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2024-07-16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精选十篇)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篇1

1 临床资料

20 11年1~12月, 我科共收治各类脑血管病患者796例, 其中左侧肢体瘫痪3 42例, 右侧肢体瘫痪282例;发病就诊时间最长的半月余, 最短的15 m i n左右;男性474人, 女性3 22人;平均年龄64岁。

2 护理

脑卒中患者就诊后, 均给予抗凝、改善脑供血、保护脑细胞及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治疗, 加强基础护理与常规护理, 同时制定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

2.1 良姿位的摆放

最早脑血管病护理常规中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这样不但增加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 而且错过了细胞功能重塑的最佳时机[1]。早期进行良姿位的摆放不仅可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功能位, 使患者更加舒服, 而且还可以预防压疮的出现。在护理中只要动作轻缓就不会引发颅内压升高, 引起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就给予功能位的摆放。良姿位的摆放要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 取得他们的密切配合。良姿位的摆放包括仰卧位和侧卧位。仰卧位:头正或向患侧, 患侧上肢下面垫软枕, 其高度略高于心脏水平。患侧上肢肩胛尽量向前伸出肩关节至于外展、外旋位。患侧下肢、臀部垫以软枕, 使骨盆与髋前挺, 膝下垫一软枕, 足底要离开床垫以防压疮。侧卧位:尽量采取健侧卧位, 患者的肩部垫一软枕, 上肢外展。每2~3 h改变体位, 在变换体位时尽量不要使患肢受压。

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恐惧, 害怕落残, 早期进行功能位的摆放可以给患者增加康复的信心, 树立一个能恢复自理的目标, 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

2.2 按摩

对患者的四肢、中下腹、背部每日进行按摩, 按摩的方法有:揉、捏、搓、擦。按摩时主要以患者的患侧为主, 健侧为次。按摩关节顺序由远心端向近心端。

2.3 肢体关节活动

肢体关节的活动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主要采取被动活动的方法, 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关节进行活动。先从肩关节开始, 然后是肘关节、上肢、下肢、前臂。 (1) 肩关节:屈曲0~90°外旋;肘关节:屈曲20~120°;前臂90°旋后位, 幅度由小到大。 (2) 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指关节屈曲 (有时伸展) 。 (3) 下肢: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伸展。每天每个关节至少活动5~7次, 然后再逐步增加活动的次数[2]。

2.4 翻身

对神志不清患者被动翻身, 每2小时1次;患侧卧位每次不要超过1h。翻身时尽量采取轴性翻身法, 可取得患者的合作采取一人翻身法。

2.5 患肢锻炼

脑卒中患者在患病1~2周后,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锻炼内容和锻炼时间。此期的目标是增加患肢的活动, 协助患者用健手带动患手做精细动作训练, 使患肢的功能恢复。上肢的锻炼方法是:用健手握住患手逐步进行上举的练习, 不断的增加上举的高度。下肢的锻炼方法是:在卧位时先做患肢屈曲练习, 一只手扶住脚面加以固定, 另一只手扶住膝关节保持正确的姿势。有的患者可以自己坚持屈曲位。亦可让患者的脚掌顶住护士的前臂以增加患肢肌力的训练。进入恢复期后逐渐将训练体位由卧位改为坐位。鼓励患者使用健侧处理日常生活活动, 注意患者姿势, 身体各关节运动范围的维持, 以及大小便训练等[3]。让患者在床边坐稳双腿下垂, 双腿踩到凳子上, 保持直立位时间坚持在1 0 m in以上。然后下地坐在凳子上, 双手扶好床栏, 护士或家属在身后保护以防摔伤。逐步增加到在床边站立, 站立的时间逐步延长, 患者感觉双腿有力后再迈步行走, 行走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步姿。在锻炼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时间, 避免让患者过度劳累。

2.6 心理支持

脑卒中患者普遍有不同的不良情绪, 例如悲观、抑郁、情绪低落。护理人员首先要取得患者的信任, 尊重患者, 关心他们, 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对待患者要耐心细心, 避免刺激患者。护士和患者交流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语速,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患者信任医护人员, 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 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积极地与患者家属沟通, 让他们以亲情感动患者, 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帮助患者树立自信, 共同完成康复计划。

3 结果

通过对7 9 6例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性康复护理, 6 7 8例患者恢复自理能力。因此, 我们认为早期对患者进行良姿位的摆放, 肢体功能的锻炼, 对患者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能够帮助患者很好的回归社会。

4 小结

本组资料显示:在运用传统康复方法的同时, 采取健患侧肢体联合进行康复护理的方法, 对患者分别运用不同的康复护理手段, 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进行早期正规康复护理, 临床上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在我国现有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我们除了在病房内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同时, 还教会家属, 让家属帮助和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成翠花.脑出血偏瘫患者急性期体位护理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6 (6) :575.

[2]仲维芹.脑卒中偏瘫急性期采用体位护理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5) :315-316.

脑出血患者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 篇2

吉林省德惠市市医院

【摘要】 目的:肢体恢复护理有利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或消除患者功能残陷,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

。方法:本文通过对30例脑出血患者瘫痪肢体采取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可促进其瘫痪肢体的恢复。结果:开展系统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可提高患肢的肌力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论: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可以减轻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信心;同时消除或减轻患者某些功能上的障碍,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对疾病的控制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 脑出血;肢体康复护理;效果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有些患者抢救虽幸免不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后遗症均在短时间内不会恢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5年至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脑出血患者,均按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脑出血、脑梗死诊断标准而确诊

[3]

并行头颅CT诊断为脑出血。随机将患者分为康复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年龄为57.5岁;平均住院天数28.94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出血的类型和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按Lovett Kw 1966年提出的LOVETT手法,即神经内科肌力检查方法,肌

力共分为六级:0级,未见肌肉收缩;Ⅰ级,有稍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Ⅱ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Ⅲ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Ⅳ级,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Ⅴ级,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与病情轻重有直接关系,如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继发性偏瘫或轻度偏瘫以后逐渐加重,提示颅内有继发性出血或引流不畅[4]。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开始早期瘫痪肢体的功能练习[5]。

