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启示

2024-05-30

后世启示(精选十篇)

后世启示 篇1

一、低碳档案馆

低碳档案馆也可称为绿色档案馆、可持续发展档案馆, 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效,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二、低碳档案馆的建筑及其内外环境设计

这一部分是建设低碳档案馆的关键步骤。通过选址、外部环境、体型、外围护结构、内部空间规划等方面的低碳设计, 并结合世博诸多场馆的节能环保理念, 充分运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降低档案馆建筑能耗,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

1. 低碳档案馆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

主要考虑气候环境因素, 通过选址、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 首先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气候环境。选址主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 从档案保管的安全性和利用的开放性来看。外部环境主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来改善, 如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植被, 创造人工自然条件以及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体型朝向从冬季得热最多的角度考虑, 应尽量增大南向的得热面积, 要求进深小, 即长宽比大。在严寒地区, 应使建筑外轮廓设计尽量避免与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发生正交。

2. 低碳档案馆外围护结构设计。

提高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将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 主要从屋面、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考虑。屋面在建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风、降水、日照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作用上, 对保温、隔热及防水有严格规定。如世博会法国馆的空中屋面花园, 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雨水, 在调节气温、防止污染、提高隔热保温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方面效果好。墙体设计要适应气候条件, 选好保温、防潮、隔热等材料, 世博会上, 会“呼吸”的墙壁随处可见。档案馆主要使用时间是白天, 太阳辐射使室外温度在下午达到最大值, 可选择重质材料, 利用热惰性加强墙体的蓄热性能获得延迟时间, 将内表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和使用时间错开。门窗热工性能最薄弱, 应根据综合因素选择适当的材料、造型和节能技术, 以达到保温、通风、采光等效果。

3. 低碳档案馆功能分区及内部环境设计。

库房区是整个档案馆的核心部分, 是保管档案的重要基地。在平面布局上, 为档案查阅区提供所需的各类档案资源, 因此两者功能关系紧密。而办公和业务技术区是各类档案资源入库前必须经过的流程处理区, 因此库房区在功能关系上又要与之保持密切联系, 同时独立成区。基于档案利用价值的长远性和原始材料的特殊凭证性, 要求对其长期甚至永久保存, 就必然对库房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库房设计的重点是以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程度的保护, 可以参照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开放向天”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 通过“走廊围绕主空间”, 为库房提供防护和缓冲, 减轻外部气象参数的波动对室内的干扰。

三、低碳档案馆的运营管理

从档案馆全寿命周期来说, 运营管理是保障低碳档案馆性能, 实现节能、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应处理好人、馆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既要为人们创造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 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自然环境。

1. 档案工作的低碳化运作。

档案收集方面, 统一建立档案信息网站, 同步利用档案信息网站公布档案收集通告;充分运用环保便捷的电子邮箱、QQ群等网络化工具接收电子档案材料, 尽量降低档案收集过程中的能耗水平, 避免人、财、物的浪费。档案整理方面, 尽量省去不必要的繁琐步骤, 如加盖页码章、缝纫机装订等传统手工做法, 争取在简明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减少整理步骤。档案保管方面, 全面开展档案目录著录工作, 基本建成档案目录数据库, 并以重点文件全文数据库为中心启动全文数据库建设, 以数字化方式全面替代传统档案保管方式。档案服务方面, 积极推行档案资料的网上查询利用服务, 同时强化档案信息公开发布网站的建设力度, 推出网上查档、电话热线、问卷调查等民生服务, 突出“低碳便民”特色。日常办公方面, 养成低碳节约的工作方式, 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 少用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合理利用办公产生的废纸;在办公环境内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 吸收甲醛, 于日常琐碎中贯彻档案工作的“低碳化”。

2. 节能、节水与节材管理。

目前节能已较为广泛地采用智能技术, 且效果明显, 主要的节能技术如下:采用能源管理系统, 利用能源消耗动态图, 形成操作信息;控制负荷轨迹, 预测负荷能力, 优化系统实时响应, 确定负荷上升或下降;通过周期性负荷变化的时间表, 减少负荷峰值和谷值, 在峰值时尽量减少使用电器设备。采用供热、通风和空调设备节能技术, 确定峰值负载的产生原因和开发相应的管理策略;限制在能耗高峰时间对电的需求;根据设计图、运行日程和室外气温、季节等情况建立温度和湿度的设置点。采用楼宇能源自动管理系统, 通过对建筑物的设计参数、运行参数和检测参数的设定, 建立相应的建筑物节能模型, 用它指导建筑设计、智能化系统控制、信息交互和优化运行等, 有效地实现建筑节能管理。

3. 绿化管理。

绿化管理贯穿于规划、施工及养护等整个过程, 是保证工程质量、围护建筑成果的关键所在。绿化设计除考虑美观、实用、经济等原则外, 还须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 种植地的土壤、气候、水源水质状况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植物配置, 减少管理成本, 提高苗木成活率。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要以树种为主, 乔、灌、花、草合理搭配。增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 坚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大力推行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无公害防治技术, 保证人体安全, 保护有益生物, 防止环境污染, 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

4. 智能化系统管理。

智能化系统管理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 智能化技术逐步运用于档案馆建筑之中。智能建筑是指具有建筑自动化 (BA) 、办公自动化 (OA) 、通信自动化 (CA) 、消防自动化 (FA) 和保安自动化 (SA) 的5A智能化建筑。智能化系统管理就是将这五个智能系统集成, 在一个控制室内设置联合工作席位, 满足统一监视、集散式控制、环保节能和联动报警处置的需要。低碳档案馆的设计应将其功能需求、信息化、智能化及现代技术充分结合, 从而使其具有节电节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建筑的运行费用等特点, 提供安全、高效、节能、舒适和方便的智能化工作环境。档案库房是保管档案实体的重地, 处于整个档案馆中的核心低位, 而且库内设备种类繁多、功能齐全, 它们之间既各负其责, 又相互关联, 因此库内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尤为重要, 对库房设备如空气调节装置、配电设备、照明设备、防火防盗装置、终端控制等建立一个由计算机管理的一体化集成管理系统, 达到管理的最优化设计和节能目的。

低碳档案馆将成为后世博时代档案馆建设的新基准, 是生态化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观理念指导下的档案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将档案馆视为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以积极的态度, 把人、馆和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 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档案事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传统特色和现代技术的融合打开新的视野。

摘要:文章从提出低碳档案馆概念和必要性入手, 着重从两方面打造低碳档案馆, 一是档案馆建筑设计;二是档案馆运营管理方面进行低碳设计。

关键词:低碳档案馆,建筑设计,运营管理,节能环保,后世博

参考文献

[1]低碳世博总体方案.[2011-1-17].http://baike.baidu.com.

[2]低碳建筑.[2011-1-17].http://baike.baidu.com/view/3006624.htm.

[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著.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周桂云.绿色公共建筑精品工程范例详解[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后世启示 篇2

关键词:任伯年;花乌画;色彩;启示

l 来自于民间的“浓抹”

翻开任伯年的画卷时,观者不难被那鲜艳夺日的色彩所吸引。任伯年的一些作品的色彩搭配亮丽艳洁,大量使用对比色但又搭配和谐。不少学者提出其有可能借鉴西洋绘画的用色。当然,我们从时间和当时上海的局势来说,并不能排除任伯年有机会借鉴西方印象派使用对比色的可能。但单从他使用过“西洋红”作花卉,勉强地说任伯年跟土山湾的好友刘德斋(1843~1912)学过素捕、可能看过油画或者其他一些水彩画,就佐证他吸收西法,显然是相当牵强的。

这里笔者更相信那种强烈的对比色是源白丁对民间艺术的借鉴。这一时期画家为了适应商品化的需要,绘画创作也必然进行应世俗欣赏需要的诸多改变,而这种偕俗性影响的绘画必然会借鉴许多民间艺术的因素,使色彩的丰富多样、艳丽夺日,一反传统文人花鸟画的以水墨为主的特征。

龚产兴在《任伯年综论》里提到任伯年对民间艺术由衷的感兴趣,常逛北塔寺附近的桃花坞年画作坊。“据说任伯年在山塘与年画店老板非常相好,当时从事年画的马根仙、沙馥等均与伯年情真意笃,常在一起攀谈学画。……伯年曾为沙馥画过四帧肖像,可见他们友谊之深厚,绝非一般交往。”任伯年等海派初期画家,面对刚转型的画家社会角色,需要大量取材丁民间,而又与当时年面行内人上关系密切的话,他就很有可能会借鉴年画用色并加以运用。

像《麒麟送子图》就是我国寓意祈子的年画的一种。绘二天仙乘麒麟,于持“莲”、“笙”,送子而来,祝牛贵子,寓意吉祥。红用大红,蓝用湖兰,黄用柠檬黄,三种颜色的纯度都很高,搭配在一起,以大面积的红色定下了暖色的画面基调,作为冷色的蓝色和绿色多次分散出现,除了黄色之外,其他色彩的明度基本维持在同一个范围,有对比但不冲突,给予人色彩既丰富而又和谐之感。

