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症

2024-08-21

乳腺囊性增生症(精选八篇)

乳腺囊性增生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50例, 均为女性, 年龄21~46岁, 平均35岁;病程15 d~10年, 平均3年。经前乳腺胀痛26例, 月经紊乱、痛经32例, 圴能触及肿块。左侧28例, 右侧20例, 其中双侧2例。X线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阴影, 部分互相融合或重叠, 囊腔呈圆形, 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不均匀的低回声区, 以及无回声的囊肿, 临床征象疑为乳癌者。

1.2 治疗

体位、麻醉和切口通常按照良性肿瘤切除术。但必须考虑到适于必要时做更大范围的切除, 长度足以显露手术所需。以外上象限的病变切除为例。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达乳腺组织。分离手术区皮下脂肪, 显露腋窝乳腺尾部。所遇血管均予电烙彻底止血。当外上象限的肿块确认以后用示指从乳腺外缘分离, 进入胸大肌筋膜与乳腺之间, 切除整个增厚的乳腺组织。所遇出血点电烙止血, 要比将标本切除后再止血更安全和有效。腺段切除后缺损区不缝, 可避免因缝合而产生新的“肿块”。术后扪及乳腺组织裂隙, 总比扪及肿块易于解释。间断缝合皮肤, 如止血彻底, 不一定置引流。术后7 d内, 除在切口的厚层敷料外, 加弹性胸罩或绷带包扎。

2 结果

经乳腺区段切除手术切除成功, 复发再次手术2例。

3 讨论

乳腺囊性增生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慢性囊性乳腺炎。多见于30~50岁妇女, 患者常以发现乳腺有小肿块或疼痛而就诊。部分患者可有月经前乳腺疼痛, 经后消失。查体可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片状结节, 质稍韧。结节边界不清, 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偶有乳头棕黄色溢液。病理表现:有腺管及腺泡扩张所致的小囊形成, 其囊壁上皮细胞增生, 可形成乳头状, 易形成囊内出血。囊周结缔组织增生。随着病程的延长, 有一定的恶变率。

乳腺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乳腺囊性增生病上皮增生发展为间变, 最后癌变。乳腺囊性增生病上皮增生I级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相似, 无明显发育不良及异常结构。Ⅱ级增生表现为微绒毛紊乱, 缝隙连接及镶嵌连接减少, 桥粒减少, 发育不良;部分增生细胞间出现原始腺腔样结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等比正常细胞增多, 细胞核增大、形态及大小不规则, 异染色质增多, 部分细胞核仁突出, 核/浆比例增大[2]。Ⅲ级增生核形态不规则, 异染色质明显增高, 呈斑块状, 核仁增大, 核/浆比例进一步增大;未见胞质内腔及微丝, 细胞器亦无明显结构异常变化。乳腺囊性增生病渐进发生癌变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癌变过程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不典型增生细胞是从良性向恶性过渡的中间细胞。

乳腺导管扩张症常有混合性细菌感染, 手术前须给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乳房瘦薄、肿块局限者, 很容易将其从局部切除。但不少患者乳腺局部增厚, 很可能是硬癌。没有经验的医师, 试图从局部切口切除3 cm以上块状物或深于增厚区的肿瘤可能失败。或仅切取了浅表的乳腺组织, 可能未取到肿瘤而造成活检阴性。因此, 对肿块边界不太清楚或局部乳腺增厚者, 最好做乳腺区段切除。从皮下脂肪一直深达胸大肌筋膜, 防止癌肿遗漏。

若怀疑区域在纤维囊性增生病好发区的乳房外上象限, 腺段切除应包括伸向腋窝的尾部。对有乳癌家族史、乳腺有多处结节性变的纤维囊性增生病, 有人建议做双侧保留乳晕和乳头的乳房切除, 并植入假体, 以预防乳癌。不幸, 这种手术不可能切除所有的乳腺组织。有报道在预防性乳腺切除后, 在仅余约1 cm的乳腺组织上发生乳癌者。因而只要对患者严密地定期观察, 凡40岁以上患者, 每年做一次乳房影像学检查, 乳腺病很少需要做预防性乳房切除。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乳腺区段切除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对50例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乳腺区段切除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乳腺区段切除手术切除成功, 复发再次手术2例。结果 病理证实为乳腺囊性增生病、组织增生ⅠⅡ级, 可行区段切除术治疗。

关键词: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区段切除,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吴祥德, 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60-162.

