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路

2024-07-08

民族之路(精选十篇)

民族之路 篇1

民族唱法起源于山野, 由山间小调、民歌和戏曲这两大部分组成, 是本民族土生土长的歌者经过多年的生活沉淀一点点提炼和归纳出来的, 我国幅员辽阔, 地方语言和风俗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 山间小调因演唱环境多在开阔的自然环境, 形成了原始、直白的发声方式, 音色多为明亮、纤细, 演唱中真声占绝大部分, 戏曲的讲究就更多, 由徽班进京到昆曲名家, 又有清末京班的不断实践, 还有各种地方戏曲,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扬, 形成了多种演唱风格, 南派温婉, 北派豪放, 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这句俗语充分体现了人声演唱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 塑造人声乐器就成演唱的重中之重。我国汉语中的平仄四声, 本身就已包含着音乐上的旋律因素, 咬字是唱歌的基本, 一切的技法——呼吸, 共鸣、口型、位置等都应围绕“咬字”这个中心。各种唱法的产生也都是根据一定的语言特点而形成的。所以, 只有掌握本民族的语言, 才能理解、唱好中国民歌, 才能继承、发扬本民族的声乐传统。传统唱法多用声带机能, 强调声带闭合, 咬字清晰, 对胸腔及头腔的共鸣要求相对较少, 音色脆亮, 演唱的灵活性很强, 能够轻松地完成地方小调中难度极高的装饰音, 是符合自然科学的唱法。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艺术家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开始互相影响、互相吸收, 相互渗透和融合, 使声乐艺术在矛盾和碰撞中产生了化学反应, 从而把声乐科学性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西洋唱法又称美声唱法, 顾名思义, 美好的声音, 在演唱技法上, 美声有着饱满的气息支撑, 腔体的充分打开, 以及高位置的咬字等科学性, 这也是外国语言的发音所决定的, 半世纪以来, 传统与外来艺术的结合已比较协调, 艺术家们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出新的民族声乐体系, 这种体系是根据我国汉语语音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 遵循咬字的准确清晰, 发声舒畅圆润、歌唱流利动听、表情纯朴细致真挚、风格浓郁亲切等等传统的声乐美学原则, 在几代人的歌唱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唱法是现今我国主要的一种声乐演唱艺术形式, 它注重歌唱的气息、呼吸、喉头的稳定, 声音位置的强化, 歌唱的共鸣原则, 音响的要求”高位置、靠前“, 高位置靠前的歌声宏亮、圆润、清脆、明亮, 这与传统唱法基本一致。民族唱法在歌唱中还强调“字正腔圆”、“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的原则, 不仅有小调的委婉、细腻, 也能够在长乐句的大作品中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气与磅礴, 从随意哼唱的山野之风成为主流表演形式。许多歌唱家在很好地学习和继承中外“民族”和“美声”唱法与经验的基础上, 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和创新, 演唱了许多深受广大听众欢迎的歌曲, 象阎维文、彭丽媛、宋祖英就是当今民族唱法的优秀代表。

各大艺术院校推行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法已超出了十年时间, 在这十多年中, 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歌手, 在唱法上, 又衍生出了不同感觉的类别, 以雷佳为代表的民族唱法类别, 在演唱的技法上贴近戏曲唱法, 小嗓高位置, 气息通畅、流动, 咬字细腻清晰, 演唱歌曲的风格甜美、柔和, 听起来就像是一股清新的风, 那么王丽达、吴娜这类歌手则像是热情的火焰, 音色宽广厚实, 共鸣腔体大, 气息量足, 演唱音域宽、乐句长的歌曲大气, 有张力, 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 民族声乐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千人一声”, 而是遵循了个人的声音特点, 树立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这无疑又是民族唱法的又一进步。再顺便看看民族声乐曲目的发展, 从作曲的织体上看, 歌曲格局与走向已不局限于传统曲目的手法, 配器也不会因为是民族唱法曲目就一味采取民乐伴奏, 而是多方向借鉴, 从交响乐到流行音乐的配器手法, 我们都可以在传统民族唱法演唱的曲目中听到, 这给民族音乐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为更多青年人所接受并喜爱。

时至今日, 我们还看到, 在很多流行歌手的演唱中, 有很多人在大方向上接受了民族声乐“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优良传统, 在发声方法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民族唱法的发声原理, 把气息的均调、起音的舒展、腔体的通畅、音质的柔和、位置的恰当、吐音的自然、咬字的清晰、表情的真挚等这些歌唱的普遍原则用于通俗唱法中, 民族唱法的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在民族唱法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它, 把美声唱法的通畅、管状和流行唱法的气声、自然代入歌曲的演唱, 与各种唱法的融会贯通, 已经成为民族声乐创新的必经之路, 在开放性思维以及海乃百川的胸怀中, 民族声乐发展一定会保留优良传统, 开拓崭新形式, 继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吹送中华民族之风!

南方歌舞团

第五节、《民族复兴与法治之路》 篇2

1、中国梦主要动力三大来源:

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

第二,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

第三,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

2、和谐社会的基石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精神是文明社会的稳固基石。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新要求,全国人大在法治建设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手抓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一手抓依法监督实施,就能更好发挥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形成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就能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改革发展、长治久安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3、群体性事件

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

1、社会不满群体存在。

2、群众缺乏表达渠道。

3、政府管理能力应对能力不足。

4、群体性心理因素诱导。

5、基层不作为。“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6、干群长期矛盾的积累

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2、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3、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

4、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5、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

6、法制不健全

7、权利集中

8、领导没有能力

9、是社会转型中群体利益的损失

10、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存在官僚腐败现象

11、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12、政治体系存在问题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3月,写入宪法修正案)

1、完善民主制度

要求公民应有多数决策、程序正义、保护少数的意识

2、建立完备统一的法律制度

要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实现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实现司法独立,杜绝司法腐败

始于北大的民族考古之路 篇3

1936年出生于辽阳市。1961年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专家组成员。主攻史前史与民族学。侧重民族考古研究。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调查。主要著作:《中国远古文化》《民族文物通论》《最后的捕猎者》《女儿国亲历记》《凉山访古》《巫觋》等。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新中国成立前,我只上过两年的初小。新中国建立后,我才重新回到学校,按照年龄被分到小学六年级。16岁那年,我考进了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辽阳市市立高中。

初识北大,是在我人生关键的时刻——高考前的1954年,当铁道兵的大哥将母亲和我接到北京探亲。在去颐和园的路上,经过北大西门时,大哥带着期许对我说:“要考,就一定考到北大来!”这句话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第二年,我以平均分85分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历史系。全村的人都为我而自豪。

进入北大,我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美。整个校园就像一个大花园,有山有水,尤为重要的是,有很多名师、大家。我暗下决心:在这么好的环境中,一定要刻苦、努力,好好学习!

