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平台体系

2024-07-17

应急平台体系(精选十篇)

应急平台体系 篇1

国家“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加快省、市和重点县以及高危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应急平台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强化各级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1]。 现有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的建立以各种现场救援需求为基础,缺少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应急指挥平台构建模式固定,难以适应多变的灾情;2各级应急指挥平台结构复杂、功能差异较大,缺乏基本的层次框架划分方法;3现有应急指挥平台多为各类功能子系统的简单集成,在应急救援时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各级平台衔接困难。 因此,本文引进体系工程的分层方法来研究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的整体框架,同时,采用ICS(Incident Command System,事故指挥系统)体系的框架模型对应急指挥平台的关键因素进行单元化、模块化划分,最终建立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

1体系工程与ICS体系框架

(1)体系工程。体系的基本要素包含使命、单元、能力、信息网络、结构和机制[2],体系工程方法与过程使得决策者能够理解选择不同方案的结果,并为决策者提供关于体系问题有效的体系结构框架[3]。体系包括4个基本层次,如图1所示,体系工程的分层方法使得复杂的体系结构更加清晰。

(2)ICS体系框架。 美国的NIMS(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国家事故管理系统) 具有现场指挥和管理、模块化和可扩展、交互式管理、适合大范围应急响应的特点,ICS为NIMS的核心部分[4-6]。ICS体系采用可扩展的树状结构,根据ICS体系设计原则,框架可横向扩展,增加管理幅度,也可纵向延伸,增加管理单元的层次。本文注重研究ICS体系微观角度的横向幅度和纵向层次控制,采用其扁平化的架构对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使得复杂的体系结构易扩展。

因此,结合体系工程和ICS体系框架对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4个基本层次(体系的目标使命、体系的服务、系统的目标和系统的行为)的6个方面(使命、任务、作战能力、作战体系、平台/设施和系统)来组建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

2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目标使命构建分析

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目标使命包括体系的使命和任务。

(1)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使命。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使命是根据事故的响应级别和发展状况,完成地面应急救援指挥和井下应急救援指挥。

(2)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任务。本文主要从矿山应急指挥平台共性的角度进行讨论,在分析煤矿事故和非煤矿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依据《矿山救护规程》的内容和框架,矿山事故应急救援主要任务如图2所示。

3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服务构建分析

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服务主要为体系的运作能力,在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体现为矿山应急救援能力。现有国内应急救援能力的主要分析方法:

(1)基于时间维的事故生命周期动态应急管理能力分析法。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监测、控制和恢复等能力[7-9]。侯金玲[7]提出评价煤矿应急能力的8个一级指标:矿井安全生产系统、应急救援任务、危险源检测、日常建设工作、培训与演练、通信与报警系统、救援行动支持、恢复阶段。 刘铁民[10]提出评价重大事故救援应急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隐患监测与预警能力、应急管理与指挥能力、应急资源管理与保障能力、应急处置与减控能力、事后恢复与处理能力,并给出具体二级指标。岳宁芳[11]提出评估煤矿重大灾害事故应急能力的7个一级指标:应急救援任务、危险源监测、日常建设工作、培训与演练、通信与报警系统、救援行动支持、恢复阶段。

(2)基于因素维和救援能力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法。苗成林等[12]和李树刚等[13]根据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提出6个外因潜在变量因素(应急监控能力、应急资源准备能力、应急培训能力、应急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恢复能力、企业完善能力)和3个内因潜在变量因素(信息传递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救援能力)。

(3)调查资料分析法。通过调研和相关资料, 承奇等[14]和朱桂明等[15]从企业应急系统监测预警能力、应急信息决策系统、应急救援设施情况、救援人员及救援能力、医疗救护能力、消防救援能力、应急恢复能力7个方面共32个指标入手,对石化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整体评价。

应急救援能力是对重大事故全过程的管理能力,贯穿于事故发生的前、中、后各个过程。上述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方法中,基于时间维的事故生命周期动态应急管理能力分析法更适合于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建模与仿真,其中刘铁民[10]提出的5个一级指标更能全面反映应急管理能力,本文结合《矿山救护规程》中关于矿山应急指挥体系的描述,增加基础建设与保障能力指标,因此,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应急救援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如图3所示。

4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目标构建分析

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目标表现为系统的运作能力,包括作战体系和平台/设施。

(1)作战体系。现有矿山应急指挥系统可采用6种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点状应急救助模式、全局分散救助模式、全局顺序救助模式、局部分散救助模式、混合救助模式、特大面状灾害救助模式[16]。

(2)平台/设施。目前国家级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初具规模,省级及以下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框架和功能参差不齐。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框架组成方法: 1按逻辑结构可分为8部分[17-21]:基础支撑系统、 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接收与发布系统、 移动应急平台、应急指挥场所、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2按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和善后5个过程来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平台[22-23];3以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为核心,各功能子系统(模块)协作来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平台[24-27]。目前,中国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按逻辑结构的划分法能够比较全面地描述整体架构,适用于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平台/设施构建。

5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行为构建分析

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行为即系统的功能能力,由通用功能单元和专用功能单元组成。

(1)通用功能单元。矿山应急指挥平台属于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的综合应用系统包括9个子系统[28],如图4所示。

(2)专用功能单元。中国矿山应急指挥系统多限于企业级,属于“六大系统”或功能扩展子系统,其整体框架仅满足小范围的应急处置和管理,与其他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平台相比结构简单。依据 《矿山救护规程》,按照ICS基本架构原理,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架构如图5所示。

6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

按ICS体系设计原则,对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进行分层:在横向上,以ICS体系框架元素为基本单元模块,增加管理幅度;在纵向上,增加管理单元的层次。以体系的目标使命需求为依据,遵循“自顶向下”定性分析与“自底向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运作能力为纽带连结“自顶向下”的分解工作与“自底向上”的综合集成工作,最终形成与使命匹配的体系[2],构建柔性化的二维框架体系。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如图6所示。

(1)体系的目标使命。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包括地面应急救援指挥和井下应急救援指挥两部分,主要由6种煤矿事故救援任务和3种非煤矿事故救援任务组成。同时,按事故指挥类型可分为单一指挥、联合指挥、区域指挥和混合指挥[29]。基于任务和使命,从应急救援顶层需求角度来调配救援资源,将使得各应急单元协调一致,解决现有各级平台难以衔接、系统模式固定难以适应多变灾情的情况。

(2)体系的服务。采用基于时间维的事故生命周期动态应急管理能力分析法,贯穿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和事后恢复4个阶段。

(3)系统的目标。作战体系分为6种救助模式,根据救助模式形成对应的应急救援体系;平台/ 设施以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8个构成要素作为地面应急救援指挥的基本组成单元,同时,煤矿井下设置井下调度室、井下指挥基地、紧急避难室。

(4)系统的行为。包括9个通用功能单元和5个专用功能单元。

7结语

体系工程注重宏观角度的纵向控制,而ICS体系注重微观角度的横向幅度和纵向层次控制。采用体系工程和ICS体系框架构建的理论方法,提出了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为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型, 可使各应急单元协调一致,各级平台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灾情灵活选择应急救援模式,提高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的通用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摘要:针对中国现有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缺乏理论体系支撑、协调能力差、各级平台差异大而衔接困难的问题,采用宏观体系工程和微观ICS(事故指挥系统)体系框架结合的方法,从4个基本层次(体系的目标使命、体系的服务、系统的目标和系统的行为)的6个方面(使命、任务、作战能力、作战体系、平台/设施和系统)构建了一种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为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

