效果良好,适合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骆宇春,王诗波,樊嵘,等.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30(1):26-28.

[2]王诗波,骆宇春,许斌,等.体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附31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125-127.

[3]曾浪清,陈云丰,张长青,等.重建钢板与钛制弹性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限元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3,28(4):441-447.

[4]刘洋,沈洪涛.重建固定带与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老年锁骨中段骨折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680-681.

[5]黄智慧,丁亮华,何双华,等.微创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J].天津医药,2012,40(9):949-950.

[6]徐明,陶圣祥,何振华,等.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llman Ⅲ类锁骨骨折[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72-2473.

螺钉固定 篇5

1 胸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

椎弓根螺钉固定通过固定椎骨三柱可提供坚强内固定, 恢复脊柱的三维稳定性, 其已成为胸椎后路的主要固定方式。正确的应用胸椎椎弓根螺钉要了解其生物力学特点, 包括螺钉的特点、置入方法和患者骨状况等。

我国学者韦兴等[1]研究证实, 在相同密度下, 螺钉直径/椎弓根横径比在55%~70%组和70%~85%组间的拔出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出最佳椎弓根螺钉直径/椎弓根横径比为55%~70%。有研究表明, 增加螺钉拔出力的条件除增大螺钉外径, 另一重要条件是加深进钉深度, 容纳螺钉的骨性路径长度要大于螺钉的长度, 螺钉/骨钉道长度比为60%~80%为宜[2]。但必须注意, 这种螺钉直径和长度的变化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影响很小。

除了研究螺钉直径和长度对固定强度的影响外, 有些学者还对螺钉的不同外形设计进行了生物力学评价。Liu等[3]设计了多级六角头螺钉, 并与传统螺钉相比, 证实两者虽然在旋入扭矩上无差别, 但多级六角头螺钉在置入时有更大的方向更改性, 且更改方向时需要力度小, 指出这种设计方便了术中螺钉方向的矫正, 更有利于螺钉正确的置入。

最近有研究[4]显示, 螺钉外表面经羟基磷灰石或钛等离子体处理, 能提高骨与材料的结合, 从而减弱螺钉固定失败风险, 提高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效果。

不同的置入方法, 椎弓根螺钉产生的生物力学效果也不同。Lehman等[5]比较了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直向技术 (螺钉平行于椎体终板置入) 和经解剖路径技术 (螺钉沿椎弓根轴方向置入) 的螺钉轴向拔出力和最大旋入扭矩 (maximal insertional torque, MIT) 。结果显示两者的MIT和拔出力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与经解剖路径技术相比, 直向技术能提高39%的MIT和27%的拔出力, 而在髓椎体交界区, 直向技术能提高36%的MIT。推断上述两种技术在MIT上的差别可能由它们通过髓椎体交界时的不同斜度引起, 另外直向技术由于不是沿着椎弓根内的松质骨因而能够获得最好的皮质骨把持力。Lehman等[6]用椎弓根螺钉经解剖路径技术补救直向技术置钉失败, 并对其生物力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成功直向技术椎弓根螺钉的MIT为 (2.61±0.19) 英寸/磅, 而补救的经解剖路径螺钉的MIT为 (1.62±0.12) 英寸/磅 (P=0.027) , 能提供62%直向技术螺钉的MIT, 足以满足补救情况下的固定强度。作者建议经解剖路径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作为直向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

骨质量对螺钉固定强度有重要影响, 目前许多研究也证实了骨密度与螺钉的固定强度正相关, 而对于骨质量差的骨质疏松患者, 如何提高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强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到骨质疏松患者钉子直径和长度的变化对其生物力学效果影响不大, 并且传统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磷酸钙骨水泥填充椎弓根来加强螺钉的固定强度的注入技术存在诸如骨水泥泄漏的危险。近年来有人通过改进骨水泥注入技术, 运用特制螺钉, 不但减少了并发症, 又进一步提高了固定强度[7,8,9]。Cook等[7]利用可扩张螺钉 (其中心部分可插入导管, 通过导管注入骨水泥) 对比研究了骨水泥加固可扩张螺钉和无骨水泥加固可扩张螺钉的轴向拔出力, 结果显示相比于非加固可扩张螺钉, 加固后可增加250%的轴向拔出力, 且在大部分严重骨质疏松标本中, 也能提高大于2倍的固定强度, 而非加固可扩张螺钉的轴向拔出力与传统螺钉固定的拔出力相似。作者指出此技术对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是临床可行的固定选择。Frankel等[8]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固的可扩张螺钉作为补救措施在生物力学上的可行性。临床上, 有学者[9]对骨质疏松患者应用骨水泥加固的旁开口椎弓根螺钉固定 (骨水泥从旁开口注入) , 未发现并发症。指出本技术不仅发挥椎体成形术样作用, 而且由于螺钉的即刻锚固加强了稳定效果, 这样可允许更短节段固定, 增加了活动节段, 最终减少固定失败的风险。上述技术的提出, 可弥补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不足, 显示了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喜前景。

除了上述诸因素影响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外, Kuklo等[10]发现当胸椎置入椎弓根螺钉时, 攻丝直径的选择对最大旋入扭矩有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 Kuklo等[11]在钉-棒系统中增加了横连接, 他们研究发现横向连接器可加强胸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节段稳定性。单个连接器无论其固定位置都能减弱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轴向旋转度的20% (P<0.05) , 而在头侧和尾侧各应用一个横向连接器后, 其又能减弱运用单个横向连接器固定轴向旋转度的15% (P<0.05) 。

