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多甙/治疗应用

2024-07-18

雷公藤多甙/治疗应用(精选八篇)

雷公藤多甙/治疗应用 篇1

1雷公藤多甙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较严重的泌尿系统疾病, 主要表现在患者蛋白尿大量偏高, 并伴有水肿、血脂高等症状。使用雷公藤多甙可有效降低患者体内肾脏器官中的蛋白尿, 改善肾脏患者的相关症状。相关资料显示, 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都通过实验对雷公藤多甙对肾病综合征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案例1, 研究雷公藤多甙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实验中, 给患病志愿者口服雷公藤多甙每天1.5mg, 服药四周, 在服药期间定期检查患者尿蛋白含量、肝肾功能、血浆蛋白, 及观察患者水肿症状、排尿量变化及消化道反应等。结果显示, 27例中, 起到效果或缓解作用的共23例, 占总测试患者的85%。其中服药1周后, 有效5例, 服药2周后有效9例, 在2周内, 测试患者尿蛋白指标, 明显下降的有14例, 在有效的患者中占到61%, 服药4周后, 仍无效的只占4例, 比例仅为15%。测试患者中只有个别出现了较轻的消化道不适症状, 肾脏功能方面均显示正常。可以确认, 雷公藤多甙可有效降低蛋白尿指标, 明显改善原发性及继发性肾脏病的临床症状。

案例2, 研究对比雷公藤多甙和环磷酰胺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副作用。

实验中, 将患病志愿者60人, 采用雷公藤多甙冶疗的35例, 每日服用雷公藤多甙1.5mg, 采用环磷酰胺冶疗的25例, 每日服用环磷酰胺2mg, 服药总量达到8g后停止。结果显示, 采用雷公藤多甙和环磷酰胺冶疗效果差不多, 但雷公藤多甙2周及4周内的症状缓解效果均高于后者, 而且患者不良反应非常少。由此判断, 雷公藤多甙对肾炎、肾病及微小肾病变的疗效较环磷酰胺效果略优, 并且早期缓解率高。

案例3, 研究雷公藤多甙对患者血脂指标的影响。

实验中, 共选择肾病综合征患者20例, 用雷公藤多甙进行治疗, 每日服药1mg, 连续服药3个月后, 测量患者血脂及肾功能指标。结果显示, 治疗前患者尿蛋白含量平均为5.8g/24h, 治疗后下降为平均1.4g/24h, 血胆固醇由治疗前平均9.6mmol/L, 下降为平均5.2mmol/L, 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且雷公藤多甙对血脂无副作用, 因此可确认, 雷公藤多甙对治疗肾病综合征, 降低患者蛋白尿、血脂等均有较好的效果, 并对患者血脂无副作用。

2雷公藤多甙在治疗紫癜性肾炎中的应用

紫癜性肾炎是由过敏性紫癜引发患者肾脏病变的一种疾病, 其发病原因可能为各种病菌、寄生虫等感染导致的, 也有一些是因某药物、食物、植物花粉过敏或刺激等引发。近些年来, 在临床治疗中, 越来越多使用雷公藤多甙作为辅助用药进行治疗。下面通过一些案例资料数据来了解一下雷公藤多甙治疗该病的效果。

案例4, 研究雷公藤多甙治疗紫癜性肾炎。

实验中, 将50例紫癜性肾炎患病志愿者, 分为两组。一组21例, 在治疗中, 仅使用激素、抗过敏药物治疗。另一组29例, 除给予上述药物外, 再服用雷公藤多甙。然后,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实验结果为, 两组尿蛋白均明显下降, 但后一组低于前一组。1年后的复发率前一组为47.2%, 后一组为为34.6%, 后组明显优于前组。由此可以确认, 雷公藤多甙辅助治疗紫癜性肾炎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尿蛋白指标、减少复发几率, 对预防紫癜性肾炎有积极作用。

案例5, 研究雷公藤多甙加潘生丁联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效果。

实验中, 将80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 分为两组。一组50例, 在治疗中, 使用口服雷公藤多甙加潘生丁。另一组30例, 服用雷公藤多甙单剂。实验结果显示, 前组治愈44例, 有效6例, 后组治愈18例, 有效12例, 两组间有明显差别, 同时对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及水肿等观察, 前组均明显优于后组。因此认为, 雷公藤多甙加潘生丁联合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优于单剂雷公藤多甙。

