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有效

2024-07-26

灵活有效(精选十篇)

灵活有效 篇1

本人上班在长阳路宁国路公交站点乘坐868路或者934路到外滩下车, 下班同样乘坐这2条公交线路中的任何一条回家。上班高峰时, 不管来的是哪路车, 每辆车都拥塞的无法挤上去, 非得等上三四辆才有机会乘空隙挤上车。满满一车人到大连路站 (换乘地铁4号线) 下去近半, 之后车厢就显得空了。同样, 回家时看见乘客在长阳路大连路公交站大批积压, 原先较空的车厢不挤得满满当当根本走不了, 站点上还滞留许多乘客。据了解, 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 往往发生在城市边缘进入市中心的区域, 极高的公交车满载率到了轨交车站, 大批乘客下车才能得到松动;之后略显空荡的车厢又浪费了运能。本人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公交公司怎么了?以前好的调度形式为什么失传?

想当年, 公交公司根据客流规律安排运能, 真可谓殚智竭力, 用心良苦。每条公交线路以计划调度为主, 根据客流特点分别编排冬季与夏季、平日与双休日 (节假日) 运行作业计划 (行车时刻表) 。在运行作业计划中, 有多种调度形式:如客流呈正态分布, 除全程车外, 在客流的连续高断面, 编排区间车, 避免线路两端运能浪费;通往工业区的线路时间特征、潮汐特征明显, 编排高峰车, 仅在上下班时间 (如7:00~8:00, 16:30~18:00) 组织营运, 且回程放空, 加快车辆周转;某一时段相交或衔接的2条线路换乘量特别大, 编排部分班次的跨线车;在电车线路上, 电车站站停, 公共汽车停靠大站, 或在连续高断面站站停, 实行汽电混合运行;偏远地区的工作点或居住点, 编排定班车;突发大客流, 安排机动车临时加入运行, 及时疏散客流等。各种调度形式交互使用, 机动灵活, 如同一条线路全程车站站停, 区间车停大站;跨线车在本线站站停, 跨入另一条线路停大站等。运用各种调度形式唯一的宗旨, 就是运能安排必须合理、经济、高效, 切合客流特点, 满足客流需要。这是非常科学的。本人遇见的这种情况, 如果在早晚高峰时段, 在终点站至大连路之间安排区间车, 既加密了行车班次, 扩大了运输能力, 满足了乘客需求, 又加快了车辆周转, 提高了运能效率, 体现了科学管理水平, 岂不两全齐美?

国家把公交优先发展放到了战略层面。上海、北京、广州、贵阳等地控制小汽车拥有, 出台了一系列限购政策, 以保障人的出行优先, 市民出行优先, 为公交健康、永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公交优先发展, 实际上也同时要求公交企业千方百计改善乘车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 吸引市民乘坐公交车辆, 扩大公交出行在市民出行方式中的比例, 建立公交优势, 使城市交通功能完善, 交通结构合理。这是公交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细胞, 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当然, 企业又是从事经济活动的部门, 具有经济属性。正因为具有经济属性, 公交企业就必须面向客运市场, 研究客流规律与特点, 采取多种机动灵活、卓有成效的调度形式, 既满足客流需要, 又有效利用运能, 使企业创造的社会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一致, 使经营性亏损减少, 社会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尽可能缩小差距。

现在, 上海等城市积极创建“公交都市”。“公交都市”对班次间隔时间、高峰时段车厢满载率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 必须严格按照“公交都市”的具体要求一一加以落实。

灵活有效 篇2

常州市钟楼区科技实验幼儿园朱丽芬

内容摘要: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家。引导、激发、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对于培养其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供丰富有趣、生活化、可操作、开放性、能引发幼儿探究的材料,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理清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关键词:科学教育主动探索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的积累,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的和谐发展。在《新纲要》中也提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停留在注重教师静态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作为儿童发展的“支援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人”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时,他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出售方法上受到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策略,游人踩出了有宽有窄,优雅自然,富有艺术性的路径,被评为世界上最佳设计。孩子的学习也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让他们能独立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有选择的,主动的进行学习。而在原来传统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过分干预,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幼儿的自主操作探索活动的重要作用,轻视科学方法引导的情况。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又可以提高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兴趣的源动力,更是幼儿求知、探索、创新的动力,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就会去观察、去探索的它的原因。在“有趣的泡泡”活动中,当孩

子们看到老师吹出了大大小小的泡泡时,就对活动充满了无穷的兴趣,他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制作出泡泡水来。幼儿将盐放入水中,发现吹不出泡泡来了。将洗洁精放入水中,吹不出来,再加一些。啊!吹出又大又圆的泡泡来了。他们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喜欢探索科学现象,养成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了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

二、提供丰富有趣、生活化、可操作、开放性、能引发幼儿探究的材料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科学教育中,要想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合理有效的提供操作材料是首要条件。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才能把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与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经验搭起一座桥梁,而不再是空白的“纸上谈兵”。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材料的准备有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1.紧扣科学活动目标。

许多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的时候,往往只注意材料是否丰富多样,而忽略了其目的性。幼儿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的时候,可能就把他们当成了一般玩具玩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扣紧科学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能激发他们操作欲望,并能通过操作能获得一定科学知识的活动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

2.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

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能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应提供可以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在“哪种工具能吹出泡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洗洁精、水、筷子、吸管等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收集到的。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空心的吸管能吹出泡泡来,而实心的筷子是吹不出泡泡来的,进一步引发幼儿到生活中去寻找还有那些材料也可以吹出泡泡来。而且提供便与操作的材料即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自己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

索的兴趣。

3.操作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层次性。

在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的能力较弱的幼儿面对困难就不知所措,而放弃活动。而能力强的幼儿在进行了一些操作活动之后就觉得没有挑战性,而失去了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相适宜的操作材料。提供较简单的材料给能力弱的幼儿,可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不会轻易放弃活动。而对能力强的幼儿则提高操作要求、增加操作的内容等。这样既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又能使幼儿们都能有一定的提高。有的时候一些科学知识幼儿一下很难理解,那在操作材料投放的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幼儿探索的过程,逐渐丰富操作材料以及提高材料的操作难度,这样可以继续保持幼儿的探索科学的兴趣,逐步达到教育目的。

三、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给予探索的空间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索活动中要经常给幼儿“你试试看”,“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

