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金融

2024-07-04

石油金融(精选七篇)

石油金融 篇1

石油是一种商品,其价格符合商品的供需规律。同时,石油是特殊的商品,它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虽然供需平衡是决定价格的基本因素,但在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下,石油价格的波动在历史上一天也没有停止。按照价格形成机制和时代特征,石油的价格机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代阶段。

第一阶段,低油价的掠夺时代。国际石油公司控制石油的生产与销售,对石油价格的确定占有主导地位,西方国家的石油寡头将油价维持在垄断低水平;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后,原油价格决定权主体开始变化,原油标价不断上升。

第二阶段,两次石油危机的OPEC时代。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西方各国普遍大幅度修改了各自的石油政策,大大加强了对石油资源、生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1978年底,两伊战争使伊朗的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1年的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定价体系逐渐被打破,OPEC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但过高的油价促使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逐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另一方面促使非OPEC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

第三阶段,实现市场定价和石油金融化的对冲时代。1986-1999年,石油产销国力量均衡,随着勘探开发技术不断提升,石油开采成本下降,产量上升,油价处于较低水平,逐步形成交易所定价机制。进入21世纪,全球原油贸易领域现货市场的价格变化趋势很大程度上由期货市场决定。国际油价从2000年开始一路上涨,在2008年7月创下每桶14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之后骤降至40美元以下。在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套期保值、投机交易、流动性对冲等资本行为借势原油供需基本面的变化鼓吹打压石油价格,使得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远远超出了供需缺口的势能范围。

二、石油金融化的发展

2015年全球原油期货活跃合约成交量保持在每日约合5亿桶,是现货交易的5倍;石油价格的确定已经更多地掌握在资本市场操作中。通过研究1986-2015年原油价格波动与供需平衡波动的关系(图1)可以看出,30年间原油价格波动与供需平衡保持了正向相关性,即供给过剩时,价格下行,供给不足时,价格上行。近十年,在供需没有过度失衡的情况下,价格波动明显狂躁,其背后正是金融市场的推波助澜、兴风作浪;而原油价格与美元指数的完美反向走势(图2)更是揭示了这一对全球重要的商品指数与金融指数的渊源。

进入21世纪,决定石油价格的因素有:供需情况、地缘事件、美元汇率和投机操作。供需情况和地缘事件决定石油价格的基本面和方向性走势,美元汇率和投机操作则影响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速度,后两者对价格的推动力越来越显著。这种金融要素显著性决定商品要素价格的现象可称之为商品的金融化。而石油金融化并非一日之寒。

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国际金融新秩序,奠定了国际贸易中美元的中心地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加之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刺激,为了维护美元地位,美国连同西方国家通过成立国际能源署、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石油美元”体系开始;198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推出WTI石油期货交易,1988年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推出BRENT石油期货交易,石油期货的推出打破了OPEC对于石油的定价权。石油金融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国对资源国重新确立价格控制权的过程。

为石油注入金融属性,使得资本优势国家能够继续征收国际铸币税、加强控制国际能源价格和维持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主要是两个结合,即产品与期货结合、外汇与交易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石油期货交易的发展使得石油价格能够脱离石油商品供求关系的束缚,而呈现出其独有的价格运动规律;进而资本在期货交易所的流动即可决定石油价格,价格确定成了“金融圈内”的事情。当美元作为石油的交易媒介,美元币值的波动直接影响国际油价的波动,美国通过调整国内货币政策即可影响国际原油价格。

三、确立石油金融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BP世界能源展望2016年》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5%,在2032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液体能源(如原油、凝析油等)消费国,其能源消费增长贡献了世界净增量的32%;但是中国能源产量在消费中的比重从2014年的82%降至2035年的80%,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净进口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从2014年的59%升至2035年的76%,高于美国在2005年的峰值。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是定价权,在全球化的今天,拥有了石油定价权,就能够在国际石油金融市场中享有更多的主导权,减少和摆脱他国控制,获得更加主动和自由的发展机会。

对应石油金融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石油金融战略实施必须取得两个战术突破口,期货市场与结算货币。

中国原油期货市场的成立在艰难中不断前行。我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但长期以来,我国没有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石油工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首先将有助于中国争夺国际原油定价权,稳定国内经济运行;其次为石油企业提供保值避险工具,增强企业抵御市场价格风险的能力,提高投资和生产的稳定性;还能促进成品油市场定价机制的改革,加快实现与国际油价联动,并逐步与国际油价接轨。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境内原油期货交易跨境结算管理工作的公告》称,自2015年8月1日起,境内原油期货交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该公告一方面是为中国原油期货推出的配套措施;另一方面,是将目光锁定在争夺定价权,在国际价格体系中加入“中国价格”。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并于2016年10月1日起生效。这标志着人民币成为第一个被纳入SDR篮子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后特别提款权中的第五种货币;这意味着人民币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和接受,人民币将在世界范围内行使货币功能,逐步成为贸易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金融交易和投资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人民币是全球第3大贸易融资货币、第5大外汇交易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境外清算行人民币清算量累计312.09万亿元;截至2015年年末,人民银行已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6月举行的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国政府表示,将向美国提供25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且双方同意在适当时机将把人民币清算行设立在美国;此举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强烈的积极信号,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得到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一致认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早已不仅是供需平衡的反应,而是包含了传统生产经济学和现代国际金融学的混合产物。中国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和能源自给程度低的挑战,决定了中国必须要有石油定价权、话语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时提出,提高我国参与国际能源治理事务的能力,加快我国石油期货交易中心的建立,开发出基于人民币计价的石油期货产品,吸引多元化的生产、交易商和投资者进入,积极争取石油产品定价的话语权,通过实施石油金融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1]《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年6月、《BP世界能源展望2016年版》

[2]www.eia.gov

石油金融 篇2

目前,中国每年石油进口量约为2亿吨,已成为全球第二石油进口国。然而,大量的石油消耗与进口,却未能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我国对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依然很弱。在国际石油价格方面,我国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承受着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国际油价的急涨或急跌,通过石油进口途径传导到国内,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营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建立和完善石油金融体系,是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重要举措之一。

建立石油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中国必须建立石油金融体系有四方面原因。

首先,国际市场上石油与金融的结合日益紧密。当今的国际石油市场已不仅是单纯的商品交易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更为频繁和剧烈,市场参与者产生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强烈需求,对石油期货等金融工具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期货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远期、期权、掉期等其它衍生品,也开始推出和流行。同时,石油市场的参与者,也不再限于石油开采、冶炼、贸易等相关企业。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养老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许多金融机构,也开始涉足石油领域,并且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各种金融机构的加入和参与,以及石油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属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大量的石油交易通过金融市场得以完成,石油金融衍生产品已成为石油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国际油价并不仅仅由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且,还受到远期交割、期货交易等石油金融市场的影响。

