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

2024-08-10

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精选十篇)

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 篇1

1 目前城市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水资源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一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目前, 大多数人涌进城市工作, 我国城市人口出现了剧增趋势, 严重威胁到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再加上一些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欠缺, 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环境污染的程度, 同时对城市水资源也造成了许多危害。因此, 面对城市水资源污染现状, 城市水利规划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急需政府和相关负责人员进行治理。

1.2 城市水资源极其短缺

城市化进程飞速猛进, 我国城市人口的数量也空前递增, 进而增加了城市人口的用水量, 这在客观上促成了大量的水资源供应, 也由此造成水资源的匮乏现象, 且这种用水量的增加一直呈上升趋势。不难想象, 水资源的短缺, 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 于是在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庞大压力下, 许多城市不惜大量开采地下水, 使得地下水的硬度不断升高, 地表径流随之减少, 即水资源问题日益加剧也不足为怪。除此以外, 城市企业较多, 大量工业排放出来的废水也是一个危害物, 严重影响城市水质, 恶化现有水资源的极度匮乏状况。可见, 水资源短缺大多数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 由于人们缺乏水资源保护意识, 才导致了工业废水的无节制排放, 加上水资源管理的落后, 最终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短缺。

1.3 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足

在我国的许多城市, 河流较多, 而且呈交错形状, 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了独特的景观, 这对于城市水利规划建设也提出了特殊要求, 除了建设城市水利, 还要建设城市水环境和水景观, 即综合利用水资源成了一项重要内容。然而, 当前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足, 水利建设没有考虑到水利工程的实用性, 也没有意识到水景观的美观功能, 尤其是一些涉及水景观的城市, 缺乏对整个水资源环境进行综合考虑, 不但忽视了城市的水环境和水景观, 而且难以体现城市的人文历史用水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 由此导致了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1) 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不足, 利用程度低, 工业与生活、城镇与农村争水矛盾十分尖锐, 水资源紧缺制约了企业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再加上部分区域虽然能保证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 却无法保证生态用水, 只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2) 用水结构和配置方案极不合理, 供水结构十分单一;超采城区地下水, 而且开采布局不够合理。

2 分析城市水利规划的基本要点

2.1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重点

对于城市水利规划而言, 主要是为了做好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规划, 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重点。作为城市水利的基本要点之一, 它决定了城市水利要保证城市的防洪排涝安全, 优化配置水资源, 为城市的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也就是说, 认真分析并研究城市水利规划, 是当前城市水利规划工作的重点, 它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现代化城市水利建设的成败。

2.2 协调各级规划关系是难点

关于城市水利规划的难点, 主要体现在协调各级规划的关系方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水利规划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供水等专项规划存在密切关系, 即从某种程度上讲, 城市水利规划的可操作性取决于它与这些规划的衔接是否完好。然而, 这些规划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 而且不同部门的立场和出发点都不尽相同, 甚至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 做好水利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协调工作至关重要, 协调各级规划关系作为一大难点, 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2.3 提高人员的素质是关键点

任何工作都是由“人”来操作, 城市水利规划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现代化人才, 即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是关键点。一般来说, 管理人员、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城市水利规划工作尤为重要,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层水利工作者的思路, 即根据城市水利现状和个人愿望对未来城市水利所做出的一种设想。由此可见, 一个城市水利规划的优劣, 决定于城市水利规划编制人员的治水理念是否先进、专业知识是否扎实, 以及这些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3 做好城市水利规划的基本措施

3.1 运用先进治理技术减少水污染

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水资源需要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防止废水废气的污染, 以便从根本上保护城市的水源头。具体地讲: (1) 需要从根本上扭转城市的雨水与污水合流的情形, 只有这样, 才有希望保证水资源的清洁性。 (2) 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污染控制方式, 而应当贯穿落实“边污染, 边治理;谁污染, 谁治理”的先进治理方式, 从根本上扼杀污染源。 (3) 需要采用先进技术, 进一步更新旧污染产品和旧原料。比如:针对化工和重污染企业, 建议他们采用环保材料、先进技术设备、再回收技术等,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水污染源。

3.2 协调发展水利与其他环境建设

众所周知, 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不但要有整体性, 而且要有协调性, 即需要在水利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有效协调, 只有做好同步规划、实施和发展, 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作用, 进而共同促进城市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当前,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对现代化水利规划提出更高要求, 城市水利建设和城市水利规划同时要适应环境, 并且要结合生态环境的建设, 即水利建设要服务于其他环境建设, 就得考虑水景观等的设计是否与生态景观协调一致。

3.3 满足“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

做好城市水利规划工作的过程中, 如果建立了能够满足“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进而发展地方经济, 即水资源的反制约性, 要求城市发展不能一味贪大求完。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中, 水资源是主体, 而客体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等, “水资源承载能力”要求满足客体对主体的需求及压力实际上也是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规模, 且支撑标准必须以“可承载”作为基本准则, 即必须回答“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支撑到什么标准时才算是最大限度的支撑”这个问题, 只有确立了这个标准, 才能进一步计算水资源承载能力。此外, “水资源承载能力”还要承认水资源、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 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 (如图1所示) 。

3.4 健全依法治水的法规管理体制

对于现代城市水利与城市水利规划来说, 它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动态治理工程, 不但包括传统的防洪排涝、供水、排水等内容, 而且还涉及治理污染、生态景观建设等各个方面。不难想象, 面对各块的管理, 相关人员不得不进行综合考虑, 为了杜绝城市水利建设上的浪费, 以及避免城市水利规划管理上的混乱, 需要实行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建立城市水务管理体制的一体化, 同时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文件, 从最大程度上加强城市水利规划的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城市水利的基础设施作用。此外, 我国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三项制度) , 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3.4.1 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 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m3以内”。为了从根本上实现全国用水总量的控制目标, 国家要求落实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 建立流域、省、市、县四级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同时还要坚持三个“严格”, 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管理“取水许可审批”;严格管理和保护“地下水”等, 只有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才能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基本要求。