乳腺囊性增生患者的护理探讨 篇2

关键词:乳腺;囊性增生;护理

乳腺囊性增生又称乳腺囊性乳腺病,是妇女多发病,常见于中年妇女。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以是囊肿发生于腺管周围;也可以在乳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还可以是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发生[1]。本文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接诊的57例乳腺囊性增生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强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接诊的57例乳腺囊性增生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8例,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4-46岁,平均年龄:(35.83±1.42)岁。对照组29例,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5-43岁,平均年龄:(33.70±2.48)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强化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加入乳房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按时让患者服药,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每次月经前期宜限制盐摄入;遵医嘱服用中药或中成药;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症。

1.2.1饮食护理 在饮食上注意每次月经前期宜限制盐摄入,以减轻水肿。应避免饮用含咖因的饮料。

1.2.2乳房护理 指导患者护理乳房,减轻乳房疼痛,建议患者穿戴能支撑和托起乳房的胸罩,以利于减轻乳房胀痛;疼痛时,局部冰敷或热敷可暂时减轻乳房疼痛。

1.2.3药物护理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遵医嘱服用中药或中成药,如口服中药逍遥散、乳康宁等。对于肿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用利尿剂、维生素E和复方维生素B。口服避孕药可抑制雌激素的过度分泌,应用孕激素可纠正黄体不足[2]。对局限性乳腺囊性增生患者,应在月经后1周至10天内到医院检查,若肿块变软、变小或消退,则可以继续中药治疗。若肿块无明显消退者,建议到医院检查,考虑组织活检;对于已有对侧乳腺癌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者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4疗效评价标准 (1)护理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者自诉乳房肿胀、疼痛消失;有效:患者自诉乳房肿胀、疼痛减轻;无效:患者自诉乳房肿胀,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满意度评价标准。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服务态度、服务水平、礼貌等几个方面,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5分,一般满意84-76分,不满意≤75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 28例实验组患者显效2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护理总有效率为96.42%;29例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护理总有效率为98.6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28例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20例,一般满意8例,不满意0例,满意度为100%;29例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8例,一般满意7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为86.2%;实验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囊性增生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主要由内分泌障碍引起,一是由于女性体内性激素代谢障碍,尤以雌、孕激素比例失调突出,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及复旧不全;其次是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导致乳腺增生。突出的表现是乳房胀痛和肿块,部分患者呈周期性[3]。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询问患者是否有经期前乳房胀痛,疼痛在月经后是否缓解,呈周期性。乳房红外线扫描有助于乳腺囊性增生的诊断。体检发现一侧或双侧乳房有弥漫性肿块,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以分散于整个乳房,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狀,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生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少数患者可有乳头溢液[4]。

参考文献:

[1]李琳,卞卫和,任晓梅.82例乳腺囊性增生症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年 21卷 第04期.

[2]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391-392.

[3]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32例 篇3

1 一般资料

32例病人中男性1例,女性31例。年龄均在17~49岁之间,其中17~29岁13例,占43%;30~40岁有49例,占57%。病程自发现之日算起,最短3d,最长9年。其中5例曾做活组织检查,2例曾做X光摄片均确诊为乳腺囊性增生。其中4例(占12.5%)曾做手术治疗,后因复发又来我科治疗。

2 临床分型及外用药

2.1 肝郁痰凝型27例占85%,由于七情影响肝气的疏泄,而致气滞血瘀;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造成气机不畅,脉络不通,痰瘀互结积聚成核。治以舒肝解郁,健脾除湿,理气活血。主要药物:柴胡、枳壳、杭芍、郁金、佛手、茯苓、法夏、胆南星、昆布、海藻等。若偏于肝郁气滞者则选加王不留行、香附、川写。若偏于痰瘀互结者则选加浙贝、甲珠、丹参、三棱、莪术。

2.2 肾虚冲任不调型2例占63%,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生育过多,以致肾气亏损,冲任失调,气血逆乱,郁积成块。治疗以补肾,调冲任,疏通经脉,理气活血。主要用药:枸杞、英丝子、巴戟、附片、仙茅、熟地、桂枝、山药、茯苓、甲珠、广血竭、丹参。若伴气血虚者,可酌加党参、白术、当归、杭芍。

2.3 肾虚肝血不足型3例占9.4%,多由于肾精耗伤所致。肾为先天之本有濡养他脏之功,又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虚,筋脉失养,使气血受阻,淤滞成块,治以滋养肝肾,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主要用药:枸杞、菟丝子、覆盆子、熟地、当归、香附、王不留行、丹参。

外用方主要药:三棱、莪术、土鳖虫、香附、法半夏、王不留行。

用法:以上药共研细末,醋调为糊状,敷于患部2~4h,每日1次;或加热加白酒,热敷于患部30~40min,每日2次。

3 治疗结果

本组32例痊愈3例,占9.4%(乳房胀痛及肿块完全消失):显效11例,占34.4%(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肿块缩小1/2):无效1例,占3%(治疗1月以上者,若症状无改变),总有效率为97%。

