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才需求

2024-07-12

地方人才需求(精选十篇)

地方人才需求 篇1

1 新闻采编的意义

在如今这个处处优胜劣汰的时代, 媒体也要避免不了激烈的竞争。媒体的竞争就是节目的竞争。新闻的好与坏, 能否吸引读者, 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这样一来, 采编工作进展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新闻工作者能力的体现, 也是业务的体现。采编的好坏与否也直接影响着新闻行业的竞争水平。

如果把新闻是比作产品, 采编就是这种产品的生产流程。只要提到新闻, 包括新闻的从业人员在内, 对新闻较多的说词是侧面, 其含义就是对某一事件的写作从来都是避免正面, 即非常规人手去写, 选择侧面进入, 这样的新闻稿在写作上便显得会与众不同了。有的新闻学说也把新闻的角度表述为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这种情况称之为侧面论。侧面论的一个最大不足就是只讲到了事物的横向联系, 却忽略了纵向联系。这就是采编一般的认为只是收集资料, 再予以加工, 就形成了新闻。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话, 没有新意, 缺乏特点, 这样就陷入了三多的现象, 大家都不会满意的。新闻没有读者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必须引起新闻工作者的思考, 就要在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上下功夫。这也是新闻事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1]。

2 目前地方广播电视台采编工作的现状

2.1 会议和常规工作新闻较多

广播电视台记者肩负着政府机构和百姓间上传下达的使命, 还要积极宣传国家的各类政策。对于地方的重要会议和政府决策, 记者需要第一时间进行采编报道, 不仅能够全面地为地方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 还能够整合力量, 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报道政府的各项决议[2]。然而, 许多日常性工作会议也被当成新闻, 占据了很大部分的电视新闻内容, 新闻素材缺乏。

2.2 与“三农”相关的新闻采编内容匮乏

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观众大多数还是农民群体, 电视栏目的采编工作应当广泛面向群众, 多在“三农”新闻方面下功夫, 根据农民特点以及农民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些科学的养殖和种植方法。然而, 现实情况是, 我们在“三农”方面的采编工作做得很不到位, 服务“三农”的信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体的需求, 我们还需要继续改善。

2.3 新闻报道重形式, 轻内涵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迅速”, 也就是说, 新闻采编要做到内容新颖, 资讯及时发布, 播放形式灵活多变。但是, 目前我们的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够全面, 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能力较弱, 对待采编工作很少主动思考进行一些突破, 导致对新闻事件的剖析缺乏深度, 在新闻报道中乐于套用传统的固定模式和表达方式, 忠于应付, 疲于改变, 缺乏内涵。

3 做好地方新闻采编工作的有效途径

3.1 从小处着眼, 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

新闻记者在平时进行采编工作时, 免不了走街串巷, 遇到的更多是一些“生活琐事”, 很容易忽视它们。如果说对待所有的小事都走马观花, 那就很容易将新闻线索抛之脑后了。笔者通过采编实践总结:琐碎的小事常常蕴含着“大事”, 如果新闻记者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 乐于探索, 就能达到“以小见大”的程度。比如, “下乡走基层”的体验, 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用心地考察民情, 见微知著, 学会从日常的生活工作里洞察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进而挖掘“本质”, 往往最后发现的就是典型, 就是榜样。为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站在全局角度审视“小事”, 从中选择“那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而又能反映工作生活某个侧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事例, 选择蕴含着我们时代精神的事例, 选择能给人以文明、道德教育的事例”, 把这些小事与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这样的报道, 就能使平民百姓从小事中了解大局, 懂得政策, 明辨是非, 完成新闻工作者的社会使命。

3.2 加强行动力, 及时报道新闻——抢抓现场

抢抓现场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素养, 因为只有做到“抢抓”, 才能够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和信息传播给广大观众朋友。在未来的媒体内容竞争中, 新闻尤其是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将更显著地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是媒体赢得注意力、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法宝[3]。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 新闻记者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 及时报道新闻事件的现状和进展,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先声夺人”, 抢占“独家”。值得重视的一点事, 地方广播电视台叫上级电视台而言, 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新闻记者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应该在上级电视台记者到达之前, 就能赶赴新闻现场, 克服困难与阻力, 发扬连续作战、不辞辛苦的精神, 采访相关当事人, 获取新闻事件的起因、进过和最新进展, 快速撰写新闻稿件并发布, 使百姓们尽快了解事件真相, 得以安心。

3.3 适应人民需求, 展现地方特色——反映民声

毫无疑问, 媒体是党和政府与老百姓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和纽带[4]。老百姓遇到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时, 普遍想到向媒体求助。地方电视台肩负着为百姓和政府搭建联系平台的使命, 应该及时帮助百姓反映问题, 联系政府妥善解决社会问题。所以说, 地方广播电视台在接到群众来电或者来信时, 要理智客观, 严肃认真, 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从正面报道时间, 倾听各方心声和困难, 深入剖析矛盾所在, 帮助政府解决难题而非“帮倒忙”, 协调百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引导事件向积极的方面发展[5]。

4 结束语

地方新闻采编人员, 尤其是新闻记者, 要时刻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加强也无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 地方电视台也应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定期对新闻采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加强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此外, 新闻采编人员肩负着“舆论先行”的社会责任, 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性, 树立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要求自己, 提升洞察力, 体恤民情, 善于抢抓现场, 同时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采编风格。

摘要: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媒体竞争日渐激烈, 逐渐走入白热化阶段。基层新闻单位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当今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的现状入手, 结合笔者多年的地方基层新闻工作经历, 分析了“善于以小见大”、“善于抢抓现场”、“善于反映民声”三个方面问题, 提出了如何做好地方新闻采编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基层新闻单位,新闻采编,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崔柳, 黄东红.新闻写作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J].东南传播, 2011 (12) :162.

[2]辛莲花.电视时政报道如何挖掘民生新闻[J].新闻传播, 2011 (6) .

[3]李世良, 段宏.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以河北电视台《午间视野》为例[J].新闻爱好者, 2009 (24) .

[4]杨丽娟.做好基层电视台民生类新闻节目[J].新闻传播, 2011 (8) .

地方人才需求 篇2

一、地方网站面临的人才问题是怎样的?

确切地说,地方网站的人才现状就是:

√ 合适的人难招。

√ 部分岗位招不到人。

√ 招了人不会培养,自生自灭。

√ 遇上好一些的,好不容易带出来了,不是被竞争对手高薪挖走就是各类原因离职了。

√ 在业务早期的至少5年内,离职率居高不下。

√ 业务人员极为难招,管理人员难上加难。

√ 更悲剧的是,发展起来之后才发现,原来业务启动期对人才的要求比业务成熟期要高的多!

