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

2024-07-16

中国人物(精选十篇)

中国人物 篇1

关键词:形式,笔墨,题材,构图,石涛画语录

表现主义画家保罗·克利这样说过:“一个真正艺术家不断追求和为之奋斗的应该是艺术的形式, 它比独创的灵感更为重要。形式在不断地发展着, 变得越来越有力量。艺术家只有通过巨大的努力才能驾驭它。这是一场激烈的斗争。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神经。”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吸收借鉴了西方素描和解剖的知识, 强调尊重对象, 以人为本的精神, 经过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和蒋兆和的水墨人物画教学思想实践, 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日渐发展成熟, 在形式内容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产生了新的认识。

“造型”这一具体称谓来自于西方绘画理论, 但早在中国古代便已有关于“形”的理念论述。中国的“形”与西方的“造型”, 虽有共通点但不可等同。一幅现代水墨人物画应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而非机械地反映对象, 导致作品了无生机、死板僵硬, 如何做到“气韵生动”?需要通过画面上的人物形象来体现, 必须凭借“形”去体现, 这种“形”是生动的“形”, 有艺术力量的“形”。要去表现这样的“形”就需要在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中结合扎实的造型方法。这种适合现代水墨人物画而出现的造型手法是随着西方素描系统的引进和对我国古代绘画理论研究后应运而生的, 它需要作者更进一步地研究对象的结构规律、生长规律等, 不但要表现出外部特征, 还要表现出形成这些外部特征的内在规律。法国19世纪画家安格尔看待造型的角度不妨作为学习借鉴, 他提出:“形——这是一切的基础和条件。即使烟雾也必须用线来表现。”要画好水墨人物画, 光有写生的造型能力还是不够的。它还要求画家要有主观想象塑造造型的能力。安格尔又指出:“你们蓄意要表现的形象应该先在你们的头脑里整体地展现在眼前, 当你们描绘形象时才能和你们早在构思中已经掌握好的形象一样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画的造型, 由于材料——毛笔、墨汁、生宣纸的特殊性能, 也要求造型能力必须高度熟练。离开高度熟练的造型能力, 要随手挥毫是办不到的。有些画家画水墨人物画时之所以能轻松自如, 一挥而就都是以其极为熟练的造型能力作为发挥笔墨效果的基础保证。

另外, 中国画还比较注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不似之似”就是要求不在表面上过多地, 片面地追求, 而主要追求内在的精神实质。从而达到更为真实地反映对象的目的, 不要“谨毛而失貌”, 这与加强写实能力不相矛盾。“不似之似”是生活形象与艺术形象的同意和辨证。“不似之似”正是为了“似”, 而不是似是而非。片面地理解会导致认识上以为中国画造型能力弱不要紧, 将“似与不似”生硬的套用这里, 这是片面且错误的。“不似之似”要求作者尽力去反映和表现事物的本质, 突出反映对象的特征所在, 从而达到“似”的目的。“不似之似”要求作者从事形象的塑造时要处于主动地位, 要有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的追求。所以, 它要求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 又是作者的主观认识, 从而作品获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李可染说过:艺术家对客观现实应是忠实的, 但却不是愚忠, 真正忠于生活的结果, 是主宰生活。

一、形式之笔墨

中国画从技法角度而言, 实质上就是如何用笔用墨的问题。中国大约自11世纪开始, “笔墨”的含意就不仅是工具的名称, 还成为中国绘画技法的代名词。有规矩始成方圆, 笔墨就是中国画的规矩。

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 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 又是对象的载体, 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 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 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 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墨, 也可用色彩或不同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 水墨所占比重相较色彩更多, 所以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不同墨色概括总结为墨分五色, 浓淡干湿焦, 或焦浓重淡轻, 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 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 而又墨不碍色, 色不掩墨, 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提到“随类赋彩”, 以墨为主的中国画注重对象的固有色, 而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 一般不予考虑, 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 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

笔墨问题一直被历代画家、评论家予以重视。五代后梁的荆浩认为吴道子“有笔无墨”, 而项容“有墨无笔”, 皆美中不足;明朝董其昌的“画岂有无笔墨者”。石涛的《画语录》中有一段专门论述笔墨。

“古人有有笔有墨者, 亦有有笔无墨者, 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 而人之赋受不齐也。墨之溅笔也以灵, 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 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 是有笔无墨也。”

石涛在分析笔墨的运用方面有意将笔与墨分开, 他所指的笔倾向于用线造型, 描绘客观事物, 而墨倾向于渲染气势, 加强主观效果。“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他认为“墨”离不开“蒙养”, 就诸多人对“蒙养”一词的解释综合来看, “蒙养”大意是指个人的世界观与修养, 也就是说“墨”离不开画家本身对生活的体验与对世界的认知;“笔”离不开“生活”——客观事物的造型基础。“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 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 是有笔无墨也。”石涛对之前古人中“有笔有墨”“有笔无墨”及“有墨无笔”的现象作了解释说明。谈到了光有主观认知而无法塑造客观的形象, 即是“有墨无笔”;而单有客观造型却没有主观的组织刻画, 即是“有笔无墨”。这与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不同于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特点之一, 是受到了西方素描与解剖知识的影响之后, 在塑造人物方面不同于以往, 而是更加尊重人物造型本身, 正如石涛所谓的“生活”, 但是作为中国水墨画, 又不能单单强调刻画对象本身而忽略了中国特色的水墨语言, 变成了单纯用中国的毛笔画西方的素描, 这时就需要画家本身的“蒙养”来加以主观创作。如何解决“笔墨”关系, 这也正是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中所不能避免且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石涛在“笔墨章”中提出的用“笔”构造形象, 用“墨”渲染气势给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启示。

傅抱石语:“脱离时代的笔墨, 就不称其为笔墨。”除了笔墨, 中国画的题材内容也是值得反复琢磨的。作为现代水墨人物画, 单从字面上来看, 现代性是它的特点之一。而现代中国社会各界非常重视民生问题, 艺术当随时代, 这一题材更成为中国水墨人物表现题材的重中之重。

二、形式之题材

不同的题材决定于作者对所表现对象的认识和感悟, 每个人的认识角度不同, 又受各自的生活环境, 生长经历影响, 所以不可能完全一样。石涛在其《画语录》“尊受章”中提出“受与识, 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 非受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石涛谈到了感受与认识的关系, 他提出感受在先而认识在后, 先有认识而后感受, 就不是“纯粹的感受”了。

现代水墨人物创作中刻画人物, 第一要做的就是观察对象, 抛开素描解剖这些理性的知识, 以画家特有的敏锐感受, 抓住对象给予的直观感受, 之后再加之理性的分析去完善塑造对象, 这样的水墨人物作品才能包涵画家本身倾注的情感, 反之则是空洞乏味。按石涛的理解, 是缺少了“蒙养”, 也就是缺少了生活体验, 这些作品就成为了“有笔无墨”的作品。“画受墨, 墨受笔, 笔受腕, 腕受心。”画的根本是“心”, 是画家的“受”。石涛在尊受章中突出强调了尊重自己感受的重要性。他在远尘章中再次提到“画乃人之所有, 一画人所未有。”人人都可以作画, 却不理解要根据自己的感受作画。尊重自己的感受, 这一点在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中是必须重视的。

“我之为我, 自有我在。”在石涛看来, 古人的须眉和肺腑, 不可能生长到“我”的身上, 即便有时碰触了某家, 那也并不是“我”特意然之, 而是同一事物对不同画家启了相似的灵感, 绝非泥古不化。中国画讲求传承, 无承继何以谈传接?那么学习中国画, 是要以临摹古人为重还是以写生现代为主?吴冠中在《我读石涛画语录》中结合自身的经历谈到:“从临摹入手多半坠入泥古不化的歧途。必须从写生入手才能一开始便培养学生对自然独立观察的能力, 由此引发出丰富多样的表现方法。”而丰富多样的表现方法难免的会与古人有碰触, 石涛并未否认这样不行, 但是他强调“纵有时触着某家, 是某家就我也, 非我故为某家也”, “故君子惟借故以开今也”。现代水墨人物画学习离不开对古人作品的临摹, 借古开今,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是临摹学习的前提, 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 否则现代水墨人物画还谈何“现代”?

三、形式之构图

在构图上, 中国画讲求经营, 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 而是以灵活的方式, 打破时空的限制, 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 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 重新布置, 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 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 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 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 凭借以或上下, 或左右, 或前后移动的方式, 观物取景, 经营构图, 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 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要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徐悲鸿在中国画实践中引入焦点透视, 这项贡献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他在中国画改造的过程中所动用的透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线性焦点透视法。画面中的视平线不是随意设置, 而是严格的归结为一条, 这就与中国古代的“高远法”、“平远法”等流动的观察方式和在地平线的上下自由移动的构图方式拉开了距离。艺术发展受时代环境所影响, 中国的建筑一直在发生变化, 鉴于古代传统房屋高梁的特点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 古代绘画的规格为适应环境与古人的审美需要, 一般主要为挂轴或手卷或册页等形式,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现代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变, 使绘画创作规格不再拘于挂轴, 手卷等形式限制, 巨型尺幅的佳作频频出现, 正是归功于焦点透视法的引用使得现代水墨人物画在创作大幅尺寸时的构图有的放矢, 使之笔墨造型在此基础上得以充分表现发挥。

四、结语

中国人物 篇2

9月29日晚,20女排世界杯落幕。中国队以11战全胜积32分的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为祖国献上了最为珍贵的礼物!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专门邀请刚刚获得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队员参加70周年招待会,并在会前亲切会见女排代表,同大家合影留念。10月1日,中国女排光荣出席了70周年庆典,并在“祖国万岁”方阵的彩车上,手舞鲜花向观众致意。作为中国体育界的旗帜性团队,中国女排一直是全国人民为之骄傲的团队,女排精神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9.17日中国女排刚打完比赛(女排世界杯),郎平问队员们“明天是什么日子?”队员们异口同声回答9.18国难日!郎平说:好了,后天和日本队比赛,你们都知道应该怎么打了。这就是郎导的两句话战前动员。

9.19日(大坂赛场)中日女排开赛,体育场观众一边倒的为日本女排助威,郎导一改给替补队员多锻炼的机会,三局一人未换、一次未叫停,全部主力连打三场,干净利落地3:0狂胜日本女魔。赛后队员们抱着郎导大哭一场。

我们这个多苦多难的民族多么希望多一点女排精神!我爱你,中国!从点滴做起,发扬女排精神!!

