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

2024-07-14

大学生科技创新(精选十篇)

大学生科技创新 篇1

迄今为止, 我国学生科技实践已取得了非常丰盛的成果, 各类科技作品和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让我们更加自信, 实践经验也逐步丰富起来。但现实又提醒着我们, 这些都还有待改善, 比如说, 在大学四年中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为主, 实践环节还相当薄弱, 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于培养科技实践类作品及创新型人才, 我国还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科技作品的管理机制也有待健全;好多新奇创新的想法由于各种原因都没能实施等等。

1 我国科技实践活动情况

我国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比较受国家的重视, 有很多种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的措施, 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竞赛类活动。有许多积极参与的学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想法, 不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对我国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让全国学生都参与其中的制度上仍有一些不足。

国家级科技实践类的竞赛主要有“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电子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其中“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行项目, 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 北航科技实践情况

北航在支持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采取的形式也很广泛。北航不仅有“冯如杯”这类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 还举办一些规模较小的科技类活动。学校会经常邀请知名的国内外教授在北航讲座, 本科生可以从这些讲座中了解到一些前沿科技。北航还在较低年级举行创意大赛, 学生学术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培养低年级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意识。

北航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节约能源方面, 有“风力优化式太阳能路灯”“立体风车”等作品;在生活辅助方面, 有“盲人用手机”“I-Car汽车综合电子系统”等;在智能化与自动化方面, “有E-Farm全智能化农场监测控制系统”“嵌入式北航无人驾驶公交车”等。其中一大批作品, 经过时间和技术的检验, 或已经申请专利, 或间接应用于生产建设。

在北航, 有众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加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例如, 宇航学院的师生们从2005年开始“造火箭”项目, 分别于2006年11月1日和2008年12月5日发射“北航一号”和“北航二号”, 参与设计研制的大部分都是本科生。

北航还有很多优秀的科技类社团, 比如北斗巡星会、小飞机协会、科普志愿者协会等。其中北航航模队就是一个发展良好的社团。航模队于2004年在学生协会的基础上成立, 是一支以开展航模活动和航空创新活动为主的高水平业余代表队, 航模队队员不仅在北航“冯如杯”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并且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无线电遥控载重项目个人和团体冠军并创造全国纪录, 2007年~2010年获得3kg油动遥控模型限时载运空投项目的三次冠军和一次亚军。

3 国内学生科技实践阻滞因素和负面影响

在学生科技实践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有很多不利因素阻滞着它的发展。首先, 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以及支持力度制约着学生科技实践的发展。其次, 学生的科技实践热情和能力欠缺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再次, 学生在科技实践过程中欠缺团队合作意识也是阻滞科技实践开展的原因之一。

再者科技实践如今仍存在着些许负面影响。第一, 科技实践已经有着功利化的趋势。随着学校科技实践与其他一系列政策 (如保研加分) 联系之后, 很多学生参加科技实践已经不是出于单纯的像锻炼自己等目标, 这使得科技实践开始变质了。第二, 科技实践可能是有的学生荒废了学业, 舍本逐末, 得不偿失。学校里,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职责, 有些同学为科技实践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导致了成绩下滑。

4 国外学生科技实践借鉴和反思

科技实践成果尽快转化成商品, 流入市场, 服务社会, 不仅是政府的责任, 也是现代大学的使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特·赖纳·库茨勒教授认为, 科技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德国国力强大的根本原因, 大学是科学知识的发现者, 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参与者。柏林工业大学科技产品流入市场最常见的途径有3种:一是该大学与经济界和产业界以及消费者直接对话, 探讨有关课程设置、学科内容及其改进方法等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 建立新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教学计划;二是大学加入柏林技术基金会, 通过基金会网络, 促进大学与公共机构以及私人部门的合作, 进而实现技术转让, 柏林技术基金会成立的目的就是把科研活动与产业界联系起来, 为产业界人士与科研人员共同搭建科技转让的平台;三是成立技术转让机构。柏林工业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技术转让机构, 科研人员通过申请专利和许可证的方式进行技术转让。目前, 仅在柏林地区的大学就有14家这样的机构, 使得大学的科研产品很快转入市场。

由此而见, 如果学生科技实践作品能够与社会需求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科技实践的意义, 也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有用的创新才是最好的创新”, 李开复如是说。

从实际效果来看, 对于空调组件性能回复的维护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对于空调舱内管路和部件以及客舱内空调管的维护工作还缺乏或效用不大。

参考文献

[1]谭黎.B757-200飞机液压部件管路漏油故障分析[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004 (22) .

[2]黄昌龙.老龄波音757结构修理安全问题及对策[J].航空维修与工程, 2003, 6.

(上接第138页)

目前,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些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对之进行深刻的分析, 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局面,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到健康、深入、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2006 (6) .