应急平台体系 篇2

构建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体系

——仙居县应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有效解决“联而不动,应而不急”这一矛盾,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社会面控制能力和部门单位执行力,从2010年开始,仙居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指挥、分责处置、部门联动、运转有效”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挖掘整合公安、反恐、消防、交通、公共卫生、防汛指挥、紧急救援、安全生产等政府管理资源,加强社会管理应急联动规范化建设,对构建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在组织机构上,构建了一个平台,在服务范围上,体现了一应俱全,在指令下达上,实现了一竿到底,在响应体系上,达到了一呼百应,在处置过程上,做到了一目了然。

一、搭建一个平台,树立指挥权威

县委县政府成立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政法的领导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

常委、人武部部长,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县府办、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维稳办、县公安局等单位为成员,赋予指挥调度、通报协调、检查督导等指挥职能。领导小组下设仙居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合署办公,政府授权指挥中心发布工作指令。由县委常委、公安局长任总指挥;县府办联系政法副主任、县委维稳办主任、县公安局分管副局长任副总指挥。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县应急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从而架构起一个权威高效的指挥平台。

二、构建二大体系,有效整合资源

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代表县委、县政府组织、协调、指挥全县应急救援队伍对治安、消防、交通、反恐、公共卫生、防汛、紧急救援、安全生产、重大事故等实行“统一接警,统一指挥”。为此,着力构建了二大体系,确保资源有效整合,指令有序畅通。

(一)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仙居县委县政府投资2100多万元,建设“天网”工程,划拨200多万元专款,建设了全市一流的监控中心,在公安机关原来110、122、119“三台合一”的基础上,整合了全县所有信息资源,集报警指挥、动态监控、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应急联动、社会服务、反恐防暴、视频侦查、情报信息于一体,— 2 —

配备了电子地理信息、卫星定位(GPS)警力调动、无线指挥、无线数字视频传输、区域防范报警、应急现场指挥等系统,还配备了15台车载移动视频,从而使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在服务上体现了“一应俱全”,在处置过程上,做到“一目了然”。

(二)整合指挥渠道,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各成员单位和应急队伍实行双轨制,既独立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又服从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全县各联动队伍,设立了正副指挥,建立了短信群呼系统。中心指令实行电话(电脑)、短信同时直接下达到基层队伍,做到“一竿到底”,实现扁平化、点对点指挥,最大限度地提高处置速度。现场处置队伍实行“双反馈”制度,即到达现场、处置结束必须向指挥中心报告,属于重大突出事件的,要随时报告现场动态情况,并按规定渠道,上报信息。在正式反馈单里面,详细填写相关内容,特别是需要后续处置的,须写清责任人、责任单位。

二、建立三类队伍,完善应急网络

按照“统一指挥、分责处置、部门联动、运转有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挖掘整合公安、反恐、消防、交通、公共卫生、防汛指挥、紧急救援、安全生产等政府管理资源,建立三大类共40支队伍。

(一)23支公共应急救援队伍。即:县级综合应急救援

队伍,医疗救护应急队伍和县级民兵应急队伍和20个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分队。

(二)16支专业应急队伍。即:反恐防暴应急队伍,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队伍,防汛抗旱应急队伍,森林消防应急队伍,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城市综合执法应急队伍,供电保障应急队伍,供排水供气保障应急队伍,交通设施保障应急队伍,食品药品管理应急队伍,卫生防疫应急队伍,环境保护应急队伍,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队伍,社会救助应急队伍和网络舆情应急队伍。

(三)建立应急专家队伍。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县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的通知》(仙政办发„2008‟148号)要求,在各单位推荐的基础上,建立了由33名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综合管理五类。

同时,每支队伍均建立指挥机构,确定指挥、副指挥和队员,明确了职责任务,制定了工作预案。

四、强化四个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一)组织保障。要求各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成员单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它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来抓,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建好应急队伍、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工作保障上,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保障民生、维护

稳定上。

(二)人员保障。应急队伍的人员配备,原则上要求:一类镇(街道)不少于20人、二类乡镇不少于15人、三类乡镇不少于10人,反恐防暴、处置群体性事件、县级民兵应急队伍均不少于50人,县级医疗救护队伍不少于20人,其他各专业应急队伍一般掌握在10-20人。指挥中心将各单位分管领导、联络员、应急队伍的名单、职务(身份)、专长等情况以及接警电话、联系电话进行进门专门登记备案,在电脑上建立专门短信群发系统,并将指挥体系(包括各支队伍正副指挥)联系电话在指挥大厅上墙,便于操作。

(三)责任保障。加强对应急队伍建设、运行情况的考核检查,纳入综治和平安创建考核。考核主要包括制度装备建设、日常应急联动工作以及年内部署的各项应急联动工作贯彻落实情况。考核采取平时抽查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半年进行考核通报、年终总评排名。

(四)财物保障。县、乡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应急队伍经费渠道,确保应急救援需要。根据工作职能配备相应的应急装备和物资,进行登记造册,明确储存种类、数量、地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报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办公室备案。

三、完善五大机制,确保高效运转

(一)统一指挥机制。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与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合署办公,代表县政府指令各应急队伍处置相关警情,负责日常指挥、协调、综合等工作,对全县所有警报警实行“统一接警、统一指挥”。各应急队伍服从统一指挥,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和救援、救助、抢险等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二)快速反应机制。应急队伍建立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做到值班人员落实。需赶赴现场处置的,城区或本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区域的白天20分钟内、晚上30分钟内到达现场;从城区出警的应急队伍赶赴其他乡镇处置的,白天15分钟、晚上25分钟内集结完毕,迅速赶赴现场。

(三)现场处置机制。涉稳类、治安类事件,由公安局局长担任现场总指挥;救援类、救助类事件,由县政府相关工作的分管副县长担任现场总指挥;一般性事件和救援救助事项,由各专业应急队伍负责人担任总指挥。严格反馈责任制,24小时内将处置情况和结果反馈给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及时向县相关领导报告应急事件和处置情况。

(四)交流检查机制。每季度召开应急队伍成员单位例会,遇有重大事项随时召开会议。会议认真分析、总结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工作情况、及时交流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工

作经验,通报应急处置和救助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县社会管理应急大联动指挥中心办公室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或不定期对成员单位和应急队伍开展明查暗访和监督检查,及时通报检查情况。

(五)培训演练机制。各有关部门根据不同队伍的专业特点,加强培训,提高队伍业务素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演练,提高队伍实战能力。县应急办视情组织有关应急队伍之间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演练,提升应急大联动能力。2011年7月13日,2012年1月17日,县委县政府两次组织开展了应急集结演练,县委书记、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以及人大、政协领导参加了演练,既锻炼了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又提升了应急联动工作的地位。

浅谈油田企业如何搭建应急平台 篇3

关键词:应急平台;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应急预案;建设目标

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包括: 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法规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应急平台体系,其中,应急平台体系由国务院、国家各部门、省(直辖市、自治区)、省级政府部门、市、县、企业和社区应急平台组成。

