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法指导

2024-06-09

课堂学法指导(精选十篇)

课堂学法指导 篇1

学法指导, 顾名思义是指学习方法指导, 其含义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 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 从而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通俗地讲, 学法指导即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际的应用, 或者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的信息进行一种反馈控制。通过学法指导和教法改进,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能力,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乐学、愿学、会学, 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2009年12月3日在我校举行了“强化学法指导, 构建高效课堂”对外公开课活动, 笔者以《电能的输送》教学为例就此问题做些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课前热身——学习准备的指导

学法是按照一定的序列, 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螺旋上升、逐步实施的。因此, 教师不能总是把学生的头脑看成空白, 时时处处教之、灌之。我认为, 物理学习的过程, 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识过程, 是学生在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中认识物理世界, 形成、发展和优化自己物理认识结构的过程。因此, 指导学生学习, 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准备。所谓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在新的学习时, 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来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新的学习。让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跳起来”, “够一够”, 在教师适当“点拨”下发现新“途”, 迈出新步,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电能的输送》本节教学重点是解决减少交流电在输送过程中能量损失问题, 使学生懂得提高输电电压可以减少输电线上能量损失的道理, 并掌握有关计算。解决此问题所用物理知识较多, 如焦耳定律、电阻定律、变压器计算及能的转化规律等, 因此安排本节教学时, 我要求学生做预习题, 复习相关的知识。

【热身1】 输送10 kW的电功率, 采用400 V的电压输电, 输电线的总电阻为10 Ω, 问: (1) 输电线中的电流是多少? (2) 输电线上电阻造成的电压损失是多少? (3) 用户得到的电压是多少? (4)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是多少? (5) 用户得到的功率是多少?

【热身2】 以下是一段关于输电线损失功率的推导。

将电能从发电站送到用户, 在输电线上会损失一部分功率。设输电电压为U,

则功率损失为 P损=UI (1)

而 U=Ir (2)

将 (2) 代入 (1) 式, 得到P损=U2r (3)

由 (3) 式可知, 要减小功率损失P损, 就应当用低压送电和增大输电线的电阻r。这段推导错在哪里?

【热身3】 把功率P=200 kW的电能用铝线输送到L=10 km以外的地方, 要使功率损耗为输电功率的10%, 用U=100 V的电压输电, 导线的截面积S约需多大? (ρ≈3×10-8Ω·m)

通过这样的预习题训练, 学生一方面复习了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 为发生知识的正迁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课上感悟——学习过程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 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法指导是送给学生一根拐棍, 让他们自我历练, 迁移知识, 领悟规律, “跳一跳摘果子”。因此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上, 我的指导思想是“先学后教, 导引结合”, 其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向学生展示导学问题和导学知识结构, 让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教学目标, 带着强烈好奇心、求知欲, 自学教材, 尝试达标,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口、脑、眼、耳等感官全部调动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电能的输送》教学中, 我向学生展示了以下导学问题。

问题1:为什么要远距离输电?输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自学后, 归纳总结。

通过课前热身1引发问题2:如何减少输电线上的电能的损失?仍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给出降低输电线的电能损失的两个途径。 (在课前热身1中学生计算得到用户用电效率只有37.5%, 而输电线上损失了62.5%, 显然违背常规, 学生带着疑惑走进课堂。有了问题,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那些没有发现的问题)

通过课前热身2引发问题3:如何计算输电线上的电能的损失? (通过小组讨论,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参与性)

通过课前热身3引发问题4:如何减小输电线上的电阻?学生通过计算得知这种途径有限。 (让学生对刚才所总结的结论再加以讨论验证, 使道理越辩越明)

通过修改课前热身1和3中数据引发问题5:如何减小输电线上的电流?让学生从理论推导得到数据定量, 知道高压输电是减少电能损失行之有效的途径。

问题6:电压是不是越高越好?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找出答案。 (让学生理论的问题与现实相结合, 不仅有助于提高探究兴趣, 而且有助于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 也体现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

问题7:一般地说, 发电厂发出的电只有几千伏, 不是很高, 可要进行几百公里的传输;而用户用的电压又不是很高。你能设计出一个远距离输电电路吗? (请你在图1上加以修改)

学生总结得到输送电能的过程:发电站→升压变压器→高压输电线→降压变压器→用电单位, 并作出其工作原理图。

在本节教学中自始至终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能在“应用知识”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认识, 提高能力。但教师在学法指导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在必要时给予点拨、指导, 条件给的越及时, 学生越能在“悟”中行, 巩固学习成效, 实现知识方法迁移。如在这堂课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2) 把握住讨论的中心议题; (3) 对讨论的内容作适当取舍, 得出明确的结论。分析过程所用到的旧知识 (包括有关公式) 要写在黑板上, 要根据输电的具体过程提出分析条件, 最后确认采用高压输电来减少输电线中的电流强度, 是减少输电线上能量损失的好办法。

三、课后优化——学习结束的指导

学习结束后我要求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来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学习。通过反思, 学生才能把零散繁多的知识组织起来, 在头脑中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通过反思, 学生才能概括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并因时因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它们。如在学习了《电能的输送》这节课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总结和反思。

(1) 学习重点:

叙述学习重点;判断自己对这些重点的掌握程度;掌握得好 (不好) 的原因是什么?

(2) 重点的延伸:

教科书在“科学漫步”栏目中介绍了“直流输电”和“超导电缆输电”方面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介绍, 不仅对于现代输电新技术有一个了解, 而且也能理论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

通过总结和反思,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形成正确的学习归因和内在的学习动机。

四、教学反思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念。教师只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物理的知识与技能、物理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物理活动的经验。这样的学习活动, 就不再是教师操纵下的机械动作, 而是学生自觉、自由、自知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意志行为, 是高水平的“自悟”和创造。在《电能的输送》这节课上, 学法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并划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主要环节进行明确有效的操作。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需要, 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教育必须培养创造性人才, 毋庸置疑, 创造性人才必须是善于学习的人。作为教师,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就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乐意用学法, 会用学法, 优选学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终身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入门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策略 篇2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七年级学生应完成三级目标,其所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总体描述如下: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的句子。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然而由于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所限,本地七年级学生基本上在小学阶段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英语学习,英语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们虽然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但自已很少说,不敢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能独立读英语。读、说英语时错误率高,甚至不能正确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因此七年级学生要在第一学年内学完牛津初中英语预备教材(starter)和牛津初中英语7A、7B教材,完成英语新课程标准三级目标,需要克服的困难非常大,首要的困难就是过词汇关。一学年内要学近千个英语词汇,这几乎与原人教版教材初中毕业生所要掌握的词汇量相当。其次是过语法关和口语关。

