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修辞教学

2024-07-07

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精选十篇)

中学语文修辞教学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修辞教学,关系,策略

吕叔湘先生1980 年就曾指出:“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 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 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修辞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提高语文工具的使用水平。

一、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修辞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写作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的表达出来;在交际和鉴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修辞语言与学生言语积累关系密切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写作时, 都希望把话说得漂亮一些, 表达效果好一些;即使阅读和听话, 也希望能学习别人话语或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性。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 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 语言现象数不胜数, 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那生动、贴切的比喻, 那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排比, 那形象、巧妙的拟人, 那充满音韵美的工整的对仗, 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 那精炼的一语道破, 可以说, 各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形式、各种语言风格应有尽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的形式, 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 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

2、修辞语言对学生写作提高功不可没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中学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 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如果依据他们的认识能力, 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再加上得力的、足够的语言训练, 加上他们对语言现象和语言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 甚至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他们对习作也许就不会感到太困难, 起码文通字顺是不难做到的。

3、修辞语言对学生审美发展大有益处

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修辞手段十分丰富。教师运用修辞知识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教育,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是一种评价, 修辞关注的正是语言表达效果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在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切地了解, 准确地把握。这时我们就可以应用我们修辞教学中的比较原则来解决。

二、指导学生运用修辞的策略

1、发挥中学语文教师对修辞学的作用

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发挥教师对修辞教学的积极作用, 教师要提高对修辞学的重视程度, 要认识修辞学的重要性, 对修辞教学进行深入的讲解, 并将修辞学与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对修辞学进行积极的研究与创新, 修辞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对修辞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保证将修辞学的精髓传递给学生, 进而提高修辞学在中学语文中的地位。

2、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来进行

“修辞以语法、逻辑为基础。有人说, 语法是管通不通, 逻辑是管对不对, 修辞是管好不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要使学生养成多读、多背诵、多积累。多听多写多说的语文学习习惯, 使学生在阅读别人的文章的过程中鉴别学习修辞, 可利用作者的初稿、定稿, 初刊文字、再版文字, 原文、编者的改动文字的对照比较, 体悟修辞的真谛窍到。

其次, 在范文讲解时, 教师要强化语言修辞教学, 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和语感, 就会从大量的范文佳作中亲悟出许多修辞方面的烦恼广发和窍道, 从而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 这样就会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深广。在进行修辞教学时, 要通过修辞教学, 使学生了解语言准确、生动、有力的美感来源, 学会鉴赏,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语言艺术化的自觉性。

经典作品的语言之所以准确、生动、有力, 这和他们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技巧是分不开的。教师在课文教学中, 要通过对经典作品修辞范例的分析, 来使学生了解经典语言美感的来源, 增强他们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使学生知道别人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在中学修辞教学中, 我们要时时注意分析经典作家作品语言美感的来源, 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良好语言习惯, 提高他们随时对别人的语言进行细心揣摩、分析、比较的自觉性和他们在语言交际中细心地选词斟句的自觉性就会由教师教到自学自用, 在读听说写中自觉地修辞。

3、改善教学方法

修辞学的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的,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修辞学的教学要结合实际, 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教学, 学生在掌握修辞学后要对修辞学进行运用,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口头交流等方式进行应用, 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 在保持写作主旨的前提下, 通过对文中内容修辞的运用, 来丰富写作内容, 使作文更加生动、具体;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修辞学的灵活运用, 使其语句更加通畅、简洁;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的修辞贴近生活, 使其更具现实意义。修辞学的教学要生动,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教学, 来认识修辞、学习修辞、掌握修辞。

4、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对修辞学的学习有一个适应的心理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并进行分层教学, 让学生逐渐掌握修辞学, 适应修辞学,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修辞学的过程中, 不断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同时,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交流, 使学生减少对修辞学的心理压力, 实现对修辞学的深入研究与创新, 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浅谈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中学语文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修辞教学恰巧体现了这些能力,修辞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写作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的表达出来;在交际和鉴赏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修辞语言与学生言语积累关系密切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写作时,都希望把话说得漂亮一些,表达效果好一些;即使阅读和听话,也希望能学习别人话语或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性。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充满音韵美的工整的对仗,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炼的一语道破,那含蓄深刻的哲理意味,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或庄重、谐谑,或朴实、典雅,或粗犷、细腻,可以说,各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形式、各种语言风格应有尽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的形式,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这样,学生才会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比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吸收消化,才能谈得上运用,进而熟练地、得心应手地运用。

二、修辞语言对学生写作提高功不可没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中学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如果依据他们的认识能力,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再加上得力的、足够的语言训练,加上他们对语言现象和语言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甚至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也许就不会感到太困难,起码文通字顺是不难做到的。

在进行写作教学和训练时就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并融人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将理解课文的内容与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及语言形式适当地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的表达出来。

三、修辞语言对学生审美发展大有益处

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修辞手段十分丰富。教师运用修辞知识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是一种评价,修辞关注的正是语言表达效果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在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切地了解,准确地把握。这时我们就可以应用我们修辞教学中的比较原则来解决。比如,要讲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为什么妙,只有通过同寻常表达的“泉冽而酒香”进行比较。比较原则说明,“好”都相对的,修辞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道出了修辞教学中比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不断地比较,揣摩分出好坏,这也是对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必要的修辞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读得更懂、说的更妙、写得更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与修辞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目前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都有教授和穿插修辞学的知识。但是,修辞教学的现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修辞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效果很不尽人意。因而,目前的修辞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对修辞教学的目的缺乏足够的认识。

1、学习修辞的作用

修辞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艺术,是一门重要且有价值的学科。修辞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有助于我们提高

说话和写作能力、阅读和欣赏能力。在以往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找出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老一套课文分析模式之所以招致广大师生的批评,一是它千篇一律,不知变化;二是没有揭示语言表达本身的精彩奥妙之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对语言表达的研究可以说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在语文教学中借鉴修辞学的分析手段,不仅可以丰富

