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立交景观绿化

2024-08-03

城市立交景观绿化(精选五篇)

城市立交景观绿化 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交通拥堵问题,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 城市建设了很多立交桥, 立交桥的产生缓解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但是体量巨大的立交桥从建成的那一刻开始便注定了它不仅仅只是作为交通的载体, 对于整个城市的景观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

反过来思考, 如果立交桥绿化景观考虑得当, 不仅可以为行车者提供愉悦的视觉感受, 而且对于整个城市的景观提升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过去传统的立交桥都是采用一些植被进行桥身、桥墩的装饰, 或者是在桥底种植一些绿色植物, 造成各个城市的立交桥绿化景观千篇一律, 没有任何城市的特点和地域的印记, 因此,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 如何打破这样的现状, 使各个城市的立交桥绿化景观能够结合城市的地域特征并且融入到城市的整体环境中去, 应该是今后立交桥绿化景观设计的一种趋势。

1 调查地基本概况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 市中心海拔1891m。南濒滇池, 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 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年均日照2480h, 年均降水量1000mm左右, 其中80%的降水集中在5~10月的雨季, 形成干湿季节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如春的特征, 以及丰富的植物资源, 被人誉为“天气常如二三月, 花枝不断四时春”, 昆明因此又有“春城”之称。

2 调查地点和方法

为了使调查比较全面, 选择了昆明市区二环以内的19座立交桥作为调查对象, 这些调查点基本反映了昆明市立交桥的绿化景观设计的总体现状。在每处调查点, 从立交桥绿化植被选用、绿化形式、景观设计元素等几个方面入手, 分别记录每座立交桥的植物种类、绿化模式、立交桥造型及景观设计元素等。根据调查结果, 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昆明市立交桥的总体建设情况

调研的19座立交桥中, 二环快速路上贯穿着16座立交桥, 另外3座立交桥有2座位于一环, 二环附近还有1座立交桥, 通过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发现, 19座立交桥建成的时间先后不一, 因此立交桥的绿化景观建成时间也各不相同, 总体绿化景观质量参差不齐, 没有统一的构思和规划。

3.2 昆明市立交桥绿化景观现状分析

对昆明市的19座立交桥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调研的过程中记录每座立交桥所用植物的数量、绿化模式、立交桥造型、绿化景观的具体位置等各个方面。从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昆明市立交桥绿化景观的现状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①从立交桥的造型来看, 所调研的19座立交桥主要分为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式立体交叉两类, 分离式立体交叉4座, 占总数的21.1%, 互通式立体交叉15座, 占总数的78.9%, 包括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环形立体交叉、苜蓿叶型立体交叉、定向式立体交叉、喇叭型立体交叉几种类型, 从数据分析上来看以互通式立体交叉占据较大的比重。

②从立交桥的绿化模式来看, 昆明市的19座立交桥主要采用了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三种绿化模式, 其中有11座立交桥采用了自然式的绿化模式, 占总数的57.9%, 6座立交桥采用了混合式的绿化模式, 占总数的31.6%, 2座立交桥采用了规则式的绿化模式, 占总数的10.5%, 从数据分析上来看以自然式的绿化模式为主导。

③从所用植物的数量上来看, 昆明市的19座立交桥共使用了112种植物, 但是由于立交桥本身的造型和体量大小的差异, 所以每座立交桥所用的植物数量差异也较大, 4座分离式立交桥所用植物数量较少, 都在5种以下, 而15座互通式的立交桥中除了5座立交桥的植物数量在10种以下, 其余的植物使用的数量都在10种以上。

④从绿化景观的具体位置来看,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 昆明市的立交桥绿化景观的位置主要以桥身、桥墩、桥底、绿岛和匝道旁的绿地为主, 在调研的19座立交桥中, 有8座立交桥的桥身进行了景观绿化占总数的42.1%, 有3座立交桥的桥墩进行了景观绿化, 占总数的15.8%, 有14座立交桥的桥底空间进行了景观绿化, 占总数的73.7%, 有3座立交桥有绿岛, 有8座立交桥的匝道旁进行了景观绿化, 占总数的42.1%, 从数据分析上来看, 昆明市的19座立交桥景观绿化主要以桥底空间为主, 桥墩的最少。

⑤从景观元素的丰富度来看, 调研的19座立交桥中, 只有2座立交桥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 占总数的比重仅为10.5%, 其余的17座立交桥都仅仅使用园林植物进行绿化, 并且19座立交桥没有任何一座立交桥有雕塑、小品等景观元素的点缀, 总体景观效果非常单调。