二、我们面对的人才是什么人

面对招不到人的情况,很多人都从抄袭别人的招聘广告入手。面对没人用的局面,多数人都恨不得上街去把两条腿走路的都绑回来试试。无疑,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认真思考,我们发现核心的问题实际上是:

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人?

这个问题意味着:

1、我们需要几个岗位的人?

2、每个岗位的人有什么基本技能要求?

3、每个岗位的人有什么性格要求?

4、特殊岗位市场已有人才达不到要求怎么解决?

5、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同?

6、企业为人才匹配什么资源?

三、归纳目前地方网站人力资源问题

从理性角度抽象归纳,地方网站的人力资源问题就是:

1、没有标准——只想着招人,没想着把事情干好,

2、没有培养——只想着从外面挖现成的人才,不懂得把内部人员培养好。

3、没有实力——薪资偏低,人才素质较差。

4、没有文化——人才流失大,小公司难以建立企业文化,只能老板以身作则。

5、没有将才——业务起步期需要很强的人才,可是这时候人才凭什么理你?

四、面对人才问题应怎么办?

互联网行业,人才是第一要素。所以,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投入足够精力去解决人才问题:

1、分配固定比例的时间关心人才问题,而不是单纯过问招聘问题。

2、亲自寻找人力资源主管,过问考评人力资源主管的具体工作。

3、投入精力去建立人才模型。

4、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5、亲自参与培训。

6、安排时间,与员工交谈。

地方网站的人才管理问题其实很难,因为这个领域一下混合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IT人才、商业或者营销人才、媒体类人才。每一类人才中,还分不同档次,有的够得上专家,而有的只是技术工人而已。因此,在管理方式上也必须是混合的手法。关于这一点,以后还会将心得总结出来。

地方人才需求 篇3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服务;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60-2

项目支持:本文系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区域优势的苏信院专业集群建设研究及实践” (项目编号:YJ100307);吴江科技局软科学项目“东方丝绸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编号:WR201101)研究成果。

1 吴江地方信息化发展现状

2007年以来,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吴江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吴江实现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战略要素之一。吴江作为江苏省“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区,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政务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经济领域信息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等方面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1 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

吴江地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电信、移动、有线网络等为主体的运营商,已形成多元化、全覆盖、全方位、高技术、适度超前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框架体系。移动网络信号总体覆盖率达到99.99%,互联网总出口带宽达100G,ADSL上网宽带用户达到19万线,光纤网络覆盖全市各個镇(区)及所辖行政村和自然村,广播电视入户率为98.3%,传输实现数字化,新兴3G移动通信进入市场,3G网络信号已实现全覆盖。

1.2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信息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方面继续保持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成为吴江地区增速较快的行业之一,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吴江电子信息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强、集聚效益好、发展速度快,已成为吴江第一大支柱产业。从省信息厅反馈的数据来看,吴江经济开发区的IT产业在苏州“一园三区”范围内处于较领先水平,利税率和利润率均高于昆山开发区和苏州高新区,按照市政府规划,到2012年底,吴江市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1.3 信息技术在企业广泛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逐步融合

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意识显著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等技术,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信息化手段得到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日趋深化,逐步完善企业的生产过程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截止2010年底,吴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企业占80%以上,应用于技术开发的企业约占20%,实施ERP管理的企业约占5%。30%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建立了企业网页或在专业网站上进行宣传,其中盛泽纺织企业超过1000家,“中国绸都网”以东方丝绸市场为依托,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纺织企业信息的网络共享,推动企业信息化逐步向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促进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1.4 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吴江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转型发展的提升期。吴江将重点围绕全面建设“乐居吴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紧密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业市场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建设,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加快培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1.5 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截止2010年底,吴江电子政务网已覆盖市镇(区)两级机关共120多个党政部门及所有的行政村及社区,共建设500多个全光纤网点,市、镇(区)、村全面实现了三级联网,全市电子政务各类应用系统趋于整合并向平台化发展,建成市级政务信息交换平台,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12345便民服务、权力阳光运行、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市民卡工程、“金保”工程、“金盾”工程、“金农”工程等一批电子政务协同项目,政府部门网上办事、服务公众能力显著提高。

2 吴江地方经济结构与信息人才需求现状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人才市场召开招聘会50场,共有1166家单位提供23101个岗位进场招聘。2013年计划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0000个,新增就业人数15000人。目前,我市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以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和光电缆产业为主,主要表现在:

2.1 总量不足,增量不大

随着吴江市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吴江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应的中低端的就业岗位逐渐缩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面对信息化已经全面渗透吴江社会经济的现状,各行各业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化专业技能,掌握各自专业的信息化技术。

2.2 结构分布不合理

电子信息产业是吴江四大支柱产业之首,但是电子信息技术人才总量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0%左右,增量较小,严重低于市人才总量每年20%的增加速度。截止2011年底,吴江市从事电子及通信行业人员约8.9万人,其中生产性工人总数为82241人,电子通信类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共计6476人,其中高级职称76人,中级职称509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不足1%,高级职称仅占1.2%,中级职称占7.8%,中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比例明显偏低,这也是吴江市信息产业研发力量薄弱,领先技术、优势产品较少的重要原因。

此外,基层和部门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专业人员普遍较少,其继续教育、知识更新、技能培训等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从目前我市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构成来看,尚不能满足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需求。吴江市以信息技术开发为主的科技公司数量较少,增长缓慢,全市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较少,尚无专业从事软件研发的技术型企业,使我市软件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较少。

3 吴江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与人才需求趋势

据近年来我市人才市场统计,电子、机械设计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占到市场在招聘中的前两位,其他各种行业也有大量计算机应用、网络基础人员的需求,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企业)对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可以相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势将成为未来最有吸引力、需求量最大的热门抢手人才之一。

3.1 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

吴江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末,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传统的光电缆产业和信息设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人员。从提升产业链、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撑握自主知识产权的迫切需要来看,未来我市将存在着较大的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缺口,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已经列入《2011—2012年度吴江市紧缺人才专业目录》中。同时由于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技能单一型向技能复合型跨越,2011年内高技能人才供需脱节的缺口现象仍十分严峻,预计加工制造业人才、普通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等类型需求仍将维持一定幅度的增长态势。

3.2 从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扩大

吴江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把做强信息产业作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在培育和壮大计算机及周边产业、新型显示器产业、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提升现代通信、网络产业和软件产业。因此在生产管理、电子商务、工艺改造等领域内将需求大量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复合性人才将成为抢手人才。

据调研显示,信息技术人员是当前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最紧缺的人才,绝大多数企业预计在未来3年内增加20%以上的员工,有六成企业曾经或正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四成未实施过此项业务,可见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信息服务业领域拓展空间很大。汾湖经济开发区正在建设的“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以动漫设计与制作、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等为特色,信息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也比较大,需要进一步在政策导向和扶持措施上有所增强,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3.3 从现代新型服务业发展要求来看,信息技术人才将成为产业支撑

