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灌肠法

2024-08-17

保留灌肠法(精选十篇)

保留灌肠法 篇1

关键词:保留灌肠法,慢性盆腔炎,一次性吊瓶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 多发于中青年妇女。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方法之一。药物在肠内留存时间长短, 直接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院改进的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 与传统保留灌肠法比较, 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院住院慢性盆腔炎病人100例, 年龄19岁~53岁, 平均35岁;均经妇科检查和B型超声检查确诊;病史均为1年以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肛管保留灌肠治疗, 根据《护理学基础》灌肠法操作[1]。观察组采用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两组灌肠均为每日1次, 7次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保留灌肠效果, 包括插管长度、耐受度、药液保留时间 (>4 h) 、病人坠胀感和药液外溢情况。

1.2.1 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

慢性盆腔炎病人在晚睡前灌肠为宜, 灌肠前嘱病人排尽大便,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进行床头核对, 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 用小枕抬高臀部10 cm, 垫上橡皮单和治疗巾, 暴露肛门, 小儿一次性输液吊瓶内倒入中药液150 mL, 温度为38 ℃。将输液吊瓶挂在输液架上, 剪去输液器针头衔接处的过滤部分, 接上一次性导尿管 (14号~16号代替肛管) , 润滑导尿管前端, 按常规输液法排气, 关闭调节器, 轻插入直肠25 cm~35 cm, 固定, 松开调节器进行滴注, 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滴速, 一般为每分钟30滴, 注意保暖。药液滴完后, 关闭调节器, 拔出导尿管, 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 嘱病人尽量忍耐, 保留药液2 h以上。整理床单位, 清理用物, 观察病人反应, 并做好记录。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传统的灌肠方法所用的肛管相对较粗, 质地较硬, 插入时病人较痛苦, 灌肠筒装置无滴管, 仅凭调节夹及灌肠筒的高低来估计滴速。当病人在灌肠过程中出现不适时, 不易调节, 灌肠液通过粗大的橡皮管, 使肠腔内压力迅速增加, 液体反流在直肠内, 易产生便意, 药物保留时间较短;且灌肠筒装置使用后, 需进行清洁消毒, 较不方便, 有出现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观察组用一次性输液吊瓶保留灌肠法, 所用的导尿管质地细软, 光滑、流量小, 插入时对肛门括约肌刺激性小, 病人痛苦轻, 有利于病人坚持接受治疗[2], 还可以随意调速, 观察滴数。冬季可以采取必要保温措施, 以保持药液温度。插入的导尿管偏细于肛管, 病人又无不适感, 保留药液时间长, 提高了疗效, 因为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 直接影响治疗效果[3]。用输液管连接细肛管滴注灌入, 速度缓慢, 减少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肛管插入较深 (25 cm~35 cm) 可减少对直肠肛门的刺激[4]。为保留药液, 应减少冷刺激, 冬季应注意给灌肠液保温。改进操作方法后病人的配合度及疗效都有明显的提高, 本研究通过两组的比较表明, 使用小儿一次性输液吊瓶接导尿管代替肛管保留灌肠治疗有明显的优越性, 减少了药液外溢, 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延长, 提高了治疗护理效果, 更经济安全、方便省力, 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30-321.

[2]陈少玲, 蔡军红, 彭海燕.慢性结肠炎病人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10 (12) :914-915.

[3]张景岚.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不同插管长度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 :73.

利用气管导管为小儿保留灌肠 篇2

【关键词】保留灌肠;一次性灌肠桶;麻醉气管导管;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65-01

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它作为一种临床护理技术和给药途径,因其操作简便,起效快,对患儿无伤害,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患儿、家长的欢迎,保留灌肠传统的方法是用一次性灌肠桶,该制品灌入药物后随即拔出,不能保留,又因小儿不能配合,哭、闹时增加腹压,药物很快便出,达不到疗效,需要重复灌肠操作,增加患儿痛苦,有鉴于此,我们应用麻醉气管导管给小儿灌肠,能更好的固定和保留灌肠,通过临床观察20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 1月至2011年9月,我科住院需行保留灌肠小儿20例, 排除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穿孔患儿。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1组(一次性灌肠桶组)、实验2组(麻醉气管导管组)各10例。

1.2 方法

1.2.1 实验1组:采用一次性灌肠桶进行保留灌肠,将药液倒入一次性灌肠桶内,润滑导管前端插入肛门内,灌入药物后拔出肛管。

1.2.2 实验2组:采用麻醉气管导管进行保留灌肠,采用3.5号气管导管,将尖端经石蜡油润滑后轻轻插入肛门10-15cm,再向气囊注入5-10ml空气,轻拉有明显阻力,证明位置适当,气囊已卡在肛管上方,再从气管导管上方用灌注器将药物注入肠道内,止血钳夹闭导管,防止药液由导管溢出,拔导管时抽尽气囊空氣再拔出。

2 结果

2.1 二组操作方法比较: 实验1组肛管无刻度,插入前需量刻度做记号;实验2组气管导管上有刻度,可直观的看到插入的深度 。

2.2二组药物渗漏与吸收比较: 实验1组在灌入药物时和(或)拔管后均有渗漏 实验2组导管由气囊固定,保留一定时间后再拔出导管保证了药物无渗漏,一次灌肠成功。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采用一次性灌肠桶,在灌肠时它受腹压、管道粗细 、长短等影响药物不易全部灌入肠道内,不利于药物吸收,在利用麻醉气管导管灌肠时能更好的固定,保留时间长,药物不渗漏,管道细,刺激性更小,易于被小儿接受,具有推广应用的临床价值。