这样的色彩感受常常出现在任伯年的作品中。例如,任伯年丁1877年所作地《菊蟹图》。此工笔金盏扇面首先吸引欣赏者眼球的便是那红绿互补的对比色。石绿的菊花叶片有意地包裹着朱砂色的蟹,形成很强烈的对比。石绿与朱砂的颜色纯度在同一纯度上,墨色在蟹螯、叶边和题字中相间出现,控制住整张画面使其不火。最终又统一在金底作基调的暖色背景中,强烈对比中又不失和谐。

又例如,作丁1882年的小写意花鸟作品《把酒持螯》。同样地,任伯年巧妙地将青绿的酒壶置丁朱砂的螃蟹后,与其产牛强烈对比。青绿与朱砂的颜色纯度在同一纯度上,尤其是那青绿色与朱砂到朱膘色的渐变,显得极为和谐、舒服,颜色变化丰富。黑色的蟹螯与菊叶墨块同样起着稳住画面色调的作用。

画蟹用朱砂而不用墨,这在任伯年之前的画家的画蟹的作品里并不常见。由上图可以看出,任伯年是有意营造这样的对比色关系的。而这也正是他画面设色极具冲击力的原因之一。

2吸收水彩之“淡妆”

在《把酒持螯》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用色的特点:富丁变化,像水彩一样的用笔用色。细心观察蟹的背甲结构,会发现结构之间笔触明确,相互有联合、碰撞,也有区分开来留白边的地方。其次,每个结构的水分与颜色调和十分到位,使得每个结构都似乎独立,而又统一和谐。最妙的是,通过每个区域的用色用水,碰撞结合同分离留白,就像蟹壳的区域挤压的痕迹。

不少学者认为这归咎丁任伯年接触并学习了西洋水彩画,也有学者提出这种“水彩法”其实就是早在恽寿平就开始使用的撞粉撞水法。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恽寿平的撞水法只是在作品中偶然的尝试,而真正到了“海派”画家那里才被普遍的运用起来。高剑父(1879~1951)也曾指出:“古人写花向无撞粉之法,白宋面院至南田时,用粉法皆系抹粉、挞粉、点粉、勾粉而已,尚未有撞粉之法也。”。可以说,如果恽寿平时期的撞水法还只是追求表达物象之表象的话,那么到任伯年时,已经是一种追求物象肌理甚至笔墨情调的用法了。

再说到水彩法,笔者认为除了西洋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东洋的影响存在。图l《蛙》为日本画家川上冬崖所作。虽设色的苍茫味颇有舶来的国画味,但从明暗、光影在画面上的使用,以及丰富的色阶来看,作者似乎已经吸收了水彩法的元素了。而资料记载,川上冬崖也的确是从明治二年(1869),也就是任伯年来沪的第二年开始大量捕绘花鸟画和吸收西洋画法的时间。两国文化根基较西方本来就更近似,而这段时间的文化交流更是发展迅速,也共同经历着接受西方文化的阶段,文化间的互相学习自然会更加容易互通。

在与《把酒持螯》同一画卷的《江南风味》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川上冬崖相似的一些水彩法。首先是牛动的腹鳍、尾鳍,淡墨调了点偏冷的杂色,又在未十之际,用稍浓的墨画出鳍骨,再用赭石点出鳍上的花纹。鱼腹则用暖赭石点虱、勾画,整块鱼背到头部则用重墨画出,与腹部融合,衬托出腹鳍。整条鱼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用笔极为湿润灵动,就像刚从江中打捞上来一样,鲜活如生。就像丁羲元先生在《奇花出胎晴雪满汀——论任伯年的艺术性格》中说到:“他的画中笔情姿纵,元气淋漓,总觉蕴含着水分似的。他善用湿笔,从而将墨象之美与彩色之美融为一体,更能从流转变化之中表现客观的色彩世界。”这种撞水法,被任伯年用得相当娴熟、畅快。他打破了中国画传统用色的同定程式,大胆的用水用色去相互碰撞,使面面色阶丰富。

3 “粉”的活用

后世启示 篇3

伊斯兰教历来都是倡导两世并重的, 这在《古兰经》中有大量的记载,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人们由于过多的追求后世而不注重今世, 甚至有为了后世而放弃今世的现象发生。少部分穆斯林往往对经典进行片面的理解, 导致了人们对今世和后世的理解出现了断裂, 只注重后世, 忽略了今世的存在, 他们一心扑在纯宗教功修上, 而忘却了伊斯兰教提倡的众多的社会功修。今世和后世是紧密相关联的, 离开今世谈后世将导致退步和虚无, 离开后世谈今世将导致宗教意义的完全散失。因此不能割裂今世和后世二者之间的关联。对《古兰经》分析可以得出, 伊斯兰教是要求两世并重的。

迷惑世人的, 是令人爱好的事物, 如妻子, 儿女, 金银, 宝藏, 骏马, 牲畜, 禾稼等。这些是今世生活的享受;而真主那里, 却有优美的归宿[1]。

你们应当知道, 今世的生活, 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 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 使田苗滋长, 农夫见了非常高兴, 嗣后, 田苗枯槁, 你看它变成黄色的, 继而零落。在后世, 有严厉的刑罚, 也有从真主发出的赦宥和喜悦;今世生活, 只是欺骗人的享受[1]。

从这些经文中可以看出, 伊斯兰教是注重后世的, 今世的一切只是安拉对人类的一种考验。如果过分追求今世而不顾及后世的人, 在后世是没有福分享受乐园中优美的生活的。

穆萨 (摩西) 说:“我们的主啊!你把各种装饰品和今世生活的各种财产给予法老和他的贵族们———我们的主啊!———以致他们使民众背离你的大道。我们的主啊!求你毁掉他们的财产, 求你封闭他们的心。但愿他们不信道, 直到看见痛苦的刑罚。”[1]

既然是后世重于今世, 那么是否今世就可以放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今世没有了, 后世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古兰经》中提到安拉要造化亚丹一事的记载:

当时, 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治者。”他们说:“我们赞你超绝, 我们赞你清净, 你还要在大地上设置作恶和流血者吗?”他说:“我知道你们所不知道的。”[1]

在这节经文中, 安拉要造化人类, 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众多的《古兰经》注解对这节经文作出了各种解释, 虽然说法众多, 但实际意义基本是一致的———安拉创造人类是有意义的, 也即是说安拉创造今世是有目的的:

我创造精灵和人类, 只为要他们崇拜我[1]。

安拉给人类规定了一系列的功修, 规范人们在认识安拉的道路上愈加尽心竭力。宗教功修自不必说, 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五大功修便是最基本的。除了纯粹的宗教功修之外, 安拉还给人类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功修。现在好多的穆斯林已经把伊斯兰教的善功局限于单纯的宗教功修, 殊不知一切社会功修也无不属于敬畏安拉之范畴内。

正义是信真主, 信末日, 信天神, 信天经, 信先知, 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 并谨守拜功, 完纳天课, 履行约言, 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这等人, 确是忠贞的;这等人, 确是敬畏的[1]。

你们当崇拜真主, 不要以任何物配他, 当孝敬父母, 当优待亲戚, 当怜恤孤儿, 当救济贫民, 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 当款待旅客, 当宽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爱傲慢的、矜夸的人[1]。

安拉交代了不仅要相信他的存在同时崇拜他, 还要孝敬父母, 优待亲戚, 怜恤孤儿, 救济贫民, 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 款待旅客, 宽待奴仆等等, 对这些社会功修的履行也是体现对安拉的热爱。

二、后世强于今世的历史原因

先知穆罕默德在宣教的时候把矛头指向了贵族阶级, 《古兰经》中对这个阶层的抨击恰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古兰经》和圣训中都称赞肯施舍财富的人, 而对吝啬的人作了批评:

至于吝惜钱财, 自谓无求, 且否认至善者, 我将使他易于达到最难的结局。当他沦亡的时候, 他的财产于他有什么裨益呢[1]!

艾卜·胡莱勒的传述:他听见安拉的使者说:吝啬的人和慷慨的人譬如两个穿着齐胸至锁骨铁甲的人。施舍的人他施舍时, 铁甲就随之宽松, 拖长, 放开他的肉体, 拖至他的脚梢, 覆盖他的足迹。吝啬的人他想施舍一点东西, 可各个环节都粘住各部位, 他想要它宽松, 它却宽松不了[2]。

《古兰经》中也直接表扬了肯施舍的圣门弟子如艾布·白克尔, 圣训中提及鼓励施舍的条文就更多。

敬畏者, 得免于火刑。他虔诚地施舍他的财产, 他没有受过任何人的应报的恩德, 但他施舍只是为了求他的至尊主的喜悦, 他自己将来必定喜悦[1]。

据苏优蒂《古兰经降示背景》记载, 这节经文中提到的他指的就是艾布·白克尔, 他是麦加的一个贵族, 跟随穆罕默德信仰了伊斯兰教, 并为穆罕默德的传教事业捐献了大量的财产。

他 (艾布·白克尔) 把自己的钱财施于如下两种人: (1) 真主引其走上正道, 而蒙受敌人百般折磨、迫害的弱者和不幸者。 (2) 那些因皈依伊斯兰教而遭到其主人折磨的懦弱者和奴隶……艾布·白克尔出钱赎买了许多这样的奴隶, 并释放了他们。他在信教的时候, 曾拥有从经商中赚取的四万迪尔汗银币的积蓄, 信教后仍在赢利。然而, 十年后, 当他向麦地那迁徙时仅剩下五千迪尔汗[3]。