“十一五”期间,以“产”、“研”分离的产业分工将更加明晰,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新型服务业将迅速发展,因此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软件业、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培训等领域内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也将大幅提升,信息化人才也将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吴江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科创园载体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和引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支持创意产业的建设,加快汾湖天弈创意园建设,加大工业设计和动漫研发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地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

信息化人才远远落后,不能满足需求,培养大批信息化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十二五”期间,吴江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以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人才支撑体系,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光电缆产品研发、纺织工艺革新等在内的信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快信息产业载体建设,形成适应信息技术创新的综合环境,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虽然社会培训是地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远不能满足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已经快速成为满足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主渠道。需要充分发挥职业培训职能作用,用好苏州市高级人才太湖培训中心平台,努力整合优化开发培训资源,加强师资建设及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工作,而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吴江市唯一的一所高校,将责无旁贷地承担好信息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高校信息化相关专业学生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应该逐步完善信息化课程体系,采取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为信息化建设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江市信息中心.吴江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2] 杨国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4,(6):42-46.

[3] 张伟,李丹,戚桂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2006,(8).

[4] 郑宁.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176-177.

作者介绍:李黎明(1979-),女,汉族,湖南郴州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贾丹华(1949-),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經济贸易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7 15:59:03

地方人才需求 篇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倡导, 让金融首先充分发展起来, 同时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近年来中国金融思想的最新发展, 也是新时期中国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衡量金融创新与推进金融发展都发挥着指导作用。要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需要有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而金融人才的培养, 需要把握金融人才的需求和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该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趋势, 适应地区和金融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 以及自身的办学优势,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然而, 从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来看,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改善。

1 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

开设金融专业的高校无论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一般都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金融及投资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清, 另外就是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当地经济发展和自身办学优势。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本科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但多数高校仍比较重视宏观经济金融理论中货币金融学和国际金融等的教学, 相对忽视了微观领域风险管理、资产定价、实证金融和金融数据分析等的学习。专业选修课程缺乏特色和深度。

1.3 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校内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理论课程中的实验课,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等, 由于校内实验资源短缺, 设备陈旧,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校外实践有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 由于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匮乏、金融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实践效果不佳。

1.4 金融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专业指导

目前地方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大都流于形式, 主要是学工方面辅导员进行授课, 简单的对即将毕业学生进行指导。这不仅无法在专业方面给予更多帮助, 而且也不能实质性提高学生应对自身专业所要面临的职业生涯问题。金融专业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独特性, 不同金融行业企业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因此, 亟待针对性的金融职业生涯设计的专业人士进行辅导, 这就需要和金融行业企业加强联系。

2 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探讨

2.1 结合当地金融人才需求,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 高中低端及特色类人才都有其市场需求, 因此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以长江大学来说, 作为地方高校, 大多数金融专业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之后, 一般都选择了工作就业, 所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满足湖北金融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 湖北省金融业规模增长迅速, 金融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 金融业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湖北省金融业“十二五”规划中, 将大力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包括:健全银行业组织体系。力争全省组建35家农村商业银行, 新设11家村镇银行和贷款子公司;力争年内全省所有市 (州) 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2年内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覆盖全省所有市 (州) 。积极引导证券公司在全省合理布局营业网点, 重点引进金融保险机构的区域性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等进驻湖北。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步伐, 加快推进武汉区域性票据业务中心、股权交易中心、全国性金融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支持东湖高新区积极试点“东湖金融超市”服务模式;做好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准备工作, 推进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探索开展中小企业股权交易试点。金融体系的建设对金融人才, 特别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 将会形成巨大的需求。单从全省金融行业全部新增岗位来看, 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 供需缺口在5 000人左右, 而且缺口呈现出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未来三年供给缺口甚至可能达到近万人。如果从全省金融行业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来看, 前几年略显供大于求, 目前处于供求基本平衡, 未来可能出现供给不足[1]。

传统意义上, 把我国的金融机构分做四类: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银行以大型、中型银行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中小微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国内外都如此。当前, 为了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各种金融机构不断涌现:村镇银行、民办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投资咨询公司、担保公司、典当业等等。长江大学有农学的背景, 农林经济管理是其特色专业, 以此为依托, 结合湖北金融人才需求, 面对全省即将建立的46家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分支机构, 我们着重培养懂得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了解“三农”融资需求, 熟练掌握农村商行业务技能的应用性本科人才, 树立自己的金融人才特色。

2.2 细分知识和能力结构,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习的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并根据需要学习和调整这些技能。专业核心课程除了要重视宏观经济金融理论中货币金融学和国际金融等的教学, 同时也要重视微观领域风险管理、资产定价、实证金融和金融数据分析等的学习, 突出数理统计工具的运用与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以满足后续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选修课程缺乏特色和深度, 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投入。对于选修课, 学生觉得没有必修课重要, 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应转变观念, 重视选修课的学习。选修课程应根据不同方向设置, 如长江大学的金融选修课可设置农村金融方向的特色。而且选修课程应多样化, 更多鼓励老师在金融领域的广泛研究, 开出数量多且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 促进学生在感兴趣领域的深度研究。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金融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 更能适应金融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化的需要[2]。

3 重视专业实践, 提升专业技能

金融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这就意味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校内实践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像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就应重视证券的模拟操作, 独立分析, 大胆操作, 提高自己控制风险的能力。不操作, 不实践, 就不能真正了解证券市场, 不能把握证券市场的规律, 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校内实践需要学校提供实验室, 金融实验室能够将证券投资、银行投资、商业银行业务、外汇交易、公司金融等等, 在一个逼真的环境中, 进行直观、形象的模拟演绎, 以提高学生的投资判断力、时机把握力和风险承受力。

同样, 还要重视校外实践。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参加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不仅能培养他们参与科研、社会活动的兴趣, 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方式有许多, 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活动, 深入金融实务领域, 在调查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金融机构组织的产品营销活动, 培养他们对突发性问题采取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并创造性加以解决的能力。同时, 建立学生专业实习基地, 应该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属地的金融机构, 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单位与他们建立密切的联系, 建立专业实习基地, 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参加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活动[3]。

4 制定金融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学习目标

很多金融专业大学生对于金融职业将来做什么, 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并不是特别清楚。很多学生选择金融专业是盲目的, 有些是听从家长的指导, 有些是从众心理, 社会上认为金融是热门专业, 将来就业的收入水平高。他们没有考虑自身的兴趣和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使得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地方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大都比较泛, 缺乏专业性指导。金融专业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独特性, 不同金融行业企业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因此, 学校需要请专业人士对学生的金融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辅导。校内的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这就需要和当地金融行业企业加强联系[4]。学生入校时, 就要请金融企业人员介绍金融工作的内容, 现身说法,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及早制定金融职业生涯规划。这样, 作为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才能充分发挥人才成长中的自我主动性, 除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外, 更应有意识地按照社会需要的金融人才标准锻造自己, 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严圣阳.湖北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3) .