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进入微观,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分析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第二,有助于我们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遇到的篇目形形色色,修辞各具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它们的特点有选择地重点分析。例如:鲁迅的《药》写康大叔递给老栓馒头时一连串动词选用得就比较突出;刘鹗《明湖居听书》中的比喻相当有特色;孙犁《荷花淀》中人物对话的口语句式选用得好。在教学中时时注意对这些修辞现象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就能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和欣赏语言美的水平。

2、学习修辞的目的

修辞的作用决定了我们学习修辞的目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学习修辞可以提高我们的而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转 襄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信访室对内容的重要影响。学习修辞,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效果,圆满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

第二,学习修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文章,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水平。修辞研究的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我饿美女使用语言的原则就是做到形式和内容要完美和谐的统一,而修辞的使用恰恰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和原则的最好途径和方法。修辞讲究表达的效果,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别人通过你的文字能够很准确贴切的理解你的思想感情。写作需要修辞,说话也需要修辞,修辞现象到处都在。

其次,教师教学目标设置不清,对修辞教学的指向仅停留在对概念识别上

我们很多教师认为修辞教学就是给学生教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或是一些词语、句式的选择,语言的清晰、简明、连贯、得体这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给学生讲解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要求学生能够辨别简单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不能明白此手法的好处,也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更谈不上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和表达之中。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际中,教学就比较偏重于概念识别。比如:A.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B.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仅要求学生判断出A是拟人,B是借代。除此之外,缺乏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后认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比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我们不仅要知道此处用了比喻还要知道它用比喻的好处和目的---形象的写出了叶子的形态美,是表达更准确、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我们的目标设置不清,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概念判别而不能学以致用。我们应该先交给学生对修辞手法定义的理解和判别,然后举实例说明它的好处和意图,进而反复揣摩练习,使学生自觉达到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造句、作文。

最后,教学方法存三偏问题。

一是偏重知识介绍,忽视能力培养。中学将修辞,往往习惯于把它当做一种知识来讲授,要求学生好好领会,而没有真正把它当做是表达上的一种技巧,要求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地体会运用。“要文章的表现方法好,就得学会修辞的技巧。学习修辞,就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把我们的正确思想和健康的感情清楚、确切、生动、有力地表达出来。”而我们的教学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们说如果仅仅把修辞当做是一种知识来讲,那就失去了教学真正的意义;只有把它看做是一种技巧,并且通过教学变成学生在表达上的一种能力,那才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生对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很熟悉,但在他们的作文中却很少用到这些,有的用的,但用的不妥帖,反而显得很做作。

二是偏重静态说明,忽视动态分析。修辞是一种语言活动。我们讲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好,讲长句、短句等句式也好,固然需要通过实例来说明其形式特点及表达功用,但任何修辞方式或表达手段,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显示效果、发挥功用。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修辞实例不能只做一种孤立的静态讲解,而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里去分析它的语用价值,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启示。可我们中学的修辞教学,就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其结果是,学生虽然理解了什么是比喻或什么是夸张等等之类的概念,但难以领悟到他们的价值所在。

三是偏重单项训练,忽视综合运用。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对一种修辞手法或者句式,是可以也需要通过单项训练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但从获得修辞能力的角度来说,只注重单项训练师不够的。因为,我们选作教学用例的材料往往是比较单纯的,如比喻就只是比喻;夸张就只是夸张;而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不同的修辞手段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需要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修辞手段的能力。可中学的修辞教学却没有体现这一思路,还是惯于单项训练,以致达不到很理想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在充分认识修辞教学对中学有很大作用的基础之上,认真看清目前修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采取相应有效的教学对策。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修辞观。

1、全面认识修辞。由于教学的偏误,造成了学生对于修辞的一种片面的认识。在很多学生的意识里,修辞就是辞格。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师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就反应了这一点。下面是对“学生是怎么看待修辞的?”这一问题的几种回答:

(1)学生对修辞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修辞就是修辞手法。一般在作文中,学生比较喜欢刻意去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学生对修辞的理解比较片面,只限于修辞格,学生在作文中刻意使用,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

(3)学生大概就认为修辞等于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有时也会很自然的使用。例如,排比和比喻这两种辞格因为我们经常强调,所以他们在作文中也会主动运用。比如,很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喜欢用反问句来加强语气。

这些认识在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我们的修辞教学,就应该改变学生的这种片面看法,使学生认识到:修辞不等于辞格;修辞除了辞格外,选词用句、谋篇布局以及语体风格的选择等等,都属于修辞的内容;只要是开口说话、动笔写作,都存在修辞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修辞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明确修辞的实质。我们的修辞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修辞的实质。修辞实质上是一个选择过程,即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张志公先生指出:“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的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吕叔湘先生也认为:“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或叫做‘文体’、‘语体’)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适应需要的,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可见,“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语言中精心的选择而已。”[5]明确了修辞的实质,懂得、学会了选择,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说每一句话或每写一句话,都存在“修辞”的问题。

要在使用修辞中以“立诚”为基本原则。

修辞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确:修辞固然是要讲究语言表达技巧,但又不能是纯技巧,修辞还要“立诚”,应该把孔子提出的修辞立其诚”是为修辞的一个基本原则。

关于“立诚”的原则,叶圣陶先生曾做过很好的阐释。叶先生认为:修辞不是纯技巧的事,“不是陡然的修饰”。“一个普通人,写一张便条,作一份报告,要‘立诚’;一个著作家或文学家,撰一部论著,写一篇作品,也离不开‘立诚’”。“要求诚与不苟”,要“诚中外形”。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还说:“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烦”;特别强调:要使学生认识到修辞推敲以“立诚”为贵。叶先生的这些阐述对中学的修辞教学是很有启示性的。