1.善于提问,鼓励幼儿多角度发现。

教师在科学活动中,能否充分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是否善于提问。有效的提问,由浅入深激发幼儿操作、活动的兴趣。教师的提问是贯穿于幼儿每次活动前、活动过程中、及操作探索之后的。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抓住时机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吹出来的泡泡为什么有大有小?怎样才能吹出更大更多的泡泡呢?一步一步的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有的时候在提出问题时,幼儿们就会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我并不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每一种材料都尝试一下,在充分感知操作经验之后,让幼儿共同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2.不过多干预,给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探索活动中,允许幼儿出错,多给予幼儿激励性的评价。《纲要》中指出:“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无论幼儿的想法对与错,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教师的态度和言行应保持中立。” 如果我们只是随意评判幼儿探究的对与错,那么从教师方面来说,就不能很好地接触到幼儿的真实认识水平,更无法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相信正确的答案只存在老师那里,而不是从探索结果和事实中寻求答案。在“吹泡泡”活动中,我问幼儿:“方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除了沈璘以外的幼儿都说:“方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方形的。”我对他们的想法没有进行立刻地评价,首先表扬沈璘很有想法。然后通过幼儿的亲身探究,他们发现方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圆的。因此我们要关注、支持和鼓励每一个人的探究和发现,对他们每一个人的观点和想法表示接纳和重视。同时也要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孩子们与老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将幼儿愉快地引进科学的殿堂。

3.引导幼儿记录探索活动,积累探索经验。

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一般都是零散、粗浅、模糊的。这正是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从大量的操作活动中的出比较完整、准确的知识经验。为此,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如用图画、数字等进行简单的记录。这样幼儿在进行各种有利于他们互相交流、讨论、分享经验的机会时候就能借助这一记录资料来归纳经验。教师也能从幼儿总结经验的过程和发展水平来思考下一次的活动计划和提供什么新的操作材料,给幼儿留下一个期待继续探索的话题。

四、鼓励幼儿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他能使幼儿理清思路,更清晰的了解某些事。在探索过程中,语言伴随动作同步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的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如:“制

作吹泡泡工具”的活动中,沈璘小朋友是最先做好的。只见他拿到电线后,弯一弯,还会打个结。做好后,一试,成功了!他开心地叫了起来。同桌的小朋友见了,立刻有人仿照做了,一试也成功了。于是我就组织幼儿探讨交流,在对比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观察得很仔细,把两个工具的不同之处都说了出来(大小、长短、有缺口没有缺口),最后他们经过反复尝试,知道了有缺口的吹泡泡工具不能吹出泡泡来。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依据,也为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法国霍钦斯说:“教师应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教师要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真正走进童心世界,尊重幼儿、激发幼儿科学的兴趣,保护好奇心,注重动手、鼓励想象,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2.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灵活对话文本 探索有效教学 篇3

一、 说文本的话——继承文本,平移语言

“习得”是母语学习的重要方式。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学习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小学生的特点,即模仿占据很大成分,这一过程带有机械性的特点。因此,把学习对象“模式化”是语文学习入门的捷径。在这一方面,传统语文教学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尤应继承、借鉴,这个机械运用是指直接使用课文中规范语言,比如背诵、反复诵读以及简单的复述等,有时可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平面“搬运”、“组合”和“沉淀”。虽然这种机械运用比较单调,但却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这在小学,乃至到初中、高中仍是经常运用的。

在阅读时上古人十分重视熟读,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句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从不赞成走马观花读书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在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教学中,每一篇精读课文我都要让学生经历“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试读”、“美读”、“赏读”等程序。在读的形式上,指定一人读、多人读、齐读、赛读、评价读等。尤其是文本中有亮点的部分我常常采用重读法,即反复读:“谁能读得更好?”“谁能把情感表达得更充分?”“你们觉得他读得到位吗?”“谁愿意做一回文中的×××(人物)?”我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学习一篇课文在朗读上经过四个层次:一读读得脉络清晰,二读读得文通理达,三读读得豁然开朗,四读读得融会贯通。每一课的第一课时,在解决字词、初步感知课文以后,我把主要任务放在通读、熟读课文上。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充分感悟积累语言,汲取文本精华,将文本的亮点“平移”到个体认知体系中。这一过程我称之为“说文本的话”。

二、 和文本说话——比较感悟,灵活运用

学生不是成熟意义上的读者,因此,阅读教学也不能把学生视为具备成熟“自为”的理解、驾驭语言对话能力与水平的读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足够的铺垫和话题引导、激发,比较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语言学习“从仿到创”或“仿中有创”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比较——斟酌——创新”的过程。所以,语文学习不能走“先明理,后应用”的途径;恰恰相反,它只能是“先使用,后明理”或“边使用,边明理”。要通过学生大量的尝试练习而“熟能生巧”。当然,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就是不能立竿见影,一步到位,有时有“举一反三”的功效,有时可能事半功倍,待些时日“豁然开朗”。“悟”是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又一特殊规律。所以灵活运用文本语言,内化是关键。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将外部书面语言内化为主体内部语言的过程,尤其是要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因为它是构筑语言能力大厦的建筑材料。这里一般体现在对课文中的词句尝试替换,甚至更换表达方法、改编文体等,通过“炼”,让学生体会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精当,人文内涵之深邃。这一层次无论对文本语言的“亮点”、“空白点”还是“撞击点”均为可行。努力追求“源于文本,出乎文本”的语言境界。

例如,学习当代作家梁衡先生写的《夏》这篇课文。课文开头为了形象描写从春到夏那么短促的过程,突出夏的紧张、热烈、急促,作者写了这样一些词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洋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为了让学生品词、析句,我让学生把“凝成”、“烘烤”、“涌”换成“形成”、“照射”、“托”,然后让学生读一读,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品读替换的词语后发现这些词不能换,换了以后不但没有美感,而且不协调,表达效果也远远不如原来的词。学生在亲自品味的过程当中,感悟了词的情感色彩。比较鉴别的过程,其实也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同时是灵活运用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我称之为“和文本说话”。

三、 浸入文本说话——彰显个性,自由生成

彰显个性,自由生成是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价值追求。我每节课都在追寻着这样一种课堂状态,“举手林立,眼睛有神,书声琅琅,议论纷纷,书声唰唰,笑声飞扬”。这种效果的达成还是要落实在课堂的语言训练上,即在师生的“高峰体验中”自由生成个性化的语言。

自由生发个性化语言是指当学生徜徉于文本情境之中,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悟深隐之意,物我两忘,进入“文我合一”的高峰体验。这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感形式的最高表现,这只能是特殊情境中的超常创造。在一般情境里很难激发这样的神奇。这时需要的是激励、赏识、自由、导引,需要师生双方瑰丽灵动的想象。特别是在文本语言的“关注点”和“撞击点”让学生浸入,给学生释放自我的突破口,激扬文字,升华人生。

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难忘的教学片段。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在学生理解和熟读课文之后,由“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一撞击点,让学生自由言说,把课堂引入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高潮。

师:做英雄也是一种权利?他是怎么运用这个权利的?

生: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自觉经受死的考验。

师:是的!你思考很到位,“自觉”一词评价得好,你为什么会想到?

生:其实,他在把所有人都救上来之后,完全可以求生!他还是选择与船共存亡,说明他有一种彻底忘我的精神,这种做人之道是多么的高尚!

师:这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吗?

生:许多人都应该能做到,但许多人实际上做不到!人人都可以做到,关键是看你如何选择!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最能发现人的本色!

