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产品

2024-06-18

异质产品(精选七篇)

异质产品 篇1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剧, 传媒的世界化与世界的传媒化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越来越直接地通过媒介本身扩散出来, 这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跨文化传播现象异常繁荣。跨文化传播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相互交流的一种情境。 (1) 由于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 而非单向性的输出和输入,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实际上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与互动。 (2) 这一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

作为文化产业的产出物, 电视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在当今已远远超过了任何其他文化形态。传播全球化背景下, 异质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和范围被大大扩展了, 随之带来的文化影响已经进入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在异质文化产品传播过程中, 文化差异带来的异质文化产品流通, 导致了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引发外来文化的世界性与本土文化的民族性矛盾, 阻碍跨文化传播的同时, 也在整合着两种文化在不同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促成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增值、积淀和变迁。

异质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异常活跃是当前跨文化传播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圈中不同的文化现象相遇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融合、互动。而强势文化产品的进入势必对本土文化及受众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并引发本土文化的适应性选择。

二、融合与分流:美剧、韩剧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后果 (1) 韩剧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与融合

韩剧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不仅表现在其以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形态生根并进入中国市场引发了大众媒介的极力追捧与资本投入。还表现在其对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心理的塑造。韩剧的主题传达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认同的同时, 处处渗透本民族的观念。如, 韩剧中表现亲情、友情、爱情的励志和执着、坚韧、充满朝气的民族个性, 与中国人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的民族性格不谋而合。观众可以通过充满了民族色彩的故事内容进入普通韩国家庭的真实生活, 感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家庭观念和协作意识步入现代社会进程中与新生活观念的冲撞, 以传统的手法进行了真实的表现亚洲文化圈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审美趋向。韩剧擅于塑造偶像明星, 使偶像文化强大的社会示范效果在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人中迅速地传播。并且以剧集拍摄重诗化的剧情细节和场景设置, 来增强其文化产业与影视剧的相关性, 一方面为观众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如中国各大城市的韩国料理店、服饰店、文化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另一方面强化观众已有的部分消费需求, 如韩剧拍摄地点给每个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 以此引发中国观众的韩国旅行热。

(2) 美剧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分流

尽管美剧热曾引发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但引进量小, 对其翻译制作的改造性较大, 播出效果甚微。究其原因, 是美剧进入中国后与主流电视媒体传播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而导致在播放方式、传播内容上对其进行较大改造, 造成与观众收视习惯的背离。此外, 长期严格的审查制对美剧的进入影响较大:文化价值观冲突和政治因素、性、暴力以及一些宣扬美国式娱乐的萌芽, 成为阻碍美剧进入中国屏幕的原因。

相反, 美剧更多的是依靠网络在有限的人群中“隐秘”地流行。它延续着以网络为根据地, 通过BT下载、局域网、在线影院并辅以光碟销售为强大后备的灰色流行方式。作为一种控制性较弱的传播方式, 它通过吸引特定受众细分市场 (如“美剧迷”) 来对受众进行分流, 从而实现异质文化产品的植入与影响。

小众的流行是美剧对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心理改造所形成的独特景观。由于所有美剧在国内的各大电视网播出时间密集, 不可能与中国观众的作息制度同步, 第一时间下载美剧最新剧集衍生为中国观众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3) 。美剧在传输、配时间轴、翻译、校对、压片、发布的过程中, 还催生了“字幕组”、“美剧迷”这一新的亚文化群体。它体现了美剧跨文化传播最根本的特色:开放性与共享, 自由组合、没有报酬、来去自如。从传播效果来看, 这种网络社会群体的兴起, 是通过相同兴趣找到认同归属和自我价值的途径。

三、中国本土文化选择和接受异质文化产品的影响因素

1. 文化价值观———影响选择的深层动因

文化产业生产出的产品或服务, 如电视剧, 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它以声像、语词和画面等形式表现社会生活, 提供给受众各种术语和象征。在跨文化交流中, 异质文化背景中的受众无时不在运用电视剧中呈现的社会差别的形式、群体认知和认同的热望、社会价值与理想的肯定与挑战、社会变化的经历等体现文化价值观的术语和象征来决定自己的文化选择。在跨文化交易时, 外来文化产品具有其独特性, 即“文化贴现” (a cultural discount又译“文化折扣”) 。其产生是因为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难以认同于其中所描述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以及物理环境。文化背景和语言的不同又是文化贴现产生的重要原因。其程度的高低决定了进口国选择异质文化产品的类型与构成。

例如大多数美剧在中国电视媒体遭遇传播障碍主要是因为题材敏感, 其悬念来自于它所展示的贪婪、利己主义、撒谎和操纵欲。而中国文化却崇尚忠诚、自我牺牲、讲求义务, 中国主流媒体很难认同这种政治讽喻的风格、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私欲纠结的社会制度和暴力血腥的行为模式。文化贴现降低了产品本身的吸引力。

韩国由于地理接近性、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同属亚洲文化圈等因素在异质文化产品输出时具有较低的文化障碍的优势。在同源文化圈中的区域市场内, 韩国生产商向中国出售异质文化产品时, 比美国生产商更易被接受。

2. 产品传播手段———影响选择的技术动因

电视剧是一种“共同消费品”, 具有“公共商品”的特性。观众在跨文化消费产品时不是敌对的, 其观看不会消耗掉这个产品, 也不会分散别国观众观看时的乐趣。共同消费的特性使生产商提供异质文化产品的成本远不受观众数量的影响, 他们可以用最小的复制发行成本从国外市场获得收入。

由于进入中国市场的文化贴现较低, 韩剧得以被中国电视媒体大规模引进。生产商将大部分成本用于构思和生产韩剧的母本, 而这一母本又以很小的增加成本多次复制并发行到中国市场, 卫星电视、频道资源和产品出口的低价格支持了韩剧在中国的长驱直入。

网络能动性为中国观众提供了按需索取的可能。受众对文化产品的自主选择得到进一步发挥。去中介化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创造了异质文化间全体消费者共享文化的途径:生产者通过主体推销能力建立起消费者对其文化产品的认同, 新媒体技术又允许他国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信息的通路, 可以攫取异质文化产品。这不仅使官方对异质文化产品的垄断趋于边缘化, 个人的和全球的趣味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本土文化, 吸收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个性与亚文化。

3. 受众消费需求———影响选择的心理动因

看电视在发达国家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 韩、美剧作为文化产品满足了中国观众的一定需要才得以流行。受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可以分为需求消费、欲望消费和愿望消费。电视媒体传播的韩剧可视为主流媒体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群体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宣扬和推崇, 其大众传播的本质是中国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文化的表达。而网络传输的美剧就可以看作是对央视和各种在政府宣传部门监管下的地方电视台中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一种替代方式的愿望满足。它以小众传播的形式, 在媒介统治、景观表演、文化冲突等多种现代社会因素的驱动下, 契合了中国网民中一部分群体需求一种先锋时尚式生活形式和反抗的亚文化价值观念。 (4) 受众的分化反而对美剧进入中国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受众对文化产品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是异质文化产品能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在中国占有市场份额的根本原因。

4. 政策干预———影响选择的外部动力

外部利益被看成是通过观看节目而带来的有益的副产品。因此, 如果收看某种类型的异质文化节目对整个社会有益, 政府就会出于外部利益和文化发展的考虑进行政策干预。许多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它的电视文化产品的生产。其中三个主要的办法是直接补贴、减税和进口配额或关税。

美国认为视听产业是娱乐业的一部分, 娱乐产品与其他商品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把阻碍贸易的政策看成是保护主义, 文化的争论被认为是保护本国产业的一个便利的烟幕。虽然联邦政府对电视剧生产不直接补贴, 但政府热情地在双边和国际的贸易谈判中推动好莱坞的事业, 并使用贸易制裁施加压力来确保文化产品的输出。