艾布·白克尔最终和穆罕默德一同迁往麦地那。他的善举为广大的穆斯林树立了榜样。众多的圣训也说明要做不忘恩的富人:

伊本·买斯欧德的传述:他说:安拉的使者说:只有两种人值得羡慕:一种人安拉赐给他财富, 他专为真理而费用;一种人安拉赐给他知识, 他以此明辨是非, 并教诲他人

阿丁仪·本·哈提穆的传述:安拉的使者说:你们谨防火狱, 即使施舍半枚枣。

艾卜·伍玛麦·苏旦仪·本·阿吉兰的传述:他说:安拉的使者说:阿丹的子孙啊!你施舍多余的财物那对你更好!留下多余的财物会伤害你;留下够用的不受责备;首先考虑你赡养的人的生活;上面的手比下面的手更好[2]。

穆罕默德一方面谴责富人的为富不仁, 同时也劝导人民要忍耐, 通过坚韧的信仰将会获得安拉的喜悦。即使今世没有得到富贵, 但是在后世安拉却为敬畏者准备了永恒的乐园, 而今世是要消亡的。

《古兰经》中, 凡是提到完纳天课的地方, 也提到了谨守拜功, 或者力行拜功, 这两项功修同时并列出现, 也说明了天课的重要性, 有关不缴纳天课, 或者缴纳数量不够的, 也有详细的条文对其进行规范。

真主说:“我确与你们同在。如果你们谨守拜功, 完纳天课, 确信我的众使者, 并协助他们, 并以善债借给真主, 我必勾销你们的罪恶, 我必让你们进入下临诸河的乐园。此后, 谁不信道, 谁已迷失了正路。”[1]

缴纳天课成了富有的穆斯林的一项主命功修, 这是伊斯兰教国家的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借助这项功修, 穆罕默德团结了大量的人员, 使得社团的力量与日俱增。

三、重新界定今世的价值地位

今世是后世的桥梁。如果一个人要想在后世获得乐园的报酬, 就应该积极地面对今世。在今世不仅要抓住伊斯兰教的信仰功修———认、礼、斋、课、朝, 而且还要抓住一切的社会功修。

当礼拜完毕的时候, 你们当散布在地方上, 寻求真主的恩惠, 你们应当多多地记念真主, 以便你们成功[1]。

你说:“我的信道的众仆啊!你们当敬畏你们的主。在今世行善者, 得享美报。真主的地面是宽广的;惟有坚忍的人, 得享受完全的、无量的报酬。”[1]

在今天的伊斯兰教中人们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后世, 而把为今世谋利看成是不好的, 把为今世追求富足统统定为是不屑之事, 事实上先知穆罕默德也向安拉祈求富足, 求安拉保护免遭贫穷。

主啊!求你保护我, 免遭贫穷、缺失、低贱;主啊!求你保护, 不去欺凌人, 或受人欺凌……主啊!求你保护我, 免遭贫穷、昧主、作恶、不睦、虚伪……主啊!求你保护我, 不受饥饿;饥饿不是好受的……圣训“有产者拿走了最高品级……”证明, 富人倘若感赞主恩, 履行主的义务, 那么, 他们的行善机遇非穷人所能比。因此, 圣训中又说:“那是主恩, 赐予他所意欲者。”[4]

纯仪式的宗教功修是人们的内心修为的提炼, 而社会功修是维持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这些功修, 社会将不会发展, 也正因为如此, 伊斯兰教不主张人们向安拉祈求早死, 因为人死了, 一切善功就将终止。

先知穆罕默德说:“你们不要祈求早死, 因为人死了一切功修就终止了, 但是人活着却可以干更多的好事情。如果你们一定要祈求的话, 你们就说:‘主啊!如果活着对我来说更好, 你就让我活下去, 如果死了对我来说更好, 你就让我死去’。”[5]

因此, 今世的作用是非常凸显的, 没有今世, 就无法去谈后世。在今世做好宗教上的功修是应该的, 但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功修不能仅仅局限于清真寺或者是相关的宗教场合, 宗教功修除了纯仪式的功修之外, 还有大量的社会功修也是重中之重。

摘要: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吉庆”, 但在历史发展中, 由于过多的强调后世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今世的作用。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精神, 研究穆斯林的今世观和后世观以及这两种观点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今世和后世是并重的, 按伊斯兰教法之观点, 不应该因为后世而放弃今世, 而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今世, 今世乃后世之桥梁。

关键词:今世,后世,《古兰经》,圣训

参考文献

[1]古兰经:第3章第14节[M].马坚,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3-476.

[2][叙利亚]伊玛目闹威·叶哈雅.利雅得圣训集[R].内部资料, 1999:156.

[3][埃及]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艾布·白克尔[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5.

[4]优素福·格尔达威.穆斯林行为中的优先选择[M].罕戈, 译.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5:157.

“后世博”上海期待 篇4

【引子】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史上首次以“城市”作为主题,并特设城市最佳实践区,集中展示了诸多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如今,184天会期将尽,上海本身在“后世博”时代如何优化规划、推动创新、继续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并把从中博到办博的10年经验转化为对解决当下中国问题的借鉴和启发?

上海的城市空间布局升级,应从围绕资本运作展开,转向对创新活动予以响应。考虑在中心城区不仅建好中央商务区(CBD),还要建设中央智力区(CID)

“前世博和后世博的上海会有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未来的城市蓝图。”在10月6日上海世博会最后一场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说。

此言已并非只是学者的建议。据本刊记者了解,9月1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环保部、公安部等13个相关部委组成的审查组,在E海召开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审查论证会——换言之,世博后,现行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将被修改。

“这个版本当年预测的人口数据及其他基础数据和现在有一些差异,到了要修改的时候了。”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秘书长屠启宇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屠启宇看来,上海的城市规划已经需要新的眼光。“这和世博有关,世博会上全世界有关城市发展最先进的理念在这里汇集,又有了世博论坛这样的思想碰撞,我们的决策者和有关城市规划的执行部门,在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境界上应该不同了。”屠启宇说。

郑时龄也在世博论坛上透露说,后世博时代,上海将重塑城市空间,构建并完善城市结构,组建“星座城市体系”“上海和周边新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重点。”

场馆拆除后腾出的土地很快投入新建设

世博园区本身在世博后的去向,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世博会后拆除展馆是历届世博会的惯例。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结束后,展馆就全部拆除,恢复成一片绿地。更多的世博会举办国选择在会后保留一些重要的场馆作为城市地标,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但拆除大部分展馆。

本届世博会将遵循惯例——上海世博局已多次表示:除了“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五个标志性的永久建筑)外,其他建筑将全部拆除。

“大多数场馆拆除后能做到腾出的土地可以很快投入新的建设,这是我们规划前期就设定的目标。”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团队创意总监苏运升对本刊记者说。

拆除后的土地用途,网上曾有消息称,三分之一用于建设公共设施,三分之一留作城市绿地,三分之一用于商业开发。

对此,苏运升介绍说,公共设施部分,主要是保留下来的‘—轴四馆”——中国馆未来将成为中国文化博物馆,世博文化中心可能成为上海大众艺术演艺中心,主题馆会变成上海国际展览馆,世博中心则是未来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而拥有广阔开放式空间的世博轴区域将建成上海又一个城市交通枢纽。

此外,城市最佳实践区因其建筑的创意性设计,可能会成为上海又一个创意产业园区。占地23公顷的世博公园则将成为永久绿地,作为世博会留给上海市民的“绿色遗产”。

苏运升还补充说,他本人觉得,“可以制定相关政策,让参与世博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对自己场馆所占的土地有优先招商权,这样场馆虽然拆除了,但是这200多个国际资源都可以在上海保留下来。”

苏运升对世博后世博园区的发展比较看好,原因在于“我们对世博的战略定调一直是把世博规划和后世博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比如他本人是世博村的主创规划师。为世博会官方参展者所属人员提供住宿和配套服务的世博村,包含了7幢服务型公寓式酒店,被规划为未来的国际性社区。苏运升的团队为世博村的建筑选择了“内胆”和“框架”分离的新型住宅模式:同一“内胆”内的空间隔断可重新分配,在不搬迁的基础上实现居住空间的扩大与居住功能的重新开发。

“这是在国外非常流行的一种居住模式,相信未来会吸引很多外国人来此人住。”苏运升说。他认为,这种建筑模式还可以给上海的廉租房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世博园区,未来上海第五个城市副中心

从更大范围来看,世博园区还将重塑未来上海的规划图。

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就明确了上海市中心城“多心、开敞”的布局结构。“多心”,是指由市级中心、副中心以及地区级、社区级中心等组成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共同承担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综合服务功能。

目前,“市级中心”主要包括人民广场行政中心、外滩一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南京路商业街及虹桥交通商业中心;徐家汇、江湾一五角场、真如和花木为四个城市副中心。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未来,世博园区域可能会成为上海的第五个城市副中心。

以往历届世博会的会址离中心城区都有10-15公里的距離,以便在世博会结束后还土地于自然,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把会址选在了中心城区。

“其实,世博会最初将会址选在黄浦江两岸、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的区域,就考虑到了后世博时代这一区域的发展。”苏运升对本刊记者说。