第一年的历史学公共基础课程很快就结束了。第二年分专业课时,在著名教授——尹达先生的影响下,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史前考古作为自己的专业。考古专业主要课程划定的时代是从石器时代到元代,开设的专业课有石窟寺艺术、佛教艺术、考古摄影、测量学等基础课程以及原始社会史、民族志等一些相关课程。选修课程中,我选择了原始社会史、民族志这两门课程。我想更多地了解有关考古、有关历史的知识与文化。曾给我们授课的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的林耀华教授,早年间在燕京大学读书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书并获得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的校友和学弟,他与潘光旦、费孝通等人同为我国世界闻名的社会学家。在林教授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大量的民族学资料。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当时,北京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拥有考古学专业的大学。而这唯一的考古学专业不仅从各科研机构和各大高校聘请专家们来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且为了尝试和探索中国考古学专业的教育体系,给学生们安排了大量的考古实践。在实践中,老师曾带领我们到洛阳王湾遗址参与现场挖掘。通过三个多月的田野调查,把课堂学到过的考古学相关知识全部消化掉,然后再回学校进行新的学习。一个遗址,具体怎样测量、怎样挖掘、怎样记录,这些通过现场可以得到全面的回答。讲授石器时代时,老师就在课后带着学生们到陈列室,对照着实物,分析、讲解,教给大家各种文化按古人类学分类的方法;讲石器或陶器时,讲授它所代表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文化特性;讲考古摄影时,老师就带着学生们到实地从照相到洗相一一实践;讲完考古测量后,也要带着学生们到校园里,架起三角架,做各种测量和绘图。有幸的是,1958年至1959年,我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社会调查,被分配在桂北地区,收获极为丰富。有一次,陆平校长在临湖轩为我们班开座谈会,在总结民族调查时,我兴奋地说:“下乡十个月,胜读三年书!”当时,陆校长认为我的发言不全面,并说道:“学生参加田野调查尽管重要,但学生还要读书,做好基础和专业训练。”陆校长的话使我豁然开朗,找到了在北大学习的切入点。北京大学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能力,所以在北大所积累的各种动手能力都为我日后所从事的民族考古学实地调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大学三年级时,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我被留在了北大历史系任教,当上了老师。由于学业突出、田野调查努力、考古实习勤奋,1960年我被评为“北京大学先进工作者”,学校向我颁发了证书和奖章,这是对我的肯定和鞭策。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1961年起对外开放。博物馆需要一批业务人材,瞄准了曾经参加过全国少数民族调查的北大历史系考古学的几名学生。征求意见时,我表态愿意去博物馆工作。从此,我离开了北大校园,进人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了更多接触民族学、考古学的机会和条件。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当年,我之所以离开北大到历史博物馆,一个原因是翦伯赞教授关于史前考古研究和民族学研究并行的倡议启发了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学风影响了我。我想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活动。

西方人类学,包括考古学、民族学和体质人类学这三门学科,都是互为渗透、互为支持,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当时的中国,考古学与民族学是严格分开的。我在老师——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的支持下,在博物馆几十年的工作中,利用征集文物的机会,坚持田野调查,坚持积累第一手资料,先后数次作过大规模的民族学调查与文物征集工作。我对许多出土文物的用途,从民族学文化研究的过程中给以答复,而通过民族学研究又对考古学工作加以印证,从而将考古学与民族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了自己一条独特的民族考古的治学道路。我认为,民族学、民俗学和考古学都是属于历史范畴,用民族学、民俗学这个“活化石”可以进一步印证考古学中发掘出来的“死化石”,也就是那些出土文物。近些年来,我又将民族学、民俗学结合起来研究,看来似乎与考古学远了,但实际搞的仍是民族学与考古学的比较研究,根子还是在考古学,是利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民族学、民俗学。这条颇具特色的治学道路,使我获益匪浅。如今,我又从事非物质文化的研究。

中国民族音乐之路 篇4

一、中国民族音乐深刻内涵

中国的民族音乐承载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积淀,反映出了华夏民族漫漫的成长历程的最基本最精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乃是本土民族文明延续的最基本精神要素,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

民族音乐起源于人们的劳动生产,生活之中,是土生土长的艺术,最接近于人民生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情感的媒介,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积累经验的发展生产的渠道。综合的反映出当时具体社会形态特征。确切地记录了人类社会点点滴滴的进化历程。

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距今8000多年石器时代的骨笛,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隋唐盛世的歌舞,宋元时期的戏曲等等,无不体现出我国民族音乐在久远的历史中不同的时期特征。我国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五十六个民族各自俱有独特的风格,这些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又是体现出了我们民族音乐的地域性,多样性。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是尴尬的。我们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大国,当今社会的音乐评判标准却是以西方为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种种的。我们也曾是傲视于世界的东方强国,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文化,科技,制度,生产方式等无不被他国羡慕,被作为典范进行借鉴,学习,我们曾经是骄傲的。可是近代中国,我们因循守旧,盲目自大,落后了。西方列强的欺凌,侵略,近百年的屈辱,使我们急切的学习一切先进的事物,迫切的富国强民。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先进的西方,学习其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以至于漠视了自己民族的优越性。我们便以为凡是西方的就是好的,自己的就是劣势的——西方的和声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可是一百年以来,我们发现自己“改造”不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又“发展不了”西方文化,我们的文化认同长期悬置找不到归属。,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我们渐渐反思自己民族音乐,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很多有民族责任感的音乐人们对中国音乐现状深感忧虑,他们尽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立志振兴民族音乐,很多民族乐团赴世界各地演出,宣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取得了很好的反映,深受欢迎。