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目标是: 以国务院应急平台为中心,以国家各部门和省级应急平台为节点,省、市、县应急平台上下贯通,各省级政府、部门,市(县)政府、部门应急平台实现左右衔接,同时与基层的现场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学和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应急平台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功能,能够为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应急恢复与重建等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系统和装备支持。为了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处置,需要规划建设各级各类应急平台,这些应急平台共同构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平台体系,从而支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提升国家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當前,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及其组成部门,针对自身的定位和特点,按照国家有关应急平台建设的技术要求,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应急平台,还有一些部门或机构正在开展应急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应急平台现状:2006年l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并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应急管理体制的总体原则以及指导性框架。除此之外国家也加大了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并组织编写了一系列专项应急预案,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省级应急管理领导结构,并建立了一整套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至此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我国各地区应急平台系统多而孤立,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能力不足,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开展不够充分。

应急平台建设要平时应急管理和战时处置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八方面:

一、明确工作机制

深刻认识到推进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性,成立应急平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立项目办公室,由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组成。

二、充分整合现有应急资源

一是通过链接、数据转码调用等方式,在应急管理系统中整合、集成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车辆GPS监控管理系统、工业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

二是整合现有的应急通信车、海事卫星电话等应急设备设施,充分利用应急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三、着力建设应急指挥中心

建成后的应急指挥中心将具备以下功能:平战结合原则、接入多种信号进行应急指挥调度。向上应急指挥大厅音视频互通,向下接入工业视频、应急通信车与单兵视频等,满足日常监管和战时指挥的应急管理需求,可召开视频会议,多点视频交互:远程慰问检查基层单位。

四、积极开展自建应急管理系统建设

满足公司日常监管和应急指挥的两大业务需求

着力做好自建应急管理系统与集团公司统建应急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有效融合。

五、应急平台软硬件要求

系统软硬件中每个子系统之间都按照国际或国内标准进行集成,并保持高度独立性设备各种接口都按照国际或国内标准进行预留,方便对接以及维护,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从而达到服务的规范化和管理的高效化,前端设备能适应高温、低温、高湿度、长期颠簸、电压变化较大的工作环境并能长期稳定运行,系统软件的设计采用分层的模块化结构,以达到修改设置灵活、业务扩充迅速,各项功能可根据需求进行扩充,后台系统在车辆增加的情况下,不影响原业务运行可快速方便的进行扩容,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设备资源,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有特色的安防平台操作界面人性化,系统易于使用;系统维护尽量集中、简单,避免多系统、多方面的维护。

六、应急平台培训演练系统建设

培训演练系统通过对各类突发事件场景进行仿真模拟,在虚拟场景中分析事态,提出应对策略,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系统由模拟演练计划、模拟演练数据、构建模拟场景、演练状态切换、演练过程控制、演练方案分发、演练过程记录/回放和模拟演练评估等部分组成。演练培训系统和正式系统功能操作一致,基于一张地图操作,培训系统中所有基础数据来源于正式系统平时录入数据,两个系统数据互通。

七、应急平台与移动应急平台连通

移动应急平台是能针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语音、视频和数据采集,消息传输、指挥调度,能够独立或与其他应急平台协同工作的可移动平台。能满足现场应急通信、现场会商、现场图像采集、指挥调度和移动办公等功能,可通过多种通信手段与应急指挥厅(中心)、其他移动应急平台以及有关方面联系。当领导赶赴突发事件现场时,移动应急平台可以成为前线指挥中心。通过移动应急平台能实现实时接报和报送突发事件信息、预测预警信息、现场图片、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取事发现场实时图像和情况;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快速定位,在屏幕上显示叠加人口分布、应急力量等事件相关信息的电子地图,以及现场实时图像;利用综合分析与研判系统进行综合研判,生成形势分析报告报送有关领导同志,并对事态发展进行持续跟踪,及时传达领导同志的批示、指示,并进行督办。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同志可以在移动应急平台召开会议;通过视频会议进行异地会商;调用应急平台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利用智能辅助方案系统对事态发展进行仿真模拟,比较多种应对方案,辅助领导决策和指挥调度。

八、应急预案数字化

应急预案是应急工作的灵魂,决定了应急工作的程序和步骤,是联系各项应急工作的纽带和网络,为处置突发事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程序,数字化预案相关物资、队伍等内容,与基础信息库建立关联。

应急平台可以为突发事件处置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提供支撑

1、快速形成处置方案:依据数值化预案,快熟的形成处置方案和处置责任分配。

2、事发现场信息汇聚:为应急首次会议提供全面的数据、音视频信息, 辅助处置决策。

3、“基于一张图”的协同处置:实现提供多用户、多层级的协同处置。

参考文献:

[1]袁宏永 黄全义 苏国锋 范维澄《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

应急平台体系 篇4

对当今社会而言,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是社会“非常态”中的“常态”。因此,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只能通过应急疏散演习来提高应急疏散能力。而应急疏散演习风险大、受限多,最重要的是不能重复使用导致费用相当高,因此有必要开发应急疏散演练平台。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开源的仿真平台,例如SUMO、MATSIM、Repast、Swarm等。但是这些仿真平台都不是专门针对应急疏散的,于是有一些研究者就将这些仿真工具与具体的GIS软件结合起来构建应急疏散仿真平台[1]。但对于应急疏散仿真平台,目前没有通用的体系结构,以至于每次构建平台时都是从零开始,这样既费时费力,而且可重用性差,受限多,不能有效地模拟真正的应急疏散环境。此外,现有的应急疏散仿真使用的数据基本上是历史调查的数据,根本反映不了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动态性,所以很难在复杂情景下实现有效疏散。因此,有必要提出通用的实时应急疏散仿真平台的体系结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基于开放的标准和协议,具有松散耦合的特点,有利于系统间的互操作和仿真组件的重用。SOA的特点可以充分满足实时应急疏散仿真的需求。

2 相关研究

HLA:所提倡的仿真应用的互操作性和仿真资源的可重用性受限于特定的仿真支撑平台[2]。

BOM:基于HLA产生,HLA是从系统的层次上来提高建模与仿真的重用性和互操作性,而BOM着重于模型层次[3]。

SOA:与其他体系结构相比,SOA采用开放的、成熟的Web服务标准,易于支持仿真系统实际信息化装备和应急信息化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接口,使得指挥人员能够直接通过应急管理系统与各类应急疏散仿真系统交互,提高了应急指挥决策的效率。

目前基于SOA的建模仿真框架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种:面向服务的RTI研究(简称SORTI)[4],侧重于强调使用Web服务技术实现无缝的仿真技术互操作和异构仿真集成;基于SOA的BOM聚集框架BAF(简称SOBAF)[5][6],强调仿真模型组件的重用和组合,但目前BAF框架并不能为大范围分布式条件下的仿真模型共享提供支持;基于SOA的DEVS仿真器SOADEVS[7],除了支持异构仿真框架的无缝的技术互操作外,还提供了面向服务的DEVS仿真器,增强了仿真模型的动态部署能力;面向服务的建模仿真框架DDSOS[8],除了提供面向服务的仿真框架外,其仿真框架还能够支持仿真模型的动态组合、重组和重构,但并不强调使用Web服务来实现代理服务之间无缝的技术互操作。本文提出的建模仿真框架结合SOABAF,除了能面向服务,支持仿真模型的动态组合、重组和重构,而且充分使用Web服务,实现了代理服务之间无缝的技术等互操作。