第三,要从修辞语言的三要素入手,灵活运用修辞。

修辞语言以语言三要素为材料,是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对语言三要素选择加工的活动。语音方面如音节相调、同韵相协、平仄相间、叠音相配;词汇方面如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位词的选用,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词、新语词、行业词的运用,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的运用;语法方面如词类的活用,词组的变换,句式的选择和变换。对这些现象,教师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以讲授分析。例如,从语音修辞角度来看《天山景物记》中“而且已经有人计划在沟里建立酿酒厂,把野苹果酿造成大量芬芳的美酒,让这大自然的珍品化成人们的营养,增进人们的健康”一段,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句子韵脚和谐,朗朗上口。再如《孔乙己》中的一段对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词汇修辞角度分析,“窃”这个文言词的使用,生动描写出孔乙己偷书被捉还要咬文嚼字,强词夺理,自命清高的窘态。又如从语法角度分析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两个原本是修饰语的形容词独立出来成为分句,避免了语句的拖沓,突出了小草的嫩绿。修辞分析中的语言三要素是动态的、运用中的,这不仅复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把这些知识变成了活的知识,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运用。

第四,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来进行。

“修辞以语法、逻辑为基础。有人说,语法是管通不通,逻辑是管对不对,修辞是管好不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要使学生养成多读(除课外,可推荐各种优秀问题佳作名篇、报刊时文)、多背诵、多积累。多听多写多说的语文学习习惯,使学生在阅读别人的文章的过程中鉴别学习修辞,可利用作者的初稿、定稿,初刊文字、再版文字,原文、编者的改动文字的对照比较,体悟修辞的真谛窍到。其次,在范文讲解时,教师要强化语言修辞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和语感,就会从大量的范文佳作中亲悟出许多修辞方面的烦恼广发和窍道,从而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这样就会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深广。在进行修辞教学时,要通过修辞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准确、生动、有力的美感来源,学会鉴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语言艺术化的自觉性。经典作品的语言之所以准确、生动、有力,这和他们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技巧是分不开的。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通过对经典作品修辞范例的分析,来使学生了解经典语言美感的来源,增强他们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使学生知道别人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叫好,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在中学修辞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注意分析经典作家作品语言美感的来源,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良好语言习惯,提高他们随时对别人的语言进行细心揣摩、分析、比较的自觉性和他们在语言交际中细心地选词斟句的自觉性就会由教师教到自学自用,在读听说写中自觉地修辞,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式大概就是语言。古人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言志,大概也言情。孔子还说过:“情欲信,辞欲巧”。修辞不采用概念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采用的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方式。有人说情为修辞之本,这话有道理。因为许多修辞方式已经融入了太多的情感,因此,在体会这些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时,要引导学生捕捉言语的情感信息,感受言语所表达的感情,并对言语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反响和共鸣。

言语在表达情感时,有时是直抒胸臆,有时却曲意含蓄,文中无一情字,却是一堆说不完,道不尽的情。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忍看朋辈成新鬼”的“忍”与原稿中的“眼”相比较,“忍”的前提是必须看到、听到或者感受到事情本身之后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而“眼”字,单单只能说明见到的事实,并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用“忍”换去“眼”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就明显了很多。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的鲜明、生动。从发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也无处不在。

中学语文修辞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考修辞;修辞教学

修辞是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四大分支(读写、语法、修辞、文学)之一,修辞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修辞?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这部论著里,把纷繁的修辞现象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他说,消极修辞就是“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积极修辞则是“注意在积极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同一切艺术手法相仿,不止在概念上明白地表达”。换言之,消极修辞要求的是语言通顺、平匀、准确,而积极修辞要求的则是语言的形象、生动、鲜明。简而言之,“修辞是教人如何把话说得更好。”(《叶圣陶语文教学论文集》)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显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修辞教学更加强调修辞手段在语境中的动态表现,强调体会修辞手法在言语表达中的效果,注重修辞方法对文本意义理解和情感体验的作用,注重对修辞言语形式的品味和鉴赏,注重修辞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D。2007年《考试大纲》又有新的表述:(1)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2)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这一考点隶属于“表达应用”。就是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检验考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试大纲》新增加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要求是2007年高考变化最大的知识点。所谓“准确”,是指表达的内容要符合要求,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谓“鲜明”,是指表达的主题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所谓“生动”,是指语言表达要具体或富有文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所谓“简明”,是指语文没有赘余的语句,语文没有歧义;所谓“连贯”,指的是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所谓“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是最为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准确、鲜明、生动”是更高一级的能力要求。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高考语文试题对修辞的考查已从修辞概念的机械记忆转变为注重学生对修辞概念的理解,对常见修辞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1.在语言表达中考查。如仿写句式、拟写对联、根据具体语境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或一段话、拓写句子、根据图画或图形展开联想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话等等。

【试题再现】(2007年全国Ⅰ卷第20题)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对偶修辞运用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考题解析:本题是开放题,根据要求写句子,语言要通顺,比拟、对偶修辞运用要恰当。

参考答案: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

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

【试题再现】(2007年浙江卷第22题)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运用语言连贯、得体的能力。

参考答案: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

2.在诗歌鉴赏中考查对修辞概念的理解。诗歌鉴赏中,一般涉及到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辨析及其作用的理解。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抒情方式;对诗歌运用的修辞方法的理解、鉴赏,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涵, 然后重点关注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它的表达效果。

【试题再现】(2007年重庆卷第13题第1问)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轮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试题再现】(2007年浙江卷第16题第2问)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勿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现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3.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及运用。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行文结构等,其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方式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这种题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

【试题再现】(2007年陕西卷)阅读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然后回答问题。

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题解析:本题需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及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试题再现】(2007年辽宁卷)阅读臧克家的散文《炉火》,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考题解析:本题需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及作用。

参考答案: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试题再现】(2007年湖南卷)读《忆刘半农君》,完成21题。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参考答案】(1)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他“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后与保守;既表现他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的优良品质,也表现了他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他的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鐄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退潮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他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2)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

