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育人

2024-07-22

网络育人(精选十篇)

网络育人 篇1

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正在逐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大学校园是新传播环境变迁的主要阵地,青年大学生作为信息接收的高敏感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和自我认同不断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同时,新媒体的发展让校园文化呈现出交互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而对高校的育人环境带来新的变化。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的网络角色呈现对网络育人的功能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角色自我呈现,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领作用,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及时做好心理危机的干预。

1 大学生网络角色自我呈现在网络育人中的作用

美国社会学家尔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研究“自我呈现”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他把角色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他认为,生活与演戏是相同的,人们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表演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可以使用某些技巧进行“印象管理”,这就是著名的“戏剧理论”。通俗地讲,自我呈现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刻意地按照社会环境的要求来进行。正如乔纳森·布朗认为的“自我呈现行为指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行为。当我们试图引导别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我们时,我们就在进行自我呈现。”网络环境相较于其他的环境,其隐秘性特征使得个体的自我呈现更加复杂。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用先进文化占领移动多媒体阵地”,当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突破传统的行为模式,受网络新媒体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网络育人开始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模式。网络的双刃剑意味着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自我呈现受到内外因的制约,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进而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成效。一方面,可以运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网络中,更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两方面互为补充。

大学生的网络角色自我呈现是网络育人的重要观测点。当下的大学生群体本身带着90后独特的个性标签,同时他们还受到校园里各种规则的制约,因此,他们会想象潜在观众如老师、同学等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是什么,然后会根据这种期待做出行动,通俗而言,就是为了获得他人的信任而采取一些“策略”来修饰他们“扮演”的角色,而这种“印象管理”在网络空间中更为凸显。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高校学工队伍当前工作的重点方向,很多高校通过建立网站、微博板块、微信平台,将三个课堂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学生工作。学生会对这些平台里的政策宣传、消息发布、咨询互动等及时作出反应,或赞同或反对,他们通常会采取匿名的方式发表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这种自我呈现成为学生工作队伍收集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网络育人的成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和反映来体现。

2 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角色自我呈现的特点

90后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一支网络大军,在社交网络中呈现出爱社交、爱新鲜、幽默、随大流、个人主义等外在表现,向外界显示自己是一个“标准”的大学生。通过对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省内高校随机抽取的3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跟踪,了解到大学生网络角色自我呈现的表现及特点。

在网络平台的使用方面,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表示现如今使用微信的频率最高,其次是QQ和微博。在聊天、传送文件、发表内容、评价他人等众多功能中,发表内容无疑是自我呈现最好的表达方式。通过了解受访者的微信朋友圈、QQ说说和微博发布的内容类型,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修饰自我、评价学校和他人、做“围观群众”,总体而言,呈现以下三种特征:

(1)擅于向他人呈现积极印象。大部分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表现出“报喜不报忧”的特点,他们更倾向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包括自己的外在装扮和内在心情。“我很看重别人对我上传到朋友圈的照片的评价”,当问到如何看待他人对照片的评价时,几乎所有被访者都这样表示。他们很看重他人对网络中自我形象的看法,因此主动表现出优秀的一面。在高校的网络思政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往往能透过大学生所表现出的积极面,了解到学生的需求,从而组织开展符合学生口味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擅于对外界控制消极印象。“我在社交网站中不能做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大部分受访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网络空间中,他们往往呈现积极的印象,同时尽量控制负面情绪的表达,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更想回避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大学生是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者甚至制造者,在面对负面新闻时他们也更愿意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非传统的骂骂咧咧。高校学生工作者做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有时更需要收集负面的观点和信息,但大学生基于自我保护的出发点,往往会选择沉默。

(3)擅于让他人形成模糊印象。除了呈现积极面控制消极面之外,为了避免他人对社交网络中的自我产生刻板印象,大学生更倾向于模糊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他们更多的选择使用网络语言,让自己的观点表述的含糊不清。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的社交网络中普遍的评论性的观点越来越少,更多的则是“看客”的心态留下只字片语,由此来证明“我关注过这件事”。网络的公开性更加让他们学会克制真实情绪的表达,这对网络育人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3 新媒体下加强网络育人工作的新路径

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学习目标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共鸣。各大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摸索出适合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一步拓展和创新网络育人工作,比如以学风建设为重点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实践活动为阵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感恩教育为契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新媒体环境下,要加强和创新网络育人工作,充分利用网络,主动适应大学生特点,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又要加强网络阵地的管理和建设,实现网络育人的全覆盖和强渗透。

3.1 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主动引导,让大学生“理性发声”

如何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主动引导,让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阵地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难题。对于高校网络舆论的宣传和引导,重在激发大学生的“理性声音”,避免由偏激的意见和观点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时候,更要密切关注舆论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在网络中的偏激舆论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矛盾症结所在。一方面通过由点及面、自下而上的脉络收集学生中的意见和想法;另一方面在第一时间与情绪明显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遏制不良(下转第36页)舆论的发展,引导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总而言之,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宣泄途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2 牢牢把握校园话语和青年文化主导权,教育者要“适度把关”

要把握高校网络育人的主动权,需要教育工作者实现角色的转化,从单向的教育者转化为双向交流的引导者。在交流过程中要把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用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网络信息启发人。发挥当前热门的微信平台“试验田”作用,将其打造为高校的信息平台和精神家园。牢牢掌握校园话语和青年文化的主导权,关键是要建设好两支能够“把关”的队伍。一支是网络业务水平高、自身素质过硬、熟悉学生思想状况的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可以由思政教师和学生工作线上的老师组成;一支是学生网络管理员队伍,可以由统一选拔出来的思想过硬、活跃在网络的学生组成,两支队伍形成强大合力,有效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3.3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教育模式要“与时俱进”

网络育人 篇2

网络育人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中小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以人为本、贴近学生,提高网络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多样化的需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其感染力的内在要求。校园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已引导广大同学成人成才,服务广大同学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在内容形式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了学生;另一方面,在网站的定位与内涵建设上,要以培养了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注重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着力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二、突出特色、强化内涵,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思想性

校园网络的内涵建设是围绕网络育人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平台建设和能力建设,它旨在提高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内涵建设是特色形成的基础,而特色是内涵建设的结果与体现。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加强以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为主题的特色建设,努力形成了一批具有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了网络文化在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了校园网络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教育价值。

三、联系实际、开展教育,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认识来源于实践,联系实际开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而且也容易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校园网络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快捷性,而凸显特殊的育人功能。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是围绕特色网站建设开展相关的专题教育活动,把优质教育资源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提高了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校园网络文化特有的思想价值;二是针对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文明上网”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路文化氛围;三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培养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形成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合力;四是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传播了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