师:说得多好!权利人人都有,关键看你运用还是不运用!哈尔威船长这个权利算是用足了!(先笑)

生:这就是他的做人之道!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做人之道!

生:我还想说,哈尔威船长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鼓掌)!

……

这样感人的场景,这样精彩的生成性的语言,教师在课前根本无法预设。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教师时而要举轻若重,时而举重若轻,重在设计和掌控,把握“火候”,让学生围绕文本的“撞击点”,让学生在文本面前无话不说,也不得不说话。这一过程我称之为“让文本说话”。

四、 像文本一样说话——自然迁移,写作应用

如果说阅读是激发思想,那么写(或书面表达)则是整理思想。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最终的落脚点是思想、情意的表达。表达分为书面和口头,这也必须在每一节课上得到落实。平时学生作文总是苦于无话可说,那是因为缺少话题。教学中大量话题涌现之后,稍纵即逝,教者要把机遇牢牢抓住,及时点拔。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当同学们被作者田晓菲在字里行间表达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复杂感情和希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深深感染时,我说:同学们,你们虽然刚离开小学,六年小学生活,想必你们也一定是“不系之舟”,既对中学生活很向往,也对小学生活有着深深眷恋,你们想回忆一段小学师生、同学之间的令你感动的一段最有意义的往事吗?(其实小学生刚升入中学时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对小学生活是十分眷恋的,他们心中有话可说)请你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段小学生活往事,表达你对小学生活的眷恋之情。学生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课后我批阅作品时,许多同学写得情真意切,娓娓道来。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重点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关键是要导在节骨眼上。这一过程我称之为“像文本一样说话”。

语言教学的本质应该是语言训练和精神润泽的和谐统一。人(学生)的精神生命的提升蕴涵于语言之中,语言的发展不可能单纯而又孤立地进行,而是与精神相伴而生,正如西方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语言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从文本语言的平移与积累,到对语言的比较感悟与灵活运用;从个性化语言的生成到语言的迁移实践,这些环节可以在一节课上落实几个任务,也可以在一节语文课上侧重某一方面训练。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只要紧紧围绕文本,真正落实了语言训练,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会水到渠成。

构建灵活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篇4

一、创设有效情境, 培养参与意识

所谓创设有效情境, 就是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 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注意或情感体验, 调动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积极进行, 帮助同学们迅速、正确、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能够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使学生跃跃欲试, 想寻求解答, 增强学生参与探究问题意识.

例如, 在复习函数时, 笔者尝试设计这样的有效问题情境, 即逐步引导同学们参与探索学习:已知f (x) =x2-ɑx+2在 (-∞, 1) 上单调递减, 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这一设问, 学生会主动地去探索问题, 等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又问:笔者改函数为f (x) =lg (x2-ɑx+2) 又如何?同学们在新的已知问题上又进行新的思考, 最终问题也解决了.然后笔者, 再进一步问:若把函数变为f (x) =logɑ (x2-ɑx+2) 又如何?此问题虽难度很大, 但由于是在新的已知问题上和最近发展的交汇点上进行的提问, 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 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 在似曾相识的感觉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解题与思维能力.

二、关注个体差异, 有效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发展, 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 因材因人施教, 让同学们“吃好、吃饱, ”教师要关注和指导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应该给这些学生留更多的空间, 让她们进行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合作等, 引导她们制定好改进措施和学习计划.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 找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不同的层次和梯度的问题, 从而指导他们对新旧知识的巩固和整合, 促进各层次的学生有效发展, 使她们温故而知新, 提升学习数学的效率, 有效促进全面发展.

例如, 在同学们学习函数概念之后, 笔者根据学生学情可设计一组问题, 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 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2) 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3) 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 (a) 并说明f (a) 与f (x) 的异同?

(4) 说出二次函数f (x) =-3x2+1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并求f (0) , f (-1) , f (a) , f (x-2) .

(5) 你能否根据上面1~4问题, 自编一题函数问题?

笔者先让学困生解决问题1、2后, 请中等学生解决问题3、4, 再由较好的学生解决问题5.另外, 笔者积极倡导学困生 (鼓励) 解决问题3、4.

从而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全体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并悟出道理, 学会了方法, 掌握了规律, 这样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强化合作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交流能实现学生之间互动、活泼地学习, 充分地展示自我魅力.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学生提供和谐宽松信息氛围, 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笔者常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促使他们自主探索新知, 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其他学生或老师的观点进行评价, 在合作中, 我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让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 进行积极独立思考,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时, 笔者设计这样问题情境, 强化同学们合作交流学习.

问题1:你能举出偶函数、奇函数、非奇非偶函数、既是偶函数又是奇函数的例子吗?

问题2: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所写的函数是奇函数、偶函数? (此时课堂上小组经过交流讨论后,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

小组1:偶函数:y=x2;y=x4;奇函数:y=x5+x, y=x3;非奇非偶函数:f (x) = (x+1) 2;既奇又偶函数:举不出来.利用奇偶函数的定义来验证.

小组2:偶函数:y=x4+x2, y=x-2+2;奇函数:y=2x;非奇非偶函数:f (x) =x3+x+1.

小组3:偶函数:y=x-2, y=xundefined (n∈Z) , y=x2+x4+x6+…+x2n都是偶函数;奇函数:y=x-1+x.

小组4:偶函数:f (x) =ax2+c (a≠0) , 奇函数:正比例函数y=kx-1, 反比例函数y=kx-1 既奇又偶函数:f (x) =2x2 -2x2.下面马上还有小组代表站起来说:a可以等于零;若c =0时, f (x) 是既奇又偶函数; 是偶函数;f (x) =0是既奇又偶函数; …

笔者创设得恰当、恰时, 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问题入口浅, 这样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灵活运用教学艺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篇5

一、教学实例的趣味性

所谓趣味教学,是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多变地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趣味形式组织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有效地诱发人的学习精神、学习动机,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要使课堂产生良好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普遍存在求趣心理,他们希望教师在讲课时不要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而要有趣味性.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之趣,故事之趣,实例之趣来满足学生的求趣心理.

二、科学地运用“眼神”、“微笑”、“动作”辅助教学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能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情感.上课时,如果教师能得体地使用“目光语言”,同样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师一边上课一边用眼神扫视学生,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教师还可以通过目光察言观色,“侦察”动向,随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及对听课的反应,及时调节讲课进度,改变教学方式.比如上课时,有个别同学说话,或做其他事情,教师可用眼睛紧紧盯住那位同学,正视他,提醒他.这样,既纠正了同学的违规行为,又不伤其自尊心,还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僵局.