(3)①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③文中前后呼应,末段与开头呼应。

4.在写作中考查对修辞的运用。修辞手法渗透在写作中进行考查的方式常常为人们所重视。

2007年江西地区高考作文题为:“语文——心中的一泓秋水”、“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两个题目任选其一。

选择“心中的一泓秋水”比较好写。因为“一泓秋水”涉及到比喻义,比喻心灵的纯洁、平静、淡泊、从容。一个人面对浮躁繁华的社会,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光怪陆离的诱惑,都可以从切身的体会中,寻求到内心一块纯洁、平静的地方。于是,凡是接触不恰当的东西,都可以以自己的抵制和个人的感悟成文。

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为:季节

“季节”是一个有双重涵义的词语。这个题目既实又虚。大自然有季节,人生也有季节。中学生处在生命的春天,是木欣欣以向荣的。在这个季节是会发生很多很多事,你的观察力如何?你的理解力如何?你做了怎样的思考?两道题都涉及到比喻义,而江苏卷的“怀想天空”则更为明显。

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

这个题目表面上考的是对一个常见物象的认识,其实考的却是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如果考生进行简单的写实性操作,其意义与价值显然不大。考生必须先弄清“天空”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在写作中借助思维的渗透性、延展性和深刻性,将“天空”的含义作多元和立体的发掘,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天空”,既指自然界具体的、实有的天空,也可以比喻、象征许多抽象的东西:生活的天空、历史的天空、心灵的天空、阅读的天空、爱的天空、心态、理想、追求、环境等。

写作本文可以多方面立意。天空有晴空,也有雨天。生活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变化当中,我们应该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变化。天空代表着梦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梦想,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心中的天空代表着心中不同的梦。每个人的梦都是由情感支撑起来的,比如父爱、母爱、友爱等。每个人都有一片心中的天空。那是一片明净的天空。那些著名的大思想家如陶渊明、庄子等,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片明净的天空,所以他们才能为人民做很多事情。过去曾经蓝蓝的天空上万里无云,但是这种明净的天空渐渐离我们远去,也从环保的角度,呼吁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从以上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准确判断修辞的类型;二是正确理解修辞的作用;三是能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由此可见:

A.单一性的选择题型已经被淘汰;

B.相对集中地借助诗歌鉴赏和散文阅读考查;

C.与语言表达间的联系愈趋紧密;

D.60分甚至分值更高的作文园地是考查修辞理解与运用最重要的领域。

显然,高考对修辞这一考点的考查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综合的总趋势。因此,我们要不断调整我们的修辞教学思路,优化修辞教学的策略,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体会揣摩修辞的作用,注重修辞的实际运用。少讲宽泛纯粹的辞格知识,多讲运用辞格传情达意的妙处。目前中学修辞教学中辞格知识讲得太多太细,而运用修辞的巧妙恰当及其对增强作品可读性的影响讲得相对较少,训练更少。

2.多运用修辞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和造句等练习,提高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述的能力。修辞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能力,也就是在特定语境中说写恰当的话语能力。

3.结合或设置生活情境训练学生将修辞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口头表达要恰当、得体、自然,能吸引人、说服人、感染人,其中就有许多修辞问题;而书面写作则更与修辞有关,“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鲁迅《致李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语和写作能力差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我们的修辞教学应结合这一状况,联系实际,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强化对学生的修辞技巧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精心设计一些融知识性、情趣性和适用性为一体的说写练习,代替现在的简单化、模式化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具体化的修辞训练,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说写技能。

从互文、并提中谈中学文言修辞教学 篇4

一、互文、并提的定义及内涵阐释

(一) 互文, 也叫互辞, 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解释为:“参互成文, 含而见文。”具体地说, 它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 看似各说两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 互相阐发, 互相补充, 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 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文言文中,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 文字上只交代一方, 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时, 要瞻前顾后, 不能偏执任何一端, 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 才能正确地、完整地、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常见的互文一般有四类。

1. 单句互文 (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

所谓单句互文, 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如解作:“烟雾笼罩着寒水, 月光笼罩着沙”, 那就大错特错了。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2. 对句互文 (也叫互文相补) 。

对句互文就是对 (下) 句里含有出 (上) 句已经出现的词, 出 (上) 句里含有对 (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 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如:“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木兰辞》) 。这是互文句, 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3. 隔句互文。

隔句互文, 是指两句互文之间, 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的思路步骤一样。“十旬休假, 胜友如云;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 (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 “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 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 胜友满座;高朋满座, 高朋如云。”

4. 排句互文。

排句互文, 是指互文的句子有两句以上, 且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就是排句互文。在古文中, 把属于一个句子的意思, 分写到两个句子里, 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就是互文。

(二) 并提, 即“并提分承”。

又叫“合叙”“分说”“双提分承”“列举分承”等。为使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 古人又常用并提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如:“夫钟、蠡无一罪, 身死亡” (《史记.韩信庐绾列传》) 。意思是:“夫钟无一罪, 身死;夫蠡无一罪, 身亡。” (出走.逃亡)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死亡”当作一个词来理解就错了。因史实, 自杀而死的是大夫钟, 亡命逃亡的是范蠡。了解并提的句子一般应着重从文意方面分析句子的搭配关系。《后汉书.华佗传》“耳目聪明”, 它是由“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组成的。

由此可见, 互文是上下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彼此渗透, 并提是一句中前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分别相应;互文是“一分为二”, 并提是“合二为一”。

二、互文、并提在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文言文涉及互文、并提修辞手法的课文较少, 但这两种修辞方法与古文教学关系密切。教师如果能善于指导学生掌握互文、并提,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首先, 它能帮助学生正确判断和理解文言句子。有些文言句子, 看似简单, 但它隐含着一些修辞手法, 如单按字面意思理解, 难免会有偏差。如:“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 (《孔雀东南飞》) 。常会被理解为:早上做成了绣夹裙, 晚上做成了单罗衫。把这两句话割裂开来翻译是错误的, “朝”与“晚”成互文, 意为一天之中就做成了绣夹裙和单罗衫。