韩国政府也把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如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的国策方针。1999年起制定了有关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法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5) 政府还通过减免关税税收等手段, 推进影视等文化产品的出口, 使其成为韩国在短短几年内经济迅速崛起背后最活跃的因素。

结语:异质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冲突与发展的意义

韩剧和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表明, 无论是文化跨越还是文化冲突, 都反映出异质文化战略思想的一种进取态势。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在本土发生作用总是同接受主体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有关。一方面依赖于高新传播技术, 异质文化交流在中国的范围、速度、强度和种类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和规模。另一方面, 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组成的传播和表现的场所又决定了对异质文化产品选择的机制和偏爱的次序。同质文化产品的交流与传播可以维系和强化该文化系统。而异质文化产品间的交流与传播则能整合文化在不同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因此, 异质文化产品的进入, 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本土文化的唤醒作用。作为一种文化刺激, 异质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不但没有削弱中国文化的民族性, 反而大大增强了文化的差异性和活力。■

摘要:作为文化产业的产出物, 异质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对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在当今已超过了任何其他文化形态。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美、韩剧等异质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 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产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异质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影响

参考文献

[1].《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 考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迈克法翟耶、亚当·费思著, 刘丰海、张慧宇译, 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 孟繁华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异质产品 篇2

关键词:非对称竞争 古诺竞争 研发投资

引言

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认为:“现代的产业竞争,已经从资本垄断向技术垄断的时代迈进。”这足以表明了企业的技术优势对其竞争力的深远影响,为了获得这种技术优势,企业往往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研活动。有投入,人们当然会预先关心投入回报比如何,因此许多专家学者都会从各方面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鲁文龙,陈宏民(2004)研究了存在R&D投资、政府补贴和国内外企业产品差异等非对称因素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对策及政府产业政策,得出结论企业研发投资越多,技术创新越大,政府给予的补贴就会越多。[1]曹岚,崔树军,张志颖(2005)研究了政府对企业创新实施的策略,以便政府将有限的补贴资源在创新不同环节上合理配置,协调创新不同环节的创新动力,达到整体最优。方世建、刘飞、郭新帅(2007)从融资能力方面研究了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的非对称研发竞争,用动态博弈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跨国公司存在一种研发竞争策略,即通过更激进的产品市场攻势来对国内企业施加融资限制,进而扩大其研发竞争优势。[2]邓光军,曾勇(2011)通过考虑创新投资成本、质量(技术)水平、市场偏好等因素构建实物期权投资决策模型,研究了创新成本和质量水平都不对称的企业间的竞争决策和合作决策,结果表明企业间产品质量差距越大,两竞争企业的投资时间间隔越小,市场偏好越高,两企业投资时间间隔越长;企业间合作的结果永远是低质量企业先投资,高质量企业后投资。[3]而在此笔者讨论的也是非对称框架下的企业竞争,但是是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在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弱势企业通过研发来改善自己的获利状况,研究弱势企业应该关注或控制研发中哪些影响因素,以保证研发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模型

假设市场上存在两个生产差异化产品的企业,为弱势企业1和强势企业2,并且它们进行古诺竞争。两个企业的初始可变成本为c1、c2,且c1>c2。为确保市场存在, 此处令c1、c2∈(0,1)。同时假设企业的生产技术为规模收益不变,即

式中: >0表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 表示两种产品的差异化参数,且 (0,1), 越大,表示两种产品的差异越小。当两种产品同质时, 趋近于1;当两种产品差异性较大时, 趋近于0。假定强势企业2已经在市场上占有很大优势,不进行研发投资,而弱势企业1会考虑通过R&D来降低其成本。弱势企业1投资k 进行研发,会导致边际成本减少x。其中k表示研发的效率, k越高,表示研发的效率越低。

二、初始竞争

在初始状态下,弱势企业1没有进行R&D,它与强势企业2在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它们的目标函数是:

三、企业1考虑研发投资时的竞争

弱势企业1与强势企业2在市场上进行着两阶段博弈,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假定只有弱势企业1进行研发投资活动,通过减少成本来降低单位产品价格,以期增加销售量来改善本企业的获利情况。在博弈的第二阶段,给定弱势企业1的研发投资水平,弱势企业1和强势企业2在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博弈结束后,弱势企业1的获利情况得到改善。弱势企业1的前后获利情况是否得到改善可以用表示为

其中 进行研发投资后所获得的利润。

求解子博弈完美均衡的标准方法是逆推法,所以先从第二阶段来求解。求解过程与初始竞争相同,它们的目标函数是:

由此可以看出 不一定是大于0的,也就是说研发投资不一定可以改善弱势企业1的获利状况,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同时求出 <0。说明k与 之间呈递减关系,也就是随着k不断地减小, ,表明随着研发效率的提高,利润之差不断提高。

所以求解 与0之间的关系就转化为 与0之间的关系,又 是关于 和k的函数,表明获利之差也与 和k有关,说明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与研发效率共同影响着获利之差也即研发的有效性。那么接下来就分析 与 和k的关系,首先求出偏导

在 的前提下来进行下面的两点分析:

1、当 时, ,表示 与 呈递增关系,随着k的增大, 。当 时, =k >0,所以 时, , 。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研发效率怎样,弱势企业只要进行研发投资就可以改善自己的获利状况。并且研发的效率越大,利润之差越大,也就是说研发所带来的利润越大,那么提高研发效率对弱势企业来说是有利的。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弱势企业1采取的策略是:企业一定会进行研发投资,并且它会努力追求提高研发的效率。

2、当 时, ,表示 与 呈递减关系,也即随着k的增大, 此时研发的效率越大,利润之差 越来越大,表示提高研发的效率对弱势企业来说是有利的。 =k ,(1)当k< 时, , ,表示研发投资可以改善获利状况,并且随着研发效率的提高,研发投资对获利的改善效果更加好。(2)当k> 时, , ,表示研发投资不可能给弱势企业1的获利状况带来改善,因为研发效率过于低下,不足以给企业带来足够的利润以致改善之前的获利状况。如果弱势企业1在这种情况下仍进行了研发投资,那么较初始竞争失利的状况下,如果提高研发效率,则可以改善这种失利程度。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弱势企业1采取的策略是:在k小于某一特定值时,企业会进行研发投资,并且会不断致力于提高研发投资效率;在k大于这一特定值时,企业是不会选择进行研发投资的。

综合以上1、2两点分析得出结论:弱势企业1研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研发效率和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研发效率的提高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并且这种有利的程度还与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有关。当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符合某一特定条件范围内时( ,虽然提高研发效率对弱势企业1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在面對是否选择进行研发投资这个问题时,它不会过多关注研发效率;当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不符合以上条件时( ,弱势企业1开始关注自己的研发效率,当研发效率低于一定范围时,它将不会选择研发投资,当研发效率较高时,则会进行研发投资。

以上是从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作为切入点,然后深入到研发效率上,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可以反过来先从研发效率来观察,然后深入到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出大概的结论。

接下來用图形来分析,以下是研发的效率k对 的影响示意图1。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时,在不同的研发效率k下,企业的获利状况是否能得到改善的状况。

先观察上图虚线的左边,这表示研发效率较高时,在两类市场状况下 弱势企业1的获利状况得到了改善。也就是说在研发效率较高时,弱势企业会进行研发投资,但是它不会过多关注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再看虚线右边,研发效率较低时,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这时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对弱势企业1是否能通过研发投资来改善其获利状况起着决定性的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研发效率低时,弱势企业1会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

四、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非对称竞争框架下,生产异质产品的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在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弱势企业会采取怎样的研发投资策略来改善自己的获利情况。得到主要结论为:不是所有的研发都可以改善弱势企业的获利情况,另外任何情况下研发效率的提高对弱势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研发投资是否能改善自己的获利情况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和研发效率,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策略选择结果,请看以上分析。

参考文献:

[ 1 ] 鲁文龙,陈宏民.最优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3(2).

