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现

2024-06-16

构建实现(精选十篇)

构建实现 篇1

一、 教师要实现由 “面具化”向“个性化”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 大多没有“个性”,教学内容和文本解读严格按照“教参”移植,环节、结构严格按照“规定动作”执行, 教师普遍不敢越雷池一步 ,只有“规定 动作”, 不敢有“自选动作”, 教师们“没有自我、难以自我、不能自我”。所以,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教,往往“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这就如同不同的老师戴着同一副面具演 戏 ,“你方唱罢 我登台,人人唱的一台戏”。这种“面具化”教育人生往往导致课堂的“愚昧”。因此,要寻求课堂智慧, 不在使用了哪一种教学模式,关键因素在教师,在课堂的主导者本身。教师要敢于跳出框框条条,调整角色心态,追求个性转换,在“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引导中,启迪智慧,优化课堂。

二、 教学要实现由 “知识化”向“幸福化”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 学 ,不是不要知识目标, 而是倡导在“幸福化”的基础上追求“知识。国外一些教育专家指出, 教育要实现幸福教育, 力求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表现。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由于高考答案“标准化”因素的影响, 教学普遍不敢“以人为本”。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个性化”的理解权限,一切以“标准答案”为“唯一真理”。这样的课堂只有记忆、模仿和移植,与学生的激情和兴趣无关。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生在课堂中只有被动接受、痛苦和无奈,几乎无幸福感可言,智慧的生成、能力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智慧化教学期盼教学由“知识化”向“幸福化”转变。教学的过程要成为学生追求“成功感”和“幸福感”的过程 。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跳、去唱、去质疑、去辩论、去创造。

三、 课堂要实现由 “教材化”向“生活化”转变

什么色彩的课堂最受学生欢迎? 当然是充满生活味的教学。充满生活味的教学往往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诱导学生产生兴趣,积极理解,加深理解,加快内化,提高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按部就班“教教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往往脱离生活, 纸上谈兵,教学与生活、生命的联系纽带被割断, 使得知识本身丧失了活力,丧失了智慧,成了‘死’的储备、“僵”的教条。教学应该有生活化色彩, 应该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 把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才会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增加智慧。

构建三大支撑 实现跨越发展 篇2

实现跨越发展

演讲人:严国平2009年12月30日夜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晚上好!

今天,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迎来了润州建区历史上首次秘书班子演讲比赛。对于我的家庭来说,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今天上午,我的爱人参加教师基本功竞赛,我6岁的儿子认真准备幼儿园才艺大PK,整个家庭洋溢着迎接挑战、收获成功的进取氛围。在组织的关怀下和家庭的鼓励下,下面,我围绕润州跨越发展这一主题,作一汇报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构建三大支撑,实现跨越发展。

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和永恒主题。跨越发展,是责任政府、有为政府的自觉追求。润州,经过千年历史沉淀和建区后二十多年的建设,在历届政府班子的辛勤努力下,为润州今天的跨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乘着“南山北水”和“两铁”建设的东风,伴随着新一届政府的奋力作为,润州已经迈入跨越发展的轨道。

我认为,实现润州跨越发展,必须构建三大支撑。第一,要科学定位、明确目标,以伟大的事业、美好的未来解决信念支撑问题。

事业的根本在人。润州跨越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注定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充满创业的艰辛。没有信念的支撑,容易产生厌战情绪,造成事业半途而废。润州干群历经发展 的洗礼,是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队伍。只有把跨越发展的科学定位、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昭示美好未来的宏伟蓝图展现出来,大家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三年经济建设“总量赶天宁、实力超金阊”的奋斗目标和“迈出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更大步伐”的工作号召,既符合润州实际,又体现奋进性,必将激励全体干群挥洒汗水有干劲,奋力拼搏有方向,必将引领全区上下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加快发展的豪情。充满理想、信念的润州队伍,必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携手同心、共克时艰,达成目标、实现跨越。