四、加强规划、培养队伍,把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导权 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是师生思想交流文化和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填充。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文化的教育工作队伍,把握网络思想文化育人的主导权,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实现了这一目标,一是健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加强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队伍,指导和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二是加强了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相关工作技能,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网上引导、信息监控、内容更新、系统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建立网络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管理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抓住这两个关键问题,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一是完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专题教育网站的备案制度、信息发布的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网络突发舆情处置报告制度等;三是建立“分级负责、按快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校纪、技术、思想教育、学生自律等手段,将管理和教育。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依法监管、学生自律、规范有序的信息传播秩序。

新时期区域育人网络的构建 篇3

一、建立科学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家庭与社会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甚至会左右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实现教育从校内向校外的延伸拓展,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互相促进,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沙湾镇教育指导中心积极协调区域内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学校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协调镇文化站为学生免费开放图书馆;请镇计生办到中学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开办“青苹果”教育专栏;联合镇团委开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知识竞赛系列活动;请镇综治办在学校组织开展“关爱生命,远离毒品”宣誓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上辅导课等等。镇教育指导中心还通过家长学校“三课”制度(即全校性基础课、专题课、咨询课)、建立课堂教学开放周等举措,促使了家庭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既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也帮助广大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育人环境,构建“三结合”的育人网络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镇教育指导中心通过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股力量,使其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前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二、挖掘区域资源,发挥育人功能

实践育人是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符合教育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总规律。新时期以来,沙湾镇在开展德育工作中高度重视实践在育人中的作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逐步实现育人目标。镇教育指导中心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将德育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主动发展。

(一)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内化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达到育人的目的。

古镇沙湾,人杰地灵,名家辈出。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诞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这里既有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留耕堂、宝墨园,又有闻名遐尔的民间艺术瑰宝——飘色,还有醇香诱人的传统小吃姜埋奶等等。各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寻找家乡的足迹”实践活动,写出了《“河”变“何”之谜——对沙湾何氏文化的调查研究》等文章。

亲身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增长了知识,学会了团结合作,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体验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文化育人:积极营造学生成长进步的良好环境

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他只能从支持他并渗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可见,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此,沙湾镇教育指导中心关注文化现象和文化热点,努力建设文化阵地,不断拓展文化育人的渠道和空间。

1.在弘扬主旋律上有所突破

弘扬主旋律是文化育人的根本。各个学校依托本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发了系列德育基地:以忠烈祠和涌边村陈家祠(珠江抗日游击二支队政训室、司令部)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二史一情”教育;以沙湾看守所、戒毒所为法制教育基地,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以沙湾敬老中心为传统美德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敬老爱老教育场所;以留耕堂、宝墨园为历史、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和美的熏陶;以历奇山庄为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此外,中心还编写了《爱我沙湾》地方教材,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长大建设家乡。如此,通过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使得所开展的道德教育深刻感人、富有新意,改变了传统主旋律教育呆板、僵化、说教的不足。

2.在广泛参与上有所突破

文化育人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乐于接受。例如:沙湾村自古以来就是一块民间艺术的沃土,周家拳、周家棍是祖传武术,而醒狮更是代代相传、历久不衰。沙湾实验学校就以武术、醒狮为特色项目开展群体体验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普及率达100%,2003年11月,学校还被命名为广东省传统武术学校。

3.在体验活动上有所突破

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一批批教育实践基地建立起来了,一个个实践岗位设立起来了,一项项体验活动深入开展起来了,一次次鲜活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在实践中,他们明辨了是与非的界限,体味了荣与辱的根本区别,增进了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多做好事的思想感情,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周边社区开展义务活动。于是,在社区的各个角落,都有学生活跃的身影。学生与苗圃员工一起往花盆中移栽花卉,不仅学到了养植花卉的常识,还体验到干一行就要懂一行的道理; “爱心小队”与沙湾敬老院结成对子,孩子们在细心照料老人、与老人谈心、为老人表演节目、送给老人亲手做的小礼物等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尊敬和帮助老人的快乐……

“体验活动使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从体验活动中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光荣与快乐。”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通过亲身经历挫折、战胜困难之后取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

学生的心里话让我们看到了体验教育对他们成长的巨大影响。

三、融入教育科研,增添育人活力

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如今,科研兴校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各个学校重视德育科研,为区域德育的实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镇教育指导中心确立了“开展武术特色教育,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实验方案,把武德教育同学校的德育常规工作结合起来:以武德中“仁”的教育促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武德中“礼”的教育促学生文明礼貌的形成;以武德中“诚信”的教育来激励学生重诺言守信用;以武德中“智勇”的教育来鼓励学生做生活上、学习上的强者。各部门各学科协调进行练武、讲武、画武、查武、唱武活动,并与常规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了“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潜在课程”的网络合力,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此外,中心还开展了“创民间艺术特色,塑学生完美人格”科研活动。系列科研活动的开展促使了区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区域育人的内涵。

育人网络的构建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充分开发和利用区域文化资源,组成有效的区域育人网络,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番禺区沙湾镇区域育人网络的构建,为学生的进步成长找到了新的起点。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教育指导中心

广东广州511483)

网络育人 篇4

一、网络育人价值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原则

(一)网络育人价值的理论基础

网络育人价值的理论来源于教育中的“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网络育人”即是一个着眼新形势和新环境,根据青年群体的特征和需要,基于有效工作实践之上,又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下而提出的新的教育方式, 它强调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网络舆情管理、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素养教育等丰富手段、形式和内容而创新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系统工程,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网络育人价值的实践原则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网络育人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网络和实际生活的维度,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教育学生, 同时,统筹网络舆论管理、文化建设及网络道德教育来推动内容育人、环境育人和教学育人,确保实现网络与课堂及社会实践中育人的统一,真正达到网络育人价值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二、网络育人价值的内涵与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大背景下,网络也不断渗透着教育行业,尤其是高校。在高校中,网络育人价值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网络在理论上的育人,即对于学生日常的课程教育、技术的指导及技能的培养; 第二方面,网络在实践上的育人,包括网络的舆论管理、文化建设及人格素养的特色等,这两方面相互结合,来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

同时,就网络育人价值的目的来说,主要有三点: 第一,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技能的培养工作。第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在网络环境下能够自我定位,不断发展自己。第三,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独特的人格,拥有良好的身心素养,提升人生的高度。

三、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与实现路径

(一)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

1.在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中生成育人价值

人们主要在学校接受着全面的教育,在学生时代塑造基本的人格。因此,网络的育人价值首先生成于学校的教育,即主要的课堂教育和辅助的课外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对网络知识的基本了解,在网络资源和先进网络设备的帮助下,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在有网络参与的课外活动中,学会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互相合作来完成任务,有竞争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认识自我,不断进步。

2.结合日常生活实践生成育人价值

除了基本的学校教育之外,人也是生活的主体,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网络育人价值的存在。在日常生活的娱乐、交际等活动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网络带给我们的信息,受网络的影响而改变生活方式。例如,我们在购物时,面对着网上那么多的广告和网站,就必须让我们去学会如何选择、提高警惕来辨别真假、学会比较,来获得自己满意的商品,如果有着多次不成功的经历或被欺骗,就会迫使我们形成谨慎、认真的人生态度,体现了网络的育人价值。