作为英语教师在入门教学中,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现就英语入门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策略作以简要论述,与同行专家共同探讨、商榷。

一、指导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英语国际音标和英语字母,并以此为基础学习和熟练掌握英语单词的呼读、拼读规则。

英语初学者在模仿老师或磁带学说英语时,常感到耳朵或嘴巴跟不上,发不准音。他们

缺少必备的语音知识,不懂得发音原理。英语自然语言中存在诸多变音情况,如失爆、连续、弱化、同化等。因此,初学者在模仿的同时,要明白发音的道理,做到自觉地模仿,避免用汉语中近似的音去代替英语里的音。模仿是“口耳”之学,要有老师的指导,而明白了音理,甚至还能无师自通。所以在英语入门阶段,教师要结合口语教学,指导学生集中学习英语国际音标和字母,学习英语单词的呼读和拼读规则。

1.指导学生在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时要同汉语拼音对照进行。

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点,发现规律以便更快地识记音标并深刻记忆使它成为学习的正迁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标的集中教学可在1—3节课内完成。字母的集中教学在1—2节课内完成,且最好放在音标教学之后,从而避免它的负迁移作用。在适当集中学习音标和字母之后还要注意反复循环加以巩固。

2.结合词汇和口语教学,在继续巩固音标和字母教学成果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单词的呼读和拼读规则,以便独立地呼读和拼读英语单词。

正确呼读单词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单词音标划分音节。音节的个数由元音的个数而定,但/ m /、/ n /、/ l /也可与其它辅音素构成“成音节”。如/‵le sn /。若两个元音间辅音的个数为偶数则均分属两个音节,若为奇数则多分一个辅音于后一音节,但br、bl等辅音连缀不分开,如/ pro‵blem /。(2)单个音节的正确呼读。音节内元、辅音间的呼读,以元音为核心,采用“急读合一”的方法读出该音节,这与用汉语拼音识字的直呼法相同。呼读时还要关注音素是否有失爆和浊化等现象。(3)单词各音节间的正确呼读。双音节和多音节单词要注意单词重音。要注意重读音节、次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间的连续。3.结合词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英语单词的拼读(写)规则。,仅靠死记硬背必定费时费力。而学习和熟练掌握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常用读音规则,特别是元音字母及字母组合在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中的读音规则非常有利于快速而准确地拼读(写)单词,如soon、moon、tooth。

二、指导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英语单词的识记方法,指导学生对单词进行集中识读和记忆,努力扩大词汇量

词汇是构筑语言的材料,词汇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词汇记忆的规律,最大限度地扩大词汇量,以满足英语课内外学习的需要。

1、单词的记忆要依据它们是否符合常用字母及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依据单词音标和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常用读音规则拼读(写)单词的方法。对于符合或基本符合字母及字母组合常用读音规则的单词,依据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结合归类法、卡片法、循环法记忆法集中进行识读识记,努力做到听音写词、据音索词。如san,bat,map,dash„对于合成词、派生词应采用构词法来识读、识记单词。如bedroom,farmer对于读音和拼写形式无规律的单词,采用机械记忆结合联想法和卡片法、循环记忆法来识记单词。如queue,banana。2.单词的记忆还要和语法、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语句的学习来记忆单词的音、形、义及其用法。活学活用单词,力避死记硬背。要在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词汇,要从课文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学习和掌握词汇,从各个方面对词汇作深度的信息处理是学习和扩大词汇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指导学生集中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学习和熟练掌握英语课文中句子、文章的阅读和背诵的方法。、在学生具备一定词汇量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集中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为他们自主学习课文创造条件。

语法是词形变化和用词造句的综合。语法虽不是学习英语目的,却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手段。借助语法的体系和规则,不仅可以系统地学习和学握英语,而且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推理力,自觉地学习和掌握英语。在语法的超前集中学习阶段,每次学习一个项目(如词形变化、句子成份、句式等)有的内容为做练习、有的内容只要了解、理解,不必面面俱到。语法的学习和词汇、句型、课文的学习相结合,随机集中学习与综合集中学习相结合。简单的语法点可结合课本,有意识地通过口头操练掌握。一些复杂或汉语里没有的语法点,可结合课本中含有某些语法规则的语言材料(习题)进行口笔头练习,系统掌握其用法。

2、老师在指导学生适当集中学习词汇、语法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快速地阅读、背诵英语句子与课文。

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不同的学习材料(对话、短文等)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等,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句子重音、意群、连读、语调等相关语音知识,以便能独立准确、流利地朗读句子、课文。教师还要依据学习材料采用不同的背诵方法,如分角色演练、尝试回忆、寻找支撑点或关键词复述课文等。

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课文,全员全过程参与英语课堂听、说、读、写活动,努力拓展课外学用英语的渠道。

1、在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英语单词的呼读、拼读规则和单词的记忆方法,能够独立地读、背词汇和课文并初步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预习课文。尝试解决课文的词汇与语法要点,为学习课文尽可能地排除障碍,从而顺利地开展课堂英语听、说、读、写活动。

2、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设置各种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活动。如开展朗读、背诵、回答问题、两两对话、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说话、做事的能力。

教师在抓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不断扩大阅读量,如阅读英文故事、经典小说的精彩片段等(英语课程三级目标课外阅读量为4万词以上);收听收看与自已英语水平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欣赏英文歌曲、电影、电视剧;生活中说英语、用英语,如写英文日记、书信、发E-mail等。

浅谈语文课堂学法指导 篇3

语文教学 课堂指导 教学实践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一辈子独自看书作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名言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然而,“教”什么和怎样“教”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无疑是问题的关键。

一、“授之以法”是根本,寻求规律是前提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教什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还得从语文教学实践谈起。

学法的纷繁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教什么样的学法,才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教学法,首先要寻求认识和运用知识的规律,只有合乎所教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规律的学法,才能进行有效的能力训练。如果剖析一下语文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就容易看清这个问题的关键。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先要获得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掌握学习与运用知识的方法,再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与正确的方法,在读写听说等训练中去获得新的知识,形成再学习的能力。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在于把语文知识和学习、运用知识的方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在训练、反馈、再训练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渐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学双方这样的活动,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审视以上语文教学实践过程,可以看出,师生之间不外乎涉及“知识、方法、能力”三个认识实践对象,这三者之中,“知识”与“方法”是教师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达到“知”和“懂”的,而“能力”则是不能传授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无从谈起;有了知识,还必须经过“技能训练”这个中介,才能转化为能力。没有严格的系统的反复的训练,就难以造就较强的语文能力。“知识”与“方法”又是贯串于技能训练始终的。要让学生“会”,只有在学生“知”和“懂”的基础上,经过老师指导,让学生试着去反复运用自己已“懂”的东西,在实践中由熟生巧,才算“会”了。拿一堂语文课来说,只有这三个阶段都得到了相应的合理的体现,才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而对学法和学法指导的要求,正在于此。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研究教学,所教给的学法,必须符合所教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规律。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法指导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法,必须是合乎所教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规律精要、好懂、实用、易行的。课堂学法指导,亦须如此。只有这样,“授之以法”才有正确的前提。而如何寻求规律并合乎规律,这是课堂学法指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优化示范引导,“教是为了不教”

学法怎样教,课堂学法指导怎样进行,才能更有效地达到“不教”的目的?