第二,要突出重点、狠抓推进,以综合实力极大增强解决跨越发展支撑问题。

没有支点的起跳能跳多远,没有撑杆的跳高能跳多高?润州跨越发展,必须找准支点、主攻重点、狠抓推进。

一是要对接同城化,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决定润州现在的跨越、将来的实力。再过7个月,沪宁城铁建成运营,润州与沪、宁、杭等18个城市的“同城效应”逐步放大;“南山北水”绽放新姿,老城区改造深入推进,使我们发展城市经济如虎添翼。要继续优化服务环境,全天候保持清洁、秀丽、舒适的城区环境。要主攻城市经济的重点,有针对性地想长远、抓眼前,按照区现代服务业“四区两带”规划,强势板块建设与招商引资,促进项目落地开花结果。要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作为抓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打破制约,放宽条件,引进高层次人才;要鼓励市民将拆迁补偿款、储蓄资金转化为创业资本,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强活力。二是要加速工业化,优化提升发展结构。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牢不可破,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又一次在迪拜国家金融危机中显现。工业经济对于我区意义重大,在促进就业、提高税收、跨越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速润州工业化,要着力实现“四个提升”:要重点抓好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提升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要致力形成风电、太阳能新能源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要利用国家产业调整倒逼机制,推进高能耗、资源型企业走向区外,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宽新领域,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水平;要加强污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厂区绿化,提升园区板块对工业发展的承载力。

三是要坚持精品化,全力做特都市农业。农村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农业是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新农村是都市花园、城市绿肺。润州农业虽小,但“小比例”仍是跨越发展的“大问题”,农业小更应把农业做优、做特、做精、做亮,农民少理应让农民更加富足、农村更加和谐。要围绕“农民变居民、田园变乐园、农产品变时尚品”的思路,完善规划,用足政策,使农民加快变成居民,农村变成景区;要把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民希望的田园转变为居民享受的乐园;坚持高效农业高端化,使农产品以新、特、奇、异增值为市民消费的时尚品,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效益,铸就农业特色。第三,要以民为本、发展惠民,以发展成果共享解决跨越发展的社会稳定支撑问题。

跨越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大局。今年以来的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让每一位润州人倍感骄傲,豪情万 丈;润州城市美誉度空前,辐射四方。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与自豪。不可回避的是,跨越发展有时候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带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造成社会的加剧转型,居民心理能否适应快速转变等问题值得继续重视和加强。只有坚持与深化以民为本办实事、加快发展惠民生,让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真正转变各级干部的政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安抚百姓,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提升城市和谐与温情。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站在2009与2010年的时间节点上,恰逢润州大建设、大发展、大挑战的伟大机遇,跨越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宏伟目标,美好未来,催人奋进。既然时代垂青于我们,那就让我们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无私无畏的价值观念、无怨无悔的竭虑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让每一朵浪花都在奔腾向前、跨越发展的波浪里闪出自己的光芒!

构建生态课堂 实现心灵对话 篇3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前提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完成三个转变,即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教学管理机制,其中转变教育观念是完成其他转变的前提。为此,我校在进行“一废除”、“三允许”、“五带进”、“五法”改革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的课改成果,总结出“三个不能”和“四个获得”的教育思想。

“三个不能”:不能过于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需要;不能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身体验;不能过于强调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四个获得”:学生要获得尊重和需要,学生要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要获得思维的发展,学生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转变学习方式,是构建生态课堂的核心

转变学习方式,是指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向多样化转变。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研究性学习都是现代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为了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力求通过比较异同、 评价鉴赏、观点争鸣、质疑问难、实验操作、学科整合等具体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

三、采用激励性评价,是构建生态课堂的保证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评价观念,树立“为促使学生创新而评价”的理念,实施激励性和创造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以学生的个体表现为参照系数,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上前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片面的单一性的评价转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表扬”、“鼓励”、“肯定的微笑”和“翘起的大拇指”,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评价方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评价方式上,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价等方式创造性地评价学生,通过访问、观察、问卷等形式来获得可信的、全面的资料。首先, 我校利用星级评价——三方(学生、家长、学校)互动评价表,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每学期,由学校将评价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填画红色的小星星,然后再由家长填画,同时写上自己对学生及学校的意见与建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汇总,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份评价表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自信的基点建立在每个人的长处之上,从而使其在生命旅途找到支点,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此外,我校还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进行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自我感受成长历程,同时为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提供依据。

