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药物作用

2024-08-11

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精选十篇)

神经系统/药物作用 篇1

关键词:药物缓释系统,神经损伤,修复,坐骨神经,大鼠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非常常见, 但手术疗效不佳, 神经纤维再生速度缓慢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效果得到提高。但由于周围神经均为混合神经, 无法达到精准对位, 因此, 在20世纪90年代初, 有学者提出, 仅靠提高外科手术技术很难提高周围神经外科的疗效[1], 发现或找到能促进神经再生的有效药物仍是目前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焦点课题之一。作者将他克莫司 (FK-506) 复合入纤维蛋白凝胶 (fibrin glue, FG) , 形成FG-FK506药物缓释系统, 植入断裂的神经周围, 使药物缓慢、持续释放, 探讨其对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FG-FK506药物缓释系统制备

首先配置主体液及催化剂2组, 置入产品自带双推器中, 一组中分别吸入0.5mL他克莫司, 另一组中分别吸入等量生理盐水, 无菌操作, 术中备用。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取健康SD大鼠24只, 体质量180~200g, 雌雄不限, 随机分为4组, 每组6只。见表1。

1.3 手术方法

3%戊巴比妥 (30mg/kg) 腹腔注射麻醉, 俯卧, 无菌操作, 分离出左侧坐骨神经, 胫神经与腓总神经分叉近端1cm横行切断, 用8/0无创尼龙线外膜加束膜缝合法端端缝合4针, 止血后A组、C组直接缝合切口, B组神经吻合口周围喷涂预先制备好的FG-FK506, 每只应用0.5mL (4.4mg/kg FK506) 。D组大鼠吻合口周围注入FG, 每只0.5mL。所有动物术后腹腔注射青毒素160wu/kg, 连续3d, 分笼喂养。C组大鼠腹腔注射FK506 0.3mg/ (kg·d) , 至术后14d。

1.4 指标观察与检测

1.4.1 一般观察

术后观察各组大鼠伤口局部愈合及足跟溃疡、步态、关节活动情况, 术后3个月观察神经再生的大体形态。

1.4.2 神经电生理检测

术后12周利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神经功能, 将电极分别置于小腿外侧中段腓骨长短肌肌腹及神经吻合口近端, 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CMAP) 波幅、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otor Nerve Conductive Velocity, MNCV) 。

1.4.3 神经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定量分析

完整剥离左侧坐骨神经, 以吻合口为起点向远端取6mm长神经干, 进行HE、铅铀染色及形态学定量分析;取腓肠肌中上部肌腹, 进行ACHE染色。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均数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各组大鼠全部成活, 未发生感染, 所有大鼠左后肢均出现膝部以下活动障碍, 负重区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红肿及溃疡, 术侧肌肉不同程度废用性萎缩。B组大鼠6周左右肌肉萎缩开始恢复, 膝关节出现主动活动, 10周左右溃疡全部愈合, 12周时足趾开始主动屈伸动作。其余各组相应延长2周以上。术后3月坐骨神经吻合口周围取材, 局部均无药物残留, 实验组神经与周围无粘连, 外膜完整, 外膜血管再生较好;FG组、对照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重, 断端粗大, 远端神经略细, 表面可血管再生差。FK506组大体所见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2.2 神经电生理检测

术后3月检测CMAP波幅及MNCV。FG-FK506组动作电位及传导速度均高于其他三组, 有显着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1;其余各组间比较, P>0.05

2.3 神经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定量分析

2.3.1 HE染色光镜观察

实验组神经纤维通过端端, 排列整齐, 神经纤维数目多, 纤维粗, 髓鞘厚, 排列成束状, 束间结缔组织少。而各对照组神经纤维也通过端端, 但神经纤维瘢痕化较明显, 神经纤维细, 排列不规则, 其中FK506组相对较好。

2.3.2 透射电镜神经超微结构观察

实验组神经纤维形态较规则, 排列紧密, 神经纤维较粗大, 髓鞘较厚, 厚薄均匀。对照组神经纤维排列疏松, 粗细不等, 髓鞘厚薄不均等, 形状欠规则。

2.3.3 运动终板AC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运动终板数量最多, 面积大, 着色深, 结构清晰, 对照组运动终板着色浅, 数量少, 面积小, 大小不均。

2.3.4 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

经图像分析仪测定, 实验组再生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轴突直径、运动终板的数量、横径、纵径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对照组之间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B组比较, *P<0.01;其余各组间比较, P>0.05.

3 讨论

3.1 FK506在促进神经再生中应用现状分析

FK506具备促进神经再生作用已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但是其全身的免疫抑制作用不能忽视, 在不需要异体神经移植的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中受到限制, 原因如下: (1) 小剂量时, 全身给药的FK506难以在损伤神经周围达到有效浓度; (2) 药物治疗指数低, 全身给药引起全身不良反应限制了给药的剂量; (3) FK506的半衰期平均约11h, 单次给药使它难以在神经周围维持较稳定的有效浓度。因此, 本实验将纤维蛋白凝胶作为载体, 复合他克莫司, 形成FG-FK506药物缓释系统, 利用FG的缓慢降解特性, 达到使药物持续、缓慢释放目的, 神经断端周围长时间维持有效药物浓度, 起到了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 且避免了出现全身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给药方式。