2 椎弓根根外螺钉固定

上中胸椎的椎弓根横径较窄, 特别是脊柱畸形患者, 由于先天畸形和后天代偿等原因, 其凹侧椎弓根变细, 严重者只见薄层皮质, 这样就使椎弓根螺钉置入困难。为了避免在较细椎弓根置入螺钉时穿破椎弓根壁, Dvorak等[12]最早提出胸椎后路的椎弓根根外螺钉固定, 并初步证实由于增加了螺钉对皮质骨的把持和螺钉长度, 根外螺钉的拔出力大于椎弓根螺钉。

椎弓根根外螺钉固定, 也有人称之为椎弓根-肋骨间螺钉固定, 其置入螺钉位置比椎弓根螺钉更靠外侧, 一般要经过横突、肋头之后才进入椎体。现运用的进针点主要有三种:a) 横突末端头侧1/3;b) 横突末端肋横突关节的头侧;c) 横突中线的中点。

Morgenstern等[13]对根外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三维稳定性进行了对比, 其中根外螺钉的进针点为横突末端头侧1/3, 钉道经过肋横突关节和肋椎关节至椎体, 内倾角30°~45°。他利用12具人体胸椎标本, 采用USS内固定系统, 6具用椎弓根螺钉固定, 6具用根外螺钉固定, 然后进行固定前后、疲劳试验前后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等方向的活动度 (ROM) 测试。结果显示:固定后两组的活动度都减少了约50%, 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疲劳试验后两组的活动度无显著性增加。证实根外螺钉可提供同椎弓根螺钉同样的三维稳定性。2003年Husted等[14]设计了类似的进钉方法, 不过进钉点比前者更靠头侧, 恰好位于横突末端肋横突关节的头侧, 经过肋骨和横突之间进入椎体, 角度向尾侧和内侧倾斜, 但是他们未进行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我国学者韦兴等[15]采用Husted等[14]推荐的进针点, 利用5 例新鲜尸体脊柱 (T6~T10) 标本, 分为25个单椎体, 随机在椎体的一侧行椎弓根螺钉固定, 另一侧则行椎弓根-肋骨间螺钉固定。同一标本中椎弓根-肋骨间螺钉长度较椎弓根螺钉长10 mm, 直径两者相同, 然后进行5 mm/min速度的垂直方向拔出力测试。结果显示:椎弓根-肋骨间螺钉的平均拔出力为 (423.1±198.7) N, 椎弓根螺钉的为 (783.3±199.5) N (P<0.01) , 前者的拔出力显著小于后者。作者指出这种力学差异可能与钉道的变化有关, 椎弓根螺钉的钉道一直在封闭式骨组织中进行, 而椎弓根-肋骨间钉的钉道的中段是开放式的, 前者受皮质骨的把持力大于后者。鉴于椎弓根-肋骨间可接受的螺钉直径大于椎弓根, 建议增加螺钉直径来提高其拔出力, 并指出椎弓根-肋骨间螺钉置入由于增加了矢状角, 使两侧螺钉形成辐辏现象, 可产生更大的抗拔出力, 提高内固定的整体力学性能[14]。

Fu等[16]采用横突中线的中点为进针点, 进行了根外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沿椎体矢状轴方向的拔出强度对比研究。他利用5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 (T1~8) , 分为40个单椎体, 椎体一侧随机行根外螺钉固定, 对侧行椎弓根螺钉固定, 同组中根外螺钉长度较椎弓根螺钉长10 mm, 两者直径相同。其中根外螺钉产生两种效果:A组螺钉沿椎弓根外壁至椎体;B组螺钉经椎弓根外侧皮质至椎体。结果显示:椎弓根螺钉组的平均拔出力为 (1 001.23±220.00) N, 根外法A组为 (827.01±260.00) N, 明显小于椎弓根螺钉组;根外法B组为 (954.25±254.00) N, 略小于椎弓根螺钉组, 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A、B两组的平均拔出力为 (890.63±342.00) N, 虽然比椎弓根螺钉法减少了11.04%的拔出力, 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作者指出, 胸椎椎弓根根外法置入椎弓根螺钉在生物力学上是可行的。

最近, Yüksel等[17]对椎弓根根外螺钉作为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后补救措施的生物力学进行了评价, 结果显示:补救的根外螺钉的拔出力是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拔出力的 (65±30) % (P=0.03) , 远弱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 但可满足补救情况下的固定强度, 显示其作为补救措施在生物力学上的可行性。

由上述诸多学者对胸椎根外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可知, 适当增加根外螺钉的直径和长度后, 其不仅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困难时作为替代固定时显示良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而且当其作为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的补救措施时也能满足补救情况下的固定强度。但有学者[13]指出, 此入路由于肋横突关节和肋椎关节的破坏, 将可能引起术后此区的明显疼痛症状, 其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经横突螺钉固定