3雷公藤多甙对治疗其他肾病中的应用

雷公藤多甙广泛应用各种肾病的治疗, 下面就通过一些科研机构在研究中的实际案例来了解雷公藤多甙对其他肾病的应用。

案例6, 研究雷公藤多甙在肾病治疗中疗效。

实验中, 给肾病患者每日口服雷公藤多甙1.5mg, 时间8周至2年, 在此期间观察患者水肿、尿蛋白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及副作用。结果显示在28例患者中, 完全缓解15例, 部分改善的9例, 无效的4例, 有效率达到86%。副作用方面, 有4例转氨酶指标升高, 经治疗后正常。通过此实验, 可以确认雷公藤多甙能有效地治疗肾病, 改善患者水肿症状, 降低尿蛋白指标。

案例7, 研究雷公藤多甙对慢性肾功能不全伴蛋白尿的治疗和肾脏保护作用。

此实验是对比用雷公藤多甙加非透析治疗和只用雷公藤多甙治疗的效果, 观察患者尿蛋白、BUN、Scr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增减情况, 结果显示, 治疗2个月前一组的各项指标不同程度低于后一组, 治疗4个月后, 前一组的指标明显低于后一组。可以确认雷公藤多甙能提高慢性肾功能不全伴尿蛋白的治疗效果, 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案例8, 研究雷公藤多甙治疗肾小球疾病疗效。

实验中, 患者口服雷公藤多甙, 每日1.5mg, 治疗1~3个月后, 检测患者的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后, 尿蛋白由平均7.56g/L减少为平均3.41g/L, 血浆白蛋白由平均22.26g/L增加为34.59g/L, 胆固醇由平均7.88mmol/L减少为5.49mmol/L, 综合比较, 对肾小球疾病有效率为84%, 可以确认雷公藤多甙对治疗肾小球疾病具有明显疗效。

案例9, 研究双倍剂量的雷公藤多甙治疗单纯性蛋白尿疗效。

实验中, 单纯蛋白尿肾病患者服用雷公藤多甙每日 2mg, 服药4周后, 检测患者蛋白尿情况及副作用, 结果显示15例测试者中10例完全缓解或好转, 有效率达67%。副作用方面, 所有患者都可承受双倍剂量雷公藤多甙, 无明显副作用。可以确认双倍剂量的雷公藤多甙对以单纯蛋白尿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案例10, 研究雷公藤多甙和环磷酰胺共同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

实验中, 采用雷公藤多甙和环磷酰胺共同治疗狼疮性肾炎, 结果显示3个月治疗后有效率为34%, 半年后为67%, 可以确认雷公藤多甙和环磷酰胺共同治疗狼疮性肾炎有一定疗效。

案例11, 研究小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应用中药乙肝肾宝和雷公藤多甙的联合疗效。

实验中, 采用中药乙肝肾宝和雷公藤多甙治疗小儿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相关肾炎。患儿每日分3次口服雷公藤多甙1mg, 每日早晚服用中药乙肝肾宝, 疗程3~6个月。结果显示, 16例患儿, 症状得到控制4例, 缓解6例, 有效6例。可以确认中药乙肝肾宝和雷公藤多甙的联合治疗, 有明显疗效, 且无明显副作用。

4雷公藤多甙的副作用

4.1血液系统

在临床治疗中, 发现雷公藤多甙可造成少量患者白细胞减少, 停药后恢复正常。另外, 个别患者血红细胞减少, 停药后恢复正常。

4.2消化系统

雷公藤多甙制剂, 对消化系统有一定副作用。一般有恶心、胃部不适、疼痛、腹泻等不良反映, 少见肝功能损害。上述副作用停药后, 症状均会消失。

4.3泌尿系统

临床治疗中, 发现雷公藤多甙对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会加重肾功能不全症状, 并引起肾功能损伤。因此, 超过50岁的患者, 用药时必须及时检测肝肾功能。上述副作用一般停药后可停止。

4.4生殖系统

相关研究显示, 雷公藤多甙对低于50岁女性会产生月经失调等副作用。男性患者, 服药1个月后, 体内精子数量没有明显减少, 但精子的活力下降较多。2个月后, 体内精子数量已基本消失。可以确认, 雷公藤多甙对生殖系统影响较大, 准备怀孕的男女双方及孕妇不要服用。

5结语

据有关资料显示, 雷公藤多甙还可能引起头发脱落、听力下降、手脚关节痛等副作用。

雷公藤多甙是由传统中草药提取而成, 对各类肾脏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对雷公藤的研究就在不断进行, 各项技术也日臻成熟, 雷公藤及其各类制剂在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但由于雷公藤需求量不断增加, 其资源也逐渐减少, 同时因雷公藤生长环境、种类差异、人工种植等原因, 都使其药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 在临床应用中, 要注意观察它的疗效和副作用反应, 并及时根据病人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总之, 从实际治疗效果来看, 雷公藤多甙在治疗肾脏病过程中还是表现出其它药物所不具备的优点, 副作用非常小, 可长期服用, 所以说雷公藤多苷是一种治疗肾脏疾病效果理想、适用广泛的药物。

