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分布

2024-07-18

种植分布(精选六篇)

种植分布 篇1

关键词:福建,茶叶,清,地理分布

福建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福建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而且是作为贡茶问世。其所依据的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1]由此可知,臣服于周王的南方各国纷纷以土产向周王献贡,其中就包括“七闽”以茶叶进贡周王。至唐代,茶叶已是福建名产之一。陆羽《茶经》一书提到:茶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2]。福州的蜡面茶、露牙茶(方山玉露)、半岩茶非常有名。《闽小记》云:“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3]。迨至宋代,福建茶叶更是名扬域外。“江淮、荆襄、岭南、两川、二浙,茶之所出,而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4]。到清代,经数百年的发展,福建茶叶无论种植技术、生产形态,还是地区分布都有很大变化。

1 种植技术

自唐代开始种茶以来,福建茶农便十分重视对适宜茶树生长的外部环境的了解以及栽培技术经验的积累。“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5],“先春朝济常雨,霁则雾露昏蒸,昼午犹寒,故茶宜之”[6]《茶录》总结:“茶无异种,视产处为优劣。生于幽野,或出烂石,不俟灌培,至时自茂,此上种也;肥园沃土,锄溉以时,荫叶丰腴,香味充足,此中种也;树底林下,砾壤黄砂,斯所产者,其次第又次之”[7]。可见,时人已经认识到雾多温湿之地多出好茶,天下名茶多出自江南名山胜地。

明清时期,除了传统的茶籽直播法有所改进之外,茶农还突破了原先茶树“移植则不复生”的传统观点,把育苗移栽的技术运用到种植茶树上。“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篓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8]。茶叶管理一般包括浇水、施肥、除草、修剪、间作等几项内容。明清时,在施肥方面,茶农沿用前代的方法,在下种时添加灰肥、人粪等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提出了“茶生烂石”的观点。在除草方面,则更为精细,“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治焦土法,下置乱草,上覆以土,用火烧过。每茶根傍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9]。间作方面,“茶固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柏之类,与之间植,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真之品,最忌与菜畦相逼,不免秽污渗漉,滓厥清真”[10]。

2 生产形态

虽然我国种植茶树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基本成型的茶叶生产形态却出现在唐宋时期。唐宋以来,福建茶叶的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从事茶叶生产的除了少数兼营茶业的农户外,最中坚的力量是那些专门从事茶叶种植的茶园户。除此之外,还出现有寺院茶园和国有茶园。明清以来,福建茶叶生产不仅延续了唐宋时期的生产形态,而且在经营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比重变化。

2.1 兼营茶业的农户

由于这部分人缺乏专业的茶园种植技术,再加上资金、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从事专门的大规模的茶树种植,而更多的是在种植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同时,也种植茶树以补贴家用。

2.2 茶园户

明清以来,茶园户植茶已相当普遍。“鼓山灵源洞之后,居民数家,种茶为业,地名茶园”[11]。武夷山“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路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12]。一些茶园户靠租佃茶园生产,如沙县“物产茶。土著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有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13],崇安县“土产茶最多,工作列肆皆他乡人”,而当地土著“岁受赁钱数百文,只好听其垦种”,“所得者,地骨租而已”[14]。“延、建、邵三府……缘有一种寄籍民人,大半自江西、汀州、漳、泉等处而来,赁山开垦,种植茶果麻靛之类”[15]。

2.3 寺院茶园

明清时期,一些寺院僧人参与茶叶的种植与生产,所产茶叶不仅供寺内僧人消费,还用以馈赠客人,甚至投入市场。福建太姥山地区“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山丁僧俗,半衣食焉”[16]。武夷山“武彝劣岭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紫赤。曾有以松萝法制之者,试之,亦色香具足。但经旬月,则色赤如故”,“盖制茶者仍系土著僧人耳”。此后便“入招黄山僧,用松萝法制之”,效果极佳,所产茶叶“与松萝无异,香味似反胜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称”[17]。

2.4 国有茶园

明清时期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对茗茶的需求,国家还专门设立了国有茶园进行茶叶的种植与生产。《明史·食货志》云:“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复上供户五百家。凡贡茶,第按额以供,不具载”[18]。

3 地理分布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省内80%的地形为山地丘陵,且气候温和湿润,加上土壤多为酸性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的栽植。故宋元以来,福建一直都是以国内重要产茶区而闻名天下。在清代,茶叶的种植遍及福建各府县,茶叶成为福建许多县市的主要物产,茶业也已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清人卞宝第在其著述的《闽峤輏轩录》一书中,对福建各地的物产有详细的记载:

霞浦县……物产茶。

福鼎县……物产茶,白琳地方为茶商聚集处。

宁德县……物产茶、纸、粗瓷。

安溪县……物产茶、杉、松、桐、竹。

大田县……物产茶。

南平县……邑治山多田少,……物产茶,大利所在,泉、永、汀、广之人,春来秋去,往返经商。

沙县……山皆种茶,商民辐辏。……物产茶。

永安县……田土瘠薄,产米不敷民食,赖宁化、归化贩运接济。物产茶、贡川纸、笋干、香菰、栟榈木。

建安县……物产茶。

瓯宁县……物产茶、苧布、瓦器。

建阳县……物产茶、纸、苧布。

崇安县……物产茶、纸、蜜。

政和县……物产茶、苧。

松溪县……物产茶。

邵武县……物产茶、筍、竹、纸、香菰、竹鼠。

光泽县……物产茶。

泰宁县……物产茶、苧布。

建宁县……物产茶、葛、磁器、杉木[19]。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清代福建茶叶种植遍及福州、泉州、建宁、福宁、延平、汀州、兴化、邵武、漳州诸府,福建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闽东、闽南、闽北三大区域。

3.1 闽北茶区

闽北茶区包括建宁、延平、邵武3府,共辖17个县。其中建宁府作为福建传统的名茶产地之一,其茶区主要分布在瓯宁、建阳、崇安一带。方志记载,瓯宁“近来茶山蔓延愈广,瓯辖四乡十二里几遍,西乡在万山深处,亦有茶山”,茶农见种茶有利可图,便纷纷租山种茶,种茶之风的兴起,使瓯宁县茶厂“不下千厂,每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千厂则万人。兼以客贩担夫,络绎道途,充塞逆旅,供不应求又数千人”[20]。可见,“茶市之盛,几埒阳崇”,并且波及周边各个县份,“延及建安”[21]。建阳县“山多田少……近多租与江西人开垦种茶”[22],方志记载,除了“城官道旁种茶差少,余则弥望皆童”,而且“茶笋连天……茶居十之八九”,“茶山袤延百十里”[23]。最为有名的要属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所产的武夷茶,“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24]。武夷山“山中土气宜茶”,九十九岩,岩岩产茶,且“环九曲之内……皆以种茶为业”[25],可见武夷山产茶区也相当广阔,方圆百二十里,都有种茶。当然,清代建宁府产茶地远不止这三个县,茶“七县皆出”[26]。建安县茶以“山产最多,盖植物产一大宗也”[27],而建安县壑源山、曹高山、凤凰山所产茶叶较为有名。其中“有红边、奇种等名,并有水仙、乌龙、银针、岩种之别”[28]。浦城亦“山多田少……桑麻被陇,茶笋连山”[29],其中,“产西岩山、昭山者最佳”[30]。政和“物产,除茶、杉、笋、纸外,别无大宗”[31],时人谱《种茶曲》云:“茶无花香满,家家无田钱,万千山农种茶山之颠……今年辟山南,明年辟山北,一年茶种一年多”[32],由此可知,清代以来政和种茶风气之盛行。而延平、邵武两府种茶面积虽然不及建宁府广阔,产量也较少,但在一些县份也都种植茶树,出产好茶。其中,以南平的“半岩茶”,将乐的“仙人堂茶”、“九仙山茶”,光泽的“老君眉”最为出名。《八闽通志》记载,延平府,茶“各县俱出,出南平半岩者尤佳”[33]。此外,南平的新兴、梅西、峡阳、梅南等地也都种植茶叶。将乐县“茶,城乡皆有,俱不甚佳,产于园地者更劣,过夜即酸,盖必以产高山者得雨露风霜为美也。东乡有云衢茶,南乡有仙人堂茶,水南有石岭茶,北乡有九仙山茶,虽法制朴拙,而真味有余,但所产不能多得也”[34]。邵武府光泽县“有山茶、园茶,又有杂茶”,而至咸丰、同治之后,“遍处种茶”,其中“茶以老君眉名”[35]。

3.2 闽东茶区

闽东茶区包括福宁、福州2府,共辖15个县。入清以来,作为迅速崛起的茶区,特别引人关注。福宁府的产茶区主要分布在福鼎、福安、宁德三县。乾隆年间编纂的《福宁府志》有云,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萝,以宁德支提为最”[36]。清代福鼎以茶为大宗土产,各都都产茶,尤以太姥山所产绿雪芽茶、白琳为佳。福鼎有一山,因“绵亘数里,地多产茶”[37]而命名为茗洋山。福安地区“茶,山园俱有”[38],其中,在坦洋的桂香山,“产茶甚美”,从山麓一路登桂岩,“香闻数里”[39]。而宁德县更是“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其“西路各乡都有,支提尤佳”[40],说明宁德产茶数量、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霞浦县虽然茶产量不及福鼎、福安,所产茶叶质量也不及福鼎白琳,寿宁乌龙,但上东、中东、下西、上西、小南各区,“皆有种茶”[41]。福州所产茶叶早在唐朝就已闻名全国了。《茶经·八之出》中提及“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42]。可见,福州的茶叶在唐代就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迨至清代,福州的产茶遍及所辖各县。屏南县“茶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43]。罗源县旧志云:“茶,诸山皆有,唯小云寺清明采者为第一”[44]。长乐县所植茶树,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似白蔷薇,在登云山、玳瑁山一带“居人多种茶”[45]。连江县产茶亦山乡皆有,而焙制最佳者,以鹿池为最,云头山、儒洋等乡次之。“云头山,产茶极佳。鹿池山,畲民所居,制茶特佳”[46]。