4 结论与建议

4.1 昆明市立交桥绿化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从立交桥的整理景观性来看, 昆明市立交桥绿化景观仅仅停留在绿化的层面上, 除了官南立交桥和福德立交桥在绿化的处理上还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特色之外, 其他的立交桥基本都是采用了一些植物进行简单的绿化, 基本没有任何景观元素的点缀, 缺乏考虑到与周围环境以及当地的地域性和城市的文化特色, 缺少识别性和记忆性。

②从植物的选择和养护来看, 昆明市的19座立交桥共计使用了112种园林植物, 植物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 但是从单个立交桥使用的植物数量来看, 如使用植物数量最少的小坝立交桥只使用了1种植物, 而使用植物数量最多的小菜园立交桥却使用了42种植物, 植物使用的数量及其绿化的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就植物的养护情况来看, 各立交桥植物养护质量不一, 有的立交桥植物养护效果较好, 有的植物长期受到汽车尾气和污染的影响, 植物生长情况较差。

③从立交桥的景观元素丰富度来看, 所调研的19座立交桥基本全部都是以“绿化”为主, 缺少景观元素的点缀, 4座分离式立交桥, 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桥底绿化和桥身绿化, 其他部分基本连绿化都没有, 15座互通式立交桥, 因为造型的关系, 绿地面积比分离式的增加了很多, 但是通过调研发现, 无论是所处的地段如何, 立交桥的造型如何, 基本都是采用了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的搭配, 形成了非常类似的绿化模式和景观效果。

4.2 立交桥景观设计手法和建议

鉴于调研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结合国内一些城市立交桥景观环境处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提出了一些设计手法和建议:

①融入地域文化和民族元素。在与昆明临近的成都, 立交桥不仅仅是交通的载体, 还是利用桥底空间成为向市民展示当地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 羊犀立交桥下的科技长廊、苏坡立交桥下的川剧文化展廊、人南立交桥下的老成都民俗公园, 这些桥下空间的处理都是以当地的文化贯穿其中, 使桥上满足交通通行的同时, 桥下仍能够为市民带来或现代或民俗的视觉感受[1]。

云南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但是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 立交桥的绿化景观与其他城市同化程度很高, 城市的特色没有得以展现。如果在立交桥的绿化景观处理时也能借鉴成都的做法, 将当地的一些民族元素融入其中, 将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如分离式立交桥, 由于桥体自身的造型, 桥底空间面积较小, 因此桥墩上可以将云南的特色彩绘赋予其上, 用于展示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分离式立交桥所占面积较大, 因此桥底空间、匝道旁绿地的面积都大大的增加,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面积来处理不同立交桥的这一部分空间, 面积较小的可以作为健身场所、文化展廊, 面积较大的还可以建成一些主题公园, 一方面既融入了地域文化和民族元素, 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的将桥底这些原本消极的空间转化为积极的绿化景观空间。

②合理使用和搭配植物。云南是植物王国, 植物资源丰富, 植物具有降噪除尘的作用, 对于立交桥所处的特殊地段具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但是要想立交桥的绿化景观能够体现地域文化, 不仅在于植物数量的多少, 植物栽植的位置、搭配也很关键, 立交桥与普通的道路相比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立体”, 因此立交桥的绿化也应该是“立体绿化”, 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立交桥的立体绿化起步较早, 立交桥的绿化不仅仅局限于桥底空间, 桥墩、桥身、甚至立交桥周围的建筑都攀附了各种绿色植物, 对于整个立交桥及其周围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

昆明被称为“春城”, 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因此在立交桥的植物使用上选择的余地也很大, 一方面为了凸显“春城”的称号, 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上应考虑一定的季相变化, 使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植物景观、打破目前仅以常绿为主的植物配置, 丰富观花、观色叶、观果等观赏特性。另一方面, 应根据植物种植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植物, 如桥底应选择比较耐阴的植物, 而匝道旁则应选择除尘效果较好的植物, 除此之外还应加大昆明市立交桥中藤本植物和乡土植物应用的比例。

③丰富立交桥的景观元素。近几十年来, 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确定了巨大的成就, 城市交通也被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 但是关于立交桥景观营造、绿化美化方面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 立交桥的绿化景观不能只仅仅停留在“绿化”二字之上, 植物的运用当然必不可少, 但是立交桥的绿化景观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平面, 而是随着立交桥的立体交叉而形成的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景观系统, 其可以景观、绿化的部分除了由其主次干道围合成的绿岛及其外围绿地之外, 立交桥可进行景观绿化的部分还包括桥墩、桥护栏装饰和桥底空间[2]。各个部分应结合各个部分的实际情况, 将其景观分别对待。

目前, 昆明市的立交桥基本都是为了满足交通功能的需求, 而忽略了景观性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思考。在上海, 一些高架桥不仅仅满足车辆的需求, 还将人的步行系统的使用融入其中, 并配置了一些休息设施, 这样的处理使立交桥不仅仅只为了快速车辆交通的使用, 对于步行的慢速交通也有所考虑[3]。