三、从成功典型可以看到

当然把中国音乐推向世界也远非在国外开几场音乐会就可能能实现的。

怎么样走自己的民族音乐振兴之路,我们可以从其他民族的成功中总结出经验。19世纪涌现的民族乐派,俄罗斯的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捷克的斯美塔那,芬兰的格里格等等,是成功将自己民族音乐推向世界的典型。与中国近代史相似,这些东欧及北欧国家,长时期忍受异族压迫,文化备受践踏,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这些伟大的音乐家,立足于本民族音乐主体,以发展本民族音乐为主旨,大力发展本民族音乐最终以接受欧洲传统的音乐体系为前提,使其音乐受到广泛的欢迎。

但是他们没有把本民族原有的音乐形态作为技术的起点。他们所走的道路大多是将西欧的和声体系与本民族的旋律相结合,这样,对于那些“西方耳朵”来说,它们才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又是异国风情的。

四、既突出民族文化又不因循守旧

西方民族乐派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但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立足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根的民族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否则必将走向灭亡。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去因循守旧,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音节一切新事物,将我们的民族音乐继往开来,发展壮大。将我们的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而各个高校也因该加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元素,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受到更广泛的推广,培养一大批未来的继承者,这样我们的民族音乐的发展才能够绵延不绝。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国社会大众开始重视民族音乐我们开始寻找我们的根。在当今被西方音乐充斥的社会,民族音乐必能带来清新之风,唤起我们内心的共鸣与民族认同感,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最根本的;而民族音乐必将会丰富我们的创作题材,进而更加推动音乐的前进发展,打开一条充满生机的音乐之路。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庞桂南2008年第10期从西方民族乐派的发展看我国民族音乐之路

民族之路 篇5

族的梦想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读《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有感

“中者,其方位与四周的距离相等;华者,光彩与光辉”,这是《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一书的开篇语对“中华”的诠释。在浩瀚如林的世界民族里,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其名灿烂,其史辉煌。

《复兴之路》一书以1840年为历史起点的纵向坐标,以历史、现代、全球为视野,以精确的数据,振聋发聩的语言,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近现代中国走向复兴的艰辛过程,详

述决定中国命运的30个历史关键。如果你完整地看完《复兴之路》这本书,便能基本清晰地看到中国由弱到强,由主权沦丧到独立自主,由人民受奴役受欺侮到翻身做主并且开始享受小康生活,由被动改变到引领世界的变化。书中为我们展现出一幅跌宕起伏、云谲波诡的历史画卷。在近现代历史史册中,东方的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主页。没有一个民族像她那样经受那么多的苦难与伤痛,也没有一个民族能有她那样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没有一个民族能拥有她那样无尽的向心力和忍耐力。

19世纪中叶,这个为世界创造过若干先进文明的人类群落,这个曾经拥有”强汉盛唐”、“康乾盛世”的泱泱大国,在引领世界风骚数千年之后,变得光华暗淡。在近代中国,西方列强侵略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下,中国之所以没有被瓜分,没有被灭亡,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并且最终打败了一切侵略者,建立新中国,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 的英勇斗争和不懈探索。

这种斗争和探索,包括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努力和奋斗。正如书中所言,“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战争以及难以名状的可怕事件后,中国人正准备拥抱那久盼的梦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寻找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们寻求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斗争才走上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胜利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中华大地掀起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春潮!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来,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的中国,站在184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盛世阳光下,幸福显得弥足珍贵。而只有曾经历尽苦难的民族,才更加懂得幸福的真谛。《复兴之路》以深沉的笔触告知我们,历史不能割裂,历史更不容许背叛。我们不仅要铭记,更需要思考,自1840年以来的172年间,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坎坷,做出过怎样的抉择?我们因何走到今天,又如何走向未来?凝望历史,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华民族收获的历史之果。

掩卷长思,读懂昨天,是为了珍惜今天、创造明天。在奔向美好明天的征途中,将面临新的困难,我们必须知难而进,克难而胜。只有推动我们民族执着地前行,才能更好地延展中华血脉的生命力,创造一个打上自己烙印的崭新世纪!作为财政青年,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本职工作做起,坚定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人生态度,把财政事业当作一生追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作为的一代新人!

赛场奇葩 折射民族职教特色之路 篇6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场全国各民族、各地区职业院校齐参与的年度盛事。从2008年开办至今,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西藏、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都积极参与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对5个民族地区(广西、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参赛选手及获奖情况统计,今年中职组有299名选手分赴各赛场,获奖比例为40.8%,其中有8个一等奖,30个二等奖,84个三等奖,高职组有1 22名选手参加了各项比赛,获奖比例为47.5%,其中有6个一等奖,31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民族地区不仅派出优秀学子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同场竞技,而且还为赛后的文艺汇演、展洽会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令整个活动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民族职业教育历史回顾

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选手在强手如林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能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实属不易。他们的成功与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分不开。

回首过去,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我国民族教育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教育基础薄弱,各类教育发展相对迟缓;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难以改善,学生上学困难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待遇需要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过少数民族群众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中央和其他地区的全力支持,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由落后到发展,由发展到独具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逐步恢复和发展了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并开始创办职业中学。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2000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2006年国家民委、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位、发展方向、办学模式、经费投入、政策扶持、学生助学制度、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口支援、社会支持、统筹协调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指导。经过各民族群众的不懈努力,民族地区已初步建立起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的培养和培训中初级实用人才的民族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国家制定了多项政策向民族地区予以倾斜。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免费、贫困生资助等一系列惠民强教的政策均率先在民族地区实施。“十五”期间及2010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扶贫教育工程”、“西部职业教育开发工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等均向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倾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教育部采取10项措施给予支持,其中包括“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西部大中城市对口支持所在省区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通过东西部联合办学、共同招生等形式,促使西部民族地区合作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缩小了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推动了职业教育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重要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进八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招生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08年为227万人,比1998年增加78万,增长52%,同期在校生规模由413万人增加到521万人,增长26%,高于全国的增长水平。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动了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扩大,到2008年,西部地区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191万人,比1998年增加555万人,增长87%:

西部初中毕业生升学机会明显增加,从1998--2008年,西部地区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61%提高到80%,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广西、青海、宁夏、陕西、四川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增长幅度都在20个百分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分别由2002年的11.3%、10.7%提高到2008年的18%和27%。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分别由2002年的11.3%、10.7%提高到2008年的18%和27%。

2009年3月,我国现有的8个国家教育改革试验区里唯一的一个“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落户民族地区的国家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侧重点不言而喻。今后5年的时间里它将率先探索并积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宝贵经验,在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吸引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社会和谐、改善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由于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一,因此不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劳动力输出型民族地区,如重庆、贵州、四川、湖北和湖南的西部等地,其职业教育多以劳动力输出目的地(如沿海一带)工业、服务业的要求为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上都体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本地对劳动力的吸纳力有限:在人口流动相对较少或劳动力吸纳力较强的民族省份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毕业生可以在本地消化,就近就业,因此,其专业设置多以本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相联系。在全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推进改革,不断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符合地区经济社会要求的发展之路。

从技能大赛看

民族职业教育的特色之路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需要立足于本地的经济、社会特点灵活办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让我们跟随大赛的节奏,一起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中间来了解了解吧!