基于以上分析,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的特点可以更好的满足应急疏散仿真的需求。

3 基于SOA的应急疏散仿真体系结构(SOA-EES)

本文提出基于SOA的实时应急疏散仿真体系结构(SOA-EES),其系统思想:采用以SOA为核心的技术框架,以仿真服务基础资源库为基础,以仿真服务中间件为运行支撑,以仿真基础服务为中心建立能支撑仿真应用系统的开发、运行、演示、管理、控制、评估和研讨的通用实时应急疏散仿真体系架构,在此通用仿真架构的支持下,通过重用以及快速的数据集成、服务集成、复合仿真应用开发,可达到“快、好、省”地开发应急疏散仿真应用系统的目的。

SOA-EES包括仿真服务基础层、仿真服务中间件层、仿真服务体系层、仿真服务应用层以及仿真服务安全平台等,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1 仿真服务基础层包括仿真服务信息采集与通信层和仿真服务应急资源层。

基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且事态持续变化,那就需要提供环境、突发事件、可用物资与资源状态等的实时状态,以便制定应急疏散方案,进行应急响应(决策、指挥调度、处置、支持),并通过政务外/内网、卫星通讯、无线网络等迅速传送给相应部门。如今,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大量数据的实时获取变得可能、可行。这些数据能够有效提高应急疏散仿真的准确性,并支持应急指挥决策人员做出更好的决策。

本文以SUMO本体为上位本体,构建了各要素的本体模型,要素本体模型的一般定义如下:

其中:**表示要素的名称;**_Concepts表示该要素的概念集合;**_Relation表示该要素的两个概念间二元关系集合;**_Function表示该要素的函数集合;**_Axioms表示该要素的永真公理集合;**_Instances表示该要素的实例。此外可以针对各核心要素的特点,对本体模型的定义进行扩展。

3.2 仿真服务中间件层。

支持SOA的仿真服务中间件一般包括数据库中间件、基于RPC的中间件、基于ORB的对象中间件、面向消息的中间件、交易中间件、应用服务器等。目前已形成了四大技术标准CORBA、DCOM、EJB、Web Service。从短期来看,各种交互的方式在实现服务的能力上都有较好的运用,但从长期来看,CORBA、EJB和DCOM在支撑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都不如Web Service技术,不利于相关技术的推广以及SOA体系的全面实现。因此,在SOA的实现方面,最佳的方式是通过基于XML和SOAP的Web Service技术。其中,J2EE和.NET平台是目前企业构建基于SOA应用的两个最主要的框架。

3.3 仿真服务体系层。

仿真运行管理服务,包括仿真开发环境,仿真管理器,和仿真服务器。这三者的关系:在仿真服务器的支撑下,仿真开发环境完成基本的应急疏散仿真建模活动和可用资源发布,仿真运行器实现应急疏散仿真实例的创建、初始化,并启动仿真。仿真核心服务提供应急疏散过程中所需的核心服务;仿真公共应用服务根据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特定需求为其提供相应服务;仿真信息发布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政府用户网站、内部网站等把应急疏散仿真得出的仿真结果发布出去;还有日志服务等其他辅助服务。

3.4 仿真服务业务流程层。

一般应急疏散业务流程分为四步:数据准备、疏散建模、仿真运行、仿真结果提供,如图2所示。其中,数据准备不仅包括历史数据的准备,更包括实时数据的收集。

其中宏观疏散建模流程:a.旅行需求建模;b.外部响应应用策略建模;c.旅行途经选择建模;d.旅行目的建模;旅行起始时间建模。

中观疏散建模流程:a.疏散区的离散化表达;b.确定疏散规模;c.疏散者归类与分组;d.疏散单元行为规则建模。

微观疏散建模流程:a.疏散区的离散化表达;b.确定疏散规模;c.个体行为规则建模。

3.5

仿真服务应用层,是整个应急疏散仿真服务体系的最终用户,能够支持具体应急疏散仿真系统的开发、仿真支撑工具的开发、仿真参数化服务、仿真动画服务等。

4 应用

为了证明提出的基于SOA的实时应急疏散仿真平台体系结构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其应用到广西气象灾害应急决策平台中。该平台从应急疏散的多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应急、应急疏散、应急疏散系统、应急疏散预案、应急疏散要素、应急疏散业务、应急疏散流程、应急疏散仿真、应急疏散评估等问题,对应急疏散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的梳理,按照基于SOA的实时应急疏散仿真开发过程一步步搭建平台,在上述应急疏散领域本体模型基础之上,定义或者细化了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应急案例等本体模型,实时获取突发事件及其周围环境数据,采用微观仿真建模流程,建立了广西气象灾害应急决策平台。

摘要:对于应急疏散仿真平台,一方面,目前不存在通用的体系结构,开发平台时费时费力,而且构建的平台可重用性差;另一方面,现有的应急疏散仿真使用的数据基本上是历史调查的数据,根本反映不了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很难实现复杂情景下的有效疏散。因此,文章提出基于SOA的实时应急疏散仿真平台体系结构。在广西气象灾害应急决策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的应用,证明该框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应急疏散,仿真体系框架

参考文献

[1]吴健宏,翁文国,倪建江.基于GIS和Multi-Agent的城市应急疏散.清华大学学报,2010,VOL.50,NO.8.

[2]赵晓睿,高晓光.大规模分布仿真系统架构设计技术参考模型[J].系统仿真报,2006,(3):613-617.

[3]SISO-STD-00对象3.Base Object Mode(lBOM)Template Specification[S].SISO,2006,3.

[4]LIU Bin,ZHANG Hong-jun,YANG Xiao-jia.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Unified RTI Interfaces Based on Distributed Objects[D].Computer Engineering,2008.

[5]Paul Gustavson,Tram Chase,Larry Root,Karl Crosson.Moving Towards 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for Distributed Component SimulationEnvironments[C].Proceedings of 2006 Spring Simulation InteroperabilityWorkshop,September 2006.

[6]Ben Sisson,Paul Gustavson,Karl Crosson.Adding Aggregate Services tothe Mix:An SOA Implementation Use Case[C].Proceedings of 2006 FallSimulation Interoperability Workshop,September 2006.

[7]Saurabh Mittal,DEVS Unified Process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Testing of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D].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Arizona,2007.