其次,我国石油金融市场的缺位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石油与金融的关系日益紧密的环境下,我国缺乏较具规模和比较完善的石油金融市场,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国际石油的定价,只能听命于国际石油和金融机构对市场的操纵。我国2009年的原油进口量为20379万吨,折合约14亿桶。若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则进口成本增加140亿美元,相当于吃掉了我国最大的石油企业——中国石油(601857)一年的净利润(中国石油2009年净利润为1031.73亿人民币,折合151.28亿美元)。高油价除了对石油及相关行业带来不利影响外,还会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对我国整体经济造成伤害。

次,我国企业石油衍生品亏损与我国缺乏石油金融市场有关。近年来,虽有中国航油的前车之鉴,我国仍有不少大型企业重蹈覆辙,继续在国际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上遭受重大损失。究其原因,既有企业自身交易不当、风险控制不足的内部原因,也与国内缺乏石油金融市场有关。这是因为:面对国际油价的频繁波动,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是复杂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必然选择。我国的石油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特别是那些需要对冲油品价格涨落风险的大型央企,必须利用石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进行操作,以达到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目的。然而,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金融市场,以及石油衍生品工具的缺乏,国内企业只能到海外市场上进行交易,而在诸如新加坡等石油金融市场上,活跃着高盛、三井等“江湖老手”的身影。它们利用中国企业缺乏经验的弱点,设计出结构复杂的高风险、高杠杆性的石油衍生品,并不惜采用欺诈性手段向中国企业兜售。以中国航油为例,造成中国航油巨额亏损的期权交易,就是高盛的下属企业——杰瑞(J Aron)公司推销给中国航油交易员继瑞德(Gerard Rigby)的。当初,在出现账面亏损时,我要求立即斩仓。但是,高盛却建议“挪盘”。其建议让人感觉到,似乎只有挪盘才是唯一的和最佳的选择。我的律师看到那份建议后评价说:“任何管理者,看到这份建议只能选择挪盘!”而且,中国航油的两次挪盘建议,都是高盛在我本人出差在外时提出的。中国航油曾经将高盛告上了法庭。但在我入狱之后,这场官司不了了之。我近期从媒体上看到长江商学院黄明教授的这样一段话:“高盛在与中国航油(新加坡)的交易过程中涉及的问题,要远比在本土的问题严重得多。”黄明教授说,中国航油控告高盛欺诈与误导的那场官司,其实是可以百分之百打赢的!当然,日本三井在中国航油事件中所起到的不良作用,与高盛比较起来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后,我国石油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尽管石油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参与程度和发展水平都较低。1993年初,我国曾在上海石油交易所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到1994年,其日平均交易量已超过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市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当时国内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冲击,以及石油投机交易过热等负面影响,我国于1995年停止了石油期货交易。在此后的九年时间里,中国的石油期货交易处于空白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开始逐步恢复石油相关产品的期货交易。2004年,燃料油期货品种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2009年12月,原油期货在刚成立不久的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

燃料油与原油期货的重新上市运行,对我国的石油金融市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也进一步验证了在我国建立并完善石油金融体系的必要性。但是,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石油金融体系还很不完善,产品种类较少,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期货还未推出,期权、掉期等其它衍生品市场还未建立,市场参与程度和国际化开放程度还较低。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自身的石油金融体系是大势所趋。石油与金融的融合是石油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境内拥有石油金融市场,会提高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定价权,从而直接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它至少会给我国企业带来如下三个好处:(1)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个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的平台,以规避石油价格波动风险;(2)我国企业在境内从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的可控度,要比在境外大得多;(3)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可以比较有效地监控与调节自己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石油衍生品交易。完善石油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中国完善石油金融体系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完善石油金融衍生品种类。以期货市场为核心的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对石油现货市场的重要补充。在我国当前的石油期货市场上,产品还比较单一。

除了石油产品的品种需要丰富外,金融衍生品的类别也需要进一步增加,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除了期货,还可以开发更多标准化的期权、掉期等衍生品合约,以便为企业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选择。如果我国的石油市场能够提供足够的标准化金融产品,我国企业就不必到境外市场,特别是境外的场外交易市场上开展交易,或者减少这么做的机会。这些企业的交易风险也将因此大大降低。

第二,丰富石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高风险性,我国对境内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做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严格的审批制度,降低了我国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但也使得我国参与期货市场的企业数量较少。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业务经验的积累,也降低了我国在国际石油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

因此,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建议考虑逐步放宽对国内企业参与石油衍生品市场交易的限制,以丰富我国参与石油金融市场的主体,逐步积累从事石油金融业务的经验。此外,也可以仿效证券投资领域的QFII的规定,允许国外的套期保值者进入我国石油金融市场规避风险,提高我国石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规模,这也利于我国与国际接轨。

第三,健全衍生品市场法律体系。目前,许多国家都制订了专门的石油衍生品的相关法律。金融衍生品法律,对于进一步规范衍生品市场、约束违法违规行为、降低交易所和经纪公司及投资者的风险,都具有很大作用。而我国还未制订专门的期货和金融衍生品法律,目前所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配套管理办法的法律位阶过低,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需求。因此,加快出台《期货交易法》等金融衍生品法律,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我国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应该修正国际上现行的一些不合理的交易规则。

第四,加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监管。在逐步放宽对国内外企业参与石油金融衍生品交易限制的同时,我们又要加强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监管。对衍生品交易可以从企业、交易所、行业协会等不同角度加强监管。

监管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上。对其它企业,则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途径,进行引导与培训。对于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要从公司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和市场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完善其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

交易所是进行石油交易的重要场所,是衍生品市场最基本的管理和执行机构。交易所可以在会员管理、交易活动、经纪结算等方面加强管理。

行业协会是加强监管的重要方式和有益补充。目前,我国已经成立期货行业协会,但在完善石油金融衍生品种类后,可以成立更大范围的石油衍生品行业协会,以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第五,做大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增加石油定价的话语权。我国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决定了石油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必须建立相应的市场平台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试论石油金融化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篇3

关键词:金融化;石油金融;石油安全;石油美元

新世纪以来,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深度渗透,与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紧密联动,石油金融一体化的程度日益加深,成为深刻影响各国石油安全的关键变量。随着国际石油金融化的趋势的进一步加强,金融战略已经成为各国构建石油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撑,以健全的石油金融战略确保能源安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目前,中国的石油金融市场正日益完善,积极推进石油金融一体化战略,对于利用金融杠杆加强石油产业调控和规避石油价格风险,进而增强中国石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国际石油金融一体化的基本趋势