[2]秦响应, 杨伟坤, 秦菊香.美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3) .

[3]周方召, 王雷.金融学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如何“精耕细作”[J].金融教育研究, 2014 (4) .

地方人才网运营经验分享 篇5

一、程序的选择

熟话说,巧妇难有无米之炊,没有程序如何建站?我的人才网从去年10月上线,到目前已经改版了很多次,从开源的程序到收费的程序,换了很多程序,最终就是现在所用的程序,还算满意。我想我们大多数站长跟我一样,都是从草根起步,没有精力也肯定不会程序的开发,既然已经有开源的程序和现成的程序,我们何不把工作重心放在运营上呢。百度一下“人才网开源程序”,你会发现很多,不乏有很多骗子,在建站初期,本人也差些上当受骗。那么,这么多的程序,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下面就我的经历,来谈谈人才网程序的选择。网上二流的人才网程序很多,后门很多的,这里就不介绍了。精选几个比较好的程序经行分析。

PHPYUN程序

PHPYUN人才网程序由PHP100团队开发,程序的优点:PHP开源程序,提供免费下载。程序从整体来看,做的还算不错,程序简单大方,界面美观,功能全面。缺点,首页美工不够,并且目前没有具有影响力的成功案例。目前开发到1.3版本,听说8月初出来2.0版本,会很好很强大,期待中。PHP程序的优点是:能整合目前的QQ,Sina等开放平台,相当的完美。收费版本价格:官方没公布。想省下开支的新手站长,建议选择。

嘉缘人才网程序

嘉缘人才网程序之前一直走,ASP和.NET路线,从去年底开始走PHP路线,目前开发到PHP1.0版本,程序从整体上看,还算可以,但是程序没有走出自己的风格!目前的PHP1.0版本,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好,无论界面,美工,功能都需要很大的提升。目前没有具有影响力的成功案例。收费版本价格:3600。

江阴人才网程序

江阴人才网程序,整理来说,是目前运用最多的人才网系统,目前开发到4.0版本,有免费版本提供下载,程序亮点,有一句话招聘功能,也算他们独创的吧。SEO优化做的也相当的不错,缺点:

信息来源盛泽人才网,更多资讯请上盛泽英才网。

程序美工不够完美。需要很大的提升。现在的网络用户都很挑剔的,从外观看网站,目前没有具有影响力的成功案例。收费版本价格:各个版本的价格不一致。

智拓人才网程序

智拓人才网程序,整体来说,也是目前运用最多的人才网系统,目前开发到新版本,无免费版本提供下载,程序亮点,界面整洁,美工不错。旧版本缺点,SEO相当的不完善!目前开发到行业版本和地方版本,完善了新功能,增加了普工专区,新版本缺点,美工较旧版本比较,差了很远。目前具有影响力的成功案例:盛泽人才网,华聘网,海南英才网。收费版本价格:3850。

以上对程序的评价仅仅是个人观点,凭着对新站长负责的态度来公正全面的评价。

二、页面的优化和增加收录

程序选择好,网站建好以后,首先就是对程序的修改,任何的程序,都不能做到让我们每个人都满意,程序如何修改,我们想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修改。修改程序的目的,就是增加收录,做好网站内部连接。当然我们主要针对的还是百度。拘于人才网内容的局限性,收录的主要是company,JobDetail,JobDetails,info,Resume。我从大的方面给大家建议。

1),Resume(简历)HTML模版修改增加收录。

2),company(公司简介)HTML模版修改增加收录。

3),JobDetail(职位页面)HTML模版修改增加收录。

4),JobDetails(职位目录)HTML模版修改增加收录。

5),info(资讯)HTML模版修改增加收录。

以上的这些修改主要是针对,Title(标题),Keywords(关键词),Description(描述),我看到,很多站人才站company,JobDetail,JobDetails,info,Resume所有页面全部用的主页的Keywords(关键词),Description(描述),这样的设置,不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建议修改。对于人才网资讯的局限性,都是面试啊,职场指导之类的,这些内容,我们都是你复制我,我复制你,然后去头在去尾,其实百度早已经疲倦了这些内容,这就是我们发布了这个资讯,百度不收录的原因,我们可以增加一个最新新闻资讯板块,发布最新的新闻。这是一个很好的增加收录的方式,有人会问,这与我们网站的主题不一致啊,我想说的是,现在做互联网,我们做的不是给用户看的,而是给百度看的,你应该懂我的意思。

三、SEO优化

关于SEO优化,我想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也是一个SEO外行。网上教SEO的人很多,所有的宗旨就是“内容为王,外链为皇”。本人也正在努力中。我们的目标就“XX人才网”的排名第一,我想只要你做到了第一,一年赚个10几万,不是很大的问题。事实已经验证了我说的话。

做网站必定要做外链,只有外链增加,才能让网站有一个好的排名。做网站就是“内容为王,外链为皇。”下面就本人的经验讲讲常见的四种做外链的方法,就能将外部链接做好,换句话说方法在精而不在于多。对于刚步入SEO优化行业的新手站长们来说如何才能够做好外部链接呢?下面我就介绍下五种常见的做外链的方法。

1、微博做外链

2011年互联网什么最火?当然是微博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做微博,来给我们网站做外链,在我们的微博中,发布带有我们网站的连接,被分享的人越多,给我们带来外链月好,网站的权重也会增加,目前最火的微博有新浪微博,QQ微博,搜狐微博,天涯微博,等等。

2、收藏夹和网摘链接.如今大部分收藏夹和网摘都已不对外开放了,能够真正有效的也就那么几个,虽然对外开放的收藏夹、网摘减少了,但是百度在收录的时候给予的权重并未降低,文章加入收藏夹之后,有得甚至几分钟过后就能被收录了。在此,本人给大家推荐几个比较好的收藏夹:雅虎收藏、好网角网络收藏夹、百度收藏、人人网摘等。

3、搜索引擎自身平台

一般情况下搜索引擎对于自己的产品给予权重比较高,而且蜘蛛活跃性也比较高。百度是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平台,所以大家可以好好利用百度平台,例如: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百度空间、百度收藏夹、百度文库以及百度经验,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与百度经验需要审核,百度知道、百度贴吧收录最快,其中百度知道发链接需要一定的等级,百度贴吧、百度空间、百度收藏夹可以任

意发挥;另外,搜搜问问以及雅虎知识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两个平台都可以带链接,而且权重也挺高。

