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

2024-09-06

血液成分(精选八篇)

血液成分 篇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我站2013年微机信息-成分科血液报废申请板块。

方法:按报废原因、血液类别对2013年质控科确认审批的成分科血液报废申请信息进行统计。报废原则:每份报废血先由成分科按血液质量标准进行筛查, 然后填写报废申请, 提交质量管理科对实物鉴定确认、审批。报废标准: (1) 脂血:血浆呈不透明的黄色或白色乳糜状, 分为轻、中、重度, 通过肉眼观察血浆混浊程度和比浊图片卡比对检测, 重度脂肪浆报废。 (2) 破损、渗漏:血袋破裂、渗漏;近血袋处管口热合不严密血液渗出;血袋相连管线密封不严血液渗漏。 (3) 溶血:肉眼观察血浆颜色呈红色, 不能确定时做游离血红蛋白试验, 血红蛋白含量>0.72 g/L者为溶血。 (4) 颜色异常:对比正常血浆颜色 (淡黄色) 差别较大, 如偏黄、偏绿。 (5) 凝块:血液中有大量不凝血块。

结果

2013年成分科血液报废情况:脂血>破袋、渗漏>溶血>凝块>颜色异常。见表1。

讨论

脂肪浆:主要是献血前进食了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这与献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不全面, 宣传不到位、献血前筛查不严有关;血浆颜色异常可能与献血者饮食或服用某些药物有关。加大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宣传力度, 做好献血前征询工作, 严格查体, 特别关注年龄较大体形偏胖者, 以降低脂血报废率。

血液及液态血浆破袋:笔者认为除了血袋质量、仪器设备因素外, 离心是最大问题所在。血液装杯存在空腔是导致血袋离心破损的主要原因, 装杯不规范, 血袋未达到离心杯底部以及与内壁接触不充分形成空腔[1]。规范血袋装杯, 可以避免大部分离心破损, 血量与离心杯规格要相符避免过多或过少;血袋、相连附加袋分别排列, 整齐放置;装杯后血袋在杯中保持直立, 并与离心杯底部、内壁充分接触不留空腔, 对存在的空腔添加填充物补充, 血袋管线理顺整齐统一放在空袋边[2]。另外工作人员在机器运行过程中反复修改参数, 激活停止键或刹车键, 引起离心机强烈震动也是离心破袋的一个因素, 应引起注意[3]。

热合口渗漏:可能与血袋材质及热合机热合档位过高有关。不同厂家及不同类别的血袋材质可能存在差异, 根据血袋材质调试热合机的热合档位, 选择在热合质量、宽度上能够达到满意效果的较低热合温度档位, 温度过高容易造成渗漏或喷溅[2]。

冰冻浆 (冷沉淀原料浆) 破损:主要是速冻后的血袋脆性增加, 加之从液态浆到冷沉淀的制备要经过速冻、转库、分型储存、按制备需求出库等过程, 储存期间遵循“先入先出”的原则又要经常倒换位置, 稍有不慎就可致血袋、管线破损。加强冰冻浆管理, 轻拿轻放, 避免碰撞;按时间或段分型放置, 并在储存箱上注明相应的时间、血型;建立存取时间登记记录, 以方便按时间先后取用, 减少倒库、降低破损。

溶血:主要是血浆, 多因血液存储时间较长、滤除白细胞不畅、外加压力、震荡等造成红细胞破碎引起。目前血站的采血点已经延伸到了郊区, 由于路途远及采血点设备、技术等问题, 当天采集的血液不能及时进行成分制备, 只能就地暂存等第2天市站取回制备;经过低温储存的血液红细胞脆性增加, 加之运输途中颠簸震荡、制备过程白细胞滤除、高速离心等一系列操作, 易使少量的红细胞破碎;另外取血司机不同产生的溶血也有差异, 可能与开车习惯有关[4]。建议: (1) 制定取血时间表, 尽量缩短血液在采血点的储存时间。 (2) 制定装箱标准, 规范血液装箱。 (3) 对取血人加强血液安全知识培训。 (4) 加强血液冷链连续性、安全性管理。 (5) 制备过程尽量避免加压、剧烈震荡等外在破坏因素, 若白细胞滤除不畅无法排除时可考虑更换血袋滤器, 血液出现分层要轻轻摇匀, 保证血液自然流畅。

凝块:多由于塑料袋内保存液装量不足、采血不顺利、摇动血袋次数太少或血液与保存液混合不均而引起[5]。对于血袋自身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质量管理科、反馈厂家查找原因, 督促其加强生产管理及出厂质检, 对于情况特别严重的应停止使用, 保证血袋质量安全。

综合上述分析, 成分科血液报废成因除科室自身管理、工作人员技术操作问题外, 还与外采科、供血科、城乡采血点、厂家等部门相关, 成分科应保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有关血液报废情况, 使其尽早认识问题, 并从各自的工作环节分析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共同降低可控性因素的发生, 减少血液报废。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减少血液报废, 有效提高利用率。方法:本文对2013年本站成分科在血液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血液报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脂血>破袋、渗漏>溶血>凝块>颜色异常。结论:可从各自的工作环节分析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共同降低可控性因素的发生, 减少血液报废。

关键词:血液,成分制备,报废

参考文献

[1]付志刚, 关泽, 乔剑, 等.血袋离心破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3) :242.