保留灌肠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兰州市榆中县中医院妇科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住院慢性盆腔炎患者96例, 年龄在26~47岁, 平均年龄在33.6岁;病程0.5~14年, 平均病程3.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主要表现为下腹和腰骶部疼痛, 并表现为低热、血象升高、白带增多等症状。按随机分配原则将病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 两组在年龄、病程长短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用物准备

250m L无菌盐水瓶1个, 一次性无菌输液器1具, 剪刀一把, 一次性清洁肠道器1具, 消毒石蜡油、棉棒。

1.3 方法

1.3.1 药物制备方法

将红藤30g、赤芍10g、桃仁10g、牡丹皮10g、生苡米20g、香附10g、败酱草15g、川牛膝15g、川楝子10g、元胡9g等中药加水浸泡0.5h, 再慢火煮0.5h煎至200~250m L滤出, 备用。

1.3.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操作前护士向病人解释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 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并让患者排空大小便, 以利于减轻腹压, 促进药物吸收, 减少不适, 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病人配合。对照组48例采用传统保留灌肠《基础护理学》中介绍的保留灌肠法进行操作。实验组采用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 将已煎好的中药去渣200m L, 温度冷却至38℃左右[1] (注意不要过高, 也不要过低) 。装入已准备好的250m L无菌盐水瓶中, 挂于输液架上 (距离床面50~60cm) , 将输液器插入盐水瓶, 排气成功, 关闭调速器。用剪刀剪去过滤器, 用石蜡油润滑输液器断端20~25cm, 患者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2]将输液器轻轻插入肛门, 缓缓送进15~20cm, 旋开调速器, 调节滴速50~60滴/min, 使中药慢慢滴入, 当液面到达墨菲式滴管下距离肛门10cm时, 用手折叠输液管拔出, 让病人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尽可能长时间。每天早晚各1次, 连用10d为1个疗程, 用药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对照组用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两组所用药物相同, 并于月经期暂停用药, 月经干净后恢复治疗。

两组病例从临床疗效、药物保留时间、药液外溢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做比较。临床疗效标准:两组均以用药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灌肠疗效判断:1)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恢复正常;2)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明显改善;3) 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均减轻;4)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检查无改善。病人满意程度判断满意:灌肠插管时患者不紧张、无痛苦、无腹痛及便意感;不满意:灌肠时紧张、感觉疼痛、便意感较强, 深呼吸后不能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均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采用卡方 (X2) 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48例, 治愈28例, 显效16例, 有效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92%;对照组48例, 治愈10例, 显效12例, 有效17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9.1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从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药液外溢、患者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Δ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Δ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从中医角度, 慢性盆腔炎分属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症瘕”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血行不畅、冲任不调。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法是通过直肠给药后,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 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 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 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 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 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 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 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由此可见, 直肠滴入给药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 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肛管加直肠的长度约15~19cm[3], 而传统的灌肠方法肛管插入的长度为10~15cm, 药液直接作用于直肠, 易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产生便意。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4], 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达150~200m L, 直肠内压力>7.3k Pa时, 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 通过神经反射, 立刻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 使药液不易保留。点滴式灌肠方法肛管插入深度为20~30cm, 避免了药液对直肠壁的刺激, 且药液流速慢、结肠长度长、容量大、离直肠压力感受器远, 且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使药液更易保留;另外, 传统的灌肠方法使用的肛管较粗, 质地较硬, 有两个出水孔, 流速过快, 易产生便意, 增加病人痛苦。选择一次性输液器代替肛管, 管体细而柔软, 流速慢, 滴速易控制, 不但减轻患者不适感, 而且减轻了肛管对肠黏膜的损伤及对直肠壁的机械刺激。

本研究采用点滴式中药保留灌肠法,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 观察组临床疗效、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药液外溢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 (P<0.01) 。由此可见, 点滴式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 无论是在药液肠内存留时间、药液外溢情况、患者满意度方面及临床疗效都有显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钟紫风.顺行结肠灌洗技术治疗顽固性便秘患者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0 (7) :621-622.

[2]黄亦武.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6) :40-41.

[3]裘法祖.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94-495.

保留灌肠法 篇4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内痔Ⅰ期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内痔Ⅰ期出血患者60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方予以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马应龙痔疮膏外用。观察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3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个月后复发率为10.0%,对照组为21.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内痔Ⅰ期出血疗效明显,且复发率较低。

【关键词】内痔Ⅰ期出血;中药保留灌肠;马应龙痔疮膏

【中图分类号】R26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18-02

内痔Ⅰ期出血以排便时无痛性出血为主症,痔块不脱出肛门外。虽然该期患者疼痛、痔块脱出等症状不明显,但其出血症状却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对内痔Ⅰ期尽早实施有效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患者的出血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内痔Ⅰ期出血,临床收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選取2013年11月 至2014年9月我所收治内痔Ⅰ期出血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3.3±12.5)岁,病程3~60个月,平均病程(15.1±8.41)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5±13.5)岁,病程3~54个月,平均病程(16.0±6.7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与排除标准西医诊断标准[1]: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中医诊断标准[2]: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排除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患者,排便失禁的患者,妊娠、急腹症、严重慢性病、肛门直肠急性发炎、腹泻、恶性肿瘤等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行保留灌肠治疗,药用:苦参15g,三七10g,黄柏10g,白芷10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紫珠草15g,地榆炭15g。上药加水150ml煎至30~50ml,待药液温度降至40℃左右时行保留灌肠。保留灌肠方法:灌肠前患者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温水坐浴15~20min,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肛门,同时抬高患者的臀部及床尾约10cm高,用50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接上肛管,润滑肛管头端,插入患者肛门15~20cm,注入30~50ml药液,灌注完毕后嘱患者卧床休息0.5~1h,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每日一次,10d为一疗程。