四、开设家长开放课,是构建生态课堂的亮点

课改的深入,带来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为了让家长了解课改的新动态,汇报学校的课改成果,我校开展了以 “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搭建师生成长平台”为主题的家长开放课活动。活动中,我校青年教师向家长展示了风格迥异的课堂教学,使家长切实感受到了新课改的新气息。课堂上,教师、学生一起合作、研究,家长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共同分享新课改带来的喜悦。课下,教师和家长共同探讨、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征求家长对课改以及学校、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畅所欲言。此项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距离,使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来。

构建生命课堂实现生命对话 篇4

全国教育基础理论专家肖川博士就曾对这样的课堂进行分析, 指出其危害有三:

第一, 让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 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进而扭曲了学生的个性与人格;

第二, 压抑并泯灭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没有必要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 教学成为没有理智挑战的教学;

第三, 禁锢并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参与的机会, 学生经验世界的贫乏, 使得所学“知识”停留在外在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水平。

二、对课堂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 其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课堂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可见, 课堂教学对于每位参与者 (教师、学生) 都具有重要的个体生命价值, 所以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的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三、生命课堂的内涵

生命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概念, 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 追求人的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 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 更应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

课堂中的生命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生命共同体, 课堂中的发展是师生共同和谐的发展。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生命课堂是以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和生命交往为基础, 以师生的共同发展和生命价值弘扬为目标的课堂教学。那么, 生命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 应该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 人本性

生命课堂的提出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是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的。在生命课堂中, 师生作为完整的人, 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彼此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 并真诚地展现着完整的自己, 在互动交往过程中触动着彼此的心灵, 实现着真正的教育。

(二) 生成性

正如同古希腊的哲学家所讲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 师生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从生命的角度来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所以生命课堂重视教学智慧的充分运用,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上设定上, 既关注预设性目标, 更要看重生成性目标;在教学内容上,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内容作为案例;在教学过程上, 关注的则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

(三) 平等性

在生命课堂中,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和互动者。师生之间再没有壁垒森严的藩篱, 他们可以民主地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

四、实践探索

以课改为契机, 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鼓励教师自主研究,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自觉带领学生走进生机勃勃的新课堂。

(一)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前提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前提。同时,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也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挑战,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核心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完整意义上的“人”, 而不是“物”, 还需要清楚认识到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就能主动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智慧, 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 表达他们的情感, 且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 并进而体味到人格的自主性和尊严。

(二) 师生合作互动——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动力

生命活力化的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合作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必然呼唤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合作互动。

(1) 师生合作

目前我们重视较多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 很少谈到“师生合作”, 但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讲授者, 而是朋友、指导者、合作伙伴。既是合作伙伴, 必然有师生之间的合作。

(2) 师生互动

何为师生互动?简单地说, 是师生双方在特定情境中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是通过师生共同的实践活动而逐步建构起来的,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主动性。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优势文化”可谓根深蒂固, 学生缺乏主动性和主体精神, 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构建师生互动性就必须消除教师的“统治地位”, 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 发展其主动性,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慧活动, 满足生命涌动的需要, 激发自主创新。

第二, 提升知识平台, 补充互动“活水”。“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不断“充电”, 努力进取, 博览群书, 多渠道地广纳信息。同时还要求教师应该具有从学生那里汲取营养的勇气, 重视学生对教师“反向社会化”的促进作用。唯有这样, 师生互动才能在原位上得到提升, 师生间积极的建设性的双向互动才能为课堂注入无穷的生命活力,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课堂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低、效率低下的问题, 基于课堂对每位参与的师、生, 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我们确立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生命发展的理念,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构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课堂。