摘要:雷公藤属卫矛科植物, 是一种木质藤本植物, 其本身含有毒性成分, 且含有多种生物碱。雷公藤的药用价值非常大, 又叫黄藤、黄腊藤, 在临床应用上主要以其根部提取成分制药。雷公藤主要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 多生长在山坡背阴、山谷、溪边等较潮湿处。雷公藤具有抗炎和免疫作用, 由雷公藤提取的相关药物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病、麻风、红斑狼疮等具有良好疗效。主要通过一些案例资料探讨了雷公藤多甙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副作用影响。

关键词:雷公藤多甙,肾脏病,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煜华, 高燕玲.雷公藤多甙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伴大量蛋白尿观察[J].江西中医药, 2003, 10 (1) :10-12.

[2]李政, 张银风.四联疗法加雷公藤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 1999, 18 (6) :21-23.

[3]李瑛, 陈军.对雷公藤毒副作用的认识[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18 (5) :21-22.

雷公藤多甙/治疗应用 篇2

表1 雷公藤多甙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尿蛋白、AST、ALT、Alb的对比

表2 雷公藤多甙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Scr、WBC、PLT的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 3、讨论

雷公藤多甙/治疗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肾内科诊治慢性肾炎患者70例, 男38例, 女32例, 年龄27岁~50岁, 病程6个月~36个月, 临床表现主要为蛋白尿 (1.0~3.0 g/d) 、高血压伴或不伴血尿, 肾功能血肌酐在155~350μmol/L之间。所选患者均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次中医肾脏病学术会议的评判标准, 明确诊断慢性肾炎, 排除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原有肝功能损害、消化道溃疡、出血倾向及白细胞减少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注意休息, 低盐优质蛋白饮食, 控制血压在适宜水平,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应用厄贝沙坦片 (1次/d, 150 mg/次) , 潘生丁片 (3次/d, 50 mg/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雷公藤多甙片, 3次/d, 20 mg/次。2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 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

1.3 评估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时测定24 h尿蛋白量、肾功能血肌酐值, 治疗3个月后, 复查上述指标。在治疗过程中, 定时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 发现异常变化及时处理, 记录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

依据24 h蛋白尿量的变化评估疗效, 其中尿蛋白定量<0.4 g/d记为完全缓解, 尿蛋白定量下降值高于基础值一半记为部分缓解, 尿蛋白定量下降值低于基础值一半记为无缓解[2]。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

经过3个月治疗后, 2组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均显著下降, 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t、P为2组自身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2.2 2组疗效评价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情况

雷公藤多甙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中, 出现2例轻度肝功能改变, 给予保肝药应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是多种病因导致的渐进性进展、原发的免疫炎症性肾小球疾病, 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伴肾功能减退为主要临床特点, 病情迁延、缓慢进展, 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炎进展的病理机制为, 疾病本身导致肾脏过滤功能下降, 难以将有毒物质排除体外, 导致体内的毒素积聚, 促进肾脏病理性变化加重, 引起不同程度的肾功能衰退, 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 也是其疾病进展过程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蛋白尿的存在加速了病情恶化。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肾炎以综合对症治疗为主, 延缓病情进展, 其中减少蛋白尿排泄是关键[3]。临床上一般选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降低尿蛋白, 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 但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雷公藤多甙在慢性肾炎上的应用, 给其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局面。

3.1 雷公藤多甙的药理作用

雷公藤多甙提取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 经过制作而成的一种脂溶性混合物, 是国内最先研究并应用的抗炎免疫调节中草药, 被称作“中草药激素”。其产生活性的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三萜、二萜内酯等, 共同作用产生生理活性, 去除了雷公藤的诸多毒性成分, 保留了其有用的免疫抑制作用。雷公藤是一种中草药, 可以舒经活血、祛风通络、消肿止痛, 多项研究证明, 其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及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 作为免疫调节药研究较为热门。雷公藤应用于肾脏疾病, 源于上世纪80年代,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院士等采用雷公藤治疗肾小球肾炎,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研究发现雷公藤多甙能保护和修复肾小球基底膜, 维持基底膜的正常电荷屏障, 避免尿蛋白的漏出, 稳定尿蛋白的水平[4]。