4 典型病案

白某,女32岁,工人。因乳房疼痛伴包块1年。于2004年6月7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平素月经正常,经期前乳房胀痛明显,烦躁易怒。1年前曾受到较大的精神刺激。检查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到0.6cmX0.7cm的肿块,质中等,活动,有触痛,表面光滑边缘不清。乳房皮肤表面无异常,乳头无凹陷及抬举,无分泌物。右侧乳房无异常发现,双侧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西医诊断: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面色黄白相兼。中医诊断为:乳癖。证属肝郁气滞,经脉受阻。证析:由于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内经》云“肝之合筋也”,“肝喜条达,主疏泄”,当肝气受郁则筋脉不能舒展,疏泄失常,则气血受凝,致经脉淤阻聚而成块。故治宜舒肝理气解郁,疏通经脉,使气血流畅则积聚能消。方药用:逍遥散加香附、王不留行、甲珠、三棱、莪术,加用外敷药贴于包块处,治疗30d后,包块消散,胀痛消失痊愈。

5 体会

西医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症与卵巢机能失调有关,由于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而导致此病。一般学者认为:本病恶变成癌,其发生率自3%~10%~15%不等,故有人称此病为“乳癌的前期病变”。治疗方法则主张手术切除肿块,或激素治疗。但是手术有一定痛苦及并发症,且内分泌紊乱并不因手术而正常化,故有的病人术后仍然又出现囊性增生的肿块;而激素的治疗会扰乱内分泌功能,有一定的副作用。

乳腺囊性增生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症状表现:周期性或持续性乳房疼痛。总共30例患者, 年龄28~48岁, 平均36.4岁。病史3~8年, 平均3.6年。

1.2 体征表现

双乳均可触及大小不等、多发的痛性结节。大约2/3与月经有关, 1/3与月经周期关系不明显,

1.3 病史

曾用中药27例。纤维瘤切除病史4例。结节团块6例。乳房肥大14例, 浆液性乳头溢液3例。

1.4 检查标准

(1) 雌激素水平检查。 (2) 乳房红外线。 (3) 乳房X线。 (4) 细针穿刺细胞学。

1.5 治疗方法

乳腺神经及部分血管离断术。切断支配乳腺组织的交感神经和供应乳腺的胸外侧动脉, 胸廓内动脉;保留肋间动脉的穿支。具体方法为:沿乳晕作一缺口向下的“C”形切口 (缺口宽3~5cm) 及外上象限的一放射状切口, 其长度视乳房大小而定。于切口下沿乳腺腺体表面将腺体与周围组织分离。

2 结果

术后乳房疼痛症状均消失, 肿块消失;30例均行随访, 时间6个月~5年, 无复发。

3 讨论

乳腺结构不良是女性乳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变, 由于这类病变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学特征, 所以文献中名称繁多, 尚未统一。我国又根据乳腺末梢导管上皮增生, 引起小导管扩张、囊肿形成及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的不同程度, 将其分为乳腺组织增生、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等。

3.1 发病机制

性成熟期女性乳腺具有和子宫内膜同样的周期性变化, 受卵巢的周期性活动所支配。二者的区别可能反映在受体的差异上或对乳腺仅是间接作用。有一些研究还指出, 雌激素对子宫内膜是一种有丝分裂原, 而对乳腺主质却无此作用。正常情况下, 在卵泡期雌激素影响下, 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变大, 管腔扩大, 管周组织水肿。至黄体期在雌、孕激素作用下, 小叶内小管上皮肥大, 小叶小管和导管内都可含有分泌物, 间质水肿, 整个乳腺因而变大、坚实和紧张。月经期时, 雌、孕激素撤退, 腺上皮细胞萎缩脱落, 小管消失或变小, 间质致密, 乳腺复旧。月经后在新的卵巢周期支配下, 又重复新的周期性变化。由于个体差异, 乳房的这种周期变化呈程度不同的反应。多数女性月经前期感乳房胀痛及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这些轻度或中度不适, 就是受卵巢功能调节的一种生理性过程中的反映。普遍认为, 如雌激素 (E) 分泌过多, 孕激素 (P) 分泌过少, 或E、P二者之间不协调, 即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3.2 临床特征

3.2.1 乳痛症

多发生于未育或虽已育而未授乳的20~30岁的年轻妇女。病程较短, 突出症状为乳房周期性疼痛, 以胀痛为主。一般在月经前开始或加重, 月经来潮后即减轻, 并逐渐消失。疼痛部位或在病变处或含糊不清, 可同时累及双侧乳房, 但多以一侧为重。扪诊时乳房敏感或触痛, 有弥漫性坚实增厚感, 但无明显局限性肿块感觉。少脂肪乳房可扪及中度或轻度片状的腺体中, 有弥漫分布的颗粒状小结节, 以外上象限最明显, 少数位于中上部乳房, 伴有触痛。在丰满乳房或肥胖妇女则往往不能触及上述增生改变。一般疼痛在2~3年内不经治疗亦可自行消失, 或在妊娠和绝经后自愈, 亦可在数年内反复发作。