3.4.2 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为此, 各大城市需要尽快制定区域、行业、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强化节水监督管理, 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此外, 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 还需要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 这样有利于推进节水技术改造的步伐, 以便实现城市水利企业节水管理的全面化, 只有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才能落实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要求。

3.4.3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一号文件指出:“到2020年, 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 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为了达到目标, 需要按照水功能区目标的基本要求, 严格核定水域纳污容量, 同时控制入河湖的排污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 强化监督管理, 尤其要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和监测工作, 进一步保障饮用水的安全。除此以外, 针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一些地区, 应当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即只有严控排污总量, 才能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钱的要求。

3.5 引进素质较高的技术管理人才

在经济社会的推动下, 各行各业都在竞争, 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的是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城市水利规划进行长远打算, 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引进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所以, 每一个城市都要从实际出发, 严格依据自身建设要求, 加强城市本土人才的培养, 同时要重视外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引进。此外, 相关领导要加大对这些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训, 不断造就一批优秀的水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努力实现具有科学性、宏观性、前瞻性的现代化城市水利规划。

4 结束语

总之,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 不但要大力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 而且要重视城市环境的保护问题, 特别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需要秉承环境友好的目的进行开发。立足现在, 放眼未来, 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双向发展势头, 水利技术也将走向成熟, 而寻找有效的、环保的水利规划蓝图则是城市水利工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缓解我国城市的水资源短缺现象, 才能杜绝水环境恶化、水灾害等现象, 从而促进我国城市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军.浅谈城市水利与城市水利规划[J].广东水利水电, 2006 (3) :53.

[2]郭玉红.现代城市水利规划与建设研究[J].新西部, 2012, 41:26~27.

生态水利与城市水资源科学配置 篇2

生态水利与城市水资源科学配置

在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水利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水利的内涵、理论框架及实践原则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城市水资源的配置进行了分析,认为要把生态水利的.发展观充分渗透到城市水资源配置的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各个层面,提出了基于生态水利思想的城市水资源科学配置的理论框架.

作 者:李戬 刘静玲 杨志峰 LI Jian LIU Jing-ling YANG Zhi-fe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刊 名:水利水电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年,卷(期):200536(7)分类号:X24关键词:生态水利 城市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

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 篇3

这段话说明我国水利建设已经突破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传统观念,水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水利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凸显。而随之出现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一系列城市水利问题,又是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城市水利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已成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正常年份下,全国年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地区国土面积、耕地、人口分别占全国的64%、60%和46%,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而从水资源时间分布来看,降水年内和年际变化大,60%至80%主要集中在汛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未来一个时期,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实施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需求仍将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随着全国人口峰值的到来,人均水资源量还会进一步下降,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缺水的同时,我国水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首先是水资源短缺。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100%,河湖湿地严重萎缩,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据统计,在我国668个建制市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约60亿m3。如,在2000年夏季,华北地区持续干旱,影响了天津市的正常生产与生活。河北省沧州市地下水位已经下降到地面以下200米。石家庄市的地下水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补充和开展地下水科学管理,预计在未来15年便会枯竭。沿海城市其实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因为我国城市供水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缺水给城市工业产值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呈增长之势。此外水污染严重。2009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到768亿吨,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7.4%。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显示出加强水利建设的力度。

二、我国城市水利体系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水利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供水、治污等体系,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城市水利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步伐。

(一)城市型水灾害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尽管通过加固、除险和加强管理使防洪状况有所改善,但城市洪水问题远未根治。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很低,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流量成倍增加。

此外,城市排涝系统也存在各种问题:内部排水系统不完善,区域排水管网系统配套不全、管网老化、设计标准偏低;早期建设的城市排水泵站因排涝模数低、老化严重,加之规模未能随城市发展而扩大,不能满足城区排涝要求。因此,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另外,由于城市气温高、空气中粉尘大,在汛期和暴雨之时容易形成城市“雨岛效应”,市区暴雨的强度和频率往往高于周边地区。上述因素均使城市的防洪排涝压力逐步增大,城市型水灾害问题日益严重。

(二)城市水环境日益恶化

世界银行的一项测算表明,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GDP的8%左右,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目前,我国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的处理率很低,它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城市不仅用水集中,而且污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大都直接排入江河,破坏了水体自净能力,使河湖水体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恶化了水环境;加之周边及上游地区不合理使用化肥,居民的生产、生活垃圾堆放到城市河湖边,一遇洪水即冲入河湖,岸边污染带普遍存在,城区内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大;再加上饮用水源地受污染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城市下降酸雨问题也日趋严重,大部分城市地下水质在不断变坏。同时,在城市房地产、公路、供水、供电等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均造成了水环境的恶化。

(三)水资源短缺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有限的资源必然显得更加紧张。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供水不足造成的损失达2000多亿元。可以说城市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在很大意义上讲已经不仅仅是水量性的缺水,更是水质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污水污染淡水资源造成的,已成为很多经济发达的滨水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

(四)城市水管理体制不顺

城市水利涉及的部门较多,包括水利、环保、城建等。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规划和利益分配往往使管理更加复杂化。城市水利的处理和规划问题只有做到统一制订、统筹兼顾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而现在国内的现状是:多头管水,政出多门。所谓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之类的状况时有发生。供水和排水,排污和治污分离,管理混乱,难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此外,水利基础设施重视政府财政的投入,形成重建设、轻管理;重人治、轻法治;重政府办城市水利基础设施、轻社会综合管理的局面。

nlc202309041248

三、加强我国城市水利发展的的对策建议

现代化的城市要从生态环境的要求,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妥善处理各项建设与水利的关系。针对城市水利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对策和建议,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高标准超前规划

城市水源开发利用应有长远规划和弹性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有利于各阶段的开发利用,便于动态开发,避免被动应付。因此城市水利在规划阶段就必须要考虑如何应对城市发展中水问题的演变趋向,如何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治水需求。合理进行城市水利统筹规划的依据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之上。城市水利工程必须要有一个高质量、高起点的科学规划,努力使规划体现“三个结合”,即城市防洪工程项目与改善城市水质、修复水生态环境相结合,水系综合整治与搞好滨河绿化、建设宜居环境相结合,城市水利建设与挖掘历史文化积淀、打造城市景观、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相结合。