苏运升还透露,“事实上,我们在规划世博园区基础设施时都是按照高标准配备的。从这一地区的交通疏散能力、绿化的面积配比,到各种先进技术如太阳能发电、LED灯,水处理技术等的采用,它的能力足以支撑一个副中心。” 在他看来,现有的徐家汇、五角场、真如、花木四个城市副中心都不是滨水的,四个副中心又形成一个梯字形,在下方空出了很大一个角——如果将世博园区这一点点上的话,就形成了一个五瓣齐全的“匀称梅花型”。

世博会后,世博园区将会出现大面积的拆迁,腾出的这部分空间,被认为正是推动上海经济转型的必要物理空间。

“在没有世博会时,上海改造的契机较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李翔宁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这就像下围棋,吃掉了一些子,就把整个盘弄活了。由于现在有了这样的空地,大家就可以看看我们在市中心还需要什么,就可以补在这里。对市中心的布局进行调整,这也是世博会对上海的贡献。”

目前,上海城市中心是“十字轴”的商务文化带——西从虹桥沿延安路向东至小陆家嘴、浦东机场、迪斯尼乐园,北从杨浦北外滩沿着黄浦江往南向南浦大桥、卢浦大桥进行延伸。

在屠启宇看来,这种发展思路仍然是原来城市发展规划的一种延伸。他认

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将经历新一轮的修改,创新驱动应成为改进E海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思考因素。

“在空间上,上海的城市空间布局升级,应选择从围绕资本运作展开,转向对创新活动予以响应。应考虑在中心城区不仅建好中央商务区(CBD),还要建设中央智力区(CID);在近郊用混合布局理念再造与社区融合的科技园区,在远郊新城部署中更应有长远眼光地建设科学城,由此来展开符合‘创新立市’的空间组织。”

重点发展郊区新城

2008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刊登了比尔·鲍威尔的一篇文章,他以第一人称描述了自己在上海郊区松江新城内购置了一套三层楼的别墅,并从此加入了中国城乡建设大军的经历。他在文中预言:中国郊区的飞跃式发展“不久将成为这个国家下一阶段的发展核心”。

“现在可以做这样的判断——中国一线城市的郊区化时代到了。”屠启宇说。

发展郊区新城,也是上海后世博时代发展的一个战略构想。据新华网报道,上海的郊区新城建设,是按照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来进行定位的,其城市形态“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以改变过去大城市拓展过程中的简单的“摊大饼”现象。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题为“加快推进郊区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世博会以后,上海将面临城市发展速度减缓、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压力增大的环境。加快推进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是上海寻求后世博发展治本之策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为纾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工业压力,上海早在1959年就开始了郊区新城的第一轮规划建设。当时纳入规划的包括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等五个卫星城,到70年代,又加入了金山和宝山卫星城。但这一轮的发展并不太理想。 更为人熟知的是第二轮、1999年规划的“一城九镇”建设,即松江新城、嘉定安亭、宝山罗店、青浦朱家角、金山枫泾、闵行浦江、浦东高桥、南汇周浦、奉贤奉城、崇明县堡9个试点镇,规划总人口102.5万人。

“这一轮规划希望以文化主题来吸引入住,打造了一些欧洲风情的小镇,但由于公交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解决好就上马,建设仍不很成功。”李翔宁说。

在上海的“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建设嘉定一安亭、松江、临港、闵行、宝山、青浦、金山、奉贤南桥、崇明城桥九个新城,规划总人口540万。“十一五”重点发展松江、临港、嘉定一安亭新城。

目前,松江新城已经初步建成,嘉定和临港两个新城正在建设之中。“这三个新城的建设,从经济功能上看,是有差异性考虑的。松江主要是服务业;嘉定主要是制造业,现在嘉定也在转型,提出要造科技城,再把它拉高端;I臨港则是服务于航运和临港的装备制造业。”屠启宇说。 他同时透露,在“十二五”规划中,上海将酝酿推出包括远郊一些地区在内的第二批新城。

“这些新城建设,现在看来,眼光还不够超前,主要还是考虑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配套。而现在国际上最新的变化是,在郊区围绕科技研发和创新来配置新城建设。”屠启宇说。 他认为,新城讲究的是独立维持。最好的状态是:在外围有若干个卫星城,卫星城和市中心之间有快速交通联系,卫星城之间也有联系,这样一来,有相当一部分功能卫星城可以自己解决,或者在自己环线内部协调解决。

“我觉得,对新城来说,应该把它视为一个能自我成长的兄弟,而不是处处需要照顾的小弟弟,这样才更有价值。”

后世博机遇透视四大经济亮点 篇5

诚然,“后世博”机遇是一座富矿,蕴藏着丰沛的矿藏资源与机遇,当然这需要细究探明与定向开发,但经笔者及所在团队首轮勘探,发现“后世博”富矿至少有“四大经济”现象的“潜能”,几乎不必等到“世博后”,时下就可抢占先机进行发掘开发。

首先是“低碳经济”

“低碳世博”催热了“低碳经济”。“世博会”,无论是倡导低碳经济理念、推导低碳应用科技、传递低碳前沿信息,还是引领低碳生活方式、示范低碳工程建筑、推介低碳制造解决方案,整个“世博会”的“低碳之路”,对中国的各行各业,特别是中国的企业界充满了商机。“低碳世博”的商机,首选的是为“世博”定向研究与开发的千余项低碳科研成果,作为“种子”项目,这些低碳研发成果必将在“后世博”中,得到落地放大,产生倍增效应。同时,“低碳世博”也催发了中国低碳企业联盟的缔结与低碳产业载体的构建。前不久,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上海绿色工业促进会、上海奉贤区金汇镇政府、上海心尔新材料科技股份公司等机构企业,在“世博会”联合国馆率先举办“2010低碳经济论坛——上海行动峰会”之后,国内首个“低碳企业行动联盟”在上海诞生,并通过了“中国企业低碳行动倡议书”。紧接着,以集聚国内外低碳研发机构和应用推广机构为主体诉求,以集合低碳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展示、营销、交易、孵化、推导,以及服务外包采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内第一个低碳产业研发集聚区——“上海低碳产业(国际)研发港”,日前已完成了商业运营方案的策划与设计,且已形成了立项报告,报送主管部门审批。可以深信,随着“低碳世博”的强势助推,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互动发展之势,以及低碳技术与低碳成果的应用推广之速,必将在中国踩上“风火轮”。

其次是“城市经济”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助力与推进。据专家研析与预测:由“世博”拉动的“世博后”城市经济发展,包括绿色建材行业、景观照明行业、循环经济行业、会展会务行业、办公设备行业、生活电器行业、文化创意行业、时尚轻纺行业,以及宾馆酒店与旅游业等。据有关专家告知:“世博后”国内城市经济发展可能获得的第一个“世博红利”(或“反哺礼包”),就是中国二三线城市大规模的景观照明改造与大面积的绿色低碳照明应用。据业内专家调研表明:参观“世博园”的中外观众一致反映,留给自己最直观的印象,是“世博园”各参展国和参展组织场馆的造型与景观,而最令人难忘与记忆深刻的是“世博园”的迷人夜景,特别是园内各场馆梦幻般的LED与争奇斗艳的景观照明,简直令观者与游人遐想无限,沉浸在仙境之中。中国照明协会专家更是敏锐地预言:“世博园”的绿色、低碳照明光源与高效、节能照明灯具的广泛应用,将给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照明升级换代与城市景观照明改造,带来巨大的推动,这将成为不争的事实。曾担纲“世博园”1/3场馆与共享型公共设施景观照明设计的国内照明业界第一品牌公司——上海亚明照明股份,首先看到了“后世博”二三线城市景观照明改造之巨大商机,且抢占先机,第一时间与之对接。“亚明照明”主动作为,集聚公司优势资源,配备了一流的专业工程团队,紧锣密鼓地组建了专门定向为国内二三线城市,实施城市公共照明与景观照明改造工程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亚明照明/二三线城市景观照明解决方案中心”,且为了保障二三线城市公共照明设施与景观照明改造工程所需的绿色低碳、高效节能照明光源和照明灯具的大批量需求,“亚明照明”斥巨资专门在享誉海内外的江苏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基地”,打造了占地20多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绿色照明制造基地”。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二线城市闻讯后,已经捷足先登,慕名前来咨询商洽。同时,“亚明照明”还在江苏建湖设计打造了“三线城市绿色低碳照明示范工程”,其中包括江苏建湖LED示范道路与双湖公园景观照明工程。

此外,现代信息生活电器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时尚美丽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直接服务城市经济和支撑城市经济的产业,都将在“世博后”的上海、长三角,乃至国内得到长足的发展。

再次是“总部经济”

“世博上海”,进一步展示了魅力上海的软硬件实力与城市效率,彰显了文明上海氛围环境与城市风貌,致使上海作为跨国公司与国际组织机构地区总部的优选城市形象、优势与地位得以充分凸显与提升,特别是240多个国家与国际机构组织“身体力行”参加“世博会”的“信心支撑”,更使上海成为了全球跨国经营企业和国际组织机构看旺的总部基地亮点,成为了更多跨国公司布局亚洲与中国的重要据点。因此,充分利用和放大“世博优势”、“世博机遇”以及“世博红利”,广角度、多层面地争取跨国公司与国际组织机构到上海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这是难以替代的极佳时机。