3.2.2 乳腺腺病

好发于中年妇女, 尤其35岁以后未生育者更为多见。常有经前期乳痛症病史。乳痛及触痛较轻或无, 疼痛与月经周期关系不明显, 多半在无意中发现肿块而就诊。检查时, 可扪及边界不甚清楚、质柔韧的片状肿块, 表面不太光滑, 可有大小、软硬不等的圆形结节触及。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无粘连, 且可以推动。多局限于一侧, 常位于外上象限, 亦可双侧乳腺受累。

3.2.3 乳腺囊性增生病

具有与上述乳腺腺病相似的临床特点。患者平均年龄较大, 多发生于46~55岁, 病程2~3年。体检可发现大小不等的囊性肿块, 有的可为孤立性大囊, 直径可达2.5cm, 有的在大囊附近又有多个小囊。囊肿无典型特征, 有些有一定张力, 有实质性感觉;而另一些却较软而有触痛。细针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棕褐色血性液体。据文献报道[1], 乳腺结构不良患者中, 约有15%有乳头排液, 多半为淡黄色透明浆液, 偶亦可为棕色、血性浆液, 甚至纯血液。

患者经长期乳腺痛后, 发展成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 则常与乳腺腺病并存。因此, 乳腺结构不良所包含的乳痛症、乳腺腺病及乳腺囊性增生病, 实际上是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三者之间并无截然界限, 各期变化不是孤立、静止的, 而是逐渐移行或混合出现, 仅以某型为主。开始阶段可能为结缔组织水肿, 周期性乳腺小叶发育及轻度增生, 纯属生理性, 并可恢复正常。后经反复激惹, 导致小叶增生与复旧异常, 长期积累而发生组织形态上的改变且为不可逆性, 故有人称之为“生理性残余”, 可于妊娠期或绝经后自行消失[2]。但亦有病理性一面, 即可发展成囊性增生病, 后者上皮可出现乳头状、实体性异型增生, 一般视为癌前病变, 其癌变率比正常乳腺为高。

30例患者采用此术治疗, 术后乳腺肿块和疼痛消失, 乳房X线检查和红外线检查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

该手术简单, 创伤小, 易被患者所接受, 是治疗乳腺病的一种好的方法。

关键词:乳腺增生,血管离断术

参考文献

[1]李志宏, 袁辉生, 程石, 等.缩乳术治疗乳腺病的初步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8, 36 (8) :490.

乳腺增生症的预防原则 篇5

1乳腺增生症的治疗与预防措施

1.1 治疗方法

(1) 心理上的治疗非常重要, 乳腺增生对人体的危害莫过于心理的损害。因缺乏对此病的正确认识, 不良的心理因素过度紧张刺激忧虑悲伤, 造成神经衰弱, 会加重内分泌失调, 促使增生症的加重, 故应解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对心理承受力差的患者更应注意, 少生气, 保持情绪稳定, 活泼开朗心情有利于早日康复。 (2) 改变饮食, 防止肥胖。应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及过多进补, 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 多吃粗粮, 黑黄豆最好, 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 (3) 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 保持性生活和谐, 可调节内分泌失调;保持大便通畅会减轻乳腺胀痛。 (4) 多运动, 防止肥胖, 提高免疫力。 (5) 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的美容用品, 不吃用雌激素喂养的鸡、牛肉。 (6) 避免人工流产。产妇多喂奶, 能防患于未然。 (7) 自我检查和定期复查。 (8) 明确诊断,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目前采用中药综合治疗, 有了突破性进展, 效果更为显著。如乳腺囊肿不论大小、时间长短, 用药后均在2周左右消失。对乳腺增生及时纠正内分泌, 肿块、胀痛、神经症状可消除;对急性乳腺炎患者用药后即可缓解疼痛。

1.2 预防乳腺增生的措施:

(1) 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稳定。如果情绪不稳定, 能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 出现孕酮减少, 使雌激素增高, 导致乳腺增生。 (2) 避免使用含有雌激素的面霜和药物。有的妇女为了皮肤美容, 长期使用含有雌激素的面霜, 使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增高, 久之可诱发乳腺增生。 (3) 保持夫妻生活和睦、生活规律, 能够消除不利于乳腺健康的因素。妊娠、哺乳对乳腺功能是一种生理调节。因此, 适时婚育、哺乳, 对乳腺是有利的;相反, 30岁以上未婚、未育或哺乳少的女性则易患乳腺增生。乳腺是性激素的靶器官, 受内分泌环境的影响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当“性”的环境扩大及性刺激的机会增多时, 则可促使“动情素”分泌, 造成雌激素增多而孕酮相对减少, 从而发生乳腺增生。 (4) 积极防治妇科疾病, 无疑是减少乳腺增生诱发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半数以上妇科患者患有乳腺病, 最常见于月经周期紊乱、附件炎患者, 也发现子宫肌瘤患者, 从而使乳腺增生的发生率增高。