油田钻井平台三维应急仿真培训系统 篇5

油田钻井平台三维应急仿真培训系统

油田钻井平台三维应急仿真培训系统是一套针对油田钻井安全生产以及应对突发状况,快速进行应急指挥救援以及模拟演练的综合培训教学系统。北京金视和凭借与国内多家大型油田合作经验,研发出以油田钻井生产过程中突发状况的应急指挥、快速救援、预案模拟以及安全培训等内容为重点,准确的将油田钻井等真实场景的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现,可预演模拟各种突发事故。做到快速、准确、高效处理突发事故,保障油田钻井正常的安全生产。

应急平台体系 篇6

关键词:政府应急平台,企业应急平台,机制建设,安全生产

一、 政企应急平台目前情况

目前国内在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机制的建设上刚刚起步, 国家在机制的建设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 各地方政企在没有指导文件的情况下, 按照各地区的标准规范和实际情况建设复杂多样的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机制。 有的只做到了数据上的互联互通, 有的只做到了单一功能上的互联互通, 都没有建立统一的、 完善的、 全面的互联互通机制。 当前的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建设机制状况不容乐观, 亟需相关的指导资料文件。

二、 政企应急平台的相互关系

政府与企业属于社会中的不同个体, 各自追求着不同的价值目标。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 行使公共职能, 而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 从事的是生产和服务工作, 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目前, 政府和企业应急平台的建设方式多样, 建设情况更是错综复杂。 政府部门根据国家要求在建综合应急平台, 各相关部门也都盲目跟风, 建立部门内的专业应急平台, 最后导致平台种类多样、 功能重复、 运行复杂; 而企业也根据政府部门要求闷头搭建企业内部的应急平台, 但是建设的进度不一、 功能不全, 有的企业只是简单建立了其中的一部分功能系统, 比如预警功能、通讯功能等。

政企应急平台是相互统一的。 企业应急平台的建设是为了防控企业内部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政府应急平台的建设则是为了防控辖区内所有突发事件的发生, 不仅仅包括突发安全生产事故, 还包括突发自然灾害、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 政府应急平台处理的事件就包含了企业应急平台所需要处理的工作。 所以说, 政府应急平台和企业应急平台是互相统一的。

政企应急平台是相互依赖的。 企业应急平台在处理较小的安全生产事故的时候可以以内部独立完成, 但是在发生超出企业能力范围之外的安全生产事故时, 就必须依赖政府来进行应急救援, 善后处理工作, 包括提供强大救援力量, 充足救援物资, 丰富的救援经验等; 而政府应急平台在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企业应急平台服务的, 同时它需要企业应急平台提供数据、 信息, 来完成基本的预警、 预测等功能。 所以说, 政企应急平台是互相依赖的。

政企应急平台是相互促进的。 政府和企业应急平台在一部分功能上是相通的。 所以政府应急平的完善和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起促进作用的。 同样, 企业应急平台的发展能够更好的对政府应急平台进行补充和丰富。 所以, 政企应急平台是互相促进的。

三、 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机制的模型

政企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 是通过通讯系统, 对政府应急平台和企业应急平台进行数据交互, 并且对资源、 信息进行整合, 建立一个能加强政企应急平台联系、 互通和沟通的机制达到使得原有的资源、 数据、 信息能够共享互通, 从而实现应急信息管理、 救援决策、 应急指挥等功能的协调运行。

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机制模型的建立, 我们可以看出, 政企应急平台的建设是前提条件, 机制的建设是在两个平台之上的, 机制模型主要分为保障机制、 通讯机制、 预警机制、 协调响应机制、 资源共享机制、 处置机制、 总结评估机制。 机制模型是不断运行的, 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存在的不足之处, 不断适应环境、 社会的变化。

( 一) 通讯机制

通讯机制的建设是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的基础。 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 需要政府机构和企业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以后, 政府部门、 企业迅速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 虽然应急预案会规定政府部门、 企业的具体任务, 但是安全生产事故的情况总是瞬息万变, 政府部门、 企业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任务不明、 职责不清等矛盾与冲突。 通讯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保证政府和企业之间有沟通的渠道, 化解矛盾冲突。 因此, 良好的通讯机制能够确保互联互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各类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做到“ 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从而间接提升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的成效。

( 二) 预警机制

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应当加强防范预警功能。

根据系统的结构功能, 政企应急平台的预警机制, 主要是由资源数据库、 情报信息采集、 实时监测与监控、 情报信息处理和预报警示等子系统构建。

( 三) 协调响应机制

协调响应机制主要应用在应急事件中政府各部门之间、 企业部门之间、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 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 通力合作, 一起完成应急事故的处置。 当企业放生安全事故, 政府部门、企业、 甚至社会组织都需要立刻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 这个整体应该尽量避免出面任务不明, 职责不清, 甚至领导权不明确的低级问题, 协调响应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沟通, 迅速的将临时应急队伍组织起来, 分配各个部门的职责与任务, 明确指挥领导权, 以确保各项应急救援任务都能安装应急救援预案有条不紊的展开。

除了协调以确保应急救援队伍的权责明确之外, 协调响应机制还应该肩负起协调各项应急资源的任务, 例如临时成立的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联动部门等。 协调响应机制将确保应急联动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各类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进而提高应急联动救援的成功率。

( 四) 资源共享机制

政府和企业应急平台属于两套不同的系统, 平台建设的目的不同, 囊括的资源不同, 服务的主体对象也不同。 这使两个平台在应对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时候造成不要的资源浪费。 为解决资源的浪费和不足, 我们需要建设资源共享机制, 而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共享、 救援人力资源共享、 救援物资共享。

( 五) 处置机制

处置机制是指为应对突发安全生产事件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体制、 方式、 手段、 制度、 程序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有机集合体系。

处置机制包括应急指挥、 应急控制、 应急协调、 应急信息、 应急保障五个部分。

应急指挥即建立起应急指挥机构, 成立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等级有序的指挥关系, 形成清晰的指挥链, 通过通讯互联互通实现指令的迅速传递, 是应急机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 六) 总结评估机制

应急总结评估机制肩负着全方位、 全局性的审视、 评估、 总结整个应急联通机制模型运行情况的责任, 是持续改进提升应急平台联通机制的重要工具, 总结评估机制的有效运行, 能有力的推动整体模型PDCA的完善, 使得每一次的应急平台联通绩效都获得进步和提升。

( 七) 保障机制

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保障机制具体包括法律保障、 组织保障、责任保障、 管理保障、 人员保障、 经费保障、 设备保障等。

四、 总结

政府应急平台与企业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机制研究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在几乎全新的领域里研究政企平台联通的运作, 需要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的支持, 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另外, 一个地区的经济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也必须纳入考虑的范畴, 因地制宜, 因时而异, 才能研究出最适应实际情况的互联互通机制。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需求的程度不同, 研究者应该考虑每一个企业的具体需求, 明白哪些企业需要联通, 哪些企业的功能应该联通, 这是未来的研究中亟需研究的问题。

政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机制的研究, 对于我国应急事故的预防能力、 处置能力、 善后能力都有巨大的提升, 机制的成熟不仅能打破纵向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 信息闭锁”、 横向地方政府与垂直管理的中央派驻机构、 企业之间的“ 信息隔阂”, 同时对整合资源, 提高政、 企、 相关部门间的联动应急能力, 防控安全生产事故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祖发.如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J].上海安全生产, 2009.

[2]马汶青.区域城市群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探析[D].广州大学, 2012.

[3]李淑华.重大事件预警系统的构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张钟声.市县应急平台联动建设的构想[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5]范维澄, 袁宏永.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 2006.

[6]张乔.政府应急平台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7]吕春阳.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融合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8]郭宇宁.承德市政府应急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9]刘衢立.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J].湖南安全与防灾, 2003.

