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应对

2024-07-22

媒介应对(精选十篇)

媒介应对 篇1

一、义利观下的媒介话语应对

从历史角度来看, 义利观是中国古人推崇经商的至高追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好的商人是君子重义轻利。在当代社会, 国家一直倡导能够为社会及民众创造普遍价值, 汲取少量的物质价值。重利忘义的商人往往被社会及政府鄙夷。在媒介话语中对“君子”、“义”字的阐述, 往往体现在对人的个人魅力阐释及个人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大小两个层面。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 媒介话语中对于个人财富资金的无私付出, 捐赠等新闻话语。而对于商人在“君子” 层面的媒介话语往往阙失。在此基础上, 无君子性的媒介话语使受众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直接同商人个人物质财富联系起来, 有的时候反而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人类的群体声望同物质联系起来, 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突出“君子”意识, 媒介话语中表现个人德行、学识、品质是为重中之重。在媒体话语中, 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二元性, 往往使人民偏执于一方, 且不知在物质及精神层面还存在有较大的中间区域。这个区域往往会有失平衡, 义与利在平衡中有时会倾向一方。媒介话语以真实的角度去解析义与利之间的博弈, 而不是二元思维, 对错思维, 真实地反映人性真善美、伪恶丑, 才能够真实地反映人在面对义利观时的真实境遇。此时, 媒介话语才能与人更加接近, 也就是更贴人心。

正确义利观的媒介话语, 是衔接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关键。在政治上而言, 反映了国家的为国策略及主流恒定价值;从经济上而言,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为商之道;从社会文化而言, 反映了当代文明的伦理道德准则及行为方式。“一带一路”下的义利观, 从媒介话语的角度而言, 让我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更深远的表述含义。

二、责任共同体下的媒介话语应对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 责任共同体并不单单指国与国之间, 更多的联系在于人与人之间。从国与国之间而言, “一带一路”的提出需要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 另一方面, “一带一路”作为一种全球标准, 需要中国担当大国的责任。这两个层面, 一个在于国与国平等之间, 一个在于大国对小国的主体之间。从国家角度而言, 媒介话语首先要具备共生性, 所谓共生意指包容、克制、平衡、谐调, 在话语中有着较强的博弈含义。媒介的调音台及缓冲垫作用, 是调节共生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再次,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责任, 人与人之间并不仅仅是做好本分的问题, 尤其是在思想指引下, 如何达成共识。古人云:兄弟齐心, 其利断金。 媒介话语中, 个人能力尤其是在竞技领域中的展现屡见不鲜, 当今尤其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强调共生关系。要列举出人与人之间剔除行政命令的那种无意识的自发性行为。社会中个人因协作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案例;全球“一带一路”沿线人与人包容、协作的获得启发的事件;突出平民在历史和当下, 无论是经济合作、文化合作、志愿合作、政治合作、教育合作等各方面的典型例证。

在责任共同体的基础上这些媒介话语的运用, 要注重对责任的诠释和表达。从政治上而言, 有利于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形态包容和生活方式的理解;从经济上而言, 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利益呼唤及经贸合作;就社会文化而言, 有利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及文化互助。责任共同体下的媒介话语, 博弈中有张力, 有的放矢, 张弛有度, 真正使“一带一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人民体味在责任基础上的共生概念。

“一带一路”沿途覆盖亚洲、北非、中东欧国家,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聚居区域,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犹太教等也发源于此。在此背景下, 宗教作为文化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共融而非冲突, 尤为重要。这是作为树立全球标准大国的责任。“现代文化中象征形式的生产和流通与传媒产业的活动密不可分……当代世界中各个社会日益增加的相互联系就是形成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这些过程——包括现代文化的传媒化的结果。”[1]此间, 无论宗教、文化, 其现代文化输入及输出同传媒有着必然联系。媒介话语中, 对于文化的尊重与正态体味, 尤其是话语中所体现出的意识形态认知与解释, 要擅于集中调动意义的象征形式的结构性特征。譬如, 可以在具体的环境中, 将历史性、过渡性的事物描述为不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时间影响的事件。就表现形式而言, 名词化的动词和被动时态, 增加语言的隐喻性功能;从内容上而言, 挖掘事物的形象特征、表意特征, 增强文化共通的象征意义;从渠道上而言, 擅于采纳文化的良性特征, 增强话语的跨文化意义。

三、结语

当我们谈到共同体概念时, 不可回避当今社会中对于共同体的认知, 众多事实说明, 共同体本质上都是利益共同体。 但其中又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层面。“一带一路”背景下, 我们该如何通过媒介话语认知共同体概念?以义利观去结合责任、利益共同体概念, 真正的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概念才能够凸显。同在一个地球, 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同呼吸、共命运是全人类的终极归宿, 媒介话语的职责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篇2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媒介的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群体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影响,这种影响是媒介传播和青少年自身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积极影响,同时与日俱增的负面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要限制媒介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需通过开展媒介教育, 制定法律规范并要求媒体加强内省,对自己的言说方式和内容有更多的自律等措施来改善媒介影响现状。关键词:大众媒介 青少年

影响措施

当今社会,大众媒介作为提供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无处不在的信息源,对生活在相对自由和宽容社会环境中的青少年成长有着巨大影响。伴随着电视、网络成长的一代,习惯性地接受着来自影视、网络呈现的海量信息,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媒介的观点。媒介影响也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概述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

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覆盖全球、深入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播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其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功能

1、主要特点 :大众传媒文化是一种大众化、商业化的文化载体,它具有直观性、通俗性、艺术性、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信任度高、机制健全等特点。

2、大众传媒的功能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大众传媒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督导教育、传播知识、愉悦精神等途径推动人格转型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

二、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之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受大众传媒的塑造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众传媒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大众文化传播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这种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象力都大大扩展,媒介丰富了沟通方式与学习资源。大众媒介还给学生提供了角色扮演的机会。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青少年通过大众媒介能自由地宣泄情绪、放松身心。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从而提高自身智能水平,促进认知发展,加速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促进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研究表明,大众媒介进入青少年世界,至少扮演了五种角色:社会价值观念的灌输者、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指导社会学习的老师、娱乐消遣的伙伴和逃避现实问题的幻想世界。可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大众媒介在青少年的休闲活动中,不仅能使青少年调适和获得生活的平衡,还能丰富学校生活的内涵,促进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在相当程度上欠缺分辨是非的能力,会受到媒介所传播的片面性的不良影响。概括来看,这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崇尚金钱与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开始泛滥,在这种对金钱和消费夸大传播的社会氛围中,青少年也会把目标转向对金钱的狂热追求,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拜金主义令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偏移,使青少年产生盲从、冲动的消费观。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导致个体的心理感受能力下降,丧失创造的热忱和执着的追求精神,形成懒惰、懦弱、狂妄、轻浮等个性或心理障碍。