[ 2 ] 方世建,刘飞,郭新帅. 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的非对称研发竞争[J].运筹与管理2007.

[ 3 ] 邓光军,曾勇.双不对称下的技术创新竞争决策[J].管理科学学报,2011

[ 4 ] d’A spremont, JacqueminA.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 78: 113- 137.

异质产品 篇3

关键词:博弈论,异质产品,相异成本,古诺模型

0 引言

古诺模型是一个经典的博弈模型, 研究双寡头垄断市场及均衡产量问题。近年来, 许多学者在寡头数目、相异成本、差异产品等方面扩展了古诺模型。张明善研究了多个生产商下的一般动态古诺模型;张宇波分别讨论了线性反需求函数和非线性反需求函数下的多寡头动态古诺模型, 还有刘新民讨论了双曲线需求函数的多寡头古诺模型;王强讨论了在成本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差异产品的厂商古诺模型, 廖萍康分别讨论了成本函数为线性函数和非线性函数情况下的多寡头古诺模型等等。

在同质产品的基础上, 具有一定替代程度的差异产品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叶和俊借助动态古诺模型, 讨论同一行业中两个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差异化产品在不同情况下竞争的市场均衡结果;方海燕, 张薇采用逆向归纳法求出了当产品差异程度不同时, 产品市场合作策略与产品市场竞争策略的优劣;王玉灵运用过程创新基准效益的概念和异质产品寡占模型的分析方法, 将传统古诺模型扩展到同类异质产品三方寡占的古诺模型。但这些异质产品的研究不适用执行产品质量标准的行业, 本文旨在建立相关模型, 用数值方法求解, 分析成本差异对均衡解的影响。

1 异质产品的扩展多寡头古诺模型

本文研究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区域内的产量博弈问题。行业内执行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 各生产商可选择生产若干种质量等级的产品。根据生产成本的差异将生产商分为若干类, 每一类生产商的成本函数非常接近。模型的具体假设如下:

(1)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 每个寡头都理性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2) 假设该区域内产品价格不受其它区域的影响, 即该区域内产品的价格仅由区域内所有生产商的所有质量等级产品的产量决定;

(3) 假设每个寡头都可以生产m种不同质量等级的产品;

(4) 按照产品成本的差异, 分为n类生产商;

假设是第i个生产商的第j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各个生产商的决策目标相同, 都理性地最大化自身利润, 第i个生产商的得益函数为:

当m=1, n=2时, 上述模型为经典的双寡头古诺模型。当m=1, n=3时, 为多寡头同质产品古诺模型。可见,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经典古诺模型的扩展。

2 举例分析

2.1 设计实验

考虑市场上有3个生产商, 3种质量等级的情况, 即n=3, m=3 (质量等级按序号从低到高排列) , 消费者最大支付愿望和替代程度设置为:

2.2 结果分析

首先, 分析自身成本与对手成本对于生产商利润的影响。图1为3个生产商的利润随着成本变化的趋势。

(1) 当三个生产商相应产品的成本相等时 (图1中左上角, 1#生产商和3#生产商的1#产品的成本都为15) , 三个生产商的利润相等, 为467, 三种质量等级产品的产量分别为6.84, 9.18, 5.84。经验证, 此均衡解与解析解完全相同。

(2) 1#和3#生产商的利润均随着自身成本降低和对手成本增加而增加。1#生产商利润等值线朝着斜率为-0.3800的梯度方向逐步增加, 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 自身成本降低一个单位所导致的利润增加值是对手成本升高一个单位所导致利润增加值的2.997倍。3#生产商利润的梯度方向斜率为-1.3077, 利润比例为3.015:1。

(3) 图1中2#生产商和3#生产商利润等值线上有明显的拐点, 拐点右侧1#生产商不再生产1#产品, 3个生产商各质量等级产品的产量等值线见图2。

当三个生产商的成本完全相等时 (a图的左上角和b图的右下角) , 均衡解与图1相同, 三个生产商的利润均为467。对于1#生产商, 其3#产品具有高质量等级成本优势, 其成本降低1个单位, 利润平均增加13.695, 其1#产品不具有成本优势, 其成本降低1个单位, 利润平均增加2.352, 前者是后者的5.82倍;对于3#生产商, 其1#产品具有低质量等级成本优势成本降低1个单位, 利润平均增加16.549, 其3#产品不具有成本优势, 其成本降低1个单位, 利润平均增加1.376, 前者是后者的12.03倍。

3 结论

本文建立了成本相异条件下具有多种不同质量等级产品的多寡头古诺模型, 并通过实验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分析, 从而得到使企业利润最大时的最优解, 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在执行行业产品质量标准的情况下, 生产商自身成本降低比对手成本升高, 对于利润的贡献大。就本文算例, 比如1#生产商, 本生产商成本减少1导致本生产商利润增加了2.352, 而对手生产商成本增加1导致本生产商利润增加了0.79, 它们对生产商利润增加的比例为2.997:1。

2) 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的成本降低比不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的成本降低, 对于生产商利润的贡献大。对于生产商来讲, 自已生产商优势产品的成本更为重要。就本文算例, 比如1#生产商属于高端产品占成本优势的生产商, 本生产商低端产品成本增加1会使利润减少2.352, 而高端产品成本增加1, 使利润减少13.695;3生产商属于低端产品成本占优势的生产商, 情况正好相反。本生产商低端产品成本增加1会使利润减少16.549, 而高端产品成本增加1, 使利润减少1.376。

在执行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相对独立的市场区域内, 生产商提升利润的途径为:应从降低自身生产成本, 尤其是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明善.多个生产商下的动态古诺模型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 2002.10:85-90.

[2]张宇波.寡占市场中动态古诺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11:54-59.

[3]刘新民.具有双曲需求的多寡头古诺模型的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06:276-278.

[4]王强.不完全成本信息下差异产品厂商古诺竞争博弈分析[J].运筹与管理, 2010.8:51-58.

[5]廖萍康.相异成本和广义非线性需求下多寡头古诺模型及应用[J].运筹与管理, 2013.04:172-179.

[6]叶和俊.差异化古诺竞争的一个动态模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06:101-104.

[7]方海燕, 张薇.不对称R&D活动下的市场绩效分析——基于有差异产品的寡头市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11:57-61.

“异质”的“追梦人” 篇4

关键词:孙少平 高加林 知识 精神

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是当代文学中探讨农村知识青年在固有社会体制限制下如何实现个人价值的代表作品,在全景式地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城乡生活与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塑造除了以高加林、孙少安和孙少平为代表的一系列奋斗者形象,在三十多年间鼓舞了无数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青年。自《人生》发表之后,关于高加林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不绝如缕,在《平凡的世界》问世后,不断地有研究者将孙少平与高加林进行对比,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孙少安与孙少平是高加林这一形象的延续与裂变——“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的个性和灵魂的自身矛盾进行了调整和融合后而产生的新的形象,孙少安更多地保留了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孙少平则更多的接受了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形态的影响。”[1]但仔细分析,同为奋斗者,高加林与孙少安不管是奋斗目标还是途径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少安有着当时一般农民普遍不具备的远见与胆识,但从根子上他仍是农民式的奋斗,他从未想过要离开双水村,他的奋斗是要在这片土地上展开的,所以当少平提出想要将户口转去黄原时,少安表示了不解与反对(小学毕业的较低文化水平与身为长子的责任感是造成他与高加林、孙少平异质的重要原因)。而高加林从未想过要当一个农民,能够进入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孙少平与高加林则属于同一类人,不愿被局限在农村是他们共同的志向,进入城市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但他们之间仍然有着某些根本性的差别,而正是这些差别使得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了不同的意义,而不仅仅是高加林的延续或翻版。笔者试图结合具体文本,通过奋斗与知识、现实与精神、漂泊与定位这三组关键词来剖析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异质与“超越”。