因此, 昆明市的立交桥应结合立交桥的各个部位丰富景观元素, 如桥墩既可以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 也可以进行彩绘装饰, 而桥身一方面可以利用一些种植池种植各季花卉植被, 还可以结合周围环境增加一些构架等进行装饰, 桥底空间, 可根据人流量的大小选择, 人流量小得可进行简单的绿化种植, 人流量大得应增加雕塑、小品、水体、休息设施等综合考虑, 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

5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 立交桥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对于城市整体景观的矛盾必然存在。因此立交桥不能仅仅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而存在, 其绿化景观处理得当将会大大缓解这样的矛盾, 因此立交桥的绿化景观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绿化层面, 而应结合城市的特点和地域特征, 丰富其景观设计元素, 使立交桥能在满足交通需求同时, 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王力国, 杜欢, 周亮.山城干道上的风景—重庆市主城区立交桥及周边环境景观整治规划[J].城乡规划, 2012, 01:061-065.

[2]吴忆明, 陈晓春, 吕明伟.立交桥园林绿化实列[M].东北: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6.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篇2

作 者:曹利华 安永新 CAO Li-hua AN Yong-xin 作者单位:曹利华,CAO Li-hua(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25)

安永新,AN Yong-xin(上海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200126)

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研究进展 篇3

关键词: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综述

城市互通立交是城市区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立交桥体、立交绿地、道路和周边建筑等共同组成。设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形式、空间与形象,而是体验(Experience)”[1],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立交绿地景观的生态性和科学性。对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应避免过分强调立交自身,将立交桥与其周边的环境进行机械的分割,更不能脱离立交桥体应具备的交通功能以及周边环境对立交的影响,而应将其作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一个部分进行景观设计的研究。目前可用于指导城市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尚未确立。

一、国外研究进展

(一)相关法规

在美国和英国,高速公路的线路选定常常先由园林设计师或建筑师来完成[3]。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和施工规范中,均有对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方面的规定。相关法规有:1965年美国制订的《公路美化规定》、1976年日本制订的《公路绿化技术基准》及1975年原苏联制订的《公路建筑和景观设计规范》。

(二)生态角度的研究

1.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是以保護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德国巴伐利亚省于1993年6月通过“生态补偿原则”法案,以期通过科学、生态的景观设计使道路包括立交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能得以补偿。

2.生态规划

英国园林设计师伊安·麦克哈格最早将生态规划的理论运用于高速公路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上,其中包括互通立交。在美国里士满公园路线规划中,研究和分析了高速公路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且运用地图叠加技术获得了良好的规划结果。

美国景观设计师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一书中提出绿色通道的概念,是“为车辆、步行者运动和野生动物迁徙提供的通道[3]”,其中包括作为城市道路节点的互通立交。

(三)城市景观角度的研究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道,道路是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之一,且“高速公路的交叉口由于缺少典型特征而令人迷惑”[4]。他又在《总体设计》一书中指出,在考虑景观设计问题之前,应使立交桥体和立柱绿起来,并利用色相与季相变化突出立交的动态景观变化[5]。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一)相关法规的制定

1994年,国家交通部发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对匝道的平面设计提出要求:“互通式立交的景观应与匝道线形布设相配合,并与环境相协调”[6];

1997年,国家建设部发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1997),其中第5.1条对交通岛绿地设计提出了规划与设计的规范[7];

1998年,国家交通部发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其中第6条对互通立交的景观设计作出规定[8]。

(二)立交美学方面的研究

根据立交环境美学,互通式立交既属于道路系统,也是城市区域景观的组成部分,因此,它需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也需要与原有的环境共同作用,构成新的城市区域景观。

立交美化主要阐述立交绿化、桥体照明、小品、构筑物等布置的内容和要求。立交装饰主要阐述桥体线条、色彩、图案等装饰方面的要求和原则。

(三)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层次

相关文献对于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研究层次定位有不同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互通立交的景观问题属于桥梁建筑学或美学的研究范畴[11、19];将互通立交作为一个独立于城市交通系统的范畴进行讨论和研究,而景观设计又是立交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把互通立交作为城市道路系统中的设施,使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论对其进行讨论和研究[20];在符合道路绿地景观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对立交桥下的绿地景观作为个案,单独进行规划设计[21];将立交桥体围合形成的绿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在此前提下对其进行功能定位及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讨论和研究[22]。

(四)互通立交绿地特点与功能

1.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子

立交地段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归纳为立交桥体景观、建筑与立交周边环境景观[9]。