大学生科技创新最新 篇2

关于申报2013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

目暨2012项目结题工作的通知

各系(院)及相关部门:

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 5 号)要求,大力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建院字〔2009〕6号)的要求,学校将开展2013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暨2012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结题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形式和要求

1.凡我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非毕业班学生)均可以科技创新项目的形式申请基金。要求申请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毅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应围绕所学专业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选题,同时要与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相结合,要有所创新,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选题应侧重于实践创新和应用研究,也可以是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既可以是学科相关领域,也可以是当前研究热点。研究方式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开展,也可以由学生承担教师研究课题的子课题。

4.申报项目限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科技制作与发明三类。

5.每个项目应由1—4名同学组成,在1—2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每位同学最多参加2个项目,每位指导老师最多指导2个项目。

6.对跨系(院)的项目,由第一申请人所在系(院)申报。所有项目必须经系(院)推荐,学校不接受学生个人直接申报。

二、立项申报与结题程序

1.学生申报:项目以系(院)为单位组织申报,申报学生须认真填写《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书》(一式三份),在5月15日前交到所在系(院)团总支。学生有未结题项目的不得申报新项目。

2.系(院)初审:各系(院)团总支对申报项目进行资格与形式审查。各系(院)成立以系(院)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对学生申报的项目按规定条件择优遴选并填写审核意见后,由所在系(院)团总支收齐,并填写《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统计表》。

3.项目报送:各系(院)把《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书》(一式三份)和《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统计表》(电子稿和纸质稿各一份)于5月20日前集中交到校团委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

(二)项目评审

4.基金管理委员会(由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联合组成)审查: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1)不符合申请条件;(2)提供的材料不齐全;

(3)不按规定要求填写《申报书》;(4)有未结题项目。

5.专家评审:由基金管理委员会邀请专家召开立项评审会,对系(院)报送的申请项目进行评审,筛选出合格项目并公示,最终确定通过评审的项目。

6.立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达立项通知。通过评审的项目管理严格按《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执行。

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 5 号)要求,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立项项目。

(三)项目中期检查

7.递交中期报告:项目承担者提交项目中期检查报告,由系(院)预审后,将合格报告提交基金管理委员会。

8.召开中期评审会:基金管理委员会召开中期检查评审会,对系(院)报送的合格中期检查报告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可以在结题后报销经费,没有通过评审的项目将停止立项支持。

9.递交结题报告:各项目负责人按如下要求提交结题材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题报告书》一式二份(见附件);若成果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或获得奖励、专利,须提交复印件一份;若成果为实物,须提交实物原型及照片;如有社会相关单位和专家的鉴定意见,请一并提交。结题材料提交至所在系(院)团总支,系(院)对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初审,将合格报告汇总后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因故未能按期完成项目的应申请延期或中止研究,并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处理,有提供虚假成果(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的,将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基金资助项目实施时间为期一年,于次年4月底前结题。2012项目结题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13年4月30日(含2011延期项目)。

10.结题评审:基金管理委员会召开结题评审会,对系(院)报送的合格结题报告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由基金管理委员会颁发结题证书。

11.拟参加次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科技活动的基金资助项目,需在次年3月结题,并由专家评审,择优推荐。

学校继续支持部分有较大创新价值和应用潜力的项目,支持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实现成果转让等。

其它未尽事宜,由教务处和校团委负责解释。

大学生科技创新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21-02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与有效载体。[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培养一批素质优良且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概念

目前,国内学者从组织形式、创新过程等不同视角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定义。陈洪根[2]认为,大学生创新团队是指以课题研究组、创新实验小队、项目组等形式存在的大学生科研型群体组织,具有自组织性、自发性、自主性等特点;郭孝锋[3]则强调协作过程及成果,他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大学生为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特定或非特定学习与科研目标,以团队形式实现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最终产生有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是一个学术团队,以一个学术领导人为核心,同时还有一群拥有共同学术目标、交流通畅频繁、能够相互协作的大学生。[4]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由技能互补的大学生及研究生组成,有共同学习或科研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开展创造性、创新性研究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团队目标是通过团队合作,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这样一方面能够产生一定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能为将来其独立从事创造性、创新性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特征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协作开展创造性研究活动。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属于一种典型的系统,团队成员在系统内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系统的结构。该系统具有开放性、内聚性、竞争性、多维性、成长性及交互性,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创新程度直接决定了本团队科研创新绩效。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具备以下特征。

(一)目标明确

对于任何一个团队而言,明确的目标是团队组建的基础条件。明确而又具备指导性、可实现性的目标,是凝聚团队成员、协调团队活动、提高团队效率、保证任务完成效果的指路明灯。[5]

(二)团队成员多元性

作为一个开放性组织团体,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的学科专业,拥有差异化的知识结构,每个成员在团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团队成员多元性还体现在各个成员的优势与劣势、特长与缺点各有不同,性格各异,进入团队的初衷与愿景差异显著。

(三)团队交互性

一方面,团队交互性体现在人员的自由流动上。由于科研任务具备阶段性,受不同学生学籍年限所限,团队成员的组成在团队生命周期内会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团体交互性体现在团队内部的交流开放性上。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系统内定期有组织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共享学习资源,有利于团队成员间开放的姿态与心态的形成,能促进团队成员进行多维度、交叉性的交流和探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团队成员知识结构