3.要有一定的制度来规范、指导和监督

面对着复杂的网络社会和频发的因网络引起的纠纷、不良舆论等事件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困扰,国家决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建立一定的制度来规范、指导和监督网络育人价值的作用。一方面,要结合教育部门的要求来制定出具体在高校中的网络育人规范;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社会上网络环境的监督,确保网络育人环境的纯洁和安全,并随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改进来不断完善,生成积极有效的网络育人价值。

(二)网络育人价值实现路径

1.增强对网络育人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传播,使得全世界都处在网络时代的引领和影响下,随之带来的网络技术、舆论、文化等也都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但对于在高校中网络育人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因此国家和政府要指导教育部门增强这方面认识和理解的程度, 重视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2.坚持正确的原则,明确工作目的

在具体的高校网络教育中,一定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倡导积极向上的理念,明确网络育人工作的目的,合理有效的制定教学的计划,在网络平台上搞好舆论的管理及文化的建设,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网络的育人价值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3.建立专业网络队伍,加强监督和管理

在高校的网络育人工作中,必须要求有一支专业的能够操控网络资源和发展状况的教师队伍,要求这些教师有专业的网络理论和技术知识,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养,才能保证有安全的网络育人环境。同时,还要建设一支对于网络育人工作的监管队伍,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管机制。要在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正确方向的领导下,不断地改进网络育人工作,实现网络育人的真正价值。

4.提高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网络有利有弊,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让一个人走上歧途。学生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的抵抗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和信息的影响而改变自我,如有不少的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迷失了自我,放弃了学业,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精神病等,因此学生在接触网络的同时,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在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提高自己辨别和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坚持正确的网络观,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不断优化网络育人的环境,给学生们营造纯洁、安全、高效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网络育人 篇5

成果总结报告

一、新媒体育人模式产生的背景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已全面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呈现出如技术上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人际交流中的双向性与互动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以及内容覆盖的多样性与娱乐性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迅速占领了信息时代的前沿,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领域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于新媒体的普及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新媒体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阶段有特殊性,逐渐成为了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高中段的学生大多有着求新求异、喜欢幻想、追求娱乐的强烈需求,新媒体的新奇性、虚拟性、游戏性正好满足了他们特殊的心理需求,资源丰富,交流便捷的新媒体也就成为了他们获取知识、交流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新媒体中包含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之高中学生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心理自控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较为肤浅,有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自我表现心理等特点,导致学生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冲浪于网络,沉迷于游戏,倾情于聊天,在荒废了学业的同时也减少了与老师、父母、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新媒体的“奴隶”。学生长期沉醉在新媒体世界里,自然就减少了同朋友、父母、老师的情感交流,这让不少学生变得孤僻自私,更让许多家长无助,让老师无比的困惑。新媒体成了学生与父母、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情感的“第三者”,在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一度被中学教育者视为“洪水猛兽”无法招架。

泰安长城中学2003年始建高中,由于诸多因素,生源质量一直不够理想。85%以上的学生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为C级,少部分为B级和A级,不少学生入校后显露出在新媒体使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样的生源现状,面对着学生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使用情况,学校一直在探索并不断地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强主题班会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安排老师早晚值守学生宿舍等等。但是,效果总是不令人满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结合管理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学校也在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逐渐悟到了一点,那就是: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必须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变“堵”为“疏”,寻找切入点,创新育人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占领新媒体育人阵地。

二、新媒体育人模式的产生与新媒体阵地的建立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2010年(月),学校在全校学生随机抽取了538人进行了“网络新媒体使用情况”抽样问卷调查:其中微博(空间)持有人数403人,持有率75%,经常使用人数312人,使用率58%;腾讯QQ持有人数511人,持有率95%,经常使用人数441人,使用率82%;博客持有人数231人,持有率43%,经常使用人数134人,使用率25%。这一调查结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网络新媒体的一个或多个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如何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功能,对新媒体中包含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选择,如何将新媒体开辟成学校育人新阵地,如何让教育者、家长、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发掘和利用好这个时代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机遇和挑战,全面推进新媒体育人阵地的开辟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为了让新媒体育人落到实处,学校先后组织了三次学生座谈会和一次教师座谈会,寻找师生在新媒体使用方面的契合点,最终经过讨论明确了新媒体育人阵地建设的方向。于是,“思想着的苇草”泰安长城中学教师博客群组和“成长的足迹”泰安长城中学学生博客群组先后建立了,“泰安长城中学共青团”腾讯微博开通了,“草样年华”学生QQ交流群、学生会QQ群、社团QQ群、心理咨询QQ群、班级QQ群等交流空间也纷纷开设了。新媒体作为学校育人的一个全新阵地漂亮地登上了学校教育舞台舞台,学生们可以正大光明地走进网络和群组空间,在满足了学生成长对新媒体的需要的同时也逐渐规范了新媒体的使用。

三、新媒体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 创建“思想着的苇草”泰安长城中学教师博客群组

要想让老师正确引领学生使用新媒体,必须老师先要熟悉和应用新媒体。2010年(月),“思想着的苇草”泰安长城中学教师博客群在教育部教育资源平台新思考网建立。通过教师博群,老师们在相互交流教育管理方法、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新媒体应用能力。

● 创建“成长的足迹”泰安长城中学学生博客群组

在“思想着的苇草”教师博群运转较为成熟后,2011年初,“成长的足迹”泰安长城中学学生博客群组也在教育部新思考网站申请成功。建立学生博群的目的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新生入校的军训期间,各班主任就开始指导学生了解“成长的足迹”学生博客,学习博客使用方法,并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系统演示博客操作流程。为了让学生博客写作更规范,内容更加合理,我们建立了《泰安长城中学学生博客管理条例》,并结合师生的意见不断修订完善。学校还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定期开展主题博文写作。有的班级每月确定一个班级博文主题,让本班学生在写博中增进交流,促进班级管理。每学期末学校还开展“优秀学生博客”、“优秀原创博文”的评选,并将优秀博文编印成册,印发给学生和家长,学生成长的喜悦也让家长得到了分享。

在博群中,学生可以向老师倾诉学习的困惑和生活的烦恼,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博群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2011级八班孙虓同学寒假期间写了《挚爱班主任》、《最是那份感动》等博文,他在《挚爱班主任》博文中写道:“身为一个高三的班主任,他全心全意为提高我们成绩,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能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而付出。早上,无惧寒冷困倦与我们一同起床,甚至比我们更早到班,冬天为了班里同学都能在早饭后喝上热水,特意早些到班为同学们烧水。晚上也并不比我们睡的早,这样日复一日怎能不让我感动,这样情况下,即使有时对我的批评,也不由自主的转为关心。听您说半夜孩子留鼻血折腾了半夜,可我们并未见您以此为理由晚到班,还是依旧来教室督促我们。这一年来,我感到的是您渐然高涨的热情,仿佛我们这一班即将毕业的学生就是您的全部,这怎能不使我感动。最是那份感动,最是那份真情,现在对您的感激我会一直放在心里,直到岁月老去。”