2乳房自检

操作步骤:脱去全身的衣服, 站在或者坐在镜子前面。仔细观察每一侧乳房的外观、大小、皮肤颜色或者乳头颜色的变化, 乳房是否有湿疹, 或者皮肤是否出现凸痕, 2个乳头高度的差别, 乳头有无出水。抬起一侧手臂看另一侧乳房是否像正常一样随之抬起。检查乳房上部与腋下结合部有无异常。双手举过头顶, 身体转向一侧反复观察乳房的侧面。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另一侧。双手平稳地放在臀部, 用力按压觉得胸部的肌肉紧张起来, 然后进行观察。上身前倾, 继续寻找皮肤的凸痕或皱纹, 乳房轮廓的变化或者乳头的回缩。身体平躺, 全身放松。先摸乳房, 再摸腋下, 用中指和食指的指腹, 顺着一个方向全面检查乳房。将右臂放在头底下, 胳膊下面的乳腺组织会移向胸部的中央, 使自检者更接近乳腺组织并更容易进行触摸。如果乳房很大, 需要在左侧的肩膀下面垫一个枕头。左手检查右侧的乳房, 触摸时稍微用点力。

触摸方式有多种选择: (1) 同心圆触摸:开始时沿着乳房外侧的大圆圈进行触摸, 同样用手指围绕着乳房画一些小圆圈, 逐渐向乳房中心移动直至到达乳头。 (2) 放射状触摸:在脑海中将乳房想象成钟表。从乳头向12点钟方向开始触摸, 然后再向1、2、3点钟的方向触摸, 并以此类推。直至将整个乳房都检查一遍。 (3) 上下触摸:将乳房想象成一系列垂直的“带子”用手指沿着每一条“带子”上下触摸。在围绕乳房进行触摸的过程中, 用手指画一些小圆圈。检查腋下时, 沿着锁骨的上部寻找有无肿块 (肿大的淋巴结) 。右侧乳房检查完毕后, 左手放在头底下, 按照同样的方法用右手检查左侧的乳房。

女性应每月乳房自检1次, 最好在每个月的同一时间, 以便进行比较。宜选择月经后5~7d, 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 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乳腺的病变或异常容易被发现。

3易患人群及注意事项

3.1 6类女性易患乳腺疾病

直系亲属得过乳腺癌者, 患病率比正常女性高4倍;一侧乳房已患有癌症, 其另一侧患病的几率比正常者高10倍;月经来潮早或绝经晚的女性;不生育的女性;情绪不稳定, 工作压力大的女性 (如家庭气氛不温馨, 夫妇长期分居) , 容易受情绪影响或高度集中的工作者;不哺乳者。

3.2 注意事项

(1) 按时作息, 保持心情舒畅, 合理安排生活。患病期要注意适当休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疲劳。 (2) 保持乳房清洁, 经常用温水清洗, 注意乳房肿块的变化。 (3) 患者宜常吃海带, 有消除疼痛、缩小肿块的作用;多吃橘子、橘饼、牡蛎等行气散结之品, 忌食生冷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乳腺囊性增生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所收治的58例严重乳腺增生症病人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 病人年龄范围在34岁至5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5岁, 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已育女性, 且病程在1年至7年不等。患者增生部位为双侧增生42例, 单侧增生1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分别为29人, 且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对比均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保守治疗, 即服用抗增生药物乳癖消, 每次5粒, 1天3次, 两月为1疗程。经期停药。试验组患者行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 具体手术方法为:患者以仰卧位, 行全身麻醉, 双上肢外展70-800, 沿患者乳房的外侧边缘切开长约6cm至10cm的弧形切口, 在患者乳腺腺体表面之下的乳腺腺体浅层和深层浅筋膜之间, 电刀锐性切除增生部位, 但需将脂肪层的皮下部分保留。使用组织钳游离、牵拉皮下浅筋膜层至乳头部位, 将皮下浅筋浅层切开, 向上翻起乳腺腺体, 深层皮下浅筋膜的疏松结缔组织在胸大肌筋膜浅部位切开、游离, 乳腺腺体完整切除。分别切断结扎或缝扎此处血管, 手术部位使用细引流管实施术后引流, 皮肤切口行皮内缝合, 加压包扎手术切口。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 临床症状有了显著的缓解, 疼痛状况显著减轻, 增生肿块完全切除, X线片检查显示, 乳房无毛玻璃状或棉花团, 且阴影完全消失。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临床试验的数据经过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 两组病人之间的试验数据行卡方检验, 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 若P<0.05, 则说明两组患者的试验数据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病人经过临床治疗, 各项临床表现均有所改善, 两组病人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见附表。