1.2.1 对脑血管病导致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越早越好[6]。

1.2.1.1 合理使用床垫 床垫不宜太软和太硬,太硬易使关节突出部位发生褥疮,太软易使患者身体下陷,不易变换体位,易发生股关节屈曲挛缩。

1.2.1.2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患者应每隔2 h~3 h翻身一次,则卧位时多向健侧卧位,防止患侧上肢及肩关节牵拉受压,防止关节挛缩、变形、痉挛。仰卧位:将头放于正位或患侧位,患侧上肢肩胛骨尽量向前伸,肩关节外展、外旋,以防肩关节半脱位;上臂与躯干间放一浴巾卷,以防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保持伸展位并在其下垫软枕,将骨盆与髋关节前挺;膝关节垫以软枕使稍屈起,以防止肌痉挛;踝关节背屈90°,以防止足下垂与足内翻。侧卧位:应鼓励患者每日侧卧一定时间,由于患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微循环不畅,患侧肢体受压易导致缺血坏死,故提倡健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翻身时间以1次/1 h~1次/2 h为宜。患侧与健侧交替时,以健侧为主,防止长期仰卧位带来伸肌紧张,患侧卧位不宜过长,30 min后可转至健侧或平卧位。

1.2.1.3 肢体按摩 肢体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每次功能练习之前进行,以激发其功能活动[7]。按摩方法:治疗时应由轻到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速度先慢

[8]后快,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柔和、力度适中。

1.2.1.4 被动运动 从患病当日起,只要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在不影响患者抢救的同时,康复练习应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由受过练习的护士为患者做肢体的被动活

动,肢体康复训练时应先从肢体远端至近端,幅度由小到大,从被动变为主动循序渐进[9]。每日1次~2次。活动时肢体应放松,活动范围应为正常活动的50%,每次活动时要向患者解释早期康复练习的益处,并与患者进行必要的交流,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0次,但以不引起患者劳累为宜。1.2.1.5 床上运动练习

1.2.1.5.1 翻身 采用 Bobath手位(将患手拇指放于健手拇指上方,十指交叉握手),肘关节伸展,上举上肢至肩前曲90°位,向健侧翻身时,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用健腿抬动患腿即可转向健侧,护士站在患者背侧轻扶患者臀部即可顺利翻身。

1.2.1.5.2平移 先将健足插入患足下方,用健足勾住患足向健侧移动,再用健足和肩支撑臀部将下半身移向健侧,后将头顺移至健侧。

1.2.1.5..3 搭桥运动练习两下肢屈膝,使两膝屈起并拢,两脚心朝床面而立,双手支撑床面,嘱患者抬起臀部,形成桥形,可反复进行。

1.2.1.5.4 躯干活动练习两下肢屈曲成90°,膝部并拢,足低下立于床面,然后轻柔有节奏地左右摆动,当摆向左侧时,患者头肩向右;当摆向右侧时,患者头肩向左。

1.2.1.5.5 起坐练习将健腿伸于患腿下方,将患腿带至床侧,患者转至侧卧位并以健侧前臂支撑躯干,将头抬至竖立位时,用健侧上肢推动支撑使躯干竖立,坐于床边。

1.2.1.5.6下床练习从床上到床边到下床活动循序渐进,时间5-10min开始渐至每次3-45min,如无适可2-3次/d[10]。如熟练后可进行站位平衡,迈步和上下台阶训练[11]。

1.2.1.5.7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指导病人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病人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根据病人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疏导其家属、同事对病人的宽慰,树立力索能级的生活目标,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12]。

1.2.1.5.8肌肉松驰训练

以心理疏导和被动活动的方式缓解肌肉紧张[13]。1.2.2 实施过程 本科11名护理人员,分成两个护理小组,每个小组1名组长,4名组员。

当班护士负责完成患者的入院指导,住院期间的康复练习由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共同完成。出院时,出院指导与恢复期康复练习由主班护士和责任护士于患者出院前的1 h~2 h完成,每组护士与主管医生合作,形成医护一体的患者责任关系,使患者得到全面的照顾和关心。医护间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可以共同商讨,共同完成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效果评价 护士长和护理组长每日进行查房,随时了解患者的动态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欠缺和不足,针对个体差异与接受能力的不同,及时调整练习强度,并不断完善康复练习计划,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2、结果

康复组15例患者治疗前的肌力:0级6例,Ⅰ级2例,Ⅱ级~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2例。康复护理后肌力:Ⅴ级8例,Ⅲ级~Ⅳ级4例,0级~Ⅱ级3例;其中12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3例患者肌力较住院时有明显的改善,且未发生肌肉挛缩。对照组治疗前肌力:0级~Ⅰ级11例,Ⅰ级~Ⅱ级1例,Ⅱ级1例,Ⅲ级~Ⅳ级1例,Ⅳ级~Ⅴ级1例;治疗后的肌力Ⅴ级3例,Ⅲ级~Ⅳ级2例,0级~Ⅱ级肌力10例,并有1例患者由入院时Ⅳ级肌力降低到Ⅰ级;其中仅有3例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其余11例患者未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表明: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3、讨论

3.1早期进行肢体康复治疗 随着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康复练习在患者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脑出血后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特别是最初4周最快[14]。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时间缩短,独立行走人数增多,回归家庭的病例数明显增多。本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患者的偏瘫,在早期给予系统、规范的康复练习,可显著提高患肢的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早期康复可以减轻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和足下垂、内翻等常见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3.2 降低致残率 早期肢体康复治疗需要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改

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15],降低脑出血患者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减轻偏瘫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3.3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康复成效。当病人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接触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16]。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病人对康复的信心。4.结论

早期采取积极的正确康复护理训练,是提高脑出血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有力保证,但完全康复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训练,采用床上和床下,被动与主动,健侧与患侧相结合并可结合康复器械、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17]。

【参考文献】

[1]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5.[2]陈晓江,李远新,床上体操对偏瘫早期肢体功能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8,8(8)11-1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4]黄小惠,陈伟娟,邓桂芳,血肿抽吸术加冰盐水循环灌洗治疗脑出血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21(2)上半版27-29。