在博群中,优良的班风学风和任课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会成为学生写博的内容。2012级八班班彭越同学在博文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榜样,榜样就是要我们向他看齐,我们要把他看作为之努力的目标,我们的方向需要榜样的引导,可是,反过来,如果你做的比别人好,那就是别人向你学习,我们八班的后面贴着让八班做别人的榜样,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别的班级的优点,互相学习,互相竞争。虽然我们八班不定是学习最好的班,但我们的班级氛围非常好,同学们积极学习,班级课堂纪律也是很好。我想有一天,我们会因为自己是八班的人而自豪,我想有一天,我们可以大声地说:“我是八班的学生!我骄傲!我自豪!” 八班,我永远为你自豪!” 在博群中,学生可以即时分享老师为他们准备的营养大餐。学生已经走出了传统课堂学习的范畴,与网络有效融合。2012级思想政治老师“政治呆子WANG”通过《信息安全专家:“棱镜”之下中国近乎裸身》、《新领导层履新满月 通俗平实新话风阐释治国理念》等博文把社会热点快捷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们极大地关注和热议。学生们既学习知识、学会辨别、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又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博群营造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学习氛围。

在博群中,学生能把学习和活动中的体验、感悟以及收获写成文章,与大家分享。学生在阅读、撰写、点评博文中分享着、互勉着、成长着。2013级二十班师范同学在《我的青春我做主》一文中写道:“我乘上了希望之船,开始了我的寻梦旅程。在其中,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可能还会有很多困难和艰辛,但是我不怕,我要勇敢地面对它,把它克服,坚持下去,永不言弃。我的青春就要这样,它要充满梦想,它要朝气蓬勃,它要魅力四射,它要热情如火”。2013级十九班的和志强同学在《为理想奋斗》中说:“人总是要不断努力向上爬的,总是要不断的追求自己理想的,可能是为了现在,也可能是为了将来的自己。而且理想也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能够实现的,所以,人需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一生的理想。理想是小舟,心是风,扬起风帆,驾着小舟,在风的推动下,向前航行,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通过阅读学生的博文呈现的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和鲜活的个性,评博中又可以及时主动地给予扶持和指导,“教育”二字的含义在其中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和放大。

学生博客群组创建已经近4年了,学生博客已真正走进了我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领导、老师都成了学生博客的义务指导老师,是学生的忠实博友。学生也通过写博、读博、评博、谈博,走出了狭隘封闭的个人空间,感受到了耳目一新、交流无限的网络空间。由于学校对学生博群的精心管理,学生博群发展健康,已经成为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展示学生精彩学习生活的舞台,已经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平台,已经成为学校新媒体育人的有效阵地。到目前为止,群组成员已到达 4818人,发表博文29910篇,评论71113条。正如校长王祖丽在学生博群寄语中所言:“‘成长的足迹’学生博群打开的是一扇美丽的窗,撑起的是一个深情的希望,展现的是一种青春的风采。这里是我们思想的乐园和成长的摇篮;这里有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这里有丰富多彩、求实创新的学校生活和莘莘学子心灵的呼唤。这是一个交流的窗口,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更是促膝谈心、心灵交融的港湾。● 开通“泰安长城中学共青团”腾讯微博

微博(空间)以其使用便捷,内容简短、互动性强,符合当前社会大众特别是高中生的阅读习惯和信息要求的特点,而备受高中生的青睐。为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发布信息,扩散网络正能量,正确引导学生思想,2011年,学校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充分了解学生对微博的认识及使用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微博实施管理细则,以腾讯网为依托,开通了“泰安长城中学共青团”腾讯微博,形成了“学校——班级——学生”微博体系。

微博体系的建立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他们将各自的微博与“泰安长城中学共青团微博”进行关联收听。通过学校微博,发布学校工作和活动的最新动态;借助微博,上级教育部门和团组织的工作动态得以快捷地转播发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选择性、主导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微博还能发挥短平快的功效,把各班的信息得以即时更新并向外界展示。像2011级1班团支部在微博上展示了他们的班级文化设计,2013级11班则展示了他们主题班会《感恩父母》的精彩一幕。班级之间的相互展示与交流,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展现了班级精神风貌,又为学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提供了可能。

学校微博还有计划地推广经典德育故事,介绍道德模范人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年的感动中国系列人物评选结束后,学校都通过微博将各人物的事迹进行展播,作为重点推荐。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评选结束后,学校微博又发起了对孝心好少年行为的讨论和学习。学生们通过微博接受着积极的思想,发表着他们的感悟,提高着道德认识,践行着他们的承诺。

在“我的中国梦”实践活动中,学校微博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每月推出一期“我的中国梦”主题,引领学生开展“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大讨论。2013年5月,学校微博的“致青春梦”广播“生活不会因为你放弃理想而简单一点点,所以我选择用力向前走。你知道,时间不会等你。奋斗吧,青们!为你!为我!为家!为国!为中国梦!”被山东省团省委微博转播,引起了广泛关注。

开设学校微博以来,我们重视和加强合作,很快实现了区域间工作交流,积极对团中央学校部、团省委学校部、泰安教育等上级部门的微博进行了收听与转播,在注重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自身的工作中去的同时也能将网络正能量及时有效地扩散到学生中去。到目前为止,学校微博共发布广播1266条,拥有听众489名。● 开设草样年华、班级、学生会、心理咨询等QQ交流群

从初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腾讯QQ以其沟通快捷、覆盖面广、免费使用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们认为,建立QQ群正是根据新媒体发展特点和学生喜爱的方式产生的育人工作的新运用。我校运用腾讯QQ的群组功能,开设了“草样年华”学生交流群、学生会成员交流群及心理咨询QQ等多个交流空间,各班也各自开设了班内的QQ交流空间。

“草样年华”师生QQ交流群成立于2011年底,寓意“宁做顽强的小草不做娇弱的花朵”。近两年的寒暑假,师生通过QQ群,以最快捷的方式相互发送节日祝福,传递关怀和问候。通过QQ群组织了学生线上的象棋及五子棋比赛并发放了QQ币等虚拟物品奖励。这种网络活动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培养了学生健康上网的习惯,不仅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更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

班级交流群的建立不光让学生凝聚在一起,也能吸引了任课教师的入驻。各种信息都可以在班级QQ群里流动和交换,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沟通,正确地处理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同时,班级QQ群的建立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互通,班主任利用群各组件的功能,可便捷、高效地实现即时与非即时、点对点与点对面的师生间、教师和家长间思想交流。如2013级九班的班级交流群,还有多位家长成员,这些家长成员可以通过交流群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能有效的加强群内学生的管理,净化交流群的网络环境。