1.教给他们所有美的东西——让职校的孩子更加多才多艺

新疆兵团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位于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的中等职业学校。今年的大赛上该校的学生参加了中职组的模特比赛并获得了奖项。看着颇具名模风范的学生们载誉而归,随队的屈宏老师十分热情地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

学校维吾尔、哈萨克、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约占学生总数1/3,开设了社会文化艺术(学前教育)、技工类汽修、农产品加工等多种专业,涵盖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工业。其中,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开办得颇有特色,其对学生多方面才艺的培养在兵团是独一份儿。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专业,以学前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训练。用屈老师的话说,就是凡是美的东西都教。对学生的培养时刻与市场接轨。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不仅有幼师方面的知识,还会弹琴、唱歌、跳舞、书法、美术,并且某一项单拎出来都能独当一面,学生个人艺术素养极高,大大超出,了一般幼师专业学生所学的范围。用屈老师的话说,职校学生以就业为主,学生学习方面可能不那么得心应手,但其他方面很棒。职业学校就要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理念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让学生全面发展、多才多艺、面向就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幼儿教师,也能去其他与艺术相关的岗位就业或创业。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研究,将教学内容“揉碎”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讲授,不死板,不教条,灵活而不随意。因此,学生们去幼儿园后很受欢迎。

也许因为本身就在新疆这片热情丰饶、民间艺术繁盛的热土之上,学校的整个氛围都充满了热烈的艺术气息,特别注重学生多方面兴趣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学生的课外时间也沉浸在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艺术海洋里。学校在管理制度上作了相应的调整,以鼓励开办社团的形式,让学生们自行组织起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社团。如,包含国画、手工、素描等等班级的绘美社:包含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等多种舞种的舞蹈社,包含电子琴班、葫芦丝班等不同乐器学习班的音乐社,还有双语社、英语社、模特社……校团委也组织多项活动和比赛支持社团的工作并设奖项与经费加以鼓励。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学校的琴房、画室、练功房等都向学生免费开放。无论是休息时间还是自习课,学生都可以随时去学习。社团里的每个班都配有老师作指导,或者由学生组织活动邀请老师参加。这些课外活动成为课堂学习有益的延伸,其活动内容在课堂上普遍教授的基础上提升了针对性,学生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加以发展。尤其是社会艺术专业的学生,许多在课上没学尽兴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接着问、接着学、接着练。课堂内外形成了一个互补的学习体系。同时,他们课外所学的东西又很实用,如学织哈萨克族特色毛毯、学新疆特有的新疆十字绣、用新疆特产棉花制作工艺画、用喀什特产的葫芦制作新疆特色的装饰用彩绘葫芦…学生的作品大多被校外的画廊订购或定期收购。用自己的劳动和创意获得一定的收入,是对学生学习的鼓励,也让学生们看到了更多的就业方向。虽然老师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额外劳动,但是看到学生们愿意学,心里也十分有成就感。

2.将校企合作推入更高的层次

广西华侨学校动漫专业初创的时候只是抱着摸石头过河的心态小心尝试。随着几年的发展,当年初创者之一的张建德老师也已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了信息技术专业科主任和影视动漫实训基地负责人。谈到这几年的蓬勃发展,他满脸的自豪,谈到专业建设,他又是满脸的认真与执著。

经过与企业达成协议,学校动漫专业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的动漫设计制作项目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使学生得到工作世界的真实锻炼并获得一些就业机会——这是该专业初创时的发展模式,也是目前全国其他院校动漫专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但是,面对学生更高的就业要求、全国其他学校动漫专业的竞争以及专业自身发展空间拓展的需要,华侨学校的动漫专业如何才能超越过去,突破重围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业在发展上找到了一个重大突破口——原创动漫。即学校由原来的参与企业动漫项目变为自己设立动漫项目,由最初的千方百计“塞”学生去做项目变为吸引合适的企业作项目合作者,优秀的学生作为团队的成员参与项目,由以企业为绝对中心变为学校为中心或学校、企业双中心。学校将最具广西民族特色的歌仙刘三姐搬上动画荧幕,将已公用化的刘三姐形象加以原刨开发,制作动漫版歌仙传奇刘三姐。作为原创动漫,这一项目对不少企业来说充满着吸引力。学校掌握着项目主动权,将与多个企业共同合作、推广,完成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这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经济收益,极大地提高动漫专业的影响力,更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大大强化动漫专业的生命力。

3.传承民族文化——民族职业教育的任务与特色之源

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句话似乎永不过时。

民族文化的孕育根植于民族地区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深深融入少数民族群众的血液和性情之中。维吾尔族歌舞乐同台表演的木卡姆艺术形式及其用传统原料和纯手工制作的乐器、藏族同胞热情的锅庄和雄健的赛马、蒙古族美丽的蒙古包及其用毛毡制作的多种工艺品、广西壮乡刘三姐动人的歌声以及精致的绣球、香囊……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特色艺术品、服饰、表演乃至食物……都是56个民族独特民族文化的物化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一种民族的内在精神,也需要民族文化外在表现形式的继承。这是世界急剧由多样化趋于统一性的过程中人们的文化觉醒。在这个以批量生产、标准化、快捷第一等为标志的工业化时代,在快速创造财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各个兄弟姐妹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及其表现形式也需要我们的呵护。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直接的文化遗产恢复和保护工作,“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以其适应性强、覆盖面广、市场意识浓等特点更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应用型民族传统艺术与工艺人才的责任。

有人如此归纳,传承民族文化既是教育的文化品格的内在要求,又是民族地区青少年生存之需。在笔者看来,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是教育的文化品格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族地区青少年生存之需,还是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途径之一。

