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良反应

2024-07-03

心功能不良反应(精选十篇)

心功能不良反应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6年3月于本院行腹部手术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6.53±10.12)岁,手术类型:肿瘤切除术20例、阑尾切除术12例、胆结石手术2例、肠梗阻手术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6.75±10.14)岁,手术类型:肿瘤切除术19例、阑尾切除术11例、胆结石手术3例、肠梗阻手术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无手术禁忌证者;生命体征平稳者;对麻醉药物无过敏史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年龄<18岁;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术中尽量减少患者肢体暴露面积及时间,保持手术室内温度为22~25℃。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术中保温护理:①术前1 h通过热电阻加温毯或强制气流加温系统对手术台进行加温,并加强手术室内湿度及温度控制,湿度保持45%,冬季适当调高室内温度。②术前采用大棉球进行皮肤消毒,尽量提高消毒效率,缩短皮肤暴露时间。③为保障患者组织灌注及循环血量,术中需大量补充各种液体。护理人员术前应当将液体以保温箱进行保温,使其接近人体温度;输注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温度降低,可选择输液加温器;为减少患者热量损失,术中尽量不使用冷冲洗液,冲洗液使用前应进行加温;应用加温后生理盐水进行擦拭。④非手术部分进行遮盖,避免皮肤暴露,冬季采用保温毯进行覆盖,并将保温毯温度调节至38~40℃。

1.4观察指标所有患者术后抽取静脉血3 ml,离心分离血清后,以ACL 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PT(正常值:11~14 s)、APTT(正常值:25~37 s)、TT(正常值:12~16 s)、FIB(2~4 g/L)进行检测。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术后,观察组患者PT、APTT、TT、FIB分别为(12.43±1.35)s、(36.02±3.52)s、(14.47±1.51)s、(2.54±0.23)g/L低于对照组的(15.01±1.32)s、(40.24±3.59)s、(17.84±1.53)s,(3.17±0.2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9、5.036、9.406、10.432,P<0.05)。

2.2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低体温、寒战、躁动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术后出现低体温3例,寒战2例,躁动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7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5)。

3 讨论

人体正常体温在散热与产热的动态平衡中维持在36.5~37.5℃,体温<36.4℃即为低体温[2]。低体温是手术中常见不良反应,能减少耗氧,在缺血、缺氧等危急状态下会对机体形成保护机制,可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但是因手术中可控性降温为保护方式,也导致术中体温下降被忽视,成为影响患者手术顺利开展的关键[3]

术中低体温可能对机体造成较大干扰,如引起寒战、躁动等,增加围术期风险。低体温可兴奋交感神经,促进儿茶酚胺释放,引发外周血管收缩,从而产生心律失常。有学者研究发现[4],低体温促进外周血管收缩,可增加血液粘稠度、纤维蛋白原,对肝脏造成一定损伤,进而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增加术中出血量。可见,术中保温护理对提高手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中保温护理可减少术中散热,输注液体均经保温后输注,可避免由液体输注引发的低体温及其他相关不良反应。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中保持稳定的体温,控制低体温发生,能减少肝功能损伤,从而起到改善凝血功能作用。

综上所述,腹部手术患者通过术中保温护理能改善凝血功能,保持术中体温稳定,控制不良反应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72例行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手术护理基础上实施术中保温护理,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手术患者接受术中保温护理可保持体温稳定,改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部手术,术中保温,凝血功能

参考文献

[1]阳爱华,谢海辉.老年人腹部手术术中保温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399-401.

[2]李丽琼,兰静.术中保温护理对肝癌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河北医学,2015,21(9):1545-1548.

[3]蒋群.术中保温护理对腹部手术病人术后不良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全科护理,2012,10(28):2606-2607.

关于药品不良反应 篇2

药品不良反应按病因可分为A、B型。A型反应是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和剂量有关,其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如抗血凝药所致出血和苯丙二氮唑类引起的瞌睡;B型反应是一种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其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如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热以及药物引起的一些免疫学反应。

按反应的性质分类又有副作用、毒性作用、过度作用、继发反应、首剂效应、撤药综合征、特异质反应又称特异反应性和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等多种。其中副作用、毒性作用和过度作用属于A型不良反应;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和撤药综合征等由于和常规药理作用有关,也可属于A型不良反应范畴;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则属B型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根据其程度不同一般分为四级:

Ⅰ级:致命或有生命威胁的,需立即撤药并作紧急处理者,或不良反应持续一个月以上者。

Ⅱ级:不良反应症状明显,有各器官病理改变或检验异常,被迫撤药并作特殊处理,对病人康复已产生直接影响,或不良反应持续天以上者。

Ⅲ级:病人难以忍受,被迫停药或减量,经一般对症处理后好转,对康复无直接影响者。

心功能不良反应 篇3

关键词:腹部手术,保温护理,凝血功能,低体温,寒战

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能够稳定机体体温, 但是进行腹部手术的病人,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如手术时间较长、腹腔脏器的暴露、冷冲洗液的使用、室温低等, 此外麻醉能够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 最终导致病人在围术期出现低体温[1], 由此减慢了麻醉药物代谢、凝血功能发生障碍、抑制免疫系统、术后并发症出现。所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对腹部手术病人采取保温护理干预, 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行腹部手术病人120例, 男68例, 女52例;年龄17岁~78岁;身高150cm~185cm, 体重38kg~90kg;手术时间1h~7h;术中补充液体量2 000mL~4 500mL;所患疾病主要是消化道肿瘤、阑尾炎、腹股沟疝、胆囊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等;均排除术前体温异常、使用激素、中枢系统疾病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 两组病人年龄、身高、体重、病情、手术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利用空调调节手术室内温度在22℃~25℃, 尽量减少肢体暴露。观察组给予保温护理干预。 (1) 控制环境温度。手术室内温度保证在24℃~25℃, 平均45%的相对湿度;在冬季要调高室温到26℃~28℃, 在手术结束前将温度调至29℃~30℃。 (2) 手术台加温。在手术进行前1h对手术台加温, 最好的无创加温措施是强制气流加温系统和热电阻加温毯。禁止使用热水袋进行局部加温[2]。 (3) 提高消毒效率。为了进行保暖, 使用大棉球加快速度消毒, 以缩短消毒时间。 (4) 加温液体。手术失血需要补充大量液体来保证循环血量和组织灌注, 同时麻醉能够扩张血管导致血容量不足, 低温液体输入体内降低病人的体温。所以,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在术前使用保温箱将液体保温至接近人体温度, 选用输液加温器进行输注, 避免液体温度下降;术中的冲洗液也要选用加温后的液体, 降低机体热量的损失;使用纱布进行擦拭时要选择加温后的生理盐水, 保证温度接近体温。 (5) 及时遮盖。皮肤表面散失能量占总热量的90%, 手术过程中主要对手术区之外的部位保暖。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不良反应 (如寒战和低体温) 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寒战分5级, 0级:无寒战;1级:立毛肌或者外周血管收缩;2级:1组肌肉的轻微活动;3级:多于1组肌肉中等强度活动;4级:全身肌肉强烈活动。出现寒战是在1级以上。低体温是体温<36℃。于术后采集标本ED-TA-K2抗凝血检测血小板, 枸橼酸钠抗凝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时间 (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低体温是病人体温<36℃, 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可以引发很多不利影响。 (1) 影响血氧饱和度:低体温的发生减慢了呼吸和心率, 减少了供氧量和可利用氧量, 降低了氧饱和度, 最终器官供氧不足。 (2) 影响循环系统:低体温兴奋交感神经, 升高了儿茶酚胺的浓度, 引起外周血管收缩, 继而心肌做功增加, 发生心律失常。 (3) 损害肝肾功能:体温的降低与血清钾的降低呈正相关, 低体温促进钾离子由细胞外转移至细胞内, 造成低钾血症。 (4) 影响凝血功能:低体温促进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增高了血液的黏稠度和纤维蛋白原, 低体温损伤肝脏, 而肝脏是分泌多种凝血因子的器官, 所以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功能发生障碍, 出血量增多。 (5) 影响麻醉后复苏:延长肝脏代谢药物的时间和肾脏排泄药物的时间, 麻醉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6) 损害免疫功能[3]:降低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减少血供、氧量、蛋白质合成, 发生负氮平衡, 伤口的愈合时间推迟。保温护理在腹部手术中起重要作用。保温护理干预的作用是维持血压和体温的恒定, 减少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术后PLT、PT、TT、APTT、FIB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病人术后寒战和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手术时间长和暴露多, 保温干预措施可减少散热[4], 输注液体进行保温箱加热避免了液体输入引起的低体温。

综上所述, 对腹部手术病人进行术中保温护理干预, 能够稳定体温、减少不良反应、改善凝血功能, 促进病人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文.保温干预对新生儿腹部手术围术期患儿体温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0, 28 (1) :9-10.

[2]莫朝辉.低体温对围术期病人的影响和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19) :199.

[3]梁辉珍.全身麻醉术后低温病人保温措施的研究[J].全科护理, 2011, 9 (1C) :216-217.

心功能不良反应 篇4

然而,随着氟喹诺酮类药品的大量应用,一些新的不良反应或一些不良反应新的发生特点逐渐被认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针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向广大医务人员和公众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

1 氟喹诺酮类药品的基本情况

氟喹诺酮类药品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灭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也有较好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氟喹诺酮类药品适用于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

我国上市的氟喹诺酮类药品包括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克林沙星、加替沙星、芦氟沙星、托氟沙星、那氟沙星、莫西沙星、司氟沙星、吉米沙星等。

2 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2.1 重症肌无力加重

美国FDA对其不良事件病例报告数据库(AERS)以及文献进行了回顾分析,对氟喹诺酮类药品和重症肌无力加重的关联性进行了评估。评估认为,重症肌无力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时可导致重症肌无力加重。在动物和体外模型诱导重症肌无力实验中,氟喹诺酮类药品也表现出神经肌肉阻断作用。截至2011年3月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共确定了37例重症肌无力发作和氟喹诺酮类药品使用有关。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4例氟喹诺酮类药品引起的“重症肌无力”报告,其中1例患者原患疾病为重症肌无力,使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时导致重症肌无力加重,出现了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经治疗后好转。

所有氟喹诺酮类药品都有神经肌肉阻断活性并可能加剧重症肌无力患者肌无力症状。重症肌无力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可能导致死亡或需要辅助呼吸,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慎用此类药品。