3、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媒介传播的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青少年控制力较差,容易在受到诱惑时产生冲动,过早接触性题材,且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并崇拜黑暗势力,还加强了对超自然力量的渲染,使青少年对暴力渐渐习以为常。

4、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抗拒权威

传媒中的超现实力量迎合了青少年的反抗的潜意识,极大化的网络自由造成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很容易使青少年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我,又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

5、图像逐渐取代文字,对人事的评价片面、扭曲

由于媒体描写事件某些方面往往是片面的、扭曲的、概念化的,这使得青少年对这些人的认识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且对图画产生依赖心理,而对文字熟视无睹。

6、对身心造成损害,性格上越来越封闭、不合群。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的青少年,需要有充分的体育锻炼和休息,如果过分沉溺于大众媒介,如长时间地面对电视、电脑,日常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封闭、不合群。

四、为消除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以下一些有效措施,为青少年社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

(一)政府部门要制定法律规范, 加强对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弘扬主流文化,用法律来规范大众媒介的内容选择和制作是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从而建设高尚的道德规范,确立正确行为模式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的督查考核机制。

(二)要加强媒介自律,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形象定位,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社会化营造健康媒介环境

(三)、重视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鉴别水平,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多种媒介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今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成长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大。创造良好的条件,尤其要增加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实施精品战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注入关爱青少年的人文底蕴,在媒体传播中照顾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需求,既要传播青少年认可和需要的产品,又要有适应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的媒介内容。

参考文献:①卜卫:《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④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③田胜立:《网络传播学》[M],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浅谈媒介的过度娱乐化及应对 篇3

【关键词】大众传媒 过度娱乐 应对措施

一、娱乐的合理性

晨起,我们用看广告时经过比较而选择的牙膏牙刷洗面奶进行洗漱,热爱音乐的人们或许会在这个时候放一段轻柔或激昂的音乐。边看报纸电视边吃早餐,了解最新信息,如天气预报。上班的途中会看到无数的路牌广告,甚至我们所坐的公交车座椅上都贴了治疗脱发的小广告。到了公司,我们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中途会接到电话并打出电话。晚上回到家,打开电视电脑,看电视剧电影,逛论坛聊QQ。夜深了,我们入睡。

这是一个媒介时代,我们的衣食住行从媒介中获取信息又依靠媒介进行。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从泾渭分明到融为一体。这意味着在新媒体的作用下,“第二媒介时代”到来了,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提出的。本质特征在于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因此,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成了媒介公民。媒介对世界的影响之大。早些年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已经实现,李普曼所提出的“拟态环境”在媒介时代已成为默认的真实环境。

当社会被媒介以及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所包围时,学者们提出了担忧和警示。1985年波兹曼发表了《娱乐至死》一文,一经面世便引起轩然大波。近些年,学者纷纷引用《娱乐至死》的观点,针砭当今中国社会的娱乐化现象。不可否认,娱乐化确实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写作背景是美国社会,引用它的论点批判中国的社会现象,有颇多不合理之处。

波兹曼指出,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是通过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纵观全书,可以看出“娱乐”在波兹曼的观点里是美国社会问题的源头。然而在这个由媒介操纵的社会里,媒介制造的拟态环境成了真实环境,那么真实环境中的“娱乐”一词在拟态的真实环境中就需要改进定义。百度百科中对“娱乐”一词的定义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者自己与他人的技巧给予受众愉悦,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是在传统环境中所作的定义。媒介时代,被波兹曼认为是娱乐的美国电视大选、《圣经》改成电影等现象在某种程度并不是娱乐,不过是换了一种呈现方式。传统的真实环境中,美国大选应该是竞选者与选民面对面的演讲,拉取选票。《圣经》应该是一本装帧精致的书,教徒捧着它虔诚地祷告。换一种呈现方式后,美国竞选除了美国人,世界各地都可以看见。《圣经》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非教徒也可以了解其中的故事。当娱乐可以带来信息共享时,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描述,如“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甚至是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种观点明显有其不足之处。

二、过度娱乐化的应对举措

与传统的娱乐定义相对应的是媒介时代的娱乐定义:媒介传递信息时便于受众最大程度接收信息而采取的一种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在当今世界存在着合理性,需要从传播者和受传者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传媒产业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获取经济效益。传媒时代,注意力经济是重点追求的对象,这使得传媒将重点放在如何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上。如何让受众在众多的媒体中选中自己,传媒改变了呈现方式:用轻松风趣代替严肃死板,用图片代替文字,用综艺娱乐节目代替宣传说教节目。这种呈现方式对受众口味,获取了受众注意力,自然就有了经济效益。

另外,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却有了难度。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视频道,几百份报纸以及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等待选择。同时,受众在工作学习中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在选择信息时倾向那些能带来身心愉悦缓解压力的信息。这类信息自然不是严肃死板的时政新闻。

媒体定位于严肃还是娱乐,定位于受众心理还是其他,都需要媒体进行决策。

过度娱乐化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它源自媒体过度迎合受众心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湖南卫视为例,自“超级女声”开始,湖南卫视便倾向打造一个娱乐化的媒体。每年一度的“超女”“快女”,吸引全国观众甚至海外观众的追捧。电视剧中大量植入式广告,如《一起来看流星雨》。黄金时档播出后宫剧,如《美人心计》。这一系列做法引起其他省级卫视的效仿,《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充斥屏幕,《我型我秀》等选秀节目此起彼伏。一集电视剧四十分钟,插播三次广告,一次十五分钟。种种做法的结果是唤出了广电总局的“限娱令”“限广令”,黄金时档禁播后宫剧以及“反三俗”政策。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遏止和缓解过度娱乐化现象。

中国媒体具有双重属性——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如何做出价值选择关系着媒体定位和发展道路。媒体选择社会责任,旨在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选择经济效益意味着迎合受众需求,走娱乐化道路,控制不当会导致过度娱乐化,传播“三俗”信息。在中国社会,媒介根植于政治系统的制度安排中,“娱乐至死”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不得而知,但为了降低过度娱乐化对社会的危险,媒体如何兼顾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应对过度娱乐化,除了媒体作为外,受众也要有所作为,主要是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是公众对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认识,另一种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认识和职业精神。受众在接收媒介产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同时学会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第二媒介时代”,网络为公众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公众即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同时网络媒体把关人角色缺失,使得虚假新闻、不健康的文字图片在网上愈演愈烈,专家学者疾呼网络立法。笔者认为,强制性政策要与公众自觉性相结合,而公众的自觉性便体现在媒介素养上。