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是科技创新团队创新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由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对解决复杂、交叉问题至关重要。同时,要想获得创新性、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必须具备学术创新相关的基础知识,成员个体自身的知识结构会对团队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6]

(二)团队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创新思想的来源。良好的学术氛围包括学术自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学术自由是学术创新的基本原则,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能够鼓励团队成员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宽容而严肃的学术批评空间,勇于向学术权威提出不同看法的态度,是大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动力源泉。

(三)激励措施和制度保障

缺乏激励机制与环境,难以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而言,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其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的牵引力,而科研场地、经费以及团队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运行的基本保障。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

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团队成员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愿望与能力等,通过集体讨论,提出符合实际情况而又必须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确定团队目标后,还应把团队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确保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明细目标、承担的任务,让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在实现团队共同目标中扮演的角色与地位。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创新环境与学术氛围

高校应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优势与特点鲜明的学科布局、自由探讨的学术气氛,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应通过宣传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建设崇尚科学与创新的校园文化。在校园内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搭建公共交流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加强学科背景与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生间的学术思想碰撞与交流。合理的学科布局可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深厚而宽广的基础条件,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又可为大学生捕捉创新点提供机遇。高校应加强学科群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学科体系。

(三)确保团队结构合理、队伍稳定

在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时,管理部门应适当介入,这样一方面能帮助团队优化年级分布,在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背景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尽可能组建一支年级梯度分布合理、协调性好、互补性强、生命力持久、相对稳定的创新团体体。另一方面,管理部分应尽量保证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具备互补性,尤其应以本校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生为主力,以本校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吸纳不同学科学生参与进来,瞄准学科前沿,优势学科带动、多学科参与,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

(四)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创新机制

1.营造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氛围。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而言,组织内部成员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信任程度、目标差异都直接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的意愿与态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内部有必要建立起通畅的知识共享渠道与机制,推动团队内部形成相互信任、志同道合的知识共享文化。

2.完善团队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主要体现为团队成员智力、创造性和思维方式的协作。由于团队成员间知识结构、学科背景不同,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在团队成员间的有效转移能够提升团队整体知识水平。完善的知识转移机制包括研究目标的可实现性、知识的复杂性、团队交流机制的通畅性、团队共享文化、成员知识转移意愿及知识转移氛围等。

(五)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首先,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团队创造性的必要手段。学校通过设立“科研创新基金”、“创新团队基金”、“创新奖学金”等,同时对富有创新性的学生提供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博士的绿色通道,鼓励大学生团队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以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热情。其次,对于创新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如高水平学术论文、国家发明专利、创新大赛奖励等,学校应给予充分重视和肯定,积极宣传和奖励。应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运行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对团队整体进步幅度的考核,对创新失败有容忍机制。[7]

[ 参 考 文 献 ]

[1] 尹洁,李锋,吴洁.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53-156.

[2] 陈洪根,薛静.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特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7):27-28.

[3] 郭孝锋,石世平,文丽.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孵化与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106-108.

[4] 刘慧群.高校科研团队协作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3):124-128.

[5] 魏玉梅,豆永杰.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问题、成因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0(6):26-29.

[6] 杨胜,方祯云,蔡金清.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4-47.

[7] 尹洁,杨建超.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60-63.

大学生科技创新 篇4

1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途径探讨

1.1 提供更多创新竞赛机会, 为学生展现自我搭建舞台

学校与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竞赛机会, 针对不同的学生, 开展多种类型的竞赛, 鼓励同学们参加比赛, 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与锻炼自己。但目前数量有限的竞赛无法覆盖大多数学生, 其覆盖面太窄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校应该多途径提高学生竞赛参与率, 扩大竞赛覆盖面, 学校可以设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校内外的各项竞赛活动。各院系也可结合自身特点组织适合本院系学生参加的竞赛。有些学校由于场地、资金、设备等诸多原因限制导致科技创新竞赛不能有效的展开, 学生虽有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兴趣, 却因缺乏有力的外界支持和一定的科创条件这份热情不得不逐渐降温。因此学校应该尽最大力量为科技创新开辟绿色通道。首先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地方问题, 即有专门的教室来满足学生讨论、实验、动手操作等一系列需求。其次拨出专项资金, 一是用以配备基本的设备、仪器、检测工具, 二是对于那些科研价值大但需投入较多资金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1.2 打造适宜环境激发科技创新热情,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创新来源与灵感, 人人皆有无限潜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长期以来科学家对于人类大脑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仅仅开发了一小部分, 其右脑还有广阔的空间可供开发。因此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在校园里营造适宜的创新环境, 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参赛学生将第一课堂 (老师授课) 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第二课堂 (竞赛) , 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参赛学生在竞赛中遇到各种阻力与困难又使其带着难题回归第一课堂, 从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了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事实表明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与行动, 当周围的人大多都融入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中那么这些人的行为做法必将感染另一部分人使其不自觉地融入进来, 这就是一个较为显著的环境效应。

