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

2024-07-26

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精选十篇)

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 篇1

婚姻观是价值观的一种, 从婚礼可以看出中西方人对于恋爱、婚姻的价值取向以及中西方文化在婚姻方面的差异。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 中西方保持各自的婚姻文化特点。

二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1. 择偶方式不同

中国人传统的择偶方式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西方一向盛行自由恋爱, 第三者无权干涉。当今社会, 中国人以自由恋爱为开端, 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也不少。

2. 对结婚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古代, 结婚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 侍奉公婆。在当代, 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在西方, 结婚是为了找个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 从而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交上获得满足。

3. 对离婚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 有时夫妻双方即使出现感情问题也不会立即离婚, 他们会顾虑对子女、家庭等的责任, 不轻易离婚。而在西方, 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 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 他/她会做第二次选择。

4. 婚姻关系不同

中国的婚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 尤其是婆媳关系。西方的婚姻, 父母很少干涉。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

1.中式婚礼的传统吉祥习俗

中西方在婚礼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传统习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六礼分别为: (1) 纳彩: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 男方请媒人提亲后, 女方同意议婚, 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婚, 礼物是雁, 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 后来又发展了新意, 说雁失配偶, 终生不再成双, 取其忠贞之意。 (2) 问名:是求婚后, 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 准备合婚的仪式。 (3)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礼仪, 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古俗, 照例要用雁, 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 甚至羊、猪等, 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 纳征:订盟后, 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 是成婚阶段的礼仪。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 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 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 女家将赠男方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5) 请期:送完聘礼后, 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 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2.西式婚礼也有传统的吉祥习俗

(1) 新娘抛花球:谁接到就象征她快要结婚了。 (2) 新郎抛袜圈:同样谁接到就象征快要成新郎了。 (3) 新娘要戴手套:手套是爱的信物, 在中古世纪, 许多绅士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 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 (4) 婚戒要带在左手无名指上。 (5) 新娘要戴面纱: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 (6) 新娘穿白色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 白色就象征着欢庆, 白色也是富裕、快乐的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 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而再婚的女性, 可以用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 如粉红或湖蓝等, 以示与初婚区别。 (7) 结婚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 (8) 结婚蛋糕特别定制。 (9) 蜜月旅行:一般西方在举行完结婚仪式后, 就会与亲朋好友告别, 去度一个只属于新人的蜜月。

三传统中西式婚礼的大致特点

1. 西式婚礼

穿洁白的婚纱、笔挺的西装、蛋糕香槟、抛花球……简洁神圣的西式婚礼, 让那些追求小资情调的, 梦想成为公主、王子的新人们十分心动。

在西方的教义里, 两个人的结合是上帝的旨意, 因此婚礼必须是圣洁的, 代表纯洁的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 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白色的花卉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

2. 传统中式婚礼

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凤冠霞帔状元服……中式婚礼上, 传统的喜庆与热闹, 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虽说中式婚礼听起来有些老套, 可如今却是个新鲜玩意儿。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 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 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 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所以, 又叫“人前婚礼”。

以情动人, 感谢父母、答谢亲朋好友, 是中式婚礼上的一大重点, 喝“多子汤”、饮“和睦酒”、吃“团圆饭”、敬“父母茶”等情节, 让到场的每一位宾客都感动至深。而新人也会因此感受到婚姻的庄重和家庭的责任。

四总结

改革开放后, 中国打开国门, 接受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 同样, 西方也被中国文化深深地吸引。随着时代进步, 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包容异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当今中国婚礼有举办西式的, 进教堂宣誓交换戒指;有举办传统中式的, 上花轿, 拜高堂;也有选择中西合璧, 如在婚宴上新娘会换好几套礼服, 既有婚纱也有旗袍。另外有些娶了中国女子的外国人会要求举办传统中式婚礼, 要求骑着白马, 迎亲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去迎接新娘。真可谓“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随着世界越来越趋同, 中西方人的婚姻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 中西方保持各自的文化特点, 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全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摘要:本文通过中西方婚姻观念的对比, 阐述了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 并透过婚礼这种形式, 对中西方婚姻价值观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中西方婚姻观,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英文西方传统婚礼上牧师的证言 篇2

点击数: 106 【字体:小 大】

【 收藏】

【 打印文章】

【 查看评论】

Minister: We are gathered here today in the sight of God, and in the face of this company, to join together(Groom’s Name)and(Bride’s Name)in holy matrimony;which is an honorable estate, instituted of God, since the first man and the first woman walked on the earth.Therefore;it is not to be entered into unadvisedly or lightly, but reverently and soberly.Into this holy estate these two persons present come now to be joined.If any one can show just cause why they may not be lawfully joined together, let them speak now or forever hold their peace.Who gives this woman to be married to this man?

Father: My wife and I do.(Then the bride is given away)

Minister: I require and charge you both that if either of you know any impediment why you may not be lawfully joined together in matrimony, you confess it now.Be assured that if any persons are joined together otherwise than as God’s word allows, their marriage is not lawful.(Minister: addressing the groom)

(Groom’s Name), do you take(Bride’s Name)for your lawful wedded wife, to live together after God’s ordinance, in the holy estate of matrimony? Will you love, honor, comfort, and cherish her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saking all others, keeping only unto her for as long as you both shall live?

Groom: I do.(Minster: addressing the bride):

(Bride’s Name), do you take(Groom’s Name)for your lawful wedded husband, to live together after God’s ordinance, in the holy estate of matrimony? Will you love, honor, comfort, and cherish him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saking all others, keeping only unto him for as long as you both shall live?