构建实现 篇5

“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多么气宇轩昂而又睿智精辟的话语!一句话,道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古崇尚“和谐”的历史,也道出了东方礼仪之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心声。随着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召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新的政治理念,在人们的眼中变得清晰可见。而对于一个曾经有着优良传统与光荣历史、曾经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石油企业来说,“构建和谐企业”就成为我们“十一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究竟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在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践行《纲要》精神,构建和谐企业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力资源开发上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一支自强不息的人才队伍

“企”字无人则止,和谐企业贵在“人和”。而“以人为本”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实现人和的基本保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求,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和谐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如何启动员工的兴奋点,使员工的一切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是摆在所有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试想,如果企业所有的员工都能自发的将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每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天以一种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企业的发展,对待工作和企业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一样去热爱她和建设她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将会呈现怎样一番繁荣昌盛的景象?俄国着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在我领导的这个集体内,相互和谐的气氛解决一切。我们大家都为一个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并且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力量和可能性来推进这共同事业。在我们这里,往往也分辨不出哪是‘我的’,哪是‘你的’。而这样的做法,对我们共同的事业,就只有好处。”这些话所描述的正是我们的企业所期望并致力于实现的一种状态。

而我们物资集团经过40多年的艰苦创业,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雄厚购储销综合实力、年采购供应能力在100亿元以上、具有系统的采购、仓储、供销、再生资源利用、闲置资产租赁、科技保障和实业产品开发等营销体系、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物资营销和物流服务的大型物资企业,这些辉煌业绩的取得与企业的管理者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密不可分的。“企业是职工家园,职工是企业主人”的企业经营哲学也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物资集团的具体体现。我曾有幸参加物资集团团委主办的几次大型活动,在每次的活动中,我都会被现场的气氛所打动,都会为自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物资集团是我家,我们都要热爱她;物资集团是我家,我们都要建设她”当这句被物资集团4000多名员工用无数的行动践行过的话语从现场所有的人的口中脱口而出,成为一名铿锵誓言的时候,我相信那久久回荡的余音一定会打动你我,打动所有的家园兄妹,这是一种愿景与精神的激励,这是一种信念与情感的流露„„

曾几何时,“送温馨、送温暖、送温情„„”的一桩桩、一件件让我们体会到了物资集团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曾几何时,集团领导与家园兄妹欢聚一堂的激情表演让我们感受到了物资集团万众一心,和谐发展的旋律和乐章;又曾几何时,集团经理与基层职工无缝隙交流的亲切话语又让我们听到了“ 家园有你明天怎能不辉煌,吾将定当冲锋在前与你再攀新高峰”的心声与共鸣„„这无数的事实已经生动的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在企业管理中注入情感的基因,以人为本,一切从员工的利益出发,让员工感受到你时刻在关爱他们、需要他们、赏识他们、时刻与他们同在,当所有的员工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和认可的时候,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实现和谐企业之“人和”,实现现代企业全员参与、多元激励与无缝隙交流的过渡。

第二坚持以发展为根基,从物质需求保障上为构造和谐企业奠定坚实有力、丰裕富足的物质基础。

和谐企业不可能建立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人的基本物质利益得不到满足,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提高,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基本根源。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高度的概括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于是有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了改革开放,有了中国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资集团这棵参天大树,多年来也正是植于发展的根基,今天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让我们看一看下面这些数字,再回味一下那沉甸甸的丰收果实吧!近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年来,职工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1.93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89万元;利润指标连年超额完成,由2001年到2005年共上缴利润7.37亿元;自有资金在全局始终名列前茅,到2005年年底已达3.7亿元;不良积压物资全部变现;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生产办公条件逐步改善,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由此可见,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是构造和谐企业的关键。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运行质量,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才能为构造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坚持以学习为手段,从队伍素质的提高上为构造和谐企业注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技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通过“建设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来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也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实现企业的发展由适应型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过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因势利导,采取读书自觉和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引导职工爱学习、增本文来自中国美术高考站,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本领,更好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其次要逐步完善岗位成才激励机制,积极引导职工钻研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最后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浓厚氛围。

第四坚持以文化为导向,从团队精神的凝聚上为构造和谐企业塑造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制度管理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管理引导人达到最高标准。因此我们要以文化为导向,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树立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培养“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团队精神,为构造和谐企业提供精神支撑。

