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重大项目

2024-09-03

地震重大项目(精选十篇)

地震重大项目 篇1

一、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问题

(一) 档案的繁杂性。

地震重点建设项目往往包括了多个工程项目, 这些工程项目规模较大, 参与人员多, 协助部门多, 因此我们所要记录的档案具有繁杂性的特点。具体来说, 我们的档案管理涉及工程档案、会议档案、设施档案、财务档案以及各种声音图像档案等等。又因为规模的庞大, 我们的资料记录在不同的设备中, 因此整理起来的难度大。

(二) 档案的科学性。

这里我所讲的档案的科学性既是我们进行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地震档案本身的性质。地震重点项目建设是一项十分严谨科学的研究建设工作, 所有的建设过程都有着繁杂的流程, 我们的档案就是要记录下一次次科学又可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 使其能够成为我们以后的地震科学研究的参考。

二、地震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们的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由于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难度大、工程量大, 很多工程都花费了很长时间, 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而项目档案正是确保项目建设不出问题的有力保障。这是因为档案中明确记载了工程施工过程、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细则, 是对项目验收、追责到人的有力资料。同时作为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 它贯穿了项目的整个过程, 在项目的筹备研究、实际操作、项目验收、试运行的各个部分都有项目档案的身影, 对整个重点建设项目的进行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档案管理部门方面, 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也是工作的必须之处。将档案在电子资料库和文件室双重备份, 为今后的地震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三、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要点

(一) 做好上层档案工作规划。

档案管理工作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从领导干部开始苦下功夫,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我们自身的领导工作。领导干部要把握好档案工作的规划计划, 认真依照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对具体档案工作进行具体工作规划。具体方面, 领导干部可以选择召开档案工作联合会议, 联合相关重点建设项目负责同志, 对档案工作相关人员进行思想方面的号召和感染。在项目档案工作中, 领导干部要对项目进行实际考察和规划, 提前对档案管理工作和项目进度的结合进行管控, 做到档案工作处于合理的控制区间下。在档案工作进行中, 领导干部应当积极参与到监察监督的过程中, 设立专门的档案工作监察监督小组, 对整个项目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 确保档案工作的万无一失。同时, 积极派遣技术人员到一线对档案工作进行技术支持和缺点指正, 保障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同单位的领导干部之间也应当互相支持, 互相勉励, 积极做好上层档案工作规划。

(二)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意识。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意识不能仅仅从档案管理人员方面入手, 我们更应该对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宣传, 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对档案材料进行细致真实的收集。档案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可利用性关键都在于一线工作人员对档案来源的具体写照。然而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疏忽大意, 对档案收集工作不放在心上, 造成档案从源头上的遗漏。还有的单位只重视项目实际建设, 根本不在乎档案工作, 在整个项目的建设中对档案收集不加要求, 这彻底造成了档案的短缺和大量遗漏。在我们事后想要查阅的时候, 导致无材料可看的局面, 甚至造成一些难以弥补的后果。

因此, 我们一定要提升档案工作中的责任意识, 档案管理人员要密切联系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负责单位, 具体去进行档案工作管理, 把档案收集工作落实到项目的每一个步骤中, 使项目的每分每秒都存在于档案的收录中。在具体的工作中, 我们应当派遣档案工作人员进入项目实地, 不仅要保障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归档工作, 还要对档案材料收集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和指导, 使他们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完整地记录下档案工作要求的内容。

(三) 完善档案管理的制度建设。

制度在任何工作中永远都是最有力的保障, 在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样也是这样。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时间长、占用资源多, 在工程中我们所要共同携手的兄弟单位也较多, 因此有一套合理而又高效的档案管理制度是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迫切需要的。

首先, 我们要对每一个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在任何一次项目的档案工作中, 与各个单位进行沟通后, 我们都应该成立联合的档案工作组, 加强对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工作建设。将档案工作人员布局在每一处需要的地方, 在档案收集后, 在项目竣工后, 将项目完工验收与档案方面的验收进行有机的密切结合, 使档案的完善和验收同项目一起成为严格的验收制度, 这样能够从制度层面保证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进相关部门的政策出台和大力支持, 成立负责人之间的协调领导小组, 不断协调档案工作与具体建设的关系。做到档案工作去哪里, 制度就要追到哪里, 用铁的制度保障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圆满完成。

(四) 对涉及档案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笔者认为, 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才能完成细密的档案工作, 因此我们要对涉及档案工作的人员进行简单又系统的业务培训。应当包括项目执行的一线人员以及档案工作人员。根据国家档案法相关精神, 搭配我们的一些具体的档案工作知识对他们进行高效的培训课程。让项目一线人员对相关档案工作进行了解, 对相关档案法律进行知晓, 进而让他们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对他们的基本档案收集能力进行培训, 使他们具体掌握档案收集工作的要点, 使一线档案收集工作顺利进行。

在档案工作人员中, 我们要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 使他们了解每一次重点建设项目的细致情节, 做到档案工作我知晓, 确保不放过每一处应当记录的环节。经过我们的培训, 争取使我们的档案工作在一线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遗漏任何一处环节, 不做任何一个虚假数据, 使档案工作既做到了严谨科学, 又对项目的建设有所裨益, 推动项目建设的高效进行。

(五) 做好项目结束的档案交接工作。

在我们的档案工作完成后, 我们应当积极整理档案资料, 在整理完成后, 由直接档案部门率先进行验收, 对档案进行初步的核查。在核查过程中, 直接档案部门要负好责任, 对档案进行完备的检查验收, 对不合格、不到位的档案资料要及时发现, 追究责任到人, 并及时对档案资料进行修改更正。在初步验收完成后, 要再次进行整理, 并及时上交上级有关部门, 使档案能够及时归档。我们还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 积极上报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登记表, 填报好有关验收报告。

四、结语

地震重点建设项目关系到我们的国计民生, 甚至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撑, 它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做好相关的档案工作。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是项目日后进行养护维修、改造、扩建等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和资料依据。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以及各级相关地震重点建设项目部门应当携手并进, 不留疏漏, 积极做好档案工作, 使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进而促进地震重点项目的建设。

摘要:地震重点建设项目是地震工作的一大重点, 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又是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一大重点。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做得好不好, 直接关系到地震工作的开展。本文从地震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地震重大项目 篇2

学校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沃土,学校发展的前景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由此可以看出,在祖国发展进程中,学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何等的重担。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我们应该用爱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务实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去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新的台阶。

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学校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充满爱心,用爱去感染我们每一位学生。只有我们充满了爱心,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同样充满爱心;只用我们用爱去感染,我们的学生才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我们付出了爱,收获了爱,世界才会充满爱。我们不是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我们不是常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吗?又特别是我们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除了充满爱心外,我们更应该有一颗童心,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理,我们的爱才会更加真切。只有我们具有了爱心和童心,我们的心灵才会与孩子们的心灵相通,才会达到真正的和谐,才会真正的以人为本,也就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