我们知道,示范模式的特点,就是教师演示出来让学生看,使学生生与俱来的模仿本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地达到掌握学习的目的。这种模式是古老的,却又是实用的。古今各类教练,无人敢废此法。中学数理化生体音美等学科的教师都非常重视示范指导模式,语文学科也较多地运用在朗读教学上。其实,这种模式可以在语文学法指导中广泛而有效地运用。

优化示范模式,不仅要体现在起始的演示上,还要体现在能力训练的全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从教师的演示中得到懂得知识与方法的快感,还要让学生有首次驾车上路那样的实习感,在实习中能不断看到教师的示范而纠正偏差,得到满足,获得长进。

优化示范模式的目的在于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模仿本能,最终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境界。叶老说过,“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这个“成算”,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灵活运用演绎法、归纳法、综合法等不同的方法优化示范模式的步骤,提高学法指导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如何写绘景状物的片断作文时,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将学法指导的示范模式确定为“用例感悟——推导方法——演练验证”三个步骤。操作过程是,首先以教材朱自清的散文《绿》为例,体会梅雨潭“绿”的美,抓住梅雨潭水的水态、水波、水光、水色、水质等,带领学生一道感悟与分析绘景状物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写作要领分别用短语归纳,并用投影仪打出“学法歌诀”:“绘景物,抓特征。定视点,按序陈。视、听、感、色、形、声,多联想,状其神。”并将此歌诀学法的内涵和我自己运用它的心得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确实明了此法。至此,完成了方法推导的步骤。有了这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后,最后进入“演练验证”阶段让学生实习此法,写《家乡的水》片断不少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点几个人起来读读,倒也像模像样的,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此时,笔者就学生作文中的语句,用发散思维法为学生“示范”想象和联想,课堂气氛更活跃了。于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增写150字。再次交流时,“佳作”增多,临下课还有学生跃跃欲试。有效的示范指导,对于学生“一辈子独自看书作文”不无禅益。

三、结语

注重学法指导构建高效课堂 篇4

学法, 即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可以是自己总结的, 也可以是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学法指导,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 指导学生怎样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常用的学法指导有: (1)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学法:讨论法、阅读法、笔记法等。 (2)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学法:观察法、角色扮演法等。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学法:实操法、练习法等。 (4) 以探究发现为主的学法:讨论法、分析研究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等。

那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呢?

1 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课、记笔记的习惯

上课时, 教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 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 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所以, 上课时要求学生做到情绪饱满, 精力集中;抓住重点, 弄清关键;主动参与, 思考分析。在专心听讲的同时, 还要动笔做简单记录。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 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 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地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出重要内容, 在书上记有关的关键语句, 课后再去整理, 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2 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法

教师通过设置任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读书, 学生还是比较愿意开口的。但如果突然让学生停下来说说所读的内容, 或问学生记住了什么, 学生却一脸茫然。认真观察这类学生读书的过程就会发现, 他们读书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 是从头到尾泛泛而读, 结果什么也记不住。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在学生进行记忆活动之前, 教师要给学生规定明确的任务:读什么内容?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达到什么目标?是读熟, 还是要求背诵?只有目标明确, 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在给学生做学法指导时,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将学习时间划分成小板块, 每一个单位时间内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当一个个小的目标完成后, 大的目标就能实现, 学生也能有成就感, 这样学习起来就有动力。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古文《礼记·四则》时, 就发现这种方法比较有效。第一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第二步要求在单位时间内背诵, 很多学生提前就能背诵, 初步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第三步进行精讲, 这时学生的思维是被动接受阶段;第四步要求学生默写, 同桌互相批改。这样, 整个教学活动都注意调动学生的活动度、参与度、合作度, 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气氛活跃, 并没有因为古文的枯燥难懂而放弃学习。因此, 我们在进行学法指导时, 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1) 学生活动度。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应占课时的50%以上。

(2) 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活动要贯穿课堂始终。

(3) 学习合作度。合作学习丰富生动、形式多样, 并真实有效 (师生、生生、课内小组、课外小组的合作) 。

(4) 兴趣度。学生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的程度。

(5) 开放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和创造空间。

(6) 生成度。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而不是教师灌输的结果。

3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思想、有活动, 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图片、模型、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用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实践者。在口语交际求职应聘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深深地被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所打动, 特别是在模拟考官提问的环节, 如果事先没有准备, 那么学生回答问题就会要么语无伦次, 要么简单无物。在学法指导时, 笔者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然后提出要求:考官还会从哪些方面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接着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讨论, 做好记录上交到学习委员处;最后要求学习委员汇总并向全班公布, 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准备。在这些教学活动中,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高, 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问题, 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在模拟求职应聘测试中, 效果较好。但是类似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语文口语交际中也进行过相应的训练, 效果都没有这么好。笔者认为, 这是作为将要去实习的班级, 意识到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因此, 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的缘故。

4 落实小组“合作互动探究”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 小组合作探究是常用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但是, 教师也要避免“搭便车效应”。特别是在口语训练中, 常常需要进行分组训练, 有些性格内向、不愿开口的学生在小组内充当了旁观者和听众, 最后却坐享其成。不仅自己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而且影响了小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为避免“搭便车效应”, 就要加强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在训练的每个阶段, 采取不同的分组形式, 可以2人一组、4人一组、6人一组, 一般的情况是4至6人为一组。这样可以使“搭便车”现象减少, 而且通过缩小规模可以减少惰化现象, 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如需分大组进行训练, 则需落实任务, 加强评估反馈。此外, 在分组活动开始后, 教师可依次到各组倾听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5 科学记忆法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 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多, 学生常常苦恼很多知识记不住。因此, 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紧后松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观察这条遗忘曲线就会发现, 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 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 遗忘的数量也就会相应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 乙组不予复习, 一天后甲组记忆保持98%, 乙组记忆保持56%;一周后甲组记忆保持83%, 乙组记忆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因此, 记忆就应该先紧后松, 让学生及时复习。