企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品牌效应的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从而创造最佳效益,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真正起到育企业之“本”、铸企业之“魂”、谋企业之“道”、塑企业之“形”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的作用。世界上那些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的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从IBM公司的“尊重个性、服务顾客、精益求精”到四川长虹集团的“长虹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所有这些引人注目的宣言,都成为这些知名企业独树一帜的标志。

物资集团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不断的打磨与实践,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终于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围绕着“内建家园、外树诚信”的中心内容,形成了为全体员工所共享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从“以德为本、以才为上、公平竞争、用人所长”的人才观到“有形物资、无限服务、合作双赢、共享未来”的企业理念,无一不体现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思想和文化内涵;从“四个过渡”的提出到“大庆物资”品牌战略的确立,无一不体现出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意识。一年一度的劳模会慰问演出、“三八”节温馨传递、元旦之夜的激情狂欢、企业文化的理论研讨„„构成了物资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绚丽多彩的画卷!家园的兄妹们,你们感受到那种力量的传递了么?你们聆听到那种和谐的旋律了么?让我们再一次用物资集团孙铁文总经理的一句话,“ 家园有你明天怎能不辉煌,吾将定当冲锋在前与你再攀新高峰”来激励我们并肩前行吧!

智能示范台区构建与实现 篇6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无功补偿;电能质量;新能源

1、引言

随着经济、技术和环境要求的不断发展,电力的生产、传输和分配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为了减少传统的损耗,集中式的发电逐步让位于更小更分布的发电电源。新兴的技术具有更低的排放和潜在的相比于传统技术更低的成本,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配电网具有更高的电能质量和更智能的操作系统。

然而通过持续的投入、研究与应用,配电网的革命性的变化并不是遥遥无期的。智能配电网具有新技术内容多、与传统电网区别大的特点,对于实现智能电网建设的整体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能配电网应具备的功能特征有:(1)更高的安全性;(2)自愈能力;(3)更高的电能质量;(4)支持DER的大量接入;(5)支持与用户的互动;(6)更高的资产利用率;(7)对配电网及其设备进行可视化管理;(8)配电管理与用电管理的信息化[1-7]。

2、智能台区项目研究概述

智能台区的构建可提高配网终端用户的自动化水平,保證供电可靠性,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研究试验对象是某供电局生产综合楼台区。通过对台区内的各类负荷进行智能监控,并接入作为分布式发电源,利用现代化的通讯网络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在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无线传感络技术等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符合标准的配电专网用通讯软件,构建满足电力生产管理服务需求的配电专用数据通讯组网方案。

3、智能台区项目组成部分

3.1台区设备运行智能管理

台区设备运行智能管理不同于传统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传统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运用基础配电电路开关的自动化控制功能,台区设备运行智能管理则是应用可控设备和器件实现完全自动化,来实现系统的关键操作和运行。不同的组件之间相互兼容,而且还具有通信和控制能力。相对于传统台区,台区设备运行智能管理具有更多的功能、更好的性能、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成本。

台区设备运行智能管理总体目标是为未来智能电网建立一套高效的体系,使其更好地实现配电环节的各种控制功能。智能电网中的台区设备运行智能管理应具有如下特征。

新颖的系统构造能力,如环形网络、微电网、双向潮流等。

高级的运营能力,如智能的局部重构、紧急情况下的反馈、综合的无功/电压管理等。

3.2台区SCADA

台区SCADA系统主要功能有:

对线路负荷的评价和对系统配置的重构将避免负荷过重的情况发生。

在受到扰动后自动进行线路重构。

基于系统构造对保护体系进行更新。

考虑负荷、效率、无功/电压控制、可靠性评价等因素的线路拓扑管理。

考虑新能源接入的系统结构管理。

对电力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盗窃电力设备和窃电的行为。

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在台区10kV线路进线、10kV断路器、台变一二次侧、0.4kV进线、0.4kV母线、0.4kV出线以及电缆分接头直到用户表前都需加装电压或电流监测设备。这些设备都需要支持双向实时的通信接口。