[2]宋毅, 张永征, 丛培芳.血站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11) :1004.

[3]杨培琴, 蔡俊丽.血液袋离心破损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3) :233.

[4]熊丽红, 苗燕平, 何华庆, 等.溶血致血浆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2) :149.

血液成分分离人员岗位职责 篇2

2.负责检查血液成分分离前后的标签、生理盐水袋、保养袋、空袋(管)等的质量情况,如有异常,应向科主任和质量监督员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3.进人净化工作区的人员,负责定期更换消毒剂,保持手及工作台面的清洁,配合质量管理员做好质控样本的采集工作。

4.负责用消毒液擦洗台面及物品,对止血钳、医用剪刀等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对工作室进行清扫消毒。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 篇3

1 输血存在的风险

1.1 主要风险

输血除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外,还可导致输血免疫反应、并发症和经血液传播的相关疾病的发生。经血液传播的相关疾病主要有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小病毒(B19和朊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所致相关疾病以及梅毒等,尤其是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以脂质包膜致病病毒造成的危害最大,因其终身携带病毒,严重影响受血患者的身心健康,往往遗恨终生。

1.2 客观原因

机体受乙型和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感染至发病存在“窗口期”、“免疫静默感染”、新型病毒和亚型变异株,保证血液安全检测方法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做到“输血零风险”,受血者可能受到病毒感染。

2 控制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对策

2.1 现行对策

开展无偿献血,严格筛选供血者;建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可靠的病毒检测手段;提倡科学合理的用血,提倡成分输血。

2.2 根本对策

建立和研究血液制品病毒灭活的技术和方法,开发血液代用品,避免和减少病毒感染机会。

3 不同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方法和光化学方法灭活病毒的机制

3.1 血浆制品

血浆制品主要包括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单采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其病毒灭活包括巴斯德液态湿热灭活法、有机溶剂/洗涤剂(S/D)法、膜过滤法和光化学法4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血浆+保护剂60℃10h,第二种方法为混合血浆+TNBP/Triton 100 30℃4h植物油萃取或固相层析出S/D,第三种方法应用多层微孔复合材料等技术,第四种方法为亚甲蓝+可见光照射(MBP)。其中,前3种方法均已应用于临床,缺点在于处理难度大,费用高,对临床用单袋血浆(100m L、200m L)的病毒灭活受到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第三种方法灭活大量不同人份的混合血浆和各种血浆蛋白制品病毒效果较为明显,可灭活HBV、HCV、HIV等脂质包膜病毒和HAV、细小病毒、B19等非脂质包膜病毒,蛋白结构未出现变化,凝血因子回收率在75%以上。

目前我国采供血机构供应的血浆均为单人份血浆,其中可能因含有脂质包膜病毒而造成病毒感染的发生。所以,必须灭活其中的脂质包膜病毒,避免因病毒感染而致病。研究表明,用第四种方法处理血浆,可完全灭活血浆内所含的两种RNA脂质包膜病毒——VSV和Sindbis病毒。在2种病毒中,前者是HIV的模型病毒,后者是HCV的模型病毒,是国内外公认的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有效性的指示病毒。当病毒滴度下降超过610g TCID50时,表明血浆第V、VIII、IX等主要凝血因子的回收率在80%以上,白球蛋白的回收率在90%以上,血浆蛋白的免疫原性无变化,应用较为广泛。

3.2 红细胞制品

目前我国临床应用的红细胞制品包括浓缩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其病毒灭活方法包括(1)血卟啉、酞菁类化合物,(2)酚噻嗪类化合物(MB、DMMB)和(3)FRALE S303-p H调节,应用前景较好的是光化学方法。

3.3 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机制

杀灭病毒的机制为:在光照条件下,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或自由基,氧化损伤病毒的分子结构,而使病毒灭活。在各种光敏剂中,酞菁类光敏剂在光照条件下主要产生单线态氧,补骨脂内酯衍生物在光照条件下主要产生自由基,酚噻嗪类化合物在光照条件下可能同时产生单线态氧和自由基。

4 病毒灭活的临床意义

输血可能传播病毒性疾病,尤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更是敏感问题,因为目前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可以说,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和控制HIV/AIDS是许多国家的一项重大卫生策略,采取了很多的干预措施。如何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输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共同研究和解决的一项课题,也是社会赋予包括医务工作者在内的全民的责任和义务。

限于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在病毒感染早期、血清标志物出现以前等阶段,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或其标志物检出;加之病毒检测种类的局限性和不断被发现的新病毒,不能完全检出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增加了输血的危险性。所以,从理论上说,只要输了血,本身就存在着风险。若以中等发达国家输血后传染病发病概率为0.2%计,其危险程度是惊人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供血者管理、开展成分输血以外,还必须对血液或其制品进行彻底灭活病毒处理,才能达到输血安全和保证疗效的目的。血液成分病毒灭活,是实现安全输血的唯一途径,必须加强病毒灭活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工作。