[10]宗传宏.上海市应急管理联动信息平台完善的理性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三维应急展示平台 篇7

应急平台是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 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 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 是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决策的载体。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对于建立和健全应急机制, 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减少灾害损失, 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应急展示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则是利用了三维地理信息技术,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和计算机集成技术研发的一种三维应急保障技术系统, 能更好地解决大型炼化类企业高密度、超大规模模型以及海量数据等技术难题。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培训演练、动态监控、资产管理、规划展示等带来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由于能搭建更贴近真实的三维企业场景, 所以利用该平台进行应急演练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维应急展示平台主要功能

平台通过一个专业引擎将虚拟现实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模拟仿真技术与既能够满足企业终端场景数字化与全息再现和全息查询、重大危险源管理、全息化应急预案管理、应急培训和演练等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 又能够为突发事故的全息化应急救援指挥、辅助决策、事故模拟推演分析、应急资源调配等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实现全息现实场景再现, 以三维真实的场景关联相关信息, 最大程度地做到人性化和可视化, 使决策者和专家一目了然地掌控所需信息。三维应急展示平台的特点具有如下几个方面。

地理信息及全息化企业管理

基于企业现有的设计图纸或三维设计成果, 整合现场采集的图片、文字等信息, 可以搭建三维企业场景, 在三维场景中真实地再现厂区建筑、各类设施设备以及地下管网等, 再融合显示企业周边任意范围的三维地景地貌、行政区划、人口、社会救援力量等, 便可对整个流程进行动态展示。平台的技术核心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 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 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除了地理信息系统还包含三维全息企业场景, 这两项是整个应急展示平台的基础和支撑。

全息化重大危险源管理

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 开展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 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 可以从源头控制事故和危害, 使事故频率降到最低、危害损失降到最少。平台可实现危险源空间位置和基本信息查询, 除此之外, 还具有动态监管、自动辨识和分级、事故后果评估、自动巡检、隐患管理等功能。通过建立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系统, 使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情况更加直观, 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准确。利用平台可将重大危险源管理、隐患管理与三维可视化场景结合, 在三维场景中直观掌握分布情况, 并能快速定位展示。对于重大危险源的评价结果, 可基于真实的企业场景进行展示, 使重大危险源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得到直观传达。结合DCS系统 (即分布式控制系统, 或在有些资料中称之为集散系统, 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 及视频监控系统, 可实时监控重大危险源的运行状态, 真实模拟事故状态下的紧急处置措施。

三维可视化模拟培训

基于真实的三维场景, 平台可实现对企业人员进行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设备操作、设备维检修、工艺流程、应急处置等业务的培训。通过将HAZOP分析系统与工艺流程相结合, 可实现HAZOP分析方法的可视化培训, 可视化培训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 还具有可操作性, 使得培训工作不再是枯燥的说教, 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相对于以往传统的说教方式, 更易于使员工熟悉生产工艺和装置, 以及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后的应对措施。

进行设备维修时, 可将传统纸质的设备维检修过程信息进行三维可视化制作, 动态展示巡检过程中所关注的设备以及发现异常情况时的维检修过程, 并能对设备进行剖切, 查看其内部结构, 将平时看不到的设备内部结构以及维修方法在三维场景里可视化展现。

全息化预案管理

全息化预案管理系统提供专门的全息化预案制作工具, 基于真实的场景、真实的周边情况和真实的生产数据, 通过设定灾情, 策划救援及抢修的行动方案, 将文本预案制作成三维可视化预案, 进行展示、存储, 使抽象的预案更具直观性。使预案形象生动, 易理解, 更具操作性。也可将事故案例进行可视化制作, 使得在应急时自动匹配、直观调阅。

应急演练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人员素质和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 是提高事故防范和处置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应急演练的需要, 该平台可构建真实的演练场景, 通过模拟事故, 针对指挥中心、应急救援指挥员以及救援人员等不同角色, 演练过程中可通过事故模拟分析, 应急救援辅助决策、应急资源管理等功能模拟调配资源、上传下达指令, 提高演练的真实性, 更好地训练应急指挥人员的分析判断、应变指挥能力等。

应急响应与辅助决策管理

平台运用专业的数学模型, 利用真实准确的设备设施数据、DCS等实时动态生产数据、真实地理环境数据、气象信息数据等信息, 可模拟气体泄漏扩散、火灾、爆炸等事故, 真实再现事故场景, 根据事故情况和实际环境参数进行灾情推演, 可视化查看事故的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在应急状态下, 系统可以作为事故态势汇报、救援策略下达的可视化通道。这些信息可辅助应急救援和决策, 为决策人员在做出决策时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应该注意的是, 提供的数据应尽可能准确, 这样才能对辅助决策的结果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否则运算结果就不会有很大的参考性, 也就无法对应急救援提供有效的支持。

该项系统可实现覆盖多级行政区域的应急救援指挥, 除可联动通常系统的应急职守、接警等功能之外, 还可对各种采集系统和通信系统的信息进行直观展示。系统可根据事故类型和地点自动匹配应急资源, 自动规划救援路线和人员疏散路线, 并实时掌握应急救援力量到达情况。通过语音通信功能, 将事故现场情况进行人工标绘, 实现救援信息的快速传递, 达到战时动态救援的目的。

三维应急展示平台的应用

近年来, 平台已在石油化工、煤矿、电力、港口等行业的多家企业得到成功应用, 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西山煤电集团、上海集装箱码头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某气田利用该平台进行了多次模拟推演, 既节省了实际演习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 又锻炼了队伍和领导的应急指挥能力。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海油) 具有海上特殊的作业环境和中下游危险源量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应急信息系统是中国海油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海油已建成11大类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三维应急信息展示平台, 该平台的投入使用是公司应急管理系统的完善和补充, 通过该平台使各层级应急信息得以有效共享并可视化展现, 直观地展示设施和周边环境的情况, 推演事故发展态势, 模拟应急救援方案实施, 为应急响应决策提供最直接快速的支持, 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中国海油某分公司2008年底利用该平台产品, 实现了总公司北京总部、分公司总部以及油气处理终端三级异地联动模拟灾情演练。这个项目先期已在锦州、绥中、渤西、龙口、春晓、珠海、南山、东方、涠洲等11个陆上终端实施, 目前已经推广到中下游的中国海油在广东东莞的立沙油库项目、福建LNG项目。

三维应急展示平台的未来展望

省级应急平台总体设计探讨 篇8

关键词:地理信息服务,应急管理,一张图

随着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服务在政务信息化领域应用的广泛而深入, 以及国家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与GIS应用推广, 应急平台使用地理信息数据与服务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由直接获取数据满足应用的方式变为通过访问服务的方式实现应用, 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采用该方式开展应急平台建设。

省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 是保证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在我省区域内节点互联互通的枢纽。在省级应急平台建设的过程中, 建设单位明确了在应急平台建设项目中突出基础地理信息和各行业应急专题数据的汇聚、整理和展示,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在平台建设时同步构建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支撑, 为省政府应急平台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服务, 构建全省应急一张图的建设模式。

1 主要建设内容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包括如下建设内容。

1.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

采用统一的空间基础, 建设全省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综合地名数据库、兴趣点数据库、地图瓦片数据库、三维地形数据库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由省直职能部门提供, 完成加工、处理、建库工作, 并根据数据更新工作机制和应急平台的应用需要, 完成数据的更新维护。

1.2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建设

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 开发符合OGC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接口, 为应急GIS系统对于地图展现、坐标转换、空间定位及量测、数据查询与在线编辑、地图标示及路径分析等基础功能面向应急业务的封装提供接口支撑, 从而支撑应急平台业务系统。面向应急平台用户, 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功能。