3.2 FG-FK506促进神经再生原因分析

本实验中, 实验组 (FG-FK506 DDS组) 大鼠12周时再生神经在大体标本, 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为: (1) 局部用药, 药物直接与效应物接触, 提高药效; (2) 缓释用药, 避免了药物半衰期短, 无法维持局部有效药物浓度的缺点; (3) 在损伤神经局部保持较长时间有效药物浓度, FK506在小剂量时能起到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这与Lazdunski, 杨俊[2,3,4]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他们提出:FK506可极好地弥散透过血脑屏障, 并且在0.1~1mg/ (kg·d) 的剂量可对大鼠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低浓度的FK506早期就可促进异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的凋亡作用, 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低剂量FK506 0.3mg/ (kg·d) 治疗对神经具有保护作用, 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FK506在低剂量下促进神经再生的机制不十分明确,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FK506促进脑神经再生的机制与免疫抑制作用无关, 可以通过独立通道促进神经再生。

3.3 FK-506剂量确定

本实验中所用FK506的剂量, 是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FG作为缓释载体的相关释放特性的基础上[5,6], 同时参考FK506在体内外促进神经再生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制定的, 从结果看, 实验组大鼠坐骨神经再生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且未引起明显全身的免疫副作用, 这也间接证明将FG-FK506药物缓释系统的应用避免了药物一次大量入血而引起的免疫抑制副作用, 药物代谢时间延长, 平稳释放, 提高并维持了使局部维持相对较高的有效药物浓度, 有效促进神经再生。

但是, FG作为缓释载体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其自身在体内的降解时间较快, 与机体纤溶活性及在凝胶厚度有关, 能否通过添加适当剂量抑肽酶或改变纤维蛋白原浓度等控制降解速度, 以及FG-FK506在体内外的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均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lores AJ, Lavonia CJ, Owens PW.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nd repair[J].J Orthop, 2000, 29 (3) :167-173.

[2]林博文, 徐忠世.头孢唑啉钠-人纤维蛋白凝胶防治骨科感染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3) :192-195.

[3]高秋明, 刘兴炎.纤维蛋白凝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庆大霉素缓释药物的制备及其体内动力学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2, 23 (1) :48-50.

[4]Lazdunski L, Heurteaux C, DuPont H, et al.The effects of FK506 on neurologic and histopathology outcome after transient spinal cord ischemia induced by aortic cross-clamping in rats[J].Anesth Analg, 2001, 92 (5) :1237-1244.

[5]杨俊, 罗勇, 邱小忠, 等.FK506促进异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5 (1) :66-70.

心理暗示作用堪比药物 篇2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真的相信药物会发生作用,那么即便在使用假药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其大脑释放止痛物质,达到跟使用真药一样的效果。

德国一个最新的研究发现,如果患者真的相信药物会发生作用,那么即便在使用假药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其大脑释放止痛物质,达到跟使用真药一样的效果。

近日在柏林举行的国际医学磁共振研讨会上,德国汉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这一研究结果。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19名健康的志愿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在扫描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激光针扎志愿者的手。研究人员告诉志愿者,一种止痛药膏已经抹在了他们的其中一只手上,而另一只手抹的是用于参照的普通润手霜,

但是,实际上,志愿者的两只手上涂的都是普通润手霜。当志愿者相信他们手上涂的是止痛药膏时,他们表示感到手被扎的过程没那么痛,而且大脑跟感觉疼痛有关的那部分区域也不活跃。

这一研究从生理学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即心理暗示对于病人的潜在积极影响。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近年来,在医学实践中,安慰剂效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的一项研究显示,丹麦48%的全科医生承认一年至少有10次会给病人开安慰剂。

但是,此前,科学家一直未发现安慰剂效应如何减轻疼痛的原理。而德国科学家的这一新研究发现,当病人期望一种疗法有效时,控制疼痛的大脑区域变得活跃,导致止痛物质内啡肽的分泌。结果,无论这种疗法有无直接效果,患者都会感觉更佳。

安全使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篇3

注意用药期限与剂量

连续服药不得超过14日的药物有异戊巴比妥(阿米妥)、硝基去氯安定、氟硝西泮、氯苯米吲哚、镇痛新、氟安定(氟西泮)、夸西泮(四氟安定)、咪达唑仑、三唑仑、巴比妥、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和氯甲西泮等。连续服用不得超过30日的药物有阿普唑仑(佳静安定)、去氧安定、劳拉西泮、氯羟安定等。其他如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硝西泮等,在医生掌握下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单独一次性使用某些抗精神病药的推测致死量,吩噻嗪为15~150毫克/公斤体重;三环类抗抑郁药为35毫克/公斤体重以上;盐酸巴比妥类为1~1.5克;碳酸锂类药物为血中浓度在3.5毫当量/升以上。

严重副作用的早期症状

(1)椎体外路症状:早期出现肌肉痉挛、肌肉无目的活动。发现此现象时要停药,或由医生指导减量使用。

(2)恶性综合征:发热、发汗、肌肉僵直和意识障碍等。如发现应请医生予以补液和调节电解质紊乱、给氧、监控呼吸系统功能和掌握肾功能变化。如出现意识障碍,应请医生及时处理。

(3)横纹肌溶解症:全身疲倦,肌肉疼痛,尿中有肌红蛋白。出现此情况必须停药,请医生处理。

(4)麻痹性肠梗阻:食欲下降、便秘、恶心、呕吐和腹部膨胀。处理原则是停药,经医生给予泛硫乙胺、前列腺素和维生素B1等。

(5)肝功能障碍:疲劳,肝功能检查有异常。应减少用药量或停药,使用保肝药物。

(6)白细胞减少症:发热、恶寒、嗓子疼痛,血液检查白细胞减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同时要使用抗生素(包括抗真菌抗生素)以避免感染。