一、现实奋斗中的知识“缺席”——非功利的读书观

知识是否直接参与其现实奋斗是高加林与孙少平之间的一大差别。

高加林自始至终都不曾心甘情愿地从事体力劳动,他的民办教师被撤掉回乡劳动后,有过一段看似安于田间劳作的时期,但这种暂时的“安于”并不是发自心底的对自己作为农民的未来的认可,而是极大程度上来自巧珍如火似的爱给他内心带来的抚慰。在高加林看来知识是要直接参与到他的现实奋斗中去的,是他追求更美好未来的重要筹码,他想要并且曾经暂时得到的工作——记者,也是与知识(具体表现为文学素养)直接挂钩的,也就是说高加林的追求是当一个脑力劳动者。高考落榜回乡后他是民办教师,虽然离理想工作有一定距离,但作为继续向上发展的跳板已经是当时自己所能实现的最好选择了——“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2]关于高加林在农村里也仍然关心国际大事和爱好写作的描写为其之后在马占胜的安排下成为县委的通讯干事做了铺垫。

孙少平和高加林一样也是喜欢读书的,不过他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希望能凭借读书获取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的身份,这一点从同样被撤掉民办教师后两人的不同反应可以看出——高加林因为失去了通往更光明未来的机会而痛苦万分,孙少平只是担心会失去看书读报的精神生活:“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不必隐瞒,他十几处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3]“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他倒不仅仅是为此而苦恼。迄今为止,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当农民就当农民,这没有什么可说的。……对孙少平来说,在学校教书和在山里劳动,这差别还是很大的。当老师不必忍受体力劳动的熬苦,而且还有时间读书看报……如今,从早到晚天天得出山,再也没有什么消闲的时光看任何书报了。……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4]

从农村到城市后的奋斗中,知识的“缺席”使得孙少平表现出了与高加林显著的不同。在他“进城”的过程中,知识不仅没有成为其奋斗的直接助力(比如因为有知识有文化而被赏识,或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反而是他竭力要隐藏的因素——在揽工时隐瞒自己曾经的教师身份以及为了不被发现偷偷在施工楼房中读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虽然没能直接参与其现实奋斗,但并非毫无影响,通过读书而逐渐完善起来的人格与丰富起来的精神以坚定的姿态参与到少平的“进城攻坚战”中,例如在工作中多次表现出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与他钟爱苏联小说、伟人传记直接相关。并且有时,知识也会以间接的方式作用于其现实奋斗,如在第一次揽工时,出于对读书人的敬重,女主人安排少平去干较轻松的活儿。

二、作为精神世界之“地基”的现实奋斗

非功利的读书观使得少平并不奢望能谋取一份与知识相关的工作,少平的终极追求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完美,要实现这一追求就必须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所以现实奋斗是少平经营精神世界的“地基”,而崇高化的精神追求所形成的美好人格——仁、忍、韧,又直接影响其现实奋斗的态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少平对自主选择未来的执着,这也是高加林与孙少平的奋斗轨迹中值得关注的差异点。

高加林的几次起落都是由外力所决定的——被撤了民办教师是高明楼决定的、被提拔到县上当通讯员是马占胜决定的、被揭发后回到农村又是克难妈造成的,高加林自始至终都没能亲自干预自己的前途,没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少平在他的个人命运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决定力,他主动放弃与哥哥共同经营砖厂,选择去黄原揽工,再有机会成为煤矿工人的时候,他抓住了这次机会并如愿以偿,而之后在妹妹兰香的男朋友的帮助下,有机会真正进入城市时,他选择回到大牙湾。高加林和孙少平面临的大环境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是被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个人发展的农村知识青年,之所以做出不同的选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两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高加林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知识直接参与的工作,一份能够使他从身到心成为城里人的工作,所以他不会像少平一样去当农民工或煤矿工人,在他眼里这些工作与在家里种地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少平看来却是不同的,同样是辛苦的体力劳动,在哥哥的砖厂与在城市的工地上、煤矿里到底有何不同?还是自主意识的缘故吧,少平所追求的只是心灵的自由,是人格的完善,是一种更为浪漫、缥缈的心态,他想要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走出并不一定最好却必须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条路。在砖厂做主的是少安,办砖厂致富是少安的梦想,那难道当农民工或是煤矿工人就是少平的梦想吗?并非如此,具体做什么工作不是少平所在乎的,假使不是煤矿工人而是炼钢工人,相信少平一样愿意去做并能够做好,在既定的位置上贯彻自己的信念才是少平的追求。不管是教书、搬砖还是挖煤,虽然都是在诸多限制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但只要全力以赴,让自己的力量在每一个位置上发挥到极致,就是符合少平自己的人生哲学的,他便甘之如饴。

全书中有过两处少平对自己未来身份的直接想象,一处是被初恋女孩郝红梅“背叛”后:“少平站在河边,尽管已经误了吃饭时间,但他一点也不感觉到饿。他突然幻想:未来的某一天,他已经成了一个人物,或者是教授,或者是作家,要么是工程师,穿着体面的制服和黑皮鞋,戴着眼镜,从外面的一个大地方回到了这座城市,人们都在尊敬亲热地和他打招呼,他在人群里看见了顾养民和郝红梅……”[5]这明显是一种并不理智的报复性想象。第二次是在进入城市揽工后,“他甚至想某一天,他也会成为一名包工头,嘴里叼着黑棒卷烟,到东关大桥头去挑选工匠……嘿嘿,他就是成了包工头,为什么一定要嘴里叼根黑棒卷烟呢?不,他不会象现在这些工头一样,神气活现地把自己搞得象电影里的保长一般;他要和他雇用的工匠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尤其是要对那些上过学而出来谋生的青年给予特别的关照……孙少平躺在自己的铺盖卷上,不断地这样胡思乱想。”[6]从教授、作家到包工头有着较大的落差,但这种“降落”反而是更加深思熟虑后的想法。一方面少平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体制的阻碍是他必然无法成为城市知识分子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少平自信其精神世界的超越也是一种胜利,用书中的话说就是“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7]例如,第一次揽工时主人家出于对少平的欣赏与认可结算工钱时多给了一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钱是他应得的,即使收下也无可厚非,但少平仍坚持自己的承诺,坚决不肯收下那些钱,这便是在平常事情中表现出的美好人格。再例如少平对自己成为包工头的想象,包工头比起教授之类的职业来说是平凡的,但会考虑和工匠建立平等关系的包工头恐怕不多见,少平就是通过在这些方面的坚持,赢得了精神世界的胜利。