5 展望

血液成分 篇4

http://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0-9-19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4期供稿文/张静涵 李渝 窦茉莉

[导读]对发布检验报告的血液制品进行包装及不合格血液的报废处理。张静涵 李渝 窦茉莉(河南焦作市中心血站 454150)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4-0136-02 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临床成分输血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成分输血的科学性、合理性已深入临床,某些地区成分输血率高达99%以上。近年来,血液成分分离技术逐渐完善和规范,但是其工作流程模式陈旧,如果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做到职责明确、工作高效,很少有人提及。为了适应成分制备目前发展需要,满足临床对血液成分的需求,我站通过多年实践,不断分析研究,总结了一套流水线作业的操作流程,经实际工作验证,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1、待检库的归属:血站待检库到底应该归属哪个部门,各个专家颇有争论。有的血站将待检库纳入到供血科管理,而有的血站却将待检库纳入成分科管理,笔者认为后者相对合理。因为待检库主要负责血液采集后的接收与待检血液的保存、包装,而这些血液与处在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血液均属待检血管理,同样状态的血液应该处于同一科室管理,供血科只储存合格的成品血液制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血液的误发。我站待检库纳入到成分科管理,处在同一科室,这样为实现血液成分制备的流水线作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血液成分制备的主要工作:我站成分科对采集来的全血主要做以下处理:白细胞滤除;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备;血浆病毒灭活;待检血液的速冻、保存;检验合格血液的贴签、包装,不合格血液的报废等。

3、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流水线作业模式及人员的分配:

3.1接收全血(2人),主要职责:一人对体采科采集的全血进行接收,入库,一人进行复核,初步核对接收血液数量、血液采集袋上的血液条形码,关闭白细胞过滤器旁路卡夹。操作过程中,应检查血袋外观,是否有渗漏及凝块,有异常者随即剔除,按血液报废程序执行报废处理。接收完毕后,打印入库单据,双方签字,完成与体采科工作人员交接,将此批血发放于下一环节。此过程必须在冷链设备中过程。

3.2滤除白细胞(2人),主要职责:再次核对所接收血液数量、血液采集袋上的血液条形码,对接收的全血进行白细胞滤除,滤除完成后,从白细胞滤除柜内取出血液,交下一环节。在滤除过程中发现有溶血、凝块、滤器破损等异常情况,将问题血液返回上一环节进行报废处理。

3.3热合装离心杯(3人),主要职责:对滤除过白细胞的血液进行处理,两人负责热合去掉废弃血袋及滤器,并按标准热合交叉配血所需保留的血液小辫(保证血液小辫的质量);一人负责装离心杯。此过程必须在冷链中进行。

3.4配平离心(2人),主要职责:一人负责对装有血液的离心杯进行配平,一个负责装入离心机,并设定离心条件,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离心结束后,从离心机取出离心杯,交下一环节。处理离心过程中异常情况,如发现有破袋等情况,在此环节按血液报废程序执行报废处理。

3.5分离新鲜液体血浆及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6人):四人负责分离新鲜液体血浆,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二人负责对制备完成的产品进行热合,在母袋与子袋离断前,再次检查血液采集袋上的血液条形码,热合完成后,交下一环节。

3.6本环节包括两部分内容:A:去白悬浮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标识(1人):负责对所制备的去白悬浮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进行成分标识,保证其正确性。标识完成后,清点数量,放入对ρ罕4姹淠诒4妗: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5人):一人负责逐个打印并分配献血码,保证分配的正确性,分配完成后,投入净化室。两人负责净化室内的操作(一人进行穿刺,一人辅助热合及提供物品),操作完成后将待灭活血浆投出净化室。剩余两人负责此批待灭活血浆摆放及病毒灭活箱的操作、观察,灭活结束后进行过滤。过滤结束后,交A组人员进行血液产品的标识,且逐袋称量,剔除不合格产品,及时放入对应的速冻机内进行速冻。

3.7检验后血液的包装与处理(5人):对发布检验报告的血液制品进行包装及不合格血液的报废处理。一个负责对合格血液逐个打印标签并粘贴,对不合格血液打印标签并粘贴后进行报废处理,三人负责包装,一人负责包装后复核,并根据复检报告单填写批放行报告单,报质控科核实批准后,与包装后合格血液一起送供血科,当面进行交接。

4、设备配置:大容量离心机4台;热合机7台;血液低温操作冷台6台;血液过滤柜2台;百级负压净化室1个;小型电子称3台;自动配平仪1台;血液分离夹34个;血液病毒灭活箱3台;血浆速冻机3~4台;血液低温保存箱4台。以上设备仅为满足流水线作业配置,不包括消毒及其他特殊血液制品所需设备。

