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2024-07-23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篇1

一、以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初中生在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对化学知识及其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在教学中,化学实验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质疑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对化学现象、化学概念有初步的认知。教师要明确实验的观察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注意实验操作的步骤和细节。在化学实验观察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辨相似的化学现象,重点强调这些现象的细微差别。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条理清晰的探究精神,为下一步开展探究教学打下基础。

例如,在“金属钠和水”这个化学实验中,学生在观察整个实验过程后,仅得出“反应很剧烈”这一结论是不够的,这说明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还不够深入。教师应以“金属钠熔成细小球体并在水面快速运动”这一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金属钠比重的联想,正是由于金属钠比重低于水且熔点低,再加上水面氢气的作用,由此造成了金属钠小球的快速游动。而在实验过程中,钠能够被小刀切开,这说明钠的硬度偏低。这些化学现象与本质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把实验与知识进行有效衔接,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深入、更具目的性。在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纵向探究习惯,实现高效化学课堂的良好模式。

二、把化学探究式学习向课外延伸

探究教学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呈现。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把学生的探究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意识到化学不但是一门学科,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科学,只有建立起生活与化学间的有机联系, 才能真正践行“化学服务于生活”的崭新科学理念。

例如,在学习“水的净化”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制净水器,这种带有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的净化原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课外拓展内容提出以下问题:软水和硬水是怎样区分的?怎样判断家中的饮用水是软水还是硬水?认识硬水的危害并进行净水操作。用哪些方法可以得到净化水?净化水和饮用水是同一个概念吗?为什么?对于水中的不同杂质需采取哪些不同的净化方法?上述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课内外探究内容相互呼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有利于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教师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探究活动,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进一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现理论探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使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有效创设探究式化学教学情境

化学课堂中的探究活动,能够实现对教材知识的整合和升华。通过与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探索化学科技的新成果、结合自身已积累的知识,学生能够以新的角度关注化学、学习化学。探究式化学教学方式与以往教学方式不同,传统的化学课堂由教师先教授知识,再利用相应实验来证实该理论的正确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探究式学习方式则利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进而产生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强烈求知欲,最终形成主动学习、 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点和矛盾点,而新知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武器”,学生只有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实现教师的 “授之以渔”的良好教学模式。例如,在“烧杯魔术”这一探究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烧杯内溶液变红这一神奇变化, 引导学生认识酚酞在酸碱溶液中的不同现象及变化,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亲自进行“烧杯魔术”实验,并要求学生记录操作过程,对每一步化学反应原理做出阐述。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实践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激发,学生能够利用已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相对复杂的化学难题。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应用,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四、将探究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材中的讨论、活动、实验、调查等环节都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素材。教师根据这些内容设计探究活动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并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形式开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化学探究的活动中。

以“制取二氧化碳”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中有关制取CO2的仪器说明,把一些图片进行放大复印,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组合这些仪器模型,设计制取CO2的装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大胆地进行了设计创新,通过实践操作设计出了多种装置组合,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样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改变以往化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局面,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五、以多种探究形式培养探究习惯

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求知精神,而探究形式则是保证探究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才能丰富探究教学的形式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学生可以与教师在课堂上互动交流,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探究的体会、对化学问题的理解和观点;第二,教师不要生硬地打断学生提出的错误观点,而应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观点的错误;第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教师在讲解中的疏漏和错误应及时指出;第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

例如,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课内容学习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铁生锈的图片,进而引导学生讨论“铁为什么容易生锈?有哪些有效的方法能避免铁生锈?”对于生活中的这一常见现象,很多学生是已习以为常,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很多学生都回答是“空气潮湿”的原因。教师随即指出“空气潮湿”只是诱发铁生锈的原因之一,真正的原因要从铁的化学性质来分析。学生通过对铁元素化学成分的分析,了解了其化学性质是活泼的,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潮湿空气中由于H2O含量增加,使铁与氧的反应更加活跃,因此铁更容易生锈。 丰富的探究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使化学高效课堂成为教学常态。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 篇2

概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六个层次,以及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最近发展区 科学素养 教育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二、科学探究和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通过实验或其它方式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并且交流探究成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1

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体现在探究式课堂中。

学生的探究可以分成六个层次:

1、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2、教师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4、学生提问、教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5、学生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6、学生提问、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就是不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享获到知识的过程。