我们真正具备了爱心和童心时,当孩子们的行为和表现与我们的要求和想象不一致时,我们才会静下心来回忆自己儿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才会想到我们也是由一个懵懂的孩子走向今天的成熟的。此时,我们才不会粗犷的予以评价和批判,而是会给孩子们点燃心中的明灯。

当学校领导真正以爱去感染每一位师生,当我们的教职员工都用爱去呵护每个学生,当学生用爱来回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时,我们的工作其实就进入了务实的状态。

我们所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我们从事的是把一个个孩子由懵懂引向成熟的工作,我们从事的是成就祖国未来的工作。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务实的做事。只有今天的`务实,才能成就美好的未来。

我们常说,一个学校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思考者、研究者和践行者。其实,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是这样的。应为这样我们才会把工作落到实处,才会把教育做实。只有我们有了务实的态度,我们才会在制定学校规划(SDP),制定爱生学校发展规划(CFP)时,做到实事求是的进行诊断(计划前的行动),才会根据诊断的结果写出符合自己学校特点需要的规划,这样的规划才可能对学校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也只有这样的规划才不至于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也只有以务实的态度制定出来的规划才不至于全是空话、套话,才不至于最终成为骗人的“鬼话”。

只有我们务实的抓学校安全,抓学校教学,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的工作才不会空洞,我们的学校发展才有美好的前景和未来。我们才有可能为成就祖国美好的未来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风险评估初探 篇3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风险评估

風险是对事物或者事件未来不确定性的客观描述,风险首先表现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难以确定必然发生何种结果;再次意味着损失的不确定性,即风险事件发生后无法预知的损失情况,或已知损失种类但不确定损失严重性,以及对风险情况认识及抵抗能力不同而产生的损失差异。地震风险评估是指对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地震灾害发生后在灾害救援中对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危险和事件进行评价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应急计划。由于地震灾害的特殊性,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主要集中在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中,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风险性评估、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规划和方法、地震灾害风险应对及监控三个方面。

一、地震灾害风险性评估

地震发生的具体地址及时间我们无法准确预报,但是地震发生后,可以迅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做出初步的预估,进而作为救援项目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员的重要依据。通常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评估:

1.建筑物损失情况

由于地震灾害造成最大的人员伤亡来自本身建筑物的坍塌,因此预估建筑物的损失情况及区域,直接影响到受伤人员分布区域的大致判断。按以往救援经验来说,学校、医院、公共建筑物由于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在地震中最容易受损,且该区域属于人员密集区域,往往造成的伤亡也是最大的。准确预判受损情况及按照受损情况划分区域,可以迅速调集设备及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到达这些区域,可以发挥最大的救援效力,减少人员伤亡。

2.交通设施损失情况

交通设施损失情况的快速评估是整个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交通是保障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项目管理的瓶颈。所以对交通损失的风险性评估必须贯穿整个救援的全过程。救援开始必须评估交通道路的损失和可通行能力,如果交通线无法保障通行能力,必须快速协调空中等运输方式,将最急需的物资、救援力量、医疗设备等空运到达重灾区,要积极安排专业抢通力量,分段、分片实施道路抢修工作。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对此生灾害可能破坏现有道路的风险进行评估,做好应急抢修预案。同时,对运输工具的调配、使用也要做好充分的评估和计划。

3.电力、供水、通信及其他基础设施损失情况

这些基础设施的损失评估,可以帮助政府迅速调集应急保障设施,完成地震应急救援项目的基本需求和灾区群众、救援力量的基本生活保障。比如根据损失情况,在各个区域布置应急通信基站车,布置应急水源,发放应急发电设备等。可以有效保障救援力量24小时不间断的实施救援。

二、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规划和方法

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规划是规划和设计如何进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是有效防范地震灾害风险和在地震灾害风险发生后迅速决策的基本依据。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规划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针对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方针;

2、国家关于地震灾害的应急预案中涉及到的风险规划;

3、可借鉴的国内外地震灾害救援中对地震灾害风险控制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4、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指挥部的决策能力、决策依据和国家政府授权情况;

5、地震灾害相关数据及情况的收集和分析。

三、地震灾害风险识别、应对及监控

风险识别是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项目中涉及项目风险的因子要素分类和分层找出来,系统性的识别在救援过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和事件。针对出现的风险因素,要积极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迅速做出定性分析判断。风险定性分析是风险管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步骤,通过定性分析可以对项目风险的特点进行全面掌握,从而帮助决策者认识问题、寻找解决风险的方法。由于地震救援项目的特殊性,在面对风险因素发生时,留给决策者考虑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决策者对风险因素的认识、预估、判断都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和知识,实质上在做出对风险因素的判断和对策时,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反应。

在已知的风险做出应对决策后,要积极进行风险的监控。风险监控就是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修正风险管理预案,保证正常项目的开展。风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种发展变化会随着救援工作不断推进而改变。风险监控实质上是项目管理者发挥团队智慧的创造过程。快速分析风险因素,积极收集风险信息,给决策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使决策过程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地震反射法在重大工程选址中的应用 篇4

地震勘探中,波的传播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发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等几种勘探方法。其中浅层地震反射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勘探方法,其实用性也尤为突出。

1 工区概况和地质条件

场区总的地势是南高北低,相对高程差在20米以内,比较平坦开阔,局部有缓沟及小的冲沟发育。场区内主要是旱地,小部分地区有水田和水塘,农户分散,比较宁静,环境干扰较少;交通便利,有川村公路穿过。

场区内的上覆地层基本上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接地堆积的黄褐色阶地堆积的黄褐色粘土、粉质粘土和卵砾石层,层厚在10~18米,具二元结构。个别地区能看到出露的侏罗系遂宁组(J3s)薄层砂岩和泥岩。场地内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受大气降水补给,具有水量贫乏,矿化度较低,一般为重碳酸钙型水。在上覆第四系覆盖层中有少量潜水,场地内无大型工农业取水设施。

2 基础理论和地球物理可行性

地震反射波法研究的是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介质分界面上按一定规律产生反射的原理。我们假设:弹性介质各向同性;地震波通过分界面时,弹性位移的法相分量和切向分量连续;应力的法相分量和切向分量连续。在上述假设的条件下,地震波可以分解为无限个简谐振动。结合斯奈尔定理和能量守恒的原则,可推导出用于揭示入射、反射、透射波佐普瑞兹(Zoepritz)方程,