(二)推行市场化运作

城市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巨大,光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必须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进行多渠道投入,包括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渠道、政策性融资平台以及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运行机制。要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市水利,城市供水、排水等公益性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实行企业化运作筹集管理经费;城市防洪、河道治理等纯公益性工程由政府投入或上级拨款等方式筹集管理经费。

(三)理顺城市水利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涉水事务的管理一直存在着职责不清、条块分割的现象,较难实施统一的水利规划和工程建设。做好城市水利工作,应该有一个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实行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四)加强城市水利队伍建设

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就是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拥有一支思想坚定、熟悉法律、业务精湛、积极向上的队伍。加强城市水利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加快现有专业技术队伍知识的更新,抓好再教育工作;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严格职称评审程序,坚持评聘分开,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聘后管理;抓好培养锻炼,提高技能人才队伍业务能力。

(五)实施科教兴水、节约用水战略

节约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要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要依靠科技开发研制高效价廉的节水设备,逐步建立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累进收费制度。

参考文献:

[1]邹洪成,王谦.关于如何加快推进城市水利建设的思考:以江苏省、浙江省为例[J].水利发展研究,2009(5):37-39.

[2]吴泽毅.关于城市水利的几点思考[J].江苏水利,2003(1):28-29.

[3]赵仁奇,王林素.我国城市水利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4):80-83.

(责任编辑:赵静)

关于城市水利与城市水利规划的探微 篇4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现已导致水资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说水灾害、水资源短缺以及水环境恶化等等, 同时这些问题现已逐渐凸显, 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工作以及生活。为了促使水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全面的应用, 使我国得到淡水环境更好的保护, 必须做好水利规划工作。

2 我国城市主要存在的几种水利问题

2.1 水资源被严重污染。

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问题, 现已导致城市环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加上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 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 现已导致城市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已影响到了城市的未来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一般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生活废水, 二是工业生产污水, 其中由于工业污水包含大量的有害物质, 若随意排放会导致大量水资源遭到破坏, 但现在仍旧有部分企业随意排放没经过处理的污水, 导致河水下流遭到严重污染。

2.2 城市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我国很多城市都有河流经过, 尤其是南方城市。河流交错纵横, 形态各异, 只需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 即可带给城市独特的景观, 所以在对城市水利进行规划设置时, 除了要考虑水污染的治理之外, 还需要注重水景观的建立, 从而使得水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合理的应用。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 我国仍旧有很多城市没有意识到这点, 只关注与水利项目以及规划工作的实用性, 不重视水景观的建立, 不能够将水资源与城市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不利于人文景观的营造。

2.3 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凸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城市, 导致城市用水量剧增。同时为了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 城市水资源供应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由此出现了水资源匮乏这一问题。水资源作为人们正常生活、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资源之一, 为了满足居民以及企业的用水需求, 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越来越大, 现已出现了地下水硬度提升, 地表径流降低等问题, 同时水资源匮乏问题现已日益凸显。

3 城市水利规划要点探析

为了更为充分的利用水资源, 使水资源受到控制, 有必要做好城市水利规划。下面以扬州市 (江苏省) 的城市水利规划为例, 探析做好城市水利规划的措施办法。

3.1 做好防洪规划。

城市水利规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做好防洪以及排涝工作。随着时间的发展, 扬州市的不断扩大, 其社会发展格局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不同地区的排涝要求以及防洪规定相比于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动。同时城市型水灾害也越来越普遍性以及严重性, 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分析城市防洪排涝的体系以及应用模式, 从而使得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得以优化、完善, 使得当前的城市水域面积得到有效保护, 使调蓄面积得到科学设置, 减少人为侵占水域行为。另外还需要对城市雨洪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设置, 健全雨洪管网, 从而提升城市防洪以及排涝工作的效率。

3.2 协调好水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促进水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不仅关系到水资源这一方面, 还涉及到水环境以及水安全等部分, 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时, 首先应当协调好水安全以及水资源、水环境以及水安全之间的矛盾、关系, 从而使这三部分达到协调统一;在开展城市水利规划工作时, 还应当考虑到流域情况, 也就是在规划水利的同时, 开展流域水利的规划工作, 从而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的力度;城市水利规划, 不只是水利部门一方的工作, 而是需要市政部门以及国土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只有各相关政府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够确保水利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 这样才能够使水利规划工作的作用真正体现出来。

3.3 城市水利规划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3.3.1 注重水污染的治理以及规划。

城市污水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染以及企业生产污水两方面, 所以可通过提升各不同行业的特征污染物的具体考核数量以及主要水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限值, 来达到降低污染的作用;另外还需要完善以及优化污水收集管网以及污水的处理系统, 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对河流两岸施以生态绿化建设, 并对渔业捕捞业加以正确引导, 有效控制, 一方面使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另一方面还可使河流内的生物种类变得更为多样化。同时还可通过活水引流等方式, 使水生态自行修复。

3.3.2 对水生态监测进行严密监测。

为了使水环境得到优化改善, 还需要对水生态进行实时监测。就此城市水利部门可提升对水生态监测网的支持、建设力度, 通过对水质监测以及水文监测手段的有效应用, 实现全面监测各种水生物, 如底泥、水生动植物以及浮游生物等等, 同时还需对生物的分布物点以及变化量进行定时分析, 以对河水状况进行全面掌控。

3.3.3 做好水文化建设规划。

沿海、沿河城市大多植物茂盛、环境优美。就此可充分利用上水资源, 构件水文化。比如说扬州市自古有瓜洲古渡、京杭大运河以及古邗沟等风景名胜, 水文化底蕴可为是极为丰富。就此在对城市水利进行规划设计时, 可以有效应用水资源, 比如说规划大运河风光轴以及构造长江景观带等等, 通过多个水利风景区的建立, 为扬州带来更多的人气, 而达到这一切前提是尊重水文化, 合理运用水资源, 并在水利规划中融入使用城市文化元素, 从而使得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开发以及利用。