纵观上海现有的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到今年初为止,上海现有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机构、国际投资机构,以及国际组织机构及协会的总部机构(或地区总部)近800家,从全国看上海无疑是国内拥有国际总部机构最多与最为集中的城市与地区,但是与弹丸之地的我国香港特区,以及新加坡相比,还有太大的差距。香港目前有各类跨国公司及国际组织机构总部及地区分支机构6000多个,而新加坡则多达9000个,且在香港与新加坡入驻的国际总部机构,尤以国际组织机构与协会为主体,从而更加凸显了国际中心城市和现代都市的功能与地位。据上海有关主管部门之规划,随着上海“经济、商贸、金融、航运”四大国际中心的打造与建设进程之提速,上海目标为在2015年,争取使入驻上海的各类跨国公司与国际组织机构的地区总部,超过3000家,这将是目前户数的4倍。显见,要达到这个目标,上海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还有许多“功课”要做,但是无论如何,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更是志在必得的。事在人为,主动作为,对接机遇,把握机会,而184天的“世博会”正是上海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最现实的机遇与机会。

最后是招商引资

“多谢后世人”中“谢”为何义 篇6

首先, “多谢”不是一个联绵词。联绵词是两个或几个字独立时没有意义, 只有和其他字组合在一起才有完整的意义, 每个字的构词能力很差或者只能构成一个词。如:“葡萄”就是联绵词, “葡”和“萄”, 只有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不能构成别的词。而“谢”和“多”都有独立的意义, 两个字的组词能力都很强, 而不是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如:“多”能组成“多少、很多、多次、多数……”, “谢”能组成“感谢、谢绝、答谢、凋谢、谢罪……”。而且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大多数, 即一个音节 (一个字) 就是一个词, 所以, “多谢”只能是由“多”和“谢”两个单音词组成的一个偏正短语, “多”修饰“谢”。“多谢”的意义应该由“多”的意义和“谢”的意义组合而成。“多”可以理解为“反复”、“多次”, 那么“谢”为何义呢?

《现代汉语词典》中“谢”是个多义词, 有五个义项: (1) 感谢。 (2) 道歉。 (3) 拒绝。 (4) (花、叶) 脱落。 (5) 姓。其中 (4) (5) 在“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中根本解释不通, 不可能和本句有关。 (1) (2) (3) 也不合逻辑, 并且不符合课后对“多谢 (嘱咐) ”的注释。看来这五个义项和“多谢”中的“谢”都不相符。

《辞海》上“谢”有很多个义项: (1) 感谢。 (2) 认错, 道歉。 (3) 辞去, 辞别。 (4) 推辞。 (5) 告, 问。 (6) 凋落, 衰退, 过去……其中 (1) (2) (4) (6) 和《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基本一致, “ (3) 辞去, 辞别”、“ (5) 告, 问”属新增义。“谢”作“ (3) 辞去, 辞别”时不能和“多”连用, 在“ (5) 告, 问”后举例:“《汉书·李广传》立政曰:咄, 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颜师古注:“谢, 以辞相问也。”这里的“谢”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问候”, 好像和“嘱咐”意思也不十分吻合。

《辞源》上“谢”的义项有: (1) 认错, 道歉。 (2) 辞却。 (3) 推辞拒绝。 (4) 告辞告别。 (5) 感谢。 (6) 逊让, 不如。 (7) 衰落。 (8) 死, 凋落……这些义项和《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的 (1) (2) (3) (4) (6) 基本相同, 也没有接近“嘱咐”的意思。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谢”有一个义项“告诉”, 并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的原名) 中的“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为例句。看来, “谢”应为“告诉”义。这是不是一家之言呢?

浅析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篇7

中国的神话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洗涤保留到今天的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片段, 分散在古人的著作当中, 虽不能和希腊各民族的神话相媲美, 但是, 它当中蕴含的浪漫主义精神及浪漫主义的表现说法, 对后世文学的创作都有着广阔而深远的影响。

谈到神话对于我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最早的一部是《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像禹、契、后稷这些神性英雄的故事, 在《诗经》当中都是其歌颂的对象。其中《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两篇, 写的就是商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神奇经历, 而这一故事就是取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而这两篇诗歌也就成了关于契和后稷神话的最早的文学记录。《诗经·大东》里还首次出现了牛郎和织女的记载, 虽然诗人是把他们作为两个星座在咏叹, 但是牛郎织女的神话已经从中隐约可见了。

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的另外一部重要的诗歌结集是《楚辞》。《楚辞》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楚辞包括有《离骚》、《天问》、《招魂》、《九章》、《九歌》等作品。《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 尤其是《天问》这一篇, 屈原用了大量的神话作为素材, 采用问句的形式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奇兀的问题, 除神话外, 还包括有历史、传说、乃至仙话。自然以神话的比重最大。包括有女娲、弈、禹、后稷、舜、王亥、伊尹等人的神话, 有些是首次出现, 成为了原始记载。

在《诗经》之后, 《楚辞》之前, 还有一部受神话影响而写成的笔记体小说《穆天子传》。它写的是周穆王西游见到西王母的故事, 神话色彩最为浓厚, 开了以神话素材为文学作品的先例。不少人以为此书是实录, 其实它只不过是运用神话材料又根据一些历史的影子随笔点染而成的一部小说。清代编定的《四库全书》把其划为小说类是正确的。作品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国君的巡游, 但重点放在了他和西王母的关系上。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伟大旅行家所见的广阔天地, 使人心胸豁然开朗。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神话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另外, 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的一部《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当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绘, 它们往往都是其形怪状的动物, 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 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意识。

到了汉代, 受神话影响比较显著的, 取材于神话较多的要算是“赋”了。特别要提到的是三国时代的陈思王曹植为了纪念他心爱的女子甄后, 模仿宋玉的《神女赋》写了一篇《洛神赋》。在这篇赋里, 曹植把甄后比作洛水的水神宓妃, 极力描写了他的容颜、姿态、举止及服饰等, 又把屏翳、川后、冯夷、女娲等女神拿来比较为之作陪衬, 烘托出洛神不同反响的独特美, 达到了作者所要描写的目的。但是《洛神赋》的整体基调是带着感伤情绪的, 和神话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不相合。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 也受到神话的影响。典型的是大约成汉末建安时代的《古诗十九首》里有一首《迢迢牵牛星》, 全部取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作者对所写的人物抱有充分的同情, 诗句是美丽而朴素的, 感情也是健康的, 是自有以牛郎织女神话为题材而写作的诗歌中最早也是最优秀的一首。

神话对于唐代诗歌的影响尤为显著, 不少诗人的诗篇中都有神话方面的取材。尤其是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有神话典故被运用其中:在诸多的诗作中, 给人印象深刻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等篇, 几乎全用神话传说材料组合而成, 虽然表面看来是驰骋于幻想, 实际上却是借以抒发他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的不满。除李白以外, 中晚唐诗人中, 很多都喜欢用神话材料来作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对神话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运用得较好, 而对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继承方面差了一些。

宋代以后, 神话在小说、戏曲方面仍继续着显著的影响。小说方面, 宋人作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说西王母池有蟠桃树, 显然是出自于神话中西王母瑶池及仙桃等记叙而来。明人小说有《夏志传》、《商志传》, 都是大量取材于神话, 将神话与历史杂糅编写成的东西, 文笔较为粗劣。而到了明代时期加入了一些民间口头传说的东西进去, 因此显得比较生动活泼。

明代小说取材于神话的, 最著名的有《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部书。《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 除了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努曼的影响以外, 差不多可以说是李公佐小说《李汤》中无支祁形象的移植。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精神, 又是和《山海经》中“刑天与帝争神”的叛逆精神息息相通。《西游记》不愧是一部发扬了古神话精神而创作的伟大的神话小说或是童话小说。《封神演义》也可以说是一部神话小说, 但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 内中含有相当浓厚的宿命论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 因而不能与《西游记》等量齐观。

清代小说中把神话材料运用得较好的作品有李汝珍的《镜花缘》。作品的前四十回的海外游历部分, 差不多全都取材于《山海经》所记述远国异人和奇特的动植物。单是国家就写了41个, 个个曲折有致, 借此讽喻现实生活, 寄托作者的理想。

到了近代, 取材于神话的戏曲作品, 也是屡见不鲜。如, 京剧《嫦娥奔月》, 取材于羿与嫦娥的神话, 只不过是将羿混作了后羿;川剧《沉香救母》、京剧《宝莲灯》, 取材于华岳三娘神话;还有《天仙配》、《白蛇传》等等。

从“五四”文学革命开始到现在, 神话也影响到作家的作品中, 最显著的有郭沫若的《女神》和鲁迅的《故事新编》。写法大多是借古喻今, 针砭时弊。小说情节本身固然具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而表现手法却又是现实主义, 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 从这当中显示出作者鲜明的爱憎, 使人印象深刻。

以上, 我们只不过是管中窥豹, 从中国文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浪花一朵, 而其神话对未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必将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夏商周舞蹈对后世的影响 篇8