5、讨论: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十分重要,直接决定着血液制品的质量,决定着及时有效供血。血液制备过程实现流水线作业,是成分制备发展的趋势。流水线作业能很大程度地提高每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为实现血液制品制备质量追溯到人提供了依据。在以上我们所总结的七个环节中,关键控制点是:献血码的分配;血液标识的分配;热合过程中血液小辫的留取;净化室内血液穿刺时献血码的核对;标签打印粘贴时的核对;血液制备总时间控制在8小时以内;整个环节中冷链系统的控制等。关键控制点应该产生操作记录,操作人员工作结束时应该及时填写并签置姓名,确保关键点差错率为0。七个环节中的人员配置可以灵活变动,当前一环节彻底结束后,可以放在后边的其他环节,例如:第一个环节的两名工作人员,在完成本环节工作任务后,可以放在第五个环节,进行血液的分离或热合。我站实际工作中,实现此流水线作业共配置11人。该流水线模式所适宜的成分血制备量为100~350袋400ml全血/日。前六个环节于采血当日下午完成,第七个环节在第二天上午完成。

为实现流水线作业,成分科科室布局设计应参照操作流程要求,明确操作区域,做到整体布局合理,避免操作中在空间上浪费时间。空间设计时,应考虑到未来实现机械化作业时流水线作业的需求。目前有些血站已经使用了全自动血液标签打印及粘贴,这样可以减少人力的投入,减少血液标签粘贴的错误率。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这为流水线作业的完善和规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物质基础。以上经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希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参 考 文 献

[1]王培华等,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第二版; [2]高国静等,输血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第二版; [3]血站基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0]448号; [4]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6]167号;

血液成分 篇5

关键词:血液成分,制备过程,质量管理

血液成分制备是将采出来的全血, 用物理方法分离成体积小、纯度高、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一种血液成分技术, 称为血液成分制备。成分血包括红细胞类成分血、病原体灭活血浆、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福照成分血和单采成分血。随着《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对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科学、合理、安全输血、降低临床用血风险和提高临床疗效等特征是现代输血医学的标志[2]。成分输血的广泛应用, 促使血液成分制备的各个操作控制点都进入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严把血液质量和安全关, 确保临床用血安全。下面, 结合本站实践情况, 将成分制备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和办法, 报道如下。

1 贯彻执行卫生部一法两规, 建立健全血站质量管理体系

1.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自2006年卫生部制定了血站“一法两规”以来, 各大血站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全面展开。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程 (SOP) 和记录;成分制备的管理文件以《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管理办法》为指导, 建立与本单位条件相符合的质量手册和相关文件制定出的本单位实施细则或工作手册, 采供血流程等, 人手一本, 熟练掌握。成分制备相关的文件和SOP包括《血液常规抽检程序》、《职业暴露预防控制程序》、《血液制备、贴标签、包装、入库程序》、《消毒与清洁控制程序》、《血液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程序》、《物料管理程序》、《医疗废物管理程序》等[3], 对成分制备的全过程进行程序化管理和监控。确保成分血的制备过程、规范、合理、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1.2 对成分制备人员的培训和要求。

质量管理运行是否按文件程序进行, 能否达标, 在于成分制备工作人员的统力合作和执行力度。这是考验和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关键一环。血液制备的质量问题与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理论基础、操作技能、质量意识、工作态度、责任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对上岗人员的业务培训必不可少。质量意识的培训是培训的核心, 牢固树立质量是血液安全的保障, 是血站生存的命脉和法宝。其次熟练掌握工作流程, 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提高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专业人员以正确积极的态度, 认真负责地完成工作, 提升质量意识和综合素质。

1.3 制定操作流程图, 以老、中、青、传、帮、带的形式保证上岗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流程, 并按程序操作。

各控制点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严格管理, 对质量信息的监测与反馈, 保证血液制品的可追溯性。比如:献血码的一致性, 血型标识等。

2 加强血液制备环境消毒监测和仪器、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2.1 环境要求。

血液成分制备区环境要求清洁卫生、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布局合理、空气消毒达标等。工作区与行政区分开、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分开、人流与物流分开、制作区与非制作区分开, 并定期监测空气消毒质量, 室内空气细菌菌落总数≤500 cfu/m3。地面、工作台的消毒应用84消毒液稀释后擦拭, 金属仪器选择相应的消毒剂, 如戊二醛等。有效控制环境中的温、湿度, 满足冷链要求, 尽可能缩短室温制作的成分血时间, 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安全稳定, 不受温度破坏。医疗废物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处理、焚烧。

2.2 仪器质量管理。

所有仪器设备均登记建册, 建立统一管理档案。对仪器的使用、维修、管理、检测有专人管理。在设备上粘贴设备标识、校验日期。与质管科共同管理确认, 从确认的计划、数据、测量到确认的结果与结论应有详细的记录[4]。血液制备专用低温离心机等关键性设备对血液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仪器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低温预冷、转速与离心参数设定等, 定期维修保养、监测校验、清洁消毒。确保仪器设备的功能性、适宜性和准确性。