高速公路立交绿地景观具有多功能性、景观的大尺度性、视线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等特点。相较于高速公路立交,城市立交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气候、地形、水文等的影响 [10],其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有: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总体造型的多样性、观赏的多方位性、较强的观赏性和游乐性[11]等。

2.互通立交绿地的绿化形式与功能

根据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所处环境不同,可将立交绿地设计形式分为田园型、田园型和中间型[13]。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的植物配置形式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2]。

城市互通立交绿地布局包括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图案式、街心花园式和垂直绿化六种[14、21]。其中开放式的景观林地和街心花园可以为市民提供户外游憩的场所[15]。

为弥补藤本植物难以完全绿化覆盖桥体两侧这一缺点,立交垂直绿化主要采用挑台花槽、桥体种植槽等方式[16~17],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可以用灯光补充自然光照[18]。

(五)互通立交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整体性、景观个性[2]。

重点保护立交用地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将立交桥体和照明设备作为区域地标,保证视觉效果的连续性和舒适性[20、23]。

注重路网中联系的多个互通立交的景观协调性和整体性 [24~26]。

注重立交景观在桥体尺度和比例、起伏规律、光影、色彩等方面和周边建筑、街景的协调,并精心设计桥墩、桥头、栏杆等部位的景观[27]。

植物造景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保证足够的安全视距;以大体量植物景观营造大气势;与周边建筑、照明设备、硬景等紧密联系;以乡土树种为主,以适应粗放式后期管理[28]。

(六)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单元分类

在相关硕士论文中,对于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对象单元有不同角度和分类,主要包括:

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城市互通立交的总体设计风格与一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建筑甚至政治环境是否协调;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城市互通立交与周边环境协调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10]。

根据互通立交所处位置不同,对地处历史文化遗址处、风景旅游区、农村郊野、城郊的高速公路立交景观进行讨论和研究[18];对地处城市入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的城市立交景观进行讨论和研究[9]。

根据互通立交景观的影响因素,从绿化设计、光的运用、节点处理、雕塑及小品处理、视觉空间序列等六个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研究[30]。

从互通立交工程结构的角度,以桥跨、匝道、边坡等桥体的组成部分作为景观设计手法的探讨单元[29]。

三、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立交绿地景观角度出发的理论有道路景观理论和立交美学理论。而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零散不成体系,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设计的探讨不具针对性,未充分把握城市互通立交区别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自身特征。

其次,现有相关理论都停留在将互通立交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附属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未将其作为个案进行研究。

再次,注重动态景观研究,忽略了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城市互通立交绿地应承担的生态功能与活动功能。

(二)建议与展望

1.景观设计的提早介入

在互通立交规划设计中,逐步将景观设计和立交选线、桥体线性设计和构造设计等置于同一阶段,在互通立交立案时即开始介入。与此同时,将互通立交绿地作为与城市广场、街头游园等同样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对其进行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

2.功能性的完善

城市互通立交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其功能:生态功能;交通组织功能,即绿地辅助立交更好地组织交通;游憩、休闲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保护功能,即保护城市肌理、防震减灾等。

3.弹性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保留一些弹性空间,可以更好地保证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的预见性和合理性。如事先把握互通立交周边用地性质和发展,预见桥下空间的用途,避免重复建设。

4.人性化设计

由于市民对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的提高,互通立交绿地的开放程度也应相应提高,桥下活动空间的合理利用,成为其景观设计的另一重点。设计中应充分把握活动人群的行为特点,考虑其在公共空间中的心理感受,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与舒适度。

5.加大后期管理力度

在建设的同时加强后期管理维护,才能更好地保证城市互通绿地的实用价值与景观价值。如规定维护责权,建立相关设施的管理档案,普及民众维护技术与意识等。

参考文献:

[1]伊里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张静.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M].黄富厢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JTJ011-9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7]李红杰,张肖宁,首艳芳,李伟航.高速公路景观的四维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3):15~17.

[8]JTJ/T006-9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

[9]梁竞.城市立交桥地段景观设计与改造原则[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0]徐玉莲.城市道路网立交布局与形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5.

[11]李海涛,汪莲.立体交叉景观设计与美学的考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2):18一20.

[12]孙大江,王自勇,刘光立.城市快速路立交区绿化模式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04,(01):25~27.

[13]林瑛.高速公路環境设计中景观与生态、文化的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4]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87~95.

[15]屠苏莉.都市生态景观的营造——苏州官渎里立交景观工程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3,19(3)∶68~72.

[16]段大娟,周瑞林,张涛.立交绿化布局形式与植物选择的探讨[J].河北林果研究,2001,16(3):287.