3.2 雷公藤多甙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机制

(1) 改善肾小球机械屏障的损伤。慢性肾炎患者应用雷公藤多甙后, 肾小球基底膜对尿蛋白的选择性增高, 尿中大分子成分消失, 使尿蛋白产生的机械性损伤得到改善。 (2) 抑制免疫应答, 减少细胞因子对肾小球的损伤。雷公藤多甙能激活T淋巴细胞, 从而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 造成T淋巴细胞增殖, 最终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此外, 相关报道雷公藤多甙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分泌及表达, 减轻肾小球损伤, 降低蛋白尿的排泄。 (3) 保护和修复肾小球电荷屏障。雷公藤对肾小球滤过膜有着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可以维持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屏障的正常功能, 减少蛋白尿的滤过。 (4) 清除氧自由基。雷公藤能特异性清除氧自由基, 降低肾组织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 增加肾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从而修复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此外, 还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一些炎症因子及递质, 减轻损伤肾小管间质。 (5) 诱导系膜细胞凋亡, 抑制系膜细胞、系膜基质的增殖。雷公藤多甙能够调控肾小球系膜区Fas的表达, 诱导系膜区细胞凋亡, 从而抑制系膜细胞增殖, 抑制细胞表型发生转化, 阻止肾组织纤维化过程中的系膜损伤。雷公藤多甙与皮质激素有共同作用, 刺激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A) , 但不会抑制HPAA, 是雷公藤多甙较激素的优势所在。

本研究中采用雷公藤多甙治疗慢性肾炎, 与常规治疗比较, 其24 h尿蛋白量明显降低, 肾功能也有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较高, 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表明雷公藤多甙治疗慢性肾炎, 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 减轻肾脏损害, 延缓慢性肾炎进展, 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雷公藤多苷作为一种中成药免疫抑制剂, 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但是雷公藤多甙应用的时候, 仍需警惕其毒副作用, 对于一些存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及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要谨慎应用。在应用雷公藤多甙治疗时, 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诸如有无合并感染、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或天冬氨酸转氨酶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减少、女性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等情况发生, 若有发生须及时对症处理, 必要时减量或者停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陈裕, 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 4 (5) :250.

[2]黎伟, 唐爱国, 李爱华.雷公藤多甙和维生素E联合潘生丁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 2009, 11 (6) :1107-1108.

[3]姚骥如, 孙莹, 罗顺葵, 等.雷公藤多苷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0, 3 (11) :179-182.

雷公藤多甙/治疗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白塞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年BD国际诊断标准。治疗组年龄22~46 (34.61±5.43) 岁;病程5个月~10年, 平均5.78±2.84年。对照组年龄21~44 (34.18±4.89) 岁;病程0.5~11 (5.58±2.92)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反应停和雷公滕多甙联合治疗, 反应停5mg/次, 3次/d, 持续服用2个月, 雷公滕多甙10mg/次, 3次/d, 需持续2个月, 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要注意的是, 在服用反应停时产生严重副作用为致畸形, 育龄患者禁止使用, 并且反应停累积用量不可超过40g, 否则有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多发性神经炎;对照组给予口服左旋咪唑, 50mg/次, 3次/d, 服3d, 停11d, 重复4次, 持续服用2个月, 局部治疗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选择适合的药物及剂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症状的变化。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随访1年无复发; (2) 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复发间歇延长; (3)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较初诊时未有变化或加重[1]。总有效率 (%) =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白塞病又称为贝赫切特综合征或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患上此病的患者全身各个器官都会受累, 目前较为常见的是生殖器、皮肤、口腔、眼以及关节受累, 大约50%以上的患者出现皮肤病变、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病和无畸形关节炎症状, 此外, 还有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结节性红斑样损害、反复发作口腔痛性溃疡等症状[2]。此病发病人群为青壮年居多, 以地中海、中东及东南亚地区患病率较高。

一般25~30岁的青壮年为此病的高发人群, 病程时间长, 会反复发作。采用药物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治理为主, 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属于一般系统性治疗, 此外免疫调节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及中药液属于一般系统性治疗, 口服药物虽然可快速缓解症状, 但是药物作用时间不长, 不可根治, 一旦减少药物剂量或是停止用药, 就会反复发作, 效果不理想, 采用此方法治疗的一般是急性型全身症状重或眼、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大血管受累时采用, 所以这种治疗方法在目前已经逐渐被淘汰。

本研究给予治疗组反应停和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 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其作用是多用于治疗免疫性黏膜皮肤病, 在慢性炎症黏膜皮肤病的治疗上人们也常常采用反应停, 且效果比较理想。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反应停不仅可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而且还可抑制核白细胞产生氧中间体, 从而达到降低氧中间体在人体内含量的目的, 氧中间在人体内的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导致白塞病的血管受到损伤[3]。雷公藤多甙也属于免疫抑制性药剂, 两者同步使用时, 患者可减少服用雷公藤多甙, 其发生副作用的现象也明显减少, 一般情况下, 白塞病采用反应停联合雷公藤治疗的方案进行治疗, 在治疗1个月后观察临床效果, 发现生殖器溃疡已有好转, 口部溃疡部分的伤口也逐渐愈合。

综上所述, 对白塞病患者给予反应停和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 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提高临床疗效, 加快康复,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曹元华.日本新修订的白塞综合征诊断与分期及临床严重度标准[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24 (4) :437-438.