[5]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6]马英峰,陈晓,脑出血管病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4,增刊16-17.[7] 王静,徐孟雅.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练习及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2(3):9394.[8] 王凤华,周凯.1例重型脑挫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康复护理[J].华夏医学,2003,16(5):740.[9]尹丹芳,高芝金,郝玲娟.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5(10): [10]刘雪珍,脑出血的临床护理.中华现代执理杂志,2006,8(3): [11]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4.[12]刘岩,李友莲.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训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1-12: [13]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4(4)14.[14]陈晓红,李远新.床上体操对偏瘫早期肢体功能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0,8(8)12.[15]赵凤春,冀秀芳.脑卒中偏瘫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2,16(4):195.[16]张俸玉,苟凤阁,等.早期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整体康复;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10-02

脑卒中是一类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综合征,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易导致偏瘫、肢体活动功能下降或肌肉萎缩等[1],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为其家庭和子女带来极大的负担。此类患者易因患病产生消极心理,对治疗不配合,康复效果很差。早期整体康复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治疗、针灸、运动机能恢复训练、高压氧治疗等方法,理论上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但目前研究探讨该方面内容的文献较少。为深入了解脑卒中患者行早期整体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笔者对2009年2~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脑卒中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经确诊且具有明显偏瘫、失语或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在治疗中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年龄33~86岁,平均(65.5±8.6)岁;其中干预组,男26例,女23例;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疾病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2]。对干预组患者,进行以下整体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治疗:护理人员在了解患者情况后应为其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并对其详细讲述该病的影响及治疗方案,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进行看书、读报等简单的娱乐活动;(2)针灸:根据其病症发展特征进行10 d为1个疗程的大、小脑醒针灸法,配合推拿按摩等恢复手段;(3)运动机能恢复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较为稳定后鼓励其进行推滚桶、夹豆等肌肉协调训练,并辅以穿脱衣、上下楼梯的日常生活动作训练;(4)高压氧治疗:每日进行2 h高压氧治疗,1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2 d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不给予其他相关治疗。

1.3 疗效评价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评分方法评定[3]。第1次评定在开始治疗的48 h前,记为治疗前;第2次评定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记为治疗后。每次疗效评价均进行2次,由同一医师评定记录。

1.4 随访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中对患者的康复后工作、生活情况进行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度由干预前的(22.08±7.53)降至(11.81±9.32),对照组仅由(21.93±7.49)降至(19.11±9.65)。干预组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工作、自主能力和生活满意情况的比较

对患者的自我工作、自主能力以及生活满意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自主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工作、生活的态度也较对照组更为积极,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迅速、恢复过程长,易导致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致残率高。单纯神经系统药物和护理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行动多由家属代劳,自我护理参与度低,无法有效控制并发症[4]。患者在发病后易自暴自弃、拒绝治疗,对疾病有很严重的恐惧感,食欲、睡眠均较差,因此,心理治疗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十分重要。早期整体康复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治疗、针灸、运动机能恢复训练、高压氧治疗等方法,可对患者心理障碍、躯体运动能力进行早期干预,针灸、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改善其血液状态,防范肌肉萎缩、血管梗塞的发生,稳定机体新陈代谢。本研究中98例脑卒中患者的对比治疗显示,受到早期整体康复的干预组患者自主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治疗态度也更为积极,在康复后其运动能力、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加充足,且伤残、死亡率下降明显。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行早期整体康复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其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云,刘金鹏.心理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3):58-59.

[2] 郭建军.青年脑卒中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5):66-67.

[3] 雷嫦平,王耀辉.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影响[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8):204,229.

[4] 刘战香.早期护理干预对中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8):21-22.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篇4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人, 年发病率为217/10万, 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 是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以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1]。脑卒中存活病人中, 仅有10%的病人能够恢复接近正常, 50%的病人有严重后遗症, 其中15%的病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目前认为脑卒中病人早期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 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早期介入康复护理, 对病人的康复过程进行干预, 能使病人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方面达到全面康复, 有利于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为回归家庭, 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2009年5月—2012年5月, 我院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早期护理干预及康复指导, 并探讨其对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病人238例,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 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证实为脑卒中。排除有严重意识障碍, 伴发心、肾功能不全或呼吸系统严重感染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8例病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118例, 男65例, 女53例;年龄60.85岁±10.62岁;病程20.31d±15.66d;脑梗死72例, 脑出血46例。对照组120例, 男74例, 女46例;年龄62.2岁±9.98岁;病程26.68d±12.87d;脑梗死69例, 脑出血51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学药物治疗、功能训练、理疗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2.1 早期心理干预

脑卒中发病急, 病人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 易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烦躁的心理反应, 病人往往陷入绝望, 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 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 强化病人角色, 对治疗缺乏信心。针对这种心理状态, 责任护士要善于启发诱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给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 可采用发放小册子或集体观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 还可以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病人现身说法。对于有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人, 护士要富有同情心, 要善于应用表情、手势、体态语言或应用写字板等沟通方法, 加强对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 为病人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 激发病人进行康复的兴趣。康复护理从人力、物力角度出发均不宜采用一般临床护理中的“替代护理”模式, 而应该更侧重于“自我护理”模式。康复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 诱导、鼓励、帮助和训练病人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功能, 使病人最终能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 为病人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1.2.2 良肢位摆放

体位的变换, 原则上要求2h更换1次体位。但需要根据病人的年龄、营养状况等恰当调整。卧位姿势包括: (1) 患侧卧位。是所有卧姿中最重要的体位。患侧卧位头部应在上颈段屈曲, 躯干稍向后转, 患上肢前伸, 前臂旋后, 腕被动背伸。肘关节伸展, 脚是迈步位, 健腿髋、膝屈曲, 患腿保持伸髋, 稍屈膝体位。 (2) 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 患侧下肢向前屈髋、屈膝, 并完全由枕头支持, 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 (3) 仰卧位。应尽量少用, 头部置枕不宜过高, 患侧上肢前伸、伸肘、腕背伸和伸指, 使骨盆向前, 防患腿外旋, 患下肢伸直, 应避免用枕头支持膝或小腿。正确的姿势处理能预防压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 还可以有效预防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异常模式的产生。