四、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化学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精神。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科学探究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探究教学的开展。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下面就我参与由市教研室曹发根主任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初中化学探究式典型课例实验》的一些经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

3、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过氧化氢的分解时对催化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装置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取其中一、二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某个环节相对完整,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环节,这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多次不同的探究环节逐渐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意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水平就会在一定量的基础上(量变),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质变)。

5、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探究活动多侧面、多形式,探究学习难度大、复杂性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此时学生可能因老师不经意的责备而放弃,也可能因老师的刻意性鼓励而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可以采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实事求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促进其发展,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教学措施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教学;措施

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的主流,也是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的开展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要做个有心人,坚持做好各项环节,并且抓好落实,一定能够打造好化学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强化对教学课题的研究

化学教学课题作为整个化学教学的纲领,对课堂教学具有引导性作用,因此在引入课题时,教师要做好教学环境引入,确保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当堂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为教学基础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倡导化学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改变传统传授知识的教学目标,而逐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着重培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课堂作为知识单向传输的载体,而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这就需要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目前新型的教学方法比较多,如课堂分组讨论法、化学实验探究法以及引导式交互课堂交学法等多种方法。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学方法也逐渐开始使用信息化电子设备,大大提高了教学方式的科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要能充分地和生活、自然现象和各种技术保持紧密联系,以此为基础体现学习化学的使用价值,以这种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好奇心,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更加明确的世界观、发展观。这就要求了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选取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教学内容,如燃烧、能源问题、日常饮食、环保以及危险化学品等,这同时也要求了教师在准备教学课题时不能拘泥于课本内容,要从更加广泛的载体上了解和化学有关的教学内容,确保课堂上的教学案例生动且贴近生活。

四、以情感为基础进行教学

化学教学的对象是初中生,这些学生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人对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很大程度上是和情感状况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情感和学术交流氛围,在一个更加平等的课堂氛围中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伙伴和引导者的身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尽量以学生的视角考虑教学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信息反馈,教学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的计划性活动,也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之间信息传递和自我控制的一个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和可能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科学性预测,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课堂的教学信息反馈做好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总结,而反馈的时间间隔越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就更牢固,记忆也更清晰,不容易遗忘。

五、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主动的产生一系列的探究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外,还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多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其中,化学实验则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途径之一。用化学实验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注意的是要将把和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以及学生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们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就会主动地去探究,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

六、重视科技,发挥多媒体在教学的作用

当今社会是科技的社会,信息化时代早已到来,很多学生对科技、网络的理解甚至超过了教师。将科技运用到化学教学中,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将枯燥的文字以灵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认识,并且理解这些化学内容,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这一章节时候,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教师不可能将金属所有的性质都通过实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不同金属与酸、碱、盐反应的视频,还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视频、焰色反应的视频等。教师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多的实验,也就是说无法制造反差氛围,而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在同一窗口中观察到一种金属同时与氧气反应。现代媒体还能通过生动的声音、动画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印象深刻。对于很多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多媒体都能还原实验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 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忠萍.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

[2] 郑妹兰.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J].读书文摘.2016(02).

探究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教学策略

一、创造可探究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创设,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因此, 要确保探究教学的顺利实施, 就需要创设具体探究性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完成自己知识的探索过程.

比如, 在关于“O2”的相关教学复习中, 笔者为了给学生创造可以探索的空间, 就特地以系列问题的形式,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己收获知识: (1)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2) 请你说明空气中的成分?并说明证明这些气体成分存在的方法? (3) 如果现在要让你清除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 你有哪些方法?当氧气消失后, 会出现什么现象?

通过这样的系列问题, 学生能够把握学习的主动性, 能够在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形成深刻的记忆, 并能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当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 就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二、创造具有操作性的学习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看, 探究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 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获取知识, 就需要在学习中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 而这正是探究教学得以普及的基础.在现代教育中, 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这从另一方面也就决定了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探究空间和操作性, 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的环境和任务中进行探索学习.

如, 在一次实验课中, 笔者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就特地以“CO2气体与Na OH溶液的反应”为主题, 让学生解决二者之间能够产生化学反应, 但是反应不明显的问题, 提出:“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得出了如下猜想:

(1) 通过指示剂变色.

(2) 观察反应前后, 密闭容器中CO2体量的变化所造成的气压变化.