Bride: I do.(At this point the couple may improvise by playing a favorite song, reading a scripture, etc.suggested scriptures might be genesis 2:21-25, mark 10:6-8 and 1 cor 13:4-7)

Reader 1: A reading from the book of Genesis, chapter 2, versus 21 through 25:

So the Lord God caused the man to fall into a deep sleep;and while he was sleeping, he took one of the man’s ribs and closed up the place with flesh.Then the Lord God made a woman from the rib he had taken out of the man, and he brought her to the man.The man said, “this is now bone of my bones and flesh of my flesh;she shall be called ’woman, ’ for she was taken out of man.“ for this reason a man will leave his father and mother and be united to his wife, and they will become one flesh.The man and his wife were both naked, and they felt no shame.Reader 2: A reading from the gospel of Mark, chapter 10, versus 6 through 8:

But at the beginning of creation God made them male and female.For this reason a man will leave his father and mother and be united to his wife, and the two will become one flesh.So they are no longer two, but one.Reader 3: A reading from the Apostle Paul, the first letter to the Corinthians, chapter 13, verses 4 through 7: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It is not rude, it is not self-seeking, it is not easily angered, 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It alwaysprotects, always trusts, always hopes, always perseveres.Minister: Let us pray for this man and woman as they make their marriage vows.Father, as(Groom’s Name)and(Bride’s Name)have chosen each other, help them and bless them that their love may be pure, and their vows may be true.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Amen.(Minister: addressing the groom who repeats the marriage vows):

I(Groom’s Name)take thee(Bride’s Name)to be my wedded wife,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honor, and cherish, ’til death do us part, according to God’s holy ordinance;and thereto I plight thee my troth.(Minister: then to the bride who repeats the marriage vows):

I(Bride’s Name)take thee(Groom’s Name)to be my wedded husband,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honor, and cherish, ’til death do us part, according to God’s holy ordinance;and thereto I plight thee my troth.(The Minister then gets the brides ring from the best man)

Minister:(praying over brides ring): Lord, bless this ring that he who gives it and she who wears it may abide in your peace, and continue in your favor until life’s end,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Amen.(Groom: placing ring on bride’s finger):

With this ring I thee wed.Wear it as a symbol of our love and commitment.Minister:(praying over groom’s ring): Lord, bless this ring that she who gives it and he who wears it may abide in your peace, and continue in your favor until life’s end,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Amen.(Bride: placing ring on groom’s finger):

ith this ring I thee wed.Wear it as a symbol of our love and commitment.(Music may be inserted here.)

(The wedding song)Minister: Let us pray

Father, we pray for all married persons, that they may continue to give, be able to forgive, and experience more and more of the joy of the Lord with each passing day.And especially for(Groom’s Name)and(Bride’s Name), now beginning their married life together, that they may have divine assistance, the constant support of friends, and a long life with good health.May your fullest blessing come upon(Bride’s Name)and her husband(Groom’s Name),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ever and ever, Amen.May Jesus Christ, our Lord and Savior, always be at the center of the new lives you are now starting to build together, that you may know the ways of true love and kindness.May the Lord bless you both all the days of your lives and fill you with his joy.Amen.(The minister now joins their right hands together and says):

Those, whom God has joined together, let no man put asunder.In so much as(Groom’s Name)and(Bride’s Name)have consented together in holy wedlock, and have witnessed the same before God and this company, having given and pledged their troth, each to the other, and having declared same by the giving and receiving of a ring, I pronounce that they are husband and wife.Minister:(to the couple): Seal the promises you have made with each other with a kiss.(The couple kisses.)

Minister: Ladies and gentlemen, I present to you Mr.and Mrs._________________.Now let us pray as Jesus has taught us:

Our Father which art in heaven, hallowed be thy name.Thy kingdom come.Thy will be done i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And forgive us our debts, as we forgive our debtors.And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

台湾传统婚礼中的茶文化 篇3

台湾同胞中,大部分是古代从闽南移民的后裔,台湾同胞秉承闽南功夫茶饮茶习惯。至今,台湾民间饮茶之风不但盛行而且十分讲究。男婚女嫁也以茶为礼。适婚闺秀接受男方聘礼,叫做“下茶礼”或“茶定”。据载,早在明朝,就已有了这种“订亲茶”的记载。整个婚礼总称为“三茶大礼”,而茶俨然成为婚礼中的吉祥物,“客串”于台湾传统婚礼过程中。

伺谓“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荼”。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至高无上,男方要随同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踏家风”(提亲、相亲),女方父母就叫“待字闺中”的令媛湍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来客手中。此时,便拉开了“面试”和“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此良机注意察看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有的甚至利用吃茶过程试一试姑娘是否有残疾。当然,姑娘也乘机暗将未来的夫君细细打量,或羞答答、娇滴滴“昙花一现”就躲闪到屏风后窥睨。当男方到女方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请男方来客品尝,“甜茶”俗称“金枣茶”(即金桔蜜饯加入功夫茶中)。喝完茶,男方来客要用红纸包着偶数钱币回茶礼,称为“压茶瓯礼”,并由男家尊长将戒指戴于准新娘的手指上。

当男家浩浩荡荡的迎娶队伍来到女家时,女家要请吃“鸡蛋茶”(即甜茶内置脱壳的熟鸡蛋一个),可谓名副其实的“茶叶蛋”。花轿到男家后,新郎要在门前恭迎,左右两个男童端着茶盘,上摆多杯甜茶招待来客。接下来的茶礼是“吃新娘茶”和闹洞房,由媒婆或家人陪伴,新娘新郎共捧红色茶盘,茶盘上的碟中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食品,看新娘、闹洞房的来宾吃罢“新娘茶”,要当众“说四句”全用闽南台湾方言押韵的吉语,幽默有趣,有的是历代沿袭的吉句,有的是即兴口诵。有关吃“新娘茶”的传统四句不少,兹录几段以飨茶友品尝:

其一:“亲戚朋友来贺礼,不识新娘哪一个。大家都在大厅坐,等待要食新娘茶。”

其二:“茶盘圆圆,甜茶甜甜。两姓合婚,冬尾双生。”

其三:“新娘真美真好命,外家内家好名声。吉利甜茶来相请,恭贺金银满大厅。”

新婚翌日上午吉时,新郎新娘照例要到厅堂拜会、认识诸位家庭成员、族亲、亲戚,谓之“上厅”。亲属按辈份排列有序,在大厅的椅子坐定,新郎新娘要双手共捧红色茶盘上的功夫茶,每个茶杯内各放两颗金桔蜜饯,以寄寓甜蜜美意,俗称“祝福茶”。拜茶是新婚夫妇毕恭毕敬依次向亲属、亲戚长辈行跪拜式的献茶礼,而向平辈献茶则立着就行。受拜者不论长辈还是平辈,品茶后,不管回赠茶礼厚薄,必须说祝福的吉语,少者一句,多的四句。大都是勉励、期望或赞誉的吉语,如“茶盘金金,茶瓯深深。新郎新娘,相爱相亲。”“甜茶相请真荣幸,男才女貌天生成。夫妻和好财子盛,祝贺富贵万年兴。”这是台湾传统婚礼中重要的“拜茶”仪式,也是茶事活动在传统婚礼中的高潮。