为什么中国女排总会让我们心潮澎湃?

3:0零封美国队,打破了世界杯8年逢美不胜的历史,取得七连胜,这是23日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第七轮比赛中中国女排取得的成绩。

零封韩国队、喀麦隆队、俄罗斯队、多米尼加队、日本队,战胜巴西队。中国女排是整场比赛截至目前唯一一支保持不败的队伍,接下来还有4场比赛,总教练郎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这个目标让无数中国人沸腾,赢得全网刷屏级点赞,听起来简单的目标,要付出的却不止汗水那么简单,不止是取得的骄人成绩。这些背后的故事,更令人心潮澎湃——史无前例的五连冠,国人的激情被中国女排彻底点燃,七连胜,这个战绩让人想起:1981年11月16日的傍晚,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正在进行,紧张时刻,整个国家都安静了下来,人们紧张地守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中国女排和号称“东洋魔女”的,东道主日本队,正进行惨烈的冠军争夺战:“中国队把球传起来!”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主攻手郎平顶住压力,瞅准来球,高高跃起,一记重扣,“铁榔头”扳平了比分。中国女排最终以3-2战胜日本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

17:15!中国队胜利啦!队员们都跑在一起!中国队以3-2,胜了日本队,以7战7胜的优异成绩,夺得了本届世界杯的冠军!这是主持人激动到哽咽的声音,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也是热泪盈眶,他们高呼:“中国万岁!”

一时间,女排夺冠新闻占据了国内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在那个年代,再没有比女排酣畅淋漓的扣球,更能让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事了。”当时正主管女排的魏纪中在回忆录中写道

然而,这只是一波五连冠的开头一个属于中国女排的黄金时代才正式拉开帷幕。

1982年第9届女排世锦赛中国女排完胜东道主秘鲁女排,首次摘得世锦赛桂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逆境中不可思议地扭转了局势,中国女排摘得金牌,五星红旗又一次在赛场上高高升起。

1985年女排世界杯重回日本,中国女排决赛大败古巴女排,再次封王。郎平高高跃起的画面永恒定格成一个时代的经典。1986年,再到女排世锦赛,中国女排实现前无古人的“五连冠”战绩,王者之师的名号

响彻中华大地。天安门前人潮人海的欢呼,优秀队员被印上邮票,女排姑娘们参与国庆游行,接受山呼海啸的致敬,只有那个年代的中国女排,能穿透黑白电视屏幕变成彩色。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意识到,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体育水平,我们和世界强国相比都存在不小差距,必须奋起直追,国人的激情被中国女排彻底点燃,“振兴中华”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女排成为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女排精神也成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写照,追溯历史,女排精神是在艰苦奋斗中磨练出来的。

1951年11月,新中国第一支中国女排在北京成立,当时条件艰苦,没有特定的训练场地,全队就进行全国拉练,据首任主教练马启伟回忆:他们背着行囊“行军”,相当于游击队,可以说是另一种长征。

1964年东京奥运会,大松博文率日本女排夺取奥运会冠军,1965年4月,周恩来总理邀请大松博文来华训练中国女排。

当周总理询问女排训练情况时,大松毫不客气地说:“我正在训练的中国选手,连日本一半的训练量都不到。”周总理严肃地说“请你把大松精神移植到中国女排的训练中。”大松博文在回忆录里写道:“中国姑娘聪慧勤劳,将来中国女排必定超越日本队,她们总有一天会夺取世界冠军!”

1972年中国女排漳州训练基地建成,所谓的排球场就是搭建的竹棚,每天姑娘们进去是个人,出来却是一团泥。一天至少8个小时的训练,衣服破了,球鞋开口了“三合土”场地的沙粒,嵌进队员们的皮肉中,要用小镊子才能拣出来,女排老队员回忆说:“每天训练完,我们就开始相互拔刺,并乐着比谁身上的刺儿多。”

低谷期的坚持,她甚至都不敢抱自己女儿,时间回到90年代,中国女排在经过五连冠的战绩之后陷入了新老交替的阵痛,中国女排主教练和队员更换频繁,此消彼长,十余年间,中国女排再没能站上三大赛世界之巅,在低谷时,中国女排一直在奋力坚持,从未选择过放弃。

1995 年退役后赴美留学的郎平“临危受命”,回国担任女排主教,她抛家别女一个人回到北京。

回国执教,不仅薪水不高,风险和压力都是巨大的,工作也特别辛苦,丰厚的待遇和优裕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了,还要长期面对同丈夫、女儿两地分居之苦。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病痛的折磨,让郎平心力交瘁。

之前,包括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郎平昏厥了好几次,医生在给郎平做手术时,发现她的膝盖已经老化到70岁的水平。

“女儿向我跑来时,我不敢抱她,我怕抱不动她。”这是昔日的世界第一主攻手发出的无奈感叹,不到四十岁的她身体已几近崩溃,作为主攻手,郎平的两个小指断是经常断掉的。

此时女儿已入青春期,正是最需要母亲的时刻,郎平考虑再三,主动辞去了中国女排的帅位。

好在女排精神已是一个烙印,一直在姑娘们心中流传。

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主力队员因伤退赛,决赛对阵俄罗斯队时,在先负两场的情况下实现激情澎湃的惊天逆转。

中国女排在低谷中,逐渐找回自己的状态,第二个黄金时代正在来临。

国际排联公布的世界排名,中国仅列第五位。很多人把这时的中国女排形容成一块“烫手山芋”,4年换了3位教练,已经没有第二个能够接手或敢于接手的教练。

“三十年前我可以,三十年后依然没问题!”同年5月郎平在中国女排最危难的关头再次选择了挺身而出!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重新出山的路,并不好走

但郎平上演了王者归来。

亚锦赛,中国女排战胜韩国队,重回亚洲巅峰。

20里约奥运决赛,中国女排迎战塞尔维亚,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绝地反击,连扳三局,

时隔,再夺奥运冠军。千万台电视机前,裁判的最后一个哨声响起解说员喊道“中国队冠军”!无数中国人相拥而泣,心中的热血前所未有的汹涌翻腾!

2019年女排奥运会资格赛上,中国女排以三战全胜的战绩第一时间拿到奥运门票,如今在奥运前最后一次大考——2019女排世界杯中,女排姑娘们又赢得七连胜!

看比分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复杂,但女排姑娘力拼下的每一个球都重若千钧!

“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平时训练时郎平经常亲自上阵,不断地给队员喂球、指导训练细节,用她的话说就是:我一个快60岁的老太婆都还在拼,没有人好意思偷懒!

输过赢过奋斗过,哭着笑着坚持着,这支队伍用一次次的拼搏展现体育的本质,更让人看到了不畏竞争、执着坚持的女排精神!

30年前女排精神激励,振兴中华!30年后女排精神已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篇3

20 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 , 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 10 年或者 20 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 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 248 面奖牌、证书和 36 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弹 1.5 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 1995 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 400 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 414 人、负伤 4134 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 1985 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 1.5 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 -- 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 年时间, 1.5 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 56 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 200 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 40 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 颁奖词 】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 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 24 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 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 白发 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 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 2005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 60 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 150 项革新带来 8000 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 2001 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 15.8 秒,当年创效 1600 万元; 2003 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 150 项革新,给国家带来 8000 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 30 年来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 30 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 30 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黄舸:行程 1.3 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 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7 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 18 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 2003 年, 15 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 82 个城市,行程 1.3 万多公里,向 30 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 2004 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 2 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 5 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 1 万元,湖南灾区捐款 5 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 颁奖词】

中国古代审计人物掠影 篇4

官员审计的先驱——大禹

大禹治水13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妇孺皆知的故事。由于大禹成功治理水患, 使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存, 被百姓拥戴为王。他遍走全国勘察山川地貌, 将中国分为九州, “神州”中华由此发端。大禹一生为民谋福祉, 顾念百姓、公而忘私的精神, 如日月经天, 在神州大地永恒传颂。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大禹在审计方面取得的成就。大禹为公益事业最早建立了国家税赋制度, 始创了会计、审计工作, 即“会稽”工作。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 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 计功而崩, 因葬焉, 命曰会稽。会稽者, 会计也。”《国语·鲁语》也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 防风氏后至, 禹杀而戮之”。这就是中国会计、审计史上著名的大禹对诸候进行考功的会稽活动并痛斩防风的典故。

事情追溯到公元前2023年, 全国首次贡赋审计会议在浙江绍兴柯桥镇附近的茅山山麓拉开帷幕。会议重点考核、稽验诸候治水功绩和交纳贡赋的情况。结果, 浙江德清的防风氏部落没有完成任务, 且自恃治理水患中有贡献, 居功自傲, 谎称当地受灾严重, 拖欠向中央政府足额交纳税款, 并且连这么重要的会议都姗姗来迟。大禹深刻认识到捍卫国家权威和保障政令畅通的极端重要性, 为了避免中央财政收入被地方部落侵蚀, 决定惩前毖后, 杀一儆百, 以破坏贡赋制度罪名判处防风氏死刑, 随即令卫士将防风氏绑赴刑场用石刀斩杀。后来, 大禹在与其他各诸候狩猎时, 不幸在茅山病逝。为纪念大禹和这次史无前例的会议, 遂将“茅山”改名为“会稽山”, 以大禹“会稽山”杀防风为标志的官员审计制度的发韧, 是中华文明史和审计史上的一件大事, “会稽山”永远是华夏子孙的骄傲。