其次, 它可帮助学生领悟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许多文言文因互文、并提等修辞的运用, 其思想内容才得到更充分更完美的体现。引导学生从修辞角度分析, 探求思想内容, 对文章主旨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如:“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可理解为“ (兰芝) 在十三到十六岁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 表现了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知书达理, 并非一年学会一种。

三、教学互文、并提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互文、并提修辞手法时, 应注意:

(一) 学以致用, 引导迁移延伸。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互文、并提修辞手法的积累, 可按单元把含有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句子集中梳理, 弄明白其中的词法、句法规律, 从而正确理解文章、句子, 更准确地释义。有了一定的积累, 举一反三, 活学活用, 其能力迁移、延伸便水到渠成。

(二) 勤于思考, 不迷信参考书。

现在教师、学生使用的教参书及市场上流行的古诗文注本、译本, 有些没有紧扣互文、并提修辞作注, 译文欠妥, 甚至与文意相悖。如, 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教参书译为:“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退出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解释, 就有在朝廷做官不为君主担忧, 退出江湖不为百姓忧虑之意。实际上, “居庙堂之高”也“忧其君”, “处江湖之远”也“忧其民”意为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忧其民, 这才跟上文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下文的“进亦忧, 退亦忧”相照应。这句用了互文, “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互文见义。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走出误区。

摘要: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引用、联珠、避讳、省略、互文、并提、对文等。互文、并提在修辞中使用较少, 但考试却常常出现;因其相似, 让人迷茫困惑。本文就二者区别、作用做一些探讨, 也想以此引发对中学文言修辞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互文,并提,修辞,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索.古代汉语言修辞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王月馥.也谈“互文”与“并提”[J].语文教学通讯.1995, 9.

[3]王林喜.从互文、并提与对文看中学文言修辞教学[M].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之二教学设计 篇5

《比喻与拟人》教学设计

华容县实验小学

郝丽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梳理比喻、拟人的相关知识。

2、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了解比喻、拟人的基本特征。

3、了解比喻与拟人的区别,学会分辨比喻和拟人。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特征,学会分辨比喻句和拟人句。教学难点:

在赏析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比喻、拟人。教学准备:

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收集有关比喻与拟人的知识,并摘抄比喻句与拟人句。2.教师准备微课视频,教学ppt,学习简报。教学过程:

一、学情汇报

1.同学们昨天观看了微视频,并整理了有关比喻与拟人的知识,现在就请你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点拨。3.小结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神态和情感。

(课前学生观看了比喻句,拟人句的微视频,并对比喻句,拟人句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归纳。老师听取学生汇报后,有的放矢展开教学。)

二、归纳要点 PPT出示分辨比喻句,拟人句的金钥匙。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比喻句,拟人句。1.“三看一比”法判别比喻:

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2.判别拟人的方法:

A所写事物具有人特有的动作、神态和情感。B不出现比喻词和人物。

(主要针对学生自学中的疑问,知识盲点组织教学。)

三、巩固练习我当小裁判。

(一)这些句子是比喻句吗?

1、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2、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人似的。

3、像你这样的书生干不了这些粗活。

4、我一看到茶树,就像看到了可爱的家乡。

(二)这些句子是拟人句吗?

1、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一步一步向我们逼近。

2、桌子对同学们说:“我给你们写字的地方,你们却在我脸上写字。”

3、公鸡好似一位将军,表情严肃地率领着一群小鸡在屋子后面巡逻。(针对学生比喻句,拟人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设计一组练习,考查学生知识巩固情况。)

四、佳句赏析 拟人

1、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2、当水鸟站在柳枝上鸣叫时,流水也发出悦耳的声音。

比喻

1、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砸去。

2、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砸去。(ppt出示两组句子,学生比较,进一步了解比喻句,拟人句的妙处。)

五、课堂练笔

我来露一手。学生看图,运用比喻、拟人练习写话。

六、整理归纳

1.学生分若干学习小组,将课前学习与课堂交流收获整理归纳,并办学习简报。教师巡视指导。2.学习小组汇报。

初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比喻;修辞;应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64-01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就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与修辞打交道。下面,我就多年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修辞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初中语文修辞的教学与应用。

一、对比喻的讲解和应用

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而比喻在词格体系中处于独占梢头的地位。为此,我在给学生讲解修辞时,总是把比喻做为重中之重来讲解。下面就以比喻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进行修辞教学的。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唤起学生对比喻概念的记忆,使学生理解并进一步牢记比喻就是“打比方”,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再根据学生自己对比喻的理解,进行造句练习。然后,我再从中筛选出极具代表性的句子进行点评,如:例1初中的生活就像美妙的音符,无论怎样组合,都是一首美妙的音乐。例2夏天里的月季花,白的像雪,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多姿多彩。例3森林就像地球的裙子,衬托着她。通过造句练习,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比喻修辞掌握比较牢固,如例句1能够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把初中生活生动地描绘出来。例句2把月季花的美展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眼前,并兼顾了其他修辞的运用。而例句3虽然具备比喻的特征,但主、客体之间不协调,缺乏可比性。其次,在学生基本掌握比喻修辞概念的基础上,再对比喻修辞结构和分类进行讲解。掌握比喻修辞的基本结构和种类是灵活运用比喻修辞的关键。

比喻修辞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喻的种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我们学过的课文如《看云识天气》中,作者运用了一连串比喻修辞中的明喻,通过大家熟悉的事物来说明各种云的特征:“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凌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作者运用明喻的修辞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使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和谐。通过对此篇文章的讲解分析,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明喻的特点,并能熟练运用。2、暗喻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如:“顾客是上帝”、“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等是暗喻的具体体现。3、借喻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天上张着灰色的幔”。其中,“灰色的幔”是喻体,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