拜茶礼仪很被台湾人所看重,对未能前来出席拜茶仪式的海外亲属,哪怕远隔千山万水,新郎也要把泡沏功夫茶惯用的“乌龙茶”包装好,贴上红纸条,连同金枣蜜饯寄达,权当尽了远方晚辈的拜茶礼仪。为伺茶在台湾婚礼中被奉若上礼?据说,台湾同胞俗信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荼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明代陈跃文的《天中记》中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原来,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从种籽萌芽成株,移植的就不会复生了。因此视茶树为爱情永结同心、从一而终的象征。所以,如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茶,便表达了愿结秦晋的心迹,可见茶在台湾传统婚礼中,俨然是很庄重的“合同”。而新婚夫妇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 篇4

一、中西传统婚礼过程的差异

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古老文明的国家之一, 中国早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有简单的嫁娶观和相应的习俗形成了;而西方国家, 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各国的婚俗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 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决定了这一习俗的不同。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嫁礼仪, 尽管制度中不乏性别歧视又经历几多朝代变迁, 人们仍然坚持对这一礼仪的尊崇。西方基督教国家也因为对于信仰的坚守而一直沿用古老的婚礼习俗至今。下面是对于中西方婚礼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事项安排的对比。

1.婚礼前

1) 配偶的选择

在选择配偶方面, 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婚姻双方的当事人并没有选择配偶或拒绝配偶的权利, 父母以及在婚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陌生人——媒人才是婚姻的真正主导者。即使父母不在了, 家中的长辈也会代替父母履行这一职责。一个家庭选择另一个家庭的第一标准则是“门当户对”, 也就是要有同样的社会地位或者同样的财富, 其次才是对方的品貌和修养, 可见婚姻是一项家庭事务而非个人的事情。

西方国家中, 尽管也存在家族与家族之间因为利益的联姻, 但结婚还是有着高度自由的。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 是任何人都不能被剥夺的权利, 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在中世纪, 崇尚战争的骑士们甚至为了爱情不惜进行生死决斗。一般来说, 在选择结婚对象中男性为主动方, 女性则受教条和礼仪的约束采取保守态度。尽管如此, 年前的女性们对于自己中意的对象也会采取眼神或言语的暗示来传递意愿。

尽管西方国家的婚姻观较为开放, 但在选择配偶时宗教信仰是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基督教徒很难和犹太教徒结婚。

2) 求婚

说到中国传统婚姻礼仪, 那一定要提到“六礼”, 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本段讨论“婚礼前“的礼仪, 因此“亲迎”这一礼本段不做说明, 在下一章“婚礼中”再做讨论) 。这一娶亲程式, 周代即已确立, 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这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 是新人结亲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一、纳采: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 请媒妁往女方提亲, 得到应允后, 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二、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 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 卜吉合八字。三、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 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 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四、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五、请期:又称告期, 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六、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西方人的订婚远比中国人的随意简单, 但也不失庄重。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如果双方认可了彼此, 这时男士要正式地向女士提出请求:“你愿意嫁给我吗?”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 但却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如果女士接受了请求, 他们就会办一个简单的订婚仪式, 请一些亲密的人参加, 规模不大, 旨在向他人传递“我们要结婚了”这样一个信息。西方人中意的结婚日期是法定假期、节日或周末大家比较轻松的时候。

2.婚礼中

1) 婚礼地点

按照中国传统的婚俗, 办婚礼的地点一定是在男方家, 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方便照顾丈夫与公婆。这一点也反映出了中国女性在婚姻当中的附属地位。在西方国家中, 出于对基督教教义的尊崇, 人们更希望他们的婚礼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 教堂是最理想的婚礼地点。也有人在婚姻注册处简单地完成婚礼, 同样会受到神职人员的祝福。

2) 婚礼服饰

中西方审美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彼此传统婚礼服饰的不同。中国服饰强调统一不突出个性, 西方服饰以表现人的本质美为前提, 显示人体曲线, 彰显个性。中式的婚礼喜庆, 男女双方也要身着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礼服;西方的婚礼浪漫庄重, 男士的纯黑或纯白西服, 女士的白色婚纱更能体现婚礼的纯洁。

为了要使婚姻长久, 中国的母亲们会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为她们准备从内到外的新衣, 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也嘱咐新娘不能不能穿戴任何有“短”字的服装, 如短袜, 短衫, 这些都会预示着婚姻的短暂。西方的婚礼中有条不成问的规定, 新娘的服饰中一定要包含“新、旧、蓝、借”四项装饰。“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 象征新生活;“旧”指母亲或长辈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 代表亲人的祝福及传承;“蓝”指新娘的小饰物或花束是蓝色的, 象征纯洁的爱情及对爱情的忠贞;最后“借”是指向别人借的东西, 代表财运。

从这点上看, 尽管服饰相差很多, 但表达的意思相似, 这样说明了人类文明是相通的, 可以在延续自己文化的同时相互融。

3) 婚礼过程

从颜色上看, 中式婚礼以热情的红色为主, 西式婚礼则以纯洁的白色为主。在我国, 白色代表丧事或不吉利的事;在西方, 红色象征血腥和战争,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在同一文化中对立的颜色却在另一文化中传递着相同的信息。

从声音上看, 我国的婚礼要越热闹越好, 鞭炮声、奏乐声、熙攘声一刻不停, 主婚人的声音也要越高越好, 这样才能显得新人受到的祝福多。西方人认为柔和的《婚礼进行曲》配上安详的氛围才能更容易得到上帝的祝福。

从行礼仪式上来看, 中国新人的婚礼必须要由男方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 主要的仪式是:“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大礼。新人以这三拜表示礼成, 表示说他们已经传承了天地的旨意, 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认可正式结婚。西方的新人们往往选择牧师来主持婚礼, 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礼仪上更是尊重信仰, 要在上帝的面前相互宣誓:“从今天开始, 相互拥有, 相互扶持, 无论是好还是坏, 是富裕还是贫穷, 是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视, 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 表示忠于彼此的爱情与婚姻。相互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后表示礼成。

从婚宴上来看, 我国的传统婚宴是在男方家举办。礼成后新郎会一一想前来贺喜的宾客敬酒答谢, 女方则不宜抛头露面回洞房休息。婚宴的钱一般由男方家来出。与我国婚宴不同, 西方婚宴比较自由, 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 并伴有一场舞会, 宾客多送礼物而很少直接给礼金。婚宴的钱一般由女方来出。