“明法审数”审计原则的创始者——管仲

管仲, 出生在颍河之滨, 即现在的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管谷村。他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改革家和贤相的典范。其故里颍上县建有400年历史的“管鲍祠”。“管鲍祠”正厅堂内矗立着管仲、鲍叔牙比肩而立的塑像和牌位, 象征着友谊的深厚和知己的可贵, 诠释了“管鲍之交”的深刻含义。仲少时丧父, 老母在堂, 生活贫苦, 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 为维持生计, 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 到齐国, 几经曲折, 经鲍叔牙力荐, 为齐国上卿 (即丞相) , 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 使齐国实力大振, 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是伟大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他提出理财为治国之本, 应节约开支, 量入为出, 对国家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全面考核和审查的主张, 从而衍生出“明法审数”的审计思想。“明法审数”作为一条重要的审计原则, 成为当时政府审计监督的重要标准与规范, 被后来历朝统治者所借鉴。这条原则包括两方面的意义:其一, 审计人员须了解、懂得法律, 要依照国家所颁定的法令和规章制度去办事, 遵守法纪, 维护法律的尊严;其二, 审计人员须熟悉、清楚国家财政收支实际情况以及财政出入之数, 据此进行财政收支的审查考核, 防止不法行为或责任性差错的发生。管仲的一生, 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理财思想, 既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管仲重视发展经济与道德、法制之间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他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 主张尊重民意, “顺民心为本”, “政之兴,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 在逆民心。”管仲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 还是经济改革上的建树, 都是伟大的、历史性的。

改进推广珠算的“算圣”——刘洪

刘洪, 东汉末年泰山郡蒙阴 (今山东省蒙阴县) 人, 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为官清正廉洁, 吏民皆畏而敬之。非常有意思的是, “算圣”刘洪的个人经历多与财政、审计有关。

刘洪通晓算术, 在其父去世, 辞官守孝期间, 他用自己的研究心得完成了对《九章算术》的注释。也许正由于这个缘故, 在3年守孝期满后, 即被任命为主管财政审计事务的上计掾。“上计”是年终统计财政收入和考核地方官员成绩的方法, 相当于现代的统计、审计。凡入京执行上计的具体工作人员, 就称为“上计吏”或“上计掾”。刘洪对需要进行复杂数字计算的上计工作胜任愉快, 自然得益于他有着杰出的数学才能。

后来, 刘洪被调任会稽郡 (今浙江绍兴) 东部都尉, 为郡太守的副手。而“会稽”, 恰恰是我国古代会计、审计监督的发源地。在此, 刘洪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 并在对数学的研究中, 关注计算工具的改进和推广。他广泛搜集了远古时代、结绳时期、书契记数等劳动人民创造的记数、计算资料, 对其加以综合、加工、改进和提高, 将当时应用的“筹算” (人们把小木棍当作“算筹”, 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 改为“珠算”, 并成功地发明了“正负数珠算”。“珠算”这个名词, 最早见于东汉历算学家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一书。徐岳在书中说:“刘会稽, 博学多闻, 偏于数学……隶首注术, 仍有多种, 其一珠算。”徐岳所说的“刘会稽”就是他的老师刘洪。珠算的发明、改进和广泛运用, 使人们的计算能力产生了一次飞跃, 也成为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计算工具。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与周总理说过:“中国计算机方面应该比谁都先进。中国的算盘是最古老的计算机。”

刘洪, 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天文学上的专著《七曜术》 (七曜是指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 精确地推算出了“五星会合”的周期以及它们运行的规律, 其中的数据有的与现代高精度天文仪器测算的完全吻合, 有的“差值”甚微。在当时条件下, 能够得到如此精确的天文学数据, 没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坚韧的毅力, 是难以做出这样的奇功伟绩的。刘洪一生最大的功绩, 是他在继《七曜术》后, 又完成了一项造福于人类的科研成果《乾象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突破性的大进步, 从而奠定了中国“月球运动”学说的基础, 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考虑到“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

完善汉朝上计制度的数学家——张苍

张苍, 西汉时期河南阳武 (今河南原阳县) 人。张苍的人生经历, 富有戏剧色彩。

张苍做过秦朝的御史, 他为人富有正义感。由于不满秦朝的残暴统治, 时常出言抨击朝政。秦王对张苍恨之入骨, 准备逮捕治罪, 幸好有朋友向其通风报信, 张苍遂即潜逃而躲过一劫。后来刘邦率领反秦起义军经过武阳时, 张苍便乘势参加了起义军。在攻打南阳时, 张苍因自作主张行事而违反了军令当斩。刘邦指派王陵 (后西汉宰相) 负责审讯, 决定将其腰斩。在脱衣就刑时, 监斩官王陵发现, 张苍身材高大健美, 皮肤白皙润泽, 是个十分难得的帅男, 就动了恻隐之心, 立即向刘邦详情营救, 张苍得以大难不死并终生感激王陵救命之恩。从此, 张苍处事谨慎, 恪守法纪, 忠于职守, 不断得到提拔与重用, 封北平候, 迁为专主计籍的计相, 升御史大夫, 最终官至西汉丞相。

张苍对完善汉代的上计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张苍精通算术、会计, 知晓天下经济文书计籍的奥秘, 又是一位善于从事经济监督工作的能人, 因而被任命为计相, 成为主管全国上计事务的最高官吏。张苍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审阅全国各地呈报上来的有关人户、田地的增减、财物、赋税的出入等方面的上计报告, 还将审理结果呈报皇帝批阅。在任上又对上计制度作了一些重大改革, 制定和完善了《上计律》, 至此审计的查账、查询和比较分析等基本方法在上计制度中初步具备。

张苍博学多才, 学问深厚, 也是西汉著名的数学家、律历家。他增订、删补了《九章算术》, 对我国及世界数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和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论法律制度, 并把算学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国计民生和审计工作, 汉朝初年使用的历法就是张苍借鉴《颛顼历》的精华, 精心推算和制定出来的, 他在晚年仍笔耕不辍, 继续坚持撰写天文历法著作。

离任审计的提出者——于谦

于谦 (1398~1457) , 字廷益, 号节庵, 明代名臣, 官至少保, 世称于少保。于谦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与我国审计发展也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 是我国第一个提出离任审计的人。明朝的离任审计制度始于于谦任兵部右侍郎时。当时, 于谦巡抚河南、山西两省, 十分重视调查研究, 轻车简从, 走遍了所辖的地区, 访贫问富, 兴利除弊。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 正统六年 (1441年) , 于谦上书说, 现在河南、山西两省各自储存了数百万石的谷物, 而不得温饱的情况却在民间时有发生。他请求于每年的三月, 令全国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 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发放豆子和高粱, 不够再发放黍米和麦子。等到秋收后, 再由这些之前领购官粮的百姓如数还给官府, 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 则免予偿还。这样一来, 可能出现贪污腐败或州府官吏派给自己亲戚的事情发生。于是, 于谦提出, 州府官吏任期期满应该得到提升时, 必须坚持储存的预备粮是否达标, 达不到指标的, 不准离任。于谦还请求朝廷命令监察官员对这些州府官吏经常进行稽查审计。于谦的这一建议并朝廷采纳, 皇上下诏令, 全国范围照此执行。于谦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提出离任审计的人。

事实上, 要实行离任审计是相当难的, 但于谦清廉高洁、爱民为民为这一制度的推行带来很大的便利。

先说他的清廉高洁, 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明代太监王振在英宗 (朱祁镇) 皇帝面前受宠, 专横跋扈, 贪赃枉法。文武群臣畏其权势, 纷纷献金求媚。可是于谦却不买账, 每逢外出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后, 赴京奏事, 从不带任何送人礼品去攀求权贵。有人劝他, 即使不献金银、珠宝, 也得送上一点地方名优特产。于谦听后, 哈哈大笑。举起双袖, 风趣地说:“我带有两袖清风”。并作诗一首:“手帕蘑菇与残香, 本资民用反为秧。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阎阅话短长”。此诗一出, 传为佳话。“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便流传于世, 成为历代对廉洁官吏的赞颂之词。

再说于谦的爱民为民。上述派发官粮之事就体现了于谦的爱民为民之心。这也为他赢得了群众基础。后来, 太监王振掌权。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 弹劾于谦,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 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 一时间群情激奋, 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 称从前也有个名叫于谦的人和他有恩怨, 说是把从前那的“于谦”和现在这个于谦搞错了, 才把于谦放出来, 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 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 一些藩王也这样上言, 于是朝廷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 有二十余万人, 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 又奏请皇帝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 给他们田、牛和种子, 就地生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物颁奖词 篇5

矢志报国的飞机设计专家——顾诵芬

颁奖词:像静水深流,在静水底涌动,报国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事迹:飞机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致力于飞机设计研究,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该机以后改型的总设计师。他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他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成功研制歼8Ⅱ飞机;领导了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高性能远景飞机概念研究。

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 篇6

事迹回溯:

祖国和人民给了朱光亚崇高的荣誉,称他是“奋力挺起民族脊梁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而他却把自己的一生概括得很简单:“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感动语录:

“他(朱光亚)感动的力量集中体现在对科学的热爱,对大自然规律的尊重。我记得爱因斯坦有过一句话:‘很多人认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成就是靠他的才智,他们错了,是人格。’”

——朱光亚之子朱明远

二、“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

事迹回溯:

胡忠、谢晓君夫妇原是成都一所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藏区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便动了支教的念头,而妻子也支持他的决定。那时候,他们的女儿才刚刚出生不久。

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

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感动语录: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推选委员于丹

三、“肝胆春秋”吴孟超

事迹回溯:

从医近70载,吴孟超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身为院长,他要求医生: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用最简单、最便宜的方法为病人治疗,并率先垂范。仅此一项,他每年给病人省下7 000多万元。

颁奖词: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感动语录: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吴孟超

四、“隐形翅膀”刘伟

事迹回溯:

10岁时,刘伟因一场事故被截去双臂。22岁时,他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1分钟打出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舞台,用脚演奏出不屈的生命奇迹之音。

颁奖词: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

那一段段轻盈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感动语录:

“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就有美丽的世界。”——推选委员易中天

五、“公仆本色”杨善洲

事迹回溯:

杨善洲带领工人,在昔日的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7万多亩,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此外,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长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大山深处的村寨通路、通电。

颁奖词: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感动语录:

“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推选委员陈淮

六、“义侠巴郎”阿里木

事迹回溯:

自2001年起,阿里木靠卖羊肉串资助上百名贫困学生上学,资助金额达15万多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被誉为“草根慈善家”。

颁奖词: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感动语录:

“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推选委员崔永元

七、“希望之翼”张平宜

事迹回溯:

11年来,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为筹备建校资金,她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努力说服潜在的资助者。该校从2005年至今,已培养了百余名毕业生。

颁奖词:

噫吁嚱,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

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

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感动语录:

“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王晓晖

八、“孝女当家”孟佩杰

事迹回溯:

自8岁起,孟佩杰便需要为生计而操劳,以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天在上学之余,她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涂抹褥疮药膏。10多年来,孟佩杰一直悉心照料着养母,不离不弃。

颁奖词: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

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感动语录:

“人要追求快乐。我苦不苦?苦,但我要在苦中创造快乐,苦中求乐。”

——孟佩杰

九、“最美妈妈”吴菊萍

事迹回溯:

在杭州的一住宅小区内,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孩子没有大碍,吴菊萍却手臂骨折,严重受伤,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颁奖词:

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感动语录:

“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推选委员朱玉

十、“烈火金刚”刘金国

事迹回溯:

刘金国担任领导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自己的38个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从不接受任何宴请、任何礼品;单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能用过。

颁奖词:

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

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感动语录:

“我是人民公仆。如果不廉洁、不公正、不负责、不作为,定将主动辞职,坚决言行一致,绝不失信于民。”——刘金国

当代中国人物画家的担当 篇7

1、表现现实人生

1.1、提倡画时人

人物画一定要提倡表现现实人生。描绘历史人物的中国画,当然也有优秀的作品,如果寓意深刻,也是有其意义的。但作为一个人物画家,如果不能表现现实人生,不会画时人,只能画画古人,就不是一个好的人物画家,我甚至可以极端地说,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物画家,不能画时人的人物画,与花鸟画无异。

人物画表现现实人生,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

宋、元、明的画家,大多是画他们所处时代的时人的,也可以说是表现现实人生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个典型的案例,他在画中记录反映当时的汴梁的现实,使得千年以后的现代人可以据此构建起一座丰满的宋城。

清代人物画家多画前代的古人,这是与“留头留发”有一定的关系。满族入主中原之初,厉行汉人薙(剃)发政策,也就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画家不画“鞑虏”式的时人,应该是有一种气节在里面。

满清以后的近现代中国人物画,表现现实人生的传统又得以继承与发扬。

陈师曾完成于1914~1915年间的《北京风俗》水墨人物画、一组34件,作品多为底层人的写真,如收破烂者、吹鼓手、拉骆驼、说书、喇嘛、卖糖葫芦的、磨刀人等等,表现了老北京的现实人生。与陈师曾差不多时期的钱慧安、王一亭和吕凤子、丰子恺等也都画过市井人物。

徐悲鸿是表现现实人生画家的典范。蒋兆和贯通徐悲鸿这一思想,他的《流民图》是现实主义绘画的经典之作。

建国后的许多经典作品,大多画时人的。

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矿工图》,黄胄的《洪荒风雪》都是与徐悲鸿提倡的写实主义很有关系。

文革刚刚结束,左的余毒还未肃清那段时间,也就是廖冰兄先生画《四凶覆灭写此自嘲》这幅著名的漫画的那段时期,禁锢已经打开,但艺术家们仍然心有余悸。

那时候有部电影叫《八一风暴》,事件很明确,反映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但是影片中的主角名字叫方大来.而不敢直接演周恩来。可见表现领袖人物还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段时期,人物画不大敢画时人,古人也没有几个可画,只能画鲁迅、屈原等少数几位。范曾在这个时候选择画屈原,正是时候,影响甚广。

现在,中国画画古代文人雅士仕女的就比较多。而油画一般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像靳尚谊,画过一幅《八大山人》,偶尔来一幅历史人物的油画,反而给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物画家没有了政治作业,也逐渐淡忘了艺术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画家们一下子如同中小学生遇到了放暑假,玩兴大发,不少画家沉溺于玩味形式和自我表现,难以自拔。

面对深刻变化社会现实,中国人物画家艺术思维的对象应该是现实生活,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应该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艺术作品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只是传统的《西园雅集》、《秋林策杖》,或者《观音》《钟馗》《罗汉》,这样的作品是没有多少艺术价值,也不可能在画史上留下痕迹。

表现现实人生的中国人物画作品,从最近几届全国美展来看,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比较多(这部分我在下文展开),反映军旅生涯、有关军事题材的艺术创作的也有不少。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地位强化,就中国人物画而言,反映都市闲情的作品就比较多。

就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获奖作品中,就有庄道静、咸宜的《百合》、陈超历的《冰香沉屑》、杨金星的《甲申小满》、刘欣的《云卷云舒》、王冠军的《锦瑟年华系列之三》、王颖生的《踱步》、宫丽的《平安夜》、赵雨灏的《阳光变奏》、李乃蔚的《清音》、桑建国的《花季》、张见的《晚礼服》等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市化的现实追求,表现都市人的存在方式,也是反映出画家对都市化现实的关怀。虽然有些世俗化,我不认为俗一定是低下。

艺术反映生活是一种义务,艺术陶冶情操是一种责任。艺术反映的生活离我们越近,艺术塑造的人物就越被我们所熟悉,它就越有生命力。

1.2、反映画家真情

艺术无疑是需要技巧的,但是,最大的技巧莫过于善良和真诚。画家是以画与人交流,与人交流如果总想着什么技巧,是难以实现真正的沟通的,真情比任何技巧都管用。艺术,要打动人,不是靠技巧做出来的,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因此,画家的真情非常重要。在美术作品以尺幅论价钱的市场经济的环境里,绘画,那种发自内心的,像绚烂的鲜花在春天里开放,像小河的溪流在原野上流淌的作品已经显得非常可贵。

画出真性情很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画水墨葡萄,也能见人物性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清清气满乾坤。”王冕显然比徐渭要来得冲淡些。艺术永远具有情感,没有情感的艺术是不存在的。

徐悲鸿先生曾经强调“艺术家应该跟科学家同样要有求真的精神,研究科学要以数学为基础,研究艺术以素描为基础”。绘画艺术究竟是否需要以素描为基础,这是学术问题,可以研究、讨论。文学作品,粉饰太平的莺歌燕舞,浓艳靡绮的虚意矫情,已经很为读者不齿。而中国人物画还充斥着那些缺乏生活基础,轻飘、做作的小情调。

周思聪1978年画《人民和总理》,看得出,她画敬爱的周总理是充满深情的,李琦1960年画《毛主席走遍全国》,也是充满崇敬,这是李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众多领袖肖像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艺术品其实就是艺术家灵魂的物化与延伸,其源头在于艺术家自身的品质。艺术美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然而,真诚却在所有美的表现中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它是艺术的灵魂。

失去了真诚,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1.3、提炼重大主题力作

市场经济对艺术的冲击和影响不可小觑。

不少中青年画家没有处理好创作与商品画的关系,忙于应付市场,无暇重大主题力作的产生。不少人以为人物画只有走向唯美才是前途,只有画美女才能有市场。有些画家有意回避重大主题力作。他们把重大主题力作简单地理解成为重大题材或者革命重大题材。

重大主题力作,并不是钦定的重大题材。即便是重大题材也需要画家去认识去发现。艺术家是社会的一分子,艺术作品或多或少会反映或者折射出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家的感受。

春江水暖鸭先知。山雨欲来风满楼。

国外许多美术家常常能发文艺潮流之先声。在法国文学史上,一般都把雨果的《欧那尼》剧本的上演,看作是浪漫派与古典派的决战。而在法国绘画中这两派的决战比文学、戏剧至少要早六年。

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三巨匠是美术界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一批改革小说,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张锲的《改革者》、焦祖尧《跋涉者》、水运宪的《祸起萧墙》等。

而中国人物画家当中很少有这样的人物。我们的绘画落后于文学半拍甚至一拍,能为文学作插图,已经算是与时俱进,很有思想的了。古代,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现代,像《枫》与伤痕文学、《父亲》与寻根文学等。中国人物画家缺少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力作。

我认为,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与栗宪庭的《重要的不是艺术》都是在说这个问题,就是画家缺少思想。

何家英有《秋冥》、《红苹果》、《酸葡萄》等很多代表作。何家英善于描写青春期女性的妩媚、清纯与忧郁,他的工笔是恰到好处,太纤毫毕现,有时反而会“工而伤韵”,但我觉得他的《街道主任》是反映社会现实并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是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展现着一个民族倔强淳厚的性情和纯净无瑕的灵魂。近期《潜伏》收视率很高,我觉得电视剧成功之处,在于编剧导演找到了一个神圣的归结点,这就是信仰。

毕建勋的《以身许国图》歌颂了两弹一星的元勋,但他的成功之处,我觉得是触及那些为理想默默献身的中国的知识分子。

李延声的《矿山汉子》、张江舟的《逐光者》、杜觉民的《旧痕》等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艺术只有一种属性,是表达对人类的关爱。关注人类整体命运,关注民族的生存处境,关注一个国家现实状态了,艺术家就说了出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独立声音。

2、高扬国家利益与民族精神

我们看到,西方文化从不同的领域进入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使得我们的音乐出现维也纳情节、电影出现奥斯卡情结、文学出现诺贝尔情结。美术,尤其是行为艺术,也有把外国人作为终极观众的倾向。如果我们的艺术没有传播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人的道德人格魅力,只是为了得到外国某些专家或者某个评委会的青睐,这样的走向国际化,我觉得不走也罢。

高扬国家利益,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上要真实反映日益走向强盛的中国。中国人民正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人民也不是愚不可及”。画那些板寸光头,穿中山装,着土布衫,面部表情也一例是张嘴哈欠、呆滞乏神的被丑化的中国人,不能代表中国,也不利于中国的“国家形象”。

当代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应该如何塑造,艺术家们自然各有妙招。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表现现实人生与颂扬民族团结,从逻辑关系上来说,也可以说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爱人民与爱祖国,而我考虑的实在是因为中国人物画画少数民族题材的比重。中国人物画反映民族大团结的题材很多,人物画家几乎没有一个不触及到画少数民族人物的。万方乐奏有于阗,边疆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加入,为中国人物画添加了前所未有的抒情性和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人物画。