[2]陆春, 朱国兴.皮肤性病科典型病例分析[J].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1 (1) :71-72.

雷公藤多甙/治疗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病例均为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 肾功能均正常,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3例, 男13例, 女10例, 年龄24~70岁, 平均年龄46岁;对照组23例, 男12例, 女11例, 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4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 24 h尿白蛋白>500 mg/d。

1.3治疗方法

常规给予低蛋白饮食, 胰岛素控制血糖, 对照组给予黄芪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并加普通胰岛素4 U静脉滴注, 1次/d。低分子肝素钙, 5000 U/次, 1次/d, 皮下注射, 疗程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甙片 (20 mg, 3次/d) , 疗程2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等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疗效比较

24 h尿蛋白均显著下降 (P<0.05) , 血浆白蛋白均显著上升 (P<0.05) , 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间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4例出现注射部位淤斑, 未作特殊处理, 两组均未发现肝肾功能异常、血白细胞降低、胃肠道反应等。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40%[1]。发病机制复杂, 其中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由于糖代谢异常, 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及功能完整性受损, 电荷屏障破坏, 大量蛋白尿漏出, 出现低蛋白血症, 常伴有高凝、高纤维蛋白原和高血液粘度。低分子肝素带负电荷, 可以恢复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 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以减少蛋白尿;通过抗凝作用, 改善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 改善肾脏微循环, 降低蛋白尿, 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展[2];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裂解后生成的片段, 分子量小, 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低, 出血危险性小[3]。黄芪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改善肾血流动力学;降低血黏度、红细胞聚集, 改善微循环;减轻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改善血清总蛋白和肾功能等作用[4]。从糖尿病患者的肾组织活检可发现在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存在炎症状态和单核细胞浸润[5], 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雷公藤多甙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 具有多重免疫抑制作用, 对急性渗出性和慢性增殖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雷公藤还可通过保护或修复肾小球滤过膜蛋白从而维持肾小球滤过膜阴电荷屏障的完整性[6]。雷公藤通过以上作用减轻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组织炎症状态, 并使尿蛋白明显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黄芪注射液和雷公藤多甙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对降低尿蛋白、提高血浆白蛋白, 效果更为明显, 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422.

[2]刘元涛, 袁中元, 朱良湘, 等.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影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998, 14 (4) :257-259.

[3]房溶娟, 何益平, 朱敏, 等.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作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9, 19 (9) :564.

[4]王光浩, 张敬芳, 杨雪琴.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微循环学杂志, 2007, 17 (1) :20-21.

[5]廖二元, 莫朝晖.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50-1451.

雷公藤多甙/治疗应用 篇6

虽然银屑病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但是由于该病的难治性、复发性等原因, 使患者生理、心理都承受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银屑病是全世界皮肤科领域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桂林市中医医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 采用祛银方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文献[2,3]诊断标准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主要表现:皮损边界清楚, 红色斑丘疹, 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 轻轻瘙抓易于脱落, 底面露出淡红色半透明薄膜, 刮去薄膜可见到筛样点状出血 (Auspitz征阳性) 。血热型:皮疹色红, 新疹不断出现, 鳞屑较多, 易于剥除, 基底有点状出血点, 瘙痒, 常伴有口干舌燥, 心烦易怒, 便干溲黄。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滑。

1.2 病例选择

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间桂林市中医院皮肤科病房及门诊的银屑病患者76例, 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入两组, 其中治疗组39例, 对照组37例, 剔除治疗组2例失访患者, 总共74例。

1.3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热证;年龄18~70岁, 病程0~20年。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者;3个月内曾系统治疗, 包括内服激素或大面积外用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 或对药物成分过敏者。剔除标准:观察期间发生其他医疗行为者;不能坚持或自动停止本实验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祛银方 (自拟) 。药用生地黄15g、水牛角10g、牡丹皮10g、赤芍10g、金银花10g、石决明15g、连翘10g、大青叶10g、炒苍术15g、茯苓15g、防风15g、甘草6g。每天一付, 煎煮两次约400ml, 分两次饭后口服。由医院制剂室煎煮包装好发给病人。同时服用雷公藤多甙片, 一日3次口服, 每次20mg。

对照组单独服用雷公藤多甙片, 一日3次口服, 每次20mg。两组均用药2周为一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于首次及治疗后2、4周各随访 (包括来诊) 1次, 在第4周末判断疗效 (生产厂商:湖北省黄石飞云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2021212) 。