1.3 创新改革, 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动力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依旧为把考察重点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其围绕“学得好”的教育模式贯彻始终。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背景下与改革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浪潮下, 创新改革已是历史必然。创新改革一方面教育理念要逐渐改变, 对于学生的培养要逐步迈入理论转化实践能力的轨道上来,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真正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有所用, 另一方面培养路径要改变。我们不能够只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 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 考的再好其理论转化实践能力差又有何用。改变培养路径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转化上来, 在学生能力考察中可以将科技创新竞赛纳入考核范围, 设立创新学分, 与奖学金、评优等一系列东西挂钩, 合理引导这样就会吸引学生钻研创新更多地参加创新竞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在科技竞赛中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的迫切性

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 以人社部2013年公布的高校毕业生数据699万为例, 如何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职场上的“抢手货”?如何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困扰着不少毕业生。现在是学生想找好工作, 企业想招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 学校又需要把就业率提上去, 所以就业不但考量学生而且考量学校。无论学生, 还是学校,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想取得完胜, 一句话“功在平时”。因此、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综素质的迫切性就显现出来。只有把准备工作做好才能在最后阶段取得丰硕成果。科技竞赛是一个较为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力, 提升自我的方式。通过科技竞赛学生不但能实践自己所学, 还可以拓展视野, 开发创造力。在竞赛中学生团队合作, 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而不断地锻炼自我, 科技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都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

3 科技竞赛, 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意义深远

中国的大学生不是缺乏创造性而是缺乏创新环境, 缺乏创新条件。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学生忙于各种考试而无暇顾及其他能力的发展, 而当其迈入大学有了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时, 由于缺乏相应的条件、环境, 大学生们又不知该如何去做。关于科技竞赛有许多高校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这一成果也同时得到了教育部门、社会、学生的广泛认可。在一些举办的科技竞赛中, 大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赢得了高度评价, 一些优秀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并且应用到相关行业中去。通过相关的竞赛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 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其理解的更加透彻。只有理解, 并加以吸收、消化、转化那样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企业也更加愿意招那些具有创新力的员工, 因为这些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其创新能力为公司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因此无论从社会、教育部门、学生来说科技竞赛的开展是意义重大的成果显著的。

4 结论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大学生又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开展积极有效的科技创新竞赛, 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型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综合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建立长效机制, 构建广阔平台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 以科技创新竞赛为契机鼓舞人、带动人、吸引人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技竞赛中来, 推动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文秋, 袁媛.关于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10 (2) .

[2]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试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 .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篇5

一、以经费投入为前提,师资保障为重点,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投入保障机制

各高校二级学院应依托本学院各级各类教学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发挥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教学团队等师资优势,鼓励教师带课题入驻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做科研,培育创新实践团队,分组分层次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程跟踪作品的形成、改进和完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化为创新实践。

二、以学术氛围营造为抓手,创新基地为载体,建立项目化、基地化运作模式

1、学术氛围营造

高校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科研氛围浓否,也直接决定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困难程度。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各学院应组织以本学院学科知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成员的学术报告团,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为本科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体会,鼓励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师或课题组接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有条件的学院还应加大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增加创新技能学分等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基地建设

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各学院应依托其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育人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基地专家团队担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应整合学院各种创新实践资源,涵盖基础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各种场地以及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桌椅、文件柜、阅览桌等必需的办公用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以品牌赛事为突破,项目培育为途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运行机制

1、品牌赛事

各学院还应根据本学院学科特点、学生特长等具体情况,确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赛事清单,同时确立诸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力学竞赛、英语竞赛等赛事以及学科专业竞赛的品牌赛事,重点培养和资助,长期培育项目和团队,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机制,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

2、项目培育

大学生科技创新 篇6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训练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技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而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如何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2-3]。回顾国外高校的实践探索,自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之后,很好的促进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5-6]。

作为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我们有幸参加了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挑战杯”等科研训练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习、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合近两年来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我们将感想、感悟以及收获的点滴总结如下。

1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掌握科技文献的检索技能

我们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如中国学术期刊网、Elsevier、Wiley、ACS、RSC、Springer、Nature Online、Science Online等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SciFinder Scholar(CA网络版)等文摘数据库,但在本科的学习阶段仍较少机会去接触这些数据库。然而,在参加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却有机会在本科阶段提前学习到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文献检索能力的提高,能够让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2 积极参加指导教师主持的研究生课题会,尽早融入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氛围

课题会由各位研究生汇报最近的实验进展和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汇报完毕后,导师会进行分析总结,并耐心指导如果更好的进行后续实验,然后还有汇报人和我们的讨论环节。参加课题会,不仅可以了解到其他不同研究方向的进展,扩展我们的视野,而且在导师分析汇报人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的时候,我们能够借鉴学习,还有在与汇报人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科研思路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在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听不懂,但是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必定会获益匪浅。