4、高权重博客外链

博客增加外链是站长朋友们最熟悉的了,但博客增加外链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博客的权重已经有所降低,所以大家一定要选择权重比较高的博客,比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阿里巴巴博客、和讯博客、163博客 等知名博客,博客每天更新的文章不需要太多,只要博客被搜索引擎收录之后基本上三天或者一个星期更新一次就可以了。此外,博客标题可以用自己的网址,只要博客被收录,其就是一个有效的外链。

5、高质量论坛链接

论坛是站长朋友们经常做外链的平台,大部分论坛都带有个性签名功能,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在文章里加入站点网址以及锚文本链接。由于网站版块不同,所以帖子在发布得时候是要讲究技巧,如果违反版规的话轻则会被和谐重则就会被封号、封ip.此外,回帖也是不错得选择,可以恢复最新的帖子抢沙发,当然你要确认楼主得帖子还没有被搜索引擎收录,这样才能增加你外链被收录的概率。

四、推广与运营

程序再好,内容做的再多,无法盈利,无法赚钱,网站还能做下去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人才网的推广,我在这里,没有新颖的模式与大家分享。还是老模式,电话推广,线下跑企业,邮件群发。首先我们要做的是,线上优化,主关键词排名最少前三名!这样,在我们跑企业的下线推 广时候,也好做一些。我的经验是,企业看重的是“XX人才网”百度搜你,你至少前三名,才能吸引企业做付费会员。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人才网属于服务行业,服务好你的第一个付费会员,同时,付费会员至少你一个月要与他们联系一次,做好售后服务。另外,你要学会对免费说“NO”。我在做事市场的时候,有很多企业存在侥幸心里,要求做一个月的试用期,我坚决的说NO,为什么?我的经验告诉你!企业很狡猾,免费一次以后,还想免费两次,都要免费,网站存活不下去。企业要做你就付费,不然白浪费大家的人力和精力。我的经验是,拒绝免费后,企业还到愿意付费的。

五、经验总结

如果大家是个人草根做人才网站,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互联网是个长期的项目,就像酒样,时间

越久越香,记住,“坚持就是胜利”!个人草根建站的初期,没有大量的资金做推广的话,至少有半年或者一年后,我们才能看到效益,这期间,不可只守着这一个站,做份其他的工作,工作之余,晚上或者周末对网站经行优化更新。说起来也惭愧,因为个人原因,我这个人才站,真正用心去做,是从今年的劳动节后。主关键词目前排名第二,由于近期网站经行了大的改版,主关键词下滑。等到我把主关键词,做到了第一,会辞职用心去做,目前还算可以,每个月也有不错的收入。

地方人才需求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小语种人才 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越来越显示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此相适应,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随之逐年上升。这为小语种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加大。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国际小商品市场办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一、培养小语种人才的必要性

1.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提升了义乌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自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义乌的外向度不断提高,义乌市场上活跃着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身影,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余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3000多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商品出口到218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60%以上。随着义乌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领域的不断扩大,市场对各种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地增加。

义乌的许多中小企业也以“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企业到非洲、拉美、中东欧、中亚、中东等新地区开拓市场,要想获得利润,除了商品质优价廉以外,还得有掌握外贸知识、外语及了解当地的政策和风土人情的人才。外贸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市场对小语种人才的大量需求。

2.掌握小语种,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众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另一方面,许多单位和企业却苦寻掌握小语种的人才而不得。多数学校重视英语而忽视小语种,这是造成市场窘境的根本原因。在义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下,许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也慕名而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学历和理论知识方面竞争力较弱。同时,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也逐渐由一门外语向“双语”乃至“多语”型方向发展,这种潮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外贸人才如果在掌握了扎实的外贸知识的同时能掌握一门小语种,那无疑是给自己加了一个大大的砝码。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之后,外贸行业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对于掌握多门外语的外贸人才需求将不断扩大。培养小语种人才能使毕业生和招聘单位获得“双赢”。

3.发挥地方高校优势,依托市场大环境培养小语种人才。“作为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的社会服务定位无疑是立足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以主动适应本地区、本省乃至周边各省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小语种人才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稀缺性,因而其人才的培养一直由小范围的少数几个学校进行。浙江省内由地方高职院校开设小语种专业的仅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一家,并且是以义乌市场为样本,针对义乌市小语种翻译人才需求量大的情况而开设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义乌本地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拥有更好的就业市场和实习实训环境。

二、小语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学制短,学时少,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除去教育部规定的公修课、实习实训课,实际课堂教学时间大概只占到总学时的1/3左右,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滞后。在教学方面,小语种教学基本上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法,由于扩大规模,近几年学生人数比较庞大,导致课堂教学只能用以教师教为主的方法,并且都是基本照搬本科学科型的方法,成为典型的“本科压缩型”教学,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2.实习实训机会少。据调查,在义乌的企业中,只有17.5%的企业表示愿意接受实习生,50%的企业表示正在考虑中,另外32.5%的企业表示有困难。一个原因是企业规模所限,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实习生泄漏商业机密。实习机会少,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习语言最终是为了使用它更好的和外国友人交流,没有实训环境很难将语言学好。

3.高职小语种课程基本上按本科模式设置,大多数语种没有高职专用教材,各院校基本都是用本科教材,難度较大,理论性强,实用性较差,不贴合学生实际,学生学起来感觉吃力,提不起兴趣。

4.教师队伍年轻,配置不合理。高职小语种专业大多是随着近些年经济形势需要应运而生的,许多教师是刚毕业或毕业时间不长的,教师知识面窄,教师的职称、学历比例都

还很不协调,“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队伍建设尚欠完善。

三、培养小语种人才的途径

1.在学校的小语种课程设置中,要将语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长期以来重文史、轻科技的外语教育的影响,外语人才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将语言与科学技术和专业融合学习,致力于培养出给有专业技能又有语言沟通才能的高级人才,“双料”人才。

2.实习实训多样化。实习实训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最佳途径,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巩固、检验、修正及内化为自身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在高职小语种人才培养中,实习实训的环节非常重要,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高职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习实训,应该使语言和其他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实训形式应多样化,要尽量运用各种资源,拓宽实习实训途径,以增强实习实训效果。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建立在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础上,教材编写工作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相结合,同时,教材建设要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协调发展。教材建设既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的体现,又是教改深化的依托。教材建设包括小语种专业和相关专业建设,主要体现工学结合的教改思想,积极探索将传统改良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等方式融入教材中。

4.现在高校中小语种专业的老师不多,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能力高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友好学校及省内外有关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另外,应该重视良好小语种语言环境的建设,增加小语种出版物、教科书的出版且降低教材价格。

总之,随着中国日益国际化,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中国文化、经济“走出去”步伐加快,翻译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全球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我国需要大量的小语种人才,所以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以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中国和外国实现更好的沟通无障碍,更好的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蔡杰.高职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2]陈小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东南亚小语种应用型人才[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3]刘菁菁.正确定位以质取胜办出高职小语种专业特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12).