1. 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期货市场日益完善,石油市场的参与结构和交易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已经由石油公司变成了各类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养老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涉足石油领域,而且石油市场金融交易量远远超过实物交易量。与此同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剧烈,为了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石油期货市场的石油基差期权、石油掉期互换等各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风险管理技术愈加完善,石油经济系统变成了一个异常复杂、细致精密的金融市场。

2. 国际石油价格的金融化。从计价方式看,石油价格与其计价货币的利率、汇率的波动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美元贬值会直接导致石油等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定价机制看,国际原油定价权已经由石油输出国组织逐步让位于英美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合约的价格也成为国际油价的最重要的晴雨表。从价格成因看,石油供求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决定作用日趋降低,英美石油期货市场投机性交易数量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各类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成为英美石油期货市场的主导力量,正是他们投机和套利活动推动了国际油价的暴涨暴跌。 据相关统计,国际石油期货交易量的70%属于投机行为,国际油价每上涨10美元,投机炒作因素约占6美元~8美元。在期货市场上,作为“黑金”的石油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

3. 国际石油产业的金融化。一方面,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手段的日益创新,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公开上市、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国际战略投资与风险投资等方式也逐渐成为石油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为了加大对高成本、高风险的石油勘探的支持,许多国家专门设立了用于石油产业投资的各种石油基金或发展基金,加速社会资本向石油产业链的流动。在国际上,石油基金不仅是个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选择,也是机构投资者青睐的重要投资方向之一。另一方面,石油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也为石油企业拓展资金运营提供提供了途径。石油企业把部分资金适当投入金融领域,可以让闲置的资产增值,为主业经营带来更多的资金。同时,石油金融的蓬勃发展也为石油企业提供了多种投资选择,有效对冲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实际上,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纷纷参与石油衍生品市场甚至金融衍生品市场,大量采用期货、远期、掉期、期权等各种衍生工具防范价格风险。

4. 国际石油安全的金融化。石油安全是一国及时、足量、持续、稳定和经济地获取所需石油的状态和能力。石油战略专家丹尼尔·耶金指出,“能源安全是指以合理的价格保障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而不危及国家价值观和目标”。随着石油经济体系日趋融合,石油安全在本质上已经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成“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对石油消费国而言,国际油价高位强势震荡,对经济的冲击波效应持续放大,不得不承受高油价带来的经济重负的严峻挑战。对于高油价对经济的影响,前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曾指出,如果每桶原油的价格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那么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5%,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率会减少0.75%。 为此,保障可靠、廉价的石油供应成为各国提升石油安全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 中国石油安全金融化的主要挑战

1. 减少国际收支,导致财富转移。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日益增加,我国石油进口量价齐增,石油外汇支付屡创新高,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海关总署披露,2010年全年石油进口总计耗资1 574.91亿美元,而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0 094亿美元,即我国2010年要拿出GDP2.6%的份额在海外采购石油。由于原油价格飙升,2011年国际市场油价平均水平涨到超过110美元的历史高峰。据海关总署披露,原油进口数量增幅为6.0%,全年进口原油共花费1 966.6亿美元,同比增长45.3%;2011年成品油进口数量增幅为10.1%,共花费327.0亿美元,成品油进口金额增幅为45.5%。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能源—经济发展模型”测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中国的GDP将下降0.7%。

2. 推高商品价格,加剧通货膨胀。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和最初级的化工原料,处于许多行业的上游,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传导作用强。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对国内许多行业的生产成本产生间接的深远影响,也给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我国原油进口数量日益加大,国际油价上涨不可避免地推高了我国的PPI指数,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越来越严重,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根据学者的推算,当石油价格上涨100%时,价格总水平将上涨6.23%,居民消费品价格将上涨3.01%。

3. 冲击石油产业,激化投资风险。在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形势下,为了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我国有实力的石油企业及其相关企业开始尝试进入石油期货市场。由于我国石油金融市场并不完善,缺乏多元化的石油衍生品工具,国内企业只好选择境外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在参与境外期货交易过程中,国内企业的持仓头寸、资金进出等重要信息极易通过境外交易机构提供的交易系统暴露。由于国内企业经验缺乏,容易落入一些境外交易机构专门针对中国设计的石油衍生品陷阱。虽有中国航油在新加坡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前车之鉴,我国仍有不少大型企业后来重蹈度辙。

三、 中国石油安全金融化的根本困境

1. 石油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庞大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石油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到2006年已经突破45%,其后每年都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一路攀升,我国石油供应格局正在由国内为主转变为国外为主。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比201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由于国内探明石油资源相对不足,今后国内原油产量不会有明显增长,石油需求与供给的缺口注定会逐渐拉大。国内外许多机构都对中国未来石油供需进行了预测,普遍认为, 202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每天800万桶左右,而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70%。我国石油进口具有进口依存度高、递增速度快、进口来源地集中的特征,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石油金融话语权严重不足。所谓石油金融的话语权是指在石油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以及风险防范能力,话语权严重不足通常是指被动接受国际价格的现象。在石油进口上,由于我国缺乏足够规模和比较完善的石油期货市场,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国际石油的定价,只能被动承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上涨之累。由于中东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由于亚洲市场一直缺乏能够反映亚洲地区需求状况的原油期货市场,中国和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较高的亚洲溢价(Asian Premium)。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上,目前我国被动跟踪纽约、鹿特丹和新加坡三地成品油价格的变化,既不能反映国内的供求关系,也未能发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大国所应有的定价权和相应的市场影响力。

3. 石油美元标价权难以撼动。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维护已经脱离“金本位”的美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美国政府与沙特阿拉伯确定了“石油美元体制”,即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和结算。这样以来,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不得不向美国出口商品换取美元,石油生产国赚取的大量石油美元又通过向美国市场投资的形式回流到美国。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国计价后,美元利率和汇率政策的任何调整都会直接影响国际油价,美国就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影响甚至操纵国际油价。由此,美元重新确立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4. 石油市场金融化亟待提高。尽管石油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发展水平和参与程度还相对较低。继2004年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后,上海石油交易所、大连石油交易所、华南石化产品交易中心、厦门石油交易中心纷纷成立。这些交易所市场规模较小,交易品种单一,仍以现货交易为主,期权、掉期等石油衍生品市场尚未建立,市场参与程度和国际化开放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石油金融主体方面,国内目前还没有对冲基金,投机资金暂时也不能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只有少数大石油企业经过批准后可以到境外进行套期保值。我国石油企业普遍缺乏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能力,内部风险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总体看来,我国的石油行业与金融领域的相互融合未能紧跟国际潮流,还停留在以银行信贷为主、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辅的传统石油金融阶段。