3 经常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提升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工作的我们来说,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与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向指导教师汇报实验的进展和自己的实验思路,指导教师每次总会给我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供更加广阔的实验思路。如果缺乏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不仅不能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也错过了很多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4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兼顾理论课学习与课外实践训练

本科生相对于研究生来说,课程较多,学业负担还比较重,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并合理分配,才能更好的完成科研项目。周一到周五要上课,只有零散的课余时间,我们一般会将这些时间用于文献的查阅、实验思路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整理,周末的课余时间比较完整,可以根据实验思路来进行具体的实验。还有就是寒暑假的假期时间较长而且少有其他干扰,所以必须要合理的利用起来。

5 指导教师的启发式指导方式,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从项目的申请立项开始,到最后学术论文的撰写,指导教师始终采取以启发学生为重点的培养方式,不给学生太多的直接帮助,但会及时给予关键性的指导。例如,我们参与的一个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就是由导师给的一篇通讯文章以及内容的简单介绍开始,然后让学生去查阅文献和书写项目申请书。实验设计思路指导方面,指导教师也是点到即止,尽量让学生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不是强制给学生制定方案。在论文的撰写好和修改过程中,指导教师也是采取点拨的方式,指导大体方向,细节由学生自主完成修改。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文献检索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仪器实践操作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指导教师的这种指导方式是极为重要的。

6 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所产生的效果

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让我们跳出课本层面的约束,通过项目的研究,我们的学习、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接受课题开始,到最后论文的撰写以及投稿的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参与,都会让我们找到自身的一些不足,都不同程度的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和各方面的能力。实验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众多师兄师姐的无私帮助。

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项目,目前已有不少同学成功发表论文并获得学校学术特长及科技创新类推免研究生资格,此外,也有不少同学被985大学或者中科院研究所录取,并受到好的评价。

总之,通过这两年的实践经验来看,以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来推动本科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晓静,尹忠东,艾欣.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52).

[2]姬广斌.关于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9(2):9-11.

[3]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4-127.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5]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6-1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 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 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 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 具有创新的热情, 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 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 都有相当的发展, 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缺乏毅力,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 甚至放弃追求。例如, 我院科技创新园每年刚开学招新的时候,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 但到学期末能坚持一直在创新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很少。

2. 具有创新意识, 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 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 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 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但由于学

[2]黄西宁.技工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1) .

[3]王宏.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的探索[J]继续教育, 2006, (12) .

[4]伊军.论职业素质教育对企业建设的推动与发展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 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 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 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近期对我校在校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 88.9%的学生未尝试请教老师写过学术论文、68.7%的学生未进行过某种发明创造、71.3%的学生不经常阅读图书馆提供的本专业的理论期刊, 可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没能好好把握学校提供的创新条件。

3. 思维活跃, 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 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思维相当敏捷, 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 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1) 功能固着, 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 (2) 权威迷信, 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 全无批判意识, 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 (3) 思维惰性, 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

4. 科技创新“体验型”多, 成果转化少。

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 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 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 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 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 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

我们应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 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 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 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 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 发挥特长和优势, 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各种科技社团组织,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 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 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 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J].石油教育, 2007, (2) .

[5]肖华中.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环节[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3) .

[6]王步新.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河北学刊, 2008, (5) .

论潜能的属性与大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李娟彭希林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南长沙

摘要:人的潜能的开发伴随人生发展的始终。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潜能的开发, 本文从教育学的角度, 分析人的潜能的内涵与属性, 并提出了大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潜能概念属性开发路径

人具有潜能, 人成长成才的过程, 就是不断开发潜能的过程。因此, 开发大学生的潜能,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成为了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在分析人的潜能的内涵与属性的基础上, 对开发大学生的潜能,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力谈点粗浅的认识。

等活动,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 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 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 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 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 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 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 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 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塑造创造人格力量。

2.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 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然而, 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 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 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 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 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才能起到实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 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建设, 等等, 都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制度。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 有国家级、省级的, 也有学校甚至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 可考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

一、人的潜能的概念

潜能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 但它绝不是一种古老而形而上学的理念, 当代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教师及家长都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人们进行实践和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发现人的潜能并实现其潜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这种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概括为人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人的体能和智能的总和。通俗地说, 潜能是指有待于开发的处于挖掘状态的潜伏的一种能力。

潜能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与‘现实’相对。这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用语。潜能指‘可能性的存在’, 现实指得攻读研究生的制度, 等等。在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方面, 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 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 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还要设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集体奖, 充分调动大学、院系和学校其它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4. 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落脚点,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 只靠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因此,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 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 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之中, 即生活即学习。新世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应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 要教大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并促使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 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养成创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2]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8) :76-77.

[3]童亚宾, 李艳君.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49, (9) :126-127.

[4]马建新.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26, (10) :141-143.