最后,对比喻修辞的运用原则加以概括,为学生在今后运用比喻修辞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运用比喻修辞时,应注意下列三点:1、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令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违背以上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比如:“机器隆隆的响着,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2、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如:“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3、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如“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就违背了这一原则。

二、指导学生对相近修辞的区别

在学习修辞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困惑,容易使相近修辞混淆,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指导学生对相近修辞加以区分。

1、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格因为它们都有“借”字,也往往分不清。怎样区别一个修辞格是借喻还是借代呢?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

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像渺小的燕雀;自己好像翱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像红领巾。再比如:用某人的绰号来代替某人(当然,此绰号应是善意的),也属于借代修辞,这样就更能贴近生活。

2、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使用的时候,往往分不清楚。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分清呢?关键是明确概念。比喻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比拟是描写,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

一个完整的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如:“共产党像太阳。”“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靠的是二者都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这一相似点联系在一起的。而比拟是按着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本事物当拟事物来写。比如:“鸟儿歌唱,花儿欢笑。”“鸟”和“花”本来不会像人那样“歌唱”和“欢笑”,但是人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比拟没有联系词,就直接来描写。

浅析高中语文中的修辞教学 篇7

一、修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修辞是一种双向性的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语言修饰传递出来,运用修辞不仅能让接受者很好的明白所表达的意思,也体现了说话者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修辞的规律和技巧可以大大增加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特别是在讲解课文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运用修辞学规律进行文章讲解,不仅能够游刃有余的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而且能够从每一个词语乃至标点符号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语言魅力。

例如,朱自清的《春》,相信很多人都特别喜欢这篇散文,文章仿佛有道不完的诗情画意,作者将人的美与自然的美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章一开头,作者就运用了反复修辞格,“盼望”一词的反复出现,表现出了人们急切的心情期盼春天的到来,这一修辞格的出现,直接吸引了读者继续往下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用了叠音和拟人修辞格。“偷偷”和“钻”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也象征着人类。

二、高中语文修辞教学难点处理

(一)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这两种修辞格很多学生容易混淆,原因就是这两种修辞格的本体在句子当中都不出现。

借代是用与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本体。例如,陈毅的《梅岭三章》中的诗句“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中,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作者以“烽烟”借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借喻是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句子中不出现比喻词。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比喻“雪花”,而诗句并没有出现比喻词。

(二)对偶修辞格和对照修辞格的不同

两者经常出现,很多学生难以分清楚。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论在意义上还是结构上,上下两句都对照整齐,所以这句既是对偶又是对照。

(三)很多学生容易把对比和衬托混淆

对比是两种事物的对比或者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特征进行比对。例如高适的《燕歌行》里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意思是战士们在沙场上与敌人打得天昏地暗,不知生死如何,而那些将官们却躲在营帐里,尽情地欣赏歌女们唱歌跳舞。作者把战士们在战场上杀敌与官将们的腐朽无能、荒淫误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的突出了将士们在祖国危难关头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2]。

衬托分为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正面衬托又叫烘托,烘云托月。衬托主要是为了突出主题。例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的诗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以“行者”、“少年”等人的反应来说明罗敷的美,从侧面更加突出了罗敷的美。

三、高中语文修辞教学改革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对比讲解

常用的修辞格比较多,有些学生很难熟练地掌握。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们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使学生对修辞格了解并掌握修辞手法。例如在讲解比喻句的时候,需要不同的比喻进行形象化。比喻句分为明喻和暗喻两种,若句子是明喻的话,都会有明显的连接词;若句子为暗喻,本体、喻体都会在句子中出现,但句子中并未出现连接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时要整体性的分析文章,用不同的修辞方式加强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

(二)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高中时期的学生,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尽量把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能够让学生们更多的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在课堂上通过学习修辞,提高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说话的艺术。我们所学的修辞手法,不仅仅是在考试的时候可以用到,平时说话的时候倘若用上几个修辞,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可是不小的锻炼。

(三)高中语文教师渗透修辞教学

在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看来,讲课的方式是单一的。他们认为学习文章和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两个概念,都是分部分学习的,学习知识点比较零碎。修辞手法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不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抽时间快马加鞭地给学生们讲解,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后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学习高中语文修辞教学,也需要渗透性,高中语文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加练习,特别是在讲解文章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明白使用过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文章当中的重要性。

总之,修辞能使语言文字得到更华丽多彩的修饰,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修辞学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修辞学部分,学生们学习的并不乐观,在平时的考试或写文章的运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本文对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有所分析,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对高中语文教师在修辞教学方面有所帮助,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及学习方法。

摘要: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具有复杂性,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运用修辞手法,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耐心的为学生们讲解,注意平时课下多练习。修辞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如果把修辞格学好了,语言运用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本文重点分析高中语文的修辞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修辞教学 篇8

一、修辞的本质和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修辞的要求

关于修辞的本质的问题, 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停止过探讨。现在我们认为, 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 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现代汉语通行的修辞学论著中往往把修辞分成两个大的部分, 一是语音、语法、词汇甚至是语体风格等方面在修辞上的运用能力;二是修辞格。这两个部分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针对如此繁复的修辞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要求应该是最基本的直观形象的内容。所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常见的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在运用语言上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二、小学课本中存在的修辞现象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纵观修辞的本质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体现, 我们会发现, 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修辞格,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那么, 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存在哪些修辞格呢?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除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八种修辞格还有以下几种。

1. 借代。

不用事物本来名称, 而是用和它有一定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格。例如: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 相互扶着肩, 踮着脚望着, 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 拈连。

拈连指的是两种事物连着说的时候, 把说第一个事物的词顺势连用到第二个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 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十里长街送总理》)

3. 回环。

利用词序把前后语句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形式, 从而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的修辞方法。例如: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桂林山水》)

4. 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 故意让语言表面上说一个意思, 而实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 这样的修辞格叫做双关。例如:你想四周为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5. 婉曲。

这是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想要表达的意思的修辞方法。例如: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秋天的怀念》)

除了这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过舛互、对照、对比、衬托等多种修辞格。面对众多的修辞格, 我们将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呢?