3.3 闽南茶区

闽南茶区包括泉州、漳州2府和永春州,共辖14个县。清代,闽南茶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以安溪为首的乌龙茶区。当时闽南茶区所产的名茶,据方志记载,有晋江清源山茶、南安英山茶、安溪凤山清水及留山茶。泉州府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安溪一带。乾隆《泉州府志》有云:“茶,晋江出者曰清流,南安出者曰英山,安溪出者曰清水曰留山。清源山茶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丘,惜所产不如清源之多也。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吾闽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产不多。按清源茶旧甚著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茶差盛,然亦非佳品也”[47]。由此可知,泉州府所产茶叶品种甚多,质量堪优。晋江所产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出不多,今更希矣”,而城中所需的茶叶均“来自安溪”[48]。康熙年间,南安县“茶,晋江诸山皆有,南安翁山尤佳”[49]。同安县邑原不产茶,乾隆时引进武夷岩茶和安溪清水留山茶种,开始种植茶树,此后植茶业兴起,“斗拱山亦有仿为者”[50]。安溪一带地理环境优越,适宜种茶,产量也较多,“崇信出者多,惟凤山清水岩得名”[51]。乾隆时期,阮文锡作《安溪茶歌》唱道:“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章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做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这说明此时安溪茶产量较多,但因制法不精而让漳州人仿照武夷岩茶制法加以制作。漳州府各县亦有种茶,龙溪县“以龙山产者为佳”[52]平和县,茶“出大峰山者良”[53]漳浦县磁灶山“山上多茶”,且以“白埕者佳”[54]。永春州德化县茶“产高山上者佳”,且茶树“多唐时旧植”[55]而永春州以茶山石齿产茶最佳。

3.4 闽西地区

金花茶的分布习性和种植方法 篇2

营造一个适宜环境,金花茶喜生于半阴半凉、潮湿的环境,且需定时通风,在北方尤为需要做到这一点。在玻璃暖窖内除配备供暖用的锅炉、暖气片外,还加装了自制的雾化机、换气扇等设施。

使用按比例配制成的松针土,逐渐去掉南方带来的“黄泥巴 ”。

浇花用的水必须每次加入1%的硫酸亚铁,使水中总保持一定的弱酸性。

除环境通风良好外,还要给它定期作“体育锻炼”,每2周吹一次风,吹风时要风力均匀。目的是通过“运动”促其代谢均衡,发育正常。

控制温度,温差要在7℃至10℃,窖温在20℃时,四五小时后便将遮阳布放下,随即通风。

施肥,一种是稀释后的酸牛奶,此方法不必发酵可直接使用,另一种传统的方法是发酵后的黄豆饼水。每月施肥一次即可。

繁殖方式

金花茶

播种繁殖:金花茶果实一般在10月上中旬成熟,10月下旬开裂,种子成熟后无后熟休眠期。种子繁殖以秋播为宜,在10月上中旬,将采收的果实置于室内通风处阴干,待蒴果开裂取出种子后,立即播种。若未能秋播,需将种子贮藏在湿砂中,待竖年2月份进行春播。

扦插繁殖:金花茶扦插繁殖适期为4月至5月上旬,也可在9月中、下旬进行。插穗选取树冠外部组织充实、叶片完整、叶芽饱满和无病虫害的当年半熟枝。穗长一般为15厘米,先端留2个叶片,基部带踵。用 IBA 300ppm处理枝条5小时后,按株行距10~14厘米×3~4厘米规格扦插于苗床上,插穗入土深度为3厘米左右。茶苗扦插成活的关键是育苗前期保持足够的湿度,切忌阳光直射,并控制气温在25℃左右。勤喷水,使幼苗经常覆盖一层薄薄的水膜。1个月后,待新根长出后,逐步增加阳光,加速茶苗木质化。

嫁接繁殖:金花茶嫁接繁殖分为芽苗砧嫁接和半熟枝嫁接。 芽苗砧嫁接。砧木可选用普通单瓣山茶花和油茶花。先将砧木种子播于砂床,当幼苗长至4~5厘米时即可嫁接。嫁接前,挖取砧木芽苗,去净砂粒,在其子叶上方1~1.5厘米处短截,一并剪去根尖部分,使其总长为6~7厘米;选取生长良好的半木质化枝条作接穗,将其削成楔形,放入湿毛巾中保湿。嫁接时将芽苗顺子叶合缝线将茎纵劈一刀,深度与接穗所削的斜面一致,将削好的接穗迅速插入砧木劈口中,对准砧穗一边的形成层,用塑料薄膜带扎紧。然后将接好的嫁接苗按8×2厘米的株行距种植于肥沃、疏松的砂质土苗床中。种后在苗床搭棚用塑料薄膜保温。一般10~15天嫁接苗接口开始愈合,20~25天左右可在夜间揭开薄膜。其后逐步加强通风,增加光照,至新芽萌发以后,全部揭去薄膜。