当学生得出自己的猜想后,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验证以上两个猜想:由于Na OH是碱性物质, 而Na2CO3是盐类物质, 其溶液也显碱性, 可以得出猜想 (1) 是不成立的.紧接着, 笔者再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开始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个小组的学生在笔者引导下, 最终得出猜想 (2) 可行.而在这个过程中, 四个小组的成员也得到了自我发挥, 自我探讨结果1试管内液面上升结果2气球胀大的空间, 并在成功的实验中, 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三、创设学习障碍

要产生探索的欲望, 就得先碰到相应的问题.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 也只有在碰到问题的时候, 才能更积极更主动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 初中化学教师在探究教学方案的设定时, 可以考虑设置一定的学习障碍, 让学生产生克服障碍的动力.

如, 在探究MnO2对H2O2溶液的催化作用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将笔者准备好的MnO2倒入5%的H2O2溶液中, 此时, 有气泡生成.接着, 再让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中, 但是本应该复燃的木条却没有反应.

此时, 笔者开始让学生进行反复使用, 自己找出问题所在.最终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发现:由于H2O2溶液产生的O2中混有水蒸气, 导致受潮.

找到了原因, 接着就是找到解决的办法.此时, 笔者依旧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探索, 如此, 达到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探究教学的过程, 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探索的过程, 是学生从单纯的接受知识, 到主动探寻知识的转变过程.因此, 教师在探究教学的使用中, 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必须要为学生营造可以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乐于探究, 敢于探究.

参考文献

[1]王爱富.中学化学创造性教学测评的实验报告[J].化学教育, 2011 (6) .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做到有效探究 篇5

化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基于初中化学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初中生发展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初中化学开展有效教学意义深远。以下针对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谈谈有关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看法。

针对初中化学展开有效教学是很多化学教师一直在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因此要顺利开展有效教学,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与实施。

一、优化教学设计是保障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优化教学方法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三、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一、优化教学设计是保障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

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翰愈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它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备课至少要三次,一是集体备课(突出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学习者特征分析(突出因材施教),三是备教师个人(突出自身的教学风格)。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能够更好地剖析课标与吃透教材,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意识,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优化的教学策略等,是教师协作探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集体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如:在备《空气》这一节内容时,对物质的分类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同学们都能够理解[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空气],再通过举例说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怎样让学生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呢?在集体备课时有一老师提出:增加一个演示《白糖与铁屑的混合》的实验,将白糖与铁屑混合后,再将磁铁放在混合物的上方,学生可观察到磁铁将铁屑吸引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加能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2.学习者特征分析,因材施教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因此针对教师的个体差异与所任教班级学生学习特点不同,仅依靠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仍然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率,甚至出现教学的低效与无效,为此我们应该在备课时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备好学生。备学生主要是针对两个层面: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现有学习障碍两个方面。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每个老师一般要教二到三个班级的课,甚至更多班级,有时会出现一个班级成绩遥遥领先而另一个班级却远远地落在后面,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同样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手段,同一位老师教,成绩不好我也无能为力”。其实该老师就是没有注意到不同班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的老师则会认真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然后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等情况,在对不同班级的授课采取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如:在上学期我上两个班(1班与2班)中,1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在课堂检测时总是有的放矢地安排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提供给学生强化训练(要求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而2班的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授课当中必须把基础知识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内涵,然后再进行解题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实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到中考学期结束时两个班已经不相上下。

总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接受水平来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3.扬长避短,培养当代学者风范

教师自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课程资源,在备课中备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独特风格,备出真正“自我”。基于教师本身的人生阅历与教研资历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对教材的加工与处理也不尽相同,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资源也各各不同。诚然每一位化学教师要具有科学探究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必须广泛收集资料,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博学多才,并在实践中研读课标,通读教材,活用教参,网络教研,与时俱进,具有当代学者风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一节时,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情感较缺乏,在上课时为了增加学生的爱护水资源的意识,我引出了令人深思的话语:“一滴水做不了很多事,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都节约一滴水,那13亿滴水就是260吨,可供1人吃约26000天就是约70年。”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能够引起多么惊人的后果!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教师只有把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机地结合,内化成自我,把文本“熟透”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用怎样的引入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资源,补充那个实验才更有效地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等,就显得游刃有余。备的作业应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备自己的 “心理”,上每节教师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饱满的激情迎接你的学生,开展你的课堂教学。再加上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就能使初中化学教学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新的起源,好奇心是创新的前驱。没有兴趣与好奇心的学习,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等都无法谈起。初三年级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意在驱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1.激趣导入重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趣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让学生发现学习初中化学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知识的挑战。例如:在初三化学第一堂绪言课中,我并未按教材的安排环节去上课而是先做几个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指示剂变色”等趣味实验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们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利用多媒体图片介绍化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如利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新闻背景引入《氢气》的新课教学。学生在欢声笑语中领略化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和趣味,产生一定的心理满足和欢乐。通过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再如学习《爱护水资源》这一节时,是这样引入的:展示两瓶水(一瓶是盛自来水,另一瓶是盛水质受到污染的水),通过有效的提问:哪瓶水是符合我们人体饮用的水?同时介绍由于水质污染给人类已经带来了惨重的灾难,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强烈意识到爱护水资源重要性,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爱护水资源!引入非常有震憾力。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追求同一个目标上,构成了和谐的课堂教育气氛,课堂教学效果就达到最佳状态。2.承上启下注重知识的衔接