方法之二是编制记忆口诀。有些专业课教师将学生要记忆的内容编成了口诀, 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 而且一次记住, 长时间不忘。

方法之三是关键词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就是通过选择关键词, 作为记忆时的桥梁和线索, 把主要内容进行简化记忆的一种方法, 所以它又称简化记忆法。要想记住大量的东西, 最好的办法是设法将记忆内容简化, 减轻大脑的负担。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记忆时, 首先是找到关键词, 记忆时围绕关键词, 按一定思路将所有附加知识点串联, 便可达到完整记忆。此外, 还有联想记忆法、趣味记忆法、图表法等。

实践证明, 注重学法指导是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 帮助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会学,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注重学法的指导, 那么, 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有较大的提高。就课堂中的学法指导, 结合教学实践, 帮助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会学,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学法指导 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从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入手,渗透了全程学法指导, 确立了“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式训练为主线,反馈矫正为手段,及时评价为保证,自主自结能力发展为主旨,以学科能力相互迁移为方向”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现状和物理学科学习各环节的指导需要,分别对物理课堂学习各环节的学法要求进行具体阐述,并以“纲要导学,自主建构”为教学模式的一项综合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关键词】自主型 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策略

一、“自主型”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建立及理论基础

主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达到九年义务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构成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实践活动过程。同时,作为”自主型“物理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在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一定的教学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活动结构。虽然”自主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从静态而言是教学结构,但从动态角度看则为教学程序。它来源于教学实际,又指导于日常教学实践。在遵循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要求前提下,经过教师引导、调控、矫正努力达到物理教学整体共性模式与物理教学规律自身个性的统一。为此,本人结合初中物理新教材特点以及南京五中学校的教学实际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发展需要,尝试构建了自主学习型的”纲要导学,自主建构“教学模式,提出了八步操作规程,其简约性的表述”八环节“模式,即

”补偿─设疑─定标─导学─检查─迁移─强化─评价

自主型的“纲要导学,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动态角度看,此课堂教学操作模式是教学程序,它来源于物理教学实际,指导于日常物理教学实践。在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确定了学生主体参与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及主动进行知识重组和意义构建,把“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变式训练为主线,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学指导思想贯穿于物理课堂教学始终,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补充,同时强调学法与教法并重,它是一个教法与学法相统一且两者结合相对较为科学、有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在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则应牢固确立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把“以目标导学为中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达标训练为主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主旨”的教学指导思想贯穿于新授课物理教学的始终。“自主型”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与其达标操作规程一一对应,构成了物理课堂教学“八环节”新机制,课堂教学模式对应的结构及流程图如下图示:

输出信息(师)↓

↑ ↓

→ 初呈反馈 → 输出信息(生)↓

接受信息(生)→再现反馈

二、自主型“八环节”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操作程序,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并且机械定型、固化的静态系统,“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质是“自主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约化表述,它有利于广大教师学习、掌握和操作。对于物理新课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学生还未系统学习却是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或是要达到的能力素质,其特征在于“新”,它是以单元为教学单位的整个物理目标教学的知识基础。因而,在与单元总体教学目标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在新授课的实践与操作时,要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这样才能找准达标基准点,以南京市教研室《物理教学目标与测试》上编制的教学目标为课时目标,并用可操作、可测评的外显性行为动词进行表述,让学生牢牢识记新课目标,达到课时目标顺应与强化。下面就新授课“八环节”物理教学模式及达标规程8步操作进行分步介绍。

环 节1 前提诊测──补偿

依据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在物理新授课前总以口头提问方式进行复习提问,虽然这是复习旧知识的教学需要,却局限于个别学生小面积提问,信息反馈面狭窄,仅完成了原有知识向新课学习的自然过渡,不能扫除学生认知障碍,及时提供掌握新课目标必需先掌握的必备的认知及情感准备,特别是忽视了差生的旧知在认知领域的掌握程度。对后续新课教学的调控会产生负作用。通过前提诊测,既能诊断学习情况,又能唤起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生本人心理状态,树立学习信心。让认知缺乏的学生提前得到了前置知识和情感的补偿,这将会明显减少学生错误知识及失误学习的累积,也就是说,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目标之前获得后续学习所需必备的知识以及应具备的技能、情感、态度、信心、学习习惯等方面特性时,进行预期诊断,并针对缺陷进行及时补偿,从而会有效扫除学生在新授课前认知领域的障碍。

环节2 新课导入──设疑

学生认知领域的缺陷得到及时补救后,教师则可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或演示实验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习动机。一般要求在设疑时采取“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顺水推舟,导入课题。这样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借助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的材料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其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开门见山式”、“悬念式”、“设问式”、“引导式”、“实验激趣式”等等。

环 节3 认定目标──定标

认定目标包含教师展示目标与学生接受、认定目标的两个方面,它是“自主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中重要环节。作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更是目标教学与课堂结构的组成要素,那么示标的恰当与否,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物理教学正常的课堂达标活动,因此,不能只单纯把示标作为一个方法手段,而应首先把其放在教学指导思想的高度去认识,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展示方法手段之前,首先应考虑如何加强自己教学过程的目标意识。所以,在每节新授课中师生双方都要明确目标,示标时,牢记目标,达成时,强化目标,反馈时,深化目标,检测时,巩固目标,直至分析矫正时总结目标,有了强烈的目标意识,示标方法手段问题就不难解决。示标环节其方法上一般采用方式为:边讲边示标,或先讲后示标,也可课前预习目标,课后总结示标,直接开门见山式示标,间接性阶段性示标;另外在策略上采取重点目标与一般目标结合,口头与文字结合,分清重点与主次,示标环节在手段上日趋多样化,除了常用小黑板,纸条外也发展到口头、文字、图片、幻灯、录音、录像...多种方法交替使用的多种法示标。所以,认定目标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客观需要,成为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显示了它导教导学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学习的方向性与指令性。