叶浅予从1944年就开始转向中国人物画创作,他创作了大量反映西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画幅,叶浅予少数民族人物还是很见精神的。

程十发、黄胄、石虎、丁绍光等都曾经画过以西藏、甘南、云南等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人物画。

杜滋龄以《侗乡三月》、《闽南少女》、《版纳晨曦》等为代表,他的刻画高原人物和风雪牦牛的《高原雪》、《雪原藏骑》,场景壮丽,风格遒劲。

刘大为以画骆驼和画马成名,边疆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也很可观,王明明的《傣女》、《瑶族姑娘》等少女系列,景物描绘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史国良有“画僧”之称,他所画的人物,可分为新疆人物系列,西藏人物系列,傣族、苗族人物系列,草原人物系列等。唐勇力、于文江、苗再新、南海岩等都在少数民族人物身上获得创造灵感。

青年画家刘泉义运用工笔画形式表现盛装苗族少女,他的成名之作《苗女》,获得了第7届全国美展的铜牌奖。

少数民族人物或彪悍豪放或浓丽迷人,服饰也鲜艳夺目,非常入画,因此在中国人物画中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

画家描绘少数民族人物也表达艺术家对各民族人民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所得到的认识,如何运用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语言,充分地表达少数民族人物绘画的主题和内容,使得少数民族人物画既形成视觉意境,而又传递出各民族独特的精神,并由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汇集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而不仅仅只是着眼于外表,注重雕镂民族服饰。这里面还有很大的创作提高空间。

3、弘扬优秀传统展示大气开放

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地球村,西方艺术不断地涌入中国,传统的中国人物画走到一个历史的交叉口。

中国传统人物画,以线造型。

中国画的线性表现形式能够长期而稳定地传承,有许多因素。在认识上,书画同源和“如屋漏痕”等理论与审美习惯是一个原因;在工具使用上,书画都是使用圆锥体形的毛笔,而且,对线条质量,书画的“验收”标准都几乎是一致的;还有,线性表现形式也受制于印刷技术,传统书画教材,那些木刻本、石印本,离开线条就无从下手。

线条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我们很早就认识到线条的节奏感、韵律美,《八十七神仙卷》优美飘逸线条,不仅有“应物象形”及抒情达意的功能,而且优美的线条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综观世界各民族艺术发展史,在初始时期大多是以线为造型手段,如古埃及、古波斯、古希腊、古印度。伴随着艺术的发展,西方艺术选择了注重实用、物质性的再现,即转向空间和体积,经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达高峰;东方艺术则选择了以线条为构架手段的书法和绘画,并且不断进化,因而线成为中国艺术的性格特征。我们看到,今天尽管受到西方艺术影响,但线条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并没有削弱,画家们常常以书法线条的游移变化来表达情绪感受,并寻求线条的多样变化对营造结构的整合构建功能,可见,以线造型,线因形而生韵,形因线而生趣的美感依然经常可见。

3.1、海纳百川的气度

中国人物画要有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气度。

在社会学、经济学范畴里,连资本市场、股票都可以作为人类优秀成果而加以借鉴吸收,不同画家、流派、区域、民族及国家之间的绘画有什么不可以吸收和融合。

相对于西方外来画种来说,中国画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以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体系为旨归的。但是,墨守成规会断送了中国画的生命。中国人物画本来就是在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前提下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面貌,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3.2、开阔的视野

作为画家,有开阔的视野非常重要。

中国美术家不应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而应当打破束缚,寻找发现新的表现媒介、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语言形式,了解、掌握当今世界美术发展的新趋势。只有这样,画家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否则,既坐井观天,也难免会产生门户之见。

画家应该是能够描绘看到以及感受到的事物及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那么一群人。他们传播美,给人以视觉的愉悦或者冲击,同时也传播艺术观点和思想。

人类的艺术语言已经从个体的自我表现扩展为关注人类、民族、世界的未来发展。在现实社会里,画家应该属于高端人群,如果有一天画家们在谈论写生时能够谈到亚马逊流域物种消失,或者谈论极地、外空、公海规则可行性、探索新的造型美学及其艺术语言来表达对大自然环境保护等,这样才会产生现代一流的艺术家。

3.3、增进对外交流

没有一个健全而崇高、丰富而精彩的“国家形象”,就没有文化和审美的感染力,也缺少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空前发展的时期,都是与当时“柔怀万国”的睦邻友好政策、“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繁荣的文化交流有关系。

绘画,不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还可以运用中国画传统的方式直接画西洋的人物景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可染画过一批欧洲写生作品,他运用毛笔和中国传统水墨把欧洲的教堂、洋房画得恰到好处,非常具有表现力。

1978年,石虎随中国政府访问团出访非洲13个国家,次年出版《非洲写生》,在画坛也引起了轰动。

林墉1982年创作的《访问巴基斯坦组画》,也获得过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卓越勋章”。

法国画家达仰曾经这样评价任伯年:“多么活泼的天机,在这些鲜明的水彩画里,多么微妙的和谐,在这些如此密致的彩色中,由于一种如此清新的趣味,一种意到笔随的手法——并且只用最简单的方术——那样从容的表现了如许多的物事,难道不是一位大艺术家的作品么?任伯年真是一位大师。”达仰虽然把中国画看作是“方术”,但他还是表达了对人伯年的钦佩。

许多画家在简历上写着曾在多少国家举办展览,“载誉归来”,但用中国传统方法使得国外艺术家信服的似乎不多。

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当代艺术所反映的“国家形象”,虽然有些作品也运用了中国元素,然而那根本谈不上中国气派,有些只是加人了愚昧、落后的得东西,误导西方观众。

对一个优秀的或者说称职的中国画画家来说,中国文化素养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应该完全读懂了传统,并且能够融化到创作中去。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灵魂。中国人物画能否展示大气开放,体现民族精神,能否提炼重大主题力作,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物画家在“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背景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见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2]徐悲鸿学术研讨会李树声发言《艺术中国》

[3]《天安门诗抄》

《感动中国》人物身份变迁研究 篇8

一、《感动中国》人物身份的历时分析

(一)人物身份趋于草根化

从2002年到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出现了草根化现象,从社会名人占多数逐步变为基层人物占大部分, 2004年之前,社会名流人士获奖人数较多,在此之后,大都以基层劳动者为主流。

前两届的感动人物都是有稳定工作和干部身份的人群。从2004年,装修工人魏青刚登上颁奖典礼的舞台开始,感动人物的身份出现了多元化,朝着草根人群发展。在2009年以后,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以2013年为例,《感动中国》的10位获奖人物中,有6位普通的农民,1位村委会主任,1位烈士陵园管理员,只有两位干部身份。

(二)人物民族多元化

从2003年开始,获奖人物出现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感动中国》人物逐渐开始民族多元化、国际化。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公民,也包括在中国的外国人。

民族,是在共同的地域环境、文化、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的群体。在2002- 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获奖人物中,大多为汉族, 但也有一定的少数民族。其中有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获奖的少数民族人物的事迹令人感动,在巴楚地震中隐忍着失去5位亲人的悲痛带领群众抗震救灾并取得胜利的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汶川地震中指挥从废墟中救出1千多人的北川羌族县长经大忠,乡村医生李春燕,在玉树地震中忍受着失去3位亲人的痛苦带领大家救人的康巴汉子才哇,不怕苦不怕累收养13个孤儿的阿里帕·阿力马洪等。

(三)人物所处领域的多样化

2002年至2013年的获奖人物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政府官员、军人、教师、医生、科学家、农民等,都在评选范围之内。

根据下面职业分布比值表的数据来看,2002到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笔者将感动人物归纳为七个领域, 其中科教界的人数占的比例最多,是总人数的23.3% ;其次是军人、武警和警察,占总人数的18.8% ;第三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占总人数的13.8% 。还有其他行业的人数相对比较少。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范围内为祖国做贡献,取得了不同成就,为祖国的建设添砖添瓦,他们彰显社会正能量、引导了社会新的风尚。

(四)女性获奖人物比例增高

2005年开始,《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中女性比例逐步升高。在《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中,男性占大多数,但女性比例在逐渐递增,其中2009年当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女性最多,有5人,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感动中国》女性人物,是中国女性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她们无私奉献且备受瞩目,她们的事迹让人肃然起敬,并完美诠释了善良、勇敢、勤俭、奉献和坚强等传统美德,如被誉为“警界女神警”的任长霞、追求真理的刘姝威、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香港教育的创奇女性钟期荣、顽强拼搏的吉吉, 等。还有如母爱齐天的“暴走妈妈”陈玉蓉、爱心妈妈阿里帕·阿力马洪,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高淑珍、张平宜、林秀贞、刘丽,扎根乡村、默默奉献的陆建芬、谢晓君、周月华;舍己救人的吴菊萍,“最美女孩”00后何玥。

(五)地域广泛化

从2002- 2013年获奖人物地域来看,涵盖了全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从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所在省份情况来看,分布于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城市。感动人物有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市区的人物,如北京的巴金、上海的姚明、广东的钟南山,西藏不知名山区的人民教师格桑德吉 ,还有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同胞,更有异国他乡的日本的尾山宏和德国的卢安克先生。

从地域分布的广泛程度来看,获奖人物的感人事迹彰显了“感动”的内涵,大爱无疆、真情永恒。

(六)人物年龄跨度大

从2002- 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获奖人物当选时的年龄来看,70岁以上有28人,且90岁以上有5人;20- 69岁年龄段入选人物最多,有84人;20岁以下的有2人。从数据可以看出感动中国获奖人物年龄跨度很大,年龄最小者是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得者因病去世并捐献器官而被称为“最美零零后女孩”何玥,年龄最长者是200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获得者、一生用一支笔点亮许多青年灵魂的99岁著名作家巴金。

二、社会语境下人物身份分析

(一)节目宗旨下的人物身份的取舍

中央电视台做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国家对内和对外宣传的阵地。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大型的评选活动,本着“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要宗旨,挑选出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体现中国传统道德和具有时代精神的个人和社会团体。通过“感动人物”这么一个身份标签,一方面也是党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规训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个人人生价值以及人身素质向党的政策方针靠拢,无形中提高了国民素质。这样把不符合评选条件的人物自然地遴选在“感动人物”身份之外,人物身份被自然地界定出来。