媒介素养的内容,除了以上说的两点外,还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及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程度。我国受众的媒介素养总体偏低,研究表明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游戏,这使得网络环境呈现泛娱乐化趋势。因此,如何提高受众媒介素养便是问题之二。

问题之三在于传媒工作者如何树立职业精神。“虚假新闻”便是传媒工作者职业精神败坏所致。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上,传媒工作者要做的是如何既担当社会责任又吸引受众关注。这一点与前文中提及的媒体如何兼顾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有相同之处,原因在与传媒工作者隶属于传媒机构,他们的职业认知源自传媒机构的定位和价值选择。但抛开传媒机构,传媒工作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有正确的职业人士和价值判断,这些关系到他会不会成为一名成功的新闻传媒从业者。

媒介时代这个大的背景下,娱乐不再是传统的娱乐,娱乐化有它的合理之处。过度娱乐化的出现,让人们重新认识娱乐问题的同时,也会自发地产生应对措施。《娱乐至死》的扉页上,“人们因为享乐而失去自我”这句话,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机制在不断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就当前中国社会而言,“娱乐至死”这个命题的提出确实起到了警示作用。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

责编:姚少宝

媒介暴力的起因与应对策略 篇4

一、媒介暴力的现状

有关研究表明,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媒体传播的暴力、色情内容呈现上升趋势。媒介暴力对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对未成年人而言, 他们不能很好地接受与理解媒介信息, 媒体对于暴力的过度渲染易使他们倾向于模仿暴力行为, 媒介暴力会对这部分受众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的危害尤其严重。对于部分缺乏甄别能力、盲目跟风的成年人, 媒介暴力也有可能误导他们。因此, 如果“媒介暴力”大量出现, 对社会无疑会产生多方面的危害与影响。

二、媒介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 媒介对利益的追逐

在市场化的条件下, 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攫取更多的利益, 媒介千方百计地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 这为暴力内容的滋生提供了可能。以视频网站为例, 与常规知识性内容相比, 暴力内容更加新鲜、更能激发受众点击和观看的欲望, 促进视频收视率和点击率的提升。对于视频网站而言, 通过收视率和点击率来获得广告赞助是其盈利的主要渠道, 因此媒介暴力的产生与市场化条件下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二) 媒介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 部分受众的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 缺乏必要的思辨能力与理性。再加上生活与工作等方面的外部压力, 使得部分受众选取观看含有暴力因素的内容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媒介为了争取到这部分受众, 极力迎合他们的需求, 播放暴力内容。暴力内容借助媒介进行传播扩散, 易导致恶性循环, 对媒介暴力的产生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增长现实社会中的戾气。

(三) “把关”功能的失守

媒介在传播内容之前应该有人对内容进行甄别与鉴定, 明确什么样的内容可以传播给广大受众, 显然含有暴力、色情等因素的内容不能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引导, 因此不适合传播给受众。然而,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 网络“把关人”很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伴随着利益的驱使, 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逐步缺失。在强调受众本位, 迎合受众需求的过程中, 缺少责任与道德约束的有害信息不断滋生。[2]

(四) 自由开放的媒介环境与网络匿名性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传播与以往相比更加快捷便利。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 多样化的思想涌现, 媒介环境同样也变得自由开放。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 已经很难明确界定传播者与受众, 网络用户很有可能兼具两种身份。[3]网络用户作为受众在获得信息后可以方便地使信息扩散传播出去, 其自身对信息的评论也会产生新的信息。网上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 产生的信息量无法估量。产生的这些信息必然会有高低好坏之分, 同样也必然不乏含有暴力因素的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交流与传播过程中, 更多的用户还是倾向于选择以匿名的方式在网上发表自身的观点与言论。不难发现, 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时可能彬彬有礼, 但是在网上就某一问题发表观点时却有可能变得是非不分, 甚至会发表攻击性的言论, 这部分匿名用户无疑会推动媒介暴力的产生与进一步发展。网络用户具有匿名性的特点, 为自己的言论承担的风险较小, 用户怀着侥幸的心理会更加肆无忌惮, 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媒介暴力却难以发挥应有的约束力。

三、应对媒介暴力的策略

(一) 媒介加强自律, 提高传媒从业者素质与社会责任意识

对于一些以暴力内容为主的新闻, 媒介不应该为了博取关注度而进行大肆报道, 要避免因为报道而使暴力侵占人们的正常生活, 诱导人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媒介应该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 控制媒介暴力的不良影响, 对受众进行人文关怀, 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 受众提高媒介素养, 抵制媒介暴力的荼毒

社会公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应该更加理性, 不仅要提高真假辨别能力, 还应避免盲从, 不发表偏激言论。在生活压力面前, 受众可以寻求积极乐观的方法舒缓自己的压力, 而不是借媒介暴力来宣泄私愤、散布负能量。

(三) 完善传媒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审核力度, 推进网络实名制

要想有效地控制媒介暴力, 必须有法律强有力的支持。以网络为例, 虽然网络是虚拟环境, 但是媒介暴力却能够通过网络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带来负面影响。控制媒介暴力的相关法规必须与现行的法律进行有效结合, 使暴力内容的传播者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这对于控制媒介暴力的传播, 净化媒介传播环境有积极意义。

“把关人”应该提高甄别与鉴定的能力, 严格把关, 对传播内容进行审核。在对媒介内容进行“把关”时, 政府机构应该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 不能过多地寄希望于大众传媒本身。[4]大众传媒的盈利性使其很难对自身进行严格的审查, 因此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进行有力的监管。推进网络实名制将促使网民对自身的言行负责, 网民将会受到现实生活中道德标准的约束, 落实责任将会更加方便到位。

四、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媒介暴力因多种因素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虽然我们无法消除媒介暴力, 但我们可以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媒介暴力, 克服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具备理性思维, 辩证地看待问题, 不应一味地对媒介暴力现象进行批判, 更需要透过现象了解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 对症下药, 提出改善这种状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慧.媒介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2]武小菲, 马莉, 白亚峰, 冯泽中.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J].今传媒, 2007 (3) :51-52.

[3]赖黎捷.网络暴力现象解析[J].新闻界, 2007 (1) :129.