经横突螺钉固定即螺钉锚入椎体横突的固定方法。其通过胸椎横突根部的双层皮质, 理论上更安全, 比椎弓根螺钉置入进针点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1999年Heller等[18]利用T1~T4胸椎标本10具, 共成功置入71枚螺钉 (35枚经椎弓根螺钉, 36枚经横突螺钉) , 进行轴向拔出力研究。结果显示:螺钉平均载荷失败值经椎弓根入路为658.1 N, 经横突入路为360.8 N (P<0.002) 。另外, T3、T4水平的两种螺钉固定和T2的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螺钉轴向拔出力与骨密度有关, 而在T1水平的两种螺钉固定和T2的经横突螺钉固定其螺钉轴向拔出力与骨密度无关。这种差别的原因不太清楚, 但可能与其处于颈胸结合区这一特殊位置有关, 在T1水平以下椎骨的前后部件的密度受肋骨影响所致。作者建议, 在胸椎后路固定时, T1横突螺钉安全有效, 可作为椎弓根螺钉以外的术式固定, 而在T2~4临床上必须就安全性和生物力学有效性上权衡利用。Xu等[19]从解剖学上进行了肋-横复合体螺钉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指出恰当的选择进针方向, 平均可有约13 mm的骨把持长度。他们认为肋-横复合体螺钉的固定强度比经横突螺钉大, 但未进一步开展与其他螺钉固定强度进行对比的研究。

4 经椎板螺钉固定

经椎板螺钉固定即从对侧棘突的根部进针, 直视下平行于椎板, 在椎板内外皮质间穿过。

Cardoso等[20]对T1、T2胸椎骨的椎板宽度进行解剖学测量显示, 椎板最细点的平均宽度为 (5.9±0.7) mm (4.8~7.5 mm) 。实验选用4.5 mm直径的螺钉, 对同一椎弓根先后以直向技术和经解剖途径技术置入螺钉, 然后在对侧椎板置入椎板螺钉, 分别对三种方式置入的螺钉进行旋入扭矩 (insertional torque, IT) 和拔出力测试。实验显示, 经椎板螺钉比直向入路椎弓根螺钉有更大的MIT (P<0.001) 和拔出力 (P=0.032) , 比解剖路径椎弓根螺钉有较大的MIT (P=0.007) , 并且经椎板螺钉的MIT与拔出力有更大相关性 (r=0.744) 。作者指出, 在T1、T2椎体, 经椎板螺钉可成为生物力学上可行的补救技术。

上述四种胸椎后路螺钉固定方式, 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但对于上中胸椎, 特别是脊柱侧凸患者 (椎弓根横径较细) , 经椎弓根固定的安全性和生物力学强度均不佳。椎弓根根外螺钉固定, 由于特定的解剖结构, 允许通过的螺钉可更长更粗, 并可产生辐辏效应, 增加了生物力学强度, 但其钉道处于开放状态, 骨把持力不足, 初步研究显示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强度, 但还需要较大样本研究, 在安全性和生物力学强度上权衡, 确定最佳置入螺钉尺寸和进针点位置。虽然在T1水平, 经横突螺钉显示与椎弓根螺钉相当的拔出力, 且拔出力大小与骨密度不相关, 但理论上经横突螺钉仅有双层皮质把持, 螺钉可选择的尺寸也有限, 生物力学效果欠佳;但肋-横复合体则可允许较大尺寸螺钉, 且有三层皮质把持, 理论上生物力学强度优于横突螺钉, 可对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分析。在T1、T2水平, 经椎板螺钉可提供良好的旋入扭矩和拔出力, 但还需要进一步在解剖研究基础上确定最佳椎板螺钉尺寸, 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螺钉固定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 例12肘, 男4 例, 女8 例;年龄18~52 岁, 平均31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7 例, 跌伤5 例, 均为闭合伤。术前均行关节正侧位片及CT检查。根据Mason分型[2], Ⅱ型4 例, Ⅲ型6 例, Ⅳ型2 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Kocher切口, 由尺侧伸腕肌及肘肌间进入, 部分掀起尺侧伸腕肌, 显露出肘外侧副韧带并探查。若韧带复合体完好, 将韧带在尺骨附着处的前方关节囊作横行切开并向前后牵开, 直视下复位。用0.8 mm的克氏针暂时固定骨折前半部后, 与克氏针相平行钻孔、测深、攻丝埋头后旋入合适长度的2.7 mm螺钉。注意避免勿使螺钉穿透对侧皮质, 螺钉可植入小头的边缘, 此处在前臂极度旋前及旋后位时都不与尺骨相关联。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72 h拔除皮片引流, 应用抗生素5~7 d, 均以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旋后位, 如固定可靠用轻便关节被动练习器训练2~3周。3周时复查X线片, 若骨折稳定, 则开始轻柔的主动活动, 鼓励被动的旋前旋后, 但避免在前臂旋前位屈肘, 否则将增加骨折端的应力。

2 结 果

本组12 例, 术后随访9~13个月。按Steinberg的主观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 优:肘关节活动正常, 无疼痛, 本组6 例;良:肘关节活动度丧失小于20°, 轻度疼痛, 本组5 例;差:肘关节活动丧失大于20°, 休息痛, 本组1 例。愈合时间15~38周, 平均24周。

3 讨 论

3.1 手术时机选择及术前准备

本组患者手术均在入院后3~5 d内进行, 此时软组织肿胀基本消退, 炎性反应轻, 利于切口的显露和闭合。在术前常规应用消肿、脱水治疗。本组12 例均常规行CT扫描, 虽然普通X线片对大多数骨折可做出比较明确的诊断, 但是通过CT在轴位、矢状面及冠状面对桡骨头的扫描, 可以评估骨折的范围、骨块的大小及移位和粉碎程度, 对术前内固定的准备和手术中复位、固定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2 桡骨小头骨折治疗的选择