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诠释或启发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的衔接。例如:我在上“元素”一课时,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导入,先让学生思考“水通电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回顾这个实验,有效地导入了新课课题“元素”。这样的启发既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重视了问题之间的衔接,同时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①不断地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一般而言,教材中的实验比较典型,这些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与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但是现实的化学教学往往是因为课时少,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进度的问题,会把一些基本的演示实验省略不教,上课就是纸上谈兵,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停留在理论的表层。既然学生看不到实验现象,就谈不上实验结论的推导,科学的思维品质更是无从谈起。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必备条件,只有学生真切的体会实验的发生和过程,才会理解物质之间的变化,才会开始学会学习化学,如果只是口说无凭、甚至用一些多媒体的手段达到简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学生便对学习丧失兴趣,只有给学生真实的演示,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中进行观察与剖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之间的真实的变化,更好地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②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化学教师的作用除了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在于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4.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富于教学机智的智慧型课堂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历程,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的种种模式与策略,不断地探究教育的本质。从中总结出了新时代的智慧型课堂,必须有以下几个风格。①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有的放矢地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让每位学生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

有一些老师在实施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不善于把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导致学习知识的孤立性与零散性,不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度理解与掌握。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例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联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优秀的教师会举出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而不会举例的老师绝对不是优秀的教师。因为涉及概念理解时,必须借助一定的事例进行辩证剖析。如果列举的事例没有生活性、真实性、趣味性、实用性、时效性等特点,那么学生会认为所学知识离他们的生活学习相差甚远,不能密切地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听课会感受到好像在听天书,遥不可及,教学成效则无法体现。

③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听课效率,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技巧。

大家都赞同,学生成绩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听课效率的提高方面。因此学生听课的效率是教师们必须关注的,而且还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与剖析问题。唯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关注我们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画龙点晴重小结

精彩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且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强化持续学习的兴趣,对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作用很大。如在学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时,用一首诗概括了本单元的知识点。

碳家族成员化学小诗

碳家成员性各异,弄清它们莫性急。大力金刚硬无比,石黑导电软滑润,木炭具有吸附性,活性炭更胜一等。碳单质有稳定性,切记是在常温时,温度升高活性增,可燃还原同具备。二氧化碳怪脾气,碰到氧气不反应,遇水或碱就变本,用制汽水灭火剂,常把空气往上挤,植物喜欢动物恨。一氧化碳莫大意,可燃剧毒惹事非,冶炼工业显身手,全凭它的还原性。

诗中把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类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特性和它们的一些用途,描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学好化学,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基于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相长,因此课后反思不但要针对教师,同时更要针对学生本身。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回顾课堂中的不足和亮点,及时总结,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效果。而学生所要进行的学习反思,回忆所学知识,有效进行梳理与巩固,使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1.学生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梳理与巩固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主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因此学生除了课堂高效率地学习知识外,关键在课后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发现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息息相关,促进自身的知识结构的体系化,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复习与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解题能力,以此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等学习效果。2.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身为教师一直在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是非常关键与必要的,反思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①预设教学效果很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好;②预设教学效果很好,但实际教学效却不好③预设教学效果不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好;④预设教学效果不好,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很好。教师按照以下四种情况分析自身属于哪一种,然后剖析其中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恰当,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然后找到改进的方案与措施,唯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唯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3.教师课后的听课反思