一个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简介 篇8

关键词:化学生热,动力学,活化能

我国大庆、吉林、辽河、长庆、大港等油田有较多的低温、高凝油油藏,井下结蜡十分严重,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1]。处理油井井下结蜡的常用方法是化学溶剂处理法和热油或蒸汽热处理法[2,3,4]。辽河、长庆等油田采用化学溶剂处理井下结蜡的效果不明显,而采用热处理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热能浪费较大。据报道[5,6],国外利用井下化学生热方法处理含蜡油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井下化学生热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亚硝酸钠(NaNO2)水溶液与氯化铵(NH4Cl)水溶液在井下发生放热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基础盐水温度升高(可高达192 ℃),加热井眼周围油层,熔化在油管及油层中沉积的石蜡,使之随油流一起排出[7],产生的大量氮气使地层局部压力升高,在开井生产时使污染物快速返吐出地层,起到助排作用。因此,研究亚硝酸钠(NaNO2)水溶液与氯化铵(NH4Cl)反应的动力学,对处理井下结蜡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8]。

作为石油行业类学校,我校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油田开发所需要的专门性人才,而生产一线情况的多样性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精神,能够利用较简单的装置和材料完成任务[9,10]。因此,我们需要在培养学生开创性的研究精神和探索性的研究思路。结合现场应用的实例,我们在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探索了开发一些简便的室内研究装置,并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实验。本文将对NaNO2与NH4Cl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装置和研究结果做一简单介绍。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及药品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水浴槽、锥形瓶、电磁搅拌器、量气管、水位瓶;亚硝酸钠(NaNO2)、氯化铵(NH4Cl)、盐酸(HCl)、无水碳酸钠(Na2CO3)、甲基橙均为分析纯试剂。

1.2 实验方法

将装有V0(mL)浓度为C0(mol/L)的NaNO2溶液和相同体积及浓度的NH4Cl溶液(含一定浓度的HCl溶液)的两个锥形瓶在恒温槽内预热到指定温度,然后将两溶液合并在一个锥形瓶内,迅速塞上瓶塞,并立即计时,手持水位瓶随量气管(倒置的吸量管)的水位下降而下降,当移液管内的水位下降的体积等于所排气体C0V0RT/2P(mL)时,记下反应的时间,即半衰期t1/2。

(1)保持体系的pH值、反应温度不变,改变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再测定其反应的半衰期t1/2,方法同上,并计算动力学反应级数n;

(2)保持反应物温度及浓度不变,改变体系的pH值,测定NaNO2水溶液与NH4Cl水溶液反应的半衰期t1/2,根据反应级数n和反应的半衰期t1/2,计算出反应速率常数KT,对lgKT与lgCH+作图,找出KT与体系中H+浓度的关系;

(3)保持体系的pH值及反应物初始浓度不变,改变反应温度,测定NaNO2水溶液与NH4Cl水溶液的t1/2及反应速率常数KT,计算反应的活化能Ea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级数n的测定

NaNO2与NH4Cl水溶液反应级数n的计算式为:

n=1+lg(t1/2.1/t1/2.2)/lg(c0.2/c0.1) (1)

式中:t1/2.1——反应物初始浓度为c0.1时的半衰期

t1/2.2——反应物初始浓度为c0.2时的半衰期

实验结果见表1。

n=(n1+n2)/2=(2.07+1.97)/2=2.02,即NaNO2与NH4Cl水溶液反应为二级反应。

2.2 KT与H+浓度关系的测定

已知NaNO2与NH4Cl水溶液反应为二级反应,当n≠0、n≠1时,KT的计算式为:

KT=(2n-1-1)/[(n-1)C0n-1t1/2] (2)

式中:C0——反应物的初始浓度,mol/L

根据(2)式计算其反应速率常数KT,实验结果见表2。

对lgKT与lgCH+作图,找出KT与体系中H+浓度的关系(见图2)。

由图2可得,NaNO2水溶液与NH4Cl水溶液反应速率常数KT随体系中H+含量的关系为:

lgK313=lgCH+-0.8 (3a)

K313=0.16CH+ (3b)

式中CH+——体系中H+的浓度,mol/L

2.3 反应活化能Ea的测定

反应的活化能Ea的计算式为:

Ea=RT1T2ln(KT2/KT1)/(T2-T1) (4)

式中:KT1,KT2——反应温度为T1,T2时的反应速率常数

R——气体常数

计算得活化能为50.26 kJ/mol,实验结果见表3。

2.4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由表3知,在体系中[H+]一定时,NaNO2水溶液与NH4Cl水溶液的反应为2级反应,即反应物消耗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其反应的速率方程为:

dc/dt=-KTC2 (5)

式中:c——t时刻NaNO2或NH4Cl的浓度,当t=0时,c=c0,mol/L

KT——体系在一定酸度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

L/mol·min

结合阿仑尼乌斯(Arrhenius)经验公式KT=Koe-Ea/(RT)和(5)式可得:

KT=KoCH+e-Ea/(RT) (6)