教师应面带微笑讲课.教师面带微笑、感情充沛的讲授,能创造出温暖、融洽、平和的课堂气氛.教师一个甜蜜的微笑,可以引发师生间心灵碰撞的火花.当某个学生能够清楚地回答教师提问时,应给他一个满意的微笑;当有的学生站起来不能马上答出提问时,应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这样可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冷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有个别同学看课外书籍,也应笑眯眯地看着他,他自己没有感觉,其他同学都在笑,当他抬头看见教师的微笑时,马上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因此,微笑能使课堂气氛和谐,将乐教乐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课堂教学宜动不宜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辅以恰当动作或手势.举止适宜,恰到好处,能够给学生形成动态画面,显得生动活泼.课堂教学中,使用“体态语言”可以化枯燥抽象为直观生动,以驱除学生的疲劳.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教师履行“传道、授业、解惑”职责所凭借的主要工具,也是师生交流感情的工具.课堂教学主要是靠语言完成的,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好语言,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注意课堂的开场语,也就是第一句话.因为第一句话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启发他们思维,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师教起来就感到愉快,学生学起来就感到轻松.假如一开始,教师就针对学生的某个问题进行严厉批评,课堂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压抑,教学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课堂的开场语是决不能乱说的,教师要精心构思,运用语言的艺术把学生尽快带人课堂学习境界.

其二,要注意语调亲切,音量适中.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情”就是对学生的“爱”.言为心声,教师讲起课来,如果声情并茂,充满激情,学生就会被你讲的课所吸引,当然也就会愿意听你的课;如果讲起课来,声音过大,平铺直叙,学生大脑一直处于强音刺激之下,易产生疲劳,反而分散注意力.因此,讲课时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可增强口语表情达意的生动性.

其三,要注意语言的优美感和趣味性,切忌口头禅.这就要求教师每次讲课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很快地进入角色,讲话要做到节奏感强,吐字频率适中,使语言具有音乐魅力.所谓趣味性,即作为教学的语言应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语言的趣味性必须恰到好处,不可漫无边际.对教师来说,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外,对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应有所了解,并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会有敏捷的思维,才能使课堂活泼轻松,学生才会被你的丰富学识和生动的表达所折服.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传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不可分的.有好的内容,无好的方法,内容将变得死板而枯燥,难以接受.有好的方法,而内容肤浅贫乏,虽讲得娓娓动听,也终因空洞无物而使学生不愿意听.数学课堂教学提倡“讲练各半”,用丰富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用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组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采用这种方法,既强化了学生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训练,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灵活有效 篇6

关键词:灵活有效载荷,一体化,微波光子

0 引言

卫星有效载荷是各种军事和民用信息处理的中继,在未来需要承载各种军事和民用信息的处理和传递,包括:电子侦察、预警、定位、导航、气象和各种多媒体业务通信等[1]。此外,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的通信体制不同,现有通信载荷中大量组件都需要单独设计,通用性很差。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单一波段、单一功能、单一体制的射频技术和系统,上述多功能集成将是多种电子装备简单叠加而成的多功能的系统或体系,带来大体积、超重量和高功耗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电子信息平台无法在卫星有效载荷这一特殊环境中实现。

欧空局为了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萌发了“灵活有效载荷”的概念:1波束覆盖的灵活性;2频率规划的灵活性;3发射功率的灵活性;4路由颗粒度的灵活性;5可利用软件再定义电子设备功能。然而,随着未来军用及民用侦察、干扰、探测、通信等使用的频率覆盖范围的扩大,信号参数多变,信号形式也日益复杂,各种信号的传输、交换、处理和调度变得尤为复杂。未来新型卫星载荷需要更苛刻的多频段、多功能综合处理能力和资源管理功能,而传统的电域处理已经遇到信号处理频段、带宽和灵活性等问题。

微波光子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依赖其宽带、低损优势,微波光子技术将成为新的模拟信号处理平台[2]。光巨大的带宽以及光波导(尤其是光纤)超低损耗的传输,是其实现通道一体化的物理保证。光纤的损耗只有0.2 d B/km;光载波的频率在1 550 nm处接近200 THz,因而几十GHz的带宽在射频波段看来是超宽带,在承载到光载波之后成为窄带信号。微波光子技术在针对超宽带射频信号的传输和处理等关键技术方面,已经表现出优异的、超越传统射频信号处理技术的性能。

本文针对传统微波技术通用、可重构的技术瓶颈,论证基于微波光子的一体化、可重构卫星转发系统架构,探索宽可调谐本振及分发技术、全光变频技术、光控波束形成技术和射频光交换技术等微波光子技术的潜在应用价值。

1 卫星有效载荷发展趋势

1.1 波束数量、工作频段不断增多

当前宽带卫星系统大都采用多点波束,相对传统的宽波束而言,点波束可以使波束能量更加集中,并且通过波束间频率复用可使系统容量大大增加。此外,为了适应卫星移动通信、话音、广播电视和宽带等不同的业务需求以及可灵活地分配星上资源,需要未来GEO等骨干载荷具有多频段处理能力。在民用上,不仅可方便地利用卫星的多种频率资源,获得更大的业务灵活性,而且在不同雨衰条件下,多频段备用手段可保证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在军事上可按需求为作战单元提供频率可变的、基于任务的军用和商用连通能力,支持数据、图像、视频和话音通信。

1.2 不断向高频化、宽带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宽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宽带业务和应用的爆发式发展,尤其是“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反过来促进了宽带卫星技术的发展。目前传统的波段频率资源已近枯竭,且可用带宽仅有500~600 MHz,还远不能满足大容量传输的需求,而更高的Ka频段频率资源丰富,可用带宽高达3.5 GHz,是理想的宽带卫星通信波段。

1.3 可根据地面需求实时在轨重构

现有多频段、多波束卫星在入轨以后,其单端口的技术状态基本固定。一旦投入使用,针对不同波束业务需求,难以灵活地对卫星工作频率、带宽等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然而在卫星使用期间,业务的不断改变,甚至轨道位置或归属权的改变,都需要卫星的工作频率、处理带宽做出相应调整。目前卫星载荷的设计寿命一般在15年左右,而此期间通信技术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卫星通信载荷难以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

1.4 透明转发与处理转发的混合柔性转发

转发器分为透明转发器与处理转发器。透明转发器便于适应不同的用户体制和组网要求,具有简单和灵活的特性。处理转发器具有星上接收信号再生、动态调整并有效地利用系统容量、建立星际通信链路实现卫星星际联网等优点。计划中的大部分系统将采用星上处理和交换,以提高频谱和卫星资源的使用效率。但处理转发器复杂程度高于透明转发器数个量级,同时在极高频率下,星上处理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实现也较为困难,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推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呈现透明转发器和处理转发器构成混合载荷的发展趋势。

2 微波光子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2.1 美国

美国DARPA从2000年开始有计划、成体系地开展了基于微波光子的综合、一体化射频前端技术研究,覆盖了微波信号产生、传输、处理和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从基础机理到系统应用的完整发展规划[3]。系统性地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模拟光信号处理(AOSP)、超宽带多功能光子收发组件(ULTRA-T/R)、可重构的微波光子信号处理器(PHASER)、大带宽光子带宽压缩技术(PHOBIAC)、高线性光子射频前端技术(PHOR-FRONT)、适于射频收发的光子技术(TROPHY)、适于射频收发的光子技术(TROPHY)、光子型射频收发(P-STAR)和光任意波形产生(OAWG)。