1.5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白庀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近期疗效判定标准, 用药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失, 或仅留几个不明显的小块皮损, 痒感消失, PASI疗效指数≥95%;显效:痒感明显消失, 70%≤PASI疗效指数<95%;有效:痒感减轻, 30%≤PASI疗效指数<70%;无效:痒感无减轻, PASI疗效指数<30%。

PASI疗效指数= (治疗前PASI积分-治疗后PASI积分) /治疗前PASI积分×100%。

1.6 中医症候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白庀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用药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主要内容包括舌象、脉象、瘙痒、口渴、心烦、大便、小便七项指标。

1.7 生活质量指数设计

生活质量指数设计参考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 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4]。

1.8 安全性评价

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查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轻微不良反应予对症处理, 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退出观察者判为无效。

1.9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包, 所得数据用±s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 (X2) 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秩和检验。多组资料检查方差齐性, 方差齐时采用方差分析, 方差不齐时, 采用秩和检验, 检验水平a=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 采用随机化、对照的原则。将7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7例, 其中男21例, 女16例;年龄26~68岁;病程2个月~20年。对照组37例, 男25例, 女12例;年龄21~67岁;病程2个月~20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PASI积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O.05) , 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 治疗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 (表1) 。

注:两组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 P=0.180,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PASI积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PASI积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4周后, 两组PASI积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1) , 表明两组病情均有好转, 祛银方联合雷公藤多甙片及单独使用雷公藤多甙片均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 (表2) 。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经t检验, P=0.000, 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经t检验, P=0.000, P<0.01。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比较

治疗前两组比较, 舌象、脉象、瘙痒、口渴、心烦、大便、小便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各项症状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对照组除瘙痒症状在治疗后改善明显外 (P<0.05) , 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 两组症状改善方面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5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 (DLQI) 比较 (表3)

治疗4周后, 两组生活质量指数 (DLQI) 均低于治疗前 (P<0.01) , 表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提高。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经t检验, P=0.000, 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经t检验, P=0.000, 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经t检验, P=0.145,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经t检验, P=0.007, P<0.01。

2.6 不良反应

两组监测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度腹泻, 对症处理后好转;对照组有1例出现恶心, 休息后缓解。

3 讨论

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对银屑病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根据其症状和发病特点对该病有多种命名, 如“干癣”、“风癣”、“白庀”、“白壳疮”等名称。最早的病名记载多根据其久治不愈的特性而多以癣命名。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辨证观, 最早的医家认为银屑病的病因多是由外邪入侵, 继而与体内血气相互博结而发病。隋《诸病源候论》总结该病病因:“风湿邪气, 客于腠理, 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气多, 湿气少, 则风沈入深, 为干癣也”。除了强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 并提出了“血热”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医学入门》认为“疥癣皆血分热燥, 以致风毒克于皮肤”。

目前, 大家比较公认寻常型银屑病病因以血热、血燥、血瘀、血虚四证为主。20世纪60年代, 马瑞臣大夫在皮肤科学会介绍中医治疗银屑病时, 国内首次提出血热、血燥的分型论治。赵炳南大夫认为马大夫很有创见, 认为本病的发生, 血热是发病的主要根据, 多由七情内伤, 气机壅滞, 郁久化火, 以至心火亢盛。心火亢盛则热伏营血或因饮食失节, 脾胃失和, 气机不畅, 郁久化热。总因体质血热而外感风邪或燥热之邪, 内外合邪而发病, 治应清热凉血活血;若风邪燥热之邪久侵, 阴血内耗, 津血无以外达荣养肌肤而出现血燥之症。治应养血润肤, 活血散风[5,6,7,8]。血热贯穿整个病程中, 故病程中强调凉血活血药物的运用。

祛银方是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桂林市中医医院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经验方。方中生地黄、水牛角、牡丹皮、赤芍取犀角地黄汤之意, 清热凉血养阴为君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石决明清肺胃之热, 助君药透邪外出为臣药。炒苍术、茯苓、防风健脾祛风止痒为佐药。甘草为使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 解毒止痒, 宣通毛窍之功效。

经过四周的治疗后, 相比较对照组单用雷公藤多甙片, 治疗组起效较快, 对中医证候如瘙痒、口渴、心烦等改善明显, 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说明中药复方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同时能明显降低雷公藤多甙片副作用等, 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祛银方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4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祛银方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组和雷公藤多甙片对照组。治疗4周后, 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指数 (DLQI) 评分、中医临床症候症状等方面的改变, 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7%、73%;两组生活质量指数 (DLQI) 均低于治疗前 (P<0.01) , 治疗后两组的DLQ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组中医症候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对照组除瘙痒症候治疗有显著性差异外 (P<0.01) , 余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祛银方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尤其在改善中医症状如瘙痒、口渴等方面效果显著, 能有效减轻雷公藤的毒副作用, 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临床研究,祛银方,雷公藤多甙片

参考文献

[1]邵长庚.我国银屑病的流行和防治现状[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6, 29 (2) :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

[3]谭新华, 陆德铭.中医药学高级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4]Finlay AY, Khna GK.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 -a simple Practical measure for routine clinical use[J].Clin Exp Dermatol.1994, (19) :210-216.