课堂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听课反思中发现教学的种种存在的问题。只有善于发现,才能更好地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好地组织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本学科听课,也可以跨学科听课,不断地进行听课反思,积累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4.积极进行教育教学行为的课题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 思维 探究 联系

初中化学是一门很基础的学科,它的基础性不在于其知识水平的简单易懂,而在于化学以一门与实验紧密结合的新的学科出现在中学学习阶段,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与数学语文等科目比起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可操作性的特色课程。

很多学生对初中化学课程的第一印象是内容新奇,实验很有趣之类的。但是,如何把实验和化学学习紧密的有效的结合,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是中学新课程中改革教学方法的要求。作为一种启发性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更推崇实验教学。这种模式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强调实验的重要性,或者是单调的教师演示操作而后学生的按部就班的机械化学习。这里所说的实验教学体现在化学实验与化学教学的高度协调统一性上。这种具有统一性的实验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实验理论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作为实验的第一步,坚决不能让学生简单的记忆操作过程,然后按照老师的强调和指导书的步骤作出所谓的正确结果。横向联系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一次简单的实验过程中,在了解本次实验的基本知识外,能够联想到除了本次实验所用的药品其它的性质和应用;各种实验仪器的用途,仪器还能够运用于那些实验;如何操作,如此操作的原因是什么…… 提前引导学生对自己发问,带着问题对实验进行学习探究。纵向延伸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够把以前从课本和实验中学习到的知识与这次实验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或者运用,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其次,是老师的实验演示过程。通过理论预习,学生会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观看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在演示过程中最好避免详细的讲解,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使学生在观看演示过程的同时能够把预习所得到的知识和问题与实验过程对应起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如此会让学生对整个实验内容和过程得以深刻理解和掌握。

再者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前很多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按着实验书一步一步往下做,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结果而很少去思考过程。初中化学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小体系化的, 但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实验方案, 却往往着眼于单层次, 单侧面, 并非最佳,大有进一步优化的余地。前面的理论学习和教师演示促使学生充分把握实验的要点,对实验操作过程和原理有一个比较充分和清晰的认识,在实验前提出疑问,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比如如何改进实验方法,如何操作更加简便,安全,提高实验的严谨性;实验得到结果更加贴近理论等。这样的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才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最后,实验与实际相联系。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很大一部分都可以與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以此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促使同学从生活中这个侧面进一步认识实验,从而能够加深印象,巩固课本所学知识。两者相互辅助,相互促进。比如,很多人都见过铁丝在炉火中虽然可以烧得发红,拿到空气中不久就会熄灭,但是在氧气中可以持续燃烧,放出火花,这可以和燃烧的三要素结合起来;现实中铁锈的颜色状态的观察等一系列实际现象;苏打和小苏打的辨别等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试验内容与课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其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把实验充分运用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新时代培养创新探究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2006年06期 蒋绍旺 

初中化学计算教学对策探究 篇7

关于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基本的概念,这类的计算一般都是比较简单的。

(1)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这种类型的题目一般容易出现在选择题中,首先,看到这种题目,学生就应该想这里的“相对原子质量”中的“相对”两个字的意思,然后就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这类计算题在计算中都不是直接考查计算结果,往往是在考查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 是方便我们计算的。针对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将比较容易混淆的几种数字拿出来作比较,同时教师也要深刻地剖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每一个字,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这种类型的题目是在微观的基础上计算的,在宏观中物质都是有基本的元素组成, 其中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是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之比。教师在教学时,要跟学生讲解区分原子个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等易混淆的概念,同时教育学生考试时仔细读题。

二、图表计算,分类指导

图像计算题是化学计算中比较难的一类题目。图像计算题没有详细的文字描述,它将所有的文字信息全部通过图像的形式画出来,是对学生对化学知识及其应用的考验。在图像中一般会涉及到物质的质量变化,同时根据变化的曲线,学生要分析出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只有抓住了这些,才可以方便解题。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灌输给学生不要怕这种题目的思想,同时指导学生慢慢地根据图像的变化分析相应的化学反应。这类题目一般的解题步骤如下:①明确图像中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及物质的名称;②根据图像中的变化考虑化学反应的发生程度,列出化生反应方程式分析计算。有关的图像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质量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最后要求计算某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另一类是沉淀(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最后要求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针对前一类的题目,一般考学生金属的活泼性,哪些的金属与酸反应,哪些不反应,这些都会影响质量。多种金属与酸的反应是这类题目中比较难分析的,主要考虑到金属的活泼顺序表,活泼的金属先与酸反应。教师在教学这方面的解题时,一定要让学生牢记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讲解特例,比如说铜,它不和稀酸发生反应,这些都是教学中应该讲到的。针对后一类的化学计算,都是注意反应的先后问题和化学反应中物质是否足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计算中考虑过量和不足量的问题,这个通常是容易忽视的地方。