再该方程中令入射角α=0,根据斯奈尔定律有α2=β1=β2=0,法向入射纵波不产生横波故横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Aps=Bps=0,就可得到法向入射时纵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表达式,其中反射系数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App表示纵波反射系数,ρ表示介质密度,V表示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ρV即为波的波阻抗。从公式2-5可以看出,界面上下介质必须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异才能形成反射波,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阻抗相差越大,反射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即地震波反射现象越明显。

前期现场的钻探结果和区域地质资料显示,覆盖层主要是粘土,下部有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为主的卵石层,基岩中以泥岩为主,局部地区有砂岩。从下表2-1可以看出粘土与卵石层、卵石层与基岩、泥岩和砂岩之间都有明显的波速和波阻抗差异,满足良好的地震反射的条件。

3 野外工作方法

本次野外勘探采用的仪器有型号WZG-48A的工程地震仪、型号PZF-60的48道地震仪覆盖开关和型号PS-38的陆地纵波检波器。道一致性如图3-1。

从图3-1可以见前三组的同相轴平稳、相位连续、能量均衡,各道间的相位差不超过0.2ms,振幅差小于±5%,达到仪器工作要求。

为了选择合适的施工参数,在正式施工前做了比较多的试验来确定,试验主要包括:激发方式试验、激发形式试验、接收形式试验、覆盖次数试验、仪器参数试验、干扰波调查试验。最终确定为偏移距10m、道间距5m、采样率0.1ms、48道接收、6次覆盖的方案,激发震源为多次叠加锤击震源(15Kg)。

通过协调,采集到了质量非常高的数据,达到了浅层地震勘探数据质量要求。典型的单炮记录如图3-2和3-3

从图中可以看到,同相轴连续、能量强,有效波、干扰波区分明显,比较直观,是典型的浅层反射单炮记录图

4 资料处理和解释

4.1 地震资料处理

本次地震反射数据处理采用的是加拿大SIS(Seismic Image Softw areLtd.)公司的VISTA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浅层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主要是为了消除干扰波,获取有用信号,为资料解释打下坚实基础。

野外采集的原始记录质量较好,干扰波主要为面波和声波。通过对全道记录作频谱分析,客观地反映了浅层地震记录的频率分布范围。在对各记录频谱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分别采取低通、高通和带通三种滤波器进行了数字滤波,经多次试验和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声波和高频随机干扰波,并用FK二维扇形滤波和相干加强的方式,对面波和其他干扰波进行了压制。在叠后的时间剖面上做了中值滤波和FK信噪分离,提高了最终输出的反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信噪比。

4.2 地震资料解释

图4.2-1为工区一条东西向测线的时间剖面,可以看出同相轴较连续,反射能量较强,地层界限明显,结合工区的地质资料可推断图中同相轴不太连续的地方(CDP点号为124~177、300~336)是因为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在反射系数上存在较大差异,反射波传播的时间差较大,造成了反射波相位不太一致或者错乱。基本上没有波组分叉、合并、中断、尖灭的现象,极个别出现分叉和中断的地方,结合钻孔资料正好是地层界面出现明显起伏(上升或者下降)的地方。故推断测区无断层、地下洞穴、隐伏冲沟以及软弱夹层等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强风化基岩上界面的双层旅行时约为51ms~65ms,强风化基岩下界面的双层旅行时约为55ms~69ms,其覆盖层厚度为11.5m~22.1m,基岩面高程在298.1~315.1m之间变化;强风化层厚度为2.6~4.6m,强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小。

根据测线地震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进行反射波相位对比和同相轴追踪,控制基岩面反射波组的连续追踪,并对基岩面反射波组之外的其它反射波同相轴进行追踪。在以上相位划定基础上,根据速度分析结果进行时深转化,求取各界面的埋深,并编制测线剖面成果图(如图4.2-2)

成果图上的曲线从上到下依次为地形界面、卵石层界面、基岩界面、中风化层界面、弱风化层界面和未风化层界面。与钻孔资料对比表明,场区的地质结构稳定,排除了工程建设的地质隐患,浅层地震反射法成果图与钻孔资料符合

5 总结

1)在良好的地震勘探条件下,浅层地震反射法能够获得大量的工程地质信息,解决许多复杂的地质问题,如能和其他物探方法一起使用并结合钻井资料,成果会更加完美。

2)本次工程物探工作是按照纵波速度划分的岩性地层,在下一步工作中,可根据物探资料解释成果,对重点区域开展小道间距地震勘探工作,以提高地震勘探的横向分辨率。

摘要:针对场区的不同地质情况、勘察条件和勘探目的,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应用也会有所侧重。阐述了地震反射波勘探的基本工作原理、野外技术方法、处理和解释的简要流程,并且运用该方法来查明重大工程候选厂区的覆盖层厚度、强风化层厚度、隐伏断层走向及发育规模、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等浅层的基本地质情况。最后根据场区的地质和钻孔资料,得到最终的解释成果。成果表明,此候选厂区地下地质结构稳定,适宜工程建设。

关键词: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核电站,覆盖层,风化层,工程地质

参考文献

[1]李录明,李正文.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和解释[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2]熊章平.浅层地震勘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地震重大项目 篇5

甲方: ……..公司

乙方:……….XX年5月12 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甲方所在的***县遭受重大震灾损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1个地震重灾县之一。***公司所属成员企业****有限公司原有设施在地震中基本损毁,灾害发生后,甲方积极抗灾自救,在原址重新规划,引进国内最先进设备重建年加工******,生产*******。目前主厂房已完工,进入部分设备安装阶段。由于****县属西部老、边、穷地区,基础薄弱,加之地震影响,现不具备通过自身发展实现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件,为着力推进灾区重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经过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选择以下第 款合作形式达成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意向协议:

1、根据双方投资情况按股份制运作,共同经营。

2、甲方负责厂房建设、购置设备及商品生产,乙方投资控股,并负责销售。

3、乙方定额投资,定额分利。

4、帮扶援建。

5、地区总经销。

6、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在正式协议中约定。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和其上级部门各收执一份。

甲方:****集团有限公司 乙方:

代表: 代表:

地震云真的能预报地震吗 篇6

第一个提出“地震云”说法的是一个日本政治家键田忠三郎,他在1948年日本福井7级地震之前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条状云带。之后他留意到,只要出现这样的云,某处就会有地震发生,于是他称这样的云为“地震云”。随后几十年,中国和日本民间爱好者做了一些观测和总结,认为“地震云”是地震在酝酿阶段向天空释放的云雾信号。其形态或是一条狭长的云带,类似所谓的“飞机云”;或是辐射状的“扇骨云”;或是一条一条平行排列的“肋骨状”云。“地震云”通常出现在早晨和傍晚,颜色各种各样,不尽相同,但往往奇异可怖。

关于“地震云”的生成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

热量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剧烈摩擦,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些气流就于高空形成“地震云”,带状云的头端指向或辐射状云的辐射点所在方位即地震发生处。