对于Mason分型中的Ⅰ型骨折, 治疗方法没有分歧, 学者们都支持行保守治疗, 并行早期的功能训练, 基本可获得良好的功能。而Ⅱ型骨折的治疗需要考虑骨折的范围及移位的程度, 还有患者对肘部功能的要求以及是否有合并损伤, 是否出现机械阻挡等因素。如无机械阻挡, 可行保守治疗。如有机械阻挡或合并损伤, 就有手术干预的必要性。而Ⅲ、Ⅳ型骨折治疗的争议焦点在于是优先选择内固定还是桡骨小头切除或者桡骨小头置换。桡骨头的生理作用包括两部分, 即传导应力和维持肘关节外侧的稳定性, 桡骨头的存在对保持肱桡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至关重要, 尤其在合并肘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情况下。笔者以为对于MasonⅢ、Ⅳ型骨折的治疗, 应首先从前臂骨间膜及肘关节的功能解剖考虑, 桡骨头承担着约30%的肘关节外翻稳定作用, 其不仅在内侧副韧带损伤时是肘关节抵抗外翻应力的重要结构, 而且在骨间膜破裂时可防止桡骨向近端移位。如首先选择行桡骨小头切除, 极易发生桡骨向近端移位, 从而导致下尺桡分离, 出现疼痛、旋转障碍。Leppilahti等[3]对23 例因单纯桡骨头骨折行桡骨头切除术的患者平均随访5年, 发现并发症发生率极高, 如腕关节不适、桡骨近侧移位、肘关节活动障碍、腕肘关节炎等。由于内固定物的发展, 现在内固定物规格齐全, 使桡骨头骨折的坚强内固定成为可能。Boulas等[4]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头切除、硅假体置换及非手术方法治疗桡骨头骨折, 发现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握力影响最小。对于固定失败的病例, 可延期至伤后4~6周再切除桡骨头。

3.3 手术注意事项

较好的桡骨小头骨折显露是经肘及尺侧腕伸肌间隙进入, 注意保护骨间背神经。对于有软组织附着的小骨块应小心保护其血供。复位时首先保证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以克氏针临时固定后, 维持前臂中立位, 在桡骨前后位平分线的前65°和后45°之间确定“安全区”。由于其外侧不与尺骨近端相关节, 在该区域安放内固定物不会对前臂旋转带来不利影响。然后在软组织保护套保护下钻孔、攻丝、旋入合适的螺钉, 注意避免钻透对侧皮质。缝合关节囊时避免过紧或重叠影响前臂旋转。对于复位后桡骨颈若有骨缺损, 一期行植骨术, 达到早期诱导成骨作用, 防止桡骨头塌陷。

3.4 并发症及防治

术中应注意不要过分暴露桡骨颈远侧或过度牵拉旋后肌, 以免损伤桡神经深支。注意保护骨块的软组织附着, 以免影响血供, 发生桡骨头不愈合或桡骨头坏死。术后主要是内固定失败, 术中应对骨折形成可靠的固定, 并以标准的AO技术操作, 使每一枚螺钉都对骨折形成良好的把持力, 术后利于CPM训练, 尽量避免主动活动以防止肱桡关节压力增高。定期复查X线片, 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合理指导功能训练。肘关节损伤的异位骨化发生率高, 在手术时尽量减少对肌肉的牵拉损伤, 术中彻底冲洗伤口, 术后避免强力被动活动, 都对防止异位骨化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必要时可口服消炎痛来预防。

总之, 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 术中可靠的内固定及术后合理的锻炼, 内固定手术不失为治疗桡骨头骨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曾炳芳, 张长青.2004创伤骨科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84.

[2]Mason ML.Some observations on fractures of thehead of the radius with areview of onehundred cases[J].BrJ Surg, 1954, 42 (172) :123-132.

[3]Leppilahti J, Jalovaara P.Early excision of the radialhead for fracture[J].Int Orthop, 2000, 24 (3) :160-162.

螺钉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X线检查证实为胸腰椎骨折, 椎管占位小于或等于椎管矢状径1/3;伤椎椎弓根无明显破坏;临床资料齐全,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椎管前方占位>50%, 椎管内伴有翻转骨块;严重骨质疏松、骨折脱位者;伴有神经症状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4例;平均年龄38.16±2.59岁。试验组中男22例, 女12例;平均年龄39.01±2.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推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依据常规方法进行。试验组应用Viper系统 (强生公司) 或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 (北京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体方法:基于气管插管麻醉下选取俯卧过伸位, 诱导腹部悬空, 于C型臂x线机引导下定位伤椎。接着, 在伤椎上下椎采用克氏针行椎弓根中心点体表投影标记, 并顺着标记做4处纵切口 (长1.50cm) 。待将皮肤、皮下及深筋膜切开后, 自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处行钝性分离, 直至关节突与横突。基于前后位X线透视引导下, 于椎弓根投影外缘 (右侧2-3点, 左侧9~10点处) 将穿刺针尖植入其中, 并向内倾斜至10°~15°, 确保其与终板平行, 向椎体内予以穿刺。待穿刺针侵入骨质内2cm后, 确保透视穿刺针尖端处在椎弓根投影内未突破内侧皮质部位, 随后调整侧位透视, 保证穿刺针平行于终板, 并继续予以穿刺, 直达椎体后缘前方0.50~1.00cm。继后, 将内芯拔出, 置入导丝, 并将穿刺针取出, 依据上述方法置入另3枚椎弓根钉。经导丝依次将扩大管与保护套管导入, 并采用中空丝攻诱导钉道扩大, 再将椎弓根螺钉经导丝拧人椎体。随后, 将导丝取出, 基于C型臂透视下明确内同定位置良好后安装置棒器, 并通过皮下肌肉将固定棒放置于上下椎弓根螺钉尾槽中, 拧人固定螺帽, 将上方螺帽旋紧。然后, 基于自制撑开器透视下行复位撑开处理, 待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后将固定螺帽紧固, 行切口逐层缝合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围手术期参数 (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引流量、出血量) 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 (椎体高度、矢状面指数及Cobb角) 变化情况, 并随诊1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 实验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短, 引流量、出血量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比较