2.2 可能不可逆转的周围神经病变

2004年,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系统使用氟喹诺酮药物(口服和注射)的已知风险已写入产品说明书。此后,美国FDA依然持续收到相关病例报告。美国FDA近期对不良事件病例报告数据库(AERS)进行的分析显示,尽管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已经在说明书中有所描述,但快速发生的特点和风险的永久性尚未被充分认知。

美国FDA近期对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收到的不良事件病例报告分析时发现,有1例报告的不良反应结果为“致残”。评估结果表明氟喹诺酮类药品和致残性周围神经病变有持续相关性。但因为不良事件病例报告数据库(AERS)是自发报告系统,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特别是暴露在此类药物的患者发生永久性损伤的发生率无法计算。周围神经病变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治疗后很快就会发生,通常在几天之内,一些患者尽管已经停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症状却可以持续一年之久。且有一些患者在已经出现神经症状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美国FDA目前尚未识别发生外周神经病变的特定风险因素,周围神经病变未显示与治疗时间或患者年龄有相关性。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也有氟喹诺酮类药品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报告,如刺痛感、感觉迟钝、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热感等,大多数患者在停用药物后,症状好转或痊愈,也有一些患者在停用药物后未见好转。

如果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如疼痛、灼烧感、刺痛感、麻木感和/或虚弱或其他感觉方面的改变如轻触感、疼痛感、温度感觉、位置感觉和震动感觉等应停用氟喹诺酮,替换为其他的非氟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物。除非继续使用氟喹诺酮治疗的效益大于风险。

2.3 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最新病例报告和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品的几个品种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在第11期和第24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警示了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等的不良反应。在35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警示了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品引起血糖异常的风险。

2013年8月发表的一项大样本研究估算了氟喹诺酮类药品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发生率,并识别了此类药品中哪个品种对糖尿病患者的风险更大。该项研究分析了台湾78 433例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了在服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或大环内酯类药品30 d内由于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在急诊就诊或住院的风险。研究发现,与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相比,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的比例更高。

氟喹诺酮类药品中莫西沙星出现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的比例最高,每1 000名使用该药的糖尿病患者中有6例出现高血糖病例,而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1 000例中仅有1.6例高血糖病例。左氧氟沙星高血糖病例发生率也较高,1 000例中有3.9例。环丙沙星,1 000例中约有4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有所升高,使用莫西沙星的患者1 000名中有10例,使用左氧氟沙星的患者1 000名中有9.3例,使用环丙沙星的患者1 000名中有7.9例,而服用大环内酯类的1 000名糖尿病患者中仅有3.7例。

该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出现血糖异常可能是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类反应,不同的氟喹诺酮类药品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会有所不同,其中莫西沙星的风险最高。

3 建议

1) 医务人员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指导处方氟喹诺酮类药品,严格掌握适应证,详细了解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

2)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修订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产品说明书,更新相关的用药风险信息如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以有效的方式将氟喹诺酮类药品的风险告知医务人员和患者,加大合理用药宣传,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心功能不良反应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诊断终末期肾病需要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 男67例, 女53例, 年龄 (65.91±6.87) 岁。将12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男34例, 女26例, 年龄 (69.13±4.72) 岁;对照组男33例, 女27例, 年龄 (68.65±4.83) 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治疗方案获得患者或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并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持续时间>12个月。排除标准: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患者合并存在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器质性瓣膜性疾病者;既往存在严重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等心脏疾患。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每周3次, 每次4h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自制益气固肾方, 组方:党参30g, 芡实15g, 莲子心15g, 当归30g, 川芎30g, 黄芪30g, 金樱子15g, 柴胡6g, 天麻6g, 白术6g。每日1剂, 水煎至300ml, 每天分3次口服。对照组同期给予同等剂量的温水服用。

1.4 观察指标

使用GE公司Vivid 7超声诊断仪观察2组患者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参数: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舒张功能比值 (E/A比值)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 ;血流多普勒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 (E峰) 与频谱多普勒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 (Ea峰) 比值 (E/Ea) 。检验指标:治疗前、后晨取空腹静脉血离心 (3000r/min) 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浆钠尿肽 (BNP) 与肌钙蛋白T (Tn T) 水平。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 (MLHF) 及美国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 (KCCQ) 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MLHF量表总分105分, 评分越高, 患者生活质量越差。KCCQ量表评分越高, 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脏超声功能参数

治疗后, 2组患者LVEF值、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E/A比值高于对照组, E/Ea比值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血浆BNP、Tn T水平

研究组血浆BNP、Tn 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MLHF、KCCQ评分水平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MLHF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KCCQ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伴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综合征是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2]。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提高及生物膜的改进, 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进。其透析期间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相关资料统计[3,4]目前心力衰竭的发生已经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分析原因可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长期微炎症状态反应有关。体内炎性细胞因子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衡,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同时炎性介质或细胞因子可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增加, 心肌细胞间质纤维化, 消弱心肌细胞收缩力。传统医药理论在活血化瘀、益肾养阴等方面具有较好疗效。益气固肾方在中医典方基础上改进而成, 具有抑制体内微炎症反应、减少炎性刺激的作用[5]。长期服用益气固肾方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善尚待进一步研究[6]。