[5]方大定.赵炳南学术思想特色与风范[J].北京中医药, 2009, 28 (7) :508.

[6]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7]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Ml.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雷公藤多甙/治疗应用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3例患者均为2005年7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病例, 男15例, 女48例, 年龄19~51岁, 病程最短1年, 最长4年。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 男7例, 女25例, 年龄21~51岁, 平均年龄34.3岁;病程1~3.5年, 平均1.77年;皮损局限于四肢27例, 泛发5例。对照组31例, 男9例, 女22例, 年龄19~50岁, 平均年龄33.6岁;病程2~4年, 平均1.85年;皮损局限于四肢26例, 泛发5例。两组性别、年龄、皮损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入选、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符合结节性痒疹诊断标准[3], 且无合并细菌、真菌、病毒感染, 病情在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 (1) 合并皮肤感染者; (2) 未生育的育龄青年; (3) 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及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4) 有神经、精神疾病或有其他皮肤病史或正在使用影响治疗的其他药物, 有可能干扰评价本研究的用药效果者; (5) 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6) 其他疾病禁忌使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32例予口服雷公藤多甙片20mg, 3次/d, 同时予以皮损内局部浸润注射适量曲安奈德 (按1∶1混合利多卡因注射液) , 1次/3周, 后续皮损治疗视其变化按30%药量每次递减;对照组31例给予口服地沙立度安片20mg, 3次/d, 同时予以皮损处涂抹卤米松乳膏, 3次/d;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2.2 观察方法

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 (1) 瘙痒分数 (严重程度) :患者自己打分, 满分100分, 无痒感为0分; (2) 皮损面积大小:测量治疗前、后皮损直径缩小, 计算其缩小百分比; (3) 治疗3个月后有无新皮损出现。

2.3 疗效评判[4]

(1) 痊愈为皮损基本消退或已角化无皮屑, 且瘙痒消失; (2) 有效为皮损消退50%以上, 瘙痒分数减为原来的一半; (3) 皮损消退不足50%或有新皮疹出现, 瘙痒分数降低不到原来的一半视均为无效。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

观察组3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 有效率100%, 痊愈26例, 痊愈率81.25%;对照31例患者有2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 有效率77.42%, 痊愈19例, 痊愈率61.29%。两组病例痊愈率、有效率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U=27.00, P=0.000<0.01。

3.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无剔除出组病例。

4 讨论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 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 抗组胺、免疫抑制、皮质激素等治疗均有效果。由于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 有P物质、激昂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 (NGFr) 、IL-2、4、6、31等介质在发病过程起重要的介导作用[4], 且临床病程呈慢性反复发作, 所以其临床治疗方法虽多, 但疗效欠肯定,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于病程超过6个月的患者, 经多种方法、多次治疗后仍反复发作者, 应列为顽固性结节性痒疹, 其治疗难度较大, 优势治疗方法尚未见文献报道, 因此, 笔者在联合应用两种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法上进行了探讨。

雷公藤多甙和皮质激素治疗顽固性瘙痒的肯定疗效均已得到证实, 但两者联合应用能否产生协调效应以减少单药用量、是否有较大的副作用尚未得知。雷公藤多甙曾被誉为中草药激素, 是极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之一, 它能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 抑制肉芽组织的增生, 却无激素的反跳、戒断症状。曲安奈德则是一种长效的皮质激素, 同样有很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苏春华[5]将雷公藤多甙与曲安奈德联合应用治疗囊肿性痤疮取得良好效果, 并联合疗法更加强了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大大缩短了疗程, 降低了复发率, 不良反应少, 与本组病例观察结果一致。因而, 雷公藤多甙与曲安奈德联合应用治疗顽固性瘙痒或皮损疾病应当视为一种优势治疗方法。

结节性痒疹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病程顽固, 治疗方法较多, 其中联合用药或内外治结合的方法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本研究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雷公藤多甙与曲安奈德联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究其原因有: (1) 雷公藤多甙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菌、止痛等活性[6], 在治疗一些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皮肤炎症性疾病方面可代替激素维持治疗, 与曲安奈德局部治疗有协同作用; (2) 曲安奈德皮损局部注射能有效、准确地阻断炎症介质的产生、传递, 与利多卡因配伍使用使得效果更加迅速; (3) 皮损局部皮屑及角化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因此, 局部浸润注射曲安奈德的效果必然比局部涂抹激素药膏的效果好; (4) 后续治疗视病情变化减药物用量, 有效地避免明显副作用的发生。