四、 中国石油安全金融化的战略选择

1. 建立多层次的石油交易体系。高度开放、竞争、高效、规范的多层次石油交易市场,有利于石油价格的发现和形成,也有利于资源配置和风险规避。现代石油市场是由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等组成的多层次交易体系。其中,期货市场逐步确立了在国际石油交易中的核心地位,期权、掉期等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已经成为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补充。在我国建立规模较大、规则完善的石油期货市场,不仅可以通过石油库存和交易数量等信息形成反映我国石油供需关系的价格信号,积极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还可以借此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石油交易规则的制定权,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话语权。

2. 培育多元化的石油金融主体。第一,培育多样化的石油金融交易主体。适时推动与石油产业有密切联系的金融机构,如石油银行、石油基金、风险创业投资基金等机构积极参与石油产业发展和石油市场交易,鼓励金融机构尝试投资石油衍生品市场。第二,鼓励具有条件的石油企业选择运用期权、期货和远期合约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规避油价上涨成本。在规范公司治理和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建议考虑逐步放宽对国内企业参与石油衍生品市场交易的限制。第三,在加强我国石油衍生品市场管理的前提下,应逐步引入有资质的国际石油公司进入我国石油金融市场,增加我国石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数量和规模。

3. 推进多样化的石油金融支持。第一,设立石油基金是促进石油产业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应建立海外并购基金、产业开发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专项石油基金,拓宽石油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第二,建立石油银行体系,除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继续承担石油政策性银行的引导性功能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银行,通过发行证券设等形式为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筹集资金。第三,推进外汇储备资源化战略。尽快建立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运用机制,实现外汇储备向资源储备的转变。第四,丰富石油贸易方式,推进石油交易结算多元化。中国有必要制定石油货币金融政策,逐步扩大与一些产油国实施的“石油人民币”的结算方式,降低因汇率变动带来的石油价格波动风险。

4. 强化战略性的石油金融管理。第一,建立石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一方面,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为石油金融产品的推出和运行创造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沟通,协调监管,以保障石油金融产品的交易安全。第二,健全衍生品市场法律体系,进一步增加交易的透明度、降低交易所与投资者的风险。我国还未制定专门的期货和金融衍生品法律,目前所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配套管理办法的法律位阶过低,完全不能完全满足蓬勃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需求。因此,应尽快出台《期货交易法》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法规及细则,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发行、交易、清算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总之,一方面要有策略、有步骤地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促进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通过一系列金融工具来完善石油市场体系,健全风险控制机制,防范风险在石油和金融两大产业之间进行传递,保证我国的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洪涛等.石油金融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7).

2. 马登科.国际石油价格动荡的原因探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3).

3. 陈柳钦.新形势下中国石油金融战略研究.武汉金融,2011,(6).

4. 彭民等.石油金融化效应的经济学解释.北方经贸,2010,(10).

5. 于民.七家国际大石油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6,(1).

6. 黄运成,马卫锋,李畅编著.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建及风险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9.

7.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能源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0.

8. 刘佩成.国际油价暴涨的原因、走势及战略对策.当代石油石化,2004,(11).

9. 周默,殷建平.国际油价涨跌波及数十个产业部门.中国石油和化工,2007,(23).

10. 陈久霖.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石油金融体系.中国企业家,2010,(13).

11. 马卫锋等.构建石油金融体系: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资源科学,2005,(6).

12. 张宇燕,李增刚著.国际经济政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62.

13. 宁宇新,李静.能源金融在石油行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会计之友,2011,(3).

14. 张宏民.石油市场与石油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78-179.

15. 张茉楠.构建新型能源金融体系的“战略图谱”.发展研究,2009,(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能源安全与中美关系的博弈均衡”(项目号:09CGJ005)阶段性成果。项目主持人:赵庆寺。

作者简介:赵庆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副教授,博士。

石油金融 篇4

关键词:石油金融,石油定价,期货市场

一、我国石油金融市场概况

2012年, 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2.8亿吨, 位居世界第二, 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8%, 预计在2020年将至69%。石油被称作“工业的血液”, 在我国进入重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中, 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命脉, 动荡的石油价格使我国经济存在巨大风险。1973年中东产油国在取得油价的控制权后, 为报复美国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集体将油价从3美元/桶提高到10美元/桶, 使美日等国陷入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加剧了社会动荡。

目前, 中国在国际油价的定价中影响力极低, 据测算, 我国对石油的价格的影响度不足0.1% (陈明华, 2012) , 这与我国庞大的现货市场极不匹配。其原因是现在的石油交易已远远不是现货交易这么简单, 世界石油期货、衍生品、远期交易等庞大的金融市场交易已经严重影响到现货市场, 并实现了价格发现功能。而我国目前的石油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 我国石油及相关企业, 特别是需要对冲油品价格涨落风险的大型央企, 在必须利用石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时, 往往不远万里到美国、新加坡、伦敦的期货市场去交易。但这种交易风险很大, 也无法取得相应的话语权。譬如, 新加坡石油金融市场上活跃着高盛、三井等“江湖老手”, 它们利用中国企业缺乏经验的弱点, 设计出结构复杂的高风险、高杠杆性的石油衍生品, 并不惜采用欺诈性手段向中国企业兜售。造成中航油巨额亏损的期权交易, 就是高盛的下属企业——杰瑞 (JAron) 公司推销给中航油交易员继瑞德的。

二、世界石油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

(一) 融资方式丰富化

石油行业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 传统的政府支持与银行贷款已不能满足其发展, 尤其是石油基金与石油银行逐步建立的情况下, 资本市场已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例如, 挪威国家石油基金规模高达4 000多亿美元;韩国石油基金规模也达100亿美元, 北美和欧盟地区都建立了能源银行和节能服务公司 (ESCO) , 通过建立能源效率市场的方式解决融资困难与提高能效的难题。

(二) 产业链参与方式

现有的石油公司开展了石油金融业务, 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均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期货市场套利等交易。摩根大通、高盛等大型投行也购买了油田资产, 进军石油行业, 利用在金融市场与石油市场的信息优势进行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投机套利。此外石油基金的大规模进入也使石油金融产品的参与者更为活跃。

石油的金融化已成为国际趋势,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石油金融体系, 导致无法有效的利用金融产品与金融市场。因此, 构造我国的石油金融体系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从金融发展阶段来看, 我国目前国情与20世纪的美国十分相似, 我国应该借鉴美国取得石油定价权的方法, 构建自己的石油金融体系。