1.3.2对照组采用马应龙痔疮膏(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2021920)外用治疗,患者每天排便后先予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温水坐浴15~20min,然后用马应龙痔疮膏外敷,每日一次,10d为一疗程。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排便出血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3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

1.5疗效判定[2]参照《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两组的治疗效果。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排便时无出血;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痔核缩小或萎缩不全,排便时出血减少;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

1.6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3个月后复发率随访比较 治疗组痊愈23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痊愈18例,好转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有4例复发,对照组有8例复发,治疗组的复发率13.3%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与3个月后复发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复发复发率(%)

治疗组30234390.0*413.3*

对照组30185776.78 26.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内痔Ⅰ期的病理表现为痔内静脉曲张,静脉增多,扩张变粗,在直肠粘膜下突起,质软,色红,内有曲张静脉的毛细血管团和结缔组织。内痔早期唯一的症状就是无痛性便血,间断性便血,色鲜红,或附于大便表面,或手纸染血,也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出血。若内痔脱出未能及时还纳时,会出现嵌顿水肿、血栓形成、溃疡或感染,导致剧烈疼痛。随着人们生活、饮食、工作等因素的改变与影响,痔疮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之势,且有一定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对内痔进行早期有效的治疗,既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又能有效减低后期嵌顿水肿、血栓形成等严重症状的发生。

内痔Ⅰ期出血可归属于中医学“血证”范畴,在中医辨证下,治以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同时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局部给药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苦参具有消热燥湿,解毒消肿、杀虫止痒之功效,苦参中的苦参醇、苦醇 H、苦醇 K 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活性[3]。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之功效,其中的三七素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三七还能够抵抗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的作用[4]。黄柏具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效,有研究表明,黄柏水溶性成分可明显抑制水浸束应激负荷时的小鼠胃粘膜SOD活性,可明显抑制炎性疼痛引起的大鼠胃粘膜PGE量减少,具有很好的抗溃疡作用[5]。白芷具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白芷中的呋喃香豆素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而且对大肠埃希杆菌、痢疾杆菌、革兰阳性菌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6]。地榆炭可凉血止血、泻火敛疮,常用于下焦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血痢等症的治疗。配伍紫花地丁、蒲公英、紫珠草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 共凑其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

本次研究中,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内痔Ⅰ期出血,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内痔Ⅰ期出血疗效较好,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诊治暂行标准[J].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69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郑顺亮.清络方活性部位物质基础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4]李志红. 中药三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4,26(9):37-38.

[5]李丹丹,江培,杨书美,等. 黄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药,2014,27(3):601-602.

[6]朱艺欣,李宝莉,马宏胜,等.白芷的有效成分提取、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59-160.

保留灌肠法 篇5

逆行保留灌肠法超声(hydrocolonic sonography,HS)法能够避免肠腔气体、内容物的影响,对结肠病变的显示及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实时超声造影技术(CEUS)通过造影剂来清晰显示病变组织微血管灌注情况,应用逆行保留灌肠法超声观察结肠病变,总结肠良恶性病变实时超声造影血流灌注特征,探讨逆行保留灌肠结合超声造影技术对结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8月~2013年8月行逆行保留灌肠超声检查患者64例,均经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溃疡性结肠炎8例,缺血性肠病3例,绒毛管状腺瘤9例,结肠腺癌及粘液腺癌3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2例,间质瘤1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34~74岁,平均(64.81±12.37)岁。临床以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就诊。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造影仪器采用i U22超声诊断仪,C5-1凸阵探头,脉冲反向谐波造影技术(PIH)。机械指数(MI)固定为0.06~0.10,仪器其他设置(包括聚焦位置、增益、扫描深度、TCG、动态范围等)保持不变。超声造影剂选用Sono Vue,每次经肘部浅静脉以团注方式注射1.2 m L微泡混悬液。

检查前3天禁忌钡灌肠,当天禁忌肠镜检查,检查当日禁食,采用硫酸镁或舒泰清清洁肠道,于1 h内饮1000~1500 m L水,至排水样便时(无明显粪渣)灌肠;灌肠时患者先采用右侧卧位,插入肛管10~15 cm低压缓慢灌入温生理盐水,总量约1000~1500 m L,直至充满整个结肠及回盲部并保留。

仰卧位自直肠上段至回盲部逆时针方向,沿肠管纵轴和横轴连续追踪扫查,必要时应用高频探头探头扫查。记录病变的位置、范围及侵犯肠壁的周长及深度,观察病变内部回声、病变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情况,肠周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大小、数目,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切换入PIH显像方式,注射造影剂同时启动超声仪内置计时器,实时不间断地观察病灶的动态灌注过程及回声强度变化,并将数据存储于设备硬盘。

1.3 超声造影图像后处理及定量分析

将保存的造影数据图像转入后处理工作站,采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将ROI取样框面积固定为25 mm2的正方形,所有受检者的取样框位置设定尽量保持一致,将ROI取样框分别置于肿瘤中心无坏死区内及正常肠壁内,尽量避免因呼吸运动造成的周围组织进入ROI取样框内,观察其内各像素及造影剂微泡回声量的变化。由QLAB定量分析软件自动生成时间-强度曲线(TIC)及及相关定量参数数值,包括到达时间(arrival time,A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上升时间(rise time RT=TTP-AT)、基础强度(basic intensity,BI)、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强度相对值(relative rise in intensity EI=PI-BI)[5]。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所获得的资料,样本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结肠良恶性病变的逆行保留灌肠法二维超声及实时超声造影表现