[17]申勇.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珠海市为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18]刘光立.垂直绿化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2

[19]Florida highway landscape guide.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1995.4

[20]薛峰.城市道路相关设施景观设计要则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1]文友华,范俊芳.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06,(01):59~60.

[22]于爱芹.城市高架桥空间景观营造初探[D].东南大学. 2005.

[23]汤振兴.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4]李红杰,张肖宁,首艳芳,李伟航.高速公路景观的四维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3)∶15~17.

[25]张铭,向剑.论城市互通式立交景观特性与景观设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6.22(2)∶42~45.

[26]潘丽霞,吕明伟.北京市六环路京石立交景观绿化设计[J].技术与市场(下半月),2006,3∶16~18.

[27]李朝阳.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33~140.

[28]朱仁,金涛.城市道路·广场植物造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5~95.

[29]慎小嶷.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建筑的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

[30]韩效.城市立交桥节点景观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作者简介:

罗媛媛,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植物景观设计。

周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张梁,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工程设计。

城市立交景观绿化 篇4

关键词:太榆路立交互通景观绿化工程,苗木成活率,调查、分析

近年来, 由于城市绿化在城市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太原市也相应提出了“大树种、种大树”的口号来加快城市绿化建设, 尤其是对道路的景观绿化建设。但是由于苗木种植范围广、面积广、数量多, 有限的林业科技推广力量和专业施工队伍的紧缺, 导致栽植的树木成活率不是十分稳定, 这就要求必须要在绿化建设的过程中找出导致苗木死亡的原因, 并加以寻求和总结解决的方案。

1 调查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太原市太榆路立交互通景观绿化工程中1标-7标7个标段内部分苗木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方法

本次调查的内定主要是7个标段栽植的部分苗木的种类和数量, 针对所栽植苗木的成活率状况进行了系统地、具体地调查。同时, 对施工前场地、施工过程中、养护管理阶段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苗木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如何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方法。

2 栽植苗木种类、数量、成活率

太榆路立交互通景观绿化工程的设计理念主要是采用阶梯式景观设计手法。中间种植高大落叶乔木, 如新疆杨、漳河柳、国槐等;其次是常绿针叶树和落叶乔木树种混交搭配种植, 如油松、银杏等;再向外延伸就是观花、观果类的小乔木;外围则采用草本花卉、花灌木和常用色块苗木搭配种植。

2.1 苗木种类的选择

2.1.1 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道路绿化中, 其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 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株形整齐, 观赏价值高, 最好叶秋季变色, 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二是生命力强, 病虫害少, 便于管理, 管理费用低;三是树木寿命较长, 生长速度不太缓慢;四是有一定的耐污染、抗烟尘能力。

2.1.2 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 一般应选择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的树种, 并且植株应无刺或少刺, 叶色有变, 耐修剪, 耐灰尘和路面辐射树种。

2.1.3 地被植物的选择

目前, 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 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 如棣棠、沙地柏等。

2.1.4 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应以宿根花卉为主, 与乔、灌、草巧妙搭配, 合理配置。

根据调查, 太榆路立交互通景观绿化工程在苗木种类上选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落叶大乔木主要有新疆杨、漳河柳、国槐、红花槐、栾;常绿树种有油松、白皮松和塔桧;观花、观果、观叶类小乔木有紫叶李、碧桃、榆叶梅、五角枫、大叶黄杨球;花灌木有棣棠和红瑞木;常用色块绿篱有金叶女贞、胶东卫矛、紫叶小檗;草本花卉有红帽子月季和金娃娃萱草;地被植物有八宝景天、白三叶和草坪。

2.2 苗木数量及成活率

通过为期3个月对太榆路立交互通景观绿化工程中所栽植的部分苗木成活率的实地考察和分析, 对所栽植部分苗木的具体数量和成活情况得出如下结果:油松的实际调查量为1 249株, 其中成活1 230株, 成活率为98.48%;白皮松的实际调查量为107株, 其中成活104株成, 活率为97.20%;紫叶李的实际调查量为935株, 其中成活784株, 成活率为83.85%;榆叶梅的实际调查量为125株, 其中成活102株, 成活率为81.60%;五角枫的实际调查量为211株, 其中成活190株, 成活率为90.05%;红花槐的实际调查量为50株, 其中成活45株, 成活率为90%;国槐的实际调查量为90株, 其中成活78株, 成活率为86.67%;漳河柳的实际调查量为415株, 其中成活403株, 成活率为97.11%;新疆杨的实际调查量为387株, 其中成活380株, 成活率为98.19%;塔桧的实际调查量为10株, 其中成活5株, 成活率为50%;胶东卫矛的实际调查量为7 611株, 其中成活6 211株, 成活率为81.61%;金叶女贞的实际调查量为10 368株, 其中成活7 308株, 成活率为70.49%;棣棠的实际调查量为894株, 其中成活820株, 成活率为91.72%;金娃娃萱草的实际调查量为491株, 其中成活491株, 全部成活;红帽子月季的实际调查量为2 877株, 其中成活1 807株, 成活率为62.81%;红瑞木的实际调查量为1 013株, 其中成活983株, 成活率为97.04%;八宝景天的实际调查量为1154株, 其中成活1154株, 全部成活;白三叶的实际调查量为88 109株, 全部成活;银杏实际调查量为185株, 其中成活169株, 成活率为91.35%。