3.3电网自愈控制

电网自愈控制是SCADA的发展,基于测量,面向过程,突出协调,强调适应。当台区发生故障时,通过信息管理、实施监控和建立自愈功能,而避免发生停电事故。

为了达到自愈,台区必须建立智能化的可靠性决策支持功能——其自愈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台区供电可靠性和事故的预评估;

(2)事故区域定位和响应;

(3)电网的应急、重构及恢复管理。

自愈能力是自我预防和自我恢复的能力,预防控制为主要控制手段,及时发现、诊断和消除故障隐患;故障情况下维持系统连续运行的能力,不造成系统的运行损失,并且通过自治修复功能从故障中恢复。台区自愈控制体系是分层分布控制体系,由相互嵌套和衔接的基于台区SCADA的先进测量技术、实时状态估计系统和评价决策系统3大部分组成。

评价决策系统以电网的分析计算为基础,对电网做出状态评价和控制方案。这部分需要算法的支持,算法的智能程度直接影响着决策系统的智能性。根据计算的结果,系统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案,如当台区发生故障时,系统根据故障分析程序定位故障类型和发生的地点,然后系统根据故障类型和发生的地点调用相关的自愈方案,假如发生的是瞬时故障,相关线路的断路器进行一次重合闸;假如发生的是永久性故障,通过一系列倒闸操作,把故障范围隔离在最小范围,或进行相关配变的备自投。并自动通知相关人员故障发生的类型和地点。

4、结论

本文建立了太阳能发电及储能系统、充电桩接入配电台区的实际应用示范点,为今后智能台区的发展应用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本文介绍的智能台区的构建与节能技术是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把完成不同供配电功能的智能电器、电能质量管理器和配电网后台管理设备连接成数字通信网络,组成智能化低压配电网。采用各种现场总线、无线自组网络或以太网,后台管理设备执行监控与数据管理软件,后台管理设备执行监控与数据管理软件从网络中的现场智能电器监控器取得电网的各种运行数据。将配电网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配电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和地理图形进行信息集成,对电网的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完成相应的操作,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可以完成低压配变进线、馈线的监测、控制、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

参考文献

[1]Fangxing, L., et al., Smart Transmission Grid: Vision and Framework. Smart Grid,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0. 1(2): p. 168-177.

[2]李斌,薄志谦.智能配电网保护控制的设计与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第1-6页.

[3]李勋等.智能配电网体系探讨.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8):第108-111+126页.

构建共生课堂实现互助成长 篇7

共生课堂是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主张。共生课堂把学习看作课堂的核心,认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中的各个因子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能各自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它通过便利流畅的能量流动来共同推动课堂学习的发展,从而实现 课堂教学“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共生境界。笔者经过实践,感到共生课堂是指向儿童成长无限可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共生课堂的内涵

“共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 ,是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态。我国研究者吴飞驰在《关于共生理念的思考》中指出:“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 共生双方通过相依为命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其中 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生存。 ”如果把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它至少应该包括学生、教师、课程、环境、技术等因子 ,课堂的目 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不断促进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如何构建和谐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

1.学生先学 ,思想、知识在探究中生成。“个人先学 ”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或前置性思考,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把学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进行前置性的思考。学生借助网络、课外书籍、与同学交流等手段生成最初的认识。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的 体验 ,感到这个 知识是自 己探究出来的,是自己发现领悟到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2.小组交流 ,促进能力提高。由于有了先学的基础 ,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实践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 ”的方式 ,促进6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

3.班级展示 ,生生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小组交流之后 ,无论是领悟的还是没有领悟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提高了班级授课的质量。班级研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强化,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并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

4.教师点拨 ,认识升华。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临近课堂结束时,还没有理解,教师在这个时候出现,进行点拨,就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教师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方法点拨,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突破难点。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的授课方式,呈现了比讲解、演示文稿更加直观的多角度的视觉信息。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和其他动物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获取各种信息的比例,至少有80%以上的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