(7)血糖升高:出现口渴、多尿等类似糖尿病症状。经检查血糖升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输生理盐水和补钾。

药物的双向作用 篇4

1肾上腺素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

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肾上腺素激动α1受体, 可使皮肤、粘膜及部分内脏 (如肾脏) 的血管收缩, 同时, 激动β2受体, 则可引起骨骼肌血管和冠状动脉的扩张。由于上述对血管的作用, 小剂量 (0.5~1 mg) 肾上腺素的β效应抵消或超过了α效应, 舒张压不变或略有下降;大剂量肾上腺素则以α效应占优势, 使舒张压升高。多巴胺、麻黄碱等药亦有类似作用。

2阿司匹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 (环氧酶) 的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小剂量 (40~80 mg) 阿司匹林可使血栓素A2 (TXA2) 的生成减少, 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而大剂量 (>300 mg) 阿司匹林则因减少前列环素 (PGI2) 的生成, 促进凝血及血栓形成。

3催产素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催产素能够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 加强其收缩。小剂量催产素可使子宫平滑肌产生节律性收缩, 性质类似正常分娩, 有利于胎儿娩出, 临床可用于催产和引产;大剂量催产素则可引起子宫平滑肌强直性收缩, 对产程中的胎儿和母体不利, 临床上可利用其压迫肌层内血管之作用, 用作产后止血。

4氢氯噻嗪对尿量的影响

氢氯噻嗪属噻嗪类利尿药, 主要通过抑制远曲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而发挥温和的利尿作用, 临床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而对于肾性尿崩症及中枢性尿崩症患者, 氢氯噻嗪则可使其尿量减少, 发挥抗利尿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内cAMP的含量, 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 同时由于排钠作用, 降低血浆渗透压, 减轻患者的口渴感, 减少了饮水量, 使尿崩症患者尿量减少。

5咖啡因对血管的作用

咖啡因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扩张肺血管、冠状血管、皮肤血管等, 但对于脑血管的作用却相反, 可使脑部小血管收缩, 临床可与解热镇痛药、麦角胺等配伍, 治疗头痛及偏头痛。较大剂量 (250~500 mg) 的咖啡因可兴奋延髓血管运动中枢, 使全身血管收缩, 掩盖其扩张血管的作用。

6碘化物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碘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原料, 碘缺乏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 轻则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 重则产生甲状腺功能减退, 导致地方性克汀病等碘缺乏病, 故可用小剂量碘 (如加碘食盐) 防治碘缺乏病。大剂量碘则通过抑制蛋白水解酶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还可通过抑制过氧化酶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因此, 临床可应用大剂量碘剂控制甲状腺危象的症状。

7阿托品对心率的影响

阿托品为M受体阻断药, 可竞争性拮抗乙酰胆碱或胆碱受体激动药对M受体的激动作用。较大剂量 (1~2 mg) 阿托品因阻断窦房结的M2受体,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而使心率加快, 临床可用于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但小剂量 (0.4~0.6 mg) 阿托品可使部分患者的心率短暂而轻度地减慢, 这可能是阿托品阻断突触前膜M1受体, 从而减弱乙酰胆碱对递质释放的负反馈作用所致。

8吲哚洛尔对β受体的影响

吲哚洛尔可阻断β受体, 呈现心脏功能抑制, 血管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效应。但同时, 吲哚洛尔尚具有一定程度的β受体激动作用, 使得其心脏抑制,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等作用减弱, 增大剂量还可使心率加快, 心输出量增加。该作用被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不过由于此作用较弱, 往往被β受体阻断作用所掩盖。

9糖皮质激素类药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类药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素的含量增加, 血小板数量增多, 纤维蛋白原浓度提高, 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多;但同时也可使血液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可能是这些细胞转移至血液以外组织的缘故。

10去甲肾上腺素对心率的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可激动心脏的β1受体, 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率加快。但在整体情况下, 由于去甲肾上腺素激动α1受体, 收缩血管, 升高血压的效应可反射性减慢心率。

11琥珀胆碱对骨骼肌的作用

琥珀胆碱为去极化型骨骼肌松弛药, 其与运动终板膜上的N2受体相结合, 因不能迅速被胆碱酯酶水解, 故产生与乙酰胆碱相似但较持久的去极化作用, 使终板膜不能对乙酰胆碱起反应, 骨骼肌因而松弛。由于不同部位的骨骼肌在药物作用下, 去极化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 因此在用药后常先出现短暂的、不协调的肌束颤动, 1 min内则立即转为肌肉松弛效应。

12吗啡类药物对哮喘的疗效

药物代谢在药品开发的作用论文 篇5

1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设计中的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是除药效外考察新药的另一个重要筛选指标。低毒性、稳定的作用时间以及良好的生物利用度是理想药物不可或缺的3个要素。然而很多药物并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出现的问题可能为毒性太高、代谢太快、药效强度不大、吸收不好生物利用度低等。因此根据药物代谢试验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对药物的“hot-spot"进行该造。

1.1对药物分子进行改造,使其在体内不经代谢对先导药物进行结构改造可得到在体内不代谢或仅经水解酶代谢的候选物。在体内不经代谢,可以避免系统酶对药物分子的生物转化,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毒性代谢产物的产生。由焦磷酸盐改造而来的骨吸收抑制剂双磷酸盐(hisphosphonates)正是如此。在体外焦磷酸盐可以通过与磷酸钙的结合从而阻止磷酸钙晶体的进一步变化,但焦磷酸在体内较易水解,无法实现与磷酸钙的结合,但如果将焦磷酸中的P-O-P键用P-C-P键取代时,可以得到与焦磷酸盐有相似活性的双磷酸盐,其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只有肾排泄。因此,这类安全、低毒的药物在药物设计中常被应用。但是体内存在多种代谢酶,作用底物广泛,因此机理开发药物较难得到。