3.婚礼后

中国的传统婚礼中, 结婚的第三天是新娘协新郎“回门”的时间, 即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答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的时间。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传统“以夫为天”的思想, 旧时出嫁后的女儿很少能再次回到娘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回门”就是女儿与父母的最后告别, 是传统婚礼的最末并且最重要的一项仪式。

与中国传统婚姻相反, 西方的新婚夫妇们在婚后第一项事情是离开家人朋友去做一个简单的蜜月旅行。蜜月这个词起源于英国古代条顿族的“抢婚”, 丈夫为了避免妻子被对方抢回去, 婚后立即带着妻子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 每日三餐都要喝当时盛产的由蜂蜜酿成的酒, 人们就称这段日子为“蜜月”。

至此, 整个婚礼全部结束, 新婚夫妇开始他们正常的婚姻生活。

二、中西方传统婚姻礼仪的差异分析

1.婚姻观不同

中国传统的婚俗带有较强的封建文化色彩, “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礼记》·《昏义》) ”, 可见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 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 就是以婚姻作筹码, 换取和平的交易, 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婚姻被视为家庭甚至国家的要事, 而非个人的私事, 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 利益才是最终的标准。

在西方, 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 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 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 是个人的私事, 所以, 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 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 而不是家庭的利益, 家族的声望。

2.信仰不同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体现出中西方信仰的不同:一个中国的孩子捡到一个钱包不会占为己有, 原因是他的父母告诉过他那是“不道德”的;西方的孩子也不会这样做, 因为他相信“上帝在看着他”。

事实上中国人并没有固定的信仰, 人们只会尊崇“道德”的约束, 而这些道德的标准来自儒家思想。儒家认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 (《礼记》·《昏义》) ”, 夫妇的关系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 即男主女从的夫妇关系。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之说, 强调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确立了父权、夫权的亘古不变的牢固性, 实际也确立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从的地位。

在西方, 人们的宗教信仰很明确,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因此他们的婚礼也要按照信仰的宗教的教条来举办。基督教是对西方人影响至深的宗教, 他们的婚礼要有上帝的见证, 牧师的主持和结婚的誓词。基督教的神强调男女平等, 都是上帝的儿女, 不应该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的生育观也与“重男轻女”的中国人有很大差异, 男孩和女孩都是爱情的结晶, 都会受到父母的疼爱。

3.婚神不同

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 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 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 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 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 认为人一生下来, 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 姻缘早以天定。因而, 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

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 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 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 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 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 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 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 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 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 进而缔结成婚姻, 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 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三、结语

婚礼习俗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我们在学习一种外国文化的时候, 不仅要学习不同的文化形式, 还有了解这些不同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掌握这些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彼此交流和学习。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 了解彼此文化中的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好的掌握这些差异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 同时促进与其他文化的融合, 跟紧文化发展的浪潮。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rry A and Richard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A].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鸿宇.婚嫁[M].广西: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4]李荣建, 宋和平.外国习俗与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5]完颜绍元.婚嫁[M].上海:上海古文出版社, 2003

[6]万建中.婚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7]岳娟娟.嫁娶[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8]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4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篇5

【摘要】婚姻是组成完美人生的重要部分,其对人生的循序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人们能通过绚丽多异的婚俗来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古今文化间的历史渊源。当今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类乃至不同国度间的文化必然会发生交流与碰撞,同样,我国的婚礼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婚礼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当代年轻人婚礼呈现中式婚礼西方化的特征。那么,在此背景之下,笔者将着重分析中西方婚礼文化存在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出导致其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中式婚礼 西式婚礼 差异性 原因

一、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

(一)、婚礼礼节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存在着“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等礼节。其中六礼囊括了中式传统婚礼的精髓,六礼即指:①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并在女方同意议婚的条件下,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亲;②向名:男方在求婚后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出生年月,从而准备合婚的仪式;③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礼仪,这也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形式。其实古代婚礼前要用大雁作为男女双方订婚的信物,以此证明双方已经订婚。后来就发展成送首饰,绸缎,甚至是牲畜;④纳征:是指纳吉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方,是成婚阶段的礼仪,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⑤在送完聘礼后,男方选择结婚日期并且备礼到女方家征得同意;⑥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方家庭迎聚的仪式。这项仪式往往被看作婚礼阶段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通过对于中式婚礼的了解,可以看出中式婚礼固然庄重、正式,但仪式也稍有繁琐。

西式婚礼的婚前礼节较少,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来宾入席;②奏婚礼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③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把女儿的收郑重的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就坐,全体来宾就坐;④牧师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宣告愿意结为夫妻;⑤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⑥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⑦礼 成,奏乐,新郎站右边,新娘站左边,两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家属以及来宾随后退场;⑧茶会或晚宴。纵观西式婚礼礼节,主要体现简洁与浪漫,但是整个婚礼的过程却体现着不可亵渎的神圣与庄重。

(二)、婚礼服饰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不仅仅体现在仪式上,传统的服饰同样不可或缺。在中国,红色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代表着幸运与喜庆,并且预祝着新婚夫妇拥有红火的生活。在古代的中国,龙与凤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体现在皇室奢华的婚礼之中。而伴随着文化的延续,龙与凤在婚礼服饰上的寓意也一直被传承至今。新郎服饰上的龙代表着阳刚与热,而新娘服饰上的凤则代表着阴柔与美。

西方服饰强调浪漫、纯洁且富有个性,因为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与吉祥、平安、善良、正直的寓意产生关联,白色是纯洁无暇的象征。在古西方社会,新娘需准备的东西大体归纳为“旧、新、借、蓝”。其中“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的象征;“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借来的,表示会永远珍惜友谊之情;“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坚贞之情。

(三)、婚礼地点的差异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结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所以婚礼自然就讲究隆重与热闹的场面。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呈现出一派祥和与红火。由于中国人传统的保守思维,这样的婚礼习俗一直被延续了几千年,直到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之后伴随着西方婚礼文化的传入,中式婚礼习俗也在逐渐的发生迁移。如今为图方便,人们一般选择在酒店举办婚礼,但是“热闹”这一风俗一直成为中式婚礼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即便是在婚礼结束之后,婚礼场所也会成为亲朋好友继续调侃新郎新娘的地方。

在西方人的传统观念里,更加看重圣洁与庄重,其认为婚姻是神赋予人类的神圣使命,是神对人类的祝福,并且只有在神的见证之下才是完美和有效的。所以西方的婚礼大多会选择在教堂或安静的地方举行,并且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进行宣誓,整个过程表现出人们对于婚姻神圣的态度,由此体现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永远留在记忆中。所以,与中式婚礼的热闹相对比,西方婚礼追求的是浪漫与真实的结合。