2012年美国Harris公司提出了一种宽带通用软件无线电平台,可以对执行的任务在轨重配置,大大增加了载荷应用的灵活性。值得注意的是,Harris公司在提出的架构中采用了微波光子变频器来提高射频前端的宽频带适应性和模拟信号处理性能[3],并完成了PCI板卡式的小型化集成封装,如图1所示。

研制的微波光子变频器具有4 GHz的瞬时带宽,射频覆盖至45 GHz以上,变频损耗小于15 d B,杂散抑制出色,能够同时满足地面站和空间应用。Harris公司已经在地面站的应用演示中证明了传输一定距离后的高频模拟信号经过微波光子变频器,能够直接下变换后使用数字接收机成功接收。

2.2 欧洲

多频段、多波束的通信卫星载荷(包括多频段转发器和多波束天线)也属于一体化射频系统的范畴。欧空局(ESA)在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新型卫星载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针对提升星上数据交换能力,ESA开展了以光子技术为基础的Optical Technologies for Ultra-fast Signal Processing on Silicon Platforms(OTUS)计划,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能支持Tb/s级容量的交换技术,以支持星上包交换和突发交换应用。该交换载荷计划可承载100个子波束,具有ns级交换延时。

针对多波束的大容量通信卫星信号处理能力,ESA进行了微波和数字信号的光学处理(Optical Handling of Microwave and Digital Signals)项目研究,主要利用微波光子技术完成卫星转发的功能,如图2所示。该结构已经实现了Ka波段到C波段的下变频、26 GHz范围内可调的本振产生、4×4无阻塞光射频交换矩阵的射频转发。目前欧空局已经完成了系统级的地面演示验证试验,并即将进行在轨实验。在这些应用中,涉及到光生微波技术、光子射频变频技术和光子射频交换技术等典型的微波光子技术。

3 面向灵活有效载荷的微波光子关键技术

3.1 宽可调谐光生本振及分发技术

本振是卫星通信转发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射频器件,为各波束接收通道、发射通道提供本振频率源。由于卫星通信向多制式、多频段方向发展,往往需要多个、不同频率本振源。基于传统微波技术的本振源仅能前置于射频端,因此造成整个系统的体积重量功耗大大增加。

基于光学方法产生本振源不仅可以实现宽带可调谐,并可利用光纤低损、轻柔的特点实现光生本振的中心化、集中共享和大范围分发。大量关于光生微波技术的方法、方案被论证和报道。各种光生微波方法和方案基于原理的区别可大致分为光倍频技术、光电振荡环技术和光学差频技术等。

最简单的光倍频法[5]是通过马赫曾德调制器的非线性原理,将调制到光波上的微波信号产生多个边带,再利用这些边带的差拍产生倍频信号。由于光边带具有完全项目的随机相位,因而相位差异导致的差拍噪声影响被抵消,进而产生高纯谱的微波、毫米波信号。

使用光外差的方法产生射频本振信号[6,7],在原理上比较简单,即使用2个激光器,输出光波之间的频率差为所需射频本振信号的频率。2个光波同时被1个光电探测器接收,在光电探测器上差频,输出的电信号就是所需要的本振信号。光外差法产生的信号频率只受到光电探测器响应带宽的限制。而且2个光波的功率都能转化为射频信号的功率,所以光外差系统产生的射频信号有着较好的信噪比。光外差法产生射频信号实现的关键与难点在于如何获得2个稳定的光波。如果使用2个独立的激光器作为光源,要产生稳定的射频信号是比较困难的。光学相位锁定技术光注入锁定技术被广泛地使用。

光电振荡器(OEO)[8]通过微波和光器件组合成光电混合结构的振荡环路实现自注入锁定,光纤环路产生时间延迟,用来获得产生低噪声高质量的信号所需的品质因素。不过这种早期的OEO存在光纤长度过短则相位噪声较高,光纤长度太长则起振模式间隔太密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又提出了同时使用长光纤和短光纤形成双环路OEO的结构来降低相位噪声的方法[9]。在这种双环结构的OEO中,起振的模式间隔由短光纤环路决定,相位噪声则由长光纤环路决定,双环振荡器可以得到模式间隔大且相位噪声低的振荡信号。基于锁模激光器与OEO的耦合的锁模振荡器(COEO)[10],以锁模环路作为选模谐振腔,这种结构的OEO具有锁模激光器光源和OEO的双重功能,微波信号具有极低的相位噪声。

3.2 全光变频技术

频率变换模块是通信卫星载荷中重要组成部分。卫星要实现与地面的双向通信,需将上行频率变换至下行频率,以避免信号间的干扰。随着通信容量的增加,卫星通信频段覆盖L、S、C、Ku和Ka等多个频段,尤其是随着现代卫星通信的频段提高至Ka波段以上,微波混频器变频带宽难以覆盖所有频段,且各个射频端口之间隔离度差,混频易出现杂散频率分量;采用先下变频处理后再上变频的多级变频处理方式会造成系统动态范围降低。

基于光学混频的频率变换技术[11]具有宽带和端口间隔离度高等优点,且能够直接单级变频,避免多级变频导致的动态范围降低。目前已有微波光子混频方案主要采用外调制方式,根据调制器的位置结构分为调制器串联型和调制器并联型。调制器串联时会产生很多杂波分量,这就要求系统采用高性能高带外抑制比窄带滤波器来滤除杂波分量,而现实中的滤波器并不理想,很多杂波分量都会残留,导致PD输出的拍频结果出现大量干扰,给接收机对信号的识别和解调带来困难,并对其他频点的信号造成干扰。而调制器的并联结构在不增加调制器的基础上,明显减少了杂波。同时通过在上下两光路引入光滤波器可进一步减少无用光谱分量,降低变频系统杂散。同时结合波分复用技术,提供了多通道并行变频和完全分离的功能。该方案可通过几个承载不同本振频率的光载波通过WDM系统并入同一根光纤,使用一个电光调制器实现并行下变频,大大简化了系统结构。

3.3 光控波束形成技术

目前许多应用卫星设计寿命可以达10年以上。而用户数量及业务需求却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变化。因此,对卫星载荷及天线系统提出了可在轨动态重构的技术要求。另外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也要求相控阵天线实现在轨重构,重新修改卫星波束覆盖参数。然而,传统相控阵天线采用电相移器来实现波束的扫描,存在体积大、质量大、传输损耗高和易受干扰等不足,尤为重要的是由于受孔径效应与渡越时间的限制,无法实现大宽带波束控制,阻碍了其在星上实现高频段多波束扫描的应用。光控波束形成技术[12,13]采用光纤或集成光波导结构的光延时网络,可使光载微波信号获得真时延。