学生会QQ群是我校学生管理的有效延伸,交流群的建立弥补了因社团人员多导致日常集合沟通不便的问题,让工作和活动的安排更加快捷有效。2013年新生报名时,学生会负责同学通过QQ群召集了近40名志愿者开展迎新志愿服务,让新同学一踏入我们的校园,就感受到身披绶带、头戴志愿者帽的志愿者们的热情。他们或提供问询服务,或帮助搬运行李,或引导新生参观校园,或维护校园环境卫生,或协助安保处疏导交通,用微笑和周到的服务消除了新同学刚进校园的紧张和生疏,赢得了来校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还设有心理健康咨询QQ频道,由专门的教师负责,用来缓解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和问题,涵盖学习、青春期交往、人际关系、挫折教育等多个方面。当今学生因心理健康引发的问题呈上升趋势,成为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过心理健康咨询QQ,同学与老师利用网络直接沟通交流。面对面交流的难以启齿没有了,紧张拘束的心情放松了,沟通更加富有成效。心理辅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后,将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状况、成长过程、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整理建档,方便继续跟进。

四、新媒体育人的效果与反思

从我们的实践中也可以看出,虽然我校新媒体育人模式开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开发和利用新媒体这块育人阵地,引起的震动是全方位的,获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新媒体的有效使用遵循了学生的成长规律,融入了时尚性和趣味性,让学校育人工作变得及时、生动而鲜活;改变了以往学校教育者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管理理念,从以往清早蹲点、半夜值守、苍白无力的“堵”到形式多样、师生互动、健康有序的“领”,省时省力的同时也改善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满足了学生成长对新媒体的需要,转变了家长对新媒体的认知,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新媒体保证了学校育人模式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育工作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性格的差异,有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消极的思想,往往因顾及面子,不愿去跟老师和家长交流,时间长了往往容易导致更严重事件的出现。而这时他们如果通过新媒体路径与老师和家长交流,就比较乐于畅所欲言,使许多心理问题得以轻松的解决。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学校教育的主体性。

2、新媒体拓展了学校育人模式的时空性

以前的学校育人工作往往受时空的限制,局限于校园内。如今通过新媒体随时都可以收集各种信息,这就为学校育人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拓展了的更加广阔的范围。

3、新媒体开辟了学校育人模式的新渠道

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教育渠道和教育手段,如主题班会,主题教育、谈心、家访等,这都对促进学校教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学生来讲,还谈不上“喜爱”。而新媒体育人在为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更为丰富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同时也跟容易被学生所接收。

4、新媒体增强了学校育人模式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高中教育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教育者是“权威”,居高临下,其学生则居于“劣势”地位,被迫接受。事实上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有一种逆反心理,其效果无法令人满意。新媒体综合了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信息传播媒体的特点,内容能够以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使教育过程变得更生动、有趣。可以进行学习求助,各种疑惑可以通过沟通,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得到解答。可以交流成果、展示自我,可以利用网络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网上的更多人。因此,新媒体,比以往任何媒体都显得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多数师生喜闻乐见,从而使中学育人模式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5、新媒体了形成学校育人模式的“合力”

学校要完成育人的任务,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可能的,还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传统的育人模式往往出现“老师在学校里累死累活,家长对学生不管不问“的情况,忽视了与家庭、社会的沟通,没有真正实现教育合力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依靠网路、学生博客、QQ、手机短信等平台,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方便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信息;家长也利用新媒体平台将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反馈给老师,还可以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于老师沟通交流。这样,学校和家长就可以很好地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

网络育人 篇6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49-02

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策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强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高校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目前,正值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之际,大学生的理性迷茫较集中地体现在道德观、价值观的辨识和选择上。怎样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符合教育规律,更富有实际成效,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并熟悉。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限地区、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参与平等、服务个性的特征。

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交流,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和世界,进而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大学生生活气息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并流行,网络语言在大学校园深受学生欢迎并被广泛使用。新锐网络文化的代表——博客文化,自2002年进入我国,经过十年发展,现在已成为最流行的网络生活方式。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博客规模超过6000万,2007年底博客数量近1亿,几乎相当于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这种具备个性、自由和共享特性的博客与传统网络论坛相比,将网络论坛的公众空间变为网络个体的私人空间,为多种精神表达的共生和边缘文化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因此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气息日趋渐浓,其内容亦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然而,网络本身的匿名性、虚拟性、无序性特征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游戏而精神萎靡颓废,无心功课,进而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甚至有的人因此不得不延长学制或无奈退学。还有个别学生在网络上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刻意制造事端,扰乱大学校园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

必须承认,在新形势下缺少了网络的大学校园是不完善的。网络已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方面,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不可或缺的窗口。以此同时,由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扎根于学生脑海中的个人价值观和价值选择的印记,将深深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一定要抓住网络这个大学生生活的新特点,以此为切入口,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进一步促进其成长成才。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特点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必须探求教育手段的创新,真正做到教育方式生动活泼,教育形象直观快捷。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网络这个现代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式、多领域的理论灌输、思想引导、品格陶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提升科技含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1.动之以情,这是做好网络育人工作的起点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往往是文件讲得头头是道,落实到行动上却收效甚微,不少轰轰烈烈的活动也往往是走过场或虎头蛇尾。究其原因,在于没抓住一个“情”字。在育人工作中,即使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情感上格格不入,也难见成效。理通情不一定通,只有“情通”才“理自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向高层次、深层次发展。因此,在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要真心实意,带着情感去工作。即使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也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体贴学生,放下教师架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温暖,以平等的心态与之交流。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学会换位思考,以心换心,带着情感来理解人,说服人,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晓之以理,这是贯穿网络育人工作的主线

“情”有了,“理”亦不可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讲清道理,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这就要求学深学透工作理论,弄通弄懂。只有自身认识深刻了,理解深刻了,真正掌握了,对学生讲起道理来才能实而不虚,易懂易记,做起工作来才能理直气壮,融会贯通。

3.导之以行,这是落实网络育人工作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能否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能否处处为人表率。对此,网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可以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范围内向大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声音和实际行动,使其如同身临其境。让他们在网络上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率先垂范,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新形势下开展高校网络育人的操作方法

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尝试改版和完善各类学生工作网站,并且要求政工干部在网络背景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发展新规律,积极利用这一新兴媒介和环境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例如,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到学校校园网络平台开设个人博客,建立公共主页,并充分利用飞信、MSN/QQ(年级或班级QQ群)等现代化手段发布信息,针对学生的思想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释疑解惑,加强信息反馈,主动占领这一新兴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与此同时,鼓励政工干部发布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发表工作见解,介绍思想政治方法,交流思想政治经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工作平台。

同时,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建设制度,既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又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网络信息中心为主,建立一套较完整的信息过滤机制,特别是建立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在网络宣传方面的应急预案,建立网络信息分级上报制度,加强网络宣传与引导,对谣言及时进行过滤和纠正,发布官方信息,稳定学生心态,正确把握校园网络舆论导向,确保学校正确的教学管理秩序。还要增强大学生网络信息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除了加强校内BBS的引导之外,还要加强如百度贴吧、人人网等学生自发建立的公共网页的管理与引导工作。要通过对各类网络媒体的引导与管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持久性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日常的网络接触过程中得到理性认识。

目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实现对大学生生活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在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间。要善于运用网络,开辟有效渠道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红霞,慎玲.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0,(6).