三、石油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原理及美国石油定价权的获取

(一) 石油期货的建立

商品价格由供求决定, 石油也不例外。石油的真实价格是市场的供求双方都能满足时的均衡价格。但目前石油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而是寡头垄断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 石油的定价权会倾向于供给方, 需求方的利益就会被严重侵犯 (如图1) 。石油本身是标准商品, 其品质类别有固定的标准区分, 因此, 当有更多供给方出现的时候, 其市场必将会趋近完全竞争市场, 其均衡价格将由供求双方决定, 由此需求方的定价权将会被合理的发现。所以如何增加石油的供给方, 是消费者能否合理参与石油定价的关键。

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期货市场不仅可以将未来的产量拿到现货市场上进行预先出售, 而且可以吸引现有石油的供给方到期货市场来交易;此外, 交易者的频繁交易, 对油价的影响是在未来的每个时点上都有着数量众多的供给者与需求者, 从而实现了未来市场的完全竞争, 也使未来价格影响了现货价格, 最终使得现有的寡头垄断供给逐步走向完全竞争市场。

(二) 增加市场交易者———盘活市场交易

1. 建立石油投资基金———投资标的是各类石油金融产品。

石油基金的规模很大, 在进行交易时能使市场更加活跃;另外, 石油基金的操作更加理性, 也可以稳定市场的价格。基金的投资对象包括掉期合约、远期合约、石油衍生品等。目前的基金类型已很多, 规模逐步扩大, 比如一些商品指数基金是期货市场的一种新型参与者, 指数投机者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几乎相当于中国石油需求的增加。

2. 衍生品市场充分发展。

更多的衍生品可以让投资者通过更多的渠道去参与市场, 不仅有利于原有市场本身的活跃, 让投资者有更多的途径保护投资, 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参与, 从而增加了石油的供给者, 进一步实现完全竞争。

3. 各大石油公司参与石油金融交易。

石油公司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锁定成本与利润, 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担风险, 将不希望承担的风险, 通过金融产品转嫁给其他的参与者。如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均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参与金融产品的交易。

4. 个人投资者。

石油金融市场的建立使得石油成为了一个金融产品, 每个投资者可以将其作为投资标的, 极大地扩充了该产品的交易。

(三) 其他配套措施

1. 健全石油金融产品的法律体系与市场监管。

健全的规章制度与严格监管, 将使市场朝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避免出现失控的局面;科学的监管制度将优化市场环境, 使得市场犯错几率变小, 漏洞更少。美国的司法体系比较健全, 金融产品监管经验丰富, 保障了美国石油金融产品市场稳定。

2.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战略性储备石油不仅可以应对无法预料的时间风险, 还可以通过储存与投放石油, 调整石油价格, 起到稳定市场的效果。美国石油战略储备是180天, 比联合国规定的安全天数多了一倍。

历史证明, 石油金融体系的建立改变了石油定价的机制, 金融体系的交易量远远大于全球现货市场的交易量, 金融市场的价格对现货市场的价格产生强大的发现功能 (如图2) 。

四、我国发展石油金融市场的战略思考

第一, 完善石油金融衍生品种类。以期货市场为核心的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 是对石油现货市场的重要补充。目前, 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产品还比较单一, 金融衍生品需要进一步增加, 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层次需求, 如开发更多标准化的期权、掉期等衍生品合约。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 必须建立相应的市场平台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燃料油期货为例, 以前燃料油由新加坡市场定价, 国内企业都是以“普氏新加坡”价格结算。但国内市场开展燃料油期货之后, 逐渐形成了“中国价格”, 燃料油的定价权以中国市场为标准, 这在国际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二, 丰富石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建议考虑逐步放宽对国内企业参与石油衍生品市场交易的限制, 以丰富我国参与石油金融市场的主体, 逐步积累从事石油金融业务的经验。此外, 可以仿效证券投资领域的QFll的规定, 允许国外的套期保值者进入我国石油金融市场规避风险, 提高我国石油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规模, 也利于与国际接轨。

第三, 健全衍生品市场法律体系。目前所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配套管理办法的法律地位过低, 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需求。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石油衍生品相关法律、金融衍生品法律, 对于进一步规范衍生品市场、约束违法违规行为, 对降低交易所和经纪公司及投资者的风险, 都具有很大作用, 因此, 我国必须加快出台《期货交易法》等金融衍生品法律。

第四, 加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监管。在逐步放宽对国内外企业参与石油金融衍生品交易限制的同时, 我们又要加强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监管。对衍生品交易可以从企业、交易所、行业协会等不同角度加强监管。对于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 要从公司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和市场应时措施等方面入手, 完善其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交易所可以在会员管理、交易活动、经纪结算等方面加强管理;行业协会是加强监管的重要方式和有益补充, 在完善石油金融衍生品种类后, 可以成立更大范围的石油衍生品行业协会, 以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第五, 使用外汇储备投资石油市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5万亿美元, 其中的大半投资于美国国债。而中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 把一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金融专家曾提出这样的设想:从外汇储备中调出一部分的外汇储备, 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基金, 该基金可根据实际经济状况以及市场未来的走势灵活调整仓位, 从而影响石油市场的价格。此外, 我们还可以用该基金购买石油生产商的股票, 因其股价与石油市场的涨落密切相关, 故而我们可以此来保证我国石油安全, 最终形成“中国价格”。

参考文献

[1]陈九霖.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石油金融体系[J].意见, 2010, (7) :41-43.

[2]王云霞, 白杨.美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对中国的启示[J].焦点时空, 2010, (7) :7-10.

[3]陈明华.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石油金融 篇5

众所周知, 低碳经济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 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已成为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生死存亡的话题。在发展低碳经济时, 金融所起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一般将那些和气候变化问题相关的金融问题简称为碳金融, 世界银行金融部则定义碳金融为以减少减排量的方式、为能够产生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资源。近年来全球及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均发展迅速。我国是当前全世界最大的碳卖家。现在已有2732个CDM项目正在开发,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有一千多个, 在全球注册总量中占41%, 减排量占全球注册项目总减排量的61%相当于2.3亿吨CO2的排放当量。