8例溃疡性结肠炎肠壁轻度增厚,以粘膜层增厚为主,粘膜粗糙不平,肠壁层次清晰可见,3例缺血性肠病肠壁增厚,以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增厚为主,病变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晰,2周后复查病变消失。9例绒毛管状腺瘤病变局限于粘膜层,4例可见细蒂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相连,肌层及浆膜层连续性完整。32例结肠腺癌及粘液腺癌病变不规则增厚,肠壁层次消失,粘膜凹凸不平。CEUS:可见病变较快速整体或不均匀增强,并强于正常肠壁,增强顺序紊乱层次不清,28例快速退出,4例缓慢退出;1例结肠腺癌肠壁僵硬,全层增厚,部分肠壁层次可见保留灌肠法超声误诊为克隆氏病,CEUS示病变快速增强并缓慢退出,边界不清,造影剂增强方向由浆膜层至粘膜层,造影早期可显示增厚肠壁内微血管走行呈紊乱梳齿状,浆膜层高增强并边界不清,诊断为结肠癌。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粘膜层光滑完整,内部回声极低,超声造影模式为整体快速增强并快速退出,边缘清晰;10例间质瘤超声造影可见表面的黏膜层与浆膜层与周围结肠壁同步增强,边界清晰,其中3例间质瘤造影后清晰显示内部液化坏死部分呈无增强区。见图1~2。

2.2 TIC曲线获得各灌注参数

结肠良性病变组参数BI、PI、EI、AT、TTP、R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参数PI、EI、AT、TT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参数BI、R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瘤组参数PI、E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瘤组参数BI、AT、TTP、R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逆行保留灌肠后,肠腔充盈呈无回声管状结构,明显减少肠道内气体及粪便的干扰,明显改善了结肠、直肠的超声显像,并可清晰的观察结肠走行及体表投影,了解了结肠的体表投影有助于提高超声对肿瘤的定位诊断[1,2]。

HS法超声对结肠癌术前准确分期的基础是清晰显示结肠、直肠壁5层解剖结构,正常结肠壁自腔内至腔外为强回声-弱回声-强回声-弱回声-强回声,分别对应液体与粘膜界面、粘膜深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下脂肪及浆膜,部分显示为三层。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是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共同难题,当病变仅局限于粘膜层、粘膜下层或肌层时,二维超声仅可发现肠壁轻度增厚,与慢性结肠炎及结肠缺血性疾病难以鉴别,其鉴别要点是炎性及缺血性结肠疾病的肠壁增厚多数匀称,而且炎性疾病的节段较长[3,4]。

逆行保留灌肠法结合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肿瘤浸润深度及良恶性鉴别有更进一步的诊断价值。CEUS的灌注模式取决于肠道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结肠癌组织富含大量复杂新生血管以适应肿瘤细胞快速生长的需求,新生血管以垂直模式进入肿瘤并形成大量的动静脉分流,由于新生血管壁薄且缺乏弹力纤维,新生血管内的阻力指数低、血流流速明显高于正常结肠壁组织[5]。因此超声造影时结肠癌组织与正常结肠壁形成明显的时相差,PI、EI均显著大于正常肠壁,AT、PPT均显著小于正常肠壁。对于间质瘤的分析,本研究将其区别于结肠良恶性病变独立研究,由于间质瘤是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国内外文献表明其生物学特征无真正意义的良性可言[6],由于间质瘤血供丰富本研究表明除液化坏死区外,间质瘤的增强强度明显高于正常肠壁,PI、EI均显著大于正常肠壁,AT、PPT均与正常肠壁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结肠间质瘤血窦丰富,无动静脉瘘形成,窦内血流缓慢,并可能与致密排列的间质细胞及平滑肌成分有关[7,8]。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肠壁内淋巴组织,以弥漫性粘膜下浸润逐渐累及肠壁全层为主要特点,声像图表现为肠壁弥漫性增厚或/伴肿块形成,病变呈分叶状,回声偏低近似无回声,同时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对于局限于粘膜下肿块型的病变超声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组1例回盲部的肠道原发恶性淋巴瘤超声首先确诊而肠镜病理仅提示慢性炎症。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恶性病变CEUS多为快进快出,并强于正常肠壁后快速退出,增强层次紊乱结构不清。本组1例浸润型结肠癌超声造影误诊为克隆氏病,分析主要误诊原因:(1)患者一般状态良好;(2)病变部位肠壁均匀性增厚,以浆膜及浆膜下增厚为主,尽管管腔狭窄但肠壁层次可见;(3)病变范围较长约12.0 cm。(4)CEUS:病变快速增强并缓慢退出,边界不清,造影剂增强方向由浆膜层至粘膜层,造影早期可显示增厚肠壁内微血管走行呈紊乱梳齿状。回顾病理切片发现尽管病变侵及浆膜外,但肠壁正常层次并未完全消失,局部仅见脉管癌栓。造影剂缓慢退出的原因考虑与脉管内癌栓形成有关。因此超声对于判断炎性浸润还是癌性浸润,鉴别浸润型结肠癌与克隆氏病仍有一定难度,还需密切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借助其它检查手段[9]。

逆行保留灌肠法结合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肠壁层次结构,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形态,并能结合病变区域微血管灌注情况,对病灶的定位、良恶性鉴别及肿瘤浸润深度有更进一步的诊断价值,对于选择治疗方案,确定手术方式,正确判定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廖盛日,陈敏华,张晖,等.结肠体表超声投影及肿瘤定位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1):28-30.

[2]臧国礼.大肠癌超声造影成像特点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3):279-281.

[3]魏达友,梁玉婷,谭小燕,等.高频超声下灌肠造影对结肠癌分期诊断的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27(3):20-21.

[4]曹海根,王金锐,主编·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10-411.

[5]Wdowiak M,Rychlik A,Nieradka R,et 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in canine liver examination[J].Pol J Vet Sci,2010,13(4):767-773.