式中:Ko——常数

Ea—反应的活化能,kJ/mol

由(4)式求得NaNO2水溶液与NH4Cl水溶液反应的活化能Ea=50.26 kJ/mol,带入(6)式得Ko=2.066×107(L2/mol2·min),且Ea=50.26 kJ/mol带入(6)式得:

KT=2.066×107CH+e-6045/T (7)

再将(7)式带入(4)式得NaNO2与NH4Cl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

dc/dt=-2.066×107CH+e-6045/TC2 (8)

3 实践总结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与学术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研究氛围,引导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课外科技活动能使大学生利用不同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另一方面,课外科技活动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即创新活动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创新的思想生长于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课外科技活动能引导大学生多途径、多方式学习,建构合理独特的知识结构,为激活创新智慧奠定坚实基础。

本研究活动基于油田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课题,通过原理探讨和实验技术指导,协助学生搭建起实验装置,并进行实践研究,最终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该实验装置比较简便,用普通的实验仪器即可组装,水槽、锥形瓶、电磁搅拌器均为实验室常规装置,量气管由一根较大的吸量管倒置即可,利用其所标刻度来测量反应生成气体的量,水位瓶由一个瓶壁透明的瓶子制作而成。该装置的精度主要依靠吸量管的刻度精度,对其余部件无特殊要求。而对于装置的规格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来选用合适的加药量和量气管。实验操作中第一步,即向锥形瓶中添加反应物是关键操作之一,需要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在迅速向锥形瓶中加药的同时另一同学计时。实验中另一关键操作是当气体发生时即时移动水位瓶,使水位瓶和量气管中的水位保持水平一致,避免由水平不一致导致的压力差对反应平衡的影响。总之,在合理的选题基础上,通过该综合实验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创造性的思考、动手解决问题,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丰富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冯耀忠,李宗乾.采油中的结蜡问题[J].国外油田工程,1992,2(2):10-11.

[2]蔡波,袁玉峰,袁萍,等.热化学复合酸化解堵技术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3,20(3):39-43.

[3]李峰,刘晓军,陈云霄,等.结蜡油井化学防蜡方式优化[J].2008,25(2):105-108.

[4]彭向明,项明杰.油井结蜡机理及清防蜡技术在靖安油田的研究应用[J].2007,26(4):40-43.

[5]Davies DR.Field application of in-situ nitrogen gas generation system[C].England,SPE 9653,1981:747-752.

[6]Mcspadden HW.In-situ heat and paraffin inhibitor combinationprovecost effective in NPR3,Casper[C].Wyoming,SPE 15098,1986:69-71.

[7]黄建礼,巨小龙.三种化学生热体系的研究及在油气田生产中的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5(1):36-38.

[8]范振忠,刘庆旺.注聚井解堵剂的研究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1):217-219.

[9]张健,钱桦.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42-44.

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思考 篇9

一、当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重要意义

1、对学生而言, 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当前,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能力普遍比较好, 对书本上的知识学起来也非常快, 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薄弱。究其原因, 主要就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少,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也比较少, 许多学生的知识仅仅还停留在书本上, 这些都抑制了他们在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

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笔者曾有幸带一支队伍参加了由湖北省市场营销协会主办的营销策划大赛。恰好在比赛阶段我正为他们讲授《营销策划》。于是, 我将这个策划大赛作为课堂作业布置下去, 除了撰写策划书外, 还要进行营销策划的实战演练。从他们的实际表现来看,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丰富, 学习积极性很高, 课堂讨论时总是非常热烈, 学生通过竞赛收获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实践效果很好。

2、对教师而言, 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 扩大视野, 同时融洽师生关系。

现在的知识更新得比较快, 教师必须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来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带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教师增加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 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扩大视野, 为今后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 教师在带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时, 就有机会与参赛大学生沟通和交流。教师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可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这样可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3、对学校而言, 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要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取得好名次, 就必须首先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 从实践来看, 许多高校参加创新知识竞赛都要经过层层选拔, 那些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往往会最终脱颖而出。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教学, 强化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 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 开展大学生创新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培育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大学校园文化, 增强校园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 形成学生之间、教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促进和良性竞争的优秀学风的形成。

此外, 许多企业看中了大学生这个潜在的消费者市场, 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知识竞赛活动中来, 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各高校中进一步普及, 也出现了一些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例如:大学生真正参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提早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普遍较低。一些学校对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教师的工作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和长效的激励机制, 导致竞赛的组织无序, 实际效果差。

要解决上述各方面的问题, 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做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组织、规范管理、规划设计和效果评价等工作。

有序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竞赛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我们以长江大学为例, 2012年以来我校学术科技竞赛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归口管理和协调。赛事组委会制定完整的竞赛流程, 同时邀请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邀请往届优秀选手与本届参赛队员进行经验交流, 同时举办竞赛活动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为参赛学生提供全过程指导。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学生竞赛成绩也稳步提高。

2、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评价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价值。

目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日益丰富, 过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会牵扯学生的精力, 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此我们要有所取舍, 不能搞贪大求全或一刀切。要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工作, 学校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结合学校实际, 大力开展适应本校特点的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3、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参加创新知识竞赛的积极性,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创新知识竞赛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仅由学生独立来完成基本上是难以想象的, 必须要得到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 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从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教师参加创新知识竞赛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究其原因, 缺乏激励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 必须建立一整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其中, 对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资上的奖励。我们以长江大学为例, 为了做好科技创新竞赛工作, 我们设立了完整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对指导老师的工作等同于理论教学, 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对业绩突出的指导老师给予额外的奖励, 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此外, 要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工作, 还要做好行政部门与各院系之间的协调工作。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项工作一定会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伟伟, 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11.4.