较为成熟的光控波束形成主要有基于光纤物理长度延时和色散机制延时两种。

1基于光纤物理长度机制的光纤延时技术己经逐步进入了工程应用阶段。然而随着雷达工作频率的增加,所需的延时分辨率也越来越高,基于光纤物理长度的延时技术需要进一步减小最短光纤长度,同时对光纤的切割精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2色散光纤延时(尤其是以高色散系数光子晶体光纤为传输介质)和光纤光栅延时(布拉格光纤光栅、惆啾光纤光栅等)均是基于色散机制的延时技术,这些延时线的延时分辨率和系统性能相对于物理长度延时方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然而,基于色散机制的延时技术为了实现高的延时分辨率,通常需要大范围、快速、连续可调激光光源或需要附加温度、应力等调谐控制装置,而这将大大增加微波光子波束形成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成本。

基于集成波导微环谐振腔延时特性的光真时延技术[14]是目前国际较为前沿的微波光子波束形成发展方向。波导微环谐振腔利用其对光波的谐振效应,可使光波在微环谐振腔内往返多次传输从而对光波产生一定的延时,通过合理设计微环谐振腔结构和级联数目可以达到对延时量的良好控制。该方案采用先进的光刻技术,其延时分辨率可以达到ps量级,这一精度有望满足越来越高的雷达工作频率要求,同时利用光子集成技术可将调制器、光延时线和光电探测器等集成到同一芯片上,可进一步减小光延时系统的体积,降低功耗,提高系统性能。其优势有望在微波光子波束形成技术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3.4 射频光交换技术

通信卫星使用波束天线形成多个点波束实现对整个服务区的覆盖,点波束能够有效地提高卫星天线增益,在各波束之间通过频率的再利用,实现任一点波束区域的用户信息与其他波束区域的用户信息进行交换。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卫星通信载荷将呈现透明转发器和处理转发器共存的发展趋势。微波矩阵由于体积、重量过大,隔离度实现困难,很难适用于星上环境。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卫星转发器概念最早由欧空局在SAT’NLIGHT计划中提出。由微波光子技术实现的低噪声射频前端将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调制到光载波上,通过光下变频后进入光交换模块,完成交换后再进行光电转换,通过射频发射模块传输。由于光信号在光纤传输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串扰,因此隔离度明显优于传统射频开关系统。

微波光子技术采用光学开关矩阵实现射频信号在转发系统输入和输出端口间的交叉连接和切换[15]。采用光学开关矩阵完成射频交换的方式,任意功能组的信号可以上变频到任意频率,且可以被路由到任意一条链路输出去或同时发送到所有链路,实现多种频率和功能重构组合,具有极大的带宽和频率平坦性,且射频信号间具有极高的隔离度,不会给射频信号造成非线性和相位噪声的恶化。此外,采用光子射频交换,利用光的宽带、低串扰特性,其高频、带宽不受限,可实现射频的大容量交换。

4 结束语

灵活有效 篇7

一、实际入手, 优化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思路的设计与组织是十分必要的, 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所设计的具体实施流程。在有效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优化设计思路, 展现教学艺术。从简单层次看, 教学思路应简洁清晰, 呈现流畅性的教学思维与步骤。当然, 这并不是说要面面俱到, 而是看层与层、步与步的紧凑、合理的关系, 是否与学生学习规律相符, 是否易操作。由较高层次看, 主要表现如下:步骤清晰, 板块明了, 内容灵动, 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活动时间。其次, 因“课”而异。根据课型, 灵活组合, 彰显特色。即便是同一章节, 班级不同, 教学思路有所差异, 教学方案也不尽相同。所以, 在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中, 教师需要从实际入手, 如研读课文, 考虑学情,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 合理实际教学思路, 组织教学活动, 师生对话交流,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如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时, 通过本课教学, 主要让同学们体会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渗透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教育, 尤其需要关注同学们的心理体验及情感升华, 尊重学生情感与心理体验的差异,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熏陶、示范、启发、诱导作用, 打破单纯而生硬的灌输与说教的教学模式, 注重师生交流对话, 加深知识理解。而在教学上, 运用谈话法、讲述法、对比法、材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并围绕学习内容优选多种学习方式。如引导同学们课前收集有关百家争鸣的图文资料;课堂教学中, 由学生实情着眼, 巧设教学情境, 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启发学生思维, 碰撞智慧火花。另外, 本课的重点处理是了解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体会诸子百家有关处世与立国的智慧及影响。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列表法, 由时代、观点以及影响等方面, 诱导同学们总结代表性学派的主要内容。同时, 适当穿插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材料, 启发同学们积极思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或者围绕“百家争鸣”的主题, 引导学生说说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感受与想法。或者组织“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与感受, 相互启发, 升华情感。

二、灵活应变, 改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就算是再完美的教学思路也难以考虑各种动态因素以及一些偶然性因素, 倘若教师不能灵活应变, 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有些教师明明深入研究教材, 设计可不错的教学方案, 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无法令人满意。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关注课堂变化, 没有有效调控, 不能灵活应变各种课堂意外, 而是依照教学思路僵硬开展, 因而收效甚微。实际上, 课堂教学是师生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一个动态作用的过程, 因诸多复杂因素影响, 教学过程存在多种可能性, 若要推进教学过程, 则需要在各种可能性中有效选择, 不断生成新状态。所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若要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需要随机应变, 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 了解教学失控原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影响教学有序开展的因素主要如下:高中生思维灵活, 尤其是求异思维, 这使得他们提出一些超进度或超体系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学生能力水平,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低估学生能力, 所提问题难以唤起学生探索欲望, 学生参与度不高;高估学生能力, 问题难度太大, 导致学生陷入思维障碍;个体差异明显, 理解不同, 出现矛盾冲突等。其次, 讲究应变技巧, 随机调控课堂。

第一, 制造氛围, 巧设情境。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沉闷呆板的课堂氛围, 无法唤起学生学习情绪, 无法使其积极思索。而太过喧哗、热闹的氛围, 无法令其冷静思索。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巧妙调控教学, 制造适宜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例如:教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 教师可播放电影《霍元甲》, 引导学生由霍元甲的生活分析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样, 利用影视作品, 可营造生动学习氛围, 设置趣味学习情境, 促进典型问题和生活经验、历史知识的融合, 诱导同学们融入历史空间, 积极思考, 并又回到现实中归纳总结。

第二, 因势利导, 动态生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 此时教师可及时捕捉生成资源, 因势利导, 动态生成。如在历史评价上, 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 比如评价赵括时, 一般被后人当作“纸上谈兵”的笑料。然而有的学生则不认可这种看法, 说他是情势所迫, 而并非纸上谈兵。其原因是:长平被围三年了, 城中的粮食不多, 均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 加之没有外援, 此时要么是投降秦军, 要么是活活饿死, 然而赵括没有投降, 没有等死, 而冒死突围。如此说来, 他虽战败而死, 却算的上是为国捐躯, 那为何说他是纸上谈兵呢?此时, 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讨论或辩论, 在交流思辨中深化理解,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总之, 在高中历史有效教学中, 教师需要从实际入手, 如研读课文, 考虑学情,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 合理实际教学思路, 组织教学活动, 师生对话交流。更需要随机应变, 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要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需要由教学内容、学生实情、课程标准等实际入手, 优化教学思路设计, 明确教学方向。让学生始终保证学习积极性, 主动探究, 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文欣.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成功 (教育) .2010 (08)