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虽然我国城市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环境的恶化, 尤其是水资源。城市的正常运行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水资源的消耗, 但由于不注重环境保护问题, 已导致水资源出现水资源短缺、水资源过度污染等情况。就此需有效开展城市水利规划工作, 对防洪、排涝项目进行科学规划, 注重水资源、水安全以及是利用之间的关系, 注重水文文化的建立, 保证城市水利规划的有效性, 实用性。

参考文献

城市水利专业简介 篇5

英文名称:urban water conservancy

定义:为解决城市防洪、供水、排水、以及处理城市的废水等所进行的水利工作。城市水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在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这一问题,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巨额的治理费用。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水的危机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将更多更复杂。

城市水利面临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城市水问题的产生,是自然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每一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城市规模、结构、功能、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等等,决定了各个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的明显差异.城市水利统筹规划的超前性。城市水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城市水利在规划阶段就必须要考虑如何应对城市发展中水问题的演变趋向,如何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治水需求。

城市水利实施对策的综合性。城市区域综合治水包括两重含义。首先,治水措施的目标是综合性的。城市水源的保护、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城市河道湖泊的整治、城市污水处理与废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城市环境改善的结合等等,在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上,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一目标的措施,往往是既不经济,也不合理。其次,治水手段是综合性的。不仅需要形成完整配套的工程体系,而且需要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只有综合运用工程、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技术等手段,才可能达到城市水利的发展目的。

城市水利发展模式的开放性。

城市水利的风险特性与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在城市水利的发展中,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解决城市水危机的有效途径。

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 篇6

关键词枢纽建设;城市水利;影响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2-0195-01

1长沙湘江航电枢纽项目概况

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坝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城区湘江下游的蔡家洲。工程包括电站、泄水闸、船闸、坝顶公路桥、水库等;正常蓄水位初定29.7米,库容6.75亿立方米,电站装机5~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3亿度,坝顶公路宽20米,双向4车道。整个工程将形成长达128公里的库区,湘江长沙至株洲河段航道等级将由1000吨级提升到2000吨级,库区长期保持29.7米高程水位,将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连成一起,构成带状滨水区域。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采取电站厂房布置在左汊左岸,船闸布置在右汊右岸滩地,枢纽主要建筑物从左到右依次为电站厂房、左汊17孔泄水闸、香炉洲副坝、右汊16孔泄水闸和船闸。整个工程共设33孔泄水闸,每孔净宽20米,坝顶高程45.50米,泄水堰面高程19.00米,低于现有河床标高;船闸采用双线船闸,闸室长200米,宽23米,门槛水深5米,按通航一顶四艘千吨级顶推船队标准及远景通过2000t船舶设计。双线船闸年设计通过能力共3800万t。坝顶设宽20米的公路桥,双向四车道。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电站装机8台,共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23亿千瓦时,水库干流长度124.4km,水库面积131.5平方千米,调节库容1.287亿立方米,为低坝日调节水库。

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保障在全年各时段均有足够的水量,稳定宽阔清澈壮观的水面,以确保满足长株潭湘江河段及滨水带的生态开发建设和供水要求,与已建的株洲枢纽和大源渡枢纽一起渠化湘江黄金水道,改善航道条件,提高航道等级和航运能力,极其重要。

2湘江长沙综合枢纽项目建设对长沙城市水利影响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的建设将形成135公里的库区,把长株潭三市沿江两岸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带状的滨水区域,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库区城市群。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并能极大地促进长株潭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的大发展,社会效益显著。但枢纽建设对城市水利也有较大影响。

2.1对长沙城市排水的影响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实施后,湘江及其支流在长沙城区段的水位将基本维持在29.7米的水位以上,城区非汛期的水面面积与现在相比相应扩大。实施该工程后,将打破目前长沙市传统的城市废水排放模式。为有效解决因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实施所带来的城区排水出江困难及一系列不利影响,保护好湘江水环境及长沙城市排水安全,务必在综合枢纽工程蓄水前完成主城区排水口截污改造。

四个原因造成污水排入江河:一是截污干管未建;二是已有截污干管,但尚未完成截污;三是截污系统因故障或堵塞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四是自来水厂的生产排水,未处理直接排放。

2008年至2009年全面勘察发现,长沙主城区共有73个较大排水口,直接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湘江。73个排污口每天约有24万吨污水排入湘江、龙王港、浏阳河、捞刀河、圭塘河。

湘江东岸主城区以老城区为主,排水以截流式雨水、污水合流制为主;湘江西岸主城区以新城区为主,排水以雨水、污水分流制为主。

由长沙主城区进入下水管道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湘江,势必污染整条河流。73个排水口截污改造目前已完成54个。年内将实现主城区污水全截污,每天可堵住24万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湘江、龙王港、浏阳河、捞刀河、圭塘河,还“一江四河”碧波荡漾。

采取的工程措施是对于没有截污干管的区域,新建截污干管,将污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对于已有截污干管,但尚未完成截污的,新建溢流井等设施,将污水截入截污干管;对于截污系统因故障或堵塞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的,找出原因,排除故障,确保截污正常运行;对于自来水厂的生产排水,未处理直接排放的,要求完善生产排水的净化与综合利用。

2.2对湘江水质的影响

长沙湘江枢纽坝址位于长沙市城市下游,工程建成后,长株潭三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均取自库区,从水量上来说,对解决长株潭三市的城市供水水源及库区的农田灌溉是有利的,但同时水库蓄水后,枯水期抬高了上游水位,水体流速较原天然河道明显降低,库区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降解能力下降,库区取水口污染物浓度较建坝前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另外根据规划库区污水处理厂规模较大,污水集中处理,日处理量大,一旦发生意外都会增加三市用水安全风险。

湘江枢纽建成后,库区流速减缓,湘江建坝段水的流速将减缓,水的自净能力将降低,水质将出现恶化等问题,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前,必须搞好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与吴家港等重点区域及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综合整治,保证水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进度,确保实现综合整治目标。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缓解库区枯水期水质污染问题。万一出现风险排污,导致水质恶化,可以采用湘江流域梯级统一调度、放空水库的方式来解决。远期,长株潭三市应分别考虑建设非湘江水源。