2.3 一次性耗材的质量管理。

血液成分的制备要严格把关, 层层递进, 从制备的源头抓起, 保证物料的安全性。对制造商提供的血袋、标签、注射器、采血针、管、滤器、输血器、消毒剂等一次性耗材要认真评估, 确保其生产资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且“三证”齐全。原辅材料经质检科抽检合格方能使用, 要求实用人员在应用这些材料前, 要认真核查其有效期、外观质量、包装是否严密等。确认不合格的应视同污染物处理。

3 血液制备过程质量控制与监测分析

3.1 建立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明确操作方案、方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在制备前首先是血液的接收与筛选。对所有制备血液进行外观检查, 观察血液有无色泽异常、血液凝块、发生溶血、有气泡产生、乳糜样变、包装破损、运输温度等情况,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隔离保存处理并记录。对所需制备的血液成分、条码、血型、血量、数量、成分要求进行确认。对有特殊要求的血液成分要注意采集时间和温度的确认。在血液的制备过程中, 对血袋进行全程检查, 标签是否完整、血液是否渗漏、血浆颜色等进行核对检查。对多连袋转移要认真核对编号, 确保其唯一性。

3.2 血液制备过程质量监测。

冷链控制要求, 提前开启血液滤白柜、低温操作台、离心机等设备进行预冷, 待设备达到预定温度后方可进行制备操作。血液制备尽可能在密闭的多联袋中进行, 在开放系统制备的要求在层流净化室进行。

血液离心时, 离心机内的血袋数量要适量, 血袋底面要接触离心机底部, 避免离心时发生血袋破损。严格控制离心的时间、转速和温度。在对血液制备的过程中, 对血袋的标识要清楚, 献血条码、血型、血量。使用联袋时, 要确认献血的条码与编号是否一致。对血液进行洗涤、过滤、冷冻、分装时严格无菌操作, 贴标签时, 对其标签的条形码、成分、血型、血量、有效期进行逐一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安全放置。做好血液制备过程的记录, 可以追溯到血液在制备每一个环节的监测状态, 对血液制备中的人员、设备、血液来源和原材料、方法步骤、环境条件等相关信息都可以追溯。对血液制备的工序、血液的交接、成分制备过程、仪器使用与监控、操作人员签名等同步记录汇总[4]。医疗废物处理, 分类放置、集中处理。

4 小结

在血液成分制备的全程质量控制中, 产品的质量检验是基础, 全程质量控制是核心。全程质量控制贯穿血液成分制备的始末。建立健全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体系和岗位责任制, 加强在职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岗位操作能力培训, 严格操作流程, 设置质量自检、互检、质量巡检和抽检三检负责制, 定期进行内部质量评审和核对, 对不合格品项进行原因分析和讨论, 实施预防纠错, 跟踪验证[5]。全面保障血液制品的质量, 切实做到合理用血、安全用血、节约用血。降低临床用血风险, 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邱玉霞, 李渝, 程燕.血液成分制备过程质量管理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 2008, 11 (1) :884-885.

[2]桂木梅.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0) :1277-1278.

[3]李军.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2) :1272-1273.

[4]程素华.血液成分制备关键控制点的管理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2011, 8 (10) :223-224.

血液成分 篇6

关键词:血液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分析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产科里面比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具有发病速度较快,病症较为繁杂且比较危急的特点,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产后出血和失血性休克症状,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现阶段,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加强,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病原理的不断深入临床,血液成分输血的使用得到更多的重视,现作为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0例,年龄范围在22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37±6.11)岁,平均怀孕的周数为35.2周。初产妇有25例,经产妇有5例。根据发病的原因得出:羊水栓塞3例,重度子痫前期有8例,胎盘早剥7例,前置胎盘有9例,足月顺产后出血3例。全部患者实验室检验标准有其中三项以上的患者,根据症状和相关的检验指标可以诊断为弥漫血性管内凝血患者[1]。

1.2 方法

除了原发病的特征外,30例患者都有不同位置和程度的出血,出血量在1400ml至5000ml之间,有2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根据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处理规定,主动诊治原发病,消除病因,抗感染与抗休克,需要合理的使用抗凝剂,调整微循环,补充凝血因子,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抗纤溶辅助治疗。根据上述治疗的基础之上,依据不同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剖析,给予其血液成分输血。

1.3 疗效评价标准

诊治结束后对效果进行评价,有明显效果:出血量显著降低,各项实验指标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无任何效果:出血与各项实验指标没有任何变化,统计有明显效果和无任何效果的比例[2]。

1.4 统计学分析

经过电脑统计分析之后,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版本分析,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

2 结果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在治疗前后不同实验检验标准表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在消除原发病因的同时,接受血液成分输血之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等有所提高,(P<0.05);凝血酶原时间等有所降低。(P>0.05)。结果表示血液成分输血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所有指标有着重要的作用[3,3]。