表格类的计算题,也是没有过多的文字描述,给出的直接是表格中的数字。通过表格中的数字,主要反映了各物质的性质及其相对应的变化规律,这类题目比较抽象,很难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这种题目的时候,要慢慢指导学生找出规律,慢慢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的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所谓的“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单一的量不变,找出其他的量的变化情况,从中找出规律。在这类题目中,考查的是化学反应中某一种物质是否足量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结论,最后解题。

为了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消化图像类和表格类计算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将同样的题目通过图像、表格、文字三种不同的方式表述,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律,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做化学类的计算题。

三、综合计算,抓住方法

综合计算是一类综合性很强的计算题目。很多的学生看到这种题目就觉得头疼,就会觉得很难,其实不是这样的,再难的题目也是由基本的反应和多重的反应变化演变而来的。只要平时学习的基本功踏实,按照题目中的所提到的反应一步一步地往下面写,找出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或则将所求的问题慢慢向已知量转化,这样一般的问题都会解决。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不能被计算题的长度吓住,往往越是长的题目越是简单。

关于化学类计算题解题过程的规范问题,一定要规范书写, 不要在小细节上出错丢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化学书例题中,在设未知量时要注意不要随意增加单位,书中就有“设氧气的质量为x”,许多的学生在设未知数的时候习惯性的带上单位。这就是学科性的差别,化学的计算与数学的计算不一样,值得教师和学生注意。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开阔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篇8

一、有效的借助化学实验, 进行化学概念的引入

在初中的化学课堂上, 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通过化学实验, 可以将化学知识点有效的展示给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查了解到化学知识的本质. 通过这种方式引入化学概念, 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化学概念[3].

初中是化学课堂学习的开始, 对于化学概念的学习尤为重要, 其中化学概念的引入方式选择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在化学课堂中, 通过教材上列举的实例进行化学概念的引入, 甚至是直接要求学生将化学概念死记硬背, 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化学概念, 甚至会由于概念的生涩难懂而对化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这样对于化学课程的开展有着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教师通过实际的化学实验将化学概念进行引出, 可以加深学生的化学概念的正确理解,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如, “化学变化”概念引入中, 可以通过其与“物理变化”进行区别, 准备两支火柴, 一支进行折断, 让另一支进行燃烧, 通过对折断前后以及燃烧前后的火柴进行对比、分析, 会发现折断的火柴出形状变化外, 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燃烧的火柴在燃烧后, 形状变化了, 并且有新物质 ( 灰烬) 产生. 这样就能轻易的引出“化学变化”的概念, 并让学生对这一化学概念牢固的掌握. 再如, 在进行“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 可以用香水喷到身上并在教室走一圈, 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闻到香水味道的?”这样的问题, 从而提出化学分子概念.

这样的教学实验有很多, 对其进行巧妙利用, 可以帮助化学概念引入, 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

二、通过对比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化学概念极其相似, 学生很容易混淆, 所以教师应该在概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对比, 让学生清楚的找出两者或多者之间的差异, 以此来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如, 通过“化合物”与“混合物”的对比, 可以清楚的对两者的概念进行区分. 对于两者之间的对比, 主要是从其宏观组成、微观构成、性质、组成成分等方面进行的. 在宏观组成方面, 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 而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在微观构成方面, 化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但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分子;在其性质方面, 化合物具有固定的性质, 但是混合物中各个物质成分都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 在组成成分方面, 化合物具有固定的组成, 但混合物组成却不确定. 常见的化合物有水、高锰酸钾、二氧化碳等,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碘酒、海水等. 其中多种化合物可以组成混合物.

在进行对比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 1) 进行概念对比, 要从其关键词出发, 并适当的从两者之间的区别中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 ( 2) 同时还应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 这也是辨别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注重关键词教学, 培养学生化学逻辑思维

化学概念一般都是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进行描述的, 具有简练、高度概括的特点, 所以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概念中的关键词, 以此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以及严谨性, 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在化学概念上的错误用词进行及时的纠正,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严谨的态度.