5.课后通过作业、限时测试等诊断方式 ,发现问题 ,查缺补漏。

三、共生课堂的价值追求

构建和谐校园 实现双赢教育 篇8

关键词:和谐校园,人本理念,依法治校,双赢

一、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人本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管理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基点是发展,校园和谐的基础也是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校园二者的目标是统一的。和谐校园以“人本理念”为宗旨,以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为目标,从本质上讲,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坚持“人本理念”即坚持人性化的教育思想,人性化的教育需要高校具备浓厚的人文关怀,失去了人文关怀,高校就失去了人气。而人文关怀的体现就是要实施人本管理,就是将人置于管理过程的中心,将“以人为本”作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以成员的集体主义行为为基础,达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的。坚持贯彻“人本理念”即是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如此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谐校园。

二、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依法治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就是民主法治。

依法治校,首先要坚持政治民主,即广大师生在构建有序化的高校组织和秩序的目标下有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的权利。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多元化决策机制,即民主决策,由此衍生出来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都是民主法治在高校的具体实施和体现。高校的建设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只有真正的民主才能带动广大师生提高对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才能将学校的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依法治校,还要坚持制度健全。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有制度的约束来执行,只有在依据“普遍的、外在的和公共立法”所形成的法律权威和权力,才会使高校的发展和改革得到切实的贯彻。多元化决策机制能否实施、是否流于形式取决于和谐校园构建中法治力量所惠及的范围和实施效果。[1]必须坚持令行禁止、切实保障制度的执行。保障制度执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要发挥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既要使全体师生遵章守纪,又要让他们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各项环节中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的和谐校园环境。[2]

三、构建和谐校园,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大学的责任在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也传承道德;大学是文化精神的象征,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3]唯有科学的个性化的思想才能支撑起一所学校真正意义上的高楼大厦。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融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于一体,集一所大学长期的文化积淀与当代追求于一身,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个性特征。学校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关系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弘扬大学精神,不仅仅是高校建校的必然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

四、构建和谐校园,塑造优良师德师风

“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教师的师德修养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塑造,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将学生作为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和培养,使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更要在人格上得到成熟和健全。胡锦涛总书记讲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未来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教育的成功与否以及它在一个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何,最终取决于作为教育主体力量的教师。”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乃至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可见,强化师德建设,至关重要。[4]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学、科学育人、热情为学生服务的教师队伍,需要将优秀的师德师风带进教学育人的每个环节。[5]

五、构建和谐校园,关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教书育人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技能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即所谓德才兼备。“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有灵魂的教育应当不只是传授知识、技能,更应关注学生心灵和身体的健康成长。”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激烈社会竞争中,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六、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形成双赢的良性教育机制

学校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和尊师爱生的一种新型关系。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双赢”指的正是在高校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得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最终目标。现代社会是思维方式多元化和知识经济广泛化的社会,教与学早已从单纯的传授转变为教学相长、教学互动,沟通式的教育思想已广泛地渗透和融入到了现代高校的教育机制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办好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师生间民主平等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师生之间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人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中,建立起师生之问的信任关系。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在师生心目中树立“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育获得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有所成的双赢效果。

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决定着社会的和谐。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牢固树立“和谐协调”的理念及“人和校兴”的意识。构建和谐校园,说到底就是建立和谐的育人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谐的教学关系。要达到诸方面都平稳而有序的发展,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只有首先确立了“人”——即师生为主体的管理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高校建设广纳贤策。构建和谐校园,同样离不开法令制度的约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在健全法制的前提下师生的最大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实现双赢教育,最终达到和谐校园,需要教育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

大学校园是人才辈出的摇篮,是师生寄托心灵的美丽家园,是走向人生马拉松的起跑点。和谐的校园,使人心凝聚,使力量团结,使事业起步。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万鹰,李永瑞.从构建“和谐校园”审视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8,28(1):141-142.

[2]段颖立.对和谐校园规制建设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62-165.

[3]邢繁辉.高校和谐:大楼、大师、大学精神的和谐[J].航海教育研究,2007(4):37-38.