1.2.3 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

病人病情稳定即可早期进行肌肉按摩及上肢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等被动运动, 每日可进行被动运动1次~2次, 每次20min~30min, 指导病人进行主动运动, 如Babath握手、床上桥式运动、床上移行和床上翻身,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训练病人自主翻身, 并指导病人床上坐位平衡训练, 并逐步进行站立平衡, 行走训练等。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设计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 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抓木钉、沙板磨等, 以及训练穿脱衣服, 使用餐具, 学习起床、刷牙、洗脸、饮水等, 减少辅助, 加强动作引导, 反复多次训练。每日1次, 每次30min。

1.3 评定指标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 (FIM) 评定肢体运动功能,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24h内进行首次评估, 疗程治疗结束后再次评定。两次评估由同一医师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不仅对病人造成健康损害, 也对病人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3,4]。急性期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 意识清楚,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 48h后即可进行康复[5]。康复护理是根据康复医学神经功能重组的原理[6], 包括心理护理、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床上运动、日常生活锻炼等方面。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 可使衰竭的细胞复活, 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可显著缩短病人卧床时间, 通过刺激人体感受器, 调节组织新陈代谢和神经营养功能, 从而达到预防肌肉萎缩, 减少致残率。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够给脑卒中病人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治疗环境, 给病人的肢体康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更能有效地改善病人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为病人重新回归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小鹰.脑卒中照顾者压力量表中文版的测试研究[J].中国护理杂志, 2006, 22 (12) :1-2.

[2]廖鸿石, 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178-179.

[3]戴红, 王威, 于右成, 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率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 15 (6) :344.

[4]李云鹏, 哈楠, 柳胜生.上海市945例脑卒中患者三年复发及死亡情况[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 16 (5) :512.

[5]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8, 31 (6) :195-197.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篇5

【摘要】 目的: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与早期护理干预,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选择2013年1-9月确诊的18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择2014年1-9月确诊的14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干预组,针对感染患者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感染科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8%、0.68%,干预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加强对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离的管理控制,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监测;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3-0132-03

Hospital Infection in Medical Records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LI Hui-fang,TONG Liu.//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13):132-134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hospital infections by monitoring and asses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as well as the effect standardized implementation of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Method:From January 2013 to September 2013,185 cases confirmed hospital infection medical records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received routine care.From January 2014 to September 2014,145 cases confirmed nosocomial infection were chosen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as medical records for patients with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and weaknesses,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personnel to gui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vealed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were 0.98% and 0.68%,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Using the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invasive operation and disinfection isolation control,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Key words】 Hospital infection; Monitoring; Relevant factors;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Beijing Shunyi Hospital,Beijing 1013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13.068

医院感染已成为影响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也是医疗高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高危因素干预管理,指导护士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笔者对2013年1-9月(对照组)与2014年1-9月(干预组)确诊的185例和145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护理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侵害性操作分布的变化。选择2013年1-9月185例非干预阶段及2014年1-9月145例护理干预阶段的医院感染确诊病例。2013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18 837例,发生医院感染185例,201例次;2014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21 294例,发生医院感染145例,154例次。患者年龄4~91岁。感染病例分布居于前三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采用实时监测,临床兼职院感质控医师实时监测本科室病例,确诊院感病例立即通过网络上报系统报告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查阅此病例,进行核实确认。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护士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

1.2.2 实施干预控制对策 主要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成立干预控制小组,由各科室护士长及主管床位医师、护士组成。(2)重视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及侵害性操作评估,提高护士预防医院感染意识。针对长期卧床、癌症、免疫功能低下及有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侵害性操作的患者要加强每日护理评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3)对高发感染部位制定重点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加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降低感染风险,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4)每例确诊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参加科室院感病例讨论会议,针对易感因素、侵害性操作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指导医护人员规范落实感染防控措施,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提出改进意见。(5)建立医护沟通机制,主管床位医师将感染患者需要重点落实的感染防控措施向护士长汇报,由护士长组织主管床位护士重点加强落实,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6)针对呼吸道部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①管床护士亲自或指导家属为患者翻身、叩背,病情允许时应每1~2小时翻身一次,空心掌由下至上叩拍胸背部,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松动、脱落后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特别提示操作方法要正确、规范。②加强口腔护理,根据pH值、口腔污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清洗液。及时清除口腔、鼻咽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等,以防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③对于昏迷患者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均先检查是否有胃内潴留,保证鼻饲管通畅,同时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等。④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保持空气清洁,湿度适宜,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7)针对泌尿道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①置管前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②置管时严格消毒,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③置管后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评估,及时拔管;④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8)针对血液感染高发的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①加强患者宣教,告知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探视;②每天紫外线消毒病室;③告知家属、患者戴口罩,每天用消毒液消毒床单位、桌椅、地面、门把手;④病室加强通风,避免患者受凉,保持大便通畅;⑤医务人员注意手卫生;⑥帮助患者拍背、排痰;⑦注意消毒、隔离,加强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比较

本调查2013年非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85例,2014年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45例。干预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医院感染情况比较

组别 调查人数(例)感染例数(例)感染率(%)

干预组 21 294 145 0.68

对照组 18 837 185 0.98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感染部位分部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两组各部位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2.3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

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易感因素中以癌症、长期卧床、免疫功能低下、高龄居前四位,详见表3。

2.4 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

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害性操作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居前三位,详见表4。讨论

3.1 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应首先加强对科室的管理,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本研究通过感染管理科对高发感染部位制定重点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对每例院感病例组织科室病例讨论会;管床医师加强与护士长沟通;护士长组织规范落实重点感染防控措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感染病例的管理意识,护理人员在感染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加强感染病例早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3.2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分布

本研究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提示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方面要重点加强规范呼吸道部、泌尿道部、血液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尤其要对临床护士要定期加强以上三个部位防控措施的学习、培训与操作指导,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感染管理部门要和临床科室多沟通,加强重点科室及重点部位的目标性监测和早期护理干预管理,能有效医院感染发生率。

3.3 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分布

本研究通过分析感染危险因素,发现癌症、长期卧床、免疫功能低下,高龄患者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提示临床应加强对易感因素的预防与控制,重视基础病治疗与基础护理,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尤其要对预防与控制呼吸道部感染高度重视。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大量、长时间使用抗肿瘤药物极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导致多种病原菌感染[1]。老年患者生理防御及免疫功能衰退导致自身调节能力、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加上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较差,往往病程较长,易导致感染。