如, “化合物”与“单质”的概念教学过程中, “化合物”概念为: 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其关键词为“纯净物”、“不同”; “单质”的概念为: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其关键词有“纯净物”、“同种元素”. 这说明单质与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 但是一个是同种元素组成, 一个是由不同元素组成.

4. 强化练习, 提升对化学概念的解析能力

任何知识点的学习都离不开练习, 只有通过有效的练习, 才能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提升其对化学知识本质的解析能力. 在很多时候, 通过化学概念的学习, 学生觉得已经掌握了这一化学知识点, 其实不然, 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是表现在对其正确的应用方面,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 才能真正的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点转化成一门技能, 但是教学练习中不提倡题海战术, 要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剖析, 并应用到实际的实验中, 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表象看本质, 提升对化学概念的解析能力.

( 下转第74页)

( 上接第72页)

在进行练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 如, 太阳下晒湿衣服会干等, 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帮助学生从直观判断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如, 通过“糖水实验”引导学生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等, 并通过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概念的说明.

总之,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时代进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利用合理创新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强化学概念的理解, 提升初中化学教

摘要:化学概念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关键的组成部分, 化学概念也是化学知识的基础, 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主要的内容之一[1].通过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理解, 能将化学知识系统化, 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本文就根据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探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红梅, 赵杏红.从课标要求看课程下的初衷化学概念教学[J].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2012, 36 (11) :22-23.

[2]陈鲲.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初探 篇9

一、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作用

化学探究实验在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又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该学科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化学探究实验的开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因为实验本身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且只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探究实验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同时, 化学探究实验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 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 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 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实验, 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 可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 更敏捷, 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方法也变得更多样、更灵活。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 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 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从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二、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方法

1、情景设疑激兴趣。

一般来说, 探究实验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设疑, 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前提之一。设疑是为了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 产生求知欲,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看书阅读讨论, 进行求知探索, 这样学起来就有兴趣了。

例如, 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中, 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设疑, 让学生思考在测定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中, 消耗氧气的反应物能否用“木炭”或别的药品来代替?为什么?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设计新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性实验中针对上述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析, 使学生了解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法中关键是什么.为什么实验中消耗氧气的反应物不能用“木炭”或别的药品如 (硫磺粉) 来代替红磷.这样在探究实验中既激发了认知的热情, 又增强了实验的兴趣。

2、设计实验促创新。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教师有目的地布置一些实验习题, 要求学生提出新的设计方案, 不断进行改进和设想, 哪怕还不够完美, 都要让他们去试一试。最后, 教师还要做好实验后的总结, 指出学生实验方案的优劣,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逐步使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要领和规律, 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实验室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方法教学中,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用注入式反复强调应怎样操作, 但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不知所措或似是而非。而采用实验探究教学的方法, 从实验中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寻求得出正确的方法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第一,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采用错误方法演示实验, 实施如下环节:教师实验设疑——学生发现提问——小组讨论问题——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假设推断——师生共同结论。

第二, 让学生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再动手实验, 从而证明前面老师演示实验中收集的氧气不纯是因为错误操作导致试管中空气混入, 刚开始加热时, 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较慢, 且不连续, 这时应该是试管中的空气;过一会儿后, 产生气泡速度加快, 并且是连续均匀地放出, 这时收集的才是纯净的氧气。通过这样的探究实验, 学生对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方法掌握就更准确, 印象更深刻, 效果更好。

三、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要充分重视教材中课外小实验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创设探究实验外, 我们还必须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 实现课外延伸。在课外日常生活中, 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 例如化学小制作自制净水器、用铅笔芯实验石墨的导电性和制作叶脉书签;家庭小实验对鸡蛋壳成分的检测、自制汽水和保鲜膜保鲜能力测试等;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查, 如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废水成分的分析及它们对自然界污染情况、如何进行防治;对金属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回收情况和回收价值的调查, 并对今后回收金属废弃物提出自己的建议, 对建筑、合成材料性能的应用了解等。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 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强调化学探究实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点滴 篇10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可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等特点,它将在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初中化学是一门起始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化学解题能力,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化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探究式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文就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来探讨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可能途径

一、创设探究教学情境,特别是实验探究教学情境

探究式教学需要产生一种学生互动性强、参与愿望强烈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让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探究.教师要善于鼓动学生,面对学生表述离散性相对较大的教学课堂,教师应具备优良的语言技巧,既要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通过教师点拨、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语言,串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珍珠”,巧妙把握课堂教学的全局。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由学生自主分别按图示进行实验。

在要求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的同时,探讨如下问题:

(1)进行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什么?