3 讨论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液生理学的改变有一定联系,妊娠高血压和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属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诱发因素,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有在较短时间里出现高凝血状态、血小板聚集以及纤维蛋白沉积,造成扩散的微血栓,导致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属于产科里面比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状。

治疗方式包含有抗凝治疗与补充血液成分以及治疗病因。在往常的治疗中补充新鲜血液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可是现实中身体引入的保护液只是维护了红细胞,其它细胞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不同凝血因子的活性都出现下降现象,这些都是治疗血管内凝血的重要因素。经研究得出,血液成分输血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输血,强调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根本,所以,要根据检验结果配置准确的成分输血计划,科学的使用不同成分血液制品。

悬浮红细胞是经常使用的成分血液制品。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中红细胞的使用是加强身体的携氧功能,和加大有效的血容量。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全血中的所有血浆蛋白与凝血因子。可是过量应用会加大血液循环的负荷,所以需要在扩大容量与补充凝血因子时,适宜使用,如果血小板比标准容量要低时,而且出现出血现象,要快速补充血小板。需要注意的方面是,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要结合实际的出血状况,进行全方面思考与详细剖析。

综上所述,文章内经过上述指标进行检测之后实施对比,可以较好的表示血液成分输血的治疗效果,合适使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林进,刘楚芹.肝素与成分输血联合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9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13):2455-2457.

[2]张莉英,范琦慧,陈安儿,张霞珍.限制性成分输血在重型胎盘早剥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救治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11):854-856.

[3]谢辉霞.成分输血在异位妊娠出血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的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05):48-49.

[3]黄远芹.成分输血与输全血救治产科DIC先兆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24):167-168.

血液成分 篇7

氟尼辛葡甲胺是一种有效的非麻醉、非甾体类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其机理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反应中的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等炎症因子的合成。氟尼辛葡甲胺在国外已广泛用于治疗动物的多种病症,如马的疝痛、内毒血症和骨骼肌肉紊乱[1], 反刍动物的乳房炎、肺炎、内毒血症[2,3,4],猪的子宫炎、乳房炎和无乳综合症[5],犬的内毒素血症[6]、腐败性腹膜炎[7]、骨关节炎和骨骼肌肉紊乱[8]。由于氟尼辛葡甲胺疗效好、毒性低,在欧美等国家应用广泛。目前,国内一些牛场采用奶牛产后注射氟尼辛葡甲胺的方法来缓解由疼痛所造成的分娩应激,在促进奶牛产后生理代谢功能恢复、预防围产后期代谢病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缺少系统的研究和理论根据。 本试验通过对奶牛产后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研究该药物对血液生化指标( 钙、磷、糖、β - 羟丁酸) 、牛奶体细胞数、乳质成分( 乳脂、乳蛋白、乳糖、非脂固形物、干物质) 等指标的影响。

1材料

1.1试验动物

选择健康、正常分娩的2 ~ 5胎经产母牛50头, 由北京市大兴区某奶牛场提供。

1.2主要试剂

5% 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 ( 100 m L / 瓶) ,购自北京某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血钙、血磷、血糖测定卡,购自爱德士生物科技公司; β - 羟丁酸试纸条( 辅理善越佳型) ,购自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服务分公司; 牛奶体细胞数检测取样器,购自北京沁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主要仪器

干式生化分析仪( 型号为Vettest 8008) ,购自美国爱德士生物科技公司; 酮体快速测定仪,购自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服务分公司; 离心机( 型号为GTR22 - 1) ,北京时代北利离心机有限公司生产; 乳品成分分析仪,购自荷兰delta公司; 旋蜗混匀器( 型号为WH - 1) ,购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 牛奶体细胞检测仪( 型号为scc - 100) ,购自丹麦chemomentec公司。

2方法

2.1试验设计

试验于北京 市大兴区 某牛场进 行,时间为2014年7—8月份。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同一时期健康、正常分娩、2 ~ 5胎的经产母牛5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5头。试验组于分娩第1, 2,3天按2 mg / kg体重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对照组不注射氟尼辛葡甲胺。所有牛只于分娩后第7天采血2份,每份5 m L,1份用于测定血液中钙、磷、糖含量,另一份用于测定 β - 羟丁酸含量; 于分娩后第20天采集奶样,测定乳质成分。对照组与试验组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

2.2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将血液样品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漩涡混匀器混匀后入干式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中钙、磷、糖含量; β - 羟丁酸的含量采用酮体快速测定仪进行测定。

2.3乳质成分的测定

乳品成分分析仪预热、自动清洗、调零,牛奶样品经纱布过滤后入乳品成分分析仪检测,测量3次取平均值。

2.4牛奶体细胞数的测定

将牛奶样品置于室温下半小时后,取1. 5 m L离心管加入0. 5 m L的牛奶和0. 5 m L样品处理液,混匀,用体细胞数检测取样器吸入混合液,入牛奶体细胞检测仪测定并读数。

2.5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 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3结果(见表1、表2)与分析

注: 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无( P > 0. 05) 。

注: 经统计学分析,同列数据差异均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1可知,奶牛产后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后,试验组、对照组血清中钙、磷和 β - 羟丁酸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试验组血清中糖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1) 。