一、夏商周舞蹈的主要特点

(一) 夏代的舞蹈

夏时期最初兴起的舞蹈是纪功舞蹈《大夏》, 这种舞蹈接近人类最原始的活动形态, 头戴皮帽, 上身赤裸, 下穿白色的裙子。另外, 《万舞》也是当时颇具代表性的舞蹈, 这主要是供皇帝欣赏。据相关文献记载, 夏朝时期乐舞规模已相当可观。《吕氏春秋·侈乐篇》中描绘的“夏桀、殷纣作为侈乐, 大鼓、钟、磬、管箫之音, 以钜为美, 以众为观”正是这种场景。

(二) 商朝的舞蹈

商朝不仅仅是奴隶制快速发展时期, 更是典型的神权统治时期, 因此更加重视祭祀, 乐舞也更加兴盛。当时的舞蹈, 主要以牛尾、武器为舞蹈用具。舞蹈的用途一般是祈祷与庆祝收成。因此这种舞蹈有点中国武术的形态, 这种形态沿袭至今, 在现当代舞蹈的发展中也不断融合。另外, 商朝时期已经开始流行带着假面具舞蹈。出土的商朝时期的祭祀堆里, 就有用于舞蹈的青铜魌头面具, 大小不同, 可用于戴着跳舞, 也可用于悬挂, 这足以说明当时乐舞的盛行。除此之外, 商朝比夏朝的乐舞奴隶规模又有很大的扩充, 郭沫若在其《驳说孺》中提到当时的奴隶人数高达“亿兆夷人”, 乐舞奴隶的技艺也有很大提高, 出土的裸体两面纹玉人就是当时乐舞奴隶的写照。 (下图即是出土的商朝青铜魌头面具及裸体两面纹玉人) 商朝时期的舞蹈还将中原乐舞与东南乐舞相融合,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三) 周朝的舞蹈

进入周朝, 统治者提倡以礼乐治天下, 乐舞愈发盛行。周朝对夏商的乐舞进行了总结与融合, 编制出《六代舞》, 还有专门供祭祀求雨用的舞蹈《六小舞》。更为不同的是, 周朝通过法律规定贵族子弟必须学习《六小舞》、学习音乐和朗诵诗文, 20岁时要学习《六代大舞》。这些规定, 更促成了周朝乐舞的盛况。在巫舞方面, 经过商周两个朝代的发展, 巫舞不再是专业性的舞蹈, 而演变成风俗性的舞蹈, 全民参与, 人们身穿皮衣与素服, 装扮成不同的角色, 情景十分热闹。

二、夏商周舞蹈对现当代舞的影响

(一) 夏商周舞蹈与现当代舞蹈的融合

夏商周舞蹈代表着中国古代舞蹈的形态, 虽然距现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但仍在舞蹈领域发挥着其根源的作用。夏商周舞蹈兴起的最初目的是为纪功, 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 包括以后的祭祀求雨、庆祝等等。现当代舞蹈也都饱含舞蹈者的情感, 通过舞蹈表达内心的感受, 也就是借物抒情, 借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不再是原本的祭祀等祈盼活动, 但舞蹈自始至终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很好方式。

另外, 夏商周舞蹈, 尤其是商朝以后出现的舞蹈, 舞蹈者会戴着面具表演, 这无疑是表演中的一种新型形式。现当代舞蹈中, 西方盛行的假面舞会其实就具有商朝舞蹈的特点。佩戴面具的目的不同, 但都是娱乐的一种方式。还有古代舞蹈中, 舞蹈用具一般为刀、剑、斧头等武器, 这就相当于现在的武术, 武术狭义上讲不属于舞蹈的部分, 但在广义上, 武术与舞蹈有着同样的根源。

前面提到, 夏商周的乐舞最初是只供祭祀以及统治者、奴隶主观赏所用, 到了周朝,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俗化的娱乐方式, 被广泛接受与流传。在当今社会, 舞蹈已经发展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与的大众娱乐活动, 可以说沿承了夏商周舞蹈的发展趋势。夏商周舞蹈中, 音乐与舞蹈是不会分离的, 舞蹈的表演必定配以音乐, 最初是敲打乐器。现代舞蹈配乐以电子音乐为主, 但在夏商周舞蹈的影响下, 现代舞蹈也融合了古代的打击乐器, 在舞蹈中加入原始元素, 比如非洲的原始舞蹈等等, 还有些舞蹈者专门编排出演示夏商周文化进程的舞蹈, 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二) 现当代舞蹈对夏商周舞蹈的改进

在现当代舞蹈尤其是西方舞蹈中, 假面舞会是颇受人们欢迎的舞蹈之一, 人们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参加舞会, 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舞姿, 十分热闹。这是沿袭了商朝时期戴面具舞蹈的习俗。然而又与商朝时期的舞会有不同之处, 现代的假面舞会不再是供上层统治阶级观赏的活动, 而是大众化的娱乐, 在这样的舞会中, 无论男女、美丑, 都可以尽情展现自己, 分享舞会中的欢乐。现代的假面舞会往往要求有同伴参与, 男女一组, 这也是对商朝时期乐舞的继承与发展。

武术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武术在广义上也属于舞蹈的范畴。夏商周时期, 奴隶们拿着武器进行表演, 进行庆功、供奴隶主们观赏。现代的武术舞蹈, 在武术的基础上, 加入舞蹈的成分, 集武术的钢强有力与舞蹈的优雅柔美为一体, 变化多样, 别具特色。尤其是近些年来, 不少舞蹈爱好者将为将中国的传统技艺传承下来, 对以往的剑舞进行改进, 还将太极拳等融入到舞蹈表演中, 由此衍生中《扇舞丹青》、《对弈》、《百姓家》等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有学者认为“武术套路形成了武舞而成形于舞武 ;舞与武的一体性 , 是武术套路最根本的魅力所在”1。舞武与武舞都是古代武术舞蹈的延伸。

(三) 夏商周舞蹈对现当代舞蹈的启示

夏商周时期的舞蹈接近自然、形成于自然, 是人们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艺术形式, 是人们生活的真实体现。现代舞蹈比夏商周舞蹈更加华丽多姿, 种类繁多, 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但不管形式如何改变, 都离不开一个中心——生活。舞蹈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和肢体柔美的, 因此必须贴近现实, 融入舞蹈者的真情实感。现代舞蹈界存在很多舞蹈而无感情的状况, 即舞蹈者不理解舞姿所表达的情感, 仅仅是用肢体在舞蹈, 而不是用情感舞蹈。夏商周舞蹈让我们始终铭记舞蹈的灵魂, 就是情感。

夏商周时期的乐舞是现当代舞蹈发展的根源, 对现代舞蹈的形式与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鉴与传承意义, 是中国古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摘要:舞蹈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当今舞蹈繁荣发展, 形式与种类多样, 给大众的生活增加了乐趣。现代舞蹈的根源在于夏商周时期的乐舞, 乐舞的兴起与繁荣给现代舞蹈很大的影响与启发。

关键词:舞蹈,祭祀,融合,影响

参考文献

[1]茅慧.夏商周舞蹈[M].大连出版社, 2005.

[2]陈沛菊, 乔凤娇.武术与舞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1) .

[3]中国舞蹈史.良友记录, 2010.07.20.

[4]魏春艳.夏商周三代美育思想与礼乐文化.宜宾学院学报, 2009 (08) :70-73

[5]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上海进入“后世博时代” 篇9

在上海世博闭幕的同时,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举行了开幕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时出席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两个仪式。“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发布了《上海宣言》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青年宣言》。正如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罗塞泰斯所说,“世博会有形和无形的遗产将继续对上海和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11月1日,上海正式迎来“后世博时代”。

后世博时代的“新城”上海

上海世博是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世博园中特设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一方面集中总结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诸如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瓶颈,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最佳实践城市的展示,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诸多解决方向。在《上海宣言》中,“城市”主题再次被凸显出来——“通过创新来建设和谐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这个理念将在中国和上海的“十二五”规划中被具体化。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9月1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环保部、公安部等13个相关部委组成的审查组,在上海召开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审查论证会——这就意味着世博后,现行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将被修改。

首先是世博园区的改建。历届世博会结束后,主办城市都会在保留少数地标性建筑的同时,将其他建筑拆除,重新规划原有的世博园区。上海世博原定的计划就是,待到世博结束后,保留“一轴四馆”——即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这五个建筑将作为永久建筑成为上海的新地标。而大多数场馆拆除后,原有的世博园土地也将被分为三个部分重新规划,三分之一用来建设城市公共设施,三分之一保留用于城市绿地,三分之一用于商业开发。这一地区将成为整个亚洲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而且是上海绿地最多、地铁最多、最为国际化的城市中心。

《瞭望东方周刊》同时报道:上海多年来就希望建设一座文化博物馆,世博后,中国馆将被改建为中国文化博物馆,据估计,世博文化中心可能成为上海大众艺术演艺中心,主题馆会变成上海国际展览馆,世博中心则是未来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而拥有广阔开放式空间的世博轴区域将建成上海又一个城市交通枢纽。世博村也可能会成为未来上海新的国际性居住区,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博村将成为特别需要的未来的领事馆区、官邸区,上海至少还可以因此增加100个领馆。

后世博时代,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职能划分也将有所变化,中心市区和周边新城的协调发展将成为一个重点。