[2]马莹,余海军.浅谈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及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网络育人 篇7

由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独立研制开发的校园管理信息系统 (Campus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CRP) , 方便高校管理, 主要由邮件系统、行政办公OA系统、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其中“网络月志”是该院CRP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项目, 项目要求学生自入校第一个月到毕业离校前的最后一个月通过网络登陆该系统项目, 填写月度总结即“网络月志”, 且辅导员老师要对学生的“网络月志”进行评改的过程项目。

“网络月志”内容示例:

网络月志 (学生填写部分) :

四月了, 离实习越来越近了, 不过感觉事情越来越多了。一样一样摆在面前, 真的有点受不了了, 真心希望有时间可以休息一下。这个星期把顺丰兼职给辞了, 然后帮忙进行学院自主招生工作, 然后完成“报关员大赛”, 这个月的事情应该就完成了吧!下个月看一下仓储大赛能不能去, 然后找一下暑假实习工作, 就都结束了, 应该休息一下, 安静的度过大二那么一点点剩余时光了。

网络月志评语 (辅导员填写部分) :

小韩, 你是应该休息一下!我也觉得你挺累的, 不过我想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

这个4月———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潮湿, 天气渐渐地热了起来, 片片荷叶也从池塘中萌发了, 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在荔枝花海中漫步着....

老师相信你也是这个月的一道风景:图书馆里正在刻苦读书的你?篮球场上正在拼抢的你?教学楼走廊里正在组织排练舞蹈的你?商业街小食店里正在忙碌打小工的你?……

4月, 我们的梦想旅程即将起航, 且行且珍惜!加油!

从2009年5月开始该学院让学生正式填写“网络月志”到如今已经有近6个年头, 初步形成了网络育人工作的一大特色, 是该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月志”也成为了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繁杂性, 辅导员客观上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所带的每一位学生, 有了“网络月志”, 辅导员可以实时了解到所管辖的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 使得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变为现代日常生活化的心灵沟通教育。

发挥“网络月志”的育人作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在让学生填写“网络月志”前即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期间, 应和学生共同探讨填写“网络月志”的意义所在, 告诉学生:月志是对自己大学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和心理变化的月度记录, 从大一入学开始到毕业, 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亲笔书写的一本《我的大学》, 是学生大学成长记录。毕业时再让学生回头看自己大学三年所填写的网络月志就会显得尤为珍贵。

第二, 辅导员老师在评改学生月志时要有针对性, 不能千篇一律。在实际工作会发现, 学生的月志充满了个性、幽默和感动, 当然也充斥着抱怨、牢骚和迷茫。从这些学生填写的网络月志的字里行间, 辅导员老师可以获取了解学生的最直接生活心理的动态资料。辅导员有针对性的进行评改, 填写充满爱心关怀且正确引导性的评语, 会得到学生的信任, 学生对待月志的填写也会越来越认真, 变被动填写为主动, 更愿意在网络月志里与辅导员老师谈心聊天。

第三, 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 关注社会热点, 了解学生群体中的热门话题, 掌握和运用网络语言,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灵活生动地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网络月志”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可借助“网络月志”在学生思想舆论中的导向作用, 让学生通过“网络月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最后, “网络月志”绝对不能替代“学生面谈”。辅导员老师通过“网络月志”会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心理和情感问题, 这时就不能只在评语里回复, 最好和学生进行面谈, 面对面的了解学生现在所遇到的心理和情感问题,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月志发现学生问题的事例屡见不鲜。所以, “网络月志”也是发现和了解个别学生心理问题, 防止学生出现突发状况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 “网络月志”并不是机械地要求学生填写、辅导员评改的学生网络管理信息化平台项目, 而是一项很好的进行学生工作管理的现代化工具, 合理利用, 发挥其育人作用是辅导员老师的责任!SS

参考文献

[1]陆桂芹, 傅慧芳.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高校德育新视野[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4, 4 (4) .

[2]廖善维.微时代下职业院校网络育人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19) .

[3]邱海燕.对网络载体在高校校园生活运用中育人实效性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11) .

[4]吴海波.网络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567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 (5) .

网络育人 篇8

2010年我国微博迎来春天, 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根据相关公开数据, 截至2010年1月份, 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迅速进入我们的生活, 且扮演重要的角色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的大学生党建工作而言,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 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从而探索出适应这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支部工作法基本内涵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崛起,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辟崭新的空间, 拓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 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并提供广阔的平台。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2009年9月开通“原来我们是一家”学生第二党支部博客, 经过四年的尝试和探索, 首创“交互式网络平台育人”支部工作法, 受到院党委组织部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并在全院加以推广。2012年7月该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2013年4月支部工作法入选“江苏省高校支部工作法100例”。

“交互式网络平台育人”支部工作法以网络博客、共产党员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平台, 打破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教育等, 重点突出学生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手段, 努力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将传统的“思想育人+组织育人+制度育人+实践育人”与“交互式网络平台育人”相结合, 极大地增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网络平台运行模式和主要做法

1. 依托学院组织部的“网站集群” (学院网站, 组织部网页、QQ群, 手机报) , 创建了学生党支部工作博客。

博客, 即Blog, 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 它是以网络作为载体, 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 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媒体, 是集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和图像等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支部博客设置“理论学习”、“规章制度”、“党员风采”、“教育资讯”、“国计民生”、“伴你成长”等八大板块。各个板块定期更新, 发布最新信息, 供同学们学习和交流使用。经过四年的探索, 支部博客已经初具规模并运行良好。博客的建设不仅为党员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自身精神风貌的平台, 更是他们温暖的家, 极大地提高了支部党员学生的归属感, 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构建网上党建理论研讨、党员自主学习新平台。

博客开设“理论学习”和“规章制度”、“国计民生”、“工作动态”等板块。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等重要思想, 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 党支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文献资料上网, 形成线上线下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为广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国计民生”板块定期发布国计民生新闻, 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学生关注时事热点, 掌握最新民生动态, 发表意见指导具体工作实践。