由表2可知,奶牛产后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后,体细胞数、乳脂、乳蛋白、乳糖、非脂固形物、干物质等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4小结

本试验中,试验组产后第7天血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1) ,表明产后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可有效缓解奶牛产后低血糖症状。说明产后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可能是缓解能量代谢负平衡的一个有效方法,可能对提升奶牛产后健康、预防产后代谢性疾病及泌乳性能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体细胞数、乳脂、乳蛋白、乳糖、非脂固形物、干物质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说明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对体细胞数和乳质成分无不良影响。

据报道,氟尼辛葡甲胺可缓解奶牛在运输过程中的应激[9],可用于犊牛去角后的疼痛缓解[10],可以提高胚胎的存活率、延长黄体的溶解[11],但未见有将氟尼辛葡甲胺用于产后镇痛,缓解分娩应激的相关报道。从本试验结果来看,产后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可极显著提高血糖含量( P < 0. 01) ,对产后低血糖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对促进奶牛产后生理代谢功能恢复、预防围产后期代谢性疾病有一定的意义,且对乳质成分和体细胞数未见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VERNIMB G D,VAN H L M,HENNESSEY P W.Onset and duration of corticosteroid effect after injection of betasone for treating equine arthropathies.results of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studies[J].Vet Med Small Anim Clin,1977,72(2):241-244.

[2]ANDERSON K L,SMITH A R,SHANKS R D,et al.Efficacy of flunixin meglum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endotoxin-induced bovine mastitis[J].Am J Vet Res,1986,47(6):1366-1372.

[3]ANDERSON K L,HUNT E,DAVIS B J.The influence of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on bacterial clearance following intramammary escherichia coli challenge in goats[J].Vet Res Commun,1991,15(2):147-161.

[4]LOHUIS J A,VAN L W,VERHEIJDEN J H,et al.Flunixin meglumine and flurbiprofen in cows with experimental escherichia coli mastitis[J].Vet Rec,1989,124(12):305-308.

[5]刘红娟,李世江,禚瑞华.一种动物专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氟尼辛葡甲胺[J].中国兽医杂志,2005,41(6):49-50.

[6]STEGELMEIER B L,BOTTOMS G D,DENICOLA D B,et al.Effects of flunixin meglumine in dogs following experimentally induced endotoxemia[J].Cornell Vet,1988,78(3):221-230.

[7]HARDIE E M,KOLATA R J,RAWLINGS C A.Canine septic peritonitis:treatment with flunixin meglumine[J].Circ Shock,1983,11(2):159-173.

[8]JONES C J,BUDSBERG S C.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importance of the cyclooxygenase isoforms in dogs and cats[J].J Am Vet Med Assoc,2000,217(5):721-729.

[9]COOKE R F,CAPPELLOZZA B I,GUARNIERI FILHO T A,et al.Effects of flunixin meglumine administration on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J].J Anim Sci,2013(91):5500-5506.

[10]HUBER J,ARNHOLDT T,MSTL E,et al.Pain management with flunixin meglumine at dehorning of calves[J].J Dairy Sci,2013,96(1):132-140.

血液成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4年3月~2014年7月间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反复发生透析低血压患者24人, 透析低血压定义为:平均动脉压[ (收缩压+2×舒张压) /3]较透前下降30mm Hg以上。MHD 1年以上, 每月低血压发生次数至少超过2次, 每次血液透析脱水量均小于透前体重的5%, 没有合并心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均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 钠浓度138m Eq/L, 透析液温度36℃, 透析液流量500ml/min, 每次透析时间4h/次, 透析频率3次/周, 血流量200~300ml/min。所有患者均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记录其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 年龄、 透析龄、BMI、干体重、血压、基础疾病、透析低血压发生率等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PTH、kt/v等。使用BCM对患者水负荷情况进行评估, 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患者干体重。上调干体重后再次观察患者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血压变化情况等指标。并比较BCM检测前后患者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血压、干体重等指标情况。

1.3 检测方法

BCM检测方法:透析前、后均排空大小便后测量体重, 保持平卧位5分钟后进行检测, 记录患者水负荷情况, 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患者干体重, 测量前均未饮大量液体, 透析过程中禁止输血和输液。使用德国费森尤斯BCM进行分析, 采用“整体踝腕测量法”, 测量部位选择内瘘对侧肢体。对所有研究对象采集清晨空腹血, 离心留取血清。血钙、血磷、血色素、血白蛋白、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于我院检验中心完成。采用美国dpc公司化学发光分析仪immulite 1000型及配套试剂进行i PTH检测, 由我院核医学科完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纳入的24名患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7人, 糖尿病肾病2人, 多囊肾2人, 原因不明者3人。平均年龄 (67±8.7) 岁, 平均透析年龄 (48±41.0) 月, 平均Kt/v (1.2±0.2) , 平均BMI (24.2±8.1) kg/m2, 平均血色素 (104.8±21.3) g/L, 平均血ALB水平 (40.9±3.6) g/L, 平均血钙水平 (2.21±0.17) mmol/L, 平均血磷水平 (1.66±0.62) mmol/L, 平均血i PTH水平 (227.00±117.16) mmol/L。