(二)传统道德下的人物身份变迁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传统道德的四维 (礼仪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四字(忠孝节义)、八得(八德、仁爱、信义、和平)等方面在规训人们行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社会道德作为法律之外的另一个约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只隐形的手,是我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法律制度规定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而道德是在法律规定的可为的事中怎样做才能更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才能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中华民族继承了传统的孔孟之道、“尊老爱幼”、“仁义礼让”、“舍己为人”等。新社会中我们推崇“雷锋精神”,要求党员干部提倡“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宗旨。在道德这个层面上,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感动中国》的人物,已经跳出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对社会没有危害的那一类身份人物的层面上,而是在道德这个更细致层面上去遴选那些社会服务性的身份的人物。已经跳出了人物具有社会官员身份这样层面中挑选感动人物,而是在各个行业中去寻找对促进和谐社会贡献较大的人物。

(三)社会情境下的人物身份的取舍

中国有一句古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社会在不断地前进,人们的思想也跟着不断地前进,跟着时代的步伐,才能永葆活力。但并不是说旧的东西就被遗忘了,精华的东西始终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媒体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感知世界的窗口,获取社会动态最便捷的方式。《感动中国》每年的评选人物都与当年社会实事有很大的关联,在社会倡导的主旋律之下,取之于媒体中报道突出的人物。在当选2002- 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如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是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唐山十三农民兄弟、救灾火线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奇迹的尖兵李隆、从容指挥救灾3天3夜没有合眼的北川县长经大忠、为救灾活活累死的小战士武文斌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行,在获奖的10位人物中,有用身体保护奥运火炬的残疾火炬选手金晶,也有把圣火送上最高的地方、书写奥运史上奇迹的火炬手的吉吉,还有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让中国惊艳世界的奥运开幕制作的张艺谋团队。同样在2010年的舟曲地震中,一趟一趟用自己的车载着人们脱离险境却失去6位亲人的康巴铁汉才哇、在妻子最需要的时候为了救人没能回家也没能接起妻子电话以致失去妻子和未出生孩子的曲周之子王伟等感动人物。这些都是在社会情境下造就的“英雄人物”在关键的时刻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教育程度下的人物身份的变迁

教育作为振兴国家的一个主要的途径,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方针加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教育制度的大力改革下,素质教育作为现代的教育方式,义务教育的大力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的扩招等方针政策,维系着中国教育的顺利进行 , 在这样的 情境下国 民的教育 程度不断 提高。从2002- 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获奖人物的学历来看,获奖中人物受过高等教育的占一半以上,高校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2008年开始,获奖人物已经不只是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而是向草根的农民、低年龄的孩子与青年趋势发展, 如河南的妇女高淑珍,14年之间收留孤残儿童,虽负债累累, 但她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孩子过得更好一些。如今在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下为孤残儿童提供了安身和学习的地方,受到了媒体和社会人士的关注。还有00后的何玥,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将到尽头,留遗嘱将自己的身体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全国各地共五人因为何玥的器官得到了治疗,这是人生价值观的最高体现。

三、身份变迁表现的价值导向

历年感动人物评选工作及其人物身份的变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导向:

(一)真实、平民和人文的视角

获奖人物的事迹短片以平民的视角,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事件,用朴素的情愫讲述每个获奖人物的故事以达到与观众的共鸣,使观众在这种感动的驱使下,情不自禁地对人物产生崇拜感并为自己树立起榜样,从而使观众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节目的力量,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表达了人文关怀。

1. 表现社会的进步与时代发展

能表现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这两种优秀人物是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的进步标准“生产力尺度是根本标准,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是重要标准,人的发展是最高的标准,社会的进步就是生产力和人发展的有机统一”。个人的道德和素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感动中国》人物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的农民百姓身份的转变中,每个公民都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如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笔杆子打动人心的作家巴金,国学大师季羡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自己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郑培民;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还有维护社会正义与安全的任长霞,更有收留残障儿童的农民高淑珍,见义勇为的好市民方俊明,还有00后何玥等。

2. 彰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是在长期的文化中沉淀下来的,把传统美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是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感动中国》通过挖掘感动人物的事迹,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舍己救人的消防官兵,亲情至上的洪战辉,无私母爱的阿里帕·阿力马洪,以孝为先的孟佩杰等;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刘伟;爱岗敬业的孔祥瑞;治病救人的王万青、李春燕;长期义务支教的徐本禹、李桂林、陆建芬;热衷慈善的霍英东等。

3.弘扬主旋律,倡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电视台以其品牌化和广大的收视率,向社会弘扬着主旋律和正能量。从节目形态发挥着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其节目的主要宗旨。从《感动中国》获奖人物身份的变迁情况来看, 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获奖人物是各个行业内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代表了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的优秀价值品质,引领了时代潮流,代表了时代精神,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引领了世界的“中国梦”。

四、结语

中国人物 篇9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7年邢颖有两大标志性力作:一是主编了《中国公共关系二十年:理论研究文集》和《情系公关——二十年在线推演》。二是参与、并执行策划了全聚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功上市案例。2007年11月20日,全聚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当日即创下两项纪录——中小板上市首日临时停牌最快纪录和换手率最高纪录,成功为全聚德融资3.8亿元。

策划点金3.2亿刘巧玲

北京中广凤凰广告艺术中心董事长,世界华人慈善基金会会长。2006—2007年,她对中国电子热传导行业的龙头企业——香港高宝电子科技集团企业知识产权,品牌和市场的无形资产进行了战略规划,并开展了有效的政府公关活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及资产评估共3.2亿元,最后与新加坡上市公司达成合作,融资1.6亿元。2007年3月,对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外资企业)8000亩火龙果基地的产业发展、产品市场开发、营销战略进行了创新型研究,并取得成功。

“紫金花金奖”得主陈诗博

佛山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利用港澳丰厚的人脉资源,成功地在香港举办过“公关与促进经济发展研究会”、“华南地区经济合作研讨会”,仅为佛山市引进的外资就达4亿元人民币。2007年,陈诗博《紫荆花开》等著作荣获香港特区与京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最高艺术委员会,颁发的“紫金花金奖”。

中国高校公关元老李健荣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2007年召开的第九届学术年会,对“塑造高校形象,创建和谐校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并决定将研讨成果结集出版《大学形象建设》一书。

名誉会长实至名归李海涛

佳木斯市市长、佳木斯市公关协会名誉会长。2007年成功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佳木斯活动周、第三届中俄区域合作论坛、对俄远东地区农机展、龙台农业合作论坛、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等活动。2007年,主要指标增长速度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先后有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成功落地。国内到位资金实现30.5亿元。

引领国家形象研究吴友富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外语学校理事会理事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已形成了国内独有的“本科一硕士一博士”一条龙公共关系学科体系:2007年度,吴友富主持编写出版《中国公共关系20年发展报告》,引领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获得省部级重点课题立项。

争办世界公关大会功臣郑砚农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一、向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提出“咨商地位”申请,2007年7月收到正式确认的通知。中国公关组织可以通过向联合国派代表、提建议等方式,广泛开展民间外交。二、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方面,2007年成功地举办了“国家软实力构建与发展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制造与国家形象”研讨会。三、争得了中国首次承办世界公关大会的主办权。

杰出企业家中的公关人物耿福能

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四川佳能达企业集团董事长,高级经济师。

2007年,该集团成功创立好医生品牌,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被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杰出企业家”。

慈善公关爱行天下屠海鸣

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市公关协会副会长。积极热心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获得上海市政协颁发的首届“爱心奖”、国务院侨办授予的“海外扶贫顾问”等称号。

上海的城市发展智士董锡健

2008中国建筑节能减排杰出人物 篇10

人物简介:江亿,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工系, 1977年分配至核工业部兰州504厂工作,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由教委派往英国作为访问学者进修一年,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86年开始,曾多次获奖及表彰。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技术科学系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府顾问团顾问,全国暖通空调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建筑物理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ASHRAE学会会员。作为专家组组长,负责“十五”重点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负责科技部“十一五”攻关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规划。主持中国建筑节能国情研究,发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7》;为WBCSD(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联合理事会)建筑节能领域唯一来自亚洲地区的项目顾问。

入选理由:江亿教授是人工环境工程学科的倡导者之一。该学科旨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为人类创造各种适宜的室内物理环境。围绕此目标,江亿教授系统地参与了该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完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研究并直接主持了上百项人工环境工程项目。作为基础研究,他建立了建筑热环境动态分析模型并率先提出其随机过程解;首次给出自然通风动态结构分析,带动了从动态特征上对自然通风的系列研究。组织对住区建筑内外微气候的研究,提出预测和评价小区建筑内外热湿环境和能耗状况的方法。围绕人工环境工程,江亿提出Design by Simulation的新的工程设计理念和具体方法,并组织开发了DeST大型软件具体实施这一新的设计过程,利用此方法,他主持完成十余项大型商业建筑空调设计、三十余个星级宾馆节能改造以及十余个大型城市热网工程的改造、调节与控制。如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馆、怀仁堂等三十几个大型重点建筑的空调系统计算机控制工程。他提出城市热电联产兼顾电力系统前锋填谷的运行方式,对城市能源系统节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中国的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万树春:深圳金粤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人物简介:万树春, 高级工程师, 1989年进入幕墙行业, 现任深圳金粤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先后荣获“深圳市科学进步一等奖”和“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国有色金属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深圳市质量先进个人”称号;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幕墙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建筑幕墙行业近十年来突出贡献奖”。

入选理由:作为总工程师,万树春十分重视金粤公司在技术上的发展和创新,在他的带领下金粤公司在超高层建筑及节能环保幕墙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先后拿下多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高难度顶级工程。如,广州新电视塔,塔高610米,主体高度480米,工程总造价1.19亿元,是全球第一座双水槽曲面单元式异型幕墙;广东琶州国际会展中心幕墙工程,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拉索点式幕墙和钢系统幕墙;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全球最高隐框玻璃幕墙。三大乾坤之作,与万树春和金粤公司的设计、技术综合实力是分不开的。