[4]郝栓虎.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7(12)20-21.

构建乐学模式实现寓教于乐 篇9

一、强化教学趣味性、开放性

从传统的教育方式当中可以看出,学校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过多重视其应试能力,对学生在人文素养以及情感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不足,这种状况就会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地位造成很大程度消弱,并且一些教师在相应的教学观念上比较陈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存在过于封闭的状态,其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书本知识来展开,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难得到有效的激发,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乐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不但推进,其中鼓励和强调对学生开展快乐教学,其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观念转变作为其教学宗旨,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对语文学习所存在的知识价值以及乐趣充分认识和理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制定时要把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求作为其制定的基础内容,在授课形式的制定和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对语文教学当中趣味性和互动性进行提升和改变,对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也要足够的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以及具体的认知情况,制定适合其发展和学习的课堂氛围和环境。

例如,在对初中课文内容 《范进中举》 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当中范进不同的遭遇,如果教师只是对其中的单向知识进行讲解的话,很难让学生打起听课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办法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如果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具体行为举止和语言上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以及文章思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二、重视情感体验、快乐体验

在对初中语文“乐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及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一个积极有效的组织者以及课堂效果的实际设计者,并且对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具体感受以及快乐学习氛围的体验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习个体的心理需求进行认真对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偏好对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从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语文世界并且快乐的学习语文。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快乐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真正回到语文学习的角色当中,去感受学习语文的魅力和乐趣。

例如,在对 《皇帝的新装》 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达到不断增强的目的,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与本文相关的一些视频资料以及图片等进行播放,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将一些与本课相关联的一些内容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边乐边学”的状态中去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断得到增强。

三、实施实践教学

构建互动探究模型实现高效化学教学 篇10

一、学习方法互动, 提升学习热情与效率

构建高中化学互动探究模型, 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 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 教师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从而有效展开教学过程, 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 在高中化学对物质鉴定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互动, 引导学生先从物质的状态开始分析, 若是固体, 它是否存在特殊颜色;若是液体, 溶液是否有颜色;若是不明显的液体, 是否可以借助与已知溶液进行反应得出沉淀、气体等, 从反应的生成物进行判断。学生与教师互动探究, 实现更加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二、问题探究互动, 促进自主挖掘与研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自主分析和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和挖掘, 发现问题的同时, 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又探索出新的知识和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去发现问题, 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 给出学生一些指导。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过程, 就是教师引导和挖掘学生思维的过程, 也是激励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导入、适时引导, 激发学生兴趣, 提升学生水平, 鼓励学生创新, 并强化学生运用工具、器材进行知识自主创新和探索的能力。

例如, 在学习了关于铁制品生锈的原因相关理论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教师提问: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那么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学生回答:氧气 (空气) 、水。教师又问:如果结合实验, 应该采用什么处理得到单一变量?学生回答:一组设置只缺水, 一组设置只缺空气, 一组设置水、空气都有, 最后一组对照组为干燥、无空气。之后引导学生选择无锈铁钉、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试管、植物油、干燥剂、棉花等器材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从旁引导, 获得科学的实验结果。

三、实验操作互动, 完善实验过程与方案

实验操作互动, 就是学生在进行自主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 通过引导, 规划学生的实验行为, 提升安全性和合理性, 并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归纳和收获。高中化学可以说是一门实验科学, 高考中也会涉及到很多实验操作的考题, 教师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 通过互动交流, 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 在关于“喷泉实验”的学习过程中, 关于该实验, 教师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帮助和引导学生, 激励学生挖掘喷泉实验的原理, 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互动, 激发学生潜能, 完善实验操作过程和方案。教师与学生互动, 从几个方面进行相互探究:第一, 产生喷泉的气体需要具有什么性质;第二, 此化学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第三, 如何在细节上确保实验成果。学生从原理上分析和设计实验, 并对实验细节进行探究, 与教师进行良性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上进行完善, 从原理出发探究出实验的创新之处, 由此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考核评价互动, 落实综合评价与分析

上一篇:作者资源下一篇:钢桁架连续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