研究发现治疗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心脏超声显示LVEF、LVEDD、LVESD值,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舒张功能指数E/A比值明显增加, E/Ea比值明显减少,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血浆BNP、Tn 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2组比较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反应心力衰竭生活质量MLHF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KCCQ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2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结果表明益气固肾方具有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伴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心脏功能作用, 其中尤其以心脏舒张功能的改善最为明显。有研究表明[7,8]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脏衰竭的发生主要从心脏舒张功能开始。本结果也证实该结论。但其心脏二维结构未见明显变化, 分析原因不排除课题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有关。给予益气固肾方后, 患者心脏舒张明显改善, 与心脏功能呈量化比例关系的BNP水平也显示明显减少, 反应心力衰竭整体生活质量的评分明显改善, 印证了益气固肾方在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伴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心脏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 益气固肾方能明显改善维持性透析伴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心脏舒张功能, 减少心肌损伤,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固肾方对维持性透析伴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诊断终末期肾病需要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每周3次, 每次4h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自制益气固肾方合剂, 对照组同期给予同等剂量的温水服用。治疗3个月后,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观察2组患者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参数: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舒张功能比值 (E/A比值)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 、血流多普勒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 (E峰) 与频谱多普勒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 (Ea峰) 比值 (E/Ea) 。治疗前后晨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钠尿肽 (BNP) 与肌钙蛋白T (Tn T) 水平。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 (MLHF) 及美国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 (KCCQ) 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 2组患者LVEF、LVEDD、LVES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E/A比值高于对照组, E/Ea比值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血浆BNP、Tn 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MLHF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KCCQ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益气固肾方能明显改善维持性透析伴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心脏舒张功能, 减少心肌损伤,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益气固肾方,透析,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综合征,心脏

参考文献

[1] 姚强, 钱家麒.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12) :948-950.

[2] 杜志红, 王会玲, 张金元.营养不良—炎症评分评估和判断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J].中国血液净化, 2010, 9 (10) :529-532.

[3] 任红, 谢静远, 李晓, 等.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炎症及心血管疾病对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 2008, 7 (1) :475-479.

[4] 左淇, 杨霞芝, 王立新, 等.中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影响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9 (3) :18-21.

[5] 包亚琼, 刘家生.中医对慢性肾脏病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J].甘肃医药, 2014, 33 (10) :745-747.

[6] 魏明刚.肾病微炎症状态的中医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 2011, 52 (10) :813-815.

[7] 许成群, 王元, 孙永亮.糖尿病肾病“肾络瘀阻”理论及其应用[J].中医研究, 2013, 26 (4) :3-6.

心功能不良反应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疗的2 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00 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将其为两组, 观察组50 例, 其男28 例, 女22 例, 年龄为35~56 岁, 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 (45.8±3.2) 岁, 病程为3~7 个月, 平均病程为 (5.8±1.2) 个月;对照组患者50 例, 其男27 例, 女23 例, 年龄为36-57 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47.5±3.4) 岁, 病程为3~8 个月, 平均病程为 (5.91.3) 个月。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相对比, 没有统计学相关意义, 可以用作比较。 患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脑病变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 必须要停止服用所有的降糖药物, 不过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还是保持原来的一致, 并以此接受医院的常规运动疗法[3]。 其对照组需在饭前口服瑞格列奈片1.0 mg, 观察组患者除对照组治疗方法外, 每晚10 点进行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 其初始剂量是0.2 U/ (kg·d) , 依照血糖的变化来进行剂量调整[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2 h PG、FBG、Hb Alc、 肾功能各项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分析相关研究数据, 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 15.0, 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 检验通过 χ2完成。 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 检验通过t来完成。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 h PG、FPG、Hb Alc等指数

其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的2 h PG、FPG、Hb Alc分别为 (14.5±2.6) mmol/L、 (9.8±1.4) mmol/L、 (8.7±1.1) mmol/L,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2 h PG、FPG、Hb Alc分别为 (14.3±3.0) mmol/L、 (9.7±1.6) mmol/L、 (8.6±1.4) ,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指标当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2 h PG、FPG、Hb Alc分别为 (8.7±1.4) mmol/L、 (5.6±1.6) mmol/L、 (5.8±1.0) mmol/L,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2 h PG、FPG、Hb Alc分别为 (10.4±2.5) mmol/L、 (6.3±1.7) mmol/L、 (22.4±2.5) mmol/L, 治疗后,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值均有所下降情况出现, 不过观察组对比对照组, 起2 h PG、FBG、Hb Alc及BMI各指标下降更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与24 h UAE变化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 24 h UAE (1.8±0.8) g、BUN (14.4±7.2) mmol/L、Cr (425±155) mmol/L;观察组治疗前24 h UAE为 (1.70.9) g、BUN为 (14±7.5) mmol/L、Cr为 (430±158) mmol/L;对照组治疗后24 h UAE (1.7±0.5) g、BUN (11.5±5.7) mmol/L、Cr (280±130) mmol/L;观察组治疗后24 h UAE (1.2±0.4) g、BUN (9.5±5.1) mmol/L、Cr (178±120) mmol/L。 治疗前, 2 组24 h UAE、BUN以及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比对照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50 例患者中, 出现1 例低血糖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 对照组5 例出现低血糖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通过对比可知,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终生性疾病, 它的病程越长, 患者的病情也越严重, 如果单纯采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无法达到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效果, 因此需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帮助患者有效降低血糖[5,6]。但是在应用胰岛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可能汇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而甘精胰岛素属于长效胰岛素, 它能够模拟胰腺的生理功能, 有平稳的降糖效果, 和诺和龙连用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瑞格列奈是一种甲苯酸衍生物, 对患者的餐时血糖峰值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还能够控制患者的餐后血糖浓度, 对胰岛B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同时还能够减少对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次数, 大大提高了用药安全性[7,8]。