3. 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新模式。

开设“党员风采”、“伴你成长”板块, “党员风采”板块将支部历届优秀党员学生进行展示, 大大提高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展示, 一方面为学生树立优秀榜样, 让党员同学的优秀事迹为更多同学所熟知和效仿, 另一方面将党员同学展示在大家面前, 方便其自律和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伴你成长”板块定期发布一些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励志故事、心理健康的知识、人际交往的技巧, 以及就业创业的政策等, 为青春期的同学们指点迷津。另外, 引导学生采用“留言板”、“私信”“网上聊天”等形式, 答疑解惑, 发挥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作用。

4. 依托组织部《共产党员手机报》, 积极探索移动党建, 打造手机党员实时在线学习新载体。

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 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当天发生的新闻, 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共产党员手机报》是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和人民网联合主办, 发挥“三个窗口、三个平台”作用。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窗口、党员了解组织工作的窗口、党员拓宽视野的窗口、党员的学习平台、党员的交流互动平台、党员凝心聚力的平台。《共产党员手机报》建立起各级党组织之间的连心桥, 凝聚党心民心。截至2012年6月, 该报已经为全国332万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大学支部依托组织部定制的12371“共产党员手机报”。支部充分运用手机报开展网络党建, 为党员学生提供手机短信在线学习。

三、支部工作法工作成效

1. 支部的战斗堡垒得到增强,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支部坚持“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 不断加强支部内涵建设, 通过支部工作法的成功运用, 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 在维护和谐校园的稳定中真正起到战斗堡垒作用。2012年支部分类定级群众满意度达100%。2012年7月支部被评为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基层党支部”, 2013年4月支部“交互式学生党建网络育人工作法”入选江苏省支部工作法100例。

支部学生党员也能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 主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党员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中、工作上都有优秀的表现, 他们思想上积极进取, 政治素质过硬, 学习态度端正, 成绩优异, 生活中团结协作, 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工作上勤恳踏实, 无私奉献, 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在学生中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树立良好的榜样。

2. 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得到增强, 党员素质整体提高。

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支部坚持要求党员学生发挥好“四好四表率”:思想政治好, 做政治坚定、信念执著的表率;学习成绩好, 做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表率;作用发挥好, 做勤于实践、乐于奉献的表率;群众反映好, 做道德高尚、品行优良的表率。

支部要求学生党员通过书本、网络媒体等信息渠道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关心时事政治, 了解民生动态, 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和政治鉴别力, 政治坚定、信念执著, 在关键问题上以大局为重, 自觉与党中央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校园里, 严格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服从学院的指挥和决定, 担负起网络舆论监控的重任, 正面引导同学, 积极维护校园的网络安全和稳定, 为建设和谐校园作贡献。

在“四好四表率”的要求下, 我支部党员普遍有较强的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 , 党员学生总体素质较好, 在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各方面表现突出, 影响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向组织靠拢, 勤奋学习、积极奉献、努力成才。

3. 培养了一支既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 又具备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维护知识的学生党员队伍。

通过自媒体的成功运用, 支部挖掘并培养了一些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骨干的思想先进、成绩优秀、道德高尚、工作能力强影响力强的优秀党员学生和后备军, 他们建立各自的媒体平台, 通过对他们的集中培训, 帮助他们熟悉网络管理, 加大网络道德宣传的力度, 明确网络宣传义务, 培养他们的正确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 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善恶进而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影响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线上线下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帮助他们担负起网络舆论监控和引导的重任。通过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 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确保党建网络的健康发展。

四、工作启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党建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网络是手段、是形式, 党建才是目的, 是内容。因此, 一定要注重网络党建的实效性。

1. 坚持正确导向。

党建网络的内容要做到政治上与党中央、校党委、院系党总支保持一致, 以便于基层党员统一思想, 统一行动。

2. 注重时效。

及时反映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所作的重要指示、出台的重大举措、理论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党建工作中的新探索、新做法等, 要保证内容的定时更新。

3. 突出特色。

党建网页的创设要立足于学院和院系发展的实际, 开辟丰富多样的栏目和板块, 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生党建网页。

4. 提高可读性。

学生党建网页中各栏目的内容能对工作、学习、生活起实际指导或参考咨询作用, 既要有很强的实用性, 又要有很强的趣味性, 以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吸引力。

5. 加强宣传教育, 强化参与意识。

网络党建工作, 离不开全体党员的积极参与, 需要不断地宣传和教育, 使广大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自觉参与网上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建辉, 张英.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01) :29-31.

[2]张美玲, 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3) :45-49.

网络育人 篇9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说他特殊, 一方面是因为他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桥梁。如果没有职业教育, 初中毕业没有升学机会的学生, 就必然流向社会。受到年龄的限制, 他们不可能正规就业, 没有文化和技术他们不可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社会。无业的他们, 使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强, 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是因为他有别于普通应试教育。普通应试教育, 学生素质素养普遍都比较高, 学生的学习目的性都比较明确, 教师主要是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以达到成才的目标;职业教育则不同, 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外, 更重视的是思想品德教育, 因为当你发现他成不了才的时候, 你必须让他成人, 这样他毕业了, 其道德素养、言行举止才与现代的和谐社会相融。这些决定了, 职业教育必须要倾注更多的爱心教育、耐心教育和诚心教育。

爱心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 各方面情况都不太好。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他们在初中往往是被老师讨厌的群体, 学校视他们为累赘, 巴不得他们提早离开, 以给好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经常遭到的是“白眼”、是老师的斥责、罚站、找家长, 根本谈不上得到表扬、鼓励和关爱了。因此他们普遍缺乏自信, 比较自卑, 对老师产生敌意, 纪律松散, 思想懈怠, 过一天混一天, 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 对前途感到渺茫。他们着实不可爱, 但事实上这时候他们却最需要得到别人的关爱, 因为他们受伤的心灵需要抚慰, 他们失去的自尊与自信想努力挽回, 他们丧失的信心需要重新建立。

老师要主动去关爱学生, 关心他的生活, 关心他的学习, 这样他觉得老师没有鄙视他, 心灵受到震撼, 他从内心深处开始对老师有所感激, 不再总是产生敌意或总是提防着。老师想关爱他, 就愿意主动接近他, 也就比较容易了解他的优缺点。与他交流时, 尽可能先放大他的闪光点缩小他的缺点, 告诉他:目前哪些方面做得不错, 同学们的评价也很好, 某老师也常在办公室夸奖, 说你脑子灵等。再差的学生都有优点, 都喜欢别人表扬他, 也想积极地表现自己。一个人优点多了, 自然而然, 自信也就建立起来了。

平时, 我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我常讲, 人的能力有大小, 人各有专长, 不能老是拿别人的长处去比自己的短处, 这样越比越没自信。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 并以认真的态度对待, 就能把事做好。新学期第一次上完课, 我问:“谁是我们电工基础学科的课代表?”同学们都说张某, 随后我把课代表的职责强调了一下, 谁知他一下课就找到我, 说:“老师, 我不想做。”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初中物理不好。”“没有关系, 这不影响你做课代表的能力。只是你有没有为同学服务的思想?”“有。”他回答得很爽快。我因势利导“这就够了, 老师相信你能把课代表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你有什么困难老师帮你。”后来, 每次上课, 我都留意他听课的情况, 发现他听课非常专注, 也显得比较轻松, 第一次月考就考了96分, 他非常高兴, 说是第一次考这么高的分数。我告诉他:只要自信并向着你的目标努力, 就会有回报。