二、造成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宗教信仰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集中表现在传统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之中。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没有固定的信仰,人的行为主要来自于道德的约束,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经典中讲到“男女有别而后夫妇”,而夫妇的关系又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即男主女从的夫妇关系。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之说,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确立了父权,夫权的亘古不变的牢固性,实际也形成了女性地位在婚姻家庭中低于男性的思想。而且,儒家文化在家庭教育里灌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婚姻观念,导致人们对于婚姻更加的重视,从而导致婚礼的形式日趋于形式庄重化、仪式繁琐化。从更深处来看,中国古代的婚姻只是服从伦理安排的一种产物,所以真正的爱情也难以存在。

在西方人的思想根基中,宗教信仰被逐渐的统一为基督教思想,其影响着西方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婚礼的举行仪式也深刻体现了基督教的教条——上帝与你同在。所以形成了这样的现象,举行婚礼时要有上帝的见证,牧师的主持和结婚的誓词。在《圣经》里,上帝主张男女平等,人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不应存在等级差异,而西方人的的生育观也与“重男轻女”的中国人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西方人的婚姻观念中也更易产生爱情。

(二)、传统文化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封建传统和人文主义之中。

在中国历史中,华夏文化的发展是在封建社会不断变革中成熟起来的,所以华夏文化中也必然囊括厚重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因果循环”之类的思想,以此来此时人们在现世行善,以维护统治,因此也就产生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何为“大爱”?往大了讲是心怀天下、仁者爱人;往小了讲,就可以渗透到家庭理念、家庭伦理当中,即男女双方在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时须把家庭利益放在首位,忽略个人感观,因此“大爱”形成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婚姻仅仅是一种扩大家族势力的捷径。

反观西方文化发展历史,资本主义文化的雏形是16世纪的“文艺复兴”,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注重“人性”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思想。其成就了西方自由平等的家庭观念,而不需考虑家族伦理的制约。西方人追求婚礼的个性化,也表现出西方婚礼浪漫纯洁的特征。因此,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之下,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必然是平等的。【总结】笔者认为,中西方婚礼在形式和婚姻文化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两者都拥有相同的追求,即促成婚姻的美满与和谐。婚礼体现了中西方婚礼文化的碰撞,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的相互借鉴体现了婚礼的形式的变迁和中西文化的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方文化必然产生更广泛的碰撞和交融。而文化的交流也必须是互相的,否则本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会变成一具空壳。面对当今西式婚礼中国化的广泛扩散,笔者希望人们不仅要铭记本民族的婚俗文化,更要去学习西方婚俗文化的本质。绝不仅仅是婚纱裹身,而是婚纱下面掩藏的庄严与神圣。

【参考文献】

中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比分析 篇6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对比分析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实上是指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文化源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所谓西方体育文化,事实上指的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源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包含有母体文化体系和时代性的不同,虽然产生和形成的时代不同,但这两种文化还是可以比较的。我们可以从人与天(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自身内在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分析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差别。

一、人与天(自然)的关系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天(自然)的和谐,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即相互依靠、相互成就的两个方面。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讲天人有统一性,靠天吃饭,不把天人看成是敌对的关系。这种观点有其现实性的基础,是农业社会的反映。以这种生产方式和文化模式形成的传统体育文化就严格以儒家的“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无为而治”、佛教的“克己复礼”为哲学基础,以“仁”为核心思想,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內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始终强调通过意识活动和肢体动作的演练来“悟道”,并逐步达到“澄悟天机”的意境,进而“天乃通,道乃久,段身不殆”。这些都突出地反映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内涵,一种境界,一种以实现道德和精神的升华作为最高的境界。西方近代工业迅速崛起,造就了他们敢于冒险和扩张的民族性格。他们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是敌对的力量,从而使新教伦理中的“天人相对”“天人有别”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哲学思想。它始终强调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与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和超越,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因而,西方体育文化注重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技术、战术和训练方法的研究,强调体格和肌肉的强健。可见,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此问题上有不同的倾向,当然,这种倾向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二、人与人的关系

贯穿中国几千年的一个核心文化传统,就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就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毫无例外地被纳入“不争”的节制之下,其目的始终是强调整体,突出精神或以其旋转为轴心,注重解决局部和整体,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西方民族讲究竞争、讲究斗争,就是要征服别的民族,这就使得竞争和超越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主旋律,其目的始终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突出和实现人的主体性,即通过体育的规则、公平、公正等合理形式和内涵把隐藏在人们内心中的各种欲望释放出来,以实现“自由”的境界。简而言之,就是以我为主,突出个人的中心位置。

三、人自身内在的关系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尽管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但更看重通过有形的身体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人的身体本身,对身体的发展并不作过高的要求,仅仅以养护生命、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注意保健养生和健康生命。这种价值观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个人自由。在西方有一种观点,叫做“社会原子观点”,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我有我的权利,任何人不能侵犯。它突出个人自由、个人的独立性。这有其长处,但也有缺点。西方体育文化过于刚性的趋势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发展观或许就是它产生各种“人文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过于强调整体和实现人的道德和精神的升华也有其缺点,它导致了发展的迟缓乃至停滞。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重视人与天(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西方体育文化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和对抗。关于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众多研究者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论述,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静,西方体育文化主动;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道德和精神的抽象升华,西方体育文化注重对机体的竞争,强调现实物质形态的超越等等。这些观点虽然从局部对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差异进行了“人为对立”的分析,但过于强调二者的绝对对立,非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二者进行具体的比较和对立研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分析结果的片面性。因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也有讲动的,西方体育文化也有讲静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固然有精神文明,但也有物质形态的超越,西方体育文化固然注重物质形态的超越,但也强调精神的抽象升华。试想离开任何一极的纯粹传统体育文化或西方体育文化还具有存在和向前发展的动力吗?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的区分。应该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注重和谐统一,西方体育文化比较重视对抗斗争。西方体育文化中也有和谐,它所蕴涵的公正、公平等品质本身就是和谐的体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多讲和谐,但事实上不和谐的情况也很严重,武术中门派之争,统治阶级和平民阶级参与体育的不平等性等都与和谐相违背的。

参考文献:

[1]朱杰等.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76.