电磁说。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会使电磁场出现相应的局部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压磁效应”。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故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等离子体)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地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核辐射说。早期核物理学家曾使用云室(cloud chamber)探测核辐射:将纯净的饱和蒸气充入容器中,然后使其绝热膨胀,气体温度便会降低,从而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若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蒸气便会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这一现象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形成了所谓的“地震云”。

氧气顺磁性说。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氧气属于顺磁性物质。因此空气中的氧气经过磁场时,在某个距离会被吸引过去,风潮聚会产生雾气,如同线条或带状的云。

地震前会观测到气象异常的说法由来已久,其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地震成因说。亚里斯多德认为,地震的成因和风有直接的关联,从而使地震与气象之间发生密切联系。然而,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地震是由地壳破裂所造成的,并非受气象影响,故“地震云”的说法并无严谨的科学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更直接表示,地质现象虽能影响天气,但却必须历时百万年,且是在地震发生后,而非发生前,认为那些形状的云的出现与地震没有特殊联系。因为地震在地球上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所以任何现象出现后的两周之内都可能会有地震发生,并不能确定其就是地震前兆。

而对于利用卫星云图观测地震云预报地震的做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认为:“地震是固态地理的现象,现在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间有内在关联性。到目前为止,除了事后分析之外,还没有真正的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云”成因众说纷纭,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因此“地震云”几乎完全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它既不是气象学学术名词也不是地质学学术名词。在气象学和地震学工作者看来,它只是一个缺乏理论基础、充满民间想象的“传说”。

地震重大项目 篇7

通过对芦山地震应急处置全过程分析, 发现当前应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应急管理中的部门协调问题, 二是志愿者参与救援的无序状态。

已经发生的灾难、造成的损失我们无法挽回, 即将发生的灾难我们也无法预见, 但从灾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 却是我们当前急需要做到。针对芦山地震中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

根据国际经验, 可以设立一个中央级别的常设应急机构。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健全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 把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能职责从政府常规管理的职能职责分离出来, 进行系统的分类梳理和集中整合。科学地设定、处理应急管理与常规管理, 应急服务与常规服务的关系, 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完整、高效有力的综合性应急管理领导体制。

二、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专业的应急队伍, 可以有效地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一是完善应急队伍建设。应急队伍主要包括应急管理队伍和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队伍就是在突发事件中承担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应以应急管理单位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主, 经过专业的应急管理学院培训合格, 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后组成。应急管理队伍平时以各自工作为主, 但一旦突发事件发生, 应急管理队伍必须迅速到岗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应急救援队伍就是在突发事件中承担救援任务的人员。主要应以消防队、城市搜救队、医疗队和武警为主, 经过专业的应急管理学院培训合格, 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后组成。应急救援队伍平时以各自工作为主, 但一旦突发事件发生, 应急救援队伍需要听从应急管理队伍的指挥到现场迅速展开救援工作。

二是针对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志愿者组织针对志愿者应进行专业的应急管理培训, 聘请专业的应急管理专家, 增强志愿者服务水平, 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也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宣传志愿者在应急救援中的主要作用和主要功能, 正确引导民众救灾。

三是加强武装力量的应急培训和演练。每次发生大的突发事件, 武装力量都是冲锋在最前面的应急队伍。因此, 为了在特大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调动武装力量参与应急, 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武装力量应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作为日常课程不断学习, 要经常地进行应急演练或者与地方展开联合应急演练。而这些武装力量转业回到地方以后也可以作为一只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直接可以使用。

三、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已经建成为一个法制国家, 法律成为了维护国家正常运行的工具。而在遭遇突发事件, 非正常时期, 法律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可以保证救灾、援灾的正常秩序。

一是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立法工作。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突发事件中的权利和责任, 并明确对他们的监督。对是否参与突发事件、怎样参与、参与的方式、参与的程度以及对参与的监督和制约, 法律都应该做出明确而细致的规定。通过这种法律法规的制定, 有效地规范了社会参与救灾的行为。

二是建立建筑基本法, 提升建筑水平, 依法解决建筑中各种问题。通过与国外的地震进行比较, 可见震后我们国家的建筑倒塌比例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尤其是农村的自建房, 在震级比较高的时候, 坍塌比例非常高。因此, 为了减少地震中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必须严格审查建筑物的设计标准, 依法执行抗震标准, 全过程检查施工现场, 提升各种建筑物的抗震性。对于农村的自建房, 加强监督、检查, 符合抗震标准的依法奖励, 不符合标准的依法惩罚, 逐渐增强农村自建房抗震性。同时要建立灾害保险法, 落实巨灾保险机制, 使人民群众的财产通过投资的形式依法得到保障。

四、加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建设

地震重大项目 篇8

WFSD-4井设计完井深度3350m, 完钻口径150mm。0~1450m井段完成全面钻进、导向钻进;1450m~1550m进行金刚石半合管取心钻进;1550m~2000m井段采用φ250.8 mm三牙轮钻头全面稳斜钻进, 之后进行稳斜取心钻进。设计完钻井斜35°、方位133°。最终钻穿F4、F5两主要断裂带。

1 地质工程概况

1.1 WFSD-4地质概况

WFSD-4井位于地震断裂带上, 地质条件复杂。0-1100m, 寒武纪地层:深灰色板岩为主, 夹有泥质粉砂岩及少量的砾岩;1100m-2319.07m, 震旦纪地层, 主要为板岩、变砂岩、千枚岩、深灰色泥岩、页岩夹石英灰砂质泥岩、变质泥岩、含砾砂岩等, 钻遇地层裂隙发育, 期间经历了F2和F3断层。井深2300m至3350m属震旦纪地层, F4、F5断裂带的重点所在。

1.2 WFSD-4井身结构

井口φ442mm牙轮钻头×23.20m+导管φ340mm×22.77m+一开φ316mm牙轮钻头×502m+φ273mm套管×501.73 m+二开φ250.80 mm牙轮钻头×1970.30 m+φ219mm套管×1970.00m/固井 (二开φ250mm牙轮钻头×1435.00m+φ219mm活动套管×1439.61m取心100m后起拔套管) +三开φ150mm取心/φ200mm钻头扩孔×2300m+φ168mm套管×2295.24 m/固井+四开φ150mm双心取心钻进×2338.77m。实际钻探施工中由于资金问题最终完钻井深为2338.77m。右图为钻孔结构与套管程序图。

2 钻井施工难点及钻井液要求

2.1 钻井施工中遇到的主要技术难点

(1) 钻进中大直径斜井的岩屑携带困难、钻具摩阻大

在WFSD-4井上部全面钻进中, 井眼大井段长, 泥浆携带岩屑困难。而在下部井段钻进中存在着泵效不足的问题, 大斜度井眼地层破碎井壁不稳, 易形成岩屑床, 钻具回转扭矩大, 存在着卡钻的风险。