[6]Wronski M,Cebulski W,Slodkowski M,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ultrasonographic spectrum of the disease[J].J Ultrasound Med,2009,28(7):941-948.

[7]张月浪,鱼博浪,李晨霞,等.小肠间质瘤MSCT征象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8):1171-1179.

[8]Chu YY,Lien JM,Ng SC,et al.Diagnostic methods for initial evaluation of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Saudi Med J,2010,31(3):262-269.

保留灌肠法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结肠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病理检查确诊。病理检查结果:其中28例患者为恶性病灶, 作为恶性病灶组;另22例患者为良性病灶, 设置为良性病灶组。恶性病灶组患者中, 男16例, 女12例, 年龄35~79岁, 平均 (63.5±2.1) 岁, 病程为1~10年, 平均 (4.5±0.6) 年;良性病灶组患者中, 男12例, 女10例, 年龄35~76岁, 平均 (62.9±2.3) 岁, 病程为1~9年, 平均 (4.2±0.8) 年。另外, 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经健康检查判定无结肠病变的体检者共30例, 设置为对照组,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5~80岁, 平均 (61.6±2.9) 岁。3组受检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仪器 (1) i U 22超声诊断仪; (2) C5-1凸阵列探讨; (3) Sono Vue超声造影剂; (4) 机械指数固定位0.06~0.10。

1.2.2诊断方法受检前3 d禁忌进行钡灌肠, 受检当日禁忌进行肠镜检查, 同时要求受检对象禁食。用硫酸镁对肠道进行清洁, 要求受检对象于1.0 h内自行饮水1500 ml, 直至出现水样便时进行逆行保留灌肠。具体方法为:受检对象取右侧卧位, 插入肛管10.0~15.0 cm, 低压状态下缓慢灌注温热0.9%氯化钠注射液, 总量为15 000 ml左右, 以其充满整个结肠以及回盲部为标准, 灌注并保留。然后患者取仰卧体, 自直肠上段至回盲部逆时针方向, 沿肠管横轴与纵轴进行连续性跟踪扫描, 期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高频探头检查, 并记录病变位置、病变范围以及对肠壁受累情况。后切换为反向脉冲谐波 (PIH) 显像方式, 在注射造影剂同时启动超声仪内置计时器, 在逆行保留灌肠下对病灶回声强度进行动态观察, 并将数据进行储存。造影数据经过图像转存后进入处理工作站, 应用基于声学密度定量分析方法的定量分析系统QLAB进行分析, 选择感兴趣区进行研究, 取样框要求分别置于肿瘤中心无坏死区以及正常肠壁区内, 对相关定量参数进行记录, 并进行综合分析。

1.3观察指标比较3组受检对象定量参数到达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基础强度、峰值强度及强度相对值。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 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恶性病灶组受检对象峰值强度、强度相对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良性病灶组, 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以及良性病灶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同时, 良性病灶组受检对象峰值强度、强度相对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3讨论

在结肠病变患者行逆行保留灌肠法干预后, 肠腔呈充盈状态且无回声管状结构, 因此能够减少在超声造影过程中肠道内气体以及粪便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改善了对结肠疾病的超声显像结果[2], 同时能够清晰反映结肠走行以及体表投影情况, 有助于工作人员了解结肠部体表投影情况, 对结肠部位肿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也有研究指出, 对结肠疾病的早期诊断是各种影像学检查所面临的难题[3]。对于临床疑似结肠癌患者, 当病变局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或肌层时, 通过二维超声仅能够发现肠壁轻度增厚, 易与结肠缺血性疾病或慢性结肠炎混淆[4,5,6]。

为了弥补常规诊断技术对结肠疾病的诊断局限, 本研究中应用逆行保留灌肠法联合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结肠疾病进行诊断。结果显示, 良性病灶组受检对象定量参数峰值强度、强度相对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应用逆行保留灌肠法联合实时超声造影方法能够准确区别正常结肠组织与病变组织。在此基础之上, 研究数据还显示恶性病灶组受检对象定量参数峰值强度、强度相对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良性病灶组;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及良性病灶组。该数据提示, 可用本方法对肿瘤浸润深度以及良恶性病变组织进行鉴别, 诊断价值较高。在实际应用中, 逆行保留灌肠法的灌注模式受肠道病变病理生理的影响, 结肠癌恶性病变组织中含有大量复杂新生血管, 以垂直模式进入肿瘤内部形成大量动静脉分流[7,8], 进而导致在实时超声造影下结肠癌组织与正常结肠壁有明显时相差。同时, 峰值强度以及强度相对值的检出差异主要受恶性病变组织周边血窦丰富、无动静脉瘘形成、血流速度缓慢的影响 (与间质细胞致密排列以及平滑肌成分相关)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良性病灶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逆行保留灌肠法联合实时超声造影能够准确显示肠壁层次结构、病变部位以及具体形态, 区别正常结肠组织与病变组织, 同时可对病变良恶性作出较可靠鉴别, 在结肠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妍, 唐少珊, 王一娇, 等.结肠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其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12) :2317-2320.

[2]李香英.超声造影与B超检查对原发性肝癌及转移至肝脏癌肿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 (5) :87-89.

[3]蒋国旭, 陈榴斌, 杨楠, 等.超声造影在结肠癌术前分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8) :2459-2460.

[4]余振, 李建业, 蒋俭, 等.术前血管造影及术中多普勒血流探测在结肠代食管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 (11) :1-4.

[5]廖继安, 沈丹.左侧输尿管结石伴肝及横结肠同时性多原发性恶性肿瘤超声表现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2, 21 (3) :275-275.

[6]张洪江, 温美艳, 李玉鹏, 等.结肠腺癌“假肾征”超声表现1例报道[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9) :132-132.