环节4 课内导学--导学

教师用黑板、投影仪、视频台等教学媒体器具展示教学目标后,为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诱因,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程序性导读问题后,进行巡视、答疑、辅差。这种自学既是认知性的学习,也是情感性学习,较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明显提高,思维活动的局限减少,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学习材料的分解、编码、重组时精力集中,阅读速度加快,识记知识较多。学生对照目标自学,领会教材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三到”,即手到、眼到、心到,也就是说,动手算,动眼看,用脑思。在阅读方法上要分三步提高,即粗、细、精三个层次阅读训练。要求粗读知大意,细读钻字眼,精读明要领,同时要求做到“四标记”,即用“?”记疑难;用~~~~记重点;用---记需理解的注意事项、方法与技巧;用字母或数字给某些定义和物理规律的前提条件、研究对象、研究结论逐条编号。教师在巡视中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重点对差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并调整后续教学的目标和进程,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目标导学规程。

环节5 尝试诊测---检查

教师根据每节物理新授课特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提供诊测材料,组织诊断性测试。学生根据课内自学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解答,诊测题目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教师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与方法,经实验,通常此项达标率在80~95%之间,绝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在尝试性学习过程中积累顿悟的经验,增强个体元认知能力,以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这样设置的目的主要是试图解决一些识记或理解类的低层次目标的问题,以了解学生定向自学的成效,避免教师单纯讲授而削弱了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尝试诊测的成功实施将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认知上存在的障碍,可有效提示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环节6 课内探究──迁移

教师针对学生课内导学中提出的疑难,进行思考,通过实验设置情景,通过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具体方法山上运用多向反馈的功能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及时补充、订正,在编制启发性思考题往往要设置台阶,步步上升,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这样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了他们的发展性思维能力。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这些小组学习讨论,适时给予学生点拨或帮助,重点对差生、优生施以个别教学辅导,激励和强化中等生,以防止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从而逐步解决教学过程中差生转化和优等生的发展问题。

环节7 纲要结构──强化

教师通过板书板画,或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展示当堂“课时”教学目标的内容基本结构的各种图表、图画,并且将具体图形、简笔画、漫画文字相结合,用色彩标明知识分类层次(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及评价)及注意点,教师据此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简短归纳,指出部分知识逻辑联系,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与理解,强化大脑中对所学材料形成的整合。这种以直观教学方式对知识进行具体神像再现,能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利于内转化并形成自身认知结构。

环节8 达标测评──评价

在新课授课结束前五分钟,教师借助标准化题型的检测题或《物理教学目标与测试》的效果测试题,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率,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各学习小组或同桌邻桌交叉评定,记载测试效果,强化学习后效,并留少量的课外分层作业。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向优等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目标的检测材料。在进行本课时教学评价获取反馈信息,应该进行及时矫正与巩固,而为了知识巩固的矫正性练习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二重反馈,学生把大脑经过编码加工储存的知识检索出来,这显然是对初次反馈的再强化。此环节针对学习结果尤其需要教师能给予学生提供有效地帮助,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了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双重反馈“八环节”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环环紧扣,它的关键是牢固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着力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着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向智力因素转化,此教学法的核心是“导学”、“导教”。导学,就是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导教,就是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关键是两者有机的结合。而反馈矫正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知道教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实效性。

其实,初中物理 “八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既非固定模式,也非一成不变,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也存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客观上遵循有模化向无模化转化。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遵循课堂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八步达标规程为主线,依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不同,优化并形成不同情境下的变式模式,能有效指导于我们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以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三、“自主型”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学习策略和学法指导的渗透与实践

“自主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是具有一定稳定性,操作性,层次性,结构性的稳定共同体。笔者所提出的自主型“纲要导学,自主建构”教学模式,较好地将学习策略与学法指导养成训练划分为课前,课上,课下三个主要环节进行明确有效的操作程序。即:

课前环节,主要落实学法常规检查,内容包括概念过关,课前准备,预习提纲检查,操作方法以学生自查互查为主,教师抽查为辅。

课上环节,结合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规程以及学法和教法协调作用,从多层面、多方位渗透学法指导,主要包括

(1)前提诊测环节,完成知识补偿和情感激励功能。

(2)展示目标环节,做到“四明四不”,即“四明↓,即明确大纲要求,明确教材重点难点,明确能力培养讯训练渗透点,明确学生实际能力状况。“四不”,即不超纲超教材,不增加教学内容,不增加教学难度的同时不准降低教学要求,降低教学质量。怎样解决处理“四不”矛盾,那就是,认知目标达成仅仅是教学要求的第一步,牢固掌握认知教学目标,要把认知目标的掌握。蕴涵于加强知识应用的训练当中,以达到目标的巩固与内化。检查此操作实施效果优劣的反馈形式是一旦发现能力训练培养不到位,就是降低教学要求。

(3)课内导学环节,指导思想是“先学后教,导引结合,变式训练,及时反馈”,其中导读步骤要求“一明、二导、三带”。一明,教师明确揭示教学目标;二导,教师向学生展示导学问题和导学知识结构;三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教学目标,带着强烈好奇心、求知欲自学教材,尝试达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口、脑、眼、耳等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导读环节训练步骤要求粗精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粗读──知结构,扫除认知障碍;第二层次,细读──分层次,明确教材重难点;第三层次,精读──能质疑,自己能提出课本疑难。导学环节中教学形式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讨论环节,教师注意落实“三了解、三帮助”,即了解是否有组员不参加讨论,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能围绕问题中心展开有效地讨论;了解学生小组讨论遇到的心理及认知障碍,帮助学生知识补救,予以心理疏导;了解小组讨论的学生思维信息,情感氛围,帮助激活小组讨论气氛。学生在讨论中能力达标训练与素质培养方面要求达到“四会”,即会倾听,不打断别人说话;会组织,能归纳别人观点,讨论有序,并做发言,;会迁移,能把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迁移到解决相关问题上;会质疑,能围绕中心讨论,提出疑难问题。

(4)强化训练,反馈矫正环节,注意把学生学习认知目标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记忆、储存和再现。在强化训练及反馈测评时以“低起点,小坡度,大密度,多活动,快反馈,强矫正“为指导思想,尤其是在反馈环节应做到“四性”即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有效性。而在矫正环节,学习困难生辅导补救工作做到“五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上课优先提问学困生;座位编排优先学困生;优先家访学困生。

课下环节,包括作业分类、分层ABC布置、分类要求,分层评价。作业要求书写“每课一得”,内容包括每节课认知结构,自己的疑难与质疑,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三方面。章节结束完成章节或单元知识结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达到知识的同化与重组。在单元形成性测试后,运用统计学中标准分的概念和思想,指导学生在完成“个人学习质量TQC质量标准曲线”绘制后,还进行全班性集体试卷自评、小组讲评试卷,并做试卷质量分析和学习阶段小结,其中试卷质量分析包括错误题型、错误原因、矫正措施,心理成功方面;学习阶段小结包括学习常规小结,学法小结,学习成功经验小结以及下阶段改进措施与方法。完成试卷自评后,学生自行归纳整章节知识明细表,以知识结构为主线,题型分类为框架,进行知识的再次重组、同化,强化大脑中对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与顺应。