(2)进行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探讨得出结论。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质疑是探究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它表现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意识到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由疑惑到探索的心理习惯。这种心理习惯会驱使人们去积极思考问题,;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设法去解决它们。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习惯,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从惊奇和疑问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学会生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产生疑问。例:在学习分子的性质时,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能闻到花香?”,“为什么蔗糖能溶于水?”,“为什么一滴红墨水滴到一杯水中,水全红了?”,“为什么气体能被压缩?”等一系列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疑”,“设疑”也是一种“生疑”,使学生脑子里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探究的欲望和动机。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学完某一新授知识之后,教师必须要配合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编些化学问题进行讲练。讲练完后,绝大多数学生应该说基本上理解了新知识,但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仅局限在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上,如果趁此机会出一两道带有思维跳跃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不但使学生对这种知识的内在和形式上的联系印象深刻,而且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解决化学问题的教学探究策略

1. 挖出问题的隐含条件进行探究

许多化学问题含有隐含条件,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挖掘出隐含条件。学生分析题意并找出隐含条件的过程是极好的思维探究过程,教师要对这类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

例:请将下列九种粒子分成两大类,每类要有五种粒子(可重复使用),并写出你的分类原则。

Ne、OH-、NH3、H2O、、CO2、SO2、NO2、SO3

本题中无明显有效信息,只给出了分类的思维方法.所给出的九种微粒之间有哪些共性,需要去挖掘出这个隐含的信息。对这九种微粒探究分析,不难发现H2O、CO2、SO2、NO2、SO3属氧化物,剩下四种微粒Ne、OH-、NH3、都含10个电子,从氧化物中找出一个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的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顺带强调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把分子和原子团排除在外。

2. 对化学信息迁移进行探究

科学家认为他们在研究和处理问题时,经常和大量发挥作用的是能力。特别是捕捉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是探究学习所必需的能力,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迁移的训练,设置信息新颖、构思别致、思维容量大的化学信息迁移问题,让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迁移的化学问题有化学概念的迁移、教学方法的迁移和化学思想的迁移。

例:为了履行国际社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CTC”作为清洗剂。“CTC”又称为四氯化碳,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也是修正液(又称涂改液)中的一种溶剂,还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根据以上信息推测“CTC”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一种。

本题所含迁移信息非常丰富,要组织学生分析探究,从四氯化碳是常用的服装干洗剂,也是修正液(又称涂改液)中的一种溶剂,我们应能探究出其有如下物理性质:能溶解油脂、能溶解污物、不溶解纤维、不溶于水、易挥发、蒸气密度比空气大。从我国政府为了履行国际社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CTC”作为清洗剂及四氯化碳是一种优良的灭火剂可究出其有如下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性质稳定。有毒、对臭氧层有破坏。

3. 对化学开放题的探究

与那种具有唯一正确解答的“传统问题”相对照,开放性问题是对“过分规范”的反动。“开放性”决定了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去解决问题,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

开放性的化学问题或是条件不确定或是结论不确定,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化学开放性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化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化学”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已经知道,在稀盐酸中存在H2O分子、CI-离子和H+离子。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研究下面的问题:可能是稀盐酸中哪一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本题为设计实验型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能否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水溶液中的H-可以使紫色石德试液变红是一个科学事实,但如何深究得出这一结论,学生并不了解。因此,在回答本题时,需要先提出一个“可能是溶液中的H+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来证实这个假设。而如何说明是水溶液中的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不是H2O分子、CI-离子,逻辑思维的方式很多,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归纳法”,也可以是“排除法”,答案不惟一。要学生充分探究,去得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途径。

4. 应用化学知识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思善问,就会发现很多需要化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这类问题的范围和难度应适当,以适合课堂教学。应用化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的解决有许多优点,一方面,学生通过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探究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也理解化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其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利用化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的巨大效力。

四、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地位

探究式教学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扮演着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研究者的角色。探究式教学给教师的教学创新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发展学生多元智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展开积极的研究。

上一篇:甘薯组培苗生产技术下一篇:生物学钾离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