在此次技能大赛及同时举行的展洽会之中,笔者通过采访重庆、新疆、广西、内蒙古等民族地区的多所职业院校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些学校依托民族特色办学,满足民族地区民间工艺人才需求,服务地区传统和现代二三产业,不仅为学生寻找到了广阔的就业门路,也为学校和地区发展开辟了独特路径,在传承民族传统技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根根普通的牙签、一把空心的麦管,这些不起眼的小材料就能在重庆黔江职教中心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们的手中变成一栋栋土家族的特色民居——吊脚楼的微缩工艺模型。制作这些精巧的小模型缘于服装设计专业学习中的一个课题“立体构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习内

容,老师就让学生们用点线面的形式去打破思维的界线,依托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制作出了这样的手工艺品。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进和创新,展现吊脚楼的多种风貌,还原土家族吊脚楼的精妙设计和高超工艺。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既让学生有效地学习了新知,又让那些记忆中逐渐远去的民族文化回到现实,并深入学生的心灵。

精美绝伦的木制茶具、细腻精致的羊毛挂毯、精钢利刃的维吾尔族小刀、精工雕琢的桑木乐器……喀什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极富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聚集地。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民间工艺,从2D09年开始自治区还在喀什设立了全疆民间传统手工艺大赛。喀什地区的12个县市和地区一共有17所职业学校,每一所学校基本都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专业。这一专业里包括了许多民间传统民族艺术,如传统乐器制作、小刀制作、木雕、新疆十字绣、地毯编织等。这些工艺在新疆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一些民间艺人和群众身怀绝技,而且其产品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也市场广阔。因此,这不仅使得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来源十分广泛,培养出来的技师也广受欢迎。例如在喀什学做乐器的学生,其做完的乐器就能出售。学习木雕的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跟着师傅到全疆各地做民族装修。这既让民间传统工艺后继有人,也为青年找到了良好的职业,同时也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

为了拾起散落在民间的点滴文化精华,唁什教育局专门拨出一定的经费帮助麦盖提县职业中专购买设备,保护和传承十分稀有和宝贵的艺术形式“木卡姆”。并从全县挑会出木卡姆演艺的老师组建了木卡姆专业。这个专业的组建过程历经艰辛,但没想到古老文化艺术形式一经传播其魅力是如此巨大——专业组建后没多久,学生们一下子就“红”了。原生态歌舞乐纯朴热烈的情感表达方式迅速捕获了大量的拥护者。他们在地区、自治区、全国甚至到国外进行演出并大受欢迎。还有部分学生和老师参加了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并斩获殊荣。这个专业的设置使得木卡姆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与喜爱,也使得麦盖提县的职业教育特色满满。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试验区建设期间计划建设15所具有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功能、举办民间传统工艺、民族文化艺术专业的民族特色学校。壮锦、绣球、香囊等民族艺术品的制作、民歌的传唱、壮药推广是许多民族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前面提到的广西华侨学校的动漫专业也打起了民族牌。学校不仅参与了多部大型介绍广西山水人文的动漫项目,而且将传统的壮乡文化融入项目开发之中,试图二次创作动漫版刘三姐。这一策划不仅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开办的“工艺美术”专业,也从一个新兴的专业建设中摸索出了民族特色的发展路径。从一开始的盲目办专业,只为学生高考服务,到后来按市场的要求办专业,依托内蒙古的旅游文化产业,将工艺美术专业拓展到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上来,羊毛毡画、传统皮质酒壶制作……为学生就业、学校专业发展打开了局面。学生在工艺品厂、工艺作坊就业或自己创业开店,使得他们在高考独木桥之外有了更广阔的出路,也有效地供给了内蒙古旅游工艺品市场。一些白酒企业还采用他们的设计和制作工艺运用于其产品的外包装,真正达到了校企双赢。

宁夏回族自治区也在致力于建设多所民族特色职业学校和专业。自治区紧紧围绕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开办起清真餐饮、刺绣、剪纸、砖雕等体现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特点的专业。南部山区海原县大力发展剪纸、刺绣等具有民族风情的中职专业,购置刺绣与剪纸生产加工的最新设备,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档次,构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在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上将海原民间传统的掇绣与十字绣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具特色的刺绣与剪纸作品,使专业建设更具吸引力;在人才培养上,继续推行“校企合作”、“专业带领企业发展、企业支持专业建设”模式,搭建展示和交流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的平台。

上述这些地区和学校只是全国诸多民族地区和职业学校的一个缩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职业教育应该传承与发扬的内容,也是民族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有利优势和依托。

赛后余韵

民族职业教育的“特色”可以是学校管理、对外交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的,但最后总也抛不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这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先天印记和固有使命。面对少数濒临灭亡的民族文化、正在崛起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以及某些民族文化实现形式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实用性,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职业教育的历史任务,也是特色之源。

有人说,民族职业教育需立志让民族文化“为人”、“化人”。的确,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化的“人”的属性的本质。民族文化虽然以过去为基础,但是在应用价值指向上应该是当下和将来的。我们需要一种“文化自觉”,并且不应只热衷于制作博物馆化的“文化标本”。因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要求职业教育加强文化与现实生存环境的联结。培养民族文化尤其是器物化生产和表演性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其中有必要而为,也确实大有可为。

同时,正如喀什教育局职教科王宗新科长所说,民族地区不可能永远是原生态的状态。要进入并且与全国人民一同进入现代化,走入小康社会,要有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旅游业。我们的专业设置要保留民间传统工艺,绝不能丧失它,但也要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服务。因为不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就将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的民族职业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必然需要取得这两方面的某种平衡携带着古老文化这一珍贵行李,搭乘现代化的时代列车。

民族品牌的自主创新之路 篇7

1996年, 爱国者品牌宣告创立, 这也宣示着爱国者从此开始了自主品牌的创新发展之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拥有69项专利技术的爱国者数码相机已成为唯一与九个日本品牌抗衡的民族品牌;在移动存储领域, 爱国者超越众多国际品牌, 连续十年稳坐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在数码相框市场, 爱国者也连续3年蝉联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桂冠。

2010年, 爱国者着力推出的“科技艺术品”代表产品-“哥窑相机”, 完美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融合。

以象棋文化为思想引领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 都必须拥有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在爱国者, 这种企业文化就是“爱国者象棋文化”。