就是这种坚持使得少平这个人物形象显示出了某种异质,相比同时代一些作品中沉浸在个人内心世界,散发出空虚、颓废气息的文学形象,少平更加踏实、现实。而同样是现实奋斗,少平比起另一种埋首于繁琐零碎的鸡毛蒜皮中不得自拔的文学形象又多了一些豁达、浪漫。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专注于个人内心的寂寞、空虚、荒诞无可厚非,但人终究是追求光明、追求希望、追求明天的,少平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因为缺乏对其“阴暗面”的表现而被质疑不够立体、不够丰满,但较为可贵的一点是这一形象成为一种不同的参照对象,他不是一心为党,要为社会主义牺牲一切的空洞的“高大全”角色,也不是一辈子沉溺于个人世界,生无可恋不知所往的幻灭虚影,他始终在为自己奋斗,忠于本心,创造也许很卑微但不可或缺的价值。通过非功利的读书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时刻可以把持住本心,从个人角度来说做到了真正的自由——心灵、思想的自由,从社会角度来说,不论处于何种位置都竭尽全力、从不敷衍,可以说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一些评论家认为路遥在书中一味渲染苦难,将苦难归因于个人而没有指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使得作品缺乏现实批判性、不够深刻。诚然,《人生》中,路遥还曾直接呼吁过体制需要改善——“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8]而在《平凡的世界》里并无类似的对体制的直接质疑,但并不是没有直接批判就等于赞同,不管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本可以有一个更为光明未来的他们因为体制的限制,只能或回乡或当工人(少平能当上工人,晓霞的关系是重要的助力,不然工人也是当不成的),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出这是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原因不是他们本人不优秀、不努力,那原因会是什么呢?相信会思考一点点的读者都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路遥写出这种悲剧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与批判。那么,为什么让少平甘愿受制于并不合理的政策制度而没有刻画他们的反抗,这是不是一种妥协,一种驯服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路遥认识到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强大外力的帮助,少平这样的平凡人想要去反抗体制——即使是不合理的体制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在当时亦或现在,体制的改革建设并没有与所有人产生直接关系,对于很多事情,平凡的他们并没有话语权。去争夺着话语权固然重要,懂得去反抗,去争取是不再做鲁迅笔下“奴隶”的重要一步,但如果没有形成完整、完善的人格,取得了话语权又能怎样?像阿Q那样革命,终究仍旧是别人的棋子,是牺牲品。想要自上而下改变制度、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很难,因为直接参与制定政策,建立制度的始终是一小部分人,而最终将政策、制度落实的是具体的每一个人,因此,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首先从自己开始做到独立、自由、自尊、自强、乐于思考而不是只是思考,在思考中实践,也许不失为完善社会的另一种方式。路遥塑造出少平这一形象,是对每一个平凡的人如何尽可能地在实现个体价值同时兼顾社会价值这一问题并不完美但却包含思索的一种解答。

三、从幻想漂泊到渴求定位

《平凡的世界》中多次描写了少平对于流浪、漂泊的渴望与幻想。“说心里话,他虽然不怕吃苦,但很不情愿回自己的村子去劳动。他从小在那里长大,一切都非常熟悉,他现在觉得,越是自己熟悉的地方,反倒越没意思。他渴望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去!他读过不少书,脑子保持着许多想象中的环境。他甚至想:唉,我在这世界上要是无亲无故、孤单一人就好了!那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哪怕漫无目的地到遥远的地方去流浪哩……”“不知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越远越好。哪怕是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或者象杰克·伦敦小说中描写的严酷的阿拉斯加……”[9]“毫无疑问,这样的青年已很不甘心在农村度过自己的一生了。即就是外面的世界充满了风险,也愿意出去闯荡一番——这动机也许根本不是为了金钱或荣誉,而纯粹出于青春的激情……”[10]

但是在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时,少平却表现出了某种“无根”造成的不安——“他问自己:你难道一辈子就这样生活下去吗?你最后的归宿在哪里?是啊,眼前的一切都太苦了……苦倒不怕,最主要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流浪的生活而有一种稳定性?这一切似乎都很渺茫。”[11]

从想去流浪到想要安稳,这种转变显得有些突兀,有些难以理解,也许可以解读为“流浪”对于少平而言只是其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想象方式而并非真实追求。他是深深扎根于黄土地上的人,和王满银那种愿意走南闯北、四处漂泊的性子不同,少平并不想居无定所,他很想要一个位置,一个确定的身份,这个位置不能由父亲或哥哥决定,必须由自己决定,所以他离开双水村。但具体是什么位置,少平并没有很清晰的想法,所以他必须出走,必须去找寻,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自己也愿意接受的位置、归宿,现在的这种“漂泊”终究是为了将来的“定位”,所以结局少平甘愿留在大牙湾煤矿而不愿去城里,并非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只是在经历很多以后,认定了那里才是合适的位置。因为在少平看来,“不定”地漂泊闯荡也好,“定”地安于一个位置也好,都只是过程,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永不违背自己的内心,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目标,少平在全书中是一直贯彻下来的,这也许就是众多读者所提出的“志向远大、渴望流浪的少平为何甘愿止步于煤矿工人”这一疑问的解答。

四、结语

从“联合国都想去”的高加林到满足于做一名煤矿工人的孙少平,也许是因为路遥自身对改革以来欣欣向荣的乐观热情也有所沉淀,更加冷静、更加沉稳,相对也更加保守。

高加林和孙少平都是路遥为了解答农村知识青年如何实现个人追求这个问题而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人生》中还出现过对不合理体制的直接质疑,而到了《平凡的世界》似乎并没有再出现这样的议论,这也是一些批评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缺乏现实批判性的原因之一。诚然,批判不合理的体制的确是重要的,是现实主义文学应该有的品质,但探索普通的人们在这种既定现实下该如何尽可能地追求被限制的梦也同样重要。如若读者能够从孙少平的奋斗历程中获取一点精神力量以改变自身,即以文学意义实现现实意义,就是极大地发挥了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了。毕竟,文学应该是让人感到有希望,而不是绝望的,文学改变不了世界,却可以改变个人,当每一个人都在改变的时候,世界也会因此改变。这种精神力量所能给予现实人生的强大推动或许就是《平凡的世界》作为“长销书”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被热读的原因吧。

注释:

[1]一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讨论会纪要》,小说评论,1987年,第02期,第24-28页。

[2]路遥:《路遥文集》(第一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3]路遥:《路遥文集》(第一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4]路遥:《路遥文集》(第四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5]路遥:《平凡的世界》,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6]路遥:《路遥文集》(第四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5-186页。

[7]路遥:《平凡的世界》,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8]路遥:《路遥文集》(第一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9]路遥:《平凡的世界》,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401页,406页。

[10]路遥:《平凡的世界》,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509页。

[11]路遥:《路遥文集》(第四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文集(全五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一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讨论会纪要[J].小说评论,1987,(2).

[3]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1).

对异质分组教学的探索 篇5

所谓异质分组, 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异质分组不同于随机分组, 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 或根据某种特别的需要对“异质”进行分组, 从而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 以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

由于笔者近几年都担任高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 发现及格率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以我自己所教班级为例, 一个班的不及格人数往往在5到7人, 这对于一个40人的班集体来说是个不小的比例.笔者在一次优质课展示的听课过程中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启发, 在班级中展开了异质分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案例:

一次尝试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 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 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合作小组的人数, 一般建议4~6人.综合以上因素, 我将42名学生分成7个6人小组, 先将全班学生分为A、B、C、D四个级别, 每个层次的划分由老师通过笔试、非笔试、课堂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而确定.A级由优生组成;B级由较好的学生组成;C级由中等学生组成;D级由学习困难的学生组成.选出每组的组长, 讨论出奖惩制度, 以加分扣分来操作, 如:回答问题加一分, 单词听写全对加两分, 考试优秀加两分, 不及格的扣两分等.由此来调动每组的优生积极地帮助本组的后进生, 每半个月评比一次, 选出获胜组, 奖励学生一些作业本之类的小礼物, 或者是一张周末免作业卡.在我把规则跟学生们说明之后, 班上很是轰动了一阵, 这让我对于这项举措的成功率信心百倍.事实上我在以后的时间里经常听见这样的对话, “你怎么错了这么多单词啊?昨天不是帮你听写过的吗?”“等他把课堂作业写完了我们再出去玩, 万一他有不会的呢!”“你这次考了多少分啊?太好了, 总算及格了, 我们组这次不会被扣分了!”……快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到了第一次的评比时间, 结果在紧张的计算中出来了, 第一名的那组6个学生开心地拿到了周末免作业卡.