该研究以该院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2 h PG、FBG、Hb Alc各项指标的下降更为显著, 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治疗前后肾功能各项指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费美姣.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效果及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3 (3) :369-370.

[2]覃建阳, 滕玲.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3, 2 (4) :242-244.

[3]田毅萍, 覃建阳.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观察[J].医学与哲学 (B) , 2014, 3 (3) :333-334.

[4]孔彩霞, 徐洁, 李阳.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19 (3) :3307-3309.

[5]李芳.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治疗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较[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 2014, 5 (4) :169-171.

[6]梁菁菁.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西格列汀的疗效及药物经济学评价[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13, 3 (6) :215-216.

[7]叶海燕.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脂联素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南充:川北医学院, 2014, 4 (8) :258-259.

心功能不良反应 篇7

1 药品不良反应浅析

1.1 原始资料及其分类

我院2010年共发生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392例, 从年龄与性别分布上看: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中, 男女比例大致相同, 各组无明显差异 (见表1) 。

1.2 报告的来源与分布

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来源看:来自住院部的报告占91% (见表2) , 门诊报告较少, 主要原因是, 门诊病人缺乏相关知识,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 误以为是其他疾病:或患者病多, 当药品不良反应反应时, 会被其他基础病情所掩盖。

1.3 药品的分布状况

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上看:抗感染药品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 发生了176例, 占总数的45% (见表3) 。中药制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逐年增多, 主要是:中药成分复杂, 药品材质不稳定, 且中药制剂在逐年增多, 中药制剂提取工艺较差, 药品配伍易产生发热等现象。

1.4 给药途径

从给药途径发生分布上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不可分割, 静脉滴注药物是住院患者治疗的主要途径, 所以静脉注射所占比例最高, 有248例, 口服给药128例, 肌肉给药12例, 皮下给药4例。值得一提的是:输液环境的洁净、护理人员操作规范程度、配加药液的顺序、配加输液的时间、输液速度等都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2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从我院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实例看,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品方面, 人的机体体质方面, 给药的途径方面, 一种药物连续使用时间过长等。

2.1 药品方面

一是药品质量问题。同一种药品, 因生产厂家不同, 制剂技术、工艺、方法及管理层次不同, 而直接影响着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二是药品的污染, 药物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也有可能被氧化、污染。三是药理作用。很多药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由于药品药理作用可导致不良反应。四是药品剂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 如不及时发现、抢救, 可发生严重后果。

2.2 个体差异方面

因用药人群不同, 健康状态不同, 用同一剂型同一剂量的药品对不同的个体也会存在差异, 用药人年龄上的差异也会出现用药剂量上的不好把握, 因而造成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2.3 给药途径方面

一是医护处方配伍不当, 误用滥用药品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二是用药途径不当, 以前普遍认为, 静脉注射见效快, 效果好, 伤风感冒流鼻涕一概都用静注治疗, 在静注治疗中就多了药品配伍, 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隐患。三是同一药品使用时间过长, 药物发生蓄积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四是联合用药不当, 致使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2.4 对初期药品不良反应认识不足, 这其中还有患者的原因。

有的药品不良反应初期症状不明显, 被患者自己满不在乎的态度所掩盖, 经逐渐发展成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方才引起医患双方的重视, 往往这时已造成后果。有轻度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往往被医者所忽视, 并非有意隐瞒。所以我院392例药品不良反应只是实际发生的一部分, 并不是全部。

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 我医院成立了由院长负责各大临床科室主任参与的一个很严密的组织机构, 提高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力度, 很好的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3 做好8方面的工作, 可以大幅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我院的实践证明, 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就能防范、降低乃至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即便是发生了药品不良反应, 也能把药品不良反应掌控到最低程度。

3.1 要求医护人员认真学习《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管理办法》, 并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 把防范、降低、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当作大事抓。要大力宣传, 使医护人员人人皆知, 时刻绷紧降低药品不良反应这根弦, 时时事事想着预防、降低、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防、降、避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深入人心, 蔚然成风。

3.2 把减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作为科室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作为医护人员晋升、晋级的一个重要条件。

3.3 医护人员必须天天阅读《药物不良反应通报》, 时时通过网络查看不良反应信息, 对通报中经常发生的不良反应要引起高度警惕。把药品不良反应汇编资料作为医护人员的天天读物, 警钟长鸣!