金花茶

半熟枝嫁接。通常利用粗种山茶或油茶成年苗作砧木。直径1厘米以上的砧木枝条,采用拉皮接,即在砧木的适当部位,上、左、右各刻一刀,深达木质部,并拉下皮,将接穗贴在砧木拉皮的内侧上,再将皮拉上包住接穗,用塑料带缚住,露出芽尖,套上塑料袋保湿。1个月后,待接穗抽出新枝,逐步木质化后,解除绑扎。若砧木粗度与接穗相近,则采用腹接法为宜。半熟枝嫁接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对苗床温度的控制和嫁接期的选择。嫁接适宜温度为25~30℃,嫁接适期为5~8月,此时砧木表皮易拉开,嫁接苗接口愈合快,成活率高。

组织培养:金花茶胚培养、子叶离体培养、茎尖和单芽培养已获成功。研究结果表明,试管苗诱导芽产生和生根与取材的位置、无机盐浓度、维生素、蔗糖、生长调节剂、光照等因素有关。 胚培养。于幼果未成熟期取胚,在ER和MS培养基的基础上,加0.5~1mg/L 6-BA、0.01mg/L NAA、6%~8%蔗糖、500mg/L水解乳蛋白等附加成分进行培养。1周左右长根,2周后上胚轴萌动,抽出新芽。 子叶离体培养。金花茶子叶是诱导胚状体的良好材料,尤其是靠近下胚轴的部分,诱导频率较高,为15%~25%。诱导时将子叶切成0.5mm大小,诱导培养基为1/2MS,附加0.2mg/L 6-BA、0.2mg/LNAA成分。在诱导过程中,同时出现不定芽和假珠芽。假珠芽具有很强的分生能力,利用假珠芽,又可诱导产生胚状体、不定芽和假珠芽。 茎尖和单芽培养。茎尖和单芽培养是金花茶快速繁殖的重要途径,它取材方便,增殖率高,遗传性稳定。外殖体取用当年生的幼嫩茎尖和单芽,培养基为MS,附加6-BA或KT。研究表明,茎尖和单芽的增殖数随6-BA浓度的升高而增多,但6-BA浓度达5.0mg/L时,畸形苗率高,长势差。6-BA 2.0mg/L与KT 0.5mg/L配合使用,试管苗生长健壮,畸形苗率低,增殖数多,是诱导增殖的理想生长调节剂配比。

花期管理

金花茶一般在定植3~5年后才开花,通常在每年的7~8月份就出现黄色花蕾,这时可以除去一些弱枝花蕾、内向花蕾、过密花蕾以及畸形花蕾,这样可集中养分,使花分布合理,开得更大,并延长花期。到11月份时金花茶才完全开放,一直开到第二年的3月,盛花期为1~2个月。

病虫防治

种植分布 篇3

关键词:玉米;种植区分布;气候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30-1

经研究发现,植被与气候间是相互作用的,每个气候类型区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植被类型存在,这种现象引起了气候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各界学者的高度重视,作物的种植同样也与种植区域和气候有直接关系,针对玉米气候适宜性,我国已有相关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全国性的分析,由于研究的时间、阈值选取等条件的不同,其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严重制约了我国层次的玉米生产布局以及玉米作物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

玉米的种植面积虽然要小于水稻和小麦,但其产量却位居首位。玉米除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之外,由于其成本较低还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和工业生产之中,所以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气候,目前全球气候变暖,随着气候的变化使玉米的种植界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需要清楚地掌握气候变化趋势对玉米种植区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或开发的玉米种植区域有哪些,这样才能制定出相应的策略,进行气候适宜性分析并据此对我国玉米种植区进行合理的划分。

1 主导气候因子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影响

由于我国缺乏全国性的潜在气候因子方面的研究,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对玉米种植区分布选择的准确性,所以需要对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潜在的气候因子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评价各潜在气候因子对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影响的贡献值,可以将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筛选出来。研究表明,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公布的各潜在气候因子包括湿润指数、年降水、无霜期、最热月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0℃积温等。根据各潜在气候因子的影响贡献值可以确定其主导气候因子有湿润指数、年降水、无霜期、最热月平均温度等8个主导气候因子,这些气候因子的累积贡献值都可高达91.5%。