1.2对药物分子进行改造,增强其代谢稳定性大部分药物进人体内要经过P450酶系统的作用,经过酶的处理,药物活性大多减弱或者消失,若对药物进行分子改造,阻止其被酶处理快速失活,则可相应增强药物效果。最早用于口服的头抱菌素类药物头抱菌素111,在体内吸收后被代谢为去乙酞头抱霉素111,其体外抑G一菌的作用减弱为母药的1/4-1/8。若将药物分子中的3CHOCOCH3改为3-CH3后,代谢稳定性增加。

1.3对药物分子进行改造,增大其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毒性有些药物在研发初期发现生物利用度较低,可以对原药进行修饰,从而达到增大其生物利用度的目的。例如,氨节西林(ampicillin)亲脂性较差,口服用药只吸收30%-40%,将极性基团梭基醋化后生成匹氨西林,口服吸收好,在体内经水解后产生氨节青霉素而发挥作用。同样道理,如果研发初期发现原药毒性较大,努力找到原药的关键化学部位,对其进行尝试性的改造,从而进一步挖掘出毒性较小的修饰物。

2药物代谢研究在筛选新药方面的作用

对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和研究将会给新药的开发提供很多思路和方法。现在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多种高通量体外筛选模型对药物的代谢特征进行筛选,以便在新药开发早期就确定待筛选的继续研究价值。部分药物进人体内经过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的相应药效反而增强,高于原药相应药效,这时就可以合成此代谢产物作为新一代的替代药物。例如:第二代抗过敏药去梭氯雷他定的开发,在对氯雷他定药物代谢研究中发现,氯雷他定在消化道被代谢掉乙氧碳基侧链后,生成的去梭氯雷他定的活性反而增强。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较小,但药物的代谢活化可以为寻找新药提供直接的线索。

3药物代谢研究在促进中药现代化方面的作用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医药理论尚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而中医药要想有突破性的发展,必须打进西方医药市场。现在禁锢中医药的是活性成分不明,作用机理不能用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方法诊释。药物代谢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一把重要钥匙,部分中药的体内体外活性差异巨大,可以在体外设计出与体内相似的生物环境来代谢中药提取物,从而进一步分离发现新的有效物质。但是同时中药提取物除了受胃肠道的代谢外,还会受到其他系统组织的影响,代谢产物繁多,因而分离鉴定难度较大。

单方及复方中药,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药理活性的表现是多个单体化学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等原则又是中医用药的精髓,整体观思想又是中药研究的一大特点,也是中药药动学研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然而近年来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分有限,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发展阻力依然很大。中药要实现现代化,①要突破现在流行的单组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方法,建立以中药多个单体化学物质为基础总量统计矩药动学数学模型的方法;②一个良好的符合中医药特性的数学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许多理论瓶颈问题都可以尝试用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解决;③中药谱效学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联合使用,开拓了中药现代化的新思路;最后,代谢组学的介人,将会极大的解决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问题。

4药物代谢研究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作用

现代用药的一个特点就是多药并用,而其负面作用是不良事件的显著增加。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的一个原因就是药物之间易发生代谢性相互作用。钙通道阻滞剂美贝地尔与其他药物尤其是心血管类药物合用时,会发生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原因就是其为强的肝药酶(CYP3A4)抑制剂。与美托洛尔合用后能使其血药浓度增加4-5倍,从而导致严重心动过缓,有4例发生严重心源性休克,其中1例死亡;与环抱素合用后能使其血药浓度增加2-3倍,进而产生严重的肾毒性和氮质血症。

5研究前景与展望

药物基因组学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中药物应答是药物基因组学的关键。由于药物基因的差异影响了药物代谢转化和动力学,因此,在基因水平上对人体进行研究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如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药物代谢酶转基因细胞系研究得以实现。

警惕药物的反作用 篇6

一、抗心绞痛药导致心绞痛:①钙拮抗剂心痛定、尼群地平、尼卡地平等都可引起心绞痛,但以心痛定最为常见。钙拮抗剂引起心绞痛多见于首次用药剂量较大、用药时间较长或与心得安等同时应用。②硝酸甘油也可引起心绞痛,原因可能是它使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以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此外,心得安可使冠状动脉痉挛而延长心绞痛发作时间。

二、抗心律失常药导致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通过干扰心肌电生理活动使异常的传导得到纠正。但与此同时,这类药也可造成新的不平衡,从而加重心律失常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①奎尼丁、心律平、心得安、胺碘酮和钙拮抗剂等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②奎尼丁、普卡酰胺、丙吡胺、胺碘酮、氟卡胺和安搏律定等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三、降压药使血压升高:降压药使血压升高的情况则因高血压的原因、药物配伍的不同而各异:①低肾素性高血压若用心得安可使近11%的病人血压升高,少数人且很严重。②心得安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高血压,可造成严重的高血压危象。③心得安与可乐定、心得安与甲基多巴治疗高血压,因心得安阻断甲基多巴的扩血管作用,可使血压升高。④优降宁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利血平、甲基多巴、心得安等合用,均有可能使血压升高。

四、抗过敏药引起过敏:抗过敏药主要有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异丙嗪等和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两类,它们均可引起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等,个别的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有鉴于此。长期使用抗过敏药而病情不见好转或加重者,应考虑到抗过敏药致敏的可能性。