力训练方面: 过一定时间的学法指导与物理章节知识整理与训练,以及作业“每课一得”的能力培养,学生书写能力有了一定提高,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所学物理内容开展了以下几类活动,即:

①对学生进行物理作文写作的方法指导,一般每学期开设一、二节作文写作指导课,教师把图书馆中一些物理杂志给学生看,首先教会学生模仿与借鉴,同时明确物理作文通常的文体类型包括:解题方法指导,概念辨析,物理学习纠错与质疑,物理小制作、小发明及专题论文、物理学史等;第二步介绍作文写作格式包括作题目如何选择,小标题结构如何列等;第三步教师结合所学教学内容与知识提供了十个课题,让学生开放式选择,学生自命题也可以,但知识范围有限制,必须是所学章节的知识内容,以防止学生抄袭;第四步教师收阅,筛选批改,一个个当面矫正,重新书写,再修改。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安排物理摄影讲座及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以光学为主。初二第二学期暑假可以再安排1至2次活动,不要过多,活动形式一般以三人为一小组,本活动的培养目标是强化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学会如何交流,学会如何消费,进一步深化和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我们开展的物理摄影内容包括光、电、力、热、机械等现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最后,经筛选后,在全校橱窗内或班上评奖

③物理小制作 安排在初三年级寒假和初二暑假,其原因是学生已学的物理知识较为丰富,学习有了一定能力和知识宽度,易于进行物理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动手小制作、小发明,形式多样,能发挥学生想象力,本活动要求即可改装课本实验器材,也可以补充与课有关课外实验,还可以把课本实验成本低值化,总之,需要附有实验器具改造或制作使用说明书或原理图,99年在南京五中任教的一个班在暑假中制作了诸如“惯性”,“电磁铁”、“大气压强”等几十件小制作,此次活动学生十分踊跃,并再班级举办了展览,并评选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在年级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活动效果很好。

④开展物理学科竞赛指导,为了落实分类指导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初二其中考试前结合数学单元测验成绩及物理平时成绩,开始落实组建物理竞赛队员的选拔及辅导工作,竞赛辅导要求做到“四好”即选好学生,排好计划,找好资料,定好老师,从而保证有条不紊的执行。其中辅导重点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⑤开展物理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其知识内容包括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外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我们以初中物理课本为知识基础,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史的讲授,以日常生活中和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开展类似科学研究的专题研究活动。如“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城市的噪音污染成因和防治方法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水的深度关系”,“运动中的力学问题研究”以及以“生活用电”为主题,开展了“家庭电路”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该活动学生参与性强,学习兴趣高,给学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另外,为了进一步落实学生自主自结归纳能力培养与提高,以“大循环,小步子,快反馈,重能力,倡自学”为指导思想,同时为克服遗忘规律,在初二寒假安排了学生重新整理1-6章节知识明细表,便于复习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同时预习整理《第一册物理》书7-14章知识结构。初二的“知识明细表”一般供初三上复习课时供每个同桌抽签做,互批互改,另外,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要求学生预习整理初三物理1-13章知识结构并完成课后练习,实践表明此类学生完全有能力胜任,另外,为了便于学生精力集中预习与整理,不另外布置其他物理暑假作业,并完成一篇物理作文。

让学法指导走入初中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38

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会数学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让学法指导走入初中数学学习课堂?我认为要从这几方面进行渗透.

一、读法指导

1.“会读”教材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读数学书,在读的过程中总沿用小学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既不能读懂,更无法读透,且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如何指导学生去读数学书呢?平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并能粗略掌握本章节知识的概貌与重难点;二是细读.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领会其实质及因果关系,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求教);三是研读.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讨书本知识安排的意图,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2.会读板书

会观察、理解、分析教师的板书等.

3.会读其他文本材料

读图、读题、读公式、读定理等,例如:在初中数学中,学生对背景的应用题读起来会有困难.理解背景的意义,抓住关键词语做标记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读题.在读几何题时,边读边标图,能够把条件图形化,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思考问题.

二、“听法”指导

听课要听懂.听课要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听明白本课所学的知识方法是什么,预习中的疑点是否弄懂,听懂知识是怎样得到的,解题思路是怎样探究的.

听课要边听边想.听课要主动思考,探索、归纳、概括、推理、想象,要多想为什么,抓住本质内容.

三、“说法”指导

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恰当说出自己思考的结果,回答问题要具有逻辑性,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或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课堂上学生对定理的复述不能仅限于会念教师板书所写的文字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理解定理内容的基础上复述,如果是几何定理,应该做到能够结合图形教学复述.

四、“写法”指导

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记笔记的学生也是记得不够合理.通常是把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用“记”代替“听”和“思.”因此,指导学生做笔记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会记听课笔记.在课堂上能够在适当的时间记笔记,能记下课上学习的重要内容,并能在笔记中做一些标记.例如,记梗概,留空白,去填空.也就是上课时不需要把课堂上所写的内容都记上,只需要记大体框架即可,留下适当的空白,上课还是以听为主,一定要跟上教师的思路.课下做作业前,先把笔记补充完整,把当天所学的知识梳理一下,然后再做作业会觉得事半功倍.

五、“思法”指导

“思”指学生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可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好知识的前提.初一学生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中,思维狭窄.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指导时,应让他们在学习中做到几点.

1.会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会按数学知识逻辑思考问题.

2.会探究.学会观察、归纳、类比、抽象、概括.

3.会推理.会用分析法寻求解题思路,寻求结论,学会猜想与证明.学生在课堂上要能够跟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直至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会反思.要善于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六、“问法”指导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问,不懂得如何问.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

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

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

3.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

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七、“用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用概念、定理、公式解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重视建立模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等.