媒介应对 篇5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医学生;调查;途径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1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29-03 收稿日期:2012-2-9

1.媒介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媒介素养起源于西方。1992 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起始于20 世纪30 年代初的英国、加拿大等国家,80 年代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开始纳入许多国家的学校课程教育体系;90 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青少年接受、处理与鉴赏传媒信息的能力,并渐成全球规模性的教育运动,甚至为此立法。目前,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媒介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实行媒介教育。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集中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虽然近几年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开展普遍、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呼声日高,但真正使媒介素养教育进入课堂的医学院校还不多。从总体上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比较滞后,大学生媒介素养欠缺的实际情况迫切要求媒介素养教育进入高校。

本次调查,通过了解山东省医学院校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实际状况,旨在探究媒介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影响。调查所称的“媒介”,主要指的是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这几种大众传播媒介。课题在滨州医学院、泰安医学院、青岛医学院、济宁医学院、潍坊医学院五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75 份,回收率为93.7%。

2.山东省医学院校媒介素养的现状

2.1网络是目前最受青睐的传播媒介

调查发现,喜欢网络的医学生高达88%,在有多种媒介可供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上网的占66%,是选择看电视(占18%)的3.7 倍,是选择阅读刊物(14%)的4.7 倍,是选择阅读报纸(占2%)的33 倍。也就是说,如果有多种媒介同时并存,医学生的选择的顺序依次为:网络、电视、休闲刊物、报纸。七成以上的医学生肯定网络对于大学生成长具有积极意义,能促进青年成长和发展,也有少数人认为“没什么影响”(占8%)或具有负面作用(占12%)。由此可见,无论在学习还是休闲时,网络都是医学生首选的传播媒介。90%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上,网络通讯、网络论坛、微博、收发邮件、网络游戏等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

2.2选择批判信息的能力较差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包括受众关于媒介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力认识,也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和批判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力,就不能轻易地从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容易“被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调查统计表明医学生在上网时,没有目标随意浏览的占40%,发邮件和娱乐的占29%,看新闻和有关实用信息的占20%,真正用网络查找学术资料的只占11%。对所接触的媒介及其传播内容进行评价已“形成习惯”的大学生只占10.50%,经常如此的大学生占27.44%,两项合计为37.94%。49.32% 的大学生只是“偶尔为之”。这表明,经常接触媒介的医学生大多还停留在对信息的简单接收和传播上,并不擅长用批判分析的目光主动解读信息。在媒介判断和反思意识上, 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保持警觉性,并能主动反思传媒的背后意图, 绝大多数医学生欠缺媒介判断与反思意识, 这与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相对较高的实际是不符的。

2.3对媒介资源的有效运用能力欠缺

问卷中,在“你为什么接触这些媒介”这一问题时,获取信息(45.1% )和消遣娱乐(36. 9% )方面占了很大比例, 而论坛讨论( 1.2% )、学习知识(9.2% )、与人交流(7.6% )方面的消费内容比例很小。在消费内容问题上,当问及“你最喜爱的媒介类型”时,消遣娱乐(包括影视剧、音乐、体育、网络游戏)占据了近六成的比例;而以新闻、社论为代表的“获取信息”则占了30.5%的消费比例;对于文教论坛等学习性消费内容只有不足7%的比例。大众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 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工具, 但许多医学生在使用媒介时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不能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不愿花精力去思考一些有思想深度的社会新闻,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

2.4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对于“如何看待访问色情网站的行为”,35% 被调查者觉得“不道德”,19% 选择“也是一种需要”,46% 认为“无所谓”。在被调查者中,没有人选择网络曝私行为“值得羡慕模仿”;56% 选择了“虽然不喜欢,但是不反对”;44%“反对”该行为。68% 被调查者选择“删除”病毒邮件;31%“删除并转告周围人”;1%选择“转发给别人”。医学生对媒介传播中的色情、暴力等内容只有一小部分受访者表示坚决反对, 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内容虽然糟糕, 但却是对社会真实的写照, 是传播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了解, 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 但自律意识淡薄。这表明医学生的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倾向,思想上尚有许多模糊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存有偏差。

2.5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

尽管网络是医学生最受青睐的传播媒介,但是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几乎不了解”的大学生占58%,“稍微知道一点”的占33%,两项相加为91%,可见大多数医学生对于媒介素养还相当陌生。所有被调查医学院校尚未有开设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的,10% 经常有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11% 偶尔有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79% 没有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活动。医学生普遍反映,学校目前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医学生对媒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我判断、自我接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直接后果导致医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比较低。

3.培养医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和策略

3.1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

在医学院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是督促医学生接受媒介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公共选修课,使医学生获得基本媒介理论知识、提高媒介技能;二是将媒介基础知识和媒介信息技能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使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媒介相关理论,使媒介技能成为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辅助手段;三是在广泛开展学校内部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讲座,深入剖析媒介道德失衡行为和负面影响案例,促使医学生独立批判媒介能力的逐步提高;四是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计划,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使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制度化、正常化、有序化。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达到了解大众媒介的基础知识,学会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并能判断其意义和价值,掌握如何从媒介获取信息和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最终能很好地利用媒介发展和完善自我的目的。

nlc202309030456

3.2培养具有现代传媒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管理者

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媒介素养课程教学水平的好坏,对于大部分医学高校来说,媒介素养教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介素养课程的师资比较缺乏,而且总体水平偏低,所以师资培训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通过培训、进修、或者学术交流的方式可以培养媒介素养教育的紧缺人才。首先,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传媒的功能、性质、评判标准和特征, 充分了解各种传媒的舆论导向和运作机制,真正把握传媒对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做到胸有成竹;其次,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传媒素养。对媒介素养理论深入研究,强化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给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再次,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传媒中去, 要学会将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武器, 教育学生趋利避害, 更要通过对传媒的选择利用, 让传媒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

3.3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和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 对大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医学院校要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学术报告、讲座、论坛等,利用校内以学生为主要受众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了解媒介知识;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由学校相关部门如学工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等统一协调部署,对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编制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更要重视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媒介本身进行实践,探索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教育路径,才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最佳途径。例如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台、校报、网站等校内媒体,通过制作互动类的节目等形式,让广大医学生参与节目制作与传播过程,在实践中提高媒介素养。同时可以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基地,与社会媒体互动,邀请传媒从业人员走进校园现身说法,或组织学生到一些媒体实习,增加学生对媒介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晓煌.大学生媒介素养欠缺问题探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08,10-12 (下):177.

[2] 陈一祥.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J]. 东南传播, 2008,(1):90.

[3] 杨琳,刘建荣.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J]. 科技广场,2010,(2):214.