2008年,万树春主持完成了金粤公司承建的北京奥林匹克国家会议中心B标段(国内面积最大的单元式幕墙)和国家游泳馆项目。此外,近5000m2光电幕墙——河北保定电谷锦江国际大酒店业也已顺利完工。整座大厦设计排布6.4万块多晶硅片。初步测算每平米光电玻璃功率为48瓦,总发电功率为320千瓦,节能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黄振利:北京振利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黄振利,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北京振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从事建筑节能墙体保温技术与材料的研发、管理与工程应用。其主要学术、技术组织任职为: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墙外保温协会理事、新疆土木建筑学会建筑节能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产品质量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专家、沈阳建筑大学特聘教授。

入选理由:主编、参编多部国家行业标准,包括《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起草并审查(审定)多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包括江苏省、湖北省、上海市、浙江省、吉林省、甘肃省以及湖南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图集《ZL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构造》等;主编和参编包括北京市地方标准《外墙内保温施工技术规程(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玻纤网格布抗裂砂浆做法)》(DBJ/T01-60-2002)在内的7部地方性技术规程。自1998年,黄振利先后多次作为北京市建委科研开发计划ZL复合硅酸盐聚苯颗粒方面技术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其中,“ZL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及高层外墙外保温成套技术”成果通过建设部科技成果评估会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十余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自2000年以来,先后多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丰台区科学技术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丰台区科学技术奖、2007年度丰台区科学技术奖。

刘伟华: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刘伟华,现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IMBA专业,担任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技术总工。先后从事教育科技、行政管理工作和研发、技术设计及企业管理工作。自2004年组建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以来,一直以科技研发、团队发展为主,侧重于建筑环保节能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工作。

入选理由:由刘伟华发明的膨胀玻化微珠生产装备技术及产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现已在国内十几个省建立了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基地。同时整体装备技术被欧盟及其他国家引进推广应用并先后获得两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专利技术已通过建设部专家组织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和十几个省级的推广应用鉴定。同时还参加了国家行业标准和省地标准、专用图集的编制工作。

2007年刘伟华发明的膨胀玻化微珠产品应用技术被编入国家“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和产品,科研成果得到了迅速推广,并分别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目前所在单位与多个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新课题研发,和多项课题研究。2006年被北京市授予科技创新标兵五一表彰,2007年被授予中国中小企业优秀企业家,同时所属公司也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中小企业100强”,2008年度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十大创新人物”奖和“中国品牌优秀人物”奖,企业荣获“中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100强”。

林国海:哈尔滨鸿盛建筑材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人物简介:林国海,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任哈尔滨鸿盛集团总经理、哈尔滨鸿盛房屋节能体系研发中心主任、哈尔滨鸿盛建筑材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大常委,第十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工商联常委,黑龙江省建设行业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荣获“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建设科技先进个人、2007年哈尔滨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香坊区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被授予哈尔滨市第32届劳动模范、哈尔滨市香坊区首届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先进个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建材流通风云人物等称号。

入选理由:林国海教授在建设行业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有价值和影响的学术论文。主编地方标准6项,参编地方标准4项,正在主编我国第一部节能工业建筑国家标准《HS-SSP工业建筑节能体系技术规程》。

林国海教授创造性地解决了节能建筑外保温层开裂、空鼓、脱落及冬季室内“结露”等质量通病和关键性难题。共申报90余项专利,其中已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先后荣获2008年首尔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金奖,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推广应用10项建筑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第1名以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研发项目被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列为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列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部品与产品,全国高科技建筑建材产业化委员会评定为2007~2008全国高技术绿色保温建材30强企业(产品),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等。

罗忆:珠海市晶艺玻璃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人物简介:罗忆,广东顺德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清华大学建筑玻璃与金属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幕墙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建设部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先后在中国、美国、澳洲求学,获硕士学位,曾在欧洲和美国从事玻璃工程研习。著有《建筑幕墙设计与施工》、《建筑节能技术与应用》、《玻璃幕墙设计与施工》、《建筑玻璃生产与应用》、《建筑玻璃应用技术》、《玻璃·建筑·艺术》、《建筑装饰玻璃与艺术》、《“天穹”之路——解密国家大剧院屋面工程》等专著。获相关技术专利五十多项。

入选理由:1994年开始,罗忆引进先进的工程技术并创新应用,极力推动生态节能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主持完成了多个城市标志性重点工程的深化设计和施工。受建设部标准司的委托,作为执笔人编写了《点支式玻璃幕墙支承装置》、《吊挂式玻璃幕墙支承装置》国家标准。

2005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全国十大建设科技人物”。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点支式玻璃建筑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研发的“点支式玻璃建筑的工程应用与关键技术研究”获“珠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获“200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奖评委会创新大奖”;主持自主研发的“外挂装饰板无穿透金属防水屋面体系”和“浮动压块式玻璃幕墙支承体系”分别通过建设部部级科技成果鉴定,两项体系分别达到“国内首创、国际先进”,“国内外首创、国际领先”水平。

李和昌: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李和昌,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兼任广东白云国际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国家科技部战略专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门窗委员会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次获政府授予的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并多次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与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获广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广州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等荣誉。

入选理由:在李和昌同志的带领下,白云化工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国有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建筑密封胶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国家建设部授予的行业唯一“建筑密封胶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我国建筑密封胶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和推动者;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广州市优秀民营企业等一系列骄人荣誉。

多年来,李和昌同志带领白云化工一直秉承“把最好的产品奉献给人类”宗旨,致力于创造社会需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形成了“生产一代,研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创新体系。白云的技术创新体系带来了丰硕的技术成果,其中在2004年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发出具世界领先水平的文物保护产品及世界第三家研制生产出节能产品尼龙66隔热条,2005年率先研制出超高性能密封胶,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了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由广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了广东白云国际科学研究院,为广东省首家民营科学研究院。

杜德利:德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杜德利,1997年创办霸州市德利太阳能采暖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4年办理美国融资上市,于2005年3月底在美国纳斯达克OTCBB借壳上市,任德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CEO。2007年3月起任德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曾在清华继续教育学院读EMBA, 在北大读管理等。先后被评为全国太阳能利用委员会常委、全国炉具专委会常委、中国孤残儿救助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省太阳能热利用委员会副主任、霸州市政协委员、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12月被中国企业家协会评定为中国优秀企业家、2008年3月被中国调查所推荐为中国优秀企业家。

入选理由:作为国内早期在海外上市的新能源高科技公司的领导人,他一直以新能源整合运营为己任,带领公司旨在为各行各业提供节能减排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应用、推广和整体解决方案。并从事新能源领域的投资、研发、生产、分销、以及相关的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秸秆压块及碳化、沼气)、新型燃料(轻烃、乙醇)、节能炉具、生物质炉具及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

目前德利国际下设全资子公司:德利阳光科技发展 (北京) 有限公司、北京爱利阳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霸州市德利太阳能采暖有限公司、天津华能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鹏桑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富巍盛科技有限公司和连云港想念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开发注册的“德利阳光”、“德煜”、“爱利阳”、“都德利”等品牌太阳能热水器、采暖炉、生物质炉具和暖气换热设备销往全国27个省市以及国际市场。

吕传玉:山东华夏天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人物简介:吕传玉:山东华夏天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2007年被山东省建设厅评为热力行业安全管理先进个人。他带领团队,历时八年研发出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中供暖DRN热量分配系统,深获专家和用户好评,他不是个“科学家”,却是个“发明家”,诸多发明惠泽大众。

入选理由:吕传玉创造发明了许多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的产品,在建筑节能领域作出了诸多杰出的贡献:

(1)供暖DRN热量分配系统:该系统成功地解决了集中供暖建筑的热平衡、热调节、热计量、热收费等诸多问题,被建设部推荐为“十一五”技术公告中供热计量的首选产品,已经在部分地区得到了应用,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在公共建筑上,DRN智能控制节能阀的应用,能使建筑节能率达35%以上;在住宅建筑中,利用DRN热量分配系统,基于用户自主调节的情况下,节能率能达到20%左右,推广应用价值非常大。(2)可360度随意旋转的技能组合窗户:这种窗户的特点是可以随意左右推拉,里外平开;也可随意调节窗扇开启角度面积,控制进风量和方向;窗扇可旋转360度,解决了中高层建筑清洗玻璃难题;窗扇关闭后四解锁定,防盗性好;全新的密封构造,解决了隔音、保温、水密和气密问题。

(3)供暖水循环系统节水改造:供暖水循环系统节水改造是吕传玉下一个阶段的主攻方向。由于“跑冒滴漏”,一个100万平方米的小区里,锅炉每天要补充水3000吨。将3000吨水从23摄氏度加热到90摄氏度,既耗费煤炭,又带来大量污染。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对整个供暖行业来说又是一次飞跃。

尹会涞:黑龙江中惠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尹会涞,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先后创立哈尔滨昌龙装饰材料公司、哈尔滨星荣贸易公司、黑龙江省内最大规模的PVC生产厂——哈尔滨裕来塑料建材有限公司以及黑龙江中惠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任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哈尔滨商业大学MBA教育中心客座教授、哈尔滨市道外区工商联副会长、黑龙江省房地产协会副会长。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慈善人物之一,同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获由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消费者报、中国知识产权报、商品与质量周刊社等单位主办的全国“爱我中华共建和谐社会”优秀新闻人物等殊荣。被中国房地产报、中国建设报等相关国家级媒体誉为“中国健康采暖第一人”。被中国十大公信力品牌评选活动授予“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荣誉称号。

入选理由:1999年,尹会涞远赴海外深入考察,诚邀国际业内顶级专家,组建中惠专家顾问团队,艰辛九载,潜心研发,纳西方成熟技术,合中国采暖需求,研发出超越西方技术的“中惠电热地膜”。

2001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完成了由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关于“建筑用电热膜的开发研究”;2007年参与制订黑龙江地方标准《低温辐射电热地膜采暖技术规程》;2008年参与制订《低温辐射电热膜》国家行业标准。