五、平喘药引起哮喘,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疾病,其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平喘药致喘原因各有不同:①色甘酸钠粉剂可引起严重的支气管痉挛,这可能是粉剂对支气管的局部刺激所致,故哮喘急性期不宜用色甘酸钠。②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如长期反复吸人,可刺激咽喉,引起支气管痉挛,从而加重哮喘,甚至其它平喘药也无法缓,故气雾剂不应长期大剂量的使用。③溴化异丙托品、糖皮质激素、促皮质激素和麻黄碱也可诱发哮喘。

六、催眠药导致失眠:安定、利眠宁等药半衰期较长,有的可达24小时,久用体内药物还可蓄积。所以,长期大剂量服用安眠药不仅不能催眠,甚至能使一些人睡眠更坏。故老年人不应长期依赖安眠药,而应采用非药物方法来改善睡眠。

七、退热药引起发热:很多药物都可引起药物热,而退热药引起的药物热虽不多见,却容易被人们忽略,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病情会急剧加重,且发热持续不退。如APC、扑热息痛、保太松等均可因其毒性反应或变态反应而引起药物热。药物热常在用药7~14天后出现,少数过敏体质者也可在用药后10~15分钟或1~2小时内发生。

八、抗炎药引起二重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二重感染,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婴儿、重症感染及腹部手术的病人。引起二重感染的抗生素多为广谱抗生素,用药时间越长越易发生。一般用药20天左右就有可能引起二重感染。这种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霉菌、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和耐药金葡菌等。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霉菌性肠炎、鹅口疮、肺炎、尿路感染等,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

浅析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篇7

1 药物方面的因素

1.1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脂溶性、p H、溶解度、解离度等均能影响药物作用。如易溶解的药物易吸收、作用发挥较快、药效较强。反之则难吸收、作用发挥较慢、药效较弱而持久。

1.2 药物的剂型与剂量

药物的剂型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从而影响血药浓度、消除速度、奏效时间和维持药效时间。如注射剂中, 水溶液比油剂和混悬剂吸收快, 奏效也快, 但维持疗效时间较短。内服溶液剂比片剂吸收的速率要快得多, 因为片剂在胃肠液中有一个崩解过程, 药物的有效成分要从赋形剂中溶解释放出来, 这就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剂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新剂型去改进或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和方便临床给药将会很快成为现实, 也是从事动物药物学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药物的用量是决定药物进入血液中浓度及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药物的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例如巴比妥类药小剂量催眠, 随着剂量增加可表现镇静、抗惊厥和麻醉作用, 可以看作量的差异。但剂量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 药物作用可由量变转化为质变, 产生毒性作用、甚至死亡。如人工盐小剂量起健胃作用, 大剂量则表现泻下作用;碘酊在低浓度 (2%) 时表现杀菌作用 (作消毒药) , 但在高浓度时 (10%) 则表现为刺激作用 (作刺激药) ;咖啡因超过剂量会引起过度兴奋而抑制, 甚至造成死亡。所以药物的剂量是决定药效的重要因素。临床用药时, 除根据兽药典、兽药规范等决定用药剂量外, 还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毒副作用和病情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剂量, 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2 动物方面的因素

2.1 种属差异

多数药物对各种动物一般都有类似的作用, 但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存在着差异, 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体内过程和所表现的不良反应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就不同。如家禽对敌百虫很敏感, 而猪则较耐受;给草食兽内服四环素类抗菌素时, 因可干扰瘤胃或盲肠内微生物的活动和引起菌群失调, 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严重时可致家畜死亡, 而对肉食兽则影响较小;水合氯醛能使牛的支气管腺体大量分泌, 而对马此作用不明显。同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对药物的敏感性亦不相同, 用药时必须注意。

2.2 年龄、性别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时期的动物对同一药物反应不同。一般幼龄动物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各种生理机能尚未完善, 老龄动物肝肾功能减退, 所以对药物的敏感性较成年动物高。母畜在妊娠期, 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增高, 易发生流产。哺乳母畜用药亦可通过乳汁对幼畜产生药物效应或毒性。因此, 临床选药时应加注意。

体重不同的同种动物对相同剂量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 应按体重计算剂量, 并考虑其他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来初步拟定用药量试用, 随时监测血药浓度和药物反应来调整剂量。

2.3 个体差异

有时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 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有显著差异。某些个体应用小剂量的某一药物, 就可产生强烈的药理反应, 甚至毒性反应。也有些个体应用中毒量也不引起反应, 很耐受。产生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动物对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差异所致。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耐药性, 多是用药量不足或长期用药引起的。

2.4 病理状态

动物机体的病理状态和机能状况不同, 对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异, 一般在病理情况下对药物较为敏感。肝脏是药物的转化器官, 肾脏是药物的排泄器官, 当肝、肾功能障碍时, 药物的转化和排泄减慢, 则可加强或延长药物的作用, 有时可能引起中毒。神经功能抑制时, 能耐受较大剂量兴奋药;兴奋时能耐受抑制药。当动物处在营养不良、体质衰弱或劳役过度状态时, 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 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对缺钙的牛、羊应用四氯化碳驱除肝片吸虫时, 容易引起中毒。此外, 还应注意患畜有无潜在性疾病, 否则用药后可能出现正常动物不会出现的反应。

3 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

3.1 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 药物进入血液的速度和数量不同, 则产生药效的快慢和强度也有差别, 甚至可引起药物作用性质的改变。如硫酸镁内服产生泻下作用, 肌肉或静脉注射则产生中枢抑制、抗惊厥作用。因此, 在临床上应根据病情的需要、药物的性质、动物的种类来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3.2 重复用药