3.4 认真按药品不良反应流程图工作:有条不紊的排解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给患者以有备无患的心里安慰, 不着急, 不惊慌, 配合医护人员排解药品不良反应。医护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观察患者表现, 监测生命体征, 安慰疏导患者, 讲清楚不良反应不可怕, 可控制, 可治愈的道理。医生要及时认真地核对药品效能, 分析判断不良反应的病因, 采取抗不良反应的措施, 继续观察不良反应的变化。

3.5 医生对本职业要精益求精。对药品的使用剂量、配伍要慎之又慎。对新药的功能要吃透, 配伍要确保可配性, 使用新药品更要亲临床前, 濒于询问, 精于观察,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

3.6 要严把药品质量关。在严把药品质量关上, 医院能做的工作是3个方面:一是药品采购渠道。二是加强药品验收。三是科学保管。采购要严守政府规定的渠道。防止假冒药品。验收工作要专职岗位, 制定岗位责任制。药品要按各类药品的保管要求、科学的保管, 使药品完好无损不变质, 坚决杜绝过期药品的发放。

3.7 静脉注射前要特别注意药品的剂量、配伍, 药剂及溶液有无变色, 有无杂质、有无沉淀物, 注射器材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无污染。医护人员对初次注射某种药剂者, 要特别细心观察, 勤于询问, 并按规定的速度滴注。

小儿药物不良反应 篇8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机体有害的反应。儿科患者由于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药物的代谢不同于成人, 故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往往超过成人, 常给患儿、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后果, 必须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特别是儿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小儿用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儿科临床出现问题较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生素的问题

由于小儿免疫力低和器官组织的发育特点, 易引起急性感染性疾病, 抗感染药物常是儿科医师首选药物。当前儿科临床抗生素的品种非常多, 医师选用主要凭经验, 因此随意性很大, 容易使不必用抗生素的患儿产生耐药性甚至患上药源性疾病。因此重视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常见有以下几方面。

1.1 肝脏损害

所有抗生素都需要在肝脏内代谢, 抗生素引起的肝脏损害占药物不良反应的24%~26%, 其病理变化有肝细胞损害、胆汁淤积。

1.2 肾脏损害

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是肾脏。已知药物中90%经过肾脏排泄, 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害, 有报道25%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由药物引起。

1.3 神经系统损害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听力、视力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

1.4 血液系统损害

大部分抗生素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影响血细胞的生成, 致血细胞减少。有时应用抗生素还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或者口服广谱抗生素, 抑制肠道细菌而致维生素K合成障碍, 导致凝血酶原低下而引起出血。

1.5 胃肠道反应

几乎所有抗生素都能引起, 多见恶心、呕吐、腹泻和厌食等症状。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及二重感染, 更是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或脂肪吸收不良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1.6 过敏反应

这类反应最常见、最严重, 是药物作为一种抗原, 引起体内变态反应所致。过敏反应最多见的是皮疹, 以荨麻疹、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等多见, 严重时可发生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 常危及生命。各类过敏反应还可累及所有器官和脏器, 有报道可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肾炎等。

2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

目前适用于小儿的解热镇痛药品相对较多,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2.1 骤然退热

小儿高热时骤然退热, 可因体温骤然下降而引起大量出汗, 进而引起血容量骤减而致发生虚脱。因此, 在小儿高热时, 应当将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结合起来, 以减小解热镇痛药的用药剂量, 避免大剂量使用而导致的过度降温问题。

2.2 用药疗程长

小儿长期或大剂量服用解热镇痛药可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此外, 对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因此给小儿服用解热镇痛药时要严格遵循剂量小、疗程短的原则, 疗程以≤1周为宜。

2.3 重复用药

临床上应用的解热镇痛药除了人们所熟悉的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 、布洛芬等单纯制剂外, 还有许多复合制剂, 如常用的维C银翘片、速效感冒片和一些抗感冒冲剂中, 都含有解热镇痛药的成分。如不注意, 就有可能引起单纯制剂与复合制剂的重复用药问题, 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甚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2.4 过敏反应

解热镇痛药之间存在着交叉过敏反应, 如对阿司匹林过敏者, 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吲哚美辛 (消炎痛) 、萘普生等药物同样也会过敏。因此, 用药前一定要搞清楚患儿有无解热镇痛药过敏史。凡对其中任何1种解热镇痛药过敏者, 务必要慎用其他药物, 或者不用。

3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使用

维生素虽然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 但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如未在医师指导下过多使用浓缩鱼肝油会引起维生素A中毒。据报道, 如小儿每天服用鱼肝油1~2ml, 连续6个月, 可出现四肢疼痛、肢体发硬、皮肤瘙痒、食欲减退等症状;如一次大量服用, 在小婴儿还可发生急性颅内压升高, 而致头痛、呕吐、烦躁、前囟膨隆等。长期超量服用维生素D会引起高血钙、软组织钙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微量元素在体内代谢和免疫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随意补充锌、碘等中毒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不少家长将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视为“营养药”, 让子女长期服用, 但对错误服用的危害所知甚少。如微量元素锌, 因具有保护细胞和组织完整性、调节炎性细胞的功能在临床被用于营养不良的强化治疗, 但当浓度>15mg/L时会损坏巨噬细胞、杀死真菌, 增加脓疮病的发生率。过量补锌还可引起高锌血症, 导致铁、铜等代谢紊乱。因此, 在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时候, 应控制用量并监测使用情况, 以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怎样判断药物不良反应 篇9