媒介应对 篇6

一、信息的双向传播

数字技术改变了电视媒体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 多年来传统电视一直是“播什么看什么”的信息单向传播方式, 受众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电视台制定好的节目内容、顺序和播出时间, 不利于受众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时间选择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节目, 也没有受众和节目之间的互动, 不利于调动受众的参与性。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网络电视可以让受众以更自由的点播等方式, 自主控制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进度,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选择更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节目。

例如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 因为时区的差异, 很多比赛都是在北京时间的凌晨进行, 这样就有很多球迷因为时间的原因无法一直追看电视直播赛事, 很多人就选择了在网络平台上收看赛事的点播, 不必根据电视台安排的赛程表, 更有时间上的自主性, 同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点播观看自己喜爱的球队或球星的比赛, 自由组合自己想观看的球赛, 如同一场根据自己需求定制的世界杯比赛, 在选择观看内容和观看时间上更有自主性和针对性。

传统电视媒体由于节目播放时间固定、缺少与受众互动等问题, 很大一部分高消费、快节奏的受众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多年来受众只能被动、无奈地接受电视台制定好的节目顺序和播出时间, 这种“过时不候”的样态一直会让受众的时间安排受到很多限制。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网络电视的点播功能将“大家的电视”转换成“我的电视”, 观众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电视节目, 在直播结束后, 还可以反复观看、快进、倒退、暂停, 摆脱了传统电视节目的束缚, 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传受双方的实时互动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受众还可以宣泄观看电视节目的情绪, 甚至能够影响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像美国的一些季播电视剧都是边拍边播, 观众在收看剧集时, 对剧中人物的命运有了自己的预期后, 可以通过在电视剧的网络互动平台上留言等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编导, 而制作团队也会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 根据受众的愿望适度调整剧情, 使剧中人物的命运符合多数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

数字技术在数据传输方面有着和互联网相同的特征: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传受双方的实时互动, 而这种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传受双方的实时互动还可以实现受众、媒体与商家之间的多向互动和沟通。

例如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明星进行沟通, 如果对明星所穿的衣服、配饰等商品感兴趣, 可以直接通过网页上的相关链接进入购物频道。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时, 不仅让剧中的男、女主角人气爆棚, 剧中男、女主角使用的很多物品也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热销商品, 很多商家也趁机搭乘“星星热”的东风, 当《来自星星的你》在国内很多网站上热播时, 播出页面上都会有剧中出现的角色使用的物品链接。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 这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对电视剧的忠诚度, 也有效促进了电视剧衍生产业链的发展。

三、机遇和挑战共存

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 机遇和挑战共存。

大部分的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进攻的手段就是资源整合。传统电视媒体进入新媒体领域一般是两个路径:一是“另起炉灶”, 即成立新媒体。二是“改造传统”, 即对传统电视台实施新媒体化的转型。这种新媒体化主要是建设网络电视台、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开办视频网站、与通信行业合作发展手机电视等在较大程度上依托传统电视媒体节目内容资源的内生性业务。但是由于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机制、形态和媒介文化差异巨大, 传统电视新媒体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 而此时媒介融合下新媒体及时性、 (下转第93页) (上接第90页) 互动性强和不受时空界限的传播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新媒体领域。

面对新媒体的来势汹汹, 传统电视媒体也要理性看待自己的优势。传统电视媒体通过多年的发展, 积累了丰富的电视节目资源, 培养了自己的优秀节目制作团队, 这是较之新媒体的绝对优势。虽然新媒体也正在努力开拓内容制作渠道, 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 但是传统的电视媒体经过长期的发展, 节目形态和节目制作流程更加成熟, “内容为王”的优势保证了电视的收视率和覆盖率。

而内容生产是新媒体的最大瓶颈。目前新媒体的播出内容主要是向电视台购买的传统电视媒体现成的电视节目, 依托数字化的新媒介技术平台播出。网络电视给受众提供可根据自己爱好、意愿选择的个性化版块,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电影、电视剧、新闻、综艺节目等板块。

一方面, 新媒体通过采用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充实了自己的资源库, 为受众的内容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另一方面, 传统电视媒体也通过为新媒体提供“优质内容”, 在更大范围内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在媒介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传媒巨头如美国CNN也受到了新媒体的巨大冲击, 面对媒介融合的新趋势, 他们一方面努力进行内容创新, 一方面主动开拓新媒体领域, 发展自己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美国CNN电视台以24小时新闻直播报道开创了电视新闻的全新时代。随着Twitter、Facebook、You Tube等媒体形式的出现, 美国CNN大胆尝试与网络融合, 通过全面的资源整合, 在全球电视业界率先进入新媒体时代。

CNN电视台一有重要机会就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 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08年的总统就职典礼, CNN电视台就与当时新兴起的Facebook亲密合作,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新闻大战中大获全胜。

除此之外, CNN还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服务配合电视网播出的方式全面构建传播网络, 积极引进新技术, 实施节目内容的跨平台销售, 既保证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也实现了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五、结语

媒介融合的浪潮对于传统电视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电视媒体可以利用自己多年以来积累的节目优势, 将媒体内容加以整合,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平台完成节目的延伸和补充, 在传播过程中加入“受众参与互动”,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的开放交流平台, 增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建设媒介融合背景下复合型的信息传播平台, 更好地适应受众和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美)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 (译) .华夏出版社, 2000.

媒介应对 篇7

1 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因此,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为了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改革,通过一些新型的传播方式来扩大自己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对于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所产生的影响,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投入

这是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比较直观的影响。电视新闻节目应该怎样在内容和内容的收集这两个方面寻找共同点,这就成了电视新闻节目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电视新闻节目的资金都是有限的,若是将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内容的收集上,那么也就意味着投入到新媒体上的资金必然会有所降低,最终会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许多电视新闻节目的管理人员不注重新媒体和媒介融合,那么电视新闻节目肯定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1.2 媒介融合会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

据调查统计,近几年,各个地方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都有明显的上涨趋势,这种编辑节目的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网络上查找素材然后经过后期加工再播出,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记者参与,这就是网络和电视新闻节目的结合;第二种就是人们通过移动设备获得素材。由于编辑节目逐渐脱离了对记者的依赖,使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传播效果也还不错。

1.3 影响编辑记者的角色定位

这个影响是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另外一个比较深远的影响。新媒体有许多方式可以让观众参与到新闻中去,进而削弱了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记者的作用,说的更加具体点,就是媒介融合已经让大多数新闻信息的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电视新闻节目几乎把所有的传播渠道和新闻信息都给霸占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真正缺少的是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和时间。以前,现场的情况基本上是唯一的新闻来源,但是现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人员可以通过运用各种高技术含量的手段,快速找到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这样所能接受到的信息含量自然会比前方记者要多。所以,电视新闻的主动权也逐渐转到了后期编辑的手中。

2 电视新闻节目的应对措施

2.1 提高信息的整合能力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和信息来源都变得多样化,这就让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着大量信息的困扰。那么,要如何在这些信息中提取关键的、重要的信息呢?在这种环境下,信息整合能力的强弱就显得十分重要,电视新闻节目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精心选择、加工、重新排列,最终从大量的新闻信息中提出最完美的部分,将最好的观点呈现给观众。