[2]徐华绒.试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2010 (05)

灵活有效 篇8

25.鲶鱼效应:激活员工队伍

挪威人的渔船返回港湾,可是渔民们捕来的沙丁鱼已经死了,只有汉斯捕来的沙丁鱼还是活蹦乱跳的,原来,汉斯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使沙丁鱼们紧张起来,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因而它们才存活下来。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其实用人亦然。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当员工们看见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职业杀手”时,便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杀掉”。这样一来,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

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体内的潜力。

26.马蝇效应:激起员工的竞争意识

点评: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有一天,有位名叫巴恩的银行家到林肯的总统官邸拜访,正巧看见参议员萨蒙·蔡思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于是,巴恩对林肯说:“如果您要组阁的话,千万不要将此人选入您的内阁。”林肯奇怪地问:“为什么?”巴恩说:“因为他是个自大成性的家伙,他甚至认为他比您伟大得多。”《纽约时报》主编亨利·雷蒙顿拜访林肯的时候,特地告诉他蔡思正在狂热地上蹿下跳,谋求总统职位。

林肯以他一贯以来特有的幽默对雷蒙顿说:“亨利,你不是在农村长大的吗?那你一定知道什么是马蝇了。有一次,我和我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农场里耕地。我吆马、他扶犁。偏偏那匹马很懒,老是磨洋工。但是,有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我们差点都跟不上他。到了地头,我才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他的身上,于是我把马蝇打落了。我的兄弟问我为什么要打掉它,我告诉他,不忍心让马被咬。我的兄弟说:哎呀,就是因为有那家伙,这匹马才跑得那么快。”然后,林肯意味深长地对雷蒙顿说:“现在正好有一只名叫‘总统欲’的马蝇叮着蔡思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思那个部门不停地跑,我还不想打落它。”

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这就是马蝇效应。马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只有被叮着咬着,他才不敢松懈,才会努力拼搏,不断进步。

27.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会有办法的”┉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变成行了。

28.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9.“保龄球”效应:赞赏与批评的差异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会努力去满足下属的这种心理需求,对下属亲切,鼓励部下发挥创造精神,帮助部下解决困难。相反,专爱挑下属的毛病,靠发威震慑下属的管理者,也许真的能够击败他的部下,但是,一头暴怒的狮子领着一群绵羊,又能创造出什么事业呢?

用好赞赏的技巧,关键是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别老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要相信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长处、优点,只要“诚于嘉许,宽于称道”,你就会看到神奇的效力。

30.末位淘汰法则(活力曲线):通过竞争淘汰来发挥人的极限能力

将员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严格地加以区别对待。这正是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所推崇的“活力曲线”,这一曲线被认为是给GE带来无限活力的法宝之一。

以业绩为横轴(由左向右递减),以组织内达到这种业绩的员工的数量为纵轴(由下向上递增)。利用这张正态分布图,你将很容易区分出业绩排在前面的20%的员工(A类)、中间的70%的员工(B类)和业绩排在后面的10%的员工(C类)。这种评估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方法,韦尔奇称之为“活力曲线”。

“末位淘汰法则”顾名思义是“将工作业绩靠后的员工淘汰掉”,其实质是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表现做出科学的评价后,进行分类或排序,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标准,将末几位予以调岗或辞退的行为。

31.默菲定律: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

默菲定律源于美国空军1949年进行的关于“急剧减速对飞行员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的志愿者们被绑在火箭驱动的雪橇上,当飞速行驶的雪橇突然停止时,实验人员会监控他们的状况。监控器具是一种由空军上尉工程师爱德华?默菲所设计的甲胄,甲胄里面装有电极。有一天,在通常认为无误的测试过程中,甲胄却没有记录任何数据,这使技术人员感到非常吃惊。默菲后来发现甲胄里面的电极每一个都放错了,于是他即席说道:如果某一事情可以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法来实现,而其中有一种会导致灾难性的错误,那么这一错误往往就会发生。

默菲的这一说法后来得到广泛的流传并被总结成默菲定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可能引起更大的损失。

我们对于幸福快乐的事情总是容易忘记,而对于不幸郁闷的事情却总是耿耿于怀。我们在日常排队时也不是总排在最慢的队伍中,排上快或慢的队伍发生的概率大致是相同的,也是一个随机的事件。在一些其它的事情上,原因也与此很相似。

32.“垃圾桶”理论:有效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的问题

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亦不显著。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还每两周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同样,要解决员工在工作期间偷懒的问题,用监管和处罚的手段实际上也是很难奏效的,因为员工的工作成效主要还是要靠其用心努力。员工偷懒,是故意偷懒还是忙里偷闲?是员工自身的原因还是公司管理出了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在处理员工偷懒问题上,加强沟通很重要。须注意的是,让员工超时且拘束地工作,已是不合时宜的管理方法;给员工多点理解、关心和体谅,会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33.比马龙效应:如何在“加压”中实现激励

期待别人对自己有好印象,就会认真的表现良好行为;若期待别人会讨厌自己,就会随便表现。让人比成龙,自己就会像龙一样地表现,反之,被比成马,会像马一样地反应。这种现象称之为“比马龙”效应。

现代管理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能面临挑战,甚至无事可干,那他必然会产生一种“怀才不遇”的挫折感,极有可能失去原有的一腔抱负和凌云壮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进而离开他最初的组织。因此,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给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以必要的压力,为他们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松下公司的“中级人才”观以及“让B级人做A级事”等都是高期望式激励,这些无一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比马龙效应“的具体实践。

34.横山法则:自发的才是最有效的,激励员工自发地工作

有自觉性才有积极性,无自决权便无主动权。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过多地强调了“约束”和“压制”,事实上这样的管理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人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规矩越多,管理成本越高。聪明的企业家懂得在“尊重”和“激励”上下功夫,了解员工的需要,然后满足他。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员工对企业和自己工作的认同,激发起他们的自发控制,从而变消极为积极。真正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促进员工自我管理的方法,就是处处从员工利益出发,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给他们提供发展自己的机会,给他们以尊重,营造愉快的工作氛围。做到了这些,员工自然就和公司融为一体了,也就达到了员工的自我控制。

35.肥皂水效应:将批评夹在赞美中

美国前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 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 人虽长得很好, 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 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 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 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 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 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 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 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 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 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 为什么呀, 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痛。”

36.威尔逊法则:身教重于言教

这一定律的提出者是美国行政管理学家切克·威尔逊。

领导的指导是员工克服困难的后盾。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管理绩效和指导员工的方法。指导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并对组织的成功产生作用。如果对员工的指导很出色,绩效管理就转变成为一个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每一个人受益。