三、小学语文课上修辞教学对策

在小学阶段, 学生虽然在中高年级阶段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增强, 但是相对来说注意力的持久性来说还是比较差的, 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仍然是其学习的主要来源和动力。因此, 在小学的修辞教学中, 我们应当采取以下的方式方法。

1. 教师要重视修辞的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修辞教学的重要性, 不要把修辞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要知道, 在学生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 修辞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 体味文章的优美之处, 形成比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外, 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 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所以, 在小学阶段, 我们不可忽视修辞的教学。

2. 要多采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法, 切忌理论灌输,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要通过有目的的习题演练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修辞格的教学目标。例如给出一些含有修辞格的句子, 让学生判断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格, 或者按照要求造句。

3.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让他们在玩中学更便于掌握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方式。如当我们讲比喻的时候, 可以让不同组别的同学展开联想, 对同一本体的事物用不同喻体表达出来, 让学生在竞赛中得到锻炼。

总之, 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讲究策略, 重视修辞的教学, 以便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中对修辞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3]张莉莎.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教学策略探讨.小学时代:教师版, 2009 (6) .

[4]郭玉兰.小学语文语法与修辞教学之我见.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7 (4) .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分析 篇9

一、例举修辞手法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

(一)《祝福》的修辞格运用

鲁迅先生的《祝福》,一直是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鲁迅现实也一直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始终是我们每代国人要认识学习的文学大师,以在无数次的教学改革中,鲁迅的《祝福》这篇文章始终存在于我们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对它的解析也形成了一定的传统。由此也形成这篇文章内涵的丰富性,人们纷纷在《祝福》中探索发现不一样的修辞,如今这篇文章已经成为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模范,成为语文之妙的平台。以这篇课文为例来理解修辞的概念是最全面的。1.比喻。文中包含了大量比喻。无论是隐喻还是明喻,种类丰富齐全。比喻都是文章之中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修辞方式之一。比喻能让一个较为抽象的事物更加形象鲜明的出现在读者印象之中。对于行文的鲜动有着很大的助益。2.对比。在《祝福》中可以说是以层层对比连成文章线索,祥林嫂一步步沉沦深渊的过程都是一个不停对比的过程,人们也在这种对比中对祥林嫂更加同情,对社会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正是这种对比让文章的发展脉络更加鲜明。3.衬托。衬托是指通过其他方面的描述,达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效果。人们能通过一个场景读出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衬托用得好的话在一片文章之中可谓是点睛之笔,另外衬托对于形象的表达有着重要意义。4.夸张。夸张能极尽可能的将形象的效果展示在读者眼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但是夸张是一门更加需要艺术的修辞手法,我们需要抓住形象的主要特点才能更好的达到预想的效果。除了上面所例举的这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还包含了很多种类,每个手法都有不一样的运用效果,如果想要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还需要结合其他修辞方式的一起运用。

(二)《祝福》的消极修辞手法运用

我们概念中的修辞通常都是笔者在前文所例举的修辞方式,但是实际上除了这类的修辞方式还有另外一种消极修辞手法,它也属于修辞方式中的一种,也属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中的一大类,但是因为它们太过普遍反倒不常引起我们的重视。1.词语的锤炼。词语是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锤炼能够直接决定一篇文章在文章形式上的好坏,能决定一篇文章的风格。对词语的锤炼是每位作家的追求,也是一篇文章艺术性的保证。但是词语锤炼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我们在感慨《围城》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之妙时也要注意到钱钟书先生从中投入了整整两年的时间锤炼词语锤炼修辞。2.句式的选择。句式也是组成文章的元素,并且合理的句式能够更好的表达行文意义,对于文意与及作者思想的表述同样十分重。有些句子我们看起来没有逻辑,这就是缺少合理句式选择的原因。3.谋篇布局。文章构思也属于修辞教学中的一部分,文章的谋篇构局决定了一篇文章基本构架的精彩与否。然而文章构思也是属于文章中难度偏高的一部分。

(三)《祝福》教学设计对修辞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实际要求

《祝福》这篇文章在最初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中除了对我们一般修辞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对消极修辞的教学有了要求。要求学生两者都要有所了解。

二、课标对修辞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实际要求

(一)《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对语文修辞教学的要求

1.语文应用能力。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的目标得到很好的体现。修辞教学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意,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在生活方面,修辞对于语文能力的运用也有很大的帮助。2.学会鉴赏。修辞是一门艺术,修辞便是这些艺术家们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相隔的方式,使得学生对于鉴赏文学有了一定的难度。修辞教学的目标之一便是让学生跨越这种难度,让学生学会鉴赏。文学,是需要欣赏的,修辞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更好的欣赏文学,感受文学之美。3.自己组织语言。修辞教学的综合目标就是能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自己运用修辞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只有学会了创作,才能更好更好的了解修辞。创作,是最能体现学生对教学目标掌握程度。现在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很大的欠缺。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比较差,那么我们修辞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4.对作品的优劣的比对。我们都知道修辞是每部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说修辞是一片文章生命,就如同人体的经脉一样,但是对于作品之间的高下对比,没有一定的标准指导,一般的学生是区分不了专业文章的高下的,所以,修辞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对作品的优劣有个比对。

(二)要求的看法

1.修辞概念的简化。通过以上修辞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们得知我们学生如今对于修辞概念的一些弊端。大多数学说对于修辞概念上认识不清,很多人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了对消极修辞的认知。对于修辞概念的简化使得我们每个人对于修辞的运用不清。2.修辞的运用。认识最终还是要形成运用,不能运用修辞对于修辞教学来说就是一场空。我们如今的修辞教学还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修辞概念与及修辞欣赏,不能很好的进行修辞运用。在今后的修辞教学中师生需要在修辞运用中继续努力了。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修辞教学 篇10