[n/%]

由以上数据对比可知,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试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这说明, 皮下乳腺切除术是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的保守治疗。

3 讨论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女性乳房疾病, 其本质上是由复旧不全与生理增生导致的乳腺结构紊乱问题, 因而其临床命名不统一, 病理形态较多, 国内常成为乳腺增生症, 而国外通常叫做纤维囊性乳腺病。由于现阶段临床上对于乳腺增生症的病理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且观察方法各不相同, 因而, 其诊断结果也会有所不同[1], 但对于以下的认识的公认的:第一, 在乳癌发病率方面, 乳腺增生症的患者发病率比无增生症的妇女高3倍左右。第二, 病理检查结果表明, 有30%的乳癌患者会有并发乳腺增生症现象[2], 由此可见, 两者之间关系较为密切。

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严重乳腺增生症, 术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十分理想, 且情绪显著好转, 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单纯的皮下乳腺切除术手术, 有助于保留患者的乳房基本形态和外表结构, 保证了皮下脂肪、皮肤、乳晕和乳头部分的完整性, 且手术切口十分隐蔽, 不影响美观性。不仅有助于消除癌变因素, 缓解肿块、疼痛等临床症状, 而且能够缓解患者的忧郁、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而且,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手术操作方法更加简单易行,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尤其是对于高危乳腺癌患者和长期药物效果不理想的患者。

严重乳腺增生症患者行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 虽然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但必须对各类手术适应进行严格控制, 不能将手术指征进行随意扩大, 从而为患者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 只有具备以下适应证的患者才可以接受手术治疗:第一, 思想负担沉重, , 造成严重精神压力且对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患者。第二, 34岁至52岁之间, 且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患者。第三, 片块状乳腺体增厚部位或弥漫性结节状乳腺肿块部位, 有与周围结节质地不同的肿块, 症状加重的患者。第四, 有肿块且增生范围较大, 重度增生伴局限性多个或单个纤维状增生结节, 乳头有溢液和片块状肿块, 临床检查无法排除乳腺癌可能的患者[3,4]。但对以下几类人群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第一, 有结肠癌、肺癌、子宫癌等肿瘤病史的患者。第二, 有致癌因素存在, 免疫功能低下, 心理负担过重, 且长期易怒和精神抑郁的患者。第三, 长期受电离辐射的患者, 例如, 放疗科或放射科工作人员, 电脑工作者等。第四, 曾患乳腺囊性增生伴有上皮增生、乳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纤维腺瘤的患者。第五, 已育未哺乳患者, 或是已婚未孕患者, 以及第一胎足月产在32岁以后或大龄未婚未孕患者。第六, 闭经过迟或月经初潮过早患者。第七,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

摘要:目的 探讨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严重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我院所收治的58例严重乳腺增生症病人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 每组分别为29人, 且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对比均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试验组患者行皮下乳腺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行传统保守的临床治疗, 分析研究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 临床治疗后, 两组病人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 其中, 试验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0%;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62%。两组病人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严重的乳腺增生症, 常规保守的药物治疗通常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存在复发风险, 而皮下乳腺切除术不仅治疗效果好, 且不良反应少, 复发率低, 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皮下乳腺切除术,严重乳腺增生,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盈帆.保留乳晕及外下侧薄层乳腺瓣的男性乳腺切除术[J].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整形外科, 2010, 7 (8) :489.

[2]彭恒云.乳晕外缘切口经皮下隧道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4 (3) :82.

[3]魏明.超声刀小切口行单纯乳腺切除术1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2 (5) :6254.