课堂学法指导 篇7

一、简单易学类的学习内容选择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 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明白这个道理之后,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各不相同, 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 都有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需要;其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最后在一些简单易学类的学习内容, 如田径项目中的跑、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技术含量并不亚于其他运动项目, 但如果不过分强调技术参数的话, 笔者相信每一位学生在不需要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也能独立完成。所以对这一类学习内容, 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不同的学生在动作的技术参数和质量上提出不同的要求, 并与学生一起制定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完全有能力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同时,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项目成绩, 我们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或加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向更高目标冲刺,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学生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练习氛围, 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成绩提高后的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

二、掌握技能类的学习内容选择探究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是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

对于掌握技能类的学习内容, 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由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各不一样, 他们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不一样。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内容的特点,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学习基础和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为组长, 在课堂上做“小老师”, 教会其他学生学习。同时, 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问题, 如篮球中的跳投:为什么跳不起来?为什么跳投时出现出手时间或早或晚?为什么会出现边跳边投等等。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带着问题去练习, 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与此同时, 体育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 适当加以点拨、引导, 使学生通过小组的集体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群策群力, 各显神通, 取长补短, 同时还应有目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大胆创新。我们还要学会去“欣赏”学生, 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甚至错误, 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 切忌粗暴、讽刺、挖苦, 从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最终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集体项目类的学习内容选择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对于集体类的学习内容。体育教师要根据班级的规模、场地器材情况和学习内容, 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单元的学习主题, 指导小组的全体成员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武术教学内容中的套路学习,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结合文字和图示说明看懂武术套路的练习方法, 必要时体育教师要对一些难度动作和组合动作进行示范, 最后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转化到武术学习上来。篮球、排球、足球的技战术教学也是如此,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 加强引导和释疑。同时,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活跃教学气氛, 体育教师要选择恰当时机让各小组轮流进行汇报和展示。体育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分析, 并作出合理的评价, 让每一位学生都分享到学习与研究的成果,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强化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增强课堂效率 篇8

一、强化知识结构, 适当补充新知

小学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很强的学科, 前后知识紧密联系, 由浅入深地构成数学知识体系。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避免跳跃性教学。例如, 我们在教授圆的面积计算时, 不是直接研究圆的计算公式, 而是通过长方形的计算方式引入:我们是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也是对新知识的衔接。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埋下伏笔。然后再由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也就为圆的面积 (割补法) 推导指引了方向。这就是新旧知识的交替关系, 不可逾越。只有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 适当添加新的知识, 才会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训练学生思考能力

数学的学习是思维训练的有效过程, 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不断地引导、点拨, 给学生新的探究任务, 并形成新的知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将学生的思维训练放在首要位置, 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训练学生思考能力。

(1) 精讲而强化理解。教师在讲解习题中需要对习题精确讲解,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迁移知识。如应用题:超市购置香蕉和苹果各6筐, 香蕉每筐重26千克, 苹果每筐重24千克, 问超市总共购进多少千克的水果?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后, 首先头脑中会形成原有的知识:苹果和香蕉是两种水果, 问题问的是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所以需要分别乘以各自的总筐数6, 并相加即得出结论。问题的已知条件齐全, 学生对知识稍作整理即可, 这就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整合已知条件的前提是教师对知识讲解得透, 给学生思考指出了捷径。

(2) 公式推导需注意严密性。数学教学中公式尤其之多, 面对这些数学公式, 教师在推导中需要详细讲述,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弄懂其中的原因, 并能利用已学知识对其验证。也可让学生动手操作或通过演示实验等方式, 使学生逻辑思维接轨, 使得新旧知识的相交准确无误。

(3) 理清数学中的已知关系。数学解题基本注意点就是理清习题中的已知条件, 正确分析有用的条件, 不被无用的条件所蒙蔽。如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习题:学校买了三个书架, 一共75元, 照这样计算, 5个要用多少钱?这题的已知条件是单价没有、总价没有, 但知道要买的总个数。这里就有大写的“三”来迷惑我们, 理清这层关系后, 可以先计算出单价, 即75÷3=25 (元) , 再利用25×5=125 (元) 得出5个书架所需的总价钱。这里关键还需理清数量关系:总价格=单价×数量。掌握数量关系, 分析出隐藏在习题中的已知条件, 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直观演示使问题简单化

小学数学相对而言是简单的, 但对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而言, 数学知识还是很抽象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先直观后抽象, 从感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的习题:饲养员养了12只白兔, 5只灰兔, 问白兔比灰兔多几只?这题在讲解的时候, 因为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所以, 我们可以将实物模型摆在讲桌上, 让学生由直观的观察转变为抽象的计算, 让学生通过口头叙述后得出12-5=7 (只) 。教师再做解题方法的指导,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复杂的问题逐渐被分解为简单而直观的内容, 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拓宽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可多用一些多解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工厂有工人128人, 每名工人每天组装100台电脑, 问一个月 (按30天计算) 总共能组装多少台电脑?告诉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很快写出了答题方法:100×128×30, 即先算出128人一天组装的电脑数, 再算出128人30天组装的电脑总数, 这种做法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也有的学生是这样计算的:100×30×128, 解释为:先计算一人30天组装的电脑数, 再算出128人组装的总数。这种解释也是正确的。还有的学生这样计算:100× (128×30) , 这种做法当然也是正确的。通过学生不同的有理的解释,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 力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而增强教学效果。此外, 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知识结构和学生年龄相结合、生动的讲解和学生思维发展顺序相结合,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学法指导 篇9

一、对学生加强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 而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溶化新知识, 并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者只能是学生本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 让学生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并用, 并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中, 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学会应用知识。例如为了上好《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 我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学具, 并强调必须自己亲手做。第二天, 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 我及时给予了肯定, 其实这时学生已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的感知。课堂上, 我又让学生讲述做学具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然后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 用指一指、摸一摸等方法, 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地完成了。

二、营造课堂讨论氛围

在课堂上, 教师一般都喜欢自问自答, 根本没考虑到学生有没有进行思考, 其实, 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如此一来, 课堂讨论非常必要。讨论能集思广益, 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从表及里, 由此及彼, 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步步推进。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出示题目:有许多饮料, 一箱24瓶, 这样的饮料有16箱大约有多少瓶?请每一位同学都猜测一下, 并说一说, 你是怎样猜测的?然后想一想, 有什么办法来说明你猜测的数与正确答案相差多少?学生得出答案需要经过计算:24×16=?教师再请每一位同学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16=?接下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最后, 到老师要求他们汇报结果时, 全班共得出十几种解决方法。

三、指导阅读教材

众所周知,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所用的教材不同, 它们是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特征设计的。比如, 低年级的教材多图片, 看起来形象直观, 生动有趣, 而高年级的教材则文字相对多些。作为教师, 应该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在图片中探索问题, 一边看图, 一边思考;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大脑思维已经比较健全, 就应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教材要边读边想, 手中带笔, 及时演算、推理,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的时候, 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 (1) 圆柱的表面积有几部分组成? (2) 构成圆柱表面积的都是什么图形? (3)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公式。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可以自己一边思考, 一边动手, 将一个圆柱分割成三个图形, 即圆柱的上下面是两个圆形, 而侧面展开则是一个长方形。如此一来, 再求圆柱的表面积就轻而易举了。最后, 学生通过认真地思考, 得出结论:S圆柱=S侧+2S圆。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圆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引导学生思考侧面积和圆形在什么特殊条件下可以合并同类项。这样经过一步一步推导, 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发散, 学起数学来自然兴趣盎然。