2 根据气候适宜性划分我国玉米潜在种植区

玉米是适应性较强的粮食作物,所以其分布范围也较为广泛。经研究得出,在我国最适合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仅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占总陆地面积的25%,次适宜的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占总陆地面积的40%,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1%。受气候条件的约束,我国玉米种植区目前主要表现为东北-西南的狭长带状分布,所以我国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河南等省区,而且各气候适宜区的气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辽宁、河北、吉林、河南等地区地处寒温带和中温带,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是玉米种植的最佳区域,其热量条件非常适宜而且没有高温危害,这一区域的自然降水也符合玉米生长的需求;黑龙江、山东、四川、云南等地基本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范围,这些区域的气候是玉米种植的适宜区域,其平均温度适宜,而且大多地区都设有灌溉设施,能够有效地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广西、新疆、浙江、海南、甘肃、福建、台湾等地则属于次适宜玉米种植区域,其中新疆、甘肃部分地区虽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但其降水不够充足,气候较为干燥,必须拥有良好的灌溉条件才能满足玉米的种植需求,在浙江、江西、广西等地虽然雨水、光照都能满足玉米的种植条件,但这些地区大都存在严重的热害,而且其降水量过多,所以也只是次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四川西北部、新疆北部和南部、西藏大部分、青海等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高寒或灌溉条件不够,都不适宜种植玉米。经比较发现,随着气候变暖,目前我国气候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发生了变化的现象,原来的河南、山东两省都属于气候最适宜的玉米种植区,现在变成了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原来气候不适宜的玉米种植区域,如内蒙西部,现在已为适宜、次适宜区。这是由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玉米作物品种在不断的改良再加上气候变暖增强了玉米作物的抗旱能力,延长了玉米作物的生育期,这也是造成气候最适宜种植玉米区南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降水量会不断下降,温度也会随之上升,干旱将更加严重,这样的变化会使西北内陆一些气候最适宜的玉米种植区逐渐转变成适宜区和次适宜区。

3 主导气候因子阈值分析

每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都受到一定气候条件的制约,从而也影响了作物的布局。通过分析8个主导气候因子与我国玉米种植区的地理分布信息相结合,根据两者的关系给出各主导气候因子的阈值,据此来分析我国玉米种植区的气候特征,最终得出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宜性等级划分。

另外,制约我国玉米种植分布除了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外,还受到地理特征、土壤类型、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玉米种植区域的分布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要注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因素。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 篇4

关键词:玉米种植,分布,气候关系

1 玉米种植分布的气候适宜条件

1.1 温度需求

玉米起源于热带, 适应性非常高, 属喜温作物, 必须有一定的温度来保障其生长。通常8~10 ℃是种子发芽最低的温度, 30~32 ℃是最适宜的温度, 44~50 ℃是最高温度;出苗阶段, 最低温度为8 ℃, 最适宜温度为30~34 ℃, 最高温度为40 ℃;生长阶段, 最适宜的温度为日平均气温20~26 ℃, 低于20 ℃时玉米的产量会严重下降。

温度会导致玉米生长发育发生一系列变化。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 经常发生温度冷害。当玉米籽粒含水量在18%以上, 温度在-15 ℃以下时, 就会发生这种低温型的伤害, 直接导致玉米发芽率降低20%。生育期低温冷害和初霜冻将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极大影响。而温度升高超过一定界限时会发生热害, 就会引起玉米生育期节律紊乱, 甚至会导致玉米雌、雄性器官的分化和发育不协调, 进而影响玉米产量。

1.2 水分需求

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 不同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不同, 总体来说, 玉米生长期所需月平均降水量在100 mm左右为宜。播种-出苗期虽然需水量很小, 但非常关键和重要, 此时的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3%~5%。充足适宜的墒情是保障玉米出全苗的主要因素, 播前要求充足的底墒, 如墒情不足, 播后要及时浇水补墒。出苗-拔节期玉米需水量较小, 对干旱的忍耐力较强。春玉米区的适当干旱, 还有利于蹲苗。拔节-大喇叭期玉米生长加快, 需水量增加, 应适当保障玉米的水分需求。大喇叭期-灌浆高峰期约30 d时间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 特别是吐丝前后是水分敏感期, 严重干旱将造成卡脖旱, 难以抽雄, 授粉结实不良, 导致空秆, 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这个时期若遇干旱一定要及时灌溉, 保证土壤水分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 有获得高产的可能。灌浆后期-成熟需水量减少, 但干旱影响粒重。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对水分都十分敏感, 干旱或水分过多均对玉米正常生长十分不利。

1.3 光照需求

玉米是短日照作物, 最适日照为12~15 h, 一般需求为8~12 h。晚熟品种一般比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更加敏感, 南方培育的品种比北方培育的品种更为敏感。如果将偏南地区的品种种植在北方, 伴随日照加长、气温降低, 玉米的生育期也会延长, 玉米植株随之充分生长, 最终产量也会得到较高提升, 反之则会降低玉米产量。可见, 光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2 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2.1 气候

无论是哪种农作物, 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且农作物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玉米也不例外。气候变化对玉米从播种、出苗、拔节等环节都有重要影响, 气候稍有变化就会导致产量发生巨大变化。世界范围内对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全球温度升高,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致使光照、温度、降水等农作物生长所需条件都有所改变, 给农业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玉米生产方面, 气候条件变化—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变化、极端天气频发, 都对玉米的播种、产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些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农作物病害、虫害及杂草产生一定变化, 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