现行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早已确定了上海中心城区“多心、开敞”的布局。“多心”是指“由市级中心、副中心以及地区级、社区级中心等组成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共同承担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综合服务功能”。目前,上海的“市级中心”包括四个——陆家嘴中央商务区、南京路商业街及虹桥交通商業中心,徐家汇、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为四个城市副中心,世博园区很可能会发展成为上海的第五个城市副中心。这一前景在世博园区规划的时候已经显露出来,世博园区选址在城市中心,而且基础设施配备标准、交通疏散能力、绿化面积配比等都是按照高标准设计的,足以支撑一个城市副中心的需求。世博园区对于上海来说,也是一个城市职能空间的补充,上海市中心多年来改造的余地一直不大,有了世博园区,市中心原来缺什么都可以补在这里。有专家建议将世博园区建设成为上海市新的中央智力区(CID),以便响应上海“创新立市”的方针,实现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升级。

绿色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第一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

交通和建筑能耗占中国全社会能耗的60%以上,交通和建筑模式将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发生深远影响。上海世博会在这两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进入“后世博时代”后,建筑和交通节能也将成为上海建设绿色城市的重点。

上海世博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建筑方面的低碳技术的大型展示和应用区。世博园中使用最多的是太阳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被集中应用于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的屋顶、玻璃幕墙上。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年平均发电量为408万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3330吨,“世博中心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实现年发电100万度——这个数字可供约2000户居民一年用电”。同时,各个国家馆、主题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都展示了最新低碳技术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让参观者看到了低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实现上海世博会园区的“低碳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也是“世博科技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

园区内采用的大量节能环保技术将在全国推广,目前国内已有6个城市签订了利用这些技术,上海市也会大力推动这些技术的普及利用。据媒体报道:上海的虹桥枢纽火车站,利用建筑物屋面设置太阳能板,建设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630万度,可供1.2万户居民使用,年减排二氧化碳6600多吨,年节约标煤2254吨。

在交通节能方面,上海从世博园中运行的新能源汽车和成功的世博地铁运输上获得了启示。世博园中运行着1017辆新能源汽车(196辆燃料电池汽车、321辆纯电动汽车和500辆混合动力汽车),据计算这些新能源汽车将节约传统燃油约1万吨,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百余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3万吨。有了这个成功尝试,上海市也有意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民用化。世博园中的350辆“别克君越”油电混合动力车将在世博后退出出租车市场,用于租赁 。

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后,上海市就将交通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去年,上海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高达1700亿元。有专家认为:“世博在交通方面最大遗产不是设施,而是理念——-对未来的思考和科学技术的尊重”。世博尚未闭幕时,上海就宣布了一项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后五年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将全市地铁运行总里程由目前的400多公里延伸突破至600公里。同时完善路网建设,加快轨道交通网与地面交通网、郊区新城与中心城市、市区交通与市外交通的三项衔接”。未来上海的交通架构图将是:以轨道交通为主骨架,然后在主干路上以大巴为次骨架,最后以小巴和自行车及步行为补充。上海已规划了97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世博后,有关部门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地铁站和周围的公共生活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上海市还将引进一些新的公交系统,以构建更好的换乘体系 。据报道,上海市将在2015年,力争使公交出行的比例达到50%,,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总客运量的比重将由目前的45%提高到50%。

世博留给上海的绿色遗产还包括市民低碳意识的提高。世博期间,上海一直在市民中进行绿色理念的宣教工作,譬如发放世博低碳出行交通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报道,世博园区E片区有位叫罗杰的工作人员,由于世博园区内不能停车,他被迫改变了每天的出行习惯,“出家门先刷闵行区的诚信卡,骑免费租赁自行车1公里,再刷公交卡换乘地铁从西藏南路门入园”。生活方式的改变最初也让罗杰很不适应,一个月后,他也慢慢看到了低碳出行的好处:节约时间而且锻炼身体。世博结束后,上海宣布将会尝试“不莱梅式拼车”,这让罗杰很高兴,他打算成为第一批“不莱梅式拼车”的参与者。世博期间,类似罗杰这样的普通上海市民的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通过媒体的报道,也有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更加了解“低碳生活”,渴望参与“低碳生活”。

“低碳”也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34台风机安装完成,将成为亚洲第一座海上风电场。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也多次表示:(上海)要占领新能源、新材料的新高地,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捕获新机遇,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形成新的增量。

城市软实力,发展硬道理

在关于世博遗产的讨论中,很多社会学者都认为:世博锻炼了上海人的眼光,使得上海人更具有全球意识和公共意识,也提升了上海人的公共事务参与度。世博对于上海市和上海人来说,是一次对自我的检视。世博开幕前,上海就在市民掀起了文明观博、当好东道主的宣传活动。在世博举办期间,上海的每一个市民都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世博期间,上海的很多学校都组织学生集体参观世博,有些学校还开设了“世博礼仪课程”。世博园中志愿者的热情专业和参观者的文明有序,都成为上海甚至中国“软实力”的展示。新加坡《联合早报》在11月4日的评论中说:“世博成功举办,比较看得见的效应是在主办城市的市政建设和市民视野和素质的提升上。以上海为例,通过举办世博而带动的潜在基建和经济效应,以及上海市民视野的扩大和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相对比较可以观察到的指标”。

世博同時还促进了上海城市管理水平和大型活动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期184天的盛会,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都考研了上海管理手段的长效性。这期间积累的经验,也将成为上海今后长效管理机制的一部分。据报道,世博结束后,世博园中的30个生活饮用水在线监测点将被重新布局在全市的水厂、宾馆、居民小区等处,将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纳入常态化管理。同样被重新布局的还有80个在线空气监测点,这些监测点将保证今后上海能随时启动城市空气污染的应急响应措施。世博会期间方便快速的信息服务备受赞赏,今后,这个包括了上海12家主要平面媒体、20多个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近10家主要网络媒体及商业网站、设在公交地铁楼宇的33000个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收视终端、2700个城市文明志愿者站点LED显示屏以及5家主要媒体手机报的信息网络,将被用来为市民发布生活信息,大到极端天气预警,小到路况和食品安全信息。世博期间的地铁与公交、公安、武警、消防等联动指挥模式,也将重新调整后用于上海市日常城市管理,以应对“大客流突发”情况。世博还为上海锤炼出一批城市管理专家,这些专家来自在沪的各大高校,他们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智库”。

世博闭幕后,有咨询机构做过一项有关世博影响力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7.7%的公众对本届世博会表示留恋;78.9%的公众表示,如果有机会还愿意参观以后在世界其他国家举办的世博会;90.9%的公众认为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中国的发展有正面影响;92.8%的公众认为对上海的发展有正面影响。

后世启示 篇10

金秋十月, 桂香飘扬, 上海2010世博会随着其如火如荼的开展逐渐到了尾声, 此次世博会的主题思想是“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立足于向世界展示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多样化的绿色都市空间。世博会的运行越来越常态化之后, 人们已经开始在思考“后世博时代”的到来和其所带来的效应, 对于上海和中国来说, 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 到底会给这个城市商业景观设计留下些什么启发?

1、后世博时代的精神

随着世博会尾声将近以及世博运行的常态化, 上海2010年世博会结束后势必将世博理念——“理解、沟通、欢聚、合作”延续下来, 显然后世博时代给我们带来的绝不是大部分展馆被拆除后留下来的“残骸”, 更不是人楼空, 曲终人散的空虚和落寞, 而是都市全方面的发展和进化,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城市, 人与自我都将上升一个全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以达到城市、自然、社会与人类的四者和谐。

2、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的构建目的与核心

从主题“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来看, 上海世博会注定会在中国城市发展史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样, 后世博时代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商业景观构建也必将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的构建目的就是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看作是件活生生的艺术品, 让市民可以投入, 并参与这一转化过的空间, 达到商业景观与人的和谐, 甚至是人类的世俗世界与神灵世界的交融。要做到这点, 必须依靠工程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商人、建筑师、、心理师、历史学家、人类学者、自然科学家、环境学者专家、艺术家, 以及城市居民等分别提供不同的创意思想。这虽然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都市商业景观问题, 却能打造基础, 让我们从中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而最重要的一点, 后世博时代引发的景观创意思潮就是创意有赖于心态上的转变, 都市商业景观需要一个伦理的架构, 带领上海走出一条不同于惯例标准的路线。因此说来, 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的构建究其核心, 是与生命的给予、维持、开放、和谐与平衡有关, 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景观效果上下功夫, 更需要专注在景观内涵、精神和灵魂的创造上, 升华我们的城市商业景观文化。

后世博时代人与世界的景观关系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感动了世界, 也启发了世界, 各国参展展馆从生活、社会、自然、工业等方方面面表达了对未来城市的向往和追寻, 人类创造了城市, 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 人则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 因此从主题不难看出, 世博会所传达的理念“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主体是人类, 穿插着自然、城市、社会的和谐与沟通。这种关系同样贯穿了都市商业景观的表达和构建, 人、城市、自然和社会这四者有机系统环环相扣, 衍生出后世博时代人与世界的景观关系:

1、人与自然——生态的景观临摹

2、人与社会——功能性景观演绎

3、人与自我——景观灵与肉的统一

4、人与超我——超越世俗世界, 营造景观精神本质

在人与自然, 即人与生态的关系, 关系到生态美学与景观效应二者的联系, 这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 也是构建后世博商业景观一个前提命题, 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不是万物的尺度。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中》强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 由此推导出, 这一层面上的都市商业景观构建着力于创造小环境的模拟生态化、自然化, 表达的是一种商业空间人造的生态美。