地方人才需求 篇7

1 拓宽专业口径、开发新型专业

目前, 各高校音乐院系专业设置主要分为两个方向, 分别为:音乐表演及音乐学。其中, 音乐表演分为声乐表演、西洋乐器表演、民族乐器表演、音乐理论及音乐作曲等专业, 主要培养表演型人才;音乐学则多样学习, 主要培养均衡的音乐教师型人才。这两个专业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逐渐出现与城市音乐人才的需求不适应的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

1)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方向人才多采用“专才”培养, 但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相比又“专”的不够。因此, 在竞争乐团、歌舞剧团等专业表演团体的就业机会中不占优势, 而在竞争需要“多才”的艺术团体中也同样如此。

2) 地方高校音乐学方向人才多采用“多才”培养, 但课程设置多以组合音乐表演中的多个专业为主, 对城市音乐需求中的新型专业涉及较少。因此, 就业前景同样不理想。

为此, 拓宽专业口径、开发新型专业就成为地方高校音乐培养所面临的新问题。其中, 拓宽专业口径主要指“专才”培养的“多才”化;开发新型专业则主要指对应城市音乐新产业的新的、复合型的相关专业, 甚至一些特殊专业。如:音乐治疗、音乐艺术管理、音乐评论、音响工程等。

2 多向培养、多样考核

2.1 多向培养

地方音乐院校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分为音乐、舞蹈、理论三个大方向, 学生一般以其中一项为主专业, 所学课程也以这三个大方向为主, 从而导致就业方向较狭窄, 多以音乐教学为主。随着城市音乐产业及结构的发展, 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如:音乐学校行政人员、演出代理人、作曲家、指挥家、编曲家、音乐总监、演奏家、演出协调员、音乐指导、教师、音乐评论家、音响工程师等。针对这一现象, 可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加入其它相关知识, 扩大就业领域, 提高就业机率。如:

2.1.1 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 指通过运用与音乐相关手段, 如:听、唱、演奏、创作、律动、音乐其他艺术形式等方法, 使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许多研究报告表明:音乐可调节人的情绪, 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能提高垂体脑啡呔的浓度, 起到镇痛的作用;能协调大脑左右半球, 促进智力发展;能影响情感, 有效地铸造人格。目前, 部分国家已有专门的音乐治疗师。其治疗的过程中, 运用了歌曲欣赏、歌曲讨论、歌曲创作、器乐即兴等音乐专业知识, 这些知识都是音乐高等教育中的必修课程。通过音乐与心理调节的知识联系可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多面学习。

2.1.2 音乐艺术管理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它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有较高艺术修养又具有创新、策划、管理能力和懂市场的艺术管理专门人才。音乐艺术管理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性结合很强的交叉学科, 指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融合了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技能的新兴综合型专业, 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营销等新型运用门类作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学习者可成为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所属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 如:艺术管理者、艺术经纪人、策划人、节目制作人等。目前, 已有不止一个专业音乐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地方音乐院校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增设该专业的教学设置。

2.1.3 舞台音响调音

舞台音响是指专业用于舞台演出的音响设备的统称, 是演出器材的一个重要分支。调音师是负责舞台上所有音响器材的专业人员, 可任职于各剧院、音乐厅等相关单位, 该专业同时也是城市音乐人才需求的新专业。

2.2 多样考核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它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及专业基本功, 还需要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 也就是音乐教学、音乐表演及其它艺术实践活动。现阶段的音乐能力考核办法多以传统的考试为主, 且突出主专业的考核。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可采用多样的考核办法来衡量学生的专业水平, 如:

2.2.1 与音乐教学相结合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音乐教学或音乐教学相关的工作, 该就业方向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实践教学能力, 一方面是声乐、器乐、理论方面的专业教学能力;一方面是中、小学等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能力。在考核中可设置两方面教学实践考核, 通过学生的课堂教学水平给予评定。

2.2.2 与舞台表演相结合

音乐大多数时候与表演是分不开的, 它是一门声音的艺术, 融合了创作、表达、诠释及欣赏。学生可针对自己的专业, 通过音乐会或艺术演出的形式完成这一方面的考核。

2.2.3 与就业实际相结合

教学与就业是不可分割的, 而城市音乐需求是多方面的, 既有专业性, 又有综合性, 因此, 音乐课程的设置及考核也要结合这两个方面。以往的考核主要以前者, 也就是专业性为主, 对后者, 即综合性的关注度不够。针对这一情况, 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让学生毕业后尽快地胜任于工作岗位。

1) 可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相应考核。在开发新型专业的基础上, 学生可结合自身专长及就业意向选择专业, 并进行该专业的考核。

2) 放宽实习范围并实行双向考核。以往毕业班的实习大多由院系统一安排实习, 并全部在各中、小学任音乐教师。在开发新型专业后, 这一实习安排已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习需求, 因此, 可让其自主的选择音乐相关的实习单位, 并根据其表现由实习监督教师和实习单位领导共同考核。

3 跨系学习、互认学分

随着城市音乐的发展, 音乐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且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的范畴, 因此, 音乐教育也要向着更高的台阶迈进, 即:资源共享的大众化教育。单一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 可以使师资、学科专长得到继承发扬。整个大学是一个大课堂, 学生在完成自己主学科专业的学习之外, 可根据实际需求自由的跨院系学习。同时, 各院系之间可互认学分, 让学生既拓宽了知识领域又完成了学业, 在真正意义上全面的培养学生, 让其自主学习、自由学习。

国家实行扩招政策旨在让更多想学音乐的年轻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地方高校在面对专业水平不均等的大量生源应结合城市音乐需求的实际, 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能力开发新型专业, 多向培养、多样考核, 培养合格的“产品”, 并严把毕业出口关, 实行“宽进严出”, 确保大学文凭的“含金量”, 培养出更多适应城市音乐需求, 促进城市音乐发展的人才。

摘要: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 因此该“产品”的消费也与高等教育有关。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应本着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前提, 根据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情况对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进行调整, 把大量的输入人才与多方面的培养人才、合理的输出人才相结合, 形成良性的循环, 进一步发挥扩招的社会作用, 满足城市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国家对人民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扩招,城市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广平.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若干问题之思考[J].艺术教育, 2006 (8) .