在一段时间内, 常常反复使用同一药物以维持其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使药物持续发挥作用。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 需要重复用药至一定的次数或时间, 根据疗程给药可以使疾病迅速明显好转及防止重复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中毒。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和剂量, 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和病畜病情, 多数药物一般每日给予3~4次, 以保持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 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应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

3.3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及治疗不同的症状或合并症。联合用药后药效等于各单用时药效的总和, 如三溴注射液;联合用药后药效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总和, 如磺胺与抗菌增效剂;联合用药后药效降低, 如应用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时, 并用磺胺类药物防治创伤感染, 其结果降低了磺胺药的抑菌效果。利用药物的拮抗作用, 可以解除某些药物的中毒或减少不良反应。

在联合用药中,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相互混合后, 产生了物理、化学反应, 使药物在外观 (如分离、析出、潮解、溶化等) 或性质上 (如沉淀、变色、产气、爆炸等) 发生变化, 而不能使用, 也就是我们所指的配伍禁忌。如盐酸四环素伍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稀释时, 由于p H升高而析出四环素沉淀, 相互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不能混合应用。

4 饲养管理与环境方面的因素

动物的健康主要取决于饲养和管理水平。动物疾病的恢复, 单纯依靠药物是不行的, 一定要配合良好的饲养管理, 加强病畜的护理,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使药物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例如, 用镇静药治疗破伤风时, 要注意环境的安静, 最好把患病放在黑暗的房舍;全身麻醉的动物, 应注意保暖, 给予易消化的饲料, 使患畜尽快恢复健康。

影响药物作用的有关因素 篇8

1 剂量

药物不同剂量产生的药物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 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 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 作用也愈强。一般药物不宜超过剂量。有的药物还可在不同剂量下产生不同性质的作用。如阿托品在逐渐增加计量时, 可依次出现心悸、散瞳、腹胀、面部潮红, 兴奋躁动, 神经错乱等效应。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的反应存在着差异。只有少数人需要加大或减少剂量。

2 剂型与给药途径

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有明显不同的药代学特征。如水溶性注射剂口服较油溶性和混悬剂快, 维持时间短。散剂的口服吸收快于片剂和胶囊剂。缓释制剂使药效明显延长。靶向制剂可定向分布于病灶部位。这样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一般来说: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依次为:静脉注射、吸入、舌下、肌内、皮下、口服、直肠和皮肤给药。

3 病人的生理因素

一般来说药物剂量是适用于18~60岁成年人的药物平均剂量, 儿童及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不同, 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有所不同, 这不仅与体重有关, 也与发育状况有关。

因为小儿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 因此应用某些在肝脏内代谢的药物易引起中毒, 如灰婴综合征。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代偿适应能力在逐渐衰退, 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 因此, 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 故用药剂量应比成年人少。如老年人对升压药、麻醉药等特别敏感, 使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

药物对不同性别作用无明显差异。但妇女在特殊生理阶段, 如月经、妊娠、哺乳等特殊过程, 用药是要适当注意, 以免引起胎儿或乳儿中毒的可能。在此期间, 切不可滥用药物。

一般情况下, 乐观的情绪对疾病的痊愈可产生有利的影响。而忧郁、悲观的情绪可影响药物的疗效。据有关文献报道, 精神因素与疗效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4 药物的相互作用

临床上常联合应用2种或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 除了达到多种治疗目的外。还有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但是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间的相互影响而降低疗效或产生毒性反应。

4.1 影响药物的吸收[2]

一种药物通过影响周围环境的PH值而影响另一种药物的吸收。

4.2 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

许多药物通过抑制或诱导酶影响其它药物的生物转化, 从而使药物的半衰期、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等发生变化。

4.3 影响药物的排泄

碱化尿液可加速酸性药物从肾脏排泄。

4.4 药效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种或2种以上药物联用后可产生的作用大于两药药理作用之和称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包括药理性拮抗、功能性拮抗、化学拮抗等。

总之, 医务工作者要认真掌握好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及相关作用, 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摘要:药物使用后在体内产生效应常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剂量、剂型、给药途径、联合应药、病人生理因素等。只有掌握好有关用药知识, 合理使用药物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药物作用,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宋澄清, 石焕阶, 徐文祥, 等.临床合理用药指南[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5.

药物体内相互作用和合理应用 篇9

药物相互作用按照发生的原理可分为有2种作用方式:药效学相互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1]。药效学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增强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生理作用或药物效应, 而对药物浓度无明显影响。作用性质相同药物的联合应用, 可产生效应增强 (相加、协同) , 作用性质相反药物的联合, 其结果是药效减弱 (拮抗) 。因此, 可将药效学相互作用分为:“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3种情况[1]。

1.1 相加作用

相加是指有两种性质相同的药物联合应用所产生的效应相等或接近良药分别应用所产生的效应之和:设A药和B药的效应各为1∶A (1) +B (1) =2。

1.2 协同作用

又称增效, 即2药联合应用所显示的效应明显超过2药之和:A (1) +B (1) >2。

药物的主要作用及副作用均可相加, 如:抗胆碱药与具有抗胆碱作用的其它药物 (如氯丙嗪、抗组胺药) 合用时, 可引起胆碱能神经低下的中毒症状,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与硫酸镁合用时, 由于这类抗生素可抑制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作用, 可加强硫酸镁引起的呼吸麻痹, 若与筒箭毒碱合用时亦可引起骨骼肌麻痹, 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镇静催眠药与抗精神病药合用时, 中枢抑制作用可相互增强。