2.2 水分

气候变化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全球范围内降水量减少。据调查表明, 近年来我国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夏季减少最多, 春季次之, 秋季降水量有所增加, 冬季变化不明显, 整体上仍呈减少趋势。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全年降水量明显减少, 其他地区有所增加, 但增加程度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 近年来降水量变化十分明显。而水分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如此明显的降水量变化, 势必导致玉米生产、种植、产量发生巨大变化, 甚至有些地区会出现绝产现象。因此, 笔者建议适当调整我国粮食种植结构, 降水量充足且温度适宜的地区, 可适当增大玉米的种植面积, 反之适当减少玉米的种植, 以保障当地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口粮问题。

2.3 光照

目前由于全球变暖带来的光照变化, 对植物物候已造成显著影响, 光照强度的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变化, 也会引起土壤因子的温度、湿度、蒸发、蒸腾等发生变化。根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 广西雁山楝树春季物候期展叶盛期出现偏迟, 比常年平均偏迟4~20 d, 开花盛期也出现偏迟, 比常年平均偏迟3~15 d, 秋季气温偏冷, 叶全变色期和落叶始期则提前。黄淮玉米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都发生过因日照时间减少而减产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 光照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之大。玉米生育期内若阴雨等天气时常发生, 光照不足导致玉米产量直接下降。光照强度对叶片的光合速率、光饱合点等具有显著的影响。强光下植株具有较高的呼吸速率, 且物质生产能力较高。如果玉米生育期间, 太阳总福射减少1 KJ/cm2, 玉米生物产量也会随之减少337.5 kg/hm2。已有试验表明, 在玉米成熟期若能增加日照时间10 h, 玉米产量会大大提升。

3 小结

种植分布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选择牙列完整、咬合关系正常、牙冠无明显磨耗、牙周组织健康、无任何口腔疾病的健康男性志愿者1名,在征求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机,以普通头部扫描方式进行颌骨连续横断超薄扫描。扫描时,被测对象取仰卧位,颏部抬高,头部固定,微张口,咬住预先制作的2mm厚塑料片,避免上下牙列接触。确定被测者的咬合平面,使扫描截面与之平行。扫描参数:球管电压120kV,电流646mA,床进速度0.8s/周,层厚0.625mm,螺距0.969∶1。矩阵为512×512,重建薄层厚度0.6mm。通过工作站进行颅颌面三维重建,选择骨组织窗(窗宽=2 000HU,窗位=800HU),DFOV=5.0cm测量下颌骨标志点坐标。

利用COSMOS 2.85软件(SRAC Inc.U.S.A.)自身的建模软件GeoStar,参照上述三维CT测量的下颌骨标志点坐标,建立包括下颌骨、牙齿和软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于CT不能仔细分辨的黏膜、牙周膜等结构,采用等距偏移的方法,在软件中分别形成。将牙根表面偏距0.3mm形成牙周膜,在下颌骨表面偏距2mm形成黏骨膜。模型中的7-4 4-7缺失是将其牙根部分去除,保留其牙冠部分作为义齿的人工牙。同时制作可摘局部义齿的基托、远中邻面板(位于3 3)、舌杆(3 3)以及种植体等结构。3 3的远中边缘嵴上放置支托,唇侧卡环为铸造圆环形,支托、卡环与基牙牙面紧密接触,无间隙,受力时不发生相互移动。种植体放置于7 7,上部为套筒冠结构,基台的高度是4mm,基台聚合角5°,内冠厚度0.5mm,聚合角5°,内外冠紧密接触。未进行网格划分的模型线条图如图1所示。种植体分别选用ITIStraumann和NOBELReplaceTMTapered标准种植体,ITI种植体的直径为3.3mm和4.1mm,长度为6、8、10mm和12mm;Replace种植体的直径为3.5mm和4.3mm,长度为6、8、10mm和13mm。2种类型种植体的外形按照其产品说明书进行模拟,但基台外形的设计一致。根据种植体的参数不同,共建立16个模型,定义为Tera4类型的单元自动划分网格。

1.2 实验假设和材料力学参数

材料和组织均假设为连续、均质、各向同性的线弹性材料,其力学参数见表1。种植体与骨为完全骨性结合,加载时不发生相对滑动。

1.3 边界约束情况和加载条件

将下颌骨下缘及后缘的节点进行全方向约束。在4-7的面中央选取加载点,分别加载100N的垂直向下载荷。

1.4 应力分析

用COSMOSM 2.85有限元分析软件在计算机(DellInspiron 600m,DellInc.U.S.A.)上进行线性静态应力分析。比较不同参数种植体时种植体周围皮质骨、松质骨、基牙牙周膜和基托下黏膜的最大VonMises应力以及基托下黏膜的最大位移量。

2 结果

2.1 应力和位移分布图

采用不同类型种植体时,无论种植体长度、直径的变化,种植体周围皮质骨、松质骨、基牙牙周膜和基托下黏膜的应力分布图相似,以ITI 4.1×8种植体为例,如图2~5所示: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和松质骨内部应力集中部位均为种植体近中颈部区域,基牙牙周膜内部应力集中在远中颈部区域,基托下黏膜组织应力集中在相当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位置。