四、精心设计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那么活动效率就高, 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现象。这也就是常常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 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垄断”, 设计一些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等新“包装”题, 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能主动、愉快、积极地做题, 提高做题效果, 减轻作业过多的负担。

五、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因材施教

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 因此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作为老师, 不能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实施一刀切, 而是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每个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逐一指导并加以督促,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学习步骤, 使自己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学生的大体情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 优等生, 他们基础扎实, 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优良。第二种, 聪明型, 即头脑聪明但是不够勤奋的类型, 这类学生一般有一点小聪明, 反应敏捷, 但是学习不够踏实, 所以成绩忽高忽低。第三种, 勤奋刻苦型, 这类学生好学, 但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因此成绩难以提高。而第四种则属于既不聪明也不勤奋的类型, 他们反应比较迟钝, 而且不爱学习, 能力差。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针对他们不同的问题进行辅导, 对第一种学生只做督促就可以了;第二种, 要严加管教,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第三种, 则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点拨;而第四种, 则要从基本功抓起, 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

另外, 学生的心理辅导功课也必不可少。俗话说, 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少年时期, 正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专心学习, 一心不可二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10

目前,多数教师课堂教学中仅做了学习内容的指导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不得法,学习费时、费力但效果不佳。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呢?

地理课本包括文字系统和图像系统两大部分。图文并重,索理于文,索像于图,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读图可以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分析和掌握,同时图像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一、掌握好文字系统

1. 地理知识学习方法

(1)看书识记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首先要明确目的,指导自读。教师要告诉学生自学的课题内容和基本要求,要让学生明确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以便学生集中注意力,自觉地进行学习。其次要教给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读前质疑的基础上,明确读书“三要素”,即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为什么。教会学生左图右书、图文对照的原则,将课本上的文字内容一一落实到图上,养成随时运用地图的能力和习惯。还要教育学生读书时做到“四读”“四到”“四边”,即一般描述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难内容仔细读;读书时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及相互配合;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描图、注记,一边分析思考、总结所学知识,一边设题自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思考解疑法。教师对于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要作为重点提问内容,通过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教师就不必再讲了,对于那些学生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难点问题,教师要通过精讲,帮助学生解疑,突破难点。通过“设疑——解疑——新的疑问”,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重点内容教师要反复强调,以加深印象,使学习目标一一落实。

2. 巩固地理知识与技能训练方法

(1)系统纲要法按照地理知识体系,把分散的知识点联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知识,注意点面结合。

(2)典型题训练法选择那些对巩固重点知识有利、题型灵活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典型题,分析其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3)对比分析法可对同一类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如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异同)、可对不同类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如城市化与荒漠化的比对),可横向对比(如中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的差异),可纵向对比(如中国荒漠化的发展)。

(4)特殊记忆法按照地理事物发展的特点、成因、规律进行记忆。如“北逆南顺”(南北两极看地球运动的方向),“南左北右”(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高高低低”(等温线的凸向:同纬度的陆地、海洋,平原、高原、山地,温度高的区域等温线凸向高纬,反之,则凸向低纬),“暖前冷后”(暖锋雨降在锋面之前,冷锋雨降在锋面之后)等。

二、掌握好图像系统

地图知识是地理知识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图知识与文字知识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地图知识是文字知识的补充和发展,是地理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的体现,是文字知识难以取代的。掌握好地图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十分必要。掌握图像系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读图法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种类的地图的步骤、顺序和方法,找出图中主要的地理事物,主要解决图中“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2. 析图法

指导学生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图的含义,分析地图反映的基本原理,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3. 绘图法

教师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讲画同步。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绘图。绘图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主要方法有:

(1)彩描利用课本插图或填充图,要求学生用彩笔勾描轮廓及重点内容。

(2)画简图轮廓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内容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如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黄河与长江水系图。并分析对比两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径流的地形区、主要的支流、发源地、长度、注入的海洋、主要的灾害及成因和治理的措施。

4. 记图法

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易于形成空间观念,到考试或需要回忆时,眼前似乎就能出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记图包括(1)默填:利用空白图按要求填图(如在中国空白图中填注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2)默绘:不看课本,自己绘出示意图(如绘出气旋与反气旋图,绘出二至日时太阳光照的侧视图和俯视图,绘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函数图等)。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好图像系统。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与训练,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们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坚定了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怎样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一、从自然现象中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我们生活中的物理自然现象很多,比如:彩虹、霜、露、雾等等,我们是否思考过它涉及哪些物理知识呢?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小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二、从物体的功能出发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我们学习了物理就会知道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作用(功能)都是不同的,就拿弹簧来说吧。形形色色的弹簧在不同场合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1测量功能

我们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或压缩)跟外力成正比。利用弹簧这一性质可制成弹簧秤。

2紧压功能

许多机器自动供料,自动步枪中的子弹自动上膛都靠弹簧的这种功能。此外,像夹衣服的夹子,圆珠笔、钢笔套上的夹片都利用弹簧的紧压功能夹在衣服上。

3复位功能

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弹簧就能恢复原状。很多工具和设备都是利用弹簧这一性质来复位的。例如,许多建筑物大门的合页上都装了复位弹簧,人进出后,门会自动复位。人们还利用这一功能制成了自动伞、自动铅笔等用品,十分方便。此外,各种按钮、按键也少不了复位弹簧。

4缓冲功能

在机车、汽车车架与车轮之间装有弹簧,利用弹簧的弹性来减缓车辆的颠簸。可以让我们在乘车时更舒适。

三、从物体性质出发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1.在冬天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屋外的水管会损坏破裂。这是为什么呢?在正常大气压下,温度降低至0℃时,水会结冰。纯水在0℃时密度为999,87 kg/m3,0℃冰的密度为916.71 kg/m3,即水结冰时,体积突然增大了约9%。而水管在温度降低至0℃时,体积却是缩小的。这样就容易使水管破裂。

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逐步树立同学们的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我们不但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还要学会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运用类比或举一反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学习中会运用到很多的学习方法,运用类举一反三就是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上一篇:缸内压力信号下一篇:英语学习兴趣的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