麦当劳快餐店创始人雷?克罗克是美国社会最有影响的十大企业家之一。他不喜欢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而是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走动管理上",即到所有分公司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随时准备帮助下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最先创造“走动式管理”模式的惠普公司,为推动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办法”。为达此目的,惠普公司的办公室布局采用美国少见的“敞开式大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厅中办公,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这样,哪里有问题需要解决,部门负责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带领自己的员工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正是这些保证了惠普公司对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解决能力,并成就了它的辉煌。

通用电气公司的韦尔奇也是一位专注于带领部下解决问题的优秀管理者。

37.麦克莱兰定律:让员工有参加决策的权力

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莱兰经过大量深入研究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智商、技能或经验,而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被称为资质的东西。1973年,麦克莱兰教授发表了题为《测量资质而非智力》的文章。

成就的需要是权利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等等需要中的一个重要的需要。必要的时候,为自己的员工贴上一个权力的标签,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与主人翁意识,而且它所产生的效果许多时候是其他激励方式所不及的。

38.蓝柏格定理:为员工制造必要的危机感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

常言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要干事总会有压力。有时,压力犹如泰山压顶。但会干事的人总会把压力化成动力。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压力越大,动力越大。

一天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是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于是他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

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上升到了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就如驴子的一样,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土”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灵活有效 篇9

1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的责任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越来越多, 所以在当前情况下, 高校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 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素质。这两个方面虽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直接影响和瞬间转变的, 但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的社会需求信息和就业形势分析;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 帮助他们提高展现自我的能力;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第二, 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 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 经验不足, 职业目标不确定, 容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犹豫不定, 走弯路, 甚至找不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恰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帮助, 正确了解自我、规划职业发展道路。第三, 有利于高校的长足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帮助毕业生就业是开放式办学的内在需要, 高校招生报考投档率在很大程度上由该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决定,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同时, 一个大学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牵涉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 因此, 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面大、涉及范围广, 影响到许多家庭的幸福生活,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的形成, 毕业生就业完全市场化。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 有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 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许多忧虑, 表现出茫然失措、信心不足;同时, 因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误区对大学生的影响, 产生了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或因利益的驱动和个人定位不准, 择业时过分看重就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或迷恋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 盲目追求热门职业等, 如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常常是数百人员竞争一个岗位。因此, 坚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对毕业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成才与发财、事业与生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使毕业生充分认识自己, 合理定位, 正确择业, 及时就业。

2.2 坚持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更应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 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及新的就业观念,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理应融人素质教育的理念, 并使之成为就业指导的有机组成部分。

2.3 坚持普遍指导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 各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学科研力量, 研究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有计划、分层次、分时段进行毕业生就业的专题报告。同时更应根据毕业生个体的差异、个体特点等, 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的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散的小型的辅导, 使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 从而使就业指导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4 坚持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就业形势的需要, 就业指导应“以人为本”, 将就业指导拓展到职业观的全面教育。从大学生一入校开始便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及早让学生培养就业竞争意识, 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 正确评价自己, 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 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

2.5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避免单一的空洞说教, 应把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与模拟现场招聘等实践活动相结合, 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的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而且要在实践中检验指导的成效, 以进一步改进、完善就业指导的方式和内容体系。

3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般方法

灵活有效 篇10

一、灵活运用时文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1.时文与学生的阅读密切相关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必然要接触到大量的时文,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最新文章等,如果无视这些时文,仅限于语文教材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再说,高考不也常常选择不少的时文作为材料吗?由此看来,指导学生运用从语文教材中学到的能力来解读时文就很有必要了。我们不能仅仅以完成语文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还要有机结合语文教材的教学融入时文阅读,灵活运用时文阅读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时文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时文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强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热烈的讨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状态,早已不符合时代要求了,也不符合现代学生的心理。我们指导学生阅读的“时文”,侧重的是时文中的社会热点、新闻时事及相关文章等。通过这些时文阅读,学生可能爱上阅读,乐意阅读。我们就要因势利导,充分运用时文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找到阅读的乐趣,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时文阅读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2.灵活运用时文阅读的“三步法”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们主要用“三步法”来指导学生阅读运用时文。

第一步:指导学生收集时文。具体说,就是在向学生讲明时文阅读的好处后,指导学生利用周末和课间的空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最新最有意义的时文信息,如通过阅读各类报刊和上网等,然后指导他们对这些时文进行选择和评论。为了方便组织,最好组建四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传看收集的时文,并通过阅读做相应的圈点勾画,为下一步作好准备。

第二步:指导学生进行时文阅读交流。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再组织学生选择最佳时文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和交流。为了保证在全班阅读的是最佳时文,可以由小组推荐再由大组长评价,最后由科代表和学习委员确认,必要时老师也可参与其中。

在交流中,要注意用恰当的形式和方法来提高质量,因为平时学生只能用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画画,少有机会上讲台展示,更不要说利用幻灯片来“交流”等。只要组织得当,同学们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会一遍又一遍地选择、修改、校对,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项学习活动具有浓厚兴趣。在互动式的交流时,其他的学生也听得很专心,因为除了形式新颖之外,所交流的内容也是同学选出来的,有彼此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在实践中,不少同学们总是盼望着“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上台来讲”,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急切的期待。

第三步:指导学生对时文进行归类再阅读。在学生已经基本形成阅读时文的习惯后,要指导他们将自己曾经收集到的时文进行分类整理,特别注意要对交流过的最佳时文进行整理和多形式的保存,可办专栏或编辑成册等。比如“老人摔倒到底该不该扶”类的时文放在一起;又比如“地球环保”可以划为一类;还有“造谣者的结局”“互联网+”……诸如此类,根据同学们收集的时文来灵活归类,最后形成了经济、社科、人文等不同类别的时文素材库。

值得指出的是,时文阅读不像语文教材的阅读,它既要有机结合教材,又应尊重学生的多元阅读和趣味,还要考虑到不同时段等诸多问题。

二、引导学生运用时文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1.时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时文阅读与作文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时文,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运用这种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时文阅读产生发散作用。时文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生通过时文阅读有所收获后,接下来就要指导他们学会运用。要让学生能从这些时文中去发现观点,延伸观点,最终将其合理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他们有写作的成就感,最终爱上写作,爱上语文。

2.指导学生运用时文的主要方法

一是运用时文丰富写作材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的确,写作有很强的发散性,作文并没有参考答案。也因为作文的发散性,作者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寄托对社会生活的关心,或者对祖国前途的种种思考等。

其实,多数学生的审题是问题不大的,主要问题在不知道用什么材料来写,也就是说主要问题是如何结合审题来选择最佳写作材料。学生用的不少作文素材不能和题目的立意搭上钩,中间断裂了。在审题上或者在选材上,学生作文选择的往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选择的材料不是他熟悉的东西,既没有细节,也没有感悟。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运用时文有哪些主要方法。

上一篇:灌区工程下一篇:矿物质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