2.2 增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互动性

相对新媒体来说,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弱化了参与性和互动性,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就需要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更新工作理念,密切关注观众的需求。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的技术让传播者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变得非常简单,互动方式也多种多样。在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人员和观众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

2.3 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耐看性

根据互联网报告的研究表明,随着网络视频的逐渐兴起,对于网络视频内容制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内容提供这一方面,电视新闻能够发挥一定的优势。目前,一大部分观众的耐心都不够好,所以电视新闻节目的相关人员应该根据这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在保证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内容真实的前提下,要做到让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有趣、好看。总而言之,要从多方面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耐看性。

2.4 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

在信息时代,新闻的准确、快速是电视新闻节目竞争的关键,电视新闻节目的现场直播可以将“现场是电视新闻的本质”这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且,在现场直播中,电视新闻的记者要尽可能深入现场,快速获取第一手信息。目前,在新技术的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的花销也越来越低,实际操作也越来越简单,进而使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变得更加容易。

3 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媒介融合给电视新闻节目不仅带来了挑战,也给电视新闻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媒介融合在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挑战、困难的同时,要通过改善电视新闻内部机制,使电视新闻节目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摘要:媒介融合是计算机时代所带来的媒体发展的新机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媒体层出不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电视新闻节目。怎样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让电视新闻节目依旧保持活力,这已经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将从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以及怎样来应对这些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节目,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汪震宇,张小强.论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及其应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媒介应对 篇8

媒介融合,亦称媒体融合。从通俗角度来讲,它是指基于一定的传播技术(含数字数码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网络条件等),以社会群体信息消费市场为导向,把内容和网络平台以及传播和接受单元所形成的媒介形态合二为一的一种体现。

起初,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兴媒体并没有对传统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形成巨大的挑战。但伴随我国网络群体基数的日益增长和外扩,尤其是近些年来移动手机市场消费群体的井喷式增加,融合媒介所代表的新媒体快速抢占观众、听众市场。电视媒体的“媒体之王”地位已经摇摇欲坠。

1. 媒介融合的概念

最早萌生出“媒介融合”观点的国家是美国。这个概念的提出时间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媒介融合在我国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的新篇章。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微”时代的开启,我国传统新闻节目的受众数目在迅速衰退。该如何应对“融媒体”的冲击成了现今所有媒体人都迫在眉睫考虑的问题。

2. 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影响

2.1 负面影响

2.1.1 抢占固有的媒体市场,减少广告收益

受众,作为媒体资讯行业最鲜活的鲜血,是传统媒体行业重要的媒体市场。受众的去留将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体影响力以及与之相伴的广告收益。

随着自媒体、微博、微信在人民群众中的普遍推广和应用,用户消费习惯、获取资讯的习惯被新兴媒体迅速抢占。原本习惯于从电视新闻节目中获取资讯的受众群体也逐步开始被外表鲜丽、互动活泼的新媒体所吸引,且其投入在非电视新闻节目的时间呈上升趋势。

而正是出于新兴媒体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分散现状,原本占主流媒体地位的电视新闻节目日益衰退。其栏目广告招商效益日益下滑。原本处于新闻节目前后时间段的广告可以带给电视台巨大的盈利,但是由于一些精良的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广告投放商有了其他优质的广告投放平台。因此,电视新闻节目所产生的广告收益下降很多。

2.1.2 抢占及时性新闻先机,电视新闻节目消息滞后

本着互联网“分享”与“自由”的精神,新兴媒体提供给每个人发送新闻、发送消息的权利和便利条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已经有参与者或目击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在第一时间发布出资讯。而对于获得新闻线索之后的电视新闻节目记者,当其赶到新闻现场的时候,新闻现场可能由于时间因素已经改变、损坏,该条新闻的时效性也有可能会因时间延后而减弱或丧失。

2.2 积极影响

正是出于应对融合媒介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冲击,电视台和传播机构感受到了压力,电视人、新闻记者因为外部形式的改变而不得不考虑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应对的问题。而出于这些问题的思索,电视新闻节目开始被研究、被探讨、被优化。电视人也开始关注和参与研究把一个新闻栏目做好的方法和技巧。“对内重视自身价值链延伸与品牌形象塑造”成了部分电视人关注的领域。

3. 电视新闻节目在媒介融合形式下的应对办法

3.1 电视新闻栏目应增强注重剪辑,注重质量

“节目质量是基础”。电视新闻节目应对融合媒介的根本点是发展自身节目质量。节目质量是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最为重要的部分。没有良好的节目质量,即使有很好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一时被广大受众收看,最后也会因为自身栏目质量不行而淘汰、关闭。

就目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而言,大多数节目制作较为粗糙。一些由著名主持人力撑起来的栏目,在某些时段也会出现质量跟不上去的问题。

参考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精致的《焦点访谈》节目,可以发现其不单单是在报道、陈述一个新闻事件,而其更重要的是在于出色的剪辑技巧所形成的“新闻故事”。有些时候,观众会因为该栏目剪辑所形成的节奏、情绪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情绪,目不转睛,持续关注。剪辑是时间和空间再构造的创作过程。同样一个故事,通过顺序的方式和倒叙的方式讲述有时候可以达到差距极大的两种效果。通过良好的剪辑所形成的新的故事脉络,可以紧紧地吸引观众注意力和抓住观众兴趣点,可以达到比原本状态更好的表达效果。

3.2 电视新闻栏目应增强注重包装和虚拟演播室技术

伴随着欧美影视媒体技术经验丰富老牌传媒国家对我国传媒市场的文化输出,加之日益兴起的中国电影影视行业的发展,“受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高质量、高像素、大片效果的中国观众,对于当下制作周期短、制作不精良的电视新闻节目逐渐丧失了视觉兴趣。

影视是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对于在视觉维度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方法主要有注重栏目包装和应用更为先进的虚拟演播室技术。

如何评价一个栏目制作水平,据市场调研,四分之一的受众会将电视栏目的片头、片尾、包装效果考虑为第一位。出于这个角度的考虑,电视新闻节目在节目的片头包装、片尾包装以及整体效果时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考虑。正如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新闻1+1》栏目、央视春晚系列开头、甚至是《天气预报》栏目,每次的片头设计都更加具有动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气息。《新闻联播》在片头的制作上,颜色更加有选择性、天气主题的动画更加生动和形象,字体也更加灵活精巧。