地方人才需求 篇8

随着改革的深入、城镇化的发展, 城镇问题越来越复杂, 对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镇规划专业已从单纯的工程技术型专业转向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并重的专业。如何使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下地方的城镇规划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是摆在每一位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教师面前的课题。下面, 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 新形势下地方城镇规划人才特征分析

2. 1 对专业性要求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城镇规划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促进“经济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空间载体迅速形成、扩张。外延扩张型规划成为城镇规划者所熟悉的主导规划范式, 但由于增长主义的终结, 地方在城镇规划上转向集约化内涵式为主[1]。这就要求我们规划工作者在城镇规划模式上有明确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新形势下的城镇规划强调整合、修复各种被割裂的城镇空间, 重塑完整的生态及文化体系, 修补型规划成为城镇规划的重要任务。旧城改造的复杂性, 使得对城镇规划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2. 2 对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要求的提高

地方的基层单位, 最需要的就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有较强规划设计能力, 求真务实、踏实肯干, 安心基层工作的规划设计人员。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做出的规划设计内容过于空洞而且难以执行, 对于规划的可行性缺乏调查研究, 只是流于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 动手能力不强。因此立足于规划行业发展方向,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积极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是新形势下地方高职城镇规划人才培养的方向之一。

2. 3 对前瞻性和合作性要求的提高

城镇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 是一种综合性的产物。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因素。如何利用规划引导政府决策和制定制度, 不仅需要规划工作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 更需要专业人员具有前瞻的视角、历史责任感[2]。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 城镇规划及相关专业分工也是不断地细化, 各专业之间的配合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龙头专业, 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城镇规划专业人员必备的能力。“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城镇规划专业教育不是把学生送出校门就完成了全部工作, 我们应该基于城镇规划对于专业人员提出的内涵要求, 积极转变教学模式, 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外, 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促进其内涵发展。

3 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从新形势下地方城镇规划人才的特征分析, 原有的传统的单一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 强调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把学与做联系起来, 加强教学的实用性与互动性都是教学方法实践性应该重视的问题, 也是培养新形势下地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是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

3. 1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以企业一个或几个真实的城镇规划项目为载体, 将其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完成。通过真题假做的方式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结合城镇规划设计实践, 将城镇规划的理论融入具体的规划案例之中,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通过这种方式,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在设计中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逐步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城镇规划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 2 以设计院工作模式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参考设计院的工作模式进行教学环节设计, 包括项目准备———制订工作计划———编制收集资料提纲———现场踏勘 及资料收 集———方案设计———方 案汇报审 查———方案修改———成品制作等一系列程序。教师在教学中,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然后根据不同课程项目的内容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下达给各学生小组, 各小组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 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设计院的工作模式, 增强了学生实习和就业时的岗位适应能力。

3. 3 注重过程方式考核

传统城镇规划专业教学考核方式都是通过最后的图纸来进行成绩评定, 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影响了许多综合素质较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改革时将考核方式变为过程考核 + 最终评价的考核方式, 其中过程考核的比例占到70% 以上, 考核内容包括资料查阅收集情况、项目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项目的阶段性汇报情况等, 不限于课程实际项目图纸, 还包括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方式的调整, 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实践的积极性。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提高教学改革效果的催化剂, 合理规范的成绩考核制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3]。

4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的稳妥推进, 地方对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确定高职城镇规划专业适应地方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就可以抓住这一机遇, 实现互惠双赢。

摘要:新形势下, 复杂的城镇问题对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使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教学方法 适应新形势下地方的城镇规划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是摆在每一位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教师面前的课题。基于此, 通过对新形势下地方城镇规划人才特征的分析, 结合教学实践, 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环节设计和考核方式的变化三个方面, 探讨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期进一步促进该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地方人才需求,高职城镇规划,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张京祥, 赵丹, 陈浩.增长主义的终结与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J].城市规划, 2013, (1) .

[2]王富海, 孙施文.城市规划:从终极蓝图到动态规划——动态规划实践与理论[J].城市规划, 2013, (1) .

地方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研究 篇9

一、地方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实践

如何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才一直是高校人事管理的难点, 各个高校做法各不相同。 以安徽某高校为例, 学校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1400人, 约占全校人员总量的75%, 教师约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2%。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的要求, 学校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分级分管理, 在此基础上, 制定了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岗位职责, 量化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主要体现业绩成果, 如教学工作量、教学或科研项目、教学或科研获奖、学术论文、教学或科研成果等, 对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树立不同的业绩导向。 内部评价是学校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的主要方式, 学校考核二级教学单位, 二级教学单位再考核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考核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坚持评价程序的公开、公正、透明。 在使用评价结果时, 坚持将评价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晋级晋升等相衔接。 经多年的实践, 该校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 实行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捆绑式考核。 从2006年起, 学校实行教学单位综合考评制度, 将专业技术人员个体考评与学院整体考评结合在一起。 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以学校发展目标为导向, 设置教学工作、实验室工作、科技工作、学生工作、学科建设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7个单项考核领域, 每个单项考核领域又细化为若干关键绩效指标。 单项考核赋予权重后, 累加在一起即为教学单位综合考核结果。 单位综合考核结果与个体考核在优秀指标、奖励性绩效分配等方面捆绑在一起, 从而实现员工个人利益和本单位发展的有机结合, 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所在单位“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组织文化, 对凝聚专业技术人员力量, 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实行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以聘代评”。 学校从2003年起实行教师、 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以聘代评”, 在上级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指标范围内, 由学校制定标准、组织评审、进行聘任。 在坚持评审标准不低于省级统一标准的基础上,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 在评审标准中加入了一些个性化要求和价值需求导向, 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进行个人奋斗, 最大限度地契合了学校实际需求, 对凝聚人心、促进学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 强化师德师风和工作质量评价。 相对于数量的评价而言, 品德和质量的评价要困难得多, 对评价者的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 近些年, 学校在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中, 逐步提高了对品德和质量的要求,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对出现教学事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专业技术人员, 视其情节轻重, 延迟其申报年限或者降级聘用, 且2年内不得参加高一级岗位的聘用。 对专业技术人员教学质量的评价, 引入学生评价、教研室同行评价、教学工作委员会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在良好等次以下者不准应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这些惩罚性措施的实施, 对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一定的震慑和警示作用, 提高了他们对品德和质量的重视程度, 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营造优良师德师风氛围产生了有益效果。

二、当前地方高校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是生产力中最复杂的因素, 对人的评价极为不易, 至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全面准确有效地评价人才。 每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点,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一) 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是一个较漫长和复杂的过程, 需要反复论证、推敲, 耗时费力。 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科学的精神, 很可能导致评价标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评价标准对某些人是“地板”, 对某些人是“天花板”。 现实中很多评价标准都是这样的。 因此, 制定评价标准既要统一、规范, 更要区别差异、量体裁衣, 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不能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二) 评价指标与高校根本任务契合度不高。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而现在大部分高校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指标往往是发表过多少篇什么级别的论文、 主持或参与过多少项什么级别的项目、到账经费是多少、获得过多少项什么级别的教学或科研奖励, 等等, 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汲汲于写论文、搞科研、报项目、评奖项, 把主要精力用于做自己的事情, 不能潜下心来“传道授业解惑”, 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作保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从何谈起呢?