以抗菌药物为例:抗菌药分为4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 如:—内酰胺类[2];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 如氨基甙类;第三类为速效抑菌剂, 如四环素类, 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第一类与第二类联用, 一般为协同作用;第一类与第三类联用多为拮抗作用, 例如:青霉素与四环素合用, 杀菌作用减弱;第二类与第三类合用可获得增强或相加作用, 例如青霉素类与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类合用常可获得协同作用, 这是由于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类进入细胞质所致。慢效抑菌剂磺胺药与繁殖期或快效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素类合用后有时也可产生累加作用。磺胺类与TMP合用, 它们的作用机制相同, 都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使四氢叶酸合成受阻, 抗菌作用增强。克拉维酸、舒巴坦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应用, 增强其耐药性, 抗菌效果增强[3]。有时为了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常可联合用药, 如:单独使用利福平时, 结核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 故常与异胭肼、乙胺丁醇联合使用, 增强疗效。

1.3 拮抗作用

即降效, 即两药联合应用所产生的效应小于单独应用一种药物的效应:A (1) +B (1) <1。

例如甲苯磺丁脲的降血糖作用是由于促胰岛素释放的结果, 这一作用可被化学结构相似的氯噻嗪利尿药拮抗, 后者可抑制胰岛素的释放。非竞争性拮抗作用[4], 即作用物与拮抗物不是作用于同一受体或同一部位。

2 药代动力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进入机体后, 作用于机体而影响某些器官组织功能, 另一方面, 药物在机体影响下, 可以发生一系列改变, 即药代动力学过程所包括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4个环节, 4个环节均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而改变其作用强度 (加强或减弱) 。

2.1 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它从用药部位转至血液的过程, 胃肠道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2.1.1 p H的影响

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 药物的脂溶性是决定这一被动扩散过程的重要因素, 药物的不解离部分脂溶性高, 易扩散通过膜, 解离部分脂溶性低, 扩散能力差, pH对药物的解离浓度有重要影响,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以及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的解离程度低, 脂溶性高, 较易扩散通过膜被吸收, 反之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或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的解离程度高, 因而脂溶性较低, 扩散通过膜的能力差, 吸收较少。例如:弱酸性药物如阿斯匹林, 呋喃坦啶等, 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吸收较好, 不宜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抗胆碱药, H2受体阻滞药及奥美拉唑等均能减少胃酸分泌, 也起阻滞吸收作用, 反之, 弱碱性药物如氨茶碱、安替比林等在碱性环境中易于吸收, 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可增加其吸收。

2.1.2 胃肠运动的影响

胃排空的时间随胃的固有运动强度而变化, 在胃迅速吸收的药物通过减慢排空速率, 延长在胃内的滞留时间有利于增加吸收, 反之则减少吸收, 例如:阿托品能延缓胃的排空, 使主要在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减慢, 作用延缓。

2.1.3 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对氨基水杨酸能引起肠吸收障碍, 与利福平合用时, 使后者吸收减少, 血药浓度降低。长期服用苯妥英钠, 口服避孕药、呋喃坦啶、氨苯蝶啶等药时, 由于这些药物防碍叶酸在肠道的吸收, 从而可引起巨细胞性贫血。

2.1.4 离子的作用

如四环素类抗生素遇Ca 2+、Mg 2+、Al3+等生成难溶性的络合物, 影响吸收, 故四环素类抗生素不能与某些制酸剂 (碳酸钙、氢氧化铝等) , 铁剂 (硫酸亚铁) , 铋剂 (次碳酸铋) 合用, 若需合用时, 应错开服药时间。

2.1.5 改变肠道菌丛

一些药物作用于正常菌从而改变另一药物的吸收, 如甲氨蝶呤通常受肠道内正常菌丛的代谢, 减低毒性后才被吸收;合用新霉素后, 由于新霉素将这些细菌杀死, 致使甲氨蝶呤毒性增加。

2.1.6 吸附作用

活性碳、氢氧化铝凝胶均能吸附并减少药物吸收。如大剂量活性碳明显减少乙酰氨基酚在胃肠道的吸收。

2.2 分布

许多进入血液后的药物能与血浆蛋白结合, 因而降低或失去活性, 只有游离状态的药物才具有活性, 游离型和结合型药物之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若服用剂量增加, 与血浆蛋白全部结合, 游离型药物增加, 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升高, 疗效增加, 但也引起毒性反应, 如:保泰松与口服抗凝药华法令同时用, 因保泰松可置换华法令与血浆蛋白结合, 从而使血中游离的华法令浓度增高, 而有导致出血的危险。

2.3 代谢

大多数药物在肝脏为酶系所代谢, 主要有赖于肝脏细胞中存在的肝微粒酶的作用, 此酶可使药物羟基化、脱羧、脱胺或磺化、氧化等, 此酶的活性又受药物的抑制或诱导。

2.3.1 酶诱导作用

合并用药诱导药物代谢酶, 促进代谢, 使药效降低, 具有酶诱导作用的药物有:巴比妥类、水合氯醛、利福平、保泰松、卡马西平、螺内酯等。例如, 苯巴比妥与双香豆素合用, 前者使双香豆素的血浓度下降, 抗凝血作用减弱。

2.3.2 酶抑制作用

有些药物通过抑制酶使另一种药物的代谢延缓作用加强或延长, 以下药物具有药酶抑制作用:氯霉素、西咪替丁、红霉素、异烟肼、甲硝唑等, 因此氯霉素与双香豆素合用, 使双香豆素的半衰期延长2~4倍, 明显加强双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5]。