[2]杨威.基于科技与学习竞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与管理, 2010.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10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学生参与热情较高, 坚持下去的较少。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明确的目标, 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的一个问题。在高校中, 提交报名设计方案者很多, 但到后期制作时, 有很多都无法长期坚持下去, 结果都不了了之。其它科技活动参与的学生也出现了很多的类似情况。学生从事科技活动凭的仅仅是3分钟热情, 缺少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 更缺乏刻苦钻研的优良作风。学生科技成果大部分搞的是突击, 长期坚持细致研究的较少。学生参与一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要有创新与实践的态度, 更要有严谨与踏实的学术作风。只想投机取巧, 应付了事, 不愿锲而不舍的全身心投入研究, 这是学生科研中的一种不良风气, 也是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严重误区。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人数从整体上来逐年都呈现出增加的良好趋势, 参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学生的重大发明、科技成果却少之又少, 且大多数学生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一项研究, 长期坚持科学方法按部就班研究的学生不多。以检验学生科技实践水平和创造能力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 这么多年的获奖作品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学生从事科技活动起点、门槛都很低, 一般都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 不太当回事, 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用时短, 见效快的做法, 这也是造成今天高水平科技成果不多的根本原因。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受限的原因

( 一) 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 这是最大的阻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原因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学生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学习课程知识上, 科技创新只是课程知识的外的一小部分。在大学4年中, 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过程, 加上很少的大学知识, 要参与科技活动显得力不从心。大学4年级的学生, 面临就业, 相应的考虑就业问题比较多; 而大二、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只是最基本的专业知识, 由于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与缺乏, 知识面狭窄, 因而学生中的专业研究成果很难有高水平的。与此同时, 专业课时多, 学习任务重, 也成为阻碍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原因。

( 二) 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之一, 活动化倾向。在谈论科技立项时, 学生经常性的把它当作一项具体的活动, 而没有把它视为锻炼自己的一个机会, 没意识到它可能成为将来走入社会的敲门砖这一点。误区之二, 学生主导化倾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 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教师对此投入不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被不断削弱, 主导地位也渐渐被学生取而代之。误区之三, 无用论倾向。有一些学生认为, 上大学是为了学习的, 而不是搞发明创造的, 做这些很耽误时间, 没必要。因此, 科技创新就不被学生和教师看重, 也就没有系统训练, 学生相应地缺乏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 三) 科技创新存在急功近利的因素

当前, 各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为了获奖, 存在有学生直接用部分教授的科研成果来参加比赛以增加获奖概率的现象, 从而在学生中直接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使学生造成了自己的水平不够就不参与创新活动的恶性循环, 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水平的对策

( 一) 加强宣传, 广泛动员

科技活动不同于学生的必修课程, 学生是否参加有很大的随意性, 因此要做好科技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运用多元的宣传方式将创新传播的校园的各个地方, 让更多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所在。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主流媒体, 加强对科创活动的宣传, 动员更多的在校生。另外, 可建立科技创新专栏、精编简报、校报等纸质传媒传播。除此之外, 邀请校内外在科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及优秀指导老师现场答疑。鼓励不同学科, 不同专业, 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组合, 师生互助合作, 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 二)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所以必须以学生的创新实践为主。对活动的宣传、组织, 都应该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 教师的参与也是必需的, 的责任和任务主要是指导和引导。在科技创新实践过程中, 如果仅仅把教师的意图让学生单纯地执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就无法达到。同样, 离开教师的指导, 学生作品的水平则很难提高上去。

( 三) 建立适当激励机制, 将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挂钩

在校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无非就是升学就业和平时的学习成绩的评定这两项。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这两者相挂钩, 能让所有的在校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和美好前程, 使他们产生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制定一定的合理的规范的奖励措施, 对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应奖励。把教师的获奖、评职等与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相结合。而获奖学生和教师的示范作用, 有利于推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踊跃参与。

加强优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广纳贤师进来。学校应以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培养为背景, 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投入, 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有了肥沃的土壤, 才能结出创新的硕果。

摘要: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 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以组织参加挑战杯为主, 存在参与面狭窄、临时突击性强、重短期效应、缺乏学生独创性等问题。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作用, 高校应加强宣传, 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闵旭光, 王强, 袁礼生.面向现代企业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J].高教研究, 2007.

上一篇:光子治疗仪下一篇:游戏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