曲安奈德与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顽固性结节性痒疹取得较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曲安奈德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顽固性结节性痒疹的疗效, 探讨优势治疗方案。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2例予口服雷公藤多甙片20mg, 3次/d, 同时予以皮损内局部浸润注射适量曲安奈德, 1次/3周;对照组31例给予口服地沙立度安片20mg, 3次/d, 同时予以皮损处涂抹卤米松乳膏, 3次/d;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3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 有效率100%, 痊愈26例, 痊愈率81.25%;对照组31例患者有2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 有效率77.42%, 痊愈19例, 痊愈率61.29%。两组病例痊愈率、有效率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曲安奈德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顽固性结节性痒疹的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深入探讨。

关键词:曲安奈德,雷公藤多甙,结节性痒疹,顽固性,疗效

参考文献

[1]Lee MR, Shumack S.Prurigo nodularis:a review[J].Australas J Dermatol, 2005, 46 (4) :211-218.

[2]Stander S, Luger T, Metze D.Treatment of prurigo nodularis with topical capsaicin[J].J Am Acad Dermatol, 2001, 44 (3) :471-478.

[3]吴志华, 王正月, 林元珠, 等, 主编.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1:179-180.

[4]吉颉, 郑捷.结节性痒疹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35 (2) :87-89.

[5]苏春华, 郝瑞红.雷公藤多甙联合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治疗囊肿性痤疮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 2010, 32 (3) :37.

雷公藤多甙/治疗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5例, 年龄23~62岁, 平均年龄 (35.9±5.3) 岁;治疗组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22~64岁, 平均年龄 (36.2±4.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关于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标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特点, 如明显斑块、鳞屑以及丘疹等;同意参与本次研究项目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以及其他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药物;无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疾病。排除标准: (1) 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2) 妊娠期患者; (3) 肝肾系统功能不全患者; (4) 1个月内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 (5) 对治疗药物过敏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给予400 m L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500 m L的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患者雷公藤多甙片20 m L/次, 3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后采用PASI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皮损情况和严重程度, 判定两组患者疗效。

1.4 疗效判定

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皮损情况完全消退, 无色素沉着和消退斑, 无瘙痒[2];显效:患者皮损情况完全消退, 有轻微色素沉着和消退斑, 无瘙痒;有效:30%≤患者皮损消退≤90%, 鳞屑明显减少, 斑痕转淡, 瘙痒感减轻;无效:患者皮损消退<30%, 临床症状无减轻;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注:*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中出现1例恶心,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1例恶心和1例肝功能轻微异常, 停药后症状消失, 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寻常型银屑病是银屑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可遍布全身, 主要以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最为多见, 其次是躯干部和发际, 具有明显的红色点疹或斑块以及银白色鳞屑等皮损症状[3], 之后皮疹逐渐扩大增多, 并可相互融合成片, 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以及盘状等, 此种病症属于慢性顽固性皮肤病, 易发作难治愈, 患者发病到消退可分为进行期、静止期以及退行期等三个时期, 病程较长, 患者需长期诊治, 才能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寻常型银屑病病因尚未明了, 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免疫、感染、内分泌、精神、环境及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4], 患者临床表现为: (1) 皮疹特点:炎性红色丘疹, 融合为红色斑块, 周围有炎性红晕, 基底浸润明显, 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灰白色或银色鳞屑, 轻刮薄膜出现点状出血; (2) 发病位置:头皮、四肢多见, 对称分布;慢性病程, 反复率高, 大多数患者为冬重夏轻, 少数患者冬轻夏重。临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通常按照轻、中、重三度治疗, 轻度只需外用药物治疗, 中、重度需采用联合疗法治疗, 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 分为外用药物和内用药物, 临床应用最广的治疗药物有复方甘草酸苷和雷公藤多甙片;雷公藤多甙片是一种浅黄色药片, 能够祛风解毒, 除湿消肿, 舒筋活络, 具有抗炎以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复方甘草酸苷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疏松块状物, 适应于治疗慢性肝病, 改善肝功能异常, 可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炎、荨麻疹等, 其药物成分甘氨酸和盐酸半胱氨酸可以抑制或减轻由于大量长期使用甘草酸苷可能出现的电解质代谢异常所致的假性醛固酮症状, 具有抗过敏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抑制实验性肝细胞损伤作用以及抑制病毒增殖和对病毒的灭活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症状, 治疗总有效率高, 患者不良反应少, 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军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IL-2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 2014, 43 (21) :2809.

[2]盛国荣.退银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7) :576.

[3]胡祥宇.复方五倍子箍围软膏对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8) :1881.

上一篇:Web专家系统下一篇:替米考星预混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