九年来,尹会涞先后为社会各界捐赠和为弱势群体减免近1000万元产品和费用,汶川地震期间,尹会涞领衔中惠团队为灾区捐款捐物共计300余万元。

傅立新: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副总裁

人物简介:傅立新从事非电空调研发、生产15年,国际服务管理2年,现任远大建筑节能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副总裁。致力于建筑节能研究,多次出国考察,并与业内多位著名专家交流探讨,联合德国及国内多家致力保护环境的企业,共同打造首个“节能建筑公园”。成功组织研发户式燃气空调、参与非电空调主机、末端等节能产品的研发。

入选理由:远大建筑节能工程有限公司以提供全套建筑节能技术为主,结合远大节能设备,为用户打造健康、舒适、节能的环境。公司现以远大城26幢建筑作为示范项目,根据全国五大气候区,分别改建成各种节能建筑模版,方便代理加盟以及推动建筑节能事业的进展。

远大非电空调16年来对地球的贡献(截至2007年)减排9000多万吨二氧化碳(CO2);减排100多万吨二氧化硫(SO2);减排50多万吨氮氧化物 (NOx) ;减排1万多吨氟利昂 (CFCS) ;减排30多万吨可吸入颗粒物 (PM10) 。

傅立新坚持远大产品始终符合欧洲、美国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并获得了一系列全部国际认证。

远大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是此届世博会场馆中央空调及通风产品惟一供应商,为体现“低碳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雷:欧文斯科宁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人物简介:李雷,男,1982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1992年获比利时老鲁汶天主教大学MBA学位,主修市场学和组织行为学;自1982年起,他曾先后担任北京化工学院工业管理系副主任、德国鲁奇公司中国地区高级销售经理、美国孟山都公司化工集团中国业务开发经理及亚太区商务,政府和公共关系总监、美国罗门哈斯公司农药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陶氏益农公司加拿大分公司六质管理黑腰带等管理层职务,现任欧文斯科宁大中国区业务总经理。此外,他还担任欧美同学会MBA协会和商会副主席等社会兼职。

入选理由:李雷带领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发展为世界领先的保温材料公司。率领公司在商业、工业及住宅等市场领域提供保温节能,建筑墙体及隔音应用等相关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成立于1938年的欧文斯科宁是世界建筑材料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的领先者,总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市,是著名的全美财富500强企业。1994年,欧文斯科宁在香港设立了地区总部,正式开展其在亚太地区的业务。2004年,欧文斯科宁亚太区建筑材料总部迁入中国上海, 标志着该公司在中国更加近距离地发展市场并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在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在内的国家和地区都设有销售办事处或建立了分销网络。

陆亚宁:通力电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

人物简介:陆亚宁,自2005年4月1日起加入通力,任通力电梯中国区副总裁,中国电梯协会理事,上海电梯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昆山市第十三届政协常务委员。他投身电梯行业已有17年,其中14年是在中国,历任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上海奥的斯电梯公司总经理,中国天津奥的斯电梯公司总裁,广州奥的斯电梯公司总裁,及西子奥的斯电梯公司执行副总裁。陆亚宁作为通力电梯中国区副总裁,主要负责中国地区的新设备和运营业务,以及国际重点客户的发展工作。

入选理由:通力中国现已成为中国电梯和自动扶梯产业最大的供应商之一。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维护网络,目前在中国已拥有31家分公司,近100家维保站。通力的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出口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通力的产品应用于法国新凯旋门、法兰克福国际机场、迪拜香格里拉大酒店、美国四季酒店、中国的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首都机场等知名建筑。

自2005年起,通力连续三年成为中国电梯行业发展最快的国际品牌,荣获“2007年度中国房地产最佳供应商”称号和“2007中国节能建筑年度十大国际品牌”荣誉。

通力以其全球领先的环保节能技术完美契合2008奥运主题——“绿色、科技、人文”,在北京奥运项目建设中彰显实力,承揽的有关北京奥运工程的电梯、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等超过900部,并经受考验,圆满完成了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的设备运营任务。

郑良村:山东亚特尔地源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郑良村, 1958年生, 大本, 汉族, 探矿工程工程师, 从事探矿工程、钻井工艺、基础工程、工程勘察、非开挖管线铺设等施工与研究三十年, 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先后任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钻机指导员、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工程处支部书记兼经理、工程处副队长、第四勘探队副队长、队长;2004年至今任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队长、山东亚特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8年任全国地源热泵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入选理由:先后发表多篇论文。《非开挖导向钻进铺管技术综合应用研究》获省煤炭行业协会三等奖、局二等奖;《旋挖安全快速成孔技术研究》获局一等奖;《钻探中复杂地层高效处理工艺研究》获泰安市二等奖;《闭式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工艺技术在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勘探队新址建设中的开发应用》获局特等奖;《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多溶洞、易坍塌地层钻探工艺研究》获国家煤炭科技奖励委员会二等奖;《山东济宁煤田王楼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二等奖;《旋挖钻机安全快速成孔工艺研究》获省煤炭科技奖励委员会三等奖;《非开挖导向钻进铺管技术综合应用研究》获省煤炭科技奖励委员会三等奖;《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技术应用研究》获山东省科技奖三等奖;《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应用》获省煤炭科技奖励委员会三等奖;《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技术应用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李良鑫:佛山领军无机胶粘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人物简介:李良鑫,毕业于西北大学,现任佛山领军无机胶粘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是产品技术拥有人,公司总决策人之一。他投身研究无机胶粘材料20余年,是无机胶粘领域的权威人士之一,2001年入编《中国专家名人辞典》,曾多次受国内外领导及专家接见。

入选理由:李良鑫利用工业废渣生产高性能水泥,实现了节能、利废、高强度、低水化热、抗渗性好、抗冻性强、耐温、抗化学腐蚀性强等优异的耐久性能,改变了生产传统水泥“两磨一烧”的工艺,开辟了无机材料应用的新领域。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李良鑫研制开发出WK无机粘结材料,能较好地满足市场上所需的部分专业粘结材料,它具有粘结力强、抗渗性能好、抗冻性能优良、耐高、低温,耐水、耐冻融次数高,无毒、无味、无公害等良好特性,同时非常适应南北各类气温的要求。

2006年该材料入编建设部《建设事业“十一五”技术公告》技术与产品选用手册,2008年11月10日荣获工程建设推荐产品证书,工标荐字第(2008) 037号。

该材料的两大技术难题在我国已经突破,一是粘结力强;二是凝固时间可以任意调整,这两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为该材料的开发应用铺平道路。利用该材料各项技术性能开发不同类别的系列产品,可广泛用于建筑工程中的加固、植筋、房屋改造、无机防水材料、环保家庭装饰胶、无机不燃胶、地坪胶、补裂缝胶、负温胶(冷库-20℃地坪修补)、高速公路的修补。

高耐久性能的无机胶粘材料是新时代的发展方向,用无机胶代替部份有机胶是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创新。

高秀明:济南艾嘉热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高秀明,济南艾嘉热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专业从事热泵制热的研究,在空气源热泵供暖领域具有多项国际领先的独创技术,如空气源热泵供暖的蓄能化霜技术,蓄能增焓、柔性双级耦合技术,热泵供暖的零等待技术等。领导研制的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在我国北方地区(大连以南)的供暖效果已经达到了锅炉和集中供热的效果,但在初始投资、运行费用方面却低于锅炉和集中供暖。

主要业绩:从事热泵制热领域研究多年, 其领导的科研小组从事的‘气压自动补液蓄能化霜热泵户式供暖系统、变流增焓热泵供暖系统、空气源热泵低温衰减的机理研究、柔性双级耦合热泵热水系统’,经三年研究和实际应用,解决了空气源热泵在建筑供暖方面的三大技术瓶颈“结霜、低温衰减、低温启动困难“在空气源热泵制热、供暖应用方面的问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了空气源热泵蓄能化霜供暖系统、变流增焓热泵供暖系统、地源热泵超导地埋管技术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和柔性双级耦合热泵制热系统等十几项实用新型专利。

王宝玉:南阳银通节能建材高新技术开发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王宝玉,南洋银通节能集团公司董事长,生长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古都南阳。自1998年起,开始致力于无机保温材料的开发,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王宝玉先生先后研究国内外数千种资料文献,历经几十次外出考察学习,致力在建筑保温领域寻求一种质的突破和革新性的创造。发表论文数篇,是《建设事业“十一五”技术公告》建筑节能重点选用产品和推广应用技术的编委委员。

入选理由:王宝玉凭着超前的眼光和过人的智慧,自主创新创造了国内外独具特色并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体系——“YT无机活性墙体保温隔热系统”,实现了建筑保温节能领域的技术突破,自主创新的无机材料柔性释放应力抗裂技术、无机材料改性技术和固化技术等独具特色的国内外领先的技术体系。

在产品研发方面,不断实现着产品的优化和创新,为今天银通节能(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YT无机活性墙体保温隔热材料”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方面,自主开发出适合“YT无机活性墙体保温隔热系统”特性的专业化配套生产线并申请多项国家专利。

王宝玉带领银通节能(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生产、销售的“YT无机活性墙体保温隔热系统”先后获得建设部全国建设科技重点推广项目并在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企业荣获2007中国建设科技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自主创新优势企业、2007建筑节能年度影响力企业等称号。

赵国忠:北京昌安富达中央空调制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赵国忠, 北京昌安富达中央空调制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较早从事国内水源热泵研究开发推广应用, 1995年成立北京市昌安富达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从事舒适性环境及节能空调的研究, 随后成立北京市昌安富达中央空调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从事节能环保空调的应用推广, 重点对水源热泵, 地源热泵进行推广应用。任国家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建设科技常务理事。

入选理由:为克服用户对新型节能方案的疑虑,排除后顾之忧,赵国忠大胆提出“以运行操作代替售后服务”的设想,与开发商建设方共同承担风险,使得这一新鲜事物得到了快速推广,2005年,率先在河北张家口将水源热泵用于民用住宅建筑,实现了贫困地区民用住宅的冬暖夏凉且运行成本大幅度降低,使得这一新型能源在该地区得到了普遍推广。

赵国忠在全国建筑节能论坛上提出的“水源热泵再节能——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全国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的“风光地能一体化在小型建筑上的应用”,在建设部科技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中完全可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设计方案,为我国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上一篇:Excel辅助计算下一篇:水果菜肴四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