[2]崔乐泉.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14-15.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传统节日 篇7

一、节日起源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主要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而西方文化由于长期受基督教的影响, 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与天气密切相关。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 祭祀日月星辰, 庆祝五谷丰登,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 如情人节 (纪念一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的圣人和殉道者) 、圣诞节 (纪念耶稣诞生) 。在西方, 人类社会早期的节庆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但后来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 由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 敬奉土地乞求丰收的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

二、节日习俗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 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中亦能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

中国讲究饮食, 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 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 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 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这种隐喻和象征性在节日风俗的饮食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除了拜年, 贴春联等习俗外, 饮食也是一项重要的习俗。全国各地习惯各异, 较为一致的食俗有糖瓜, 饺子和年糕。元宵节是我国各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又如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等等。可以看出,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的。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 主要通过饮食来实现, 即“民以食为天”, 所以节日习俗不仅以饮食为主, 并且以特定的节日食品作为这些观念的最好注解。

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 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 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认为人生来有原罪, 必须通过信仰上帝, 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 从而得到行令净化和快乐, 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季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

如西方最重视的圣诞节, 每年的圣诞前夕, 各教派的教堂都要举行礼拜仪式, 由教堂的圣诗班为大家演唱颂诗。许多家庭也有在圣诞节前夕进行祈祷、齐唱颂歌的习俗。人们在圣诞之日汇集在广场, 围着拜访在那里的高大圣诞树齐唱颂歌等活动。还有热闹非凡的圣诞晚会。还有世界闻名的狂欢节, 从规模上仅次于圣诞节, 可称得上世界上最大的传统节日。狂欢节里, 人们要狂乐三天, 尽情地吃喝、歌舞、恶作剧, 不分种族肤色, 不分富贫贵贱, 全都汇入了欢腾的海洋。在复活节期间, 伦敦要举行盛大的化装游行;感恩节期间, 美国的乡村市镇举办规模庞大的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等。

三、节日色彩

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喜欢红色;而西方崇尚白色。

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红色源于太阳, 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 阳光下万物繁茂, 生机勃勃, 令人振奋。我们的祖先在祭、祈过程中, 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喜庆的日子比如春节, 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它还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原是一个贬义的词, 是“火”与“血”的联想, 它象征残暴和流血, 象征着激进和暴力革命, 也象征着危险与紧张。

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禁忌词, 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 西方为白虎, 西方是刑天杀神, 主萧杀之秋, 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在中国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象征着死亡和凶兆。而在西方, 白色的象征意义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等。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正直、诚实幸运、吉利。比如提到圣诞节, 我们想到的皑皑雪景和门上的白色雪花饰物。

透过节日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和宗教信仰的差异, 以及思想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差异;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融合。认识西方的历史与文化, 克服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 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达到更有效的融合, 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的传统节日, 节日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 经常有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从对这些文章的学习中不难发现, 中西方在节日上有许多的不同, 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底蕴的差异造成的。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篇8

很多学者认为建筑受文化的影响,建筑的风格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可以将中西方的文化与建筑作对比,找出其中渊源。

1 审美观点的不同

例如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建筑审美观上的不同,中国人崇拜自然,在不能合理解释自然现象的时候,中国人拿出“天神”来做解释,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上天的力量,后来很多思想学派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即天人合一,这也成为很多修行者地终极目标,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附属人类应该服从、顺应自然,在审美上认为自然的就是美的。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大规模的建筑群,如宫殿、陵墓等,常常会依山伴水,曲径通幽,利用山势起伏自然形成建筑物的错落排列。建筑物一般不高,但却种植有高大的树木。尤其是寺庙里类的建筑,更是常常刻意隐藏于林木之中。

2 地理环境的不同

笔者认为,这里还有地理环境的因素,中国的中部地区是由长江、黄河两条河流灌溉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农业耕种。定居中国的人类逐渐形成了农耕民族。只要尊崇季节气候的变化,按时播种、收割,他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中国人对这样的自然环境相当满足,于是养成了他们崇拜自然,臣服于自然的观念。由于中国总的来说是风调雨顺,一场灾害通常很快就会过去,这时候,人们会以为是自己的祈求的到了回报,这就更助长了这种自然观的形成。

欧洲的自然环境要恶劣得多。欧洲平原稀少,山地居多。此外,欧洲大陆一直被冰雪覆盖着。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是农耕,连畜牧都十分困难。因此,定居欧洲的人类以狩猎民主为主。在他们心目中,自然界很容易被具体到了每一只羊、鹿、狼或豹的身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与自然界战斗,并取得胜利。任何向自然界的祈求都不会得到回报。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是人类永远无法改变的,甚至无法认知。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在欧洲人心地植下了人与自然势不两立的观念,养成了欧洲人好斗、好胜的欲望。既然自然界强大恐怖,又与人类对立,那么,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改造都是无尚光荣的。这也正是欧洲园林、建筑刻意标榜人为因素的原因。

3 自然的不同

我们从自然观的角度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我读过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由于前文提到的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认为应循天命,知足常乐,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也就是经验更多,理论则缺乏至极。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虽然我们有宏伟的长城,有神奇的都江堰,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石窟,但那一本著作可以将其总结成实用并精确地理论。我们已经提到过中国人的自然观过于崇尚自然,于是心甘情愿的臣服于自然。这种自卑,带有奴性的思想也使得中国人很轻易的屈服于“权威”,不敢有创新思想,尤其是那种把自己放到与权贵平等地位上的思想。而欧洲在文化上经历了文艺复兴;政治上,民主制度终于战胜专政制度;科技上,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近代科学形成了,并以加速度向前发展。科学在越来越大的规律上应用于生产过程,对自然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提出、电力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钢铁、机器制造、化工等新兴产业部门的崛起手生产体系的全面更新,形成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互动的全新面貌。由于欧洲国家特有的开放得性格,外扩领土的强烈欲望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其在建筑形式上博众家所长,去其所短,并保留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在内存品质上有新技术、新材料、先进的理论基础的保证,增加了外观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民主制度由于保障了方向正确,和调动了多数人的积极性,其效率远不是专制制度可以同日而语的。

我们研究了两种自然观对欧洲和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都已经是历史了。孰优孰劣我们不去做公断,只有因为了解不同自然观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更有利我们发展的自然观。观察这两种自然观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就是人类的野心有多大成就就可以有多大。人类是能够战胜自然的。这也是典型欧洲人的自然观。随着欧洲文明的胜利和广泛输出,我们中国人也普遍接受了欧洲的各种思想,比如马列思想,和我们正在学的自然辩证法,都是欧洲人创立的。中国人的自然观也普遍发生转变。例如,人定胜天的观念在中国就很有争议。如果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这个词组显然是语法和逻辑错误,但现在连高中地理教学都会经常讨论这个话题,请大家记住,人定胜天并不是一定不正确。“人定胜天”不是说人类谁便怎么样做都会战胜自然。战胜自然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并且可能还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4 结语