采用不同种植体时,基托下黏膜的位移分布图也相似,以ITI 4.1×8种植体为例,如图6所示:最大位移量在相当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位置。

2.2 最大应力和位移量

采用不同种植体时,种植体周围皮质骨、松质骨、基牙牙周膜和基托下黏膜的最大应力和位移量见表2~3。种植体周围皮质骨为应力集中区域,同类型种植体中,皮质骨内部的最大应力随着种植体长度和直径的增加而减小,但直径增加时应力的减小更显著;不同类型种植体,相同长度(6~10mm变化区间)的直径为4.1mm(或3.3mm)的ITI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应力低于直径为4.3mm(或3.5mm)的Replace种植体。基牙牙周膜和基托下黏膜的最大应力在不同参数种植体时变化不明显,基托下黏膜的最大位移量也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当患者的经济条件、牙周状况或局部解剖条件受到限制,不能植入足够数目的种植体时,采用种植体和天然牙联合支持的、以附着体进行固位的可摘局部义齿是修复远中游离端牙列缺损的最佳选择[1,2,3,4]。由于种植体直径、长度和外形等参数的不同,无法确定最优的修复方式;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结果也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和评估[8,9],不能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远中游离端牙列缺损修复的技术和方法。为此,本研究采2两种临床常用的种植体系统进行研究,其中ITI Straumann种植体为为圆柱形,采用穿龈式种植;NO-BELReplaceTM Tapered种植体为圆锥形,采用潜没式种植,实验目的旨在了解种植体类型对义齿应力的影响。

3.1 基牙牙周膜和基托下黏膜组织的应力分布

据报道,采用种植体和天然牙联合支持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能降低基牙牙周膜的应力峰值,减少基托下黏膜应力和位移值,有利于保护义齿基牙及基托下支持组织的健康[8]。本研究发现,当种植体参数变化时,基牙牙周膜和基托下黏膜的应力分布仍基本一致,说明力的作用方式以及种植体的数目、位置确定时,种植体参数的变化不会影响基托及其下黏膜组织的应力状况。分析主要原因是种植体动度小,承担了大部分的应力,改善了基牙和基托下黏膜组织的应力分布,且不会随着种植体类型的变化而发生量的改变。种植体支持的义齿基托下黏膜应力集中在相当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位置,提示力由种植体和基托下组织共同承担[10],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此处的缓冲处理。

3.2 种植体长度和直径对皮质骨应力分布的影响

张铁等[11]提出为了减缓牙槽骨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吸收,应优先选择在正常范围内的较长种植体以降低骨组织应力,可不把种植体直径的选择作为必要因素来考虑。部分学者[12,13]认为增大种植体直径对骨界面应力分布是有利的,圆柱形种植体直径的选择比长度更有意义[14],与本次研究结论相符。通过表2~3可以看出,同类型种植体中,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内部的最大应力随着种植体长度和直径的增加而减小,但直径增加时应力的减小更显著,皮质骨内最大应力均为参数最小(最小直径和最短长度)的ITI 3.3mm×6mm、Replace 3.5mm×6mm种植体。提示临床医师为此类修复方式选择种植体时,在患者颌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相对于长度而言,应更重视种植体直径的选择。

3.3 种植体外形对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本试验选用ITIStraumann和NOBEL ReplaceTM Tapered标准种植体,当其长度同在6~10mm的变化区间时,直径为4.1mm(或3.3mm)的ITI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应力反而低于直径为4.3mm(或3.5mm)的Replace种植体,因皮质骨为种植体周围应力集中区域,说明种植体外形可能比直径对周围皮质骨应力的影响更大。ITI种植体周围松质骨的应力随着直径的增加而增大,Replace种植体周围松质骨的应力随着直径的增加而减小,也可能因两者外形不同影响应力传导所致。由于本次研究仅侧重种植体的直径与长度,关于种植体外形中涉及到锥度、螺纹位置、螺距、基台形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需另作专门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可摘义齿修复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时不同部位的应力和位移。方法:建立16个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可摘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垂直加载条件下比较不同类型(ITI Straumann(和NOBEL ReplaceTMTapered)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基牙牙周膜、基托下黏膜的应力以及基托下黏膜组织的位移变化情况。结果:不论种植体类型,种植体颈部皮质骨为应力集中区域,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内部的最大应力随着种植体长度和直径的增加而减小,基牙牙周膜及基托下黏膜组织的最大应力和位移量无明显变化。同类型种植体直径增加时周围皮质骨最大应力的减小比长度增加时显著;不同类型种植体中,相同长度(610 mm变化区间)的直径为4.1 mm(或3.3 mm)的ITIStraumann(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应力低于直径为4.3 mm(或3.5 mm)的NOBEL ReplaceTMTapered种植体。结论:种植体外形、直径和长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基牙牙周膜及基托下黏膜组织的应力分布;同类型种植体中,相对于长度而言,更应重视种植体直径的选择;不同类型种植体的外形可能比直径对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应力的影响更大。