[7]伍海翔, 吴莉, 朴雯雯, 等.常规腹部超声“轮廓法”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 2012, 24 (12) :2398-2400.

保留灌肠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6~12月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为观察组,采用传统中药保留灌肠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4~42岁,中位年龄33岁;身高1.53~1.65m;学历含括初中及本科;病程9~16年。对照组年龄23~44岁,中位年龄34岁;身高1.50~1.68m;学历含括高中及大专;病程8~15年。2组患者在年龄、身高、学历、病程、护理措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统一中药保留灌肠方剂,方剂由红藤、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三棱、白芷、莪术、土茯苓、野菊花等药物组成,每天1次,每次120ml灌肠,10d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2组分别治疗3个疗程。将灌肠液加热,温度39~41℃,观察组选用河南曙光健士医疗器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次性吊瓶式输液器;如皋市贝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吸痰管(14号);用剪刀将输液管、吸痰管剪成斜角,连接起来,取得患者合作,指导松—缩肛方法,将加热好的药液倒入吊筒中,按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法,嘱患者放松肛门,将吸痰管自肛门插入25~30cm,灌入中药液,这样可让药液到达乙状结肠中段,延长药液在盆腔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其充分吸收[1]。根据患者耐受度调节药液滴入速度。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实用妇科中西医诊断治疗学》疗效判断标准[2]。(1)痊愈:腹痛、全身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子宫附件均正常;(2)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B型超声检查附件增粗有所减轻,盆腔炎性包块缩小;(3)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液肠内保留时间中药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36.7%和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3%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属于中医学带下病、小腹痛、症瘕、积聚等范畴,多由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治则以通调冲任气血为主。临床表现为下腹疼痛、坠胀、腰骶部酸痛,可伴有低热、月经和白带增多,常反复发作,久治不愈[3]。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炎症反复发作[4],对妇女的生殖健康产生影响,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困扰。慢性盆腔炎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是将中药熬制的药液,从肛门灌入肠道,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药液后,达到活血化瘀、消瘕散结、改善组织营养、减少炎症渗出、行气止痛的目的。

灌肠护理注意事项:(1)在进行中药保留灌肠之前,观察患者的“七情”状态,向患者介绍灌肠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灌肠方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2)灌肠液的适宜温度为39℃~41℃,过高会损伤肠黏膜,使肠黏膜水肿,影响药液在肠道内吸收,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温度过低则使肠管收缩,腹痛加重,不利于药物的吸收。(3)中药液面距肛门<30cm,插管动作轻柔,忌暴力插管,减轻插管对肛门的刺激。(4)操作中询问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给予全程的情志干预,减轻疼痛和各种不适症状,操作完成后,嘱患者卧床休息30min。(5)在饮食方面,指导患者避免生冷、辛辣及寒凉之品,食用富含营养及易消化之品,保持大便通畅[5]。嘱患者勿搬重物、长时间站立或下蹲,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经期及性生活卫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

慢性盆腔炎的发病部位在盆腔,直肠黏膜与盆腔器官相邻且管壁薄,中药灌肠时药物可通过直肠黏膜静脉丛吸收,直达病变部位[6],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被直肠黏膜吸收并与盆腔组织及器官直接接触,充分发挥其杀菌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力、活血祛瘀的作用[7]。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不仅避免了中药口服对胃肠道的刺激,还减轻了对肝脏的毒副反应。中药方剂中红藤味苦,性平,归大肠、肝经,具解毒消痈,活血止痛,祛风除湿功效;败酱草性微寒,味辛苦,性辛散善降,其效可达上、中、下三焦,具有抗病原微生物,镇静等作用;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散结,具有抗菌作用;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8]。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传统的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由于中药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导致治疗效果不满意。有报道,药液保留时间的长短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与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呈正相关,保留时间愈长,则疗效愈佳[9]。采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对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经临床实践观察表明,中药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具有患者接受度高、舒适度增加、满意度提高;灌肠速度可控;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治疗效果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操作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对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和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法,观察中药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及疗效。结果 中药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长,2组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可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提高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卢英,金哲,王丹.不同插管深度中药保留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止痛效果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9(2):48-50.

[2]李祥云.实用妇科中西医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56.

[3]杨晶,黎志远,王妮.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2):44-45.

[4]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8.

[5]李国华.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离子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37-38.

[6]窦海丽.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3):1804-1805.

[7]王进云,刘艳,张坤.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3,33(8):118-119.

[8]王秀丽.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对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3):2008-2009.

保留灌肠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的180例婴幼儿, 男96例, 女84例;均无腹泻及大便失禁症状;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55例, 脑电图检查40例, CT检查36例, 心电图检查34例, 心脏彩超检查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男47例, 女43例, 月龄2个月~30个月 (15.8个月±0.6个月) ;对照组男50例, 女40例, 年龄2.5个月~31.0个月 (16.2个月±0.5个月) 。两组婴幼儿月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病情严重程度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灌肠时均用一次性注射器代替灌肠器, 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 灌肠液的温度为常温, 10%水合氯醛溶液用量为0.5mL/kg, 最大剂量不超过10mL, 操作前均用液状石蜡润滑肛管前端, 并排空管内气体。灌肠前嘱家长给予婴幼儿排空二便。观察组采用改良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结合睡眠综合干预, 改良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为婴幼儿取俯卧位, 头偏向一侧[3], 抬高臀部10cm, 操作者左手分开婴幼儿臀部露出肛门, 右手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10cm~15cm, 停顿5s左右推入半量的水合氯醛, 再停顿5s后撤出肛管的一半, 将剩余药物缓慢推完, 推完后停留2min~3min再将肛管反折后拔出, 拔管后将婴幼儿肛周皮肤向肛门处捏紧5 min~10 min, 避免药液流出, 并轻叩婴幼儿背部减少婴幼儿哭闹、挣扎, 助其尽快入睡。同时婴幼儿在入院当天确定检查项目后, 由责任护士与相关科室联系, 确定检查时间, 对当日下午做检查的婴幼儿取消午睡时间, 对次日上午做检查的婴幼儿嘱其早起并减少夜间睡眠时间2h~3h, 维持婴幼儿清醒状态至准备检查前。对照组采用传统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 婴幼儿取左侧卧位、屈膝、抬高臀部, 根据儿科护理学[4]肛管插入的深度婴幼儿为2.5cm~4.0cm, 缓慢灌入药液后拔出肛管。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婴幼儿保留灌肠后进入睡眠起效时间、睡眠维持时间及灌肠液的外溢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并进行χ2检验及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in