术后, 实验组受损椎体前缘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矢状面指数、Cobb角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目前, 有学者通过对5l例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系统研究, 术后随访14.2个月, 发现临床疗效及功能恢复结果均较为满意, 术后恢复速度快, 并发症相对较少[2]。另有学者通过对36例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研究, 并随访48.5个月, 应用Prolo问卷行临床疗效评估, 发现19例 (52.78%) 优秀, 12例 (33.33%) 良好, 5例 (13.89%) 一般, 优良率达86.11%[3]。本文研究结果提示, 实验组接受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相较于传统开放组而言, 彰显出了卓越的优越性, 影像学矫形疗效确切, 两组在矢状位指数、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等畸形矫正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放组, 充分证实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 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 这与有关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

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时, 需要明确其适应证, 一般包括不宜接受保守治疗者及爆裂性不稳定型骨折、单纯前柱压缩性骨折、接受保守治疗但不愿佩戴支具及长期卧床休息者[4]。但微创脊柱外科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具有相对性, 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日益成熟, 禁忌证有望转变为适应证[5]。

综上所述,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对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推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试验组推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量、出血量等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受损椎体前缘高度 (明显低于对照组, 矢状面指数、Cobb角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优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胸腰椎骨折

参考文献

[1]余波, 李世芳, 周道政, 等.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 (4) :384-386.

[2]张文志, 尚希福, 段丽群, 等.微创经皮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 5 (2) :106-111.

[3]黄剑峰, 宁锦龙, 岑定善, 等.微创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8) :65-67.

[4]段丽群, 张文志, 尚希福, 等.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颈腰痛杂志, 2012, 33 (5) :336-339.

螺钉固定 篇8

1 X线片表现

股骨髁部骨折的实际损伤要比X线片表现复杂的多, 术前要对损伤程度有充分的估计。骨折远端常向后移位, 在手术复位时通常参照股骨前方的连续性或以非缺损侧作为解剖标志, 注意恢复力线及长度, 防止股骨髁旋转, 特别是向后旋转。

2手术方式

开放性骨折均行急诊手术治疗。闭合性骨折先行胫骨结节牵引, 肿胀消退后, 手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患者取仰卧位。取膝关节前外侧探查切口, 从股外侧肌和股直肌之间进入, 再经髌旁支持带切口打开关节囊, 显露股骨髁部骨折断端。首先探查膝关节内结构是否损害, 有无前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 明确关节内结构损伤情况, 如有应先行处理, 然后再复位大的关节面骨折块。尽可能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光滑, 并维持股骨髁部应有的宽度和高度, 如有骨质缺损, 应首先用自体骨或人工骨予以充填。尽可能恢复股骨髁部的外形, 并用2枚克氏针将股骨髁部骨折临时固定。此时如骨折复位良好, 可在股骨远端外侧上一不同长度的股骨髁板, 在维持其骨折块良好复位的情况下, 不必苛求钢板与骨的严格匹配, 在股骨髁部用锁定螺钉固定。对于股骨髁部不在关节面上的骨折块, 应在维持良好对线的情况下将其尽可能复位, 此时不必苛求其解剖复位, 而应尽可能保护其上附着的软组织, 保留其血运, 使该骨折块成为一活的骨化中心而不是死骨, 以利于日后的骨折愈合。由于周围软组织的牵拉, 此时这种骨折块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复位并使骨折块之间留有间隙, 这种间隙一定要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充填, 发挥其桥梁作用。对于大的皮质骨块, 即使其上无软组织附着, 也应将其保留, 将其复位后与主骨固定, 股骨髁部应有3~4枚锁定螺钉固定, 在骨折近端也应有3~4枚螺钉固定, 因为术中牢固的固定是术后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的基础。

3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行负压引流, 应用抗生素5~7 d。术后第2天拔除创腔引流管, 并在无痛状态下开始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CPM 2次/d, 30 min/次, 并逐日增加膝关节被动活动度。1~2周时达到90°~100°, 并主动行踝关节活动,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讨论

股骨髁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 造成其骨折的力都十分强大, 是高能量损伤。由于其骨折多波及股中间肌及其扩张部, 因此易导致关节僵直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1]。其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重建膝关节的下肢力线, 并尽可能恢复髌股关节的对应关系和股骨髁的宽度和高度, 维持膝关节的正常形态, 为软组织平衡和防止膝关节内外翻提供解剖学基础。因此, 其对骨折复位的要求较高, 要求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