(2) 井斜不易控制

寒武纪为深灰色的板岩, 地层倾角大岩石硬, 钻进中井眼自然造斜, 一开井深501m处测得井斜17.2°, 方位角115.3°。

(3) 地层中有害离子及气体对钻井液的污染

上部地层中的Ca2+及酸性气体CO2对钻井液的交替污染, 给二开钻进高坂泥浆的使用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泥浆性能难以控制, 增大了使用、维护成本。

(4) 钻井液循环量大, 类型转换、性能调整周期长。

(5) 地层破碎, 岩心采取困难, 对钻井液性能要求高。

(6) 井壁坍塌、掉块, 地层水敏剥蚀、蠕变缩径, 井壁不易维护。

(7) 井场设备、器具限制, 青州QZ3NB-350泵效低, 承压能力有限, 深井钻进中泵压较高, 加上使用了井下动力工具, 提高泵排量空间受到限制, 井眼难以保证干净, 复杂情况频发。

WFSD-4井布置于地震断裂带上, 地层倾角大, 地层破碎并伴有地应力、井斜30°左右。钻进中 (尤其是全面、扩孔钻进中) 经常发生掉块和坍塌现象, 加上井眼岩屑床的存在, 经常上下钻遇阻。三开钻进2220m以深地层水敏剥落、扩径严重, 2260m~2300m在地应力作用下地层塑性变形蠕变严重, 曾发生多次遇阻卡钻事故。

2.2 WFSD-4钻井液性能要求

WFSD-4井在钻井中会遇到地层有害气体及离子的污染、坍塌掉块、地层蠕变、缩径等复杂情况, 因此要求钻井液既能满足井壁稳定、又能满足各种施工工艺要求。

(1) 具有超强的防塌性、低滤失量、泥皮薄而韧;

(2) 钻井液抗污染能力强、性能稳定;

(3) 具良好的配伍性、易于调整、剪切稀释性好;

(4) 具有良好的润滑性, 降低摩阻、减少钻器具的磨损;

(5) 具有较好的抑制性能, 封堵性能强。避免泥岩、页岩及断层泥等地层由于水化膨胀缩径造成卡钻事故;

(6) 利用固控设备组合, 根据地层需要可随时调整钻进液密度;

(7) 钻井液体系工艺简单易于维护;环保、成本合理。

3 WFSD-4孔钻井泥浆设计

3.1 WFSD-4不同钻进方式对钻井液的要求

3.2 钾石灰聚磺泥浆体系的理论基础

(1) K+的直径 (2.66A0) 与硅氧四面体的六角环的直径相等, 恰好镶嵌在硅氧四面体的六角环中, 易导致水化的泥岩、页岩惰性, 从而降低泥页岩的水化分散;

(2) Ca2+交换和吸附降低了黏土颗粒的亲水性和分散度, 从而抑制泥页岩的水化分散;

(3) 高分子量阳离子聚合物的包被絮凝剂配合磺化类处理剂使用, 能有效地抑制地层膨胀, 进而解决坍塌。

3.3 钾石灰聚磺钻井液的主要组分

(1) 抑制、防塌能力强。利用K+、Ca2+的强抑制作用, 有效地解决了长段泥岩及硬脆性地层的坍塌掉块问题;

(2) 具有低分散、低固相、低滤失量特性;

(3) 抗污染能力强, 具有较好的抗盐、钙及岩屑污染的能力;

(4) 流动性好, 维护处理简单, 成本合理。

4 WFSD-4井钻井液应用概况

4.1 一开钻井液的使用与维护

(1) 基浆配方

6%-15%NV-1膨润土+2-3%纯碱 (土重) +0.3-0.5%HV-CMC。

(2) 钻进液的处理与维护 (钻井液性能见表2)

钻进中由于井眼大, 泵排量小, 返速低 (0.35m/s) , 泥浆粘切较低, 携砂能力不够, 井底沉砂严重, 通过增加NV-1和HV-CMC的用量, 提高黏度至50S以上。经过认真分析和小样实验, 认为问题是出在二号井钻井液使用上 (为降低成本, 2号井完钻后的钻井液运至4号井继续使用) , 陈浆对基浆产生了包被与稀释作用, 决定选用烧碱进行处理, 加入75kg的NaoH, 性能有所改善。见表3

钻井中钻井液黏度增大导致钻井液中无用固相也在增加, 比重上升, 应加强固控作业除去钻井液中的无用固相。离心机使用效果图1

4.2 二开钻井液的使用与维护

(1) 二开钻井液类型的转换钻进液类型转换井段513m-1150m。二开上部井段使用CMC高坂含钻井液体系, 体系简单、成本较低, 但防塌抑制能力差, 抗离子污染能力不足。钻进中存在着Ca2+和酸根离子 (C032-、HCO3-) 交替污染, 通过加入SMP、SMC、CMC和多种护胶处理剂, 体系抗污染能力明显增强, 防塌抑制性及润滑性都得到提高。测井显示平均井径272.9mm, 井眼规则, 井径扩大率较小, 测井和下活动套管作业顺利, 均一次成功。

在日常维护中, 主要加入高分子聚合物KPAM, 提高钻井液的包被抑制性, 润滑井壁, 防止钻屑分散;中分子聚合物以K-PAN和NH4-HPAN为主, 配合SMP、SMC、SPNH、LV-CMC等加强护胶, 控制失水。

随裸眼段的加长, 加大了润滑剂FKRH和沥青类处理剂的用量, 降低钻井液黏附系数和摩阻, 同时加强地层的封堵胶结能力, 防止井壁坍塌, 确保了钻进施工的正常进行。

二开选用钾石灰聚磺钻井液, 加强了钻井液的防塌防卡功能;加大氯化钾、石灰及铵盐的用量, 保证钻井液中有充足的主聚物及防塌处理剂;钻进中加入适量的超细钙及沥青类处理剂, 改善泥皮质量, 封堵微细裂缝;提高钻井液的润滑性。

(2) 钻井液配方

(1) 513.2m-665m井段使用CMC高坂含钻井液:

(2) 665m-1444.55m井段使用钾石灰聚磺钻井液:

其他处理添加剂:NaOH、JN-A、FKRH、XC等。

(3) 钻井液的处理与维护 (钻井液性能见表4)

复杂情况泥浆性能的调整。1642.47m-1754m段地层较为破碎, 钻具回转扭矩大, 并且在1664.56m处发生掉块卡钻事故。因此增加FT342的加量至4%, QS-1至3%, KCl至5%。处理后的泥浆性能较好, 顺利穿过了破碎地层。详细性能见表5。