3 讨论

为了明确诊断疾病, 在临床上婴幼儿往往需要接受MRI、CT、脑电图、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辅助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静态体位, 由于婴幼儿年龄小, 往往哭闹躁动, 不能配合检查, 导致检查失败, 因此婴幼儿接受检查时往往给予镇静治疗, 对于3岁以下者需常规镇静药物镇静, 使婴幼儿安静熟睡后才能够完成检查。如何合理使用镇静药物达到安静效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本研究改良了插管的长度及灌肠的方法和体位, 使药液更易于保留, 且睡眠起效及维持时间优于对照组 (P<0.05) 。小儿平均直肠的长度为5cm~7cm, 肛管的长度为2cm~3cm, 直肠加肛管的长度为7cm~10cm[5]。由于正常人的直肠内通常没有粪便, 只有当粪便从乙状结肠进入直肠, 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时, 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引起排便反射。观察组肛管插入深度10cm~15cm, 导管前端达乙状结肠中段, 避免了药液直接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使药液易于保留。与刘敏等[6]研究的灌肠长度相符合。同时本组婴幼儿采用了停顿式保留灌肠法[7], 在肛管插入深部位时先停顿不给药, 待肛门括约肌发生反射性松弛过后再给予半量药物, 此后撤出一半肛管, 缓慢推注剩余药物。通过分2次给药增加了药物在肠道的吸收面积, 使药物快速有效发挥作用。拔管前停留2 min~3min, 减少因药液聚集而形成反作用使药液流出, 达到延长保留时间的目的。观察组≤10min内显效58例, 10min~15min显效22例, 仅1例药液外溢。而对照组肛管插入深度2.5cm~4cm, 肛管前端仅达直肠, 药液只能达到直肠下端, 可直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致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 显效时间长。对照组≤10min内显效仅14例, 10min~15min显效63例。有12例因灌肠后药液立即排出或随肛管的拔出而流出, 从而影响了疗效。本研究中观察组灌肠时婴幼儿取俯卧位让臀部肌肉较松弛, 使肛管能顺利插入所需的深度, 且易于固定并减轻婴幼儿对治疗器具的恐惧。还通过睡眠干预, 剥夺了婴幼儿部分正常所需睡眠量, 降低婴幼儿觉醒水平, 有利于助眠, 配合使用水合氯醛灌肠后能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醒后无不适症状。

综上所述, 改良保留灌肠法结合睡眠干预保证了药物起效及维持时间, 减少了药液外溢的损失, 避免重复给药, 用于婴幼儿镇静效果好, 且减少护士重复劳动。

参考文献

[1]Kawamoto T, Hobara T, Kobayashi H, et al.The metabolite ratio as a function of chloral hydrate dose and intracellular redox state in the perfused rat liver[J].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1987, 60 (5) :325-329.

[2]李素吩.小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的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7) :40-41.

[3]潘丽华, 雷永红, 石靖, 等.小儿保留灌肠不同体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6) :1491-1492.

[4]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7.

[5]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25-1326.

[6]刘敏, 崔锦美, 刘素梅, 等.小儿保留灌肠肛管插入不同深度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7) :16-17.

保留灌肠法 篇9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20例CRF患者均符合《肾脏病学》[2]诊断标准,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28~65岁;肾功能检测尿素氮(BUN)18~25mmol/L,血肌酐(Scr)280~750umol/L;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78例,慢性肾盂肾炎7例,肾病综合征13例,糖尿病肾病14例,高血压肾病6例。

方法:①对照组:辨证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及西药对症治疗。②试验组:辨证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及西药对症治疗,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综合疗法:患者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综合治疗,包括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叶酸、维生素B12、力蜚能、血塞通、前列腺素E1等保护肾功能、纠正贫血、抗炎、降压等对症治疗。

中药保留灌肠: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同时臀部抬高10~15cm,可使灌肠液顺利流入结肠,并使药物与肠道充分接触,有利于肠道毒素的排泄,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以及延缓药液的溢出。

灌肠前药浴锅控制药液温度为39~40℃,若温度达到41℃以上,灌肠液能使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烫伤肠黏膜,影响治疗效果。若药液温度低于38℃以下,会因药液温度过低刺激肠道,出现肠蠕动异常,引起腹部不适而不利于药液的保留,而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护理时须注意保证温度适中的药液滴入结肠内,以利疏通经脉、畅流气血而共奏药效。

插管深度及滴速:为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选肠肛管要细,插入深度要适度,滴速适中。我们选用一次性输液器和一次性14号导尿管,插入深度为18~25cm,药液量为200ml,在15分钟内灌毕,并使患者保留药液时间为45~90分钟,以提高临床疗效。