3 对苗木、施工、自然条件的分析

太榆路立交互通景观绿化工程位于太原市和晋中市的交界处, 是太原市龙城大街与太榆路的交汇处, 交通流量大, 汽车尾气排放对植物生长影响比较大。另外在对7个标段的施工单位进行调查分析时发现, 各个施工单位基本上都具有专业人员进行指挥, 但同时又不乏问题存在。如施工人员经验不足、人员调配不够合理、绿化施工任务繁多等, 导致施工不能正常进行。另外, 养护不到位、浇水不足也是一个因素。

在苗木选择上, 大部分施工单位都能坚持因地制宜、因地选择的原则。但是还是有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开支等, 没有执行树种苗源地选择规定;有的施工单位甚至为了逃避监理方的检查, 开出假的苗木检疫证蒙混过关, 主要体现在油松苗木。调查中还发现, 苗木在运输中没有出现滞留、土球松散、风干等现象。

4 养植、养护技术分析

根据调查, 在实际栽植过程中好多施工单位在挖树坑方面普遍没有按照“冬穴春植”的规定执行, 没有执行清水浸泡过程, 泥浆定植不受重视, 未执行原向移植规定等, 这是造成部分苗木死亡率过高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养护过程中, 一些防风支架丢失严重, 防冻工作做得不够深入, 还有部分苗木的保护工作不到位, 也是影响苗木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5 解决方案

5.1 精心栽植

在栽植过程中, 严把苗木关、栽植关、浇水关, 采取苗木打泥浆和边挖坑、边栽植、边浇水的绿化方法, 改变以往集体大会战一拥而上、质量难以保证的情况, 这样绿化质量才能得以明显提高, 才能使太原市的道路全都绿起来、美观起来、城市的空气都清新起来。

5.2 巩固成果

“三分造七分管”, 养护工作是能否保成活的关键。为了确保绿化成果, 绿化单位应该安排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看护、养管。同时, 也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养管人员, 只有在精心的养护管理下, 苗木才能更加健壮成长起来, 苗木的成活率才能提高。只有这样, 绿化成果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参考文献

[1]吕正华, 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10.

[2]张春祥主笔.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8-2010) .

[3]张春祥.实现现绿化规划是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一环——兼论植树种草能促使人们的身体健康[J].城乡建设研究, 1987, 4.

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 篇5

关键词: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景观设计,设计要素

立交桥是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用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一种产物。但设计者陶醉于气势恢宏的立交桥时, 常常忽略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而使在构建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时, 背离人的心理和社会生活。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还将建设大量的城市立交桥。表1列出了相关年份哈尔滨市区内的立交桥数量。

因此在不影响立交桥基本交通功能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的前提下, , 应对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进行整治, 以便对占地规模较大的立交桥附属空间进行更充分的利用;对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进行规划, 保护城市立交桥区域的生态环境, 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的同时维系城市生态环境、提升都市品味形象、满足居民进行户外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

1 城市立交桥景观空间的特性

1.1 景观功能的多重性。

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功能的多重性是由景观主体的多样性、主体需要的多样性所决定。其中“人”是景观的主体, 主体“人”因为其成长环境、心理状态、教育背景、人生经历甚至是性别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并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对于景观的认知、艺术的欣赏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也会对景观有不同的需求。。立交桥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立形式与特性的对象性事物, 赋予空间以秉性, 因此其附属空间与单纯的造型艺术、观赏景观不同, 立交桥基本功能是满足交通功能,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因此其附属空间的景观规划应在满足车行顺畅的前提下, 若在桥下附属空间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应对其加以利用, 如商业功能、交通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以及美化城市形象、保障城市生态绿地功能。

1.2 景观生态的多变性。

立交桥附属景观最常用的形式是绿地, 并在城市道路绿地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景观因极易受到干扰而呈现出多变性。首先大气、温度、地质条件、生物活动等无人为活动介入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时会干扰景观生态环境。其次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的社会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产生影响。例如:植被破坏、为了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引进的外来生物的干扰、建设工程的地质干扰、立交桥建设中对土壤的干扰、交通污染的干扰等。自然干扰虽然不为人的意愿而转移, 但自然干扰对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力与人为干扰相比要小很多, 而且人为干扰会加速自然干扰的进程。由于这两种干扰的存在使得景观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群落层次结构持续性波动、食物网结构多变性、能量流动不平衡。