库区常年保持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流速缓慢,有利于易感染人群致病的蚊蝇的繁殖与生存,有利于其它喜潮湿环境的细菌和病毒的滋长与生存,对各种致病因素的防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3对长沙城市防洪的影响

建成后的大坝将常年维持在29.7m以上的水位,较防洪警戒水位低,但比坝址多年平均水位高出3.0m,防洪大堤被浸没的范围和时间均会增加,应加大对防洪大堤的防渗保护处理,并进行河道清障,保持洪水畅通。如城市排渍排污改造或新建设施不能同步实施和投入营运,会造成内涝,加剧城市低洼区的污染,影响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影响城市低洼区大量房屋等设施的安全等。长沙市这一情况尤为突出。

水库对堤内受浸没影响区域的农田、旱地和房屋有一定影响,需要加强排渍和防渗能力,增加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部分土地需要采取改种等措施。

3结语

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 篇7

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 坝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城区湘江下游的蔡家洲。工程包括电站、泄水闸、船闸、坝顶公路桥、水库等;正常蓄水位初定29.7米, 库容6.75亿立方米, 电站装机8.4万千瓦, 年均发电量约3.64亿度, 坝顶公路宽20米, 双向4车道。整个工程将形成长达135公里的库区, 湘江长沙至株洲河段航道等级将由1000吨级提升到2000吨级, 库区长期保持29.7米高程水位, 将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连成一起, 构成带状滨水区域。

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是湘江干流九级开发的最下游一个梯级, 该工程建设对于长株潭特别是长沙有重要意义:其一, 该工程将形成长达128公里的库区, 把长株潭3市沿江两岸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构成一个带状的滨水区域, 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库区城市群, 将极大地提高城市品位, 促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其二, 可改善滨水区环境, 培育一个绵延3市的沿江风光带, 使滨水区成为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三, 湘江长株潭河段有8个洲岛可开发旅游资源, 为水上运动、亲水休闲提供良好条件;其四, 湘江枯水季节平均长达5个月, 特枯年份达7个月, 甚至出现断流现象, 该工程建成后可从根本上保证长株潭3市在枯水期的用水要求;其五, 湘江航运将大大受益, 该工程建成后, 128公里河段可全年达到二级航道标准, 大大提高湖南货物通江达海能力;其六, 电站总装机容量8.4万千瓦, 年发电量3.64亿千瓦时, 可充分缓解湘江枯水期长株潭城市群用电紧张的局面。

2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建设对长沙城市水利现代化的影响

持续的湘江枯水问题愈演愈烈, 两岸农业受灾和饮水困难等民生问题渐渐成为头等大事, 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有利于缓解这类困境的正面效应也在凸显。湘江大坝水运低成本、节能环保的优势日益凸显, 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一致。但也要注意建设带来的影响。

2.1 对湘江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因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日益增加, 湘江水质呈恶化趋势, 长株潭城市群饮用水安全亦面临严峻考验。

湖南省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湘江流域40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 2006年超标断面为56%, 2007年为50%。超标污染物主要为粪大肠菌群、氨氮、化学需氧量 (COD) 、石油类和偶发性超标的砷、镉等。湘江流域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 (COD) 分别占湖南全省排放总量的68%和59%。

规划不合理, 百里湘江密布41个排污口, 株洲至长沙不到100公里的湘江河段, 长沙、株洲、湘潭三大城市沿江而建, 并在不断扩展, 区域内布满了41个排污口、36个取水口, 很多排污口下面一点就是取水口。

根据《湖南省水功能区划》, 株洲、湘潭、长沙三市均分别按河段划分了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排污控制区 (即集中排污江段) 和过渡区。与排污区连接的过渡区最短的仅4.2公里, 根本不能起到过渡缓冲作用。

正在建设中的长沙综合枢纽工程也将对湘江水质产生不利影响。按照目前的工程规划,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将以航运为主, 兼有供水、发电、改善长株潭水环境等综合效能。但由于湘江干流长株潭河段具有有机和重金属复合型污染的特征, 工程建成后, 枯水期水位抬高, 河道变宽, 水体流速降低;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自净能力也随之减弱。水利部门论证认为, 工程建成后库区干流河段的COD、氨氮纳污能力将降低3.5%和2.2%;考虑到清水塘、竹埠港等重污染区的污染排放和三市生活污水增加, 建库后重金属等污染物将加速沉降, 对库区水质产生长期威胁。从未来发展趋势看, 目前的湘江水功能区划也严重不适应长株潭一体化要求。目前三市污水处理实际上是“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使污染治理成本增加, 在地方利益驱动下, 上游城市考虑的只是保障自身饮水安全, “以邻为壑”的思想难以杜绝。“上游污染, 下游吃亏”的现象时有发生。

保护和规划好湘江仍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的惟一选择。长沙湘江枢纽坝址位于长沙市城市下游, 工程建成后, 长株潭三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均取自库区, 从水量上来说, 对解决长株潭三市的城市供水水源及库区的农田灌溉是有利的, 但同时水库蓄水后, 枯水期抬高了上游水位, 水体流速较原天然河道明显降低, 库区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降解能力下降, 库区取水口污染物浓度较建坝前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另外根据规划库区污水处理厂规模较大, 污水集中处理, 日处理量大, 一旦发生意外都会增加三市用水安全风险。要把湘江边所有污染企业全部治理好, 实现零排放。

湘江枢纽建成后, 库区流速减缓, 湘江建坝段水的流速将减缓, 水的自净能力将降低, 水质将出现恶化等问题, 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前, 必须搞好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与吴家港等重点区域及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综合整治, 保证水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进度, 确保实现综合整治目标。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缓解库区枯水期水质污染问题。万一出现风险排污, 导致水质恶化, 可以采用湘江流域梯级统一调度、放空水库的方式来解决。长沙市已建设非湘江水源。