在对碳金融的研究中, 学者们大多认为, 碳金融能够将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分配到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组织, 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有效缓解气候变暖引发的矛盾冲突。这些研究已就碳金融和实体低碳经济间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但大多数理论分析过于集中, 且针对每一个大方面的具体展开较少。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集中探讨碳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 并利用碳市场和石油市场的数据展开实证分析, 进一步揭示出碳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 碳金融对低碳经济的储蓄动员功能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是直接引导价值运动,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具体而言, 金融可通过金融体系的运行, 进行储蓄动员和项目选择, 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其中储蓄动员可以把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聚集起来, 使资金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低碳经济的投融资体系是建立在“五高需求”基础上, 即资本密集型要求高、金融工具创新的技术要求高、产业投融资合作要有“深度”、金融市场互动的要求高、对政策性金融扶持与投融资路径引导的要求高。简单的投融资体制无法满足低碳经济的这些高需求, 而碳金融就是为低碳经济而生, 因此, 在调动其他金融资源共同促进东道国低碳投资方面已经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1.1 碳资产的较高收益可刺激私人资本流向低碳发展领域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 碳融资的收益提高了气候友好型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由于碳资产的收益要看项目的表现如何, 一次碳融资也就为项目的管理和运营以持续获得减排量提供了正向激励。碳融资收益有撬动项目前期投资、克服社会惰性、降低交易成本、为规划方案活动融资等多重功能。现有经验表明, 碳融资联合其他的政策工具既促进了气候变化活动的发展, 也刺激了大量的私人资本投向低碳发展领域。据估计, 从2002年到2009年的8年间, 累计有22亿份的CER (核证减排量) 获得签发, 价值256亿美元, 撬动了1060亿美元的低碳投资, 投资收益的杠杆率达到4.6:1;全球的CDM项目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 其中三分之一是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额大约1200亿美元。另外, 从2006年到2009年, JI项目 (允许发达国家“联合执行”) 的总投资额大约在180亿美元, 主要集中在能源节约方面。

1.2 碳金融可以通过融资环节改变企业资本成本, 影响资本流向

商业银行针对环保型企业推出“绿色贷款”项目, 降低贷款利率, 为其上市融资开通绿色通道, 在资金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同时限制污染型企业的贷款额度, 必要时适当提高贷款利率, 通过资本限制督促这些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针对环保设施不完善、未认真贯彻落实环评及“三同时”制度、达不到减排指标、环境事故多发、环境影响风险系数大的企业, 严格按行业规范披露其环境信息, 对于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可中止其资金供给, 切实发挥金融机构的社会监督职能, 从而约束企业生产行为;保险公司为防范市场风险, 可针对参与绿色保险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预防和控制, 迫使企业降低污染程度。

2 碳金融对低碳经济的项目选择功能

项目选择功能, 是体现在金融体系对好项目的选择上, 可以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低碳经济中的关键因素是碳排放权, 目前基于碳排放权的碳市场已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的项目选择功能就是运用市场机制, 赋予碳排放权以商品属性, 通过价格信号的传递敦促企业在做经济决策的同时兼顾碳排放成本, 从而促进外部成本内化,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项目选择。目前, 碳市场的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张大幅提升了碳货币化程度, 碳排放权逐渐衍生为高速流动的金融资产。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确定碳排放权的价格, 最终造成资金逐步向生产效率和经济价值最高生产部门流通。

2.1 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

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核心概念是市场的设计能以最低成本降低整个体系的温室气体排放 (拉巴特、怀特) , 碳交易的市场运作使碳排放成本逐渐内化为企业运营成本, 同时为企业提供全球范围内借助碳信用获利的机会 (邦珀斯、利弗曼) 。这样, 企业减排的兴趣在于它能将外部成本内化, 通过创新探寻相对利益, 同时将此作为对环保集团、消费者及投资者的回应 (纽厄尔、斯特恩) 。分析现阶段全球碳市场交易情况得知, 碳排放权交易是西方国家通过技术、资金换取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额, 以此抵消本国排放CO2超标准的部分, 这不仅大幅降低了全球减排总成本, 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碳排放权交易给出了发达国家碳排放标准, 同时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技术和资金, 为期开辟了新的获利渠道, 还有助于限制企业环境破坏行为,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

2.2 碳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发现功能

碳交易发挥了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作用, 使碳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治理污染成本。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张大大促进了碳的货币化, 并且促使碳排放权逐步衍生成高速流动的金融资产——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据Benz和Kla的研究, 尽管与ECX交易所相比, Nord Pool的规模小、流动性低且交易成本高, 但仍然存在显著的价格发现功能, 这种价格发现可以使市场参与者对碳交易产品价格做出更合理的估计, 市场约束下得到的均衡价格就会使投资者在碳市场上制定出更加有效的交易策略与风险管理决策。目前国际碳市场上, 有关气候变化和环保的金融创新也应运而生, 通过CERs (核证减排量) 和EUAs (欧盟津贴) 之间以及CERs与ERUs (可核证减排量) 之间的互换交易的, 各种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的研发, 不仅能帮助企业规避气候变化带来运营风险, 使人们对未来预期更为稳定, 同时能提高价格机制的效率,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3 从碳价和油价关系分析碳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

在市场经济理论中, 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引导来实现的。在碳交易机制下, 碳排放权的价格也将引导着资源配置的方向。碳排放的一大源头是化石能源消费, 而且发电企业能在各种发电燃料之间转换, 致使碳交易市场和化石能源市场形成了内在传导机制, 碳价的变化直接导致化石能源价格波动, 因而碳排放权价格会通过能源价格的传导, 影响到下游各实体经济产业的资源配置。在各种化石能源中, 石油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 下文将对碳价和油价数据展开分析, 讨论碳排放权作为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向低碳领域中发挥的作用。

位于荷兰的欧洲气候交易所 (ECX) 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体系下交易量最大的碳交易所, 每日碳交易量至少为欧盟主要碳交易所碳交易总量的80%, 我们可以通过该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情况综合分析EU ETS碳市场的整体趋势。我们选择该交易所提供的排放指标期货产品价格来表示国际市场上碳排放权价格。EU ETS的实施包括两个履约阶段, 其中, 2005-2007年为第一阶段, 2008-2012年为第二阶段, 这两个阶段在碳配额分配机制、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魏一鸣等人的研究结论, 如果将两阶段数据放在一起分析恐很难达到一致意见, 故本文选择了第二阶段, 自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16日数据来进行分析。石油价格以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来表示, 所有数据均来自欧洲气候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为克服数据系列的异方差性, 文中将所有数据系列转化成相应的对数系列, 碳价用lecx表示, 油价用loil表示。

为了分析碳价和油价的关系, 我们将利用Kalman滤波方法, 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为估计以上结果的可靠性, 本文还将参照王海鹏等人的成果, 引入变参数协整理论, 考察上述量测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平稳。如果是平稳序列, 则可以认为相应的碳价与油价之间具有长期均衡比例不断变化的协整关系, 即变参数协整关系。与一般的固定参数模型相比, 变参数模型描述的是一种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 可大大扩展协整分析的应用范围。

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按照协整的定义, 如果碳价与油价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二者必须是同阶单整的。因此, 协整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考察每个变量的单整阶数。

表1的检验结果说明, loil、lecx是非平稳序列, 但一阶差分序列通过单位根检验, 是I (1) , 因此可进一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说明: (1) △表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 (2) *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非平稳假设.