(4) 活动套管与钻进液处理

二开250mm全面钻进至井深1444.55m时按设计要求进行100m的采心钻进。由于上部地层不稳定, 同时为了提高钻井液上返速度, 决定下219mm活动套管 (不封固) , 完成取心后再次起拔套管。此时裸眼段最大井斜32.9°, 施工中下入及起拔都比较顺利, 活动套管入井25天后起拔时大钩最大负荷950KN, 井内最大阻力250KN。钻井液的处理如下:

下活动套管前加强钻进液的抑制防塌和润滑性处理, 在通井和下套管时分多次加入FKRH处理剂, 降低摩阻, 增强润滑性。套管下入后, 配制防卡润滑浆30m3, 泵入环空24m3, 将环空全部封闭。

防卡润滑浆配方:井浆30m3 (内含FKRH3%) +0.6%费机油+0.17%SP-80+2%FKRH

4.3 三、四开钻井液的使用与维护

(1) 地层复杂情况分析

1980-2300m井段钻遇的地层主要是震旦纪变质泥岩、碳质板岩。岩层产状陡, 片理发育, 黏土矿物含量高, 水敏性强, 强度低, 易碎裂, 冲蚀性强。

钻进中井壁坍塌、扩径严重, 起下钻遇阻、憋泵时有发生。2250m-2300m井段存在地层蠕变缩径等复杂情况, 起下钻、划眼及钻进中经常遇阻、憋泵、扭矩增大, 曾发生多起卡钻事故, 给钻井液技术带来很多挑战。

复杂情况见图2-5

三开以深地层破碎、塑性蠕变, 钻井液除加强封堵润滑处理外, 更需从钻井液密度着手。根据综合测井资料分析确定钻进液密度力学稳定窗口, 钻井液密度安全窗口上限应保持在地层不发生破裂压力的泥浆当量密度, 下限应不发生剪切破坏的坍塌压力泥浆当量密度, 即上限漏失压力梯度, 下限为孔隙压力梯度。四号井地层应力曲线及钻井液密度关联图见图6。

图中显示, 复杂地层钻进中钻进液密度总的来讲处于窗口之内, 最合理的应该是1.70g/cm3左右。在S4至S8的侧钻钻进中, 钻进液密度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 但仍旧发生了卡钻事故。

专家分析认为在逆断层应力模式下, 垂向应力为最小主应力时, 大斜度井最优钻井方向为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即水平最大地应力方位井壁最安全, 水平最小地应力方位井壁最危险。而四号井地钻进方位正好处于地层水平最小的地应力方位, 因此导致井眼不稳定, 发生多起井内卡钻事故。钻进方位与水平地应力方位见图7。

(2) 钻井液配方

其他处理添加剂:Na OH、JN-A、XC、JD-6、FGL、重晶石粉等。

针对破碎地层, 封堵防塌是关键, 适当提高密度、增加不同软点的改性沥青和超细钙的用量来提升体系的封堵和黏结能力, 控制失水。主要性能见表6。

标注:S1-S7三开侧钻后的井眼标号, S8四开钻进井眼标号。

钻进中主要通过尽可能提高排量、提高粘切, 增加井眼的清洁程度;优化钻具组合, 降低环空间隙;充分利用固控系统, 降低无效固相含量。

(3) 钻进液的处理与维护

三开以深钻进中地层严重破碎, 钻井液应具有良好的防塌性, 主要是用SMP、LV-CMC等降低滤失量;用沥青类和超细碳酸钙配合封堵稳固井壁;KCL、石灰、KPAM等抑制地层;在润滑防卡方面主要采用控制劣质固相, 用改性沥青和超细碳酸钙配合改善滤饼质量, 再配合FKRH、KPAM等降低摩阻使其具有防塌防粘卡的钻井液体系。在保障以上性能的基础上根据井下情况对各井段钻井液密度、粘切参数进行调整。

(4) 钻井中存在的问题

三、四开钻井中各侧钻井眼的基本情况:

(1) 泥浆泵效能不足影响井眼净化和性能优化

三开钻井中由于泵效不足, 钻井液在200mm多的斜井眼和219mm套管内返速小于0.4m/s, 排屑困难, 井壁上易形成岩屑床和沙桥, 岩屑重复破碎混入泥浆中, 增大了泥浆的净化难度, 影响泥浆性能稳定。

(2) 泥浆密度安全窗口不易确定

在钻进中, 泥浆密度无资料可查, 无可对比的实钻资料, 只能通过经验和实际钻井情况来调整, 带有很多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对钻井液调整带来难度。

(3) 地层应力大, 地层破碎是影响井壁稳定的主要因素

三开地层全井段存在较大的地应力, 2260m以浅地层多以碳质板岩为主, 破碎严重, 胶结性差, 劈理发育, 硬度较低, 脆性, 在钻井液中水化程度较低, 在地层应力和外力的作用下, 很容易发生剥落、坍塌。同时, 剥落下来的掉块和在钻进产生成的岩屑, 在钻具的碾压后形成细小颗粒, 混入钻井液, 增加了处理工作。2260m-2300m井段, 碳质板岩泥质含量较重、质软, 在地应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蠕动变形。破碎的井壁易造成坍塌, 较完整井壁整体向内蠕变形成缩径, 两种复杂情况造成了多起井内卡钻事故。

(4) 三开三次卡钻事故都发生在本井段, 都属于地层应力释放所致。

几次卡钻事故都是在正常钻进中, 上提钻具加单根倒划眼时遇阻, 随着时间的推移钻具下放困难, 上下活动余地逐渐减小, 钻具无法回转, 最后导致严重憋泵, 无法建立循环而造成井内卡钻事故。由于构造复杂, 钻井液工艺在施工中边研究边改进。

5 配浆与固控

5.1 现场循环系统及关键设备 (见图6)

5.2 现场固控设备的能力

5.3 固相控制

WFSD-4井施工过程中, 井下动力钻具的使用对钻井液的固控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场采用三级固相控制系统, 即振动筛、除砂除泥器、离心机。固控设备的启动取决于钻进方式。牙轮钻头全面钻进、扩孔钻进中产生的岩屑量大、颗粒粗要重点加强固控, 每个班次都要进行密度监测, 除振动筛连续工作外, 还要按时开启除砂除泥器, 清理泥浆中的无用固相。而取心钻进产生的岩屑小而少, 必要时可开启离心机进行固控。

井场固控设备合理组配使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钻井液中的岩屑和劣质黏土固相, 维持含砂量<0.5%之下, 保证最佳的钻井液性能。