正如爱国者董事长冯军所讲:爱国者的象棋文化, 是融汇东方文化思想精华的中国象棋和贯通西方文化思想精髓的国际象棋的有机结合。在国际象棋里, “卒”攻到底可以升“后”, 而中国象棋讲究“过河的卒子顶车用”, 可是会下中国象棋的人都知道, 攻到底的卒子就是个死!在一个企业里, 这个“卒”就像你的员工, 如果他知道努力到最后也没有结果, 那他们还会卖力工作吗?而国际象棋的“卒”到最后甚至可以变成皇后, 这让他们知道了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换来美好前途。

爱国者哥窑相机、数码相框

中国象棋里有“蹩马腿”, 而在国际象棋中的马非常灵活, 战斗力很强。中国象棋相对国际象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拥有的“炮”, 它代表跳跃性思维和灵活的解决问题。“爱国者象棋文化”就是综合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优点, 把中国象棋里的“炮”添加到国际象棋里, 形成了独有的“国际象棋+炮”的“爱国者象棋文化”。

众所周知, 当今电子产品的价格越卖越低, 而爱国者哥窑系列产品却被市场追捧, 甚至出现每10天涨一次价的火爆局面。在2010年年底的一次拍卖会上, 新加坡总统纳丹在他们的国庆晚宴上, 亲自拿着一台爱国者哥窑相机拍卖, 让所有到场媒体和嘉宾们吃惊的是, 这台小小的哥窑相机, 拍卖出了40万人民币的天价。

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哥窑成为市场的宠儿?说到底是因为爱国者“国际象棋+炮”的企业文化。爱国者的所有员工不是在为谁打工, 他们是在为自己努力, 这样大家才会拧成一股绳, 才会有团队精神。有了团队精神, 一个企业还害怕什么呢?

“国际象棋+炮”, 加的其实就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以爱国者哥窑系列产品为例, 它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技术, 更因为“哥窑”。哥窑, 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以纹片著称。其重要特征是釉面开裂, 这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 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规律, 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 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清乾隆帝曾赞曰“丛合澄泥邺官瓦, 未若哥窑古而雅。”哥窑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瓷器文化, 更以其独一无二的裂纹向世人宣诉着独一无二的传奇。

爱国者哥窑相机将800年前中华民族遗产“哥窑”这个特色元素, 看做‘炮’加到了产品的研发中, 通过公司研发的“温压时同控”专利技术, 将哥窑天工开物、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 成就“科技艺术品”的典范。就像全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每一台哥窑相机的纹路都自然生成互不相同, 独一无二。

其实, 五千年的泱泱古国,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太多了。哥窑仅仅是沧海一粟。大量的灵感蕴含在传统文化中, 就看后人怎么开动脑筋把它挖掘出来, 为企业所用, 为创造民族品牌所用。

哥窑仅仅是案例, 愿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爱国者哥窑相机一共才2万台, 是到目前为止电子产品中唯一一款限量生产的科技艺术品。发行时每台卖1666元, 现在已经涨到26666元。国产产品向来不被大家看好, 但是爱国者以“国际象棋+炮”, 致力于“中国创造”, 所以集自然之美、人文之精、科技之魅交相辉映的哥窑系列产品能赢得市场。

以六赢理念为行动支撑

如果说爱国者的“象棋文化”为其提供了引领发展的思维模式, 那么爱国者的“六赢”理念可以说为其构建了支撑发展的行动体系。爱国者坚持的“六赢”理念, 即“大众、代理、员工、公司、供方、社会”参与合作的六方, 共同获得合理利益的满足和发展的机会, 缺一不可。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易经》里的两句话,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也正源于此。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冯军, 结合自身的创业实践, 创造性的提出“六赢”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 所有参与的合作方同心向力, 形成了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爱国者的所有员工与遍布全国的代理商互相支持, 互为支撑, 共同服务于人民大众。

爱国者哥窑数码相框

以“1+1=1 1”模式为方法保障

如果说爱国者的“六赢”最终是一种共赢结果的话, 那么将怎样形成“共赢”?答案就是用“1+1=11”的创新模式保障“六赢”的实现。

冯军这样解释“1+1=11”创新模式:“从合作的角度讲, 六方向一致而定位不同, 既形成合理的互补关系, 又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 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增值, 才能创造出更新的价值, 实现共赢”。

民族之路 篇8

一、华丽转身, 古稀大楼展新貌

当人们走过南京东路河南中路交界处的南京大楼, 会懵然发现, 昔日的这幢老大楼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外观上来看, 商场的外墙虽然依旧保留着历史经典建筑, 却又通过现代的手段使之显露优雅时尚。已更名为“外滩名店”的金字招牌显得分外醒目。步入商场, 人们更会感叹于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商场内的每一个空间, 无论是从门楣到窗棂, 还是从立柱到灯饰, 每一细节无不运用艺术和现代装饰元素的完美结合, 最大程度展现古典与现代融合之美, 营造出经典与时尚交融的购物环境……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 南京路上的老字号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宾客。曾经在南京大楼内成长起来的“老介福”“培罗蒙”等民族品牌, 更是让老一辈的人至今津津乐道。七十多年来, 南京大楼的独家记忆显得浪漫而又真实。

七十年后的今天,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发展国际化, 现代化, 多样化特色商业的要求, 提升外滩金融贸易整体能级, 南京路商业进行了新一轮升级调整。南京大楼再次华丽转身, 以其全新的身份“外滩名店”亮相南京路。培罗蒙总公司旗下的老介福商厦、培罗蒙西服公司相继为支持结构调整搬离了南京大楼。

新亮相的外滩名店在经营中突破了传统的招商理念, 引进了大量的国际著名品牌, 不仅欲将“外滩名店”本身打造成为一个“知名品牌”, 引进品牌也将在这个平台上共铸“名品世界”。从2009年9月外滩名店的试营业至今, 一至四楼入驻的有意大利著名男装品牌VASTO、著名珠宝品牌张万福ZWFOOK、日本全新服饰品牌&IAM、名牌眼镜连锁品牌MOSCOT、国内西装定制SUNSHINE、台湾的I.PENNA服饰、Party life派乐馆J-co品牌等等, 为整个南京路商圈增添了新鲜、时尚的活力。同时在配套服务方面, 外滩名店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管理, 始终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线, 又引进国内外餐饮品牌, 创造良好的环境, 以崭新的亮点吸引客流, 如在一楼引进了泰国黑峡谷咖啡, 在三至六楼开设日本“寿司王子”、可丽亚石烧涮涮锅、新龙记茶餐厅、来福楼餐厅等等, 整个外滩名店凸显了国际百货、餐饮和休闲三大品牌, 可以说, “外滩名店”这个名品世界不仅仅是一个购物中心, 更是一个最时尚消费理念的发布平台。

二、发展连锁, 民族品牌创新路

南京大楼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民族品牌又如何走出新的发展之路?民族品牌能否涅槃重生?