3.2 基于变参数模型的协整检验

两种最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是EG两步法以及极大似然JJ法。鉴于目前的经济计量学软件中尚无利用变参数模型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内容, 我们选择了EG检验法。EG检验的第一步是估计状态空间模型, 第二步则利用该方程的残差, 也即均衡误差εt的估计值建立模型, 并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检验结果表明均衡误差为平稳时间序列, 则认为协整方程成立。

对碳价与油价之间的变参数协整方程 (状态空间模型的量测方程) 的残差进行ADF平稳性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即碳价与油价之间具有长期均衡比例不断变化的协整关系。

以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自2008年第二阶段碳交易开始至今, 碳价就和原油价格间发生了正向的相互影响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互动机制。具体而言, 油价上涨时, 出于成本考虑, 人们往往会增加使用价格更为低廉的煤炭, 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需要更多的碳排放配额, 推动碳价上扬。碳价和石油价格的这种相互影响关系, 使得碳金融就藉此架起了金融资本与低碳经济的桥梁, 进而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产业导向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 简要结论及展望

碳金融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 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从前期国际碳市场的发展和交易情况看出, 碳金融已经通过动员储蓄、项目选择等, 加速了清洁能源、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技术、资金逐步向低碳产业倾斜, 提高了企业适应节能减排指标的能力, 同时也避免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 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目前, 虽然欧盟排放权交易 (EU ETS) 第二期 (2008-2012年) 即将到期, 但是欧盟在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前夕及会议期间高调推介EU ETS第三期 (2013-2020年) 。欧盟表示将在“欧盟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下继续发挥EU ETS市场机制的作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各种碳衍生产品的开发也使碳交易更加标准化、透明化, 加快了碳交易市场演化的速度。因此, 未来碳金融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得以增强, 我国应及早研究未来碳市场和CDM发展的新希望和新格局, 早做准备, 迎接新的挑战, 抓住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碳金融十年[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1:113.

[2]拉巴特.怀特著.碳金融[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48.

[3]张伟.论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与创新[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 2005:147.

[4]乔海曙, 刘小丽.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J].理论探索, 2011 (03) :29.

[5]王海鹏, 田澎, 靳萍.基于变参数模型的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6 (05) :26.

石油金融 篇6

在国际上,最早的物流供应链融资方案是2005年JP摩根收购了美国一家物流公司,利用物流网络来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随后渣打银行也利用自己开发的模型设置供应链企业的信用值,不再使用传统担保。供应链融资是跨国银行尤其是外资跨国银行的创新业务,也是他们进入中国经营金融业务的法宝之一。

2006年末,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就供应链融资展开合作,围绕这一业务需求和前景,双方研讨了买方和供应商的驱动和准入、装船前/后融资模式、IT平台开发和客户支持模式等各项内容。中国工商银行更是直接与国际零售业翘楚沃尔玛合作,推出了专门针对其供应商的“融资解决方案”。目前,浦发、深发展、民生、招商等银行也已争相推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上述情况主要是商业银行以物流企业为信息平台,突破传统的担保模式,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从而建立全新的融资平台。但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一下行业供应链融资,我们认为该种融资模式是物流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新思路,它突破了银行必须与物流企业合作控制风险的限制,弥补了银行对授信企业所在行业的风险分析不足而带来的业务操作风险。

下面我们就以行业供应链为融资模式,探讨石油化工行业的金融服务方案,使读者对行业金融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先对石油产业链进行分析:其上游首先主要是石油设备供应商、石油工程承包商、钢管供应商。我国的石油装备供应、工程承包一般都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下属企业垄断,这两大集团从国内外采购。其次是原油开采企业、具有原油进口权的企业。再次是连接客户,主要是经营原油的中间商,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或中国海洋石油集团购进原油销售给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化工集团。

而该产业链中游则是炼化企业,知名客户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化工集团等。

该产业的下游企业主要是成品油经销企业。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购得成品油后销售给终端用户,这类客户中很多为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量极大,对银行有着较好开发价值。通常在一些大型炼化企业所在地,这类客户众多。

而该产业链的最终客户是需油客户。主要是汽车、大型船运公司、汽车运输公司、航空公司、钢铁公司等。

把产业链各个环节弄清以后,我们就开始重点分析各个环节上的重点企业及对不同企业银行提供符合其特点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重点企业我们可以在相关行业网站及公开资料中查阅获得。

通过查阅我们得知,石油化工行业上游的知名客户主要有: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集团公司、宝鸡石油机械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工程集团、宝山钢铁集团、鞍山钢铁集团、武汉钢铁集团、舞阳钢铁集团、贵州钢绳集团、中国石油勘探设计研究院;石油行业的物资采购知名企业主要有:中国石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联合石化有限公司、珠海振戎集团、中国中化集团,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连接客户主要有四川荆燕石化有限公司;下游知名客户主要有:陕西东方石化有限公司、北京远东宏博石油产品有限公司、大连保税区奥威尔国际贸易商社、中石化中化成品油销售有限公司、大连铭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最终端客户主要有: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外运集团、宁波外运集团、中国国航集团、中国南航集团、宝山钢铁、武钢等钢铁集团。

目标客户筛选完毕后就对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石油行业的物资采购一般都是银行承兑汇票,海外采购多是进口信用证;连接客户通常为特殊渠道类客户,对银行而言具备非常好的开发价值,是提供供应链融资和货押融资黄金客户,融资工具多是银行承兑汇票,有时需要捆绑销售代理贴现等工具;成品油经销企业是银行提供供应链融资和货押融资黄金客户,要高度重视,融资工具多是封闭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有时银行承兑汇票需要捆绑销售代理贴现等工具;终端客户则主要提供预付账款融资等融资类型。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行业金融的操作流程,同时要重点说明的是,上述案例的营销方案可以复制到煤炭、铁矿石、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

由此我们也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行业金融是商业银行对对公业务市场细分,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差别化的融资模式。行业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不同的风险特征,甚至需要客户经理不同的沟通方式。行业金融就是针对行业的特征和需求,由专业的人按照专业的方法提供有别于其他行业的金融服务方案。行业金融的有效实施将改变一个金融产品适合所有行业的情况,进而提升银行的竞争力。

摘要:行业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 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 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文章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例, 详解银行如何通过行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案。

石油金融 篇7

自2003年成立以来, 振华石油各项业务均实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 振华石油已经取得6个海外油气项目, 拥有地质储量11亿吨, 在产油田年作业产量超过800万吨;原油、成品油年贸易量2000万吨, 年销售收入超过900亿元;建立了国际营销和信息网络, 在1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的技术研究和经营管理团队。