6 结论与建议

(1) 高坂含体系钻井液在上部井段钻井中基本可以满足了大直径钻进携岩和井壁稳定的要求。

(2) 钾石灰聚磺钻井液体系, 具有较强的抑制性能、低滤失量且封堵性强、剪切稀释性好、抗污染能力强, 满足了WFSD-4钻探施工要求。

(3) F3、F4断裂带钻进中, 保持钻井液密度在1.5~1.70g/cm3之间, 可有效地预防缩径。

(4) 钾石灰聚磺钻进液体系, 成本合理、使用和维护方便。

(5) 加强2000m~2260m井段碎碎、坍塌地层钻井液的井壁稳定性处理, 进一步研究分析水敏性地层剥蚀机理, 采取有效的井壁稳固措施。

(6) 断裂带地层破碎、泥质含量高, 易发生蠕变缩径卡钻, 钻进当中除操作技巧外, 更应加强钻进液性能的优化, 进一步研究地层三大应力及井眼围岩应力对钻井的影响, 依此确定不同井段钻井液的密度安全窗口, 为钻井液的密度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7) 对于井内复杂地层, 施工中钻井液必须保持良好的性能, 这是钻井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解决井内复杂情况的唯一途径, 钻井液不是万能的, 往往需要采取其他手段预防井眼缩径等复杂情况, 如使用双心PDC钻头, 双心取心钻头等, 效果可能更加理想。

(8) 大斜度大直径复杂地层钻进, 保持井眼干净是钻进的关键环节, 提高泥浆的粘切, 增大泵的排量, 采用科学的钻井方式, 以消除或减弱破碎井段存在的岩屑床, 防止卡钻、埋钻事故。

参考文献

[1]张伟, 等.汶川地震科学钻探项目的概况和钻探技术[J].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 2009, 增刊.

[2]贾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及扩孔钻井钻井液工艺[J].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 2003, 3.

[3]鄢捷年.钻井液工艺学[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

[4]高德利, 等.复杂地质条件下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地震重大项目 篇9

由于历史原因和2008年5·12地震的破环,德阳市医疗机构设施相对落后,迄今为止,全市400多家医院中没有一家乳腺专科。近年来,德阳市乳腺癌的发病率呈迅速增长态势,已成为当地妇女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德阳市每年约1200名妇女新患乳腺癌,超过400名女性死于乳腺癌。目前,德阳全市由于设备和人材的限制,尚不具备开展保乳手术的条件。为了援助地震重灾区医院重建,提高德阳市的乳腺癌防治水平,雅芳女性基金会慷慨出资,援助德阳市建立“区域性乳腺癌防治网络”,包括援助德阳市人民医院、绵竹市人民医院、广汉中心医院等地震受损严重的6家医院成立乳腺中心;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防治乳腺癌专项基金组织徐光炜等国内著名肿瘤专家和赠与亚洲(Give2Asia)项目官员一起,在深入灾区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防治恶性肿瘤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精心设计了本项目。本公益项目计划援助总资金500万美金,将在3年内分3期完成,首期项目资金100万美金已由雅芳女性基金会全部援助,并于2009年5月12日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之际全面动工。

此项慈善援助项目的捐资方、雅芳女性基金会主席Carol Kurzig,应邀专程来华出席本次活动,并代表此项慈善援助项目的捐资方做了发言。作为本项目的捐赠执行方,赠与亚洲在地震灾区支持了超过60个项目,包括紧急救援和长期重建项目。赠与亚洲会长及执行总裁侯米高(Michael Howe)先生也在启动仪式上做了发言。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和技术提供方——GE医疗大中华区市场部及战略业务部总经理曹承治在发言中指出,此次项目合作,是GE全球“健康创想”(Healthymagination)战略在华落实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GE在乳腺癌防治上,期望利用自己的宝贵经验和GE的医疗及信息技术,搭建乳腺癌的“县级中心-区域中心-全国中心”的三级会诊网络平台,部分解决中国基层乳腺专科医生的短缺问题。此外,我们将利用GE中华乳腺影像学院的专家资源平台,共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业医生培训,并对公众进行乳腺癌健康教育,以实现GE“健康创想,在降低医疗成本,增加医疗可及性及提高医疗质量方面做出的承诺。”

启动仪式上,此项慈善援助项目首期工作援建的“北京远程专家会诊中心”、“德阳市乳腺癌防治网络区域中心”、“德阳市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揭牌。

地震重大项目 篇10

1 理论回顾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将框架 (framing) 概念在《框架分析》 (Framing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一书中引入文化社会学后又被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 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管思想的重要凭据, 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3) 。1985年Fillmore提出框架是“知识或者连贯的经验图示的具体统一的构架”, 最近Fillmore把框架看作是“认知结构[…]编码于词汇中的预设知识 (4) ”。

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 坦克德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恩特曼 (Eentman) 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潘忠党教授指出“框架”是“一种建构、处理新闻话语的策略”及对“话语自身特性”的研究 (5) 。在对新闻框架形成因素的研究中, 伍等认为, 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互动的结果 (6) 。

2 研究问题与方法

2.1 研究的问题

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 一类指界限, 指新闻生产者在生产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使用选择策略, 包括强调和排斥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二是建构意义, 是人们解释社会现象时使用的一套内在结构。概言之, 媒介的框架是进行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 媒介框架有助于简化新闻判断、加快处理新闻信息, 是媒介编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制度化环节 (7) 。

本问根据框架理论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批判主义指导下的严肃媒体《纽约时报》是否会以政治议题作为内容框架?

2) 国际报道中《纽约时报》是执行政治中心还是读者中心的媒介属性框架?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样本选取时间为“5·12地震”发生后第一天开始, 到地震发生后一个月截止, 即2008年5月13日至6月12日。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纽约时报》网站2008年5月13日至6月12日对中国“5·12地震”的所有相关报道共71篇, 包括新闻报道、评论、新闻分析、图片、读者留言等体裁。选择《纽约时报》是鉴于其自身品质、影响力和代表性;选择网站是为方便取样。《纽约时报》网站在地震发生后即刻开辟了“中国地震”专版, 之后一个月, 一直放在首页的醒目位置。截止笔者撰文时 (2008-6-18) , 这个专版在“纽约时报重要话题”页面的点击量仍保持第二位。

本文主要采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由于只有1名编码员。鉴于样本量较少, 编码相对简单, 故采用EXCEL进行录入和分析。

3 分析结果

新闻的框架要素, 如议题、关键词和报道方式, 虽然是具体而微观的, 但也可以反映媒体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倾向,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本研究采用以下3个指标对样本进行分析:报道主题、新闻来源和报道技巧。

3.1 报道主题体现人性而非政治化的新闻内容框架

报道主题反映了新闻生产者对新闻的取舍, 即哪些议题是他们所希望得到关注的, 而相对其它议题则是他们所不希望被讨论或关注的, 也就是在新闻框架构建中的界限。对样本的71篇文章进行分析后, 笔者按报道主题进行如下归类:

在《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救援”议题占总议题比重为26.8%;涉及政治、宗教 (8) 的议题占19.7%;对灾区现场的描述和由于地震中校舍坍塌造成大量儿童遇难的相关报道各占14.1%;地震中中国政府及媒体表现的议题占12.7%;环境议题 (9) 、奥运议题及其它议题各占4.2%。报道中“救援”、“灾情”主题构成最重要的内容框架, 另一内容框架是正面积极地报道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媒体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同时西方媒介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儿童、人权和民主等公共议题的关注也体现在5·12地震报道中并形成另一内容框架。

3.2 消息来源构建接近、客观的新闻价值框架

消息来源是框架建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全面的消息来源将尽可能保证新闻的全面和公正。笔者将71篇文章中的消息来源 (news source) 按灾民 (S) 、官方 (A) 、专家 (E) 、救援者 (R) 、志愿者 (V) 、引用 (Q) (引用栏下分为外媒和国内媒体) 及其它 (O) 进行编码, 结果发现:

1) 71篇样本除去7篇评论, 剩下的64篇新闻报道中, 信源最多时达到22个, 最少为2个;信源在5个 (含) 以下的报道篇目为18篇, 占28.1%;信源在6~15个的报道篇目为42篇, 占65.6%;采用信源超过 (含) 16个的篇目为4篇, 占6.2%。

2) 按消息来源多少排位, 从高到低为灾民 (S) 、官方 (A) 、专家 (E) 、救援者 (R) 、引用 (Q) 及志愿者 (V) 。如下表显示:

笔者又将引用的信源进行再检索, 结果如下:

另外, 笔者将每篇报道的发回地进行归类, 发现从灾区现场 (北川、映秀、里县、都江堰、成都等) 发回的报道有38篇, 从国内其它地区 (北京、上海、香港) 发回的报道有19篇, 从海外及其它地区发回的报道或评论共计14篇。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 65.6%的报道篇目采用了超过6个信源, 消息来源也包含了中国官方消息、专家意见、救援者及当事人。此次地震中中国民间力量的崛起和志愿者发挥的巨大作用国内媒体多有关注, 《纽约时报》的报道在这方面也有体现。比如采用了10个来自志愿者方面的信源, 也有专门的文章提及地震促使中国社会公民化进程。另外在引用的56个信源中, 有43个来自中国国内媒体。尽管报道中提及新华社总会有一句“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插入语解释, 但对新华社信源的引用还是达到26个, 大大高于路透社 (8个) 和美联社 (5个) 。对中国官方媒体消息的采用, 说明了《纽约时报》对信源可信度的承认, 截然不同于3.14“藏独事件”对中国政府的诟病。

3.3 报道技巧体现新闻价值框架和新闻内容框架

报道方式是建构新闻框架的重要手段。在《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我们看到了图片的使用和网络媒体惯用的“编读互动” (Q and A) 。

1) 图片的使用

71篇样本中, 配图的报道共计53篇, 占74.6%。图片来源如下表:

通过对报道技巧的分析, 我们看到大量图片的使用使得《纽约时报》网站的地震报道更鲜活更引人关注。同时在图片的选择中, 海外通讯社或媒体的新闻图片要多于国内通讯社的图片, 这也说明了海内外新闻生产者对价值框架理解的不同。

2) 编读互动

地震发生后, 《纽约时报》网站开通了“编读互动”版块 (Q and A) , 邀请读者就其关心的问题与纽约时报驻中国记者展开讨论。截至5月21日问答结束, 《纽约时报》网站共收到读者留言348条, 其中热点问题共9个, 分别为:

(1) 中国政府对地震的反应;

(2) 如何与身处灾区的亲戚朋友取得联系;

(3) 目前为止美国为地震做了什么;

(4) 外国援助物资是否能够顺利进入中国;

(5) 灾区倒塌房屋的建筑质量问题;

(6) 藏区受到地震什么样的影响;

(7) 中国媒体对地震的报道是否准确;

(8) 从长远看, 灾区需求是什么;

(9) 《纽约时报》的读者通过何种渠道可以给予灾民帮助;

(10) 地震及余震可否预测;

(11)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外国援助。

以上九类议题在《纽约时报》网站以后的报道中都得到了充分关注, 读者参与构建了《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报道的内容框架, 反映出以读者为中心的媒介属性框架。

4 结论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24小时,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回答记者提问。之后一个月,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情况举行了二十五次发布会, 外国记者也首次被允许“自由”在灾区采访。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构建一个相对宽松的信息传播环境:由于信息公开, 海外媒体记者可以接近事发地和当事人, 来自灾民的信息才可能居信源之首, 大量的报道才可能从受灾现场发回, “救援”才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内容框架。

在对西方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分析中, “妖魔化”是一种极有市场的观点, 今年的西藏“314”事件更将这一观点推向高潮。但我们也要看到,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西方媒体都已进入规模化市场化的运行轨道, “按新闻规律操作新闻报道”是市场化而不是政治化的要求。通过对《纽约时报》网站对“5·12汶川地震”报道的分析笔者发现, 以读者为中心的媒介属性框架非常明显地被建构。而数字时代点对点的互动传播模式更是日益彰显其重要价值。在“编读互动” (Q and A) 中提问的网民既有千里之外的美国人, 也有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的美国人, 还有在外华人和本土中国人。“编读互动”的重要议题无一例外地反映在报道的内容框架中, 并没有因其为国际事务报道而强化政治性。尽管这一单独案例并不能说明《纽约时报》的国际新闻立场, 但笔者认为与不久前西方媒体在“藏独事件”中的“一边倒”态度相比, “5·12汶川地震”中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国外媒体的态度, 恰好体现了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对华国际舆论环境的改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取决于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自美国加州的《圣何塞信使报》 (San Jose Mercury News) 1987年将报纸内容搬上互联网成为世界首家有网络版的纸质媒体至今, 所有传统媒体均已开通网络版。数字时代网络媒体的快捷、互动、简介、图片化的特性更是被不断放大。此次“5·12汶川地震”中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为信息透明所作的努力, 无疑可以视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而我国从政府到媒介从业者的各个链条若能意识到“开放”、“透明”对于中国国际化的意义, 进而影响到海外媒体的对华报道, 则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①http://www.modedu.com/msg/shownews.asp?InfoID=23563.http://www.scio.gov.cn/jrzg/wgrkzg/index.htm.

②南方周末, 2008-5-22, 31版.南方周末, 2008-5-29, D28版.

③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0) .

④刘丰, 田春燕.用框架理论分析媒体导向——以“9·11”事件后美国主要媒体报道的分析为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

⑤Zhongdang Pan, Gerald M.Kosicki, Framing Analysis:AnApproachtoNewsDiscourse.郭晴, 周云红, 贾哲.对国内报纸北京奥运报道的框架研究.当代传播, 2008 (3) .

⑥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10) .

上一篇:文化定性下一篇:和谐电力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