1.3 景观形态的多样性。

受自身结构形式的影响立交桥附属空间的空间形态会呈现一定的多样性, 如苜蓿叶形立交桥会在其外侧设置的右转弧形匝道处形成一个附属空间, 垂直相交的两条直行路又会将这个附属空间划分成四个基本对称分布的子空间, 各子空间中设置的用于左转的环形匝道以及直行车道将围合出一个环状中心空间;通常二层式环状立交桥会在其中心处形成一露天的环状附属空间, 与周边城市道路接合处将围合成喇叭口状附属空间或形成半围合的长喇叭状附属空间;除因立交桥结构形式不同而导致其附属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外, 此外立交桥周围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也会使得其附属空间的形态呈不同的状态。

1.4 景观时空的多维性。

景观时空的多维性即时间多维性与空间多维性。时间多维性不仅体现在一年中四季景观“季相”的变化, 一天日升日落景观“时相”的变化, 还体现在主体“人”和景观之间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相对位移导致景观“位相”变化和“人”的意识、心理随时间更替出现变动引起主体“人”对景观认知和感受的“心相”变化。空间多维性是由于立交桥类型空间以及空间功能的复合存在的原因。由于面状空间与线性空间的复合存在导致了立交桥匝道下或相邻匝道间也形成了线性的桥下空间;由于立交桥需满足通行功能并保证安全, 这就使得立交桥下室内空间、外部空间、灰空间复合存在;开放式空间与封闭式空间复合存在;满足行人出行舒适安全的积极空间与出行不便、污染严重的消极空间复合存在。同时由于景观功能具有多重性的特点, 必然会有存在与之相应的空间来保证顺利开展不同功能, 这反映出空间功能的复合存在性。

2 城市立交桥景观空间的设计理念

2.1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所以进行相关城市规划设计时都要以满足人的心理、生理需求为出发点。作为城市发展主体的人群是构成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可从景观是否满足和符合人类进行户外活动需求两方面来评价一个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在设计城市立交桥的地段景观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行人的感观。对城市立交桥地段景观的建设, 满足了人类对以机动车为主体的交通事业的要求, 肯定了人类自身的价值。在进行所有户外公共休闲空间设计时都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然而由于不同空间在性质上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差异, 因此对“以人为本”解释和偏重也有所不同。立交桥下附属空间与交通联系密切, 因此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户外公共休闲空间的特征, 在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营造中所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舒适性、安全性、可达性等。

2.2 构建特色景观性。

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公共场所通常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也奠定了建立城市独特个性的基础。城市立交桥地段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 不仅能表现出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性格, 同时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面貌, 城市立交桥地段的景观能高度有力概括一个城市的个性。城市的地形、气候、历史背景、居民的生活观念等均与城市立交桥地段景观个性息息相关, 进行立交桥地段景观设计规划时要把握这些共性的景观要素, 体现一个城市个性的文化含义。同时在进行城市立交桥地段景观设计规划时应注意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遗产, 着力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地域景观。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文化, 以地域文化为基础, 构建独具特色的立交桥地段环境景观。

2.3 保持生态持续。

现在大多数城市公共空间习惯用绿化去装点、塑造景观。在进行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时采用必要的规划设计手段尽量降低对原有环境的影响破坏, 强化原有的生态环境, 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 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追求自然、崇尚自然是进行城市立交桥地段景观规划设计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高度融合。

2.4 合理利用空间。

应合理利用立交桥下附属空间, 例如为了在狭小的空间中体现出景观效果可填充一些小品和植被;同时为了体现出不同功能的景观区域可利用景观隔断将其进行分割。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常常由于受到桥体本身形态的限制而存在地域局限性, 因此立交桥下附属空间景观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桥下有限不规则的空间营造多功能景观节点。

3 哈尔滨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

综合考虑立交桥由主体“人”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多方面价值取向交织的附属空间景观整治, 将其产生的意义、基本特点、影响因素、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前文中的相关描述相结合, 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营造及整治的基本适用性原则可从以下方面落实。

3.1 整体性原则。

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 一方面是以城市景观的角度, 在景观系统秩序上的整体性原则, 主要是将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视为一个系统, 从秩序层级上对其进行一定的考量, 进一步对现状中存在的整体调控问题进行解决, 同时可为相似性、特征性矛盾的化解及取舍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使用主体界定上的整体性原则, 主要是把综合考虑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自身属性和所处环境、区位情况作为前提, 对景观的使用主体从整体上进行界定, 从而达到解决空间景观是否开放、可用的目的。立交桥附属空间系统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景观性在系统中不同的意义不相同, 因城市景观系统具有复合载体方面的意义, 因而应以塑造城市景观为出发点, 从整体上考虑对立交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整治。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根据立交桥的等级可分成三个层级的景观体系, 在针对某特定的立交桥的附属空间景观开展整治活动时, 根据其等级, 结合其重要性的定位, 并且参考其现状等条件, 采取与其相适应的尽可能具体的原则方针进行整治。