乳腺增生症110例临床治疗分析 篇7

关键词:乳腺增生症,托瑞米芬, 小剂量,消乳散结胶囊,治疗效果,雌二醇,孕酮,黄体生成素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主质与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异常, 既非炎性反应, 也非肿瘤[1]。乳腺增生症是妇产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 近年来就诊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多, 多见于30~50岁的中年妇女, 青春期及绝经后少见。乳腺增生症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 孕激素不足, 雌激素占优势, 黄体期缩短, 使乳腺组织增生或复旧不全, 造成乳腺正常结构紊乱而发病, 部分中重度患者可由典型增生发展为不典型增生, 并有癌变的可能。常伴有疼痛或肿块,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2]。本文应用小剂量托瑞米芬联合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 效果较好, 可显著改善血清激素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乳腺增生症患者110例, 均为女性, 年龄22~56 (39.2±2.8) 岁;已婚104例, 未婚6例;病程0.5~8 (6.2±1.9) 年;疼痛程度:轻度48例, 中度45例, 重度17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1) 症状与体征: (1) 乳房胀痛、刺痛或隐痛, 疼痛可放射到腋下、肩背部等部位, 连续疼痛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 受月经、情绪的影响。 (2) 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肿块, 有触痛感,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明显, 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 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 部分患者乳头会出现瘙痒或溢液。 (2) 辅助检查:包括钼靶X线摄片, 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B超、乳腺纤维导管镜[3]。排除乳房恶性肿瘤、男性乳房发育症等。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小剂量托瑞米芬联合消乳散结胶囊治疗, 即托瑞米芬30mg (半片) , 餐后服, 每天1次;消乳散结胶囊每次3粒口服, 每天3次。所有患者均经期停药, 连续应用3个月, 治疗期间停服其他有关药物。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 比较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 (E2) 、孕酮 (P) 及黄体生成素 (LH) 水平。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乳房疼痛和肿块消失, 停药后1个月以上不复发。显效:治疗后乳房肿块最大直径缩小或肿块数量减少>1/2, 质地柔软, 乳腺自觉疼痛消失。有效:停药后乳腺疼痛减轻, 乳房疼痛未消失或加重, 肿块最大直径缩小或结节数量减少<1/2。无效:治疗期间患者疼痛症状无改善或有所加重, 乳房疼痛不减轻反而加重, 乳房肿块不缩小或增大变硬[4]。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痊愈49例 (44.5%) , 显效42例 (38.2%) , 有效14例 (12.7%) , 无效5例 (4.5%) , 总有效率为95.5%。治疗后E2水平低于治疗前, P及LH水平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乳腺增生症是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 约占乳腺疾病的80%以上, 临床上以乳腺疼痛或肿块为主要表现, 并随月经周期呈周期性变化。动物实验证实雌激素能诱发乳腺增生, 雌激素受体作用于乳腺组织, 引起乳腺导管尤其是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使乳腺不能由增生转入复旧, 增生的细胞尤其是间质细胞通过雌激素受体系统使雌激素合成增加, 引起乳腺组织增生和细胞功能活跃, 导致乳腺增生[5]。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下丘脑—脑垂体—卵巢—乳腺内分泌轴平衡失调, 雌激素分泌增多, 孕激素分泌减少, 雌激素过度刺激乳腺组织, 造成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 引发乳腺增生症[6]。

托瑞米芬为新一代抗雌激素药, 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后, 缓冲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 调节雌激素、孕激素的比例, 不良反应少[7]。消乳散结胶囊是由柴胡、白芍、香附、昆布、夏枯草等16味中药组成, 其中柴胡、白芍、香附及牡蛎等中药均有软坚散结、疏肝解郁之功效, 临床上可有效改善乳房肿块、胀痛并伴有烦躁易怒、月经紊乱、胸胁胀痛等症状[8]。本文采用小剂量托瑞米芬联合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 结果显示, 11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痊愈49例 (44.5%) , 显效42例 (38.2%) , 有效14例 (12.7%) , 无效5例 (4.5%) , 总有效率为95.5%。治疗后E2水平低于治疗前, P及LH水平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小剂量托瑞米芬联合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 效果较好, 可显著改善血清激素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莉.托瑞米芬联合平消片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1, 32 (11) :2094-2095.

[2] 乔良, 孟庆榆, 代春梅.消乳散结胶囊配伍托瑞米芬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4) :1519-1520.

[3] 郭艳, 宋宁, 梁志兵, 等.小剂量托瑞米芬联合消结安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28) :52-53.

[4] 汪光云.消结安联合托瑞米芬与单用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8 (23) :3282-3283.

[5] 独晓燕.消乳散结胶囊配合健康教育治疗乳腺增生症328例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 (35) :62-63.

[6] 何世坚.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20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15) :153-154.

[7] 曾亚军, 张超杰, 谭声义, 等.托瑞米芬联合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中重度乳腺增生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5) :891-892.

美容切口治疗男性特发性乳腺增生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7例患者中, 年龄17~45岁, 平均27岁;左侧增生54例, 右侧50例, 双侧13例;病程2~4年, 乳腺增生直径4~12 cm, 平均7 cm, 患者自诉发现乳房肿大、压痛等症状, 乳头无溢液, 在乳头乳晕下方可触及盘状或局限性肿块, 质中, 边界清, 活动好, 并排除垂体腺瘤、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皮质疾病、睾丸肿瘤及肝脏等, 长期使用雌激素者停用雌激素[2], 并口服甲基睾丸素, 每日3次, 每次5 mg, 连续服用1个月无效, 有怀疑恶变者。术前常规行B超检查或细针穿刺, 术后病理进一步明确诊断。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采取<1/2弧度乳晕下方美容切口, 常规消毒铺巾, 视乳房肿大程度, 切口长度2~4 cm, 在乳晕下切断腺体, 在腺体的边缘游离脂肪组织, 完整切除腺体和部分脂肪组织。从乳晕切口取出腺体组织, 仔细止血, 压迫5 min后重新止血, 不作皮下缝合, 间断褥式缝合皮肤, 留置纱条或胶片引流, 必要时行负压引流, 外置敷料并加压包扎24~48 h。术后使用抗生素, 一周拆线。