人的活动创造了社会, 而社会又不断的影响着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海2010世博会, 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 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 促进经济的发展, 也是增强了人与人的了解和沟通, 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在这种纽带关系下, 都市商业景观的构建是在功能性基础上演绎起来的, 以方便人们的沟通和联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其实就是人类“灵”与“肉”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大脑、一个心脏、一个灵魂, 引导着、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甚至命运,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终生都在灵与肉之间纠结, 在欲望难填的灵魂与躯壳包裹的肉身之间挣扎, 灵与肉是纠缠人类最古老的情结, 现代社会, 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的机体中生存和发展, 许多人都倾向于“肉”的满足, 即对外在虚荣的追求, 而世博会更深层的主题则是人类自我的平衡, 肉与灵的统一, 从而达到人与城市、自然、社会四者的和谐。同样, 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构建并不是肤浅的外在景观效果炫耀, 而是向更深入人类灵魂的探索, 创造出舒服自在、心安理得、平静安宁、潜能迸发的生命景观区域。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论中, 把人分成了三个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为了满足人本性的需求而达到快乐的目的, 代表规则和道德的超我制约着本我, 即世俗世界与神灵世界的关系。世俗世界也就是我们生活的社会, 而神灵世界则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断向上延伸, 达到的一个又一个光明美好、绮丽独特的境地。景观中的神灵世界并不仅仅指宗教意义上的大罗神仙, 更是指感觉到人间最彻底的快乐, 感觉到自己在愉悦之中不断上升, 感觉到自己和这个世界融为一体。世博会带给我们的正是这种属于城市和生活的幸福感, 因此, 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的构建的精神本质即是营造超越世俗世界的源自于人们内心最纯粹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本文重点表述在“自我与超我”理念中如何构建上海都市商业景观。

在“自我与超我”理念中探寻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内涵

1、历史——基于自我的反思

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 所谓自我, 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 景观中的自我是来自人类自我的平衡, 肉与灵的统一, 创造出平和自在、稳妥有序、活力迸发的都市商业景观区域。历史是商业景观的内涵和基础, 一种对于都市商业精神, 人文情怀以及环境和谐的谱写, “自我”通过历史表达出对商业景观设计的理解和反思, 延续其历史文脉、发挥城市原有的地域特色, 构筑出都市新的商业景观。每个城市的历史不同, “自我”所反映出的文化也就不同。

2、时代——源自超我的追求

本我, 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 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道德约束, 即为世俗世界与神灵世界的关系。时代的引领激起我们对未来的向往, 正是这种魅力吸引我们冲破狭窄的现实生活和束缚, 冲向一个现实的理智根本想象不到的高高地超越于阴郁、琐碎、平庸的生活世界之上的迷人世界, 这就是“超我”的时代追求。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的构建正是在本我的世俗世界上, 升华一个层次, 以达到城市、自然、社会和人类的三者和谐, 创造出的景观能够挖掘出人类内心最纯粹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3、品位——自我与超我的融糅

超我追求完美, 而自我则追求现实。自我的功能就是论据现实来表达和满足愿望超我的愿望要求。因此说来, 品位就是自我与超我的融糅, 随着后世博时代的到来, 人们心理需求、价值、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高度异质化, 对都市商业景观的评判角度也就多元化了,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超我的追求, 使城市商业景观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 目光随着后世博时代精神的引导, 从未来的角度考虑问题, 探寻其景观品位的内涵和精髓, 带给人们一个多方位的景观感受。

4、创新——超我与自我的提升

每一段历史都需要自身创意的形式, 今日的创意, 不同于昨日, 也与明日相异。现在我们需要的, 是致力将不同领域的创意整合起来, 从中找出议题与解答。超我追求的完美与自我要达到的现实迫使都市商业景观内涵必须涵括创新这一重要的议题。后世博时代的城市市商业景观需要创意, 同时, 创新又使得超我与自我在同一空间中得到提升, 这一切模式的转变, 其戏剧性让人觉得彷若脱胎换骨。

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的构建原则

都市商业景观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商业容貌特征, 后世博时代的到来, 昭示着其作为城市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环, 商业景观已成为自然景观、商业建筑景观以及商业空间等各种元素相连接的一条瑰丽的纽带, 其创作手法的独特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景观效果的多样性给都市带来了理念与文化、艺术的融合。

其构建原则如下:

1、主题性——丰满超我内涵

后世博时代的每一处都市商业景观都拥有其对应和独特的主题思想, 也应该是一个涵盖自然与城市, 空间与商业文化, 地景与商业活动的复合概念, 亦如超我思想, 追求着内心世界的品质, 它不仅仅是都市商业空间核心, 还应该成为浓缩都市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标;它不仅具有景观的价值, 丰富城市商业景观内涵, 同时还要能够成为都市的客厅, 促进城市生活内涵的提升。

2、生态性——认识自我体系

“绿色都市商业”理念为自我的认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 以及人们的商业行为, 强调环境的自然生态性, 强调都市商业活动整个周期内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商业行为对环境污染, 强调减弱人对自然的互相冲突, 利用环境的和谐增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

3、功能性——自我的现实要求

功能性是指代表着自我的现实要求, 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功能定位可以梳理为以下几点:具有购物空间、商业文化、橱窗展示等功能的上海都市商业街景;具有安全疏散、休息等候等功能的商业广场绿地;具有生态保健、亲水游憩、水上休闲功能的都市商业水景观等。

4、文化性——发掘超我特色

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的魅力在于可以展示地方文化的多元性, 所以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是凸显自身特色的重要载体, 正如超我理念怎样发掘自身的特色和以何种方式来传达自身的特色, 这无疑是后世博时代都市商业景观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方向。

5、创意性——激发超我灵感

正如生物多样性可以确保自然环境生态的福祉, 都市商业景观的构建亦可作如是看, 创意的挑战, 是激发来自内心超我的灵感, 将我们引以自豪的后世博时代的都市商业景观, 导引发展成复合文化的城市景观重要的一部分, 在世博会的理念基础上, 我们往前更进一步, 专注在共享的商业空间中经营不同的文化, 朝向更好的福祉与繁荣发展。

几点建议:

1、都市商业景观与新的竞争能力

“自我与超我”的理念之所以受到景观设计行业重视, 不仅仅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思考, 在高速运行的社会中人类灵与肉的关系, 也是基于此关系上的都市商业景观该何去何从, 以及这个理念能够带来和引发的一系列创新和改变, 例如新的竞争能力。竞争的源头现在都在另一个不同的层面上, 这里包括了一个城市商业景观的文化深度与丰富度, 将景观设计的感度与质量视为发展的本质部份, 而非仅仅是广告的平面呈现, 随着后世博时代的到来, 将生态意识带入新的竞争能力中, 发展都市商业空间景观的语言能力, 让沟通顺畅;去除障碍, 增进互动。

2、创造开放的商业情境

2010上海世博会带给了我们开放、创新、平衡和沟通的榜样, 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发挥创意的目的在于, 创造足够开放的情境, 重新思考各项潜在可能, 亦如自我在超我的层面上, 突破现实的禁锢, 将历史传统转化为新的产品;重新构想、衡量资源, 重新点燃城市商业活动的热情;诚实面对自己的障碍, 并从一个新鲜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商业资源;重新整合规范、动机, 运用新的视野, 而非被动受限于既定规范;重新装配、定位、呈现后世博时代的都市商业景观的现状, 编织自己的都会商业故事。

3、创造性的都市商业景观环境

如此创造性的商业空间景观环境可以是一个厅室、一间小店、一栋建筑物、一群建筑物、一间整修过的仓库, 一片休闲绿地, 一块街头空间等, 这些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限制, 因此, 在自我的现实要求中, 我们设计一处商业景观则必须满足人们的商业需求, 即功能性;在超我的理念追求中, 一个创造性的环境可以让其参与成员感知自己能够形塑、创作, 以及制造身处的所在, 让他们理解, 自己是主动的参与者, 让他们清楚, 自己是改变的主导者。这种身份意识的转变, 也就是自我与超我的融通和升华。

4、多样性的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空间

“自我和超我”的理念在打造城市文化与创意环境上,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甚至会对我们的生活, 以及集体、个人文化价值的表达方式, 造成深刻的影响, 更不用说我们的城市商业行为了。形形色色的商业节目活动、本质精致的都市形式、种类多样的硬件材质, 以及所有的参与份子, 这里我们可以再加上第五项, 亦即一栋刻满风霜的建筑所经历的历史岁月, 如此精巧复杂的网络, 其实就是环境的多样性。自我与超我的意识本来就是复杂多样的, 源于自我的平静感和基于超我最纯粹的幸福感, 综合成建筑师与都市景观设计师内心深处的灵感来源, 使其汲取并营造丰富的肌理, 并同时展现当代商业生活的活泼样貌与多样性的后世博都市商业景观空间。

综述

后世博时代的都市商业景观设计与实施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创意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系统演绎以及人类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超我的关系阐述, 重点引入“自我与超我”设计理念, 探索了一种纯美精神与都市商业景观发展命题结合的方式和人类对自身内心神灵世界的探索与世俗世界的景观表达相融合。

上一篇:五步自主学习下一篇:教师视角下高中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