培罗蒙领导层清醒地意识到, 历史悠久是老介福的最大特点, 也是其最大的优势。利用其商标创造更大的价值迫在眉睫。在九十年代老介福已经将本企业注册为“老介福”商标,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 其纺织面料被广大消费者熟悉及认可, 老介福在全国甚至在国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而企业同时在销售家纺用品的知晓率却远远不及丝绸呢绒面料。虽然就我国这些年家纺行业来看, 仅处于竞争的初级阶段, 尚无领导品牌出现, 品牌集中度比较低, 这对于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老介福来说是个绝好的机遇, 为此, 培罗蒙总公司旗下的老介福紧紧把握家纺行业的发展趋势, 重点在“老介福”牌家纺产品上加大了宣传力度。同时拓宽思路走出一条家纺连锁经营之路。两年来, 老介福经过选址、考察、测算, 先后在黄浦区、浦东新区、虹口区开设了十多家连锁网店, 南京路、金陵路、福建路、重庆路、新昌路、西凌家宅、灵山路、栖霞路、西营路、平凉路都能觅到老介福家纺连锁店的身影, 特别是今年新开张的西凌家宅、灵山路网点规模上更是达到了中型, 在装修上更能突出经典民族品牌的韵味。老介福各大网点在牌匾、标志, 服装及员工上岗卡、员工培训、广告宣传及促销形式上力求实行统一。总店更是采取措施服务好各家连锁店, 经常到连锁店进行走访、检查, 强化联络, 提供信息、提供技术指导、提供服务, 解决经营、技术上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连锁工作会议, 交流经验, 切磋技艺, 既使连锁店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得到了保证, 老介福的品牌价值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发展家纺连锁经营以来, 老介福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 不仅在最大程度减少了因南京大楼动迁带来的各方面矛盾, 为创造和谐社会, 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承担起了企业的责任, 同时也为推动民族品牌再创辉煌开辟了新的道路。

今年11月, 外滩名店三楼也开出了老介福专柜, 外滩名店的全新亮相搭建起了民族品牌迈向世界的阶梯。发展中的民族品牌以其经典的魅力和内涵, 以其更新的视觉、更广的视野与国际接轨, 品牌不断升级的南京大楼在新一轮调整中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三、凸显特色, 高级定制迎新机

南京大楼的调整不仅促使老介福改变思维方式, 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 积极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同时也使培罗蒙总公司旗下的培罗蒙西服公司意识到, 创新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出路。突出企业特色, 才能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才能勇往直前, 乃至独占鳌头。

对于国人而言, 礼服定制并不陌生, 不过, 以前的“礼服定制”更多停留在做几件中式服装或满足体型特殊者需求的层面, 如今的“高级礼服定制”已脱离了这个层面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和社会观念的不断冲击与更新, 对个性化要求的与日俱增使得尝试私人定制的人不仅越来越多, 而且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在这样的背景下, 培罗蒙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品牌, “理所当然”地将高级礼服定制作为本企业特色业务。

高级礼服定制的精髓灵魂来自于独有的设计、精确的立体裁剪和精细的工艺, 所有工艺均由手工完成, 一件衣服耗费的工时较长。高级定制, 讲究的是诚实与坚持, 还有这种对布料、裁剪的玩味感, 当然还有那份独一无二的专属。量身定制出来的高级礼服, 契合了真正的个性需求与品位追求——它不是在追随时尚, 而是在时尚的潮流中独树一帜甚至引领时尚前进的方向。“只要你想得出, 只要你想要, 定制服装都能满足你对服装的所有个性化渴望”。因此, 培罗蒙高级礼服定制所带给大家的不仅是合身, 更多的是如同贵族般的服务。近年来, 培罗蒙定制中心积极与国内著名婚庆公司合作, 推出高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价格定位2万元以上的纯手工高端西服定制业务。虽然目前每套礼服的定制费已达2万元, 但礼服中所蕴含的民族品牌经典、精湛的技艺、温馨的服务还是让更多的新人们乐于接受此价格。可以说, 高级手工礼服定制迎来了崭新的时代。

高级礼服定制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奢侈品的概念, 这需要一种文化氛围、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培罗蒙品牌的努力下, 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以及服务意识, 推动了定制服装正在成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或者不要, 仅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才是时尚的真谛。作为定制服装行业闪耀的珍珠, 经典民族品牌培罗蒙高级礼服定制必定带动中国定制服装业在国内外舞台上越来越闪耀!

民族之路 篇9

在当日举行的康奈三十周年庆典会上, 康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郑秀康充满感恩之心, 回顾了康奈从逆境崛起到技术创新、从铸就品牌到走出国门、从制度创新到追求卓越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并明确了坚持高端制造、强化营销网络、构建品牌家族、推动企业上市、做大商业地产等下一步转型升级新举措。郑秀康在讲话中, 表达了创立世界知名品牌、打造百年长青基业的坚定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鞋业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 都能发现康奈率先求解、成功实践的身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高度称赞康奈, 在三十年的发展进程中, “以质取胜, 捍卫了中国轻工企业的产品信誉;技术创新, 增强了中国轻工行业的竞争实力;品牌领先, 提升了中国轻工行业的国际地位。勇担责任, 体现了中国轻工行业的良好风范。”

作为温州鞋业的领军企业, 康奈三十年来为温州经济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受到了温州各界的高度肯定。温州市市长赵一德赞赏道, 康奈在温州品牌陷入信誉低谷的时候, 挺身而出, 四处取经, 通过学习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 实施名牌战略, 兑现了“以质取胜、品牌兴业”的誓言, 为温州鞋业、温州形象正名。同时, 康奈通过开设海外专卖店和牵头组建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等举措, 在“走出去”方面成为温州乃至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头羊。

据悉, 目前康奈集团在全国设立2600多家专卖店, 去年销售额已达到23亿元。康奈先后获得“中国十大鞋业大王”“、“中国真皮领先鞋王”、“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全国质量奖”、“首批温州市市长质量奖”、“浙江省政府质量奖”等400多项荣誉。