1.3 地理信息服务基本支撑建设

建设支撑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运行的软硬件支撑系统。

2 应用需求分析

省级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应急云服务、移动应用系统等构成了应急平台软件的核心应用主体, 都涉及地理信息数据及应用, 地理信息服务对应急平台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应急平台Web GIS、态势分析与标绘、三维GIS、在线会商等不同形态的应急GIS系统, 需要对广泛而频繁使用的二三维空间可视化、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等基础功能进行面向应急业务专业而深入的封装, 并与业务系统紧密集成, 从而支撑完成应急业务过程。

基于应急GIS, 构建应急平台“应急一张图”应用模式, 为应急业务提供完整的应急GIS支撑。应急一张图的基本特征包括:

(1) 统一的地理底图:所有客户端使用的地理底图在数据内容、空间基础、地图样式等方面保持一致。 (2) 规范的专题图层:应急专题信息采用的分层分类及符号化方式符合统一的标准, 配图符合规范的配图要求。 (3) 完整的地图信息:地图范围和内容覆盖应急业务关注的完整区域;以事发点为核心区, 核心区的地图信息包含矢量、影像、高程甚至三维模型数据, 非核心区的地图信息与核心区的地图信息无缝衔接。 (4) 一致的地图场景:参与应急会商的相关单位基于同一地图场景进行信息交互, 从而为指挥中心、相关单位、事发途中、事发现场的业务应用提供一致的会商地图场景。 (5) 完整的应用支撑:为综合应用、应急云服务、移动应用等系统的具体业务应用提供全覆盖式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撑。

应急一张图建设在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基础上, 支撑综合应用系统、移动应用系统、应急云服务等完成信息接报、风险分析、监测防控、资源调度、协同会商等业务处置分析, 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3 总体设计方案

3.1 定位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定位于提供专业基础性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撑, 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空间辅助决策系统直接调用, 从而为相关业务系统提供应急地理信息服务。

3.2 用户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面向省应急工作相关单位, 用户群体包括省政府应急办, 省直部门, 设区市政府应急办。

3.3 基础地理数据来源及更新维护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所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数据来自于省直职能部门, 由省直职能部门根据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机制, 以及省应急工作的特殊需要完成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

3.4 总体架构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1) 数据层:根据应急平台对基础地理数据的需求, 按照统一技术规范建设矢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高程数据库、兴趣点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三维地形数据库、瓦片地图数据库等。 (2) 服务层:根据应急平台业务需要, 提供系统管理、服务管理、地理底图服务、查询服务、数据服务、在线编辑服务、坐标转换服务、空间定位服务、地图标示服务、地名坐标服务、空间量测服务、路网分析服务等服务接口。 (3) 应用层:应用层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管理应用系统。

4 结语

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模式与传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模式相比, 该模式下基础地理数据的所有处理、加工、入库、更新、维护等相关工作都由省直职能部门负责, 而该工作属于其本职工作内容, 不存在任何障碍;服务提供的数据能够为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设区市, 包括省直职能部门自身所使用。传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模式下参与数据相关工作的单位多, 项目建设单位需要全程跟踪负责, 协调工作环节多而复杂。两相对比, 建立服务的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有利于基础地理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 有利于应急一张图的建设, 有利于专题地理数据和应急基础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参考文献

[1]龚健雅.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与发展趋势[J].测绘科学, 2001 (3) :4-9, 2.

应急训练智能平台的研究 篇9

1 技术路线

本平台以信息管理为核心、以业务处理为基础、以工作流程为依托,在深入分析救援训练的管理模式、资源利用、考核方式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救护大队的实际训练情况,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分布式数据库和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设计了集各项训练、教学、办公、后勤保障等业务于一体的应急训练与救援指挥的智能信息系统。本系统具有上级对下级训练进行指示和指导,对下一阶段的训练做出决策和计划,统筹掌握各项应急救护训练进度和训练情况,对训练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上报申请考核以及统计成绩,统筹训练资源,对演习和实战考核进行监控,分析训练动态等功能,加强对应急训练基本业务、考核标准、设备操作的全方位自动化管理,强化训练中的薄弱环节。

2 系统部署与功能分析

本系统基于其应急训练和指挥管理机制和主要应急业务流程,设计基于B/S模式开发架构的,采用物联网、通讯、人工智能等技术,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训练动态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处置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2.1 数据采集

2.1.1 训练数据采集

本系统生理特征监测数据由可穿戴生命体征监测仪,便携式监测仪和软件平台获得。系统可对受试者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多个体征指标进行监测,其中受试者在静止状态时通过便携式监测仪可监测血压、血氧、心电、呼吸波形,受试者在运动状态时通过可穿戴生命体征监测仪可监测体位、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计步、运动频率和相对运动量,同时系统可对受试者进行室内和室外定位。受试者生理体征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后,智能化综合管理软件将受试者的各种生理参数汇总、存储、分析,得出结论,供用户查阅,并提供智能服务。

首先:参数监测,生理参数的全面采集和运动姿态的实时采集,可以实现管理人员对测试人员在训练科目中的生理状态和训练状态的全面实时感知,以此作为训练效果评估的依据;室内外定位信息的获取可使得系统及管理人员更加全面的得知训练人员的实时位置,以监测和评估训练的实施状况;采集训练人员体征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回放并归档,可设置报警。可同时对多人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和保存;

其次:训练综合,系统平台可提供训练科目的与场景的编辑和管理功能,提供科目场景编辑工具,实现特色训练的设计;平台可综合采集训练科目的其他传感信息和数据信息,以可视化的监测手段和扁平化的管理手段全面监测与控制训练的实施,并对训练提供全面的回放与分析;

再次:分析决策,系统平台提供全面的训练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引擎,提供针对科目和个人的模式分析和行为分析,并对管理人员和指挥人员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系统整体结构可分为五层:数据采集层、数据接入层、数据平台层、信息发布层、GIS服务。

1)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以开放性、模块化、可配置的架构原则配置传感器和收发装置,通过在训练人员个体上配置基于多传感器和定位信息融合的系统,实现个人生理数据、定位数据、运动姿态数据及周边环境数据的采集与获取。

2)数据接入层

数据接入层的作用是将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Zig Bee/WiFi等无线传输的方式接入到后台信息系统中。此外,也可以在事后以人工录入等方式将数据信息录入到后台信息系统。

3)数据平台层

数据平台层的作用是将上传得数据进行处理后进行存储、处理,最终进入到数据库。这些数据作为系统训练评估的有力支撑,通过数据平台层,对业务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挖掘,建立数据仓库,该数据仓库面向不同业务主题、集成的、随时间变化的、但信息本身相对稳定,可以实现即时数据查询、统计报表需求,如图2。

4)GIS服务

GIS作为平台其系统人员室内外定位服务,因此在数据完备性、空间分析能力、数据表现形式、对各种平台的支持等方面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GIS服务与时间信息相结合,从时间、空间上对人员行为和训练效果进行监控。

5)信息发布层

信息发布层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将监测信息快速、准确地发布到管理层面等。基于GIS和LBS系统支撑,该系统的信息发布系统,不仅可以实时的监控人员的状态,还可以人员所处的环境参数。形式包括网络平台发布、集中监控和手持/佩戴移动终端平台的发布。

2.1.2 应急装备定位数据采集

系统建立应急装备档案库,为各类装备统一编码,配备电子标签,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如针对每一辆救援装备车辆,实时监控追踪车辆装备信息,根据设置参数系统自动向相关人员发送短信通知,如图3。