2.2 BCM监测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表1显示, ⑴干体重:4名HD患者BCM监测前平均干体重 (58.7±7.9) kg, 平均超滤量 (1.8±1.1) kg, 经BCM检测后均上调干体重, 平均上调干体重 (2.7±2.4) kg, BCM监测后患者平均干体重为 (61.4±8.1) kg, 与BCM监测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⑵低血压发生率:BCM监测前1月内所有患者低血压发生次数为114次, 低血压发生率为40%, 经过BCM监测并上调干体重后1月内所有患者低血压发生次数为44次, 低血压发生率为15%, 与BCM监测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10人未再发生低血压。⑶血压变化:所有患者BCM监测前透前后透前平均动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相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透析低血压是MHD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对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影响。严重低血压会导致患者内瘘失功, 甚至出现心脑血管意外, 如严重心律失常, 这也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透析低血压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 其中有效血容量减少是透析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 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的原因有透析中脱水量过多, 除水速度过快, 肌酐、尿素氮等物质被清除导致血浆渗透压迅速下降等[2]。所以, 正确的掌握患者的水负荷情况对减少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有很好的帮助。

目前MHD患者干体重的评价仍大部分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 故仍有25%~50%的血液透析患者仍有干体重评估的问题, 尤其是频繁发生透析低血压患者往往存在血管反应性差、心功能不全等因素, 故其容量评估需要更加准确, 经验评估难以达到理想的干体重状态[3]。BCM采用生物电阻抗频谱原理来评价人体体液状态和人体成份, 通过多频生物电阻抗测定身体组分的细胞内外液, 根据仪器使用的数学模型和混合方程分析计算得出过多水分, 可应用于MHD患者水负荷的评价。而且已有多个研究表明人体成分分析仪能较正确地反映患者的水负荷情况[4~6]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关于BCM对频发透析低血压患者的应用的研究还较少, 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试探性研究。BCM在水负荷过多和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已有报道[7~10]:Vujicić B等人使用BCM对维持性血透患者中的高血压者进行水负荷的评价, 结果发现因水负荷过多而导致的高血压经过BCM的评价和指导治疗后患者的高血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6]。Van Biesen W[5]等使用BCM对639名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了水负荷评价, 并将结果与年龄和性别都相匹配的健康人群相比较, 结果发现639名患者中仅有40%达到体液分布平衡, 有25.2%存在严重的水负荷过重, 认为使用BCM对患者体液分布状况的评价明显较使用血压等指标更准确。上述研究结果都不同程度地表明BCM能较准确地评价透析患者水负荷程度。本研究将BCM用于评价频发透析低血压患者的水负荷情况, 结果发现频发低血压患者均存在干体重过低, 超滤量过多的情况, 根据BCM检测结果对患者的干体重进行上调后显著降低了低血压的发生率, 然而不会升高患者的血压, 说明BCM可用于评价容量过多的患者, 对容量不足的患者也能进行很好的评价, 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 纳入的病例较少, 观察的时间较短, 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行证实。

参考文献

[1]孙芳, 周亦伦, 刘婧, 等.多频生物电阻抗法评价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中国血液净化, 2009, 8:375-378.

[2]王志刚.血液净化学.第三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75-679.

[3]Volker W, Peter W, PaulC, et al.The mortality risk of overhydration in haemodialysis patients.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9, 24 (5) :1574-1579.

[4]Chung W1, Choi SH, Sung J et al.Volume control by using the body composition monitor in a puerperal patient on hemodialysis.Electrolyte Blood Press.2011, 9 (2) :63-66.

[5]VB Wim, JD William, AC Covic, et al.Fluid status in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the European Body Composition Monitoring (EuroBCM) study cohort.PLoS One.2011, 24;6 (2) :e17148.

[6]Vujicic B, Mikolasevic I, Racki S et al.BCM body composition monitor: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volume dependent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on maintenance haemodialysis.Coll Antropol.2013, 37 (3) :815-819.

[7]张俊霞, 徐金升, 崔立文, 等.应用生物电阻抗法对临床评估干体质量的血液透析患者的水负荷的研究[J].临床荟萃, 2010, 25 (11) :936-938.

[8]Kalantar Zadch K, Regidor DL, et al.Fluid reten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ongterm hemodialysis[J].Circulation, 2009, 119 (5) :671-679.

[9]王一琳, 李声宏, 陈风玲.生物电阻抗分析法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J].中国血液流变学, 2012, 22 (3) :427-43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血液成分】相关文章:

各种血液成分输注的护理要求04-26

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04-11

有效成分07-06

语句成分07-20

化学成分05-28

药用成分06-24

生化成分07-04

药理成分07-06

功效成分07-10

毒性成分07-10

上一篇:内部控制法制化下一篇:早期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