操作方法:灌肠前排空二便,将200ml灌肠液在药浴锅内加热至39~40℃,将药液挂于输液架上,插入一次性输液器,另一端头皮针和末端过滤器减掉后接一次性导管,排尽管内空气,关闭调速器,轻轻扩肛,用石蜡油润滑过的导尿管轻缓插入肛门内18~25cm。插管时如遇阻力,轻轻拔出少许后再重新插入。药液滴完后关闭调速器,拔出导尿管后用卫生纸轻轻按揉肛门数分钟。嘱患者保持屈膝卧位15分钟左右,对于年老体弱者,可令其保持原体位30分钟左右。待45~90分钟后或不能忍受而排便时起床排便。

评价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下降≥50%;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肾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前下降30%~50%;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肾功能各项指标下降<30%。

较佳的操作方法:无不适症状、药液保留45~90分钟;不适合的操作方法:腹部不适,药液保留时间<45分钟或>90分钟仍不能排便及排出药液者。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中药知识,交代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并告知其操作、治疗的安全性,耐心做好解答工作,消除其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同时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过程中应胆大心细、稳重、忙而不乱,给病人及家属留下良好印象,从而产生信任感。

饮食护理:控制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不食富钾食物,如无浮肿则正常进食食盐,如有浮肿则控制饮水及每日食盐摄入量。午饭后2小时左右灌肠,不应空腹或餐后立即进行灌肠,以免影响疗效及诱发不良反应。

排除禁忌证:实施结肠透析前测量生命体征,检查腹部情况,向患者解释透析治疗的目的和意义,询问有无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痔疮、肛裂、肠手术及直肠狭窄等中药保留灌肠的禁忌证,进行肛门指检,若发现异常则暂停治疗。

结 果

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4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5.7%,不良反应发生率7.1%;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7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0.0%,不良反应发生率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讨 论

各种原发或继发的肾脏疾病导致肾实质进行性损害,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由于地区、生活条件及卫生习惯等不同,引起慢性肾衰的病因所占的比例,各地可能不一致。我国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最多,占50%~60%,慢性肾盂肾炎次之,占15%~20%,再次为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引起。据发达国家统计,如美国报道糖尿病肾病占第1位,高血压次之,慢性肾小球肾炎降为第3位。

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灌肠液温度、插入深度、手法熟练程度及患者配合有關。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大部分临床症状是由尿毒症毒素引起,目前尚未找到一种物质能产生尿毒症的全部症状。国内外专家基本认同,尿毒症毒素是一群物质,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这些物质聚积在血液中,其中包括由肾脏降解排泄的激素、多肽等物质潴留。肠道黏膜血管丰富,物质交换速度快。中药保留灌肠由于体位改变,药液可到达高位结肠,充分扩大了结肠黏膜的可滤过面积,有效地清除了肠道内及血液内的有毒物质,促进血液中毒素的降低及肾功能的恢复。

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2011年共有106例需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79例, 女27例, 年龄29岁~64岁, 均为慢性肾病患者, 药液保留效果好均达到治疗目的。

1.2 灌肠方法

保留灌肠是使药液保留在肠内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 掌握插管深度及药液温度、肛管粗细的选择和体位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1.2.1 体位

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左侧卧位, 双腿屈曲, 臀部移至床旁, 臀下垫中单, 臀部抬高10 cm, 暴露肛门, 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段, 嘱患者深呼吸, 将肛管缓慢插入。

1.2.2 插管的深度

插入深度20 cm~25 cm, 使药液达到结肠, 如肛管插入太浅药液存于直肠引起排便反射达不到保留目的。避免流速过快, 缓慢注入药物, 20 min~30 min灌肠完毕。

2.2.3灌肠液的温度

药液温度应适宜, 一般保持在38~41℃, 不可过高或过低, 温度过高易损伤肠黏膜, 温度过低使肠蠕动加快保留时间短达不到治疗效果。天气较冷时为保持灌肠液正常温度, 可置热水袋于输液管上加温, 以减少药液对肠黏膜的冷刺激。

1.2.4 肛管的选择

保留灌肠不宜选择一次性灌肠袋, 操作中患者常主诉肛门刺激性大, 灌入药液后即有便意, 造成不能保留药液至理想治疗时间, 影响治疗效果。我们选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一次性导尿管, 管径小而柔软, 对肛门刺激性小, 灌肠液输注速度易于调节, 患者的不适感明显降低, 对灌肠治疗的耐受性明显提高。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应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 病室温湿度适宜, 护士主动与患者热情沟通,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耐心细致地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详细介绍灌肠目的、过程、治疗效果及配合要点,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以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灌肠护理

2.2.1 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以保持肠道清洁, 降低腹压。关闭门窗, 屏风遮挡, 消除患者紧张羞怯心理, 天冷时注意保暖以免患者受凉。

2.2.2 首次灌肠时患者会因精神紧张和药物刺激而感觉腹胀或有便意, 可告之患者这是正常现象, 嘱患者张口深呼吸以放松腹肌, 降低腹腔内压, 并适当减慢流速, 减少灌入溶液的压力。操作者应关爱体贴患者, 以温暖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 以转移患者注意力;若患者因紧张而致肛门括约肌收缩肛管难以插入时, 可嘱患者深呼吸或在肛周用指腹按摩片刻, 待放松后再轻轻插入。操作时动作轻柔, 避免动作粗暴损伤直肠黏膜增加患者痛苦;若灌肠液滴入不畅, 可能肛管出口被粪块堵塞或肛管紧贴肠壁, 可挤压输液管或稍移动肛管。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如有不适立即停止, 并通知医师处理。

2.2.3 灌肠完毕, 用纱布包裹导管缓慢拔除,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嘱患者静心养神以维持气血阴阳的协调和顺, 同时嘱患者尽量延缓排便时间至少保留2 h以上, 使灌肠液在肠道中有足够的作用时间, 必要时深呼吸以利于药物的保留吸收。

3 体会

上一篇:盆腔组织下一篇:基层领导班子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