二次改进

时间很快又过去了半个月, 这次的评比不像前一次那么的令人激动, 很多同学看上去都已经知道了结果, 答案揭晓后有了这样的声音, “都是某某, 总考不及格, 听写不过关, 害得我们被扣分.”“不公平, 我们组的A从来都没及格过, 那组的B有时候还能及格呢, 我们又不是没帮助A, 可他还是没考及格.”……

我恍然大悟,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也是这样的, 我忽略了学生在合作中付出的劳动,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同样是不及格, 30分和50分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同样是听写, 优生和差生的能力是不同的, 因而A同学的听写, 一次20个对5个, 另一次20个对10个是有区别的.于是我及时调整了加分规则, 设置了进步分, 那么学生的进步应该怎样衡量呢?当然是和他自己比, 战胜了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这样不仅对后进生是种鼓励, 对于中等生来说也有努力的目标, 自己的付出能够很现实的得到肯定, 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在努力的过程中, 不断地向优生靠近.对于优生来说, 不进则退, 组员的进步就是很好的激励作用, 他们也不再满足于现状了.

我还配合小组学习布置一些合作完成的作业, 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进来.如听写单词句子、写英语小作文、表演对话、制作英文贺卡、编辑英语小报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做作业的乐趣.

很快地,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劲头又重新被提了起来, 在以后的时间里, 每次的评比第一名不再总是某一个小组了, 渐渐地我发现后进生也不是那么差了, 课堂上的发言、平时的背书和听写情况有了好转, 到了学期结束, 班级的不及格人数由6人减少到2人, 并且这两名学生都考到了五十几分, 在最后一次总评时我设置了一、二、三等奖, 使大部分同学都拿到了奖, 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己的表现以及本组的表现感到满意, 学生们开心地回去过暑假了, 在新学期到来的时候, 每个小组都铆足了劲, 开始了新一轮大比拼.

案例反思:

1.异质分组要尽量使每个小组的力量大致相当, 即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好、中、差比例均等分配, 这样使得每个小组有平等竞争的智力基础.除了按学习成绩均等分配外还要兼顾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2.采用异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为学生个体提供更多语言交流和实践的机会, 能够利用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进行互补教学, 培养合作能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异质分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陪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4.在异质分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得到承认, 其潜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感到学须有信心;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 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

5.积极互赖的组员关系是异质分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提高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基本前提.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同时又是互相学习、促进的过程.有利于优等生去帮助学困生达到共同的发展, 同时也要照顾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表现,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 不仅要注意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 还要关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达到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目的.

6.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 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结语:

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探讨 篇6

2015年,我国社保支出超工资四成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社保支出除了利用财政资金弥补外,企业也需要缴纳社会保险费,这构成了企业的一项重大的成本费用支出。企业的社保支出各项缴费比例不同,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支出的责任承担存在差别。

近年来,我国的社保政策不断调整,尤其是养老保险费政策调整得更为频繁,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这五项保险政策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在我国,尽管企业的法定社会保险费率相同,但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责任与非国有企业承担的程度不同,对各项社会保险支出的重视程度差别较大。通常认为国有企业较非国有企业受到了更多的政策优惠,国有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很大的帮助,所以国有企业应该将部分利润用来补充社保,从而使社会资源实现更优化的配置。

通过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社保支出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差别并针对社保支出的不当支出提供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一、社保的概念及构成

(一)社保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国家面向国民依法实施的各项保障措施的统称,是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促进人民福祉的制度安排的总称。全球的社会保障模式,一般可分为国家福利、国家保险、社会共济和积累储蓄四种,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助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的资金收入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文的社保指的是社会保险。

我国企业目前社保的缴费比例:企业为30.9%,个人为10%左右,合计超过个人工资的41%。我国的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G7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的4.6倍。社保支出占员工支出比例过高,企业社保支出负担较重。

(二)社保的构成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在法律的强制下,通过面向全体国民或劳动者征收社会保险费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面临疾病、伤残、年老以及死亡等风险时,为其提供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从而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法定保险制度。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统称“五险”。按照《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社保缴费以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40%至300%为缴纳基数。

我国社保由单位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每个地区的规定不相同,都是以工资总额为基数。“五险”的缴费比例大致分别为:

单位:元

1. 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个人工资的19%和8%;

2. 医疗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10%和2%;

3. 失业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0.8%和0.2%;

4. 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各在1%左右,完全由企业承担,个人不需要缴纳。

(三)企业社保支出的构成

企业的社保支出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但是,企业会以各种方式形成社保支出。根据企业社会保险支出列示的明细不同,本文统计的社会保险支出情况如下:

1. 养老保险支出包括:

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中的基本养老保险,短期薪酬中的养老保险及补充养老保险等支出。

2. 医疗保险支出包括:

社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医疗互助金等支出。

3. 工伤保险支出包括:

社会保险中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金和工伤保险基金、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中的工伤保险等支出。

4. 失业保险支出包括:

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中的失业保险、离职后福利的失业保险,社会保险中的失业保险等支出。

5. 生育保险支出包括:

社会保险中的生育保险费、女员工生育保险、生育金等支出。

二、国有和非国有的社保支出的横向比较分析

笔者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全部上市公司3 019家,剔除数据缺失的911家上市公司,对2 108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附注进行整理,计算分析出企业2010~2014年的各项社会保险支出。其中国有企业为985家,非国有企业为1 123家。整理出企业的社会保险支出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各项社保支出均高于非国有企业的社保支出,国有企业的各项社保支出的保险支出均高于非国有企业,表明平均每家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支出大于非国有企业承担的支出。

1.国有企业各项社保支出占总支出的情况

国有企业社保支出项目中,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费支出占社保支出90%左右,养老保险在“五险”中占比最高。2014年,国有企业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的占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养老保险费用较2013年占比增加了27.2%,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的占比均下降了25.91%以上。从2005年至2012年,国家连续8年较大幅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而2014年大幅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00%左右。受国家养老保险政策影响,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占比逐年增加,在2014年增幅最大。国有企业2010~2014年的各项社保支出占总之支出的情况如表2所示。

但是国有企业对员工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占社会保险支出的比例不到5%,不到养老保险费占比的10%,表明国有企业对员工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重视程度不够。

2.非国有企业各项社保支出占总支出的情况

从近五年的占比来看,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占社保支出的比例在80%左右,其中养老保险占比在70%以上,非国有企业非常重视职工的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各项社会保险费用所占比例变动比较稳定。其中,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养老保险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占比分别保持在6%和2%左右。非国有企业2010~2014年的各项社保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情况如表3所示。

三、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的横向比较分析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企业缴纳了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这四类保险。但是企业异质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支出仍存在差别。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占比的差距大于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占比大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较非国有企业较重视职工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方面。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占比水平相当,但是两类企业的这三类保险存在未支付保险费用的企业,且这三险的占比较低,表明企业并不重视职工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障,且职工享受这三类的保险比较苛刻,比如:职工主动辞职不能领取失业金等。

四、国有和非国有的社保支出的趋势分析

笔者首先计算出各项社保支出的算术平均值,然后分析2010~2014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各项社保支出的变化趋势。

(一)国有企业社保支出的趋势分析

2014年国有企业的大部分社会保险都列示在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收益计划)明细项目下。2014年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急剧上升,上升幅度达到了715.72%。在2014年我国作出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决定,对退休人员养老金进行了重大调整,表明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支出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失业保险2014年的上涨幅度也达到了422.28%,国有企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变化较稳定,但是这四险占社保支出的比例较低,国有企业对这四险的重视程度基本不变。国有企业2010~2014年各项社保支出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二)非国有企业社保支出的趋势分析

2010~2014年五年内,非国有企业的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支出维持了小幅度的上涨趋势,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费在2013年和2014年持续上涨,但是养老保险费支出的上涨幅度明显小于国有企业养老保险支出的上涨幅度。非国有企业对各项社保支出的重视程度在近五年基本不变。非国有企业2010~2014年各项社保支出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三)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的趋势分析