2.4 排泄

药物最后都要从机体排出。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 药物在肾脏中的转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不被肾小管再吸收的药物由尿中排出体外。药物在肾脏排泄方面产生的相互作用, 有以下作用方式。

2.4.1 改变尿的酸碱度[6]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与尿液p H值有密切关系, 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水杨酸类等在酸性尿中解离度小, 脂溶性高, 易于被动扩散再吸收, 故尿中排泄量减少, 反之, 弱酸性药在碱性尿中或弱碱性药在酸性尿中排泄量增加。例如, 碳酸氢钠通过碱化尿液促进水扬酸类的排泄, 在水扬酸类药物中毒时有实际应用价值。

2.4.2 干扰药物从肾小管分泌[6]

药物在肾小管分泌药物的两种特殊转运系统方面也有可能发生相互竞争。两种酸性或碱性药同时使用, 将分别竞争酸性或碱性转运系统, 妨碍其中一药向肾小管管腔分泌。例如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 都为酸性药, 青霉素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 90%通过肾小管分泌, 丙磺舒竞争酸性转运系统, 阻碍青霉素从肾小管分泌, 延缓青霉素的排泄, 使青霉素作用持久。

3 结语

总之, 我们的目的是使药物在临床能更好地合理应用,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是我们药师的责任, 我们只有掌握好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 经常为临床提供药物信息, 药师下临床和医师就药物的相关知识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 共同努力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摘要:临床常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 主要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但也可出现药效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不良反应。为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本文从药动学和药效学两方面总结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 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的联合用药水平, 做到合理应用。

关键词:药动学,药效学,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4~27.

[2]郑韧.碳青霉烯类抗菌素临床应用[J].浙江中西医杂志, 2009, 19 (4) :248.

[3]姜玲敏.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82.

[4]贺赛娜.甲苯磺丁脲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0, 20 (12) :746.

[5]方翼, 刘洋.抗菌药物与口服抗凝血药物的相互作用[J].药物与临床, 2001, 16 (2) :21.

神经系统/药物作用 篇10

奥美拉唑作为一种新型质子泵抑制剂, 被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疾病的患者。随着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上, 关于奥美拉唑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药物互相作用也有了一定的研究, 临床试验证明, 奥美拉唑能产生剂量依赖性[1], 且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尽管如此, 奥美拉唑依然以疗效显著、复发率较低且应用方便而被广泛使用。本研究主要针对奥美拉唑所致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消化系统溃疡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5例。年龄21~78岁, 平均年龄 (49.4±9.35) 岁。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23~77岁, 平均年龄 (50.4±8.65) 岁。所有患者中胃溃疡39例, 十二指肠溃疡38例, 复合型溃疡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雷尼替丁进行治疗, 具体方式:每日早晚饭时给予患者服用, 150 mg/次。观察组患者则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 具体方式:每日早餐及睡前服用奥美拉唑片, 40 mg/次, 3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持续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 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的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奥美拉唑作为临床上治疗消化系统溃疡的最常见药物之一, 广泛应用于各个地区。作为公认抑制胃酸分泌较好的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通常被用于选择性抑制胃壁细胞的活性, 这样既可以阻止氢离子的排放, 也可以有效减少胃酸对食管的刺激, 从而缓解患者的病症[2,3]。因此奥美拉唑在临床治疗方面通常作为首选药物进行治疗。然而由于单独使用奥美拉唑容易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不良, 且过度抑制酸性物质的形成易使得患者体内p H值产生变化, 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而奥美拉唑对消化道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易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服用奥美拉唑的患者要避免其产生用药依赖性及不良反应发生。一般来说, 若患者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时, 通常患者可自行消除, 若不能则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以免出现安全事故。患者临床不良反应表现为:腹泻、消化不良、头晕脑胀、心率过快、白细胞减少等症状。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由于长期服用奥美拉唑, 对患者骨密度及体内矿物质平衡造成影响, 从而增加骨折的风险及低镁血症的风险。而雷尼替丁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奥美拉唑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且患者发生皮疹、腹泻、过敏的比例也较高。而与抗凝类药物共同使用时会造成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破坏[4]。更有甚者会严重损伤肝肾功能。同时根据本研究也可证实雷尼替丁的不良反应率要高于奥美拉唑,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做好安全用药十分重要, 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患者的安全, 使其早日康复。由于药物之间也会有一定的禁忌作用, 因此在使用奥美拉唑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 一般情况下奥美拉唑与抗生素药物有协同作用外, 可能会与地高辛、华法林及地西泮等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特殊情况下需要服用这两类药物时, 应在服用奥美拉唑后等待患者体内胃酸分泌正常时停药7~10 d, 再使用其他药物。因此在使用奥美拉唑之前应充分考虑其药物特性及不良症状应对措施, 以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 应及时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进一步观察是否要采取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 临床重视奥美拉唑的使用有助于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符合临床用药要求。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奥美拉唑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 100例消化系统溃疡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雷尼替丁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并就两组患者各自具体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奥美拉唑在使用时需对其加强管理, 注意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奥美拉唑,不良反应,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段谦.奥美拉唑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中国当代医药, 2007, 18 (9) :122-123.

[2]杨萍.奥美拉唑所致的不良反应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特点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 :115-116.

[3]邹检名, 黄畅.奥美拉唑所致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特点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2 (16) :69.

上一篇:儿童身体下一篇:探索、互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