在国家能源发展政策指导下, 振华石油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机制, 培育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油田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特色明显的竞争能力。同时, 力争到“十二五”末, 公司拥有海外油田地质储量13.5亿吨油气当量, 油田年作业产量达1000万吨油气当量, 石油年贸易量3000万吨以上, 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200亿元。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在公司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在公司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部门全体员工艰苦卓绝的努力下, 振华石油财务金融部 (以下简称“财金部”) 不断地茁壮成长。财务金融部成立伊始, 就紧紧围绕企业战略规划及管理纲要, 不断坚持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通过研究财务管理战略规划, 将公司项目、会计和金融职能分离, 又能将三者有效地融合, 统一项目、会计、金融制度, 实现了财务的相对集中管理, 为维护公司正常运营秩序、促进公司整合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一、精耕细作分工明确

振华石油财务金融部的职能较多, 成员数量也在公司名列前位, 目前已有24位成员。因此内部的组织架构, 职能分工较为重要。部门依照:A c c o u n t与Finance分离, 加上公司的特殊上游项目财务管理, 将部门分为三个小组:项目管理组, 会计管理组, 金融管理组, 其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财务规划

负责研究和制定公司财务战略规划, 并组织实施, 为公司的投资、兼并、重组等事项提供财务支持;配合勘探开发部、新项目部、法律部完成公司新项目经济技术评价的复核;配合经营计划部, 负责公司经济运营状态和运营质量的分析、评估, 配合解决影响公司经营的重大问题, 督促、检查执行情况;负责研究国家财税政策, 负责公司系统的税务筹划工作, 负责公司税务的日常管理事务。

(二) 全面预算管理

承担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负责组织实施公司系统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公司系统年度预算预案, 经批准后组织实施;负责公司系统预算执行情况的过程跟踪、预警和分析。

(三) 财务核算与分析

负责组织制定公司系统财务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会计政策, 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公司系统会计核算工作, 负责指导子公司会计核算和报表管理;负责按集团公司要求编制和报送各类财务报告;负责公司总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根据相关政策组织日常会计核算、账目核对、收支结算、外汇核销等工作。

(四) 融资及资金管理

负责公司系统资金融资安排和管理, 负责公司境内外银行授信额度全面管理;负责公司项目融资方案制定和落实;负责监管公司系统银行账户;负责管理公司总部信用证和保函业务;负责公司资本运作工作。

(五) 信用管理

负责公司信用资源管理, 制定公司信用资源管理制度, 并组织实施;负责公司新客户准入审核和授信动态管理。

(六) 保险管理

负责研究国家有关保险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制定公司保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办理公司信用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七)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负责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负责指导、监督、评价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完成公司整体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测试;负责制定公司重大风险内部控制检查计划, 经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八) 本部门业务建设管理和员工队伍建设

负责编制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开展本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评工作;负责子公司财务总会计师 (财务经理) 的年度财务管理目标和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负责本部门文件、合同、协议等重要文件的管理工作, 负责整理本部门档案;负责制定部门年度、月度资金计划;负责部门岗位职责梳理及工作标准规范化。

二、协作创新成就斐然

2013年度振华石油营业收入达1050亿元, 利润总额45亿元。其中, 贸易收入950亿元, 原油贸易量2130万吨。

原油贸易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 其主要特点如下: (1) 主要结算货币为美元, 存在跨国境、跨多个时区收付款结算与融资, 并且对付款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 (2) 单笔金额巨大, 一个标准油轮大概装200万桶, 金额约2.2亿美元, 并且公司每年完成贸易业务量巨大, 2013年结算金额达到950亿元, 平均到每月, 大概需要执行十余笔贸易结算, 金额80亿元; (3) 支付信用要求严格, 付款延期导致的信用受损成本巨大, 不能按时付款将直接影响下笔业务的成交与支付方式的确定; (4) 大宗商品贸易毛利率极低, 信用证支付费用、短期融资成本都可能影响一笔贸易的盈亏平衡, 但是原油贸易对一个专业化的石油公司战略意义重大, 不仅能通过贸易融入国际石油市场, 还能为公司海外资源获取积累良好地专业声誉, 能帮助公司更好地把握原油市场脉搏, 为公司项目收购定价做参考。

(一) 高效融资, 风险防控成绩卓越

公司从事原油贸易业务, 对财务团队在资金结算、资金保障、风险规避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以2013年为例, 公司贸易收入950亿人民币, 单笔贸易金额在0.5至2亿美元之间, 平均每个工作日均有一笔业务需要结算。为了规避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 公司原油贸易大部分收付款日期均在同一天。同日跨境收美元货款, 在同日跨境支付美元货款, 即便不考虑时差问题, 在目前银行结算体系中也是无法保证按时完成的。因此, 需要公司高效安排资金交易, 多渠道寻找安全、低成本的融资。公司2003年成立至今, 完成的贸易结算超过5000亿元, 没有一笔结算事故发生, 确立了振华石油在石油圈内的良好信誉。

(二) 紧跟市场, 金融运作效果显著

由于公司贸易业务毛利率极低, 财金部选择贸易融资产品和融资期限时, 主要考虑综合成本及方便性。超短期大额融资一般成本较高, 境内融资成本一般高于境外, 跨币种融资可能面临汇率风险。因此, 财金部需要紧贴市场, 研究市场行情, 分析各种金融产品, 最终设计一揽子金融方案, 既能解决贸易资金的安全结算,

又能完全规避结算资金汇率波动的风险, 还能产生一部分收益覆盖银行融资成本, 公司称上述操作为金融运作。财金部通过金融运作为公司每年节省财务费用上亿元, 受到了振华石油、北方公司乃至兵工集团领导的高度认可。

(三) 降本增效, 力推人民币跨境结算

财金部响应人民币国际化, 积极推动贸易结算采用人民币。原油贸易一般均采用美元计价、美元结算。但为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 除积极沟通外商接受人民币结算外, 还通过境内与境外子公司联动使用跨境人民币收付贸易货款。对于企业来说, 跨境人民币结算既节省了结算时间, 结算费用上也较美元降低很多, 对于公司每年上千亿结算量来说, 节省的财务费用也是比较可观的。每年, 振华石油人民币跨境量在400亿以上, 均能排进北京地区前三名, 受到了人行跨境办的高度肯定。

2003年以来, 振华石油业务增长迅速, 公司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财金部强大的财务与资金支持。2014年, 财金部将重点工作落在海外油田财务管理上。海外油田由于地区不同, 模式不同, 财务管理也各不相同, 因此, 形成一个统一的财务管控体系, 规范项目财务工作, 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上一篇:外贸合同翻译下一篇:注册会计师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