3.4 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情况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居于前三位的侵害性操作为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侵入性操作损伤了组织黏膜,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屏障,导致微生物定植增加,患者易感性增加。减少侵入性操作,规范好操作规程,及时评估侵入性操作的风险,根据各医院的特色建立自已的目标监测体系,执行科学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2]。临床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用呼吸机、大量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操作,这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侵入性操作要保证非常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3]。每张病床旁配备手消毒液,在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质量可靠的管材,尽量缩短留置导管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选择正确置管部位,避免股静脉置管,应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插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及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同时加强基础护理,特别做好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4]。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感染病例监测与干预管理,加强护士对高危易感因素控制措施的学习、培训与规范落实指导,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 脑梗塞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14-01

1 临床资料

收集本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住院的符合最新指南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MR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年龄在40~70岁之间,发病在24 h内,有肢体活动障碍,肌力在0~IV级的非昏迷患者,排除出血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及TIA发作,无感觉性失语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肝肾心功能不全、精神障碍疾病史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共80例,其中男53例,女28例;右侧梗死23例,左侧梗死57例;额、颞、顶及皮层部位的梗死52例,基底节区梗死38例。入院时发病时间均已超过6 h时间窗,不适合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基础用药和康复治疗等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入院48 h病情平稳即接受由护士制定的综合护理干预计划进行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改善住院环境

实现病人康复,一个安静、清洁的住院环境极为重要。在病房内,建议病人保持不少于1小时的光线照射,同时保养好房内的清洁,力求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室内清洁和光线适宜。定期对病房进行灭菌处理,时刻关注病房的卫生情况,患者在康复期免疫力尚处于恢复状态,此时要做好卫生工作,不要给病菌可乘之机。

2.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和呕吐量,患者在急救期间取侧卧位,防治呕吐物堵塞气管,可以采用体位引流的方式进行气道引流。

3.心理护理

从提供信息支持、心理辅导、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建立自助团体四个方面在患者发病后早期就开始给予系统量化的心理干预措施[1],具体:(1)对每位患者每天进行25 min健康知识的宣教;(2)对每位患者每周进行3次心理辅导: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及其他困难和挫折的认识,调节和改善心理状态;(3)与患者的家人和朋友沟通,让患者的家人和朋友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4)定期组织患者及家属集体参加疾病知识的学习,并一起讨论,增强团队意识,共同战胜疾病。

4.功能康复训练

1)感觉功能训练 利用坐位时患侧上肢支撑体重的方法,达到同时训练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目的。在支撑手掌的下面,可以替换放置一些手感、质地不同的材料。患侧手指伸展平放在桌面上,向各方面滑動,对手掌产生摩擦刺激;2)手功能恢复 可以通过训练手指抓握和精细动作的活动来进行,选择各种规格的木钉或铅笔等,拿在手中并将其上下或前后翻转,提高手的灵巧性;3)其他功能恢复锻炼 脑梗塞急性期过后,因脑出血形成的软化灶(或血栓)压迫颅内神经、导致瘫痪或偏瘫。要在有人保护下进行康复训练,每天坚持手和足的运动训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理疗、针灸等,以改善患肢的功能,可针刺百会、上星、四神聪、完骨、曲池、手三里、内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情况及功能独立性得分情况。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情况:经过综合康复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得分情况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好于对照组 P<0.05。

功能独立性得分情况:两组患者的功能独立性得分情况见表2。治疗前后患者的功能独立性得分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好于对照组 P<0.05。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功能独立性得分明显增高,观察组患者增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系统性的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疗效的改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彩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27)

[2]车媛,王岩,周晓娜.渐进式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及疗效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12(15)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催乳,产后康复

产褥期是指产妇在胎儿、胎盘娩出后,身体、生殖器官及心理等方面调适复原的6 周[1]。在产褥期里,产妇的子宫要复原,乳房要泌乳,身体各系统均逐渐恢复正常,如部分哺乳或不哺乳的产妇可有月经回潮;胃肠道张力及蠕动恢复、胃酸增加,消化能力恢复正常;增加排汗、排尿以减少多余血容量[2]。这些变化虽属生理范畴,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健护理,则会出现一些健康问题。 我院针对产褥期产妇采用早期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显著。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12 月我院收治的经阴道自然分娩的初产妇990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5例。观察组年龄20~36(28.9±3.5)岁,孕37~41(39.1±0.8)w,新生儿体重2500~3900(3257.5±57.8)g。 对照组年龄21~35(28.5±4.1)岁,孕37~41(39.0±0.9)w,新生儿体重2400~3800(3148.6g±61.8)g。 两组产妇均排除产科严重并发症、内外科合并症及产前乳头扁平、乳头凹陷等影响母乳喂养的乳房问题。 两组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包括产褥期卫生指导、饮食指导、母乳喂养指导、新生儿护理、计划生育指导、心理保健及产后检查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HBC-2000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南京华贝电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产后2h采用HBC-2000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中产后复旧系统和催乳系统进行护理干预治疗。 操作前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取得产妇配合。 根据产妇情况选择相应治疗片,涂上耦合剂,固定治疗片在相应治疗部位。 打开治疗仪主机电源,选择相应治疗程序,设置治疗时间及能量输出。 每部位治疗25min/次,2 次/d。 第1 次治疗时,治疗量应注意不宜过大,待产妇适应后逐次增大治疗量。 治疗过程中确定治疗片紧贴皮肤,固定良好,并加强巡视护理。完成操作后用75%酒精消毒治疗片备用。

1.3 观察指标(1)产后康复情况:产后首次排尿时间和24h子宫下降高度;(2)产后泌乳情况:泌乳量足、量多时间和乳腺管通畅率、72h乳胀发生率。

1.4 泌乳情况判定标准量足:能满足新生儿的喂养需求,每次喂养能排空乳房,每日喂哺≥8 次,大便≥2 次,小便≥2 次(第1~2d),小便≥6 次(3d后),两次哺乳之间新生儿表现安静及满足;量多:手法挤奶呈现喷射状的喷乳反射,喂哺新生儿后仍未排空乳房。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康复情况比较观察组产后首次排尿时间、24h子宫下降高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产妇产后催乳情况比较观察组泌乳量足时间、量多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乳腺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h乳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3 讨论