2 结果

本组术后117例创口均Ⅰ期愈合, 无皮瓣乳头坏死及皮下积液发生。随访6~12个月, 无复发, 手术切口愈合好, 瘢痕不明显, 乳腺切除后乳房体积锐减, 皮肤有所松弛, 但远期效果良好, 胸前外观平坦, 外形良好, 患者满意。

3 讨论

由于激素测定水平的提高, 现在认识到男性乳腺增生症主要由血循环中性激素水平紊乱引起, 雌激素过多或雄激素不足, 导致雌激素/雄激素的比值增高[3]。按其形成原因又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可见于新生儿, 由于母体或胎盘的雌激素进入胎儿循环作用于乳腺组织引起, 通常在数周内消失, 个别病例持续更长时间。也可见于青春期男性, 两侧乳腺增生的程度多数不对称, 可持续数月至1年, 一般不需要治疗, 多数患者发病1~2年内增生的乳腺绝大多数自然消失。再者老年患者由于不同程度睾丸功能减退, 雄激素相对不足, 导致男性乳腺增生。后者可见于病毒性睾丸炎、睾丸外伤、先天性无睾、睾酮合成缺陷及肾上腺、肝脏、甲状腺疾病, 也可见于生殖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支气管癌及药物等。但仍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男性乳腺增生症找不到明确病因, 各种激素测定均正常, 被称为特发性乳腺增生症。主要表现为乳晕区出现半圆形肿块, 多为单侧, 也有双侧者。肿块多数无痛, 部分病例可有疼痛或压痛。肿块小者直径1~2 cm, 大者近乎成年妇女乳房。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在增生的乳房的外上或外下皱劈作一个较大切口, 游离皮瓣后将增生乳腺组织切除, 此法保证了乳头乳晕的血流, 同时也保留了过多乳腺组织, 容易复发, 且创口瘢痕大。乳晕下方美容切口治疗男性乳腺增生症, 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其主要优点是: (1) 采用乳晕美容切口保留乳头的乳腺切除术术后乳晕瘢痕不明显, 疗效确切, 外观良好。 (2) 切口设计更趋合理。切口沿乳晕, 根据范围的大小可调长短, 直视下切除乳腺组织, 清除干净。 (3) 设备要求低, 可门诊手术, 费用低, 不需住院, 患者接受程度高。

本术式视野小, 切口小, 部分操作均需潜行分离, 故术中宜十分注意血管、神经的走行位置, 避免损伤。其方法为: (1) 分离时需紧贴腺体前、后包膜, 适量的脂肪组织该层次为细小的血管网, 易压迫止血; (2) 在分离乳房外下缘时, 特别注意由腺体外缘进入的第四肋间神经, 注意不要损伤胸长神经及胸外侧动脉[4]。

应用乳晕下方美容切口治疗男性乳腺增生症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男性乳腺癌多见于老年人, 单侧肿块, 肿物偏心性、质硬、无疼痛;针吸活检易找到癌细胞。本组患者常规行B超检查及细针穿刺, 术后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2) 对于乳晕腺体直径>12 cm的小乳晕大腺体者不宜使用本法, 因会影响操作, 不利于术中止血。 (3) 乳晕下方切口应小于乳晕圆周的一半, 以免术后影响乳头血供。 (4) 手术时四周缘必须切到乳腺外侧脂肪组织, 不残留腺体, 防止术后复发。 (5) 分离外侧乳腺腺体时注意不要损伤胸长神经及胸外侧动脉。 (6) 术后常规行病理检查, 一旦发现恶性肿瘤应行乳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

摘要:目的:探讨乳晕下方美容切口切除男性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作<1/2弧度乳晕下方的美容切口治疗的117例男性乳腺增生症患者。结果:左侧54例, 右侧50例, 双侧13例。117例创口均Ⅰ期愈合, 无乳头坏死及皮瓣坏死, 随访612个月, 无复发, 手术切口平整, 瘢痕不明显。结论:乳晕下方美容切口治疗男性乳腺增生症切口小而美观, 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无需住院, 费用低。

关键词:男性乳腺增生症,美容切口,特发性

参考文献

[1]陶小风, 赵达安.经乳晕微创切口分块切除乳腺治疗男性乳房肥大[J].中国美容医学, 2005, 14 (5) :29.

[2]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32.

[3]张建卓, 于丽, 图布新, 等.27例男性乳房发育症的手术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学, 2006, 15 (4) :302-304.

上一篇:成本核算下一篇:初治涂阳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