现代建筑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中自然观对建筑的影响是直接而必然的,人与自然应该形成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景观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同样,我们也要保持建筑中的文化因素,让建筑有生命,由内涵,有气质,能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刘启波.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 篇9

纪念品顾名思义即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纪念品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纪念某一次相对应的事件, 而婚礼纪念品作为纪念男女双方正式结合的存在, 其所要传达的意义与祝福又有其特殊性, 婚礼纪念品作为婚礼礼品中的一类它的设计离不开婚礼礼俗。

婚姻, 即男女结合成为夫妻, 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两性关系, 而婚俗则是反应这种关系的有关形态、类型、礼仪、习俗和观念的综合。

婚礼礼俗是伴随着婚姻模式的不断变化而逐渐衍生与完善的。婚姻模式的变化是源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历史的不断变迁,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从最初出现的血缘婚、搭伙婚、交换婚、对偶婚、个体婚、服役婚、掠夺婚、买卖婚、收继婚以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的聘娶婚到辛亥革命之后, 新思潮引发的中西结合的婚礼再到现代很多人追求的没有约束的婚礼, 婚礼礼品也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历史的变化在不同的婚姻模式下有着不同, 婚礼纪念品作为婚礼礼品的一种, 它是随着情感需求的不断膨胀而产生的。

婚礼礼品最初产生于服役婚, 服役婚是一种萌生于配偶家庭组织方式转型时期的婚俗。其主要表现是男子在婚前或婚后住在女方劳动一段时间, 作为代价偿还女方劳动力的损失, 换娶妻子到本氏族或本家族中来。关于服役婚的产生, 有的认为源于女方父母不愿无偿嫁女;有的认为是女方在婚前通过服役, 对求婚男子进行考验、磨练, 以期选择佳婿;有的认为通过服役的补偿娶来妻子。而后来产生的买卖婚, 即用剩余产品 (谷物、牲畜等实物) 代替服役婚中的无偿服役。婚礼礼品作为婚礼中必不可少的形式最直接的还是来源于聘娶婚。聘娶婚自古以来是中国婚姻形式中最广泛、最持久、最正宗的婚配, 自周代形成较为完备的聘娶婚后随着历史的发展, 在传承和变异中激荡中日趋丰富。聘娶婚, 又称礼俗婚, 是依据“六礼”程序娶妻聘女的嫁娶形式,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行使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者六个过程中都会牵扯到礼品。

虽然家家户户所送礼品并不相同, 但所要表达的情感与祝福却都是相同的。这些从常见的婚礼祝福语到婚礼习俗中人们所送的礼物以及婚礼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均可窥见一斑。如婚礼中常见的“四色礼”之一的莲藕, 在婚礼礼俗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表达对新人“喜结连理, 佳偶天成”的祝愿, 而新婚撒帐的习俗则充分的利用红枣、花生、桂圆以及瓜子取其谐音表示早生贵子, 这类的习俗还有很多, 同时根据各地的不同文化婚礼风也略有不同, 但是, 不同的是风俗, 相同的却是祝福与期待。婚礼纪念品的主题则是表达新人爱的永恒与持久, 生活的幸福美满称心如意, 互相扶持, 相互尊敬, 子孙昌盛等等这些所有的正面的美好的祝福都以物的形式所表现的。当然, 无论是宾客送予婚礼当事人还是婚礼当事人回礼于宾客, 对婚礼纪念品而言并无太大区别, 婚礼纪念品要完成的任务便是纪念此次新人结合, 表达对新人结合的祝福。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中, 有表达生命生殖的文化;吉祥辟邪的文化以及象征幸福美满文化。所以与之相应的婚俗中出现的许多用品, 有被赋予了预祝生子的期望。如筷子、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也有许多诸如宝瓶、盘长结、鸳鸯、铜镜等寓义吉祥的婚礼用品。以及象征夫妻和谐、互敬互爱的鸳鸯及双喜字等等表达生活幸福美满的婚礼用品。

对于和婚礼相关的礼品, 现代的人们更加渴望自己内心的情感归宿, 一部分人开始向往我国古诗词中描述的那种可歌可泣的爱情, 也希望婚姻双方的感情能够像诗歌中描述的那样美好。同时在各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无论是文化界还是艺术界都在思考何为我们的风格, 从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掀起了一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潮。而对于婚礼纪念品这类特殊的礼物, 如何让设计更加贴合人心呢?

第一, 将传统婚俗文化中的一些行为以“物”的形式体现, 通过具体的造型表达, 即取其动作, 现其形, 延其意, 传其神, 表其情。我们知道, 在传统婚俗文化在婚礼用品的应用上, 一般有形与意的结合、音与意的转用以及形态的转化三种常见的方式。具体到设计上, 应该对不同地方的婚俗文化进行整理, 在造型上符合当地的婚俗文化, 这样的婚礼纪念品对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宾客来说, 既有视觉上的新鲜感,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地的婚俗文化, 这样首先从外形上更加容易区分, 其次达到传扬文化的目的, 并将当时的记忆深刻化。

第二, 要具有艺术观赏性。纪念品主要在于纪念, 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 纪念品应该能够长期保存, 而没有艺术性的纪念品, 长时间下审美疲劳不为人所喜, 其纪念意义就大打折扣。充分利用新技术在造型上精益求精, 同时可以设计简单的动作, 如:设计洞房花烛夜, 新郎取“秤”挑盖头表达称心如意的意思, 将挑盖头这一动作设计出来, 作为可以活动的纪念品增强趣味性。

第三, 婚礼纪念品不单单作为摆设, 应物尽其用。纪念品除了发挥其本身纪念及装饰的作用外, 也应该发掘它更多的作用。如计时、储蓄或作为水晶相册等简单却实用的功能。

第四, 具有关联性。婚礼纪念品是针对新婚夫妇的, 它要有针对性的具有纪念意义, 就应该与对应的人具有关联性, 如何具有关联性有很多种形式, 具有二人特点的造型或者刻有二人的姓名, 或者某种符号, 只要看见它人们便可以联想到结婚双方。

第五, 具有亲切性。亲切的造型或语言, 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幽默诙谐中轻松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如网络流行语的应用, 拉近彼此的距离, 使受礼者会心一笑的同时掀起内心情感的狂澜。

总之, 在情感需求日趋明显的今天, 婚礼纪念品作为婚礼礼品之一, 有很大的市场, 设计师如何把握时机, 设计出符合消费心理, 引导消费情感, 让传统文化通过纪念品的方式延续值得我们更加努力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完颜绍元.婚嫁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8.