大多数产妇在经过漫长的分娩过程,特别是分娩后的前几天,由于体力消耗和疼痛等多种原因,易出现生理功能不协调,严重影响了产妇的康复和新生儿的喂养[3]。 因此,针对产褥期妇女进行产后早期护理干预对促进其产后康复及泌乳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表明,产妇产后早期护理干预中采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临床效果满意[4]。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是运用智能化旋转干扰电流和蜗形磁场发生器,产生不断变化的脉冲磁场,将渐序输出的电磁波透射到深层组织,调节人体电解质,对患者进入更深层持久的治疗,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与血液循环,刺激腺体分泌,激活细胞组织,有效地恢复肌肉组织的紧张度和弹性,在较短时间内使肌体功能得以恢复。 其操作简单、无创伤、治疗时间短,产妇易于接受,可有效催乳,促进子宫收缩[5]。相较于传统治疗护理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预防产后尿潴留[6];(2)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3)促进身体恢复,提高生活质量;(4)有效催乳,达到使产妇提早分泌足够乳汁、乳汁量增多的目的[7]。

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后首次排尿时间、24h子宫下降高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泌乳量足时间、量多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乳腺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2h乳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提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产后康复,增加产妇泌乳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幸.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6-358.

[2]沈惠玲.护理干预对产后康复的影响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5(8):982-984.

[3]徐嘉,徐峰,朱霖竑,等.早期护理干预促进产褥期产妇康复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5):1612-1613.

[4]徐玉霞.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在产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8(11):46-47.

[5]乐艳梅.产后康复治疗仪对产妇产后泌乳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3):204-205.

[6]方媛.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在产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653-654.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篇8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2015年108例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现从我院将本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调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4.7±4.2)岁;对照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5.3±3.8)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接受脱水、降压、溶栓、抗凝、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药物治疗,予以对照组实施脑梗死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与患者主动交流,了解患者内心诉求与顾虑,帮助患者解决生活难题,抵消患者焦虑、孤独、抑郁等不良心理,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从心理上对护理人员产生依赖与信任,提高护理依从性,向患者列举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康复护理中由被动状态转为主动融入状态。

帮助患者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形成。为言语障碍者提供语言训练,起初先从最基本的张口、伸舌、面部与口腔肌肉锻炼开始。然后指导患者练习“啊、呀、咦、啦”等最简单的单音节发音。视患者的接受程度逐渐向句式复杂且长的问答环节推进,反复坚持练习[1]。鼓励吞咽障碍者尝试自己进食,为患者提供稠糊状流质食物,指导患者小口慢食。脑梗死早期患者尽早开展肢体功能锻炼能显著降低患者病残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指导患者练习坐起、抬头、抬臂等简单的肢体运动,也可借助外物练习站立,促进患者平衡功能恢复,注意康复训练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可操之过急,训练时间与锻炼强度以患者可以接受为宜。通过针刺促进自由基清除,对脑细胞功能起到修复作用,促使脑梗死面积缩小,改善肌电信号,减轻患者在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

1.3 疗效评价指标

疗效评价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1治愈:Barthel指数>65分,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无障碍,能够清楚完整的口述一段话,步态正常。Fegl-Meyer积分在96-99分。2显效:Barthel指数在40-60分,基本能完成生活自理,语言表达与运动功能基本恢复,Fegl-Meyer积分在85-95分。2有效:Barthel指数在25-39分,在他人协助下可完成生活自理,语言表达欠清晰,步态不稳但勉强可以站立、行走,Fegl-Meyer积分在50-84分。4无效:Barthel指数低于25分,无生活自理能力,存在语言障碍与运动障碍,Fegl-Meyer积分<5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21例(38.9%),显效15例(27.8%),有效16例(29.6%),无效2例(3.7%),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治愈15例(27.8%),显效11例(20.4%),有效13例(24.1%),无效15例(27.8%),总有效率为72.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护理前两组运功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运功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急性脑梗死发病1个月内为患者实行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语言、意识、吞咽、肢体功能恢复。起病骤急、病程漫长、身体各功能恢复缓慢是脑梗死的主要特点,患者在医院完成康复是较为少见的,患者本人与家属是院后康复护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患者与家属应深刻认识到院后康复护理对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持之以恒加强功能锻炼。脑梗死所致瘫痪者,功能锻炼初期需克服躯体疼痛,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康复训练所致的躯体疼痛并不会加重病情,同时将不坚持进行康复训练的后果告知患者,使之清楚地认识到坚持康复训练与不进行康复训练的利害关系。

向患者讲解进行康复训练的好处,增强患者坚持进行锻炼的信心,使患者明确意识到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是取得有效护理干预效果的关键,辅之针灸治疗效果更佳,本文观察组患者早期接受康复护理干预治疗有效率达96.3%明显高于对照组72.3%,观察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运功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康复护理干预不仅仅为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针对不同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积极予以疏导与纠正,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转变患者观念,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使患者积极主动融入康复护理中,体现出浓郁的人文主义关怀,符合现代临床护理理念,总之,康复护理干预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3]。

参考文献

[1]陈月红,蒋建波.急性脑梗死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1):172-173.