药物不良反应从服药的时间上划分有以下几种:

1.数秒钟或数小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性药疹、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多发生在用药数秒钟至数小时内。

2.用药后半小时至2小时发生的反应: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多在用药后半小时左右,或在2小时内发生,如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

3.用药1~2周发生的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反应中血清病样反应一般在用药后1~2周发生,血清病样反应多在首次用药后10天左右发生。如大疱性表皮松懈萎缩性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多形性红斑等;洋地黄不良反应、利尿剂致水肿等也多在用药过程中的1~2周出现。

4.停药后短时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如长期应用心得安、可乐定降血压,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血压。连续使用抗凝剂突然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凝状态伴血栓形成等。

5.停药后较长时间引起的反应:如保泰松、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在停药后较长一段时间才发生。药物的致胎儿畸形作用发生时间则可晚一些。

任何药物都有两重性,即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人们在选择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时,要在医师指导下或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合理用药,在出现不适时,应首先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

据《健康咨询报》

输血的不良反应 篇10

输血是危重症的重要抢救措施, 特别是对于出血, 尤其是大出血来说, 更是主要的抢救手段。如因缺乏血源, 特别是特殊血型如Rh阴性, 而不能输血最后可导致病人死亡。其他如各种大型、复杂、疑难或器官移植手术, 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机体衰竭、营养不良、晚期恶性肿瘤或器官功能衰竭, 也常常需要输血, 以改善机体状态, 提高抗病能力, 有的甚至需要大量或反复、多次输血。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在已可进行成分输血, 即对全血进行加提纯, 分离出红细胞、血浆, 提取出血小板、白细胞、干细胞、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冷沉淀提取Ⅷ因子 (用于治疗血友病) , 此外, 经处理后还可根据临床需要制成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冻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以及浓缩粒细胞和浓缩血小板后, 按需要进行输血。另外, 根据病情需要, 在输血时可进行加压输血, 加氧输血如光量子疗法和换血疗法或血浆置换疗法。但是不管是输全血或成分输血, 在采血时每100ml血液必须加入抗凝剂——2.5%枸橼酸钠10ml, 防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的作用主要是与血液中的Ca2+结合, 形成枸橼酸钙, 使血液凝固过程中缺乏Ca2+的参与, 从而使血液不能凝固。枸橼酸钠含有Na+, 偏碱, 如果大量输入可引起高AG型高钠性代谢性碱中毒, 同时使血钠增高, 引起高钠血症。

1输血的不良反应

输血是危重症抢救, 特别是出血尤其是大出血, 如出血性休克、血管或器官破裂出血、产后出血、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溃疡病出血、应激性溃疡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如继发纤溶或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恶液质、多器官功能衰竭、换血疗法、血浆置换疗法、溶血病等抢救治疗的重要措施, 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但是输血也不是百益无一害、多多益善, 如掌握不当, 特别是对于需要反复或大量输血的患者, 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严重者可危害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输血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表现。

1.1 低钙血症

由于枸橼酸钠形成的枸橼酸根可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枸橼酸钙, 使游离钙离子减少, 血钙降低, 出现低钙血症, 严重者可出现心动过缓、心肌收缩无力;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出现面部及四肢肌肉特别是双手抽搐, 可诱导癫痫发作。

1.2 凝血功能障碍

可引起或加剧出血, 尤其是手术伤口及胃肠道渗出性出血, 严重者泌尿道、呼吸道及颅内也可出血, 肌肉注射或静脉穿刺部位出血不止, 甚至形成血肿。引起出血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1) Ca2+减少:由于形成枸橼酸钙, 使游离Ca2+减少, 活性钙降低, 不能形成凝血酶复合物, 使纤维蛋白原不能形成纤维蛋白。 (2) 在整个凝血过程中, 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激活, 都需要Ca2+的参与, 否则就不可能被激活。 (3) 在进行成分输血时, 特别是输用红细胞或血小板悬液时, 由于分离提取, 把血浆分离出去, 因此大量的凝血因子特别是凝血酶原以及纤维蛋白原都被去除, 不能补充, 而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 (4) 如果输入大量的库存血, 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和凝血因子的失活, 输入后不能补充, 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稀释, 浓度降低, 造成凝血功能下降。

1.3 免疫功能下降

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输入红细胞悬液者, 因分离血浆, 去除了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血清因子、淋巴因子。 (2) 抗凝剂枸橼酸钠对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细胞、网状内皮细胞、补体, 各种酶的活性可能有抑制作用。

1.4 胶体渗透压下降

单纯输用红细胞如红细胞悬液或洗涤红细胞, 去除血浆, 使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含量降低, 胶体渗透压下降, 严重者可促进或加剧脑水肿、肺水肿、肾间质水肿的形成, 是导致或加剧神志障碍、呼吸与肾脏功能障碍和组织水肿的重要原因。

1.5 红细胞破坏促进DIC形成

主要是输用库存血或血型不符引起溶血所致, 由于红细胞破坏, 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 可诱导或促进DIC形成, 造成器官或组织栓塞, 是发生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1.6 引起高血钾症

由于红细胞破坏, 钾被大量释放出来。

1.7 溶血反应

由于血型不符, 输入异型血, 如A型者输入B型血, Rh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所致。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障碍, 甚至发生溶血性休克, 或急性DIC形成, 以及急性高钾血症和急性缺氧血症。