种植分布 篇6

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 人和土地资源的矛盾也不断加剧, 而盐碱地作为我国的一种较为重要的土地资源, 如何利用好盐碱地来缓解我国人和土地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滴灌是一种水分利用率高的局部性的灌溉模式, 覆膜种植则是为了有效的减少水分在土地表层的蒸发并且抑制盐分在土层表面的运行移动。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不仅有效的开发利用了盐碱地, 而且对于节水、抑制盐分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的生长环境。

1 试验和方法

试验区基本情况和具体设计:本次试验选择了位居典型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的某地, 土壤以残积红黏土为主, 土壤表层的含盐量是16g/kg, 地下水距离地表的距离是1.5m左右, 且灌溉水源优良。此地年平均温度是8.5℃, 平均降雨量达到185mm左右, 且降雨大多集中在夏季。

在试验当中选择采用了覆膜滴灌技术种植的春玉米1a和2a的土地进行了采样, 因为进行采样的时间选择在播种之前并且已经做好了翻耕旋耙工作, 所以可以忽略因为滴灌而造成的盐分分布不均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就可以只从种植年限这个角度来对覆膜滴灌盐碱地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的情况进行分析。

2 不同种植年限覆膜滴灌盐碱地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

2.1 不同年限土壤水溶性总盐分分布和p H变化

由于试验区在春季的时候风较多, 所以蒸发会变得强烈, 随着土壤水分的蒸发土壤盐分会发生表聚现象, 而三者相比没有进行过种植的盐碱地表现最为突出。如图1所示, 随着种植年限的不断增加, 土壤的盐分含量会慢慢的变少。随着盐分含量的降低p H值也有下降的趋势, 和没有经过种植的盐碱地相比, 覆膜滴灌种植过的在0~40cm土壤的时候p H值有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 如图2所示。

2.2 不同年限土壤阴、阳离子分布特征

2.2.1 阴离子分布特征

其中HCO3-会随着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在0~150cm剖面之上HCO3-含量呈一种下降趋势。和没有进行种植的盐碱地相比, 种植1a以后1~150cm的土壤剖面上的HCO3-的含量从0.043%下降至0.036%, 而种植了2a之后HCO3-下降了50%以上, 仅仅只有0.021%。如图3所示。

CI-是一种带一价的负电荷, 它本身的化学性是属于比较稳定的。从图4可以看出, 在0~40cm土层中CI-的含量会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 种植1a的含量降低了0.2133%, 2a的含量降低了0.5444%。

种植1a之后SO42-的含量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平均值为0.52%, 在种植了2a之后SO42-则是发生了比较明显的下降现象, 平均值为0.46%。没有种植过的盐碱地平均含量是0.52%。如图5所示。

2.2.2 阳离子分布特征

种植1a和2a之后, 0~20cm的土层当中的Ca2+的含量变化并不大, 而在20~90cm的土层种植两种作物的Ca2+含量就大大不同, 其中1a的平均含量呈现一种上升趋势, 从0.14%上升到0.20%;2a呈现下降趋势, 减少到了0.10%。如图6所示。

Mg2+的分布, 其中种植1a之后在0~20cm的土层当中Mg2+的平均含量有所下降, 从0.038%下降至0.027%, 在40~60cm的土层当中却呈现一种上升趋势, 从0.026%上升到0.034%, 在60cm再往下的土层就没有太大的变化。在种植2a之后, 0~150cm整个剖面之上的Mg2+平均含量都是0.019%, 和没有经过种植的盐碱地相比足足下降了44.5%。如图7所示。

Na+的分布情况, 从整个剖面来看分别种植1a和2a还有没有经过种植的盐碱地相比, Na+的平均含量并没有大幅度减少, 其中未种植的平均值是0.356%, 1a平均值是0.390%, 种植2a的平均值是0.308%。从整体来说, 进行覆膜滴灌之后并没有大幅度降低或者增加Na+的含量, 只是调整了Na+的分布情况。如图8所示。

3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不同的种植年限覆膜滴灌盐碱地的土壤盐分和离子含量都在垂直方向之上出现了差别和变化, 尤其是未种植的和种植过的盐碱地区别比较明显, 种植过的盐碱地土壤的质量明显的在逐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谭军利, 康跃虎, 焦艳平, 等.滴灌条件下种植年限对大田土壤盐分及pH值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09) :43-50.

[2]窦超银, 康跃虎.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不同滴灌种植年限土壤盐分分布特征[J].土壤, 2010 (04) :630-638.

[3]窦超银, 康跃虎, 莫家玉, 等.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滴灌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 2010 (05) :807-81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种植分布】相关文章:

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分布05-07

我国玉米种植区分布的气候适宜性09-11

煤矿分布09-16

分布载荷04-30

故障分布05-02

分布压力05-05

电压分布05-07

环境分布05-07

站点分布05-09

气温分布05-11

上一篇:劳动重大事项决定下一篇:积分不等式的证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