[2]盛义.中国婚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

[3]刘红艳.传统婚俗文化在现代婚庆用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产品造型, 124-126

[4]张飞飞.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设计原则浅析[D].大众文艺.2012.4

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 篇10

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并未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彻底淡出历史。尽管当下, 婚纱仍占主导地位, 但是人们的婚礼习俗仍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例如, 新人共饮交杯酒已经成为婚庆礼仪的其中一个环节。新娘穿着中式旗袍向来宾敬酒也在百姓婚礼中常常见到。

一、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婚礼服图案及装饰的影响

《清稗类抄》中关于明代婚礼服饰的描述如下:“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 汉代惟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之首服, 饰以凤凰。其后代有沿革, 或九龙四凤, 或九翠四凤, 皆后妃之服。明时, 皇妃常服, 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 亦有假用凤冠者, 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然《续通典》所载, 则曰庶人婚嫁, 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 所谓凤冠霞帔, 于典制实无明文也。”我们现今最熟悉的汉族大红婚服其实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而时至今日, 西式婚礼仪式简洁而大行其道, 真正意义上的风滚霞帔已经很难在现代婚礼上见到, 只有极少选择中式婚礼的新人, 才会使用。宋代后妃在受册、朝谒等场合都戴凤冠, 冠上饰有九龙四凤, 首饰花九株。后由于某种“摄盛”制度, 在民间婚嫁时可使用比此档规格稍低的命妇头冠做装饰, 虽然这种规格的凤冠无法使用凤凰做装饰, 但以往等级分明的细节要求, 如今已很少有人在意, 龙凤呈祥的寓意已经深入民心, 凤凰已经演化为现代新娘头饰或红或白配合主礼服以及次礼服的色彩, 或成为礼服中主纹饰装饰, 如凤凰纹旗袍、绣鞋、凤凰尾羽做装饰的项链等等。

二、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婚礼服色彩选择的影响

而对于服饰色彩《明史·舆服志》记载:“祭天地宗庙服衮冕, 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 馀不用。”同时明代礼部认为明朝火德王天下, 应尚赤。皇帝姓朱, 所以朱色也就是红色为正色, 而新妇的婚服也从此开始以红色为主色调, 并且红色也逐渐成为中国人极偏好的色彩, 而到了现代, 不论是春节还是大型节假日装饰依旧以红色为主, 生子、寿诞、开业、以及结婚, 在中国可谓是有喜则红。现代人依旧在通过红色寄托了希望家族吉祥喜庆和人丁兴旺的期盼心情。现代婚礼几乎都是以西式婚礼为主, 因为西式婚礼的形式比较中式婚礼更为简洁, 但是更多的新娘选择在出门或敬酒的时候穿着红色的旗袍或褂裙, 因此我国传统婚礼服饰上依旧离不开传统的红色。

三、传统婚礼服对现代服装款式的影响

《大明会典·婚礼五》只是记载女子当时之大礼服, 翟冠大衫、霞帔等。后期戴凤 (翟) 冠, 穿大红圆领袍, 不用大衫, 霞帔或用或不用, 盖锦袱 (盖头) , 束带。

满清时礼服形式就已经发生改变。如, 满清时期垂带有铃铛的彩绣云肩。大明会典中就没有记载。

在我国古代, 女性的身体是私密的, 且在服饰的形制上不论是平面的建材还是无省道的设计, 这些特点都是淹没人体特征的, 并且没有肩斜宽袍大袖甚至在穿着后及地。虽然体现人体运动形成的有没流线, 含蓄端庄仪式之美, 但与现代人审美相背离。而这种审美的改变并不是当代才发生。而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我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服饰文化也开始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剧烈冲击, 民国短短的几十年是汉族婚礼服面貌变化极大的一个时期, 也是汉族女性婚礼服大变革的第一个时期, 而后新中国的成立, 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 汉族女性婚礼服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此为第二大变革时期。

所以, 不论是明朝时期的凤冠霞帔、还是满清时期的彩绣云肩, 如今在婚礼现场均不常见。虽然有心人士近年来也在复兴中国传统婚礼, 认为凤冠霞帔更能营造传统婚礼的气氛, 但因为旗袍具有中国特色又容易获得的, 新娘也很能够展现自己的曼妙身材, 符合现代人审美, 同时在拥挤的会场方便走动以及招待宾客。所以婚礼现场娘如果选择穿着中式婚服则多以褂裙和旗袍为主。

四、民国一中一西的礼服搭配文化对现今婚礼服选择的影响

这种搭配文化在民国就已出现, 并且延续至今。曾有民国作者在杂志投稿说:“近来亦不一致, 除网纱为西式外, 粉红色或大红之衣究以何色为宜, 又花样宜绣团花或小花, 亦亟须研究。”

新郎和新娘的服饰迥然相异, 一个是完全西式的装扮, 另一个是完全中式的装扮, 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女中男西:新娘上袄下裙、新郎西装革履;二是男中女西:新郎长袍马褂, 新娘西式婚纱。

这种文化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在被调查的18对新人中, 主款婚礼服, 98%的新人选择西式婚纱, 所占百分比非常高。但是在选择次款婚礼服也就是敬酒服时红色的中式服装更受青睐, 但不论女士或穿婚纱或穿旗袍, 男装都多以西式套装为礼服选用。

五、结语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依旧在现今时代有迹可循, 从服装的细节装饰到款式花纹的选择甚至是中西合璧的结合形式都是可以追溯到以往的历史。因此作为服装设计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现有的婚礼服市场。传统婚礼服饰依旧十分缺失, 许多新人之所以选择西式婚礼, 正是因为传统凤冠霞帔的不以获取, 旗袍设计款式的模式或, 婚礼服饰呈现两级分化的特点, 缺少适合大众文化需求的中式产品。

参考文献

[1]林琳.中国传统婚礼服饰的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 2013.

[2]邓雅.探究我国汉族女性婚礼服的演变和创新[D].江南大学, 2008.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下一篇:起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