2.1.2. 1 远程监控与通知

1)本系统支持在全球任意地点登录;由甲方提供能够接入公共Internet的固定IP地址;

2)针对每一辆救援车辆装备,系统能够登记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手机号,实时监控追踪车辆装备信息,根据设置参数系统自动向相关人员发送短信通知;

3)系统支持已获取授权的管理员进行远程解锁功能。

2.1.2. 2 视图功能

1)支持数字地图显示,数字地图支持放大、缩小、移动等操作;

2)能将所有救护车辆显示于数字地图上;

3)支持状态表、表格、图表、地图、消息和事件等多种表现形式;

4)能够显示每一辆救援车辆的状态信息,如车速、历史轨迹等。

2.2 应急训练指挥管理

本系统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各业务数据的录入,数据的展示,数据的统计和汇总,训练进度、训练成绩、训练消耗等业务数据的采样分析,数据的上传和下达,不同级别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同步,以及数据的申请、审核、撤销、打回等业务流程功能。同时可以实现多媒体信息、教学资料的存储管理、快速查询、实时存取和随机编辑,可以开展网上教学训练活动和训练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管理,能够更好的加快救护队训练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步伐。

基础信息管理:实现对危险源数据库、应急物资数据库、应急队伍数据库、专家信息库、矿区图件数据库、事故案例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等各类库资源的管理。

应急训练管理:实现对人员训练与评价管理、人员值守状况管理、业务考核和技术操作管理、综合信息汇总管理。

救援指挥管理:实现应急救援预案管理电子化,可以动态调整预案,并对调整的内容进行备案,形成智能化管理。对事故处置预案的响应情况、各单位配合情况和事故的实时救援情况等关键要素进行跟踪记录,由专家对重要节点的关键要素进行评价、总结和分析,对应急响应各环节进行评分,形成统一的专家意见。

运行维护管理:实现对系统使用者的名称、密码、使用权限等信息的管理确保该系统的安全保密性。

3 结束语

本平台提供对数据库资源的全面管理和模糊查询,实现了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综合运用无线设备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信息管理技术、移动终端开发技术,实现了物资人员的识别与实时定位、救护队员生命体征信息采集与传输、信息集成与指挥决策;采用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综合集成: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有助于在发生矿井灾害事故时能够根据事故性质进行智能判断和分析,提供可供参考的救援决策,辅助领导指挥应急救援,调度各个相关救援机构实施救援措施,各个救援机构可以根据实际的救援情况进行实时改变以往传统的借助电话进行单向的信息交流,实现调度指挥中心与救援机构之间的信息互动性,从而保障应急救援响应及时性和抢救工作有效性。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处理煤矿应急救援预案所设定的主要危险源和灾害形式、救灾方式等,加强监察机构及时掌握信息和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做到矿区安全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各级部门相互协同的整体工作效率,推进矿山安全监察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苏传荣.美国矿山安全健康局矿山救援设备和技术方案研究[J].安全,2006(3):61-63.

[2]房照增.国外煤矿救护系统及其实践[J].中国煤炭,2006,31(1):53-56.

[3]涂科,马大玮,张兵.新型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J].移动通信,2009,24(12):38-41.

[4]谢昕.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家庭健康监护传感器网络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5]沈苏彬,范曲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09:1-11.

[6]Hu Wei,Zhao Z,Wang Y.cardiopulmonary monitoring re-search based on noncontact sensor of vital signs[J].ECSTrans,2013,45(33):17-25.

[7]高海洋,张丹,胥红来.基于手机平台的便携式听觉脑-机接口[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3,32(1):1-5.

[8]Li changzhi.Radar romote 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J].IEEEMicrowave Magazine,2009,10(1):47-55

[9]薛震南.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河南省灾害应急平台研究 篇10

1 建设目标和主要功能

依托河南省政务专网和灾害应急组织机构,结合应急指挥调度决策实施一体化平台技术和空间地理信息技术[1],建设与国务院、各部门、地级市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河南灾害应急平台。通过灾害应急平台的预警预报、信息报送、综合研究、决策支持、远程会商、应急指挥等主要功能[2],实现应急防灾减灾的协同与有效应对,以满足河南省政府对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2 应急平台基本组成部分

河南应急平台主要由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接报与发布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应急指挥场所、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等组成。

2.1 基础支撑系统

基础支撑系统主要由应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图像接入系统组成,用于支持各相关部门应急管理日常工作联络、突发应急处置时话音、数据、视频等业务的传送需要。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应充分利用各相关部门已有资源,实现与各级应急平台间以及与应急现场间的信息传送,确保应急平台运转的安全、可靠、通畅。

2.2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事件信息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案例库和文档库等。河南应急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获取分布在各地级市和重点防灾区应急平台中的有关数据,为应急平台功能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

2.3 综合应用系统

综合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应急值守、预报预警、综合业务管理、远程会商、辅助决策、模拟仿真等系统。各地级市和重点防灾区应急平台的综合应用系统要按照河南应急平台的数据格式要求提供相应数据,以达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效果。

2.4 应急指挥场所

在现有应急指挥场所的基础上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厅、值班室、会商室等,应具有显示系统、智能控制和安全保障系统等。满足日常管理和至少同时处置两起突发河南应急事件的需求,提供7×24小时值守应急和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指挥会商的基本条件。在应急指挥厅、值班室和会商室等应急指挥场所设置显示系统,应能接入和显示计算机、图像、视频会议和电视等多种来源的信号,应能支持IP视频流的接入和显示,满足日常值班、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等业务的需要。野外应急指挥应配置所需车辆、防雨帐篷以及保障应急系统运行的发电机组及应急光源等设备。

2.5 移动应急平台

移动应急平台应满足野外现场音视频采集、现场通信和指挥调度等应急处置需要,包括移动数据库、移动应用软件以及通信设备,能够与各地级市和重点防灾区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移动应急平台应采用必要的安全措施接入河南应急平台和重点防灾区应急平台。应急现场的无线局域网采用安全措施,保障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移动应急平台中的现场指挥系统。移动应急平台的计算机局域网入口,应配置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设施。对移动应急平台中的计算机终端行为进行安全监控,对移动存储介质进行安全管理。

2.6 安全保障体系

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和信息安全有关规定,依托河南政府主干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采用专用加密设备等技术手段,严格用户权限控制,确保涉密信息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等安全。加强应急平台的供配电、空调、防火、防雷、防灾等安全保护措施,及时进行网络、机房等的安全检测以及关键系统和数据的备份,逐步完善应急平台安全管理体制。

2.7 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主要是定义规范的信息采集、处理与更新流程、各部门专题信息集成的格式和标准、明确操作规范和责任以及各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3]。

3 结语

河南省灾害应急平台可为省政府领导提供有关灾害事件的各种信息显示,能够为各应急部门的决策指挥、协同行动等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政府灾害应急组织机构的工作效能。灾害应急平台的建设要做到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既要考虑当前现实的需要,也要着眼于未来的应用,要具有前瞻性;要努力实现从注重应急处置向监控、预防、处置和恢复全过程管理的转变;要注意平台建设的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标准化、可扩展性、可靠性及高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欣,华一新.基于WebGIS的监狱应急指挥平台框架研究[J].测绘通报,2008(3):60-62.

[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技术要求[Z].2008.

上一篇:保留植物神经下一篇:颈肩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