2.2 对城市水利防洪排灌的影响

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 不仅要有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确保城市防洪安全, 而且要与现代城市建设相协调。这个体系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 坚持与提高城排涝标准相结合, 与搞好城市供水相结合, 与改善城区水环境相结合, 与美化绿化亮化城市相结合的原则, 开发滨河景观带, 构筑亲水平台, 美化城市环境, 提高城市品位, 使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实施后, 湘江及其支流在长沙城区段的水位将基本维持在29.7米的水位以上, 城区非汛期的水面面积与现在相比相应扩大。实施该工程后, 将打破目前长沙市传统的城市废水排放模式。为有效解决因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实施所带来的城区排水出江困难及一系列不利影响, 保护好湘江水环境及长沙城市排水安全, 务必在综合枢纽工程蓄水前完成主城区排水口截污改造。

四个原因造成污水排入江河:一是截污干管未建;二是已有截污干管, 但尚未完成截污;三是截污系统因故障或堵塞等原因, 不能正常运行;四是自来水厂的生产排水, 未处理直接排放。长沙主城区共有73个较大排水口, 直接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湘江。73个排污口每天约有24万吨污水排入湘江、龙王港、浏阳河、捞刀河、圭塘河。湘江东岸主城区以老城区为主, 排水以截流式雨水、污水合流制为主;湘江西岸主城区以新城区为主, 排水以雨水、污水分流制为主。由长沙主城区进入下水管道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湘江, 势必污染整条河流。73个排水口截污改造目前已完成54个。实现主城区污水全截污, 每天可堵住24万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湘江、龙王港、浏阳河、捞刀河、圭塘河。

建议采取的措施是对于没有截污干管的区域, 新建截污干管, 将污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对于已有截污干管, 但尚未完成截污的, 新建溢流井等设施, 将污水截入截污干管;对于截污系统因故障或堵塞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的, 找出原因, 排除故障, 确保截污正常运行;对于自来水厂的生产排水, 未处理直接排放的, 要求完善生产排水的净化与综合利用。

建成后的大坝将常年维持在29.7m以上的水位, 较防洪警戒水位低, 但比坝址多年平均水位高出约3.0m, 防洪大堤被浸没的范围和时间均会增加, 应加大对防洪大堤的防渗保护处理, 并进行河道清障, 保持洪水畅通。如城市排渍排污改造或新建设施不能同步实施和投入营运, 会造成内涝, 加剧城市低洼区的污染, 影响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 影响城市低洼区大量房屋等设施的安全。水库对堤内受浸没影响区域的农田、旱地和房屋有一定影响, 需要加强排渍和防渗能力,

3 结语

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8

1 城市水利与可持续发展

1.1 城市水利

城市水利是城市化过程的产物,在区域水资源配置理论指导下,对城市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涉水事项进行管理,以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人与水的协调,包括城市防洪、排涝、供水、水环境保护、污水处理以及地下水保护等多方面工作。城市水利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城市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水质的监测和控制,通过具体措施对自然水资源加以治理、控制、调节、保护以及流域间、地区间调配,在时间和空间上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其目的是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2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战略,强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城市水利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洪涝灾害防治体系保障城市的安全;必须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城市水环境保护以避免水生态失衡;必须有强有力的水管理措施保证城市水利的有序运行[1]。

2 城市水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洪涝灾害防治标准低

目前,我国城市尽管通过加固、除险和加强管理使防洪状况有所改善,但城市洪水问题远未根治。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很低,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流量成倍增加。此外,城市排涝系统也存在各种问题:内部排水系统不完善,区域排水管网系统配套不全、管网老化、设计标准偏低;早期建设的城市排水泵站因排涝模数低、老化严重,加之规模未能随城市发展而扩大,不能满足城区排涝要求。因此,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城市一旦遭受洪灾,除了造成重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外,还会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交通邮电中断等,由此所形成的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2]。

2.2 城市水资源相对不足

为了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城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用水量也在不断增长,再加上降水减少导致水资源总量减少,从而造成水资源的紧张,出现供水不足的问题。

遇到中等干旱年或正常年的用水高峰期,会普遍出现用水短缺现象。北方缺水地区通过节水、开发当地水源和跨流域调水等措施,满足工业、农业发展的需水要求,重点城市将扩大供水量。但多数地区仍过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集中排放污水和废水,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工业、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同时,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降到了海面下。如果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或任其发展必然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恶化,使可用水资源走向枯竭。因此,必须处理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2.3 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的处理率很低,它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城市不仅用水集中,而且污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大都直接排入江河,破坏了水体自净能力,使河湖水体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恶化了水环境;加之周边及上游地区不合理使用化肥,居民的生产、生活垃圾堆放到城市河湖边,一遇洪水即冲入河湖,岸边污染带普遍存在,城区内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大;再加上饮用水源地受污染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城市下降酸雨问题也日趋严重,大部分城市地下水质在不断变坏。同时,在城市房地产、公路、供水、供电等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水环境污染既影响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又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恶化了投资环境,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4]。

3 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1)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是城市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洪涝标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完善的洪涝预防设施是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兴建必要的城市防洪设施,加强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城市区域的排水能力,避免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首先,结合排水布局现状,按照分散布局、就近排放原则,合理地划分不同的排水区域,铺设排水管网,缩短水路,提高排水效率。其次,要理顺内部排涝水系,治理内部排涝河道和排水管网,保证内部排水畅通,对排涝特别重要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第三,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以重涝区治理为重点,以河道整治、泵站扩容、管网铺设为主要手段,全面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及排涝能力。此外,还要保护现有河塘和水面,增加城区雨水调蓄能力和排泄能力,消除内涝[2]。

2)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充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做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因此,必须采用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保障城市良好的水环境。首先,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做到多节水、少调水。其次,采取多种手段控制水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尽可能降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生活污染实行雨污排水系统分流等措施进行防治。第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节水新技术,建立节水型农业,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加大渠网改造,实施耕作制度的改革、革新施药、施肥方法以及广泛应用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第四,建立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标准。加大国家有关污水处理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制订并推行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的强制性标准,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促进水污染防治。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实施绿化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特别要加强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全面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加快退耕还林。其次,加大旧城区的改造力度,将其改造成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在城区内实行垃圾袋装化,统一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封堵过去居民住宅的垃圾道,取消新建建筑的垃圾道,对城区生活垃圾实行专人专车收集和集中处理。此外,要严格控制城市河湖水污染,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将河流两岸建设成为城市绿化带,增加水体生态区之间的纵向联系,增加固土保水与涵养肥力,增加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改善水文循环,稳定洪泛范围,改善河床基质与水生植物布局,净化水体,降低水土流失。

4 结束语

水利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加快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介绍了城市水利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针对城市水利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实现城市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水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济干,舒欣.水利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1(4):20-23.