在制作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时,整体的包装效果很为重要。同时,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和提高,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目前地市级及以下广电系统中,主持人评述新闻报道的时候,如果在使用虚拟演播室的情况下往往以纯蓝色静态背景为主。由于是静态的背景,受众在观看时易形成视觉疲劳。而主持人在单一静态背景下也略显单调。而与之相对比的省级及以上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坐在虚拟演播室中,其背景会有动态的背景,如地球运动、当地室外景象、提前拍摄好的与主题相关的影视资料等。动态元素的加入使得画面信息量的增大,从而带给受众更多的视觉冲击,达到较高水准的电视新闻栏目的技术。

在河南电视台的一些节目中,仍存在着一些早期的虚拟演播室背景。当与穿着靓丽的主持人对比时,这些早期较为简单的虚拟演播室技术背景显得单调而不和谐。为了应对来自融合媒介的挑战,电视新闻节目有必要对自身的包装、虚拟演播室技术做出积极的优化和调整。

3.3 引进直播、弹幕等的新型媒介的传播模式

近两年直播网站、直播软件手机客户端在受众市场中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直播领域,下载并使用了直播软件看他人直播中的故事。同样,有些企业的发布会、有些歌星的演唱会都在使用直播软件传递给受众。小米的无人机发布仪式就是使用某直播软件发布的。

而对于新闻而言,本身就是以及时性和真实性为特点的传播媒介,可以尝试使用新兴媒介所带来的方式方法去获取更多的受众市场。直播网站和客户端的信息消费群体通过网络及时观看“正在发生的新闻”,获取第一手的信息。

同样,弹幕技术的使用在电视新闻栏目中也有一定的可实现性。如果有良好的言论把关、筛选程序,将不符合节目氛围、不符合意识形态的言论去掉,弹幕在新闻栏目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实践可能性。

通过这种互动性极高的交流方式,电视新闻节目会吸引到一批不关注电视关注互联网的青年群体,也会逐渐培养出一批忠实的“吐槽”受众。从而增强其节目的娱乐性,也落实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宣传性。

3.4 降低传播技术成本,扩展电视的覆盖率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有观看电视节目的,就有与之相对应的不观看电视节目群体。而这群不观看电视节目的群体,大多数是因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原因。在河南农村还有一定量的老年群体,因为家庭经济问题和子女教学负担而不舍得付费观看电视。

而通过“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效率,并大大降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本”,降低电视传播成本,降低用户观看有线或无线电视的成本,将会有更大的几率使得这些贫困家庭、交通闭塞群体负担得起电视观看成本。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这部分群体大多没有接触网络的条件,电视将绝大可能性地成为他们获取外界资讯的唯一媒介手段。因此,该群体将有更大的几率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忠实受众。

4. 结语

迫于互联网时代,媒体信息低成本、分享快速的新兴媒体传播现状,电视台及传媒集团应当重视起融合媒介对于传统媒介的受众冲击、广告竞争等现状,以积极的态度去优化自身,提高节目水准和质量,增加竞争力。同时,如何在新兴媒体包围的融合媒介环境中寻找电视新闻栏目发展自身、改变现状的方法,也应当成为当下每个媒体人、电视人都着重考虑的问题。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日新月异而又错综复杂的媒体环境,电视新闻节目在集聚信息、娱乐、分享为一身的融合媒介(如微博、微信、贴吧、直播网站等)的冲击下转“安”为“危”。面对自由迅猛的融合型媒介,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考验。本文通过辩证的维度,主要分析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媒介融合,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北南.论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及其应对[J].西部广播电视,2014(20):70.

[2]斯雪松.报业的媒介融合与数字时代[J].中国地市报人,2012(6):58-59.

[3]齐永光,武文颖,周堃.试论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媒体发展之路[J].新闻传播,2009(11):121.

媒介应对 篇9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地市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迎来了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 为了增加当前地市媒体广告收益, 要求其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重借助网络平台对自身资源优势及内容进行推广, 满足广告领域发展条件, 规避广告频繁下滑问题的凸显, 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下就是对网络媒介下, 地市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广告下滑问题的详细阐述, 望能为当前传统媒体经营活动的展开提供有利的参考。

二、网络媒介下传统媒体广告危机

2015年传统媒体广告投放量数据显示, 报纸行业在2月、3月、4月投放量与2014年相比, 分别下降了37%、6%、2%。同时, 地市传统媒体电视广告、电台广告等投放量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即在网络媒介的冲击下, 我国地市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迎来了广告危机。例如, 文山广播电视台拥有《综合频道》、《公共频道》两个电视频道以及新闻频率、交通频率两个广播频率。节目电视信号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光缆传输直接进入全州八县市有线网, 还通过滇东南最高峰——薄竹山转播台10千瓦电视发射机覆盖全州八县市乡村和广西、贵州、红河州以及越南部分地区, 覆盖人口600万左右, 且以广告策划、制作、创意、专题报道等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广告投放空间。但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 文山广播电视台电视广告投放量亦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为此, 该地区传统媒体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并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措施。[1]

三、网络媒介下地市传统媒体广告危机的应对措施

(一) 创新广告经营

文山广播电视台是国家批准建立的州级电视台, 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唯一的正规独家播出机构。2012年以前, 地市县级电视台药品、保健品等一些夸大疗效的广告泛滥成灾, 这些违规广告的播出虽然短期内让电视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产生的社会效益却令人担忧, 它导致传统媒体的观众慢慢流失, 乃至无人收看, 其他行业的广告客户也对媒体失去了信心。地市传统媒体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广告危机问题逐渐凸显。文山广播电视台为应对广告危机, 2013年4月全面停播没有正规批文的药品、保健品等违法、违规广告, 下定决心将文山州唯一正规的两个电视频道打造为地市级的绿色电视台。2013年4月到2015年底, 光是药品、保健品的这部分广告收入流失近800万元, 但换回来的是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 文山广播电视台在云南省各地州电视台中可谓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药品、保健品广告的地市电视台。在良好的社会效益下, 其他行业的广告商积极在文山广播电视台投放广告, 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 当代地市传统媒体在广告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拓宽广告市场, 应注重推广广告主、媒体与消费群、目标群的互动广告经营模式, 继而引导网络媒介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到传统媒体广告互动环境中, 并发挥自身协助能力, 推动传统媒体广告领域的持续发展, 达到共赢的目的。

(二) 推进内容升级

在地市传统媒体发展过程中, 原有的信息传播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受众的个性诉求。为了增强当代地市传统媒体的广告附加值, 其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推进节目内容的升级。文山广播电视台在广告危机应对过程中对自身节目内容进行了创新处理, 在自办节目中融入了文山民族文化、三七、石斛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业开发、彩宝等许多内容, 继而彰显了节目特色, 吸引了广告主进行广告投资, 由此来提高自身广告价值。另外, 在网络媒介的冲击下, 地市传统媒体在内容制定过程中应注重融入自身文化理念, 同时设定内容传播主题, 强化媒体形象的塑造。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 在地市传统媒体广告下滑问题应对过程中, 强调对节目内容的升级处理非常必要。为此, 应提高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2]