锁定钢板的优点在于:a) 骨膜不必剥离太多, 更符合微创原则, 不要求钢板与骨的紧密贴合, 可有效保护骨折处两端的血供, 有利于骨折愈合。b) 不会发生退钉现象, 特别适用于松质骨部位和骨质疏松的患者。c) 固定可靠, 强度大, 骨与钢板形成一体化, 能达到坚强的内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 不必长期卧床, 可早期锻炼膝关节功能, 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使用锁定钢板术中需注意的事项[2]:a) 术前行骨牵引, 有利于维持患肢长度, 缓解肌肉痉挛痛, 防止软组织挛缩, 有利于维持骨折端的稳定, 防止骨折后二次损伤的发生。b) 由于锁定螺钉没有骨折块之间的加压作用, 不能用于骨折块加压复位, 只能用于维持骨折块之间的位置, 所以对骨折的复位需要使用克氏针、普通螺钉或点状复位钳。为防止关节面变窄, 对关节面固定时不能用半螺纹的松质骨螺钉而要用全螺纹松质骨螺丝钉。c) 术中骨折块血运的保护。股骨髁部骨折时骨折块的复位仅要求关节面解剖复位和股骨髁部的力线良好, 股骨髁部骨折时其粉碎部位多位于干骺端, 对这种骨块上附着的骨膜和肌肉应尽量保留, 以利于血管再生和血运重建, 决不能为了取得较好的骨折复位而将骨折块游离, 有时为了保留更多的骨折块血运, 甚至可以牺牲部分的骨折复位。d) 因骨质缺失而导致的复位不佳, 应用自体松质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填充, 再行内固定。e) 对位于干骺端的大皮质骨块, 应将其复位后用适当的方法给予良好的固定, 利用其桥梁作用, 骨重建时可经此皮质骨逐渐爬行替代, 有利于维持股骨髁部的力学轴线。f) 术后不用外固定。Sommer等认为, 锁定钢板固定牢靠, 能达到坚强内固定的要求, 这样便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重茂, 陈昌伟, 幸永明, 等.动力髁螺钉系统治疗股骨髁部复杂性骨折.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 (4) :303.

螺钉固定 篇9

踝关节融合术是一种导致踝关节骨性强硬的手术,由于其可以减轻疼痛,终止病变,纠正畸形,提供关节稳定,被视为严重受损踝关节的标准治疗方法。踝关节融合术因手术入路,固定方式,是否植骨等的不同,形成较多术式,文献报道疗效差别各异。我院采用2枚松质骨螺钉前后交叉内固定并取髂骨植骨的方法进行踝关节融合治疗严重踝关节疾病,经近期随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6月, 应用松质骨螺钉前后交叉固定和取髂骨植骨的方法进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踝关节疾病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31-67岁,平均56岁。病程1-18年,平均5年,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大关节病11例,骨性关节炎2例,全部病例均有严重的踝关节负重性疼痛和行走跛行,严重影响生活,但局部无严重畸形,软组织条件良好。

1.2手术方法 术前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检查确诊,明确手术指针。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手术取仰卧位,取踝前正中切口,长约6-10cm,于胫前肌腱与踇长伸肌腱间隙进入,切开前侧关节囊,切除滑膜组织,显露胫距关节面,去除胫距关节软骨面,用骨膜剥离器撬开踝关节,增大间隙,去除后部关节面软骨和内外踝穴软骨面,以及后侧关节滑膜组织,用双氧水,盐水冲洗关节腔,测量踝穴宽度,深度。于同侧髂部取髂骨块约3*3cm大小的全厚髂骨,并在植骨块上钻6-8个直径2-3mm的骨洞,修剪成适合于胫距切骨面形状的骨块,使足跖屈,将切取修整的髂骨块植入踝关节间隙内,保持踝关节于0°背屈、5°外翻、5°~10°外旋位,如有空隙可填入松质骨碎片,且使胫,距骨与骨块之间保持稳定,于胫骨下端前内侧及前外侧与胫骨轴线呈30°角的方向斜向下钻孔,将胫骨、植骨块及距骨用松质骨螺钉固定, 使不穿出距舟关节面。缝合伤口,术后用前后托石膏外固定3周。

1.3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3天拍片复查,抬高患足减轻肿胀,2周拆线,2内月免负重。术后1月,3月,6月,12月及以后6月复查,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表进行疗效分析。评定标准为:优:踝关节外形正常,无明显行变,行走无疼痛,术后X线片示踝关节完全骨性融合;良:外形基本正常,轻度变形,行走无疼痛或略有不适,术后X线片示踝关节完全骨性融合;差:外形明显变形,行走明显疼痛不适,术后X线片示踝关节不融合或骨不连。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不愈合或延迟愈合,螺钉断裂或松动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a值取双侧0.01。

2 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使用止血带,术中出血约40-100ml,平均60ml。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患者随访3-32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至末次随访时,15 例踝关节及足外形正常,较长时间行走后无明显不适,评价等级为优;4例踝关节及足外形基本正常,疼痛缓解,评价等级为良。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踝关节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9-21周,平均14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42.6+8.2)增加至术后6月(66+5.3)分,末次随访时(72.3+4.5)分。术前术后6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3,P=0.012),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8,P=0.006)。本组无感染,无局部皮肤坏死,无螺钉松动、退钉及断钉病例。至末次随访时踝前正中切口部未发现明显异常。