[2]曾庆祝.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对策及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4(2):47-50.

[3]杨海波,李纪人,黄诗峰.当前水利问题及对策[J].水电能源科学,2008,26(2):103-106.

六大措施提升城市水利管理水平 篇9

一、城市水利的现状

城市水利是相对农村水利而言的, 包括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规划、水管理等一系列关于城市与水的活动。经过长期努力, 泉州城市水利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成功实现以占全省8%的水资源量养育了占全省23%的人口, 支撑了占全省27%的地区生产总值。

1. 城市水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市先后兴建了石壁水库、山美水库、惠女水库、金鸡拦河闸及南北渠等工程, 不仅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 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用水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泉州及时调整水利发展战略, 进行系统的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一是建设城区防洪工程体系, 先后建设了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一期工程, 使市区防洪标准达到一百年一遇。二是建设供水网络, 建成了以金鸡拦河闸为中心, 南北渠、晋江供水、石狮引水、湄洲湾南岸供水工程等组成的扇形供水网络, 建设了福建省第一个市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三是成立福建省第一家水质监测中心“泉州市江河湖库水质监测中心”, 对全市河流和重要江河湖库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全面监测。四是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 构筑配套的非工程措施, 2001年建成了全国领先的泉州市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和晋江洪水预警报系统, 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

2. 城市水环境。

“山无水不秀, 城无水不美。”泉州是国务院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然风貌突出表现为山、水、城相融于一体的形态,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映衬。在城市水景观建设方面, 则从闽南的独特水文化出发, 全面树立治水与治景治貌相结合的理念, 推进河道清水工程、沿海大通道沿线的海堤景观和城市备用水源水面景观建设;全面疏浚和修复唐五代罗城城濠和宋元时代修建的八卦沟等古城水系;结合晋江流域整治和近海流域保护规划, 在整治“生命堤”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时, 依托临江丰富的水资源, 建成总占地面积213.543公顷的六大主题景观公园等。

3. 城市水管理。

以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为目标, 不断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成立福建省第一家水质监测中心“泉州市江河湖库水质监测中心”, 对全市河流和重要江河湖库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全面监测;成立“泉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 全面扎实推进节水工作。在此基础上, 借鉴深圳、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在洛江区成立农业水务局, 我市城乡一体化水务管理新体制正在形成。

二、城市水利的资源危机

由于城市人口密集, 经济发达, 供水保证程度要求较高, 对水的敏感性很强。随着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进程加快, 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1. 资源性缺水。

泉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0亿立方米, 实际可用水资源总量约50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 360立方米, 低于全国 (2 200立方米) 和全省 (3 400立方米) 的平均水平。而且地区分布不均, 70%的水资源量分布在人口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 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仅占30%, 沿海突出部和岛屿更是严重缺水, 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66立方米、429立方米、491立方米, 低于国际公认的1 000立方米水资源安全下限, 属严重缺水地区。

2. 水质性缺水。

由于部分企业和群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加上城镇污水管网不完善, 生态环境监管不够到位, 出现工业废水超标排放和大生活污直排的现象, 导致部分江河水库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 我市晋江九十九溪部分河段、永春桃溪进入山美水库河段的水质时常在V类以上;德化浐溪城关河段和晋江流域部分河段水质在枯水季节也在V类以上。

3. 工程性缺水。

降雨时空分布极度不均, 年降水量、年径流量约60%~80%集中在4—9月份, 而泉州现有蓄水工程对河川径流的拦蓄调节能力有限, 特别是西溪流域没有控制性的骨干工程, 同时原有水利工程存在标准不高、配套不齐等问题。从泉州市中长期供水要求分析情况看, 在现有水利工程情况下, 到2010年后整个地区若遇枯水年份, 将缺水5亿立方米, 2020年后将缺水10亿立方米。

4. 管理性缺水。

目前, 泉州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水污染治理等分属不同部门, 处于“多头管水”局面, 不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全市11个县 (市、区) , 仅有洛江区实现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在节水管理上, 农业灌溉技术落后, 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低,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 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普遍, 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提升城市水利管理水平的对策

在水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解决泉州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要转变水利发展思路, 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厉行节约现有水资源, 全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 强化节水, 以利用率的提高来增加城市实际可用水量。

以“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 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逐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工业节水是节约用水的重要环节, 要逐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根据水资源条件和行业特点, 选择典型行业开展工业节水技术改造试点工作, 促进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 重点抓好火电、纺织、石化、造纸、冶金等行业的节水工作。到2011年, 全市单位工业附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 比目前用水量降低20%以上, 全市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0%提高到75%。农业灌溉用水占用水总量80%, 其中农业节水的重点是大中型灌区节水。着力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建成高标准的节水型灌区, 抓紧实施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工程, 推广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 力争到2011年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 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55%以上。

2. 转变观念, 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增加实际可用水量。

暴雨洪水既是自然灾害, 又是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 充分利用台风暴雨带来的洪水资源, 切实挖掘水资源潜力, 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1) 科学调度水库。提高调度水平和洪水预见期, 灵活机动地调度洪水, 通过预蓄预泄, 增加蓄洪水量, 不失时机地抓好后汛期水量储备; (2) 建设沿海城镇平原水库。充分引汛期晋江洪水储备, 既可作为应急水源、补充枯水期水量, 又能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3) 雨水收集利用, 雨洪水集蓄后经简单处理后即可满足市政杂用水要求, 如公园可设置人工湖 (河) 等贮存滞留雨水供浇洒草坪, 居住小区可修建小型雨水集蓄工程供小区补充景观用水、市政杂用水等。