(三) 整合传播平台

在地市传统媒体广告投放量拓展过程中, 强调对传播平台的整合也至关重要。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 在网络媒介的冲击下, 地市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广告投放量, 应注重推广“电视媒体+ 广播电台+ 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 即突破单一传播平台的限制, 借助网络媒介, 增强地市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效果, 由此获取更多的广告资源。

第二, 地市传统媒体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应注重强调对自身门户网站的建构, 即以线上、线下的双重优势来增强自身的广告价值, 同时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达到应对广告下滑问题的最佳状态。此外, 在地市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建构过程中也应注重拓展自身信息传播领域, 即打破原有广告传播模式的限制, 彰显自身广告传播的特色, 提高整体广告投放量。[3]

地市传统媒体传播平台整合行动的展开, 有助于缓解地市传统媒体发展过程中广告下滑的问题, 因此应该强化对这项行动的有效落实。

四、结语

当代地市传统媒体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广告下滑的问题逐渐凸显, 影响到了地市传统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在此情况下, 为了改善地市传统媒体广告投放量下滑的情况, 要求其在发展过程中着重强调对自身品牌的打造, 同时要从整合传播平台、推进内容升级、创新广告经营等途径入手来应对广告下滑的情况, 不断增强自身广告价值, 并借助网络资源等支撑条件, 增强自身广告传播特色, 吸引广告主的注意。

参考文献

[1]CTR, 智颖.2013年传统媒体广告花费变化趋势[J].中国广告, 2014, 12 (03) :76-77.

[2]李明.论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生存模式[J].中国出版, 2014, 34 (22) :19-23.

媒介应对 篇10

《中国石油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 主要面向石油系统和中国石油工业广大职工及关心石油工业的社会各界的一张综合性的专业报纸, 目前形成了以中国石油报为主体的石油系列报刊。全年出版近300期2000块版。随着传媒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这种传统媒体日益受到挑战。为此, 《中国石油报》要加快新闻宣传转型, 打造全媒体石油新闻信息传播体系。

1 对传播者的新要求

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人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而言, 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新闻从业人员, 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 新闻从业人员只会采写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所以, 全媒体时代, 就是要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品位和价值, 尤其是提高单兵职业素质, 培养全能型编辑记者。中国石油报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 引入特殊人才,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已拥有一支既熟悉传统媒体业务, 又深谙新媒体业务的新闻队伍。

2 传播内容的丰富与改变

《中国石油报》在做好原有新闻报道的同时, 不断丰富传播内容, 注重内容创新, 摒弃落伍的新闻观念和报道方式, 大力加强基层报道, 让一线石油员工多当主角, 在提高受众阅读兴方面下功夫, 坚持群众办报、开门办报的方针, 多刊发员工所思所想、喜闻乐见的作品。为了丰富传播内容, 《中国石油报》专门开办石油时评专版, 主动回应热点内容和公众关切的内容。针对近期低油价问题, 石油时评专版邀请行业内外专家发表看法, 相关内容刊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同时, 开办“修养”专版,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的宣传报道, 锁定了一批高端读者, 提升了《中国石油报》的价值和品位。

《中国石油报》作为行业报, 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 对宣传内容以专刊、专版的形式进行细分, 更加注重内容的专业性、可读性, 使其更贴近受众、更吸引受众。“石油地理”“图说石油”等特色专版, 综合运用版面语言、信息制图等新的表现方面, 使新闻策划和宣传报道更具影响力。例如, 一线记者采写的一组反映中石油基层员工生活的图片新闻报道《我在前线等你出生》就是以“图说石油”的形式呈现的。记者的灵感来自深圳卫视首档大型观察真人秀《来吧孩子》。记者选取了一对石油夫妻作为主人公。男方的工作地点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一年的风沙天气长达270多天, 沙尘暴活动频繁。他与妻子一年中多半是靠电话联系。这组报道刊发后, 引起了一线员工的强烈反响。

最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石油报》推出的报网连线专版, 吸引了大量读者。这是媒介融合趋势下, 传统媒体借力发展, 同时将好的内容向新媒体输送的有益实践, 增加了互动性, 实现了精准传播。不妨看一个报网连线的实例:微信与加油站相遇, 会发生什么。这是《中国石油报》策划的一个报网互动的专题。你还没用微信么?那你可能就落在5亿人之后了。作为当下最热的信息传播方式, 微信活跃用户已超过5亿人。微信, 不但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而且也在改变着一些企业的发展形态。在移动互联时代, 当微信与加油站相遇, 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石油遍布全国各地的加油站, 营销一线的“小伙伴”如何在微信的生态圈里自由生长, 探索加油站营销新门路。这个话题报纸和新媒体联动同时发布,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 《中国石油报》正根据行业特点和报业特点, 不断改变和丰富着传播内容, 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行业外读者。

3 传播途径的创新

3.1 媒体联动

随着传播分众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国际媒体竞争的加剧, 媒体联动是现代媒体发展的必然途径和趋势之一, 是优势互补, 实现多赢的有效途径。《中国石油报》就曾经与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传媒联动, 开展了西气东输万里行、国脉万里行等大型活动和报道, 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2013年, 《中国石油报》承办国资委组织的“央企人·中国梦——最美一线工人故事会”活动, 40多家中央主流媒体以及央企媒体联盟单位参加, 讲述“最美一线工人故事”, 此活动已被国资委列入重点品牌活动将长期举办。由中国石油集团主办, 中国石油报社承办的“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评选已开展多年, 累计7000万张选票先后评出547名英雄司机, 影响力不断扩大。

3.2 报网互动

传统媒体必须整合内部资源, 结合新媒体发展的元素, 让平面报纸立体起来。《中国石油报》扩大建设报纸网络版, 重点向社会读者拓展;做大中油网, 发挥品牌优势;开拓手机报业务, 覆盖关键读者群;开通网络视频, 丰富传播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方式和手段的更新、创新, 利用新的传播载体, 强化舆论引导能力。目前, 《中国石油报》涵盖石油手机报、手机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数字传媒终端、APP、石油报 (印刷版) 和石油新闻中兴网站“八位一体”的全媒体格局初步形成。在重大报道行动中, 报纸与新媒体有序衔接, 即时互动, 图文直播, 积极抢占新闻宣传先机, 传播的针对性、覆盖面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上一篇:口译质量下一篇:绿色环保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