3 讨论

踝关节是下肢的负重关节,由于各种病变导致踝关节软骨面剥脱,骨质增生,胫距关节间隙变窄,行走活动疼痛剧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极大地影响。踝关节融合术是一种疗效确切、技术成熟的手术,是终止上述病理改变,减轻疼痛,提高下肢负重能力的有效方法,对于严重的踝关节病损,长期以来其一直作为治疗的标准方法,即“金标准”。 George E.Fadel等[1]进行踝关节前路手术,在冠状平面使用2个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以“八”字形或者斜行在融合部位进行加压固定。在1995~2002年他们对23例踝关节进行了踝关节融合术,最终21例获得成功融合(91%),2例骨不连接。本组病例治疗疗效与该文献的研究结果接近。该方法的优点有:(1)前侧小切口入路,避免了软组织过度剥离,最大程度上保护了胫距关节的血液循环;(2)使用2枚松质骨螺丝钉固定,使胫距融合面紧密接触、加压固定,交叉的螺丝钉构造提高矢状面的稳定性和增加抗扭转强度,所以固定力量强,允许患者早期负重;(3)稳定的固定能够减少创口不愈合问题,包括感染或者关节畸形。KarlHeinz Kristen等[2]提出前侧入路手术具有无需进行腓骨截骨、稳定性高和切口小的优势;(4)Pculpan等[3]用髂骨自體移植物来恢复踝关节、踝部和距下关节的正常高度。手术切除胫距关节软骨面后踝关节间隙约有1cm宽,直接融合则可造成肢体短缩。为避免该并发症,我们同时取髂骨植骨,髂骨厚度约1-1.5cm,剔除髂骨骨膜,钻多个骨孔有利于骨的爬行替代;根据髂骨的不同厚度,可以在术中保持踝关节于理想的融合位置。(5)术后用石膏前后托固定,防止肌肉皮肤活动,有利于局部肿胀消退,伤口愈合。

该术式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创伤小,融合时间短;对局部的外形影响小,患者易于接受;保持了下肢的正常长度,对患者行走步态影响小,但只有在足距下关节、跗中关节功能较好,患者需要一个稳定的踝关节而又不多作上下楼活动及行走坡路的情况下,适合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George EF,Manhal N,Benedict A.Ankle arthrodesis using an anterior tension device【J】.Foot and Ankle Surgery,2006,12:65-69

[2] KarlHeinz K,HansJorg T,Fusszentrum W.Ankle arthrodesis with an anterior approach【J】.Techniques in Foot & Ankle Surgery,2007,4:243-248.

螺钉固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 例,其中男16 例,女4 例;年龄22~58 岁,平均38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6 例,高处坠落伤4 例。合并腹内脏器损伤3 例,股骨颈骨折2 例,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0 例。骨折类型按照Letournel分类法,T形骨折3 例,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2 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 例,双柱骨折13 例。所有患者均行骨盆前后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及CT检查,其中12 例患者行螺旋CT及三维重建成像检查。

1.2 手术方法

以髋臼双柱骨折为例,取患侧在上的漂浮体位。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即前侧的髂腹股沟入路加后侧的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切口自髂嵴中后1/3至耻骨联合上2 cm处。逐层切开,分窗口暴露。外侧窗口显露髂骨内侧面、骶髂关节前方及部分骨盆界线,中间窗口显露髋臼前壁及方形区,内侧窗口显露耻骨上支、闭孔及耻骨联合。在手术显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髂外血管与闭孔血管之间的“死亡之冠”,必要时可先游离结扎此变异血管,以防术中难以控制的大出血。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口自髂后上棘外侧,经过股骨大粗隆沿股骨粗线达大腿上段。通过此切口显露坐骨大切迹至坐骨结节整个后柱及后壁。骨折端充分显露后利用各种骨盆复位器械结合旋转、提拉、钳夹、顶压及双螺钉技术等各种复位技术复位骨折端。对于方形区骨折前入路沿骨盆界线附近安置拉力螺钉,螺钉尖朝向坐骨棘方向、平行于方形区,使螺钉位于关节的后内方,将骨盆重建钢板预弯成“L”形,利用其弯曲部分阻挡方形区骨折移位。后入路者沿坐骨大切迹放置骨盆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螺钉放置方向与方形区平行,避免螺钉进入关节内。

1.3 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负压引流24~48 h。患肢取屈髋屈膝位,对合并股骨头中心脱位者维持骨牵引3周。术后强调踝关节主被动活动、患肢肌肉等长收缩活动及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口服吲哚美辛25 mg,每日3次,持续6周,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3周后在床上行髋关节主被动活动,12周后扶拐逐步负重行走。

2 结 果

术后复查X线片,复位质量参照Matta复位标准[1],解剖复位(移位小于1 mm)14 例,良好(移位1~3 mm)5 例,差(移位大于3 mm)1 例。复位优良率95%。本组患者全部获得了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临床疗效按照改良后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优10 例,良6 例,可3 例,差1 例,优良率80%。1 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系术中牵拉伤,半年内恢复。出现异位骨化1 例(Brooker Ⅱ度)。股骨头坏死1 例,Ⅱ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 例。

3 讨 论

3.1 术前完整的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

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多系Letournel分类的复杂髋臼骨折及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由于骨折的复杂性,骨折端往往多向移位,所以对此类患者往往需要常规拍摄骨盆前后位片、闭孔斜位片及髂骨斜位片。但是X线片各骨前后重叠影较多、仅能提供一些简单、大致的信息,对于骨折块移位情况、关节间隙有无骨折碎片、关节面边缘压缩等情况仍难以判断,且此类患者往往伤势较重,合并有多种损伤,很少能耐受反复多次的体位变化,因此行螺旋CT及三维成像检查是必要的,以便确定股骨头和髋臼的对和关系、关节腔内有无骨折碎片、骨折碎片的多少及臼顶区的骨折情况等。螺旋CT检查扫描速度快、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扫描分层细及强大的后期图像处理功能可以真正实现由平面到空间的三维立体重建[2]。通过螺旋CT三维成像得到的骨盆虚拟图像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360°旋转,从不同的方位准确了解骨折的部位及移位情况。术前了解这些情况可以帮助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及在骨盆标本上预弯钢板,从而节省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创伤、出血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3.2 手术入路的选择