康奈是第一家在海外开设品牌专卖店的中国鞋企, 目前在法国、美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开出近300家海外专卖店。此次康奈三十周年庆典, 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制鞋行业负责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领导及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负责人等重量级的“国际人物”不远万里亲临祝贺。意大利鞋业零售商协会主席马西莫·唐达说, 康奈是中国最好的皮鞋品牌之一, 在国际上也很有竞争力, 他很乐意看到今后康奈与西方鞋业能深入展开更多实质性合作。作为康奈牵头投资建设的境外合作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所属地区, 乌苏里斯克市外事办主任丽吉娅·尼古拉耶夫娜代表乌市政府为康奈30华彩送来真诚祝福和一块荣誉匾牌。西班牙鞋业协会第一副会长兼秘书长玛丽安卡诺·加西亚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庆典的前一天, 她曾前往康奈集团工业园进行实地考察, 康奈的发展令她感到惊喜, 这让她对中西两国鞋业全方面的合作充满期待。

庆典大会上, 玛丽安卡诺·加西亚女士和马西莫·唐达主席还分别代表西班牙鞋业协会和意大利鞋业零售商, 先后与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和康奈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全国政协、人大、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中国质量协会等国家部委, 浙江省相关领导以及温州市主要领导, 康奈全国经销商、供应商及各大媒体记者共计千余人参加了康奈三十周年庆典盛会。

民族之路 篇10

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艺术, 其作者主要是广大农民、牧民和手工艺人, 不仅因为民族众多、地域广大, 其艺术的形式也繁杂多样, 实用与欣赏兼有, 并表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它以造型为主, 诉诸人的视觉功能。由于视觉艺术的载体品类众多, 特别显得绚丽多彩, 几乎使用了所有的天然特质材料来塑造形象, 无处不表现出劳动者的智慧和才能。

一、对民间美术造型的借鉴

1、抽象化与具体化和谐过度。

民间艺术家对美术造型不仅有具体的物象进行抽象化的表现, 还有对抽象的物象作具体地描绘;同样构成了画面平面化的视觉效果, 被现代艺术广泛使用。如自然界的流水、云气、烟火等并不具体的物质形态, 画家在表现时, 归纳、整理成一定的程式, 改变了这些自然形的不确定性, 那勾、染的形态极具装饰感。不论对具体的物象作抽象化的表现, 还是对抽象的物象作具体化的完美性描绘,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都是为了用这些主观的处理去营造富含理性意味的画境。

2、艺术与自然的和谐过度。

民间美术创作往往将艺术与自然在表现语言和规律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形象化的过程中, 掌握其组织变化的规律, 通过程式化的过程, 图案化的组织, 创造出各种表现程式。这样就将自然形象概括化, 给人以非常强烈单纯的印象。它从属于艺术的规律, 又同时从属于现实的规律。鉴于此, 现代美术创作融合了东西方艺术、中国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的特色, 色彩瑰丽, 线条充满了音乐的旋律, 构图饱满、造型严谨、肌理新颖和谐、笔墨色彩厚重、富有时代感。

3、自由创作理念。

民间美术家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训练, 从事艺术活动完全出于自发, 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需要, 所以无拘无束, 不带任何艺术规范上的框框, 在进行创作时, 由于没有什么专业方面的理性知识和训练有素的技法制约, 往往是情感大于理性, 可以充分地发挥着想象甚至幻想。他们笔下的形象与真实的物象相比, 保持着更远的距离, 具有特有的稚趣、拙味和幻想色彩。画面时空的随意与大胆变形的抽象意识, 体现了强烈的主观性、表现性, 虽然不合自然的物理, 却在情理之中, 这是民间美术家独特艺术思维的表现。虽然有的作品显得稚拙、粗犷, 不合艺术的“常规”, 但是从不矫揉造作, 反而透出了质朴、率真, 表现出淳朴之美。

二、民间美术色彩的借鉴

民间美术不仅从形式给与我们启发, 在色彩运用上, 也反映了对美好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幸福的祈望, 并由此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形成了我们民族的风貌和民族的气派。现代艺术不仅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 又从民间美术中吸纳了强烈明快的色彩。现代艺术表现的色彩, 在整个画面的造型结构中的意义不是再现自然形态的色彩关系, 而是依照造型的结构关系进行色彩配置。

民间美术色彩运用的极大灵活性。中国民族民间美术, 是相对于宫廷绘画、文人绘画的作者以及现代专业画家而言, 民间工艺美术作者的创作足一种自娱性的业余涂抹。民间美术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 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 或作为副业生产, 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 因此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在没有过多规矩的自由状态下, 民间工艺美术作者创造了美术另类的辉煌。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在民族色彩创造发展上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他们的择色心理和大胆的变色由心而发, 不受客观色彩的局限, 他们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观察、思维方式, 对现代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多民族的特色与差异为民间美术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几乎在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中都有人自发地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进行着民间美术的创作。这些本来只是用来满足个体物质或精神需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大都风姿古朴, 自然清新, 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 显示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年画方面, 更是纷繁多样, 它是我国的绘画特产,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间年画的用色多以原色为基本色的平涂, 或添以粉彩的晕染, 画画色彩的强烈对比, 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 创立了民间美术的一种独特形式。

总之, 民间工艺美术健将由于心中无所顾忌, 没有程式, 根本就不顾及太多的着色门道与规矩, 极尽内心情感色彩。民间美术作者的这种变色是在不自觉中完成, 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与倾泻, 以奔放的激情去描绘他们认为美的东西, 只要美, 颜色自会随心而敷。他们的作品是人对美最直接、最原生态的认识, 无刻画雕凿的理性技巧, 一切任凭直觉和想象而为。因此也是最本质、最生动的意志愿望的自然流露, 折射了一定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集中展示了他们的独特审美情趣。

三、小结

我们对民间美术造型与色彩进行浅薄的探讨, 期望对我们的艺术创作有新的借鉴, 在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 反省自己民族的文化背景, 立足在中国民族民间美术的基础上, 然后再回到现代艺术, 势必走向创新之路。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 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 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本文围绕民间美术的造型与色彩进行粗浅探讨, 希望对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色彩,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方湘侠.民间美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9.

[2]吕品田.衰落与蜕变 (续) ——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评论推荐[J].浙江工艺美术, 2002, 28 (2) .

上一篇:文学艺术下一篇:智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