3.2 功能性原则。

根据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使用主体类型的不同以及修建立交桥的主旨可将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整治的功能性原则划分为以下两个相对于不同对象 (车、人) 而言的子原则。 (1) 交通优先原则。交通优先原则是指优先考虑车辆通行的原则, 城市中修建立交桥主要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现状, 所以在营造、整治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时应首先做到不妨碍交通通行, 而现有立交桥其附属空间景观的设计规划却存在干扰车行安全、顺畅的情况, 因此在遵循立交桥基本属性———车辆通行前提下整治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应注意下述两个方面。a.满足桥上通视要求, 确保车辆能安全顺利通行。整治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时前提是应不妨碍机动车驾驶员的视线通视, 避免造成遮挡, 尤其是在合流区域内, 同时应强化其对车行交通的视觉引导作用。b.排除流线干扰, 除上述景观整治过程中可能对视线造成遮挡外, 行人对车行交通的干扰也不可忽略。 (2) 复合使用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那些行人通常会做长时间停留或能为行人提供停留条件的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为了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实现景观效益、满足居民户外休憩活动需要而提出的复合使用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同时还能解决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在使用方式及使用模式上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多通过封闭式的大面积绿化处理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 这种方式虽提高了城市的绿地率, 对城市环境起到了美化作用, 但并未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水平以及绿地占有率, 大量可以加以利用的立交桥附属空间被封闭隔离, 导致土地资源处于一种粗放的利用状态, 这些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数量不足、锐减的城市可用土地面积以及无法充分满足居民户外休闲、交流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的单纯城市绿地形成了鲜明对比。

3.3 动态与人文性。

城市发展的动态性以及景观衍变的动态性决定了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整治的动态性。进行景观整治时由于景观表现动态性的存在而要求考虑塑造景观的“时相”和“季相”;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生态多变性反映出景观的脆弱性这就要求重视景观维护的动态性, 因此在立交桥日常运转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其附属空间景观维护和管理。从根本上说, 上述原则是依据主体“人”的价值需要, 并且兼顾人所依存的城市环境的发展和塑造所设立的, 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指出这里阐述的“人文性”原则主要是针对满足行人穿越、停留的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整治问题而言的。从发展的角度看, 居民对户外公共休闲活动空间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城市建设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 导致城市用地紧张, 公共开放空间的数量远不能匹配居民日益增长的日常户外休闲活动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 将其开发成可供居民进行户外休闲活动的空间缓解居民日常户外休闲活动的需要与紧张城市用地的矛盾, 同时立交桥还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状。这样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不仅为高速穿越的车辆驾驶人员提供服务, 同时也可为长时间停留进行户外休闲活动的居民提供服务。

3.4 景观与艺术性。

在营造作为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时须考虑人们审美的艺术性 (见图1) 。在整治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时首先应在整体上进行把握, 特别是在配置附属空间中的植物时, 无论是采用群落化自由布置, 还是采用规则化图案布置, 都应避免分散、凌乱的散点种植尽量成组、成群布置, 这样可通过塑造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整体效果来提升车辆在立交桥地段行驶时景观的识别性;此外布置行人可接触到的区域范围内的景观小品时, 应注重细节的处理。整体上、细节上都要兼顾, 才能提升景观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景观意象。例如在营造公路大桥附属空间中的植物景观时, 在整体感把握方面是通过将植物加工修剪形成特色的造型以及采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来达到高速行车时所能体验的景观形态, 在细节方面是对植物景观中每株植物造型处理来满足附属空间中行人近距、慢速状态下的感知需要 (见图2) 。

结束语

在国民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 城市向立体化发展已然成为了主体趋势, 城市立交桥作为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重要意向特征。与此同时, 合理利用及规划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 也就成了城市规划设计中一项极富深远意义的课题。但是, 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并非一劳永逸, 伴随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提升,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的也许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骏, 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庄伟.上海城市立交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林, 2005 (2) :32-34.

[3]潘丽霞, 吕明伟.北京市六环路京石立交景观绿化设计[J].园林设计, 2002, 3:16-18.

[4]何大海, 张淳.道路立交场地设计[J].中南公路工程, 2002, 27 (2) :14-18.

上一篇:借款人信息下一篇:音乐理解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