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各项社保支出的变化情况图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支出基本稳定。但是2005年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养老保险费,使得企业的养老保险费支出变化幅度较大,但是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受国家养老保险政策影响的程度比较大。

国有企业受养老保险政策的影响较大的原因是我国社保基金存在缺口。如果由财政资金对社保基金缺口承担全部的弥补责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保缺口问题,但国有企业对养老基金出现的缺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国有企业欠了社保的账。社保制度建立20多年来,国有企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盈利情况良好。但由于企业没有承担职工养老交费,企业成本费用不真实,利润情况也不真实。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的金额的绝对数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的差别,分析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各项社保支出的重视程度。

(一)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社保的重视程度

因为各项社保支出的缴费基数一致,按照上文各项社保支出的缴费比例可以算出各项社保支出之间的正常比重,如养老保险支出应该是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支出的20倍,但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各项社保支出间没有达到理论上的比重,所以企业对各项社保支出有一定的偏向,我们能从中看出企业对各项社保支出的重视程度。

由表1、表2和图1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极其重视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且其养老保险支出受政策的影响程度较大,尤其是2014年的养老保险支出。由表1、表3和图2可以看出,非国有企业的社保支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养老保险,其对职工养老的保障重视程度高于国有企业,但是非国有企业对职工医疗保障的重视程度低于国有企业。

对于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来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差别不大,但是两类企业对这三险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企业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

(二)建议

社保基金的缺口是今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弥补缺口,国家一直在努力提高社保的缴费比率,企业承担的各项社保支出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抱怨社保负担过重。从上述的图标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如养老保险政策,不断提高养老保险支出。但是国有企业在承受需要更多承担国家养老基金缺口弥补责任时,大幅度提高养老保险支出,同时相应的减少了其他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的占比。而对于非国有企业受到的政策压力较小,对各项社保支出的自主程度较高,在增加养老保险费用的同时没有减少其他社保支出项目的占比。所以,如果政策给企业过多的压力承担某一项社保支出责任,企业可能会降低在其他社保支出的增加幅度,影响职工原本该享有的更高的社会保障。所以建议国家不要再提高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另一方面,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如果继续提高企业的社保缴费比例,会抑制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影响劳动就业。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缺口较大,但是企业对社会保险项目分配差距太大,企业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重视程度偏低,企业应该重视职工这三类保障的需求。企业应该综合平衡各项社会保险支出,以人为本,从职工需要的角度考虑各项社会保险支出的占比,这样才能够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比如现在二胎政策放开,企业应该给予女员工的生育更高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万晴瑶.社保管理成本的国际经验[J].中国社会保障,2014,08:38-40.

[2]潘孝珍.社会保障资金的概念、过程与成本.[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3-18.

[3]彭海艳.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分析[J].财经研究,2007,06:90-100.

[4]吴美芳.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承受能力分析[D].浙江财经大学,2013.

[5]李辉.国有企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意义与完善建议[J].商,2015,08:93.

包容异质思维,推动红学健康发展 篇7

中国红楼梦学会发来贺信,著名红学收藏家杜春耕向杭州西溪红学研究中心捐赠了我国最早的《红楼梦》连环画、红楼梦镜画、《红楼梦》甲戌本等一批珍贵收藏。土默热提出,大观园的原型地在西溪湿地,《红楼梦》作者为洪异。这一观点引发了专家的热烈争议。虽然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研讨会的举办,为进一步丰富红学学说作出了有益探索。

蔡义江(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文学和艺术不是科学,但是研究它们要按科学的规律来办事。近年来,红学研究比较热,并且有娱乐化、商品化的倾向,这值得我们注意,应该关心。我们应该在这个问题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使红学研究健康发展。

研究《红楼梦》最基本的就是要把它当作正常的小说来看,《红楼梦》的创作不会违背普遍的小说创作规律。人们说《红楼梦》出现真与假的问题,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满纸荒唐言”真是有趣。我们把那些“假”的东西、隐去的东西拿出来研究难道不行吗?我们不应该把《红楼梦》当作谜语来猜,“真”是它的谜,“假”是它的谜面。《红楼梦》的创作美学思想是非常先进的,但没有今天的概念和语言,所以用“真”与“假”来代替。“真”就是真人真事,“假”就是艺术虚构。《红楼梦》要完全写真是不可能的,它也没有赶上风月繁华的生活,所以就要虚构,小说的本质就是虚构。如果我们把《红楼梦》所写的真与假当作谜语来猜,这不但是不可能的,也是毫无意义的;这不是提高《红楼梦》,而是贬低《红楼梦》,伟大的《红楼梦》作品就变成了有趣的游戏。

另外,我讲不要拼命把曹雪芹拔高,不要把他当作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来评论。《红楼梦》从它的本质、从它的最高成就上来讲,是反映现实的。《红楼梦》的别名是《风月宝鉴》,“风月”就是风月繁华的意思,“宝鉴”就是一面镜子。文学作品的最伟大之处是一面镜子,不是灯塔,不是火把。文学家要做到反映现实。文学作品作为一面镜子并不容易,如果粗糙,就照不出来;如果厚薄不一,就变成哈哈镜。我觉得《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美学观点鲜明,而不是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

现在的学术环境,批评思想不够、接受批评的勇气也远远不够,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

郑铁生(天津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杭州与《红楼梦》的关系,源远流长。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当江宁织造的时代,杭州织造、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一起被康熙誉为三位一体。曹雪芹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出现一个大才需要三代一现,如苏东坡、陆游等,包括曹雪芹,曹雪芹家族文化的奠定者是爷爷曹寅。对曹寅的研究现在国内外很多,但对与他同时期的杭州织造、苏州织造研究很少。研究杭州织造和这个家族的交往,能更深度解读曹雪芹家族,对研究曹雪芹为什么能写出这部作品有启发,我希望能从这方面下功夫研究。

富阳人董方达曾给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写过序言,但《废艺斋集稿》是70年代发现的,好多学者对它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有疑问。如果我们能发掘出董方达同时代的地方志、笔记或碑刻,能证明董方达那个时代写过序言,证明《废艺斋集稿》是真的,就解决了红学中的一个大问题。

从《红楼梦》研究史来看,杭州籍的研究大家非常多。诸如王国维、俞平伯、汝世昌,还有当代的杜春耕、吕启祥、王浞华、孙逊和丁维忠等。杭州与《红楼梦》的关系确实值得研究。

土默热(《红楼梦》研究专家):我们如果一直按乾隆中叶来解读《红楼梦》,南此会产生很多解释不清的问题。贾宝玉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这个思想放在乾隆中叶来解说不通,乾隆中叶是十分刻板严肃的时代,但把这些思想还原到明末清初,这些思想是江南士大夫阶层通常的思想。明朝后期到康熙中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言情狂潮。所以,我认为《红楼梦》是明末清初百年言情文化大潮的一朵浪花,是江南士族诗礼簪缨文化的一曲挽歌,是杭州三西温柔富贵繁华的梦中追忆。

我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石头记》)的原始作者是杭州才子洪昇,故事素材取自于洪氏家族的“天伦之变”,前后两期蕉园诗社,康熙巡幸西溪山庄以及国丧大出殡期间发生的《长生殿》案件。作者把女主人公林黛玉设计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把男主人公贾宝玉设计为“赤霞宫神瑛侍者”。洪昇妻子黄蕙的祖父黄机,及其家族的墓地在灵鹫峰下白乐桥南侧,位于灵隐寺后门,正所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黄兰次的名和字的意思都是香草,正所谓“三生石畔”出生的一棵“绛珠草”!