[2]高远.急性脑梗死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220-221.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560例, 其中男278例, 女282例, 年龄54~81岁, 平均71岁, 术前X线片视髋关节严重损坏, 功能丧失。全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宣教

由于本病活动不便, 病程较长, 严重影响肢体的生理功能。导致生活能力下降, 心理负担沉重, 患者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 在为患者治疗护理时, 态度和蔼, 耐心解答, 多与患者交谈, 了解其心理状态, 给予照顾和帮助, 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同时要积极做好患者的家属工作, 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使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将人工髋关节置换知识, 手术治疗方案,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好处作成书面材料, 在患者入院后发放给患者及家属阅读, 使其了解早期下床活动的好处, 介绍在院且接受早期下床的患者给其认识, 与患者进行互动, 改变患者认为早期下床影响患肢肢体功能的想法, 消除紧张心理, 取得患者的信任及主动配合。此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 手术过程, 手术器材, 手术对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步骤。由于本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其理解力, 记忆力均已减退, 所以笔者所在医院把术前术后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自制成多媒体视频, 于术前术后反复放给患者看, 使其形象化, 容易掌握。

1.2.2 术前锻炼

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制定锻炼计划。术前锻炼的目的是让患者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 避免术后因手术刺激不能有效地锻炼。首先将患者安置在有拉环的床上, 训练引体向上运动, 双手拉拉环或双肘关节及健侧下肢曲屈支撑抬臀, 每天15~30次;选择较低便盆, 女患者可自制小便器, 贴于外阴部小便, 便盆从健侧入出, 减少疼痛, 防止压伤。深呼吸及咳嗽锻炼, 2次/d, 10~15 min/次, 或依据年龄大小吹中号或大号气球, 以提高肺活量。股四头肌锻炼, 肢体外展15°~30°中立位, 膝部伸直下压, 脚尖用力上勾, 并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坚持10~15 s后, 放松, 每次做30 min, 4~5次/d;股二头肌锻炼, 患肢中立位, 足跟用力下压, 膝关节伸直, 踝关节背伸屈曲, 坚持10~15 s, 放松, 每次做30 min, 4~5次/d, 两种肌力锻炼可同时做。关节锻炼, 下肢关节功能康复器 (CPM) 锻炼, 活动膝髋关节, 指推髌骨, 上下左右推动髌骨, 防止关节粘连, 直腿抬高, 坐立或卧位, 背伸足部, 将整个下肢抬起, 足跟离床10~20 cm, 髋关节屈曲不能超过90°。关节活动均为3~5次/d, 15~30 min/次。日常生活活动锻炼:教会患者如何在中立位及点地负重, 如何正确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不负重行走等一系列的训练程序。尽量卧床休息, 减少肢体负重活动。

1.2.3 术后护理

(1) 术后1~4 d术肢置于外展中立位。术后第1天, 教会患者做自主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足趾的趾屈、背伸训练, 以保持肌张力;在麻酔消失后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肢髋关节上下直至踝部肌肤进行按摩拿捏, 2次/d, 共10 d。术后2~3 d可加大关节活动范围:直腿抬高30°轻微屈髋、屈膝等, 每次10~15次, 但屈髋不能超过90°, 以防止假体脱出[3]。 (2) 术后5~14 d, 术后疼痛减轻后, 可协助患者坐起做轻度 (60°) 屈髋练习, 3次/d, 15~20 min/次, 患者无不良反应后练习床边站立, 每天2~3次, 进而练习下床行走。具体方法:患者双手拉住床上吊环或扶手, 健肢膝关节屈曲用力支撑床面, 患肢保持中立位, 由护士一手托起足跟, 一手托腘窝, 后将患肢轻放地上, 坐位5~6 min, 适应后床边站立练习。 (3) 术后3~4周, 此时可借助拐杖或助行器练习行走, 护理人员在旁协助, 健肢在前患肢跟后, 脚尖先着地, 部份负重至完全负重, 在转弯时应缓慢转向, 严防髋部突然旋转造成假体脱出, 2~3次/d, 15~20 min/次。 (4) 术后5~12周, 继续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踝及趾关节跖屈背伸训练, 屈髋练习时不能超过90°, 不盘腿, 不患侧卧, 可在扶手帮助下练习下蹲, 上楼梯练习, 上楼时健肢先上, 在助行器或扶手支撑下患肢跟上, 下楼梯时助行器先下, 健肢在后。训练时应有护士或家属在旁边指导, 扶持保护, 防止意外发生。3个月后让患者自行加大训练力度, 学习穿鞋、袜等, 直至生活自理。康复训练必须视患者体质情况而定, 不可急功近利[4]。

1.2.4 中西结合, 辩证施护

本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起, 开始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中药袋 (方略) 熏敷切口周围肌群及膝关节上下肌肉, 2次/d, 共10 d。方法:将中草药加工成粉, 加入笔者医院自制跌打酒拌匀后装入布袋, 置锅内蒸热, 然后把湿热药袋置于股、膝两侧, 盖上薄膜, 利用其药袋热蒸汽熏蒸局部, 待温度适宜后直接敷于大腿及膝关节周围, 以加速静脉回流, 消肿止痛,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另外根据骨折不同时期服用笔者所在医院药厂自制中草药片:正骨1、2、3号片。骨折早期服正骨1号片, 由三七、红花、大罗伞、香附等中药制成, 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共服5~7 d。骨折中期服正骨2号片, 由当归、土鳖、横经席等中药制成, 可起强筋健骨、接骨舒筋等作用, 共服1个月。骨折后期服正骨3号片, 方为黄芪、杜仲、鸡血藤、千斤拔等组成, 可壮肾强筋、健骨理伤, 共服1个月, 以上三种正骨片效果很好, 患者满意度极高, 每天按医嘱由护士按时发服。

1.2.5 疼痛护理

整个训练过程疼痛难免, 护理人员认真做好思想疏导, 耐心倾听述说。术后1~2 d可使用镇痛泵, 必要时口服或注射镇痛药。5~6 d后疼痛自然减轻。训练过程中除要求患者主动配合外, 教会家属操作, 以便出院后在家延续训练。1.2.6出院康复指导 (1) 留取患者联系方式, 定期进行随访。 (2) 远离伤害, 早作预防。6周内不能负重, 术后过早负重可引起应力骨折[5]。3个月后弃拐行走, 术后6个月内避免两腿交叉, 不能坐低凳和马桶或下蹲。 (3) 坚持“三不”:不盘腿坐, 不过度屈膝屈髋, 不跷二郞腿, 以防止假体脱落。 (4) 做到“四避免”:避免患肢过度负重和奔跑等髋关节剧烈活动;避免在髋关节过度内收内旋时从坐位上站起;避免在双膝并拢、双足分开的情况下身体向患侧倾斜取物;避免在不平整或不光滑的道路上行走。 (5) 出院时携带笔者所在医院生产的由中草药组成的“洗四方” (方略) , 煎水熏洗患肢。起到舒筋活络, 预防关节僵硬, 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6) 拄拐杖时, 尽量不单独活动, 弃拐杖时使用手杖, 以防意外发生。定期来院复查, 术后3个月内每月门诊复查1次, 6个月内每3个月复查1次, 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如有髋部疼痛或活动后不适应当随时就诊。