耐心教育, 增强学生改正缺点的决心

后进生, 学习成绩不好, 是因为没有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 学习习惯不好, 喜欢好事, 管不住自己, 表现为身上有许多陋习。“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既然这样, 也就决定了转化教育过程不是一次性就能凑效的, 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 要抓住时机、耐心等待, 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改正, 同时也要鼓励暗示学生要有改正缺点的决心。

我班有位学生, 他有一个严重的坏习惯, 就是爱接话茬。上课时, 他总是冷不丁地接上几句, 而且接的都是题外话, 让他回答问题, 他却一声不哼答不上来, 实在有点像课堂上的小丑。养成爱接话茬的坏习惯, 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而且很不礼貌, 将来无论是择业还是就业, 都易给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 我利用空余时间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使他明确充分展示自己是件好事, 但随便接话茬却有许多不好之处, 和他一起研究怎样改掉这个坏习惯。自从谈话之后, 他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能够尽量控制自己的行为, 任课老师都给予积极的配合。经过一个多月, 他接话茬越来越少了, 上课也比以前专心了, 我就不适时机地给予表扬和肯定, 也更增强了其改掉接话茬的决心和信心。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这位同学以比较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了, 并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耐心是人的一种修养, 是一种理解, 是一种宽容, 更是一种对学生的深深的期盼。有了耐心, 就不会对学生失去信心, 有了耐心, 就会拥有冷静。耐心是一种爱的表现, 是对学生的负责, 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由于耐心, 学生在心理上会与我们站在一起, 并主动配合与参与, 效果就会比我们想像的好。

诚心教育, 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 只有用信任才能交换信任。”所以, 作为一个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爱戴, 要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要教育好学生, 除了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外, 还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诚心是学生检验老师的试金石;是师生感情鸿沟缩小的法宝,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心之“诚”, 才能达到师生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与水乳交融,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为人师表”, 使学生做到“亲其师, 信其道”。

以上几点是我从事职业教育多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 今后我将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加倍地努力, 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去教育学生、为学生服务, 拨动学生的心弦, 以期弹奏出一曲曲和谐优美的乐章。

摘要:职业教育, 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之外, 更重视的是思想品德的教育, 因为当你发现他成不了才的时候, 你必须让他成人。这些决定了, 职业教育必须要倾注更多的爱心教育、耐心教育和诚心教育。

网络育人 篇10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激发广大人民建设祖国的使命感的强大动力。我国素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 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典范, 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 而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更是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而且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因此, 我们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平时我通过晨会、班会及日常生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重大的国家大事, 如:奥运会的举办,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等,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的伟大。班会课也会让学生收集一些古今爱国故事, 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也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二、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的程度, 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教育。要教育学生有公德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应自觉遵守公共规范和约定俗成的礼仪, 讲文明, 讲礼貌, 不说脏话, 不随地吐痰, 到食堂就餐、乘公共汽车要自觉排队, 外出游玩不乱涂乱画, 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等。还要教育学生有法律意识, 在生活中要遵纪守法, 不违反法律法规, 教育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不闯红灯, 平时不参与赌博, 不打架斗殴等。

三、感恩教育

现代家庭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 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忽视了传统美德教育, 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觉得别人对他们好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不懂的感恩, 因此, 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是父母用无私和奉献养育了我们, 我们应该感谢父母, 孝敬父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 很难想象他会关爱他人, 在每个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 我都会布置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 让他们帮父母修剪指甲、洗头、洗脚等等来孝敬父母, 也会让孩子给父母写一封信, 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 让学生真正理解“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有一次开家长会, 当家长们读到孩子给自己写的信的时候都非常激动, 其中有一位家长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高兴地对我说:“老师, 我的孩子已经懂事了, 谢谢你的教育。”这时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2.教育学生尊敬老师。是老师用良知和责任给我们传承知识和文明, 我们应该感谢老师, 尊敬老师。平时教育学生对待老师要有礼貌, 课堂上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不顶撞老师。每当教师节来临之际, 都会让学生自制贺卡, 许下自己的愿望, 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 每位老师收到学生的祝福, 感到无比的开心。

3.教育学生感谢他人的帮助。学会“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

4.教育学生感谢社会为我们创造了成长的环境, 要回报社会。

5.教育学生感谢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生存的条件, 学会热爱大自然。

四、同情心、宽容心的教育

现在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娇生惯养现象, 大多数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 习惯了养尊处优, 因而往往缺乏同情心及宽容心。所以学校教育更加需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及宽容心, 教育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平时有人遇到困难主动伸出援手, 乘车遇到年老体弱者应主动让座。有同学生病主动看望和问候等等,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关心他人, 热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在去年的抗震救灾中, 许多孩子都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 表达了对灾区孩子的关爱与同情。

在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学会有宽容心。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宽容是一种美德, 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 宽容的人时时处处都会受人拥戴。因此他们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能够很快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能够愉快地与人合作, 充分实现自己的能力。因此, 为了孩子的幸福与将来, 我们应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在日常生活中能学会“换位思考”, “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 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理解对方, 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只要不是品质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理解和宽容。有一次, 初一刚开学不久, 一个学生不当心把另一个学生的书碰掉在地上, 另一个同学也把对方的书包扔到地上并踩了几下, 后来打了起来, 我在处理此事的时候, 先问他们两个:“你们都有没有错?”一个说:“是他先把我的书弄掉了。”另一个说“我不是故意的。”他们都理直气壮不肯承认自己有错, 后来我对他们说:“对不起, 是我错了, 都怪我没能教育好你们, 我向你们道歉。”他们一下子愣了, 都不吵了, 然后再问他们, 他们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一个说:“我把别人的书弄掉下来应主动捡起来并赔礼道歉。”另一个说:“我也应理解他不是有意把我书弄掉的, 更不应该把他的书包扔在地上, 踩了几下。”后来通过教育, 他们都能“换位思考”, 学会了宽容和理解, 最后他们相互道歉并握手言和。

五、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现在许多学生比较脆弱, 承受不起很大压力, 青少年自杀、违法犯罪也时有发生, 而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相当重要, 教育他们正确面对学习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挫折问题等等。经常碰到学生因父母离异产生心理问题, 导致厌学, 违纪, 严重的产生自杀心理。还有学生经不起一两次考试失败, 遇到一点挫折就手足无措, 甚至不堪一击。作为班主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面对生活, 面对人生。

上一篇:补偿调查下一篇:陶瓷试验