(三) 评价结果不能有效运用。 评价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找出差距, 改进绩效;二是区分优劣, 有效激励。 然而在实际的人才评价中, 这两个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评价工作年年开展, 却很少有部门肯花时间关注考核评价结果的反馈, 不能给被评价者在改进绩效上提供指导和建议。被评价者如果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或出现重大工作失误, 即使没有达到聘期目标, 也很少考核不合格, 造成专业技术上的“铁职务”。

(四) 评价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以结果为导向的单一评价方法, 容易导致一些人急功近利, 助长浮躁的学术风气。由上到下一级评一级的内部封闭评价方式, 缺乏有效监督, 人情因素干扰较大, 要么集体合格, 要么轮流坐庄, 没人愿意动真格的。 这些都会导致考评结果的失真, 使评价缺乏可信度, 评价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五) 人才评价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往往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评价任务只是一项阶段性工作, 主要是发布文件、安排任务、督促实施, 具体评价工作基本上由各二级单位自行完成。 既没有专业的机构, 又没有专业的人员。 评价工作的实施往往是形式重于实质, 难以真正客观准确地评判人才的优劣。

三、改进地方高校人才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设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专业机构, 加强人才评价研究。 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人才队伍的主体, 随着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 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将走上常规化、 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因此, 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 为人才评价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同时培养培训专业化的人才评价队伍。

(二) 制定高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标准。 开展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分析, 对专业技术各类各级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 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制订高校专业技术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 出台符合高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特质的岗位评价标准。

(三) 完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注重成果转化和社会效益。 人才评价应坚持综合标准,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效益评价, 而不单单是论文、科研项目等量化标准。 要在评价体系中树立“学生为本”导向, 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回归师道本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树立“生产实践”导向, 引导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挂职锻炼、支边支教、产学研合作等方式, 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促进生产实践相结合, 创造社会价值, 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经济价值的实现。

(四) 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 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动态机制和退出机制。 要坚决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 结合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 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中打破职务层次之间的限制, 用业绩和贡献对照标准, 评价结果达到什么标准就兑现什么待遇, 真正实现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高能低, 人员能进能出, 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潜心研究, 不敢有丝毫懈怠。

四、结语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常态, 人员聘用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迫切需要高校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 改变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考核制度, 探索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奖惩性考核为辅的考核评价模式。 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 以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为导向, 以业绩贡献和社会效益为衡量标准, 动态化、国际化、社会化、成果推广应用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德、能、勤、绩, 让专业技术人才不断迸发出活力, 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摘要:本文针对地方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存在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等突出问题, 从加强人才评价研究、制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标准、完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动态机制和退出机制方面, 对改进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地方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田景春.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刍议[J].普洱学院学报, 2014, 30 (4) :83-86.

[2]李俊锋.深化高校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18) :53-55.

地方人才需求 篇10

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经济社会的新形势下, 结合行业的发展, 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培养途径、教学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标准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自我界定、发展与创新。

一、设计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多元化人才

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及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案, 它决定了达到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地方本科院校要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兼顾自身的特点, 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明确培养人才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地方应用型院校更要突出能力, 面向地方为行业服务, 行业的需求和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首先, 把培养目标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大纲, 尤其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细化培养要求, 将培养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 明确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 (包括课外环节) 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贡献。以构建能力培养为主线, 从认知到应用、从被动到主动, 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逐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能力, 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其次,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加强专业基础与拓宽专业相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平台;本专业内部做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 各专业之间要加强文科教育与理科教育的渗透, 努力探索培养具有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二是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培养、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加强体育教育,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化基础课程教育,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专业教育, 突出专业特色, 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正确处理规范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最后, 大胆创新, 突出特色。一是可以从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中去挖掘。改变依据学科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划分课程, 树立以能力和素质形成的相对独立性划分课程的理念, 增设部分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课程。二是可以从增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选择的自主性、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方面去突破。实行弹性学分, 给予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专业选择的自主权。在某些基础好、实力强、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实行双学位教育,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三是将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就业与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之中。

二、改革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的需求, 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就要体现以素质为重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 努力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目标为准绳,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整合课程设置, 整体优化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教学内容要不断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企业的需求来更新, 及时变更教学内容以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动态和要求, 提供给学生以最优化结构的教育内容;教学内容应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 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 而且注重学生心理的、生理的、智力的、审美的、精神的、人格的全面发展, 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改革教学模式,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使教育模式从教育规范的共性向学生发展的个性转变, 那么就需要我们更新教学模式, 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为达到教育学的最佳效果, 应根据课程特点, 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开设讲座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走校地融合、产学研结合之路

走校地融合、学产研结合之路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地融合、产学研合作教育, 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 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 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 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 依托地方资源开发大平台,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融入地方特色, 实践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进程。

五、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实行系统化管理, 重视过程管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将教学管理机制与专业设置方式和课程体系等的改革与创新配套进行。在管理与运行机制上突破旧的管理分散、单一的弊端, 注意实行系统化管理, 重视过程管理, 注重管理的整体性、全过程性和全员参与性。在管理机构建设上,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中教务处的主导作用、院系的主体作用和教研室的基础作用, 建立由学校职能部门、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教学督导组组成的系统管理机构;在管理制度建设上, 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 采用学分制与选修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注重规范, 细化操作, 不断建立完善、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即实行精细化管理。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上, 按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特点, 遵循系统化管理的原理, 建立以教学决策指挥系统、教学条件保障系统、宣传教育系统、教学监控系统、教学与教学管理评价系统、教学激励与约束系统、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为要素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使之对教学过程实时监控, 又对教学效果反馈控制, 形成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全员参加的互动式监控模式, 充分发挥其保障、监控和导向的作用, 及时纠正偏颇或弥补缺陷,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 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要求多样化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人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 改革传统的主要以课程学习评价的方式,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探索建立科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业评价方式, 构建包括课程学习、能力评价、科研成果和实践活动评价等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做到评价方式和标准与培养目标和效果相一致,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评价准确, 有实用性、科学性和操作性。

七、建立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产业的升级调整, 对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行业的执业素养都提出了新要求。适应经济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培养具有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使其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又能担任行业岗位工作, 是地方院校承担的重要任务。地方院校应该从教学和人事方面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引导教师参加行业的科研和生产实践, 并努力通过全国执业考试, 获得执业资格 (因为获得执业资格是反映教师自身执业素质的重要参考, 它直接反映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到校任教, 或者派遣骨干青年教师深入企业,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 地方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们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迫切任务, 更是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曲铁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4) .

[2]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 180.

上一篇:矿山安全事故下一篇:用电检查及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