3. 规划在先, 实施建设城市备用水源。

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 以应对当原水、供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水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在城市规划和水资源专项规划中, 要充分考虑在城市建设应急备用水源的需要, 争取建设骨干水利工程或者中小型水库群, 通过统一调度, 优化配置, 保证应急状态下的供水能力和供水总量。要统筹考虑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在沿海地下水普查的基础上, 制定各类应急事件发生时, 不同水源地的各类相应开采方案。

4. 加强保护, 以减少排污量来改善城市水环境。

要加强对水源的水质保护。应对上下游有可能对饮用水造成污染的因素进行全面调查, 制定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健全水资源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全流域水污染控制协调机制, 特别是要建立流域水质预警的机制, 以水功能区、重要水源地、入河排污口为重点, 固定监测、自动监测与移动监测相结合, 制定晋江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规划, 运用GIS平台进行数据处理预测预报, 实行水资源水质水量同步动态监测, 逐步对泉州市饮用水源地、县级饮用水源地、晋江流域重要水功能区分别实行水资源质量旬报、月报、季报制度。

5. 优化配置, 以科学规划来满足城市的水资源需求。

通过开展中长期水资源规划、强化晋江流域水资源调度和配置, 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1) 因地制宜, 新建和改造一批中型水库, 加快现有蓄水工程加固工作, 提高供水能力; (2) 着手考虑西溪上游蓄水工程规划和建设, 向人均水资源短缺的泉州市晋江下游供水区实施跨流域调水, 加快龙门滩引水扩建工程 (碧坑水库) 的规划工作; (3) 按照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开发的原则, 组织沿海地区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有效管理和控制地下水开采; (4) 研究制定晋江流域及其授水区的水量分配方案, 对全流域水资源质和量以及取用水量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实时调度。

6. 创新体制, 以统一管理来增加水资源的产出效益。

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将分散的涉水管理职能由水务部门统一承担。根据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供需矛盾、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从整体上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按照区域功能、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 从而更充分、合理、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探索实施水权制度改革。在建立各县 (市、区) 初始水权的基础上, 大力提倡农业节水, 通过水权的交易, 探索适时适地采取买断农业用水, 把更多的水资源引导到支撑二、三产业发展上来, 提高水资源的产出效益。

参考文献

顶管在城市水利工程中的运用 篇10

张王庙沟是江南呈丘陵地带某市区的一条行洪渠道, 起源于一小水库溢洪河, 经市区, 最后穿铁路以地下水道进入市中心古运河, 全长约2.6Km。总汇水面积2.6 6 K m 2 (含水库区域) , 干流比降较大为1270/000, 源短流急。河底高程落差12.5 m。

近年来沿河片区多次较大规模遭淹, 给流域内居民生活和厂矿企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必须迅速整治此河, 切实解决受淹问题。

一、现状分析

据现场调查及测量资料分析发生灾害的主要原因为:

(1) 城市建设:城市道路的建设改变和破坏了沿线的排水条件。

(2) 山洪来势凶猛:本河上游主要是山丘区, 区间来水面积较大 (1.1 2 K m 2) , 将近整个来水区域的一半, 暴雨期间有80%的洪水属于无控制下泄, 该片水系源短流急, 汇水速度快。

(3) 渠道断面标准不足:断面狭窄, 最小过水断面面积仅2m2, 严重束水, 下泄不畅。且沿线片区的冲田逐步改造为居民住宅区, 相对于沟而言地势低洼, 地面硬质化速度加快, 农田拦蓄洪水的能力降低, 产流能力加强。

(4) 少数地段严重堵塞:多处河道局部堵塞, 水流不畅, 导致这些地段受淹。

(5) 出口处断面束水:下游穿铁路地涵为2*2.4m拱涵, 其过流能力仅达13.5m3/s (设计流量为1 8.8 m 3/s) 。此外, 出口后接圆涵直径只有1.8 m, 断面积2.5 4 m 2, 导致出流不畅。

(6) 缺乏管理:本沟沿线情况复杂, 多段多处乱搭乱建, 生活垃圾弃入沟内, 造成堵塞、淤积。

二、工程设计标准

本工程以解决沿线片区洪涝灾害为目的, 依据突出重点地域、注重防洪排涝、以畅为主的治理原则进行整治。

雨水量以城市暴雨公式计算, 经计算河道出口处总流量为18.8m3/s。对现有断面进行水力计算。

三、工程设计

河道上段设计以利用现状河道为主, 适当拓宽或翻建 (本文不再详述) 。

下段 (见图1) :铁路至古运河出口, 对现有352m长2*2.4m拱涵进行清淤, 并对古运河出口处进行改造, 但此涵行洪能力不足, 设计另增一圆涵, 3 0 5 m长, 因铁路涵地面为铁路线, 向北为建筑密集区, 靠近古运河出口为运河路, 圆涵施工不可能进行沿线开挖, 因此拟定采用顶管方式施工, 经计算, 需直径1.4m的管径即可, 但考虑随着城市的发展, 将来标准会提高, 因此将直径放大至2.0m。

管线尽量不穿过建筑基础, 不可避免处也以一层房屋为首选;以设计水力坡降、出口处现有污水截流管高程来确定管道设计底高程, 现污水截流管顶高程为4.4m, 因此设计顶管底高程为2.00m, 并利用施工时工作井增加涵前积水深度, 加大水力坡降;在空旷地段设一顶管中继站, 也保留用作运行期的检查井;出口由于古运河河底一般淤积高程达2.5m, 因此顶管段出口堰顶高程定为3.50m。

四、铁路段处理

由于顶管需穿过重要铁路线, 铁路部门要求对此段进行加固, 以确保将来铁路的安全, 其主在解决管道的安全及沿线的沉降问题。

因此管道采用铁路专用管, 规格为直径2000mm, 壁厚200mm, 每节长2000mm, 砼等级标号为C 5 0 (见图2) 。

预防沉降主要采取的措施:管道采用F型套环橡胶圈 (见图3) 防水接口;施工中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 观测前进方向、地面地下建、构筑物;进入接收管端下应设支撑;沿线设置防护措施;工具管开始顶进5至10m范围内, 允许偏差不超过3毫米;顶管采用有平衡功能的封闭式工具头。

五、结束语

上一篇:第三人称下一篇:尿毒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