“神瑛”代指成仙的宝石,“侍者”是指佛门中侍候长老的随从僧徒。“神瑛侍者”是洪昇根据自己的家族渊源杜撰的。杭州葛岭和宝石山,漫山遍野镶嵌着一种类似宝石的晶莹剔透的石头,亦称玛瑙石。宝石山上“赤霞”刻石,乃明代孙克弘题写。所以,“赤霞宫”的“神瑛”,代指的就是宝石山上“赤霞”刻石下的一块“假宝玉”(贾宝玉)。洪昇为什么将“神瑛侍者”放在宝石山“赤霞石”下呢?原来,洪氏家族的祖先、与苏武齐名的洪皓的“洪忠宣公祠堂”就在这里。祠堂原址是南宋时期的“魏国忠宣公府”。洪皓和他的儿子洪适封爵都是魏国公,这就是《红楼梦》中“国公府”的来源。洪皓的国公府在南宋晚期曾被改建为权臣贾似道的“魏国公府”和“后乐园”。《红楼梦》书中让宝玉姓贾,称为“孽根祸胎”,姐姐是贾贵妃,伯父名贾赦,与贾似道都有所借鉴。

从故事素材看,红学界公认,《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不过书中所写省亲场面并非发生在南京织造府,而是在杭州的西溪山庄,接驾者是清初权臣高土奇。他在流香溪畔西溪山庄和蕉园的基础上,合两座明代旧园林改建成新西溪山庄,俗称高庄。流香溪就是《红楼梦》书中的沁芳溪。康熙巡幸时为西溪山庄赐名“竹窗”,“竹窗”就是潇湘馆取义的来源。

蕉园是清初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出身的12个女诗人结诗社的地方,西溪山庄又是接待康熙南巡的地方。这样,《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故事与十二钗结社的故事,就交汇在同一座园林里。

欧阳健(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对于曹雪芹的“异质思维”,我以为还是要包容的。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从版本学的通则来看,确认一部书的作者,依据是卷端题署。所有清代《红楼梦》版本,卷端一律不题撰人;各版本之序言,无一指明作者姓名,唯程伟元程甲本序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唯书内记

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然“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毕竟是小说家言,不能过于坐实。不妨将其看成一符号或日化名。此“曹雪芹”,可能姓曹,也可能不姓曹。即使姓曹,也不一定叫曹雪芹。建议出版《红楼梦》,仍署“曹雪芹著”;提出有关作者的异议时,一般不说“《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真名是洪昇”。

从知人论世角度看,探究曹雪芹的关键,在于弄清其所处的时代。关于曹雪芹的时代,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是康熙朝人,另一种认为是乾隆朝人。康熙朝说,认为曹是反清复明的爱国志士,《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乾隆朝说,则认为《红楼梦》是自传小说,甚至是宫闱秘史。曹雪芹不是反清复明的爱国志士,其友朋多是满族人士,有人甚至说《红楼梦》是满族文学的精品。《红楼梦》是“将真事隐去”,而非“将真名事隐去”。索隐不是贬义词。对索隐要具体分析。我总的倾向是赞同反清复明爱国志士论的。

关注一个学术观点的时候要看他是否能自圆其说。在兰溪,还有很多人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李渔。我认为,我们对所有的新观点要鼓励,探讨这一个问题的人,他们对《红楼梦》的解读就要比一般人深入,就是激活了《红楼梦》o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这一观点成功了,那么土先生功德无量;即使败给认为是李渔的人,那么你的功劳也是值得肯定的,你让大家把握了《红楼梦》的时代。

赵建忠(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我觉得杭州与《红楼梦》的联系有二:

一是红学界与杭州的联系。如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在杭州大学执教多年,著名红楼收藏家杜春耕是杭州人,新版《红楼梦》编剧之一并为《红楼梦》写过续书的川妹子胡楠听说也在杭州工作,土默热先生更是把《红楼梦》与杭州特别是西溪的关系提到了非常醒目的高度。

二是杭州与《红楼梦》以及曹雪芹家世的某些联系点。如《红楼梦》中的“三生石”与苏东坡的患难知己——西湖名妓王朝云就与杭州有联系。还有涉及到文本的冯小青问题。历史上,虽没有证据曹雪芹到过杭州,但曹寅曾“游越五日”并留下作品。至于《红楼梦》中“茄鲞”等,更是江南文化的语言特征,可以继续探讨。

三是经土默热先生的研究,把杭州西溪与《红楼梦》进一步密切联系起来,并拓展了这种联系,当然也引发了争议。确实有一定关系,但有的结论目前看文献依据还不足。如说留给曹寅的“稗畦行卷”内装的就是《红楼梦》原稿,曹雪芹在此基础上“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就没有一点文献依据。不久前去世的章培恒先生著有《洪昇年谱》,可以研究一下他的活动区间与曹家以及《红楼梦》成书时间的交叉点,看看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其实,关于《红楼梦》作者是康熙年间人的说法,早在晚清至民国初年就已出现,认为“作者”身份必是“遗民”,有人就提出作者是吴梅村。应该说,把成书时间提前到康熙时代,比起乾隆说,确实使得《红楼梦》文本内部的很多矛盾现象能得到更合理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原始作者问题是有意义的。

周思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我对土默热先生的观点有一些质疑。洪昇在世和去世后,没有人讲过洪昇写过这样一部作品。而清代以来,有不少记载有利于作者是曹雪芹的。土默热先生觉得西溪湿地和大观园很像,其实60年前在长江以南,到处可以看见青山芦苇芭蕉,这种景物在南方很多,不能见到一个类似的就认为是大观园原型。此外,有些观点说《红楼梦》有的词语是杭州独有,比如“鲞”,适用范围只在宁波、绍兴到杭州这一带,而曹雪芹没去过这些地方。其实这个词在南京到上海这一带普遍应用,而且在曹(兆+页)给雍正进贡的物品清单中,就有一项是“虾鲞饼”,所以曹(兆+页)用过这个词。

我们在做学术研究时要善于否定自己,所以我们在提出一个观点时要把所有批评自己的漏洞全都堵住,如果堵不住,就放弃这个观点,不能先有一个结论再去找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关于杭州与《红楼梦》的关系,我希望杭州学者深入研究杭州织造、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三家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注意《红楼梦》中一个特殊现象,曹雪芹是轻易不骂人的,只有两个人在他笔下没有得到超生,一个是赵姨娘,一个是孙绍祖。孙绍祖比赵姨娘可恨得多,红楼梦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孙绍祖名字映射祖先孙文成,康熙五十六年,孙文成上奏康熙,要求监管两淮盐政,如此行为对曹家很不好,而孙文成祖上是曹寅保举的,他后人是否在曹家败落后落井下石,以至于曹雪芹如此痛恨,这些史料都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杜春耕(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是一直争论的话题。我认为《红楼梦》的著作权是曹雪芹,但是不是他一个人完成未知。《红楼梦》曹雪芹参与的最后一个版本甲成本告诉我们,《红楼梦》是总集,又日《风月宝鉴》,又日《石头记》,明白告诉我们《红楼梦》是总的东西,里面一部分是《风月宝鉴》,一部分是《石头记》。又说曹雪芹“批阅增删五次”,我们研究发现,《红楼梦》的故事在曹雪芹手里大变,很多人物、年龄、主角前后不同,变成了另外一本书。从文本出发,这就可以证明曹雪芹是作者,他批阅增删太多了。所以,我从这个角度说他就是作者,论证曹雪芹是作者并不一定要求每个字都是他写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异质产品】相关文章:

异质06-11

异质合作07-09

异质网络07-18

异质材料09-08

异质性05-13

异质化05-25

临床异质性05-20

技术异质性06-22

投资异质性07-26

空间异质性08-04

上一篇:学讲计划背景下一篇:聚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