2012年到宝岛台湾考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考察学校送给我们三套正在使用的小学《国语》教材 (康轩版、南一书局版、翰林版) 。打开一看, 三种版本的教材, 都是从三年级开始编写修辞, 并且非常详细, 很多修辞我们一行40多位特级教师听都没有听过。回到家中, 我把书中所有修辞全部摘录了出来, 共有16种之多, 它们分别是:譬喻 (明喻、暗喻) 、排比、摹写、对偶、引用 (明引、暗引) 、设问、转化 (拟人或拟物) 、夸饰 (夸张) 、顶真、呼告、映衬、双关、借代、感叹、类叠、层递等。台湾的教材是怎么编写修辞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康轩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认识修辞———拟人”、第二单元的“认识修辞———类叠”。

认识修辞———拟人

说故事或写作时, 为了让表达更生动, 让想象更丰富, 我们常常会将物当作人来描述, 使它们具有像人类一样的动作或感情, 这就是“拟人”。例如:

1援春天来了。 (加上“拟人”之后) 春天在田野上散步。

2援春风中充满花草的香味。 (加上“拟人”之后) 春风轻轻抚动她的长发, 就传来淡淡的青草香和浓浓的花香。

3援正午的太阳很大。 (加上“拟人”之后) 正午的太阳龇牙咧嘴地对着人们发威。

让春天、春风和正午的太阳像人一样, 会散步、有头发和情绪, 这样的文句是不是更鲜明活泼, 让文章更充满生命力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使用“拟人”的句子:

1.那青翠的草地, 为春天散布了清新的气息。

2.稻子笑弯了腰。

3.星星对我眨着眼睛。

4.热情的蝴蝶以翅膀拍手。

5. 坚强的小草是我的好朋友。

6. 快乐的云在天空自由自在旅行。

找一找, 第一单元的课文里还有哪些文句也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呢?

认识修辞———类叠

说话或写作时, 为了让文句读起来有节奏感, 让重点更清楚明白, 我们常常会将相同的字词或语句, 重叠反复地出现, 这就是“类叠”。例如:“这些‘生活创意家’的实例数不清、说不完。”加上“类叠”后, 变成:“这些‘生活创意家’的实例, 数也数不清, 说也说不完。”这样读起来, 是不是更有音乐的节奏感?语气是不是更加活泼?而且使重点更加清楚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使用“类叠”的句子:

1. 我们捡到三颗圆滚滚的石头。 (同一个字连续使用)

2. 我们在车站内来来回回地走着。 (同一个字连续使用)

3.爷爷退休后的生活, 又有趣又充实。 (同一个字间隔使用)

4.一件产品的发明, 常要花费许多心力和许多创意。 (同一个词语间隔使用)

5. 海曼高兴地说着:“我想到好点子了!我想到好点子了!” (同一个语句连续使用)

6.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同一个语句连续使用)

7. 淅淅沥沥的小雨, 闻起来, 青草香;淅淅沥沥的小雨, 摸起来, 清又凉。 (同一个语句间隔使用)

8.在车站内, 我们看到来往的忙碌乘客;在车站内, 我们看到特别的创作艺术。 (同一个语句间隔使用)

找一找, 第二单元的课文里还有哪些文句也使用了“类叠”呢?

大陆2011年版课标虽然不要求教师教拟人、类叠, 但文本中、练习题中有。比如“类叠”, 大陆绝大多数教师是不知道的, 但课堂教学中无数次地出现过“叠词”。课标没有要求, 教材也没有编排, 因此, 教师凭借什么来教, 教到什么程度, 练的效果如何, 多年来陷入集体失语的境地, 教学杂志中也鲜见这类研究文章。

像台湾的教材这样编修辞, 学生在课堂中会感觉到难吗?我咨询了几位台湾老师, 他们感觉很诧异。不过他们还是非常认真地告诉我:这些内容, 学生一读都明白, 例子都是来自课文, 没有任何难度。在自主阅读中, 学生就可以发现用与不用在表达上的显著不同。当人们认识到某种东西有显著的不同时, 往往就会自动改变, 儿童写作也是如此。当学生感受到用与不用修辞手法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时, 在作文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了, 这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训练。

那台湾小学《国语》教材为什么要编这么多的修辞呢?我们来看一看台湾的《九年义务教育国语文课程纲要》, 该课程纲要关于小学阶段的修辞教学有如下规定:

在阅读能力方面有两条规定:三年级的要求是“能理解简易的文法及修辞”;四年级的要求是“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特色及修辞技巧”。

在写作能力方面, 三年级的规定是“能理解简单的修辞技巧, 并练习应用在实际写作中”。四年级的规定是“能灵活地运用修辞技巧, 让作品更加精致优美”。

而在教材编写原则中也提到了修辞。在阅读能力培养中提出“课文教学, 要先概览全文, 然后逐节分析, 先探究内容, 再探求文章的形式, 进而能欣赏修辞技巧、篇章结构, 乃至其内涵特色、作品风格”;在写作能力培养中提出“了解文法与修辞的特性, 并能尝试欣赏与运用”;在学习评量中规定“写作能力之评量原则, 可依阶段能力指标, 就创意、字句、取材、内容、结构、文法、修辞、标点等向度, 自订量表进行评量”。

两岸课程标准相比较, 在小学阶段, 我们的修辞教学是零要求, 台湾的要求比我们多得多, 但台湾小学《国语》教材, 具体要编哪些修辞, 课程纲要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台湾的三套教材来看, 编写者非常用心, 每个修辞为什么要学, 学到什么程度, 如何学, 写得清清楚楚。我们从台湾还带回很多篇学生的文章, 与我所教班学生的作文对比后, 我觉得台湾小学生会使用多种修辞, 那些有修辞加入的文章更像儿童作文。

上一篇:会计监督研究下一篇:财务管理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