2 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期间, 没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假体脱出等并发症, 术后半年、1年随访, 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效果满意, 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术后早期实施系统, 有效的康复训练干预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有研究发现:疏松结缔组织在制动情况下, 一周内即变成致密结缔组织, 如无对抗拉力, 胶原蛋白会进行缩短;关节固定2周, 活动范围部分丧失, 固定3周以内这种变化还可逆, 4周以上则恢复缓慢, 8周以上则不可逆[6]。因此, 康复护理训练强调早期干预十分重要。

骨科大手术引起创伤, 如术中牵拉、扭转, 拉勾、电刀使用致静脉壁损伤引起血液高凝;术前术后卧床致血液缓滞, 增加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的可能性[7]。只有早期实施综合的康复措施, 松解切口周围肌筋膜, 韧带防止黏连, 促进炎症吸收, 减轻疼痛, 才利于功能恢复。

中草药熏敷的热效应使切口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舒张, 达到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 利于消肿作用, 并加速清除疼痛部位代谢废物、炎性渗出物等致痛物质, 从而加速下肢静脉回流, 缓解疼痛, 防止血栓形成及关节粘连、肌肉痉挛, 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

术后疼痛是直接影响患者早期康复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8,9]。术后疼痛不能避免, 为使患者术后在舒适、无痛的状态下进行康复训练, 必须充分镇痛才能取得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笔者所在医院除一般口服, 注射镇痛药物外, 术后均装有镇痛泵, 应用2 d, 患者自行控制, 效果很好。

总之,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是以一系列措施组合应用而产生协同效果的过程, 包括医生, 麻醉医生, 护士, 康复师等学科的协同干预, 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强调术后早期进行系统, 有效的康复训练观念, 可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5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过程。结果:560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与护理直接有关的并发症, 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术后早期实施一系列有效的康复护理训练, 为预防、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 使患者早期康复,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早期康复干预,护理

参考文献

[1]陈香, 张耿红.早期下床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5) :101.

[2]马平叶.延伸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8) :106-108.

[3]戴雪梅.全髋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过程中快速康复理念和理筋手法的运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 2013, 1 (1) :25-27.

[4]李赛鸾.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和康复锻炼[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5) :96.

[5]聂明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及其防范[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 :18.

[6]康序华.关节活动范围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1, 16 (1) :57-59.

[7]丘贵兴.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0) :636-640.

[8]任锟, 林永强.膝关节置换手术期镇病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 2012, 25 (1) :38.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1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 男31例, 女24例;年龄50~71岁, 平均57.5岁;住院时间14~58天, 平均25天。对照组55例, 男29例, 女26例;年龄49~52岁, 平均56.8岁;住院时间16~60天, 平均28.5天。两组性别、年龄、严重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1) 对照组取自由体位, 可由护士督促翻身。定时进行康复宣教。 (2) 观察组护理方式如下:a.体位护理:入院后以侧卧位为第一卧位, 患者躯干稍向后旋转, 后背用被子稳固支持。患侧上肢前伸与躯干保持90°以上, 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患者重心前倾, 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边枕头上。下肢呈迈步位, 患侧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的体位。健侧髋、膝屈曲, 用枕头支持。健侧卧位时, 患侧上肢前屈90°~180°, 腕背关节伸展放于枕头上, 偏瘫侧下肢向前屈髋屈膝, 使躯干与床面成90°。告诫患者尽量少采用仰卧位。必要仰卧时用一枕头垫于患侧大腿部, 支撑骨盆前伸, 使得膝关节保持屈曲。将枕头放置于患侧肩胛下部, 保持肩关节前伸, 上肢抬高、伸展外施位。一般不提倡患者采用半卧位, 患者有某种原因要求半卧位时, 可在大腿内侧垫枕头, 保持膝关节屈曲, 但半卧时间不可过久。严禁直接从卧位改换为坐位。在坐位时, 在患者胸前放一桌子, 患侧上肢置于桌面, 肘关节微微弯曲, 掌心朝下, 手指伸直, 身体前倾, 脊柱伸展。背部放置软枕, 患侧膝关节屈90°, 脚部与小腿垂直。站立位时由护士引导患者重心向患侧转移, 健侧手指紧扣患侧手指, 环抱胸前, 双脚分开10cm。b.肌肉按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24小时开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由护士缓缓按摩患肢, 力度适中, 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摩方式可根据肌肉情况来选择, 坚持按摩3次/日。早期辅助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 如上肢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等, 1~2次/日, 每次20~30分钟。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护士可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 床上移行、平衡训练、行走训练等。

观察指标:干预前后观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参照Fugl-Meyer (FMA) 进行评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均以 (±s) 表示, t检验。

结果

采用肢体早期康复训练后, 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进步 (P<0.05) 。见表1。

讨论

早期康复训练可人为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患者长时间、反复的随意运动、反射的结合能够形成正确的运动反射。脑卒中早期, 损失区及周围的神经细胞并未全部缺血坏死, 仅仅是处于“濒死”状态, 临床治疗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使这部分细胞恢复正常[2]。此外, 肌肉按摩能够恢复局部的血液循环, 利于患肢功能恢复, 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我院采用早期康复护理, 对患者给予体位护理, 以侧卧位为第一体位, 根据患肢部位正确摆放、旋转, 保证其始终处于最舒适的状态。此外, 肌肉按摩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循环, 保证患部血流通畅, 促进肌肉平衡、协调的恢复。干预后, 观察组上肢、下肢、手腕、平衡的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进步。提示, 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3]。

注:各项指标具有显著性进步 (P<0.05)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各55例。方法:观察组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 利于预后。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1] 苏媛媛.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2, 4 (27) :6011-6011.

[2] 林玉兰, 王永霞, 白洁.老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27 (1) :11-13.

上一篇:神秘的海底下一篇:物业管理中的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