1.8 输入污染血

由于采血或保存过程中被污染, 如无菌操作不严格, 或血袋破损, 造成细菌或真菌污染, 使污染菌大量繁殖, 并产生大量毒素, 被输入体内可引起严重中毒反应和败血症, 甚至发生中毒性休克, 可导致死亡。

1.9 输血反应

即过敏反应, 如输血速度过快, 或血温过低, 或含有过敏原或致热原, 可引起严重输血反应, 表现为发冷、寒颤发热、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或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 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 微循环障碍, 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 病情极为严重, 可导致死亡。此外, 输血反应还可能与对枸橼酸钠过敏有关。

1.10 代谢性碱中毒

由于抗凝剂枸橼酸钠含有Na+, 如大量输入可使血钠迅速升高, 可引起高钠性代谢性碱中毒。碱中毒可使HbO2分离障碍, 氧分离曲线左移, 可引起或加剧缺氧, 使有氧代谢障碍, 细胞功能降低, 是引起或加剧代谢性酸中毒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1.11 输入某些血源性传染病

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因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输血前检查的规定, 目前输入血源性传染病已杜绝, 但如果检测不严, 漏查或试剂失效, 检测错误或私采血液, 也可能被输入。

1.12 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的作用, 特别是溶血、DIC、出血、微循环障碍、过敏性休克、血液污染、严重低钙或高钾血症, 最后可发生或加剧多器官功能衰竭, 甚至可导致死亡。

1.13 移植性变态反应

反复多次输血, 特别是过敏性体质患者, 可引起血液性抗体反应, 形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或球蛋白抗体, 使受血者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性变态反应, 出现变态反应性症状, 如发热、过敏性皮疹、神经性水肿、关节肿胀、游走性关节痛、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严重者甚至发生溶血反应, 出现贫血或肾功能障碍。

1.14 心力衰竭

危重患者, 都伴有不同程度心肌损害, 如果一次大量或快速输血, 使血容量急速增加, 在原有心肌损害、心功能障碍基础上, 可促进或加剧心脏功能不全, 甚至心力衰竭, 引起心源性低血压或休克, 肺淤血, 甚至心源性肺水肿, 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如受血者有肝、肾功能不全, 大量快速输入时可引起枸橼酸蓄积性中毒作用, 故应注意。以上各种不良反应, 除了过敏性反应可立即或明显表现外, 其他不良反应常被临床医师误认为是原发病病情严重或恶化所致, 不能及时发现。

因此, 输血虽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是危重症抢救的重要措施, 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但是输血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如果应用不当, 也可发生副作用, 造成不良反应, 促进病情恶化, 甚至可促进或加剧死亡, 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2输血的注意事项

为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在输血时, 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 输血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可不输者尽量不输, 严格禁止把血液当作“滋养品”、“营养品”输用。 (2) 严格进行输血前血型配对和交叉试验, 对献血员和输血者的姓名、年龄、血型、采血和输血日期、保存期、床号必须填写清楚, 必须按输血要求严格查对, 以防输错。 (3) 需要大量输血, 如严重出血、出血不止、血液置换、严重大面积烧伤、危重抢救、机体衰竭, 需动用多名献血员的血液时, 各献血员与患者之间, 献血员与献血员之间, 也必须进行血型配对和交叉试验, 确保符合输血条件。 (4) 输血量应尽量控制, 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 尽量避免大量输血。 (5) 需要大量输血时, 应避免输库存血, 最好现采、现配、现输。 (6) 应避免大量输用红细胞悬液或洗涤红细胞, 以输用全血最好。 (7) 冷藏血取回后, 应放置室温下0.5~1.0h, 使血液温度回升至接近正常体温时再输用, 避免输入低温血液, 以防引起输血反应, 如必须立即输血, 应先慢后快, 使血液温度逐渐回升, 但在冬、春季节使用暖气设备地区室温也只有20℃左右, 与体温相差近20℃, 而往南方无暖气设备地区, 甚至更低, 因此, 输血时更不宜过快。 (8) 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检测, 以备对照, 以免事后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9) 采血、运血、取血和输血时, 不要用力振摇或挤压, 以防发生溶血。 (10) 为防止发生输血反应, 输血前应常规应用非那根25mg肌内注射或地塞米松5mg加入茂菲氏管滴注。 (11) 肝、肾功能不全者, 可发生枸橼酸蓄积性中毒作用, 应加注意。 (12) 输血前应对血液进行严格检查, 如出现血袋破损、凝

块、絮状、混浊、溶血者不能输用。 (13) 采血时对献血员应按规定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检测, 阳性者不能采血。 (14) 严禁输用未经血液传染病检测私采的血液。 (15) 严禁输用过期库存血。 (16) 如发生输血反应, 应立即停输, 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剩余血液应立即封存、放置冰箱冷藏, 以备进行检测。 (17) 如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18) 输血前应对患者或委托人 (如亲属、领导或护送人员) 说明输血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并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19)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血站基本标准》、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输血技术要求》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0) 输血时血液中不要加入其他任何药物, 如抢救需要可建立另一输液通路。

上一篇:电气控制柜下一篇:职业素养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