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取决于显露是否充分。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可以显露前柱、前壁及有限显露方形区,但是后柱及后壁显露不好。Kocher-langenbeck入路可以良好的显露后柱及后壁,沿坐骨大切迹可以有限显露方形区,但对前柱及前壁显露欠佳。前后联合入路可以同时显露髋臼的各个区域,从不同的角度显露方形区,有利于方形区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可以减少对骨膜的剥离及髋臼周围肌肉的损伤,术中出血量少,减少了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改良的Stoppa入路,前方Stoppa入路最早用于治疗腹壁疝,通过Cole和Bolhofner的改良和提倡,用于治疗髋臼骨折,可以极好地显露骨盆和髋臼的前内侧面[3]。Qureshi等[4]提出了改良的耻骨联合上方入路,能暴露整个骨盆环内侧,可直视方形区,适用于累及方形区同时伴有股骨头内移的髋臼骨折。

3.3 术中复位技术

髋臼方形区骨折由于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术中清楚显露直视方形区骨折较困难。如果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则导致方形区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更加困难。本组采用术中由助手在股骨大转子部位通过Schanz螺钉直接近距离牵拉复位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综合运用骨膜剥离器推挤及骨盆复位钳的钳夹来完成方形区骨折的复位。复位钳从髂前下棘的后外侧放置在方形区,此时腰大肌及股神经在钳臂之间,髂外血管在钳臂的内侧,运用此技术钳夹复位方形区骨折时要密切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用手触摸方形区表面平整情况来判断骨折是否复位。

3.4 术中固定技术

由于髋臼方形区位置较深、骨质菲薄,固定方形区骨折比较棘手。本组病例采用拉力螺钉结合骨盆重建钢板内固定。前入路手术:骨折复位后,从前柱的外表面沿骨盆环附近拧入拉力螺钉,螺钉尖指向坐骨棘或坐骨小切迹、平行于方形区,这样螺钉位于关节的后内方。注意避免螺钉进入关节内。钻头钻孔后用探子(或克氏针)探查钉道,证实钉道四周均为骨质后方可拧入适宜长度的拉力螺钉。将骨盆重建钢板弯成“L”形,其一端固定在前柱,另一端放置在方形区,利用其把持和固定方形区骨折,阻挡骨折块移位。后入路手术:清楚显露坐骨大切迹,骨折复位后,将骨盆重建钢板按后柱表面形态预弯,沿坐骨大切迹放置,平行于方形区钻孔,证实钉道四周均为骨质后拧入适宜长度的拉力螺钉。陆爱清等[5]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运用拉力螺钉结合骨盆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3.5 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a)坐骨神经和股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多为术中牵拉伤,术中需注意对神经组织的保护,术者必须不断留意助手牵拉神经的力量和时间。b)异位骨化。Triantaphillopoulo等[6]报道75 例髋臼骨折手术患者中19 例发生异位骨化。涉及髋臼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显露可以减少对骨膜的剥离和肌肉的损伤,轻巧操作,仔细止血,术后充分引流均是减少移位骨化发生的必要措施。口服吲哚美辛也是预防异位骨化的有效方法。非甾体消炎药是目前公认的预防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最有效的药物,最常用的是吲哚美辛,可以作为一线用药[7]。c)股骨头坏死。本组病例出现股骨头坏死1 例。系涉及髋臼方形区的双柱骨折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伤后未能及时复位股骨头脱位导致股骨头长时间缺血所致。对合并有股骨头脱位患者急诊行手法复位并行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是预防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之一。对髋臼骨折,要求解剖复位,准确恢复髋臼的形态,接触区正常的几何形态、关节内正常的压力分布、恢复和维持股骨头和髋臼之间的正常同心圆关系是预防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因素[8]。d)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创伤严重,手术系骨科大手术。对于髋臼骨折患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中关于骨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度中属于极高度危险组,因此此类患者易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20 例患者中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 例,临床表现为患侧小腿后方疼痛及肢体肿胀,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系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重点在于预防。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操作严格遵循微创原则,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踝关节主被动背伸、跖屈及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均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9]。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皮下注射,因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尤其是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0]。

参考文献

[1]Matta JM,Merritt PO.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J].Clin Orthop,1988,(230):83-97.

[2]任磊,范磊,孙永青.128层螺旋CT在骨盆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4):196-198.

[3]石成弟,郭晓山.髋臼骨折手术治疗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2):109-111.

[4]Qureshi AA,Archdeacon MT,Jenkins MA,et al.In-frape-ctineal plating for acetabular fractures:a tech-nical adjunct to internal fixation[J].J Orthop Trau-ma,2004,18(3):175-178.

[5]陆爱清,孙俊英,董天华,等.髋臼横形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2):174-176.

[6]Triantaphillopoulos PG,Panagiotopoulos EC,Mousafiris C,et al.Long-term results in surgicallytreated acetabular fractures through the posterior ap-proaches[J].J Trauma,2007,62(2):378-382.

[7]Macfarlane RJ,Ng BH,Gamie Z.Pharmacologicaltreatment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following hipand acetabular surgery[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8,9(5):767-786.

[8]王学谦,娄思权,候筱魁.创伤骨科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1083.

[9]管廷进,孙东升,齐向阳,等.髋臼骨折术后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12):1022-1023.

上一篇:客家传统下一篇:工程咨询业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